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西方三大学习理论

西方三大学习理论

西方三大学习理论

一、信息加工理论

信息加工理论来自信息加工心理学(information processing psychology),这是上世纪六十年代兴起之认知心理学的狭义内容,它的主要特点是把人脑的认知过程看作计算机式的信息加工系统,强调人已有知识和知识结构对他的行为和当前的认知活动起着决定性作用。它论定的学习过程是:感觉并接受外界刺激产生信息流→知觉编码进入短时记忆(输入)→练习处理,使新旧信息联系起来转换成表象、概念等形式加以储存,并转入长时记忆→提取和利用(输出)。信息加工形式有三类:(1)串联加工:不完成前一步就不启动下一步;(2)并联加工,由于人的许多感觉可能同时被激发,多个神经元要互相合作,所以产生并联加工;(3)混合加工,串联加工与并联加工相结合。因此,作为认知心理学重要内容的信息加工理论渗透了许多相关学科的理论,其中包含联结理论以至行为主义心理学的某些做法。这一理论对语言教学影响较大,如Skehan等人提出的认知教学法。此法认为,语言使用者会绕过规则编码(分析、理解规则)而进行范例编码(成块记忆),所以学习中要重视范例(惯用语)的记忆,输入要注意激活已知范例,并

引导学生注意语言形式,保持意义与形式的平衡。再如,Anderson提出的陈述性知识(语言知识)可以通过练习转化为程序性知识(语言技能)。联结主义认为,学习是输入式刺激频率的结果,所以在教学中须重视语言接触量和接触频率。

二、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人本主义是人文主义的演进,早已存在了。但二战后才形成人本主义心理学。到上世纪60年代心理学大发展,语言教学界也从心理学角度提出了许多教学法流派,如罗札诺夫教学法、全身反应法、沉默教学法、社团商谈法等等。这些方法把注意力从学习客体—语言转移到学习主体—学习者。这使人们意识到,在学习目的语的同时还得同步发展学习者的身心。于是人本主义心理学家有关学习的论点被汇集成了一种人本主义学习理论(humanistic theory of learning)。其代表人物是A.H.马斯洛、C.R.罗杰斯、A.康布斯等人。其主要特点是认知与情感相结合。因为此理论认为,学习是人固有能量的自我实现过程,家长和老师要帮助儿童成长而不是塑造或控制儿童成长。所以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学生能够自己教育自己,教师只是促进者、鼓励者、帮助者。这个学习理论对当代外语教学影响甚大,我国两个基教英语课

标(实验稿)就立足于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并从素质教育角度提出了更全面的教学内容:目的语言、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

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上世纪八十年代末由西方心理学家提出的一种学习理论,其渊源可追溯到皮亚杰的同化与顺应学说,也与布鲁纳的学科结构论和维果斯基的“文化、历史发展”理论有关。其主要特点是强调学习是人在一定社会文化情景下借助别人的帮助进行新的意义建构,所以学习不再是外部强加的过程,也不是纯个体内因的活动。学习必须具备三个条件:在外在的社会环境中进行;个体与人的交往中进行;个体必须对既有知识进行解构,从而对当前学习对象进行意义建构。所以建构主义的可取价值在于适应知识更新速度加快而产生对创新能力的需求。它否定绝对真理,认为学习是学习者在一定社会情景中借助他人(教师、伙伴等)的帮助下,利用学习资料进行意义建构而获得新知识。这样做除了必须充分利用情景、协作、会话等中介因素以外,必须对自己既有知识进行解构,所以得到的新知识是创新的结果,而不是永恒真理。这最大限度地调动了认识主体的能动作用,也没有否定教师的指导作用。当前外语教学中

风行的发现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以及真实情景、真实语料等主张,都是建构主义学习论的表现。

四、对上述三种学习理论的评述

这三种理论都是西方心理学家提出的普通学习理论,三者都可归入广义的认知主义。其共同特点是强调人、尤其是从事学习的个体在社会环境(人与情境)活动中的特性。三者既都利用了以往学习理论的可取成果(含行为主义),又各有自己的核心主张,并且还互不相涉。所以在引用于外语教学之际,应该还有发展、调整的空间。我个人认为,我们应看到三者的优势,如:以信息加工理论为代表的认知学习理论能够通过学生认知过程的积极变化而促进认知的发展;人本主义理论有利于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而促其全面发展;建构主义理论能够促使学生积极参与而培养创新能力。与此同时,我们也不宜只看到传统教学的一些缺点:比如,以知识为本而不以学生为本,重视外在的机械操练而忽视内部的信息加工;重视教师传输,忽视学生建构。在看到三者的新之时,也要看到它与旧的联系。一句话,我们对于这些理论也应“解构”→“建构”。

选自包天仁“张正东教授访谈录”《基础教育外语教学研究》2008年第4期

心理学各流派的学习理论

心理学各流派的学习理论学习理论是心理学中最“繁荣”的领域之一。最早对学习进行实验研究的是心理学家德国人艾宾浩斯(Ebinghaus,1885),由于他对人类语言学习的研究,而提出了著名的“艾宾浩斯遗忘曲线”。最早对动物进行学习实验的是心理学家美国人桑代克(Thorndike,1898),他的研究引入了新的研究方式。现代学习理论可以分为3种类型,分别是:刺激—反应学习理论、认知学习理论、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刺激—反应”学习理论 行为主义学习观主要以“联结”为基础,也就是刺激—反应(5—n)之间的联结、条件(包括问题解决目标)与动作之间的联结或语义网络中节点之间的联结。在这种观点看来,当在环境中的刺激和反应之间形成联结时,就会发生学习。行为主义者主张研究人的外显行为,认为学习过程与内部心理过程无关,只要控制外部刺激,就能控制和预测学习效果,他们反对将意识和内部心理过程作为研究对象,同时他们强调学习过程中的强化并且认为行为之所以发生变化,是由于强化的作用。 在联结观看来,学习者要掌握一项复杂技能就要加强个别动作成分的练习。这一观点的一个关键假定就是学习复杂技能首先要获得较为简单的成分,然后再将他们合并成更为复杂的行为能力。其隐含的内容就是,复杂技能的知识或知识结构能分解成较为简单的联结。行为主义联结观对复杂学习的解释,对于我们教授复杂技能给予了一定的启示。一般来说当我们学习一项复杂技能时,先要进行任务分析将这些技能分解为更为简单的成分』口果按照联结观设计教学程序,可以制定用于帮助学生掌握简单技能来获得复杂知识和技能的教学方法,并且有效地向学习者呈现信息,允许学生练习组成技能以及提供清晰的反馈。 近些年来,行为主义受到认知观关于有机体和环境相互作用的启示,突破了原来的模式,将多种认知加工(如思维、知觉、自我陈述等)纳入他们的理论框架中。这类研究不仅研究个体外部条件对行为反应的影响,而且特别注意外部条件的相互作用对行为的影响。但是,由于行为主义的学习观单纯以时间接近和强化来解释刺激和反应的联结,主要关注个体行为或操作的变化,没有分析学习的内

四大学习理论的区别与联系

四大学习理论的区别与联系 1.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行为主义是美国现在心理学的主要流派之一,也是对西方心理学影响最大的流派之一。它的主要观点是,心理学不应该研究意识,应该只研究行为。由于意识是不可测的,因此,只需研究在何种刺激下,个体有何种行为即可。所以,行为主义的学习理论,只研究个体的行为是如何产生的。例如,巴普洛夫认为,由于无条件刺激与条件刺激的反复结合,个体产生条件行为,即刺激在前,行为在后,个体的学习是一种应答性行为。斯金纳认为,个体行为的产生是由于行为之后的强化,即行为在前,刺激在后,个体的学习是一种操作性行为。 2.认知主义学习理论 认知主义被称为心理学的第二次革命,因反对行为主义而生,与行为主义学派的理论相对。它认为,人与动物的区别就在于,人是有意识有思维的,因此主张研究意识,反对研究行为。认为,学习是人们通过感觉、知觉得到的,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组织和加工。 3.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严格上讲,心理学中并没有建构主义的学派,只是很多认知主义心理学家的观点相似,故将其称为建构主义。建构主义是一种关于知识和学习的理论,强调学习者的主动性,认为学习是学习者基于原有的知识经验生成意义、建构理解的过程,而这一过程常常是在社会文

化互动中完成的。建构主义与认知主义都强调人的意识,强调学习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加工,但建构主义更强调这种加工的主观性。强调学习者经验的丰富性和差异性。 4.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人本主义心理学兴起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美国。由马斯洛创立,以罗杰斯为代表。它既反对行为主义把人等同于动物,只研究人的行为,不理解人的内在本性,又批评弗洛伊德只研究神经症和精神病人,不考察正常人心理,因而被称为心理学的第三势力。人本主义与建构主义都强调以学习者为中心,但建构主义强调的是学习者经验世界的丰富性和差异性,而人本主义强调的是学习者的价值、理想、情感和潜能等。

国外学习理论十八种

国外学习理论十八种 1、经典的条件反射学习 指美国和西方心理学家对И。П。巴甫洛夫关于条件反射形成的学说而言。为了和美国心理学家 B.F.斯金纳的操作条件作用说相区别,西方心理学家就把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形成的学说,称为经典的条件作用说。 20世纪初期,俄国生理学家巴甫洛夫在研究消化生理的过程中,观察到被试动物——狗,不但在吃到食物,即食物直接刺激口腔时会分泌唾液,而且在看到曾经吃过的食物的外形,闻到食物的气味、甚至听到盛过食物的器皿的响声或饲养者的脚步声时,也会分泌唾液。这种现象被称为“心理分泌”现象,它引起了巴甫洛夫的极大的注意。巴甫洛夫创造了在精确的实验条件下研究高级种经活动的方法,并发现了条件反射形成的基本规律,提出了条件反射学说。在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实验中,以狗作实验对象的典型程序和过程是,首先呈现中性的、无关刺激(如灯光或铃声),同时或紧接着分别给予能引起唾液分泌的食物或退缩反应的电击等无条件刺激。在一般情况下,如此反复进行若干次之后,仅仅灯光或铃声的出现就能引起唾液分泌反应或退缩反应了,也就是说形成了条件反射。在巴甫洛夫的实验条件下,为了形成条件反射,必须使用以形成条件反射之中性的、无关刺激物的作用与无条件刺激物的作用同时发生,或者更准确地说,必须使它稍早一些发生。 如果铃声以足够的次数与狗的喂食同时发生,它就会变成条件性食物刺激物,变成喂食的信号,而只要有铃声的时候,狗就分泌唾液。如果灯光以足够的次数与给予狗腿上的伤害性刺激物同时发生,它就会开始引起举脚的退缩动作。无条件刺激物能使在它的基础上形成的条件反射加强起来,所以就把这种手段叫做强化。巴甫洛夫的实验研究指出,条件反射不是天生的、种的反应,而是后天所获得的一种个体反应,并且它是在一定的条件下对一定的刺激所发生的一定反应,所以称它为条件反射。条件反射是大脑皮层的机能,是在大脑皮层中形成了一种暂时神经联系。条件反射是一种信号活动,它可以使每一个个体更好地适应其生活条件,达到与周围环境取得更加精确的平衡这样一种可能。巴甫洛夫指出,“显然,我们的一切培育、学习和训练,一切可能的习惯都是很长系列的条件反射。”巴甫洛夫系统地研究了条件反射形成的基本规律和各种抑制(内抑制和外抑制)产生的规律。并以条件反射作为方法研究了高级神经活动过程的扩散和集中、相互诱导等运动规律和大脑皮层机能的系统性等,提出了著名的条件反射学说。 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学说,对研究学习的心理学家有很大的影响,尤其是对美国的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影响更大。1919年,行为主义的创始人美国心理学家J.B.沃森在他的《行为主义心理学》中,就采用了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概念,系统地阐述了他的行为主义心理学的理论体系。他从行为主义的立场出发,认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行为,而行为的基本构成因素就是刺激和反应。他把行为和反应分为遗传的反应和习惯的反应。他采用了条件反射的概念来说明习惯反应,认

西方三大学习理论

西方三大学习理论 一、信息加工理论 信息加工理论来自信息加工心理学(information processing psychology),这是上世纪六十年代兴起之认知心理学的狭义内容,它的主要特点是把人脑的认知过程看作计算机式的信息加工系统,强调人已有知识和知识结构对他的行为和当前的认知活动起着决定性作用。它论定的学习过程是:感觉并接受外界刺激产生信息流→知觉编码进入短时记忆(输入)→练习处理,使新旧信息联系起来转换成表象、概念等形式加以储存,并转入长时记忆→提取和利用(输出)。信息加工形式有三类:(1)串联加工:不完成前一步就不启动下一步;(2)并联加工,由于人的许多感觉可能同时被激发,多个神经元要互相合作,所以产生并联加工;(3)混合加工,串联加工与并联加工相结合。因此,作为认知心理学重要内容的信息加工理论渗透了许多相关学科的理论,其中包含联结理论以至行为主义心理学的某些做法。这一理论对语言教学影响较大,如Skehan等人提出的认知教学法。此法认为,语言使用者会绕过规则编码(分析、理解规则)而进行范例编码(成块记忆),所以学习中要重视范例(惯用语)的记忆,输入要注意激活已知范例,并

引导学生注意语言形式,保持意义与形式的平衡。再如,Anderson提出的陈述性知识(语言知识)可以通过练习转化为程序性知识(语言技能)。联结主义认为,学习是输入式刺激频率的结果,所以在教学中须重视语言接触量和接触频率。 二、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人本主义是人文主义的演进,早已存在了。但二战后才形成人本主义心理学。到上世纪60年代心理学大发展,语言教学界也从心理学角度提出了许多教学法流派,如罗札诺夫教学法、全身反应法、沉默教学法、社团商谈法等等。这些方法把注意力从学习客体—语言转移到学习主体—学习者。这使人们意识到,在学习目的语的同时还得同步发展学习者的身心。于是人本主义心理学家有关学习的论点被汇集成了一种人本主义学习理论(humanistic theory of learning)。其代表人物是A.H.马斯洛、C.R.罗杰斯、A.康布斯等人。其主要特点是认知与情感相结合。因为此理论认为,学习是人固有能量的自我实现过程,家长和老师要帮助儿童成长而不是塑造或控制儿童成长。所以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学生能够自己教育自己,教师只是促进者、鼓励者、帮助者。这个学习理论对当代外语教学影响甚大,我国两个基教英语课

三大 学习理论(写论文用)

学习理论在发展过程中,对教学设计影响最大的莫过于行为主义、联结-认知主义和建构主义三种。正是这三种学习理论,成为划分三代教学设计并指导其发展的理论界标。正如美国教育技术专家巴巴拉西尔斯、丽塔里齐所说:“教学设计深深地植根于学习理论。从传统的角度看,行为主义的观点在教学设计的应用中占有支配地位。今天,这一领域强调认知心理学的应用,同时有很多人把建构主义作为进一步的指导原则。” (一)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行为主义是20世纪20年代由美国心理学家华生创始的一个心理学派。其基本观点是:教育就是按照一定目标塑造人的行为;学习是经过强化建立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其公式为:S→R(刺激→反应)。在刺激→反应之间不靠中介,直接联结。 研究行为主义最有影响的是20世纪40~50年代美国新行为主义心理学家斯金纳。其主要观点有: (1)教育是“塑造人的行为”。 (2)操作性条件反射论。通过实验,他发现了一种不与已知刺激直接联系、由可操作性动作即可引发的自发性反射(而不是那种由已知刺激直接引发的应答性条件反射),从而为人类学习找到了一种可操作、可控制的机制。 (3)反应概率强化论。学习是由刺激引起的反应概率(准确-牢固-速度)上的一种变化,强化是增强这个反应概率的一种手段。 (4)程序教学法。他应用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创造了“教学机器”,倡导“小步呈现、积极反应、及时反馈、自定步调、提高效果”的程序教学,导致了60年代的程序教学运动。 第一代教学设计(ID1)的最初尝试就是依据行为主学习理论在程序教学中开始的。起初是对教学机器、个别媒体的设计,后来逐步拓展到对多种媒体乃至整个教学过程和教育项目的设计,70年代后,又被广泛用来指导计算机辅助教学(CAI)的教学设计。可以说,60~70年代,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在教学设计中占据着统治地位。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对ID1的理论指导,主要是通过强调外在客观刺激的原理来实现的。它把教师的“教”当作客观刺激物,置于S→R中“S”的地位,学习者被放在接受刺激和被动反应的“R”的地位。ID1则以此为依据,把教师的“教”置于教学设计的中心地位,学习者则处于被教、被控制的地位。 由于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与传统教学方式的需要相适应,并在听、说、读、写、画、算、演、做等动作技能教学中应用效果明显,使得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的ID1,在今天,在传统教学方式流行的地方和一些动作技能的教学中,仍然富有生命力。但是,由于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固有的机械性、被动性和低效性,给复杂事物的学习带来较大困难;特别是它对学习者及其学习积极性、主动性的忽视,直接与科学、技术和教育的发展相背,因此,认知主义学习理论及其指导下的第二代教学设计(ID2)很快得到发展。

西方三种学习理论对当代教育教学的启示

西方三种学习理论对当代教育教学的启示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知主义学习理论和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内涵丰富,在教育界曾引起一次次改革的热潮。从分析三种学习理论的优缺点及理论演化过程入手,得出其对我国正在进行的教育改革的启示如下:保证学生的主体性地位的充分发挥;注意学习内容切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要特别重视教师素质的提高。 标签: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知主义学习理论;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知主义学习理论和人本主义学习理论是现当代西方心理学界最具影响力的三种学习理论。三种学习理论基于自身的理论假设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对学习的诠释,各有侧重,相互补充,为我们揭示了人类学习活动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对我们理解和把握学习活动的内在规律性提供了多种思路和丰富的理论依据,也对当前我们的教育教学方法的变革有一定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一、三种学习理论的内涵解析 (一)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行为主义心理学自20世纪初期到20世纪50年代在心理学界一直处于主导地位,其发展有三个阶段,即旧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新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和新的新行为主义学习理论[1]。前两个学习理论关于学习的观点基本类似,新的新行为主义受认知心理学的影响,大胆吸收了认知心理学的某些观点,成为行为主义和认知主义的混血儿。 行为主义的早期代表桑代克认为,学习就是神经系统中刺激和反应的联结的形成[2]。新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又增加了对刺激反应中介变量的研究。因此,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将学习定义为个体在活动中受外在因素影响或向别人模仿而使其行为改变的过程[3]。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旧行为主义者以及新行为主义者将学习者看作是受环境摆布的被动者,把人和动物看作是可以随意驱使的机器,主体内部的心理事实在很大程度上被抹殺了。新的新行为主义者受认知心理学的影响,渐渐将人的认知因素引入学习活动及学习问题研究之中,突出人的主体地位,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逐渐向认知学习理论靠近。班杜拉更进一步指出,人、环境和行为三者相互作用,绝大多数的外部影响是通过认知媒介(内在强化、自我强化)来对行为起作用的。 (二)认知主义学习理论 20世纪60年代以后,行为主义心理学由于时代的发展和自身的缺陷日益受到严厉的批评,行为主义那种一统天下的局面被彻底打破。认知心理学迅速发展,基本上取代了行为主义在西方心理学界的主导地位。

三大学习理论

三大学习理论 、行为主义理论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可以用“刺激-反应-强化”来概括,认为学习的起因在于对外部刺激的反应,不去关心刺激引起的内部心理过程,认为学习与内部心理过程无关, 强调强化是学习成功的关键。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把学习者当作一个“黑箱”,认为学习是一种可以观察到的行为变化。他们把观察分析重点放在行为变化上,关心的是如何获得令人满意的输出,而输出是输入刺激的一种反应. 根据这种观点,人类的学习过程归结为被动地接受外界刺激的过程,教师的任务只是向学生传授知识,安排刺激,观察学生的反应,对令人满意的反应予以加强,对令人不满意的反应予以补救或否定来纠正其反应;学生的任务则是做出反应,接受和消化知识。行为主义的学习理论,主要解释学习是在既有行为之上学习新行为的历程,是关于由“行”而学到习惯性行为的看法。在实际的教育中,我们很容易找到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应用,比如,教师为了让其他的学生能够认真听讲,而表扬一些认真听讲的学生,从而激励认真听讲的学生继续保持,而使那些不能够认真听讲的学生为了能够得到教师的认可而表现好起来。在教学软件的开发中,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计算机不仅可以提供重复的适当刺激和及时的反馈刺激,而且可以提供因人而异的个别化刺激,改善学生的行为,达到教学目标。 二、认知主义理论认知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是:人的认识不是由外界刺激直接给予的,而是外界刺激和认知主体内部心理过程相互作用的结果。学习过程不是渐进的尝试与错误的过程。学习是突然领悟和理解的过程,而不是依靠试误实现的。学习是凭智力与理解,绝非盲目的尝试。强化并不是学习产生的必要因素. 根据这种观点,学习过程被解释为每个人根据自己的态度、需要和兴趣并利用过去的知识与经验对当前工作的外界刺激(例如教学内容)作出主动的、有选择的信息加工过程。教师的任务不是简单地向学生灌输知识,而是首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然后将当前的教学内容与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有机地联系起 来,学生不再是外界刺激的被动接受器,而是主动地对外界刺激提供的信息进行选择性加工的主体。 认知学习理论强调认知结构和内部心理表象,即学习的内部因素,这与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只关注学习者

三大学习理论总结

三大学习理论总结 学习是人类最基本的活动之一。随着社会不断发展,人们对于学习的需求也不断增长,学习如何更高效地掌握知识和能力就成为了很多人所关心的问题。而三大学习理论,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知学习理论和构建主义学习理论,则成为了学习研究的三大基本范式。本文将对这三种学习理论进行总结与比较。 一、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是20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流行的学习理论,是基于实验心理学和动物学习研究而得到的总结。它认为学习是一种对某个刺激的反应,人对不同的刺激做出不同的反应,学习就是要培养正确的反应方式。学习者是一个被动的存在,在学习过程中只需接受刺激,时间越长、频率越高,学习的效果就会越好。 在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中,相信通过外部的正反馈和惩罚机制,能够建立一套有效的学习机制。比如:教练在训练中通过奖励和惩罚的方式鼓励学员加强训练、避免在赛事中犯轻易的错误;老师在课堂上调动学生学习兴趣,采用竞争性学习方式等等。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为通过一系列的反馈、强化和惩罚手段,可以提高个体对特定刺激的反应速度和正确性,但是这种学习方式常常忽略了学习者的内在感受和认知加入,这对于复杂的学习过程并会不短受到限制。 二、认知学习理论 认知学习理论又叫“信息加工学习理论”,传播和发展于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将主体的认知加工能力放在学习科学研究的中心。认知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基于学习者自身现有认知结构,一个有系统的内部过程,是学习者对信息进行转化、编码、存储、组织、加工、检索、表达的主观感性体验。 认知学习理论关注学习者的认知过程,探究学习者如何获取、加工和应用知识。通过对认知过程进行深入剖析,认知学习试图为教学提供更多个性化、有助于学习者有效的学习方式。在具体的教学中,认知学习理论建议注意以下几点: (1)重视学习者的思维和认知过程。 (2)设计具体的教学内容和任务,突出知识和信息的结构。 (3)注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并重视教学中的效益(效果)。 (4)学习者的内在动机和兴趣需得到积极引导和培养。 (5)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让学习内容与学习者的互动性得到进一步提升。 认知学习理论在传统教育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在现代网络教育环境中同样有很多实践案例。通过研究认知过程,设计界面和系统的开发者们能够更好地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以及其他信息交互技术来促进学习者的认知学习过程。 三、构建主义学习理论 构建主义学习理论是20世纪八十年代流行的一种新型教育学说,是认知科学和社会构造主义相融合后的产物。它认为,学习并非只是个人内部的认知过程,而是一种社会化、交互性实

西方两大学习理论及其对英语教学的启示

西方两大学习理论及其对英语教学的启示 作者:易衡 来源:《教育教学论坛》2012年第44期 摘要:20世纪以来,西方学习理论主要分为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和认知学习理论两大流派,两者各具特点,但又有本质区别。前者十分关注学习过程的内部规律,后者更多地强调了学习主体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意义。本文概括了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和认知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有助于进一步认识英语的教育理念和教学规律,从而有利于提高英语教学质量。 关键词: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知派学习理论;英语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12-0078-02 一、引言 “学习是有机体在后天生活中获得个体行为经验的过程”(潘菽,1980:45)。作为教育心理学领域最重要的理论,学习理论要解答的核心问题是个体如何获得经验的问题,是对学习规律和学习条件的系统阐述,它主要研究有机体的行为特征和认知心理过程。因此,对学习理论的研究,不仅对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有着重大的意义,而且有助于教育者把握学习的实质,掌握学生学习的规律,提升教学效果。20世纪西方学习理论大致可分为行为主义和认知派学习理论。这两种学习理论对我国英语教学改革都产生着重大影响,但二者对英语教学规律的认识存在着一定的分歧。为了真正把握不同学习理论的实质,构建和完善有关英语教学的理论,有必要对这两种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进行系统的梳理,从而进一步深化英语教学改革。 二、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20世纪初的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主要包括桑代克的学习联结说、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理论、斯金纳的操作学习理论和格思里的邻近学习理论等。它们虽各有侧重,但总的来说,行为主义学习理论都注重外部条件的作用,“把学习看成是刺激与反应之间(S一R)联结的形成和加强”(孙兵,2004:48)。行为主义对英语学习规律的认识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学习前要重视预习和准备工作。学习理论家桑代克根据对动物的研究提出了著名的三大学习定律:准备律、练习律、效果律。其中的“准备律”主要涵盖了两层意思:“当任何传导单位准备传导(行动)时,给与传导就引起满意”,“当任何传导单位不准备传导(行动)时,勉强要它传导就引起烦恼”(潘菽,1980:58)。这说明学习主体唯有在学习前具有观念和行动的准备,方能收到良好的学习效果,否则,即使有外界的学习压力,仍然无法达到预期的目的。 (二)学习过程中重视强化理论的运用。行为主义者普遍强调在学习过程中通过不断练习、抓反复等途径来促进学习效果的强化。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奠基者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的

桑代克的学习理论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的运用

桑代克的学习理论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的运用一桑代克的三大学习定律 1.桑代克的准备律 准备律是指,学习现象受制于学习者的生理机制。生活中这样的例子 大量存在,比如当学生对一个问题是提前有所准备而且很充分的,那么当 老师提问这个问题时,学生便乐于去回答并且被提问会很高兴。 给我们的教学启示就是:在学习当中预习是很重要的,会让学生对有 个大概了解,清楚地知晓自己不懂的地方以及薄弱环节。预习可以做到心 中有数,对于第二天的课堂学习有充分的准备,重点听自己不理解的地方,这样学习的效果更明显,同时对于老师的提问学生也会更加乐于接受。 2.桑代克的练习律 练习律是指,对一种情况的任何反应,在其他条件相等的情况下,将 随着该反应与情境联结次数的增多,以及联结的平均强度的增大和延续时 间的延长而加强。 这就要求在教学中适当给学习者进行练习,所谓“熟能生巧”就是练 习律的一个反映。多加练习,可将所学加以巩固,加深在脑海中的印象, 对于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刻到位。练习应及时,“三天不做,手生;三天不读,口生”就是这个道理。在刚掌握一个知识点或者一项技能时,多进行 练习巩固,掌握会更扎实。比如,在刚学会开车之后,就需要在路上多进 行练习,掌握多种路况,这样才能学会学好;如果刚学会之后搁置几年再 开车就又会忘记。但是练习并不是盲目的,练习应采取分散的形式,集中 练习往往容易使学习者疲劳,对学习产生厌恶,而使联结无效。要坚决避 免开夜车、搞突击的学习方式,过度的练习是不会收到好效果的。所以当

今教学中的“题海战术”实际效果并不好,这样会让学生麻木,给学生过 多的负担。同时应教会学生科学地复习,并不是仅仅依靠次数多而奏效, 还要掌握一定的方式方法。 3.桑代克的效果律 效果律是指,在对同一情境所做的若干反应中,那些对学习者来说伴 有满足的反应,或者紧跟着满足的反应,在其他条件相等的情况下,就会 愈加牢固地与这种情境相联结。相反,失败降低了这种联结的强度。这里,满足意味着奖励,失败意味着惩罚①。 在教育中,我们可以根据这个理论,来运用奖赏和惩罚措施,用奖励,比如表扬、微笑、糖果等,一般奖励会增强学习者的联结。在平时的教学 中应多用奖赏,少用惩罚。在学习中进行奖赏更有利于学习的成功。间隔 时间的奖赏也是很有效的,这样可以使联结保持时间更长久更稳固。有时 惩罚暂时避免了错误行为,但未必会产生积极的反应,它仅仅是防止错误 的发生,甚至有时候还会导致“怀恨在心”“冤冤相报”的现象产生。 二桑代克的辅助学习定律 1.类比反应与联想性转移 桑代克实验发现,经过迷笼实验的猫,在被放入不同的其他迷笼后, 会注意新情境中与原先情境相似的成分,并利用这些相似的成分,做出适 当的反应,从而提出了类比反应的理论②。 联想性转移是指一种情境的活动往往是协同的,它产生的结果既有它 自身固有性质的因素,又有在它之前存在的其他情境或情境组成成分的因素。

桑代克的学习理论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的运用-教育文档

桑代克的学习理论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的运用-教育文档 桑代克的学习理论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的运用 一桑代克的三大学习定律 1.桑代克的准备律 准备律是指,学习现象受制于学习者的生理机制。生活中这 样的例子大量存在,比如当学生对一个问题是提前有所准备而且很 充分的,那么当老师提问这个问题时,学生便乐于去回答并且被 提问会很高兴。 给我们的教学启示就是:在学习当中预习是很重要的,会让 学生对知识有个大概了解,清楚地知晓自己不懂的地方以及薄弱环节。预习可以做到心中有数,对于第二天的课堂学习有充分的准备,重点听自己不理解的地方,这样学习的效果更明显,同时 对于老师的提问学生也会更加乐于接受。 2.桑代克的练习律 练习律是指,对一种情况的任何反应,在其他条件相等的情 况下,将随着该反应与情境联结次数的增多,以及联结的平均强度 的增大和延续时间的延长而加强。 这就要求在教学中适当给学习者进行练习,所谓“熟能生 巧”就是练习律的一个反映。多加练习,可将所学知识加以巩固,加深在脑海中的印象,对于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刻到位。练习应及时,“三天不做,手生;三天不读,口生”就是这个道理。在刚掌握一个知识点或者一项技能时,多进行练习巩固,掌握会更扎 实。比如,在刚学会开车之后,就需要在路上多进行练习,掌握 多种路况,这样才能学会学好;如果刚学会之后搁置几年再开车就又会忘记。但是练习并不是盲目的,练习应采取分散的形式,集中练习往往容易使学习者疲劳,对学习产生厌恶,而使联结无效。要坚决避免开夜车、搞突击的学习方式,过度的练习是不会

收到好效果的。所以当今教学中的“题海战术”实际效果并不好,这样会让学生麻木,给学生过多的负担。同时应教会学生科学地复习,并不是仅仅依靠次数多而奏效,还要掌握一定的方式方法。 3.桑代克的效果律 效果律是指,在对同一情境所做的若干反应中,那些对学习者来说伴有满足的反应,或者紧跟着满足的反应,在其他条件相等的情况下,就会愈加牢固地与这种情境相联结。相反,失败降低了这种联结的强度。这里,满足意味着奖励,失败意味着惩罚①。 在教育中,我们可以根据这个理论,来运用奖赏和惩罚措施,用奖励,比如表扬、微笑、糖果等,一般奖励会增强学习者的联结。在平时的教学中应多用奖赏,少用惩罚。在学习中进行奖赏 更有利于学习的成功。间隔时间的奖赏也是很有效的,这样可以使联结保持时间更长久更稳固。有时惩罚暂时避免了错误行为,但未必会产生积极的反应,它仅仅是防止错误的发生,甚至有时候还会导致“怀恨在心”“冤冤相报”的现象产生。 二桑代克的辅助学习定律 1.类比反应与联想性转移 桑代克实验发现,经过迷笼实验的猫,在被放入不同的其他迷笼后,会注意新情境中与原先情境相似的成分,并利用这些相似的成分,做出适当的反应,从而提出了类比反应的理论②。 联想性转移是指一种情境的活动往往是协同的,它产生的结果既有它自身固有性质的因素,又有在它之前存在的其他情境或情境组成成分的因素。 这两个原理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要充分注意学习的迁移。“教 会学生学习”“为迁移而教”是现代教学的突出特征。教学的内容应是适合于迁移的,一般来讲,基本的、普遍性的、原理性的知识容易迁移。先让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知识特点,然后了解其 本质之后,引导学生解决同类问题,进而迁移到更广的知识。除此 之外,还应教给学生发生迁移的过程,并进行迁移学习训练。

西方三种学习理论及其启示

西方三种学习理论及其启示 西方三种学习理论及其启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三种论文,启示论文,学习理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一行为主义学习论、认知主义学习论和人本主义学习论是当代西方学习理论界最具势力和影响力的三种学习理论。行为主义学习论在本世纪50年代之前处于支配地位,其影响可谓如日中天。在此之后认知主义学习论取而代之,成为学习理论界的主流。人本主义学习论是在美国传统教育受到冲击,倡导教育革新运动的潮流中诞生的,它旨在反对行为主义和认知主义的学习论,其独具特色的观点越来越受到学术界的关注。这三种学习理论都分别是由诸多观点相近的理论构成的,由于每一位代表人物的着眼点有所差别,所以,每一种理论都具有侧重点。行为主义所研究的学习是最广义的学习,即动物和人在活动中受外在因素的影响,获得或改变行为的历程。在这一历程中,个体学到的是可察看和测量的外显反馈,而该反馈能成为习惯是后效强化作用的结果。学习的产生是外控的,学习是一种被动完成、循序渐进、积少成多的过程。行为主义学习论偏重于行为的习惯,习惯的养成和不良行为的矫正等方面。认知主义所研究的学习属狭义的学习,即个体对事物经认识、区分、理解从而获得知识的历程。在这一历程中,个体学到的是思维方式亦即认知结构。个体通过学习增加经验,改变认知结构,所以这种学习是内发的、主动的、是整体性的质变过程。认知主义学习论偏重于知识的获得、概念的形成、认知结构的组织和问题的解决等方面。人本主义所研究的学习属次一级广义的学习,即个体随意志、情感对事物自由选择而获得知识的历程。在这一历程中,个体既不受本能激动的驱使也不受外界刺激或环境左右,而是取决于需求、欲望、感情和价值等内在心理状态。人本主义学习论突出学习者的中心地位,偏重于人格的完满和学习者主体性的发挥等方面。这三种理论究其实质,一重行、一重智、一重德,应该说,各有侧重、相得益彰。鉴于此,我们可将学习界定为:个体在生活过程中,由经验而获取知识、改变行为以完满人格的历程。这一定义涵盖了三种理论的要旨,因为人的学习不仅仅是获取知识和技能,也不仅仅是导致行为的改变,还应包括在知识经验的根底上,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以形成高尚的道德品质和充沛发挥自身的潜能和价值。三种学习理论为我们分明地把握和理解学习的实质和条件提供了许多有用的思路和观点。当然,西方这三种学习理论有其局限性,在学习和借鉴时,应注意批判地吸收。二〔一〕应试教育误区与素质教育的特征《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明确提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当前想方设法由应试教育转入素质教育已成为当务之急和共识。应试教育自身有诸多误区:1.教师是绝对权威、学生被动受教,双边活动形同虚设。教师多采用填鸭式满堂灌方式进行教学,根本不顾及学生兴趣的激发和能力的提高。2.死记硬背、机械训练成为学生学习的伎俩;囫囵吞枣、不求甚解、生搬硬套难以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大搞题海战、疲劳战,学习成了苦不堪言的差使。 3.只重智育、不顾其余,造成片面发展。很多学生虽掌握了不少知识,但不足社会责任感和适应社会的能力,一些学生的道德品质、行为习惯、理想信念状况令人担心。 4.突出选拔、忽略遍及。这种教育方式推崇选择与淘汰制,对少数成绩好的学生另起炉灶,其余的那么打入另册、不闻不问,这些学生或怨天尤人或自暴自弃,有的竟走上犯罪道路。 5.以分取人,不看发展。学校、教师、家长和学生仅看重考分,无视了对学生潜能的挖掘和个性的培养,高分低能者比比皆是。而素质教育是以提高全民思想品德、科学文化和身体、心理、劳动技能素质,培养能力,发展个性为目的的根底教育。这种教育有如下特征:1.面向全体学生,努力使每个学生都具有作为新一代合格公民和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根本素质。2.重视全面发展,努力使受教育者的根本素质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以期为“人生作准备〞,为人生打好根底。3.关注能力的培养和智力水平的提高。未来的世界是人才竞争和智能竞争的世界,所以应努力开发每个学生的潜能和发明力。4.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应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和在学习过程中的自主性和自觉性,留给学生自由、自主学习的时间和余地。5.开展多

西方三种学习理论对当代教育教学的启示

西方三种学习理论对当代教育教学的启示 西方教育学中有三种不同的学习理论,它们分别是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和构建主义。这些理论有很大的影响力,它们对当代教育教学方式有很多启示。以下是对它们的具体分析。 一、行为主义 行为主义理论一直是教育学的主流思想之一,提出了学习的核心是通过反复强化来形成习惯。行为主义认为,学习的关键在于将正确的行为与正确的反馈联系起来。学生通过重复实践,逐渐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从行为主义的角度看,老师应该设计一些奖励和惩罚措施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这包括,表扬和鼓励学生的进步,给予实物奖励或虚拟奖励等。同时,这些奖励也应该根据学生的不同水平和需要进行个性化定制。惩罚措施也应该适当,包括影响学生名誉的惩罚,例如下放评级,以及限制学生的学习和玩乐等方式。 在行为主义中,学习还可以通过模仿来完成。老师可以通过一些课堂教育技巧如演示、角色扮演等来鼓励学生模仿。这些方法通过让学生参与实际动手的体验来加深学生的认知。 二、认知主义 认知主义是一种发展相对较新的教育学理论。它强调知识和思维过程,认为学习是人脑的认知过程。认知主义以视觉或听觉模型

的形式来解释教育过程,认为学习者通过自主运用既有知识和信息,来理解新的概念和知识。 自我学习是认知主义的一个重要原则。学生应该被赋予独立思 考的能力,老师们应该激发学生对知识自我发掘与分析能力的兴趣。老师可以帮助学生开展探索性学习,例如,提供各种信息来源给学 生们,以鼓励他们进行独立思考。 同时,认知主义也认为,教学过程中需要重视思考过程的训练 和技巧的提升。老师应该直接指导和训练学生的思维技巧,同时注 重反思和反馈,以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 三、构建主义 构建主义的理论认为学习并不是对先前接收到的信息进行吸收 和改造,而是转化和创造并以新的形式存在。学习不是知识的被动 掌握或倾听,而是在创造性解决问题和面对不同情况中的积极应对。构建主义也被称为与之相关的新兴概念主义。 在构建主义的理论中,学习旨在促进学生自我实现的过程。教 育者应提供学习材料,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和激情问题 的能力。老师应该创造让学生自由展现和创造的环境,例如鼓励学 生参与项目、辅导学生思考和开发他们自己的知识图谱。 总结

三大学习理论总结_学习总结_

三大学习理论总结 学习是如何发生的,有哪些规律,学习是以怎样的方式进行的?小编收集了三大学习理论总结,欢迎阅读。 三大学习理论总结 现在的学习交流讨论中经常提到的教育技术学界的三个学习理论,我在这里做一个简单的总结,也让更多的人认识三个学习理论,对学习理论有一个感性的理解。教育技术学作为理论指导的三个学习理论:一、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二、认知主义学习理论,三、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 一、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是20世纪20年代在美国产生的,它在60年代以前一直是作为占统治和主导地位的心理学派而存在。其代表人物有巴甫洛夫、华生、桑代克和斯金纳等。行为主义心理学的主要观点为:学习是一个刺激和反应(S-R)的联结过程,主张将人的外显行为作为研究对象,反对内省,认为行为的多次的愉快的或痛苦的后果改变了学习者个体的行为,或使学习者模仿他人的行为,因此他们重视环境在个体学习中的重要性,强调对刺激和反应的联结。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应用在学校教育实践上,就是要求教师掌握塑造和矫正学生行为的方法,为学生创设一种环境,尽可能在最大程度上强化学生的合适行为,消除不合适行为。 华生认为人类的行为都是后天习得的,环境决定了一个人的行为模式,无论是正常的行为还是病态的行为都是经过学习而获得的,也可以通过学习而更改、增加或消除,认为查明了环境刺激与行为反应之间的规律性关系,就能根据刺激预知反应,或根据反应推断刺激,达到预测并控制动物和人的行为的目的。他认为,行为就是有机体用以适应环境刺激的各种躯体反应的组合,有的表现在外表,有的隐藏在内部,在他眼里人和动物没什么差异,都遵循同样的规律。 斯金纳认为心理学所关心的是可以观察到的外表的行为,而不是行为的内部机制。他认为科学必须在自然科学的范围内进行研究,其

国外学习理论十八种

国外学习理论十八种

国外学习理论十八种 1、经典的条件反射学习 指美国和西方心理学家对И。П。巴甫洛夫关于条件反射形成的学说而言。为了和美国心理学家B.F.斯金纳的操作条件作用说相区别,西方心理学家就把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形成的学说,称为经典的条件作用说。 20世纪初期,俄国生理学家巴甫洛夫在研究消化生理的过程中,观察到被试动物——狗,不但在吃到食物,即食物直接刺激口腔时会分泌唾液,而且在看到曾经吃过的食物的外形,闻到食物的气味、甚至听到盛过食物的器皿的响声或饲养者的脚步声时,也会分泌唾液。这种现象被称为“心理分泌”现象,它引起了巴甫洛夫的极大的注意。巴甫洛夫创造了在精确的实验条件下研究高级种经活动的方法,并发现了条件反射形成的基本规律,提出了条件反射学说。在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实验中,以狗作实验对象的典型程序和过程是,首先呈现中性的、无关刺激(如灯光或铃声),同时或紧接着分别给予能引起唾液分泌的食物或退缩反应的电击等无条件刺激。在一般情况下,如此反复进行若干次之后,仅仅灯光或铃声的出现就能引起唾液分泌反应或退缩反应了,也就是说形成了条件反射。在巴甫洛夫的实验条件下,为了形成条件反射,必须使用以形成条件反射之中性的、无关刺激物的作用与无条件刺激物的作用同时发生,或者更准确地说,必须使它稍早一些发生。 如果铃声以足够的次数与狗的喂食同时发生,它就会变成条件性食物刺激物,变成喂食的信号,而只要有铃声的时候,狗就分泌唾液。如果灯光以足够的次数与给予狗腿上的伤害性刺激物同时发生,它就会开始引起举脚的退缩动作。无条件刺激物能使在它的基础上形成的条件反射加强起来,所以就把这种手段叫做强化。巴甫洛夫的实验研究指出,条件反射不是天生的、种的反应,而是后天所获得的一种个体反应,并且它是在一定的条件下对一定的刺激所发生的一定反应,所以称它为条件反射。条件反射是大脑皮层的机能,是在大脑皮层中形成了一种暂时神经联系。条件反射是一种信号活动,它可以使每一个个体更好地适应其生活条件,达到与周围环境取得更加精确的平衡这样一种可能。巴甫洛夫指出,“显然,我们的一切培育、学习和训练,一切可能的习惯都是很长系列的条件反射。”巴甫洛夫系统地研究了条件反射形成的基本规律和各种抑制(内抑制和外抑制)产生的规律。并以条件反射作为方法研究了高级神经活动过程的扩散和集中、相互诱导等运动规律和大脑皮层机能的系统性等,提出了著名的条件反射学说。 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学说,对研究学习的心理学家有很大的影响,尤其是对美国的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影响更大。1919年,行为主义的创始人美国心理学家J.B.沃森在他的《行为主义心理学》中,就采用了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概念,系统地阐述了他的行为主义心理学的理论体系。他从行为主义的立场出发,认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行为,而行为的基本构成因素就是刺激和反应。他把行为和反应分为遗传的反应和习惯的反应。他采用了条件反射的概念来说明习惯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