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大运河遗产保护与管理总体规划(遗产办颁布的)

大运河遗产保护与管理总体规划(遗产办颁布的)

大运河遗产保护与管理总体规划(遗产办颁布的)
大运河遗产保护与管理总体规划(遗产办颁布的)

象为遴选出的370项在全国层面具有重要价值的大运河遗产,即“中国大运河遗产”。规划范围涵盖遗产分布范围及其在文化遗产概念下的背景环境,规模总计7692平方公里。

3、项目成果

大运河遗产保护与管理总体规划工作克服种种困难,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其中包括规划文本和图纸、分段规划图纸和表格、规划说明、基础资料汇编、以及GIS支持系统等。

规划文本对大运河遗产进行了认定,对遗产价值和现状进行了评估,在此基础上确定了规划的原则、目标与基本策略;明确了保护区划与管理规定;制定了保护措施,提出了遗产的利用与展示以及管理的方案。同时对遗产的研究和近期的工作也进行了规划。

图1 大运河遗产保护与管理总体规划文本

规划图纸是保规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区位图、大运河遗产分段示意图、历史沿革图、遗产构成总图及分段图、保护等级现状图分段图、遗产年代图、保存现状评估图、河道遗存管理现状图、水资源利用现状图、航运功能现状图、遗产展示现状图、考古工作现状图、规划重要点段分布图、保护区划图、展示规划图和近期规划图等,大运河遗产保护与管理总体规划将中国大运河分为十个大段,为了更好的对运河遗产进行保护,分省分段的编制了分段规划。

图2 大运河遗产保护与管理总体规划图纸

图4 大运河遗产保护与管理总体规划基础资料汇编

GIS支持系统:大运河遗产GIS支持系统建立了准确、完整的大运河遗产数据库,建成大运河遗产数据集成管理系统,对大运河遗产数据进行信息化管理,为政府、文物管理部门、研究人员、社会公众等提供大运河保护管理、利用、研究的基础信息平台。

该系统用户登陆执行“中国大运河遗产保护与管理规划支持系统”目录下的“大运河保护规划辅助支持系统.exe”文件,就可进入程序启动。

GIS系统界面由系统标题、系统菜单栏、图形显示控制区、图形显示窗口、鹰眼图窗口和动态提示栏构成。

图6 GIS定位测量界面

定位测量:单击快捷菜单中的按钮或“地图操作”菜单中的“点位量测”项,系统会自动弹出消息框,显示用户在地图中点击的当前点的坐标值。

地图编辑:点击“数据处理”菜单下的“底图编辑”子菜单,弹出“主图”和“鹰眼图”子菜单,可以直接打开系统的主图和鹰眼图进行数据编辑处理。

图7 GIS地图编辑

4、规划探索

《运河总规》针对极其复杂的遗产对象,基于极其复杂的规划条件编制而成,是对国际、国内创新文化遗产保护理论与理念进行的一次科学严谨的文化实践,在文化遗产保护规划理论、原则与技术方面体现了一系列创新特性,规划成果目前已对保障和推进大运河保护和申遗这一重大文化工程发挥了重要作用,规划的公布实施必将在运河沿线8省市、乃至全国产生显著的社会效益,是我国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的重大创新成果。

(1)文化遗产保护理论与理念的探索

《运河总规》的指导思想、遗产认定、规划目标体现了国际文化遗产保护的5c战略和新型遗产保护的相关理论;体现了我国文化遗产保护理念的创新——拓展文物保护的空间尺度和时间维度,推动文化遗产范畴、类型和保护理念的探索与创新。

(2)规划编制技术路线的研究

规划体系

《运河总规》立项准备过程中,对大运河遗产保护规划体系进行了总体设计,并且研究制定了《大运河遗产保护第一阶段规划编制要求》和《大运河遗产保护第二阶段规划编制要求》,构建了梯次结构的大运河遗产保护规划体系,为大运河保护和申遗工作按程序、科学有序地开展提供了技术保障,明确了省市级

规划的定位和目标,属大型规划项目设计的创新方式。

大运河遗产保护规划的梯次结构图:

遗产分级

基于第一阶段保护规划编制成果,通过遗产分级,对1154项大运河遗产、370项“中国大运河遗产”、27个重要点段进行不同深度地评估与规划,统筹了地区级和国家级、近期和中长期的不同保护需求,并为优化大运河保护经费与人力资源配置提供了决策支持。

分段规划

针对大运河遗产特有的线性、连续、超大规模分布(3827平方公里)、同时遗产构成要素形体大小差异极大(大至158189公顷,小至0.0001公顷)的遗产分布情况,通过遗产分段、编制分段规划,实现了对“中国大运河遗产”遗产分布范围和保护区划的准确界定,并保证了规划图纸的一致性,同时为与国务院各相关部门沟通、与相关规划衔接提供了必要技术支撑。

标准制定

针对作为主要规划对象的370项遗产,进行了整体梳理和分类,研制了系统的评估标准和分段规划编制标准,为识别、认定在全国层面具有重要价值的大运河遗产提供了依据,为构建和完善国家级大运河遗产保护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3)规划分析与评估技术的探索

关于遗产分类

《运河总规》明确提出“构成中国大运河遗产的遗产要素按类型分为运河水工遗存、运河附属遗存、运河相关遗产”,即依据遗产要素对遗产整体的价值贡献进行遗产类型划分,这既突破了以往对于大运河遗产仍延续文物保护单位分类模式、或采用水利工程分类模式的局限性,也是我国文化遗产保护规划中的首例,是对大型遗产、活态遗产构成研究的创新思路和成功探索。

关于遗产段落

《运河总规》通过河道遗存的线路组织遗产段落、强调各类要素相互关联而构成的整体价值,解决了长期以来大运河遗产点线割离、难以科学评估遗产价值、不利于整体保护的问题,是大运河遗产保护和申遗工作启动以来的创新成果。

关于重要点段

《运河总规》创设了“重要点段”,“重要点段”包括中国大运河的关键工程节点和各河段的代表性段落,能够共同展现大运河在各主要历史时期的总体格局和重要特征,以确保大运河遗产整体价值的认知、阐释和维护,“重要点段”的设立充分考虑了价值载体类型的全面性、以及其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遗产单元进行保护、管理、利用的可行性,探索了以重点项目为突破点、有效保护线性遗产的规划手段,并且为中国大运河采用系列申报模式申报世界遗产提供了至关重要的理论和技术支持。

关于评估标准

《运河总规》在现状评估中吸纳了世界遗产理论研究的精髓——真实性、完整性和影响因素,使用“外形和设计、材料和实体、用途和功能、方位和位置”、“整体性、无缺憾性、不受威胁”、“开发压力、环境压力、自然灾害和防灾情况、旅游压力”等评估内容,并针对遗产要素类型设立了分项评估标准,是我国文化遗产保护规划中的首次尝试。

(4)规划策略与措施的新思维

关于规划思路

《运河总规》定位为文化遗产保护规划、着眼于遗产价值的整体维护、不局限于传统的文物保护单位保护模式,确定了通过规划实施整体保护、通过联席会议制度实现协调管理、通过文物保护单位认定逐步实现依法保护的总战略——是基于大运河遗产保护级别不确定、但却亟需开展保护利用工作的现状做出的规划决策创新。

关于保护区划策略

《运河总规》的区划策略为统一协调、原则划定、分级分类管理,即统筹确定全线的基本保护管理要求,明确保护范围、建设控制地带的分级分类原则、以及划定界线的原则,指导性区划界线在分段规划中体现,具体界线要求省级规划细化、落实——是基于大运河遗产市级规划难以相互衔接、省级规划编制滞后,但却亟需明确范围、加强管理的现状做出的规划策略创新。

关于管理协调策略

《运河总规》把建立管理与协调机制作为重点内容,确立了以省部际会商协调机制为支点,在不改变现状管理格局的限度性条件下,理顺管理机制和机构、规划编制与衔接等各种负责事项的管理规划体系——是基于对大运河功能的复杂性及其与民生之间的密切关联的认识、延续遗产价值的规划策略创新。

关于保护和利用措施

《运河总规》遵循保护、运营、维护各行业统筹协调的原则,将在用水工设施项目纳入遗产保护与维护规划、防洪治理项目纳入遗产防灾规划、输水和航运项目纳入遗产利用规划,通过规划手段将活态遗产的保护管理合理纳入到文物保护法的框架之中,为大运河遗产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奠定了政策基础——是基于对活态遗产特性的理解和遵从法律精神的规划措施创新。

(5)项目意义探索

对于我国文化遗产保护事业而言,本项目具有独特的创新意义:

大运河遗产是世界上最复杂的文化遗产之一,因其在用的特性和我国现行的管理体制,更增加了《运河总规》编制工作的复杂性和难度。中国大运河遗产保护的问题与困惑,在经济全球化和城市化浪潮的时代背景下,也具有世界范围内的普遍意义。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文物工作方

杭州市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保护条例

杭州市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保护条例 《杭州市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保护条例》(以下简称《保护条例》)正式实施。《条例》中对遗产区建设、施工安全、历史要素保护、水工遗存防撞、水环境治理等方方面面都有了具体规定。 杭州市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 第81号 2017年12月29日杭州市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四十一次会议审议通过的《杭州市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保护条例》,已经2017年3月30日浙江省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九次会议批准,现予公布,自2017年5月1日起施行。 杭州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2017年4月7日 浙江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批准《杭州市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保护条例》的决定 (2017年3月30日浙江省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九次会议通过)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第七十二条第二款规定,浙江省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九次会议对杭州市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四十一次会议审议通过的《杭州市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保护条例》进行了审议,现决定予以批准,由杭州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布施行。 第一条为了加强中国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保护,促进中国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

突出价值的保存、研究与展示,发挥文化遗产在城市发展中的作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市行政区域内的中国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以下简称大运河遗产)的保护适用本条例。 大运河遗产包括: (一)大运河河道:杭州塘、上塘河、中河、龙山河、浙东运河西兴段等; (二)大运河水工设施遗存:拱宸桥、广济桥、凤山水城门遗址、西兴过塘行码头等; (三)大运河附属遗存:富义仓等; (四)大运河相关遗产:桥西历史文化街区; (五)其他依法补充列入的遗产要素。 第三条大运河遗产保护应当遵循统一规划、统一管理、分级负责、统筹协调、有效保护、合理利用的原则,维护大运河遗产的真实性、完整性。 第四条大运河遗产实施整体性保护,并发挥大运河水工设施遗存的功能价值,保护大运河附属遗存、相关遗产与大运河河道的有机联系,保持大运河沿线传统格局、历史风貌和空间尺度,维护大运河两岸自然生态和景观环境。 第五条市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大运河遗产的保护和管理,将大运河遗产保护纳入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并列入目标考核。 市人民政府和大运河遗产所在地的区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大运河遗产综合保护协调机制,统筹解决大运河遗产保护、管理、展示、开发、利用、文化交流中的重大问题。

建设大运河文化带江苏段样板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d914518849.html, 建设大运河文化带江苏段样板 作者:贺云翱 来源:《群众·上半月版》2017年第10期 2017年6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专门就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作出重要批示,要求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大运河这一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2017年9月15日,省委书记李强就大运河文化带江苏段建设在淮安调研并召开座谈会。他强调,要切实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重要指示精神贯彻好落实好,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扎实推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努力把江苏段建设成为高颜值的生态长廊、高品位的文化长廊、高效益的经济长廊,使之成为大运河文化带上的样板区和示范段。 充分认识推进大运河文化带江苏段建设的重要意义 江苏是中国大运河的起源地,河道路线最长、线路最复杂、流经城市最多、相关遗产最丰富、列入大运河世界遗产点段最多。 中国大运河文化带战略行动的重要组成。从隋唐到明清1000多年间,大运河曾经是沟通我国北方政治中心与南方经济中心的通道,是连接海上丝绸之路与陆上丝绸之路的纽带,形成了内涵独特的大运河交通带、城市带、经济带、文化带。通过水路纵贯南北、沟通东西的大运河还把当代中国京津冀协调联动、长江经济带、一带一路三大战略空间串联在一起,江苏作为长江经济带重点区域和一带一路交汇区域,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深远意义于此可见一斑。 提升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水平的重要机遇。2006年,京杭大运河成为国家级重点文物 保护单位。2014年6月,中国大运河58处遗产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如何做好这一超大型线性活态遗产的保护利用,成为摆在江苏各级党委政府和文化文物部门面前的重大课题。江苏大运河沿线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硕,有28处世界遗产点段、10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19座中国历史文化名镇、7座中国历史文化名村,149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01 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大量的省市县级文化遗产,沿线水利工程科学遗产也极其丰富。借助建设大运河文化带契机,可以完善大运河遗产保护利用长效机制,更好地发挥大运河遗产的作用。 提高苏南苏中苏北区域均衡发展水平的重要抓手。大运河江苏段纵贯江苏南北,全长约700公里,流经江苏徐州、宿迁、淮安、扬州、镇江、常州、无锡、苏州8个设区市,连通长江、淮河两大东西向河流及太湖等五大湖泊,通过相关河流及运河支线,还涉及南京、泰州、南通、盐城等城市,构成江苏最重要的生态空间和文化空间。借助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机遇和抓手,推动区域城市带及特色乡镇建设、文化项目联动、产业转型升级和生态文明建设。 对发挥运河遗产的多重价值,推进江苏文化强省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具有战略意义。大运河将江苏的楚汉文化、淮扬文化、吴文化、江海文化等传统地域文化联为一体,形成了兼收并

遗产廊道与大运河整体保护的理论框架

遗产廊道与大运河整体保护的理论框架 遗产廊道与大运河整体保护的理论框架 遗产廊道与大运河整体保护的理论框架 2007-04-21 农学论文 遗产廊道与大运河整体保护的理论框架 摘要:遗产廊道作为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的区域化趋势和绿道思想结合的产物,不仅强调了遗产保护的文化意义,而且强调了其生态价值和经济性。我国有着丰富的线形文化景观遗产,但在文化遗产保护体系中还缺少遗产廊道这个层次上的架构,这一现状已经严重影响了类似于重要遗产如大运河的保护。在我国建设遗产廊道既是保护众多的线形文化景观遗产的需要,也是在快速城市化背景下建设高效和前瞻性的生态基础设施的需要,同时更是进一步开展文化旅游的需要。关键词:遗产廊道;保护规划;生态基础设施;大运河在我国丰富的文化遗产宝库中,线形文化景观遗产有着独特而重要的地位,但这一重要的遗产种类目前在我国还没有引起足够重视。目前我国的遗产保护体系中尚不包括有关区域战略性的内容。这一体系由于缺少这部分内容而产生的弊端已经凸现在包括大运河在内的一些重要线形文化遗产保护中。遗产廊道(heritage corridor)是发端于美国的一种区域化的遗产保护战略方法,同时在其他国家也有类似思路的保护措施。本文认为,重视遗产廊道的保护可以为包括大运河在内的我国的遗产保护提供新的思路。一遗产保护区域化的历史趋势在历史保护领域中,对历史环境的关注很早就开始了。早在1931年由国际智力合作所通过的《雅典宪章》就提出“要着重保护它风景如画(pictur—esque)的特征”.1964年的《威尼斯宪章》则更进一步提出了要保护“城市的或乡村的环境”.随着城市规划学科加入到遗产保护领域中,人们开始把文化遗产保护放在更广阔的背景下来认识。

淮安市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条例(草案)

淮安市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条例(草案) (征求意见稿) 第一章总则 (2) 第二章保护与利用 (4) 第三章传承与弘扬 (9) 第四章管理与监督 (13) 第五章法律责任 (15) 第六章附则 (17)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立法目的】 为了加强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促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江苏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促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决定》等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适用范围】 本市行政区域内大运河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利用,适用本条例。 本条例所称大运河文化遗产主要包括: (一)淮扬运河淮安段河道本体以及清口枢纽、双金闸、清江大闸、洪泽湖大堤、总督漕运公署遗址等世界文化遗产点; (二)大运河(含淮扬运河、中运河、通济渠)其他水工遗存、各类伴生历史遗存、工业遗存、历史街区村镇以及相关联的环境景观等; (三)近代以来新建的具有文化代表性和突出价值的大运河水工设施; (四)体现大运河文化的名人书画、古籍善本、碑刻等列入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的可移动文物和非物质文化

遗产。 第三条【基本原则】 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遵循保护优先、强化传承、合理利用、科学规划、统一管理、分级负责的原则。 第四条【发展规划】 市、县(区)人民政府应当将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并将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经费纳入本级财政预算。 第五条【政府职责】 市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大运河文化遗产综合保护协调机制,统一领导和统筹协调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明确大运河文化遗产综合保护的日常管理机构,负责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综合协调、组织推进和督促检查。 县(区)人民政府应当建立相应机制,统筹协调本区域内大运河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利用工作。 市、县(区)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和街道办事处、乡镇人民政府按照各自职责,做好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有关村(居)民委员会应当协助开展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第六条【社会参与】 鼓励社会力量通过兴办实体、资助项目、捐款捐物、提供服务等方式参与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利用,建立

大运河符合世界遗产标准

大运河符合世界遗产标准 我认为大运河符合世界遗产标准。众所周知,世界遗产是指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世界遗产委员会确认的人类罕见的、目前根据形态和性质,世界遗产分为文化遗产、自然遗产、文化和自然双重遗产、记忆遗产、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简称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景观遗产。无法替代的财富,是全人类公认的具有突出意义和普遍价值的文物古迹及自然景观。 其中自然遗产主要有三类,第一是指从美学或科学角度看,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由地质和生物结构或这类结构群组成的自然面貌。第二是指从科学或保护角度看,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地质和自然地理结构以及明确规定的濒危动植物物种生境区。第三是指从科学、保护或自然美角度看,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天然名胜或明确划定的自然地带。 而判断是否为自然遗产这一世界遗产的标准主要有四:⑴构成代表地球现代化史中重要阶段的突出例证。⑵构成代表进行中的重要地质过程、生物演化过程以及人类与自然环境相互关系的突出例证。⑶独特、稀少或绝妙的自然现象、地貌或具有罕见自然美的地带。⑷尚存的珍稀或濒危动植物种的栖息地。 而我认为大运河符合世界遗产的理由是大运河是人类与自然环境相互关系的突出例证,也就是说大运河符合了自然遗产的标准进而符合了世界遗产的标准。具体分析如下: 我们都知道,大运河是中国东部平原上的古代伟大工程,隋朝大运河以洛阳

为中心,南起杭州,北到涿郡(今北京),全长2700公里,跨越地球10多个纬度,纵贯在中国最富饶的东南沿海和华北大平原上,通达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海河五大水系,是中国古代南北交通的大动脉,也是世界上开凿最早、规模最大的运河。 首先,从大运河的修建来看,在漫漫历史的长河中,京杭大运河主要经历三次较大的兴修过程。 第一次是在公元前五世纪的春秋末期。当时统治长江下游一带的吴国末代君主夫差,在吴国早已攻克楚国、越国之后,挡在他面前的只有齐国,夫差为了北伐齐国,争夺中原霸主地位,他调集民夫开挖自今扬州向东北,经射阳湖到淮安入淮河的运河(即今里运河),因途经邗城,故得名“邗沟”,全长170公里,把长江水引入淮河,成为大运河最早修建的一段,运河就是为水上运输而生的。 第二次是在公元七世纪初隋炀帝统治后,迁都洛阳。为了控制江南广大地区,使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丰富物资运往洛阳,隋炀帝于公元603年下令开凿从洛阳经山东临清至河北涿郡(今北京西南)长约1000公里的“永济渠”;又于公元605年下令开凿洛阳到江苏清江(今淮安市)约1000公里长的“通济渠”;再于公元610年开凿江苏镇江至浙江杭州(当时的对外贸易港)长约400公里的“江南运河”;同时对邗沟进行了改造。这样,洛阳与杭州之间全长1700多公里的河道,可以直通船舶。 第三次是在十三世纪末元朝定都北京后。为了使南北相连,不再绕道洛阳,元朝花了10年时间,先后开挖了“洛州河”和“会通河”,把天津至江苏清江之间的

大运河苏州段遗产的保护

大运河苏州段遗产的保护 尹占群 从文化遗产角度关注中国大运河,并把它提升到相应的高度加以认知和保护,是最近几年的事。大运河是一项特殊的文化遗产,跨地区、跨部门,兼有活性特征,保护的难度之大,不言而喻。2006年大运河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同年又被列入重设的《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大运河依法有效保护被提到相关管理部门的议事日程,许多政策和技术层面的难题需要研究破解。大运河全长1782公里,涉及8个省(市)、33个地级市。国家文物局要求先从地级市着手编制保护规划,在此基础上再完成省一级规划,最后形成全运河规划,这一技术线路是正确的。因为:第一,各地遗产情况不完全一致,有长,有短,有的还承担繁重的水上运输任务,有的已经干涸,有的保护状况较好,有的保护状况较差,各地存在差异性,保护的内容、方式就会有所区别;第二,运河的保护责任主要应当由当地政府承担,各地政府组织编制属地运河保护规划,明确目标、责任,提出切实有效的保护措施,是做好全运河保护工作的基础。做好各地区的运河保护工作,包括保护规划编制工作,必须要对当地运河的特点、难点以及保护对策进行深入的研究。下面拟以运河苏州段为例,谈一点初步认识。

一、运河苏州段遗产的特点 大运河苏州段,北起苏州与无锡交接的望亭镇五七桥,南至江浙交界处的吴江鸭子坝,穿越苏州相城区、高新区(虎丘区)、古城区、吴中区和吴江市,全长82.35公里,是江南运河重要的一段,文化遗产十分丰富,且有鲜明的地方特点。 1、类型的多样性。既有丰富的物质遗产,又有丰富的非物质遗产。物质遗产中,既有与运河直接相关的遗存,如:桥梁、纤道、水闸、驿亭等,也有与运河人生活相关的遗存,如:城墙、关隘、古塔、寺庙、会馆、园林等;有单体的遗存,如:一座古桥、一座古塔,也有群体的遗存,如一处古民居建筑群,还有较大规模的文物组合体,如古城、古镇、古村落。苏州的古城、古镇、古村落应运河而生,三位一体,体系完整,形态完备,是苏州运河遗产的一大特色。非物质遗产中,除大家熟知的昆曲、古琴、评弹、吴歌、桃花坞木刻、刺绣之外,还有香山帮古建筑营造技艺,陆墓御窑金砖烧制技艺,船菜技艺等等。 2、形态的集合性。运河遗产既是线型文化遗产,又有文化景观(文化廊道)特征。线型遗产强调的是遗存的线型状态,文化景观(廊道)关注的除了遗产本体的线型特征外,还涵盖与本体相关的景观内容,即运河本体及两侧空间环境,包括水体、驳岸、桥闸、两侧城镇、村庄、建筑、农田、植被、气候等,运河是一项集合式大型文化遗产。

武汉市工业遗产保护与利用规划

武汉市工业遗产保护与利用规划 一、工业历史资源的现状 基于武汉市志工业志、以及各区区志记载,从1860年代至1990年代选取具有重大影响力的371家企业(解放前132家、解放后239家)作为本次规划的调研对象。通过对371处企业的全面调查,目前全市还存有实物的工业企业为95处。 二、工业遗产的评判标准 一是在相应时期内具有稀缺性、唯一性,在全国或武汉具有较高影响力的工业企业;二是在全国同行业内具有代表性或先进性,同一时期内开办最早,产量最多,质量最高,品牌影响最大,工艺先进,商标、商号全国著名的工业企业;三是建筑格局完整或建筑技术先进,并具有时代特征和工业风貌特色的工业企业;四是其他有较高价值的工业遗存。 三、工业遗产推荐名单 在95处工业遗存中确定29处作为武汉市推荐工业遗产名单。该29处工业遗产从发展阶段上涵盖了6个时期、13个行业。其中,具有稀缺性、在全国有较高影响力等具有“最”字特点的遗产13处,已被列为国家、湖北省、武汉市文保单位的遗产15处(其中第五批市级文保单位6处);从建筑形式上则包含了建筑群11处,单体建筑16处,附属建构筑物2处。(详见附表1) 四、工业遗产的分级保护 《规划》分为三个保护级别进行保护,其中一级工业遗产15处(其中国家级文保单位3处,省级文保单位3处,市级文保单位9处),二级工业遗产6处,三级工业遗产8处:一级工业遗产:已列入文物保护单位的工业遗产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规定的文物保护单位管理办法实施管理。此类工业遗产以保护为主,充分尊重历史特征,对建筑原状、结构、式样进行整体保留,不得随意拆除,应在

杭州市中国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保护条例

杭州市中国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保护条例 (征求意见稿) 第一条(立法目的和依据) 为加强中国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保护,促进中国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突出价值的保存、研究与展示,按照《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的要求,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的规定,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适用范围) 本市行政区域内的中国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要素(以下简称大运河遗产)的保护适用本条例。 前款所称中国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要素包括杭州塘、上塘河、中河、龙山河、浙东运河西兴段等大运河河道,拱宸桥、广济桥、凤山水城门遗址、西兴过塘行码头等大运河水工设施遗存,富义仓等大运河附属遗存,桥西历史文化街区等大运河相关遗产,以及其他依法补充列入的遗产要素。 第三条(管理原则) 大运河遗产保护遵循统一规划、分级负责、分别管理、合理利用的原则,维护大运河遗产的真实性、完整性。 第四条(保护要求) 大运河遗产实施整体性保护,并发挥大运河水工遗存的

功能价值,保护大运河附属遗存、相关遗产与大运河河道的有机联系,保持大运河沿线传统格局、历史风貌和空间尺度,维护大运河两岸自然生态和景观环境。 第五条(保护机构) 市人民政府设立杭州市京杭运河(杭州段)综合保护委员会(以下简称大运河遗产综合保护部门),作为大运河遗产专门保护管理部门,对大运河遗产实施统一保护和管理。 大运河遗产综合保护部门设立大运河遗产保护机构,依照法律、法规和本条例的规定负责大运河遗产的日常保护、管理、研究和展示等工作。 第六条(职责分工) 市文物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大运河遗产的文物保护工作。 市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对大运河遗产保护中的环境污染防治工作实施统一监督管理。 市交通运输行政主管部门及其所属的港航、海事等管理机构负责大运河遗产通航水域的航道、港口管理工作。 各级建设、水行政、城市管理等行政主管部门按照规定的职责分工,负责大运河遗产河道的建设、保护和管理。 各级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按照职责分工,负责大运河遗产中的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的保护和管理。 各级国土资源、绿化、旅游、农业、气象等行政管理部

大运河文化视角下扬州传统技艺类“非遗”的英译研究

开封教育学院学报Journal of Kaifeng Institute of Education 2019年3月20日Mar.20 2019 第39卷第3期 Vo1.39 No.3 doi:10.3969/j.issn.1008-9640.2019.03.031 大运河文化视角下扬州传统技艺类“非遗”的英译研究 朱?莹 (扬州大学 外国语学院,江苏 扬州 225000) 摘?要:在大运河文化的滋养下,扬州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种类繁多,极具本土文化特色,也反映了大运河通航所带来的经济文化盛况。本文将以大运河文化为研究视角,分析扬州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英译现状,并提出相应的英译策略,以期吸引更多学者关注运河沿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英译,传承大运河文化。 关键词:大运河文化;传统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英译 中图分类号:H315.9;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9640(2019)03-0075-03 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所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非遗”是人类智慧文明的结晶,古城扬州在大运河文化的滋养下,拥有众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如淮扬菜制作技艺、修脚技艺、酱菜制作技艺、富春茶点技艺、扬州盐商菜烹饪技艺和雕版印刷技艺等都是扬州人传统的生活文化、审美趣味和人文交流的反映,是京杭大运河通航所带来的经济文化盛况的体现。 一、大运河文化孕育下的扬州“非遗” 京杭大运河是联络中国南北的最重要的大动脉,沿线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作为大运河历史的原点,扬州便是众多历史遗存中一颗耀眼的明珠。扬州,享有“中国运河之都”的美誉,见证了大运河的发展史。公元前486年,吴王夫差命人开凿邗沟,这便是大运河的历史起点。古运河扬州段是整个大运河中最古老的一段。现今扬州境内的运河路线与2 000多年前的古邗沟路线大部分吻合,与隋炀帝开凿的运河则完全契合,从瓜洲到宝应全长125千米。大运河的通航灌溉了扬州的土地,来来往往的大小商贾不仅促进了扬州的繁荣兴盛,也在这里留下了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扬州作为大运河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牵头城市,注重运河环境的保护、可持续发展以及运河文化的传承,讲好运河故事,积极响应建设大运河文化带的号召,做好运河文化传承的“领头羊”。 大运河在扬州孕育了丰富灿烂的物质文化遗产,也留存了大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扬州的雕版印刷技艺、漆器髹饰技艺、扬州玉雕、扬州盆景等,都是大运河孕育的文化精髓。除此之外,扬州评话、弹词、扬剧以及扬州木偶戏等也是扬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扬州人民的创造力和扬州特有的文化精神。 二、扬州非物质文化遗产英译的现状 扬州所拥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多是大运河通航产生的宝贵财富,扬州一带“非遗”的传承和发展都与大运河文化带的建设密不可分。因而,传承和保护当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重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英译作为一种跨文化的交流活动,对加强建设大运河文化带、对外传播历史文化和提升国际影响力都有着重大意义,也是传承和保护“非遗”的一种有效方式。目前,扬州拥有5项国家级传统技艺类“非遗”,通过文献检索、拜访传承人等调查得知,扬州传统技艺类“非遗”的英译现状不容乐观。目前,仅有雕版印刷技艺有正式的英文介绍文本,并发布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官网。此外,笔者在扬州市政府官网搜索了“非遗”相关内容,仅看到一小段关于“非遗”的介绍,具体文本如下: 原文:扬州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24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以扬州画派、扬州园林、扬州工艺、扬州美食等为代表的扬州文化,在中国历史上占据着独特地位。目前已有扬州古琴、雕版印刷、扬州剪纸三个世界级“非遗”项目和雕版印刷、剪纸、古琴、毛笔制作、高邮民歌、邵伯锣鼓小牌子、玉器、 收稿日期:2019-03-05 基金项目:江苏省研究生实践创新计划项目“大运河文化视角下扬州传统技艺类‘非遗’的英译研究”(项目编号:SJCX18_0792)。 作者简介:朱莹(1995—),女,江苏常州人,扬州大学外国语学院翻译硕士专业 2017 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翻译学。 ·75·

《城市规划原理》第四版第20章城市遗产保护与复兴归纳总结

第20章城市遗产保护与城市复兴 第1节城市遗产保护的原则与意义 1从文物保护到文化遗产保护 文物人类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存留下来的遗物、遗迹。 文物保护单位我国对确定纳入保护对象的“不可移动文物”的总称,并对文物保护本 体及周围一定范围实施重点保护的区域。 受国家保护的文物包括:1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古文化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和石刻、壁画;2与重大历史事件、革命运动或者著名人物有关的以及具有重要纪 念意义、教育意义或者史料价值的近现代重要史迹、实物、代表性建筑;3历史上各时代 珍贵的艺术品、工艺美术品;4历史上各时代重要的文献资料以及具有历史、艺术、科学 价值的手稿和图书资料;5反映历史上各时代、各民族社会制度、社会生产、社会生活的 代表性实物。 文化遗产 1不仅包含人类历史上遗留的物质遗存,2还包括一切与人类发展过程相关的知识、技术、习俗等无形文化资产。 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的文物。 非物质文化遗产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 表现形式。 2文化遗产分类的国际标准 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ICOMOS) 城市文化遗产的主要类别:古迹/纪念物、建筑群、遗址/场所。上述不包括1存放在古 迹内的博物馆藏品2博物馆保存的,或考古、历史遗迹博物馆展出的考古藏品3露天博物馆。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 物质形态相关主要文化遗产类型的定义: 1建筑遗产:不仅包括品质超群的单体建筑及其周边环境,而且包括城镇或乡村的所具 有历史和文化意义的地区。 2乡土建筑遗产:是社区自己建造房屋的一种传统和自然的方式。 3产业遗产:近代工业革命以来的文明遗存它们具有历史的、科技的、社会的、建筑的 或科学的价值。 4文化景观:人和自然共同的作品,是人与所在自然环境多样的互动,具有丰富的形式。 5文化线路:一种陆上道路、水路或者混合类型的通道,其形态特征的定型和形成基于 它自身的动态发展和功能演变。 6 20世纪遗产:主要指产生于20世纪、年代不甚久远(如不足50年历史)的建筑、建 成环境和文化景观。 3文化遗产保护的基本原则

京杭大运河——中国第46个世界线形文化遗产

京杭大运河——中国第46个世界线形文化遗产 秦为胜 京杭大运河是世界上里程最长、工程最大的古代运河,与长城、坎儿井并称为中国古代的三项伟大工程,并且使用至今,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结晶。大运河南起余杭(今杭州),北到涿郡(今北京),途经今浙江、江苏、山东、河北四省及天津、北京两市,贯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运河对中国南北地区之间的经济、文化发展与交流,特别是对沿线地区工农业经济的发展起了巨大作用。 京杭大运河全长1794千米,是中国仅次于长江的第二条“黄金水道”,价值堪比长城。它是世界上开凿最早、长度最长的一条人工河道,长为苏伊士运河(190千米)的9倍,巴拿马运河(81.3千米)的22倍。开凿到现在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2002年,大运河被纳入了“南水北调”东线工程。2014年6月22日,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宣布,中国大运河项目成功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46个世界遗产项目。京杭大运河从历史发展角度看,其线路因政治中心的变化,由以洛阳为中心的隋运河逐步演变为今天的京杭大运河(元运河),其功能也随时代变迁而不断发生变化,在历史上大运河主要沟通南北交通,原因是我国自然河流如长江干流呈东西流向,从而缺少南北大动脉,随着京沪铁路和沿海海运的兴起,京杭运河的航运地位为不断下降,沿线城市如扬州、济宁不复惜日的繁华,走向衰落,今天的运河仍具有一定水运功能,作为南水北调的主要输水渠,重新发掘出其新价值,作为世界线形文化遗产,又促进沿线旅游业的繁荣,京杭运河是中国人民宝贵财富,无论过去还是现在,它都充满活力地为中国人民服务。 隋运河以首都洛阳为中心,以通济渠、永 济渠为“人”字状两大撇捺延伸,并通过邗沟 和江南河,沟通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 钱塘江五大河流。北通涿郡(今北京),南达 余杭(今杭州),主航道全长2700公里,沟通 中国南北和东部、中部的水运大动脉已经形成。 隋唐大运河分为四段:永济渠、通济渠、 邗沟、江南河。在公元七世纪初隋炀帝统治后, 迁都洛阳。为了控制江南广大地区,使长江三 角洲地区的丰富物资运往洛阳,隋炀帝于公元 603年下令开凿从洛阳经山东临清至河北涿 郡(今北京西南)长约1000公里的“永济渠”; 又于大业元年(公元605年)下令开凿洛阳到 江苏清江(今淮安市)约1000公里长的“通 济渠”,直接沟通黄河与淮河的交通,并改造 邗沟和江南运河;三年又开凿永济渠,北通涿 郡,连同公元584年开凿的广通渠,形成多枝 形运河系统。再于公元610年开凿江苏镇江至 浙江杭州(当时的对外贸易港)长约400公里 的“江南运河”;同时对邗沟进行了改造。这 样,洛阳与杭州之间全长1700多公里的河道, 可以直通船舶。扬州处长江与京杭运河交汇点, 隋炀帝时在城内开凿运河,从此扬州成为南北 交通枢纽,藉漕运之利,富甲江南,为中国最 繁荣的地区之一。

扬州古运河非物质文化遗产

扬州古运河非物质文化遗产 古运河催生和哺育了扬州城,在孕育了丰富灿烂的物质文化遗产的同时,也培育了大量非物质文化遗产。扬州雕版印刷技艺、扬州漆器髹饰技艺、扬州玉雕、扬派盆景、扬州“三把刀”技艺、扬州清曲、扬州评话、扬州弹词、扬州民歌、扬剧以及扬州木偶戏等,都是扬州运河文化的精髓,体现了扬州民的非凡创造力和特有的地域文化精神。此外,还有吟咏运河的诗词歌赋、由运河作要重要传播渠道的扬州宗教文化等,也都是扬州古运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组成部分。现举要如下: 【扬州雕版印刷技艺】中国雕版印刷术是一种民族特征鲜明、传统技艺高度集中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扬州雕版印刷技艺是中国雕版印刷术的典型代表。这一技艺始于唐代,以后历代都有发展,到清代达到空前兴盛。扬州曾是历代的全国印刷中心之一,清代扬州诗局奉旨刊刻的《全唐诗》,因校刻俱精而在全国产生过重大影响。传统雕版印刷工艺流程极为复杂,包含备料、雕版、印刷与套色、装帧四个环节。目前国内唯有扬州的广陵古籍刻印社保存着全套雕版印刷工艺,集中着一批雕版印刷艺人,珍藏着近30万块雕版版片,继续采用印刷线装古籍,使中国的雕版印刷传统工艺及其文化形态得以薪火相传,因而被誉为“中国一宝”。

2005年,扬州中国雕版印刷博物馆建成开放。 【扬州漆器髹饰技艺】扬州漆器髹饰技艺起于战国,兴于汉唐,盛于明清。其格调清新,典雅绚丽,富于东方神韵,成为中国传统漆器艺术的一个重要流派。在艺术风格上,它兼具北派漆器的雄浑和南派漆器的精致,同时又独扬州的地理与人文特征。在工艺技法上,点螺、雕漆、雕漆嵌玉、刻漆、平磨螺钿、彩绘(雕填)、骨石镶嵌、楠木雕漆砂砚、磨漆画等装饰工艺各具特色,精妙神奇。当代扬州漆器艺术正处于炉火纯青的全盛期,品种齐全,佳作迭出。扬州漆器厂的“漆花”牌漆器最负盛名,多次荣获国际国内金奖,数十件作品被选为国礼赠送国际友人,或在人民大会堂等重要接待场所陈列,或被国家征集为珍品收藏。2004年,扬州漆器髹漆饰技艺被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实施原地产保护。 【扬州玉雕】扬州琢玉工艺有着5300多年的历史,扬州并不产玉,扬州玉器却在长时期里代表着中国玉器的最高水准,“和田玉,扬州工”成为流行全国的一句谚语。随着运河给扬州带来的三度繁荣,扬州琢玉工艺出现过汉、唐、清三次高峰。清代中叶,玉雕大师云集运河名城扬州,技盖群雄,精品迭出,成为全国琢玉中心。现存北京故宫珍宝馆的大型玉山“大禹治水图”,原料重达5.3吨,采自新疆密勒塔山,乾降年间运来扬州。工匠们耗时六年,完成这座玉雕,经古运河送往北京宫廷。扬州玉器厂经过50多年的艰苦创

工业遗产保护与规划

工业遗产保护方法初探

摘要 随着城市化水平的提高,产业结构的调整,大量的工业生产逐渐衰退,大多数工厂 作为计划经济的产物,不再适应市场的需要,许多有历史文化价值和纪念意义的工业遗产而又并未作为指定文物的工业建筑正急速地从城市中消失。如何在巨大的城市空间发展需求和土地供给日益短缺的压力之下,合理地利用工业遗产;如何既妥善地保护工业遗产又有利于城市更新;应当尤其重视并加以重点研究。 本文以工业遗产保护为重点研究内容,研究工业遗产保护理论以及对工业遗产保护再利用的措施、开发模式、改造手法等方面进行具有可操作性和推广性的探讨, 为解决工业遗产如何在现代化中实现有机的延续和保护提供参考。 【关键词】:工业遗产改造利用 一、概述 近几十年来,我国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城市产业结构的调整,大量的工业生产逐渐衰退,这些工厂作为计划经济的产物,不再适应市场的需要。伴随着生产空间的废弃化,留下了大批具有历史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的工业遗产。这些旧工业区一般具有良好的土地区位,城市的不断发展与扩张,使原来位于城市边缘的工业区逐渐演变成为城市中心区不可多得的黄金地段,由于土地价值的潜力巨大,土地开发的投资回报率较高,往往成为房地产开发的首要选择。许多有价值的工业遗产而又并未作为指定文物的工业建筑、工业旧址正急速地从城市空间中消失,面临不可逆的拆毁。然而,正是这些古老厚重的厂房、高大的烟囱、锈迹斑斑的机器设备见证了一段城市历史,承载着工业文明。 二、研究的原因和目的 我国从 19 世纪末民族工业的兴衰,到建国后辉煌的工业史,都留下了丰富的工业遗产。大规模的城市建设,使得许多有价值的工业建筑在城市开发建设中被拆毁。随着城市产业结构和使用功能的巨大变化,城市的发展建筑,城区内的旧工业区日渐废置。如何对待这些废弃的工业遗产;如何在巨大的城市空间发展需求和土地供给日益短缺的压力之下,合理地安排工业遗产的存废,既妥善地保护遗产又有利于城市更新,正确解决新区域的开发与工业遗产利用之间的矛盾等问题,应当尤其重视并加以重点研究。 三、工业遗产的价值构成 3.1历史价值 早期的或者是开创性的遗产资源拥有特殊的历史价值。每一项工业遗产资源都记录着特定历史时期的工业活动信息,这些信息对于人类了解工业文明的发展、工业文化等具有无法替代的作用;对认识普遍的、或某类工业活动和过程具有典型的、重要的意义;它们是历史的遗存物能够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给历史以质感,并成为历史的载体。通过工业遗产的保留和保护实现解释和印证历史事件,传递历史信息的目的。 3.2社会价值 工业遗产记载了普通大众的生产和生活,是社会认同感和归属感的基础;人们在生产活动中既体现自我价值获得其应有的收入,又对社会作了贡献。工业生产是人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反映了人们在生产活动中发挥的作用,以及政治和社会对生产的影响,这正是工业遗产社会价值的体现。 3.3 科学价值 工业遗产与其他的文化遗产不同,工业遗产见证了科学技术对工业发展所做出的突出贡

中国大运河的核心价值

中国大运河的核心价值 大运河与万里长城同为中国古代最伟大的两个人工建设工程,其规模之巨,施工之艰辛,里程之长,历经时间之久,为世界首屈一指,为各国人民所瞩目。中国大运河不但是我国最重要的文化遗产之一,而且是世界最重要的文化遗产之一,很值得后人去保护、维系与研究。 中国大运河的保护、申遗与研究应当秉承“三性”原则:即完整性、综合性和统一性。所谓完整性,即其保护、申遗与研究不应是支离破碎的,不应分段进行;所谓综合性,即保护、申遗与研究不应是单一的、片面的,尤其不应只局限于水道、水利等技术层面;所谓统一性,即其保护、申遗与研究,各省市、各部门不应各行其是,应该有国家级的统一的中长期规划纲要和统一的政策、法律、法规。 中国大运河始凿于春秋,盛于隋唐,延至明清。春秋时期距今历史太久,许多遗址、遗物早已湮没,无从查考。故从时间段来看,大运河的保护、申遗与研究应始于隋唐。从空间段来看,大运河的保护、申遗与研究应以京杭大运河为主体,其他运河段为辅助。 京杭大运河的保护、申遗与研究内容从总体上看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申遗与研究;另一类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申遗与研究。 京杭大运河物质文化保护、申遗与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一是运河主体河道、堤岸、码头、船闸、水坝、涵洞、桥梁等研究和保护;二是漕船、漕粮、漕运、漕仓等研究和保护;三是沿运河两岸城镇、街道、古建筑研究和保护等。所有这些物质文化保护、申遗与研究对象都是物质形态的,都是可以看得见、摸得着的,体现了申遗要求的真实性和完整性。这是京杭大运河保护、申遗与研究的基础。 京杭大运河非物质文化保护、申遗与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一是中国漕运制度和漕运管理的历史演变、历史评价、历史经验等;二是中国以漕运为主体的南北水运经济文化交流情况、历史演变、历史评价、历史经验等;三是沿运河城镇文化包括商业文化、民俗民风、游览文化历史演变、历史评价、历史经验等;四是与运河有关的帝王将相、文人学士文化活动和文学艺术历史评价等。所有这些都是非物质形态的,它们与大运河有直接联系,但又不是大运河自身的属性,这些属性依附于大运河又高于大运河。 中国大运河的核心价值是什么?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认为中国大运河的核心价值是漕运。中国历朝历代因漕而河,因为要运漕粮到京城,故人工开凿运河又称漕河。然后因河而运,因为有了运河,除了漕运之外,又促进了水运的发展,水上运输又促进了运河上下的物资交流和商品贸易的发展。接着因运而市,因市而城,由于商品贸易和物资交流,促进了运河码头的繁荣和运河城镇的发展,并直接催生了大运河城市的形成、发展和繁荣,从而形成了中国特有的大运河经济带和大运河文化带,促进了中国南北经济大交流和文化大交流。中国大运河的漕粮和漕运支撑了历朝历代京城的衙门、官员、军队和市民的粮食需求,奠定了政权即国家机器运转的物质基础。历代王朝征收漕粮作为实物税,同时运输漕粮,涉及到漕粮征收、运输和管理的全过程,这是国家社会公共权力的象征。这就清楚地说明,中国大运河的漕运不但是国家的经济命脉,而且是国家政权的生命线。中国大运河——国脉所系,这就是中国大运河的核心价值,其中不仅包括相应的经济价值,而且包括相应的政治价值、军事价值和全部文化价值。 一部中国大运河的历史,不但是一部漕运史和经济史,而且是历朝历代国家政权兴衰存亡的政治史和文化史。中国大运河文化的基础和核心是漕运,其载体是物质形态的漕河(即运河本身)、漕粮、漕船、漕仓、漕运以及相对应的包括管理机构和管理制度在内的全部物质形态的文化和非物质形态的文化。 沿运河城市有北京、天津2个直辖市,以及通州、沧州、泊头、德州、临清、聊城、济宁、台儿庄、

大运河遗产保护管理办法

大运河遗产保护管理办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令第54号 《大运河遗产保护管理办法》已经2012年7月27日文化部部务会议审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12年 10月1日起施行。 部长蔡武 二○一二

年八月十四日 大运河遗产保护管理办法 第一条为加强对大运河遗产的保护,规范大运河遗产的利用行为,促进大运河沿线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大运河遗产,包括隋唐运河、京杭大运河、浙东运河的水工遗存,各类伴生历史遗存、历史街区村镇,以及相关联的环境景观等。 近代以来兴建的大运河水工设施,凡具有文化代表性和突出价值的,属于 本办法所称的大运河遗产。 第三条大运河遗产保护实行统一规划、分级负责、分段管理,坚持真实性、完整性、延续性原则,依照国家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和本办法的规定执行。 第四条国家设立的大运河保护和申遗省部际会商小组,协调大运河遗产保护中的重大事项,会商解决重大问题。 国务院文物主管部门主管大运河遗产的整体保护工作,并与国务院国土、 环保、交通、水利等主管部门合作,依法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开展相关工作。 大运河沿线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文物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大 运河遗产保护工作,依法与其他相关主管部门合作开展工作,并将大运河遗产 保护经费纳入本级财政预算。 第五条国家鼓励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参与大运河遗产保护。 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可以通过捐赠等方式设立大运河遗产保护基金,用 于大运河遗产保护。大运河遗产保护基金的募集、使用和管理,依照国家有关 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执行。 国务院文物主管部门、大运河沿线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文物主管部门, 应当对在大运河遗产保护中作出突出贡献的组织或者个人给予奖励。 第六条大运河沿线省级人民政府文物主管部门应当组织调查本行政区域内的大运河遗产。 属于大运河遗产的不可移动文物,县级以上地方文物主管部门应当依法予 以认定,并报同级人民政府核定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大运河遗产中具有重大 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不可移动文物,应当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报国务院核定公布。 第七条国家实行大运河遗产保护规划制度。大运河遗产保护规划由总体规划、省级规划和市级规划构成。 大运河遗产保护总体规划,由国务院文物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制订,经大运河保护和申遗省部际会商小组审定后报国务院批准公布。大运河遗 产保护总体规划应当与国家水利、航运、环境等规划相协调。 大运河遗产保护省级规划和市级规划,分别由省级和市级文物主管部门会 同同级有关部门制订,报省级和市级人民政府批准公布,并报上级文物主管部 门备案。 第八条大运河遗产保护规划应当明确大运河遗产的构成、保护标准和保护

2015余杭区大运河遗产知识竞赛标准答案

2015余杭区大运河遗产知识竞赛|标准答案 1.《世界遗产公约》的全称是_______。 A《保护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公约》 B《保护世界文化遗产公约》 C《保护世界自然遗产公约》 D《保护世界自然与文化双重遗产公约》 2.我国于_______年正式签署《世界遗产公约》,成为《保护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公约》缔约国。 A1985 B1986 C1987 D1988 3.世界遗产是指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世界遗产委员会确认的人类罕见的、目前无法替代的财富,是全人类公认的具有突出意义和普遍价值的文物古迹及自然景观,包括文化遗产、自然遗产、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和_______四类。 A文物 B建筑群 C遗址 D文化景观 4.世界遗产委员会每年(6月-7月)至少召开一次会议,主要决定哪些遗产可以列入_______,并对已列入名录的世界遗产的保护工作进行监督指导。 A《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B《世界物质遗产名录》 C《世界遗产名录》 D《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 5.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指定_______负责评估世界文化遗产价值。 A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 B国际自然与自然资源保护联盟 C世界遗产中心 D国际文物保护与修复研究中心 6.世界文化遗产考察的目标是要保护其_______。 A完整性和美观性 B真实性和完整性 C延续性和可利用性 D完整性和延续性 7.截至2015年5月,我国已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遗产有____项。 A44 B45 C46 D47 8.截至2015年5月,我国已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文化景观共有3处,下列_______不在此列。 A安徽黄山

B山西五台山 C江西庐山风景名胜区 D杭州西湖 9.1982年11月19日,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五次会议通过的_______,是我国制定颁布的第一部有关文化遗产保护的法律。 A《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 B《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对文物犯罪的规定》 C《国务院关于加强和完善文物工作的通知》 D《武装冲突情况下保护文化财产公约》 10. 我国文物工作的方针是_______。 A A.保护第一抢救为主合理利用加强管理 B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加强利用有效管理 C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 D保护第一抢救为主合理利用有效管理 11. 国务院决定从2006年起,每年6月的_______为中国的“文化遗产日”。 A第一个星期六 B第二个星期六 C第三个星期六 D第四个星期六 12. 2005年8月,国家文物局正式公布采用_______出土的金饰上的“四鸟绕日”图案作为“中国文化遗产标志”。该图案中环绕太阳飞行的四只神鸟,反映了先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体现了自由、美好、团结向上的寓意。整体圆形图案寓意民族团结、和谐包容,圆形的围合也体现了保护的概念。 A河南安阳殷墟遗址 B北京周口店遗址 C四川三星堆遗址 D四川成都金沙遗址 13._______与大运河同一年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是中国通往西亚和欧洲的著名商路。 A茶马古道 B丝绸之路 C唐蕃古道 D长城 14._______年11月14日,为有效保护我国的世界文化遗产,文化部部务会议审议通过《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办法》并予以施行。 A2003 B2004 C2005 D2006 15. 中国大运河由三部分组成,分别是_______。 A京杭大运河 B隋唐大运河 C浙东大运河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