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贵州工业发展现状及其现代化水平探析

贵州工业发展现状及其现代化水平探析

贵州工业发展现状及其现代化水平探析
贵州工业发展现状及其现代化水平探析

贵州工业发展现状及其现代化水平探析

吴宏军

内容摘要:工业化是指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过程。工业化是现代化的基础和前提,高度发达的工业社会是现代化的重要标志。贵州工业现代化水平与全国的差距大,贵州工业现代化水平和城镇化水平落后,省内各市州地工业现代化水平发展也不平衡,电力、交通、通信、水利等基础设施仍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我们利用国内外专家提出的衡量工业化的标准,选择了地区生产总值标准、三次产业产值结构标准、和城市化率标准三大标准评价我省工业现代化水平:贵州工业化仍处于工业化中期的初级阶段,属于向工业化中期向高级阶段加速迈进的重要时期。

关键词:工业发展、现状、工业现代化、贵州

一、贵州工业发展现状

贵州建省之前已有手工业,主要是纺织业和酿酒业。明初建省后,逐渐出现了一批官营场局和民间手工作坊,汞、铅、锌、铁和金、银的开采、冶炼渐成规模,其中汞和铅在国内占有重要地位。贵州近代工业始于19世纪中叶。1886年(光绪十二年),贵州第一个官商合办的近代工业企业——贵州青溪铁厂成立。1909年(宣统元年)华之鸿创办了文通书局,成为贵州近代民族工业的代表。但直至新中国成立前,贵州工业发展水平相当低下。新中国成立后,在党中央国

务院的坚强领导下,历届省委、省政府都把发展工业经济放在突出位置,贵州工业化建设正式起步,并得到较快发展。在走过了艰苦卓绝、可歌可泣的60年历程之后,我们已在一个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建成了全面的、具有相当规模和水平,以支柱产业为支撑、特色优势产业为依托、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的特色工业体系,工业经济效益不断提高,为全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60年来,贵州工业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初始发展阶段(建国初期)。

新中国建立初期的贵州,是一个极为贫困的农业省,1949年全省工业总产值仅2.06亿元,其中手工业占92%,工业在全省工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仅为24.3%。新中国建立后,经历了1949至1952年国民经济恢复期、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1961年至1962年的国民经济全面调整等历史时期,贵州工业得到发展,工业体系初具雏形。“一五”、“二五”和“三年调整”时期,着重发展冶金、电力、煤炭、建材、食品工业,调整国民经济的比例关系,到1965年,全省工业总产值9.3亿元,轻重工业比例为58.3:41.7。

第二阶段:奠定基础阶段(三线建设时期)。

我国60年代中期到70年代,中共中央出于备战考虑,决定实行全国性的生产力布局重大战略转移,对战略后方进行大规模建设,亦称“内地建设”。内地建设分为大三线建设和小三线建设,贵州属大三线建设地区的重点省份之一。从1966年—1978年,贵州进行了13年的大规模“三线建设”。全国20多个省、市100多个企业陆续迁

入,20多万科技人员及职工进入贵州。“三线建设”期间,虽然受到“文化大革命”的严重干扰和影响,但是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和全省广大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下,“三线建设”仍取得了很大成就。国家对贵州“三线”项目投入的资金近100亿元,相当于1950年至1963年全省新增固定资产投资的3.9倍。先后安排大中型工业建设项目200多个,地方配套建设小型项目1000多个。到1978年,贵州基本形成以现代工业为骨干、门类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建成了机械、电子、冶金、有色、化工、煤炭、建材等一批大型企业,形成了贵阳、六盘水、遵义、安顺、都匀、凯里等工业中心。同时,在此期间,川黔、贵昆、湘黔铁路相继通车,交通、电力、邮电设施大为改善。全省工业企业达到8904户,比1965年增加137.3%;全省工业总产值达41.26亿元,比1949年增长19.0倍,比1965年增长3.55倍。“三线建设”期间,我省国防科技工业得到优先发展,建立了航空、航天、电子三个大型工业基地,拥有100多个生产、科研单位,基本形成从科研、设计到生产的综合制造能力,其他工业部门主要产品生产能力都有较大幅度增长。随着科研单位和工业企业内迁,带来了大批科研人员、工程技术人员和一批先进设备,迅速扩大了贵州的科技队伍,增强了科技和生产实力。

总体来看,通过三线建设,从根本上改变了贵州工业底子薄、布局不合理的局面,壮大了贵州工业的规模,奠定了贵州工业的基础,改善了贵州工业的布局,增强了综合经济实力,对开发贵州矿产资源、推动贵州经济发展,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贵州的三线建设在规划和

布局上按“靠山、分散、隐蔽”的方针选点建厂,这在当时着眼于战备的条件下,有着积极的意义。但是,由于指导思想的问题,“三线建设”速度发展不平衡,选点不当,布点分散,给企业组织生产带来很多不便。同时,轻工业投资过少,非生产性建设欠账过多,军工企业整个生产能力利用率低,随着历史发展和国际国内条件的变化,也逐步显现了它的不足和弊端。

第三阶段:快速发展阶段(改革开放以来)。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以来,特别是实施“西部大开发”以来,历届省委、省政府始终坚持改革开放,紧紧抓住发展这一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以结构调整为主线,努力开发本省优势资源,着力培育和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大力发展和引进高新技术,积极推进企业技术进步,不断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和相关配套改革,鼓励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加强和改善工业经济运行调控,全面推进西部大开发等重大项目的实施,积极探索一条符合贵州省情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一)工业经济增长状况和工业实力

继2007年全省全部工业实现增加值突破千亿元、达1007.75亿元之后,2008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首次突破千亿元,达到1051.26亿元,同比增长10.1%,占全部工业比重约80%,2009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达到1170.29亿元,同比增长10.6%,全省工业实现总产值3315.02亿元,比1978年41.26亿元增长80倍;全省全部工业实现增加值1474.33亿元,比1978年15.24亿元增长96倍,在全省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为37.9%,比1978

年的32.7%提高了5.1个百分点。近5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及其增长速度和2009年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如下:

2005-2009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及其增长速度(资料来源:贵州省统计局)

电力、煤炭、饮料、烟草、医药等主要行业对工业增长的拉动较大。规模以上工业中,这五个行业分别比上年增长10.5%、10.6%、12.1%、7.0%和14.6%,合计拉动规模以上工业增长6.1个百分点,其中电力行业拉动力度最大,拉动规模以上工业增长2.2个百分点。

2009年规模以上工业主要产品产量及其增长速度(资料来源:贵州省统计局)

工业企业经济效益下滑。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093.17亿元,比上年增长7.9%;盈亏相抵后的利润总额为178.80亿元,比上年下降0.3%,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实现利润113.07亿元,增长11.4%。

(二)对国民经济发展的贡献

30年来,我省工业规模不断扩大,整体实力显著增强,工业成为我省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国民经济的支柱,增加社会就业的重要渠道。全省煤炭、化肥、轮胎、白酒、电力、铝锭、建材、药品、卷烟等主要产品和骨干企业的增值税、消费税、所得税大幅增长。2009年,工业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37.9%;全省工业企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581户,其中产值超亿元的企业460户、上10亿元的40户,销售收入过100亿元的9户,从业人员近200万人;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税总额421.4亿元,其中利润164.07亿元、税金257.33,占全省税收577.63亿元的45%,工业对全省财政收入贡献在70%以上。

(三)经济结构

工业发展极大推动了全省经济结构的变化,1992年第二产业增加值首次超过第一产业增加值,标志着贵州工业化进程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三次产业结构由“一、二、三”调整为“二、一、三”;1993年工业增加值首次超过农业,贵州由此进入半工业化社会;2002年产业结构发生历史性变化,三次产业结构演进为“二、三、一”格局;2008年,全省三次产业结构比例为16.3:41.9:41.8。

(四)产业结构

与改革开放前相比较,工业产业结构开始由初级层次向高级层次发展,依托能源、矿产资源优势的基础工业比重上升,新兴工业比重上升,轻工业比重有所下降,形成了以能源、化工、冶金、有色金属、装备制造及建材为主的重型工业体系和以卷烟、白酒、特色食品、民族制药、旅游商品为主的轻型工业体系。2005年,能源工业成为全省第一支柱产业,改变了长期以来支柱产业一直锁定在单一的烟酒工业上的状况,1979年底,全省电力装机总容量达到143万千瓦、是建国时的472倍;2008年底全省装机容量达到2270万千瓦、是1979年的16倍,全年煤炭、电力行业累计完成工业增加值358亿元,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增加值的34%。铝、磷等优势原材料工业进一步壮大,逐步成长为新兴支柱产业,2008年,全省冶金、有色、化工行业累计完成工业增加值271亿元,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增加值的26%。以茅台酒、“黄果树”等名优品牌为代表的烟酒支柱产业进一步巩固和提高,2008年轻工业特别是白酒工业保持较快增长,茅台集团销售收入突破百亿元,茅台酒产量突破2万吨,全年轻工业累计完成增加值302亿元,同比增长14%,其中白酒、特色食品、烟草规模以上工业保持两位数的增长,累计增速分别达到28.4%、12.9%、12.5%,全省规模以上白酒工业企业实现利税90亿元、增长48.5%,卷烟工业实现利税107.4亿元、增长17.2%。民族制药行业围绕贵州特有的优质中药材资源,以神奇、益佰为代表的一批制药骨干企业已发展成为国内同行业的优秀企业,2008年全

省民族制药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增加值43.36亿元、增长9.8%,利税14.98 亿元、增长8.4%。食品工业立足特色资源和特有工艺,涌现出“老干妈”辣椒系列制品、“康星”食用植物油等一批名牌产品,2008年全省特色食品加工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增加值28.87亿元、增长12.9%,利税10.23亿元、增长34.2%。装备制造业及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发展加快,片式电感、继电器、采棉机、节能采油机等多项产品处于国内领先水平,贵阳、遵义、安顺三大装备制造业集中地初步形成,生产基地主要以三大军工企业以及詹阳、险峰、普天、东方机床等一批大中型国有企业为支撑,国有企业产品销售收入占总数的85%以上,2008年全省装备制造业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增加值71.88亿元、增长14.1%,利税18.77亿元、增长26.6%。

(五)技术进步、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和技术装备水平状况

全省自主创新投入不断加强,实施了一批新产品、新技术开发、产学研联合及技术中心创新能力建设等专项,开发出大型采棉机等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产品。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不断提升,企业已经成为全省技术创新活动的主力军。截止2008年底,全省共有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1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98家。另外,全省技术改造投资大幅增长,2008年全省完成技术改造投资319亿元,比上年增长26.6%,是1978年371倍。目前主要行业约60%的技术装备已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其中:电力、合成氨、磷肥、氧化铝、电解铝等行业技术装备部分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六)国有企业改革

通过配套推进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优化资本结构、鼓励兼并、规范破产、减员增效、实施再就业工程、治乱减负、“三改一加强”(改革、改制、改造和加强企业管理)等各项改革,国有经济布局的战略性调整和国有大中型企业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取得重要进展,企业资本结构通过调整进一步优化,逐步向实现形式多样化及投资主体多元化发展,经营机制不断转变完善,国有企业适应市场的能力不断提高。贵州电网公司、贵州黄果树烟草集团、金元集团公司、中铁五局集团公司、中石化贵州公司、水钢集团公司、贵航集团、瓮福集团和茅台集团共9户企业销售收入超过百亿元。2008年全省大中型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707.63亿元,占当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67.3%。一批国有中小企业实施了股份制、股份合作制改造和兼并、破产、重组,一批长期亏损、资不抵债、扭亏无望企业和资源枯竭的矿山实施了关闭破产,正逐步退出市场。

(七)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十五”以来,中小企业、非公有制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明显上升,成为拉动贵州经济发展的生力军和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非公制企业已成为制药、食品、矿产品加工、房地产、商贸超市等新兴产业的主体,形成了神奇集团、益佰制药、西洋肥业、老干妈等一批主业突出、有一定规模和竞争力的非公有制企业,益佰制药成为省内首家上市的非公有制企业。2008年全省非公有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388.32亿元,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36.9%。中小企业由粗放经营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已

逐步形成一批以专业化、规模经营为特征的具有区域特色的产业集群,初步形成了大中小企业配套协作的格局,发挥了中小企业在活跃市场、增加财政收入、扩大就业、技术进步等方面的积极作用。2008年,全省规模以上中小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634.38亿元,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60.3%。

(八)节能降耗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2007年,单位生产总值能耗3.06吨标准煤/万元,比1978年下降81.1%,规模以上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4.89吨标准煤/万元,比2001年下降44.3%;能源消费弹性系数为0.83,比1979年的2.84下降2.01;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37.5%,比1996年提高13.2个百分点,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71.9%, 比1996年的39.1%提高32.8个百分点。2008年,全省单位GDP能耗下降6.11%,全省规模以上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降低11.59%。

一般来讲,工业化是指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过程,即由生产技术落后的、生产力水平低下的农业型经济过渡到具有先进生产技术和高度发达的社会生产力的先进工业型经济的发展过程。工业化是现代化的基础和前提,高度发达的工业社会是现代化的重要标志。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以及经济全球化的深化,工业化的内容从机械化、电气化、电子化到信息化不断延伸,工业化的起点也越来越高。如何划分工业发展阶段,世界理论研究者提出了不同的标准和划分办法。根据国际经济学家的研究成果,我们利用国内外专家提出的衡量工业化的标准,选择了地区生产总值标准、三次产业产

值结构标准、和城市化率标准三大标准评价我省工业现代化水平:贵州工业化仍处于工业化中期的初级阶段,属于向工业化中期向高级阶段加速迈进的重要时期,明显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与东、中部地区相差10年、20年,甚至更长的时间,与全国1970年进入工业化初级阶段和1997年进入工业化中级阶段相比,贵州工业化进程明显滞后。从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总体出发考虑,我们对贵州工业现代化水平的基本评价如下:

(一)贵州工业现代化水平与全国的差距大

“欠发达、欠开发”是贵州基本省情。我省是全国最后进入总体小康水平的省份,2009年我省生产总值占全国的比重是1.1%、人均GDP不到全国平均水平的40%、人均地方财政收入约为全国平均水平40%;全国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是43%,我省仅为36.8%;我省工业增加值占全国工业增加值的比重是0.94%。

(二)贵州工业现代化水平和城镇化水平落后

根据统计部门从工业产出在GDP中的比重、就业结构、工业结构、城市化程度四个方面分析,目前我省总体上处于由工业化的中期的初级阶段向高级阶段加速推进的时期。从工业化程度系数看,1952年,全国是0.212,贵州是0.122;1978年,全国是0.648,贵州是0.306;2005年贵州是0.713,低于1993年全国0.718的水平,也低于贵州0.726的水平。2008年,我省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1051.26亿元、比上年增长10.1%,而云南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2451.09亿元,增长11.4%;四川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

增加值5790.1亿元,增长12.9%;广西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3037.74亿元,增长17.4%;重庆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433.27亿元,同比增长18%。2007年,我省城镇化水平是28.2%,全国是44%,相差约16年。正因为我省的工业化、城镇化大大落后全国水平,导致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全面落后。

(三)省内各市州地工业现代化水平发展也不平衡

根据人均GDP、三次产业结构、非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等指标分析,2009年,贵阳处于工业化的中期,六盘水、遵义、安顺处于工业化初期,铜仁、黔西南、黔南、黔东南、毕节处于前工业化阶段,也就是农业社会。

(四)电力、交通、通信、水利等基础设施仍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

基础设施是经济发展的前提条件,促进经济发展是基础设施建设的目的,不能将二者本末倒置,而要协调发展,基础设施建设规模既不能滞后于经济发展,也不能超越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但目前贵州全省基础设施的发展和经济的发展水平出现了非对称格局,一方面是原有的基础设施的水平不能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成为经济发展的瓶颈;另一方面是在基础设施建设上有些地方又出现了盲目上马的过热现象。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延缓了贵州经济的发展,成为贵州工业发展的瓶颈。我们要充分认识基础设施建设在贵州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并加大投入力度,加快贵州基础设施建设的步伐。

参考文献:

1.苏东水著《产业经济学》2007年版

2.栗战书、赵克志、王晓东在2010年贵州全省工业大会上的讲话

3. 贵州省统计局《2009年贵州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作者:中共贵州省委党校经济学副教授吴宏军】

贵州省产业结构的现状

贵州省产业结构的现状 贵州省产业结构的现状、制约因素及其优化对策研究 邹定斌 贵州财经学院金融学院 贵州省要加大金融业改革力度,把金融资源重点投资投入到烟草业、旅游业、白酒制造业、中医药苗药制造业、能源电力业和特色旅游食品产业的开发上。 一、贵州产业结构的现状及变动趋势 经过多年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和调整,贵州产业结构出现了显著变化。三次产业结构实现了由“一、二、三”型向“二、一、三”型再向“二、三、一”型的转变,产业结构逐渐向合理的方向转化。 第一产业。牧业发展较快,林业、渔业均有小幅上升,初步扭转了过分偏重种植业尤其是粮食生产的单一传统生产格局,初步实现了农业经济多种经营、综合协调发展,但一产内部结构调整变化不大,种植业比重仍然较大。 第二产业。在工业内部结构中,轻工业比重不断上升,重工业有所下降,非公有经济发展加快,非国有经济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大幅提高,贵州省加快了对工业结构的调整,在加强建设能源原材料工业、机械电子等传统产业的同时,加快了以卷烟和饮料酒为主的轻工业的发展。在巩固“两烟一酒”等支柱产业的基础上,逐步形成电力、铝和铝加工、冶金、汽车零部件工业等新的支柱产业。 第三产业。贵州省第三产业内部结构层次较低,仍以传统商业、服务业为主。近年来,金融、保险、房地产、旅游、文化、体育尤其是房地产业稳步增长,所占比重逐年增大,上升势头强劲,同时,商业、饮食业快速增长,持续保持了第三产业中主导部门的地位,运输、邮电行业也有一定的发展,近几年,我省旅游业、房地产业迅速倔起,高科技信息产业发展很快,新兴产业不断涌现。 贵州省经济结构调整力度最大、产业结构调整初见成效的时期,表现在:一是农业基础进一步牢固,粮食生产实现了基本自给的历史性跨越,畜牧养殖业比重有所提高,非农产业发展加快;二是第二产业年均增长速度在三次产业中最高,是推动全省国民经济增长的中坚力量,“两烟一酒”、能源工业、原材料工业、旅游业、生物药业等优势产业发展较快,形成了一批有较强实力的企业集团和有竞争力的拳头产品,但工业产品中的主流产品仍集中在初级产品加工业和能源、原材料工业等基础工业,而机械、电子类产品所占比重还很小,产品结构层次仍然很低;三是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得到提高,有加速增长之势,第三产业的新兴产业迅速倔起,金融保险业、房地产业、证券、技术、信息产业等已具一定规模,旅游业发展迅速,尤其是房地产业增长势头强劲,比重不断上升,已成为扩大就业、吸纳剩余劳动力的重要渠道和推动城镇化的重要力量。四是产业结构变动的总趋势是农业比重下降,工

贵州工业发展的突出问题

论贵州工业发展现状和突出问题 吴宏军 内容摘要:贵州工业发展以结构调整为主线,努力开发本省优势资源,着力培育和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大力发展和引进高新技术,积极推进企业技术进步,不断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和相关配套改革,鼓励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加强和改善工业经济运行调控。积极探索一条符合贵州省情的新型工业化道路。我省工业发展的突出问题:“产业和产品结构不合理、布局不合理、创新能力极弱、工业总量太小,主要矛盾是工业基础薄弱、工业经济总量严重不足”,在此基础上,我们从七个方面探讨贵州工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工业发展、工业化、现状、问题、贵州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以来,特别是实施“西部大开发”以来,历届省委、省政府始终坚持改革开放,紧紧抓住发展这一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以结构调整为主线,努力开发本省优势资源,着力培育和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大力发展和引进高新技术,积极推进企业技术进步,不断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和相关配套改革,鼓励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加强和改善工业经济运行调控,全面推进西部大开发等重大项目的实施,积极探索一条符合贵州省情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一、贵州工业发展现状 (一)工业经济增长状况和工业实力

继2007年全省全部工业实现增加值突破千亿元、达1007.75亿元之后,2008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首次突破千亿元,达到1051.26亿元,同比增长10.1%,占全部工业比重约80%,2009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达到1170.29亿元,同比增长10.6%,全省工业实现总产值3315.02亿元,比1978年41.26亿元增长80倍;全省全部工业实现增加值1474.33亿元,比1978年15.24亿元增长96倍,在全省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为37.9%,比1978年的32.7%提高了5.1个百分点。近5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及其增长速度和2009年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如下: 2005-2009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及其增长速度(资料来源:贵州省统计局) 电力、煤炭、饮料、烟草、医药等主要行业对工业增长的拉动较大。规模以上工业中,这五个行业分别比上年增长10.5%、10.6%、12.1%、7.0%和14.6%,合计拉动规模以上工业增长6.1个百分点,其中电力行业拉动力度最大,拉动规模以上工业增长2.2个百分点。

贵州安顺经济发展状况分析

贵州安顺经济发展状况分析 摘要 纵观全市全年经济的发展形势是好的,经济增长幅度保持了较快发展,但仍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 关键词:经济现状经济问题产业结构农村经济旅游业等 一、贵州安顺经济总体发展概况: (一)全市经济情况 2002年,全市实现国内生产总值70.73亿元,比上年增长11%。其中,第一产业17. 54亿元,下降7.2%;第二产业29.74亿元,增长22.5%;第三产业23.45亿元,增长8.8%。 (二)农村经济平稳发展。 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5.04亿元,比上年下降6.2%。农业产值比重下降,林业、牧业、渔业产值比重上升。 (三)工业生产较快增长。 医药、电力、钡盐、冶金等新的经济增长点的形成与扩大,使全市工业总产值66.5亿元,比上年增长9.0%,在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中,轻工业产值10.36亿元,比上年下降1.4%;重工业产值

23.16亿元,增长24.7%。 (四)建筑业较快发展。 全市37家建筑企业实现总产值3.25亿元,比上年增长13.9%,建筑企业实现利润总额932万元,增长145.9%。 (五)交通运输平稳增长。 全年货物周转量3.81亿吨千米,比上年增长1.2%。 (六)邮电通信业快速发展。 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收入2.91亿元,比上年增长18.5%。年末互联网用户达4081户,新增721户。 (七)旅游业较快发展 现有三星级宾馆4家,新增2家;二星级宾馆7家;新增一星级宾馆1家。实现营业收入3.33亿元,比上年增长11.1%。 二、安顺市经济存在的问题及其分析 (一)经济总量小,产业结构处于低层次阶段 1.顺市经济总量一直在全省排名靠后,虽然增长速度不算低,但是基础弱、总量小、起点低,发展滞后于别的地区。 2.次产业结构仍然处于低层次阶段。第一产业基础薄弱,生产率低,而劳动力过剩;第二产业创新能力低,产品竞争力不强,工业体系基础薄弱,对资源的依赖程度过高;第三产业尤其是现代服务业发展严重不足,无法完全吸纳大量剩余劳动力。 3.业结构在演进过程中存在一定程度的结构性偏差,就业结构调整相对于产业结构变动而言较慢,造成产业结构整体效益水平较低。

贵州省中药产业经济发展现状分析

区域经济农村经济与科技2019年第30卷第16期(总第468期) 纵观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繁荣发展,中药在治疗疾病和健康保养中发挥着相当重要的作用。中药因其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对人类的医学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我们可以骄傲地说,中药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儿女要勤奋努力,将中药继承和发扬,日益完善,为祖国儿女的幸福做出新的贡献。回顾历史发展,我们可以发现中药有着悠久的历史,经过几千年的不断发展,早已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体系。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人们对健康的观念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以前一心想着吃饱饭,现在都在关注养生问题,如何拥有一个健康的身体。人们从观念上的改变为中药的快速发展带来了机遇。因此,研究中药的未来发展极其重要,制定正确的发展战略对贵州省中药的发展至关重要。鉴于目前贵州省中药产业的发展情况,通过查阅大量相关资料后,结合贵州省中药发展的实际情况,首先分析了贵州省中药产业经济的发展现状,提出了粗浅的个人关于贵州省中医产业经济发展战略的想法,希望可以为中药产业的持续发展提供参考,贡献本人的微薄之力。 1?贵州省中药产业经济现状分析 贵州省位于长江和珠江上游的分水岭处,全省呈现出东低西高的地理差异,平均海拔在1000米左右,最高达2900米,最低137米。受东南季风的影响,温暖湿润,冬天不冷,夏天不热,景色宜人。先天的生态条件为药物的生长提供了绝佳的生存环境,使贵州省成为我国四大药材产区之一。 1.1?中药种植分析 二十一世纪以来,国家政策开放,建设了贵州中药现代化产业基地,结合农村经济的结构调整,贵州省大力发展中药产业。经过几十年的不断发展和技术突破,贵州省中药种植业已经规模化,成功推动了中药制造业的发展,并顺利成为医药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2011年完成的统计结果中,贵州省的药材种植面积已经达到66.53万亩,和2010年相比增长了57.7%。其中种植的中药材共计110多种,以太子参为首的几十种药材的种植面积更是在全国位居榜首。随着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成效越来越清晰,农民已经普遍认可药材种植,并且一直保持着积极的热情,加上政府政策的扶持,让这种中药种植成为推进中药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 1.2?中药加工分析 1999年之前,贵州省的制药企业屈指可数,充当着完成三级医药公司供销的责任,根本谈不上中药产业经济。直到1999年,贵州中药现代化产业基地建设完成,民营制药企业开始慢慢崛起,贵州中医产业经济初具规模,全省依托先天环境和有利资源,逐步加快发展力度。二十一世纪以来,贵州省出台了《推进中药现代化的若干意见》等一系列文件,并以“发挥生物资源优势,培育后续支柱产业”为战略,开始大力发展中药产业,呈现出惊人的结果。2001年,贵州省被科技部评为国家中药现代化基地后,贵州的154个民族药被列入国家标准,在强大的政策支持下,贵州省中药的原材料需求日益增长。强大的市场需求为贵州省中药产业迅猛发展提供了契机。到2015年,贵州省医药企业就已经达到了187家。随着药材种植技术的提高和市场需求的不断加大,中药材的种植效益越来越显著。 1.3?中药的流通分析 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必须格外关注信息的价值,如何借助信息的传播力量显得特别重要。因此,贵州省如何解决中药市场的劣势是面临的最大问题。最好的解决办法就是宣传和指引药商们开展电子商务,由传统交易转化成为网络电子交易,建立中药网络交易系统。很多电子交易的先行者,饱含积极的热情和有效的行动,已经早早开始了这项工作。该系统作为中药网络交易平台,对全省中药产业信息的发布和交流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是将药材产地和市场需求完美结合的有效途径,对于全省的中药种植及科学发展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 2?贵州省中药产业经济发展环境分析 2.1?贵州省中药产业发展优势分析 贵州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比较特殊,为药材的生长提供了先天的优越条件。因此贵州的土地蕴藏着丰富的医药资源。我们仅以苗药资源进行说明,苗药按药物分类范畴属于天然药物。从使用的角度看,苗药可以分成三类,分别是苗医常用但中医基本不用 贵州省中药产业经济发展现状分析 朱?露 (贵州中医药大学,贵州?贵阳?550002) [摘 要]贵州省作为我国四大药材产地之一,以物种丰富和植物多样而闻名,在国外也享有盛誉,广泛受到人们的 赞美。2011年之前,国家曾多次组织地方进行药物资源普查,其中1996年的普查规模比较大,结果证实贵州中药资源已经 多达五千余种,位于全国第四位。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中药的治疗效果逐渐认同,依赖程度越来越高,这种良好 的现状对我国中药事业的发展带来了非常大的促进作用,也为贵州省中药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中药的发展将会对国 有经济产业带来巨大的改变,同时将带动地方经济不断提高。本文在收集了大量资料的基础上,分析了国内外关于中药的 研究,就目前中药产业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并提出未来贵州省中药产业的发展战略,为进一步提高贵州省中药产业的经济 发展提出个人的建议。 [关键词]贵州省;中药产业;经济发展;现状分析 [中图分类号]F426.72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9-05-20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7年贵州省教育厅人文社科基地项目(编号:【2017】jd083)。 [作者简介]朱露(1986—),女,贵州玉屏人,讲师,博士研究生,研究方法:管理学。 -125-

贵州省产业结构的现状制约因素及其优化对策研究

贵州省产业结构的现状制约因素及其优化对策研究

贵州省产业结构的现状、制约因素及其优化对策研究 贵州省要加大金融业改革力度,把金融资源重点投资投入到烟草业、旅游业、白酒制造业、中医药苗药制造业、能源电力业和特色旅游食品产业的开发上。一、贵州产业结构的现状及变动趋势经过多年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和调整,贵州产业结构出现了显著变化。三次产业结构实现了由“一、二、三”型向“二、一、三”型再向“二、三、一”型的转变,产业结构逐渐向合理的方向转化。第一产业。牧业发展较快,林业、渔业均有小幅上升,初步扭转了过分偏重种植业特别是粮食生产的单一传统生产格局,初步实现了农业经济多种经营、综合协调发展,但一产内部结构调整变化不大,种植业比重依然较大。第二产业。在工业内部结构中,轻工业比重不断上升,重工业有所下降,非公有经济发展加快,非国有经济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大幅提高,贵州省加快了对工业结构的调整,在加强建设能源原材料工业、机械电子等传统产业的同时,加快了以卷烟和饮料酒为主的轻工业的发展。在巩固“两烟一酒”等支柱产业的基础上,逐步形成电力、铝和铝加工、冶金、汽车零部件工业等新的支柱产业。第三产业。贵州省第三产业内部结构层次较低,仍以传统商业、服务业为主。近年来,金融、保险、房地产、旅游、文化、体育特别是房地产业稳步增长,所占比重逐年增大,上升势头强劲,同时,商业、饮食业快速增长,持续保持了第三产业中主导部门的地位,运输、邮电行业也有一定的发展,近几年,我省旅游业、

房地产业迅速倔起,高科技信息产业发展很快,新兴产业不断涌现。贵州省经济结构调整力度最大、产业结构调整初见成效的时期,表现在:一是农业基础进一步牢固,粮食生产实现了基本自给的历史性跨越,畜牧养殖业比重有所提高,非农产业发展加快;二是第二产业年均增长速度在三次产业中最高,是推动全省国民经济增长的中坚力量,“两烟一酒”、能源工业、原材料工业、旅游业、生物药业等优势产业发展较快,形成了一批有较强实力的企业集团和有竞争力的拳头产品,但工业产品中的主流产品仍集中在初级产品加工业和能源、原材料工业等基础工业,而机械、电子类产品所占比重还很小,产品结构层次依然很低;三是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得到提高,有加速增长之势,第三产业的新兴产业迅速倔起,金融保险业、房地产业、证券、技术、信息产业等已具一定规模,旅游业发展迅速,特别是房地产业增长势头强劲,比重不断上升,已成为扩大就业、吸纳剩余劳动力的重要渠道和推动城镇化的重要力量。四是产业结构变动的总趋势是农业比重下降,工业和制造业比重依然较大,服务业(第三产业)比重上升,实现了三次产业结构由“二一三”到“二三一”的转变;五是资源有效配置呈合理化趋势,生产资源逐渐向优势企业汇集,产业发展已进入以数量扩张为主转为以素质提高为主的阶段,所面临的主要矛盾由短缺转为相对过剩,结构调整的重点由解决比例失调转为推进产业结构的升级。六是以交通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交通“瓶颈”对优势产业的制约得到缓解;七是城镇化建设步伐加快,城镇功能进一步发挥,以大城市、区域中心城市和“双百

贵州省大数据产业综况分析及发展前景规模预测

一、贵州省大数据产业发展优势 贵州省贵安新区是国务院2014年1月批复成立的国家级新区,位于贵州省贵阳市和安顺市结合区域,范围涉及贵阳和安顺两市所辖4县(市、区)20个乡镇,规划控制面积1795平方公里。贵安新区是黔中经济区核心地带,地质结构稳定,气候环境温和,能源结构合理,产业政策完善,综合环境良好,绿色数据中心发展阶段优势明显,适宜建设并集聚大中型绿色数据中心。 图表贵安新区行政规划图 数据来源:贵州省人民政府 贵州省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均温度为15℃左右,全年平均气温高于27.2度的只有7月和8月,气候条件优越。同时,贵州省地质结构稳定,远离地震带,重大自然灾害风险低。贵州省具备丰富的水力资源及电力资源,电力供应便捷且稳定,水资源蕴藏量居全国第六位,区域水量丰富,水质优良。另一方面,贵州省省内能源结构适宜,贵州省化石能源占比低于83%(煤炭石油占比81.3%,天然气占比0.8%),非石化能源占17.9%。贵州省非化石能源比例远高于国家平均非化石能源比例。 贵州省的非化石能源主要有水电、风电、太阳能电力等,绿色低碳、生态环保,能源构成中清洁能源的比例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能源结构优异。 二、贵州省大数据产业政策分析 目前,大数据已经成为重要的战略性资源,国家竞争的前沿,以及产业竞争力和商业创新的源泉。贵州致力于发展大数据产业,短短一年多,在数据集聚、数据应用等方面取得明显成效。

贵州发展大数据具有生态优势、能源优势、产业优势和基础设施的优势,此外,贵州发展大数据还具有政策优势。近年来,贵州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支持大数据产业发展。 2014年2月25日,贵州省人民政府印发《关于加快大数据产业发展应用若干政策的意见》和《贵州省大数据产业发展应用规划纲要(2014-2020年)》。《意见》明确,将从多方面发力,推动大数据产业成为贵州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引擎。《纲要》提出贵州将以三个阶段推动大数据产业稳步快速发展,到2020年成为全国有影响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 紧接着,贵州省政府出台《关于加快大数据产业发展应用若干政策的意见》、《贵州省大数据发展应用促进条例》、《贵阳市大数据产业行动计划》及《贵阳市大数据综合治税推进工作方案》等各项政策支持贵州省大数据产业发展的政策。 三、贵州省大数据产业发展现状 2015年8月,国务院印发《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将大数据产业提升到国家战略高度,贵州作为其唯一提及的省份及大数据综合试验区践行者,紧随其后,立即着手谋划大数据综合试验区建设。 9月,贵州率先启动全国第一个大数据综合试验区建设。围绕“数据强省”总目标,重点构建“三大体系”、建设“七大平台”、实施“十大工程”,开展“七项试验”,大力发展大数据核心业态、关联业态和衍生业态三类业态,涵盖大数据存储、交换交易、金融服务、电子商务、端产品制造等领域,分三步建设国家级大数据内容中心、大数据服务中心、大数据金融中心。力争通过3至5年的努力,将贵州大数据综合试验区建设成为全国数据汇聚应用新高地、综合治理示范区、产业发展集聚区、创业创新首选地、政策创新先行区。 2015年11月,贵州省委十一届六次全会上,提出了“十三五”时期贵州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其中除了政治建设和党的建设,只提了两大战略行动——大扶贫、大数据。 前者“兜底”,后者“引领”,大数据产业被提上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被视为各行业和各领域发展的牵引和支撑。大数据战略行动不仅仅是把大数据作为产业创新、寻找“蓝海”的战略选择,更重要的是把大数据作为“十三五”时期贵州省发展全局的战略引擎,引领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广大民生、提升政府治理能力。 通过制定产业发展规划与优惠政策、建设基础设施与平台、开放数据、举办商业模式大赛等,逐步构建大数据产业发展理念、思路与路径,为企业落地发展与市场培育提供良好的土壤,贵州开始实现大数据产业的快速起步。 贵州大数据产业发展“一日千里”:2013年7月,富士康科技集团决定在贵安新区投资建设第四代产业园;2013年9月,贵阳市政府与中关村科技园区管理委员会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并为“中关村贵阳科技园”揭牌;同年,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三大运

贵州工业发展现状

贵州工业发展现状 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下,贵州历届省委、省政府都把发展工业经济放在突出位臵,贵州工业化建设正式起步,并得到较快发展。在走过了艰苦卓绝的60年历程之后,贵州在一个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建成了全面的、具有相当规模和水平,以支柱产业为支撑、特色优势产业为依托、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的特色工业体系,工业经济效益不断提高,为全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总的说来,贵州工业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初始发展阶段(建国初期)。 新中国建立初期,贵州是一个极为贫困的农业省,1949年全省工业总产值仅2.06亿元,其中手工业占92%,工业在全省工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仅为24.3%。新中国建立后,经历了1949至1952年国民经济恢复期、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1961年至1962年的国民经济全面调整等历史时期,贵州工业得到发展,工业体系初具雏形。“一五”、“二五”和“三年调整”时期,着重发展冶金、电力、煤炭、建材、食品工业,调整国民经济的比例关系,到1965年,全省工业总产值9.3亿元,轻重工业比例为58.3:41.7。 第二阶段:奠定基础阶段(三线建设时期)。 我国60年代中期到70年代,中共中央出于备战考虑,决定实行全国性的生产力布局重大战略转移,对战略后方进行大规模建设,

亦称“内地建设”。内地建设分为大三线建设和小三线建设,贵州属大三线建设地区的重点省份之一。从1966年—1978年,贵州进行了13年的大规模“三线建设”。全国20多个省、市100多个企业陆续迁入,20多万科技人员及职工进入贵州。“三线建设”期间,虽然受到“文化大革命”的严重干扰和影响,但是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和全省广大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下,“三线建设”仍取得了很大成就。国家对贵州“三线”项目投入的资金近100亿元,相当于1950年至1963年全省新增固定资产投资的 3.9倍。先后安排大中型工业建设项目200多个,地方配套建设小型项目1000多个。到1978年,贵州基本形成以现代工业为骨干、门类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建成了机械、电子、冶金、有色、化工、煤炭、建材等一批大型企业,形成了贵阳、六盘水、遵义、安顺、都匀、凯里等工业中心。同时,在此期间,川黔、贵昆、湘黔铁路相继通车,交通、电力、邮电设施大为改善。全省工业企业达到8904户,比1965年增加137.3%;全省工业总产值达41.26亿元,比1949年增长19.0倍,比1965年增长3.55倍。“三线建设”期间,贵州省国防科技工业得到优先发展,建立了航空、航天、电子三个大型工业基地,拥有100多个生产、科研单位,基本形成从科研、设计到生产的综合制造能力,其他工业部门主要产品生产能力都有较大幅度增长。随着科研单位和工业企业内迁,带来了大批科研人员、工程技术人员和一批先进设备,迅速扩大了贵州的科技队伍,增强了科技和生产实力。 总体来看,通过三线建设,从根本上改变了贵州工业底子薄、

贵州工业与生态环境

生态学课程文献综述 综述题目:浅谈贵州工业化与生态环境 学院:林学院 专业:森林资源保护与游憩 年级: 2011级 学号: 1109030094 学生姓名:柏正刚 指导教师:刘济明 2013年12月8日

浅谈贵州工业化与生态环境 柏正刚 (贵州大学林学院贵州贵阳 550000) 【摘要】随着社会的进步,工业的大规模发展,工业污染日益加重;生态环境问题备受社会广泛关注。2010年10月26日,贵州省委、省政府在贵州省工业大会上明确提出实施工业强省战略,以工业化带动城镇化的发展,主推全省经济加速发展。本文通过分析贵州的生态现状,贵州省工业发展历史沿革、现状及贵州工业的发展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提出相应的使贵州工业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对策意见。 【关键词】工业化;生态环境;工业污染 工业化是以经济重心由初级产品向制造业生产转移为特征的,其原因是内需求的变动,工业产品中间使用量的增加,以及随着要素比例变动而发生的比较优势的变化过程【1】。是国民经济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发展的一个必经阶段。由于历史及地理原因贵州工业化程度相对较低,是一个生态良好且为脆弱的地区,特别是贵州省委九届五次扩大会议提出了“生态立省”的发展战略,使得贵州的生态得到了很好的保护与发展;但是2010年“工业强省”战略的提出,引起了很大的社会争议。因此,充分认识贵州的生态现状、工业化进程以及工业与生态环境的相互关系对于贵州生态环境的保护和经济更好更快地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1、贵州生态环境现状 生态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水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以及气候资源数量与质量的总称,是关系社会和经济持续发展的复合生态系统。 1.1 地质地貌 贵州省位于中国西南的东南部,平均海拔在1100米左右贵州高原山地居多,均有高原、山地、丘陵和盆地四种基本地貌类型,其中92.5%的面积为山地和丘

贵州锌工业现状及发展对策

贵州锌工业现状及发展对策 王海峰1,张元福1,张中可2 (1.贵州工业大学,贵州贵阳 550003;2.贵州科学院,贵州贵阳 550001) 摘要:分析了贵州锌工业发展依赖于土法炼锌并造成环境污染的现状,探讨了搞好环境保护,促进贵州锌工业持续发展应采取的措施 关键词:贵州锌工业;地方经济;环境污染 收稿日期:2000203227 作者简介:王海峰,男,贵州工业大学冶金工程系助教。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and counterpart measures for the zinc industry of G uizhou WAN G Hai 2Feng 1,ZHAN G Yuan 2Fu 1,ZHAN G Zhong 2Ke 2 (1.Guiz hou U niversity of Technology ,Guiyang ,550003,China ;2.Guiz hou Academy of Sciences ,Guiyang 550001,China ) Abstract :This article analys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zinc industry of Guizhou ,which depends on traditional methods to produce zinc that causes environmental pollution.The paper also discusses the measures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to promote the sustained development of the zinc industry of Guizhou. K ey w ord :the zinc industry of Guizhou ;local economy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文章编号:100326563(2000)0320229205 文献标识码:A 中图分类号:T 21 1 我省锌工业的历史和现状 1.1 锌工业发展简史 我省锌生产的历史悠久,早在明末清初便开始在赫章妈姑地区从提炼银发展到土法炼锌。我省解放前的土锌生产已有一定规模,解放后政府接收私营炼锌炉成立赫章铅锌矿,开始仍然以土法生产的锌为主要产品。后来为了开发利用当地的稀有金属-锗资源以满足国防建设的需要,该矿才将主要产品转为含锗锌氧粉。直到文革期间的1970年该矿才终止了爬坡炉生产粗锌的历史,从而结束了我省国有企业土法生产锌的历史。 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国内外锌价稳步上扬,促使我省个体和乡镇企业土法炼锌兴起,并向周边地区和其它省份扩散。因此,我省锌产量逐年递增,至1996年达到12.66万t ,占全国总产量的11.3%;去年按非官方数据在16万t 左右,约占全国总产量的10%,给国家经济建设作出了贡献。 1.2 土法炼锌 从技术上讲,土法炼锌发展到现在,经历了马槽炉、爬坡炉、马鞍炉和八卦炉四个阶段。 马槽炉为最原始的炉型,月产粗锌1t 左右,锌回收率不到40%,煤耗高达12t 。 爬坡炉是将数节马槽炉按一定的坡度串联而成,由于增大了罐子的规格和数量,每节爬坡炉的生产能力是马槽炉的2倍,因此爬坡炉的生产能力取决于节数的多少。例如,原赫章铅锌矿的一个爬坡炉有12节,每月产粗锌18~20t ,煤耗10t 左右,锌回收率提高到50%~60%。 马鞍炉是在80年代末期出现的炉型,特点是每边对称排列两节爬坡炉,形如“马鞍”,共用中间的烟囱。该炉型由于结构紧凑,规模适中,其技术指标比前两种炉子要好。锌回收率为55~65%,煤耗为8t 左右,粗锌第18卷第3期 2000年9月贵 州 科 学GU IZHOU SCIENCE Vol.18,No.3 Sep.2000

贵州省白酒出口发展现状和对策

贵州省白酒出口发展现状及对策 摘要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中国白酒行业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高速发展进步,成为具备投资价值的产业之一。贵州省作为我国酱香型白酒主要产区,拥有出口量极高的国酒茅台,形成了“一强多弱”的白酒产业现状,是我国整体白酒产业的一个缩影。这对贵州省白酒出口发展现状研究有助于解决我国白酒出口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具有一定的代表意义。笔者从贵州省白酒产业现状分析,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贵州白酒;出口贸易;贸易壁垒;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economy, Chinese liquor industry has developed rapidly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economic globalization, becoming one of the industries with investment value. Guizhou maotai-flavor liquor main production areas in China, with exports of high Chinese wine maotai, formed a "weak" more than a strong liquor industry present situation, is a microcosm of China's overall liquor industry,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development of export of guizhou liquor research helps to solve the difficulties encountered in the course of wine exports development in our country, has certain representative significance.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liquor industry in guizhou province and puts forward some corresponding solutions. Key words:Liquor; Export trade; Trade barriers; Macro management;

2019贵州经济发展现状

2019贵州经济发展现状 篇一:2019年贵州省大数据现状研究及发展趋势 2019-2019年中国贵州省大数据行业发展现 状调研与发展趋势分析报告 报告编号:1887855 行业市场研究属于企业战略研究范畴,作为当前应用最为广泛的咨询服务,其研究成果以报告形式呈现,通常包含以下内容:一份专业的行业研究报告,注重指导企业或投资者了解该行业整体发展态势及经济运行状况,旨在为企业或投资者提供方向性的思路和参考。 一份有价值的行业研究报告,可以完成对行业系统、完整的调研分析工作,使决策者在阅读完行业研究报告后,能够清楚地了解该行业市场现状和发展前景趋势,确保了决策方向的正确性和科学性。 中国产业调研网https://www.doczj.com/doc/d913641062.html,基于多年来对客户需求的深入了解,全面系统地研究了该行业市场现状及发展前景,注重信息的时效性,从而更好地把握市场变化和行业发展趋势。 一、基本信息 报告名称:2019-2019年中国贵州省大数据行业发展现状调研与发展趋势分析报告报告编号:1887855←咨询时,请说明此编号。优惠价:¥7650 元可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Email:kf@https://www.doczj.com/doc/d913641062.html, 网上阅读:

http:///R_QiTaHangYe/55/GuiZhouShengDaShuJuDeFaZhanQuSh i.html 温馨提示:如需英文、日文等其他语言版本,请与我们联系。 二、内容介绍 大数据的出现引发了全球范围内深刻的技术与商业变革,已经成为全球发展的趋势以及国家和企业间的竞争焦点,直接关系到国家安全、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和民生幸福等诸多方面。 贵州省位于我国中部和西部地区的结合地带,连接成渝经济区、珠三角经济区、北部湾经济区,是我国西南地区的重要经济走廊。近年来,贵州省抓住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机遇,面向贵州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需求,以大数据应用作为产业发展的战略引领,坚持“应用驱动、创新引领,政府引导、企业主体,聚焦高端、确保安全”,通过改革、开放、创新,挖掘数据资源价值,集聚大数据技术成果,形成大数据企业集群,全面提升大数据产业发展支撑能力、大数据技术创新能力和大数据安全保障能力,努力建成全国领先的大数据资源集聚地和大数据应用服务示范基地。 贵州省大数据建设成果不仅包括绿色数据中心的建设,还包括贵阳大数据交易所、云上贵州等大数据应用成果。在大数据企业发展方面,截至2019年年底,贵州省大数据电子信息工商注册企业达1.7万家;全省以电子信息产业为主导的园区达25个;大数据信息产业规模总量突破2019亿元,实现两年翻番;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收入比2019年增长7倍,年均增长48.5%。

贵州省工业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贵州省工业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摘要:工业化是由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历史过程,是实现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本文通过查阅相关统计数据并进行计算,从总量和结构两方面分析了贵州省工业现状,其中对总量的分析选择了人均GDP、工业增加值和城镇化率三个指标,对结构的分析包括产业结构,产业内部结构和劳动力结构三方面,详细论述了贵州省工业的现状和制约因素,并提出对策建议。 关键词:贵州工业;人均GDP;城镇化率;劳动力结构引言 工业化是由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历史过程,是实现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一个国家、地区经济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工业的发展程度及水平。贵州工业化通过工业的持续增长实现了全省经济总量的扩张,但是,与其他省份相比,贵州的经济总量明显偏小,而且在全国和西南地区的地位还在下降。本文通过分析贵州工业化的现状,详细论述了贵州省工业的现状和制约因素,并提出对策建议。 一、贵州省工业现状 1.总量:贵州工业化仍处于初级发展阶段

贵州省地处西部内陆,属于欠发达地区。改革开放以后,特别是近年来随着西部大开发的持续推进,贵州省的经济迅速发展,经济结构也日趋合理。但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贵州省的发展程度仍然落后,产业结构也需要优化调整。根据钱纳里工业发展阶段理论测算,贵州目前尚处于工业化初期向中期快速迈进的阶段,工业化进程落后全国10年左右。 (1)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低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即“人均GDP”,是一个宏观经济指标,它可以衡量一国经济的发展状况,测度世界各国人民的生活水平,为人们了解宏观经济和人民生活提供依据,是了解和把握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宏观经济运行状况的有效工具。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14年,全国人均GDP 为46652元,而贵州省人均GDP只有26414.7元,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56.62%,在全国31个省市区中排名第二十九。同属西部欠发达地区的西藏、云南人均GDP分别为29897.73元和27368.97元,贵州与二者相比都明显落后。人均GDP 是衡量人民生活水平的重要指标,贵州省人均GDP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落后于西部其他省份,说明经济发展落后,人民生活水平有待提高。 (2)工业发展落后 工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部门,包括在第二产业中,它

贵州工业发展现状及其现代化水平探析

贵州工业发展现状及其现代化水平探析 吴宏军 内容摘要:工业化是指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过程。工业化是现代化的基础和前提,高度发达的工业社会是现代化的重要标志。贵州工业现代化水平与全国的差距大,贵州工业现代化水平和城镇化水平落后,省内各市州地工业现代化水平发展也不平衡,电力、交通、通信、水利等基础设施仍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我们利用国内外专家提出的衡量工业化的标准,选择了地区生产总值标准、三次产业产值结构标准、和城市化率标准三大标准评价我省工业现代化水平:贵州工业化仍处于工业化中期的初级阶段,属于向工业化中期向高级阶段加速迈进的重要时期。 关键词:工业发展、现状、工业现代化、贵州 一、贵州工业发展现状 贵州建省之前已有手工业,主要是纺织业和酿酒业。明初建省后,逐渐出现了一批官营场局和民间手工作坊,汞、铅、锌、铁和金、银的开采、冶炼渐成规模,其中汞和铅在国内占有重要地位。贵州近代工业始于19世纪中叶。1886年(光绪十二年),贵州第一个官商合办的近代工业企业——贵州青溪铁厂成立。1909年(宣统元年)华之鸿创办了文通书局,成为贵州近代民族工业的代表。但直至新中国成立前,贵州工业发展水平相当低下。新中国成立后,在党中央国

务院的坚强领导下,历届省委、省政府都把发展工业经济放在突出位置,贵州工业化建设正式起步,并得到较快发展。在走过了艰苦卓绝、可歌可泣的60年历程之后,我们已在一个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建成了全面的、具有相当规模和水平,以支柱产业为支撑、特色优势产业为依托、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的特色工业体系,工业经济效益不断提高,为全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60年来,贵州工业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初始发展阶段(建国初期)。 新中国建立初期的贵州,是一个极为贫困的农业省,1949年全省工业总产值仅2.06亿元,其中手工业占92%,工业在全省工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仅为24.3%。新中国建立后,经历了1949至1952年国民经济恢复期、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1961年至1962年的国民经济全面调整等历史时期,贵州工业得到发展,工业体系初具雏形。“一五”、“二五”和“三年调整”时期,着重发展冶金、电力、煤炭、建材、食品工业,调整国民经济的比例关系,到1965年,全省工业总产值9.3亿元,轻重工业比例为58.3:41.7。 第二阶段:奠定基础阶段(三线建设时期)。 我国60年代中期到70年代,中共中央出于备战考虑,决定实行全国性的生产力布局重大战略转移,对战略后方进行大规模建设,亦称“内地建设”。内地建设分为大三线建设和小三线建设,贵州属大三线建设地区的重点省份之一。从1966年—1978年,贵州进行了13年的大规模“三线建设”。全国20多个省、市100多个企业陆续迁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