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统编版六年级上册七律长征 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教学实录 (2)

统编版六年级上册七律长征 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教学实录 (2)

统编版六年级上册七律长征 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教学实录 (2)
统编版六年级上册七律长征 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教学实录 (2)

统编版六年级《七律·长征》教学目标:

1、学会“礴、崖、丸、岷”四个生字,理解“远征、等闲、逶迤、磅礴、腾细浪、走泥丸、云崖暖、铁索寒、尽开颜、万水千山”等词语的意思。

2、了解诗歌大意,感受红军长征过程中的经历的艰难险阻,体会红军战士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了解诗的大意,感受红军长征过程中的经历的艰难险阻,体会红军战士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准备:

红军长征路线图。《七律长征》歌曲。电影《飞夺泸定桥》片段。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中国革命史上曾经发生了一件气吞山河的大事,那就是----长征。长征是中国共产党以大地为纸谱写的一首铁流滚滚的壮丽诗篇。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诗《七律·长征》。

板书并齐读课题。

介绍诗的题目:(指着七律)这是一首七律诗也叫七言律诗,每

行7个字,共8行,每两行为一句分别叫做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以偶句句末押韵。

长征是它的题目,你对长征有哪些了解呢?

师:(展示长征路线图)这是红军长征路线图,1934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为了粉碎国民党反动派的围剿北上抗日,保存自己的实力,他们从江西瑞金出发,一路跋山涉水(指图)爬雪山,过草地,于1935年10月到达陕北,行程约二万五千里。

(引入作者)一代伟人毛泽东仅用8行56个字便形象地概括了这史无前例、震惊寰宇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板书:毛泽东并再读课题

二、初读诗句,读准字音

师:今天就让我们随着这位伟人一起走进长征。

1.请同学们自由读诗,注意把字音读准确、把语句读通顺。

(生自由读诗)

2.检查词语:我们读诗的时候那些词语是我们要注意的?

(老师展示这些词语:等闲五岭逶迤磅礴泥丸岷山)

3.检查读诗

4.师做范读:看同学们读得这么尽兴,老师也想读一读好吗?(学生鼓掌)

5.齐读诗句:俗话说,三分诗七分读,请把书端好,我们一起来读。

三、细读感悟,理解首联诗句

1.同学们,读通诗句仅仅是基础,更重要的是把诗读懂。通过读诗你认为哪一句概括了全诗?

生: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师:远征是什么意思?生:长征

长征用诗中的一个词来形容? -----难。

师相机板书:远征难

从哪里看出来难呢?生:万水千山

注意万和千是个虚词,你是怎么理解的呢?

师:诗中提到了哪些山和水呢?

(五岭山、乌蒙山和岷山,金沙江和大渡河。)

是啊纵使有这么多的山水的阻隔,我们的红军怕不怕?----不怕生齐读: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我们的红军战士是怎样看待这万水千山的呢?

生:只等闲

师板书

等闲是什么意思?生:平平常常的事。

师:有句话叫我们都不是等闲之辈就是这个意思。

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句诗?

可见我们的红军战士有什么精神?

(乐观)师板书

带着这种感情来读

生再读: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月光曲》优秀公开课教学设计

22.月光曲 一、导入新课,明确目标 1、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首著名的钢琴曲,现在就让我们坐得端正,双手放在桌面——闭上眼睛,一起来欣赏这段优美的乐曲。 (播放《月光曲》,师朗诵第9自然段。) 看到大家陶醉的模样,就知道大家喜欢这首曲子,让大家喜欢让大家陶醉,这就是音乐的魅力。 2这首曲子就是著名的钢琴曲《月光曲》,知道它是谁谱写的吗?对,它是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谱写的。(板书:月光曲贝多芬) 媒体出示,指名读,贝多芬 3、贝多芬说过“我的音乐只应当为贫苦的人造福,如果我做到了这一点,将是多么幸福。”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月光曲》,这节课我们要完成两个学习目标:一是体会月光曲的美妙,二是体会贝多芬先生关心同情穷苦人民的博大情怀。二、围绕目标,展开教学 目标一:您的乐曲如此美妙 1、刚才老师朗诵的那段话是课文第九自然段的部分内容,也是月光曲所要表达的内容,同学们自由朗读第九自然段,一边读一边想像你的眼前出现了哪些画面,你能用几个四字词来概括文字所描绘的内容吗? 2、出示文字,按小节交流描绘:展示:他好像涌过来……,展示:月亮升起……3、多美的意境啊,那么你能不能听着音乐,借着画面通过你的朗读把大海的变化表现出来呢?自己准备。(媒体出示三幅画面) 4、请同学们展示一下,大家听听他们读的有没有变化,像不像微波粼粼、穿过

微云、波涛汹涌。 他好像面对着大海,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洒满了银光。(曲调:舒缓、柔和) 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曲调:明快有力、逐渐增强,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曲调:高昂激荡,高亢急促) 5、同学们的朗读描绘和《月光曲》一样美妙动听,现在大家集体朗读一下《月光曲》所描绘的画面。配乐齐读。 目标二:您的心灵如此美好。 1、《月光曲》美妙动听,贝多芬是怎样创作出来的呢?这是一个怎样的美丽传说呢?请大家默读课文的2~8自然段,想一想贝多芬共弹了几首曲子?从他们的对话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⑴对话一:一个姑娘说:“这首曲子多难弹哪!我只听别人弹过几遍,总是记不住该怎样弹,要是能听一听贝多芬自己是怎样弹的,那有多好哇!”一个男的说:“是啊,可是音乐会的入场券太贵了,咱们又太穷。”姑娘说:“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随便说说罢了。” a分角色朗读兄妹俩的对话,你感受到了什么?(兄妹情深) b:盲姑娘是随便说说的吗?(对音乐热爱又无奈,怕哥哥伤心,善解人意)C:哥哥会是怎样的心情?(愧疚,不安,难过) D:听了兄妹俩的对话,贝多芬会怎么想?(太可怜了,太感人了,我要为他们弹一首曲子。) 师总结:正是由于兄妹间的谈话,使得贝多芬深受感动,为了哥哥的矛盾心情,

七律长征教学实录王崧舟3篇

七律长征教学实录王崧舟3篇 一、情感铺垫,导入课题 (一)引入课题《七律长征》 师:有一段历史,在作家魏巍的笔下,它是地球的红飘带;在美国作家的笔下,它是前所未闻的故事;在毛泽东的笔下,它是宣言书。这段历史就是长征。(课件出示红军长征图)1934年10月17日,红军途经11个省,行程达二万五千里,历时两年零五天。这是中国历史上一个伟大的壮举。 师板书课题,生齐读课题。 师:今天我们跟随长征的亲历者毛泽东一起重走长征路。 (二)观察诗歌,理解七律 师:请同学们观察这首诗,你发现它有什么特点? 生:这首诗有8行,每行有7个字。 师:这首诗总共有8行,每行有7个字,我们把它称为七言律诗,简称"七律"。长征是这首诗的题目,所以用小圆点隔开,我们再读一遍课题。 【评析】执教老师给学生介绍长征的概况,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接着让学生了解"七律"的概念,建立知识结构,为学习诗歌奠定基础。 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师:接下来,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读这首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如果能读出节奏,那就更好了。

生按要求自由读诗。 师:下面请一位同学读一读这首诗。(要求读准"逶迤""磅礴""岷山"的字音) 师:古人云"句读之不知,学之不解"。我们读诗歌时不仅要读准字音,还要学会断句,读出节奏。这首诗的首联是223节奏,颔联和尾联也是223节奏,颈联是2221节奏。(课件出示诗歌全文及节奏划分)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生自由读诗,品味诗歌的韵律,然后合作朗读。 师:同学们读得真好,不仅读出了诗歌的节奏,还读出了诗歌的音韵美。 【评析】从有目的地自由朗读到合作朗读,执教老师引导学生把诗读通顺,读出诗的节奏和韵律美。学生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加深了对诗歌的理解,达到了以读促学、以读激情的目的。 三、聚焦总领句,整体感知"难" 师:这首诗的主题很明确,哪句诗概括了整首诗的大意呢?(课件出示"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师:这究竟是一次怎样的长征?可以用诗中的一个什么字来形容? 生:难。 师:(板书"远征难")在这句诗中,哪里体现了难?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月光曲》优质课教案

22月光曲 教案设计 设计说明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以读代讲,以读促讲。本文是一篇融知识、情感、情境于一体的文章,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因同情穷鞋匠兄妹而为他们弹琴,有感于盲姑娘对音乐的痴迷而即兴创作出《月光曲》。《月光曲》这篇文章语句优美,感情真挚,意境深远。课文所记叙的故事,时间久远,地点有别,加之语文课上谈音乐,教学起来比较困难。因此,本课教学设计,不仅要抓住按事情发展顺序叙述这一条明线,还要紧紧抓住因事情发展引起人物感情变化的这条暗线。每一个教学环节,每一个教学步骤,始终紧扣行文线索,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进而明白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赞美贝多芬热爱人民,为人民而创作的品质,让学生掌握主题。同时,《月光曲》这篇课文在写作上除了对景物的描写比较生动细致之外,“实”“虚”结合,即由实在的事物引起联想。因此,教学内容的同时,采用具体事例、体会运用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感知写作方式。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1.读课文,并理解课文中的词语。 2.按课后要求预习课文。 3.查找资料,了解贝多芬的情况。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借助音乐,导入新课 1.导入:(课件播放《月光曲》片段)这是德国伟大的音乐家贝多芬创作的《月光曲》。(板书课文题目) 2.课件出示贝多芬图像,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关于贝多芬的资料,教师相机补充:贝多芬,德国作曲家、钢琴家。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之一,对世界音乐的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被尊称为“乐圣”。贝多芬生活道路非常坎坷,28岁时听力开始减弱,晚年失聪,只能通过书写跟人交谈。他以坚强的意志克服了重重困难,一生创作了许多

《七律长征》教学设计优质课

小学语文S版五年级上册 11、《七律长征》教学设计 回族镇王西小学刘梦君 教学目标 1、反复地朗读,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红军藐视困难、不怕牺牲大无畏英雄气概和以苦为乐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2、学习品析诗歌的一般方法。 教学重点 理解诗句,领悟全诗表达的情感。 教学难点 1、在朗读中体会红军的大无畏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慨。 2、朗读时语调上的高低缓急,抑扬顿挫,掌握节奏的韵律,感悟诗歌的音乐美。 教学准备 1、搜集有关红军长征的图片、等资料,了解红军长征时的情况。 2、多媒体操作平台。 教法学法 1、情境教学法,利用图片、等多媒体呈现,进行情景设置,激发学生情感上的共鸣。 2、词语赏析法,通过诵读、表述、感悟对文本进行解读,感悟写法,体会情感。 教学过程 一、创设氛围,理解词语导入 同学们,当时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越过岷山,长征即将结束。回顾长征一年来红军所战胜的无数艰难险阻,他满怀喜悦的战斗豪情,心潮澎湃地写下了这首气壮山河的伟大诗篇——《七律长征》。齐读课题 出示词语:五岭乌蒙岷山这组词有个共同的特点,你发现了什么?诗中哪座山是逶迤的样子? 出示词语:逶迤磅礴这组词语都是写山的有什么不一样呢?诗中哪座山是磅礴的样子?老师简介乌蒙山。长征带给你的感受是什么?思考:哪句概括了全诗?红军长征途中历经千难万险,而诗中只选择了具有典型意义的五幅画面对红军长征中的所有困难进行了艺术概括,你能说出是哪五幅画面吗?(根据学生回答多媒体呈现五幅图:五岭山、乌蒙山、金沙江、泸定桥、岷山)这首诗表

现的是红军藐视困难、机智勇敢、不怕牺牲、以苦为乐的的大无畏革命精神,你能在每个地名前加一个动词,恰当地命名这五幅“征难图”吗? 二、精读理解,品味赏析。 1、指导学习第一联: (1)指名读。 (2)强调“不怕”突出红军战士不怕任何困难的英雄气概。 “只等闲”你读轻了些是表达红军战士不把这些困难放在眼里。 (3)连词成句说说这一联诗句的意思。 红军不怕长征途中的困难,把万水千山只当着平平常常的事。 (4)这两句赞扬了红军什么精神?抓住“不怕难”“等闲”体会红军不怕长征途中任何艰难险阻的精神。 (5)这两句作者是怎样表达这种情感?引导学生谈谈写法(这一联是总写,作者开门见山,点明中心。) 归纳学习方法:读诗句→解词语→说句意→悟感情→谈写法。 2、用上述方法,学习二、三、四联 ⑴学习第二联 指名读,说说第二联分写什么?(山),写了哪两座山?(板书:五岭山、乌蒙山)”多媒体展示五岭山脉和乌蒙山的图片,设置情境,理解“逶迤”和“磅礴”。说说理解诗句意思,体会红军藐视困难的精神。在红军的眼中这逶迤的五岭,磅礴的乌蒙山却像什么?(体会夸张手法的妙处,“逶迤、磅礴”极言其大,说明山势之绵延之高大,以示翻越之艰巨;“泥丸,细浪”极言其小,说明红军藐视之,不放在眼里。) ⑵学习第三联 指名读,说说第三联分写什么?(水)哪两条河?(板书:金沙江、泸定桥),多媒体展示金沙江和泸定桥图片,对照图片理解重点词“云崖”、“铁索”,体会“暖”、“寒”的深刻含义,说说诗句的意思。设置情境,观看《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两段视频,体会红军机智勇敢、不怕牺牲的大无畏精神。抓住细节描写让学生说说两次战斗场面不同(一个巧渡,说明红军将士的足智多谋,一个是强取,说明了红军的英勇无畏。)。 ⑶学习第四联 指名读,展示岷山图片,(板书:岷山)理解“三军”,说说对诗句的理解。“更喜”喜什么?为什么“尽开颜”?想象“三军”会师时的欢腾场面?(写法上,第四联回应首联,以“更喜”呼应“不怕”进一步深化了主旨。)?说一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体会红军以苦为乐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四、指导背诵

月光曲教学设计22

月光曲 教材简析 本课写的是关于贝多芬谱写《月光曲》的一个传说。偶然的机会,贝多芬被一对穷苦兄妹的境遇感动而触发了灵感,即兴创作此曲,因为这个传说体现了贝多芬同情贫苦人民的善良品格,所以流传甚广。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让学生在丰富的想象、优美的文字中,受到美的熏陶,感受音乐艺术的魅力;二是体会作者在叙事中进行恰当的联想,使文章的表达更加充实、感情更深刻;三是引导学生从鲜明的形象中领略人格美。 教学目标 基于上述对教学内容的分析,结合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从新课程的理念出发,我确立了如下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幽静、入场券、蜡烛、纯熟、琴键”等词语。 2、背诵课文的8、9、10三个自然段。 3、理清课文线索,抓住贝多芬的感情变化,体会《月光曲》的创作过程及内容。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学会根据实在的事物,展开适当的联想,在读写结合训练中,提高语言的运用能力。

5、从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传说中,让学生体会贝多芬对劳苦人民的同情和爱,从而培养学生热爱人民的思想感情,并对学生进行美的教育。 教学重难点 1、重点:引导学生了解《月光曲》的创作过程,感悟贝多芬的情感变化。 2、难点:理解“人物的心境和乐曲的意境”的统一。 教学策略 本课教学,将紧紧围绕“一支曲子、两条主线、三幅画面、四种美”,实施以情感为主线、以学生为主体、以读书为根本的教学策略: 1、围绕创作过程,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自主阅读中完成知识、能力、情感的主动建构。 2、学科间融合,将音乐引入语文课堂,借音乐形象解读语言文字,抓住重点词句让学生在读中入境,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升华。 3、课内外联系,读与写结合,引导学生注意分辨事物和联想,升华学生对《月光曲》的情感体验,同时积累语言,提高语言的运用能力。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景激真情 1、课件出示,营造氛围

部编本七律长征优质课公开课教案课堂教学实录 (1)

《七律·长征》 教学目标: 1、学会“礴、崖、丸、岷”四个生字,理解“远征、等闲、逶迤、磅礴、腾细浪、走泥丸、云崖暖、铁索寒、尽开颜、万水千山”等词语的意思。 2、了解诗歌大意,感受红军长征过程中的经历的艰难险阻,体会红军战士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了解诗的大意,感受红军长征过程中的经历的艰难险阻,体会红军战士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中国革命史上曾经发生了一件气吞山河的大事,那就是----长征。长征是中国共产党以大地为纸谱写的一首铁流滚滚的壮丽诗篇。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诗《七律·长征》。 板书并齐读课题。 介绍诗的题目:(指着七律)这是一首七律诗也叫七言律诗,每行7个字,共8行,每两行为一句分别叫做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以偶句句末押韵。 长征是它的题目,你对长征有哪些了解呢? 师:(展示长征路线图)这是红军长征路线图,1934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为了粉碎国民党反动派的围剿北上抗日,保存自己的实力,他们从江西瑞金出发,一路跋山涉水(指图)爬雪山,过草地,于1935年10月到达陕北,行程约二万五千里。 (引入作者)一代伟人毛泽东仅用8行56个字便形象地概括了这史无前例、震惊寰宇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板书:毛泽东并再读课题 二、初读诗句,读准字音 师:今天就让我们随着这位伟人一起走进长征。 1.请同学们自由读诗,注意把字音读准确、把语句读通顺。 (生自由读诗) 2.检查词语:我们读诗的时候那些词语是我们要注意的? (老师展示这些词语:等闲五岭逶迤磅礴泥丸岷山) 3.检查读诗 4.师做范读:看同学们读得这么尽兴,老师也想读一读好吗?(学生鼓掌) 5.齐读诗句:俗话说,三分诗七分读,请把书端好,我们一起来读。 三、细读感悟,理解首联诗句 1.同学们,读通诗句仅仅是基础,更重要的是把诗读懂。通过读诗你认为哪一句概括了全诗? 生: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师:远征是什么意思?生:长征 长征用诗中的一个词来形容? -----难。 师相机板书:远征难 从哪里看出来难呢?生:万水千山 注意万和千是个虚词,你是怎么理解的呢? 师:诗中提到了哪些山和水呢? (五岭山、乌蒙山和岷山,金沙江和大渡河。) 是啊纵使有这么多的山水的阻隔,我们的红军怕不怕?----不怕 生齐读: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我们的红军战士是怎样看待这万水千山的呢? 生:只等闲 师板书 等闲是什么意思?生:平平常常的事。 师:有句话叫我们都不是等闲之辈就是这个意思。

《月光曲》优质公开课教案 (1)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在阅读理解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文中的关键语段,了解并简要概括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 2、品读课文,从贝多芬的言行中体会他丰富的心理和情感,感受音乐家对穷人的同情和对音乐的热爱。 3、初步感受联想的表达作用,体会《月光曲》的魅力,背诵文中描绘的《月光曲》的情景。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在阅读理解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文中的关键语段,了解并简要概括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 教学难点: 品读课文,从贝多芬的言行中体会他丰富的心理和情感,感受音乐家对穷人的同情和对音乐的热爱。 教学准备: 《月光曲》音乐,ppt投影片 教学流程: 一、欣赏音乐,导入新课。 1、播放《月光曲》,请学生静静地欣赏,导入新课。

2、师诵读第一小节,学生提炼要点并以“月光曲”开头说一句话,理解“传说”。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自由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尝试着用一句话概括课文讲述的内容。 小节: 三、深入文本,探究学习 1、学生根据文本,提出疑问。 2、教师提出疑问,学生根据这些问题默读课文,找出文中能回答这些问题的语句,将自己的感受和体会写在旁边。 (1)贝多芬为什么要为盲姑娘弹琴? (2)贝多芬为什么要为盲姑娘再弹一曲,从而创造了《月光曲》? (3)《月光曲》是一首怎样的曲子? 3、重点赏析相关段落。 (1)一个姑娘说:“这首曲子多难弹啊!我只听别人弹过几遍,总是记不住该怎样弹,要是能听一听贝多芬自己是怎样弹的,那有多好啊!” 一个男的说:“是啊,可是音乐会的入场券太贵了,咱们又太穷。” 姑娘说:“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随便说说罢了。” 引导:贝多芬在这段对话中听到了什么?分角色朗读,尝试着用声音再现当时的情景。

月光曲教学设计一等奖模板

月光曲教学设计一等奖模板 教学过程: 一、谈话简介,激趣导入 1.同学们,知道今天我们要学习哪篇课文吗?是的,《月光曲》。请和老师一起书写课题。谁听过这支曲子?既然大多数人都没有听过,我们想一想,《月光曲》,该是什么样的旋律呢?从音乐声中仿佛能看到什么样的画面呢?请你来说说自己的想法。 2.生自由回答。 【点评】相对于大多数学生而言,《月光曲》是陌生的。他们也许在课前预习时知道了这个传说,但未必有机会领略到曲子的妙处。这里设计了猜测、设想的教学环节,引出学生学习任务,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为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奠定了基础。 二、自读课文,感知传说 1.现在请同学打开书,自由读一读这篇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边读边思考:这究竟是怎样的一个动人的传说呢? 2.检查一下同学们对字词的掌握情况: 莱茵河盲姑娘蜡烛琴键谱成幽静

请大家从上面的词语中找出一个形容环境的词语,那就是“幽静”。通过对“幽”字查字典和不同语境的意义选择理解词语的意思,想想此处使用这个“幽静”的妙处。 3.用简洁的语言说一说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 【点评】了解了学生对生字词语的掌握情况,重点进行了“幽静”一词的学习,为下文贝多芬听见琴声埋下了伏笔。 三、研读课文,体会感动 (一)走近茅屋后的感动 请大家默读课文,用笔画出贝多芬走近茅屋后被哪些话所感动,从中你听出了什么? 学生反馈: 1.“这首曲子多难弹哪!我只听到人弹过几遍,总是记不住怎样弹,要是能听一听贝多芬自己是怎样弹的,那有多好啊!”这句话流露出盲姑娘内心梦寐以求的愿望,听出了那份对音乐执着的追求与热爱。 指导朗读:想听贝多芬弹琴,对于盲姑娘来讲,不是愿望,不是希望,而是渴望!来,把这位盲姑娘对音乐的热爱和追求读出来。 2.画出的句子是"......太贵了,......又太穷",从这句话里看出了哥哥的伤心和内疚。 指导朗读:哥哥因为家境贫寒没有办法实现妹妹的心愿而内疚、伤心,把哥哥这份伤心和内疚读出来。

七律长征教学实录

《七律长征》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会“礴、崖、丸、岷”四个生字,理解“等闲、逶迤、磅礴、腾细浪、走泥丸、云崖暖、铁索寒、尽开颜”等词语的意思。 2.了解诗歌大意,感受红军在长征过程中经历的艰难险阻,体会毛泽东及其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3.初步了解毛泽东诗词的风格。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理解长征中红军遇到的艰难险阻和战士们对待困难的态度,领会全诗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感受毛泽东及其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课堂实录】 一、导入,引出诗文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吗?七十多年前,中国工农红军创造了一个伟大的军事奇迹——二万五千里长征。(板书:长征) 师:你们了解长征吗? 生:长征的路程非常的远,而且是很艰难的。 生:在长征途中,红军翻越了雪山,走过了草地。 …… 师:请看:(课件出示:红军长征路线图)1934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为了粉碎国民党反动派的围剿北上抗日。他们从江西瑞金出发,开始了长征。一路上,他们跋山涉水,击溃了敌人一次又一次的围追堵截,于1935年10月到达陕北,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整个行程约二万五千里。 师:回顾这漫漫的二万五千里征程,毛泽东心潮澎湃,挥笔写下——《七律?长征》这首诗。(板书:七律)七律就是七言律诗的简称,每首诗有八行,每行七个字。来,一起齐读诗题。生:《七律?长征》。 师:(出示:课文)毛泽东写下这首诗的第二天,他便在排以上的干部会上进行激情朗诵。请听——(音乐起)朗诵。 师:想读读这首诗吗? 生:想。 二、初读,读顺诗文 师:请大家把课本翻到136面,自由地读读这首诗。把不好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学生自由读时,老师巡视,注意学生读书习惯。) 师:读得很专心、很投入,好!读书要的就是这种状态!来,把这首诗读给你的同桌听,看看字音读准了没有,诗句读顺了没有? (同桌互读) 师:同学们合作得很好啊!老师把这首诗中的生词请了出来,(课件出示:五岭逶迤磅礴泥丸云崖岷山)你会读吗?其他同学注意听,他有没有把生词读准? 生:五岭逶迤磅礴泥丸云崖岷山 师:读得真准。来,像他这样我们一起读。 生:五岭逶迤磅礴泥丸云崖岷山 师:很好,生词读准了,相信这首诗大家也一定会读了吧!谁来读给大家听? (指名读)

小学语文优秀教案《月光曲》

小学语文优秀教案《月光曲》 月光曲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初步理解月光曲。 2.过程与方法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月光曲》创作的经过,理解贝多芬是个同情、热爱人民的音乐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生能抓住重点段,想象文中所描绘的景象,体会文中所表达的情感。 教学重点和难点 1.了解《月光曲》创作的经过,理解贝多芬是个同情、热爱人民的音乐家。 2.学生能抓住重点段,想象文中所描绘的景象,体会文中所表达的情感。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谈话导入: 美好的音乐可以使我们的心灵受到美的熏陶和启迪,今天让我们再次走进《月光曲》去感受音乐的魅力。

师:同学们,你们听说过贝多芬吗?你对贝多芬有哪 些了解? 生:自由谈。 总结:贝多芬是德国著名的大音乐家,他的传世作品有许多,其中有一首非常著名的曲子叫《月光曲》,关于这首曲子的谱成有一个动人的故事,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个故事,了解这首曲子是怎样创作出来的。 (二)推进新课 1、前提测评: (1)我会读:(开火车)(查字典) 贝多芬入场券激动乌云 仿佛微波粼粼安详 (2)本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齐声朗读第一段自由朗读,老师走一走,听听哪组声音最大) 2、品读课文,感受贝多芬的人民性。 学习内容:自由读2----7自然段,然后思考一下问题。(分角色朗读) (1)贝多芬在旅行途中经过小镇时听到了什么?是怎样做的?他为什么这样做? 然后出示穷兄妹俩的对话,让学生分角色朗读,感悟盲姑 娘对音乐对生活的热爱,引起了贝多芬的同情。

①盲不娘说:“这首曲子真难弹啊!我只听别人弹过几遍,总是记不住,该怎样弹,要是能听一听贝多芬自己是怎样弹得,哪有多好啊!” ②哥哥说:“是啊!可是音乐会的入场券太贵了,等我所作几双皮鞋,多挣点钱,一定给你买一张票。” ③盲姑娘说:“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随便说说罢了。我会谈好这首曲子的。” (2)贝多芬弹完一曲后,盲姑娘是怎样说的?贝多芬的感受是什么?于是他又做出了怎样的决定? 为了让学生明白贝多再一次弹曲原因,师出示下面重点句子让学生再次品读。(屏幕出示,请学生朗读) 盲姑娘听得入了神,一曲弹完,她激动的说:“弹的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啊!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 3、精读感悟。 自学内容:8—10然段。(分小组朗读,评出最优小组。预习过了) (1)贝多芬为盲姑娘演奏第二个曲子时,当时的环境怎样?(出示f l a s h) (2) (3)想一想《月光曲》的旋律有什么变化? (4)贝多芬为什么能够创作出这么美妙的《月光曲》

月光曲教学设计doc

《月光曲》教学设计 一、素质教育目标(-)知识教学点学会本课14个生字及相关生词,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句。(二)能力训练点培养学生的语言感悟力、想象力及音乐的鉴赏能力。(三)德育渗透点通过理解课文,了解贝多芬所具有的卓越才华和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心。(四)美育渗透点学习贝多芬同情劳动人民的善良、美好的心灵;并通过欣赏《月光曲》,让学生感受音乐之美,意境之美,陶冶爱美的情趣。二、学法引导(-)教师教法创设情境法,引导与点拨。(二)学生学法朗读法、直观感受法、讨论法。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重点、难点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及感情变化。(二)疑点皮鞋匠眼前出现的景象和贝多芬弹奏的曲子有什么联系?(三)解决办法 1、围绕重点段和重点词句,反复读、思、议,穿插教师的点拨。2、倾听《月光曲》,感受曲子的情绪变化,想象其意境。四、师生互动活动设计(一)教师活动设计导入新课,组织学生读书与交流,给学生播放《月光曲》录音,布置作业。(二)学生活动设计 1、读书、感悟。2、小组内交流与研讨。 3、班上汇报。 4、听钢琴曲《月光曲》。第一课时(-)音乐导入 1、播放钢琴曲《月光曲》。2、让

学生自由畅谈听后感受。3、简介《月光曲》。刚才我们听的这首曲子名叫《月光曲》,是首钢琴曲,它是由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谱写的。那么它描绘的到底是怎样的景象呢?它是怎样谱成的呢?今天,我们就来探究这个问题。板书:10月光曲(二)初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画出不理解的词句。2、汇报初读收获。(1)字、词的掌握情况。①认读生字、生词。(出示生词卡片)②说说自己理解了哪些词语。(2)朗读自己最喜欢的段落。(3)交流初读感受。①贝多芬为贫穷的盲姑娘弹曲子,说明他有同情心。②贝多芬为盲姑娘弹奏的第二首曲子就是《月光曲》,是他即兴创作的。(4)质疑问难。贝多芬在给盲姑娘弹奏一曲后,为什么还要弹第二首?第二首曲子在怎样的情境下创作出来的?皮鞋匠眼前出现的景象与此曲有什么联系?(三)课堂练习熟读课文。第二课时(-)复习导入 1、读读课文,说说已懂了什么。2、明确本节课探究目标。(学生提出的疑点)(二)探究课文 1、自读,围绕重点段、重点词句进行感悟,将感悟结果以批注的形式写在书上。2、小组内进行交流,教师巡视时加以引导或点拨。3、班上汇报。针对“贝多芬走进茅屋,为什么弹完一曲,又弹一曲?”这一问题进行交流。(1)贝多芬在各地巡回演出的空闲散步时,

窦桂梅《七律长征》教学实录

《七律长征》课堂实录 2012-12-09 21:45:39| 分类:五年级语文课堂实 |举报|字号订阅 窦桂梅 第一课时 师:六年六班的同学,你们好。 生:老师好。 师:同学们,今年是二千年。六十六年前,也是这个时候,九月二十六号,红军准备开始万里长征。在万里长征这个征途上,有许许多多可歌可泣的故事,有许许多多无数的英雄甘洒热血。我们在以前讲过的课文里,一定学过很多有关长征的故事。有没有? 生:有。 师:谁能说一说? 生:《飞夺泸定桥》。 师:你说说讲的是什么内容? 生:讲的是把泸定桥的桥板卸下来,中国红军爬在铁链上匍匐前进,最后终于胜利了师:还有没有? 生:还有《金色的鱼钩》。是一位老班长为了给同志们钓鱼自己活活饿死的事。生:还有《丰碑》。这篇文章写一位老红军在大雪天为了其他战友而活活冻死的事。 师:还有一篇课文《倔强的小红军》。也讲的是一位小红军为了不拖累陈庚将军——生:也被饿死了。 师:牺牲在茫茫的草地上。那么,同学们刚才讲的都是课文用故事的记叙性写出来,今天我们要学篇课文,它是以诗歌的形式来写的。作者是谁? 生:毛泽东。 师:我们把课题齐读一遍。 生:长征。 师:作为一个六年级的同学,我觉得很多的内容,包括这首诗的意思,不应该老师给你讲,要靠自己来学。 师:昨天老师印了资料发给同学们,要让你们调动自己的潜能来充分的自学。师:现在先检查课文读得怎么样。 生:(读略) 师:有一个发音不准确,“磅纭保痢? 生:磅礴。师:找一名男生读。

生:(读略) 师:这个“磅礴”还没读好。我就当老师了,读。 生:磅礴。(读正确了) 师:读得真不错,还有一些内容,比如知识啦等等各方面的内容,自由汇报自学情况。 生:我知道毛主席不仅是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还是一位杰出的诗人。师:对于毛泽东有关内容有没有补充的。 生:我还知道在长征中,遵义会议确定了毛泽东在党中央的领导地位。 师:从此长征有了一个转折。(师挂挂图) 生:我知道1976年9月9日毛泽东同志因病在北京逝世了。 生:我还知道毛泽东写《长征》对举世闻名的长征作了生动的描写和热情的歌颂。毛泽东刚开始没有真正的起到革命领导人的作用,在遵义会议后才有了领导权。毛泽东在南昌起义后,领导了秋收起义。在1928年4月,朱德、陈毅和毛泽东在井冈山会师。生:井冈山会师后毛泽东是党代表,发动群众举行秋收起义。生:在1927年9月9日,他带领人民举行秋收起义。 师:同学们,你们刚才讲了那么多有关毛泽东的内容。真要介绍毛泽东的事例,你讲一个月也讲不完。伟大的领袖毛泽东,活在我们亿万人民心中,包括我们的爸爸、妈妈对毛泽东在心目中的崇拜地位是至高无上的。那个时代,包括我们现在对毛泽东的认识很多很多,由于时间的关系,我们就先介绍到这。 师:我发现刚才同学在介绍毛主席生平时,有一个特点就是注意围绕课文有关的问题介绍作者,这很好。今后我们一定要注意要围绕课文有关的介绍,继续汇报。生:这篇文章有两个生字是“逶迤”。“逶迤’’在这首诗中的意思是山连绵起伏的样子。 师:好,这个生字老师没有讲过,谁能就这两个生字再补充一下。 生:不知道“逶迤”的“迤”是个多音字。它有两个音,一是可以组词“逶迤”;第二个音是芦,可以组词飞”。 师:很好,同学们齐读一遍这两个字。 生:都是“”旁。 师:形容山是什么样。 生:连绵起伏。 师:非常好。现在你慢点讲,老师也听听学学。 生:七律的意思是七言律诗的简称,要求7个字。 师:停。帮你翻译一下,一句有几个字。 生:个字。

26.《月光曲》公开课教学设计(已上过)

月光曲教学设计 第二实验小学分校叶雅惠【教 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1.学会本课生字,正确读写" 幽静、纯熟、清幽、陶醉、霎时间、微波粼粼"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体会写实和联想相结合的写法,初步学习在写实的过程中,展开适当的联想,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逻辑思维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由音乐导入激发学生兴趣,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导入设计——解题——整体感知——具体研习——课堂小结——当堂检测情感态度价值观: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体会音乐的魅力,体会贝多芬对劳苦人民的同情和爱,从而培养学生热爱人民的思想感情,并对学生进行美的教育。 【教学重点】了解贝多芬是怎样创作《月光曲》的,感受乐曲所表现的意境,体会他所具有的卓越才华和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心。 【教学难点】贝多芬感情变化的原因。初步学习分辨写实和联想相结合的写 法,初步学习在写实的过程中,展开适当的联想。 教学方法】 为了紧扣大纲,突破重点,解决难点,实现本课的教学目标,结合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针对高年级语文教学要注重学法指导的要求,我指导学生采用课前预习法、课堂质疑问难法、合作学习法、想象入境

法、课后延伸法、,让学生在读、思、评、议、悟的过程中学习课文。【教学用具】 幻灯片、《月光曲》的音乐、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 1、同学们, 刚才你们听到的这首动听的乐曲,你有什么感受?,, 我们都被它陶醉了,这就是伟大的音乐家贝多芬的谱写《月光曲》(板书: 月光曲)如此优美动听的曲子,他是怎样谱写而成的呢?这里面流传着一个动人的故事,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这个故事,请同学们打开课本26 课《月光曲》。 2、你对谱写月光曲的作者贝多芬有哪些了解呢?(学生介绍贝多芬基本情况,老师根据情况进行补充)生:,, (师出示贝多芬的相关情况)师:看来这位同学课前预习十分详细!(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快速浏览课文,出示自学内容师:现在,同学们一遍默读课文,完成导学稿上的自主学习部分!2、检测自学情况 师:现在,谁来汇报一下你们的自主学习情况呢?1、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2、在这个故事中,贝多芬为盲姑娘弹了几首曲子?哪一个自然段描写了贝多芬弹奏《月光曲》的内容? 三、读中感悟,了解创作过程1、故事发生的地点在哪里?故事是怎么发生的?【读第二、三自然段,此刻发生了什么?】 (1)贝多芬先生为听到断断续续的琴声。(为什么引起他的注意?)(2)在这幽静的小镇上,有人在弹他的曲子,他会怎么想?小结:正是

《十五从军征》 公开课教案

《十五从军征》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六年级上第七单元《战争》主题单元 教学目标: 1、借助字典词典,课外资料,通过独立学习了解诗歌大意,学习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联想、想象,揣摩理解诗句含义,初步把握乐府诗的语言特点。 2、在熟读的基础上,揣摩诗歌表达的情感,并有感情地朗读。 3、了解古代兵役制度的残酷,感受战争给人民生活带来的苦难,激发学生热爱和珍惜和平生活的情感。 教学难点:了解诗歌大意,学习运用所查阅的资料和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联想、想象,揣摩理解诗句含义,初步把握乐府诗的语言特点。 教学过程: 一了解主题,引入新课 1.视频导入。 师:在人类历史长河中,战争始终蔓延不断,并构成人类历史的一个独特的篇章。据统计,从地球上出现文明以来的5000多年中,人类先后发生了15000多次战争,有几十亿人在战争中丧生,在这5000多年中,人类共有300年是生活在和平环境中。也就是说,每100年中,人类最少有90年是生活在战争状态中。古往今来,诗人也用他们的笔,写下了许多有关战争的诗,想想我们以前学过哪些与战争有关的诗,一起背一背: 1.《出塞》作者:王昌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渡阴山。 2.《塞下曲》唐·卢纶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3.《出塞》王昌龄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4.(《凉州词》王之涣黄河远上白云间) 5.(《凉州词》王翰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6、毛泽东《七律·长征》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从这些诗中你感悟到了什么? 2.板书课题:十五从军征。齐读课题,从哪里看出这也是与战争有关的?(“从军征”)说说对课题的理解。 3.了解乐府诗。 阅读课后小资料中对乐府的介绍。 师:我们以前所学的《江南》也是一首乐府诗,从《江南》和《十五从军征》这两首诗都可以看出诗的语言朴实自然,这是乐府诗的一个特点。我们今天所学的《十五从军征》就是一首乐府诗,这首诗没有具体的作者,来自于民间。 二初读课文,了解诗意 1.生自由读课文,师提出要求:借助字典或词典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师巡视,帮助学困生,发现共同的困难,以便在后面加以指导。 2.检查自读情况。 (1)指名读诗,师生评价,正音正字。出示小黑板,学习生难字,“冢窦雉舂羹”,用以往学过的方法自主记忆。重点指导:“冢”,与“家”相区别。字形上,关键在一点的位置,“冢”是“冖”,下面多一点,“家”是“宀”;字义上,“冢”是死者安息的地方,“家”是生者居住的地方;“舂”与“春”的区别,“舂”字下面是“臼”;“累累”读作“lěi l ěi”;“家中有阿谁?”的“阿”读作“ā”,不读“ē”,语气助词。 (2).再次读课文,提出要求:读出五言诗的节奏。 3.再读课文,借助书上的插图,知道诗歌叙述了一件什么事。指名说,补充、纠正,知道课文叙述了这样一件事:一位八十岁的老兵退伍回来,看到曾经熟悉的家园沦为一片荒野,家中的亲人都不在人世了,老人凄凉地站在家门口,悲伤流泪。 三细读诗歌,借助联想,体会诗歌的情感 1学习1、2句诗,体会老人“始得归”的心情 师:看插图,你能用一个词说说这是一位什么样的老人吗?一位()的老人。(饱经风霜、白发苍苍、孤苦伶仃、神情凄苦、衣衫褴褛、老态龙钟……) 师:齐读1、2行诗,十五岁就去从征,“八十始得归”的“始”是什么意思?(才)从这个才字,你体会到了什么?师:是啊,好漫长的时间呀,算一算中间经过了多少年? 师:65年啊,780个月,23739个日日夜夜,多么漫长的岁月呀,让一个朝气蓬勃,天真无邪的少年,成了一位饱经风霜的老人,齐读1、2行诗。(读出漫长的感觉) 师:这漫长的六十五年里,他都经历过些什么呢?(生自由说)

月光曲教学设计方案

月光曲 一、概述 我所教授的内容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教科书第十册第十课《月光曲》。本课时第二课时,这是一篇精读课文,讲述了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因同情穷鞋匠兄妹而为他们弹琴,有感于盲姑娘对音乐的痴迷而即兴创作出《月光曲》的传奇故事。作者借这个美丽动人的故事,既表现了大音乐家贝多芬对穷苦人民的同情和热爱,又表现了他丰富的想象力和卓越才华,同时也告诉人们,美好乐曲的产生不仅要依靠丰富的想象力,更要依靠高尚而真挚的情感。 二、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与技能:了解《月光曲》是怎样谱写成的。从中体会音乐家贝多芬同情、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 2、过程与方法:分辨课文中哪些是实在的事物,哪些是由事物引起的联想,体会两者结合的作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第九自然段。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大连湾小学的学生。这班学生思维活跃,学生的预习效果比较好,有比较强的分析课文的能力。 ·学生对音乐和贝多芬本人非常感兴趣; ·学生的观察能力欠强,需要在教学中加强其观察能力以及表达所观察到事物的能力的培养;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本课综合运用讲授式、启发式、自主学习、协作学习等各种策略,提供大量的学习资源,指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索学习。通过质疑、小组交流、等环节完成课文教学,培养学生语文综合实践能力。利用计算机作为认知工具,作为学生解决的工具,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及表达能力。 设计特色: 教师不仅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整合各种学习资源,在进行大量的识字教学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在网络上大量阅读的能力,鼓励学生上机自学,小组质疑、协作学习、口语交流、分组汇报,完成课文教学,并在此基础上写作表达,促使小学生的听、说、读、写技能的飞速提高,提高教学效率。

(精编)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5.《七律·长征》公开课教学设计(两课时)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5.《七律·长征》教学设计(两课时) 教材分析 本课是毛泽东在红军主力胜利到达陕北时写下的一首诗。全诗生动地概述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艰难历程,赞颂了中国工农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这是一首七律诗,全诗共八句,每句七个字,每两句为一联,共四联,分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纵观全诗,气势磅礴,格调高昂,笔力雄健。不仅大处雄浑,节奏强烈,而且小处精细,抑扬顿挫。诗中对仗极为工整,用词极为精当。 选编这首诗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对诗句意思的理解,感受中国工农红军在毛泽东的领导下战胜艰难险阻的大无畏精神英勇豪迈的气概和胜利后无比喜悦的心情,领略毛泽东作为诗人的豪情和作为一代伟人的博大胸怀。 学情分析 六年级的学生对语言文字有了一定的理解能力,对中国革命史有了一定的了解,这为学习本文奠定了基础。 教师可巧妙地将学生引入到陌生的时代背景,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 教学建议 为了突破难点,可采取“读诗文——明诗意——悟诗情——入诗境”的教学流程;也可采用“以诵读、研讨为主”,配合点拨、想象为辅的教学方法,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开放而有活力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快快乐乐的品读中获取知识,提高语文素养。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的生字,会正确书写本课的生字。 2.理解诗句意思,联系时代背景,感受红军在长征途中所表现出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3.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重点难点 通过对诗句的理解,感受中国工农红军在毛泽东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战胜艰难险阻的大无畏精神、英勇豪迈的气概和胜利后无比喜悦的心情,领略毛泽东作为诗人的豪情和作

2019部编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 5 七律 长征 公开课教学设计

5 七律?长征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 《七律?长征》是部编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是毛泽东在红军长征胜利结束时写下的一首诗。全诗生动地概述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艰难历程,热情洋溢地赞扬了中国工农红军不畏艰险、英勇顽强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学情分析: 六年级的学生已对中国革命史有了一些粗浅的理解,本次教学可巧妙地将学生引入关于陌生的时代背景、巧渡金沙江的故事、长征的结局等的教学中,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教学中可巧妙地结合影音、图片等手段,给学生视听冲击,紧抓诗眼“难”字展开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进而更深刻地感受红军的大无畏精神。 设计说明: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而自读、自悟是学生阅读的基础。因此,阅读教学要在教师有效引导下让学生充分地读,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和体验,达到“以读促讲”的目的。长征的历史背景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较远,教师的“讲”显得“生搬”,只有学生进行多种形式的“读”才能达到“入情入境”的效果。本课教学设计力图体现“以读为本,读中积累;以读促讲,读中内化”的教学理念。巧妙地结合影音、图片等信息技术手段,给学生视听冲击,紧抓诗眼“难”字展开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鼓励学生运用“画一画、记一记、读一读”等多种方法深化对文章的理解,进而更深刻地感受红军的大无畏精神。 教学目标: 1、会写“律、崖”等4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试着读出磅礴的气势。背诵课文。 3、理解诗意,感受毛泽东及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 教学重难点: 1、读懂关键字词的含义及其饱含的深情。 2、感受毛泽东及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 教学准备:相关课件等。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解题导入 【课件播放《长征》歌曲】同学们,我们现在听到的这首歌叫《长征》。在作家魏巍的笔下,长征是“地球的红飘带”。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说:“长征是一部英雄史诗,

月光曲教学设计及评析

月光曲教学设计及评析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师:同学们,你们听说过贝多芬吗?你对贝多芬有哪些了解?小结:贝多芬是德国著名的大音乐家他的传世作品有许多其中有一首非常著名的曲子叫《月光曲》,传说中,关于这首曲子的谱成有一个动人的故事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个故事,看看这首曲子是怎样创作出来的二、预习探究1.请同学们自由的读读课文,在读的过程中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不理解的地方要多读几遍同时要思考这样一个问题: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贝多芬为盲姑娘弹了几个曲子?这两首曲子分别是什么?课文从哪儿到哪儿是讲贝多芬弹第一首曲子,从哪儿到哪讲贝多芬创作的《月光曲》的?哪一个自然段描写了贝多芬弹奏《月光曲》的内容?请同学们自由的读课文2-8自然段,边读边想:贝多芬为什么要弹琴给盲姑娘兄妹听?请同学们边读书边把有关句子画下来体会体会生1:贝多芬认为这对穷苦兄妹热爱音乐生2:可是,入场券的门票太贵了……师1:老师听出来了,是兄妹俩的对话打动了贝多芬的心现在让我们来听听妹妹是怎么说的师2:大家都来读读这句话,你读出了什么?生1:我听出了姑娘特别喜欢音乐生2:我听出了姑娘特别想听贝多芬亲自弹曲子师3:那让我们一起带着盲姑娘的渴望,带着她对音乐的热爱,来读这句话,来打动贝多芬的心师4:从同学们的读中,我听出了盲姑娘是

这样想听贝多芬的音乐会,此时,贝多芬已经来到这个小镇上举办音乐会,姑娘为什么不去听?学生1:可是音乐会的入场券太贵了!师:用心体会哥哥的话,说说你体会到了什么?生:哥哥疼爱自己的妹妹师:那么妹妹又说了什么?你怎样理解呢?生:说明妹妹很体谅哥哥,很懂事,体贴人,为哥哥着想师:是啊!穷哥哥爱妹妹,盲姑娘又是多么的体谅哥哥啊!贝多芬非常同情他们,同时被他们这种精神深深的打动了,因此为他们演奏了一首钢琴曲分角色朗读过渡:同学们,贝多芬非常同情盲姑娘为她弹奏了一曲,已经圆了盲姑娘的心愿,那他为什么又弹了一曲呢?生:弹得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啊!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师:对比这两个句子,你发现了什么?为什么不说“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而是说“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师:一位伟大的音乐家竟然来到她贫寒的家师:让我们一起来读,读出盲姑娘的激动师:盲姑娘在她贫寒的家里听到了如此至真至纯的音乐,她是这样激动,作为贝多芬,当他看到他的音乐给盲姑娘带来幸福和快乐的时候,他心情怎样?生:高兴幸福激动师:小结:通过刚才读书交流我们体会到,刚开始贝多芬是怀着对穷兄妹俩的同情来弹一首曲子给他们听的,可是接着他发现盲姑娘不仅非常热爱音乐而且非常懂音乐,他感到非常高兴、激动,于是产生了激情,要再弹奏一首过渡:同学们,当贝多芬怀着激动的心情,借着清幽的月光,再一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