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长江航道里程表格模板

长江航道里程表格模板

长江航道里程表格模板
长江航道里程表格模板

页脚内容

页脚内容

水路里程表

重庆至宜昌水路里程表 重庆 重庆 涪陵 123 涪陵 丰都 176 53 丰都 石宝 271 148 95 石宝 万县 329 206 153 58 万县 巴峡 359 236 183 88 30 巴峡 云阳 389 266 213 118 60 30 云阳 奉节 451 328 275 180 122 92 62 奉节 巫山 491 368 315 220 162 132 102 40 巫山 火焰 534 411 358 263 205 175 145 83 43 火焰石 巴东 547 424 371 276 218 188 158 96 56 13 巴东 香溪 584 461 408 313 255 225 195 133 93 50 37 香溪 大坝 615 492 439 344 286 256 226 164 124 81 68 31 大坝 葛坝 648 525 472 377 319 289 259 197 157 114 101 64 33 葛洲坝 宜昌 657 534 481 386 328 298 268 206 166 123 110 73 42 9 宜昌 宜昌至武汉水路里程表 宜昌 36 宜都 56 20 枝城 72 36 16 松滋 91 55 35 19 枝江 148 112 92 76 57 沙市 180 144 124 108 89 32 公安 238 202 182 166 147 90 58 石首 313 277 257 241 222 165 133 75 监利 395 359 339 323 304 247 215 157 82 城矶 447 411 391 375 356 299 267 209 134 52 洪湖 468 432 412 396 377 320 288 230 155 73 21 赤壁 494 458 438 422 403 346 314 256 181 99 47 26 嘉鱼 540 504 484 468 449 392 360 302 227 145 93 72 46 牌洲 626 590 570 554 535 478 446 388 313 231 179 158 132 86 武汉

长江航道环境基本特征系列一(航道和功能水域)

长江航道环境基本特征系列一(航道和功能水域) 长江海事局管辖长江干线水域范围自重庆界盘石至马鞍山慈湖河口,自西向东横跨重庆、湖北、湖南、江西、安徽四省一市,全长约2100千米,管辖水域内航道、水文、气象特点复杂多变,水域功能利用呈现较强的地域性特征。 图2.1-1 长江干线流域示意图 (一)航道 按照1998年交通部、水利部、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关于内河航道技术等级的批复》,长江干线航道技术等级划分如下:水富至宜宾为Ⅴ级航道;宜宾—重庆(羊角滩)为Ⅲ级航道,全长384千米;重庆(羊角滩)—城陵矶为Ⅱ级航道,全长1000千米;城陵矶—武汉为Ⅱ级航道,全长228.5千米,可常年通航3000吨级海船;武汉—铜陵为Ⅰ级航道,全长497.5千米,可常年通航5000吨级海轮;铜陵—南京为Ⅰ级航道,全长210千米,可常年通航10000吨级海轮;南京—石洞口为Ⅰ级航道,全长322.6千米,可常年通航50000吨级海轮;石洞口—吴淞口为Ⅰ级航道,全长14.4千米,可常年通航100000吨级海轮。 根据长江航道自然环境特点,长江干流航道习惯上分为上游、中游、下游三段。宜昌以上为上游航段,宜昌至武汉为中游航段,武汉以下为下游航段。 1、上游航段:自葛洲坝水利枢纽和三峡水利枢纽的相继修建后,长江上游航段通航状况发生重大变化。根据其通航特点,可分为自然河段、回水变动区、常年库区、两坝间河段等四段。 (1)川江自然河段:重庆至界石盘为川江自然河段。航道曲窄,岸线极不规则,河床纵剖面陡峻,河床起伏不平,纵向呈深潭与浅槽相间,地势坡度大,平均坡降为0.18‰,河床主要为岩石或卵石组成,间有少量淤沙河段,河道岸线均较稳定少变,但深度差异很大,该河段碍航滩险多,急、弯、浅、险并存,航行条件较差。枯水期该航段总体航宽大体在100米至200米之间,最窄处航宽仅60米。洪水期河道展宽段较多,一般河床为500—800米。枯水期航道维护水深2.7米,洪水期航道维护水深3.0米。

长江电子航道图

长江电子航道图 整体介绍 长江航道图是指利用计算机、地理信息等技术,将长江航道各要素信息按照《长江电子航道图制作规范》进行技术处理,制作而成的标准化数字化的专题地图。 长江电子航道图系统由生产编辑系统、公共服务平台和应用系统组成。其中,生产编辑系统以空间地理信息数据库为核心,整合长江全线航标、水深、碍航物等航道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实现了长江电子航道图数据的快速制作和更新;公共服务平台采用Web Service等开放式标准协议,按照面向服务架构的理念,将长江电子航道图的数据制作方、数据使用方、和数据管理方集成于一体,通过网络向管理单位、航运企业和社会公众提供长江电子航道图的服务、更新与运行管理;应用系统主要指为长江航行船舶量身打造的一套终端软硬件系统,该系统通过与GPS系统、AIS系统、雷达系统等多系统相融合,为传播用户提供形象、直观、高效、精确的导航、助航功能和便捷的通信功能。 长江电子航道图系统是长江航道信息化建设的基础,是“数字航道”和“智能航道”的核心和关键,对全面提升航道服务的能力和水平,促进航运管理的转型升级具有重大的作用和意义。

研发历程 长江电子航道图系统的研发采用“需求引导、总日规划、分步实施、逐步完善”的原则,系统的研发经历了长江电子航道图1.0版、2.0版、3.0版系统。 1.0版电子航道图可提供相对简单的助航服务功能,属于传统纸质航行参考图的数字化,但在数据更新、数据保密、数据发布等方面还未进行深入研究,不能很好地满足社会各界对长江电子航道图数据服务的迫切需求。 2.0版本是一套先进的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电子航道图生产、服务与应用系统。系统建设通过建立通信网络平台,开发软件系统,实现整个系统的研发与集成。系统以数据库为核心,通过整合长江全线航道基础地理信息数据,航标数据、水位数据、航道实际维护尺度数据等,实现航道地理信息数据的统一管理。通过开发电子航道图生产编辑系统软件,实现符合《长江电子航道图制作规范》数据的快速生产与更新。在此基础上,搭建长江电子航道图公共服务平台,为用户提供电子航道图更新数据下载、最新的航标更新数据、水位信息及最新航道实际维护尺度等信息,辅助用户安全航行,以提高长江航道的通航能力。2.0版电子航道图初步实现了航道要素功能化。 3.0系统继续拓展电子航道图系统的应用服务能力,实现了流速信息显示与应用、数字雷达扫描信息显示与应用、可视距离信息显示与应用等功能,为用户提供更加丰富、实用的助航及管理服务。初步探索了电子航道图的智能化服务。 功能介绍 (1)航道信息服务 长江电子航道图能够实时显示航标、水深、周边船舶等航道要素信息,沉船、礁石等水下碍航物信息,桥梁、码头等邻过河建筑物信息,航行通告和航道维护尺度等公共服务信息,并可通过无线或有线网络通信自动更新最新数据,供用户使用。 (2)导航助航服务 长江电子航道图可为船用终端系统提供基础数据,终端系统能够根据用户需求自动获取所需要的不同水深航道,使用户直观的掌握不同水深的航道尺度信息,指导船舶安全航行;具有多种航行预警机制,如偏离航道预警、船舶交会预警、水下碍航物预警。桥区、锚地、横驶区、警戒区等特殊水域航行提示,并可根据用户需求进行预警参数的灵活设置;同时,可以实现航道的流速信息显示、山区河段可视距离显示、数字雷达扫描信息叠加集成应用、虚拟航标应用及控制河段智能通行指挥等功能,为航行船舶提供全面的助航导航服务。 (3)辅助决策服务 用户能够根据需求查询当天实测水位信息和未来七天预测水位信息,并根据水位信息获取当天的航道水深和未来七天的航道预测水深,为用户设计经济航线、编制航次计划以及船舶配载等提供决策参考。 (4)管理监控服务 能够实现船舶所在位置及航行状态远程实时监控,管理能源不仅对船舶的安全生产和任务执行情况做到实时跟踪、监管,还可通过航行轨迹回放协助事故调查,为用户提供航道及船舶的管理监控服务。

长江航道某码头勘察报告

目录 一、前言 (1) ㈠工程概况 (1) ㈡勘察目的、任务和要求 (1) ㈢完成工作量及质量评述 (1) ㈣勘察依据规范、规程 (2) 二、场地工程地质条件 (2) ㈠场区地形地貌 (2) ㈡场地土体工程地质特征 (3) 三、岩土工程分析与评价 (3) ㈠场地稳定性评价 (3) ㈡场地土类型及建筑场地类别的划分 (4) ㈢地基土参数的分析与选用 (4) 四、基础方案选择与评价 (8) ㈠基础类型及持力层的选择与评价 (8) 五、结论与建议 (8) 附图目录 图号图名比例尺 1 长江航道局+++++航道处调关航道站码头 勘探点布置平面图 1:1000 2 1—1′工程地质剖面图水平1:100 垂直1:200 3 ZK1钻孔柱状图 1:200 4 ZK2钻孔柱状图 1:200 附件 土工试验成果汇总表

一、前言 ㈠工程概况 长江武汉航道局拟在++++市调关镇兴建航道工作船泊位一个,码头型式为实体斜坡道,由重力式挡墙形成踏步斜坡。主要荷载为人行荷载。 ㈡勘察目的、任务和要求 本次勘察为施工图设计阶段工程地质勘察,勘察的目的是为地基基础设计、施工及不良地质现象的防治措施提供工程地质依据,具体要求如下: 1、划分地貌单元; 2、查明各单元土层性质、分布规律,分析整体滑动的可能性; 3、查明不良地质现象的分布范围、发育程度、形成原因; 4、根据以上各项成果,分析场区工程地质条件,判断不良地质现象对工程建设的影响,推荐适宜建设地段及基础持力层; 5、钻孔深度:按《港口工程地质勘察规范》(JTJ240-97)执行,要求进入中密或密实砂土层2m。 根据勘察目的,我院采用钻探取芯、原位试验(标准贯入试验)、室内土工试验等手段进行施工,共布置了钻孔2孔,勘探孔深最深达到25.2m,未见中密或密实的砂层,勘探孔深满足斜坡码头勘探深度要求。 勘察孔的布置方案由武汉港湾工程设计研究院提供。具体布置详见附图1所示。 ㈢完成工作量及质量评述 野外工作于+++++年3月3日开始,于++++++年3月6日结束,完成工作量及质量评述见表1。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