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条件下的剩余价值

论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条件下的剩余价值

论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条件下的剩余价值
论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条件下的剩余价值

论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条件下的剩余价值

宁向东

剩余价值是商品经济的范畴,剩余价值规律是商品生产目的的规律。只要存在商品经济,无论是资本主义社会还是社会主义社会,都存在剩余价值,剩余价值规律就必然发生作用.然而长期以来,人们却一直认为,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特有的产物,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的剥削规律;加之剩余价值是马克思一生的两个伟大发现之一,是马克思经济理论的基石,因而使人们一直不敢对剩余价值加以问津。随着商品经济在社会主义社会的存在和发展,要求我们必须冲破传统经济理论的束缚,联系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存在发展的现实对剩余价值理论进行再认识.我们只有从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存在发展的实际出发,在整个商品经济的发展中,对剩余价值及规律进行探索研究,才能正确认识剩余价值及规律对商品经济发展的普遍意义和作用,自觉地运用剩余价值规律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一)

对于什么是剩余价值,传统的经济理论一直这样定义:剩余价值是由雇佣工人剩余劳动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价值,它体现了资本家剥削雇佣工人的关系.

①我认为,对剩余价值这样的定义讲的只是剩余价值在资本主义社会的特殊表现形式,是狭义的剩余价值,即资本主义剩余价值。因此,这个定义并没有揭示和反映出剩余价值最一般最本质的内涵.

根据马克思在《资本论》中的有关论述,我认为,所谓剩余价值就是劳动者的劳动创造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价值,是劳动者在剩余劳动时间创造的物化在剩余产品中的价值.它包括这样几层含义:(1)剩余价值是一般劳动超过必要劳动的余额.就是说,只有当人们的生产劳动除满足人类自身生存需要外还有剩余劳动来提供剩余产品的时候才能存在剩余价值.它是劳动者的劳动创造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余额.马克思说:剩余价值“本身无非是一般劳动超过必要劳动的余额.”②(2)在质上,剩余价值只是剩余劳动的物化,两者并没有本质的区别,只不过是同一事物的不同表现形式;在量上,剩余价值和剩余劳动、剩余产品完全相等.马克思说:“剩余价值只是物化的剩余劳动”,③“剩余价值和剩余劳动完全相等.”④(3)在形式上,一方面剩余价值是剩余产品的价值形式,而剩余产品则是剩余价值的物化形式;另一方面剩余价值又是劳动者的活劳动的外在化客观化的表现形式一一价值的一部分.因此,剩余价值和价值在本质上与形式方面并没有什么区别,区别仅仅在于量的方面.价值(撇开已消耗的生产资料价值外)是劳动者全部活劳动在产品中的凝结,剩余价值则是活劳动中剩余劳动的凝结.因而两者只是整体和部分的区别。根据上述规定,剩余价值存在的前提条件有两个:一是商品货币关系的存在.只要存在商品经济,无论什么社会形态都必然存在剩余价值。剩余价值存在于商品经济发展全过程,与商品经济共存亡.二是剩余劳动的存在.只有在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人们的劳动除维持白封的生存外还有剩余劳动时间来生产剩余产品的时候,才能有剩余价值的存在.如果没有剩余劳动存在,就没有剩余价值的存在.犹如剩余劳动不是资本主义的发明一样,剩余价值也不是资本主义社会所特有的东西.只要存在商品经济,无论是简单商品经济还是社会化商品经济,都存在剩余价值.商品经济正是在剩余价值的驱使下不断地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使商品经济从简单商品经济发展到社会化商品经济,进而推动人类社会不断发展,使人类进入现代文明社会。

任何事物都是一般和特殊的统一体.剩余价值也不例外,同样存在着一般与特殊.作为剩余价值的一般是指剩余价值与商品经济相联系的一般的共同的质的规定性.它是由劳动者的剩东劳动创造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余额,是劳动者剩余分动创造的物化在剩余产品中的价值。一方面,它是商品价值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有商品经济关系就有剩余价值。另一方面,它

是剩余劳动或剩余产品,是劳动者的劳动在满足劳动力的生产和再生产后的余额。有剩余劳动和剩余产品,在商品经济存在的条件下就存在剩余价值。自商品经济产生以来,无论是在简单商品经济存在的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还是社会化商品经济存在的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4存在剩余价值.在简单商品经济条件下,剩余产品即为奴隶主、封建主所无偿占有的那部分而为奴隶、农奴所提供的产品,就是剩余价值在当时社会条件下的存在形式.因此,在商品经济存在的条件下,无论是在剥削的私有制社会还是消灭了剥削的么有制社会,一般的剩余价值必然始终存在.所能改变的只是剩余价值的具体占有形式,而无法改变剩余价值本身.可见,剩余价值的一般仅仅与商品经济相联系,与特定的社会经济制度并不存在必然的内在的联系,也不反映特定的社会生产关系。

剩余价值的特殊是指由特定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所决定的剩余价值在不同社会经济条件下的特殊表现形式和特殊占有方式.它与特定的社会经济制度相联系,体现着不同的社会生产关系。在封建社会,剩余价值表现为地租,是以剩余产品的面目而出现的.马克思说:“一切地租都是剩余价值,是剩余劳动的产物.”⑤“地租是剩余价值的原始形式,并且和剩余价值是一致的。”U“地租的本质就在于地租是剩余劳动或剩余价值唯一的占统治的和正常的形式。”店可见,封建地租是简单商品经济存在的封建社会中剩余价值存在的占统治地位的正常形式,反映了地主剥削农民的夕、系.在资本主义社会,剩余价值表现为无偿占有价值,即资本家对雇佣工人创造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价值的无偿占有,反映了资本家剥削雇佣工人的关系.在社会主义社会,剩余价值表现为社会公共必要价值,是劳动者在剩余劳动时间内自觉为社会创造的价值,反映了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可见,剩余价值的特殊是由特定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决定的在不同社会的特殊表现形式,反映了特定的社会生产关系.因此,剩余价值存在着一般和特殊,因而必A把剩余价值的一般与特殊加以区别.不能把特殊当作一般,把剩余价值等同于资本主义剥削,当成资本主义特有的东西.

(二)

剩余价值本来是商品经济的产物.不过在资本主义社会,剩余价值却体现了资本家剥削雇佣工人的关系,因为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被资本家无偿占有;剩余价值表现为资本运动的产物,因为它是资本家剥削工人劳动的结果.资本家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目的无不为了获得剩余价值。可见,在资本主义商品经济条件下,剩余价值同剥削、资本是因果关系.因为存在资本家剥削雇佣工人的劳动,才产生了剩余价值的结果.但我们不能倒因为果,认为剩余价值必然由剥削、资本来产生。从而认为剩余价值及规律只是资本主义特有的产物和规律.在商品经济条件下,剩余价值是商品经济的产物,而不是资本主义社会特有的产物。

首先,剥削是伴随着私有制的出现而产生的一种社会经济现象,而不是从资本主义社会才开始的。剥削在奴隶制社会就存在了,奴隶制剥削是人类历史上最古老的一种剥削形式,早在人类社会有成文史之前就存在了.在封建社会,封建地主通过超经济强制的办法,以封建地租的形式占有农民的剩余劳动或剩余产品,也是一种典型的剥削.在资本主义社会,资本家为了获得更多的剩余价值,除了提高对工人的剥削程度外,就必须剥削更多的工人,而这就增加自己的资不,用以购买追加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扩大生产规模.因此,对剩余价值的无限贪欲和追求是驱使资本家不断进行资本积累的内在动力。而资本积累无非是把剩余价值再转化资本的集中反映资本主义剥削的生产规模不断扩大的再生产.显然,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是建立在剥削更多雇佣工人基础上的.没有对雇佣工人的剥削、没有剩余价值的资本化,资本家就无法扩大生产规模。但资本家并非把全部剩余价值都转化为资本,而用于资本家个人消费而不作为资本使用的剩余价值就退出了资本运动的舞台,这些剩余价值就不再是资本了。马克思说:“黑人就是黑人,只有在一定关系上,他才成为奴隶.纺纱机就是纺棉花的机器,只有在一定关系下,它才成为资本.”砂可见,剩余价值本身并不具有剥削属性,只有当它与私有制结合在一起才能体现剥削性质。剩余价值不过是资本剥削的一种结果,犹

如资本主义条件下机器设备成为资本一样。所以,剥削仅仅同私有制相联系,是私有制的产物,而同剩余价值并无内在的必然的联系。当然,在私有制条件下劳动者创造的Of余价值总是被剥削者无偿占有,从而体现了一种剥削关系.

其次,资本主义剥削的基础是资本主义私有制,而不是剩余价值。随着私有制的产生和发展,必然加剧贫富两极分化,达到一定程度必然形成人剥削人的关系。离开了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就谈不到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也无法生产资本家所需要的剩余价值。囚此,在资本主义社会,资本家正是凭借其对生产资料的所有权,通过对工人的剥削才获得了大FA 的剩余价值.但不能反过来认为,只有资本主义私有制才能产生剩余价值,剩余价值只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特有产物。其实,剩余价值是商品经济的产物,早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确立前就存在了,并不为资本主义社会所特有.资本主义前的简单商品经济是以生产资料个体私有和个体劳动为基础的为交换而进行的商品生产.纵然这种商品经济在当时的社会经济不占统治地位,也没有形成商品经济的社会主体,但作为一种商品经济,商品生产经营者也是为了获得更多的价值和剩余价值才进行生产经营活动的.当然,那时商品生产者获得的剩余价值很少,不像后来资本家获得的那么巨大.大量剩余价值的生产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有密切联系,是随着资本主义制度确立后才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但资本家的生产资料和货币本身并非是资本,只有当它被用来充当剥削工人的手段时才是资本,才能为资本家生产大量的剩余价值。但是,随着资本积累的增加、生产社会化程度的日益提高0生产社会化和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之间的矛」直这一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必然日趋尖锐和加深.这是由资本的本性决定的,反映了资本声义生产关系的历史局限性.由于资本的不断运动才能不断产生剩余价值,而剩余价值又不断转化为资本,这就给人造成剩余价值是资本的属性、没有资本便没有剩余价值的错觉但事实上,资本能带来剩余价值这只是资本剥削雇佣劳动的结果,是以资本主义私有制为前提的。所以,剩余价值不是资本主义剥削的基础,只有资本主义私有制才是资本主义剥削的基础.也只有在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基础上,资本通过剥削雇佣工人的劳动才能生产剩余价值。

再次,社会化商品经济的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剩余价值则是社会化商品生产过程的必然产物.马克思关于“作为劳动过程和价值形成的统一,生产过程是商品生产过程;作为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生产过程是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商品生产的资本主义形式”v的原理,仍是我们考察当代社会化商品经济的理论基础。从社会化商品经济的一般性来看,任何商品生产过程都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形成过程的统一,社会化商品生产过程则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的统一社会化商品经济的生产过程是以大工业技术为基础,劳动力成为商品、货币转化为资本为前提,生产过程的结果就必然发生价值增殖,产生剩余价值.因为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是创造价值和剩余价值的源泉.在社会化商品生产过程中,通过劳动力的使用消费,不仅可以转移己消耗的生产资料价值和补偿已经消耗掉的劳动力的价值,而且还可以创造出比劳动力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即剩余价值.因此,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的统一,就不是资本主义商品经济所特有的生产过程,而是社会化商品经济一般的生产过程。剩余价值则是社会化商品生产过程的必然产物.在资本家私有制和劳动力成为雇佣劳动商品的条件下,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才具有资本主义性质,成为资本主义商品生产过程,其产物是资本主义剩余价值.在公有制和劳动力成为联合劳动商品7lJ 条件卜,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的统一,才具有社会主义性质,是社会主义商品生产,其产物是社会主义剩余价值.可见,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和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作为社会化商品经济,其生产过程都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的统一,田此而来不仅资本主义商品生产过程要生产剩余价值,社会主义商品生产过程也要生产剩余价值.因此,任何社会化商品生产过往都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劳动过程是手段,价值增值过程是目的。社会化商品生产过程实质上是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所以,剩余价值是社会化商品经济的必然产物,而不是资

本主义社会特有的产物.有商品经济就必然存在着剩余价值.

(三)

剩余价值规律不仅是商品经济的规律,而且是反映商品生产目的的规律.无论是什么社会,.只要存在商品经济,作为反映商品生产目的的剩余价值规律就会必然在社会生产、流通和分配领域中存在和发挥作用。在商品经济存在的条件下,生产、流通和分配都是围绕着剩余价值进行的.生产是剩余价值的创造,流通是为生产剩佘价值准备条件或实现剩余价值,分配是社会生产各部门对剩余价值进行分配.因此,任何人只要从事商品生产经营活动,把生产资料和劳动力投入到生产经营活动中去,其目的都是为了取得剩余价值.所以,对剩余价值的追求是商品生产的根本目的和决定性的动机.

首先,对剩余价值的无限度追求是商品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在商品经济存在的各个社会中,商品生产者进行商品生产,不是为了取得使用价值,而是为了取得价值和剩余价值.他们生产使用价值,因为使用价值仅仅是价值和剩余价值的物质承担者.如果不生产使用价值,就无法取得价值和剩余价值.因此,为了取得价值和剩余价值,就必须生产商品的使用价值.商品生产者通过生产过程,既创造了使用价值又创造了价值和剩余价值。同时,剩余价值又是商品价值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因为商品价值不仅包犯已经消耗的生产资料价值C 和劳动力价值V,而且包括剩余价值m。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在必要劳动时间创造了劳动力自身的价值,在剩余劳动时间内创造了剩余价值。商品生产者正是看到通过商品生产能为他创造剩余价值的时候才进行商品生产的。商品生产者为了取得更多的剩余价值,他才不断地进行资本积累以增加资本投入,扩大生产规模。如果没有剩余价值,无利可图,谁也不会从事商品生产经营活动。资本主义商品生产是为了剩余价值,社会主义商品生产也是为了剩余价值,正是对剩余价值最大化的无限追求的内在冲动驱使商品生产者不断扩大生产经营规模,来生产更多的商品以取得更大的剩余价值。因此,对商品生产者来说,他不仅要生产使用价值,更重要的是生产价值和剩余价值.商品经济就是在对剩余价值的无止境追求中才得到迅猛发展的.

其次,对剩余价值最大化的无限追求是商品生产的根本目的.在商品经济存在的社会中,商品生产经营者进行商品生产经营活动的目的都是为了获得最大限度的剩余价值.因为各个商品生产经营者都有自身的物质利益,而自身物质利益的多少取决于他们获得的剩余价值的多少.他们获得的剩余价值越多,其物质利益就越多,各方面的需要就满足的越充分;反之,获得的剩余价值越少,其物质利益就越少,各种需要就无法满足。如果不能获得剩余价值,谁也不会经商办企业。对剩余价值最大化无限追求而形成的剩余价值规律决定了一切商品生产者进行商品生产的根本目的和决定性动机,都是为了获得最大限度的剩余价值。马克思说:“生产剩余价值或赚钱,是这个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吸又说:“资本主义生产的直接目的,不是商品,而是剩余价值或发达形式的利润;不是生产产品,而是生产剩余产品。’.@“资本主义生产目的始终是用最小限度的预付资本创造最大限度的剩余价值或剩余产品。”口马克思在这里揭示的不仅是资本主义商品生产的目的,也是一切社会化商品生产的目的,同样是社会主义商品生产的目的。因此,在追求最大限度的剩余价值上,无论是资本主义商品生产目的还是社会主义商品生产目的都是相同的,不存在什么差别。在商no:经济存在的条件下商品生产者生产什么产品,生产多少这种产品,完全以剩余价值的多少为转移。利大大干,刊小小干,无利不干.资本家唯利是图在于此,社会主义企业讲求经济效益也在于此。只要存在商品经济,无论是资本主义还是社会主义,都不能不讲剩余价值,不能不力图以最小的资本投入来创造最大限度的剩余价值。所以,对剩余价值最大化的无限贪欲和追求是商品生产的根本目的。

再次,对剩余价值最大化的无限度追求是商品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商品生产者为使自己获得更多的物质利益,就必然要把取得最大限度的剩余价值作为自己生产经营的奋斗目标.

为此,他们就要采取一切可以的手段千方百计的来提高劳动生产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延长剩余劳动时间,从而使自己获得更多的剩余价值。正是在剩余价值规律的驱使下,商品经济才得到了迅猛发展。因为:(1)对剩余价值最大化的无限追求驱使商品生产者在生产过程中争取采用先进的技术装备、工艺和新材料,进行严格的科学管理,.合理有效地利用各种资源,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劳动生产率,使其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2)对剩余价值最大化的无限追求驱使商品生产者密切注视市场供求关系变化,按照市场需求状况来组织生产经营,市场需要什么产品就生产经营什么产品,需要多少,就生产经营多少,使其产品尽量适应市场需要,做到适销对路,尽快完成从商品到货币的转化,实现商品的价值和剩余价值.(3)对剩余价值最大化的无限追求驱使商品生产者把自己的资本投向利润率最高、效益最好的产业、部门和企业.哪个地方利润率最高、效益最好,资本就流向哪个地方,进而促进社会资源配置最优化.(4)对剩余价值最大化的追求驱使商品生产者不断进行资本积累,提高资本有机构成,扩大生产经营规模,从而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生产社会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可见,商品经济正是在剩余价值规律的驱使下,通过各个商品生产者对剩余价值的无限追过程中才得到巨大发展的。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就是在追求剩余价值的竞争中,资本家求争先采,一刁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设备等,把科学技术广泛应用于生产领域,大幅度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大发展,使资本主义在其产生的几百年创造的社会财富超过人类历史创造财富的总和的好多倍。同样,要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就要大讲剩余价值,争取少投入多产出,以创造更多的剩余价值,进一步推动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可见,对剩余价值的无限追求是促进商品经济不断发展的强大动力,驱使着商品生产者努力进取,开拓创新,奋力拼搏,为社会创造日益增多的财富,进一步推动商品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作为反映商品生产目的范畴的剩余价值有以下规定性:(1)剩余价值作为商品生产目的是由整个商品经济生产体系的特性决定的。只要是商品经济,无论什么社会的商品生产的目的只能是剩余价值。(2)任何社会的商品生产都是为了满足生产资料所有者的物质利益,而这种物质利益是通过对剩余价值的追求来实现的。因此,对剩余价值的追求是实现生产资料所有者物质利益的途径和手段.离开了对剩余价值的追求,就无法实现所有者的物质利益.(3)对剩余价值最大限度的追求是商品经济社会驱使商品生产者努力发展商品生产,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内在动力.离开了对剩余价值的追求,就没有商品经济灼大发展o ( 4)不同社会的生产关系不同,实现商品生产目的途径就有社会性质的根本区别。但作为商品经济的生产目的却是相同的,不会因社会性质不同而有所不同。

有人认为,把剩余价值作为社会主义商品生产的目的,这就混淆了社会主义商品生产目的与资本主义商品生产目的本质区别.我认为,这种观点是值得商榷的。因为,社会主义商品生产目的与资本主义商品生产目的本质区别不在于是否追求剩余价值,而在于剩余价值产生的所有制基础不同,实现剩余价值的手段不同,剩余价值的归属关系不同,体现的生产关系不同.社会主义剩余价值是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生产的产物,是联合劳动者自觉地为全社会创造的公共必要价值,归全体劳动人民共同所有并为增进他们的利益服务,代表着全体劳动人民的根本的长远的全局利益,体现了团结互助合作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而资本主义剩余价值是以资本家私有制为基础的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生产物,是资本家剥剥雇佣工人劳动的结果,归少数资本家私人所有,体现了资本家剥削雇佣工人的关系。应当强调指出,我们在此所谈的尽辱育A经济的生产目的,而不是特定社会的生产目的:强调的是生产目的一般和共性,而不是生产目的特殊和个性。因此,只要存在商品经济,任何社会的商品生产的目的都是相同的,都是剩余价值。

剩余价值是商品生产的根本目的,剩余价值规律是反映商品生产目的的规律。反映商品生产目的的剩余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规律体系中的一个重要规律,是价值规律的最终表现规

律。因为价值规律发生作用,从价值形成到价值实现,都是为了获得最大限度的剩余价值.同时,剩余价值规律又是价值规律的动机规律,因为价值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就在于商品经济的存在,而各种商品经济关系都是以获得最大限度的剩余价值为决定性动机.这样,剩余价值规律就和实现目的手段的规律一起构成了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所以,剩余价值规律作为商品生产目的的规律贯穿于商品经济始终,也有在于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中。

(四)

社会主义经济是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化商品经济。既然社会主义经济是一种社会化商品经济,那么作为商品经济一般规律的剩余价值规律就必然在社会主义经济中存在和发生作用。我认为,社会主义剩余价值规律的主要内容和要求,可以大致表述如下:用在高度技术基础上大力发展社会主X商品经济,生产更多的社会公共必要价值及产品,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促进全体劳动者得到自由全面的发展和提高。因此,在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过程中,必须自觉运用剩余价值规律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服务,争取创造更多的剩余价值,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步伐。

首先,剩余价值是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社会主义企业作为相对独立的商品生产经营者,是具有自身物质利益的经济实体。在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条件下,企业得到物质利益的多少直接取决于他们在生产经营中创造剩余价值的多少,他们创造的剩余价值越多,得到的物质利益就越多;反之,他们创造的剩余价值越少,得到的物质利益就越少。因此,企业只有用较少的资金投入创造较多的剩余价值,才能得到较多的物质利2Q益.满足企业各方面的需要,增强企业发展后劲.企业作为商raif,生产者正是在剩余价值规律的驱使下,争先采用先进的技术装备,广泛地应用科学技术,不断地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生产成本,尽量使其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从而使自己获得较多的剩余价值,实现利润最大化。企业也只有获得一了更多的剩余价值,才能增加自己的经济实力,进行设备更新,扩大生产规模,使自己得到进一步发展;才能生产优质价廉的产品,打开产品销路,提高市场占有率,在市场竞争中站稳脚根,立于不败之地;才能不断提高职工的物质文化水平,最大限度地满足他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进一步调动广大职工的积极主动创造性,促进生产的发展。囚此,对剩余价值最大限度的追求是社会主义企业发展的内在动力,驱使企业奋发进取,不断开拓创新前进.企业正是在对剩余价值最大化的追求中,才不断扩大和提高自己生产经营能力,使自己得到发展。全社会的企业都这样做了,就会使社会财富大大增加,综合国力大大增强,进而使社会主义经济得到进一步的发展。所以,剩余价值不仅是社会主义企业自我发展的内在动力,也是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

其次;剩余价值是实现社会主义生产目的的重要途径和手段。社会主义生产目的不是为了满足少数剥削者的私欲,而是为了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主义生产目的的实现是通过各个企业为社会提供日益增多的剩余价值及剩余产品的途径来达到的.因为企业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创造的新价值包括v和m两部分,其中vPr-用于补偿劳动者已经消耗的生活资料价值,而m是企业劳动者为社会创造和提供的社会公共必要价值,即剩余价值。m在扣除了用于扩大再生产需要和非生产劳动者与非生产性活动需要后余’.下的部分才能真正用来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可见,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是由劳动者为社会创造的剩余价值来满足.一般说来,剩余价值的多少,直接决定着人民群众不听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满足的程度。企业劳动者创造的剩余价值越多,为社会提供的剩余产品越丰富,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需要就满足的越充分,社会主义生产目的就实现的越好。如果没有剩余价值,就无法实现社会主义的生产目的.因此,要实现社会主义生产目的,就要把生产更多的剩余价值,争取剩余价值最大化作为企业直接的生产目的。因为,企业只有生产日益增多的剩余价值,并使每期的剩余价值大于上期,才能更好地实现社会主义

生产目的、固然,企业生产目的只是实现社会主义生产目的的手段,但只有首先实现了企业的生产目的,才能进而实现社会主义生产目的。因此,从根本上讲,二者是一致的.只有生产更多的剩余价值和提供更加丰富的剩余产品,社会主义生产目的才能更好地实现。可见,剩余价值是实现社会主义生产目的的途径和手段。

再次,剩余价值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社会主义社会是具有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社会,但社会主义要建成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需要有大量的剩余价值作基础。如果没有剩余价值作基础,社会主义社会就不能发展前进。因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大量的剩余价值.社会主义生产不是简单再生产。而是扩大再生产.要使社会主又扩大再生产顺利进行,就必须有一定的积累。积累越多,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发展就越快.而任何积累都是剩余价值的资本化。因此,一定的剩余价值是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发展的基础和前提.剩余价值量的大小决定着积累的大小,进而决定着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规模和速度.同时,社会主义科学、文化、教育、卫生等事业的发展也要以剩余价值作基础,离不开剩余价值。因此,劳动者为社会创造的剩余价值越多,社会主义建设发展就越快;反之,就慢.恩格斯说:“劳动产品超出维持劳动费用而形成的剩余,以及社会生产基金和后备基金从这剩余中形成的积累.过去和现在都是一切社会的、政治的和智力的继续发展的基础。”⑥因此,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客观上要求劳动者为社会创造日益增多的剩余价值及产品,只有这样才能为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为过渡到共产主义社会创造物质条件.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要取得更多的剩余价值,实现剩余价值最大化,不能靠增加劳动强度和延长劳动时间等绝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办法来实现。因为提高劳动强度和延长劳动时间,是违背社会主义发展要求的.社会主义发展要求逐步减少人们的劳动时间,减轻劳动强度,增加闲暇时间,使人们得以自由全面的发展.因此,要取得最大限度的剩余价值,最主要的就是依靠科学技术的力量来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途径来达到.因为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当今时代,科学技术这个第一生产力愈来愈成为人们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增加剩余价值的根本途径.所以,我们只有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广泛应用科学技术,才能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进而创造更多的剩分价值.

总之,剩余价值是商品经济的范畴和规律,只要还存在商品经济,剩余价值规律就必然存在和发生作用.因此,在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过程中,就要自觉运用剩余价值规律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力争创造更多的剩余价值,以促进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做人民满意的教师 埠前小学刘成海 千秋大业,教育为本;教育成败,系于教师。人们都说“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这些头衔确实很好听,但要做一名让人民满意的教师就不那么简单了!这是对教师的一种严格要求,也是对教师的一种充分信任与社会认可,更是教师的一个终身奋斗目标。那么,在当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做一位人民满意的教师呢?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点去思考: 一、思想上 要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始终牢记人民教师的神圣职责,爱祖国、爱人民,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把个人的成长进步同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同祖国的繁荣富强紧密联系在一起,并在社会变革和丰富的教育实践中履行好自己的光荣职责,与时俱进,做一名人民群众信得过的教师。 二、教学上 1、热爱孩子,诲人不倦 高尔基说过:“谁不爱孩子,孩子就不爱他,只有爱孩子的人,才能教育孩子”。爱孩子是教师应具备的美德,也是教师的天职。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教育者最可贵的品质之一是人性,是对学生深沉的爱。”付孩子以爱心,是师生心灵沟通的桥梁,是解决教育上疑难病症的万能钥匙。作为老师,在课堂上,要耐心引导孩子;在日常的生活中,除了对孩子要有慈母般的关爱之外,更应

该成为孩子所信任的朋友,喜孩子所喜,忧孩子所忧。根据儿童心理学,大部份孩子都有害怕老师的倾向,对老师的防御心理也十分强,但一但消除其防御心理,其内心就会犹如“广阔的草原”一样,没有任何屏障。 2、为自己充电,树立终身学习观 以前我常会这么想:我工作已有十多年了,凭我的经验,教这些孩子是绰绰有余了。然而,现在的我在工作之余常会这样感慨:怎么越教越不会教了。有句古话说:教,然后知不足。“知不足”,那就要学。 现有这么一句被更改的名言:要给学生一滴水,教师要有常流水。可见时代在前进,孩子在发展,在知识更新日新月异,网络通讯技术迅速发展的社会中,教师要拥有燃不尽的能量,用不完的知识。作为今天的教师,应成为“终身学习的楷模”,重视加强继续教育。首先,在新形势下,教师要自觉学习教育理论,学习现代化的教育方法和教育手段,只有像蜜蜂采蜜那样,不断吸取新鲜的养料,才能提高教书育人的本领,适应新课程的需要。其次,要加强信息交流,与时惧进,教育动态是瞬息万变的,稍不留意,就会与当前社会教育趋势发生错位,所以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的学习水平,不断为自己充电,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教师只有站在时代的前列,充分掌握和运用好新时代的新科学文化知识,才能引导孩子到日新月异的新时代科学阵地,才能闯出自己的一片新天地。没有渊博的知识,没有新鲜的血液,教师就不可能教育好孩子。因为渊博知识的获得,崭新理论的掌握,娴熟技能的练就,

商品经济产生和存在的条件

1.商品经济产生和存在的条件? 答: 产生条件(1)社会分工的出现。(2)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 存在条件(1)自然经济是同社会生产力水平低和社会分工不发达相适应的。 (2)在彼此发生经济联系和相互交换产品时,要遵循等价交换原则,因而劳动产品必然采用商品的形式,产品的生产和交换必然采取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形式,这种形式就是商品经济。 (3)商品经济以生产资料私有制和个体劳动为基础,以换取自己所需要的使用价值为目的的,是一种简单商品经济。 2.尊重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关系? 答:(1)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 (2)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尊重事物发展的规律与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辩证统一的。实践是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统一的基础。要正确发挥主观能动作用,要1)从实际出发,努力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2)实践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的基本途径。3)主观能动作用的发挥,还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手段。 3.新生事物是不可战胜的? 答:(1)就新生事物与环境的关系而言,新事物之所以新是因为有新的结构和功能,它适应已经变化了的环境和条件;旧事物之所以旧是因为它的各种要素和功能已经不适应环境和客观环境的变化,走向灭亡就成了不可避免的。 (2)就新事物和旧事物的关系而言,新事物是在旧事物的“母体”中孕育成熟的,它既否定了旧事物中消极腐朽的东西,又保留了旧事物中合理的仍然适应新的条件的因素,并添加了旧事物所不能容纳的新内容。这就是新事物在本质上优越于旧事物具有强大生命力所在。 4.真理及其客观性? 答:真理具有客观性,凡真理都是客观真理。 (1)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 (2)检验真理的标准也是客观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凡是能够经得起实践的检验、得到实践的认证、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认识就是真理。 (3)真理的客观性原理,是唯物主义认识论即反应论的一般原理在真理问题上的贯彻。 真理的客观性决定了真理的一元性。它不因主体认识的差别和变化而改变。 5.经济全球化的表现? 答:(1)国际分工进一步深化。它使各国成为全球生产体系的一部分。 (2)贸易全球化。国际贸易体制和规则更为规范,对全球贸易活动进行规制和调节的范围和作用趋于扩大,有力的推动贸易的全球化进程。 (3)金融全球化。 (4)企业生产经营全球化。跨国公司的迅速发展,使生产、资本和商品的国际化进一步深化,极大的推动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 6.意识能动性的关系 答:意识能动作用是人的意识所特有的积极反应世界与改造世界能力和活动。

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政府职能

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政府职能 规定了政府的含义,我们再来分析政府应该在市场经济的运行过程中担负什么样的职责。历史上很多思想家提出了自己的见解。自由放任主义者认为政府应该扮演“守夜人”的角色。也就是说,市场的自发运行会给社会带来高效率,政府的过多干预只会起到反作用,政府需要作的只是提供安全和秩序。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对政府的职责作了如下的规定:“第一,保护社会,使其不受其他独立社会的侵犯。第二,尽可能保护社会各个人,使其不受社会上任何其他人的侵害和压迫,这就是说要建立严正的司法机关,第三,建设并维持某些公共事业及某些公共设施(其建设与维持绝不是为着任何个人或任何少数人的利益),这种事业与设施在由大社会经营时,其利润经常补偿费用而有余,但若由个人或者少数人经营,就决不能补偿所费。”④随着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主张国家积极干预经济生活,庇古认为国家应该积极采取措施来消除客观上存在的边际私人纯产值和边际社会纯产值之间的背离。凯恩斯认为政府应该积极的采取措施刺激有效需求来克服经济危机。萨缪尔森认为政府应该采取矫正垄断,收入政策等方法来实现社会的效率、平等和稳定。70年代后兴起的新自由主义者又重新鼓吹市场的效率,举起了反对国家干预经济的大旗。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在国家的宏观调控下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由于我国长期以来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使得政府在管理经济过程中有时容易超出宏观调控的范围,直接干涉参与经济活动,这样就会起到相反的作用。因为从政府的内在特征来看,政府和市场在某些方面是相互排斥的,所以政府不能直接参与经济活动,否则就容易起到反作用。 第一,政府具有公共性的特征。政府是公共权力的执掌者,公共权力是凌驾于社会之上的力量。政府的公共性决定了政府的一般功能在于维护社会的公共利益,解决社会的公共问题。社会公共权力是出于缓和利益矛盾需要才产生的,公共权力的执掌者——政府会必须以成员的根本利益作为其活动的宗旨,这就要求政府和社会相对脱离,凌驾于社会之上才能真正的履行其公共管理的职能。因此在市场经济中,政府应该作为市场的管理者、监督者出现,而不能作为市场的参与者。因为市场参与者本身必须是代表不同利益并且占有不同资源的市场行为主体。政府作为公共利益的代表如果直接从事市场经济活动就违反了自身公共性的特征,也就很难提供公平公正的市场交易规则。作为计划经济的产物,我国长期来存在着各种挂靠政府机关的各种企业,国家机关成了市场的直接参与者。这样这些机关在制定或者执行政策的时候就会有意无意的向自己下属的企业倾斜,这样就违反了政府公共性的要求,扰乱了市场的公平和效率。自九十年代后期以来,我国不断要求各种挂靠机关的企业必须和政府机关脱轨,就是为了保证政府的公共性。 第二,政府具有普遍性的特征。作为公共权力的主体,政府的功能涉及到社会的所有领域和所有个体,从而具有普遍性的特征。一定地域内的各个个体只能在同一个政府下生息,享有一定的权利履行一定的义务,接受公共权力的管辖。从这个意义上讲一个政府尽管事实上划分为不同的部门、不同的层级,但是这些部门和层级都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在一定国土范围内的政府只能有一个。因此政府一般应该有大局观念,整体观念,这和市场经济的理念是不符和的。市场经济活动主体一般都是单一的、具体的。经济主体参与市场活动的目的是为了尽最大可能的增加自己的利益,核心的理念是利己。因此市场是一种“个体理性”,会造成利益差别和利益分化。而政府行为则是一种“整体理性”,关注社会的公平。我国政府推行的收入再分配政策,如下岗补助、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等;以及开发大西北,对西部地

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企业战略管理

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企业战略管理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不断完善,企业作为独立的经济实体走上市场经济的舞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要想实现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并且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求得自身的生存与发展,不仅需要进行产权制度的改革,实现企业制度的创新,而且必须在企业管理方面进行相应的变革,实现管理创新。管理变革的趋势,就是根据并适应市场变化、技术变化以及其他客观环境的变化,实行战略管理。 一、企业战略管理的特点及核心 企业战略管理是目前世界上应用广泛、收效显著的一种新的管理方式。所谓企业战略管理,就是由企业战略家根据企业外部环境变化确定企业战略目标,制定战略决策,实施战略决策方案的过程。战略管理作为一种高层次的管理,不仅是各个专业管理领域(如市场营销、生产制造、技术开发、人事管理、财务管理等)的综合,而且更注重从企业整体立场出发,用长远的观点看待企业经营问题,是一种关系企业存亡和胜负的长远战略性管理,是一系列创新性的、高级的管理过程。战略管理具有以下特点: (一)战略管理的出现以外部的经营环境的剧烈变化为前提

企业战略管理最早出现在美国。它的产生与企业外部环境变化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可以说,企业外部经营环境的剧烈变化是导致战略管理产生的主要根源。进入本世纪70年代,世界经济、科技、社会等方面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首先,世界经济形势动荡不安。战后飞速发展起来的西德、日本经济对美国经济提出挑战;石油危机、遍及全球的高通货膨胀率、各国外贸政策的变化以及国际利率的高涨给企业的发展带来很多不利的影响。其次,技术革命浪潮汹涌,导致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发生显著变化,科技竞争愈演愈烈,企业原有的管理思想、管理方式对此很不适应。第三,经济和科技的发展促使世界经济由一国向多国转变,日本、西德的汽车厂家、家用电器厂家、电子和计算机厂家纷纷走出国门,在全球市场上向美国公司发起猛烈的进攻,国际市场竞争十分激烈。第四,由于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受教育的水平不断提高,价值观念急剧转变,消费需求及工作态度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 面对这种充满危机的经营环境,许多美国公司由于不适应环境变化,因而其经营陷入了困境,有的甚至发展到破产的边缘。事实使企业管理者认识到,只注意企业内部资源的利用,不注意外界环境对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影响,企业就很难适应环境变化而保持稳定长期的发展,甚至会在竞争的风浪中翻船。于是,美国许多大公司开始重视战略管理,并且积极探

第一册商品经济的产生和发展教案

第一册商品经济的产生和发展 重点:商品的含义; 难点:商品经济的产生; 素质要求: 1、知识方面: 识记:商品经济的基本含义、存在条件和类型; 理解: ⑴商品的定义; ⑵商品与物品的区别与联系; ⑶商品与劳动产品的区别与联系; 运用:运用所学知识,对现实生活中的各种物品进 行分析,哪些属于商品 2、能力方面: 通过学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3、思想觉悟方面: 通过学习,培养商品意识。应充分认识到商品经济不 是资本主义所特有的,社会主义社会也存在商品经济, 应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 重点及解决办法: 商品的概念:商品的概念是本课乃至全书最基本的概

念,以后课文中的一系列内容,都是建立在这个基本概 念的基础上的,所以商品的概念是本课的重点,必须让 学生对它有一个比较透彻的理解。 要准确地理解商品的概念,首先必须把握两个条件: 一是商品必须是劳动产品;二是必须用于交换。要让学 生对商品有正确理解,可以先让学生阅读课文,然后教 师讲清商品的要领并通过插图讲解商品、劳动产品和物 品之间的关系,最后让学生制出表格,以加深理解。 难点及解决办法: 商品经济的产生条件:商品经济是一种社会现象,它 有着产生和存在的条件。理解它的产生条件,可以进一 步理解它存在的条件,这就为理解社会主义社会存在商 品经济的原因打下了基础,因此,这部分是本课的难点。 学习这部分要弄清下面几个问题: (1)商品经济产生的过程。谭这部分时,要注意讲清什么是商品交换?什么是商品生产?什么是商品经济?帮助学生加深对商品经济及其产生过程的理解。 (2)商品经济产生和存在的条件。讲这部分时要把握两个方面:一是社会分工。社会分工产生了交换的必 要性。二是生产资料和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它使得 交换从必要变为现实。讲解时,可以先提出问题,然后 由学生看书,自己概括,从而得出结论。复习提问

明代中后期商品经济论文.pdf

一、拜金求利观念的突兀奔腾 当商品经济把社会上的一切都卷入交换漩涡中时,金钱对社会的支配,从而拜金主义的观念也就达到顶点。因此,商品货币经济必然带来拜金求利观念的泛起。这是一个历史必然趋势。明中后期,商品经济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活跃势头。地域性的商帮如徽商、晋商、江右商、闽商、粤商、吴越商、关陇商足迹遍及大江南北,他们拥有巨资,“藏镪有至百万者”[2],“非数十万不能称富”。而“商人对于这样的社会是革命的因素,……现在商人在这个社会上出现了,这个世界的改变,就是从他那里出发”[1](177)。正是在这一历史背景下,拜金求利观念突兀奔腾。明代中后期,礼拜金钱之风颇为强盛。利益所在,上至皇帝下至臣民都趋之若鹜。他们“怀利以相接,遂成风流,不可复制”[3],从正德年间始,官员们竞相“营产谋利”已不足为怪,就连神宗皇帝也“以金钱珠玉为命脉”,把内府之藏,“拥为己有”[4]。皇帝尚且如此唯利是取,唯财是图,不能律己,何以严人!因此,当时“天下水利,碾、场渡、市集,无不属之豪绅”,并且“相以为常事”[5]。难怪顾炎武曾大发感慨道:“自神宗以来,黩货之风日甚一日,国维不张,而人心大坏数十年于此矣”[5]。上层社会为此,下层可想而知。“凡是商人归家,外而宗族朋友,内而妻妾家属,只为你所归来的利息多少为重轻。得利多的,尽皆爱敬趋奉,得利少的,尽皆轻薄鄙笑,犹如读书求名的中与不中归来的光景一般”[6]。《二刻拍案惊奇》所描写如上情形在《辽阳海神传》中得到印证:“商在外率数岁一归,其妻宗党全视所获多少为贤不肖,而爱憎焉”。温情脉脉的家庭情爱,为利欲冰水所严重侵蚀。正是在这股强烈的礼拜金钱之风下,各阶层对商人观念发生变异。人们羡慕在现实物质生活中“甘其食,美其服”的商人生活,感叹他们“嗟峨大船夹双撸,大妇能歌小妇能舞,旗亭美酒日日沾,不识离别苦。长江两岸娼楼多,千门万户恣经过,人生何如贾客乐,除却风波奈若何”[7],传统思维趋向的变迁,使明中后期的社会涌现出崇商弃农、崇商弃儒、崇商弃官的趋势。在商品利润的刺激下,许多农夫、农妇开始从古老的荒原上走出来,走进了商品经济的洪流中,遂形成了“弃本争毫末利”的社会风气。在浙江西安(即今浙江省衢州市)“舍贱民贫,恒产所入,不足以供赋税,而贾人皆重利致富,于是人多驶鸳奔走,竟习为商,商日益众”[8]。徽州休宁县“百姓强半经商”[9]。可见人们的谋生手段已经大大改变。不仅农夫弃农从商,而且连“耻于言利”的士人,亦经不佳金钱财利的诱惑,也放弃了皓首穷经的正统途径,转而从商,据范濂记载苏松一带从事“田产交易”的,“初犹无赖小人为之,今年则士类效尤,然不顾名义矣”[9]。这种情况很快形成风气 ,甚至山西的俊秀之士也“弃仕从商”[9],怪不得黄宗羲喟叹道,晚明士大夫“大概多市井之气”[10]。士人从商 ,提高了商人的素质,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这时期文人的文章字画也沾染了商品经济的味道。据说,“以财岂文,俗谓润笔之资”。这虽非起源于明代,但到了明代中后期,文士们开始抛弃以往那种忸怩作态,他们开始理直气壮地向岂文者大量索要资财。有人求文于桑思玄,“托以亲昵无润笔”,桑竟然说:“吾平生未尝白作文字,可暂将白银、锭置吾案间,鼓吾兴致,待文作完,并银送可也”。号称江南第一才子的唐寅还“有一巨本,录记所作文字,簿面题利市二字”。与唐寅齐名的祝允明也如此。“写怀祖尝为人求文字于祝枝山,枝山曰:‘是现精神否?’俗以银钱为精神也。马曰:‘然’。祝则欣然捉笔。”[11]由此可见,传统的伦理道德已经被金钱和实际利益所代替,金钱已经在当时社会中处于至高无上的地位,它支配着人们的生活,也支配着人们的命运。因此此时的拜金之风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盛行。有人曾对此加以讽刺说:“古时孔方比阿兄,今日阿兄胜阿父”[11]。万历时黄省曾也慨叹道:“金钱之神,莫甚于今之时矣”[12]。毋庸置疑,也正是这股拜金之风的盛行,才有力推动哲学上求利意识到涌现。李贽是晚明士大夫中“异端之尤”。他首先反对董仲舒“正其谊而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的说法,认为儒者也是“谋利”的,也是讲究“利”的,只不过他们的利表现为道德上的追求。李贽继而认为,“圣人不能无势力之心”,追求财与势是“秉赋之自然”,也是圣人所不免的。与李贽差不多时代的三一教主林兆恩,也认为“天机”就在“嗜欲”中,对“嗜欲”这种人的本能也作了肯定。稍后的顾天竣不讳言“功名富贵”,承认自己是一个热衷功名富贵的人,并进而断言,从来圣贤豪杰都是“功名富贵”人[13]。所以我们可以说,晚明反传统的义利观产生,与这一时期社会上求金拜利思潮弥漫,有着直接的联系。这也从另一侧面上反映了这一现象广泛存在和巨大的影响。所以说,明中叶以后,商品经济的发展,有力推动了拜金求利思潮的崛起。金钱的魅力,无处不在,无人不媚,趋利拜金已经成了一种普遍社会心理和世风。 二、家庭伦理道德的动摇和传统家庭组织的裂变 中国传统的家庭内部比较普遍家庭形式是社会学家称之为“扩大家庭”的形态,其特征是:一对老年夫妇与他们已婚孙子们及媳、孙辈同居公财,构成家族内部的财产、劳动和生活单元或细胞,与此相应,就有强调父家长权威,和子女对父母孝敬及家庭成员之间悌睦相处的伦理规定,而其中心则是所谓“孝道”这一旨在维护父系大家族和家族组织的意识形态成为保其稳定不变的重要社会约束。这种状态在商品货币经济不太发达、贫富差距不太悬殊的情况下,尚能相对稳固存在。但当商品货币经济获得较高发展时,商品与货币就成了瓦解传统共同体观念及其组织的强有力的腐蚀剂。这一现象在明中后期表现得非常突出。我国传统封建伦常秩序最重视孝行。“人之行莫大于孝”,而晚明时竟有儿孙焚祖坟,焚祖尸,“鬻其他,利其藏中之物”。而人们对此竟“视为故然”,“未有以为不义而众诛之者”[14],为了一个“利”字,对“长辈”尚且如此残害,兄弟之间相残更不言而喻。鄢陵人戴廷在其《先稿存遗》卷3里说:该县“盖至天启以后,而邑之风气大变矣,即明允(苏明元)之论一覆,按之骨肉之恩薄;其由所谓为逐兄之遗孤而不恤,与孝弟之行缺;其由所谓多取先人赀用欺其诸孤子,与礼让之节废;其由所谓为其诸孤所讼,与嫡庶之别混;其由所谓以妾

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竞争规律

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第4期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竞争规律 姚纪纲 提要 竞争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一种普遍现象,竞争机制是市场经济运行中的重要机制之一,但长期以来,人们对竞争和竞争规律还缺乏全面的辩证的了解。本文从哲学的角度提出了竞争的新的定义,历史地考察了经济竞争在资本主义社会生产方式发展过程中的地位,全面地分析了竞争机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所起的正反两方面作用。 关键词 竞争 市场经济 竞争规律 竞争机制是市场经济运行中的重要机制之一,它和供求机制、价格机制、风险机制等一起发挥着客观的调节作用。今天,在我们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实践中,从理论上进一步搞清楚什么是竞争,什么是经济竞争规律,竞争机制在人类社会经济生活发展中的作用等一系列问题,对于我们增强竞争意识,自觉地运用这一规律指导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推动各项事业向前发展都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 一 竞争和竞争规律 竞争是自然界、人类社会发展中的一个普遍现象。在自然界,以生存竞争为主要表现形式,它广泛存在于一切生命领域。植物界,相邻植株和物种间的争空间、争阳光、争水分、争养料,形成了竞争攀高、争奇斗艳的景象。动物界,同类和同类、同类和异类之间的弱肉强食无处不在,所谓“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就是一个生动形象的概括。就是在微生物界,也同样充满着生存竞争。在严酷的竞争环境中,生物的个体发生了重要改变,有的不断进化,有的则不断衰落,甚至消亡。随着时间的推移,有些生物物种在地球上则永久地灭绝了。因此,竞争还促使新旧物种的嬗递演进。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提出的“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揭示了生物进化的本质和规律,为我们理解竞争现象的普遍性提供了自然科学方面的依据。 人来自于自然界,人的根本特征在于它的社会性。人类社会的竞争从本质上讲也是生存竞争,但它已比生物领域的竞争有了更为深刻的内涵和丰富的展现。从我国古代诸子百家争鸣,到近代思想史上的三次大论战,从古罗马的体育竞技比赛到今天全球性的奥林匹克盛会,从科技到军事,从经济到文化,竞争涉及到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方方面面,伴随着人类文明前进的脚步,从古至今,无一日停息。早在春秋战国时代,我国思想家庄子就有了“有竞有争”①的论述。郭象释曰:“并逐曰竞,对辩曰争”。就是说,竞争不仅指实际生活中的赶超、争胜,而且也包括思想领域中的论辩和争鸣。在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那里,也使用了“竞争”一词,并且,他还把“竞争”和“垄断”作为一对范畴来比较,认为“垄断”就是没有人“去同他竞争”。②他还提到“优胜劣败的规律。”③可见,竞争现象在人类社会生活中极其普遍、极其广泛地存在着。

第一册商品经济的产生和发展高一政治教案.doc

第一册商品经济的产生和发展_高一政治教案 第1段粗体字) (教师讲解)请同学们注意商品生产、商品交换、商品经济三者的区别:商品生产是直接以交换为目的生产。 商品交换是商品生产者相互让渡蔌买卖商品的行为。需指出的是:出现在原始部落间、由部落首领出面进行的剩余产品的交换,是最初的商品交换;商品生产出现以后经常出现的商品交换,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商品交换。 商品经济是直接以交换为目的的经济形态,它包括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 (提问)从商品经济的产生过程,你能归纳出商品经济的产生有几个条件以及为什么吗? 2. 商品经济的产生条件(板书)

(教师讲解)社会分工使得每个人、每个家庭都只能生产某种或某些产品。为了满足自己多方面的需要,要求和他人交换劳动产品。私有制表明,每个人、每个家庭都有各自不同的利益,劳动产品不是属于大家共有。这样,一方要获得另一方的产品,就必须通过商品交换。因此,商品经济是原始社会末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出现了社会分工和私有制这两个条件下产生的。 (教师设疑)从商品经济的产生过程,我们知道了商品经济的产生条件,你能推出商品经济的存在条件吗? 3. 商品经济的存在条件(板书) (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 ) 商品经济的存在条件有两个:一是社会分工,二是生产资料属于不同的所有者。(划分第7页第3段粗体字)

社会分工是商品经济产生和发展的一般基础。(划分第7页第3段) 因为有了社会分工,不同提生产者各自生产出不同的劳动产品,同时又都需要别人的产品,所以 才需要互相交换。而且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生产社会化程度越高,分工越细,要求交换的范围越广,次数越频繁,商品经济就越发达。因此,社会分工是商品经济存在的客观需要。 生产资料属于不同所有者的出现,使得交换从必要变为现实。(划分)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小企业要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要强化自身内部管理,降低经营成本,提高经济效益。纳税筹划(Taxplaning)是指纳税人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通过对经营、投资、理财活动事先进行筹划和安排,最大限度地利用税收优惠条件,选择最优的纳税方案,以达到税负最小化目标的纳税规划。纳税筹划是企业财务管理的一部分,其实质是依法合理纳税,最大程度地降低纳税风险,以求企业经济利益的最大化,具有合法性、合理性、筹划性、目的性等特征。纳税筹划不同于偷税、漏税、逃税或抗税,它是在不违法的前提下进行的。中小企业进行税收筹划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它贯穿于企业财务管理活动的整个过程。现对中小企业在筹资、投资、经营三大方面的纳税筹划略陈管见。 一、筹资过程中的纳税筹划 筹集资金是企业开展经营活动的先决条件,企业可以从多种渠道以不同方式筹集所需的资金。一般来说,从纳税筹划的角度分析,可将企业的筹资方式分为(1)负债性筹资(包括:向银行及非金融机构的贷款或企业借款、企业内部筹资、发行债券等)(2)权益性筹资(包括企业自我积累、发行股票等)(3)其他筹资(租赁、赊购等)三种形式。[1](P44)从纳税角度看,这些筹资方式产生的税收后果有很大的差异,这就需要进行筹资决策。在筹资决策中进行纳税筹划,有助于企业降低资金成本,优化资金结构,增加所有者收益。通常情况下,企业内部集资和企业之间拆借方式效果最好,金融机构贷款次之,自我积累效果最差。其原因在于内部集资和企业之间的拆借最容易使纳税利润规模分散而降低。就企业发行股票和债券筹资而论,发行债券比发行股票更为有利。这是因为,发行债券所发生的手续费及利息支出,依照财务制度规定可以计入企业的在建工程或财务费用。财务费用作为抵税项目可在税前列支,企业也就可以少纳所得税。而发行股票支付给股东的股利却是由税后利润支付的,比发行债券要多纳所得税。另外,租赁已成为中小企业实现节税筹划的重要手段。对承租人来说,租赁既可避免因长期拥有机器设备而承担资金占用和经营风险,又可通过支付租金的方式,冲减企业的应税所得额,减轻所得税税负。对出租人来说,出租既可免去为使用和管理及其所需的投入,又可以获得租金收入,此外租金收入按5%缴纳营业税,其税收负担比产品销售收入缴纳的增值税低得多。因此,企业筹资时在不违反国家经济政策的前提下,可通过税收筹划实现资金的筹措却又节税增资的目的。当然,应该注意到,在筹资决策的税收筹划中,有时税收负担的减少并不一定等于所有者收益的增加。因此,不能只关注筹资中的所得税,而必须以企业是否能获得税后最大收益作为选择筹资方案的标准。[2](P121) 二、投资过程中的纳税筹划 税负轻重,将对企业投资决策产生极为重大的影响。在投资决策中的税收筹划,主要从投资方向、投资地点、投资方式及投资伙伴的选择等方面综合考虑,进行优化选择。(1)就投资方向而言,国家为了优化产业结构,在立法时对鼓励类和限制类行业制定了不同的税收政策。可投资国家鼓励类项目,借以享受税收优惠政策,减轻税负。(2)从投资地点来看,国家为了支持某些区域的发展,一定时期内对其实行政策倾斜,如对经济特区及西部地区的税收政策。根据不同)从投

浅析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法的作用(一)

浅析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法的作用(一) 论文关键词]经济法市场经济法治经济论文摘要]改革开放几十年来,我国在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的同时,许多社会问题也相继出现。我国进入了一个独特的社会形态,即市场经济。笔者认为经济向法治经济转轨的过程中,经济法应当起到合理的干预经济、调节市场的作用。社会主义国家经济法是国家领导、组织和管理经济的重要工具,它在保护、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限制和克服各种不利于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因素过程中,发挥着积极作用。中国的经济法是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法律保证,它能加速经济体制改革顺利行,巩固改革开放的成果。 中国的经济法是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法律保证,它能加速经济体制改革顺利行,巩固改革开放的成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提供规范和保障,为国家对市场实施宏观调控提供了法律依据。 一、市场经济的概念及意义 市场经济在一定意义上说是一种法制经济。这是市场经济走向成熟的一个重要标志。(一)市场经济是主体多元化的经济 在经济主体之间存在着复杂的经济关系。只有对这些复杂经济关系加以法律规范,使各自的责、权、利明晰化,才能为市场经济的运行提供必要的前提。 (二)市场经济是公平竞争的经济 它要求各个商品生产经营者处于平等的竞争条件下展开竞争,只有这样,才能起到优胜劣汰,提高经济效益的作用,这种公平竞争的秩序,唯有通过经济法律的形式才能有效地确立起来并贯彻下去。 (三)市场经济是受国家政府宏观调控的经济 随着市场经济的完善,完全依靠市场机制调节社会经济活动是不行的,要求政府进行必要的宏观调控,这种政府的宏观调控主要间接的调控。实践证明,不论政府以哪一种手段进行调控,只有在相应的法律保障下,才能有效地发挥作用。 可见,市场经济在一定意义上说必须是一种法制经济。这是市场经济走向成熟的一个重要标志。因此,要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必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 二、经济法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地位及作用 (一)保障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的多种经济成分协调发展 社会主义公有制是我国国民经济的主体,是建设社会主义的物质基础。其他经济成分是社会主义经济的必要补充。 我国宪法和其他基本法律对我国社会主义的经济成分、经济制度和社会主义公有财产不可侵犯的原则作了明确的规定,但宪法没有结合各个部门、社会主义经济组织和其他经济形式的具体情况作具体规定,也没有规定对侵犯权利行为的具体处罚内容。经济法把宪法的有关原则规定进一步具体化。例如明确国家经济管理机关,企业、事业单位等社会组织和个体生产经营者的法律地位,确定各经济主体对社会主义财产的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限和职责,规定他们在生产、分配、交换、消费过程中建立经济法律关系的各种权利和义务,怎样做好以责任为中心的权、责、利相结合,实行有奖有罚、赏罚分明的奖惩制度。对于各种违反经济法规,损害国家、集体财产的违法活动,经济法规定了明确的经济制裁办法,刑法及某些经济法则规定了打击那些严重经济犯罪行为的具体条款,从而有力地保护了社会主义公共财产和其他经济组织的合法财产不受侵犯,促进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的生产关系不断巩固和发展。 (二)促进企业改善经营管理,增强经济活力 企业管理是搞好微观经济活动的根本措施,是我国国民经济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我国经济法规定的经济核算制是企业进行经营管理的基本制度。它要求企业必须合理利用人力、物力、

商品经济得以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

商品经济: 商品经济,“自然经济”的对立物,是商品的生产、交换、出售的总和。商品经济是指直接以交换为目的经济形式,包括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 商品经济最早产生于第二次社会分工即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并进一步扩大,在第三次社会大分工时出现了商品经济的重要媒介——商人。 商品经济不断发展,商品之间的交换主要由市场调配时,这种社会化,由市场进行资源调配的商品经济就是市场经济;市场经济是商品经济发展的高级阶段。 发展简史: 在原始社会,人们生活在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氏族组织里,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共同占有,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到原始社会末期逐渐出现了剩余品,于是就有了氏族(或部落)之间对剩余品的偶然交换。 当发生了畜牧业和农业的分工时,商品交换逐渐扩大;后来发生了手工业和农业的分工,从而出现了直接以交换为目的的商品生产货币,出现了商品经济;商品生产的产生使商品交换经常化,进而产生了货币。 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商品经济是在自然经济的缝隙中生长的;而在资本主义社会,商品经济才完全取代自然经济,成为普遍的经济形式。

世界上现存第一本经济学著作是古希腊色诺芬(Xenophon,约前430-约前355或354)的《经济论》,英语单词“Economy”、“Economics”即源于此。该书采用苏格拉底与别人对话的形式,讨论如何管理奴隶主家庭农场,堪称“古代微观经济学”。 他还著有《雅典的收入》,论述如何增加雅典国家收入,堪称“古代宏观经济学”。此外,柏拉图(Platon,前427-前347)所著《理想国》,从社会分工的角度论述奴隶经济制度的合理性,以及如何巩固和完善奴隶经济制度,强调农业的基础地位,主张限制商业、高利贷和私有财产。 亚里士多德(Aristoteles,前384-前322)所著《政治论》主要论述奴隶经济制度的合理性,以及如何巩固奴隶经济制度,《伦理学》分析商品等价交换现象,认为货币使不同的商品等价。 欧洲封建社会始于公元476年,终于1640年,其间战乱、灾荒和瘟疫连绵不断,经济、文化黯然失色,人称黑暗的“中世纪”(Middle ages)。 意大利神学家阿奎那(Thomas Aquienas,1225或 1226-1274)著有《神学大全》,根据上帝意志论证封建农奴制度的合理性,认为上帝创造万物有高低之分,“下等人”应当受“上等人”统治。同时,提出公平价格理论、货币理论、商业理论和利息论,为商品经济的发展作了折衷和辩护,有一定历史进步意义。1492年哥伦布(Cristoforo Colombo,约1451-1506)“发现”美洲大陆之后,国际贸易成为当时西欧主要经济增长点,催生了“重商主义”

市场经济条件下

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党支部书记如何做好 思想政治工作 我国实行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来,极大地冲击着人的思想观念与价值取向,基层思想政治工作难做已经成了不争的事实。实实在在做好思想政治工作,是摆在每一名基层党务工作者面前不容回避的问题。作为一个党支部书记,在基层工作中可以说是千头万绪,他肩负着党的方针政策在基层的贯彻落实,是党的路线的执行者、落实者和宣传者。因此,党支部书记的作用在基层党的工作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不但要做好党务工作,宣传党的知识、号召,落实党的方针政策,还要宣传落实企业的目标任务;不但要抓好职工的思想政治工作,还要作好“四个文明”建设;不但要千方百计调动职工的积极性,还要帮助解决职工的实际困难;不但要做好解惑释疑、化解矛盾、说服教育工作,还要作好 单位方方面面的稳定工作。 一、什么是思想政治工作? 思想政治教育是我国精神文明建设的首要内容,也是解决社会矛盾和问题的主要途径之一。从实质上看,思想政治工作,就是为了实现政治任务、政治目标而去做人的工作,做人的思想教育、转化、引导工作。思想政治工作的价值体现在四个方面: (一)、“四个文明”建设的根本保证。

(二)、塑造人格、价值观的主导力量。 (三)、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重要手段。 (四)、服务于经济发展的主要手段。 一切工作都要靠人来完成,而人是有思想的。一个人如果不能认识到自己所从事工作的意义,不能把工作同党和人民的事业联系起来,他是做不好工作的。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我国的思想政治工作存在着相对疲软的状况,很不适应现代社会发展要求。造成思想政治工作不力的原因很多,但其中重要的一个原因是长期以来我们忽略了人格教育及培养。给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带来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如思想政治工作不能带来人民币,不起什么作用,存在动力不足等问题。这就需要我们党支部书记进一步把职工的思想统一起来,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进一步振奋精神,团结拼搏,艰苦创业;进一步坚定信念,理顺情绪,抵制消极倾向的影响;进一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所有这些,表明企业改革发展每一步都离不开强有力的思想政治工作。 二、开展好日常思想政治工作 就是我们应该做那些思想工作,重点做好三方面工作。(一)密切联系群众。 1、每个党支部都要建立职工家庭档案; 2、本单位职工的生日,党支部要登记造册;

市场经济

市场经济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中国大陆地区是一个典型的传统小农经济国家,只有微不足道的少量零星工业生产。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首先从1949年到1952年在短短三年内,迅速恢复了战争创伤,然后从1953年开始到1970年代,排除重重阻力,克服种种困难,在政府的强力推动下,走计划经济道路,初步完成了工业化。 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实行改革开放,于1984年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提出发展有计划的商品经济,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到了21世纪,已经基本上建立了市场经济体系,步入了市场经济国家行列。但总体市场化程度仍然有待提高。 现象: 在市场经济时代,随着工业成为主导产业,厂商成为基本的经济组织形式,农业和家庭双双发生了危机。 首先,就农业来讲,其比较经济效益显著下降,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越拉越大,农民的贫困问题日渐突出,农民的社会地位一落千丈,越来越多的农民离开土地涌入城市,成了社会上长期受到普遍关注的焦点问题。问题的原因当然是非常复杂的,但从根本上来说,则是农业时代向工业时代发展过渡时期的社会经济转型所带来的必然结果。自近代以来,世界经济发展的一个主要趋势就是工业和服务业的兴起,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随之不断地由农业向工业、服务业流动。就象“水往低处流,人往高处走”一样,资源是由经济效益低的行业向经济效益高的行业流动。因此,伴随着现代工业和服务业的发展,必然是农业的比较经济效益低于工业和服务业。在这一历史大背景下,任何企图提高农业比较经济效益的努力从根本上说都是徒劳的。要解决农民的贫困问题,根本出路只能是“非农化”。 其次,世界性的家庭伦理危机日益严重。家庭的规模在不断缩小,“三世同堂”式大家庭已基本成为过去,一对夫妇及其孩子组成的“核心家庭”已取而代之成为目前最普遍的家庭形式。但家庭规模的缩小并没有到此为止,而是还在进一步缩小中,出现了大量非典型不完整家庭,如各种单亲家庭、丁克家庭(Doubleincomenokids,DINK)、单身家庭等。与此同时,家庭的职能也在不断剥离。在农业时代,家庭可以说是全职全能的,包括生产经营、生活消费、两性情爱、生育后代、抚养教育、赡养老人以及承担社会义务等许多职能。进入工业时代以来,这些职能都开始相继从家庭中分化独立出来,程度不等地实现了市场化、社会化。生产经营差不多已经完全由各类厂商所包办,生活消费远远超出了家庭范围,“天伦之乐”已让位于“天涯之乐”,孩子的抚养教育不再由家庭大包大揽,而是由各类托儿所、

商品经济产生和存在的条件

商品经济产生和存在的条件?答:社会分 1 _是商品经济户二生和存在的,般基础和条夕}.社会分I 是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匕出现的,指社会劳动划分和独立化为不同部门和行业的分卜.随着社会分l 一的产生和发展,形成了专门生产各种不同产品的牛产者或经济单位,他们之间需要互通有无,因而产生了相互交换产品的要求.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J 不同所有者是商品经济产生和存在的决定性条件.不同的生产者各有其独立的经济利益和平等的权利,必然要求遵循等价交换原则,因而劳动产品就表现为商品广品生产和交换成为商品的生产和交换,从而导致商品经济的产生.商品的基本要素,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答:1 .商品的基本要素是使用价值和价值。2 .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是对立统一的关系(1 ) 统一性表现在:一种物品要成为商品,必须同时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二者相互依存,缺-不可。(2 )对立性表现在: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互相排斥要求分离,一个商品对于它的所有者来说,使用价值和价值二者不能同时兼得。它要得到商品的价值,就必须通过交换让渡商品的使用价值。同样,他要得到商品的使用价值,也必须通过交换让渡商品的价位。〔 3 ) 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对立是商品的内在矛盾,而矛盾的解决只有通过商品的交换。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答:劳动力在劳动过程中所创造的价值大J 几劳动力自身的价值,二者的差额就是剩余价值。资本家只要把雇佣!人的劳动时间延长到补偿劳动力价值所需要的时间以仁,雇佣卜人在生产中新创造的价值就会超过芳动力的价值,资木家就可以从雇佣!人身l 几榨取到剩余价值产业资本连续正常循环的条件是什么?答:产业资本正常循环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空间匕的并存性,即各企业要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把自己的全部资本按照一定的比例分配在购、,仅、销三个环}犷丘,以便使货,币资本G ,生产资本P ,商品资本w ’在空间上同时并存,二是时间上的继起性,即存在于购、产、销三个环节上的资本不是静}}小动的,而是各部分资本都要在时间仁相继通过循环的各个阶段,转换资本的职能形式,完成各自的特殊循环。剩余价值与利润的关系?剩余价值率和利润率有哪些区别?答:1 .利润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是资本家在销代商解.后所获得超过其顶付资本的余额利润和剩余价值是同一个东两,所不同的是剩余价值是相对J 几可变资本向击的,利洞是相对于预付总资本而六的。如果认为剩余价价是烦付总资本的产物,它就转化利润。)沂以,例余价值是利润的本质。 2 .剩余价价率和利润率是同个剩余价 f 汽举以不同的i 日7 方法得洲JJ 来的不同比率。( 1 )剩余价值率用剩余价位端和可变资本科}比,利润率是川刺余价仇{。吓}] Jl 州寸总资本相比,所以利润率总是小丁剩余价值率(2 )利洲率和剩余价位率小仅在数军l 向{叼掀的差别,而且所表现的关系也小卜水剧余价价率友习、}人创i 选的新价仇于安 f }夕、比例价_资本抓和卜人之间进行分配,即资本家对}人的刹削平‘过)廷:刊洲率贝lJ 表不r 州、扛总资下的增1l ' l 平旱{令,即资本家从个部投资中得到多人的纳加钡,所以利润率掩流厂资本家讨}人的剥削又东之走曲J ’资本家对}人的剥肖llt 丫咬商业利润的实质和来源?答:}衍业刊润的真Jl _来源也1 「·],廿利润样,是,、}卜,久介}日听创造的例余价!! ,卜}引为纯粹的流通过程只足向{{ } }价{阳卜态}介变{匕,即山一自.} . ,十怒{·}{货币仆;加仁J 转换艾名)白‘} ‘加,初卜了态到向韶形态的转换.银本浦!由’卜山、!卜一刊润,听以.训卜刊洲就!山’、}} “务卞不转巨台巾一「’本们均邵尸剧余价f 山‘川:. }小}}·价本、创}{自L 自价仁为、十本‘东川峭,。‘{、{一寸、肉不寸叫能即l 自[1 . 1 :洛水闭}‘喻卜,' }州}·资本长泛,引山J 、、}!·’{介卞如成’} }胜刊二卜州公价尸{厂}山「,。邵扮妇}广日泊转」小旧井本,.人钟件洲址加口、洛‘}印{_ ) }勺,比。弓仁、扮洲{ 1 [ {卜咯’{一咯·}' { . ' . { , _仁)l . il ·‘水‘" ' 犷厂卜尸/日日

商品经济的产生和发展

商品经济的产生和发展 1.1.1、商品经济的产生和发展 重点:商品的含义; 难点:商品经济的产生; 素质要求: 1、知识方面: 识记:商品经济的基本含义、存在条件和类型; 理解: ⑴商品的定义; ⑵商品与物品的区别与联系; ⑶商品与劳动产品的区别与联系; 运用:运用所学知识,对现实生活中的各种物品进行分析,哪些属于商品 2、能力方面: 通过学习,培养分析问题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3、思想觉悟方面:

通过学习,培养商品意识。应充分认识到商品经济不是资本主义所特有的,社会主义社会也存在商品经济,应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 重点及解决办法: 商品的概念:商品的概念是本课乃至全书最基本的概念,以后课文中的一系列内容,都是建立在这个基本概念的基础上的,所以商品的概念是本课的重点,必须让对它有一个比较透彻的理解。 要准确解商品的概念,首先必须把握两个条件:一是商品必须是劳动产品;二是必须用于交换。要让学生对商品有正确理解,可以先让学生阅读课文,然后教师讲清商品的要领并通过插图讲解商品、劳动产品和物品之间的关系,最后让制出表格,以加深理解。 难点及解决办法: 商品经济的产生条件:商品经济是一种社会现象,它有着产生和存在的条件。理解它的产生条件,可以进一步理解它存在的条件,这就为理解社会主义社会存在商品经济的原因打下了基础,因此,这部分是本课的难点。 学习这部分要弄清下面几个问题: (1)商品经济产生的过程。谭这部分时,要注意讲清什么是商品交换?什么是商品生产?什么是商品经济?帮助加深对商品经济及其产生过程的理解。 (2)商品经济产生和存在的条件。讲这部分时要把握两个方面:一是社会分工。社会分工产生了交换的必要性。二是生产资料和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它使得交换从必要变为现实。讲解时,可以先提出问题,然后由看书,自己概括,从而得出结论。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