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苏轼对词境的开拓

论苏轼对词境的开拓

论苏轼对词境的开拓
论苏轼对词境的开拓

论苏轼对词境的开拓

纪会芳

内容摘要:词自晚唐五代以来,一直被视为小道,在宋初文人的心目中是“方之曲艺,尤不逮焉”,其地位与诗文无法同日而语。但苏轼大胆地突破了这种传统观念,破除了诗尊词卑的偏见。他改变了过去那种以歌妓口吻作词以便女声演唱的传统,把词的题材取向从应歌回归到表现自我,并从现实生活中撷取创作题材,有的还采用词题小序的形式确定所表现的内容,交代创作动机和缘起。这样一来,词的创作走向现实、面向社会和真实人生的大道,把词家“缘情”与诗人“言志”结合起来,词品与人品得到高度的统一和融合,对后世产生的影响巨大而深远。

关键词:苏轼;词境;开拓;题材;现实

苏轼是宋代文化孕育出来的旷世奇才,历经磨难笑对人生,思想自由,品格坚贞、坦荡、旷达。他的文章,如行云流水,行于所当行,止于不可不止;他的诗,如天地奇观,于境无所不收,于情无所不畅;他的词,如天海雨逼人,指出向上一路。苏轼是宋代文学发展到巅峰时期的伟大代表作家,他在文、诗、词方面的成就都很高。但苏轼在词的创作方面相对于散文、诗歌,取得的成就更大,陈延焯《白云斋词话》云:“人知东坡古诗,古文卓绝百代,不知东坡之词出诗文之右。”○①苏轼对词体的全面革新,提高了词体的地位,使宋词能与唐诗并列而无愧色,以至被人们视为有宋一代文学的代表,这是他对宋代文学发展的大贡献。在词的革新中,苏轼对词境的开拓,在文学史上具有特殊意义,往往最为人所重视。现在就苏轼对词境的开拓浅谈一

下自己的看法。

一、突破传统题材限制。

南宋胡寅曾经说过:“词曲至东坡,一洗绮罗香泽之态,摆脱绸缪婉转之度,使人高远,举首高歌,逸怀浩气超乎尘垢之外,于是《花间》为皂隶,而耆卿为舆台矣。”○②词至苏轼为一大变。在这以前,词为应歌之曲子词,多写男女相思,写花间下的伤别,写孤独寂寞惆怅,婉约而细腻。至苏轼词发抒磊落纵横豪放之襟怀,始摆脱花间词婉转绸缪之态,创为激越声调,昂首高歌,豪放杰出,充分表现作者的人格个性。苏轼的词不仅写爱情、离别、旅况等传统题材,而且还用词抒写报国斗志、农村生活、贬居生涯等。刘辰翁《辛稼轩词序》中说:“词至东坡,倾荡磊落,如诗如文,如天地奇观。”○③他为词境拓开疆土,使词走出了花间小径,涌进了生活波浪。(一)爱国词。熙宁八年(1075年),苏轼年四十岁,在密州打猎时,因小试身手而获得长官赏识,于是请求从征西夏,作《江城子》词以记之:“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如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这是第一首描写出猎场面的词,也是他爱国词的先驱,是他最初对词内容扩展的极大成果。此后.他又作《南乡子》(旌旗满江湖):“旌旗满江湖。诏发楼船万舳舻。投笔将军因笑我,迂儒。帕首腰刀是丈夫。粉泪怨离居。喜子垂窗报捷书。试问伏波三万语,何如。一斛明珠换绿珠。”此词再一次塑造了一个英姿飒爽、慷慨报国的爱国志士的形象,其爱国心可见一斑。(二)理趣词。诗至宋朝有了以理入诗的风气,开始在唐诗以外另辟新境,苏轼亦把宋诗特色之一的“理趣”引进了词里。在他之前,词多为应歌酬唱之作,而苏轼则将词回归到自我,并能将浅显的事理提升,

情浓理也浓。他有不少词深含哲理,不但以情致胜,而且以理趣胜。熙宁九年(1076年),苏轼中秋望月,怀念弟弟苏辙,作《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唯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偏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此后在黄州作《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从生活实境中生发妙谛,都是苏词中情理俱胜之作。如《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本词用纪实的手法真切地描绘道行遇雨之事,更将对人生坎坷的感悟融入其中,以遇雨事阐人生理,以平静心对不平静事,达观旷放,妙处不言自明。(三)农村词。农村词也是苏轼新开辟的词的新区,苏轼前,词根本没有言及农村里的事物或风景。元丰元年(1078年),苏轼任徐州太守时遇旱灾,为民祈雨。到石潭谢雨时,作了五首词纪行,第一次把淳朴的农民和桑麻等农事写进了词里:“照日深红暖见鱼,连村绿暗晚藏乌,黄童白叟聚睢盱。麋鹿逢人虽未惯,猿揉闻鼓不须呼,归家说与采桑姑。”“旋抹红妆看使君,三三五五棘篱门,相排踏破茜罗裙。老幼扶催收麦社,乌鳶翔舞赛神村,道逢醉叟卧黄昏。”“麻叶层层苘叶光,谁家煮茧一村香!隔篱娇语络丝娘。垂白杖藜抬醉眼,捋青捣软饥肠,问言豆叶几时黄?”“籁籁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缲车,牛衣古柳卖黄瓜。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软草平莎过雨新,轻沙走马路无尘,何时收拾耦耕身?日暖桑麻光似波,风来蒿艾气如薰,使君元是此中人。”在此组词中,作者以纪实手法描绘了江南的风土人情。既有

初夏万物生机勃勃、欣欣向荣的美景,又有“收麦社”和“赛神村”的民间风俗,又有使君关心民瘼的情景。风格如此清新朴素的田园词就是在此以前的苏轼词也未能见到。(四)英雄词。苏词中境界最为雄奇阔大的是英雄词,而其中又首推《念奴娇》“赤壁怀古”,此词可谓独步千古。词中出现了浩荡的长江,大战的故垒和当年叱咤风云的一时豪杰:“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崩云,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道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问,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间如梦,一尊还酹江月。”这首词将各种矛盾的思想感情有机地融合为一个整体:眼前景物与古代人事的融合,渴望功业的积极精神和虚无消极的人生态度的融合,豪迈的气概与超旷的情趣的融合,上下古今,目接神游,以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段对词境做了最恢弘的开拓。其英雄气概,即稼轩亦不能过。还有《水调歌头》(快哉亭作):“落日绣帘,亭下水连空。知君为我新作,窗户湿青红。长记平山堂上,欹枕江南烟雨,渺渺没孤鸿。认得醉翁语,山色有无中。一千倾,都境静,倒碧峰,忽然浪起,掀舞一叶白头翁。堪笑兰台公子,未解庄生天,刚道有雌雄。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五)咏物词。苏轼的咏物词,如《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抛家榜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晓来雨过,遗踪何在,一池萍碎。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却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宋末张炎《词源》称它“真是压倒今古”。○④另外如《卜算子》(缺月挂疏桐):“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飘渺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

寂寞沙洲冷。”上片“缺”、“疏”、“断”、“静”、“独”、“孤”几个字几乎把幽独凄清的氛围写到了极致。下片“惊”、“恨”、“寒”、“寂寞”、“冷”这几个字又将作者被贬遭谪时忧馋畏讥的心情表露的淋漓尽致。词中人与孤鸿融为一体,寄托深远。人是孤鸿,孤鸿亦是人。凄清的语言表达了作者遗世独立的高尚人格。(六)悼亡词。苏轼与其妻王弗伉俪情深,但王弗早逝,苏轼对爱妻十分怀念,填词以表达他对爱妻的思念。于是,悼亡在苏轼这里成为词的内容之一。《江城子》(乙卯正月十二夜记梦):“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此词悼念亡妻,始终关乎妻子和作者两人之间的情谊,名为记梦中所见,亦为记心中所思所念。(七)词前小序。东坡作词,每每在词前用词题小序的形式交代创作的动机和缘起,同时和词中所写的内容相结合。如《满庭芳》(归去来兮)词前序:“元丰七年四月一日,余将去黄移汝,留别雪堂二三君子。会李仲览自江东来别,遂书以遗之。”此词是作者因“乌台诗案”获罪后,被贬黄州团练副使后又被量移汝州安置,留别雪堂邻里父老时所作,交待了作词的缘起,表达了作者宦海沉浮、人生飘泊之感。再如《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前小序:“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故晴,故作此词。”此篇小序即将作者写作动机写出,更将作者性情表露无遗。由此可见,词前小序成了苏词附加的一种“文”,是词境的又一大扩展。

在今三百四、五十首东坡词来看,苏轼在北宋词坛突破词必香软的樊篱,把词的题材取向从应歌回归到表现自我,并从现实生活中撷取创作题材,故苏轼多为感事之作,有的还采用词题小序的形式确定所表现的内容,交代创

作动机和缘起。

二、词的创作走向正视现实、面向社会生活、反映真实人生的大道。

苏轼的一生升沉不定,备历险难。他有经世济民的抱负,有独立的政治见解,耿直敢言,黑白分明,内外如一,而生活于派系倾轧严重,朝政反复无常的北宋后期,仍要激流勇进,卓然自立,无可避免会受到他人的排挤。同时,也遭受了非常多的毁谤和打击。但他始终保持着对人生和美好事物的追求。他重视文章的社会功能,强调文要“有意于济世之用”,反对空虚无实的形式主义之风,提倡“有意而言,有为而作”的现实文风。所谓“言必中当世之过”,就是要言之有物,避免“未有甚得于中而张其外”(《李方叔书》)。他还要求文学创作要反映人民疾苦,“伫立望原野,悲歌为黎元”(《十月十八日蔡州道上遇雪次子由韵二首》),这又使他的现实精神具有了强烈的人民性。在他的词中,可以看到他抒写人生之遭遇,反映社会的盛衰,历史沉浮,山川之秀美等方面的作品。正如元好问所说,东坡词是“性情之外,不知有文字”。○⑤

苏词的内容把他的政治生涯,人生的遭遇揉合在一起,含有广阔的生活内容,丰富多彩的知识,形象鲜明生动。如《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这是一首悼亡词,作者用平易质朴的语言写出了对去逝十年的亡妻的哀思,并融入自己仕途坎坷的身世之感,感情极为深挚。词人在悼念王弗的时候,触发起自己对十年来艰难的人生经历,宦海风波的一番回顾。这首词上阕写作者对王弗的思念,下阕记梦中还乡,深切地表现心中的悲痛。而在另一首《江城子》(老夫聊发少年狂)中,作者借习武出猎抒发了自己报国杀敌的志向,但由于朝庭内部剧烈的明争暗斗,迫使他离京外任,“书剑报国”的壮志难酬,从而在他内心兴起迟暮的苦闷和牢骚。在词中作者以魏尚自况,显示

自己希望能得到朝庭的信任和重任,以效力疆场,实现抗击侵扰之敌的宿愿。苏轼的这首豪放词,是当时以革新政治为主要特征的时代精神的曲折反映,他以敏锐的时代感和富于开拓的创造精神,使其词在脉脉柔情的传统词风中,敲响了慷慨激越,纵横奔放的豪迈鼓乐,从而解放了词体,扩大词中的创作意境,赋予词以鲜活的思想和生命。元丰五年,苏轼在黄州写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揭示了作者不得志的心情,透露出欣慕古人,渴望建立功业的心情。作者面对长江抒发感慨,喟叹人生的短暂,长江之无穷尽,无数的历史事件和杰出人物像被波浪所淘汰一样,已经无影无踪了。人物虽已成为过去,但他们的功业却仍然留在人间。作者面对祖国大好河山,想起历史上出现的悲壮场面,古今人事的变化,更感到时不待人,而此时自己不能成就事业,发出了人生短暂的叹息。同时,苏词的部分作品还深入探索人生哲理。如《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作者咏月而兼怀人,抒写了对人生的感悟和对亲人的思念,表现出对于现实人生的执著态度和豁达胸怀。上片写对月饮酒,以问月发端,由现实进入幻想,又由天上回到人间,展现了作者内心出世与入世的矛盾和自我解脱的感情变化过程。下片写对月怀人,作者由月到人,由古到今,将物理的变化与人事的迁移联系起来,对人生的悲欢离合,作出了具哲理意味的解释。在为月解脱的同时以理遣情,得到自我慰解,进而发出了美好的祝愿:“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作者表现的情感有些压抑,但境界开阔高远,基调是积极乐观的。全词在叙事、抒情与议论的结合描写中,有对现实迫害的愤慨与藐视,有对人生的执著,有对人生哲理的议论,有对弟弟的深切怀念。现实的迫害使它产生出世之想,而这种想法是暂时的,一刹那的。他的执著人生,热爱现实,对现实的热切希望战胜一切。同时在这首词中,也流露出一种无法解脱而又要求解脱的对整个人生的厌倦和感伤,

表现了一种对人生社会的怀疑情绪。苏词以反映农村生活,田园风光,乡土人情为题材的作品则别有一番风味。如在徐州写的《浣溪沙》描写了村姑、醉叟、络娘和卖瓜人等农村人物,描绘了清新秀美的农村生活场景,洋溢着浓郁生活气息。而“捋青捣麦软饥肠,问言豆叶几时黄”,则反映了民间的疾苦。再看《鹧鸪天》:“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殷勤昨晚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作者用白描的手法刻画秋日农村景象,鲜明生动,历历如见。上片四句分别取四组景象,远景近景相同,听觉视觉互用,动态静态结合,宛如一幅幅变动的图画。下片写人的活动和感受,表现词人对生活的热爱。

扩大词的表现功能,开拓词境,是苏轼改革词体的主要方向。他将传统的表现女性化的柔情之词扩展为表现男性化的豪放之词,将传统上只表现爱情之词变革为表现性情之词,使词可以像诗文一样充分表现作者的性情怀抱和人格个性,可以充分广泛描写外在世界和内心世界。

在苏轼的众多作品中,他不但用词写前人惯写的题材,而且用词写政治情怀,报国壮志,民生疾苦,农村生活,朋辈情谊,贬居生涯……空前拓宽了词的创作视野。词到他手中,确实做到了“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在这些方面,他扩大了词境,把词家“缘情”与诗人“言志”结合起来,词品与人品得到了高度的统一和融合。这是苏轼继欧阳修之后执掌文坛,以文坛领袖特有的气魄,在词的作领域进行的大刀阔斧的革新。但苏轼对词的改革是全面的,并不止于词境一个方面,在提高词品、改变词风、推进词律等方面也是卓有成就的,并且这几方面的改革都是互相关联的,其影响也极其深远。但不可否认,对词境的开阔是苏轼对词改革的基础,使得他能在婉约之外更辟豪放一派,变一代文学风气。苏轼是词史上一个词派的开创者,一个

新的历史阶段的揭幕人。苏轼对词境的开拓被后代词家的继承,其中尤以辛弃疾最有成就.无论是爱国词、理趣词、农村词、英雄词,还是咏物词和词前小序的应用,辛弃疾都有继承,且成绩斐然,以至被人与苏轼并提为“苏辛”。而悼亡词到了清代的纳兰性德手中又成千古绝唱。苏轼对词的影响绝不止上面提到的这小小的一部分,他在文学史上是璀灿的巨星,万丈光芒会照耀千百万年。

注释:

①陈延焯:《白云斋词话》,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第一版

②胡寅:《酒边词话》,《裴然集》卷一,《四库全书》本。

③[宋]刘辰翁:《辛稼轩词序》,《简斋诗外集引》,《四部丛刊》本。

④[宋]张炎:《词源·杂论》,《词话丛编》本。

⑤[金]元好问:《新轩乐府引》,《遗山先生文集》,《四部丛刊》本。

参考文献:

1、王立群张进德《中国古代作家作品专题研究》 2002年第一版

2、罗宗强陈洪《中国古代史(二)》 2000年第一版

3、白本松华锋《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简编》 1995年第一版

4、邓乔彬《唐宋词美学》齐鲁出版社 2004年

5、俞平伯《唐宋词选释》人民文学出版社 1979年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