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DVENET中坦克装甲车辆机动性仿真的研究

DVENET中坦克装甲车辆机动性仿真的研究

DVENET中坦克装甲车辆机动性仿真的研究
DVENET中坦克装甲车辆机动性仿真的研究

【优秀毕设】对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的认识

对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的认识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培养具备机械设计制造基础知识与应用能力,能在工业主产第一线从事机械制造领域内的设计制造、科技开发、应用研究、运行管理和经营销售等方面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以机械设计与制造为基础,融入计算机科学、信息技术、自动控制技术的交叉学科,主要任务是运用先进设计制造技术的理论与方法,解决现代工程领域中的复杂技术问题,以实现产品智能化的设计与制造。 机械制造业是将传统的制造技术与现代信息技术、管理技术、自动化技术、系统工程技术进行有机的结合,通过计算机技术是企业产品在全生命周期中有关的组织、经营、管理和技术有机集成和优化运行,在企业产品全生命周期中实现信息化、智能化、集成优化,以达到产品上市快、服务好、质量优、成本低的目的,进而提高企业的柔性,健壮性和敏捷性,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培养具备机械设计制造基础知识与应用能力,能在工业生产第一线从事机械制造领域内的设计制造、科技开发、应用研究、以机械设计与制造为基础,融入计算机科学、信息技术、自动控制技术的交叉学科,主要任务是运用先进设计制造技术的理论与方法,解决现代工程领域中的复杂技术问题,以实现产品智能化的设计与制造、运行管理和经营销售等方面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对于本专业来说,要掌握较丰富的工程、经济、社会、法律、环境等人文与社会学的知识,宽厚的数学与自然科学基础知识从事工程研究所需的工程科学技术基础知识,机械工程领域专门性的技术理论和方法;具备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批判性思考和创造性思维能力,有效的沟通与交流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养成良好的职业素质,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具有社会责任意识,具备终生学习的意识与能力,对现有的机械设计加深了解对来的机械设计走向有一个较为准确的判断,使自己紧跟时代的步伐,熟练的运用各种机械设备械,培养较强的自主学习学能力。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学生主要学习机械设计与制造的基础理论,学习微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和信息处理技术的基本知识,受到现代机械工程师的基本训练,具有进行机械产品设计、制造及设备控制、生产组织管理的基本能力。 本专业是培养具备机械设计制造基础知识与应用能力,能在工业生产第一线从事机械制造领域内地设计制造科技开发应用研究人才的专业,以机械设计制造为基础,融入计算机科学、信息技术、自动控制技术等交叉科学。本专业的主要任务是运用先进机械设计制造技术理论与方法,解决现代工程领域中的复杂技术问题,以实现产品智能化的设计与制造,培养管理和经营销售等方面工作地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在高中文化知识的基础上,掌握本专业所必需的基础知识、基本原理和较熟练的专业实践技能:机械制图、工程材料、工程力学,机械原理、工程经济,机械设计基础、电工与电子技术、微机系统原理

车辆动力传动系统

车辆动力传动系统国内外概况及发展趋势 1.发展现状 坦克车辆传动系统大体走过了定轴式机械传动、液力传动(或液力机械传动)、综合传动三个发展阶段。到目前为止,西方国家主要是美国、德国和英国现装备的第三代主战坦克采用综合传动装置约占装备车总数的45%。 带闭锁离合器的液力变矩器、多自由度行星变速机构、液压或复合的无级转向、电液自动操纵等多功能模块集成的液力机械综合传动装置,不仅是当前军用履带车辆的最佳传动型式,而且是21世纪初出现的新一代坦克车辆的基本传动型式,构成今后一段相当时期内坦克车辆综合传动的主流。 此外,电传动是坦克车辆传动技术又一发展方向。坦克电传动研究的开始时间是很早的,但目前正在研究中的坦克电传动和早期的电传动,在技术上有很大的不同。现代电传动技术的发展实在电机技术和电机控制技术以及机电一体化设计和综合控制、动力电池组管理与应用等一系列现代技术集成发展的结果。 表所示为几种典型的系列化综合传动装置,履带式和轮式。比较有代表性的传动系统如图所示。20世纪80年代初期,美国开始了重型战斗车辆“先进的整体式推进系统(AIPS)”的研制,使动力舱体积现在已缩小到总体积的26%~30%,传递功率达到1100~1200kW。(此段落为集中典型的传动系统介绍,补充图中所示各传动系统的较详细资料。) 2001年,美国完成了基于M113的20t级电传动演示样车的研究。样车采用一台186kW的6缸直列柴油机,通过传动比为1:4.28的增速箱与一台600V的180kW交流发电机连接,为电传动平台提供电能。原理样车装配480V铅酸蓄电池组,每个主动轮配置一个220kW油冷高速感应电动机。车辆最高速度为96km/h,加速时间0~56km/h只需要9s(列装的最新型M113A3为27s),车辆燃料消耗率为3.1km/L,最大行驶范围达1120km,从错误!未找到引用源。显示了其电传动驱动系统的布置情况。 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与磁电机公司合作开发出“伦克EMT1100传动

装甲图鉴

抗日战争中中国军队坦克装甲车辆图鉴(多图) 2013-4-16 2:16:00 作者: ----纪念第二次世界大战(暨中国抗日战争)胜利六十周年 绘画、撰文/甄锐

坦克诞生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期的欧洲战场,第二次世界大战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成为陆战武器的霸主。可在当时贫瘠落后的旧中国却对这种钢铁雄狮知之甚少,直至它问世十余年之后才由北洋政府的奉系军阀张作霖开创了中国装甲兵的先河。(注:1919年法国派遣了少部分的雷诺FT-17到海参崴参加当时的多国对苏俄干涉军,后这批坦克辗转到了张作霖手上。奉系军阀张作霖1922年向英、法等国订购了36辆“雷诺”FT-17型坦克,1924年运抵大连,交付中国。) 1.法制“雷诺”FT-17轻型坦克(机枪型) “雷诺”FT-17轻型坦克是法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生产的轻型坦克,它是世界上第一种可旋转炮塔式坦克。1917年,制造出第一辆样车。同年9月,批量生产,并定名为“雷诺”FT-17轻型坦克。战斗全重 7吨,最大速度 10 km/h,乘员2人,装备1挺8mm Model1914机枪,弹药 4800发,装甲厚6-22mm。奉系军阀张作霖领导的东北军大概装备了超过14辆的法国产FT坦克(大部分配装的是捷克造的7.92mm ZB-26式轻机枪),1926年在和直系军阀吴佩孚的战斗中,首次使用了这批坦克。 1928年6月张作霖被日本人暗杀以后,少帅张学良带领东北军连同这些坦克一并加入了南京国民政府,组成了中国国民革命军第一骑兵装甲旅(名义上为中央政府指挥,实际为张学良的内卫部队),到1930年,通过各种途径获得了36辆FT-17坦克和24 辆装甲运兵车。1931年,日军占领东北后,这些车辆大部分被日军俘获,编入日军和伪满洲国的部队服役。1933年春,张学良曾向蒋介石的南京政府赠送了“雷诺”F-17战车2辆和沈阳兵工厂自行装配的装甲汽车4辆。

卷扬机传动装置设计说明书

XX大学 机械设计说明书题目:卷扬机传动装置设计 系别: 班级: 组别: 组员: 指导教师:

目录 1.背景6 1.1机械传动6 1.1.1带传动6 1.1.2齿轮传动6 1.1.3链传动7 1.1.4蜗轮蜗杆传动7 1.1.5螺旋传动7 1.2电力传动8 1.3液压传动8 1.4减速器发展状况8 2.设计任务书9 2.1设计题目9 2.2设计任务10 2.3具体任务10 2.4数据表10 3.方案拟定与论证比较10 3.1方案拟定10 3.2方案论证与定性比较12 4.详细设计与计算13 4.1原动机选择13 4.2计算总传动比并分配各级传动比14 4.3计算各轴的运动学及动力学参数14

4.4 V带设计15 4.5齿轮设计17 4.5.1高速级斜齿圆柱齿轮的设计17 4.5.2低速级直齿圆柱齿轮的设计20 4.6轴的强度与结构设计22 4.6.1齿轮高速轴的设计22 4.6.2齿轮中间轴的设计27 4.6.3齿轮低速轴的设计29 4.6.4轴承的寿命校核31 4.6.5轴的弯扭结合强度校核36 4.7整体结构设计36 4.7.1确定箱体的尺寸与形状36 4.7.2选择材料与毛坯制造方法36 4.7.3箱体的润滑与密封设计36 4.7.4减速器附件结构设计36

卷扬机传动装置的设计 1.背景 一般工程技术中使用的动力传递方式有机械传动、电气传动、液体传动、气压传动以及由它们组合而成的复合传动。 1.1机械传动 机械传动按传力方式分,可分为摩擦传动和啮合传动,摩擦传动又分为摩擦轮传动和带传动等,啮合传动可分为齿轮传动、蜗轮蜗杆传动、链传动等等;按传动比又可分为定传动比和变传动比传动。 1.1.1带传动 皮带传动是由主动轮、从动轮和紧张在两轮上的皮带所组成。由于张紧,在皮带和皮带轮的接触面间产生了压紧力,当主动轮旋转时,借摩擦力带动从动轮旋转,这样就把主动轴的动力传给从动轴。 皮带传动的特点: 1)可用于两轴中心距离较大的传动。 2)皮带具有弹性、可缓冲和冲击与振动,使传动平稳、噪声小 3)当过载时,皮带在轮上打滑,可防止其它零件损坏。 4)结构简单、维护方便。 5)由于皮带在工作中有滑动,故不能保持精确的传动比。 1.1.2齿轮传动 齿轮传动是由分别安装在主动轴及从动轴上的两个齿轮相互啮合而成。齿轮传动是应用最多的一种传动形式。 它有如下特点: 1)能保证传动比稳定不变。 2)能传递很大的动力。 3) 结构紧凑、效率高。 4)制造和安装的精度要求较高。 5)当两轴间距较大时,采用齿轮传动就比较笨重

交通仿真实验报告

土木工程与力学学院交通运输工程系 实 验 报 告 课程名称:交通仿真实验 实验名称:基于VISSIM的城市交通仿真实验 专业:交通工程 班级: 1002班 学号: U201014990 姓名:李波 指导教师:刘有军 实验时间: 2013.09 ---- 2013.10

实验报告目录 实验报告一: 无控交叉口冲突区设置与运行效益仿真分析 实验报告二: 控制方式对十字交叉口运行效益影响的仿真分析实验报告三: 信号交叉口全方式交通建模与仿真分析 实验报告四: 信号协调控制对城市干道交通运行效益的比较分析实验报告五: 公交站点设置对交叉口运行效益的影响的仿真分析实验报告六: 城市互通式立交交通建模与仿真分析 实验报告七: 基于VISSIM的城市环形交叉口信号控制研究 实验报告成绩

实验报告一: 无控交叉口冲突区设置与运行效益仿真分析 一、实验目的 熟悉交通仿真系统VISSIM软件的基本操作,掌握其基本功能的使用. 二、实验内容 1.认识VISSIM的界面; 2.实现基本路段仿真; 3.设置行程时间检测器; 4.设置路径的连接和决策; 5.设置冲突区 三、实验步骤 1、界面认识: 2、(1)更改语言环境—(2)新建文件—(3)编辑基本路段—(4)添加车流量 3、(1)设置检测器—(2)运行仿真并输出评价结果 4、(1)添加出口匝道—(2)连接匝道—(3)添加路径决策—(4)运行仿真 5、(1)添加相交道路—(2)添加车流量—(3)设置冲突域—(4)仿真查看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

时间; 行程时间; #Veh; 车辆类别; 全部; 编号: 1; 1; 3600; 18.8; 24; 可知:检测器起终点的平均行程时间为:18.8; 五、实验结论 1、检测器设置的地点不同,检测得到的行程时间也不同。但与仿真速度无关。 2、VISSIM仿真系统的数据录入比较麻烦,输入程序相对复杂。 实验报告二: 控制方式对十字交叉口运行效益影响的仿真分析 一、实验目的 掌握十字信号交叉口处车道组设置、流量输入、交通流路径决策及交通信号控制等仿真操作的方法和技巧。 二、实验内容 1.底图的导入 2.交叉口专用车道和混用车道的设置方法和技巧 3.交通信号设置 4.交叉口冲突区让行规则设置

坦克装甲车辆综合防护系统

坦克装甲车辆综合防护系统 全身披挂反应装甲块的俄军T-72坦克部队 在未来信息化战争中,坦克装甲车辆仍将是网络中心战的核心。同时,其在战场上也将面临来自陆、海、空等多方位立体攻击,包括动能弹、穿甲弹、破甲弹、反坦克子母弹、反坦克

火箭筒、反坦克地雷和软杀伤武器(如电、光、波、场、核、生、化等武器)。面对性能不断提高、种类形式多样的威胁,坦克装甲车辆单纯依靠增加装甲厚度等传统防御手段已难以抵御。综合防护概念的出现,为今后坦克装甲车辆防护技术确定了发展方向,为其战场生存力的提高提供了发展空间。 综合防护系统是在现有基础上发展的一种整体式防护手段,通过将坦克装甲车辆的总体设计、装甲防护、主动防护、隐身、烟幕、三防等多种技术手段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做到先敌发现、先敌射击、先敌压制、先敌摧毁,形成由外到内的、有效的立体防护系统。 目前,坦克装甲车辆综合防护概念下所采用的防护技术主要是在提高总体设计的基础上,采用主动防护技术、隐身技术和装甲防护技术等。主动防护主要分为硬杀伤、软杀伤或两者结合在一起的综合主动防护系统三种;隐身技术中目前比较受关注的要数新一代隐身技术和隐身坦克技术;装甲防护技术包括传统均质钢装甲和各类非常规装甲等。其中,非常规装甲技术不但可以降低坦克装甲车辆的整体重量,还能提高其防护力,有一定的发展前景。此外,目前坦克装甲车辆所采用的防护措施还有烟雾遮蔽技术、二次效应防护技术及核生化防护技术等等。 总体设计 坦克装甲车辆的总体设计,也就是形体防护。车辆外形是由车长、宽、高、履带着地长、车底距地高,以及车体和炮塔的形状等决定的。相对而言,车辆高度越低,正面面积越小,被命中的可能性就越小。车体易被命中部位的装甲尽量倾斜,不仅可以增加“跳弹”的可能性,而且可以增大虚拟厚度,即增大弹丸在装甲内贯穿的距离。一般是前装甲较厚,倾斜较大,防弹能力和承受冲击的能力都较好。以色列“梅卡瓦”主战坦克的动力装置前置,并且前装甲又有较大的倾斜角度,因而乘员正面的防护得到加强。

中国研制的第一辆8×8轮式装甲输送车

中国研制的第一辆8×8轮式装甲输送车 8×8轮式装甲车辆,以其所具有的机动速度快、防护力较好、承载大口径武器能力强、输送兵员多等突出特点,成为应急机动作战的理想装备,因此也是目前各国竞相发展的轮式装甲装备之一。资料显示,包括发达国家在内的许多国家,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就重视发展轮式装甲车辆,但由于8×8轮式装甲车辆技术复杂以及军事需求各异等多方面的原因,除俄罗斯等少数国家较早推出БТР-60等8×8轮式装甲车辆外,其他大多是6×6或4×4系列。因此,8×8轮式装甲车辆的研制,更能折射出一个国家轮式装甲车辆的发展水平。由于各种原因,我国轮式装甲车辆的发展速度相对较慢,但是,我国早在1970年就开始研制8×8轮式装甲车──WZ522-1型轮式装甲车了。 一、"三北"地区的作战需求,"孕育"新一代轮式装甲车辆 1970年初,震惊世界的珍宝岛事件刚刚结束,中苏关系也是"寒风凛冽",十分紧张。前苏联在中苏边境地区陈兵百万,对我构成极大的威胁,战争有一触即发之势。当时的苏

军已全部实现装甲机械化,编有50个坦克师和百余个摩步师,装备有大量的坦克和装甲车辆。在中苏边境冲突中,苏军动用了包括先进的T-62坦克、БТР-60轮式装甲输送车在内的多种装甲装备。在紧张对抗情况下,我军加紧战备,随时准备应付苏联的"早打、大打和打核战争"的威胁。但是,当时我军装甲机械化程度相当低,步兵与坦克协同作战的问题,成为制约我军地面部队战斗力提高的难题。为提高我军装甲机械化水平,满足在"三北"地区对苏作战之急需,军委装甲兵及时做出了研制新型8×8轮式装甲输送车的决定。 1970年2月18日,军委装甲兵司令部根据中央军委有关指示精神,召开了"五种新型坦克装甲车辆研制任务落实会议"。在这次会议上,确定在第一代轮式装甲车(WZ533装甲汽车、64式轮式装甲车)的基础上,起步研制第二代轮式装甲车辆。同时,装甲兵司令部明确了研制的基本原则:一是新一代轮式装甲车辆,以输送为主,主要输送步兵;二是新一代轮式装甲车辆以"三北"地区作战为主,并具备克服江河障碍的能力。研制任务由北方某研究所担任总设计师单位。另外,装甲兵某研究所以及长春汽车研究所和某军区也参加研制工作。 会后,有关部门和参研单位在较短的时间内拿出了论证方案,并向军委装甲兵作了汇报。论证方案提出,载员16 人的WZ522-1和载员24人的WZ522-2两种车型,同时进行

机械传动装置的总体设计

第2章机械传动装置的总体设计 机械传动装置总体设计的任务是选择电动机、确定总传动比并合理分配各级传动比以及计算传动装置的运动和动力参数,为下一步各级传动零件设计、装配图设计作准备。 设计任务书一般由指导教师拟定,学生应对传动方案进行分析,对方案是否合理提出自己的见解。传动装置的设计对整台机器的性能、尺寸、重量和成本都有很大的影响,因此应当合理地拟定传动方案。 2.1 拟定传动方案 1.传动装置的组成 机器通常由原动机、传动装置和工作装置三部分组成。传动装置位于原动机和工作机之间,用来传递运动和动力,并可用以改变转速、转矩的大小或改变运动形式,以适应工作装置的功能要求。传动装置的传动方案一般用运动简图来表示。 2.合理的传动方案 当采用多级传动时,应合理地选择传动零件和它们之间的传动顺序,扬长避短,力求方案合理。常需要考虑以下几点: 1)带传动平稳性好,能缓冲吸振,但承载能力小,宜布置在高速级; 2)链传动平稳性差,且有冲击、振动,宜布置在低速级; 3)蜗杆传动放在高速级时蜗轮材料应选用锡青铜,否则可选用铝铁青铜; 4)开式齿轮传动的润滑条件差,磨损严重,应布置在低速级; 5)锥齿轮、斜齿轮宜放在高速级。 常见机械传动的主要性能见表2-1。 对初步选定的传动方案,在设计过程中还可能要不断地修改和完善。

表2-1常见机械传动的主要性能

环境适应性 不能接触酸、碱、油类、 爆炸性气体 好一般一般 2.2 减速器的类型、特点及应用 减速器是原动机和工作机之间的独立的封闭传动装置。由于减速器具有结构紧凑、传动效率高、传动准确可靠、使用维护方便等特点,故在各种机械设备中应用甚广。 减速器的种类很多,用以满足各种机械传动的不同要求。其主要类型、特点及应用如表2-2所示。为了便于生产和选用,常用减速器已标准化,由专门工厂成批生产。标准减速器的有关技术资料,可查阅减速器标准或《机械设计手册》。因受某些条件限制选不到合适型号的标准减速器时,则需自行设计和制造。设计时可参考标准减速器的主要参数及有关资料,结合具体要求来确定非标准减速器的主要参数和结构。 表2-2减速器的类型、特点及应用 名称运动简图推荐传动 比范围 特点及应用单级圆 柱齿轮减速器i≤8~10 轮齿可做成直齿、斜齿或人字齿。直齿用于速 度较低(v≤8m/s)或负荷较轻的传动;斜齿或人 字齿用于速度较高或负荷较重的传动。箱体通常 用铸铁做成,有时也采用焊接结构或铸钢件。轴 承通常采用滚动轴承,只在重型或特高速时,才 采用滑动轴承。其他形式的减速器也与此类同 两级圆柱齿展 开 式 i=8~60 两级展开式圆柱齿轮减速器的结构简单,但齿 轮相对轴承的位置不对称,因此轴应具有较大的 刚度。高速级齿轮应布置在远离转矩输入端,这 样,轴在转矩作用下产生的扭转变形,能减弱轴 在弯矩作用下产生的弯曲变形所引起的载荷沿齿 宽分布的不均匀。建议用于载荷比较平稳的场合。 高速级做成斜齿,低速级可做成直齿或斜齿

交通仿真技术国内外详情分析及发展概述

交通仿真技术国内外详情分析及发展概述 1、国外的发展概况 交通仿真技术发展较快,发展较早的国家是美国,世界其他国家的仿真软件全部都是在美国的交通仿真技术的基础上进行的发展的。美国在1967年有计算机专业的专家组织建立了美国的计算机仿真学会(SocietyforComputerSimulation),仿真学会的建立极大的推动了美国在交通仿真研究的发展。在美国成立了仿真学会之后,世界上许多国家慢慢地开始了对交通仿真的研究,与此同时,也陆陆续续开发设计了许多不太成熟的交通仿真软件,到现在为止,有很多开发设计的仿真软件发展已经较为成熟,许多都已经基本实现了仿真软件的商业化。 从整个交通仿真软件的发展历程来看,交通仿真软件经历了初步阶段、飞速发展阶段和商业化阶段。 1.1交通仿真软件发展初步阶段 初步阶段交通仿真发展的主要目标还是实现交通信号的合理设计,这个阶段,设计模型

主要还是运用的宏观设计模型,这种模型具备一定的局限性,他的机动性以及表述性不够理想,通过这种模型的到的结论自然也就不具备真正意义上的真实性。虽说这个阶段的仿真系统有一定的局限性,但也可以进行一些简单的模拟,如车辆的跟驰行为、超车变换车道、车流的速度密度流量模拟等。初步阶段出克可以对车辆速度、延误、里程、排队等常规性指标外进行模拟仿真之外,对于车辆的燃料消耗、废气废物的排放也可以进行模拟计算,对于道路几何条件、交通标志标线以及交通设施的描述也有很强的机动性。 初步阶段交通仿真模型的领头羊以罗伯逊在开发设计的仿真软件TRANSYT实至名归,这款软件主要定位还是一款宏观软件,它的最大特点是可以较为合理的计算出交叉口配时的最佳信号周期;在1963年由Ger-lough仿真专家开发设计出的适合用于道路面控信号配置的仿真软件TRANS可以与TRANSYT媲美。此外,美国政府部门开发设计的美国SICOP 仿真系统也是这一时期具备代表性的交通仿真软件。 在交通仿真初步阶段交通仿真模型的发展主要还是收到了当时计算机技术的滞后的影响导致发展比较缓慢,由于计算机技术的的限制,交通仿真模型处理数据问题的准确性以及仿真效果的可视性都不高。 1.2交通仿真软件飞速发展阶段 1970年到1980年间,交通仿真软件迎来了发展的高速时期,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推动了计算机相关产业的同步飞速发展,这其中交通仿真软件便是一个比较经典的例子。有电子计算机飞速发展作为基础,仿真软件的仿真模拟精度有了很大的提升,同时,软件的功能也倾向了多元化色彩。在宏观软件全力飞速发展的同时,微观交通仿真也踏上了时代的高速列车,这其中最为突出的两款软件便是NESTSIM、AIMSUM2交通仿真软件,两款软件中,有以美国政府开发设计的NETSIM仿真软件为代表。这款模型是对于单个车辆的运动状态的网络微观交通仿真,NETSIM的出现将城市道路的交通现象的描述推到了一个新的

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建设方案详细

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建设方案 机电工程系机械教研室 一、专业建设目标 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原则,围绕半岛制造业基地发展的需要,培养具有良好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创新能力,掌握专业基本理论,具备计算机辅助设计和数控编程能力,编制机械加工工艺规程的能力,操作通用机械设备和数控加工设备的能力。根据威海华东数控、威海量具、文登曲轴等本地知名机械行业企业对人才的需求,突出高速加工中心等先进加工设备的使用能力。在引进Pro/E、Cimatron等国际认证证书的基础上,着重培养学生的实用产品开发、产品造型设计、数控加工及逆向工程的能力,培养从事机械设计制造,设备的生产、维护调试和管理岗位的高技能专门人才。 主动适应现代机械制造业的发展要求,根据人才培养目标,依照“高起点、高标准、高效益”的建设原则,走涵发展之路。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根据本地企业的自身特点和发展需要,整合优质课程资源,形成适合半岛制造业基地发展需要的科学的课程体系;以提升“双师”素质水平为主要建设容,培养能解决行业技术难题的技术大师,优化师资队伍;突出生产性教学工厂的建设,不断完善实验实训条件,充分利用生产性教学工厂,积极推行以生产性实训为特征的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过重点建设,使该专业成为国同类院校中的领航舰。 二、课程体系与教学容改革 为进一步加强建设目标绩效的可考核性和可监测性,现列出课程条件、人才培养模式及毕业生能力等三方面的建设基础与预期目标,具体见表1。 表1 课程体系与教学容改革建设基础与预期目标对照表

2.1课程建设 根据人才培养目标,为满足社会岗位对知识能力的需求,进行科学的课程设置,动态管理。紧跟企业岗位能力的发展需要,及时调整教学计划和课程容。通过网络课程、优质专业核心课程及精品课程的建设,带动专业整体课程的建设与发展,共享优质课程资源。 网络课程建设到2007年9月,完成《机械制图》、《机械设计基础》、《机械制造工艺与装备》、《Auto CAD》、《工程材料与材料成型工艺》、《液压与气动》等6门网络课程。 优质专业核心课程建设到2007年9月,将《液压与气动》、《机械制造工艺与装备》2门课程建成优质专业核心课程;到2008年9月,将《工程材料与材料成型工艺》、《机械设计基础》2门课程建成

坦克装甲车辆传动装置

坦克装甲车辆传动装置 车辆传动装置是将发动机发出的驱动能量传递给行动装置、根据车辆行驶需要改变行驶速度和牵引力并提供转向功率的一种能量传递机构。 依据能量传递机构类型,坦克装甲车辆传动装置可分为机械传动、液力传动、液力机械传动、液压机械传动和电力传动等。 在传动系中,能量传递机构均为机械部件的传动为机械传动,依据变速机构类型,机械传动又可分为固定轴阶梯齿轮变速传动和行星变速传动;如果存在液力远件,而且液力元件传递全部传动能量,这种传动就是液力传动;存在液力元件,但液力元件仅传递一部分传动能量,另一部分能量由其他机械式传递机构传递的传动装置为液力机械传动。 以转向功率流在传动系中所处的位置划分,转向功率流与变速功率流成串联关系的传动为单位率流传动;成并联关系的传动为双(多)功率流传动。在双功率流传动中,依据转向功率流能量传递机构类型,双流转向还可细分为机械转向、液压转向、液压机械转向和液力-液压复合转向。 由于履带式车辆和轮式车辆的传动部件不同,传动型式也有所不同。轮式装甲车辆的传动装置由变速器、分动器、传动轴、驱动桥和半轴等部件组成。本手册重点介绍履带式坦克装甲车辆的传动装置。 发展情况 履带式坦克装甲车辆传动装置是随着车辆行驶要求的不断提高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而发展的,其发展过程大致为:固定轴阶梯齿轮变速传动、行星齿轮变速传动、液力传动、液力机械传动、液压传动、液压机械传动和电力传动。 各国传动装置发展情况不尽相同,最具有代表性的是苏联、美国、联邦德国、英国和法国的传动装置。比利时在它的眼镜蛇(Cobra)装甲人员输送车上使用了电力传动。 1.苏联 一般地说,苏联坦克装甲车辆使用的传动装置要比西方国家的落后,其原因不是苏联没有先进的传动技术可以应用,而是坦克车辆设计指导思想更强调传动装置对车辆总体的适应性。 苏联中型坦克,从40年代设计的T-34坦克开始,直到60年代的T-62坦克,其传动装置结构没有太大变化,一直采用固定轴阶梯齿轮变速传动,只是从T-55坦克开始将侧传动装置从一级圆柱齿轮传动改为两

装甲车辆工程《轮式装甲车辆设计》课程教学大纲

《轮式装甲车辆设计》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代码:020741074 课程英文名称:Armored Vehicle Design 课程总学时:40 讲课:40 实验:0 上机:0 适用专业:装甲车辆工程专业 大纲编写(修订)时间:2017.5 一、大纲使用说明 (一)课程的地位及教学目标 该课程是装甲车辆工程专业本科生的一门必修专业课。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掌握轮式装甲车辆总体设计的步骤、方法、有关参数对车辆性能的影响;学会分析和评价整车及总成的结构与性能,合理选择结构方案及有关参数;学会主要总成的设计计算方法。学生在完成本课程的学习后,应能进行初步的轮式装甲车辆总体设计和总成设计与计算等技术工作,为今后从事汽车及科研、设计等工作打下扎实的基础。 (二)知识、能力及技能方面的基本要求 1.基本知识:掌握轮式装甲车辆设计的一般流程、主要设计指标、车辆主要总成的选型、主要参数的选择;车辆主要零部件的主要类型、工作条件、设计要求、材料、性能、结构特点等。 2.基本理论和方法:掌握车辆设计的基本原则,明了车辆发动机的相关参数对汽车设计的重大影响,着重掌握车辆底盘主要总成的参数选择、确定、设计计算,掌握提高零件疲劳强度,降低或增强摩擦,提高零部件工艺性的途径和方法等在设计中的应用。 3.基本技能:掌握设计计算、结构设计,编制技术文件等技能。 (三)实施说明 1、本大纲中各章内容之间既相互关联又各自独立,每一章论述车辆一个系统的设计; 2、本课程中未提及车辆车架设计的内容,这一部分在另外一门课程中讲述; 3、本课程重点是有关轮式装甲车辆设计的基本理论、方法和程序,忌将设计理解为设计计算,教师应结合装甲车辆工程专业的实际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注意理论与实际结合,突出实际应用; 4、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酌情安排各部分的学时,课时分配表仅供参考; 5、课程的教学目标通过讲授、课后作业、实验和课程设计四个环节来实现。教师要注重对基本概念、基本方法和解决实际问题思路的讲解,以便学生在实际应用中能举一反三,灵活运用。 6.授课以课堂教学为主,次要的内容以自学形式辅助。 (四)对先修课的要求 本课程应安排在轮式装甲车辆构造、轮式装甲车辆理论、机械设计等课程之后。 (五)对习题课、实验环节的要求 习题内容的选择基于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巩固,重点在于培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习题通过课后作业与课堂总结相结合来完成。 本课程内无实践环节,但课程结束有单独开设的课程设计。 (六)课程考核方式 1.考核方式:考试。

交通问题基于vissim仿真研究现状

1.3.1国外交通仿真技术的研究现状 交通系统仿真技术是随着电子计算机和系统仿真技术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在国外大体上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tl3〕。 第一阶段,20世纪40年代末至60年代初,为诞生期。该时期的工作大多讨论的是如何进行交通流仿真,直到大约1%O年,用仿真技术研究交通流状态的可能性和可行性才得到普遍承认,并且开始开发一些交通系统仿真软件。 第二阶段,20世纪60年代初至80年代初,为发展期。该时期,发表了大量的论文和专著,主要都是关于交通流仿真方法及其模型建立的内容。与此同时,大量的交通系统仿真应用软件被开发出来,这些软件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类以宏观交通仿真模型为基础,另一类则以微观交通仿真模型为基础。 第三阶段,20世纪80年代初至现在,为成熟期。这一时期,交通系统仿真技术在美国已经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和广泛的应用。本阶段,交通系统仿真技术的发展呈现如下特征: ①系统建模开始突破微观模型与宏观模型,出现了混合模型。一个典型的例子是由schwerdtfeger于1984年提出的DYNEMO仿真模型,采用交通流的一般关系式来描述车流运动,而将每辆车看作是一个基本单元。另外,、乞nAerde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发的INTEGRATION,混合使用了微观和宏观交通流模型,被认为是准微观模型。 ②仿真软件开始向大型化、综合性方向发展。例如,由Hubschnelder

从1983年开始研制的MlsSION软件,既可用于高速公路,又可用于城市道路;既可用于一般的交通流仿真,又可用于公共交通系统的仿真试验。再如,由英国M琳公司开发的T班PS和美国caliper公司推出的肠anscAD软件包,都是以四阶段模型为基础,用于区域交通规划。值得一提的还有,由英国Quadstone公司从1992年开发奴它ARAMIcs,能够持100万个结点,,_400万个路段,32000个区域的路网。除此之外,这一时期还研制出用于信号交叉口的CALSIG(1988年)、CAPSSI(1986年)、POSIT(1985年)、SIDRA2.2(1986年)、sIGNA 乓55(1986年)、soAP一84(1984年),用于高速公路的CoRQ以及用于乡村道路的TWOPAS等。 ③研究重点从软件开发逐渐转向了系统模型的改进,包括模型的精炼,如加入优化子模型和加入有效性测定、仿真模型集成、向个人计算机移植等等。于是,己开发出的软件不断推出新的版本,比如,到1983年,sIGOP己上升为SIGOP一111;到1987年,TRANSYT已经上升为TRANSYT7F;到1985年,FREQ已上升为FREQSPE,TRARR 己提出了第三版等等。 中国智能交通网https://www.doczj.com/doc/d913193851.html, 国内外交通仿真技术的研究现状https://www.doczj.com/doc/d913193851.html,/tech/show-8818.html ④新的计算机技术开始用于交通系统仿真,主要表现为仿真界面更加友好,人机交流更加方便。另外,计算机图形技术的应用使得仿真过

机械设计制造专业技术工作总结(精选多篇)

机械设计制造专业技术工作总结(精选多篇) 目录 第一篇:机械设计制造专业技术工作总结 第二篇:机械设计制造专业技术工作总结 第三篇:机械设计的制造技术 第四篇:机械制造技术课程设计总结 第五篇:机械制造技术课程设计要求更多相关范文正文 第一篇:机械设计制造专业技术工作总结我叫xxx,大学文化,xx年大学毕业进入xx集团公司炼钢厂上班,所学 专业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现在是设备技术员。自参加工作以来,在政治上积极上进,始终以一个进步青年的标准要求自己,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一丝不苟、兢兢业业,认真完成领导分配的各项任务,得到了领导和同事们的一致好评。主要工作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勤勤恳恳、一丝不苟地完 成工作任务自进厂几年来,先是在连铸作业区维修班干钳工 工作,我出色的工作和成绩得到领导和员工的好评与肯定。xx 年12月份经分厂决定,调到动力作业区除尘工段从事钳工工作,xx年4月份提升为除尘维修安全员兼技术员。主要任务 是维修班组的安全工作、班组建设工作、设备的日常维修工作、以及设备备件机加工制图等工作,xx年转为专职技术员,主 要负责转炉一次除尘系统。至今我在自己的岗位上通过提高自

己的综合能力,满足工作需要,不断学习、不耻下问,得到同事们的一致好评。近年来,随着炼钢产量的不断攀升,技改项目的增多,对每位员工的工作质量和效率提出更高的要求。面对除尘效果不良,设备运转周期短而造成的紧张局面没有丝毫怨言,而是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更加昂扬的斗志,经常提前上班,推迟下班时间,甚至放弃休假时间,一丝不苟地干好每项工作,从未发生过影响生产的情况。二、主要事迹简介 xx 年各期转炉系统排污不集中,管道易锈蚀砂眼,阀门不易维护易损坏,作业环境复杂,安全系数低等情况,我提出集中排污技改项目,并全身心投入技改工作中,这项工作的完成首先改善岗位及维修人员的作业环境,方便操作及润滑,同时为公司节约更换费用3500元/月。 xx年10月26日晚上10点,因二期1#泥浆泵出口阀门坏,2#泥浆泵皮带老掉,无法正常送泥,可能导致压池情况。当班班长向我反映情况后,我立即从家里赶到车间,两个小时后问题解决,当我回到家已是凌晨2点多, 第二天按时上班。把厂和车间当作自己 第二个家,把设备看作自己的亲人,这种敬业精神值得肯定,也为员工做了很好的榜样。 xx年11月参与炼钢1#连铸技改工作,主要负责动力水泵安装及管网走向,以及1#连铸二冷室管网及机加工制图等工作,被分厂评为突出贡献个人。xx年提出并实施板框水回收工作,利用酸碱中和原理降低一次除尘水硬度,极大地改善了转炉除尘水质,并且月节约药剂费用3.39万,被分厂评为将成本突出个人。 xx年2月至6月底参与炼钢2#转炉扩容技改工作,重点负责部分图纸的制作及施工监督,以及一次除尘系统设备安装。在这过程中他根据现场实际设计提出多项技改方案,如:①、重力脱水器底面

机械系统运动方案与结构分析报告

七、机械系统运动方案及结构分析实验 1 ? 了解几种典型机械的传动方案、各种零部件在机械中的应用及各种机 械的基本 结构; 2. 通过对机械的传动方案及结构的分析,掌握机械运动方案和结构设计 的基本要 求,培养机械系统运动方案设计能力、结构设计能力和创新意 识。 (二) 实验设备及工具 1 .实验设备 ①斗式上料机②带式运输机③螺旋传动装置④冲压机床 ⑤步进输送机⑥分度及冲压装置⑦转位及输送装置 (三) 实验容与方法 1 .每台设备的主要知识点 (1) 斗式上料机 设备如图7-1所示,主要知 识点 有:V 带传动;带传动的紧 装置;套筒滚子链传动;链传动 的紧装置;蜗杆传动;同步带传 动;螺栓联接的各种形式;正反 转的实现装置;滚动轴承;滑动 轴承;润滑装置;钢丝绳锁紧装 置;扭转弹簧等。 (2) 带式运输机 设备如图7-2所示, 主要知识点有:蜗杆传 动;联轴器;轴系部件; 螺栓联接的各种形式; 各种支架;润滑装置等。 (3) 螺旋传动装 置 设备如图7-3所示, 2 . 实验工具 扳手、卡尺、钢板尺。 实验目的 图7-1 1.链传动 2.同步带传动 3?蜗杆减速器 4. v 带传动 5.电动机 6.上料斗 图7-2 1.传送带 2.滚筒 3.蜗杆减速器 4.联轴器 5.电动机

主要知识点有:V 带传动;V 带轮结构; 带传动紧装置;螺旋传动;轴承部件; 螺栓联接的各种形式;润滑装置等。 (4) 冲压机床 设备如图7-4所示,主要知识点 有:V 带传动;带轮结构;带传动紧 装置;曲柄滑块机构;曲柄摇杆机构; 棘轮机构;螺栓联接的各种形式;防 松装置;润滑装置;制动器;弹簧等。 簧等0 (6)分度及冲压装置 设备如图7-6所示,主要知识点有:槽轮机构;凸轮机构;气动冲压装置; 电气控制系统;同步带传动;带传动紧装置;轴系部件结构;蜗杆传动;润滑 装置;弹簧等。 (5)步进输送机 设备如图7-5所示,主要知识点有:蜗 杆传动;齿轮传动;联轴器;平面连杆机构; 轴系部件;滚道及输送机构;润滑装置;弹 图7-4 1.带传动 2.曲柄摇杆 3.曲柄连杆 4.电动机5?冲头6.棘轮机构 图7-3 1.支架 2.电动机 3.带传动 4.螺旋传动

国内外交通仿真技术的研究现状

国内外交通仿真技术的研究现状 仿真,顾名思义是指对真实事物的模仿,也称为“模拟”,它是指为了求解问题而人为地模拟真实系统的部分或整个运行过程。由于科学研究与实践的对象是兼有方法论与工具意义的系统仿真问题,因此,我们讲的仿真一般也就是指系统仿真。雷诺(T.H.Nayfor)在其专著中定义:仿真是在数字计算机上进行实验的数学化技术,它包括数字与逻辑模型的某些模式,这些模型描述某一事件或系统(或者它们的某些部分)在若干周期内的特征。 国内学者认为:系统仿真就是在计算机或实体上建立系统的有效模型(数字的、物理的、数字一物理效应混合的模型),并在模型上进行系统试验。 目前人们普遍接受的观点是:系统仿真是以相似原理、控制理论、系统技术、信息技术及其应用领域有关专业技术为基础,以计算机和各种专用物理效应设备为工具,利用系统模型对真实的或设想的系统进行动态研究的一门多学科综合技术。 系统仿真是20世纪50年代逐步形成并迅速发展起来的新兴学科。最早的通用仿真器是由美国IBM公司研制的,1%7年更名为通用仿真系统,并增加了许多功能,直至后来发展成应用最广的一种离散系统仿真语言。时至今日,仿真技术发展方兴未艾。我国自20世纪50年代就开展了仿真技术研究,并得到了迅速发展。60年代末,在开展连续系统仿真的同时,已开始对离散事件系统(如交通管理、

企业管理)进行仿真研究。 70一80年代,在训练仿真器方面获得飞速发展,自行研制的飞行仿真器、舰艇仿真器、火电机组培训仿真系统、化工过程培训仿真系统、汽车模拟驾驶仿真器相继研制成功并投入使用,在行业操作人员培训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1989年中国系统仿真学会正式立,标志着仿真学在中国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90年代,我国开始对分布交互式仿真、虚拟现实仿真等先进仿真技术及其应用进行研究,开展了较大规模的复杂系统仿真[‘2一。 系统仿真近些年来发展十分迅速,它综合集成了计算机、网络、图形图像、多媒体、软件工程、信息处理、自动控制等多个高科技领域的知识。现代仿真系统已经成为任何复杂的系统特别是高新技术产业不可缺少的研究、设计、评价和训练的手段和工具,并在实践中得到了有效的应用。 1.3.1国外交通仿真技术的研究现状 交通系统仿真技术是随着电子计算机和系统仿真技术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在国外大体上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tl3〕。 第一阶段,20世纪40年代末至60年代初,为诞生期。该时期的工作大多讨论的是如何进行交通流仿真,直到大约1%O年,用仿真技术研究交通流状态的可能性和可行性才得到普遍承认,并且开始开发一些交通系统仿真软件。 第二阶段,20世纪60年代初至80年代初,为发展期。该时期,发表了大量的论文和专著,主要都是关于交通流仿真方法及其模型建立

坦克装甲车辆综合防护系统

全身披挂反应装甲块的俄军T-72坦克部队 在未来信息化战争中,坦克装甲车辆仍将是网络中心战的核心。同时,其在战场上也将面临来自陆、海、空等多方位立体攻击,包括动能弹、穿甲弹、破甲弹、反坦克子母弹、反坦克火箭筒、反坦克地雷和软杀伤武器(如电、光、波、场、核、生、化等武器)。面对性能不断提高、种类形式多样的威胁,坦克装甲车辆单纯依靠增加装甲厚度等传统防御手段已难以抵御。综合防护概念的出现,为今后坦克装甲车辆防护技术确定了发展方向,为其战场生存力的提高提供了发展空间。 综合防护系统是在现有基础上发展的一种整体式防护手段,通过将坦克装甲车辆的总体设计、装甲防护、主动防护、隐身、烟幕、三防等多种技术手段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做到先敌发现、先敌射击、先敌压制、先敌摧毁,形成由外到内的、有效的立体防护系统。 目前,坦克装甲车辆综合防护概念下所采用的防护技术主要是在提高总体设计的基础上,采用主动防护技术、隐身技术和装甲防护技术等。主动防护主要分为硬杀伤、软杀伤或两者结合在一起的综合主动防护系统三种;隐身技术中目前比较受关注的要数新一代隐身技术和隐身坦克技术;装甲防护技术包括传统均质钢装甲和各类非常规装甲等。其中,非常规装甲技术不但可以降低坦克装甲车辆的整体重量,还能提高其防护力,有一定的发展前景。此外,目前坦克装甲车辆所采用的防护措施还有烟雾遮蔽技术、二次效应防护技术及核生化防护技术等等。 总体设计 坦克装甲车辆的总体设计,也就是形体防护。车辆外形是由车长、宽、高、履带着地长、车底距地高,以及车体和炮塔的形状等决定的。相对而言,车辆高度越低,正面面积越小,被命中的可能性就越小。车体易被命中部位的装甲尽量倾斜,不仅可以增加“跳弹”的可能性,而且可以增大虚拟厚度,即增大弹丸在装甲内贯穿的距离。一般是前装甲较厚,倾斜较大,防弹能力和承受冲击的能力都较好。以色列“梅卡瓦”主战坦克的动力装置前置,并且前装甲又有较大的倾斜角度,因而乘员正面的防护得到加强。

交通仿真学习心得

交通系统仿真技术 实 验 报 告 班级:交通10-03 学号:311002030318 姓名:王文博

交通系统仿真技术学习 学习交通系统仿真技术首先要了解几个词的概念。“仿真”是对真实事物的模仿,仿真一词另外一个常见的提法是“模拟”。根据“国际标准化组织(ISO)标准”中《数据处理词汇》部分名次解释,“模拟(Simulation)”与“仿真(Emulation)”两词的含义分别为:“模拟”即选取一个物理的或抽象的系统的某些行为特征,用另一系统来表示他们的过程;“仿真”即用另一数据处理系统,主要是用硬件来全部或部分地模仿某一数据处理系统,以至于模仿的系统能像被模仿的系统一样接受同样的数据,执行同样的程序,获得同样的结果。“系统仿真”则是模仿现有系统或未来系统运行状态的一种技术手段。“系统”是指相互联系又相互作用着的对象之间的有机结合。这种比较概括的含义包含所有工程的及非工程的系统。机电、电气、水力、声学系统等都属于工程系统;社会、经济、交通、管理系统等都属于非工程系统。系统的分类方法有很多,其中最重要的一种分类方法就是按其状态变化是否连续分为连续系统和离散系统两种。 系统仿真研究的目的在于对现有系统或未来系统的行为进行再现或预先把握。其实系统仿真并不是什么新概念,而是人们早已广泛应用的研究方法,通过在计算机上进行的仿真实验,可以得到被仿真的系统动态特征,估计和评价现有的系统或未来系统的优劣和所采用策略或方案的真确性,从而将系统仿真的概念赋予了新的内容,使之成为辅助决策的重要手段之一。 因此,系统仿真的概念可以表述为:所谓系统仿真,示意控制论、相似原理和计算机技术为基础,借助系统模型对现有系统或未来系统进行试验研究的一门综合性新兴技术。利用系统仿真技术,研究系统的运行状态及其随时间变化的过程,并通过对仿真运行过程的观察和统计,得到被仿真系统的仿真输出参数和基本特征,以此来估计和推断现有系统或未来系统的真实参数和真是性能,这个过程称为系统仿真过程。 系统仿真是近半个世纪以来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技术学科,他与各门技术学科、管理学科、经济学科以致社会学科都有着紧密的联系,这正是系统仿真得到日益广泛应用的原因。它在航天、航空、军事、科研、工业生产、环境保护、生态平衡、医学、交通工程、经济规划、商业经营、金融流通等各个方面都获得了成功的应用,取得了显著地经济效益。 而我们所学的交通系统仿真是指用系统仿真技术来研究交通行为,它是一门对交通运动随时间和空间的变化进行跟踪描述的技术。从交通技术仿真所采用的技术手段以及所具有的本质特征来看,交通系统仿真是一门在数字计算机上进行交通实验的技术,它含有随即特性,可以是围观的,也可以是宏观的,并且涉及到描述交通运输系统在一定时期实时运动的数学模型。通过对交通系统的仿真研究,可以得到交通流状态变量随时间与空间的变化、分布规律及其与交通控制变量时间的关系。因此,交通系统仿真在道路运输系统及其各组成部分地分析和评价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交通仿真模型与其他交通分析技术,如需求分析、通行能力分析、交通流模型、排队理论等结合在一起,可以对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交通设施或交通系统进行分析和评估。这些交通设施和交通系统可以是单个的信号灯控制或无信号控制的交叉口,也可以是居民区或城市中心区的密集道路网、线控或面控的交通信号系统、某条高速公路或高速公路网、、双车道或多车道县(乡)公路系统等等。另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