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平均速度实验报告

平均速度实验报告

平均速度实验报告
平均速度实验报告

平均速度实验报告

篇一: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实验报告

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

班级:姓名:日期:

一、实验目的

1、学会使用停表和刻度尺正确测量时间、距离并求出平均速度。

2、加深对平均速度的理解

3、学会简单的实验报告

4、会用公式

v

二、实验原理

v 进行简单的计算

三、实验器材

小车、斜面、停表、刻度尺、木块

四、实验步骤

1、检查实验器材是否完好无损。

2、按课本23页图1、4-1组装器材。

3、把小车放在斜面顶端,用刻度尺测出小车运动到斜面底端要通过的路程s1 ,填入表格。

4、用停表测量小车通过路程s1 的时间t1,填入表格。

5、根据测得s1 和t1利用公式v算出小车通过全程的平

均速度v1。

6、将小车放在斜面顶端,测出小车到斜面中部的距离s2 ,填入表格。

7、用停表测量小车通过路程s2的时间t2,填入表格。

8、根据测得s2 和t2利用公式

v

速度v2。

五、实验结论

小车沿斜面下滑的速度变化情况是:

六、讨论

1、你的数据和其他同学相同吗

?为什么?

2、如何得出小车在整段路程中后半段的平均速度?请将结果填入表格。

3、实验中你还有什么发现或疑问?

算出小车通过全程的平均

篇二:测量平均速度实验报告

年级:八学科:物理课题:《测量平均速度》主备人:姓名:

1.4测量平均速度实验报告

教学目的:

1.学会正确使用刻度尺;

2.学会正确使用停表测时间;

3.了解平均速度的意义和测量方法。

自主学习,小组合作

一、阅读课本并查阅资料,完成以下问题:

1.实验原理:

2.测量平均速度需要测量哪些物理量?

3.测量路程需要什么仪器?测量时间需要哪些仪器?

二、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实验

1、实验器材:斜面、小车、金属片、、

2设计实验:参照教材或如右图所示。

3、实验步骤:

4、分别计算下半段路程S3和时间t3

算出小车通过下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v3

1

年级:八学科:物理课题:《测量平均速度》主备人:姓名:

分析与论证:比较 v2 v3 即:小车沿斜面下滑的速度越来越。

6、结论:说明小车沿斜面下滑运动越来越。

7、注意:测量小车通过的路曾时,必须从开始计时的车头(或车尾)量到计时结束的车头(或车尾),不可以从斜面的顶端量到斜面的底端或从车头量到车尾。

五、知识点归纳:

1.测量长度的基本工具是,长度的基本单位是;测量时间的工具是,时间的基本单位是。

2.实验测得斜面全长是S,小车在全程的运动的时间是t;上半段的长是S1,运动的时间是t1。则全程的平均速度是,上半段的平均速度是;下半段路程是,运动的时间是,下半段的平均速度是.

3.实验证明:小车在斜面的段平均速度最大,运动最;在斜面段平均速度最小,运动最。结果表明:物体做变速运动的平均速度的大小与和

有关。

课后反思:

2

篇三:测量小车的平均速度实验报告

称钩初级中学八年级物理实验报告

测量平均速度

测量平均速度 集团企业公司编码:(LL3698-KKI1269-TM2483-LUI12689-ITT289-

测量平均速度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学会使用停表和刻度尺正确地测量时间和距离,并求出平均速度。 【过程与方法】 体会设计实验、实验操作、纪录数据、分析实验数据的全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逐步培养学生学会写简单的实验报告。 教学重点:使学生会用停表和刻度尺正确测量平均速度,加深对平均速度的理解。 教学难点:设计实验测量物体的平均速度。 教学方法:演示法、观察法、分析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放学回家骑车行驶在斜坡上,感觉车越往下运动速度越快。小明想:车在斜坡上向下运动的速度究竟有没有变化呢?同学们,证明自己或别人的看法是否正确,需要收集有说服力的证据才行,大家想一想,(测量出速度)那我们现在出去测量你觉得合适吗?想想能 否通过设计一个模型,做个实验来研究呢? 二.研究新知 出示一个这样的模型,这个模型是研究什么问题的呢?或者说通过这个模型你可以提出什么问题呢?(提出问题:如小车从斜面上滚下来速度是否变化?如何变化?)现在你们猜想一下会是什么情况?(猜想与假设)。猜想后不行动永远只能是猜想,所以我们要 设计实验来证明我们的猜想(设计实验) 课本上已经设计了一个实验,请同学们自学课本第23页内容,带着问题去阅读,明 确: 实验目的:学会测量平均速度(板书课题) 实验原理:v=s/t 实验器材:刻度尺(测量s),停表(测量t),斜面、小车、金属片教师视频演示测量平均速度的实验,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仔细听,思考: 1.斜面上下滑的小车做什么运动? 变速直线运动 2.怎样表示小车运动的快慢? 平均速度 3.怎样测量小车的速度? 用刻度尺测出小车运动的路程s,用停表测出小车运动的时间t,由公式v=s/t可算出小车的平均速度。 4.小车运动的距离(也就是s)测量哪里到哪里的距离? 车头到车头或车尾到车尾 5.实验的过程中,斜面的坡度大一点好,还是小一点好为什么 将斜面调整好坡度,坡度既不能太陡,这样会使小车下滑的时间太短;也不能太小,由于摩擦,小车可能无法自行下滑。所以要使斜面保持较小的坡度,小车运动的时间长一些,主要是为了便于记录小车运动的时间.减少误差的产生

探究功与速度变化的关系 实验报告

姓名 班级 一、实验目的: 通过实验探究 与 的关系,希望由此找到 表达式的线索。 二、实验器材: 电源、导线、打点计时器、小车、钩码(橡皮筋)、一端带有滑轮的长木板、带小钩的细线、纸带、刻度尺、坐标纸等。 三、实验原理 1.分析与猜测 (1)通过研究重力做的功,我们确立了重力势能的表达式,通过分析弹力做的功,我们探究了弹性势能的表达式,那么,要研究动能的变化,也要从力做功开始. (2)物体在力的作用下通过一段位移时,力会对物体做功,物体的速度也会发生变化,所以二者之间存在联系. 2.探究的思路 (1)要探究功与物体速度变化的关系,就要改变力对物体做的功,测出力对物体做不同功时物体的速度. (2)实验方案:①利用如图甲所示的装置进行实验,小车在重物的牵引力下运动;当小车的质量比重物大很多时,可以把重物所受的重力当作小车所受的牵引力,小车的运动距离和速度可以由纸带测出。分析牵引力的功W 与速度v 的关系。 ②利用如图乙所示的装置进行实验,小车在橡皮筋的作用下弹出;通过橡皮筋来对小车做功W ,通过打点计时器在纸带上打出的点测量小车获得的速度v ,然后分析功W 与速度v 的关系. 甲 乙 四、实验步骤: 方案① 1.安装置:将打点计时器固定在铁架台上;用导线将打点计时器与 相连接. 2.接电源,打纸带:把纸带的一端在重物上用夹子固定好,另一端穿过打点计时器的限位孔,用手提着纸带使重物停靠在打点计时器附近,接通电源,待打点稳定后松开纸带,让重物自由下落.重复几次,打下3~5条纸带. 3.选纸带:选取 的,挑选纸带上第一个点及距离第一个点较远的点,并依次标上0,1,2,3…. 4.数据处理:测出0到点1、点2、点3…的距离,即为对应的下落高度h 1、h 2、h 3…;利用公式 v n =h n +1-h n -1 2T ,计算出点2、点3、点4…的瞬时速度v 1、v 2、v 3….和相应的功. 5、先对测量数据进行估计,或作个W v -草图,大致判断两个量可能的关系,如果认为是2 W v ∝或其他。然后以W 为纵坐标,v 2(或其它)为横坐标作图。从而判定结论。 方案② 1.按装置图安装好实验器材. 2.平衡摩擦力:将木板固定,打点计时器的一端稍微垫高,使小车能牵引纸带在木板上做匀速运动. 3.先用一条橡皮筋做实验,用打点计时器打出的纸带测出小车前端通过两铁钉连线时小车的速度v 1,设此时橡皮筋对小车做功为W 1,将数据记入表格,用标尺记录小车的初始位置. 4.改用2条、3条、4条……橡皮筋重复上述实验,让小车开始位置相同,每次橡皮筋拉开的长度相同,记录橡皮筋做功2W 、3W 、4W……情况下小车获得的速度v 2、v 3、v 4……. 5.分析数据,研究W 与v 的关系 五、实验数据记录与处理 方案② 2、W-v 、W-v 2 图像

1.4《测量平均速度》教学设计

《测量平均速度》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用平均速度描述变速直线运动的快慢,了解平均速度是表示运动物体在某一段时间内或某一段路程内的平均快慢程度的物理量。 2.学会使用停表和刻度尺正确地测量时间和距离。会求出平均速度,加深对平均速度的理解。 (二)过程与方法 1.掌握使用物理仪器停表和刻度尺的基本技能。 2.体会设计实验、实验操作、记录数据、分析实验结果的总过程。 3.逐步培养学生学会写简单的实验报告。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养成物理知识与实际相联系的意识和习惯,在实际物理情境中体会物理过程,学习物理知识。 2.通过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科学态度和正确、实事求是记录测量数据的严谨作风。 二、教学重难点 本节内容在教材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说“承上”是因为速度的概念是本章知识的核心,通过测量平均速度,加深学生对速度、平均速度的理解。说“启下”是因为本节是第一次分组实验课,让学生通过设计实验、收集和分析实验数据等自主活动来提高实验能力,体会间接测量物理量的方法,培养合作精神。教材设计实验来巩固平均速度的知识,练习用停表测时间,用刻度尺测长度,选用的器材比较简单,只有木块、斜面和小车,通过在斜面的中间放上铁片,用来划分两段路程,在小车或小球撞击铁片时记录时间,两段时间之和就是小车在斜面上的总路程所通过的时间。教材要求学生计算前半程和总路程的平均速度,应当严格按照平均速度的计算公式计算,在计算中复习巩固解决物理计算题的方法和步骤,通过分析实验数据,体会说到平均速度时一定要指明是“某一段时间”或“某一段路程”的平均速度。 重点:平均速度的测量。 难点:平均速度的测量,停表的使用。 三、教学策略 创设做变速运动的物体的例子,学生容易判断运动物体的速度是变化的,也能猜想出物体速度是怎样变化的。但是要拿出令人信服的证据,必须进行速度测量。接着引导学生分析要测量速度,必须用刻度尺测量长度和用停表测量时间。学生通过分组实验,测量下

2.1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实验报告

厦门大同中学物理实验报告 姓名班级座号指导教师得分 实验名称:匀变速运动的实验探究 一.实验目的 1.练习打点计时器的使用、纸带的数据处理和瞬时速度的测量方法; 2.用打点计时器研究小车在重物牵引下的运动,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的变化规律; 3.能用v-t图象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的变化规律。 二.实验原理 利用打出的纸带,计算出多个点的瞬时速度,分析速度和时 间的关系。 1.计算打各计数点时小车的速度,应在计数点附近取一个很 短的时间t?,用t?内的平均速度作为打该计数点小车的瞬时速 度。 2.用描点法作出小车的v-t图象,图象的斜率表示加速度。若v-t图象是一条倾斜的直线,说明小车的速度是均匀变化的。 三.实验仪器 电源、导线、打点计时器、小车、4个25 g的钩码、一端带有滑轮的长木板、带小钩的细线、纸带、刻度尺、坐标纸等。 四.实验步骤 1.将打点计时器用配套的螺旋夹固定在长木板的一边,连接好电路。(如无螺旋夹时可在长木板上敲几个长钉紧靠打点计时器的前后借以固定;有的用大弹簧夹子把打点计时器紧夹在长木板边缘也可,但要注意不能影响打点计时器工作。) 2.将挂有重物的细绳跨过滑轮与小车相连接。(调节滑轮的高度使细线与木板平行,小车能在木板上平稳滑行,操作时必须注意使细绳的拉力通过小车的重心,以免小车前进时小车转动或摇晃,可在系好细绳后试拉一下小车,观察车身是否作直线运动。) 3.将穿过打点计时器的纸带与小车厢连接。(操作时要将纸带紧紧地夹在小车上,以免小车运动时纸带松开,可用弹簧夹子夹住,但不要使纸带破损,以免小车启动时把纸带拉断。) 4.使小车停靠在打点计时器处,先接通电源,后释放小车,让小车在水平长木板上运动,打点计时器同时开始工作,在纸带上打出一系列的点。(操作时应试打几次,不要使点迹过分密集或过分疏散,若觉得太密集时可增加绕过滑轮线绳下所系的重物,反之则减小。) 5.打出纸带后,关闭电源,取下纸带,改变钩码的质量,重复上述步骤,多打出几条纸带(3-5条)。

直线运动中速度的测量实验报告

实验题目:直线运动中速度的测量 实验目的:利用气垫技术精确地测定物体的平均速度、瞬时速度、加速度以及当地的重力加速度,通过物 体沿斜面自由下滑来研究匀变速运动的规律和验证牛顿第二定律 实验器材:气垫导轨、滑块、垫块、砝码、砝码盘、细线、游标卡尺、米尺、挡光片、光电门、计时器、 托盘天平 实验原理:1、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的测量 作直线运动的物体Δt 时间的位移是Δs ,则t 时间内的平均速度为t s v ??= ,令Δt →0,即是物体在该点的瞬时速度t s v t ??=→?0lim ,在一定的误差范围内,用极短时间内的平均速度可 代替瞬时速度。 2、匀变速直线运动 滑块受一恒力时作匀变速直线运动,可采用将气垫导轨一端垫高或通过滑轮挂重物实现, 匀变速运动的方程如下: at v v +=0 202 1at t v s + = as v v 22 2+= 让滑块从同一位置下滑,测得不同位置处速度为v 1、v 2、……,相应时间为t 1、t 2、……, 则利用图象法可以得到v 0和a 。 3、重力加速度的测定 如右图 图一:导轨垫起的斜面 若通过2测得a ,则有L h g g a ==θsin ,从而解得:a h L g =。 4、验证牛顿第二定律 将耗散力忽略不计,牛顿第二定律表成F=ma 。保持m 不变,F/a 为一常量;保持F 不变, ma 为一常量。因此实验中如果满足以上关系,即可验证牛顿第二定律。 实验内容:1、匀变速运动中速度与加速度的测量 (1)气垫导轨的调平,将一段垫起一定高度 (2)组装好相应的滑块装置 (3)让滑块从距光电门s=20.0cm,30.0cm,40.0cm,50.0cm,60.0cm 处分别自由滑下,记录挡光 时间,各重复三次 (4)用最小二乘法对as v 22 =直线拟合并求a 的标准差 (5)作出s v 22 -曲线 2、验证牛顿第二定律 每个砝码质量5.00g ,托盘质量1.00g (1)在1的实验前提条件下,确保系统总质量不变,导轨水平放置

探究功与速度变化的关系 实验报告

探究功与速度变化的关系实验报告 姓名班级 一、实验目的: 通过实验探究与的关系,希望由此找到表达式的线索。二、实验器材: 电源、导线、打点计时器、小车、钩码(橡皮筋)、一端带有滑轮的长木板、带小钩的细线、纸带、刻度尺、坐标纸等。 三、实验原理 1.分析与猜测 (1)通过研究重力做的功,我们确立了重力势能的表达式,通过分析弹力做的功,我们探究了弹性势能的表达式,那么,要研究动能的变化,也要从力做功开始。 (2)物体在力的作用下通过一段位移时,力会对物体做功,物体的速度也会发生变化,所以二者之间存在联系. 2.探究的思路 (1)要探究功与物体速度变化的关系,就要改变力对物体做的功,测出力对物体做不同功时物体的速度. (2)实验方案:①利用如图甲所示的装置进行实验,小车在重物的牵引力下运动;当小车的质量比重物大很多时,可以把重物所受的重力当作小车所受的牵引力,小车的运动距离和速度可以由纸带测出。分析牵引力的功W与速度v的关系. ②利用如图乙所示的装置进行实验,小车在橡皮筋的作用下弹出;通过橡皮筋来对小车做功W,通过打点计时器在纸带上打出的点测量小车获得的速度v,然后分析功W与速度v的关系. 甲乙 四、实验步骤: 方案① 1.安装置:将打点计时器固定在铁架台上;用导线将打点计时器与相连接. 2.接电源,打纸带:把纸带的一端在重物上用夹子固定好,另一端穿过打点计时器的限位孔,用手提着纸带使重物停靠在打点计时器附近,接通电源,待打点稳定后松开纸带,让重物自由下落.重复几次,打下3~5条纸带。 3。选纸带:选取的,挑选纸带上第一个点及距离第一个点较远的点,并依次标上0,1,2,3…. 4.数据处理:测出0到点1、点2、点3…的距离,即为对应的下落高度h1、h2、h3…;利用公式v n=错误!,计算出点2、点3、点4…的瞬时速度v1、v2、v3….和相应的功. 5、先对测量数据进行估计,或作个W v -草图,大致判断两个量可能的关系,如果认为是2 W v ∝ 或其他。然后以W为纵坐标,v2(或其它)为横坐标作图。从而判定结论。 方案② 1.按装置图安装好实验器材。 2.平衡摩擦力:将木板固定,打点计时器的一端稍微垫高,使小车能牵引纸带在木板上做匀速运动。 3。先用一条橡皮筋做实验,用打点计时器打出的纸带测出小车前端通过两铁钉连线时小车的速度v1,设此时橡皮筋对小车做功为W1,将数据记入表格,用标尺记录小车的初始位置。 4.改用2条、3条、4条……橡皮筋重复上述实验,让小车开始位置相同,每次橡皮筋拉开的长度相同,记录橡皮筋做功2W、3W、4W……情况下小车获得的速度v2、v3、v4……。 5.分析数据,研究W与v的关系 五、实验数据记录与处理 各计数点1234各计数点到O点的距离(m) 重力做的功(J) 小车速度v(m/s) v2(m2/s2) 方案② Wv/m·s—1v2/m2·s-2 1 2 3 4 5 6 2、W-v、W-v2图像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测量平均速度》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测量平均速度》教案 下面是出guo为大家的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测量平均速度》教案,欢迎大家阅读。更多相关内容请关注出guo教案栏目。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用平均速度描述变速直线运动的快慢,了解平均速度是表示运动物体在某一段时间内或某一段路程内的平均快慢程度的物 理量。 2.学会使用停表和刻度尺正确地测量时间和距离。会求出平均速度,加深对平均速度的理解。 过程与方法 1.掌握使用物理仪器停表和刻度尺的基本技能。 2.体会设计实验、实验操作、记录数据、分析实验结果的全过程。 3.逐步培养学生学会写简单的实验报告。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养成物理知识与实际相联系的意识和习惯,在实际物理情境中体会物理过程,学习物理知识。 2.通过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科学态度和正确、实事求是记录测量数据的严谨作风。 教学重难点 重点:平均速度的测量。

难点:平均速度的测量,停表的使用。 教学工具 多媒体课件、斜面、小车、刻度尺、停表、金属片。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学校即将召开秋季运动会,初二(3)班的李老师和本班四位参加4×100 m接力赛跑的同学到运动场进行赛前训练。练了一会儿,同 学们开始讨论:甲、乙两同学都认为丁同学跑步途中的速度越来越慢;丁同学则认为甲、乙的观察都不准确,他感觉自己跑步的速度是越来越快的。李老师看到同学们争论起来,笑了笑说:“同学们,证明自己或别人的看法是否正确,需要收集有说服力的证据才行,大家想一想, * 证明丁同学跑步速度是越来越慢,还是越来越快的呢”? 如图1,让小车从斜面滚下,观察小车的运动速度是否改变?怎样测量小车的速度? 学生思考:只要测量出丁同学跑步的速度就容易判断了。 结合具体例子提出物理问题,便于学生思考回答。 【新课】 让学生阅读课本中关于实验的内容,要求学生明确该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器材、各个器材的作用和用法。 交流总结: 实验目的是练习用刻度尺和秒表测量变速运动物体的平均速度。

乙酸乙酯皂化反应速率常数的测定实验报告

学号:201114120222 基础物理化学实验报告 实验名称:乙酸乙酯皂化反应速率常数的测定应用化学二班班级 03 组号 实验人姓名: xx 同组人姓名:xxxx 指导老师:李旭老师 实验日期: 2013-10-29 湘南学院化学与生命科学系

一、实验目的:

1、了解测定化学反应速率常数的一种物理方法——电导法。 2、了解二级反应的特点,学会用图解法求二级反应的速率常数。 3、掌握DDS-11A 型数字电导率仪和控温仪使用方法。 二、实验原理: 1、对于二级反应:A+B →产物,如果A ,B 两物质起始浓度相同,均为a ,则反应速率的表示式为 2)(x a K dt dx -= (1) 式中x 为时间t 反应物消耗掉的摩尔数,上式定积分得: x a x ta K -= ·1 (2) 以 t x a x ~-作图若所得为直线,证明是二级反应。并可以从直线的斜率求出k 。 所以在反应进行过程中,只要能够测出反应物或产物的浓度,即可求得该反应的速率常数。 如果知道不同温度下的速率常数k (T 1)和k (T 2),按Arrhenius 公式计算出该反应的活化能E ??? ? ??-?=122112)() (ln T T T T R T K T K E a (3) 2、乙酸乙酯皂化反应是二级反应,其反应式为: OH -电导率大,CH 3COO -电导率小。因此,在反应进行过程中,电导率大的OH -逐渐为电导率小的CH 3COO -所取代,溶液电导率有显著降

低。对稀溶液而言,强电解质的电导率

L 与其浓度成正比,而且溶液的总电导率就等于组成该溶液的电 解质电导率之和。如果乙酸乙酯皂化在稀溶液下反应就存在如下关系式: a A L 10= (4) a A L 2=∞ (5) x A x a A L t 21)(+-= (6) A 1,A 2是与温度、电解质性质,溶剂等因素有关的比例常数,0L , ∞L 分别为反应开始和终了时溶液的总电导率。t L 为时间t 时溶液的总 电导率。由(4),(5),(6)三式可得: a L L L L x t ·0 0??? ? ??--=∞ 代入(2)式得: ??? ? ??--= ∞ L L L L a t K t t 0·1 (7) 重新排列即得: ∞+-= L t L L k a L t t 0·1 三、实验仪器及试剂 DDS-11A 型数字电导率仪1台(附铂黑电极1支),恒温槽1台, 秒表1只,电导池3支,移液管3支;0.0200mol /L 乙酸乙酯(新配的),O.0200mol /L 氢氧化钠(新配的) 四、简述实验步骤和条件:

测量平均速度实验报告

1.4测量平均速度实验报告教学目的: 1.学会正确使用刻度尺; 2.学会正确使用停表测时间; 3.了解平均速度的意义和测量方法。 自主学习,小组合作 一、阅读课本并查阅资料,完成以下问题: 1.实验原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测量平均速度需要测量哪些物理量? 3.测量路程需要什么仪器?测量时间需要哪些仪器? 二、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实验 1、实验器材:斜面、小车、金属片、________________ 2设计实验:参照教材或如右图所示。 3、实验步骤:1.2.345 参照课本23页 4、分别计算下半段路程S3和时间t3 算出小车通过下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V3 5、设计表格,记录数据

分析与论证:比较V 2 v 3 即:小车沿斜面下滑的速度越来越______________________ 。 6、结论:说明小车沿斜面下滑运动越来越__________ 。 7、注意:测量小车通过的路曾时,必须从开始计时的车头(或车尾)量到计时结束的车头(或车尾),不可以从斜面的顶端量到斜面的底端或从车头量到车尾。 五、知识点归纳: 1.测量长度的基本工具是______________ ,长度的基本单位是___________ ;测量时间的工具是__________ ,时间的基本单位是 _______ 。 2.实验测得斜面全长是S,小车在全程的运动的时间是t ;上半段的长是S,运动的时间是t i。则全程的平均速度是____________________ ,上半段的平均速度是 ___________ ;下半段路程是__________ ,运动的时间是________ ,下半段的平均速度是. 3.实验证明:小车在斜面的______ 段平均速度最大,运动最 ______ ;在斜面_______ 段平均速度最小,运动最______ 。结果表明:物体做变速运动的平均速度的大小与 _______ 和_ _____ 有关。 课后反思:

测定反应速度实验报告单.doc

生物实验报告单 姓名时间班级实验内容测定反应速度 实验目的测定自己的反应速度,比较不同学生间的反应实验用材学生用的直尺 实验过程1.同学4人一组 2.一同学手握直尺刻度最大的一端,受测者拇指和食指对准 尺子刻度为0的一端,但不要接触尺子 3.测试者一旦松开手,被受测者尽快用拇指和食指夹住尺 子,记下夹住尺子的刻度,刻度越小说明反应速度越快。 4.小组4人轮流测试 实验结果刻度为cm 分析讨论 结果和重复的次数有一定关系;结果和人的某种状态也有一定关系。

赠送资料 青花鱼(北京)健康产业科技有限公司 2018年财务分析报告 1 .主要会计数据摘要 2 . 基本财务情况分析 2-1 资产状况 截至2011年3月31日,公司总资产20.82亿元。 2-1-1 资产构成 公司总资产的构成为:流动资产10.63亿元,长期投资3.57亿元,固定资产净值5.16亿元,无形资产及其他资产1.46亿元。主要构成内容如下: (1)流动资产:货币资金7.01亿元,其他货币资金6140万元,短期投资净值1.64亿元,应收票据2220万元,应收账款3425万元,工程施工6617万元,其他应收款1135万元。 (2)长期投资:XXXXX2亿元,XXXXX1.08亿元,XXXX3496万元。 (3)固定资产净值:XXXX净值4.8亿元,XXXXX等房屋净值2932万元。 (4)无形资产:XXXXXX摊余净值8134万元,XXXXX摊余净值5062万元。 (5)长期待摊费用:XXXXX摊余净值635万元,XXXXX摊余净值837万元。 2-1-2 资产质量

(1) 货币性资产:由货币资金、其他货币资金、短期投资、应收票据构成,共计9.48亿元,具备良好的付现能力和偿还债务能力。 (2) 长期性经营资产:由XXXXX构成,共计5.61亿元,能提供长期的稳定的现金流。 (3) 短期性经营资产:由工程施工构成,共计6617万元,能在短期内转化为货币性资产并获得一定利润。 (4) 保值增值性好的长期投资:由XXXX与XXXX的股权投资构成,共计3.08亿元,不仅有较好的投资回报,而且XXXX的股权对公司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以上四类资产总计18.83亿元,占总资产的90%,说明公司现有的资产具有良好的质量。2-2 负债状况 截至2011年3月31日,公司负债总额10.36亿元,主要构成为:短期借款(含本年到期的长期借款)9.6亿元,长期借款5500万元,应付账款707万元,应交税费51万元。 目前贷款规模为10.15亿元,短期借款占负债总额的93%,说明短期内公司有较大的偿债压力。结合公司现有7.62亿元的货币资金量来看,财务风险不大。 目前公司资产负债率为49.8%,自有资金与举债资金基本平衡。 2-3 经营状况及变动原因 扣除XXXX影响后,2011年1-3月(以下简称本期)公司净利润605万元,与2010年同期比较(以下简称同比)减少了1050万元,下降幅度为63%。变动原因按利润构成的主要项目分析如下: 2-3-1 主营业务收入 本期主营业务收入3938万元,同比减少922万元,下降幅度为19%。其主要原因为:(1)XXXX收入3662万元,同比增加144万元,增长幅度为4.1%,系XXXXXXXXXXX 增加所致。

(完整版)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实验报告2

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实验报告2(用) 实验目的: 1.会用打点计时器测量小车的速度。 2.会处理纸带,会计算各点瞬时速度。 3.会设计表格法记录数据。 4.会用v—t图象处理数据。 实验原理: 利用打点计时器打出的纸带上记录的信息.计算各时刻小车的速度,用v-t 图象寻求速度与时间的关系. 实验器材: 电源、导线、打点计时器、小车、钩码、一端带有滑轮的长木板、细线、纸带、刻度尺、坐标纸等。 实验步骤: 1. 把一端附有滑轮的长木板水平放在实验桌上,并使滑轮伸出桌面,把打点计时器固定在长木板上远离滑轮的一端,连接好电路 2. 把一条细绳拴在小车上,使细绳跨过滑轮,下边挂上合适的钩码,小车另一端连接纸带。 3. 启动电源,然后释放放开小车,让小车拖着纸带运动,打完一条后,关闭电源 4. 换上纸带,重复操作三次 5. 整理实验器材。 实验数据的处理: 1.纸带的选取: (1)选取一条点迹清晰的纸带,舍掉开头一些过于密集的点迹,找一个适当的点做为计时起点,并记为0点。 (2)从起点0开始,每5个点(每隔4个点)取一个计数点,分别记为1、2、3、4、5、6点。 2.采集数据: (1)用刻度尺测量相邻两计数点间距离,记录到设计好的表格中 (2)根据 T x x 22 1+ = υ计算各计数点的瞬时速度。

3. 画出v —t 图象: 实验结论: 小车运动的v -t 图象是一条倾斜的直线,说明速度随时间均匀增加,它们成“线性关系”. 小车做匀变速直线运动。 误差分析: 1.根据纸带测量的位移有误差,从而计算出的瞬时速度有误差. 2.作v -t 图象时人为作图不准确带来误差. 计数点编号 (从0点开始计数) 1 2 3 4 5 6 相邻两计数点间 时间间隔 t/s 0-1 1-2 2-3 3-4 4-5 5-6 0.1 0.1 0.1 0.1 0.1 0.1 相邻两计数点 间距离 x/cm x 01 x 12 x 23 x 34 x 45 x 56 1.40 1.90 2.38 2.85 3.35 3.87 各计数点的速度 v/cms -1 16.50 21.40 26.15 31.00 36.10

平均速度实验报告

平均速度实验报告 篇一: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实验报告 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 班级:姓名:日期: 一、实验目的 1、学会使用停表和刻度尺正确测量时间、距离并求出平均速度。 2、加深对平均速度的理解 3、学会简单的实验报告 4、会用公式 v 二、实验原理 v 进行简单的计算 三、实验器材 小车、斜面、停表、刻度尺、木块 四、实验步骤 1、检查实验器材是否完好无损。

2、按课本23页图1、4-1组装器材。 3、把小车放在斜面顶端,用刻度尺测出小车运动到斜面底端要通过的路程s1 ,填入表格。 4、用停表测量小车通过路程s1 的时间t1,填入表格。 5、根据测得s1 和t1利用公式v算出小车通过全程的平 均速度v1。 6、将小车放在斜面顶端,测出小车到斜面中部的距离s2 ,填入表格。 7、用停表测量小车通过路程s2的时间t2,填入表格。 8、根据测得s2 和t2利用公式 v 速度v2。 五、实验结论 小车沿斜面下滑的速度变化情况是: 六、讨论 1、你的数据和其他同学相同吗

?为什么? 2、如何得出小车在整段路程中后半段的平均速度?请将结果填入表格。 3、实验中你还有什么发现或疑问? 算出小车通过全程的平均 篇二:测量平均速度实验报告 年级:八学科:物理课题:《测量平均速度》主备人:姓名: 1.4测量平均速度实验报告 教学目的: 1.学会正确使用刻度尺; 2.学会正确使用停表测时间; 3.了解平均速度的意义和测量方法。 自主学习,小组合作 一、阅读课本并查阅资料,完成以下问题: 1.实验原理: 2.测量平均速度需要测量哪些物理量?

3.测量路程需要什么仪器?测量时间需要哪些仪器? 二、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实验 1、实验器材:斜面、小车、金属片、、 2设计实验:参照教材或如右图所示。 3、实验步骤:1.2.3.4.5参照课本23页 4、分别计算下半段路程S3和时间t3 算出小车通过下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v3 1 年级:八学科:物理课题:《测量平均速度》主备人:姓名: 分析与论证:比较 v2 v3 即:小车沿斜面下滑的速度越来越。 6、结论:说明小车沿斜面下滑运动越来越。 7、注意:测量小车通过的路曾时,必须从开始计时的车头(或车尾)量到计时结束的车头(或车尾),不可以从斜面的顶端量到斜面的底端或从车头量到车尾。 五、知识点归纳:

(完整版)重力加速度的测定实验报告

重力加速度的测定 一,实验目的 1,学习秒表、米尺的正确使用 2,理解单摆法和落球法测量重力加速度的原理。 3,研究单摆振动的周期与摆长、摆角的关系。 4,学习系统误差的修正及在实验中减小不确定度的方法。 二,实验器材 单摆装置,停表(精度为0.01s),钢卷尺(精度为1mm),游标卡尺(精度为0.02mm) 三,实验原理 单摆是由一根不能伸长的轻质细线和悬在此线下端体积很小的重球所构成。在摆长远大于球的直径,摆球质量远大于线的质量的条件下,将悬挂的小球自平衡位置拉至一边(很小距离,摆角小于5°),然后释放,摆球即在平衡位置左右作周期性的往返摆动,如图2-1所示。 f =F sinθf θ T=F cosθ F= mg L 单摆原理图

摆球所受的力f 是重力和绳子张力的合力,f 指向平衡位置。当摆角很小时(θ<5°),圆弧可近似地看成直线,f 也可近似地看作沿着这一直线。设摆长为L ,小球位移为x ,质量为m ,则 L x = θsin f=θsin F =-L x mg - =-m L g x 由f=ma ,可知a=- L g x 式中负号表示f 与位移x 方向相反。 单摆在摆角很小时的运动,可近似为简谐振动,比较谐振动公式:a = m f =-ω2 x 可得ω=l g ,即02 22=+x dt x d ω,解得)cos(0?ω+=t A x ,0A 为振幅,?为初相。 应有[])2cos())((cos )cos(000?πω?ω?ω++=++=+=t A T t A t A x 于是得单摆运动周期为:T =ωπ 2=2πg L 即 T 2=g 2 4πL 或 g=4π22 T L 又由于细线不是完全没有质量,他在外力作用下也不可能完成伸长,所以,单摆的重力加速度公式修正为 22 21 4T d L g +=π 四,实验步骤 1,数据采集 (1)测量摆长L 用米尺测量摆球支点和摆球顶点或最低点的间距l ,用游标卡尺测量小球的直径d,则摆长 d l L 2 1+= (2)测量摆动周期 用手把摆球拉至偏离平衡位置约? 5放开,让其在一个铅直面内自由摆动,当小球通过平衡位置的瞬间,开始计时,连续默数100次全振动时间为t ,再除以100,得到周期T 。 (3)将所测数据列于下表中,并计算出摆长、周期及重力加速度。

测量平均速度实验报告

测量平均速度实验报告教学目的: 1.学会正确使用刻度尺; 2.学会正确使用停表测时间; 3.了解平均速度的意义和测量方法。 自主学习,小组合作 一、阅读课本并查阅资料,完成以下问题: 1.实验原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测量平均速度需要测量哪些物理量? 3.测量路程需要什么仪器?测量时间需要哪些仪器? 二、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实验 1、实验器材:斜面、小车、金属片、________________ 2设计实验:参照教材或如右图所示。 3、实验步骤:1.2.3.参照课本23页 4、分别计算下半段路程S3和时间t3 算出小车通过下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V3 5、设计表格,记录数据 路程运动时间平均速度

分析与论证:比较V 2 V 3 即:小车沿斜面下滑的速度越来越____________________ 。 6、结论:说明小车沿斜面下滑运动越来越__________ 。 7、注意:测量小车通过的路曾时,必须从开始计时的车头(或车尾)量到计时结束的车头(或车尾),不可以从斜面的顶端量到斜面的底端或从车头量到车尾。 五、知识点归纳: 1.测量长度的基本工具是______________ ,长度的基本单位是__________ ;测量时间的工具是__________ ,时间的基本单位是________ 。 2.实验测得斜面全长是S,小车在全程的运动的时间是t ;上半段的长是S i,运动的时间是t i。则全程的平均速度是 __________________ ,上半段的平均速度是 ___________ ;下半段路程是__________ ,运动的时间是_______ ,下半段的平均速度是. 3.实验证明:小车在斜面的______ 段平均速度最大,运动最 ______ ;在斜面_______ 段平均速度最小,运动最______ 。结果表明:物体做变速运动的平均速度的大小与 _______ 和_ _____ 有关。 课后反思:

21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实验报告

物理实验报告 姓名班级学号指导教师得分 实验名称: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 一.实验目的 1.进一步练习打点计时器的使用、纸带的数据处理和瞬时速度的测量方法; 2.用打点计时器研究小车在重物牵引下的运动,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的变化规律; 3.能用v-t图象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的变化规律。 二.实验原理 利用打出的纸带,计算出多个点的瞬时速度,分析速 度和时间的关系。 1.计算打各计数点时小车的速度,应在计数点附近取 一个很短的时间t?,用t?内的平均速度作为打该计数点 小车的瞬时速度。 2.用描点法作出小车的v-t图象,图象的斜率表示加速度。若v-t图象是一条倾斜的直线,说明小车的速度是均匀变化的。 三.实验仪器 电源、导线、打点计时器、小车、4个25 g的钩码、一端带有滑轮的长木板、带小钩的细线、纸带、刻度尺、坐标纸等。 四.实验步骤 1.将打点计时器用配套的螺旋夹固定在长木板的一边,连接好电路。(如无螺旋夹时可在长木板上敲几个长钉紧靠打点计时器的前后借以固定;有的用大弹簧夹子把打点计时器紧夹在长木板边缘也可,但要注意不能影响打点计时器工作。) 2.将挂有重物的细绳跨过滑轮与小车相连接。(调节滑轮的高度使细线与木板平行,小车能在木板上平稳滑行,操作时必须注意使细绳的拉力通过小车的重心,以免小车前进时小车转动或摇晃,可在系好细绳后试拉一下小车,观察车身是否作直线运动。) 3.将穿过打点计时器的纸带与小车厢连接。(操作时要将纸带紧紧地夹在小车上,以免小车运动时纸带松开,可用弹簧夹子夹住,但不要使纸带破损,以免小车启动时把纸带拉断。)

4.使小车停靠在打点计时器处,先接通电源,后释放小车,让小车在水平长木板上运动, 打点计时器同时开始工作,在纸带上打出一系列的点。(操作时应试打几次,不要使点迹过分密集或过分疏散,若觉得太密集时可增加绕过滑轮线绳下所系的重物,反之则减小。) 5.打出纸带后,关闭电源,取下纸带,改变钩码的质量,重复上述步骤,多打出几条纸带(3-5条)。 6.实验操作完毕,整理器材,进行数据处理。 五.数据处理 1.纸带的选取:选择点迹较清晰的,舍掉开头一些过于密集的点,找到适当的点为计时起点。 2.采集数据的方法 选择合适的纸带,舍去开头的较密集的点,在后面便于测量的地方找一个起始点,把每打五次的时间作为时间单位,即T=0.02×5s=0.1s。在纸带上从第一个点开始,每隔5点一次标上0,1,2,3,……。测量各个计数点到起点的距离x 1 ,x 2 ,x 3 ...,然后计算出相邻计数点之间 的距离x 01 ,x 12 ,x 13 …… 3.瞬时速度的计算 2 1 ?X D E F △x0△x1△x2△x3 1 2 0 3 4 5 cm 0 1 2 3 4 5 6 7 8 9 10

实验报告-极化曲线测量金属的腐蚀速度

课程 实 验 者 名 称 页数( ) 专业 年级、班 同组者姓名 级别 姓 名 实验 日 期 年 月 日 一、目的和要求 1、 掌握恒电位法测定电极极化曲线的原理和实验技术。通过测定Fe 在NaCl 溶液中的极化曲线,求算Fe 的自腐蚀电位,自腐蚀电流 2、论极化曲线在金属腐蚀与防护中的应用 二、基本原理 当金属浸于腐蚀介质时,如果金属的平衡电极电位低于介质中去极化剂(如H +或氧分子)的平衡电极电位,则金属和介质构成一个腐蚀体系,称为共轭体系。此时,金属发生阳极溶解,去极化剂发生还原。在本实验中,镁合金和钢分别与0.5mol/L 的NaCl 溶液构成腐蚀体系。 镁合金与NaCl 溶液构成腐蚀体系的电化学反应式为: 阳极: Mg= Mg 2++2e 阴极: 2H 2O+2e=H 2+2OH - 钢与NaCl 溶液构成腐蚀体系的电化学反应式为: 阳极: Fe= Fe 2++2e 阴极: 2H 2O+2e=H 2+2OH - 腐蚀体系进行电化学反应时的阳极反应的电流密度以 i a 表示, 阴极反应的速度以 i k 表示, 当体系达到稳定时,即金属处于自腐蚀状态时,i a =i k =i corr (i corr 为腐蚀电流),体系不会有净的电流积累,体系处于一稳定电位c ?。根据法拉第定律,即在电解过程中,阴极上还原物质析出的量与所通过的电流强度和通电时间成正比,故可阴阳极反应的电流密度代表阴阳极反应的腐蚀速度。金属自腐蚀状态的腐蚀电流密度即代表了金属的腐蚀速度。因此求得金属腐蚀电流即代表了金属的腐蚀速度。金属处于自腐蚀状态时,外测电流为零。 极化电位与极化电流或极化电流密度之间的关系曲线称为极化曲线。测量腐蚀体系的阴阳极极化曲线可以揭示腐蚀的控制因素及缓蚀剂的作用机理。在腐蚀点位附近积弱极化区的举行集会测量可以可以快速求得腐蚀速度。在活化极化控制下,金属腐蚀速度的一般方程式为: 其中 I 为外测电流密度,i a 为金属阳极溶解的速度,i k 为去极化剂还原的速度,βa 、βk 分别 为金属阳极溶解的自然对数塔菲尔斜率和去极化剂还原的自然对数塔菲尔斜率。 令?E 称为腐蚀金属电极的极化值,?E =0时,I =0;?E>0时,是阳极极化,I>0,体系通过阳极电流。?E<0时,I<0, 体系通过的是阴极电流,此时是对腐蚀金属电极进行阴极极化。因此外测电流密度也称为极化电流密度 测定腐蚀速度的塔菲尔直线外推法:当对电极进行阳极极化,在强极化区,阴极分支电流i k =0, )]ex p()[ex p(k c a c corr k a i i i I β??β??---=-=c E ??-=?)]ex p()[ex p(k a corr E E i I ββ?--?=)ex p(a corr a E i i I β?==

速度检测实验报告

重庆邮电大学综合实验报告基于旋转编码器的转速测量实验 姓名:魏敏 学号:2012213148 班级:0881202 组号: 专业:电气工程与自动化 指导老师:陈俊华

自动化学院检测与控制实验中心 2014

一、实验目的 1. 了解编码器工作原理 2. 掌握编码器速度检测的方法; 二、实验原理 1. 编码器 编码式数字传感器是测量转轴角位移的最常用的检测元件,它具有很高的分辨率、测量精度和可靠性。 在一个圆形玻璃盘的边缘开有相等角距的缝隙,成为透明和不透明的码盘,在此码盘开缝的两边,分别安装光源及光电元件。当码盘随被测物体的工作轴转动时,每转过一个缝隙,光电元件所获得的光强就发生一次明暗的转换,光电转换电路就产生一定幅值和功率的电脉冲输出信号。将这一脉冲信号送加法计数器进行记数,则所计数码就等于码盘转过的缝隙数目,在缝隙之间的角度已知时,码盘(被测物体)所转过的角度也就确定了。 旋转编码器E6C2-CWZ6C参数表 编码 器 参数 电源 电压 DC5V~24V 消耗 电流 70mA以下 分辨率(脉冲/旋转) 100、200、300、360、400、500、600、720、800、1000、1024、1200、1500、1800、2000 输出 相 A 、B、Z相 输出 方式 NPN集电极开路输出 输出容量 外加电压:DC30V以下;同步电流35mA以下;残留电压:0.4V以下(同步电流35mA) 最高 响应频率 100kHz 2.测量方法: 2.1编码器鉴相电路设计:

2.3测量原理: 检测光电式旋转编码器与转速成正比的脉冲,然后计算转速,有三种数字测速方法:即M法、T法和M/T法。 光电式旋转编码器是转速或转角的检测元件,旋转编码器与电机相连,当电机转动时,带动码盘旋转,便发出转速或转角信号。如图所示。 码盘轴 发光装置 接收 装置CC V 数字测速装置原理图 M法测速 测取Tc时间内旋转编码器输出的脉冲个数,用以计算这段时间内的平均转速,称作M法测速,如图所示。

生物实验报告-神经传导速度测定

生物实验报告 姓名: 同组者:班级:日期: 实验序号: 实验题目:神经干动作电位及其速度测定 坐骨神经干不应期测定 实验目的: 1.学习神经干标本的制备。 2.观察坐骨神经干的单相、双相动作电位、双向性传导并测定其传导速度。 3.观察机械损伤对神经兴奋和传导的影响 4.学习绝对不应期和相对不应期的测定方法 5.了解蛙类坐骨神经干产生动作电位后其兴奋性的规律性变化 实验原理: 神经或肌肉发生兴奋时,兴奋部位发生电位变化,这种可扩布性的电位变化即为动作电位。可通过引导电极在仪器上进行记录。 用电刺激神经,在刺激电极的负极下神经纤维膜内产生去极化,当去极化达到阈电位,膜上产生一次可传导的快速电位反转,即动作电位。 神经干由许多神经纤维组成。其动作电位是以膜外记录方式记录 1到的复合动作电位。 如果两个引导电极置于兴奋性正常的神经干表面,兴奋波先后通过两个电极处,便引导出两个方向相反的电位波形,称双相动作电位。

通常实验室常用的是方波电刺激,固定波宽,即刺激持续时间与强度/时间变化率二个参数不变,只改变刺激强度,观察不同刺激强度作用于组织时,组织的反应。 在安静状态下神经干中的神经纤维处于膜外为正,膜内为负的极化状态。当神经纤维受刺激兴奋时,受刺激部位的膜去极化产生动作电位,与邻近未兴奋部位的膜形成局部电流,并以局部电流的方式传导。 2当局部电流传到电极4时,电极4处的膜去极化(膜内变为正,膜外变为负),而电极5处的膜尚未兴奋,故电极5处电位相对于电极4处高,此电位变化过程即形成双向动作电位波形的AB段。 当兴奋传至电极5处时,该处的膜去极化,膜外电位相对于电极4处逐渐降为0,此电位变化过程即双向动作电位波形的BC段。 当电极5尚处于去极化状态,而电极4处膜逐渐复极化时,电极5处膜电位相对于电极4处的膜电位逐渐降低为负值,此电位变化过程即双向动作电位波形的CD段。 当电极5处的膜复极化时,电极5处的膜电位逐渐恢复至电极4处电位水平,此电位变化过程即双向动作电位波形的DE段。 神经组织在接受一次刺激产生兴奋后,其兴奋性将会发生规律性的变化,依次经过绝对不应期、相对不应期、超常期和低常期,然后回到正常水平。采用两次脉冲,通过调节两次脉冲间隔,可测得坐骨神经的绝对不应期和相对不应期。 实验对象:蟾蜍 实验器材:蛙板、探针、粗剪刀、细剪刀、镊子、玻璃分针、大头针、培养皿、滴管、烧杯、锌铜弓、神经屏蔽盒、任氏液、Pclab-UE生物医学信号采集处理系统等。 3实验方法及步骤: 1.坐骨神经干标本的制备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