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我国高校通识教育课程教学对策探究张晓旭

我国高校通识教育课程教学对策探究张晓旭

我国高校通识教育课程教学对策探究张晓旭
我国高校通识教育课程教学对策探究张晓旭

第33卷第7期湖南科技学院学报V ol.33 No.7 2012年7月Journal of Hun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Jul.2012

我国高校通识教育课程教学对策探究

张晓旭

(滁州学院,安徽 滁州 239000)

摘 要:随着我国教育的不断发展,通识教育也在高校中逐渐推广开来。通识教育与传统的教育模式存在较大的差异,虽然通识教育本身具有很好的教学效果,但在学校、教师、学生等因素影响下,它的开展并不顺利。文章就我国高校中通识课程教学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进行阐述。

关键词:通识教育;课程;对策

中图分类号:G52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219(2012)07-0156-02

一引言

通识教育即是通过教授学生在自然科学、社会、人文等方面的知识,以全面培养为目的,帮助学生充分运用所学知识,懂得使用联系的观点分析并解决问题的一种教育方式。 通识教育课程与普通的教育课程有所不同,它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全面能力,增强学生的判断、识别、记忆能力,对人类、社会与自然有所了解,面对社会与国家能采取积极的态度参与进去,做一个有理想有道德的新青年。

二高校通识教育课程教学的现状

通识教育不只是一个概念,还有具体的课程作为实施的载体。我国高校在通识课程的建设上都具备自身的特点,主要涵盖的范围为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历史文化等,具体的课程安排每个高校都会针对学校具体的教学进行调整,共同点是多数高校在通识课程的建设中有必修与选修之分,但都逐渐将通识教育摆上了重要的位置,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了一个较好的平台。导师制是国外大学在通识教育课程中实施的主要教学模式,能有效提高通识教育的教学效果。采用导师制利于学生的成长与发展,推动学生与导师积极展开交流活动,学生从导师处获取各种经验与方法,导师也可在交流中对学生进行引导,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与价值观,学会用正确的态度看待身边的事物。通过对教学的进一步认识,教学方式的多样化也日益得到人们的重视,且经实践证明,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对学生进行教育,所取得

收稿日期:2012-04-19

基金项目:滁州学院校级重点教学研究项目“新建本科院校通识教育课程建设研究”(项目编号2010jyz015)。

作者简介:张晓旭(1966-),男,安徽滁州人,硕士,滁州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心理教育、管理心理学。的效果明显要比单一的教学方式更好。通识课程的多样化教学主要包括课程的互动性、通识性与综合性等,摆脱了传统的枯燥单一,既可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能提高学生对知识的吸收程度,是目前多数高校推行的通识教学方式。

三通识教育课程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一)对通识课程教学的认识程度不够

我国内地高校对通识课程还未达到应有的认识度,虽然已经逐步开展通识课程,但重视程度较低,无法达到开设课程的教育目的。由于受到以往教育模式的限制,部分高校对通识课程依然持以可有可无的态度,对通识课程的内容认识不够,无法正确掌握其教学目标,实施过程中对学生多采取放任态度。传统的教育模式让许多高校管理层的认知始终停留在原始的教育模式,因这种观念导致部分高校对通识课程经常采取开设科目多,重视程度低,尽量将其进行压缩简单化,从而导致通识课程有形无质,无法起到应有的作用[1]。

(二)通识课程教学机构与体制不健全

无论何种教学课程,都需要具备一定的教学设施、管理体制与组织机构,才能保证教学的正常进行。通识课程虽然已经逐渐步入正轨,但对于部分高校来说,在这方面的机构与体制等方面尚未健全,并未达到规范化与科学化的标准。教学设施方面的主要问题是硬件设施与资金投入,一些高校根本没有建立真正的通识课程教研室,教学资料匮乏,硬件设施也较为滞后,无法给学生提供足够的教学条件。资金投入不足很大程度上阻碍了通识教育的发展,没有专项经费的支持,通识教育无法置办所需教材,各种活动也无法顺利开展,致使通识课程发展严重滞后。由于通识课程被予以各种轻忽态度,其教学管理方面也甚为松散,评价体系不科学,课程设置不合理,教学氛围不严谨。

156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