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考语文文言文虚词-则-的用法

高考语文文言文虚词-则-的用法

高考语文文言文虚词-则-的用法
高考语文文言文虚词-则-的用法

高考语文文言文虚词"则"的用法

本文是关于高考语文文言文虚词"则"的用法,感谢您的阅读!

(一)连词

1.表示承接关系。译为“就”、“便”,或译为“原来是”、“已经是”。例如:

①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司马迁《鸿门宴》)

②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荀子《劝学》)

③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苏轼《石钟山记》)

④临视,则虫集冠上(蒲松龄《促织》)

2.表示条件、假设关系。译为“假使”“如果”“要是……就”“那么”“就”“便”。

①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②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柳宗元《捕蛇者说》)

3.表示并列关系。这种用法都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则”连用,每个“则”字都用在意思相对、结构相似的一个分句里,表示分句之间是并列关系。可译为“就”,或不译。

①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韩愈《师说》)

②入则孝,出则弟。(《论语·学而》)

③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苏洵《六国论》)

4.表示转折、让步关系。表示转折时,用在后一分句,译为“可是”、“却”;表示让步时,用在前一分句,译为“虽然”、“倒是”。

①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韩愈《师说》)

②手裁举,则双超忽而跃。(蒲松龄《促织》)

③其室则迩,其人甚远。(《诗经》)

5.表示选择关系。常和“非”“不”呼应着用,译为“就是”“不是……就是”。

①非死则徙尔。(柳宗元《捕蛇者说》)

②非其身之所种则不食。(《勾践灭吴》)

(二)副词

1.用在判断句中,起强调和确认作用,可译作“是”、“就是”。例如:

①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范仲淹《岳阳楼记》)

2.表对已然或发现的强调。可译为“已经”“原来”、“原来已经”。

①及诸河,则在舟中矣。(《崤之战》)

(三)名词

1.指分项或自成段落的文字的条数。

①《论语》六则。

2.准则,法则。

①以身作则。(成语)

(四)动词,效法

①遵后稷、公刘之业,则古公、公季之法。

(五)通假。同“辄”,总是,常常。

①居则曰:“不吾知也!”(《论语》)

【则是】只当是。

①与窦娥烧一陌儿,则是看你死的孩儿面上。(关汉卿《窦娥冤》) 【则则】赞叹的声音。

①连呼则则。

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谢谢

高考18个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高考18个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18个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一、而 (一)用作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荀子《劝学》) ②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李白《蜀道难》) ③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司马迁《信陵君窃符救赵》) 2.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荀子《劝学》) ②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司马迁《屈原列传》) ③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皜驳色,而皆若偻。(姚鼐《登泰山记》) ④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3.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①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李密《陈情表》) ②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司马迁《鸿门宴》) ③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韩愈《师说》) 4.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劝学》) ②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苏洵《六国论》) ③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李密《陈情表》) 5.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 ①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婉贞》) ②死而有知,其几何离(韩愈《祭十二郎文》) 6.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 ①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荀子《劝学》) ②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孟子《寡人之于国也》) ③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司马迁《鸿门宴》) 7.表示因果关系 ①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②表恶其能而不用也。(司马光《赤壁之战》) 8.表示目的关系 ①缦立远视,而望幸焉(杜牧《阿房宫赋》) ②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司马迁《鸿门宴》) (二)通“尔”,用作代词,第二人称,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①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蒲松龄《促织》) ②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归有光《项脊轩志》) (三)通“如”:好像,如同。 ①军惊而坏都舍。(《察今》) 【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①未几而摇头顿足者,得数十人而已。(《虎丘记》) ②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韩愈《师说》)

最新苏教版18个文言虚词整理及练习

高考18个文言虚词练习集锦文言虚词练习(一) 而:A连词,表并列;B连词,表递进;C连词,表承接;D连词,表转折;E连词,表假设;F连词,表因果;G连词,表修饰;H代词,你,你的;I复音虚词“而已”,相当于“罢了”;J时间副词词尾,助词。 一、解释句中“而”字的意义和用法,在括号内填入相应的选项。 1.锲而舍之,朽木不折() 2.人非生而知之者() 3.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4.抱明月而长终() 5.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6.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7.赂秦而力亏() 8.穷山之高而止() 9.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10.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11.所谓鞠躬尽力,死而后已()12.激于义而死焉者也()1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14.去今之墓而葬焉() 15.今人有大功而击之() 16.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 17.潦水尽而寒潭清() 18.酌贪泉而觉爽() 19.忽然奔腾而澎湃() 20.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21.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22.而母立于兹() 23.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杯羹()24.既而儿醒,大啼() 二.下列句中加点的“而”字分类正确的一组是 ( ) ①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②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③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④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⑤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⑥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⑦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⑧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A.①⑦/②④/③⑤/⑥⑧ B.①⑦/②③/⑤⑧/④⑥ C.①⑥/②④/③⑦/⑤⑧ D.①④/②③/⑥⑦/⑤⑧ 三、判断“而”在文段中的意义和用法,在括号内填入相应的选项(选项见上)。 兵者,危道也。须戮力同心,切勿如蟹六跪而()二螯,否则,何以胜?故冯婉贞曰:“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氏虽小,然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更胜其父。婉贞博学而()日参省乎己,非只效书生终日而()思也。三思而()后行,故有抗敌之大捷。非而()所谓小女子也,乃巾帼英杰而()。 文言虚词练习(二) 何:A疑问代词,作谓语,“为什么”“什么原因”;B疑问代词,作宾语,“哪里”“什么”;C疑代,作定语,“什么”“哪”;D副词,句首或动词前,“为什么”“怎么”;E副词,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怎么”“多么”;F复音虚词“何如”,表疑问或反诘语气;G复音虚词“何以”即“以何”。 一、解释句中“何”字的意义和用法,在括号内填入相应的选项。 1.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2.大王来何操?() 4.其间旦暮闻何物?() 5.不抚壮而弃秽兮,何不改此度?() 6.徐公何能及君也?() 7.开国何茫然!() 8.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9.是何故也?() 10.今日之事何如?() 11.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 12.何以伐为?() 13.童子何知。() 14.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 () 15.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 二、下列句中加点的“何”字的意义与例句相同是( ) 例句: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

高中语文文言文18个常见虚词

高中语文文言文18个常见虚词用法18個常見文言 虛詞用法 而 ⑴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然而”、“可是”、“却”。例: ①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②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⑵表示偏正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词,相当于“着”、“地”等,或不译。例: ①哗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 ②朝而往,暮而归 ⑶表示假设关系,连接主语和谓语,相当于“如果”、“假使”。例: ①人而无信,不知其可。 ②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⑷表示并列,相当于“而且”、“又”、“和”或不译。例: ①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②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③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 ⑸表示承递关系,相当于“而且”、“并且”、“就”或不译。例: ①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②余闻而愈悲。 ⑹通“如”:好像,如同。例: 军惊而坏都舍。

⑺通“尔”,你,你的。例: ①而翁归。 ②若欲死而父。 「而已」罢了。例: ①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②如是而已。 ③俟封奏时潜易之而已。 ④此其心以为天下之知战得惟我而已。 ⑤比诸大江,不啻小支而已。 「而后」才,方才。例: ①赖肤觉之助,而后见为体。 ②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③三月而后成。 「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例: ①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 ②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 何 ⑴什么。例: ①子何而往?(何:凭什么。) ②大铁椎,不知何许人。

⑵怎么样。例: ①如太行、王屋何? ②其如土石何? ⑶哪里。例: ①又何往而不金玉其外、败絮其中也哉?(何往:到哪里。) ②却看妻子悉何在。 ③豫州今欲何至? ⑷多么。例: ①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②吾幸而得汝,又何不幸而生今日之中国! ⑸为什么。例: ①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者二者之为,何哉? ②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③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④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 ⑹怎么。例: ①若为佣耕,何富贵也? ②徐公何能及君也? ⑺作语助词相当于“啊”。例: 新妇车在后,隐隐何甸甸。 ⑻何:通“呵”,喝问。

高考语文文言文常用个虚词归纳总结

高考语文文言文常用个虚词归纳总结 高考语文文言文常用18个虚词归纳总结 【“而”】 本义阐析:“而”的意思很抽象,但它本来是个实词,指整个胡须,它的甲骨文就是胡须的形象。后来,“而”字用作虚字,那是属于假借。 (一)连词 1)表并列,今译为:而且、又。例释: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鳍之穴无可寄者(〈〈劝学》)②剑阁峥峡而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注: 并列关系连词两侧的词语可以调换,调换后语意不发生变化。 2)表顺承,今译为:就、才、接着。例释:①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师说》)②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鸿门宴》) 3)表递进,译为:并且、而且。例释:①君子

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师说》 ②亚父受玉斗,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鸿门宴》。 4)表转折,今译为:去"但。例释:①青取之于蓝而 青于蓝。〈〈荀子?劝学》。 ②有如此之势,而为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 5)表假设,今译为:如果、假使。例释:①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为 政》②死而有知,其几何离(〈〈祭十二郎文》)。③以城求璧而不许,曲在 〈〈廉颇相如列传》 6)表目的因果,今译为:来。例释: ①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②鳗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 7)表修饰,今译为:着、地。例释: ①吾尝跤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 ②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 (二)代词第二人称,今译为:你(们)、你(们)的。它与“尔”是同 源字,在上古之时音近义通。例:妪每谓予曰:“其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0

高考全部_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及其举例(最新最全)

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及其举例 一【而】 1.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 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3.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陈情表》) 4.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5.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婉贞》) 6.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 7.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 山记》) 8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 9.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 10.未几摇头顿足者,得数十人而已(《虎丘记》) 11.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12.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 石乎!

13.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五人墓 碑记》) 二【何】 1.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廉颇蔺相如列 传》) 2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战》) 3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琵琶 行》) 4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战》)5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 传序》) 6.新妇车在后,隐隐何甸甸。(《孔雀东南飞》) 7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过秦论》) 8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季氏将伐颛臾》)9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触龙说 赵太后》)

10抚军不忘所自,无何,宰以卓异闻,宰悦, 免成役(《促织》) 11阿母谓府吏:何乃太区区(《孔雀东南飞》) 三.【乎】 1几寒乎?欲食乎?(《项脊轩志》) 2技盖至此乎?(《庖丁解牛》) 3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在国乎?(《鸿门宴》)4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庄暴见孟子》)5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 此乎? 6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齐桓晋文之事》) 7于是乎书。 8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岳阳楼 记》) 9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捕蛇 者说》)

高考语文18文言虚词用法例释

高考语文18文言虚词用法例释(上) [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而】 (一)用作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①蟹八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 ——螃蟹有八只脚,两只大爪子,(但是)如果没有蛇、蟮的洞穴它就无处存身。 ②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 ——剑门关崎岖又险要,一人守关万人攻不开。) ③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到北边去救赵国,西边击退强秦,这是五霸一般的功业啊。 2.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君子广泛地学习,而且每天检查反省自己。 ②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皜驳色,而皆若偻(《登泰山记》) ——回首观望日观峰以西的山峰,有的被日光照着,有的没有,紫红、淡白,各种深浅不同的颜色,而且都象弯腰曲背的样子。 ③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是因为他们探究、思考深邃而且广泛。 3.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①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祭十二郎文》) ——所以才丢下你跑到京城求官做,企图挣几斗禄粮。 ②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鸿门宴》) ——放在地上,拔出剑来把它击碎。 ③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 ——人不是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 4.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靛青,是从蓝草中提取的,却比蓝草的颜色还要青。 ②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 ——有这样的有利形势,却被秦国积久的威势所胁迫。 ③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祭十二郎文》) ——这是真的啊!我哥哥的美好品德反而使得他的儿子夭亡了啊! 5.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 ①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婉贞》) ——各位如果有这种意思的话,就听我的指挥好了。 ②死而有知,其几何离(《祭十二郎文》)

(完整版)高考文言文虚词知识整理

高考文言文虚词知识整理 一、《考纲》要求掌握的常见的18个文言虚词 1而、2何、3乎、4乃、5其、6且、7若、8所、9为、10焉、11也、12以、13因、14于、15与、16、则、17者、18之 下面对18个文言虚词作例解: 1.而 (1)连词 1> 表并列今译为:而且、又。 例释: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过秦论》注:并列关系连词两侧的词语可以调换,调换后语意不发生变化。

2> 表修饰今译为:着、地。 例释: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逍遥游》 3> 表顺承今译为:就、才。 例释: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战国策》 4> 表假设今译为:如果、假使。例释: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为政》 5> 表转折今译为:却、但。 例释: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劝学》 6> 表因果今译为:因而、所以 例释:玉在山而草木润,渊生珠而崖不枯。《劝学》

7> 表方位今译为:以 例释:①三代而下,有学而不问。《问说》②由孔子而来,至今百有余岁《孟子》 (2)音节助词不译 例释: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论语》(3)语气词用在句尾今译为:啊、吧 例释:若敖氏之鬼,不其馁而。《左传·宣公四年》 (4)比况词今译为:如、像、似 例释:白头而新,倾盖而故,何则?知与不知也。《新序》 (5)代词1>第二人称今译为:你(们)、你(们)的

例释:①吕后复问其次,上曰:“此后亦非而所知也。”《史记·高祖本纪》②业根,死期至矣!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 2>近指今译为:此、这样 例释:何意出此言,同是被逼迫,君而妾亦然。《孔雀东南飞》 (6)通“能” 今译为:能够、才能例释:①行柔而刚,用弱而强《淮南子·原道训》②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亦若此矣。《庄子·逍遥游》 2.何 (1)疑问代词今译为:

高考语文18个文言虚词详解

高考语文18个文言虚词详解 古典诗文 2013-02-07 0617 5d56b7b40102e33y 高考语文18个文言虚词详解 一、而 【本义】像人们面部下垂的胡须——胡须。 【假借义】 1.面部的胡须往往连接在一起——连词,表示前后两个语法单位(词、短语等)之间的各种关系。 ①表示并列关系,可不译。

【成语举例】公而忘私——存而不论——避而不谈【成语例释】合而为一把散乱的事物合在一起。不一而足足,充足。指同类的事物不只一个而是很多,无法列举齐全。 【经典文言】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蟹六跪而二螯——故其国富而兵强——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此人喜嘉善,而乐人攻己短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夫夷以众,则游者众——其所谓忠者不忠,而所谓贤者不贤——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②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才”“就”“接着”“就在这时”“原来已经”。 【成语举例】废书而叹——鸡鸣而起——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不言而喻 【成语例释】得而复失复又,再。刚得到又失去了。尽欢而散尽情欢乐之后,才分别离开。多指聚会、宴饮或游乐。不教而诛教教育;诛处罚,杀死。不警告就处死。指事先不教育人,一犯错误就加以惩罚。 【经典文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掠泗、楚而溃——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公使阳处父追之,及诸河,则在舟中矣——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此两处则用法与而同)——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 ③表示递进关系,可以翻译为“并且”或“而且”。 【成语例释】久而久之经过了相当长的时间。 【经典文言】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④表示转折关系,连接语意转折的词语、句子,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可是”“但是”等。 【成语举例】华而不实——不约而同——不谋而合——不翼而飞——不劳而获 【成语例释】大而无当当,底。虽然大,却无底。原指大得无边际。后多用作表示大得不切合实际、不合用。犯而不校犯,触犯;校,计较。受到别人的触犯或无礼也不计较。

高考文言文18个文言虚词的意思用法终极整理版二

高考文言文18个文言虚词的意思用法终极整理版二 指示代词,表示远指。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①及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臣窃以为其人勇士,有智谋。②今操得荆州,奄有其地。(《赤壁之战》)③不嫁义郎体,其往欲何云?(《孔雀东南飞》)④不厌其烦——乐在其中——莫名其妙——不乏其人——不计其数⑤.众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啜其醨——仆诚(果真)以著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那些) 指示代词,表示近指,相当于“这”“这个”“这些”。①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捕蛇者说》)②今存其本不忍废。(其:这) 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①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石钟山记》) 【成语例释】洞烛其奸:洞,透彻;烛,照见;奸,奸诈。对别人的阴谋诡计看得很清楚。 名副其实:名卢或名义和实际相符。 2.用作副词,表示揣测、反问、期望、命令等语气。 (1)加强祈使语气,相当于“可”、“还是”。 【经典文言】①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其:可要)②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烛之武退秦师》)③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命令)(《伶官传序》)⑤汝其勿悲(表婉商)⑥今臣生十二岁於兹矣,君其(还是)试臣,何遽(匆忙)叱乎? (2)加强揣测语气,相当于“恐怕”、“或许”、“大概”、“可能”。 【经典文言】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师说》)②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庄暴见孟子》)③意者,堂下其有憎臣者乎?(译文:推测起来,大概是堂下诸人中有怀恨我的吧!)④大业之后在晋绝祀者,其赵氏乎? (3)加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怎么”。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②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游褒禅山记》) ③且行千里,其谁不知④【成语例释】舍我其谁:舍,除了。除了我还有哪一个?形容人敢于担当,遇有该做的事,决不退让。欲加之罪,其无辞乎?(反问) 3.用作副词,表示动作发生在将来,相当于“将要”。 【经典文言】1其如土石何? 4.用作连词,可以放在句首,或者表示假设,可以翻译为“如果”;或者表示选择,可以翻译为“还是”。 (1)表示选择关系,相当于“是……还是……”。 【经典文言】①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马说》)②呜呼!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祭十二郎文》) (2)表示假设关系,相当于“如果”。 【经典文言】①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②沛然下雨,则苗浡然兴之矣。其若是,孰能御之?(《孟子见梁襄王》)③其有能去之(害虫)者,有功于物也。(表假设)(柳宗元

高中语文必修一文言虚词

常见的文言实词有以下120个: 爱、安、被、倍、本、鄙、兵、病、察、朝、曾、乘、诚、除、辞、次、从、殆、当、道、得、度、非、复、负、盖、故、固、顾、归、国、过、何、恨、胡、患、或、疾、及、即、既、假、间、见、解、就、举、绝、堪、克、类、怜、弥、莫、内、期、奇、迁、请、穷、去、劝、却、如、若、善、少、涉、胜、识、使、是、适、书、孰、属、数、率、说、私、素、汤、涕、徒、亡、王、望、恶、微、悉、相、谢、信、兴、行、幸、修、徐、许、阳、要、宜、遗、贻、易、阴、右、再、造、知、致、质、治、诸、贼、族、卒、走、左、坐。 另外还有常见文言虚词的用法,也属于考察范围。文言虚词较之实词比较复杂,灵活多样,难以区分和把握。常见的文言虚词有18个,即:之、其、而、则、以、乃、于、者、因、也、乎、焉、与、何、为、若、且、所。 识别常见文言句式 常见的文言句式有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及固定句式等。尤其是倒装句,包括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状语后置、主谓倒装等,考察的机率比较高。同学们可以根据各种句式特点,以课文中的句子为依据进行归类整理,这样既熟透了课文(所谓拉网式复习),又识别和掌握了常见的文言句式。 用汉语翻译文言句 这实际上是对考生综合运用文言文能力的考察,既有对实词的考察,也有对虚词的考察;既有对词类活用(名词活用为动词、动词活用为名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名词、使动用法、意动用法等)的考察,又有对文言特殊句式的考察,同时也考察考生运用现代汉语组织语言的能力。翻译文言句子,一般要看分数的设置,判断几个给分点,一般一个给分点是1分,然后判断哪几个重点实词必须解释出来,该句子含有哪几个特殊语法现象,必须通过翻译体现出来,一定要成竹在胸,不然,心中无数,乱翻一气,是没有多少胜数的。 能默写文言名篇 高考一般是五句中任选其中四句,4分。课内课外兼顾。散文、诗词兼顾。课内,要注意三种版本交叉背诵的篇目。就目前而言,三种版本交叉背诵的篇目为:《师说》、《饮酒》、《琵琶行》(第二段)、《梦游天姥吟留别》、《项脊轩志》(第一段)、《六国论》。课外,主要还是那些耳熟能详的名言名句。一定要注意不能出现多字、漏字、改字的现象,一定不能出现错别字,要知道有一个字错了,整个1分就没有了,前功尽弃。文言名篇、名句的默写,主要是考察我们同学扎实积累的态度。 这样,做到心中有数,知己知彼,复习文言文就不是无的放矢了 实词 实词有实在意义,能够单独充当句子成分一般能单独回答问题。 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六类。在文言文中,实词是大量的,掌握较多的文言实词,是提高阅读文言文能力的关键。学习文言实词,应特别注意它在语法上的四个主要特点:一是一词多义,二是词义的古今变化,三是词性的活用,四是通假字。在文言文中,推敲常见的实词的含义有几种方法。 (1)文本迁移法 这一方法需要学习好所学的文言文,能在适合的时候迁移 (2)事理检验法 通过常识或所学知识推断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若不能切合常理和事理,就要考虑是否有通假现象。 (3)语境推断法 看实词在文言文中是否符合上下文,切合语境,常见的是实词的褒贬异议。

2019年高考语文大纲要求掌握的120个文言实词和虚词汇编(完整版)

2019年高考语文大纲要求掌握的120个文言实词和虚词汇编(完整版) 1.爱,ài (1)名词,恩惠 及子产卒,仲尼闻之,出涕曰:“古之遗爱也。”(《左传·昭公二十年》)——等到子产死去,孔子听说这件事后,流着眼泪说:“他是古代为我们留下来的恩惠啊。” (2)动词 ①给人恩惠 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史记·陈涉世家》) ——吴广平素给人恩惠,士兵有很多肯为他所用。 ②喜爱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韩愈《师说》) ——喜爱他的儿子,选择良师教他们。 ③怜惜,同情 爱其二毛,则如服焉。(《左传·子鱼论战》) ——怜惜那些鬓发斑白的老人,还不如向他们投降。 ④吝惜,舍不得 齐国虽褊小,我何爱一牛?(《孟子·齐桓晋文之事》) ——齐国虽然不算广大富裕,但我怎么会吝惜一头牛呢? ⑤通“薆”,隐蔽,躲藏 爱而不见,搔首踟蹰。(《诗经·邶风·静女》)

——躲藏起来不见面,(急得我)抓耳挠腮来回走。 (3)形容词,吝啬 百姓皆以王为爱也。(《孟子·齐桓晋文之事》) ——百姓都认为您是吝啬啊。 2.安,ān (1)形容词 ①安全,平安 谢庄遂安。(《冯婉贞》) ——谢庄于是就安全了。 ②安稳 风雨不动安如山。(《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在风雨中像大山一样安稳。 ③安定,舒适 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季氏将伐颛臾》) ——不担忧(东西)少而担忧分配得不均匀,不担忧贫穷而担忧社会不安定。 (2)动词 ①安身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左传·曹刿论战》) ——使人安身立命的衣物食品,不敢独自占有,一定拿出来分给别人。 ②安置 离山十里有王平安营。(《三国演义·失街亭》)

高考18个文言虚词用法列表(按考试出现频率排序) (1)

高考十八个文言虚词用法表解 一、以 用法类型具体用法解说举例 介词动作、行为凭借的工 具、方法 表示工具:可译为“用、拿、 凭借、依据、按照、用、(凭) 什么身份”等 表示凭借:可译为“凭、靠” 请以剑舞(用,引进动作的工具)(宾语前置) 愿以十五城请易璧。(用、拿,同上) 有道之士,贵以近知远,以古知今(根据,引出动作行为的根据) 以大中丞抚吴者。(凭,引进凭借的身份) 余船以次俱进。(按照,引出凭借的方式) 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璧之下。(凭着,动作凭借的工具) 久之,能以足音辨人。(凭) 以勇气闻于诸侯。(凭) 问:“何以战?”(凭)(宾主前置) 皆好辞而以赋见称。(靠) 动作、行为涉及的对 象 把字句,起提宾作用,译为 “把” 秦亦不以城予赵。(把城池给赵国) 操当以肃还付乡党。(把鲁肃交还给同乡) 用法同“与”,可译为“和”跟”, 有时可译为“率领”“带领” (公子)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 动作、行为的原因可译为“因”“由于”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 不以物喜,不以已悲。 动作、行为发生的时 间和处所 用法同“于”,可译为“在”“从”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在,引时间) 今以长沙豫章往,水道多绝,难行。(从,引处所) 连词并列或递进关系可译为“而”“又”“而且”“并且” 等,或者省去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承接关系前一动作行为,是后一动作行 为的手段或方式,可译为“而” 或省去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 目的关系后一动作行为,是前一动作行 为的目的或结果。可译 “而”“来”“用来”以致”等 敛赀财以送其行。 因果关系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译为 “因为” 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 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可译为 “而”,或省去 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副词通“已”,译作“已经”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 构成复音虚词“以是”“是以”,相当“因此”,引出事理发展或推断的 结果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用法类型具体用法解说用法举例 连词可连接词、短 语和分句,表 示多种关系 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黑质而白章。 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子灿寐而醒,客则酣睡炕上矣。 广起,夺而杀尉。 余心方动,而大声发于水上。 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因果关系相当于“因而”遏其生气,以求重价,而江浙之梅皆病。 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词,译为“地”,也可不译吾尝终日而思矣。 面山而居。 吾恂恂而起。

2021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清单二18个文言虚词教案

清单二18个文言虚词 1.而 记住经典归纳义项 (1)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 (1)代词,通“尔”,译为“你(们)、你(们) 的” (2)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鸿 门宴》) (2)连词,表示并列关系,译为“和、又” (3)亚父受玉斗,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鸿门宴》) (3)连词,表示承接关系,译为“就、然 后”,或者不译 (4)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4)连词,表示递进关系,译为“并且、而 且” (5)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劝学》) (5)连词,表转折关系,译为“然而、却” (6)今以秦之强而.先割十五都予赵。(《廉颇蔺相如 列传》) (6)连词,表示假设关系,译为“如果” (7)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 禅山记》) (7)连词,表示因果关系,译为“因而、所 以” (8)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劝学》) (8)连词,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动 词 (9)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 (9)连词,表示目的关系 (10)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 者。(《逍遥游》) (10)名词,通“能”,才能 (11)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 (11)限止语气,罢了 (12)虽在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谏太宗 十思疏》) (12)表递进 (13)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五人墓 碑记》) (13)不久,一会儿 (1)(2019·全国卷Ⅱ)故汤武不循古而.王 而:______________

(2)(2018·全国卷Ⅰ)芝坐爽下狱,当死,而.口不讼直而:______________ (3)(2018·全国卷Ⅱ)每食辄弦歌而.荐之 而:__________________ (4)(2017·全国卷Ⅰ)见而.异之 而:__________________ (5)(2017·全国卷Ⅰ)弘微家素贫俭,而.所继丰泰 而:______________ (6)(2017·浙江卷)向者所谓俊达坚明,心正而.气和 而:______________ (7)(2017·山东卷)父蔺居母阮氏忧,不食泣血而.卒 而:______________ 【答案】(1)连词,表因果“因而”(2)连词,表转折,但(3)连词,表修饰,不译(4)连词,表示承接,就、然后(5)连词,表示转折,然而、却(6)连词,表示并列(7)连词,表示修饰,不译 2.何

高考语文《考试说明》18个文言虚词

高考语文《考试说明》18个文言虚词 《考试说明》明确规定的18个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有木有眼晕啊?不怕,认真读完今天这一篇,保证你把虚词吃得透透的!! ……回顾教材,掌握《考试说明》十八个文言虚词因高考试题对虚词的考查一般采用拿阅读文本中的虚词与教材中的虚词对照的形式,所以我们结合教材及一些课外篇目对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做如下整理: [即时小练]1.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而”字的意义和用法,将上表中对应的序号填到括号内。(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荀子·劝学》)( )(2)人而无信,不

知其可也(《论语》)( )(3)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 )(4)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 )(5)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 )(6)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劝学》)( )(7)剑阁峥嵘而崔嵬(《蜀道难》)( )(8)锲而舍之,朽木不折(《荀子·劝学》)( )(9)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鸿门宴》)( )答案:(1)② (2)⑤ (3)⑦ (4)⑨ (5) [即时小练]2.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何”字的意义和用法,将上表中对应的序号填到括号内。(1)是诚何心哉 (《齐桓晋文之事》)( )(2)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 )(3)吾何爱一牛(《齐桓晋文之事》)( )(4)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5)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蜀道难》)( )答案:(1)③ (2)① (3)④ (4)② (5)⑤

[即时小练]3.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乎”字的意义和用法,将上表中对应的序号填到括号内。(1)壮士!能复饮乎(《鸿门宴》)( )(2)郁乎苍苍(《赤壁赋》)( )(3)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阿房宫赋》)( )(4)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鸿门宴》)( )(5)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师说》)( )(6)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赤壁赋》)( )(7)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归去来兮辞并序》)( )答案:(1)①(2)⑥(3)④(4)

高考语文18文言虚词用法例释(含例句译文)

高考语文18文言虚词用法例释 [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1.【而】 (一)用作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 ①蟹八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 ——螃蟹有八只脚,两只大爪子,(但是)如果没有蛇、蟮的洞穴它就无处存身。 ②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 ——剑门关崎岖又险要,一人守关万人攻不开。) ③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窃符救赵》)——到北边去救赵国,西边击退强秦,这是五霸一般的功业啊。2.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君子广泛地学习,而且每天检查反省自己。 ②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皜驳色,而皆若偻(《登泰山记》) ——回首观望日观峰以西的山峰,有的被日光照着,有的没有,紫红、淡白,各种深浅不同的颜色,而且都象弯腰曲背的样子。 ③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是因为他们探究、思考深邃而且广泛。 3.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①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祭十二郎文》) ——所以才丢下你跑到京城求官做,企图挣几斗禄粮。 ②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鸿门宴》) ——放在地上,拔出剑来把它击碎。 ③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 ——人不是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 4.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靛青,是从蓝草中提取的,却比蓝草的颜色还要青。 ②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 ——有这样的有利形势,却被秦国积久的威势所胁迫。 ③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祭十二郎文》) ——这是真的啊!我哥哥的美好品德反而使得他的儿子夭亡了啊! 5.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 ①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婉贞》) ——各位如果有这种意思的话,就听我的指挥好了。 ②死而有知,其几何离(《祭十二郎文》) ——死后如果有知觉,那我们的分离还能有多久? 6.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 ①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 ——我曾经踮起脚远望,(却)不如登到高处看得广阔。跂,qì, 抬起脚后跟站着。 ②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 ——战鼓咚咚敲响,交战激烈了,战败的士兵丢盔弃甲拖着武器逃跑。 ③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鸿门宴》) ——项王手握剑柄,直起身子,问道:“来人是干什么的?” 跽,jì,双膝着地,上身挺直。 7.表示因果关系, ①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我也后悔跟他出来,而未能极尽游洞的乐趣。 ②表恶其能而不用也(《赤壁之战》) ——刘表妒忌他的才能而不能重用(他)。 ③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屈原列传》) ——楚怀王贪得土地因而相信了张仪,于是同齐国绝交) 8.表示目的关系, ①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 ——耐心地久立远视,盼望皇帝能亲自驾临。望幸:盼望皇帝到来。幸,封建时代称皇帝亲临为幸。 ②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 ——登记官吏,人民,封闭了(收藏财物的)府库,以等待将军(的到来)。 (二)通“尔”,用作代词,第二人称,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①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 ——你爸爸回来,自然会跟你算帐! ②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 ——老婆婆常常对我说:“这个地方,你母亲曾经站在这儿。” (三)通“如”:好像,如同。 ①军惊而坏都舍。(《察今》) ——士兵惊骇的声音如同大房屋倒塌一样。 【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①未几而摇头顿足者,得数十人而已。(《虎丘记》) ——不多时,摇头顿脚按节拍而歌的,只不过几十个人罢了。 ②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 ——知道道理有先有后,技能学业各有专门研究,这样罢了。 ③我决起而飞,枪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逍 遥游》) ——我从地面急速起飞,碰着榆树和檀树的树枝,常常飞不到而落在地上。决,xuè,通作“翅”,迅疾的样子。抢,qiāng,突过。控,投下,落下来。 【而后】才,方才。 ①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后《出师表》) ——我小心谨慎地为国献出我的一切力量,直到死为止。 ②三月而后成。(《孙子兵法》) ——三个月后才能制成) 【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 ①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石钟山 1

最新高考语文复习:文言文虚词考法最全汇总

文言文虚词考法最全汇总,附常考题+答案! 文言文的虚词千变万化 不做句子成分也没有实在意义 天啦噜,那么多的虚词都要求掌握? 别怕! 史上最全虚词攻略 ↓↓↓

【答案】(1)—②(2)—⑤(3)—⑦(4)—⑨(5)—⑧(6)—④(7)—①(8)—③(9)—⑥ 虚词:何 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何”字的意义和用法,将上表中对应的序号填到括号内。 (1)是诚何心哉(《齐桓晋文之事》)( ) (2)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 ) (3)吾何爱一牛(《齐桓晋文之事》)( ) (4)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 (5)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蜀道难》)( ) 【答案】(1)—③(2)—①(3)—④(4)—②(5)—⑤

【答案】(1)—①(2)—⑥(3)—④(4)—②(5)—③(6)—⑦(7)—⑤ 虚词:乃 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乃”字的意义和用法,将上表中对应的序号填到括号内。 (1)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触龙说赵太后》)( ) (2)公子于是乃置酒大会宾客(《信陵君窃符救赵》)( ) (3)夫我乃行也,反而求之,不得吾心(《齐桓晋文之事》)( ) (4)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师说》)( ) (5)蒙冲斗舰乃以千数(《赤壁之战》)( ) (6)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 ) (7)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游褒禅山记》)( ) 【答案】(1)—②(2)—①(3)—⑦(4)—③(5)—⑤(6)—⑥(7)—④ 虚词:其

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其”字的意义和用法,将上表中对应的序号填到括号内。

高考的18个文言虚词用法

解释句中“而”字的意义和用法。 1.图穷而匕见________ 《荆轲刺秦王》 2.宗受而藏之于庙________ 《伶官传序》 3.温故而知新________ 《论语》 4.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________ 《伶官传序》 5.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________ 《游褒禅山记》 6.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________ 《六国论》 7.惜其用武而不终也________ 《六国论》 8.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________ 《游褒禅山记》 9.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________ 《劝学》 10.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________ 《游褒禅山记》 11.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________ 《邹忌讽齐王纳谏》 12.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________ 《愚公移山》 13.盛以锦囊,负而前驱________ 《伶官传序》 14.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________ 《游褒禅山记》 答案:1~2连词,表承接“来”“就”。3~6连词,表并列“和”“并且”。7~8连词,表转折“却”。9~11连词,表递进“而且”。12~13连接状语和动词,表修饰。14.连词,表因果“因而”。 文言虚词练习(二)解释句中“何”字的意义和用法。 1.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________ 《廉颇蔺相如列传》 2.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________《岳阳楼记》 3.豫州今欲何至________ 《赤壁之战》 4.然则何时而乐耶________ 《岳阳楼记》 5.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________ 《赤壁之战》

6.徐公何能及君也________ 《邹忌讽齐王纳谏》 7.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________《伶官传序》 8.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________ 《石壕吏》 9.今日之事何如________ 《鸿门宴》 10.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________ 《五人墓碑记》 11.何以战________ 《曹刿论战》 12.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________ 《庄暴见孟子》 13.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________ 《鸿门宴》 14.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________ 《阿房宫赋》 答案:1~2疑问代词。单独作谓语,问原因,后面带有语气助词“哉”“也”。译作“为什么”“什么原因”。3.作前置的宾语,问处所或事物,译作“哪里”“什么”,译时“何”要后置。4.作定语。译作“什么”“哪”。5~6作状语,常表示反问。译作“为什么”“怎么”。7~8副词:表程度,常用在形容词前。译作“怎么”“多么”“怎么这样”。9~10构成复音虚词。“何如”即“如何”,常用于疑问句中,表疑问。译作“怎么样”“什么样”。11~12疑问代词。“何以”即“以何”,常用于疑问句中作状语。译作“拿什么”“凭什么”。13~14复音虚词。“奈何”,常用于疑问句中作谓语或状语。译作“怎么办”“为什么”。 文言虚词练习(三)解释句中“乎”字的意义和用法。 1.王侯将相宁有种乎________ 《陈涉世家》 2.儿寒乎?欲食乎________ 《项脊轩志》 3.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________ 《庄暴见孟子》 4.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________ 《捕蛇者说》 5.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________ 《屈原列传》 6.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________ 《师说》 7.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________ 《五人墓碑记》 8.恢恢乎,其于游刃有余地矣________ 《庖丁解牛》

上海沪教高考语文18个文言虚词详解

上海沪教版 高考语文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及其举例 1.【而】 (一)用作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②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③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2.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②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屈原列传》) ③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皜驳色,而皆若偻(《登泰山记》) ④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3.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①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陈情表》)②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鸿门宴》) ③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 4.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②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 ③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陈情表》) 5.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 ①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婉贞》) ②死而有知,其几何离(《祭十二郎文》) 6.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 ①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②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③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鸿门宴》) 7.表示因果关系, ①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②表恶其能而不用也(《赤壁之战》) 8.表示目的关系, ①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②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 (二)通“尔”,用作代词,第二人称,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①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②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 (三)通“如”:好像,如同。①军惊而坏都舍。(《察今》) 【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①未几而摇头顿足者,得数十人而已(《虎丘记》)②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 ③我决起而飞,枪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逍遥游》) 【而后】才,方才。 ①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②三月而后成。 【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 ①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②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 ③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谏太宗十思疏》) 【既而】不久,一会儿。 ①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五人墓碑记》) ②既而得其尸于井,因而化怒为悲,抢呼欲绝(《促织》) ③既而将诉于舅姑,舅姑爱其子,不能御(《柳毅传》)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