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南北朝民歌比较

南北朝民歌比较

南北朝民歌比较
南北朝民歌比较

南北朝民歌比较

一、南北朝乐府民歌数量之比较: 南丰北瘠

中国古代乐府民歌保存最完备的当推宋代郭茂倩编

著的《乐府诗集》。南朝乐府民歌绝大部分属于《乐府诗集》

保存的《清商曲辞》中的《吴声歌曲》和《西曲歌》, 另外还有

一部分叫《神弦歌》。萧涤非先生在《汉魏六朝乐府文学史》

中曾作统计《: 吴声歌曲》三百二十六首《, 西曲歌》一百四

十二首《, 神弦歌》十七首, 总计五百二十一首, 基本囊括了

南朝民间乐府的全部。北朝乐府民歌的主要部分现在保存

在《乐府诗集》中《梁鼓角横吹曲》里。从数量上来看, 南歌远胜于北歌。之所以会产生如此大的差异, 社会环境起了决定性

的作用。就是今天我们所看到的北歌, 也是因为流传到南

方才被保存下来的。

二、南北朝乐府民歌思想内容之比较: 北丰南瘠

北歌数量虽然不及南歌, 但主题思想、反映社会现实

的深度和广度却远胜于南歌。下面, 就思想内容方面将南

北朝民歌作一比较。

( 一) 反映爱情婚姻的情歌

南朝乐府民歌中《吴声歌曲》和《西曲歌》两部分几乎

全是情歌, 所谓“郎歌妙意曲, 侬亦吐芳词”(《吴歌·子夜歌》) 。这些情歌大多是女性口吻的歌唱, 而这些歌唱者又

都出自城市居民的中下层, 有的还出自妓女之口。因此, 南

歌中好多情歌所写的男女关系属于“非法恋爱”, 不被当时正统所认可。如《子夜歌》①:

怜欢好情怀, 移居作乡里。桐树生门前, 出入见梧子。

揽枕北窗卧, 郎来就侬嬉。小喜多唐突, 相怜能几许?

朝登凉台上, 夕宿兰池里。乘月采芙蓉, 夜夜得莲子。

前丝断缠绵, 意欲结交情。春蚕易感化, 丝子已复生。

秋夜凉风起, 天高星月明。兰房竞装饰, 绮帐待双情。

诸如此类的诗句在南歌中随处可见, 而北歌中听到的

却是女子“女大当嫁”不能实现的悲愤之音。如《地驱歌乐辞》②:

驱羊入谷, 白羊在前。老女不嫁, 蹋地呼天。

又如《折杨柳枝歌》:

门前一株枣, 岁岁不知老。阿婆不嫁女, 那得孙儿抱。

问女何所思, 问女何所忆? 阿婆许嫁女, 今年无消息。

这些民歌, 有的感叹自己老大年龄嫁不出去; 有的埋

怨母亲不肯嫁女。为什么会这样呢? 究其缘是, 北方连年累黩的战争使人丁稀少, 家无壮男, 要么找夫难, 要么出于家人生计, 不愿嫁女。这类民歌也反映了北朝民间的疾苦。一方是男欢女爱的纵情歌唱, 一方却是欲嫁不能的悲苦之

音, 这是多么大的反差啊!

在南朝乐府民歌中, 最有价值也最具特色的是那些情

人间痴情缠绵的歌唱。如《子夜歌》:

夜长不得眠, 明月何灼灼。想闻欢唤声, 虚应空中诺。

今夕已欢别, 合会在何时? 明灯照空局, 悠然未有期。

一首写主人公在漫漫长夜思念情人, 仿佛听到了他的

呼唤; 一首写刚刚与情人分别, 又陷入深深的思念之中, 盼望与情人再次相会。又如《读曲歌》:

逋发不可料, 憔悴为谁睹, 欲知相忆时, 但看裙带媛几

许?

怜欢敢唤名, 念欢不呼字。连唤欢复欢, 两誓不相弃。

白门前, 乌帽白帽来。白帽郎是侬, 良不知乌帽郎是

谁?

打杀长鸣鸡, 弹去乌臼鸟, 愿得连冥不复曙, 一年都一

晓。

折杨柳, 百鸟园林啼, 道欢不离口。

其间有痴情相思, 裙带渐宽; 有热恋誓言, 两不相弃;

有思郎情切, 翘首期待; 有欢娱恨短要杀鸡弹鸟; 也有满怀情思, 借鸟同欢。真是情真意切, 缠绵婉转。而北朝乐府民歌中, 对于男女相悦的倾诉却是直截了当, 毫无含蓄忸怩

之态的。如《捉搦歌》:

黄桑柘屐蒲子履, 中央有丝两头系。小时怜母大怜婿,

何不早嫁论家什?

谁家女子能行步, 反著裌褝后裙露。天生男女共一处,

愿得两个成翁妪!

再如《幽州马客吟歌》:

南山自言高, 只与北山齐。女儿自言好, 故入郎君怀。

这些表白直率干脆, 泼辣无比, 真正显出北族女子爽

直粗犷的风采。

南朝情歌中, 也有表现哀愁之音的诗句。如《子夜歌》:

侬作北辰星, 千年无转移。欢行白日心, 朝东暮还西。

别后涕流连, 相思情悲满。忆子腹糜烂, 肝肠尺寸断。

又如《华山畿》:

啼着曙, 泪落枕将浮, 身沈被流去。

相送劳劳渚, 长江不应满, 是侬泪成许。

或因被弃, 或因离别, 都是和着泪水的哀怨倾诉。而在

北朝情歌中, 同表离别之意的, 如《折杨柳歌辞》:

腹中愁不乐, 愿做郎马鞭。出入环郎臂, 蹀坐郎膝边。

面对离别, 虽愁但不流泪, 反表明朗朗的心愿。同表被

弃的, 如《地驱乐歌》:

月明光光星欲坠。欲来不来早语我。

幽会爽约, 主人公却不自悲伤, 反斥责他人, 与南歌相

比确有刚柔之别。

( 二) 反映战争和尚武精神的民歌

如果说情歌是南歌的最大特色, 那么反映战争和尚武精神的作品就是北歌的亮点。

因此, 北歌中有反映行军阵容的, 如《企喻歌》:

放马大泽中, 草好马著膘。牌子铁两当, 鉾鸐尾条。

前行看后行, 齐着铁两当。前头看后头, 齐着铁鉾。

有反映战争胜败的, 如《慕容垂歌辞》:

慕容攀墙视, 吴军无边岸。我身分自当, 枉杀墙外汉!

慕容愁愤愤, 烧香作佛会。愿作墙里燕, 高飞出墙外!

慕容出墙望, 吴军无边岸。咄我臣诸佐, 此事可惋叹!

也有反映战争的残酷性的, 如《企喻歌》:

男儿可怜虫, 出门怀死忧。尸丧狭谷中, 白骨无人收。

除战争之外, 北歌中多见的是北方各族的豪侠尚武气

概。如《企喻歌》:

男儿欲作健, 结伴不须多。鹞子经天飞, 群雀两向波。

又如《折杨柳歌辞》:

健儿须快马, 快马须健儿。跸跋黄尘下, 然后别雄雌。

读来多么刚猛神勇。北国的男儿, 爱刀胜过爱女色, 如

《琅琊王歌辞》:

新买五尺刀, 悬著中梁柱。一日三摩娑, 剧于十五女。

而北国的女儿也是不爱红妆爱武装的, 如《李波小妹

歌》③:

李波小妹字雍容, 褰裙逐马如卷蓬。左射右射必叠双,

妇女尚如此, 男子安可逢?

至于妇孺皆知的女英雄木兰就更不用提了。这些诗歌

充分表现了北方儿女能骑善射, 好勇尚武的民族特性, 读

来让人精神振奋, 拍案叫绝! 这在南歌里是绝对找不到的。

( 三) 反映民生疾苦的民歌

这方面仍是北歌比南歌突出的部分, 也是北歌中最具社会意义的部分。

北方由于战争频繁, 随之而产生的人口掠夺现象相当

严重。每一次战争, 不论胜负, 各族统治者都照例要进行一

次人口掠夺。大批的人民背井离乡, 四处流浪。因而北朝民

歌中有不少反映流亡生活的怀土思乡之作。如《紫骝马歌辞》:

高高山头树, 风吹叶落去。一去数千里, 何当还故处?

风吹叶落, 一去数千里, 正是被俘远徙的人民的自我

写照。又如《琅琊王歌》:

琅琊复琅琊, 琅琊大道王。鹿鸣思长草, 愁人思故乡。

更悲壮的是《陇头歌辞》三首:

陇头流水, 流离山下。念吾一身, 飘然旷野。

朝发欣城, 暮宿陇头。寒不能语, 舌卷入喉。

陇头流水, 鸣声幽咽。遥望秦川, 心肝断绝!

流亡道路的苦寒, 生还故乡的无望, 怎不叫人“心肝断

绝”!

北歌中还有一些反映了人民饥寒交迫的悲惨生活。如

《雀劳利歌辞》:

雨雪霏霏, 雀劳利。长嘴饱满, 短嘴饥。

“长嘴”“、短嘴”, 何等鲜明的贫富对立! 又如《幽州马

客吟歌辞》:

快马常苦瘦, 剿儿常苦贫。黄禾起羸马, 有钱始作人。

贫者像吃不着一口黄禾的瘦马, 而有钱人才能过着人

的生活, 这是何等尖锐的阶级矛盾! 这样的内容在南歌中

也是找不到的。南歌中虽也有女子被遗弃的哀怨和下层妓

女的悲诉之词, 但都是从“情”这个角度去写的, 其现实意

义远不及北歌。

(四) 南歌中的《神弦歌》

《神弦歌》都是江南人民娱神的乐歌, 所祀之神也大都是地方性的杂神。如《白石郎曲》:

白石郎, 临江居, 前导江伯后从鱼。

积石如玉, 列松如翠。郎艳独绝, 世无其二。

“白石郎”即白石山的山神。又如《青溪小姑曲》:

开门白水, 侧近桥梁。小姑所居, 独处无郎。

“青溪小姑”就是青溪水中之神。这些民歌反映了南朝

人民生活习俗的一个方面, 也不失为南歌的一大特色。这在北歌里是找不到的, 正好反映了南北民间生活习俗的不同。

( 五) 其他内容

除了上述主要方面的内容外, 南北朝乐府民歌也各有

其他方面的内容, 虽然数量不多, 但也各具特色。如同为写

景的歌谣, 南有《绵州巴歌》④:

豆子山, 打瓦鼓。扬平山, 撒白雨。下白雨, 取龙女。织

得绢, 二丈五。一半属罗江, 一半属玄武。

写得是一条瀑布, 先听其声, 后写其形, 最后交待其去

处, 形象鲜明, 想象活泼, 清新倩巧, 不可多得。而北有家喻

户晓的《敕勒歌》:

敕勒川, 阴山下。天似穹庐, 笼盖四野。天苍苍, 野茫

茫, 风吹草低见牛羊。

写尽了北方辽阔苍茫的草原景色, 语言简练, 手法白

描, 风景如画。一南一北, 一明秀, 一苍茫, 南北之差异不言

而喻。

三、南北朝乐府民歌艺术特色之比较: 各有千秋

南北朝乐府民歌在艺术形式和风格特色上各有千秋,

难分上下。下面, 作一简单比较。

( 一) 体制方面

在这方面, 南北朝民歌是有同有异的。首先, 南北朝乐

府民歌体制短小, 大多是五言四句的抒情体。如南歌中的:

始欲识郎时, 两心望如一。理丝入残机, 何悟不成匹!

(《子夜歌》)

再如北歌中的:

上马不捉鞭, 反折杨柳枝。蹀坐吹长笛, 愁杀行客儿。

(《折杨柳歌辞》)

此种体制俯拾皆是。除此以外, 也有一些四言四句体,

但均不多。这是南北朝民歌相同的。其次, 南歌中有五言三

句的, 如《读曲歌》:

忆欢不能食, 徘徊三路间, 因风觅消息。

又如《华山畿》:

未敢便相许, 夜闻侬家论, 不持侬与汝。

懊恼不堪止, 上床解要绳, 自经屏风里。

也有五言五句的, 如《前溪歌》:

前溪沧浪映, 通波澄渌清。声弦传不绝, 千载寄汝名,

永与天地并。

还有五言六句的, 如《娇女诗》:

蹀躞越桥上, 河水东西流。上有神仙居, 下有西流鱼。

行不独自去, 三三两两俱。

这些形式北歌里没有, 但北歌最可贵的是创造了七言

四句的七绝体, 成为唐诗七绝的先声。如《捉搦歌》:

华阴山头百丈井, 下有流水彻骨冷。可怜女子能照影,

不见其余见斜领。

又如《隔谷歌》:

兄为俘虏受困辱, 骨露力疲食不足。弟为官吏马食粟,

何惜钱刀来我赎。

另外, 北歌还发展了七言古体和杂言体, 这些在南歌

中也是看不到的。

( 二) 语言风格方面

南歌语言清新自然《, 大子夜歌》说“歌谣数百种, 子夜

最可怜。慷慨吐清音, 明转出天然。”真正说出了南歌的妙处———口出天然。如:

春风动春心, 流目瞩山林。山林多奇采, 阳鸟吐清音。

(《子夜四时歌》)

桃花落已尽, 愁思犹未央。春风难期信, 托情明月光。

(《读曲歌》)

暂出白门前, 杨柳可藏乌。欢作沉水香, 侬作博山炉。

(《读曲歌》)

这些诗读来让人觉得是从口中自然流出, 毫无雕饰之

感。

南歌语言另一大特色便是谐音双关的广泛运用。可分

两类: 一类是运用多义词构成双关。如《子夜春歌》中:

黄檗向春生, 苦心随日长。

“苦心”表面上是指黄檗( 苦味的树, 树的本株叫做

心) , 其实是指人心。树的苦心日日生长, 人的苦心也一天

一天增长。

再如《读曲歌》:

音信阔弦朔, 方悟千里遥。朝霜语白日, 知我为欢消。

这首诗的末句是双关语, 早晨的霜因白日而消融,

“我”为“欢”而消瘦“。朝霜”“、白日”也有比兴作用, 不但引出“消”字, 而且见出“消”的程度和速度不同寻常。这样的

双关在南歌中比比皆是: 布匹之“匹”谐匹偶之“匹”; 结实

之“实”谐诚实之“实”; 以黄连的“苦”双关相思的“苦”等等。

另一类是运用同音字构成双关意。如《西洲曲》:

低头弄莲子, 莲子青如水。置莲怀袖中, 莲心彻底红。

“莲子”谐“怜子”“, 子”指情郎。诗句意思表面上看是

女子采莲的一系列动作, 实际上是指女子很爱她的情人,

并相信他为人清白如水, 她对情人的爱怜深藏在心中, 是

坚定不移的。

北歌语言则质朴无华, 表情爽直坦率, 风格豪放刚健。

这里绝没有巧妙的双关语, 也没有一唱三叹的袅袅余音,

有的是名符其实的悲壮激越的军乐战歌。如《陇上歌》:

陇上壮士有陈安。躯干虽小腹中宽。爱养将士同心肝。

骢文马铁锻鞍。七尺大刀奋如湍。丈八蛇矛左右盘。十荡

十决无当前。百骑俱出如云浮。追者千万骑悠悠。战始三

交失蛇矛。弃我骢窜岩幽。为我外援而悬头。西流之水东

流河。一去不还奈子何!

场面的悲壮, 将士的勇猛如在眼前。质朴的语言显示

了北方人的豪爽与侠义。北朝民歌即使是表情的句子, 也

一样率直坦荡, 与南歌柔婉的风格形成鲜明的对比。

四、南北朝乐府民歌产生巨大差异的历史原因

南北朝乐府民歌虽是同一时代的产物, 却呈现出不同

的色彩和情调。对于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 萧涤非先生在

《汉魏六朝乐府文学史》中说“: 人亦有言, 文学为时代之反映, 一时代有一时代之环境, 斯一时代有一时代之文学

? .”笔者认为, 萧先生所指“环境”就包含了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以及自然环境、民族风俗等各方面的情况。因此,

下面试从这几方面来探讨南北朝民歌差异的历史原因。

中国历史发展到晋代, 在西晋末年“, 五胡乱华”, 中原

鼎沸。晋元帝南迁渡江, 即位建业, 史称东晋。从此开始了

历史上南北对峙的局面, 直到隋文帝杨坚灭陈, 中国才重

新归于统一。其间经历东晋、宋、齐、梁、陈五个朝代, 共计二百七十多年。这二百多年也是我们中华民族最为消沉不

振的时期: 北方成了匈奴、鲜卑、羯、氐、羌五种部族混战的

场所, 南方朝野上下沉溺声色, 不思中原。因此, 这一时期

的文学创作没有什么大的建树与成就, 惟有乐府民歌大放

异彩, 显示出“贵清绮”与“重气质”的不同风格色彩。

南朝由于东晋南迁带来大量南移人口, 在宋、齐、梁、

陈四个王朝的统治下, 社会政局相对稳定, 社会经济得到

发展, 商业通畅, 城市繁荣。安定的环境, 经济的繁荣, 加之

南朝君主们对文学事业的提倡, 再有南迁人口带来的黄河

流域丰富而又浓厚的文化氛围, 这些都促进了南方文化的

繁荣发展。另一方面, 南朝的社会政治制度比较黑暗, 统治

阶级忌才好杀, 又沿习魏代的九品中正制度, 门第观念十

分严重, 形成了门第阶级。文人墨客多出于士族, 都是些

“四体不勤, 五谷不分”的贵族公子, 征歌逐舞、弄月吟风是他们的本色。南朝民歌都是些情歌艳曲, 也正是这些有闲

阶级及统治者的生活要求。而此期的北方, 五胡混战, 时局

动荡, 战争迭起, 生灵涂炭。北方的经济文化横遭破坏, 人

民疲于奔命, 生活艰难, 文学创作几成空白。加之当时北方

文化阶层大都随晋南迁, 五胡少数民族社会政治制度和经

济文化极为落后, 胡音汉语互不相通, 更谈不上什么文学

创作。倒是民间流传着一些“感于哀乐, 缘事而发”的口头创作歌谣, 这就是北朝民歌。因为它出自北朝底层劳动人

从难、从严、从实战出发, 特别是要坚持高温浓烟演习训

练。要通过模拟事故训练, 积极改进处理各种事故的战略

战术, 发现、检查各种违章现象, 并予以纠正。通过训练, 树

立“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忍耐、特别能战斗”的作风和习惯;

通过训练, 培养坚忍不拔的意志、勇敢顽强的精神, 克服心

理恐惧, 具备临危不惧、沉着冷静的心理状态; 通过训练,

培养高度的自制能力, 善于控制、调节自己的情感和情绪,

克服悲观失望、盲目蛮干的心态; 通过训练, 培养团结协

作、战胜困境的精神; 通过训练, 保持健康的体质。

⑷完善管理制度, 搞好科学管理。加强矿山救护队日

常管理是搞好矿山救护工作的基础。矿山救护队实行军事

化管理, 全体指战员都必须接受军事训练, 严格执行《中国

人民解放军内务条例》。矿山救护队要有严密的组织、严明

的纪律、严格的要求, 平时做到严格管理, 确保高度的战备

需要, 战时做到“召之即来, 来之能战, 战之能胜”, 把矿山救护队建设成为一支思想革命化、行动军事化、管理科学

化、装备系列化、技术现代化的特别能战斗的专业队伍。

3. 依靠科技进步, 推广使用救护新装备

矿山救护技术装备是完成抢险救灾, 避免矿山救护队

自身伤亡的物质基础。推广使用救护新装备、新仪器、新技术, 对提高矿山救护队战斗力, 安全顺利完成抢险救灾任

务具有重要意义, 也是减少救护装备缺陷造成自身伤亡的

物质保证。根据科学技术发展现状, 当前要积极推广使用

正压全面罩式氧气呼吸器、便携式爆炸三角形测定仪、冰

冷抗热服、先进的灾区通讯设备、远距离灭火装置等。同

时, 积极开展矿山救护新装备、新仪器、新技术的科研攻

关。创造条件努力将计算机技术应用于矿山救护模拟训

练、日常管理和救灾方案的制定, 不断提高我国矿山救护

技术水平。

民之口, 其质朴的特色也就不足为奇了。

《颜氏家训》里说“: 南方水土和柔, 其音清举而切诣,

失在浮浅, 其词多鄙俗; 北方山川深厚, 其音沉浊而铧钝,

得其质直, 其词多古语??而南染吴越, 北杂夷虏, 皆有深弊, 不可具论。”这里虽然讲得是音辞上的差异, 但用以解

释文学上的差异也可通。南朝乐府民歌发生于长江流域,

这里山青水秀, 风光柔媚, 物产丰富, 经济充裕。生活在这

优美的自然环境中的人们必定情感丰富、细腻, 所咏歌诗

也必定浪漫抒情。况且南朝乐府民歌本来不像两汉时期采

自穷乡僻壤, 而是以城市都邑为策源地, 都以城市的名称

作为曲调的标志, 就可证明南朝民歌出自城镇市民之口。

而城市生活本多楼馆娼院, 再加上有闲阶级、商贾富人流

连声色, 整天在“桃花绿水之间, 春风秋月之下”吟诗对唱, 南朝民歌多为情词艳曲也就理所固然。而北朝乐府民歌产

生于北方荒漠地带, 生活在这穷山恶水之间的是过着游牧

生活的各少数民族( 即“五胡”) 。特定的生活环境决定了特有的生活方式, 也养就了北方各族人民骁勇尚武的精神气

质。况且北朝时期, 各族混战, 人民生活在战乱流离之中,

发之于声、道之于口的也尽是生活苦难之词, 所谓“饥者歌其食, 劳者歌其事”正是北歌的写照。

萧涤非先生在《汉魏六朝乐府文学史》中说“: 世间因

果, 本自循环, 社会环境, 胎息文学, 文学亦复陶铸社会。”确如此, 南北朝时期的大分裂, 各自社会政治、经济、文化

以及自然环境、民族风俗的不同, 产生了南北方差异甚远

的民歌文学。我们今天读南北朝乐府民歌, 也可从中感知

当时南北社会的不同, 增加不少感性认识。

上面就南北朝乐府民歌产生的数量、内容及艺术特色

等方面的差异及其原因作了初浅的分析, 笔者认为: 中国

古代诗歌抒情基调和现实主义传统的形成, 南北朝乐府民

歌有它不可磨灭的功绩, 我们有必要好好学习她, 研究她。再者, 我们现在回过头来学习南北朝乐府民歌, 更应该着

眼于现在和将来。正如鲁迅先生所说, 民间文学“它又刚健, 清新。无名氏文学如《子夜歌》之流, 会给旧文学一种新力量。”又说到民间文学“偶有一点为文人所见, 往往倒吃惊, 吸入自己的作品中, 作为新的养料。旧文学衰颓时, 因

为摄取民间文学或外国文学而起一个新的转变, 这例子是

常见于文学史上的。”这点是已被历史证实了的, 我们从李

白、杜甫、白居易这些诗人的作品中便可感受到他们是如

何继承乐府民歌而又创新的。毛泽东同志也说过“: 民歌中

倒是有一些好的, 将来趋势, 很可能从民歌中吸引养料和

形式。”今天, 我们应当从南北朝民歌中吸取有益的养料和

形式, 引入我们的文学创作中, 创作出更多更好的风格各

异的诗歌作品, 以繁荣我们的新时代文学。

注释:

①引自《乐府诗集》。本文所选《子夜歌》作品实际上是从

《乐府诗集》中的《子夜歌》和《子夜四时歌》中选的, 这样做

是为了切合所写内容。

②本诗见《乐府诗集》二十五卷, 原诗中第二句是“自羊在

前”。查萧涤非《汉魏六朝乐府文学史》中所写此句, 为“白

羊在前”。“白羊”较好理解, 本文取“白羊”。

③引自《汉魏六朝乐府文学史》第六编。此歌《乐府诗集》不

收。

④本诗见社科院编《中国文学史》第一册第二百五十八页。

参考文献:

[1]郭茂倩.乐府诗集[O].北京: 中华书局, 1979.

[2]萧涤非.汉魏六朝乐府文学史[M].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

社, 1984.

[3]游国恩.中国文学史: 第一册[M].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1.

[4]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中国文学史: 第一册[M].北

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2.

[5]金汉祥.南北朝的诗和散文[M].太原: 山西人民出版社,

浅析南北朝民歌

浅析南北朝民歌 南北朝民歌是继周民歌和汉乐府民歌之后以比较集中的方式出现的又一批人民口头创作,是中国诗歌史上又一新的发展。它不仅反映了新的社会现实,而且创造了新的艺术形式和风格。一般说来,它篇制短小,抒情多于叙事。南北朝民歌虽是同一时代的产物,但由于南北的长期对峙,北朝又受鲜卑贵族统治,政治、经济、文化以及民族风尚、自然环境等都大不相同,因而南北民歌也呈现出不同的色彩和情调。 一、南朝民歌 南朝民歌产生于商业都市,是市民文化的产物。商人、市民、歌女的生活较少束缚,享乐的成分较多,又加上采集、保存者的思想情趣,所以南朝民歌的内容比较单一,大多是表现男女恋情的情歌。吴声歌曲多为女性的吟唱。内容或表现对爱情的渴望。西曲歌也是以情歌为主,但由于地域的差别反映爱情生活的角度稍有不同,其突出特点是把爱情和劳动结合起来。 南朝民歌风格委婉缠绵、清新自然。民歌感情的表达不同于北方的粗犷豪放,体现了细腻缠绵、含蓄委婉的特征。语言既有清新浅近、自然天真的一面,也有明丽婉转的一面;既有朴素的方言口语入诗,也有语言技巧的巧妙运用。 从文学艺术的整体上来看,南北朝文学的这种差异,在民歌中表现得尤为明显。因为氏族门阀制度的存在,文人作家的社会地位一般都比较高,与普通民众的生活疏离。又由于政治上的不自由不独立,他们的美学趣味有明显的贵族意味,内容偏狭。又因为这个时期经济、文化的发展,平民增强了劳动的积极性。社会思想的自由活跃,又从文人作家的享乐作品中脱身而出,产生了人民大众自己的文学,这就是南北朝民歌。南北朝民歌来自于民间,表达了人民的普遍情感和美好愿望。又由于南北方政权一时偏安,就使南北朝民歌出现了不同的特点。 二、北朝民歌 北朝民歌大部分保存在宋郭茂倩《乐府诗集·横吹曲辞》的《梁鼓角横吹曲》中,此外在《杂曲歌辞》和《杂歌谣辞》也有一小部分。大多是北魏、北齐、北周时期的作品,多是少数民族的创作,传入南朝,被南朝保存了下来。北朝民歌主要反映北方民族的游牧生活,以及风俗习惯、风光景色;反映北方民族的尚武精神和粗犷豪迈的个性;反映战争、徭役及生活的苦难;反映婚姻爱情生活。北朝民歌风格粗犷豪放,质朴刚健。.北朝民歌的艺术虽然没有南朝民歌细腻委婉、优美精致的特点,但是在粗疏质朴中也别开另一种艺术境界。 三、南北朝民歌的差异 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魏晋南北朝无疑是一个特殊的时期。南北朝的长期分裂,造成了南方文化与北方文化的显著区别。形成这种区别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经济、政治状况的不同,文人的社会地位、生活习惯的不同,文化传统以至地理环境不同,年深月久就会形成人们气质上的差异。由于时代政局动荡,文学艺术也在政权交替中不断融合发展,摈弃了单一的文学模式,趋向多元化发展。各种文学艺术呈现出各自不同的特点,同一种文学艺术也在不同地域呈现不同特色。南北朝的民歌由于产生的地域不同,两地的风俗习惯不同,因此形成的民歌风格也有很大差异。南朝民歌有鲜明的特色,但多数都是情歌,主题范围比较狭窄。

南北朝乐府民歌

第三编魏晋南北朝文学 第五章南北朝乐府民歌 主讲及拟稿人:刘南平、贾知洵 (比较法) 第一节南北朝乐府民歌的保存与产生 一、保存与篇数 南朝和汉代一样,设有乐府机关。 南朝乐府民歌主要保存在南宋·郭茂倩的《乐府诗集·清商曲辞》里。主要有吴歌和西曲两类。共468首,其中吴歌326首,西曲142首。另外"杂曲歌辞"(第九类)和"杂歌谣辞"(第十一类)中也保存有一小部分(《西洲曲》即属"杂曲歌辞";《巴东三峡歌》《三峡谣》大概是船夫之歌,是"杂歌谣辞"中的有名之作)。 清商曲辞又分为六类,南朝民歌主要保存在: 吴声歌曲,又称吴声歌、吴歌;产生于东晋及刘宋的居多。 西曲,又称西曲歌;产生于宋、齐、梁、陈的居多。 神弦曲,又称神弦歌;共18首,是民间祀神的乐章。 这个分类与民歌的地域有关。 北朝乐府民歌主要保存在《乐府诗集·横吹曲辞》的《梁鼓角横吹曲》(所谓"横吹曲",是指在马上演奏的一种军乐,因为乐器有鼓有号角,故名"鼓角横吹曲"。北朝民歌大部分是这种军乐的歌词,它们出自北方各民族人民之手,以鲜卑民歌居多,多半是北魏以后的作品。随着南北文化的交流,北方的歌曲经过汉译陆续传到南方,齐、梁以后也常用于宫中娱乐,并由梁代乐府机关保存下来,故名"梁鼓角横吹曲")中,此外,"杂曲歌辞"(第九类)和"杂歌谣辞"(第十一类)中也保存有一小部分,共70首左右。 北方民歌梁时传入南方后,曾由梁朝的乐府官署加以保存。至陈朝时,释智匠在他的《古今乐录》中将这些作品冠以"梁鼓角横吹曲"之名,后来《旧唐书》及《乐府诗集》等书的作者皆沿袭前人,仍冠以"梁"。又,许多文学史著作中,常把《乐府诗集》中的"梁鼓角横吹

评南北朝民歌的异同点

评南北朝民歌的异同点 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历史,在不同历史天空下产生了不同的文学。文学有许多的分类标准。文学从国度来说,可以分为中国文学和外国文学。文学从历史时期来说,可以分为古代文学和现代文学,古代文学又可分为先秦文学、汉代文学、魏晋南北朝文学、隋唐五代文学、宋朝文学、元明清文学等。文学从社会阶层来说,可以分成平民文学和贵族文学。那些接近人民大众的思想和生活的文学作品称为平民文学,而另一些能够体现官僚士大夫的思想情趣、文学素养、生活方式的文学称为贵族文学。民歌自然归属于平民文学。民歌以其清新流丽朴拙见长,不同于个人的文字作品,体现了一定地域内劳动人民的日常生活习惯和思想感情,是深入浅出、雅俗共赏的作品。南北朝民歌是继《诗经》和汉乐府民歌之后以比较集中的方式出现的又一批民间口头创作,属于中国魏晋南北朝的平民文学范畴,是我国诗歌史上一个新的发展。当然,南北朝民歌的出现、发展、繁荣并不是偶然的。 一、南北朝民歌产生的时代背景 南北朝时期在中国历史上是分裂时间最长的年代,从汉末大乱到三国鼎立,而后由西晋实现短暂的统一,但为时不过二、三十年,又是连年混乱南北分裂,直至隋重新统一。由于战争不断,导致政权更迭频繁。魏晋南北朝时期除东晋和北魏存在时间超过一百年外,其余王朝生命都不长。南方的宋、齐、梁、陈四代,最长的宋立国约六十年,最短的齐仅二十余年。国家分裂,政权不稳,政治集团互相伐戮,斗争激烈。南北方政权虽一时偏安,但南征北讨亦时起时伏。动乱的年代,使统治阶层像平民百姓一样感到世事无常,人心惶惶。所以宗族血统成了统治阶级巩固政权采取的一种手段,因而产生了士族门阀制度。‘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庶族在政治上出路艰难。 虽然国家分裂社会动乱,但南北朝时期也并非就是暗无天日。这段时期中国传统的以农业和小手工业为主的自然经济也有相当

南北朝民歌之比较

南北朝民歌之比较:以《西洲曲》和《木兰诗》为例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民歌空前繁荣的时期,出现了大量反映当时社会生活各个层面的诗歌。由于地理风情的不同,南北方的民歌又有各自的特点。我讲以南方民歌《西洲曲》和北方民歌《木兰诗》为例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谈南北民歌的差异。 首先,从体裁,内容方面来看。南方民歌大都是情歌,写男女之间的情事。南方民歌的代表《西洲曲》,写得就是一位女子思念自己深爱的人,从春天,到夏天,秋天,冬天,她爱的人却一直为出现,而她只能祈求“南风”,到明年的春天,能够与远方的他相会。全诗都是在写女主人公对她喜欢的人的思念。北方民歌内容比南方民歌更为宽泛,涉及生活中的很多的部分,例如战争,羁旅等等方面的内容。例如《木兰诗》写的就是一个代父从军的感人故事。民歌中的女主人公,因为自己的父亲没有儿子,且父亲有年老,作为女儿的木兰,义不容辞地女扮男装,替父出征。最后荣归故里。 其次,从风格上看。南方民歌表现的多为哀婉,缠绵的格调;北方民歌则为刚健豪放,洒脱。《西洲曲》主要的格调就是充满忧郁的思念。诗的语言,也是华丽,婉转,常用双关的表现手法。如“折梅”,谐音为“择媒”,暗示着婚姻,表达思想间接,多为含蓄。《木兰诗》,语言质朴无华,简洁明快。诗中“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这段我们可以看出,北方民歌直接明了。另外,内容写得是战争,更为豪

放,开阔。 最后,从艺术形式上看。南方民歌常用双关,谐音等等艺术手法来表达感情,而北方民歌则质朴无华,参杂口语。《西洲曲》中“莲子”是“怜子”的谐音,一语双关;还有像“飞鸿”则代表书信。《木兰诗》则很直白。另外南方民歌五言四句,北方民歌多为七言或者是杂言。

南北朝乐府民歌特色之比较

南北朝乐府民歌特色之比较 [摘要]南北朝乐府民歌继承周民歌和汉乐府民歌的优良传统,是我国诗歌史上又一奇峰。出现于同一时代的南北朝乐府民歌因产生的背景不同,故而民歌主 题,民歌风格有着各自的特点。 [关键词]古典文学魏晋南北朝乐府民歌特色比较 南北朝乐府民歌是继周民歌和汉乐府民歌之后的又一高峰。是我国诗歌史上 的新发展。它不仅反映了新的社会现实,而且创造了新的艺术形式和风格。 南北朝民歌虽是同一时代的产物,但由于南北长期对峙,北朝受鲜卑贵族统治,政治、经济、文化以及民族风尚、自然环境等各异,因而南北朝民歌呈现出 不同色彩和情调。 一、民歌产生的背景不同 1.南朝乐府民歌——繁荣都市里的艳语 南朝乐府民歌并不是来自广大农村,而是以城市都邑为其策源地。郭茂倩的《乐府诗集》指明“盖自永嘉渡江之后,下及梁陈,咸都建业,吴声歌曲,起于此也”。又云:“按西曲歌,出于荆、郢、樊、邓之间。”由此可见,这些民歌其实是“都市之歌”。江南自古为富庶之地,鱼米之乡,建业为六朝故都,是当时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刘宋时期曾出现一度平安稳定、繁荣局面,以官僚地主和寺院地主为代表的庄园经济活跃发达。《宋书•孔季恭传》记载“江南为国盛矣……地广野羊,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正因为社会安定,经济繁荣,统治阶级隔江偏安,尽情享乐。新兴的服务行业应运而生,四面八方的人力、物力、财力源源不绝的涌向都市。(《宋史•循吏列传记》)梁•裴子野的《宋略》说“王侯将相,歌伎填室;鸿商巨贾,舞女成群,相竞夸大,互有争夺”。于是“歌舞之盛,士女昌逸,歌声舞节,炫服华妆,桃花渌水之间, 秋月春风之下,无往非适”。这就是南朝民歌得以问世和流传的根源。 2.南朝乐府民歌与汉乐府民歌一样,是统治阶级收集、整理而保存下来的。民歌分“吴声歌”、“西曲歌”和“神弦歌”三种,现存歌辞471首。皆为对男女爱情生活的抒写,且大多以女性为主体,用女性的口吻唱出这一时期都市妇女的悲歌。从所描写的生活状况考察,她们的社会成份复杂,大多为城市中、下层和不幸沉 沦在社会底层的女性。这是在中国民歌史上独树一帜的。

魏晋南北朝的乐府民歌

魏晋南北朝的乐府民歌 南北朝乐府民歌是继周民歌和汉乐府民歌之后以比较集中的方式出现的又一批人民口头创作,是中国诗歌史上又一新的发展。它不仅反映了新的社会现实,而且创造了新的艺术形式和风格。一般说来,它篇制短小,抒情多于叙事。南北朝民歌虽是同一时代的产物,但由于南北的长期对峙,北朝又受鲜卑贵族统治,政治、经济、文化以及民族风尚、自然环境等都大不相同,因而南北民歌也呈现出不同的色彩和情调。《乐府诗集》所谓“艳曲兴于南朝,胡音生于北俗”,正扼要地说明了这种不同。南歌的抒情长诗《西洲曲》和北歌的叙事长诗《木兰诗》,为这一时期民歌生色不少,《木兰诗》尤为卓绝千古。 南朝乐府民歌 一、南朝乐府民歌的局限性 南朝乐府民歌,以《清商曲辞》中的“吴声歌”和“西曲歌”为主,前者计三百二十六首,后者一百四十二首。这些歌词在内容上有一共同的特点,就是几乎全是情歌,所谓“郎歌妙意曲,侬亦吐芳词”(《子夜歌》)。 产生上述特点或者说局限性的主要原因,首先是由于这些民歌并不是来自广大的农村,而是以城市都邑为其策源地,是为“都市之歌”。这也就规定了它的狭隘性,不能反映广大农村的面貌,并难免有小市民的低级趣味。 其次,也由于统治阶级有意识的采集。南朝统治阶级是腐朽透顶的士族地主,他们采集民歌,丝毫也没有“观风俗,知薄厚”的意味,而只是按照他们的阶级趣味、享乐要求,来加以选择和集中。 二、南朝乐府民歌现实主义特征 南朝乐府民歌在一定程度上在某些方面揭露了封建社会的罪恶: (一)在爱情问题上,封建社会的罪恶之一,是恋爱不自由、婚姻不自由。这在南朝民歌中我们可以看到强烈的反映。这里有失败者的哀鸣,如《华山畿》: 懊恼不堪止。上床解腰绳,自经屏风里。 为什么要上吊呢?《懊侬歌》回答了这一问题: 懊恼奈何许。夜闻家中论,不得侬与汝。 (二)封建社会的另一罪恶,是男女不平等。这种现象在中上层社会、在大都市里更加显著。因此在这些情歌中虽有少女们青春的欢笑,但更多的却是对男子负心背约的猜疑和哀怨。如: 渊冰厚三尺,素雪覆千里。我心如松柏,君情复何似?——《子夜冬歌》 侬作北辰星,千年无转移。欢行白日心,朝东暮复西!——《子夜歌》 我与欢相怜,约誓底言者?常叹负情人,郎今果成诈!——《懊侬歌》 (三)南朝民歌既多来自商业发达的大都市,因而其中还有不少被屈辱的妓女们的悲诉。如《寻阳乐》:“鸡亭故侬去,九里新侬还。送一却迎两,无有暂时闲。”《夜度娘》和《长乐佳》也都直接或间接地诉说了她们的酸辛。 南朝乐府民歌除上述情歌外,也有少数反映劳动人民的爱情生活的。这类作品的特点是结合劳动来描写爱情。有的是女子独唱,如《拔蒲》:

汉乐府与南北朝乐府民歌的对比

汉乐府与南北朝乐府民歌的对比 学院:文学院班级:10级B班姓名:伍文丽学号;104030096 摘要:通过对比的手法,比较了汉乐府和南北朝乐府民歌的不同点,从内容,创作者,艺术特点等方面来写。其中南北朝的民歌,又分开来写。在阐述的时候,通过具体的实例来举例说明。 关键词:汉乐府南朝北朝内容创作者艺术特点 乐府是政府的音乐机关,主要负责组织女人创作朝廷所用的诗歌,搜集、整理民间歌谣,创制乐调。乐府创作。搜集的诗歌,后人亦称为乐府。 内容方面的比较: 两汉乐府诗主要保存在郊庙歌辞、鼓吹曲辞、相和歌辞和杂歌谣辞中,而相和歌辞数量最多。流传下来的总共不过四十多首,题材内容广泛: 第一、汉乐府民歌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尤其是第一次具体而深入地反映了社会下层民众日常生活的艰难与痛苦。《东门行》写一位男子在 家庭生活濒临绝境时铤而走险。《妇病行》描绘了一个妻死子幼、衣食无 着的贫困家庭悲剧。《燕歌行》写流落他乡,为人佣工的几兄弟的内心痛 苦。 第二、控诉战争罪恶,抒写行役之苦。汉乐府民歌表达强烈的反战情绪。《战城南》写战士战死沙场暴尸不葬,为乌鸦所食。《十五从军征》写一位十五从军,八十退役的老兵回乡后到凄惨情况。《古歌》写远离家 乡服役者的思家思亲之情。 第三、汉乐府还对男女两性之间的爱与很作出了直接的坦露和表白。爱情婚姻题材作品在两汉乐府诗中占有较大的比重,这些诗篇多是来自民间,或出自下层文人之手,因此,在表达婚恋方面的爱与恨时,都显 得大胆泼辣,毫不掩饰。《上山采蘼芜》是弃妇诗。《有所思》写一个姑娘听说恋人另有他心时痛苦复杂的心情。《上邪》是女性忠于爱情的誓言。 第四、两汉乐府诗还表达了强烈的乐生恶死愿望。如何超越个体生命的有限性,是古人苦苦思索的重要课题,两汉乐府诗把创作主体的愿望表现得特别充分。 南北朝的乐府民歌中又要分南朝民歌和北朝民歌。

[VIP专享]第四章 南北朝民歌36

第四章 南北朝民歌 由于南北朝长期处于对峙的局面,在政治、经济、文 化以及民族风尚、自然环境等方面又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因而南北朝民歌也呈现出不同的情调与风格。南朝民歌清 丽缠绵,更多地反映了人民真挚纯洁的爱情生活;北朝民 歌粗犷豪放,广泛地反映了北方动乱不安的社会现实和人 民的生活风习。南朝民歌中的抒情长诗《西洲曲》和北朝 民歌中的叙事长诗《木兰诗》,分别代表着南北朝民歌的最高成就。 第一节 南朝民歌与吴、楚风情 吴歌与西曲 水乡景物与市井气息 女性的吟唱 清 丽缠绵的情调 修辞特点 《西洲曲》 南朝民歌大部分保存在(宋)郭茂倩所编《乐府诗集·清商曲辞》里。主要有吴歌和西曲两类。吴歌共326首,西曲共142首。《乐府诗集》卷四十四引《晋书·乐志》说:“吴歌杂曲,幷出江南。东晋已来,稍有增广。其始 皆徒歌,既而被之管弦。盖自永嘉渡江之后,下及梁、陈,咸都建业(今江苏省南京市),吴声歌曲起于此也。”又卷

四十七引《古今乐录》说:“按西曲歌出于荆(今湖北省 江陵县)、郢(今江陵县附近)、樊(今湖北省襄樊市)、邓(今河南邓县)之间,而其声节送和与吴歌亦异,故依其 方俗而谓之西曲云。”可见这些民歌本来是徒歌,由乐府机构采集以后才入乐的;吴歌与西曲虽同属南朝民歌,但由 于产生在不同的地区,所以在音乐的声节和歌唱方式上也 有所差异。从时间上来说,吴歌产生于东晋及刘宋的居多,西曲于宋、齐、梁、陈的居多。清商曲辞中还有神弦歌一类,共18首,是民间祀神的乐章。清商曲辞外,在杂曲歌辞和杂歌谣辞中,也保存有少量南朝民歌。 现存南朝民歌的内容比较狭窄,绝大多数是情歌。《乐府诗集》卷六十一引《宋书·乐志》说:“自晋迁江左, 下逮隋、唐,德泽浸微,风化不竞,去圣逾远,繁音日滋。艶曲兴于南朝,胡音生于北俗。哀淫靡曼之辞,迭作幷起,流而忘反,以至陵夷。1原其所由,盖不能制雅乐以相变, 大抵多溺于郑、卫,由是新声炽而雅音废矣。”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南朝和汉代一样设有乐府机构,2负 责采集民歌配乐演唱。现存南朝民歌就是由这些乐府机构 采集而保存下来的。汉代统治者采集民歌尚有“观风俗, 知薄厚”(《汉书·艺文志》)的目的,而南朝统治者采集 1衰败,走下坡路。 2王运熙《汉魏两晋南北朝乐府官署沿革考略》于此有考论,可参阅。见其《乐府诗论丛》,

浅谈中国民歌的地域差异及其地域特色的成因

浅谈中国民歌的地域差异及其地域特色的 成因 论文导读:地域间的差异直接影响着民歌的风格特征,因此对于不同地区的语言特点、生活特点、地理环境的熟知,对于我们了解和欣赏中国民歌具有重要的作用。第一,四川号子:流行于四川境内长江流域的民歌以“号子”最具地域特色。关键词:中国民歌,地域差异,地域特色,成因民歌,即民间歌曲的简称。它是我国各族人民在长期劳动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集体创造出来的,最能直接反映现实、被人民群众所普遍掌握、广泛流传的一种艺术作品。我国的民歌浩如烟海,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早在《诗经》中的“风”就汇集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流行于北方15个地区的民歌,汉魏南北朝时期的“乐府民歌”、唐宋的“曲子调”、元代的“小令”、“散曲”,明清的“歌谣”、“小曲”等。伴随着中国历史的变迁,社会的发展,民歌也随之有了新的内容、精神风貌、音乐形式和艺术风格。发表论文。而其中幅员辽阔、复杂多样的地理背景则使我国民歌体裁丰富、风格多样具有很强的地域性。一、地域性的差异对民歌风格特征形成的影响地域间的差异直接影响着民歌的风格特征,因此对于不同地区的语言特点、生活特点、地理环境的熟知,对于我们了解和欣赏中国民歌具有重要的作用。民歌中展现出了劳动人民多样的生活模式,如;与不同的劳动方式紧密相连的号子,与不同的生活场景、生活情趣紧密相连的小曲、小调等。同时由于民歌受到不同地区的语言音调、生活特点、地理环境等的影响,使得民歌还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和浓郁的地方色彩。如平原地区的民

歌大多婉转流畅;山区的民歌比较高亢豪放;而在一望无际的大草原产生的民歌,则多是那音调悠长、气息宽广的长歌等等[1]。第一,四川号子:流行于四川境内长江流域的民歌以“号子”最具地域特色。号子是一种和劳动节奏密切结合的民歌,又称之为劳动号子。如流行于四川境内长江流域的《川江船夫号子》,是在行船过程中为组织、协调纤夫们的动作而唱的,由于川江上的水路和气候险恶多变,纤夫们的工作不仅异常艰苦,而且常常性命攸关。在这种特定条件下所产生的川江号子,便成为劳动号子中极富感染力的一种。川江号子的演唱形式保持了号子的基本特点,即一领众和。领唱者即是劳动的指挥者,领唱者通过多样化的领唱,来指挥和协调船夫们的动作。不仅透出浓郁的川味,而且生动地表现了船夫们乐观、开朗、顽强、坚毅的性格,及与大自然抗争的豪迈气概。第二,黄土高原的“信天游”。黄土高原的民歌,作为“黄土地的歌”,有“信天游”、“山曲”、“顺天游”、“爬山调”、“花儿”等,节奏大多舒缓而自由,音调悠长而飘逸,具有即兴演唱的特点。如;《蓝花花》这首歌中唱到“青线线那个蓝线线,蓝格英英采”,这种极富地方风情的语言与浓郁的陕北音调紧密相连,充分展示了这首民歌的独特的声韵、节奏和语调的美。第三,青藏高原民歌。青藏高原绵延千里,特定的地理环境使这一地区的山歌辽阔舒展,音域宽广,节奏自由,音调高亢、气息悠长。歌曲《青藏高原》虽然是一首新创作的歌曲,但它却具有浓郁的藏族民歌特点,非常有助于我们理解青藏高原民歌的风格。这首歌曲旋律深情优美,跌宕起伏,宽广豪放,犹如奔腾的雅鲁藏布江,牵动着人们情感的波澜。歌曲一开始用很强的力度喊

南北朝乐府民歌

第八章南北朝乐府民歌 第一节南朝乐府民歌 一、南朝乐府民歌产生的背景 1、经济背景 2、时代风尚 3、统治者的有意采集与提倡 二、南朝民歌的分类 南朝乐府民歌以《乐府诗集·清商曲辞》中的“吴声歌”和“西洲曲”为主。大体可分为三类:吴声歌,西曲和神弦歌。 三、南朝民歌的思想内容 都为反映市民生活情趣的“都市之歌”,爱情几乎成为唯一主题,有些民歌还有色情描写。 四、南朝乐府民歌的艺术特色 1、从内容上看,南朝民歌大都是情歌,且多作女子口吻,基调哀怨缠绵。并以抒情为主,感情真率动人。 2、体裁短小,多是五言四句,和周、汉民歌不同。 3、多用比兴、象征、谐音双关等手法。 4、语言自然晓畅,风格清新婉丽。 五、南朝民歌的代表作《西洲曲》 第二节北朝乐府民歌 北朝民歌是北朝各民族的民间歌曲,多产生于西晋末至北魏初。北朝民歌大部分保存在《乐府诗集·横吹曲辞》的《梁鼓角横吹曲》中,少部分保存在《杂曲歌辞》和《杂歌谣辞》中,共70首左右。所谓《横吹曲》,是在马上演奏的一种军乐,因为乐器有鼓有角,所以叫“鼓角横吹曲”。北朝民歌大部分是这种军乐的歌词,由梁代乐府机关保存下来,所以叫“梁鼓角横吹曲”。

一、北朝民歌的内容 北朝民歌题材广阔,内容丰富: 1、反映了北方的景色、风俗和北方游牧生活的民歌,如《敕勒歌》。 2、表现尚武精神、征战生活的战歌。 3、反映婚恋生活的恋歌。 4、反映人民苦难和贫富对立的诗歌。 二、北朝民歌的特点 北朝乐府民歌继承汉乐府的传统,体裁多样,自由灵活。多叙事,但感情强烈,且直抒胸臆。语言质朴无华,气盛词质,不像南朝民歌,它没有巧妙的双关语,也没有所谓一唱三叹的袅袅余音,而是名副其实的悲壮激越的军乐、战歌。风格古朴悲凉、粗犷豪放。 三、北朝乐府民歌的代表作是《木兰诗》

南北朝民歌比较

浅论南北朝民歌差异 姓名:闵芹学号:1050110056 班级:汉语言文学2班 摘要:由于南北朝长期处于对峙的局面,在政治、经济、文化以及民族风尚、 自然环境等方面又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因而南北朝民歌也呈现出不同的情调与风格。“总体来说,南朝民歌清丽缠绵,更多表现人民真挚纯洁的爱情生活;北方民歌粗犷豪放,广泛地反映了北方动乱不安的社会现实和人民的生活风习。”【1】其中,抒情长诗《西洲曲》和叙事长诗《木兰诗》最能代表南北朝民歌的最高成就。 关键词:南朝北朝民歌内容风格情感差异 一反映内容上的差异 南朝民歌分为:吴歌、神弦歌和西曲歌,基本上南朝乐府民歌内容都是反映现实的。吴歌内容集中于爱情,题材上略显单调,但其中有些民歌缠绵悱恻,婉转动人。如《子夜歌》“始终识郎时,两心望如一,理丝入残机,何悟不成匹”。写出对爱情的渴望与内心的沉痛、伤感;又如《华山畿》“华山畿,君既为侬死,独生为谁施,欢若见怜时,棺木为侬开。”表现出对爱情的至死不渝与坚贞,以死殉情来反抗“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封建礼教等等。南朝神弦歌内容在于表现人神之恋,将美好的爱情注入祭祀神灵之中,心意缠绵,富于浪漫风情,大都是江南一带民间的祭神歌,与屈原当初在沅湘一带改写当地民歌而创作的《九歌》在内容上有很多相似之处,都是在祭祀之际表现人神之恋。此外还有西曲歌,西曲歌也主要写缠绵的爱情,与吴歌相比,突出特点是结合劳动写爱情,也有幽默诙谐的一面,多写水边船上旅客商妇的离别之情,如《石城乐》“布帆百余幅,环环在江津。执手双泪落,何时见欢还?”可见在商旅离别,在情调上与吴歌的闺阁之气有所不同,风格也较为明快开朗。 而北朝民歌虽数量不多,但内容却广泛地反映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其内容包括景象雄浑之作,代表有《敕勒歌》“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出色尽显辽阔苍苍的草原景象,其意境恢宏博大,雄浑壮阔,并反映了北方民族生活的面貌和精神面貌;另外,凄苦之音,反映战争动乱给人们带来的凄苦心境;还有尚武之歌、爱情之歌及反映社会贫富不均、贫富对立的内容。(这是南朝民歌所未涉及的。)而在爱情之歌方面,南朝民歌多写婚外的情歌,北朝民歌则侧重在人们的婚恋生活,表现婚恋文化习俗、婚恋形式和婚庆游戏。 “南朝的‘吴声歌曲’和‘西曲歌’,约而言之是侑酒佐饮的女乐。演唱者,或被蓄养于达官贵人之家,或散在青楼酒肆之中, 故其内容皆为男欢女爱, 形式皆是媚语软调。这是久经需求方的选择淘汰的结果, 极罕有真正意义上的婚恋内容。”【2】北朝诸族有早婚习俗, 甚至早期的鲜卑习俗还保持着抢掠婚姻的形式。北朝的《捉搦歌》写道: “男儿千凶饱人手,老女不嫁只生口”“小时恋母大恋婿,何不早嫁论嫁计”“天生男女共一处,愿得两个成翁媪。”不仅反映了劝女早嫁,而且体现了“嫁娶则先略女通情”的情况。 相比之下,由于南北朝社会风俗、社会环境、自然环境等方面的差异,导致这种民歌在内容上的差异。正如萧涤非先生说: “南朝内容单调,几纯为男女相悦之情,画眉注口之事,绮罗香泽之气。北歌则较复杂、充实,有写从军边塞者,

南北朝民歌木兰诗

南北朝民歌木兰诗 导读:我国古代确有一位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的女英雄——花木兰。如下是精心为你挑选的南北朝民歌木兰诗,欢迎大家踊跃阅读! 木兰辞南北朝:佚名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惟闻通:唯)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惟闻通:唯)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一作:愿借明驼千里足)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帖通:贴;惊忙一作:惶;惶火伴通:伙)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木兰诗译文 叹息声一声接着一声传出,木兰对着房门织布。听不见织布机织布的声音,只听见木兰在叹息。问木兰在想什么?问木兰在惦记什么?(木兰答道)我也没有在想什么,也没有在惦记什么。昨天晚上看见征兵文书,知道君主在大规模征兵,那么多卷征兵文册,每一卷上都有父亲的名字。父亲没有大儿子,木兰(我)没有兄长,木兰愿意为此到集市上去买马鞍和马匹,就开始替代父亲去征战。 在集市各处购买马具。第二天早晨离开父母,晚上宿营在黄河边,听不见父母呼唤女儿的声音,只能听到黄河水流水声。第二天早晨离开黄河上路,晚上到达黑山头,听不见父母呼唤女儿的声音,只能听到燕山胡兵战马的啾啾的`鸣叫声。 不远万里奔赴战场,翻越重重山峰就像飞起来那样迅速。北方的寒气中传来打更声,月光映照着战士们的铠甲。将士们身经百战,有的为国捐躯,有的转战多年胜利归来。 胜利归来朝见天子,天子坐在殿堂(论功行赏)。给木兰记很大的功勋,得到的赏赐有千百金还有余。天子问木兰有什么要求,木兰说不愿做尚书郎,希望骑上千里马,回到故乡。 父母听说女儿回来了,互相搀扶着到城外迎接她;姐姐听说妹妹回来了,对着门户梳妆打扮起来;弟弟听说姐姐回来了,忙着霍霍地磨刀杀猪宰羊。每间房都打开了门进去看看,脱去打仗时穿的战袍,穿上以前女孩子的衣裳,当着窗子、对着镜子整理漂亮的头发,对着

南北朝民歌差异与名篇赏析

南北朝民歌差异与名篇赏析 姓名张世新班级汉语言文学0911班学号09302108 南北朝民歌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民族风尚以及自然环境等各个方面,但南北朝民歌由于长期处于对峙局面,因而呈现出不同的情调与风格。 南朝民歌清丽婉约,北朝民歌粗犷豪放。但各有其特点,各有千秋。 南朝民歌的基本特点有以下三点: 首先,绝大多数是情歌。这与江南优美的自然环境和充裕的经济条件有着直接的关系。置身于山清水秀、鸟语花香的美景之中,多情的青年男女,不免怀春。 其次,极具浪漫色彩。它所表现的爱情大多表现商贾、妓女、船户和一般市民的爱情,主要反映城市中下层居民的生活和思想感情。这种爱情生活能够在南朝民歌中毫无掩饰地表现出来并广泛流布,自然与当时的社会风气有关,是为了更能够表现对爱情的、单纯的、热烈的追求,表现对人生的幸福与快乐的渴望。 再次,基调哀伤。南朝民歌中多痴心女子负心汉的故事,曾经美好的爱情遭到破坏,不再美满,会在人们心中唤起对它更热烈的向往与追求。 最后,语出天然。吴歌中的《大子夜歌》中说:“歌谣数百种,《子夜》最可怜。慷慨吐清音,明转出天然。”大量运用双关隐语,避免了过于简单直白、一览无余的表现,明朗而又巧妙。如《子夜歌》

中“雾露隐芙蓉,见莲不分明”,“莲”与“怜”谐音。又隐喻男子的感情犹豫含糊。 《西洲曲》是南朝民歌中的一篇抒情长诗,诗中描写了一个青年女子从初春到深秋,从现实到梦境,对情人的苦苦思念,洋溢着浓厚的生活气息和鲜明的感情色彩。 “折梅寄江北“,女主人公折梅一枝,回忆起从前西洲梅下相会的浪漫情景。于是穿上了“杏子红”的“单衫”,梳起了“鸦雏色”的头发,想去西洲寻找情郎。风吹着乌桕树,从门缝中探出头等待情人的到来,“门中露翠钿”中“露”字,表露了急切、害羞的少女情怀。但情人仍旧没有来,她抑制不住心中的焦急之情,只好出门去采红莲,借此聊作宽慰。“莲”与“怜”双关,“怜”的意思犹如今天所说的“爱”或“爱人”吧。可以体会到抒情主人公对“莲”的态度是多么深情。“莲子青如水”说明她把自己的爱情视若清纯的水,“莲心彻底红”则是两心相爱,炽热无比。“置莲怀袖中”,亦见出她对莲的珍惜之情。种种描写,无不巧妙地刻画出女子微妙的心理,及对爱情满怀一颗赤诚之心。 然而她的思念并未等来恋人,只能抬头望着飞过的大雁而暗自嗟叹。她登高远眺,希望能看到他,可是天色已晚,他终于没有来。只好借助梦境,来摆脱现实中的失意。在梦里,她实现了与情人相会的愿望,并产生了请求南风把梦带给恋人的幻想。抒情主人公似乎对爱情更加坚定了,“君愁我亦愁”表明了两人的心心相印。这首民歌向我们塑造了一个纯洁多情的女子,展现了她坚贞热情的爱情。

第四章 南北朝民歌

第四章南北朝民歌 由于南北朝长期处于对峙的局面,在政治、经济、文化以及民族风尚、自然环境等方面又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因而南北朝民歌也呈现出不同的情调与风格。南朝民歌清丽缠绵,更多地反映了人民真挚纯洁的爱情生活;北朝民歌粗犷豪放,广泛地反映了北方动乱不安的社会现实和人民的生活风习。南朝民歌中的抒情长诗《西洲曲》和北朝民歌中的叙事长诗《木兰诗》,分别代表着南北朝民歌的最高成就。 第一节南朝民歌与吴、楚风情 吴歌与西曲水乡景物与市井气息女性的吟唱清丽缠绵的情调修辞特点《西洲曲》 南朝民歌大部分保存在(宋)郭茂倩所编《乐府诗集·清商曲辞》里。主要有吴歌和西曲两类。吴歌共326首,西曲共142首。《乐府诗集》卷四十四引《晋书·乐志》说:“吴歌杂曲,幷出江南。东晋已来,稍有增广。其始皆徒歌,既而被之管弦。盖自永嘉渡江之后,下及梁、陈,咸都建业(今江苏省南京市),吴声歌曲起于此也。”又卷四十七引《古今乐录》说:“按西曲歌出于荆(今湖北省江陵县)、郢(今江

陵县附近)、樊(今湖北省襄樊市)、邓(今河南邓县)之间,而其声节送和与吴歌亦异,故依其方俗而谓之西曲云。”可见这些民歌本来是徒歌,由乐府机构采集以后才入乐的;吴歌与西曲虽同属南朝民歌,但由于产生在不同的地区,所以在音乐的声节和歌唱方式上也有所差异。从时间上来说,吴歌产生于东晋及刘宋的居多,西曲于宋、齐、梁、陈的居多。清商曲辞中还有神弦歌一类,共18首,是民间祀神的乐章。清商曲辞外,在杂曲歌辞和杂歌谣辞中,也保存有少量南朝民歌。 现存南朝民歌的内容比较狭窄,绝大多数是情歌。《乐府诗集》卷六十一引《宋书·乐志》说:“自晋迁江左,下逮隋、唐,德泽浸微,风化不竞,去圣逾远,繁音日滋。艶曲兴于南朝,胡音生于北俗。哀淫靡曼之辞,迭作幷起,流而忘反,以至陵夷。1原其所由,盖不能制雅乐以相变,大抵多溺于郑、卫,由是新声炽而雅音废矣。”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南朝和汉代一样设有乐府机构,2负责采集民歌配乐演唱。现存南朝民歌就是由这些乐府机构采集而保存下来的。汉代统治者采集民歌尚有“观风俗,知薄厚”(《汉书·艺文志》)的目的,而南朝统治者采集民歌则完全是为了满足其纵情声色的需要。《南齐书·萧惠基传》载:“自宋 1衰败,走下坡路。 2王运熙《汉魏两晋南北朝乐府官署沿革考略》于此有考论,可参阅。见其《乐府诗论丛》,

【经典论述】简要比较一下南北朝民歌的不同

【经典论述】——简要比较一下南北朝民歌的不同 简要比较一下南北朝民歌的不同。 南朝民歌和北朝民歌由于产生的地域和社会环境不同,故而在内容与风格上就呈现出不同的风貌。 南朝民歌多产生于商业发达的都市,主要反映城市中下层居民的生活和思想感情,而且统治者采录民歌仅仅是为了声色娱乐,在收集时按照他们的趣味进行选择,因此,现存南朝乐府民歌的内容比较狭窄,绝大多数是情歌,且多是女性口吻,如《西洲曲》写一个女子怀人,情思缠绵。此外,某些情歌还有较重的色情成分和胭脂气,很少泥土气息。 南朝民歌在形式上的特点,一是体制小巧,大多为五言四句,语言清新自然,正如《大子夜歌》所说“慷慨吐清音,明转出天然”,“不知歌谣妙,声势出口心”。清妙的歌谣随口唱来,不雕饰,不做作,便将内心深处细腻缠绵的情感真切地表现出来。二是大量运用双关语,也是南朝民歌尤其是吴歌的显著特点。双关语大致可分两类:一类是同音异字的,如以“莲”双关“怜”,以“丝”双关“思”等;另一类是同音同字的,如以布匹之“匹”双关匹偶之“匹”,以药名或曲名之“散”双关取散之“散”等。这些巧妙的双关语的运用,不仅使得语言更加活泼,而且在表情达意上也更加含蓄委婉。 北朝乐府民歌,现存只有六十余首。由于北朝乐府民歌产生

于长期处于混战状态的北方,又出于多个民族,因此反映现实生活比南朝要远为深广。其中以反映战争、徭役和人民流离失所的诗篇最多;其次是反映北方民族的尚武精神,表现壮烈牺牲、歌颂战斗英雄的,如《木兰诗》;还有少数诗篇写婚姻恋爱和北国风光的,如《敕勒歌》。可见,北朝民歌数量虽然比南朝民歌少,但题材广泛,内容丰富,是南朝民歌所不能比的。北朝民歌语言朴素,感情直率,就是情歌也大都大胆泼辣,这就形成了北朝民歌刚健豪放的风格,与南朝民歌的艳丽柔弱迥然不同,显示出北方民族独有的特色。

南北朝乐府民歌练习题及答案

南北朝乐府民歌练习题及答案 一、填空题: 1、汉人把合过乐的歌辞称为_______,六朝人则称之为_______。 1、歌诗,乐府 2、南北朝乐府民歌中被后代评论家称为双璧的作品是《_______》和《_______》。 2、西洲曲木兰诗 3、现存南朝民歌的内容比较狭窄,绝大多数是_______。3、情歌 4、最为杰出的北朝民歌是长篇叙事诗《_______》。4、木兰词 5、北朝民歌中有一首反映北方民族的游牧生活、描绘北国草原的辽阔壮美的诗篇是《_______》。 5、敕勒歌 6、《西洲曲》:忆梅下西洲,(_______)。??采莲南塘秋,(_______)。低头弄莲子,(_______)。置莲袖怀中,(_______)。 6、折没寄江北莲花过人头莲子清如水莲心彻底红 7、《木兰诗》:万里赴戎机,(_______)。朔方传金柝,(_______)。将军白战死,(_______)。??木兰不用尚书郎,(_______),送儿还故乡。 7、关山度若飞寒光照铁衣壮士十年归愿借明驼千里足 二、选择题: 1、南朝民歌的艺术特点有 A、多用谐音双关 B、语言自然质朴 C、多用七言四句形式 D、感情强烈,直抒胸臆1、A 2、现存南北朝民歌的大部分保存在 A、[宋]郭茂倩的《乐府诗集》 B、[南朝梁]沈约的《宋书乐志》 C、[南朝梁]刘勰的《文心雕龙》 D、[南朝陈]徐陵的《玉台新咏》 2、A 3、《乐府诗集》的编者为: A、刘向 B、王逸 C、郭茂倩 D、徐陵3、C 三、名词解释: 1、西曲 南朝民歌的一种,西曲则采取自长江中游以及汉水两岸的政治经济军事重镇荆郢樊邓一带。“西曲歌出于荆郢樊邓之间,而其声节送和与吴歌亦同,故依其方俗而谓之西曲。” 2、吴歌 南朝民歌的一种,吴歌主要产生于当时首都建业(今江苏南京)一带的江南地区,是南朝的经济、政治、文化中心。“吴声杂曲并出江南,东晋以来稍有增广。其始皆徒歌,既而被之管弦。盖子永嘉以后,下及梁陈,建都建业,吴声歌曲起于此。”(《晋书·乐志》)

论南北朝乐府民歌

中国古代文学论文 论南北朝乐府民歌 【摘要】:南北朝时代是我国文学史上乐府民歌又一次繁荣灿烂的时代。其上承《诗经》和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精神,下启唐代及以后的新乐府创作。在形式主义文风泛滥的南北朝时期,这种“口出天然,刚健清新”的民歌的出现显得特别可贵,可谓是一种新的力量、新的血液。要研究中国古代诗歌发展的轨迹,把握中国古代诗歌发展的脉搏,就不能不研究南北朝乐府民歌。 【关键词】:南朝北朝乐府诗民歌 文学史上所说的魏晋南北朝时期,始于东汉建安年代,迄于隋统一,历时约四百年。南北朝乐府民歌是继周民歌和汉乐府民歌之后以比较集中的方式出现的又一批人民口头创作,是我国诗歌史上又一次新的发展。它不仅反映了新的社会现实,继承了民歌的现实主义精神,而且创造了新的艺术形式和风格。 南北朝乐府民歌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影响是显著的、巨大的,在表现手法上,民歌对唐代诗人也有许多启发,如口语的运用。以体裁而言,南北朝乐府民歌开辟了一条抒情小诗的新道路,即五、七言绝句体。这对唐代七言歌行的发展也起了示范性的推动作用。南北朝民歌虽是同一时代的产物,但由于南北的长期对峙,北朝又受鲜卑贵族的统治,政治、经济、文化以及民族风尚、自然环境等大都不相同,因而南北朝民歌也呈现出不同的色彩和情调。南北朝时代,也像汉代一样,设有专门的乐府机关,采集诗歌,配合音乐演唱。这些乐府诗中有民间歌谣,也有贵族文人的作。其中民歌部分更为新鲜活泼和艺术的魅惑力量。 一、南朝民歌 南朝乐府民歌大部分保存在清商曲辞中。 清商曲是我国古代主要的通俗乐曲,许多民歌都配合这种音乐演唱。南朝乐府民歌,以《清商曲辞》中的“吴声歌”和“西曲歌”为主,前者计三百二十六首,后者一百四十二首。 “郎歌妙意曲,依亦吐芳词”(《子夜歌》) 这些歌词在内容上有一共同的特点,就是几乎全是情歌。这些情歌十之七八出自女子之口,且有妓女婢妾所作。其中某些情歌还含有较浓厚的色情成分和脂粉气。产生上述特点或者说局限性的主要原因,首先是由于这些民歌以城市都邑为其策源地。其次,是由于统治阶级有意识的采集。南朝统治阶级是腐朽透顶的土族地主,他们采集民歌,丝毫也没有“观风俗,知薄厚”的意味,而只是按照他们的阶级趣味、享乐要求,来加以选择和集中。因此,我们对南朝民歌的看法要有区别,有批判。既不能把它和来自广大农村的汉民歌等量齐观,也不能认为这就是南朝民歌的全部,更不能把一些色情作品或文人窜入的拟作看成是真正的民歌。否则将造成错觉、误解。尽管如此,但基本上南朝民歌还是现实主义的,因为它们在一定程度上在某些方面仍然揭露了封建社会的罪恶。 郭茂倩《乐府诗集》说:“艳曲兴于南朝,胡音生于北俗。”南朝民歌感情的表达不同于北方,体现了细腻缠绵、含蓄委婉的特征。语言既有清新浅近、自然天真的一面,也有明丽婉转的一面;既有朴素的方言口语入诗,也有语言技巧的巧妙运用。《大子夜歌》所说:“歌谣数百种,子夜最堪怜:慷慨吐清音,明转出天然。”就指出了清新明丽、婉转自然的艺术风格。 “理丝入残机,何悟不成匹”(《子夜歌》) “合散无黄连,此事复何苦?” 南朝民歌最突出的艺术技巧就是利用汉语的谐音构成双关隐语。“丝”和“思”是同音

南北朝乐府民歌的差异

南北朝乐府民歌的差异 由于南北朝长期处于对峙的局面,在政治、经济、文化以及民族风尚、自然环境等方面又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因而南北朝民歌也呈现出不同的情调与风格。南朝民歌清丽缠绵,更多地反映了人民真挚纯洁的爱情生活;北朝民歌粗犷豪放,广泛地反映了北方动乱不安的社会现实和人民的生活风习。南朝民歌中的抒情长诗《西洲曲》和北朝民歌中的叙事长诗《木兰诗》,分别代表着南北朝民歌的最高成就。南北朝乐府民歌,一般以篇幅短小,抒情多于叙事的特点而异于汉乐府民歌。 南朝民歌,较清丽缠绵,内容较狭窄,现存多为情歌。体制小巧,文风清新自然,多为五言四句。主要反映城市中下层居民的生活和思想感情。大量使用双关语,表达感情委婉含蓄,又有极端夸张的文笔。如:“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置莲怀袖中,莲心彻底红。”这里面的所谓的“采莲”“莲花”“莲子”“置莲”“莲心”实际上都是对自己郎君刻骨铭心的喜爱。像刘禹锡的名句“道是无晴却有晴”,“晴”也可以理解为“情”,在很大程度上借鉴了南朝民歌含蓄地表达手法。 南朝民歌主要分为吴歌和西曲,另有杂曲歌辞、杂歌谣辞。吴声歌曲多为女性的吟唱,其内容或表现对于爱情的渴望,如《子夜歌》(始欲识郎时);或表现既得爱情的欢乐,如《读曲歌》(打杀长鸣鸡);或表现相思的痛苦,如《子夜四时歌·冬歌》(寒鸟依高树);或表现坚贞不渝的爱情,如《子夜四时歌·冬歌》(渊冰厚三尺);或表现对于负心男子的怨恨,如《子夜歌》(常虑有贰意);或表现婚姻不自由的苦闷,如《读曲歌》(非欢独慊慊)。这些作品以清新浅近的语言,表现真挚细腻的情感,风格艳丽柔弱、哀怨缠绵,真实地再现了江南女子在爱情问题上的复杂心态,并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 西曲表现的生活面比吴歌广,着眼劳动人民的爱情生活,结合劳动来描写爱情,风格较开朗。南朝民歌的形式特点,是体制小巧,大多为五言四句,语言清新自然,正如《大子夜歌》所说“慷慨吐清音,明转出天然”,“不知歌谣妙,声势出口心”。清妙的歌谣随口唱来,不雕饰,不做作,便将内心深处细腻缠绵的情感真切地表现出来。 北朝民歌原来大都是北方少数民族的歌唱,题材广泛,内容丰富。有五言四句、七言四句。文字质朴,感情直率,风格豪迈刚健,即使是情歌也大胆泼辣,与南朝民歌的委婉缠绵’感情细腻形成鲜明对比。有写战争的(《隔谷歌》),有写人民疾苦的(《陇头歌辞》),有写北方各民族尚武精神的(《折杨柳歌辞》),北方民族游牧生活、草原风光(《敕勒歌》),也有些爱情婚姻的(《折杨柳枝歌》)。 北方民族以畜牧为业,善于骑射,他们锻炼出了雄健强悍的体魄、粗犷豪迈的个性和豪侠尚武的精神:男儿欲作健,结伴不须多。鹞子经天飞,群雀两向波。(《企喻歌辞》)不仅男儿具有这种英雄豪侠的行为举止,甚至女子也不让须眉,木兰即是其中的典型。频繁的战争也使得北朝民歌中反映战争的诗较多。如《企喻歌辞》中的后三首。此外,北朝民歌中还有不少反映羁旅行役和流亡生活,以及反映穷苦人民饥寒交迫的生活和不合理的社会现实之作,另外也有不少反映爱情与婚姻题材的作品,这些歌曲坦率直截,与南朝情歌缠绵婉转的情调是大不相同的。 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在当时的环境来看,南朝民歌产生于长江中下游地区,那里经济条件充裕,且山水柔美,鸟语花香,本多情之人不免油然怀春,所以多缠绵情歌;北国草原辽阔壮美,北方民族以畜牧为业,善于骑射,他们锻炼出了雄健强悍的体魄、粗犷豪迈的个性和豪侠尚武的精神,频繁的战争也使得北朝民歌中反映战争的诗较多。 南方多为汉人的居住地,受儒、道、佛的影响颇深,文化传统久远,文化底蕴深厚;然而以鲜卑族为主的北方各民族跟南方人民的生活环境有所不同,再加上北方民族特殊的风俗习惯和性格气质,因此北朝民歌的情调和风格,就跟南朝民歌有了显着的差别。 公元304年之后,中国历史进入南北分裂、南北对峙的阶段。南朝的历史是门阀士族由盛而衰的历史,南朝的皇权比较强大,门阀士族社会地位虽然高贵,却已不能完全左右政局。随着江南开发的不断深入,土著汉人在政治上逐渐上升,步入官僚行列,为皇帝所倚重。从梁陈之际开始,南方内地的土豪,也成为割据的一方势力。北朝时期自420年北魏前期开始,至589年隋灭陈为止。经历北魏、东魏西魏对峙、北齐北周对峙三个时期,并包括隋立国至灭陈时期。北魏、东魏、西魏及北周均由鲜卑族建立,北齐则由胡化汉人所建。在时代和政权的影响下南北朝文风存在差异也就不足为奇。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