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针灸中级考试题库总结--方剂

针灸中级考试题库总结--方剂

针灸中级考试题库总结--方剂
针灸中级考试题库总结--方剂

1.在配伍上体现一则养肝血以宁心神,一则清内热以除虚烦的方是

A.酸枣仁汤

B.朱砂安神丸

C.天王补心丹

D.归脾汤

E.安宫牛黄丸

【正确答案】:A

2.组成中含有朱砂和酸枣仁的方剂为

A.朱砂安神丸

B.酸枣仁汤

C.归脾汤

D.炙甘草汤

E.天王补心丹

【正确答案】:E

3.因肝血不足而致虚烦失眠,咽干口燥,头目眩晕,脉细数者,治宜用

A.天王补心丹

B.归脾汤

C.酸枣仁汤

D.朱砂安神丸

E.炙甘草汤

【正确答案】:C

4.在药物配伍上体现"一补一润一敛"之特点的方是

A.四君子汤

B.参苓白术散

C.生脉散

D.四逆汤

E.玉屏风散

【正确答案】:C

5.下列何方的药物配合中体现了滋阴药与清热降火药相配,培本清源,两者兼顾的特点

A.黄连解毒汤

B.左归丸

C.大补阴丸

D.炙甘草汤

E.六味地黄丸

【正确答案】:C

6.下列何方的药物配伍,体现了标本兼顾,上下并治,而以治本治下为主要特点

A.六味地黄丸

B.肾气丸

C.一贯煎

D.百合固金汤

E.地黄饮子

【正确答案】:E

7.补中益气汤的组方配伍特点主要是

A.补气与健脾配用

B.补气与养血配用

C.补气与燥湿配用

D.补气与升提配用

E.补气与理气配用

【正确答案】:D

8.当归补血汤中黄芪与当归的用量比例为

A.5:1

B.5:2

C.7:1

D.2:1

E.6:1

【正确答案】:A

9.炙甘草汤中桂枝,生姜的作用为

A.温经散寒

B.温肾暖脾

C.温阳化气

D.温阳通脉

E.温阳利水

【正确答案】:D

10.肾气丸中桂枝,附子的配伍意义主要是

A.温肾暖脾,扶助阳气

B.温通经脉,以助血行

C.助阳散寒,以除痼冷

D.温补肾阳,散寒止痛

E.温补肾阳,生化肾气

【正确答案】:E

11.炙甘草汤中用量最重的药是

A.炙甘草

B.干地黄

C.生地

D.人参

E.麦冬

【正确答案】:B

12.完带汤中重用以健脾益气止带的是

A.苍术、白术

B.山药、苍术

C.山药、白术

D.山药、陈皮

E.白术、砂仁

【正确答案】:C

13.患者骨蒸潮热,盗汗遗精,咳嗽咯血,心烦易怒,足膝疼热,舌红少苔,尺脉数而有力,治宜用

A.青蒿鳖甲汤

B.清骨散

C.六味地黄丸

D.一贯煎

E.大补阴丸

【正确答案】:E

14.用药配合组方体现补气固冲以治其本,收涩止血以治其标特点的方是

A.完带汤

B.固冲汤

C.泰山磐石散

D.归脾汤

E.固经丸

【正确答案】:B

15.固涩剂的适应征,下列哪一项是正确的

A.热病汗出

B.血热崩漏

C.肺虚久咳

D.火动遗精

E.伤食泻痢

【正确答案】:C

16.主治脾肾阳虚,五更泄泻的方剂是

A.真人养脏汤

B.四神丸

C.理中丸

D.黄土汤

E.小建中汤

【正确答案】:B

17.患者诸虚不足,身常汗出,夜卧尤甚。久而不止,心悸惊惕,短气烦倦,治宜用:

A.当归六黄汤

B.牡蛎散

C.玉屏风散

D.生脉散

E.桂枝汤

【正确答案】:B

18.下列何方的配伍体现了以祛邪为主,兼顾正气,以和解为主,兼和胃气

A.小柴胡汤

B.蒿芩清胆汤

C.逍遥散

D.大柴胡汤

E.葛根芩连汤【正确答案】:A

19.四逆散中柴胡配枳实体现了何项配伍

A.散收

B.寒热

C.刚柔

D.升降

E.疏清

【正确答案】:D

20.逍遥散的配伍体现了

A.气血兼顾,肝脾同调

B.阴阳双补,肝脾同调

C.气血兼顾,心脾同调

D.气阴双补,肺肾同治

E.气血兼顾,心肝同调

【正确答案】:A

21.痛泻要方中白芍与白术的配伍体现了

A.培土生金

B.补土荣木

C.土中泻木

D.实则泻其子

E.金水相生

【正确答案】:C

22.组成中不含甘草的方剂为

A.小柴胡汤

B.蒿芩清胆汤

C.逍遥散

D.痛泻要方

E.四逆散

【正确答案】:D

23.除哪项外以下均属小柴胡汤的主治证候

A.心烦喜呕

B.泄利下重

C.胸胁苦满

D.寒热往来

E.口苦咽干

【正确答案】:B

24.小柴胡汤中柴胡与黄芩的用量比例为

A.7:1

B.5:1

C.6:1

D.3:2

E.8:3

【正确答案】:E

25.患者肝郁血虚而致两胁作痛,寒热往来,

头痛目眩,口燥咽干,神疲食少,或月经不调,乳房胀痛,脉弦而虚,治宜用

A.小柴胡汤

B.龙胆泻肝汤

C.蒿芩清胆汤

D.四逆散

E.逍遥散

【正确答案】:E

26.下列哪项为麻黄汤与桂枝汤共有的药物

A.桂枝,芍药

B.桂枝,杏仁

C.麻黄,芍药

D.甘草,生姜

E.桂枝,甘草

【正确答案】:E

27.恶寒发热,无汗头痛,肢体沉重酸楚疼痛,口苦而渴,舌淡苔白,脉浮,最宜选用何方

A.麻黄汤

B.桂枝汤

C.败毒散

D.九味羌活汤

E.香薷散

【正确答案】:D

28.下列各方除哪项外均用生姜

A.真武汤

B.小建中汤

C.温经汤

D.防己黄芪汤

E.小青龙汤

【正确答案】:E

29.发热喘急,口渴,苔黄,脉浮滑数,最宜选用

A.桑菊饮

B.银翘散

C.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D.止嗽散

E.泻白散

【正确答案】:C

30.银翘散,桑菊饮中共有的药物为

A.银花、连翘、杏仁、竹叶、甘草

B.菊花、薄荷、桔梗、连翘、甘草

C.连翘、桔梗、甘草、薄荷、芦根

D.桑叶、菊花、连翘、芦根、甘草

E.银花、连翘、桔梗、芦根、竹叶【正确答案】:C

31.下列何项为麻黄汤中麻黄与桂技的配伍特点

A.相使为用

B.相畏为用

C.相制为用

D.相畏相使

E.相须为用

【正确答案】:E

32.下列何项为止嗽散中桔梗与白前的配伍特点

A.宣降

B.刚柔

C.寒热

D.散收

E.通补

【正确答案】:A

33.麻杏石甘汤四药合用,体现了下列何法

A.清、补、降

B.清、宣、降

C.清、下、消

D.汗、补、降

E.宣、清、消

【正确答案】:B

34.败毒散中人参与他药相配,体现了下列何项

A.补中有散

B.补中有消

C.补中有下

D.补中有利

E.散中有补

【正确答案】:E

35.解表剂不宜用于

A.疮疡初起

B.外感风寒

C.风温初起

D.水肿见有表证者

E.麻疹已透

【正确答案】:E

36.麻杏石甘汤的功效是

A.疏风泄热,宣肺止咳

B.解表散寒,兼清里热

C.辛凉透表,清热解毒

D.疏风解表,清肺泄热

E.辛凉疏表,清肺平喘

【正确答案】:E

37.治疗表有风寒湿,里有蕴热证宜用

A.麻黄附子细辛汤

B.大青龙汤

C.麻杏石甘汤

D.定喘汤

E.九活汤

【正确答案】:E

38.桂枝汤的药物组成是

A.桂枝、芍药、生姜、大枣、杏仁

B.桂枝、芍药、杏仁、甘草、人参

C.桂枝、芍药、大枣、生姜、甘草

D.桂枝、芍药、麻黄、生姜、甘草

E.桂枝、芍药、生姜、大枣、人参

【正确答案】:C

39.芍药、五味子在小青龙汤中属

A.佐助药

B.引经药

C.佐制药

D.调和药

E.反佐药

【正确答案】:C

40.小青龙汤中主治外寒的药物是

A.麻黄、干姜、细辛

B.麻黄、桂枝、细辛

C.半夏、干姜、细辛

D.五味子、芍药、细辛

E.桂枝、芍药、甘草

【正确答案】:B

41.辛凉解表剂中有时配伍辛温解表药,在于

A.通络止痛

B.助透邪外出

C.解肌发汗

D.发散风热

E.发散风寒

【正确答案】:B

42.桂枝汤中桂枝与芍药的用药比例是

A.2:1

B.1:3

C.1:2

D.3:1

E.3:3

【正确答案】:E

43.败毒散中的君药是A.独活、羌活

B.川芎、薄荷

C.柴胡、前胡

D.茯苓、人参

E.桔梗、枳壳

【正确答案】:A

44.下列何项是银翘散的正确煎煮法

A.先煮银花、连翘,再下余药

B.全方十味久煎

C.苇根煎汤,香气大出,即取服,勿过煎

D.先煎荆芥、豆豉,再下余药

E.以上都不正确

【正确答案】:C

45.桑菊饮主治下列何种病证

A.风温咳嗽

B.风热喘咳

C.痰热喘咳

D.风痰咳嗽

E.风湿咳嗽

【正确答案】:A

46.小青龙汤与苓桂术甘汤相同的功效是

A.解表散寒

B.燥湿化痰

C.宣肺平喘

D.健脾利湿

E.温肺化饮

【正确答案】:E

47.桂枝汤中体现"散收配伍",能调和营卫的药对是

A.桂枝与大枣

B.芍药与生姜

C.桂枝与生姜

D.芍药与甘草

E.桂枝与芍药

【正确答案】:E

48.九活汤中兼清里热的药物是

A.黄连、黄芩

B.黄芩、生地

C.黄连、黄柏

D.黄芩、桑白皮

E.生地、丹皮

【正确答案】:B

49.桑菊饮中体现"升降配伍"的药对是

A.桑叶与菊花

B.薄荷与芦根

C.连翘与甘草

D.桔梗与杏仁

E.连翘与杏仁

【正确答案】:D

50.小青龙汤中体现"散中寓收"的药物是

A.麻黄、桂枝

B.干姜、细辛

C.半夏、五味子

D.芍药、甘草

E.芍药、五味子

【正确答案】:E

51.凉开"三宝"中长于息风止痉的方剂为

A.安宫牛黄丸

B.紫雪

C.至宝丹

D.苏合香丸

E.以上都不是

【正确答案】:B

52.热闭,神昏谵语,痰盛气粗,身热烦躁,舌红苔黄腻者,治宜用

A.安宫牛黄丸

B.紫雪

C.至宝丹

D.羚角钩藤汤

E.苏合香丸

【正确答案】:C

53.半夏厚朴汤的配伍体现了

A.散中有收

B.辛苦合用

C.收中寓散

D.补中有泻

E.清上泄下

【正确答案】:B

54.天台乌药散的配伍体现了下列何项

A.行气药与散寒药配伍

B.行气药与清热药配伍

C.行气药与补气药配伍

D.行气药与化痰药配伍

E.行气药与养阴药配伍

【正确答案】:A

55.理气剂适用于除哪项以外的病证

A.肝郁脾虚

B.肺气上逆

C.胃气上逆

D.脾胃气滞

E.肝气郁结

【正确答案】:A

56.旋覆代赭汤主治

A.痰饮内停,胃气上逆之呕吐

B.胃气虚弱,痰浊内阻之呕吐

C.湿阻气滞,胃失和降之呕吐

D.胃虚有热之呕吐

E.胃气虚寒之呕吐

【正确答案】:B

57.患者素体痰多,又感风寒,痰热内蕴,肺气上逆而致哮喘咳嗽,痰多气急,痰黄质稠,

苔黄腻,治宜用

A.麻杏石甘汤

B.小青龙汤

C.苏子降气汤

D.泻白散

E.定喘汤

【正确答案】:E

58.胃气虚弱,痰浊内阻而致呕吐恶心,嗳气频作,心下痞闷,神疲,苔滑,治宜用

A.丁香柿蒂汤

B.橘皮竹茹汤

C.吴茱萸汤

D.旋覆代赭汤

E.藿香正气散

【正确答案】:D

59.患者因气郁而致胸膈痞闷,脘腹胀痛,嗳腐吞酸,恶心呕吐,饮食不消等症,治宜用

A.越鞠丸

B.保和丸

C.半夏厚朴汤

D.平胃散

E.厚朴温中汤

【正确答案】:A

60.十灰散的配伍体现了下列何项

A.凉血与清降并用,收涩与化瘀兼顾

B.凉血与养血并用,收涩与化瘀兼顾

C.凉血与清降并用,收涩与滋阴兼顾

D.养血与清降并用,收涩与滋阴兼顾

E.养血与补气并用,收涩与化瘀兼顾

【正确答案】:A

61.生化汤中重用何药为君

A.桃仁

B.川芎

C.炮姜

D.全当归

E.赤芍

【正确答案】:D

62.患者尿中带血,小便频数,赤涩热痛,舌红脉数,治宜用

A.导赤散

B.八正散

C.清心莲子饮

D.小蓟饮子

E.黄土汤

【正确答案】:D

63.因肝火犯肺,肺络受损而致咳嗽痰中带血,心烦易怒,胁痛苔黄,脉弦数者,治宜

A.犀角地黄丸

B.十灰散

C.咳血方

D.百合固金汤

E.左金丸

【正确答案】:C

64.下列何方的药物配伍体现了外科阳证内治消法的配伍特点

A.凉膈散

B.桑菊饮

C.清胃散

D.仙方活命饮

E.芍药汤

【正确答案】:D

65.下列何项为左金丸的配伍特点

A.肝肾同治

B.辛开苦降

C.散中有收

D.泻中有补

E.开中有合

【正确答案】:B

66.在药物配伍上体现了"先入后出之妙"特点的方是

A.清暑益气汤

B.犀角地黄汤

C.竹叶石膏汤

D.青蒿鳖甲汤

E.当归六黄汤

【正确答案】:D

67.白虎汤中石膏与知母相配为下列何项A.相须为用

B.相制为用

C.相反相成

D.相畏相使

E.以上都不是

【正确答案】:A

68.配伍中体现了凉血与散瘀并用的方剂是

A.清营汤

B.黄土汤

C.犀角地黄汤

D.青蒿鳖甲汤

E.龙胆泻肝汤

【正确答案】:C

69.配伍体现了苦寒直折的方剂是

A.泻白散

B.凉膈散

C.黄连解毒汤

D.当归六黄汤

E.白虎汤

【正确答案】:C

70.全方配伍体现了辛苦偏凉,寓清热解毒,化瘀散结,疏风解表诸法于一体的方是

A.银翘散

B.凉膈散

C.仙方活命饮

D.芍药汤

E.清胃散

【正确答案】:C

71.方中取清热与养阴、利水之品相配,利水而不伤阴,泻火而不伐胃,滋阴而不恋邪,最宜于小儿的方剂是

A.败毒散

B.导赤散

C.六味地黄丸

D.泻白散

E.五苓散

【正确答案】:B

72.竹叶石膏汤是白虎汤去知母,加何药而成

A.竹叶、人参、半夏、麦门冬

B.竹叶、沙参、麦门冬、陈皮

C.人参、麦门冬、半夏、五味子

D.人参、麦门冬、竹叶、黄连

E.沙参、半夏、竹叶、连翘

【正确答案】:A

73.较多配用反佐药的方剂是

A.解表剂和开窍剂

B.清热剂和温里剂

C.和解剂和涌吐剂

D.泻下剂和补益剂

E.治燥齐吐和祛风剂

【正确答案】:B

74.白头翁汤的功效是

A.清热化湿,涩肠止痢

B.清热解毒,凉血散瘀

C.清热解毒,凉血止痢

D.清热凉血,消肿止痛

E.清热泻火,凉血止血

【正确答案】:C

75.治疗痈疡肿毒阳证宜用

A.阳和汤

B.仙方活命饮

C.透脓散

D.犀黄丸

E.小金丹

【正确答案】:B

76.凉膈散的组成包括下列何方

A.小承气汤

B.大承气汤

C.调胃承气汤

D.增液承气汤

E.桃核承气汤

【正确答案】:C

77.丹皮在犀角地黄汤中的作用是

A.清泻肝火

B.凉血散瘀

C.内清血中伏火

D.凉血止血

E.以上都不是

【正确答案】:B

78.清胃散中具有"升阳散火"作用的药物是

A.黄连

B.生地

C.当归

D.升麻

E.丹皮

【正确答案】:D

79.壮热烦渴,口干舌燥,面赤恶热,大汗;脉洪大有力,治宜用

A.白虎汤

B.白虎加人参汤

C.竹叶石膏汤

D.清暑益气汤

E.凉膈散

【正确答案】:A

80.患者腹痛,便脓血,里急后重,肛门灼热,苔黄腻,治宜用

A.白头翁汤

B.芍药汤

C.葛根芩连汤

D.真人养脏汤

E.木香槟榔丸

【正确答案】:B

81.患者头面红肿焮痛,咽喉不利,身热恶寒,口干舌燥,舌红苔黄,脉数有力,治宜用

A.黄连解毒汤

B.凉膈散

C.仙方活命饮

D.普济消毒饮

E.清瘟败毒饮

【正确答案】:D

82.热病后期,阴液大伤。邪伏阴分,症见夜热早凉,热退无汗,舌红苔少,脉细数者。治宜用

A.青蒿鳖甲汤

B.清暑益气汤

C.麦门冬汤

D.清骨散

E.当归六黄汤

【正确答案】:A

83.下列何项体现了乌梅丸的配伍特点

A.寒热并用,邪正兼顾

B.升降相配,解表扶正

C.气血兼顾,升清降浊

D.辛开苦降,外疏内清

E.寒热并用,降中寓升

【正确答案】:A

84.茵陈蒿汤的配伍体现了下列何项

A.利湿与泄热相伍

B.化湿与温阳相配

C.燥湿与祛瘀同用

D.祛湿与行气配伍

E.利湿与养阴合用

【正确答案】:A

实验针灸学重点

1、实验针灸学: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运用现代科学技术与方法,主要开展针灸理论,针灸作用规律,针灸作用机制和针灸应用技术等相关研究的一门新兴学科,是针灸学科一个新的分支;也是研究针灸神经生物学机制的重要基础。 2、针灸的三个作用:针刺镇痛作用,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的调控作用,对失调的脏腑器官功能的调整作用 3、学位功能的双重含义:感受刺激,反映病症 4、得气:指针刺穴位后产生的经气感应,包括针感和手下感。针感指受针者针下的酸、麻、重、胀等感觉。手下感指施针者手下沉紧的感觉。 5、得气的机制:针刺穴位引起穴区感受装置兴奋后神经冲动传入中枢,最后在大脑皮层形成针感。中枢整合后的信息传出后又作用于效应器形成手下感。 6、手下感的产生机制:针刺信息由外周传入神经通路进入中枢,经中枢整合后,一方面形成针感,另一方面通过脊髓r-传出系统随躯体神经到达相应支配区穴位下的肌梭,引起梭内肌收缩和肌电发放,以及局部肌纤维收缩,后者经针柄传于施针者手下形成沉紧的手下感。 7、循经感传现象:指以针刺、低频脉冲电等方法刺激穴位时,人体出现酸麻重胀等特殊感觉,从被刺激的穴位开始,沿着经脉循行的路线传导的现象。 8、循经感传现象的基本特征:循经扩布、趋向病所、宽度和深度不均、感觉性质多样、慢速传导、双向循行和回流现象、可以阻滞、影响脏腑功能活动 9、经穴脏腑相关:或称体表-内脏相关,反映了经脉穴位与脏腑之间的一种双向联系,即脏腑生理或病理改变,可通过多种形式反映到体表相应穴位上;刺激体表穴位又可对相应脏腑的生理功能和病理改变起到一定的调节作用。 10、牵涉痛:当某一内脏器官有病变,患者除感觉患病器官的局部不适或疼痛外,尚可在远离该器官的体表某部皮肤或深部组织发生疼痛感觉过敏,这种现象称为牵涉痛 11、海氏带:痛觉过敏的皮肤部位。 12、穴位功能特异性:穴位与非穴位、穴位与穴位之间在功能上所存在的差异。 13、针灸作用的五个影响因素:穴位特异性,得气状况,针法灸法的刺激参数,个体差异,时间因素 14、艾灸的刺激参数:1)温度幅值:2)温度升降速度:3)温度作用面积:4)壮数:5)每壮的持续时间和间隔时间 15、电针的刺激参数:波形,波宽,脉冲幅度,脉冲的重复频率 16、时间效应:对穴位进行针灸刺激时,针灸效应的发生发展呈现一个渐进的时间过程,分为潜伏期、上升期、高峰期和下降期,称为针灸作用的时间效应。 17、时间效应曲线:用直角坐标图表示针效与时间的关系叫时间效应曲线。 18、针麻诱导期:在实施针麻手术之前,对选定的穴位预先进行一段时间针刺刺激,至镇痛效果达到可以手术这段时间 19、针刺耐受:针刺镇痛耐受是指由于长时间针刺或反复多次针刺后,针刺镇痛效应降低的一种现象,或简称针刺耐受 20、针刺后效应:停止针灸后继续存在的针灸效应 21、生物节律:生物体内的各种生命活动按一定的周期和顺序重复发生的变化。超日节律,近似昼夜节律,亚日节律(分为:7d节律,月节律,年节律) 22、疼痛:疼痛是一种与组织损伤或潜在损伤相关的不愉快的主观感觉和情感体验,它包含痛感觉和痛反应两个成分。痛感觉是指人对疼痛的感觉。痛反应是指伤害性刺激所产生的一系列躯体反应和内脏反应。 23、痛域:痛阈(痛反应阈):从刺激开始到引起疼痛感觉或运动反应的最小刺激量; 24、耐痛域:能耐受疼痛的最大刺激量。

河北中医学院中医系针灸学重点总结

河北中医学院中医系针灸学重点总结针灸学 针灸学是一种以中国以理论为指导,研究经络、腧穴及刺灸方法,探讨运用针灸防止疾病规律的一门学科。内容包括:经络、腧穴、刺法灸法及针灸治疗。 最早的针灸学文献:《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 第一章经络总论 经络:是人体内运行气血的通道,包括经脉和络脉。经为直行的主干,络为侧行的分支。 经气:即经络之气,概指经络运行之气及其功能活动。 经络系统的组成 *经络系统包括经脉:经脉:十二经脉、奇经八脉、以及附属十二经脉的十二经别、十二经筋、十二皮部;络脉:十五络脉(十四经脉之络、脾之大络)和浮络、孙络等。 十二经脉包括:手三阴经(手太阴肺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阴心经)、手三阳经(手阳明大肠经、手少阳三焦经、手太阳小肠经)、足三阳经(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足太阳膀胱经)、足三阴经(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足少阴肾经) 奇经八脉包括: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维脉、阳维脉、阴跷脉、阳跷脉*十二经脉的循行走向与交接规律

经络的作用:1联系脏腑、沟通内外2运行气血、营养全身3抗御病邪,保卫机体 第二章腧穴总论 *腧穴:人体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特殊部位。“腧穴”是对穴位的统 称;“输穴”是对五输穴中的第三个穴位的专称;俞穴,专指特定穴中的背俞穴。 *腧穴分类:十四经穴、奇穴、阿是穴三类 1)十四经穴:具有固定的名称和位置,且归属于十二经和任脉、督脉的腧穴。(361穴) 2)奇穴:既有一定的名称,又有明确的位置,但尚未归入或不便归入十四经系统的腧穴。这类多数对某些病证有特殊的疗效。又称为“经外奇穴”。 3)阿是穴:是指既无固定名称,亦无固定位置,而是以压痛点或病变部位或其他反应点等作为针灸施术部位的一类腧穴,又称“天应穴”、“不定穴”、“压痛点”等。 腧穴的主治特点: 1近治作用:是指腧穴具有治疗其所在部位局部及邻近组织、器官病证的作用。一切腧穴主治作用所具有的共同特点。 2远治作用:是指腧穴具有治疗其远隔部位的脏腑、组织病证的作用。*十四经穴,尤其是十二经脉中位于四肢肘膝关节以下的经穴,远治作用尤为突出。 3特殊作用,是指某些腧穴具有双向的良性调节作用和相对特异的治疗作用。 主治规律:四肢部经穴以分经主治为主,头身部经穴以分部主治为主。 特定穴意义:十四经穴中具有特殊性能和治疗作用并有特定称号的腧穴。 分类:五输穴、原穴、络穴、郄穴、背俞穴、募穴、下合穴、八会穴、八脉交会穴、交会穴

实验针灸学考试必过培训资料

实验针灸学考试必过

实验针灸学 1、实验针灸学定义:实验针灸学是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和实验方法研究针灸学基础,针灸作用规律、针灸作用效应及机制的一门学科,是传统针灸学与现代科学相结合而产生的新兴交叉学科,是针灸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 2.实验针灸学的基本任务: 促进针灸学的发展是实验针灸学的主要任务;培养现代化的针灸人才是实 科研选题的种类:1基础研究:探索性强,自由度大,风险高2应用研究:实用性强,理论和方法比较成熟,风险较小3开发研究:风险低,成功率高,具有投资大,经济效益高的特点 假说的重要性:建立假说是科学研究的核心问题。科研假说是根据已知的科学事实和科学原理,对所研究的问题进行假定性的解释和说明。科学研究中离不开科学假说,凡是以客观事实和现有的科学理论为基础,能够揭示科学问题的内在特征和规律的学说,就是科学假说。建立假说是选题的核心与灵魂,假说的正确与否从根本上决定科研工作的成败,假说水平的高低决定科研成果水平的高低。 假说的特性:1来源的科学性2说明的推测性3解释的系统性4结论的可验证性 假说建立的步骤:1产生初始意念2形成初步假说3不断完善假说 4、假说的检验(1逻辑分析2实践检验) 经脉现象的定义:经脉现象,亦称经络现象,是机体由于某种原因引起的沿古典经脉循行路线出现的各种生理、病理现象。 经脉现象包括哪些内容?循经感传,循经皮肤病,循经神经血管反应,循经感觉障碍 循经感传的定义:循经感传:系指用针刺,艾灸、低频脉冲电或其他方法刺激穴位时,人体出现酸,胀,麻等“得气”感,从受刺激的穴位开始,沿古典医籍记载的经脉循行路线传导的、能通过大脑感知的现象。分显性与隐性感传。 9.循经感传的特征:1) 感传路线四肢部与古典经脉主干循行路线基本一致,躯干部常有偏离,头面部则差异较大。 2)感传感觉大多数以酸胀麻痛为主;少数出现流水感、蚁走感、冷热感等。 3) 感传速度速度缓慢是循经感传的一大特征,一般为 1~10cm/s,但个体差异较大。 4) 感传宽度通常呈带状,其宽度因部位而异,一般为0.5~5.0cm 或更宽。 5) 感传深度因部位而异,肌肉丰厚处感传线较深,似在肌肉中;肌肉浅薄处感传线较浅,似在皮下。6) 感传方向刺激井穴,感传向躯干、头面部传导;刺激头面部或躯干部的穴位,感传向四肢传导;刺激经脉中途的腧穴,则感传一般呈离心性和向心型双向传导。 7) 感传阻滞针刺穴位引起感传时,在感传路线上进行机械压迫、局部降温、局部注射液体、触觉刺激,可以阻滞循经感传。 8) 感传效应当感传沿经脉到达所属络的组织器官时,相应组织器官的机能发生明显的良性或劣性的变化,多数和针刺疗效一致。故有人称此为循经感传的效应性反应。 9) 相对稳定对感传显著型的受试者所做的近、远期追踪观察表明,循经感传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经脉和非经脉有什么不同特点?经脉具有电特性,热学特性,光学特性,声学特性,磁学特性,沿经同位素迁移现象等。 压迫冷冻感传组织后有什么针效,对临床有什么启示?局部冷冻降温感传组织后对循经感传有明显的阻滞作用,它阻滞了循经感传所诱发的肌电反应或脏腑效应,并且阻滞针刺的效应,针效被阻滞的程度与相关部位组织温度降低程度的呈平行关系。 循经感传的形成机理主要有哪几种观点?大致有三种观点:(1)中枢兴奋扩散说;(2)外周动因激发说;(3)中枢外周统一论; ①中枢兴奋扩散观点,这种观点认为,感传的基本过程是在中枢神经系统内进行的,即感传的性质是

针灸学基础题库精选文档

针灸学基础题库精选文 档 TTMS system office room 【TTMS16H-TTMS2A-TTMS8Q8-

《针灸学基础》题库 第一章:针灸学基础概论 一、判断题 1、2、3、4、5、6、7、8、9、10、 二、单项选择 1、C2、B3、D4、E5、C6、A7、C 三、双选题 1、AE2、BC 四、多选题 1、ABCE2、ABCDE3、ACD4、ABE5、ABCE6、ABDE 一、判断题(对者打“”,错者打“”) 1、出现于新石器时代的石针石针刺的原始工具。() 2、从“针灸”两字的先后顺序可推知,针法的出现早于灸法。() 3、我国针灸传入朝鲜、日本等国的时间是在公元8世纪。()

4、针灸开始传入欧洲的时间是公元16世纪末17世纪初。() 5、《灵枢》较完整地论述了经络腧穴理论、刺灸方法和临床治疗等,对针灸医学作了比较系统的总结。() 6、“足臂十一脉经”和“阴阳十一脉灸经”论述了经络、腧穴等,反映了针灸学的早期面貌。() 7、八会穴是由《内经》首先提出的。() 8、《针灸甲乙经》石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针灸学专着。() 9、对体表病理现象的推理,是经络学说形成的依据之一。() 10、经络学说的产生是建立在古代医家对人体解剖和生理研究的基础上。 () 二、单项选择1、C2、B3、D4、E5、C6、A7、C 1、 2、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针灸学专着是() A.《灵枢》 B.《难经》 C.《针灸甲乙经》 D.《针灸大成》 E.《足臂十一脉灸经》 2、最早绘制彩色针灸图的医家是() A.皇甫谧 B.孙思邈 C.王惟一 D.王焘 E.杨继洲

针灸学考试资料总结

针灸学考试资料总结 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是指人体运行气血,联络脏腑,沟通内外,贯穿上下的径路。经,路径,为直行的主干。络,网络,为经脉所分出的小支。经络纵横交错遍布于全身。《灵枢海论》记载“夫十二经脉者,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 头部:手足阳明循行于面额、手足少阳循行于头侧、手足太阳循行于面颊、头顶及头后。 躯干:手三阳循行于肩胛部、手三阴从腋下走出、足三阴循行于腹面部、 足三阳行于中、阳明行走于前胸腹、太阳行走于后背、少阳行走于侧面。 胸部:距正中线:肾经;2寸,胃经;4寸,脾经;6寸。 腹部:肾经0、5 寸,胃经,2寸。 背部:足太阳膀胱经距正中督脉线1、5寸,3寸。 1头面部手足三阳皆上头“头为诸阳之会”;手足阳明经前额面部;手足少阳经侧头;手太阳经颊部;足太阳经前额后头。 2躯干部手足三阴经和足阳明经胸腹,从内到外依次为:足少阴肾、足阳明胃、足太阴脾经;手三阳经肩背;足太阳经腰背;足少阳经侧胸侧腹。

3 上肢部手三阴上肢内侧前肺中包后心;手三阳上肢外侧前大中三后小。 4 下肢部足三阳下肢内侧前胃中胆后膀;足三阴下肢内侧 循行走向:手三阴经从胸走手,手三阳经从手走头,足三阳经从头走足,足三阴经从足走(胸)。相互表里的阴经与阳经在手足末端交接、同名阳经在头面部交接、 相互衔的阴经与阴经在胸部交接。 正经流注次序:肺、大、胃、脾、心、小肠;膀、肾、包、焦、胆、肝、藏 正经走向:手阴脏走手;手阳手走头;足阳头走足;足阴足走胸腹一源三歧:任,督,冲脉皆起于胞中,同出于会阴,任脉行于前正中线,督脉起于后正中线,冲脉并行于肾经。任脉,腹胸颏下正中,总任六阴经,调节全身阴经经气,阴脉之海。督脉,腰背头面正中,总督六阳经,调节全身阳经经气,阳脉之海。 任督二脉主治的异同:督脉主治神志病、热病和腰骶、背、头项局部病证及相应的内脏疾病;任脉主治腹、胸、颈、头面的局部和相应的内脏器官疾病,少数腧穴有强壮作用或可治疗神志病;两者都可治疗泌尿生殖系统病症以及神志病,而任脉没有督脉治疗巅顶痛的作用 冲脉,与足少阴经相并上行,环绕口唇,且与任督足阳明等有联系,涵蓄十二经气血,十二经之海,血海。 十四经:奇经八脉中的任脉和督脉,各有其所属腧穴,故与十二经

中医针灸主治医师职称考试复习资料整理一

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是指人体运行气血,联络脏腑,沟通外,贯穿上下的径路。经,路径,为直行的主干。络,网络,为经脉所分出的小支。经络纵横交错遍布于全身。《灵枢海论》记载“夫十二经脉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头部:手足阳明循行于面额、手足少阳循行于头侧、手足太阳循行于面颊、头顶及头后。 躯干:手三阳循行于肩胛部、手三阴从腋下走出、足三阴循行于腹面部、足三阳行于中、阳明行走于前胸腹、太阳行走于后背、少阳行走于侧面。胸部:距正中线:肾经;2寸,胃经;4寸,脾经;6寸。 腹部:肾经0、5 寸,胃经,2寸。 背部:足太阳膀胱经距正中督脉线1、5寸,3寸。 1头面部手足三阳皆上头“头为诸阳之会”;手足阳明经前额面部;手足少阳经侧头;手太阳经颊部;足太阳经前额后头。 2躯干部手足三阴经和足阳明经胸腹,从到外依次为:足少阴肾、足阳明胃、足太阴脾经;手三阳经肩背;足太阳经腰背;足少阳经侧胸侧腹。 3 上肢部手三阴上肢侧前肺中包后心;手三阳上肢外侧前大中三后小。 4 下肢部足三阳下肢侧前胃中胆后膀;足三阴下肢侧 循行走向:手三阴经从胸走手,手三阳经从手走头,足三阳经从头走足,足三阴经从足走(胸)。相互表里的阴经与阳经在手足末端交接、同名阳经在头面部交接、相互衔的阴经与阴经在胸部交接。 正经流注次序:肺、大、胃、脾、心、小肠;膀、肾、包、焦、胆、肝、藏 正经走向:手阴脏走手;手阳手走头;足阳头走足;足阴足走胸腹 一源三歧:任,督,冲脉皆起于胞中,同出于会阴,任脉行于前正中线,督脉起于后正中线,冲脉并行于肾经。任脉,腹胸颏下正中,总任六阴

经,调节全身阴经经气,阴脉之海。督脉,腰背头面正中,总督六阳经,调节全身阳经经气,阳脉之海。 任督二脉主治的异同:督脉主治神志病、热病和腰骶、背、头项局部病证及相应的脏疾病;任脉主治腹、胸、颈、头面的局部和相应的脏器官疾病,少数腧穴有强壮作用或可治疗神志病;两者都可治疗泌尿生殖系统病症以及神志病,而任脉没有督脉治疗巅顶痛的作用冲脉,与足少阴经相并上行,环绕口唇,且与任督足阳明等有联系,涵蓄十二经气血,十二经之海,血海。 十四经:奇经八脉中的任脉和督脉,各有其所属腧穴,故与十二经相提并论合称。 十五络脉:是十二经脉和任督二脉各自别出一络加脾之大络共十五条称——(加强表里两经的联系) 《十五络穴歌》 手三阴经列通,手三阳经偏外支;足三阴经公蠡大,足三阳经丰光飞。任督二脉鸠尾长,脾之大络在大包。 十二经别作用:加强十二经脉外联系。 六合:手足三阴三阳十二经别会合成六组,阳经经别合于本经经脉,阴经经别合于其相表里阳经经脉。 标本:主要指经脉腧穴分布的上下对应关系。 根结:指经气的所起与所归。 气街:是经气聚集通行的共同通路。 四海:即髓海、血海、气海、水谷之海的总称(脑、冲脉、膻中、胃)。髓海、脑;气海、膻中;水谷之海、胃;十二经之海、冲脉; 经络生理功能:联络脏腑沟通肢窍,运行气血濡养全身,抵抗外邪保卫机体。

实验针灸学复习题.doc

复习题 绪论 1、实验针灸学定义 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和方法,主要开展针灸理论、针灸作用规律、针灸作用机制和针灸应用技术等相关研究的一门新兴学科,是针灸学科的一个新的分支,也是研究针灸学神经生物学机制的重要基础。 2、实验针灸学研究内容 3、针灸对机体的作用 (1)镇痛作用 (2)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的调控作用 (3)对失调的脏腑器官功能的调整作用 实验证明针灸对机体各个脏腑器官均能发挥多系统、多层次、多水平、多靶点和多途径的调衡作用,从而可以分别获取诸如镇痛、抗休克、抗感染、止痉等不同的效果。 4、针灸作用的基本特点 5、影响针灸效应的基本因素 6、实验针灸学的研究内容 7、实验针灸学的任务 8、实验针灸学的在针灸教学中的作用 9、针灸专业人才应具备的条件 两个基础和三个能力 两个基础即传统针灸学和现代科学的基本知识,三种能力即继承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发展能力。 10、学习实验针灸学的基本方法与观点 (一)基本方法 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要进入积极的思维尤其是创造性思维状态,并尽可能在解决实际问题(如课题研究)中应用所学的科学思维方法。(二)基本观点 1局部与整体统一的观点 2功能与形态结构结合的观点 3理论联系实际、科学分析问题的观点 3临床实验与动物实验相结合的观点 5严谨的科学态度,勇于探索创新的精神 11、实验针灸学的发展史 第一章 1-1 12、穴位的含义 穴位是人体脏腑经络之气输注并散发于体表的部位,是与脏腑经络之气相通并随之活动变化的感受点和反应点。 13、穴位的功能 感受刺激/反应病症 14、感受刺激的特点是什么 1 、穴位可以感受多种形式的刺激 2 穴位对不同形式的刺激有不同的适应性 3 穴位对不同形式刺激的感觉阈不同: 15、穴位病理反应的定义穴位诊断法 穴位病理反应:脏腑器官疾病通过经络的作用,在体表某些穴位出现的各种异常变化。 16、穴位病理反应的分类 穴位病理反应的表现形式 分三大类: 1、感觉异常 1)痛觉过敏:穴位自发性疼痛、穴位压痛 2)知热感度异常: 上升或下降:上升,实证;下降,虚证 知热感度定义:脏腑病变相应经脉之井穴或原穴对热 的敏感发生变化。 2组织形态学改变 色泽、形态改变: 例如: 丘疹、白斑、脱屑、瘀点、局部血管扩张(红线) 凹陷、隆起、条索、硬结: 3 生物物理特性变化 (1)电学特性变化 (2)热学特性变化 皮温↑↓→红外线热度检查↑实证↓虚证 (3)光学特性变化 (4)生物化学特性变化 17、针感感受装置、传入神经、脊髓传导通路等 1、感受装置 (1)针感点基本上分布在深部组织,偶见于皮下结缔组织中。 肌肉浅薄处、关节,针感部位较浅 肌肉丰厚处,针感部位较深; 例:足三里产生针感的部位 最浅0.7cm 最深3.5cm 皮下组织深度0.3-0.5cm (2)针感点可分布于穴区的各层组织中,以深部组织较为多见。 组织包括: 皮下结缔组织、肌肉、肌腱、腱周结缔组织、神经干、血管壁、骨膜等 (3)几乎所有的针感点均有神经、血管分布。 产生针感的神经结构包括: 小神经束、游离神经末梢、神经干(支)、环层小体、肌索和血管壁上的传入神经和某些包囊感受器。 (4)针感的形成原因与上述结构均有关,但与神经关系密切。 (5)小神经束和游离的神经末梢是多数穴位的主要针感感受装置。 (6)针刺可以兴奋深部组织中的各类感受器(牵张感受器和压力感受器) (7)针感形成机制 针刺机械刺激——肥大细胞和其他组织损伤破裂——释放组织胺、5-HT、缓激肽和慢反应物质——刺激神经末梢、小神经束、其他感受器——将化学信号转化为电信号——传给躯体感觉神经——传给大脑 2、传入神经

2019年主治医师(中医针灸)相关专业知识考题+备考经验

2019年中级医师考试(中医针灸) 相关专业知识考题(回忆版)+备考经验 总体感觉:诊断学基础比较难。 下面是一些根据回忆整理的考题: 一、中诊 1.给一张咽喉的图片,判断是什么病 2.给一张图片选择舌象(淡红舌薄白苔) 3.伏脉、结脉、洪脉 4.下面不属于现病史的内容的是(预防接种史) 5.身热不扬是指(医生初扪病者体表不觉热盛,久则感到热盛灼手的表现) 6.疾病发展的转折点战汗 7.心胸汗见于 8.头部气血亏虚疼痛性质 9.肝阳上亢疼痛性质 10.狂躁不安、胡言乱语、打人毁物多由痰火扰心所致 11.青色和黑色共同主病 12.疳积病头发多发结如穗,枯黄无泽 13.斑秃头发多突然片状脱发

14.目内眦及外眦红肿病因 15.牙龈萎缩、牙齿脱落与哪个脏腑有关 16.热极动风症状 17.气血虚舌象 18.脾肾阳虚舌象 19.郑声 20.顿咳咳后有鸡鸣样回声 21.真寒假热是阴盛格阳 22.寒邪凝滞,湿邪粘滞。 23.患者呼吸微弱、神志昏蒙、二便失禁属脱证。 24.两经或三经同时出现病证,称合病。 25.辨证:卫分证 还有很多根据症状选择证型的题。 二、西诊 1.弛张热 2.霍奇病热型 3.肝硬化症状 4.肝胆胰脾病变部位 5.二尖瓣狭窄声音 6.室间隔缺损声音

7.胸片显示条索影 8.由于毛细血管壁通透性变化出血的病证(过敏性紫癜) 9.肠梗阻X片表现 10.漏出液特点 11.关于黄疸说法正确的是 12.粉红色泡沫痰提示什么病 13.铁锈色痰提示什么病 14.消化道出血患者会出现什么样大便 15.中枢性呼吸困难特点(慢而深) 16.库斯莫尔呼吸特点病因 17.诊断伤寒(肥大实验) 18.诊断肝癌(甲胎蛋白) 19.深昏迷以下说法正确的是(可出现病理反射) 20.肺空洞叩诊音 21.胸腔积液叩诊音 22.室性早搏心电图特征 23.单侧瞳孔缩小见于 24.腹部揉面感见于 25.扁平胸特征 26.胸部触诊最先触

针灸学 重点穴位,特殊穴位总结解析

督脉 1. 取穴要点 长强---尾骨端与肛门连线中点 腰阳关---第4腰椎棘突下 命门---第2腰椎棘突下 至阳---第7胸椎棘突下 大椎---第7颈椎棘突下 哑门---后发际正中直上0.5寸 风府---后发际正中直上1寸 百会---两耳尖直上连线的中点,前发际正中直上5寸 水沟---人中沟上1/3与中1/3交点 2. 主治 腰阳关---虚证实证皆可 命门---虚证为主 至阳---治疗黄疸、呃逆等 大椎---与手足三阳经交会穴,清热解表,治疗感冒,头项强痛配哑门、风府哑门---暴喑配廉泉,注意操作方法(平天柱 风府---注意操作方法(平风池 百会---治疗中气下陷,头痛配头维、神庭、印堂、风池,失眠配四神聪

水沟---急救要穴 印堂---疏风解表配迎香 3. 督脉的经脉循行路线(包括交会穴 任脉 1. 重点穴位 中极(治疗实证、膀胱募 关元(治疗虚证、小肠募补元气虚(比较:气海补气虚 神阙 下脘 中脘(胃募、腑会关注:配足三里;配丰隆;配上脘、鸠尾(胸三针膻中(心包募、气会关注“宗气” 天突(主要作用:降气关注具体针刺操作方法 廉泉(口舌生疮、咽喉肿痛 承浆(流口水 手太阴肺经 1. 经脉循行(见课件 2. 重点穴位 中府 尺泽(与太渊比较

孔最 列缺 太渊 少商 3. 特定穴 五输穴:少商、鱼际、太渊、经渠、尺泽原穴:太渊 络穴:列缺 郄穴:孔最 八脉交会穴:列缺(通任脉 八会穴:太渊(脉会 募穴:中府(肺 手阳明大肠经 1. 经脉循行(见课件 2. 重点穴位 商阳 合谷(与复溜/太冲/风池等配穴使用的病症阳溪 手三里

曲池(三种体位的取穴方法,对于血证的治疗,对于热证的治疗臂臑肩髃(两种取穴方法 迎香 3. 特定穴 五输穴:商阳、二间、三间、阳溪、曲池 原穴:合谷 络穴:偏历 郄穴:温溜 足阳明胃经 1. 经脉循行(见课件 2. 重点穴位 承泣 四白 地仓 颊车(与下关、合谷配合治疗牙痛 下关(注意闭口取穴 头维(阳明、少阳、阳维交会,治疗少阳、阳明头痛 梁门 天枢(与中脘配合,调畅胃肠气机

湖北中医学院针灸学考试试题

湖北中医学院针灸学考试试题 试题1 一、名词解释 1.针灸学: 2.经络系统 3.十二经脉: 4.砭石: 5.“阳脉之海”: 6.经气: 7.“一源三歧”:8.十五络脉:9.经络学说: 10.“六合”:11.“气街”:12.五输穴: 13.“肺系”:14.募穴:15.“陷下则灸之”: 16.“感觉阈”:17.隔姜灸:18.平刺: 19.四总穴”20.艾炷灸 二、判断题 1.《针灸大成》记载了361个经穴。( ) 2.《难经》“井主心下满,荥主身热,输主体重节痛,经主喘咳寒热,合主逆气而泄”。( ) 3.唐代初期,针灸发展成为一门专科,有“针师”、“灸师”等专业称号。( ) 4.足三阴经在足内踝上8寸以上为厥阴在前、太阴在中、少阴在后。( ) 5.经脉循行中与耳有联系的经脉有2条。 ( ) 6.经脉包括十二经脉、奇经八脉、十二经别、十二经筋、十二皮部;络脉包括十五络脉、浮络、孙络。( ) 7.下合穴中,三焦下合委中,胆下合穴为阳陵泉。( ) 8.丰隆穴的定位: 外踝尖上8寸,胫骨前缘外一横指。( ) 9.十二经脉皆有“标”部与“本”部。( ) 10.胎位不正首选至阴穴。( ) 11.十二经筋循行分布均起始于四肢末端,结聚于关节骨骼部,而走向头面躯干,行于体表,并深入内脏。 ( ) 12.肺经的五输穴是少商、太渊、鱼际、经渠和尺泽。( ) 13.八脉交会穴中,公孙通带脉,而内关通阴维脉。( ) 14.火罐法是利用燃烧时火的热力排出罐内空气,形成负压,将罐吸皮肤上。( ) 15.大肠经的郄穴是手三里。( ) 16.十二经脉中,六阳经均不经过手(足)掌部。( ) 17.拇短、长伸肌腱之间凹陷取阳池。( ) 18.瘀血腰痛的配穴为膈俞、次髎。( ) 19.任脉与六阴经有联系,故有“阴脉之海”,“血海”之称。( ) 20.中风的中经络型的针灸治法为醒脑开窍,启闭固脱,主穴选内关、水沟。( ) 三、单项选择题 1.最原始的针刺工具是() A.骨针 B.竹针 C.砭石 D.陶针 E.铜针 2.创子午流注针法的是( )

针灸学考试重点

针灸学考试重点 集团文件发布号:(9816-UATWW-MWUB-WUNN-INNUL-DQQTY-

针灸学考试重点 (考试必备) 整理:机密下载《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是现存最早的针灸文献。魏晋时代的皇甫谧编撰针灸专着《针灸甲乙经》收录349个腧穴。唐朝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绘制“明堂三人图”,创用“阿是穴”和“指寸法”。明代杨继洲《针灸大成》是对针灸学的第三次总结。北宋王惟一着《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并设计了两具铜人模型。元代滑伯仁着《十四经发挥》首次把任督二脉和十二经脉并称为“十四经”。清代李学川 361个腧穴。 三阳经(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足太阳膀胱经);足三阴经(足太 . 阴经,下肢内侧为足三阴经;与六腑相配属的六条阳经分布于四肢外侧和头面、躯干,上肢外侧为手三阳经,下肢外侧为足三阳经。其中足三阴经在足内踝8寸以下为厥阴在前、太阴在中、少阴在后,至内踝上8 十二经脉的循行走向和交接规律:走向:手三阴经从胸走手,手三阳经从手走头,足三阳经从头走足,足三阴经从足走腹胸。交接规律:相表里的阴经与阳经在手足末端交接;同名的阳经与阳经在头面部交接;相 8条,故称~。特点:不直接隶属于十二脏腑;也无表里配合关系。作用:沟通了十二经脉之间的联系;对十二经脉气血有着蓄 ~。 ~。

腧穴:是人体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特殊部位。分类:十四经穴;变局部或其他反应点等作为针灸施术部位的一类腧穴,又称“天应穴” 1、五输穴(十二经脉分布在肘膝关节以下的五个特定腧 2、原穴、络穴(原穴为脏腑原气输注、经过和留止于十二经脉四肢部的腧穴,又称“十二原”;络穴为十五络脉从经脉分出处各有一个腧穴,又称“十五络穴”) 3、郄穴(指十二经脉和奇经八脉中的阴阳跷和阴阳维脉之经气深聚的部位) 4、背俞穴、募穴(背俞穴为脏腑之气输注于背腰部的腧穴,又称“俞穴”;募穴为脏腑之气汇聚于胸腹部的腧穴,又称“腹募穴”) 5、下合穴(为六腑之气下合于下肢足三阳经的腧穴,又称“六腑下合穴”) 6、八会穴(为脏、腑、气、血、筋、脉、骨、髓等精气会聚的八个腧穴) 7、八脉交会穴(为十二经脉与奇经八脉想通的八个腧穴, 8、交会穴(两经或数经相交会的腧穴)。 的定位方法,又称“指寸法”。分为三种:中指同身寸;拇指同身寸;横指同身寸(令患者将食指、中指、无名指和小指并拢,以中指中节横纹为标准,其四指的宽度作为3寸。四指相并名曰“一夫”,用横指同身寸量取腧穴又名“一夫法”)。 进针法:单手进针法;双手进针法(1、指切进针法:适宜于短针的进针 3、舒张进针法:主要用于皮肤松弛部位的腧穴 4、提捏进针法:主要用于皮肉浅薄部位的腧穴);针管进针

中医针灸主治医师职称考试复习资料

躯干:手三阳循行于肩胛部、手三阴从腋下走出、足三阴循行于腹面部、足三阳行于中、阳明行走于前胸腹、太阳行走于后背、少阳行走于侧面。 胸部:距正中线:肾经;2寸,胃经;4寸,脾经;6寸。 腹部:肾经0、5寸,胃经,2寸。 背部:足太阳膀胱经距正中督脉线1、5寸,3寸。 1头面部手足三阳皆上头“头为诸阳之会”;手足阳明经前额面部;手足少阳经侧头;手太阳经颊部;足太阳经前额后头。 2躯干部手足三阴经和足阳明经胸腹,从内到外依次为:足少阴肾、足阳明胃、足太阴脾经;手三阳经肩背;足太阳经腰背;足少阳经侧胸侧腹。 3上肢部手三阴上肢内侧前肺中包后心;手三阳上肢外侧前大中三后小。 4下肢部足三阳下肢内侧前胃中胆后膀;足三阴下肢内侧 循行走向:手三阴经从胸走手,手三阳经从手走头,足三阳经从头走足,足三阴经从足走(胸)。相互表里的阴经与阳经在手足末端交接、同名阳经在头面部交接、相互衔的阴经与阴经在胸部交接。 正经流注次序:肺、大、胃、脾、心、小肠;膀、肾、包、焦、胆、肝、藏 正经走向:手阴脏走手;手阳手走头;足阳头走足;足阴足走胸腹一源三歧:任,督,冲脉皆起于胞中,同出于会阴,任脉行于前正中线,督脉起于后正中线,冲脉并行于肾经。任脉,腹胸颏下正中,总任六阴经,调节全身阴经经气,阴脉之海。督脉,腰背头面正中,总督六阳经,调节全身阳经经气,阳脉之海。任督二脉主治的异同:督脉主治神志病、热病和腰骶、背、头项局部病证及相应的内脏疾病;任脉主治腹、胸、颈、头面的局部和相应的内脏器官疾病,少数腧穴有强壮作用或可治疗神志病;两者都可治疗泌尿生殖系统病症以及神志病,而任脉没有督脉治疗巅顶痛的作用冲脉,与足少阴经相并上行,环绕口唇,且与任督足阳明等有联系,涵蓄十二经气血,十二经之海,血海。

《实验针灸学》试卷及答案

《实验针灸学》试卷及 答案 -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

※<本科模拟试卷A卷> 一、填空题(共20空,每空1分,共20分。答题说明:请在横线上填入恰当的文字,并使试题所叙述的内容正确无误。) 1.穴位病理反应形式有、、。 2.对灸法的刺激参数和量效应应从和两方面来考虑。 3.针灸作用的基本特点为、、。 4.影响针灸作用的基本因素有腧穴特异性、得气和、、。 5.现代科学研究表明,内关穴的传入神经元与神经的节段性分布基本相同。 6.针灸治疗支气管哮喘的作用机制主要体现于改善呼吸功能、调节和含量、调节β-肾上腺素能受体、调节免疫功能、抑制炎症介质的产生、调节轴几个方面。 7.针灸不仅可调节非特异性免疫应答,而且可调节特异性免疫应答,特别是细胞免疫。针灸对免疫的调节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实现的。 8.针灸治疗阑尾炎的机制可能与促进阑尾运动和促进有关。 9.毫针针刺的刺激参数,主要是与针机械运动相关的位移、时间、和等物理量的变化有关。 10.躯干腹侧、背侧经穴排列有现象。 二、选择题(共20题,每题1分,共20分。) (一)A1型题(答题说明:以下每题只有一项正确答案,请将正确答案字母填入题干后的括号内。) 1.循经感传的出现率与以下哪些因素有关() A.性别 B.地区 C.年龄 D.民族E.职业 2.2Hz电针足三里,对疼痛患者腰部脑脊液中肽类物质的影响,哪项正确() A.脑啡肽升高,强啡肽不变 B.脑啡肽不变,强啡肽升高C.脑啡肽升高,强啡肽升高 D.脑啡肽不变,强啡肽不变E.以上都不是 3.许多实验证实,捻转补泻手法的最佳操作时间是每穴施术。() A.数秒-数十秒 B.1-3分钟 C.5分钟 D.10分钟 E.以上都不是 4.循经感传的传导速度为() A.70-120米/秒 B.2-14米/秒 C.数毫米-数厘米/分钟 D.数毫米-数厘米/秒 E.以上都不是 (二)A2型题 5.下列描述不属于经皮穴位电刺激特点的是() A.无痛 B.不易造成感染 C.机体适应很慢 D.可产生较好的镇痛效果 E.易造成极化 (三)B型题(答题说明:以下每题只有一项正确答案,请将正确答案字母填入题干后的括号内。每个答案可被选1次或多次,或不选用。) A.音乐波 B.间断波 C.疏密波 D.方波 E.三角波 6.在镇痛方面有优势的波形是:() 7.在恢复机体疲劳状态方面较差的波形是:() A.游离神经末梢 B.包囊感受器 C. 肌梭 D.环层小体 E. 腱器官 8.肌肉丰厚处穴位针感点的感受器以为主() 9.肌腱附近穴位针感点的感受器以为主() (四)C型题(答题说明:以下每题只有一项正确答案,请

针灸试题及其答案

针灸试题及其答案 针灸考核笔试试题 一、选择题(单选题每题1分,共30题;多选题每题2分,漏选扣1分,多选不给分,共 10题。) 单选题: 1、十二经脉的命名,主要包含了以下哪些内容:( C ) A(阴阳、五行、脏腑 B.五行、手足、阴阳 C.手足、脏腑、阴阳 D.脏腑、手足、五行 E. 以上都不是 2、1.5寸毫针针身的长度是:( D ) A.25mm B.30mm C.35mm D.40mm E.50mm 3、膝中至外踝尖的骨度分寸是:( C ) A.12寸 B.13寸 C.16寸 D.18寸 E.19寸 4、足阳明胃经在下肢的分布是:( B ) A.内侧前廉 B.外侧前廉 C.内侧中行 D.外侧后廉 E.内侧后廉 5、曲泽穴位于:( E ) A(肱二头肌腱桡侧缘B. 肱二头肌腱尺侧缘C. 肱二头肌腱桡侧缘向外0.5寸D. 肱二头肌腱桡侧缘的肘横纹中 E. 肱二头肌腱尺侧缘的肘横纹中 6、下列哪项不是灸法的治疗作用( C ) A.温经散寒 B. 扶阳固脱 C. 开窍泻热 D.消瘀散结 E.防病保健 7、针刺浅薄部位腧穴,应用( D ) A.指切进针法 B.夹持进针法 C.舒张进针法 D.提捏进针法 E.套管进针法 8、隔姜灸可用于治疗( A )

A.寒性呕吐腹痛 B.哮喘 C.瘰疬 D.疮疡 E.小儿脐风 9、非化脓灸属于( A ) A.直接灸 B.间接灸 C.温和灸 D.回旋灸 E.实按灸 10、十二经之海是指:( C ) A.督脉 B.任脉 C.冲脉 D.带脉 E.奇经八脉 11、腧穴可分为以下那三类( D ) A.十二经穴、经穴、阿是穴 B.经穴、奇穴、特定穴 C.经穴、络穴、奇穴 D.经穴、阿是穴、经外奇穴 E.十四经穴、阿是穴、特定穴 12、下列阴阳大小 从小到大排列正确的是( C ) A.阳明、太阳、少阳 B.少阴、厥阴、太阴 C.少阳、太阳、阳明 D.少阴、太阴、厥阴 E.太阳、少阳、阳明 13下列哪个不是火罐法的方法( C ) A. 投火法 B.闪火法 C.闪罐法 D.贴棉法 E.架火法 14、与太溪相对的穴位是( D ) A.阳白 B.阳溪 C.照海 D.昆仑 E.申脉 15、施灸的正确顺序为( A ) A.先上后下、先阳后阴 B.先上后下、先阴后阳 C.先下后上、先阳后阴 D.先下后上、先阴后阳 E.没有具体的顺序 16、“一夫法”是指将食、中、无名小指相并,四横指的间距为3寸,其量取 标准应按:( B ) A.食指远端指节横纹 B.中指中节指节横纹 C.无名指远端指节横纹 D、小指近端指节横纹 E、以上都不是 17、按照今时骨度分寸规定,肘腕横纹之间的距离为( A ) A.12寸 B.13寸 C.9寸 D.8寸 E.11寸 18、足三阴循行方向为( C )

针灸学重点总结复习资料

v .. . .. 一.课程学习梳理 经络系统的组成 十二经脉在四肢的分布规律:手足三阳经:阳少太。手三阴经:太厥少。足三阴经:厥太少(内踝上8寸以下);太厥少(内踝上8寸以上) 奇经八脉: 督脉:阳脉之海 任脉:阴脉之海 冲脉:十二经之海;血海 带脉:约束纵行躯干的诸条经脉 阴维脉:调节六阴经经气 阳维脉:调节六阳经经气 阴阳蹻脉:调节肢体运动;司眼睑开合 十五络脉 十二经筋 主要腧穴 1、手太阴肺经 肺系疾患,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 尺泽(合穴): 肘横纹中,肱二头肌腱桡侧凹陷处主治:肺系实热病;肘臂挛痛;急性吐泻,中暑,小儿惊风 列缺(络穴;八脉交会穴通于任脉) 桡骨茎突上方,腕横纺上1.5寸主治:肺系病证;头痛、牙痛、项部强痛、口眼歪斜等头项部疾患。太渊(输穴、原穴;八会穴之脉会) 腕掌侧横纹桡侧,桡动脉的桡侧凹陷中主治:肺系疾患;无脉症;腕臂痛。 鱼际(荥穴) 第1掌骨中点桡侧,赤折肉际处主治:肺系热性病(失音);小儿疳积。 少商(井穴) 拇指桡侧指甲根解旁0.1寸主治:肺系实热证(热病、昏迷);癫狂。 2、手阳明大肠经 头面、五官疾患,热病,皮肤病,肠胃病,神志病,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 商阳(井穴) 食指桡侧指甲根角旁0.1寸主治:齿痛、咽喉肿痛五官疾患;热病、昏迷等热证、急证。 合谷(原穴) 主治:头面五官诸疾;外感;热病;经闭、滞产等妇产科病 手三里 阳溪与曲池连线上,肘横纹下2寸主治:上肢病证;腹痛、腹泻;齿痛,颊肿。 曲池(合穴) 在肘横纹外侧端与肱骨外上髁连线中点 主治:上肢病证;热病;高血压;癫狂;腹痛、吐泻等胃肠病;五官热性病;瘾疹,湿疹,瘰疬等皮外科疾患。臂臑 曲池与肩髃连线,曲池上7寸,三角肌止点处主治:肩臂颈病;瘰疬;目疾 迎香 主治:鼻塞,鼻衄,口眼歪斜;胆道蛔虫症。 3、足阳明胃经 胃肠病,头面五官病,神志病,皮肤病,热病 地仓

实验针灸学重点总结

1、实验针灸学: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和方法,主要开展针灸理论、针灸作用规律、针灸作用机制和针灸应用技术等相关研究的一门新兴学科;是针灸学科一个新的分支;也是研究针灸神经生物学机制的重要基础。 2、得气:是指针刺穴位后产生的经气感应。 3、循经感传现象:是指以针刺、低频脉冲电等方法刺激穴位时,人体出现酸、麻、重、胀等特殊感觉,从被刺激的穴位开始,沿着经脉循行路线传导。 4、经穴-脏腑相关:反映了经脉穴位与脏腑之间的一种双向关系,即脏腑生理或病理改变可通过多种形式反映到体表的相应穴位上;刺激体表穴位又可对相应脏腑的生理功能和病理改变起到一定的调节作用。 5、牵涉痛:是指当某一内脏器官有病变时,患者除感觉患病器官的局部不适或疼痛外,尚可在远离该器官的体表某部皮肤或深部组织发生痛觉过敏。 海氏带:当一些内脏器官患病时,往往在相关部位的皮肤出现痛觉过敏,这种痛觉过敏的皮肤部位即称为海氏带或痛觉过敏带。 6、穴位功能特异性:是指穴位与非穴位、不同穴位之间在主治和功能作用上所存在的差异。 7、针灸作用的时间效应:对穴位进行针灸刺激时,针灸效应的发生、发展呈现一个渐进的时间过程,分为潜伏期、上升期、高峰期和下降期。 时效曲线:用直角坐标图表示针效与时间的关系。 8、针麻诱导期:在实施针麻手术之前,对选定的穴位预先进行一段时间针刺刺激,至镇痛效果达到可以手术这段时间。(一般在25~40min左右) 9、针刺耐受:是指由于长时间针刺或反复多次针刺后,针刺镇痛效应降低的一种现象。 10、针刺后效应:停止针刺后继续存在的针刺效应 11、疼痛:是一种与组织损伤或潜在损伤相关的不愉快的主观感觉和情感体验,它包含痛感觉和痛反应两个成分。 痛阈(或痛反应阈):是指从刺激开始到引起疼痛感觉或运动反应的最小刺激量。 耐痛阈:是指能耐受疼痛的最大刺激量 12、针刺麻醉:是指用针刺止痛方法来预防手术中的疼痛及减轻生理功能紊乱,在患者清醒状态下施行手术的一种麻醉方法。 13、吞噬能力:指100个白细胞中吞噬细菌的白细胞所占的比例。 吞噬指数:指100个白细胞中,能够吞噬细菌的白细胞所吞噬细菌的平均个数。 针灸作用:针灸的镇痛作用、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的调控作用和对失调的脏腑器官功能的调整作用。 第一章针灸作用的基础研究 第一节: 1、穴位功能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感受刺激、反应病症 2、穴位感受器的特点:(后面要加具体的内容) 1穴位可以感受多种形式的刺激,2穴位对不同形式的刺激有不同的适应性,3穴位对不同形式刺激的感觉阈不同 3、穴位病理反应的表现形式:感觉异常、组织形态改变、生物物理特性改变 5、得气机制:针感的形成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脊髓通路、脑内通路几个环节。 手下感的实质:穴区肌肉轻微的紧张性收缩。 手下感机制:针刺信息由外周传入神经通路进入中枢,经中枢整合调制后,一方面形成针感,另一方面通过脊髓?-传出系统随躯体神经到达相应支配区穴位下的肌梭,引起梭内肌收缩和肌电发放,以及局部肌纤维收缩,后者经针柄传于施针者指下,从而形成沉紧的手下感

针灸科考试题及答案.

针灸推拿学考核试卷 姓名: _______ 得分 _______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80分) 1.阴经是指 A.六脏的经脉 B.六腑的经脉C.督、带脉 D.循行胸腹经脉 E.循行背部经脉 2.分布于四肢外侧和头面、躯干的经脉是 A.阴经B.阴维脉C.阳经 D.奇经E.带脉 3.髓海位于 A.项部B.胸部C.头部D.背部E.腹部 4.经气的所起与所归是指 A.气街B.标本C.根结D.交会穴E.四海 5.经络系统中没有表里关系的是 A.十二经脉B.奇经八脉C.十二经别 D.十二皮部E.十二经筋 6.肘横纹至腕横纹的骨度分寸是 A.14寸B.15寸C.12寸 D.9寸E.13寸 7.三焦的下合穴在 A.足阳明胃经上 B.足少阳胆经上C.足太阳膀胱经上D.手少阳三焦经上E.手阳明大肠经上 8.既是络穴,又是八脉交会穴的是 A.中府B.云门C.孔最 D.列缺E.少商 9.手三里位于 A.肘横纹下3寸B.肘横纹下4寸C.肘横纹上3寸 D.肘横纹上4寸E.肘横纹下2寸 10.位于桡骨茎突上方,腕横纹上1.5寸的穴位是 A.尺泽B.孔最C.列缺 D.经渠 E.太渊 11.足阳明胃经的起始穴位是 A.大包B.睛明C.承泣 D.四白E.厉兑 12.在胸部,任脉旁开4寸的经脉是 A.足太阴脾经 B.足少阴肾经C.足阳明胃经 D.足厥阴肝经 E.足太阳膀胱经

13.三阴交位于 A.内踝尖上4寸,胫骨内侧缘后方B.外踝尖上3寸,胫骨外侧缘后方 C.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缘前方D.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缘后方 E.外踝尖上4寸,胫骨外侧缘前方 14.位于小指末节桡侧,指甲角旁0.1寸处的穴位是 A.少海B.小海C.少泽D.少列E.中冲 15.既是络穴,又是八脉交会穴的是 A.内关B.少列C.通里D.神门E.足临泣 16.十二经脉中,循行至心的经脉有 A.2条B.3条C.4条D.5条E.6条 17.手太阳小肠经联系的脏腑,除心和小肠外,还有 A.胃B.胆C.脾D.肝E.大肠 18.在下列穴位中,治疗胎位不正的是 A.至阳B.至阴C.会阳D.肩井E.昆仑 19.直接入络脑的经脉是 A.足少阴肾经 B.足太阳膀胱经C.足厥阴肝经 D.手少阴心经 E.手太阴肺经 20.在胸部,任脉旁开2寸的经脉是 A.足太阴脾经 B.手太阴肺经 C.足阳明胃经 D.足少阳胆经 E.足少阴肾经 21.手厥阴心包经的起始穴位是 A.天泉B.少列C.中冲 D.少府E.天池 22.腕横纹上3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的穴位是A.支沟B.间使C.阴郄D.三阳络E.会宗 23.手少阳三焦经的起始穴位是 A.丝竹空B.中冲 C.关冲 D.侠溪E.中渚 24.直接入耳中的经脉有 A.手太阳小肠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B.任脉、督脉 C.手太阴肺经、手厥阴心包经、足少阴肾经 D.手太阳小肠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足阳明胃经E.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