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弯曲菌的公共卫生危害及其控制策略

弯曲菌的公共卫生危害及其控制策略

弯曲菌的公共卫生危害及其控制策略
弯曲菌的公共卫生危害及其控制策略

职业危害因素的控制措施标准范本

解决方案编号:LX-FS-A65446 职业危害因素的控制措施标准范本 In the daily work environment, plan the important work to be done in the future, and require the personnel to jointly abide by the corresponding procedures and code of conduct, so that the overall behavior or activity reaches the specified standard 编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审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年_____月_____日 A4打印/ 新修订/ 完整/ 内容可编辑

职业危害因素的控制措施标准范本 使用说明:本解决方案资料适用于日常工作环境中对未来要做的重要工作进行具有统筹性,导向性的规划,并要求相关人员共同遵守对应的办事规程与行动准则,使整体行为或活动达到或超越规定的标准。资料内容可按真实状况进行条款调整,套用时请仔细阅读。 理想的职业危害因素的控制措施,应与建厂的设计和施工同时进行,在设计生产过程时,就应对可能产生职业危害因素的各个环节,依次排列,逐个提出控制方案和具体措施,从而保证劳动过程和作业场所中的危害因素符合劳动卫生标准的要求。主要措施是卫生技术措施,是控制职业危害因素的重要对策,主要包括: 1.生产环境的控制措施。主要有:(1)从卫生和安全角度考虑生产过程和设备,正确选择厂址,合理安排车间布局等;(2)消除或控制产生职业危害因素的操作环节,例如用无毒或低毒物质代替高毒物质

(完整版)常见化学毒物危害程度分级汇总表(THI).doc

常见化学毒物危害程度分级汇总表(供参考) 序号中文名英文名化学文摘号 职业危害程度分级(CASNO.l) 毒物危害指数 1 安妥Antu 86-88-4 THI=49 中度危害( III 级) 2 氨Ammonia 7664-41-7 THI=51 髙度危害( II 级) 3 2-氨基吡啶2-Amminopyridine 504-29-0 THI=4 4 中度危害( III 级) 4 氨基磺酸铵Ammonium sultfamate 7773-06-0 THI=17 轻度危害( IV 级) 5 氨基氰Cyanamide 420-04-2 THI=49 中度危害( III 级) 6 奥克托今Octogen 2691-41-0 THI=12 轻度危害( IV 级) 7 巴豆醛Crotonaldehyde 4170-30-3 THI=51 高度危害( II 级) 8 百草枯Paraquat 4685-14-7 THI=45 中度危害( III 级) 9 百菌淸Chlorthalonil 1897-45-6 THI=33 轻度危害( IV 级) 10 钡及其可溶性化合物 Barium and soluble THI=44 中度危害( III 级)(按 Ba 计) 7440-39-3(Ba) compunds , ,as Ba 11 倍硫磷Fenthion 55-38-9 THI=46 中度危害( III 级) 12 苯Benzene 71-43-2 THI=68 极度危害( I 级) 13 苯胺Aniline 62-53-3 THI=51 髙度危害( II 级) 14 苯基醚(二苯醚)Phenyl ether 101-84-8 THI=21 轻度危害( IV 级) 15 苯硫磷EPN 2104-64-5 THI=54 髙度危害( II 级) 16 苯乙烯Styrene 100-42-5 THI=43 中度危害( III 级) 17 吡啶Pyridine 110-86-1 THI=46 中度危害( III 级) 18 苄基氯Benzyl chloride l00-44-7 THI=63 髙度危害( II 级) 19 丙醇Propyl alcohol 71-23-8 THI=45 中度危害( III 级) 20 丙酸Propionic acid 79-09-4 THI=32 轻度危害( IV 级)

危险化学品的危害及预防控制措施(正式)

编订:__________________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__________ 危险化学品的危害及预防控制措施(正式) Deploy The Objectives, Requirements And Methods To Make The Personnel In The Organization Operate According To The Established Standards And Reach The Expected Level. Word格式 / 完整 / 可编辑

文件编号:KG-AO-8826-38 危险化学品的危害及预防控制措施 (正式) 使用备注:本文档可用在日常工作场景,通过对目的、要求、方式、方法、进度等进行具体、周密的部署,从而使得组织内人员按照既定标准、规范的要求进行操作,使日常工作或活动达到预期的水平。下载后就可自由编辑。 危险化学品是指物质本身具有某种危险特性,当受到摩擦、撞击、震动、接触热源或点火源、日光曝晒、遇火受潮、遇性能相抵触物品等外界条件的作用,会导致燃烧、爆炸、中毒、灼伤及污染环境事故发性的化学品。 1、危险化学品的主要危害 1.1 危险化学品的毒性 刺激:二氧化硫、氯、煤尘会引起气管炎,甚至严重损害气管和肺组织。 过敏:环氧树脂、胶类硬化剂、偶氮染料、煤焦油衍生物和铬酸可引起皮肤或呼吸系统过敏,出现皮疹或水疱等症状。呼吸系统过敏可引起职业性哮喘,这种症状的反应一般包括咳嗽,特别是在夜间,以及

呼吸困难。引起这种反应的化学品有甲苯,聚氨酯单体,福尔马林等。 窒息 麻醉和昏迷:乙醇、丙醇、丙酮、丁酮、乙炔、烃类、乙醚、异丙醚地导致中枢神经抑制。这些化学品一次大量接触可导致昏迷甚至死亡。 中毒 致癌:砷、石棉、铬、镍等物质可能导致肺癌;铬、镍、木材、皮革粉尘等易引起膀胱癌;接触砷、煤焦油和石油产品等易引起皮肤癌;接触氯乙烯单体易引起肝癌;接触苯易引起再生障碍性贫血。 致畸:某些麻醉性气体、水银和有机溶剂可致使胎儿畸形。 致突变:某些化学品对人的遗传基因的影响可能导致后代发生异常。 尘肺:能引起尘肺的物质有石英晶体、石棉、滑石粉、煤粉和铍。 1.2危险化学品的腐蚀性

食品危害分析及预防控制措施(培训材料)

食品危害分析及预防控制措施培训材料食品中的危害 生物的——细菌病毒寄生虫 化学的—— 天然存在的化学物质 内部添加的化学物—食品添加剂 外来或偶然添加的化学物质 物理的——玻璃金属等 A 生物学的危害 一、细菌 1、影响其生长繁殖的基本因素: (1)营养成分:碳、氮、硫、磷等。 (2)水分:0.85的水活度是病原微生物生长的安全界限。 水活度(AW):为食品中的蒸汽压(P)和在同一温度下与纯水的蒸汽压(P0)的比值。用热力学形式来表示水的自由度。表示微生物能利用的自由水的多少。 (3)温度: 嗜冷菌:0℃-30℃适宜20℃以下 嗜温菌:10℃-43℃适宜36.5℃ 嗜热菌:43℃-90℃适宜55℃ (4)时间/温度:细菌在可生长温度下的停留时间。4℃以下

或60℃以上较安全。 (5)PH值:PH值4.6可以抑制致病菌的生长和毒素的产生。 酸性食品:PH4.6以下。 低酸性食品:PH4.6以上。 生长范围: 革兰氏阳性菌:4.0-8.5 革兰氏阴性菌:4.5-9.0 霉菌:1.5-9.0 酵母菌:2.0-8.5 (6)氧气: 需(嗜)氧菌:只能在有氧环境中生长。 厌氧菌:只能在无氧环境中生长。 兼性厌氧菌:不论在无氧和有氧环境中都能生长。大多数食源性病原菌均属于此类。 微嗜氧菌:只能在低氧环境中生长。 2、细菌污染的途径: (1)原料本身带来:自原性和非自原性 (2)加工过程中污染:人、水、设施、设备、工器具、空气、生熟或前后工序交叉污染等 3、各种常见的致病菌: (1)肉毒梭菌:

1)特点: 厌氧芽胞菌,能产生毒素,耐热,高死亡率。 宿主:土壤,淡水和海水沉淀物,鱼,哺乳动物。 涉及的食品:罐装食品、酸化食品,熏制的鱼,肉制品,熟制品。 2)预防控制措施: A、充分加热:如罐头工艺中的杀菌公式(低酸罐头) B、控制产品中的PH值,可参考part.114酸性食品法规 C、改变水活度值(AW 0.85以下),但不能保证完全控制 D、控制温度(冷藏)以及时间(巴氏消毒后冷藏3.3或10℃) E、食品中增加盐或亚硝酸盐 (2)弧菌属 主要包括霍乱弧菌(V.cholerae)、副溶血性弧菌(V.parahaemolyticus)、创伤弧菌(V.vulnificus)等, 1)特点:大多数弧菌源于海洋,兼性厌氧,为嗜盐菌,高致病性,不耐热。 宿主:港湾的水域 涉及的食品:贝类、鱼类。 2)预防控制: A、彻底烹调或预煮,并防止二次污染 B、生吃的产品主要控制原料收购 C、产品的冷藏适宜

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

关于职业性有害因素的评价分为三种:预评价、控制效果评价、现状评价。本文所要介绍的就是其中的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简称“控评”)。文中,将对职业病控制效果评价的概念、内容与方法进行简要介绍。 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是指,取得省级以上人民政府主管行政部门资质认证的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依照国家职业卫生方面的法律、法规、标准、规范的要求,在竣工验收阶段对建设项目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因素进行分析及确定,并将其对工作场所、劳动者健康的危害程度及职业病防护设施的控制效果进行评价,最终作出客观、真实的验收评价结论。编写工作参照《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技术导则》(GBZ/T 197—2007)。按照我国规定,建设单位应当在建设项目竣工验收前委托评价机构进行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 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的内容与方法 主要包括收集材料、制定控制效果评价方案、工程分析、实施控制效果评价、编制控制效果评价报告等。 一、收集资料 应全面收集建设项目的批准文件和技术资料(包括职业病危害预评价的报告等),还应熟悉、严格掌握国家、地方、

行业有关职业卫生方面的法律、法规、标准、规范。 评价单位依据建设项目可行性论证预评价报告内容和工程建设及试运行情况,编制竣工验收前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方案。评价方案主要包括以下内容:①评价目的、依据和范围;②工程建设概况,各项职业病防护设施建设及真实运行情况;③现场调查与监测的内容与方法,质量保证措施;④组织实施评价工作计划与进度、经费安排。 三、工程分析 应用生产工艺、职业卫生和卫生工程等知识和技术,认真分析和明确预评价项目的工程技术特点,主要内容:①建设项目概况,包括建设地点、性质、规模、设计能力、劳动定员、总投资、职业病危害防护设施专项经费投资;②总平面布置;③生产过程拟使用的原料、辅料、中间品、产品名称、用量或产量;④主要生产工艺、生产设备及其布局;⑤主要生产工艺、生产设备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因素种类、部位及其存在的形态;⑥采取的职业病危害防护措施。 四、实施控制效果评价 是对建设项目生产或使用过程中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对工作场所和劳动者健康的危害程度进行分析和评价;对采取的职业病防护设施的控制效果进行评价;对存在的职业

浅谈细菌的耐药性及控制对策

浅谈细菌的耐药性及其控制对策 1 概述 由于各种抗菌药物的广泛使用,各种微生物势必加强其防御能力,抵御抗菌药物的侵入,从而使微生物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性降低甚至消失,这是微生物的一种天然抗生现象,此称为耐药性或抗药性(Resistance to Drug )。加之耐药基因的传代、转移、传播、扩散,耐药微生物越来越多,耐药程度越来越严重,形成多重耐药性(multidrug resistance,MDR)耐药性一旦产生,药物的化疗作用就明显下降。耐药性根据其发生原因可分为获得耐药性和天然耐药性。自然界中的病原体,如细菌的某一株也可存在天然耐药性。当长期应用抗生素时,占多数的敏感菌株不断被杀灭,耐药菌株就大量繁殖,代替敏感菌株,而使细菌对该种药物的耐药率不断升高。目前认为后一种方式是产生耐药菌的主要原因。 细菌耐药问题已成为全球危机,为遏制细菌耐药,我国不少专家和学者都开展了对细菌耐药的研究,这些研究大多是从微观的角度、从细菌耐药本身开展的探索,从宏观角度研究的很少。本研究旨在从宏观管理和微观的角度,用流行病学的思路和方法,研究我国细菌耐药性在时间、空间、抗菌药间的“三间”分布情况,为细菌耐药研究者提供新的研究思路,促进细菌耐药研究的全面性,并预测细菌耐药性的发展趋势,探索潜在的用药风险;通过利益集团分析方法,分析我国控制细菌耐药性策略的可行性,最终提出优先控制策略,以达到提高我国控制细菌耐药性、提高抗菌药的效果、节约有限卫生资源的目的。 2 细菌的耐药性现状 随着抗菌药物、抗肿瘤药物、免疫抑制剂、各种侵袭性操作,特别是静脉导管及各种介入性治疗手段的应用,细菌性血流感染在医院中的发生率及细菌的耐药性均有上升的趋势,主要G+球菌对常用抗生素的耐药率为22%~100%[1]。喹诺酮抗菌药物进入我国仅仅20多年,但耐药率达60%~70%。

《化学毒物危害与控制》试题答案

《化学毒物危害与控制》试题答案 一、名词解释:(每题3分共15分) 1、答:在一定条件下,能对活的机体产生损害作用或使机体出现异常反应的外源化学物称为毒物。 2、答:半数致死量半数致死量(LD50)是指给受试动物一次或者24h内多次染毒后引起半数动物出现死亡的剂量,也称致死中量。 3、答:急性毒作用带是指半数致死量(LD50)与急性阈剂量的比值。 4、答:在生产工艺过程、劳动过程和工作环境中产生或存在的,对职业人群的健康、安全和作业能力造成不良影响的一切要素或条件。 5、答:生产环境中常有同时存在多种毒物,两种或两种以上毒物对机体的相互作用称为联合作用。 二、填空题(每时空1分共40分) 1、LD50或LC50 2、呼吸道、消化道、皮肤 3、小 4、检气管、比色试纸、气体检测仪、气相色谱/质谱分析仪和红外线谱仪 5、小、大 6、造血、输氧 7、固态、液态、气态、气溶胶 8、一次或短时间(几分钟或数小时)内大量、脱离接触毒物一定时间后 9、升汞和四氯化碳 10、无、红棕 11、密闭化、自动化,无毒或低毒 12、慢,腹绞痛 13、有机物或易氧化的无机物 14、皮肤,骨骼,胶皮 15、无害化排放,洗涤法、吸附法、袋滤法、静电法、燃烧法 16、有害气体,CO2和H20 17、尿和血 三、选择题(每题3分共15分) 1、D 2、B 3、C 4、A 5、A 四、判断题(每题1分共10分对的打“√”错的打“×”) 1、√ 2、× 3、√ 4、√ 5、× 6、× 7、√ 8、√ 9、×10、√ 五、解答题(每题10分共20分) 1、影响毒物对机体毒作用的因素主要有哪些?

答:(1)毒物本身的特性: 化学结构:毒物的化学结构决定毒物在体内可能参与和干扰的生理生化过程,因而对决定毒物的毒性大小和毒性作用特点有很大影响。如有机化合物中的氢原子,被卤族元素取代,其毒性增强,取代的越多,毒性也就越大。无机化合物随着分子量的增加,其毒性也增强。 物理特性毒物的溶解度、分散度、挥发度等物理特性与毒物的毒性有密切的关系。 (2)毒物的浓度、剂量与接触时间 毒物的毒性作用与其剂量密切相关,空气中毒物浓度高、接触时间长,则进入体内的剂量大,发生中毒的机率高。 (3)毒物的联合作用 生产环境中常有同时存在多种毒物,两种或两种以上毒物对机体的相互作用称为联合作用。应用国家标准对生产环境进行卫生学评价时,必须考虑毒物的相加及相乘作用。此外,还应注意到生产性毒物与生活性毒物的联合作用,如酒精可增加苯胺、硝基苯的毒性作用。 (4)生产环境和劳动强度 在高温或低温环境中毒物的毒性作用比在常温条件下大,如高温环境可增强氯酚的毒害作用,亦可增加皮肤对硫磷的吸收。紫外线、噪声和振动可增加某些毒物的毒害作用。体力劳动强度大时,机体的呼吸、循环加快,可加速毒物的吸收;重体力劳动时,机体耗氧量增加,使机体对导致缺氧的毒物更为敏感。 (5)个体状态: 接触同一剂量的毒物,不同的个体可出现不同的反应。造成这种差别的因素很多,如健康状况、年龄、性别、生理变化、营养和免疫状况等。肝、肾病患者,由于其解毒、排泄功能受损,易发生中毒;未成年人,由于各器官,系统的发育及功能不够成熟,对某些毒物的敏感性可能增高;在怀孕期,铅、汞等毒物可由母体进入胎儿体内,影响胎儿的正常发育或导致流产、早产;免疫功能降低或营养不良,对某些毒物的抵抗能力减低等。

职业危害控制相关的技术规范和标准

职业危害控制相关的技术规范和标准 文件排版存档编号:[UYTR-OUPT28-KBNTL98-UYNN208]

有关的规范与标准 【大纲考试内容要求】: 了解与职业危害控制相关的技术规程、规范和标准。 【教材内容】: 第四节有关的规范与标准 一、《生产性粉尘作业危害程度分级》 《生产性粉尘作业危害程度分级》(GB 5817—1986)规定了生产性粉尘(放射性粉尘、有毒性粉尘除外)危害程度分级,分级指标有粉尘中游离二氧化硅含量(%),工人接尘时间肺总通气量[L/(d·人)],粉尘浓度超标倍数。该标准将具有人体致癌性的石棉尘,列入游离二氧化硅大于70%一类。 (一)使用范围 该标准适用于区分工人接触生产性粉尘作业危害程度的大小,是职业卫生管理的依据,但不适用于放射性粉尘及引起化学中毒的危害性粉尘。 (二)生产性粉尘作业危害程度分级方法 根据生产性粉尘游离二氧化硅含量、工人接尘时间肺总通气量以及生产性粉尘浓度超标倍数3项指标,按表5一l划分生产性粉尘危害程度级别。 表5—1 生产性粉尘作业危害程度分级表

续表 份,取其超标倍数的算术平均值表示。 二、《高温作业分级》(GB/T 4200—1997) 《高温作业分级》是我国特有的劳动安全卫生分级管理标准。它规定了高温作业环境热强度大小的分级,适用于对高温作业实施安全卫生分级管理。 (一)基本定义 1.生产性热源 生产性热源是指在生产过程中能够产生和散发热量的生产设备、产品或工件等。

2.工作地点 工作地点是指作业人员进行生产操作或为了观察生产情况需要经常或定期停留的地点。若生产劳动需要,作业人员在车间内不同地点进行操作,则整个车间称为工作地点。 3.WBGT指数 WBGT指数亦称为湿球黑球温度(℃),是表示人体接触生产环境热强度的一个经验指数,它采用了自然湿球温度(cn。)、黑球温度(ce)和干球温度(2a)3种参数。 室内作业: WBGT=0.7tnw+0.3tg 室外作业: WBGT=0.7tnw+0.2tg+0.1ta 4.高温作业 高温作业是指在生产劳动过程中,其工作地点平均WBGT指数等于或大于25℃的作业。 5.接触高温作业时间 接触高温作业时间,是指作业人员在一个工作日(8h)内,实际接触高温作业的累计时间(min)。 6.定向辐射热 定向辐射热量是指生产性热源向工作地点的某一方向辐射的热量。 (二)高温作业分级 1.高温作业分级标准 高温作业分级标准是按照工作地点WBGT指数和高温作业时间将高温作业分为4级,级别越高表示热强度越大,高温作业分级标准见表5—6。 表5-6 高温作业分级标准

细菌的耐药性与控制策略综述

细菌的耐药性与控制策略 一、选择题 A型题 1.细菌因基因突变发生的耐药性的特点是 A.不是随机发生的 B.突变频率很高 C.在接触抗菌药物之前出现 D.不稳定 E.不发生回复突变 2.R质粒决定的耐药性的特点是 A.单一耐药性 B.稳定 C.发生任何细菌 D.可经接合转移 E.不能从宿主菌检出 3.来源于质粒的β-内酰胺酶有 A.头孢菌素酶 B.非金属碳青霉烯酶 C.金属酶 D.头孢菌素类 E.羧苄青霉素酶 4.细菌对磺胺耐药是改变体内的哪种酶 A.二氢叶酸合成酶 B. DNA旋转酶 C.拓扑异构酶 D .转肽酶 E. 转糖基酶 5.青霉素结合蛋白(PBPs)介导的耐药性最常见的细菌是 A.肺炎链球菌 B.淋病奈瑟菌 C.葡萄球菌 D.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 E.脑膜炎奈瑟菌 6.耐药株30S亚基S12蛋白的构型改变,使细菌对哪种抗菌药物发生耐药性 A.链霉素 B.红霉素 C.利福平 D.青霉素 E.喹诺酮类药 7.耐药株50S亚基的L12蛋白的构型改变,使细菌对哪种抗菌药物发生耐药性 A.链霉素 B.红霉素 C.利福平 D.青霉素 E.磺胺药 8.当RNA聚合酶的β亚基的编码基因突变时,使细菌对哪种抗菌药物发生耐 药性 A.利福平 B.红霉素 C.链霉素 D.青霉素 E.磺胺药 X型题 1.R质粒导致耐药性传递其特点是 A.可从宿主菌检出R质粒 B.以多重耐药性常见 C.容易因质粒丢失成为敏感株 D.耐药性可经接合转移 2.丁胺卡那霉素具有的钝化酶是 A..乙酰化酶 B.磷酸转移酶 C.腺苷转移酶 D..青霉素酶 3.细菌获得耐药性可以通过 A.产生钝化酶 B.改变药物的作用靶位 C.改变细胞壁的屏障功能 D.主动外排机制 4.铜绿假单胞菌中存在主动外排机制的药物是 A.四环素 B.青霉素类 C.喹诺酮类 D.头孢菌素类 5.某些革兰阴性菌通过改变细胞壁通透性实现非特异性低水平耐药性的抗菌药物有

化学品危害预防与控制的基本原则

化学品危害预防与控制的基本原则 众所周知,化学品是有害的,可人类的生活已离不开化学品,有时不得不生产和使用有害化学品,因此如何预防与控制作业场所中化学品的危害,防止火灾爆炸、中毒与职业病的发生,就成为必须解决的问题。 作业场所化学品危害预防与控制的基本原则一般包括两个方面:操作控制和管理控制。 1.1 操作控制 操作控制的目的是通过采取适当的措施,消除或降低工作场所的危害,防止工人在正常作业时受到有害物质的侵害。采取的主要措施是替代、变更工艺、隔离、通风、个体防护和卫生。 工作场所的危害主要取决于化学品的危害及导致危害的制造过程,有的工作场所可能不只一种危害,所以好的控制方法必须是针对具体的加工过程而设计的。 1.1.1 替代 控制、预防化学品危害最理想的方法是不使用有毒有害和易燃易爆的化学品,但这一点并不是总能做到,通常的做法是选用无毒或低毒的化学品替代已有的有毒有害化学品,选用可燃化学品替代易燃化学品。例如,大家都知道苯是致癌物,为了找到它的替代物,人类付出了艰苦的努力。今天人类已用非致癌性的甲苯替代喷漆和除漆中用的苯,用脂肪族烃替代胶水或粘合剂中的苯。 替代有害化学品的例子还有很多,例如使用水基涂料或水基粘合剂替代有机溶剂基的涂料或粘合剂;使用水基洗涤剂替代溶剂基洗涤剂;使用三氯甲烷替代三氯乙烯作脱脂剂;制油漆的颜料铅氧化物用锌氧化物或钛氧化物替代,用高闪点化学品替代低闪点化学品等。 替代物较被替代物安全,但其本身并不一定是绝对安全的,使用过程中仍需加倍小心。例如用甲苯替代苯,并不是因为甲苯无害,而是因为甲苯不是致癌物。浓度高的甲苯会伤害肝脏,致人昏眩或昏迷,要求在通风橱中使用。再如用纤维物质替代致癌的石棉。最近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已将人造矿物纤维列入可能致癌物,因此某些纤维物质不一定是石棉的优良替代品。 1.1.2 变更工艺 虽然替代是控制化学品危害的首选方案,但是目前可供选择的替代品往往是很有限的,特别是因技术和经济方面的原因,不可避免地要生产、使用有害化学品。这时可通过变更工艺消除或降低化学品危害。 很典型的例子是在化工行业中,以往从乙炔制乙醛,采用汞做催化剂,现在发展为用乙烯为原料,通过氧化或氧氯化制乙醛,不需用汞做催化剂。通过变更工艺,彻底消除了汞害。 通过变更工艺预防与控制化学品危害的例子还有很多:如改喷涂为电涂或浸涂;改人工装料为机械自动装料;改干法粉碎为湿法粉碎等。 有时也可以通过设备改造来控制危害,如氯碱厂电解食盐过程中生成的氯气,过去是采用筛板塔直接用水冷却,结果现场空气中的氯含量远远超过国家卫生标准,含氯废水量也大,还造成氯气的损失。后来大部分氯碱厂逐步改用钛制列管式冷却器进行间接冷却,不仅含氯废水量减少,而且现场的空气污染问题也得到较好的解决。 1.1.3 隔离 隔离就是通过封闭、设置屏障等措施,拉开作业人员与危险源之间的距离,避免作业人员直接暴露于有害环境中。

危险化学品事故预防措施

编号:SM-ZD-27572 危险化学品事故预防措施Through the process agreement to achieve a unified action policy for different people, so as to coordinate action, reduce blindness, and make the work orderly. 编制:____________________ 审核:____________________ 批准:____________________ 本文档下载后可任意修改

危险化学品事故预防措施 简介:该方案资料适用于公司或组织通过合理化地制定计划,达成上下级或不同的人员 之间形成统一的行动方针,明确执行目标,工作内容,执行方式,执行进度,从而使整 体计划目标统一,行动协调,过程有条不紊。文档可直接下载或修改,使用时请详细阅 读内容。 危险化学品事故预防与控制一般包括技术控制(或操作控制)和管理控制两个方面:技术控制的目的是通过采取适当的措施,消除和降低化学品工作场所的危害,防止工人在正常作业时受到有害物质的侵害。管理控制是指按照国家法律、标准所建立起来的管理程序和措施,是预防作业场所中化学品危害(如违章、违规操作)的一个重要方面。 ①技术控制 技术控制的目的是通过采取适当的措施,消除或降低工作场所的危害,防止工人在正常作业时受到有害物质的侵害。采取的措施主要有替代、变更工艺、隔离、通风、个体防护和卫生等几个方面。 a、替代。控制、预防化学品危害最理想的方法就是不使用有毒有害、易燃易爆的化学品,通常的做法是选用无毒或低毒的化学品,选用可燃化学品替代易燃化学品(如:甲苯

第9章 细菌的耐药性与控制策略

第九章细菌的耐药性与控制策略 第一节细菌的耐药性 耐药性是指细菌对药物所具有的相对抵抗性。耐药性的程度以该药对细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C)表示。 一、细菌耐药性的分类 细菌耐药性可分为固有耐药性和获得耐药性。前者是指细菌对某些抗菌药物天然不敏感,故也称天然耐药性。后者是指细菌DNA改变而获得了耐药性。 (一)固有耐药性 固有耐药性是指细菌对某种抗菌药物的天然耐药性,固有耐药性是始终如一的,由细菌的种属特性所决定的。抗菌药物对细菌能够起作用首先的条件是细菌必须具有药物的靶位。 (二)获得耐药性 获得耐药性是指正常情况下,敏感的细菌中出现了对抗菌药物有耐药性的菌株。获得耐药性发生有三个方面的因素: 1、染色体突变; 2、质粒介导的耐药性; 3、转座因子介导的耐药性。 二、细菌耐药性的基因控制 (一)基因突变导致的耐药性 有抗生素敏感基因经过基因突变变成耐药性基因,以单一耐药性为主,一般是稳定的,很少自然丢失。 (二)R质粒决定的耐药性 决定细菌耐药性的质粒叫R质粒,通过细菌间接合导致耐药性传递。其特点是:①可以从宿主菌检出R质粒;②以多重耐药性常见;③容易因质粒丢失称为敏感株;④耐药性可经接合传递。 第二节细菌耐药性产生机制 一、钝化酶的产生 耐药菌株通过合成某种钝化酶作用于抗菌药物,使其失去抗菌活性。重要的钝化酶有以下几种: 1、β-内酰胺酶:对青霉素类和头孢菌素类内要的菌株产生β-内酰胺酶,可以特异性地打开药物分子结构中的β-内酰胺环,使其完全失去抗菌活性。 2、氨基糖苷类钝化酶:对氨基糖苷类药物质粒介导的耐药机制是耐药菌株产生磷酸转移酶使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的羧基磷酸化,而将抗菌药物钝化失活。 3、氯霉素乙酰转移酶:该酶由质粒编码,使氯霉素乙酰化而失去抗菌活性。、 4、甲基化酶。 二、药物作用的靶位发生变化 1、链霉素:其结合部位是细菌核糖体30S亚基上的S12蛋白。 2、红霉素:靶部位是细菌核糖体上的50S亚基的L4或L12蛋白。 3、利福平:作用点是RNA聚合酶的β亚基。 4、青霉素:靶部位是细菌细胞膜上的特异的青霉素结合蛋白PBP。 5、喹诺酮类药物:靶部位是DNA旋转酶。 三、胞壁通透性的改变和主动外排机制 耐药菌株通过改变细胞壁通透性和主动外排机制而产生耐药性。

石化企业化学毒物危害现状调查

石化企业化学毒物危害 现状调查 集团企业公司编码:(LL3698-KKI1269-TM2483-LUI12689-ITT289-

某石化企业化学毒物危害现状调查【摘要】目的探讨某石化企业化学毒物危害关键控制点,为企业化学毒物防护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现场职业卫生学调查、工作场所化学毒物检测、个体TWA检测相结合的方法对企业存在的化学毒物进行分析。结果该石化企业工作场所存在多种化学毒物,主要包括乙烯、丁二烯、1-丁烯、己烯、环氧乙烷、环氧丙烷、乙二醇、苯乙烯、乙苯、硫化氢、苯、甲苯、二甲苯、汞、砷、铅、铝、汽油、乙腈、过氧化氢、液化石油气、正己烷、三氧化二铬、硫酸、磷酸、氢氧化钠、氢氧化钾、一氧化碳、二氧化碳、二氧化硫、二氧化氮、酚、氯气、氨、甲醇、丙酮、甲醛、吡啶等38种化学毒物,除了CPI(隔油池)的苯、码头的丁二烯存在超标现象外,其余化学毒物未超过职业卫生标准。结论该企业部分防毒措施需进一步整改,化学毒物关键控制点为码头装卸的接驳口、以及污水处理的CPI(隔油池)。 【关键词】石化企业化学毒物危害 石化企业规模大,装置多,流程长,工作场所存在的化学毒物种类繁多,化学毒物是一个比较突出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有关石化企业化学毒物调查的报道较少。我们通过对某石化企业的化学毒物调查和分析,寻找该企业化学毒物危害关键控制点,为企业的化学毒物防护提供依据。

1对象和方法 1.1对象该企业7个生产装置和公用设施的工作场所及巡检人员。生产装置和公用设施主要包括:乙烯装置、环氧乙烷和乙二醇装置、苯乙烯和环氧丙烷装置、多元醇装置、低密度聚乙烯装置、高密度聚乙烯装置、聚丙烯装置、公用工程和物流设施。 1.2方法 1.2.1现场职业卫生调查采用现场职业卫生调查表对该石化企业存在的主要化学毒物、防毒措施、个体防护、职业卫生管理、应急救援措施等进行调查。 1.2.2工作场所化学毒物和个体TWA检测根据《工作场所空气中有害物质监测的采样规范》(GBZ159-2004)、《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GBZ/T160-2004)对工作场所的化学毒物和个体TWA进行检测,其中工作场所的检测点包括所有作业人员为观察或管理生产过程而经常工作、活动的地点和范围。 2结果

化学品危害预防与控制的基本原则

化学品危害预防与控制的基本原则 姓名:XXX 部门:XXX 日期:XXX

化学品危害预防与控制的基本原则 众所周知,化学品是有害的,可人类的生活已离不开化学品,有时不得不生产和使用有害化学品,因此如何预防与控制作业场所中化学品的危害,防止火灾爆炸、中毒与职业病的发生,就成为必须解决的问题。 作业场所化学品危害预防与控制的基本原则一般包括两个方面:操作控制和管理控制。 1.1操作控制 操作控制的目的是通过采取适当的措施,消除或降低工作场所的危害,防止工人在正常作业时受到有害物质的侵害。采取的主要措施是替代、变更工艺、隔离、通风、个体防护和卫生。 工作场所的危害主要取决于化学品的危害及导致危害的制造过程,有的工作场所可能不只一种危害,所以好的控制方法必须是针对具体的加工过程而设计的。 1.1.1替代 控制、预防化学品危害最理想的方法是不使用有毒有害和易燃易爆的化学品,但这一点并不是总能做到,通常的做法是选用无毒或低毒的化学品替代已有的有毒有害化学品,选用可燃化学品替代易燃化学品。例如,大家都知道苯是致癌物,为了找到它的替代物,人类付出了艰苦的努力。今天人类已用非致癌性的甲苯替代喷漆和除漆中用的苯,用脂肪族烃替代胶水或粘合剂中的苯。 替代有害化学品的例子还有很多,例如使用水基涂料或水基粘合剂替代有机溶剂基的涂料或粘合剂;使用水基洗涤剂替代溶剂基洗涤剂;使用三氯甲烷替代三氯乙烯作脱脂剂;制油漆的颜料铅氧化物用锌氧化 第 2 页共 12 页

物或钛氧化物替代,用高闪点化学品替代低闪点化学品等。 替代物较被替代物安全,但其本身并不一定是绝对安全的,使用过程中仍需加倍小心。例如用甲苯替代苯,并不是因为甲苯无害,而是因为甲苯不是致癌物。浓度高的甲苯会伤害肝脏,致人昏眩或昏迷,要求在通风橱中使用。再如用纤维物质替代致癌的石棉。最近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已将人造矿物纤维列入可能致癌物,因此某些纤维物质不一定是石棉的优良替代品。 1.1.2变更工艺 虽然替代是控制化学品危害的首选方案,但是目前可供选择的替代品往往是很有限的,特别是因技术和经济方面的原因,不可避免地要生产、使用有害化学品。这时可通过变更工艺消除或降低化学品危害。 很典型的例子是在化工行业中,以往从乙炔制乙醛,采用汞做催化剂,现在发展为用乙烯为原料,通过氧化或氧氯化制乙醛,不需用汞做催化剂。通过变更工艺,彻底消除了汞害。 通过变更工艺预防与控制化学品危害的例子还有很多:如改喷涂为电涂或浸涂;改人工装料为机械自动装料;改干法粉碎为湿法粉碎等。 有时也可以通过设备改造来控制危害,如氯碱厂电解食盐过程中生成的氯气,过去是采用筛板塔直接用水冷却,结果现场空气中的氯含量远远超过国家卫生标准,含氯废水量也大,还造成氯气的损失。后来大部分氯碱厂逐步改用钛制列管式冷却器进行间接冷却,不仅含氯废水量减少,而且现场的空气污染问题也得到较好的解决。 1.1.3隔离 隔离就是通过封闭、设置屏障等措施,拉开作业人员与危险源之间的距离,避免作业人员直接暴露于有害环境中。 第 3 页共 12 页

职业危害控制管理制度

职业危害控制管理制度 第一条目的 为了认真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预防、控制和消除业病危害,防治职业病、保护从业人员的健康及相关权益,改善生产作业环境、搞好职业卫生工作,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 引用和参考的规范性法律、法规文件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 《工业场所职业卫生监督管理规定》 《用人单位职业健康监护监督管理办法》 《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监督管理暂行办法》 《建设项目职业卫生“三同时”监督管理暂行办法》 <国家安监总局关于贯彻落实《职业病危害项目申报办法》进一步加强职业病危害项目申报工作的通知> 《国家安监总局办公厅关于印发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预评价报告审核(备案)申请书等文书的通知》 国家安监总局关于公布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风险分类管理目录(2012年版)的通知 第三条 职责 1、各部长、车间在总经理和职业卫生领导小组的领导下,履行各自职责,做好职业病控制工作,建立好本单位的职业卫生管理;

2、各部门、车间严格执行职业病危害控制管理制度; 3、安全监察部全面监督管理作业场所职业病危害控制的各项规定。第四条 管理及要求 1、总要求:设置职业危害管理机构或者配备专职的职业危害管理人员,负责本单位的职业病 2、防治工作。职业危害管理人员经过培训上岗,从业人员签订(或变更)劳动合同时,将其工作过程中可能产生的职业危害及其后果、职业危害防护措施和待遇等如实告知从业人员,并在劳动合同中写明,不应隐瞒或欺骗。 3、涉及职业危害场所必须设置符合国标要求的警示标志。 4、职业健康危害告知 1)各单位的在醒目位置设置职业危害公告栏,制定职业病防治的规章制度、操作规程、职业危害事故应急救援识和中文警示说明;警示说明应当载明产生职业危害的种类、后果、预防以及应急救治措施等内容。 2)车间应定期公示各类职业危害监测结果,并把接触人员职业健康体检结果告知本人。 3)员工有权查阅、复印本人的健康档案,员工终止与本单位工作关系时,有权索取本人健康监护档案复印件。 5、职业危害防护设施“三同时”的具体要求:

细菌耐药性的控制策略

细菌耐药性的控制策略 细菌的耐药性(drug resistance),也称为抗药性,是指细菌与抗菌药物(抗生素或消毒剂)多次接触后,对药物的敏感性下降甚至消失,致使抗菌药物对耐药菌的疗效降低或无效。 近年来,耐药细菌越来越多,耐药范围越来越广,程度越来越高,细菌耐药性已成为世界抗感染治疗领域面临的严峻问题。随着抗生素在临床上应用广泛、日益增多,而因不合理使用出现的细菌耐药、不良反应、二重感染等问题也日趋严重,使抗感染治疗失败,导致发病率和病死率上升及医疗费用增加,给临床治疗带来诸多困难,对人类健康造成极大威胁。因此,控制细菌耐药性已是刻不容缓。 一、细菌产生耐药性的原因 要达到合理有效地控制细菌耐药性的产生和蔓延,首先必须要分析细菌耐药性产生的原因。从现状来分析,细菌耐药性产生的原因主要由以下几点: 1、细菌耐药性是微生物对抗菌药物的一种自然反应每一种抗菌药物进入临床后伴随而来的都是细菌的耐药。这种耐药可能与细菌的固有特性有关,也可能出现在正常敏感菌种内,通过变异或者基因转移获得。细菌自身繁殖能力极强,它们不但能将自身耐药基因传递给其子代菌株,也能将其传递给其它细菌。随着抗菌药物的广泛应用,对每一种新药的耐药现象逐渐增加。所以我们可以说,每一种抗菌药物耐药迟早都会出现,这是自然界的普遍规律。 2、细菌的自身因素即是指细菌自身的遗传特性。细菌可通过突变或获得耐药质粒而产生耐药性,一种细菌可通过多种耐药机制对抗菌药物产生耐药。 3、医疗过程的影响医疗过程中滥用抗生素,尤其是广谱抗生素的不合理使用,导致了大量耐药菌株的产生。同时,医学新技术的推广应用促进了耐药菌的产生,如静脉导管、人工瓣膜、介入治疗等新技术成果的广泛应用为一些机会致病菌提供了进入人体的通道,这些机会致病菌比有毒力的致病菌更易产生耐药性。 二、细菌耐药性的控制策略 1、合理使用抗生素,加强医院临床微生物实验室建设,提高对感染病患者病原微生物的诊断水平,通过药敏试验为临床选用正确的抗菌药物提供依据。首先要建立标准的药敏试验方法以及对耐药菌和感染耐药菌的患者进行动态监测,及时发现耐药菌感染,制止耐药基因扩散;其次是分期分批循环使用抗菌药物,延长抗菌药物使用周期;第三要加强管理,制定科学合理的临床用药制度,防止滥用抗菌药物,能不用抗生素的尽量不用,能少用的尽量少用。再有应减少抗生素在食用动物中的滥用和误用。 2、加强药政管理,严格控制抗菌药物的生产和销售制定抗菌药物使用管理条例,加强抗菌药物使用管理。加强抗菌药物的质量监督,打击生产、销售伪劣抗菌药物行为,抗菌药物生产企业必须通过GMP认证。加强兽药管理,严厉打击假药和劣质产品。兽药生产企业应严格执行GMP标准,兽药经营企业应取得

作业场所有害化学品事故的预防控制措施示范文本

作业场所有害化学品事故的预防控制措施示范文本 In The Actual Work Production Management, In Order To Ensure The Smooth Progress Of The Process, And Consider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ach Link, The Specific Requirements Of Each Link To Achieve Risk Control And Planning 某某管理中心 XX年XX月

作业场所有害化学品事故的预防控制措 施示范文本 使用指引:此解决方案资料应用在实际工作生产管理中为了保障过程顺利推进,同时考虑各个环节之间的关系,每个环节实现的具体要求而进行的风险控制与规划,并将危害降低到最小,文档经过下载可进行自定义修改,请根据实际需求进行调整与使用。 (1)危险化学品中毒、污染事故预防控制措施 ①替代。控制、预防化学品危害最理想的方法是不使 用有毒有害和易燃、易爆的化学品,但这很难做到,通常 的做法是选用无毒或低毒的化学品替代有毒有害的化学 品,选用可燃化学品替代易燃化学品。 ②变更工艺。虽然替代是控制化学品危害的首选方 案,但是目前可供选择的替代品很有限,特别是因技术和 经济方面的原因,不可避免地要生产、使用有害化学品。 这时可通过变更工艺消除或降低化学品危害。如以往从乙 炔制乙醛,采用汞做催化剂,现在发展为用乙烯为原料, 通过氧化或氯化制乙醛,不需用汞做催化剂。通过变更工

艺,彻底消除了汞害。 ③隔离。隔离就是通过封闭、设置屏障等措施,避免作业人员直接暴露于有害环境中。最常用的隔离方法是将生产或使用的设备完全封闭起来,使工人在操作中不接触化学品。另一种常用的隔离方法就是把生产设备与操作室隔离开。 ④通风。通风是控制作业场所中有害气体、蒸汽或粉尘最有效的措施。借助于有效的通风,使作业场所空气中有害气体、蒸汽或粉尘的浓度低于安全浓度,保证工人的身体健康,防止火灾、爆炸事故的发生。 通风分局部排风和全面通风两种。局部排风是把污染源罩起来,抽出污染空气,所需风量小,经济有效,并便于净化回收。全面通风亦称稀释通风,其原理是向作业场所提供新鲜空气,抽出污染空气,降低有害气体、蒸汽或粉尘,在作业场所中的浓度。全面通风所需风量大,不能

食品安全危害及其控制措施

第2章食品安全危害及其控制措施 食品安全危害是指食品中所含有的对健康有潜在不良影响的生物、化学或物理因素或食品存在状况。 食品安全危害可以分为三类,即生物的、化学的和物理的危害。 生物性危害:指对食品原料、加工过程和食品造成危害的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包括致病性微生物(主要指有害细菌)、病毒、寄生虫等。 化学性危害:指食用后引起急性中毒或慢性积累性伤害的化学物质。包括天然毒素类(天然存在的化学物质)、食品添加剂和其他污染物(如农药残留等)。 物理性危害:指食用后可能导致物理性伤害的异物,如玻璃、金属碎片、石块等。 需注意的是,危害仅仅指食品中能够引起人类致病或伤害的因素。食品中出现昆虫、头发、污物或发生腐败,存在经济欺诈行为或违反食品标准等情况,虽然不符合要求,但是只要这些缺陷没有直接影响到食品的安全,一般不将其纳入HACCP计划。 2.1食品中的生物性危害及其控制措施 食品中的生物性危害是指对食品原料、加工过程和食品造成危害的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包括致病性微生物(主要指有害细菌)、病毒、寄生虫等。 食物中的生物性危害有可能来源于原料,也有可能来自于食品的加工过程。 食品中的生物性危害(主要指微生物危害)按生物的种类,主要分为以下几大类: (1)细菌性危害:包括引起食物中毒的细菌及其毒素造成的危害。 (2)病毒性危害:包括甲型肝炎病毒、诺瓦克病毒等病毒引起的危害。 (3)寄生虫危害:包括原生动物(如鞭毛虫等)和绦虫(如牛猪绦虫和某些吸虫、线虫等)造成的危害。 (4)真菌性(霉菌、酵母)危害:包括真菌及其毒素和有毒蘑菇造成的危害。 一般而言,霉菌和酵母不会引起食品中的生物危害(某些霉菌、藻类能产生有害毒素,但通常将这类毒素纳入化学危害的范畴),所以本节只讨论细菌、病毒、寄生虫引起的食品生物危害以及其导致的食源性疾病。 按引起疾病的严重性,将生物性危害分为三类: (1)严重危害: 肉毒杆菌A、B、E、F; 痢疾志贺氏菌; 伤寒沙门氏菌:甲型、乙型; 副伤寒沙门氏菌; 流产布鲁氏菌; 猪布氏杆菌; 创伤弧菌; 猪绦虫; 旋毛虫。 (2)中等危害,但是具有广泛传播性,且对某些敏感性体质的人或患并发症的病人具有严重危害: 沙氏门菌; 单胞增生李斯特氏菌;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