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谈治理理论

浅谈治理理论

浅谈治理理论
浅谈治理理论

浅论“治理理论”

摘要:治理理论是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西方学术界较有影响的理论,是关于当前政府和政府改革的研究课题。治理理论产生于西方福利国家失败和市场机制失灵的语境中,它的理论基础是新自由主义和公共选择理论。治理理论在西方一经提出,很快就引起了中国学者的关注,并已成为学术界探讨的热点问题。治理理论虽对我国的政府改革有一定的启发意义,但由于社会发展阶段和意识形态的差异,决定了我们在研究治理理论时,必须结合中国的现实,做出正确的抉择。关键词:治理理论;理论基础;

一.治理问题的提出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的西方学术界,治理理论十分流行,以治理为研究课题的著作开始涌现,并成为学术界争论的焦点。从1989年世界银行在分析非洲的发展形势时,首次提出了“治理危机”,再到世界银行1992年年度报告的标题就是“治理与发展”。“治理”一词在学术界传播的速度超出所有人的想象,与此同时,治理理论在实践上也被运用到各国的政府和政治改革上,甚至有学者提出“没有政府的治理”。治理理论产生于西方国家,因此作为舶来品的治理理论是否适应于中国,就成为中国学者争论的焦点。我国学术界开始重视这一理论,并且将这一理论应用于中国现实的政治问题,我们不能因为强烈的人文关怀而忽视了学者应有的学术理智,否则就会导致对治理理论的滥用和对政治实践的误导,治理理论的中国适应性问题,仍需要我们进行探讨和大量的理论和实践论证。本文将从治理理论兴起的背景和理论基础入手,以求能把握治理理论的精髓,从而对治理理论的中国适应性问题做一个尝试性的判断。

二.关于治理概念的综述

在英语中,“治理”一词可以追溯至古希腊语和古典拉丁语中的“操舵”一词,原指控制或操纵。在对治理的各种定义中,最权威的定义是联合国全球治理

委员会于1995年发表的《我们的全球近邻》一文中:“治理是各种公共的和私人的个人和机构管理其共同事务的诸多方式之总称,它是使相互冲突的不同利益得以调和并采取联合行动的持续过程。这既包括了有权迫使人们服从的正式机构和规章制度,也包括由各种人们同意或以为符合其利益的非制度安排。”根据我国著名学者俞可平教授的观点:“‘治理’一词的基本含义是指官方的或民间的公共管理组织在一个既定的范围内运用公共权威维持秩序,满足公众的需要。治理的目的是指在各种不同的制度关系中运用权力去引导、控制和规范公民的各种活动,以增进公共利益。”治理是一种管理过程,包括公共权威的树立,治理机制的建立和治理方式的多样化。

在西方学术界,作为全球治理理论的主要创始人之一的罗西瑙认为:治理是指“由共同的目标所支持,这个目标未必出自合法的以及正式规定的职责,而且它也不一定需要依靠强制力量克服挑战而使别人服从,它既包括政府机制,同时也包含非正式、非政府的机制。”研究治理理论的另一位权威学者斯托克对目前流行的治理概念作了一番梳理和比较后指出:学术界对治理理论已经形成了五种主要的观点:①治理意味着一系列来自政府,但又不限于政府的社会公共机构和行为者;②治理意味着在为社会和经济问题寻求解决方案的过程中,存在着界线和责任方面的模糊性;③治理明确肯定了在涉及集体行为的各个社会公共机构之间存在着权力依赖;④治理意味着参与者最终将形成一个自主的网络;⑤治理意味着:办好事情的能力并不仅限于政府的权力,不限于政府的发号施令或运用权威。

从以上各种关于治理概念的定义中我们可以得知:治理理论具有广泛的适应性,这是由于治理主体的多样化决定的,治理的主体可以是国家、公共机构,也可以是私人机构,更可以是公共组织和私人机构的相互合作。治理理论强调的是:在国家和政府不能发挥主体作用而需要相互合作的问题上,强调社会的作用,强调社会与国家的协作,也因此更加强调国家对社会的依赖关系,摆脱此前所认识的社会必须依赖于国家而存在。“治理”和“统治”从表面上看似乎没什么差别,尽管治理和统治都属于政治活动范畴,都需要权威和权力,但两者的实际内涵却存在很大的不同。治理需要权威,但和统治不同,这个权威不一定是政府,而且治理动员管理对象共同参与,是一个上下互动的管理过程。与此同时,治理在实

际管理过程中极力寻求管理方式的灵活性和管理手段的多样化。由此我们可以得出:在内涵和外延上看,治理是一个比统治更宽泛的概念。治理的权力是分散的和多中心的,而统治权力是集中的;在管理范围上,统治是在民族国家内,而治理可以跨越国界,也即现在流行的全球治理;在权威的来源于性质上,统治的权威源于强制性的法律,而治理则源于公民的自愿认同和对公共生活的积极参与。

三.治理理论兴起的背景

(一)治理理论兴起的社会实践背景

治理理论兴起的现实原因之一就是公民社会的日益壮大。从政治思想的历史发展来看,公民社会起源于古希腊城邦,因为从政治角度看,雅典是个城邦社会;从社会角度看,雅典则是个公民社会。公民社会既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也是对现代民主政治发展的回应。那么何谓公民社会呢?有学者认为:“公民社会指的是国家或政府之外的所有民间组织或民间关系的总和,是民间的公共领域。其组成要素是各种非国家或非政府所属的公民组织,包括非政府组织、公民的志愿性社团、协会、社区组织、利益团体和公民自发组织起来的运动等,它们又被称为介于政府与企业之间的‘第三部门’。”介于国家与社会之间的公共领域的日益扩大,为公民参与公共事务提供契机,公民在这个领域里自由讨论,不涉国家的干涉,强调公民在政治生活中的互动。而治理理论则是以维持政治秩序为目标,以公共事务为对象的政治活动。公民社会的日益扩大,使人们认识到仅仅依靠市场或者政府都无法避免资源配置的低效率。因此越来越多的人尝试以治理理论来解决上述问题,强调政府、市场和社会的协作,治理理论便由此而兴起。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由于民族国家的职能扩张,机构臃肿,以及由此而带来的行政效率低下,导致西方福利国家出现管理危机,政府与公民社会的联系愈来愈少。西方福利国家追求公平分配与应享权利,但福利国家也会带来一系列的负面效应:一是容易导致个人进取意志的衰退,人们开始养成对国家的习惯性依赖,工作伦理和工作热情衰退,享乐主义开始在西方国家流行;二是容易产生对政府形象的破损,西方福利国家的政府不仅要向公民承诺建立一个名符其实的福利国家,而且承诺要采取行动改变所有社会和经济的不平等,这给政府带来沉重的执政压力,一旦丧失行政能力,就会因无法兑现承诺而陷入合法性危机。

治理理论兴起有着深刻的社会背景,除了西方福利国家失败这一直接原因外,许多西方学者认识到在资源配置中,政府存在缺陷,市场同样也存在缺陷,市场机制在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发展市场经济方面曾显示出比层级制更大的优越性,但在具体的资源配置过程中,市场机制也存在分配不公、市场垄断、失业等现象,即市场在资源配置方面出现低效率的时候,就出现了市场失灵的现象。所谓市场失灵在福利经济学中是这样描述的:如果没有足够的市场;如果所有的消费者和生产者不按竞争规则行事;如果不存在均衡状态,这样的情况下,运用市场手段,无法达到经济学中的帕累托最优。市场在提供公共产品、限制垄断、避免过度竞争等方面存在缺陷,单纯的依靠市场手段无法实现资源配置的最优化状态。考虑到市场和政府都存在缺陷,越来越多的人提出治理理论。有学者指出:“公共治理理论既是对福利经济学关于市场失灵论的超越,也是对公共选择理论关于政府失败论的超越。公共治理是在各相关学科对政府理论研究发展到一定阶段上互相渗透、相互融合、综合发展的产物。”

(二)治理理论兴起的学术背景

治理理论的兴起虽然有现实的社会原因,但它并非是一种简单的应对现实社会问题的应对之策,在其社会原因背后有着深刻的学术背景。众所周知,资本主义在西方国家取得绝对的统治地位,已经过去了几百年的时间,在这期间,围绕政府职能与政府改革的学术争论,就未曾停止过。治理理论认为:无论是亚当·斯密的“看不见的手”,抑或是凯恩斯的“看得见的手”,从本质上说都无法克服市场机制和政府本身所固有的缺陷。“作为新保守主义政治视域中的治理理论,可以称之为‘治理话语’,治理话语排斥政治学知识中统治话语的独霸地位,以多中心治理为核心拓展了民主自治思想。”治理理论主张由政府、市场和第三部门共同治理国家,从政府、市场、社会等角度多层面进行治理,从而形成一种全新的政治管理的局面。在治理理论兴起之前,西方国家的公共管理主要采取两种途径:一是集权式的政府主导模式;二是市场化的经营模式,但是在实践中,这两种模式都存在不可避免的缺陷。这样,就在西方学术界重新探讨国家和社会事务的管理模式时,治理理论便应运而生,成为当前西方学术界流行的理论之一。(三)治理理论兴起的世界背景

全球化正日益成为我们这个时代最显著的特征,治理理论的兴起虽然有其社

会背景,实际上,治理理论的兴起也是对全球化发展浪潮的回应。随着“全球化时代”的到来,人类的政治生活正在发生深刻的变革,其中最明显的就是人类政治活动的重心由“统治”转向“治理”。在全球化条件下,任何民族国家的政治行为和政治活动都不再是单纯的个别行为,而是国际社会和国际政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因为全球化使世界紧密联系在一起,世界各国是相互依存的。

全球化首先是世界经济的一体化,而经济生活必然影响政治生活以及文化生活,经济全球化改变了传统的统治主体和方式。全球化的重要特征就是跨国组织和跨国公司的影响日益扩大,传统的国家主权论受到挑战,民族国家的主权和政府的权威不断受到挑战和削弱。与此同时,治理和全球化治理的作用便日益突出。国内有学者指出:“国际社会和国内社会在全球化时代同样需要公共权威和公共秩序,但这是一种新的公共权威和公共秩序,它不可能由传统的国家政府来创立,只能通过治理和全球治理来实现。”

全球化虽然对人类政治生活产生深刻的影响,但并不能因此用全球化来说明世界的现实状况,因为民族国家一直是人类政治生活的核心,世界的本质没有变,仍然是一个由民族国家构成的无政府社会。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治理理论主张的“多元治理”,强调民间组织的作用适应了这种全球化浪潮:全球化使世界趋于一致性,全球化加深了世界各国的经济联系。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治理理论开始勃兴,它是全球化进程发展的必然产物,是冷战后国际政治经济格局新的发展阶段,顺应了时代发展的潮流,有利于推进全球公民社会和民主政治的发展。

四.治理理论的理论基础及主要特征

(一)治理理论的理论基础

治理理论有着广泛的世界背景、社会背景和深刻的理论渊源。就其实践原因而言,由于西方福利国家政策的失败和市场机制的失灵,导致西方的政治学家和学者提出治理理论,试图以“治理”取代“统治”,以求解决市场和政府在资源配置中的局限问题。众所周知,任何一种理论并非只是一种应对社会现实问题的应对之策,在其背后有着深厚的理论基础,治理理论也不例外。笔者认为:全面把握和理解治理理论首先需要了解其理论本质和精神,而要理解治理理论的精神必须追溯至隐藏在它背后的理论基础。总的来看,治理理论有三大理论基础:一

种是主张恢复古典自由主义的新自由主义;一种是主张用经济学方法研究政治学问题的公共选择理论;一种是批判现代自由主义的新保守主义。

1.新自由主义

自由主义是形成于近代并在当今的西方社会处于主流地位的一种政治思潮。作为一种哲学思潮,自由主义的发展经历了古典自由主义、主张国家干预的自由主义和主张恢复古典自由主义的新自由主义三个阶段,而新自由主义尤其是极端自由主义则为治理理论的兴起提供了直接的理论渊源。新自由主义反对积极自由,认同个人行为不受限制,不受干涉的消极自由观,要求消除一切妨碍个人权利的人为障碍。新自由主义的契约论模式认为:自然权利不仅具有不容侵犯的价值神圣性,而且常常表现出易遭伤害的现实脆弱性,所以其主张应该最大限度地降低来自他人、团体尤其是公共权力组织的种种不合理的外在干预。

虽然自由主义的基本原则和前提假设是个人主义的,但与无政府主义不同,自由主义坦然接受人只能生活于政治社会这一既定事实,政府作为公共权力机构,其存在是有序社会生活得以维持的必要条件,但这种政府必须是管事最少的政府也就是古典自由主义所倡导的“守夜人国家”。由于看到了政府潜在的弊端,新自由主义主张有限政府,反对福利国家。新自由主义认为只要遵循一定的公正的规则,个人自私、理性的追求就会达到社会整体的协调和繁荣,就能自发产生一种合作秩序,而这种秩序以市场秩序最为典型,所以新自由主义主张发挥市场制度的优势。

2.公共选择理论

公共选择研究的是与市场选择、个人选择相区别的集体选择或者说公共领域的选择问题。由此我们可以得知:“作为一种选择,公共选择指的是与个人选择相区别的集体选择,是指人们通过某种制度安排集体决定公共物品的需求、供给与产量的过程,是一个个人偏好通过某种机制转换成经济行动的过程。与一般市场中的个人分散化决策相比,公共选择是一种资源配置的非市场决策形式。”其后的公共选择学派倡导将经济学上的方法论引入政治学领域,用以研究政治问题,以布坎南和图洛克为代表。公共选择学派的贡献在于其独特的研究方法,所以说公共选择理论可以说是经济学在政治学中的应用,经济学家从参与者、选择方式和选择标准三个关键要素出发,提出了效率和公平两个评价公共选择的标

准。公共选择学派提出两个基本的假设:个人效用的最大化和政治的交换性质,并在这两个假设的基础上,引入经济学的方法论研究政治问题,得出许多结论,其中最有影响力的是“政府失败论”。

政府对社会经济生活干预的途径是通过公共政策的制定和执行实现的,但任何一种公共选择方式都很难充分实现公共利益的最大化。由于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存在缺陷,政府将提供一些市场不能提供的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可是由于公共物品的供给缺乏竞争机制,导致行政机构的低效率和公共物品供给的低效率。同时,由于政府职能的扩张,政府机构出现臃肿,政府在介入经济活动时存在寻租和腐败现象,这已经成为一个世界性的问题,这一切最终导致公共决策的做出只是官僚机构、利益集团和其他的公共权力机构相互追逐私利、不断博弈的结果,从而导致“政府失败”。由此我们可以得知:公共选择理论对政府活动和政府行为持一种不信任和怀疑的态度。

3.新保守主义

新保守主义是对保守主义的当代新的发展和认识,迈克尔·哈灵顿是最早使用新保守主义一词的。“作为新保守主义政治视域中的治理理论,可以称之为‘治理话语’,治理话语排斥政治学知识中统治话语的独霸地位,以多中心治理为核心拓展了民主自治思想。”由此我们可以得知:治理理论和新保守主义有着不可割裂的联系。新保守主义是在对现代自由主义的批判中发展和成熟起来的,面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国家普遍实行混合经济和高福利的政策,导致国家机构膨胀等现象,以至于后来发生了世界性的经济危机,新保守主义批判现代自由主义偏离了古典自由主义的精神,主张应该遵循古典自由主义的基本价值主张,重新重视市场机制的作用。“新保守主义者反对任何激进主义和乌托邦。在他们的眼中,只有秉持古典自由主义的基本价值,或者是哈耶克所称的‘人类合作的扩展秩序’,只有遵循人类行为所自发形成的价值和社会制度,对人类理性的局限性有清醒的认识,人类社会才可能进一步发展。”

新自由主义、公共选择理论和新保守主义这三种相互区别却又相互联系的理论都对人类的理性持审慎的态度,对政府潜在弊端和市场机制优势和分析值得我们加以思考。在实践上,指导了美国里根政府的改革和英国撒切尔夫人的私有化改革,在当时也取得了较大的成功,也积累了一些值得见鉴的经验。虽然今天的

治理理论有了新的发展和创新,而且观点众多,各自的主张也不尽相同,但可以肯定的是:治理理论的理论基础可以追溯到新新自由主义、公共选择理论和新保守主义上来。

(二)治理理论的主要特征

自从1989年世界银行在评估非洲的形势首次提出“治理危机”开始,“治理”一词便在学术界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关注。从全球治理理论的主要创始人罗西瑙的没有政府统治的治理,到治理理论的另一位代表人物罗茨对治理的六种不同的定义,再到研究治理理论的权威人物斯托克总结的关于治理理论的五种主要的观点,我们都不难把握和理解治理理论的内涵和主要特征。国内有学者认为:“治理理论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对社会管理力量多元化格局的关注,对社会组织群体势力的重视和关切;第二,治理理论在关注社会管理力量多元化的同时,对政府角色给予重新定位,它并没有将政府从其概念中剔除出去,而是提出了具有重要意义的新政府理念—有效政府;第三,在明确了政府的角色后,治理理论对治理的网络管理体系作出了重要阐释。”这些观点都极具代表性,可是如果从政治哲学的角度来把握治理理论的主要特征也许会更好。

从政治哲学的角度也就是从政治的“应然”或价值层面把握治理理论,更好的体现治理理论精神的应该是契约理念。契约理念的基本特征可以概括为:“(1)功利目的:契约关系骨子里是一种利益关系,原则上排斥行为方式的情感取向;(2)理性权衡:契约关系不仅涉及具体利益,而且‘充满了度量性和精确性’;

(3)自由合意:契约行为具有选择性特征,它反映了当事人之间的一种自由合意的意志关系;(4)主体平等:作为一种自愿协议,契约内在地蕴涵着平等要求;(5)信守承诺:任何契约都意味着某种程度的约束。”从这我们可以看出:契约包含自愿、责任性、公开性和一致同意这四个要素。契约理论要求政府在社会生活中实施治理过程中不能以权威的身份主导治理,而是加强与公民和社会团体的合作,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参与治理,从而实现共同治理。

治理理论所体现的主要特征与政治哲学上的契约理念所体现的精神有着惊人的相似性,从政治哲学的角度认识治理理论,有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和运用治理理论。治理理论强调参与,公民和社会团体的积极参与;崇尚谈判,主张社会各主体应该在平等的基础上进行对话,以实现协作;而治理理论倡导妥协,为了

社会的公共利益,呼吁社会各主体学会妥协,以寻求促进公共利益的实现方案。由此我们可以得出:治理理论的主要特征有:“治理以多元主体的共治为核心、治理以善治为目标、治理关系应以契约为主要形式、治理要求资源共享、治理要求重新定位政府职能。”治理理论为我们描绘的是一幅崭新的政治蓝图,而把握了治理理论的主要特征,也就能深刻的理解其理论精神和本质,为我们探讨治理理论的中国适应性问题提供了理论的支撑点。

致谢

时光飞逝,自己的大学生活即将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回首自己大学四年的生活,心中顿生万分感慨。临近毕业,本人的毕业论文工作也随之进入尾声。从论文选题到论文的开题报告,从论文提纲的确定到论文初稿的修改,再到最后的定稿,这些都离不开老师和同学的指导以及帮助,在此我想向各位老师表达我最诚挚的谢意。

这篇论文的写作倾注了指导教师刘晓峰老师的心血,从选题到论文的构思,从论文结构再到论文具体语言的推敲,都是在刘老师的指导下完成的。在老师进行论文指导的同时,刘老师还不断拓宽本人的专业视野,不断激发本人的论文写作热情。刘老师渊博的知识、平易近人的性格和严谨的治学态度让我受用终身。借此机会,我想向刘老师表达我最诚挚的谢意。

同时,这篇论文的顺利完成也离不开其他老师和同学的帮助。我的辅导员王虹圆老师抽空给我们讲解论文写作的一些注意事项,我的室友们也帮忙修改本人的这篇论文,他们给本人提供了一些宝贵的意见和建议,正是由于他们的建议,让这篇论文不断得到完善。在此向各位老师和同学一并表达我诚挚的祝福。

由于本人水平有限,论文中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恳请各位老师和同学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帮助我不断改善和进步。在以后的求学道路,我会继续努力,争取做得更好。

此致

敬礼

金根

2012年4月12日

公司网络管理制度

公司网络管理制度一1目的11为了加强计算机网络、软件管理,保证网络系统安全,保证软件设计和计算的安全,保障系统、数据库安全运行特制定本制度。12本制度适用于对公司网络系统的运行维护和管理。2范围21计算机网络系统由计算机硬件设备、软件及路由器、交换机组成。22软件包括操作系统、应用软件、及有关的专业应用软件等。23个人办公的网络系统配置包括客户机在网络上的名称,地址分配的配置等。24系统软件是指操作系统如等软件。25平台软件是指办公用软件如2003、邮箱软件等平台软件。3职责31信息部为计算机系统、网络安全运行的归口部门,负责计算机网络系统的日常维护和管理;负责计算机网络的安全运行及计算机系统防病毒管理;4管理41服务器维护411对于系统和网络出现的异常现象,系统管理员应及时组织相关人员进行分析,制定处理方案,采取积极措施,并如实将异常现象进行记录。针对当时没有解决的问题或重要的问题,应将问题描述、分析原因、处理方案、处理结果、预防措施等内容记录。412每月3日前对相关服务器数据、重要部位电脑的数据进行备份。413维护服务器,监控外来访问和对外访问情况,如有安全问题,及时处理。414制定服务器的防病毒措施,及时下载最新的防病毒疫苗,防止服务器受病毒的侵害。42客户机维护421按照人事部下达的新员工或外借人员姓名、分配单位、人员编号为新的计算机用户分配计算机名、地址等。4211帐号申请新员工或外借人员需使用计算机帐号,先向

部门经理提出申请经批准后,由系统管理员负责分配计算机和等。422如有移动用户需访问局域网,由用户提出申请,部门经理审核、信息部经理审批后,系统管理员负责提供服务。423根据用户需要为其配置接入权限,一般员工只有接入局域网权限,如有工作需要接入,由部门经理审核后、子公司与中心的负责人审核后,由管理总监审批后,由网络管理员提供服务。424网络用户不得随意移动信息点接线。因房屋调整确需移动或增加信息点时,应由计算机管理人员统一调整,并及时修改网络结构图。425对于网络用户传播、复制、制造计算机病毒或采用黑客技术而致使计算机网络瘫痪造成重大损失的情况,将给予严肃处理。426计算机日常维护由使用者负责,电脑整洁、干净、不得有污垢、灰尘现象。爱护计算机和网络设备,如人为因素发生设置非正常损坏,除对当事人进行处罚外,另由当事人按照损坏程序进行赔偿。427使用者的重要文件,禁止放在系统盘盘及我的桌面和文档,以免系统瘫痪后丢失数据。43软件维护431公司计算机,必须由系统管理员统一安装操作系统、等软件,用户可以在系统管理员的授权下,自行安装系统和专业软件。432严禁擅自在计算机中安装非工作软件和程序,严禁擅自删除计算机中的系统文件,由此可能导致数据丢失或计算机操作系统破坏,以致计算机瘫痪而影响工作;如确实工作需要安装或删除软件和程序应当向网络系统管理人提出申请,同管理人员统一安装或删除。433用户如有中毒、操作系统缓慢、死机等问题时,向系统管理人员提出口头请求,接到请求的系统管理

文学理论

文学理论 第六章文学作品 一、基本概念 文学语言:是对日常语言的提炼与加工,是文学最基本的结构层次,是一种具有表现目的和个性特征的整体性语言构造。具有塑造生动的生命形式和表意的含蓄性和丰富性 两个特征。 文学形象:是由文学语言所创造的艺术世界中的具体生活画面,包括人物景色等具体形象极其构成的整体形象,可分为一般文学形象和理想艺术形象两个层面。具有主观与 客观的统一,假定性与真实性的统一,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统一,个别与一般的 统一四个方面的特征。 单个形象:指文学的艺术世界中相对独立的文学形象。比如林黛玉。 整体形象:指文学作品中由若干单个形象共同组成的文学形象整体。如贾史王薛四大家族。虚象:通过实象联想出来的形象。 实象:文学作品里具体可感的形象。 情境:一般指叙事作品或戏剧中的事件、场景、时代背景、社会环境极其总和。 氛围:一般指由情境形成的特殊气氛和情调。 象征:是文学形象的理想形态之一,是以表达观念和哲理为目的,以暗示为基本艺术手段、具有荒诞性和审美求解性的艺术形象。有暗示性、哲理性、荒诞性、多义性四个特征。寓言式象征:指通过一则故事象征或暗示出某种哲理和观念。 符号式象征:指不具有情节性的整体形象或单个形象。 意境:是文学形象的理想形态之一,主要指抒情作品中呈现的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系统和其发生的审美想象空间。具有情境交融、虚实相生和韵味无穷的特征。 典型:是文学形象理想形态之一,主要指叙事作品中塑造的显出性格特征的富有魅力的人物形象。 意蕴:指文学语言和文学形象所传达的意义,属于文学作品结构的最深层次。文学作品意蕴可分为:审美情韵层、历史内容层、哲学意味层。 诗歌:是一种以富有韵律的语言和丰富的想象来表情达意的文学体裁。具有强烈的情感、跳跃性的言语结构、富有音乐美的凝练的语言三个特征。 散文:与诗歌、小说、戏剧并列的一种以审美的方式自由地抒发人生感受的文学体裁。具有

2019年《网络安全建设与网络社会治理》试题及答案

我国互联网产业正在规模迅速壮大,全球互联网企业市值前20强,我国企业占(C)家。 (A) 15 (B) 2 (C) 8 (D) 4 2013年增设的7个国家级互联网骨干直联点不包括(C)。 (A) 成都 (B) 郑州 (C) 贵阳贵安 (D) 重庆 我国要构建一体化的国家大数据中心,完善统一的绿色安全数据中心标准体系、互联互通的分布式网络存储支撑体系、资源共享的(D)体系。 (A) 网络安全保障 (B) 网络空间智能化 (C) 网络空间一体化 (D) 灾备应急响应 保障国家网络安全需要从广义层面发展网络安全产业、创新网络安全保障,要发挥(C)网络安全基础性作用。 (A) 国家 (B) 政府 (C) 大型互联网企业 (D) 主管部门 惠普、戴尔、IBM、思科四大美国公司服务器产量占据全球服务器市场份额(C)以上。 (A) 20% (B) 90% (C) 70% (D) 99% 属于5G技术方案验证内容的有(B)。 (A) 大规模天线测试 (B) 5G新空口的无线技术测试 (C) 开展预商用设备的单站测试 (D) 新型多址测试 连续广义覆盖场景主要挑战在于,能够随时随地为用户提供(B)的用户体验。 (A) 50Mbps以上 (B) 100Mbps以上 (C) 5OOMbps以上 (D) 1Gbps以上 1. 本讲认为,(B)要在人才流动上打破体制界限,让人才能够在政府、企业、智库间实现 有序顺畅流动。 (A) 加强全民网络安全意识与技能培养 (B) 完善网络安全人才评价和激励机制 (C) 加强网络安全教材建设 (D) 加快网络安全学科专业和院系建设 我国5G试验将分(A)步走。

文学理论教程 论文综述

《文学理论教程》(童庆炳主编)9—16章综述 《文学理论教程》后半本主要讲到两部分:文学作品、文学消费与接收。文学作品这一部分是从不同角度考察文学作品的类型和体裁,分析文学作品的文本层次,讨论叙事性作品和抒情性作品,把握文学风格内涵和价值;文学消费与接受这一部分则是论述文学消费、文学接受和文学批评等内容。 9—13章主要从四个方面阐释了文学作品的内涵和特点:第一.文学作品的外在形态(第9章),第二.文学作品的内在形态(第10章),第三.内外综合经典形态(第11-12章),第四.话语特色(第13章)。 文学作品的外在形态包括文学作品的类型和体裁。文学作品类型的划分方式很多,书本上的划分标准是现实型、理想型、象征型。这三种类型的文学分别有所侧重,前者侧重写实,中者侧重直抒,后者侧重暗示。第9章第1节主要论述这三者的基本特征及历史发展。文学作品的基本体裁则主要提到四类,诗、小说、剧本、散文与报告文学。 文学作品的内在形态包括文本层次和审美呈现方式。文本层次从总体上又可分为三大层次:文学言语层面、文学形象层面和文学意蕴层面。其中,文学形象是艺术表现的中心,它的高级形态有三种:文学典型、文学意境和文学意象。作为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典型、意境、意象具有其独特的美学特征,分类也是五花八门。 叙事和抒情诗内外综合经典形态的大类。叙事性作品以叙事为主,它的分析具体是从三个层次进行:首先是叙述内容,从叙事话语的内容中分析外部世界的事物进入文学话语后的形态特征;其次是叙述话语,这是对叙事文本形式特征的分析;最后是叙述动作,对叙事作为活动的特征进行分析。抒情性作品与叙事性作品相对应,关于它主要讨论的是抒情的基本性质和主要特征以及抒情性作品的结构,话语的修辞方式和不同的抒情角色等问题。 话语特色主要讲得是文学风格。文学风格的审美价值以及文学与文化的关系是要讨论的关键。不同的文学风格给人以不同的审美享受。另一方面,文化风格总是在一定的文化氛围中形成发展并渗透,从而成为一定文化的表征。 14—16章主要从三个方面解析文学消费与接收。先是讨论文学消费与接受的性质和特征(第14章),然后是文学接受过程(第15章),最后是文学批评(第16章)。 文学消费与接受里主要涉及消费与接受的性质与特征。文学消费是一种特殊的精神产品消费,具有意识形态属性。文学接受具有认识属性、丰富的文化属性,其中最基本的层面是审美属性、诠释属性和交流属性等。 文学接受过程有三大点。文学接受过程集中体现在读者对文本的阅读,读者的文学接受过程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发生(视野期待、接受动机和接受心境)、发展与高潮(共鸣、净化、领悟和余味)。 文学批评是文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章主要讨论三个问题:文学批评的价值取向、文学批评的模式(传统批评模式和现代批评模式)和文学批评的实践。 以上即是《文学理论教程》后半本的主要内容。文学作品在社会化大生产中体现出了自己的特质,从这个角度讲,文本从其产生到成为作品,它的消费和接受都是体现出了各个时代文学、作品的变化。文学作品适时则通。

网络社会公共治理的十大关键问题

网络社会公共治理的十大关键问题 2014年02月20日来源:学习时报作者:何哲 当前中国已经进入网络社会时代,根据中国互联网中心统计,截至2012年12月中国网民数量已经达到5.64亿人。网络社会的发展一方面对推动整个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积极影响,如促进经济发展,促进创新,降低信息沟通成本,促进政府效率,有利于政府透明和监督,加强官民互动等;另一方面也对传统的公共治理体系产生了极大的冲击,如网络暴力、侵害公民隐私、危害公共安全等问题。然而,现有对于网络社会公共治理的理论和实践还较缺乏。网络社会治理的种种困境,固然有技术手段相应缺乏等因素,然而最重要的是对网络社会的一些基本属性特性问题还未形成共识。只有在形成关键的共识之后,才能对网络社会的治理(包括制度治理和技术治理)体系和手段进行完善。这些关键的问题至少包括以下十个方面。 网络社会的基本属性:网络社会是一种什么样的社会状态。网络社会治理首先要搞清楚的第一个基本问题是,网络社会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社会状态。这个问题是所有网络社会治理策略的出发点。现有的观点大概有三种,一种认为网络社会是完全的虚拟社会,因此要制定虚拟世界新的法则或者应该用完全自由的方式处理;另一种认为网络社会是实体社会的延续,因此要按照实体社会治理的原则来治理网络社会(比如实名制);第三种认为网络社会已经与传统非网络社会高度融合,产生了介于虚拟社会与传统非网络社会高度融合的新的混合状态。因此需要采用虚实结合的治理策略。无论哪种观点正确,都是制定治理政策的基础。 网络社会的复杂性与可治性问题。与网络社会的属性高度相连的是网络社会本身所具有的最基本特性问题。而这一基本特性是着手制定网络社会治理策略的基础。网络社会最基本的特性当属网络社会本身所具有的复杂性以及由复杂性所引发的可治性问题。所谓复杂性是复杂系统理论的专有术语,特指网络社会本身的构成高度复杂并且由于高度复杂所具有的突变性、不确定性、非中心性等特点。而在复杂性基础之上的是可治性的问题。如果承认网络社会的复杂性本质,就必须承认网络社会不能沿用传统社会的管理方式来治理,必须遵从网络社会自有的特点实现协同治理。 网络社会中个体的身份属性与个体权利问题。网络社会中的个体是网络中的基本活动单元。然而网络社会中个体的身份属性到底是什么,这一问题依然还未有明确回答。在现实生活中,个体属性与人的基本权利高度相关,如生存权、财产权、受教育权、发展权等。而网络社会中的虚拟主体的属性到底是什么?是否应该如同现实生活一样被承认并赋予同样的活的个体的权利?如果承认的话,虚拟个体的权利到底是什么?实际生活中的个体是否有权拥有多个网络虚拟个体身份?在剥夺网络社会虚拟主体基本权利特别是网络活动权利的同时是否需要履行一定的法律程序(例如网络管理单位是否有权或者在什么条件下能够封禁网络上的虚拟主体)?这些问题都没有很好的解决。 网络社会治理与保障公民权利的关系问题。困扰网络社会治理的一个重要的政治矛盾是,一方面网络社会极大地扩展了公民参政议政的权利和渠道,同时网络的言论自由等权利是公民重要的人身权利;另一方面,对网络社会的严格管制或者控制有可能会极大损害公民的这种权利。因此,从保障公民权利和形成政治平衡的角度来说这就成为反对网络管理的一种主要的政治价值的阻力。而这种担忧并不是没有道理的,因此如何能够在保障公民基本网络权利和自由的情况下同时实现网络社会的有效治理,这是需要认真考虑的问题。此外,政府或者其他组织有没有权利对公民的网络信息和活动进行监控,应该在什么水平和范围内监控,应该履行哪些程序,都是需要认真考虑的。 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公民在网络社会中的位置和角色关系问题。网络社会重要的特性就是由于网络社会颠覆了原有的相对固定的层级关系,使得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公民等各种主体都以大致平等的身份来参与到网络社会的互动中。那么,在网络社会中,这些在原本真实社会具有明显层级地位和力量不平衡的主体在网络社会中应该扮演什么样的位置和角色?是否在网络社会中还应该保持原先的固化的层级关系和力量对比?(典型的如无论政府大小,其在网络社会的代表都是单一的ID,而显然在缺乏层级秩序的网络社会中处于相对劣势的一方)。

企业网络管理新方案.doc

企业网络管理新方案4 企业网络管理新方案 使用企业局域网管理软件已经是企业网络管理的新方案,那么局域网监控软件对于企业管理模式有哪些优势呢?企业局域网监控管理是针对网络滥用、企业关键问题无法保障等问题而实行的一种行之有效的管理手段。企业可以对局域网内的电脑进行监控管理,合理分配网络流量问题,因此需要部署专业的局域网管理软件。 娱乐的硝烟都弥漫到企业的电脑桌面上了,影视、音乐、游戏各类型的软件图标占领了员工办公桌面的半壁江山。随着企业对信息化办公的要求越来越高,众多的娱乐性因素成为企业效率低下的最关键因素。封端口、封IP、限下载各种手段用尽,依旧无法解决企业的实际管理问题,如何管理员工,不让办公桌面成为休闲娱乐成长的土壤,最快最有效的手段就是实行企业局域网监控办公管理。 在企业寻找新的管理模式时,众多局域网监控软件纷入眼球,那么如何选择一款安全性好的局域网监控软件是管理者首要解决的。而小草网管软件正式其中性价比最高的企业局域网管理软件,可以帮助企业管理网络,提高企业效率。 那么局域网监控软件对于企业管理模式有哪些优势呢?企业局域网监控管理是针对网络滥用、企业关键问题无法保障等问题而实行的一种行之有效的管理手段。企业可以对局域网内的电脑进行监控管理,合理分配网络流量问题,因此需要部署专业的

局域网管理软件。通过下面小草网管软件的几大功能,我们可以认识到企业局域网监控软件的优势。 1、软件运行限制、网址过滤、封堵。 可根据需要,对员工使用的软件进行限制管理者可以限制员工访问某些网址或者允许访问某些网址。可封堵员工上网端口,聊天端口,游戏端口等,可根据需要规范员工的上网行为。 2、邮件、网页、游戏、运行程序。 能实时记录员工计算机所有收发的内容、浏览的网页内容、所玩游戏的内容。 3、保障关键应用的稳定运行,确保重要员工顺畅地使用网络 支持多种智能带宽保障模式,满足关键业务(VPN、ERP、OA、视频会议、邮件等业务)与重要员工的带宽保障需求。动态保障这些业务与员工所需的带宽,在其需要使用网络时得到带宽的保障,优先使用网络;在其空闲的时候,带宽可以被其他业务或者员工使用。在不增加带宽的前提下,提升被保障业务与员工访问互联网的质量与速度。 4、全面透视网络流量,快速发现与定位网络故障 从整体、应用、员工多个角度透视网络流量。通过对出口带宽利用率、应用流量排名、 员工流量排名、主要流量流向、主要使用端口、员工流量排

文学理论毕业论文题目参考

文学理论毕业论文题目参考 论文题目是全文给读者和编辑和第一印象,文题的好坏对论文能否利用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一个好的护理论文题目应尽可能在一完整的的句子中囊括三个基本要素,即研究对象、处理方法和达到的指标,使读者和编辑对论文研究的内容一目了然。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部分关于文学理论毕业论文题目,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文学理论毕业论文题目一: 1、论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20世纪中国现代文学理论体系的建构 2、文学地理学:基于“空间”之维的理论建构 3、论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在中国的传播、接受与影响 4、场外理论的文学化问题 5、理论批评:回归汉语文学本体 6、文学理论的创新问题 7、中国文学理论的重建:环境与资源 8、以文学批评为枢纽的文学理论建构 9、现代小品理论研究 10、女性主义文学理论在中国 11、词风嬗变与文学思潮关系研究 12、俄苏文学与“十七年中国文学” 13、中国形神理论发展演变研究 14、美国生态文学研究

15、文学理论范式:现代和后现代的转换 16、戏仿在西方文学理论中的概念及其流变 17、当今的文学理论 18、文学与政治的博弈--瞿秋白译介俄国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纠结 19、理论如何文学?--以乔纳森·卡勒理论观的调整为参照 20、1898~1927:西方文学理论早期引介研究 21、比较文学若干理论问题的思考 22、期刊媒介与文学理论关系问题研究 23、隐喻与文学批评理论 24、色·宝音尼木和《文学入门》之文学体裁理论研究 25、译者与翻译生态环境:文学译者批评的理论探索 26、希利斯·米勒文学言语行为理论研究 27、文学语篇的语用文体学研究 28、弗洛伊德理论的自我矛盾及其影响下的文学创作 29、作为文学理论新范式的批判心理学 30、麦克卢汉媒介理论的接受与新世纪中国文学批评的发展 31、新时期文学批评现象回顾与理论反思 32、王学与中晚明文学理论的关系研究 33、乔纳森·卡勒的文学理论范式研究 34、罗宾·沃霍尔女性主义叙事学理论研究 文学理论毕业论文题目二:

概念整合理论

概念整合理论: 1.概念整合理论是心智空间理论的发展,心智理论是两个或多个空间合并而产生的层创(novel)推理。映射(mapping)被用来建立和开发概念整合的处理过程,对背景知识的激活。概念整合过程可以把真实的东西、虚构的东西、意像中的东西概念化;概念整合模型中生成的推理常常可以引导概念化者的知识基础和推理能力产生变化。 概念整合理论是建构混合认知模型的理论。(前言) 2.概念的体验性: 人类生存在客观世界中,当人们把客观世界的对象范畴化、概念化时才形成了概念,概念藏匿于人的思维中,通过认知过程概念可以被符号而形成语言系统。 概念是人认识世界的产物,是对事物本质的反应,是对一类事物进行概括的符号表征。(赵艳芳2001:81) 南朝刘勰.《文心雕龙》: “情以物迁,辞以情发。”(物色)“昔诗人什篇,为情而造句,辞人赋颂,为文而造情。”(情采)“故形立则章成矣,发声则文生矣。”(原道)“情以物兴,故义必明雅;物以情观,故词必巧丽。”(诠赋)“情动而言行,理发而文见”(体性) 这段文字说明客观世界作用于心,心生言、言生文。 概念是体验的,是经过心智加工的,体验越深,概念的印象也就越深。(例如:911)

概念来源于知识。不同的知识范畴可归结为不同的概念。人的心智会将具体的、体验的知识上升为概括的、抽象的概念。 概念是人类对客观世界的体验的、凝练的表达,心智的体验加工是心智的体验加工是概念的终端产品,概念被视为认识科学的中心。(Robert.A. Wilson, Frank.C. Keil, 2000:177) 概念是通过经验,特别是通过感知和肌肉运动能力而得到的。(Lakoff& Johnson 1999:497) 海德格尔坚持认为:“人类离不开概念,概念是经验的一个组成部分,所有的经验都是概念性的,是已经验的概念。”([法]马克.弗罗芒.默里斯,2004:68) “社会实践的继续,使人们在实践中引起感觉和印象的东西反复了多次,于是人们在头脑里生成了一个认识过程中的突变(飞跃),产生了概念。概念这种东西已经不是事物的现象,不是事物的各个片面,不是它们的外部联系,而是抓住了事物的本质、事物的全体、事物内部联系了”(毛泽东实践论) 2.概念的范畴: 概念的形成以认知范畴为基础,概念是人的思维单位。 概念是由具有该范畴全部通常属性的原型所表征的。(Rosch and Mervis, 1995:7 :537-675)

公共治理理论

公共治理理论 一、公共治理理论产生背景 1、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西方发生的社会、经济和管理危 机,推动了公共管理和公共行政理论研究的范式变革。 2、近代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政府公共管理的范围日趋扩展, 规模不断扩大,公共行政获得了相对独立于政治之外的地 位。 3、公民社会发展的需要。 4、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 5、西方学者的努力和众多社会组织集团的迅速成长。 二、治理的含义 1、治理的基本含义: “治理”的基本含义是指在一个既定的范围内运用权威维持 秩序,满足公众的需要。治理的目的是在各种不同的制度关 系中运用权力去引导、控制和规范公民的各种活动,以最大 限度地增进公共利益。从政治学的角度看,治理是指政治管 理的过程,它包括政治权威的规范基础、处理政治事务的方 式和对公共资源的管理。它特别地关注在一个限定的领域内 维持社会秩序所需要的政治权威的作用和对行政权力的运 用。 2、罗茨(R.Rhodes)关于治理的六种不同定义: a.作为最小国家的管理活动的治理,它指的是国家削减公共 开支,以最小的成本取得最大的效益; b.作为公司管理的治理,它指的是指导、控制和监督企业运 行的组织体制; c.作为新公共管理的治理,它指的是将市场的激励机制和私 人部门的管理手段引入政府的公共服务; d.作为善治的治理,它指的是强调效率、法治、责任的公共 服务体系; e.作为社会控制体系的治理,它指的是政府与民间、公共部 门与私人部门之间的合作与互动; f.作为自组织网络的治理,它指的是建立在信任与互利基础

上的社会协调网络。 3、格里·斯托克(Gerry Stoker)关于治理的五种观点 a.治理意味着一系列来自政府但又不限于政府的社会公共 机构和行为者。 b.治理意味着在为社会和经济问题寻求解决方案的过程中 存在着界限和责任方面的模糊性。 c.治理明确肯定了在涉及集体行为的各个社会公共机构之 间存在着权力依赖。 d.治理意味着参与者最终将形成一个自主的网络。 e.治理意味着办好事情的能力并不仅限于政府的权力,不 限于政府的发号施令或运用权威。 4、治理与统治的区别 a.本质性区别:治理虽然需要权威,但这个权威并非一定是 政府机关;而统治的权威则必定是政府。 b.主体的区别:统治的主体一定是社会的公共机构,而治理 的主体既可以是公共机构,也可以是私人机构,还可以是公 共机构和私人机构的合作。 c.权力向度的区别:治理的权力向度是多元的、相互的,统 治的权力向度是单一的、自上而下的。 三、公共治理理论的主要内容 1、治理的主体多元化 公共治理是由多元的公共管理主体组成的公共行动体系,包括有: a.政府部门(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其他公共权威)现实中 的政府具有复杂的结构,地方、中央和国际层面的政府及不 同部门构成了多层级、多中心的决策体制,众多权威交叠共 存是这一体制的主要特征。 b.非政府部门(私营部门、第三部门)治理的主体包括政府, 但又不限于政府。只要各种公共部门和私营部门行使的权力 得到公众的认可,这些部门就可能成为不同层面上的权力中 心,即可成为社会治理的主体。 2、主体间责任界限的模糊性 治理主体间的责任界限存在一定的模糊性。这与治理主体

治理理论

陈振明版《公共管理学》之治理理论第一节治理理论20世纪90年代以来,治理及善治概念日益成为公共管理的核心概念,治理理论是在西方学术界日渐崛起的显学,而合作网络途径则是其在90年代中后期的新进展。 本节将主要从合作网络途径的角度,探讨作为公共管理的治理理论。 一、治理理论的实践基础自从有了人类社会,就有了处理群体生活的组织活动,就有了解决合作事务的具体实践。 公共管理就是这样一种实践活动,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史前国家产生以前。 早在国家产生前,原始人就以氏族、部落和部落联盟为单位管理集体生产和共同防卫等事务。 这是公共管理在人类历史上的原始形态。 步入阶级社会后,国家和政府成了管理公共事务的主要组织方式。 国家除了要履行政治统治只能,还要履行社会管理职能,以维持社会生产和生活的秩序。 在传统的农业社会里,由于社会生产力水平低,公共事务少且目标单一,国家的公共管理只能带有鲜明的政治色彩,从根本上服务于统治阶级的共同意志和长远利益。 同时,国家的公共管理职能也反映了社会的共同利益,对缓和社会矛盾和阶级冲突具有重要的作用。 正如恩格斯所说的: “政治统治到处都是以执行某种社会职能为基础,而且政治只有在它执行了它的这种社会职能时才能维持下去。 ”随着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过渡,尤其是近代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国家公共管理的范围日趋扩展,规模不断扩大,大量社会事务被纳入政府议程,公共管理逐渐淡化阶级通知的色彩,进而获得了相对政治通知的独立性。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为了适应公共管理的这种发展趋势,行政力迅速扩张,大量介入国家和社会事务,出现了行政国家现象。 建立在政治——行政二分法基础上的官僚行政成为这一时期管理公共事务组织工具。 它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纳入到官僚组织的管理范围,随着公共事务的增多,政府的管理只能随之增加,政府规模随之膨胀,大政府时代也就到来了。 20世纪70年代的福利国家是官僚行政鼎盛时期的重要标志。 20世纪70年代末,一场质疑官僚行政有效性的运动在西方各国蔓延开来,各国开始重新调整国家和社会、政府与市场的边界,关注国家的竞争力,政府的合法性和公共部门对公众的回应能力,更少的政府,更多的治理成为西方政府改革的共同特征。 一开始,人们提倡民营化,主张将市场机制引入公共服务,采用工商业的管理方式治理公共事务,重塑政府。 进入90年代后,全球化和分权化的社会趋势极大地改变了公共管理的生态环境,社会关系日益复杂多变,相互依存的程度不断加深,范围不断扩展,政府、工商界和市民社会之间的1合作正成为民族国家竞争力和国家繁荣的基本构成要素。 在这种背景下,片面依靠市场竞争机制来改造公共管理的做法捉襟见肘。 合作网络应运而生,开始成为治理公共事务的重要形式。 在网络中,各种行动者通力合作,共同应对全球化和分权化提出的挑战,一起处理共同关注的社会问题,使公共管理开始成为真正的社会联合行动。 正如瓦尔特所言: “作为治理的公共管理,遇到的主要挑战是处理网络状,即相互依存的环境。 公共管理因而是种网络管理。

公司网络信息安全管理办法(修改).

公司网络信息安全管理办法 1.总则 为规范公司计算机与网络的管理,确保计算机与网络资源的高效性与安全性,特制订本办法。 1.1网络信息安全是指保护网络系统中的软件、硬件及信息资源,使之免受偶然或恶意的破坏、篡改和泄露,保证网络系统的正常运行、网络服务不中断。 1.2本规定涉及的管理范围,包括各类软、硬件设备。其中,软件设备包含:办公系统(OA、CRM、现金流系统)、邮件系统、局域网、操作系统以及网络上提供的相关服务;硬件设备包含计算机及与计算机相连接的打印机、扫描仪、路由器、服务器、U盘、移动硬盘等设备。 1.3本办法适用于部门及车间各单位。 2.网络安全管理 2.1全公司计算机由其指定责任人负责计算机与网络管理的各项工作。该部门与责任人有权对公司的所有计算机进行操作并查看。同时,其负有对所有计算机信息保密的义务。若发现该责任人泄漏计算机内信息秘密,将视情节轻重,对该责任人处以200-5000元的经济处罚。 2.2公司员工必须定期对其重要文件进行备份,不建议将文件数据单一存储在某一设备介质中,应在多种设备介质(移动硬盘或U盘)中建立多个备份。一旦数据丢失且无法恢复,将视数据损失情况及重

要程度,对当事人处以200-5000元的经济处罚。 2.3公司各部门的重要数据,应每季度由其部门特定人员进行备份,同时应将数据备份到多种设备介质中,包括移动硬盘,光盘等。一旦数据丢失,将视数据损失情况及重要程度,对当事人处以200-5000元的经济处罚。 2.4公司服务器系统的数据备份,由其部门特定人员进行数据备份。责任人需每周一次对数据文件进行完整备份,并将备份文件转移到指定存储介质中。未按要求进行备份,并导致服务器数据丢失,将视数据损失情况及重要程度,对当事人处以200-5000经济处罚。 2.5公司员工不得使用各种手段破解、攻击公司计算机网络系统与各种服务平台。一经发现,将对当事人处以5000元的经济处罚并给予开除处理。 2.6 责任人需定期对使用电脑进行杀毒、清理垃圾文件、升级补丁,保持计算机系统清洁。未按规定执行,对部门第一负责人及经办人员分别处以200元和100元的经济处罚。 2.7责任人需定期对服务器进行杀毒、清理垃圾文件、升级补丁,保持计算机系统清洁。未按规定执行,对第一负责人及经办人员分别处以200元和100元的经济处罚。 2.8 公司员工因履行职务或者主要利用公司的物质条件、技术累积、业务信息等产生的发明创造、作品、计算机软件、技术信息或其他与商业信息有关的知识产权均属公司所有。工作成果包括发明创造、技术改造、工具模型、专有技术、专有设计、专利、管理模式、

马克思文艺理论论文

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文化哲学——卢卡奇 卢卡奇作为20 世纪极具影响力的一位理论家,对中国现当代文学、文艺理论及文化哲学产生了重要影响。因此,本文将以卢卡奇文艺理论在中国的传播与接受为研究对象,从比较文学的影响研究角度,将二者之间的影响与接受关系置于中西现当代文化交流的大背景下,进行梳理与探讨,力图勾勒出中国对卢卡奇文艺理论接受的概貌。 一、卢卡奇的文艺理论道路 乔治·卢卡奇是匈牙利着名哲学家、美学家、文学批评与文学史家,是20世纪最负盛名、最具影响力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在国际政治文化领域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他的文艺理论思想不仅对西方马克思主义、东欧新马克思主义等流派具有开创性意义,而且成为共产国际和各社会主义国家不断争论、批判的重要内容。进入21世纪以后,卢卡奇的文论着作日益受到研究者和评论界的关注,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与日俱增。在中国也不例外,从20世纪20、30年代中国理论界对他的引进、译介,后来发展为具有政治色彩的批判性接受,以及当今学界对他的多元化的较为系统的学习与借鉴,卢卡奇已逐渐融入中国现当代文学、文艺理论乃至文化的发展中。卢卡奇在中国和世界范围内产生巨大影响,与其在文艺学、哲哲学、美学等领域的一系列理论建树密切相关。 卢卡奇出身于布达佩斯一富足的犹太人家庭,优裕的家庭环境使其从小就受到良好的教育。他自幼热爱文学,阅读文学名着,开启了他的心智,使其开始思索人生,追求理想。在布达佩斯大学学习期间,“文学和艺术史以及哲学已成为我的兴趣中心”,卢卡奇文学道路的真正开端是1904年创建塔利亚剧团,他们陆续组织演出了黑贝尔、易卜生、斯特林堡和霍普特曼等27位现代剧作家的35部作品。卢卡奇“熟谙绝大多数剧本。黑贝尔,易卜生,斯特林堡,安岑格鲁贝,豪普特曼的剧本,他不仅能够左右逢源,而且显示出对十九世纪几十种不足道的法国剧本了如指掌”。在塔利亚剧团的文艺实践活动,为卢卡奇1906年至1907年撰着《现代戏剧发展史》作了思想准备。1908年2月,卢卡奇凭借《现代戏剧发展史》的初稿,荣获基斯法卢狄学会授予的“克里斯蒂娜—卢卡奇奖”。1909年11月,以《戏剧的形式》在布达佩斯大学获哲学博士学位。真正使卢卡奇在欧洲现代文学理论领域具有影响力的则是他的《心灵与形式》,

基于概念整合理论解读新词“灰犀牛”

基于概念整合理论解读新词“灰犀牛” 发表时间:2019-06-24T11:43:20.417Z 来源:《成功》2019年第4期作者:李楚睿 [导读] 词汇的发展日新月异。从概念整合理论出发解读不断涌现的新词,可以探究人类的思维方式和认知世界的规律。本文基于“灰犀牛”一词展开讨论,探究其产生的社会语境和新创意义“大概率且影响巨大的潜在危机事件”的产生机制。 南京师范大学江苏南京 210046 【摘要】词汇的发展日新月异。从概念整合理论出发解读不断涌现的新词,可以探究人类的思维方式和认知世界的规律。本文基于“灰犀牛”一词展开讨论,探究其产生的社会语境和新创意义“大概率且影响巨大的潜在危机事件”的产生机制。 【关键词】概念整合;灰犀牛;大概率且影响巨大的潜在危机事件 作为人类认识世界的工具,语言经历着一次又一次的更新,不断产生的新词和新流行语因其丰富的社会文化内涵被广泛运用,不少研究者从不同视角对新词汇的来源、构词手段、构词特点和规律等方面进行研究。新词的语义建构过程是新词语义组成成分语义、语境意义以及新生概念之间的相互整合过程。因此,本文基于认知主义语言学中的概念整合理论对2017年度新词——“灰犀牛”进行探究,解析其新创意义的形成。 一、概念整合理论及其原理 Fauconnier & Turner提出的概念整合理论是对心理空间理论的延续和发展,该理论的研究重点转向论述两个心智空间中的信息如何互相映射并整合起来,以解释新概念产生之根源,即“对两个来自不同认知域的概念有选择地提取其部分意义整合起来形成一个复合概念结构”(张云秋、王馥芳,2003)。 概念整合理论的关键是概念整合网络。典型的概念整合网络包含四个心理空间,即两个输入空间,一个类属空间和一个复合空间。概念整合的过程中,心理空间通过组合、完善、拓展三个途径确保整合过程的顺利进行。组合指输入空间中的元素通过建立某种关系在融合空间中组合起来;完善步骤中,人们的背景知识被激活,从前一步骤组成的结构通过背景知识丰富,最后通过想象力将心理空间拓展。这三个步骤是人类在认知客观世界的基础上获得新概念产品的连续过程(张玮玲,2017)。 二、“灰犀牛”一词产生的社会语境 “灰犀牛”这一概念最早是由美国学者米歇尔?渥克于2013年1月在达沃斯全球论坛上提出的。2017年7月,人民日报刊发《有效防范金融风险》一文,文中提到:“防范化解金融风险,需要增强忧患意识。……既防“黑天鹅”,也防“灰犀牛”,对各类风险苗头既不能掉以轻心,也不能置若罔闻”,这是人民日报首次提到“灰犀牛”概念,此后,“灰犀牛”一词频繁见于报刊杂志和网络,特别是在金融领域的报道中。 例如:1.“灰犀牛“不容忽视,用预警机制化解股市风险(新京报,2019年2月21日)2.美国国债经济突破22万亿美元,又一头威胁世界经济的“灰犀牛”?(文汇报,2019年2月15日) “灰犀牛”经常被当做金融术语使用,例1-2就主要指在金融市场内经常被提示却没有得到充分重视的大概率风险事件,例如股市风险、国债攀升以及整体金融市场的危机。 下面的例子:1.养老问题缓缓奔来的“灰犀牛”。(金融界,2018年11月15日)2.倪鹏飞:房地产税开征不应前怕狼后怕虎若贻误时机恐现楼市“灰犀牛”(华夏时报,2018年8月21日) “灰犀牛”一词也广泛用于社会生活的其他领域,借以指代那些大概率且影响巨大的危机,比如例3-4中的养老问题、房地产税等问题。从全球化视角来看,当前全球化、气候变化、难民等全球性社会问题都正面临巨大的“灰犀牛”风险。 三、“灰犀牛”新创意义的产生 在米歇尔?渥克《灰犀牛:如何应对大概率危机》一书中,作者描绘了这样一幅场景:在非洲大草原旅游的游客,因为想拍一张完美的犀牛照片而忽视了向导不要距离犀牛太近的警告,直到距离犀牛很近的时候游客才意识到危险,而当犀牛以几倍于人类奔跑的速度向游客冲去,游客想逃脱却发现可行的方法都已失去时机不再奏效。随后在书中,作者用该词来指代大概率且影响巨大的潜在危机事件。 “灰犀牛”和“大概率且影响巨大的潜在危机事件”,两者之间存在“厚积薄发,前期不受重视,但爆发后后果严重”的共同特征,但它们并不完全相关,因为分属于动物和事件两个空间域,从早期理论运用上来看,似乎并不能将两者进行整合。 而沈家煊在2006年提出的“糅合性整合”,就是将两个相似但不相关的概念整合,糅合的基础是相似性,由相似性将两个不相关概念域中的相似性成员的性质整合在一起而产生新概念意义,这一整合具有隐喻结构。因此,“灰犀牛”这一动物空间域的属性,激活我们对相似却不相关的事件空间域成员“大概率且影响巨大的潜在危机事件”整合在一起产生新概念意义(邱艳萍,2014)。 输入空间1中的灰犀牛,其特点是反应迟缓、看似不具备危险性、脾气暴躁,而在输入空间2中大概率且影响巨大的潜在危机事件,其特点是潜伏期长、易被忽视、破坏巨大。在认知推理过程中,这两者的性质通过跨空间映射,将两个输入空间有选择地一起投射到复合空间,形成了新创结构:灰犀牛是大概率且影响巨大的潜在危机事件。在此基础上,认知模式将两者的意义进行组合,并借助有关灰犀牛的背景知识的完善,通过联想赋义进行拓展,得出“灰犀牛”一词的隐喻意义。 作为语言中最活跃的因素,词汇的创造尤为迅速。通过概念整合理论的分析,既可以解释新词的意义建构,也可以探索新词表层含义背后所隐藏的人类深层思维认知,为词汇意义和认知主义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 参考文献: [1]陈建民.中国语言与中国社会[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1999:103. [2]邱艳萍.从概念整合理论来看“临时工”新创意义的生成[J].成都大学学报(社科版)2014(2):98-102.

中国网络意识形态治理研究

中国网络意识形态治理研究 意识形态工作是“极端重要的工作”,是社会和谐稳定的根基,关乎人民群众对党的指导思想的信仰、对路线方针政策的认同,决定党的事业兴衰成败。著名学者马尔库塞于1964年在其《单向度的人》一书中向我们详细描述了发达工业社会的意识形态,分析了意识形态在那时的呈现状态。半个多世纪过去了,互联网信息技术推动网络社会形成。新时期、新形势,现实客观存在的变化,必然引起人们思想观念的改变,意识形态出现了一些新变化、新特点。本文认为,网络意识形态是意识形态在网络社会条件下的新样态,是意识形态发展史进入网络社会的新呈现和新存在。正是在这个视域下,立足中国实际,对网络意识形态的治理进行系统研究。本文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法、系统研究法、统计分析法、质性分析法。本文认为,传统意识形态在社会生产方式和社会结构改变,社会阶层分化,网民、网上社会和网络社会形成,信息传播方式、交往方式明显变化,网络语言及叙事方式提供巨大张力,以及宽松社会环境等条件因素的影响下,通过宏观、中观、微观的三维生成动力机制实现了网络意识形态的演进生成,具有推动力量和动力机制的无穷技术性、现实性和虚拟性的有机互动性、网络传播方式的多样交互性、思想观念的多元迸发性的规律性特点。论文指出,网络意识形态治理是时代的新课题,需要高度重视,充分结合网络意识形态新特征,全面分析把握网络意识形态治理现状。本文对网络意识形态的治理进行了理论解析,认为网络意识形态是由于信息技术推广运用产生,是意识形态在网络社会的崭新样式和更高形态,是网民

在借助数字化、符号化、图像化、语言化等中介系统进行在线、线上与线下及线下与线下交流互动而形成的思想认识,是网民看待网络社会且具有能动效应的价值观念,是网民政治理想、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的思想理论基础,其本质属性是价值性与技术性的有机统一。论文从宏观和微观两方面指出网络意识形态的结构,从宏观社会整体看,国家意识形态、思想理论和社会心理出现有机分离。从微观内部看,网络意识形态中认知解释层、价值信仰层和目标策略层三者处于相对分离,而又有机统一的状态,同时层与层之间出现了耦合效应。论文简要分析了网络意识形态与传统意识形态的异同,分析了结构与功能的动态变化关系,指出对现实的指导意义,详细研究分析了网络意识形态动态转化,针对技术的两面性,分析了网络技术的意识形态性与抑制。本文分析了网络意识形态治理现状,总结中国网络意识形态治理取得的主要成效,包括国家文化软实力不断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社会舆论积极向上,网上社会愈加晴朗,有效维护社会安全稳定,中国声音更加响亮。论文指出了中国网络意识形态治理存在的不足,表现在治理局限网上社会,一元管理比较明显,主流意识形态建设有时显得悬空乏力,治理措施手段传统且较单一,中国部分网民素质不高,在效果上标本兼治尚未实现。论文分析了网络意识形态治理成败的原因,在取得成效方面,主要是因为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意识形态工作,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旗帜鲜明地与非马克思主义作斗争,注重理论创新,与时俱进找准意识形态治理的重点内容,重视方式方法手段的创新。存在不足的原因是传统思想认识根深蒂固,多元

公司网络管理办法

公司内部网络管理办法 一、总则 1、目的 一个公司的网络管理我们不但要做到防止外部黑客以及病毒的侵袭,还要做到管理好公司内部人员的越权操作.为加强公司内部网络的管理工作,确保公司内部网络安全高效运行,特制定本管理方法。 2、适用范围 本公司内部计算机网络事宜均适用本管理方法。 3、网络管理员职责 公司网络管理设网络管理员和网络主管。负责本部门的计算机及其附属设备和局域网络的使用管理;计算机设备的日常维护和故障报修;各类应用软件的使用指导和整理保存;计算机安全保密工作等。 网络管理员的职责如下: A、协助网络主管制定网络建设及网络发展规划,确定网络安全及资源共享策略。 B、负责公用网络实体,如服务器、交换机、集线器、防火墙、网关、配线架、网线、接插件等的维护和管理。 C、负责服务器和系统软件的安装、维护、调整及更新。 D、负责网络账号管理、资源分配、数据安全和系统安全。 E、监视网络运行,调整网络参数,调度网络资源,保持网络安全、稳定、畅通。 F、负责系统备份和网络数据备份;负责各部门电子数据资料的整理

和归档。 G、保管网络管理记录、网络运行记录、网络检修记录等网络资料。 H、每年对本公司网络的效能和各电脑性能进行评价,提出网络结构、网络技术和网络管理的改进措施。 I、对联网计算机,计算机管理员应定期升级杀毒软件。 二、网络管理规定 计算机管理人员有权对公司网络运行情况进行监察和控制,并有权对公司网络上的信息进行检查和备案,任何人引入和发出的信息、邮件,都有可能被备份审查。证据:防火墙的后台管理软件,查看日志。 1、安全管理规定 A、未经网管或公司总经理批准,任何人不得改变网络拓扑结构,网络设备布臵,服务器、路由器配臵和网络参数。 B、任何人不得进入未经许可的计算机系统更改系统信息和用户数据。 C、公司局域网上任何人不得利用计算机技术侵占用户合法利益,不得制作、复制和传播妨害公司稳定的有关信息。 D、各部门定期对本部门计算机系统和相关业务数据进行备份以防发生故障时进行恢复。 F、计算机和笔记本电脑都应设臵开机密码,对个人使用的操作口令、登陆密码应定期或不定期更换,保证口令的安全有效。 G、计算机使用者在离开计算机时,应使计算机处于待机状态下,离开2小时以上时应退出系统并关机;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