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师范大学珠海分校通识选修课课程库

师范大学珠海分校通识选修课课程库

师范大学珠海分校通识选修课课程库
师范大学珠海分校通识选修课课程库

师范大学珠海分校通识选修课课程库

集团公司文件内部编码:(TTT-UUTT-MMYB-URTTY-ITTLTY-

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通识选修课课程库

调查报告-对高校通识必修课课程开设现状的调查分析

对高校通识必修课课程开设现状的调查分析 摘要:通识教育在我国高校课程建设中尚属刚起步阶段,因此在通识课程的教育理念、通识课程的教学目标、通识课程的具体设置乃至通识课程的教学方法等一系列问题上都还存在着诸多尚待发展和完善的环节,反思我国高等教育的偏失,借鉴西方通识教育的先进经验,整合我国高校教育的优势资源是推进我国通识教育的关键。 关键词:通识教育;现状调查;课程设置 通识教育的理念在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史上时间不算太长,1995年,国家教委在华中理工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前身)召开高等学校加强文化素质教育试点工作研讨会,这次会议被认为是中国内地通识教育的起点。1999年,教育部建立了首批32个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XX年,复旦大学率先成立贯彻通识教育理念的文理学院——复旦学院。XX年,清华大学启动“文化素质教育核心课程”计划。近年来,通识教育的理念已基本在内地高校确立起来。湖北经济学院XX年也针对高等教育改革的发展趋势在我校开始重新制定了培养方案,并把通识课程设置正式写入了XX年新颁布的培养方案中。湖北经济学院的通识课程的构成以通识必修课为核心主体,通识限选课和通识任选课作为延伸通识教育的辅助课程,形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通识课程体系。然而处于初创期的我校通识教育在课程目标的确立、课程内容的设置以及教学方法上的创新等方面还存在一系列有待完善和深入的地方。因而,本人采用自

编调查问卷的形式对学生进行了一次我校通识必修课程设置的调查。问卷采用自编调查问卷,主要由封闭式问题组成。调查实际发放问卷650份,收回623份。此外,本人还对学生进行了访谈,认真听取了他们对我校通识课程的一些想法和意见,以便更深入地了解目前通识课教学的真实情况。 一、调查问卷的分析 (一)学生对通识必修课程的认识 调查显示,52%的学生都“知道”我校开设了哪些通识必修课程,但仍有48%的同学“不知道”我校开设通识必修课的具体科目。 61%的学生对通识课程教学在实施通识教育的重要作用方面持正向评价,即认为通识课“重要”。但有35%的学生表示通识必修课“没有专业课重要”。从学生对通识必修课作用的认识上,我们看到67%的学生认为通识必修课是为了“拓宽课本以外的知识面”,55%的学生认为可以“提高人文素养”,42%的学生认为通识课是为了“辅助专业知识学习”,另外16%和12%的学生认为通识必修课的开设可以“发展个人兴趣爱好”和“获得人生指导”。可见,学生很大程度上还是把通识必修课程看作一种辅助专业学习的知识学习。 (二)通识必修课程的设置 58%的学生认为我校的通识必修课只能“勉强满足需求”,因为某些想上的课程却没有。35%的学生认为能满足求知的需求,还有10%的同

论高校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之融合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d913510785.html, 论高校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之融合 作者:姜彩丽 来源:《黑龙江教育·高校研究与评估》2012年第08期 摘要: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是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然而在实践中二者融合还面临着诸多困境。为此,需要转变认识,树立正确的通识教育观念;进行课程改革,构建科学的课程结构体系;改革管理体制,营造良好的制度环境;注重融合,进行教学方法的创新。 关键词:通识教育;专业教育;融合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2)08-0047-02 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作为高校人才培养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高等教育培养目标的实现至关重要。二者既相互区别,又密切联系。专业教育重视对大学生适应社会需求的技术培养,是“为学生从事某一领域工作所需知识和技能做准备的高等教育”[1]。通识教育则不直接与社会职业活动相联系,它的目的是培养作为一名合格公民所必备的基本素养,包括宽广的文化知识、科学的理性以及人文关怀的精神等。专业教育只有以通识教育为背景,才能使专业学习走向深入,不至于陷入过偏过窄的怪圈;通识教育也只有以专业教育为基础,才能明确方向,培养出现代社会所需要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 一、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是必然趋势 (一)它是人的素质全面发展的需要 专业化是当代社会分工和科学发展的基本规律之一[2]。高校的学科专业设置与社会分 工、科学发展相对应,致力于人的专业素质的培养,专业性构成大学教育的重要特征。但过分强调专业教育,显然不利于人的全面发展。人的综合素质中的各要素必须和谐发展,与之相适应的教育过程也必须协调平衡,也就是说综合素质的培养需要多方面的教育。专业教育培养的是人的专业素质。通识教育是专业之外的教育,主要培养人的宽广的知识视野、理性的人文及科学精神。通识教育必须与专业教育相融合,才能实现人的素质的全面发展。 (二)它是科学和学科专业发展的需要 一方面,现代科学发展以分化与综合为基本特征。科学的发展中既有分化,也有综合,现代科学中大量交叉学科的出现就是科学分化与综合的鲜明体现。要实现这些交叉学科的发展,要求我们具备各方面的综合素质,如团队合作意识、人际沟通能力、情绪管理能力、良好的意志品格等。从这个角度看,通识教育是必需的,专业教育需要与通识教育相融合。另一方面,通识教育也必须借助专业教育才能达到其目标。科学发展的形势是知识更新的速度越来越快,新的学科和知识体系不断产生。高校的通识教育在这种情况下必定要与一定的专业教育相结合,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是不可分的。

北京大学通识教育课程清单

通识教育课程 北京大学通识教育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学生的人格塑造与德性养成为主要目标。通识教育课程是通识教育目标实现的重要载体之一,是我校“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识教育课程问答 1.通识教育课程的培养目标是什么? 通过通识课程学习,学生应能够: (1)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深化对人类文明传统的理解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使命的认识; (2)更加清晰地认识自我、认识家国天下、认识宇宙自然,认识自身存在的价值并自觉承担社会责任; (3)培养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提高艺术境界,拓展国际视野; (4)提高思考批判、交流合作与开拓创新的能力。 2.通识教育课程划分为几个系列? 通识教育课程分为四个系列:I.人类文明及其传统、II.现代社会及其问题、III.艺术与人文、IV.数学、自然与技术,各系列课程教学目的如下:系列I. 人类文明及其传统: 充分理解人类文明的丰富性和多样性,理解人类在思考永恒问题过程中形成的不同传统,从而拓展跨文化的全球视野,提升文明对话的意识和能力,并面向未来思考人类文明在全球化时代的发展方向。 系列II.现代社会及其问题: 能够从经济、政治、法律和社会等角度深入思考我们置身其中的现代社会,了解不同学科认识现代社会的方法,批判性地反思现代社会面临的问题,把握未来社会的发展走向,建构美好的未来社会。 系列III.艺术与人文: 接受人文精神的熏陶,促进学生对古今中外人文艺术的感知,提升审美情趣、想象力和鉴赏力,始终保持对真善美的追求。该系列课程属于美育教育课程。 系列IV.数学、自然与技术: 理解数学、自然科学、工程技术领域中某些问题的认识过程及未来发展方向,提供观察、思考、认识世界的科学方法,进一步理解科技飞速发展的当今世界。 3.通识教育课程、通选课、通识核心课是什么关系? 通识教育课程(简称通识课程)对应2020版培养方案中1-2的部分,通识课程中包含通识教育核心课和通选课两类课程。

高校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

高校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 我国进入20世纪后半叶以来,受西方实用主义思想的影响以及 经济发展的需要,各类工科大学在我国兴起,专业教育在大学成为 主流,知识分门别类,学科朝着更加细致化、专门化的方向发展。 专业教育培养出了一大批专业人才。这些专业人才推动了社会的发展,但是人们也开始意识到他们身上的不足一人没有得到全面的发展,人们也逐渐意识到专业教育一枝独秀的危害。“学术专业化固 然可看做是学术的精致化与进步,但由专业化而产生的学术文化的 分裂,则使人们成为越来越专狭的专家,除了对自己规定的小圈圈 的的知识有深入的理解外,对小圈圈以外的知识学问则了无所知, 也无兴趣,从而,人们无法再拥有一共同的整体文化观。”国内的 学者开始转向西方,学习西方的通识教育理念,来弥补专业教育的 不足。专业教育在西方同样如火如荼,但是并没有忽视通识教育的 发展,认为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应该携手并进,这样才能促进一个 人的全面和谐的发展。其实西方的大学也是在不断地反思和总结中,认识到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融合的重要性。曾经西方的唯科学主义 哲学思想把专业教育推上了极端的位置,引起了一大批教育家的不满,进而引发了普通教育和专业教育之争。西方学者有感于现代大 学的学术分科太过专门、知识被严重割裂,于是创造出通识教育。 通识教育是提供内容宽泛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出全面和谐发展的人。专业教育是提供某一领域的深层次的知识和技能,目的是培养出该 领域的专门型人才。二者相互影响,相互作用。1945年《哈佛通识 教育红皮书》中指出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关系:“广义地说,教 育可以被分成两个部分: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通识教育是学生整 个教育中的一部分,该部分旨在培养学生成为一个负责任的人和公

对高校通识必修课课程开设现状的调查分析精选

对高校通识必修课课程开设现状的调查分析 After reading or practice, get the feeling, and after reflection and summary,to guid the work or life. 姓名: 班级(单位): 日期:

对高校通识必修课课程开设现状的调查分析 温馨提示:本文是通过读书或实践后,对某个事件、某个现象、某个问题调查研究所获得的成果性文章。文档下载完成后可以直接编辑,请根据自己的需求进行修改后套用。 摘要:通识教育在我国高校课程建设中尚属刚起步阶段, 因此在通识课程的教育理念、通识课程的教学目标、通识课程的具体设置乃至通识课程的教学方法等一系列问题上都还存在着诸多尚待发展和完善的环节, 反思我国高等教育的偏失, 借鉴西方通识教育的先进经验, 整合我国高校教育的优势资源是推进我国通识教育的关键。 关键词:通识教育;现状调查;课程设置 通识教育的理念在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史上时间不算太长, 1995年, 国家教委在华中理工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前身)召开高等学校加强文化素质教育试点工作研讨会, 这次会议被认为是中国内地通识教育的起点。1999年, 教育部建立了首批32个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XX年, 复旦大学率先成立贯彻通识教育理念的文理学院复旦学院。XX年, 清华大学启动文化素质教育核心课程计划。近年来, 通识教育的理念已基本在内地高校确立起来。湖北经济学院XX 年也针对高等教育改革的发展趋势在我校开始重新制定了培养方案, 并把通识课程设置正式写入了XX年新颁布的培养方案中。湖北经济学院的通识课程的构成以通识必修课为核心主体, 通识限选课和通识任选课作为延伸通识教育的辅助课程, 形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通识课程体系。然而处于初创期的我校通识教育在课程目标的确立、课程内容的设置以及教学方法上的创新等方面还存在一系列有待完善和深入的地方。因而, 本人采用自编调查问卷的形式对学生进行了一

浅谈大学通识教育的内涵发展与意义

浅谈大学通识教育的内涵发展与意义 集团公司文件内部编码:(TTT-UUTT-MMYB-URTTY-ITTLTY-

浅谈大学通识教育的内涵、发展与意义 【摘要】在与学生进行交流的过程中,发现有不少学生对在大学里学习通识课表示不理解。有的同学认为通识课就是基础课或选修课,选通识课就是为了凑学分的;还有一些同学则抱怨教学计划里为什么要安排通识课,最好是专业课多多益善。针对学生们思想上存在的这些问题,我们非常有必要了解一下什么是通识教育,大学生为什么要接受通识教育。这对同学们顺利完成大学学业,提高个人素质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通识教育人文素质 一、什么是通识教育 通识教育是英文“generaleducation”的译名,源于古希腊的自由教育,又称“通才教育”。它是指非专业性、非职业性的高等教育,旨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学生在道德、情感、理智等方面全面发展。美国是开展通识教育最早、最完善的国家之一。自19世纪初,美国博德学院的帕卡德教授第一次将通识教育与大学教育联系起来,美国大学的通识教育已经有了上百年的历史,哈佛大学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大学之一,作为美国历史最悠久的大学,一直推行通识教育课程计划,并对美国的高等教育产生重要影响。 随着我国由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如今的大学生就业已经不是过去的定向培养,整个高等教育的培养模式也必须随着转变。此外,掌握先进的科学技术需要以广泛的通识教育为基础,如果学生不了解各领域最基本法则,也很难在这个信息时代真正成为专业人才。 目前,人们对通识教育内涵的认识主要包括以下四点: 第一,通识教育是非专业教育。专业教育是强调专业技能和谋生手段的培训,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工具,培养学生职业能力,带有一定的功利色彩。而通识教育旨在让学

高校通识教育改革研究

高校通识教育改革研究 高校开展通识教育已二十年有余,无论是就采取“通选课”的高校而言,还是就采取“复旦模式”的高校而言,通识教育的实施效果都不甚理想。究其缘由,核心在于通识教育的理念还没有被准确领会,以及由此导致的通识课程目标不明和通识课程设置混乱。对于高校目前的通识教育改革而言,应采取对策如下:认清形势,顺应时代潮流,切实重视和加强通识教育;重视通识课程改革,明确通识课程目标;认真着手通识课程设置和通识课程体系的建构。 标签:高校;通识教育;课程改革;课程体系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全球化和科技革命进程的深入、社会剧变和职业流动的日益加快、社会转型期各种社会问题的复杂化,人们对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要求和预期越来越高。在此情形之下,重新审视高校通识教育改革的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对推进高校的通识教育改革必将有所助益。 一、高校通识教育改革的历史与现状分析 高校在20世纪50年代学习苏联模式,确立了“以培养工业建设人才和师资为重点,发展专门学院,整顿和加强综合大学”的方针。在这一方针指导下,“专业化”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主要指导思想。这种专业化教育在当时为国家的经济建设提供了亟须的各方面专业人才,有其非常大的积极历史作用。但随着社会和科技的发展,这种过分专业化教育的弊端也开始显现,如培养出来的人才素质较差,不能适应社会的变化等。20世纪60年代,高校认识到仅仅重视传授知识是不够的,还必须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20世纪八九十年代,针对当时高校中普遍存在的重理轻文、人才培养模式单一、专业设置过窄过细、知识结构失衡、学生人文素养欠缺等弊病,教育部于1995年决定在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华中理工大学(现更名为华中科技大学)等52所高校进行文化素质教育的试点。1998年4月,原国家教委高教司提出必须将文化素质教育贯穿于大学教育全过程。1999年6月1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提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文化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在当时被界定为:文史哲的基本知识、艺术的基本修养、当今中国和世界的优秀文化成果。文化素质教育的目的是通过加强对大学生进行文、史、哲、艺术等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方面的教育,以提高全体大学生的人文素养、文化品位、审美情趣和科学素养。不可否认,文化素质教育在促进高校教育教学改革、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推动大学文化建设等方面发挥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这种作用非常有限。就目前而言,高校的文化素质教育课程仍然游离于本科专业课程体系之外,不被学生重视,各高校也往往只把精力放在大量增加通选课的数目上,而没有从根本上考虑文化素质教育课程与学校现有专业课程的关系问题,从而也就不能使文化素质教育课程与学校的主体课程发生有机联系,这就使得最终高校的文化素质教育难以深入有效地开展,而是逐渐被虚化。

浅谈大学通识教育的内涵、发展与意义

浅谈大学通识教育的涵、发展与意义 【摘要】在与学生进行交流的过程中,发现有不少学生对在大学里学习通识课表示不理解。有的同学认为通识课就是基础课或选修课,选通识课就是为了凑学分的;还有一些同学则抱怨教学计划里为什么要安排通识课,最好是专业课多多益善。针对学生们思想上存在的这些问题,我们非常有必要了解一下什么是通识教育,大学生为什么要接受通识教育。这对同学们顺利完成大学学业,提高个人素质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通识教育人文素质 一、什么是通识教育 通识教育是英文“general education”的译名,源于古希腊的自由教育,又称“通才教育”。它是指非专业性、非职业性的高等教育,旨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学生在道德、情感、理智等方面全面发展。美国是开展通识教育最早、最完善的国家之一。自19世纪初,美国博德学院的帕卡德教授第一次将通识教育与大学教育联系起来,美国大学的通识教育已经有了上百年的历史,哈佛大学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大学之一,作为美国历史最悠久的大学,一直推行通识教育课程计划,并对美国的高等教育产生重要影响。

随着我国由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如今的大学生就业已经不是过去的定向培养,整个高等教育的培养模式也必须随着转变。此外,掌握先进的科学技术需要以广泛的通识教育为基础,如果学生不了解各领域最基本法则,也很难在这个信息时代真正成为专业人才。 目前,人们对通识教育涵的认识主要包括以下四点: 第一,通识教育是非专业教育。专业教育是强调专业技能和谋生手段的培训,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工具,培养学生职业能力,带有一定的功利色彩。而通识教育旨在让学生广泛涉猎不同学科领域,拓宽知识面,得到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培育,是非功利性的,能使人受益终生。 第二,通识教育是人性教育。它是人的智慧和见识的通性,它包括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美感教育、独立人格教育,体现人文关怀,旨在促进人文、社会和科技文化沟通,发展全方位的人格。 第三,通识教育是全面素质教育。通识教育旨在给予学生基本能力训练,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使其获得一个合理的能力结构。 第四,通识教育是思维方法教育。通识教育不在于让学生掌握某一学科的系统知识,而在于训练学生运用和分析知识的方式方法和特有的科学思维方法。 总体而言,通识教育的核心在于培养人的整体素质,而

我国高校通识教育课程教学对策探究张晓旭

第33卷第7期湖南科技学院学报V ol.33 No.7 2012年7月Journal of Hun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Jul.2012 我国高校通识教育课程教学对策探究 张晓旭 (滁州学院,安徽 滁州 239000) 摘 要:随着我国教育的不断发展,通识教育也在高校中逐渐推广开来。通识教育与传统的教育模式存在较大的差异,虽然通识教育本身具有很好的教学效果,但在学校、教师、学生等因素影响下,它的开展并不顺利。文章就我国高校中通识课程教学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进行阐述。 关键词:通识教育;课程;对策 中图分类号:G52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219(2012)07-0156-02 一引言 通识教育即是通过教授学生在自然科学、社会、人文等方面的知识,以全面培养为目的,帮助学生充分运用所学知识,懂得使用联系的观点分析并解决问题的一种教育方式。 通识教育课程与普通的教育课程有所不同,它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全面能力,增强学生的判断、识别、记忆能力,对人类、社会与自然有所了解,面对社会与国家能采取积极的态度参与进去,做一个有理想有道德的新青年。 二高校通识教育课程教学的现状 通识教育不只是一个概念,还有具体的课程作为实施的载体。我国高校在通识课程的建设上都具备自身的特点,主要涵盖的范围为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历史文化等,具体的课程安排每个高校都会针对学校具体的教学进行调整,共同点是多数高校在通识课程的建设中有必修与选修之分,但都逐渐将通识教育摆上了重要的位置,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了一个较好的平台。导师制是国外大学在通识教育课程中实施的主要教学模式,能有效提高通识教育的教学效果。采用导师制利于学生的成长与发展,推动学生与导师积极展开交流活动,学生从导师处获取各种经验与方法,导师也可在交流中对学生进行引导,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与价值观,学会用正确的态度看待身边的事物。通过对教学的进一步认识,教学方式的多样化也日益得到人们的重视,且经实践证明,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对学生进行教育,所取得 收稿日期:2012-04-19 基金项目:滁州学院校级重点教学研究项目“新建本科院校通识教育课程建设研究”(项目编号2010jyz015)。 作者简介:张晓旭(1966-),男,安徽滁州人,硕士,滁州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心理教育、管理心理学。的效果明显要比单一的教学方式更好。通识课程的多样化教学主要包括课程的互动性、通识性与综合性等,摆脱了传统的枯燥单一,既可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能提高学生对知识的吸收程度,是目前多数高校推行的通识教学方式。 三通识教育课程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一)对通识课程教学的认识程度不够 我国内地高校对通识课程还未达到应有的认识度,虽然已经逐步开展通识课程,但重视程度较低,无法达到开设课程的教育目的。由于受到以往教育模式的限制,部分高校对通识课程依然持以可有可无的态度,对通识课程的内容认识不够,无法正确掌握其教学目标,实施过程中对学生多采取放任态度。传统的教育模式让许多高校管理层的认知始终停留在原始的教育模式,因这种观念导致部分高校对通识课程经常采取开设科目多,重视程度低,尽量将其进行压缩简单化,从而导致通识课程有形无质,无法起到应有的作用[1]。 (二)通识课程教学机构与体制不健全 无论何种教学课程,都需要具备一定的教学设施、管理体制与组织机构,才能保证教学的正常进行。通识课程虽然已经逐渐步入正轨,但对于部分高校来说,在这方面的机构与体制等方面尚未健全,并未达到规范化与科学化的标准。教学设施方面的主要问题是硬件设施与资金投入,一些高校根本没有建立真正的通识课程教研室,教学资料匮乏,硬件设施也较为滞后,无法给学生提供足够的教学条件。资金投入不足很大程度上阻碍了通识教育的发展,没有专项经费的支持,通识教育无法置办所需教材,各种活动也无法顺利开展,致使通识课程发展严重滞后。由于通识课程被予以各种轻忽态度,其教学管理方面也甚为松散,评价体系不科学,课程设置不合理,教学氛围不严谨。 156

关于高校开设通识选修课的几点认识-文档资料

关于高校开设通识选修课的几点认识 我校自2004年启动通识教育课程建设以来,现已陆续开出一批高水平的通识教育选修课,并受到广大学生的欢迎与好评,我在通识课“河流概论”、“中国江河防洪”的教学实践中认识到,在综合性大学开设通识教育选修课程,学校要求学生跨学科修满一定的通识课学分,是很有必要的。我对此有以下几点认识。 1 有利于学校创新性人才的培养 我认为,在综合性大学开设通识教育选修课,是培养创新性人才的有效途径之一。这是因为,学生在主修本专业知识的基础上,走出专业圈圈,突破学科壁垒,有机会在外专业老师的带领下,去遨游、领略和感知其他学科的领域空间、思维方法、研究手段和基本知识,有利于开阔视野,启发心智,萌生灵感。这无疑对学生快速成才,极有帮助。 2 有利于学科间的交叉融合 通识课不是专业课,也不同于一般科普课。在通识课教学时,教师应重视不同学科知识的交叉、融合与贯通,而不应简单地向外专业学生推广本专业知识。 我在“河流概论”中讲授“河流观测”一章时,问学生知不知道长江的河床地形啥样?怎样观测长江的河床地形呢?尽管有 来自测绘专业的学生,但都只知道陆地地形测量方法,却不懂得水下地形如何测量。于是,我告知测量原理其实一样,只是使用

仪器、方法有所不同,测绘专业的学生听后懂得了,只要掌握了陆地地形的测量方法,将来也可承担河道水下地形的测量任务了。 在课上,我常常从水利水电工程视角讲到长江三峡工程的效益。对此,总有学生从自身专业角度出发,或依从其他途径获取的资料信息为据,提出一些不同看法,这主要与他们的专业知识背景及其所了解的情况有限有关。对于工科学生,可能主要看重三峡工程的防洪、发电、航运等工程效益;而文科学生,一般主要关注移民、社会民生、长江文化、生态环境、自然地理;医类专业学生,则看重公共卫生、环境变化对人体健康的影响等。出现不同专业的学生,对三峡工程的看法的不一致很正常。我总是认真听取,充分肯定并鼓励学生思考问题,发表不同看法,同时又注意积极引导和做出必要的解释,不与学生争辩。 3 有利于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 通识课教师多数是专业课教师。由于生源对象不同,通识课的教学大纲、教学内容、教学要求等都与专业课不尽相同,不同专业的学生,各自的知识基础和文化素养不同,对课程、对老师的要求与期望不同,对课程知识的接受能力与欣赏水平也不同。因此,那种认为通识课简单易讲的说法是欠妥的。 对学生说来,凡是学无收获、没有吸引力的课程,他们在教室门前是有权进出自由的。因此,对老师而言,除了要通晓本专业知识以外,还必须花些时间去了解其他一些学科的学科性质与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