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不求甚解》教学导学案(部编版)

《不求甚解》教学导学案(部编版)

《不求甚解》教学导学案(部编版)
《不求甚解》教学导学案(部编版)

《不求甚解》学案

学习目标

1.理解不求甚解的真正含义,把握文中所阐述的正确道理。

2.学习道理论证和正反论证方法。

3.揣摩精练有力的语言,体会表达效果。

4.认识读书的益处;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一、资料链接

马南邨:(1912—1966)邓拓的笔名,福建闽侯人。1930年参加“左联”,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晋察冀日报》社长等职,全国解放后先后担任《人民日报》社社长、总编辑及《前线》杂志总编辑和北京市文教书记等职。1962年3月,以“马南邨”的笔名在《北京晚报》开辟《燕山夜话》杂文专栏一直写到同年9月2日。邓拓的杂文寓教于乐,针砭时弊,集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在当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十年动乱初期,被“四人帮”迫害致死。

二、整体感知

1.借助工具书给下列加横线的字注音。

要诀( ) 停滞( ) 咬文嚼字( ) 滥加粗暴( )

2.结合注释,或根据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的含义。

要诀:

咬文嚼字:

不求甚解:

狂妄自大:

妙笔生花:

豁然贯通:

开卷有益:

3.作者一开头就提出了一般人常常认为的观点“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对此,作者又是怎样看得呢?

4.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以前我们在讲议论文的相关知识时,提到如果作者先提出一个错误的观点(树靶子),然后加以论证,最终证明这个观点是错误的,从而更有力地表明正确的观点,我们称这种文章叫什么文章?

三、探究赏析

1.作者是怎么驳斥那个“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错误观点的呢?也就是说,作者是怎样来论证的呢,请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文,谈谈本文的论证思路。

2.本文主要讨论了什么问题?用了哪些论证方法?你能否谈谈你从这种论证上学习到什么写作方法。

3.什么是“不求甚解”?“好读书”和“不求甚解”有什么关系?

4.你能否谈谈你从这种论证上学习到什么写作方法。(让学生学会写作的方法)

方法链接:答案是多面的,如写作思路一定要清晰,要符合人的思维过程;如在论述自己的观点时,一定要举具有代表性的例子,让文章更具说服力,权威性;再如论证一定要完整,语言表述一定要严密、准确。还有,论证时一定要明确而清晰地表明自己的见解或观点。

四、拓展迁移

请同学们用“别人都说……而我觉得……因为……的句式说一段话,学习运用驳论。可对下列成语进行辩证分析,运用求异思维,口述新的立意。

方法链接:成语新解,重在从不同的角度去诠释,划清必要的界限,从正名人手,这往往是行文的前提,另外要紧密联系实际,借题发挥,做到有感而发,有的放矢。

①“见风使舵”新解

②“班门弄斧”辩

③“滥竿充数”辩

五、布置作业从“见风使舵”“班门弄斧”“滥竿充数”中任选一个词,仿照本文,写一篇小驳论文

《不求甚解》导学案

学习

内容了解驳论文的常识,能说出本文的论证思路授课

时间课时一课时

学习目标:

1、掌握“不求甚解、狂妄自大、豁然贯通”等重点字词,并简要了解作者。

2、了解驳论文的常识。

3、能说出本文的论证思路,并继续巩固论证方法。

4、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学会正确的读书方法。

学习重、难点学习重点:见上3

学习难点:见上述3

教、学具准备教具准备:多媒体

学具准备:作者、字词积累卡。

学法指导自读指导法、合作探究法

导学过程

一、导学引疑:

教师大屏幕出示“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问:这句话出自何处?原意是什么?现代汉语如何解释?(原意是读书只求领会要旨,不在一字一句上深究。今多指学习或工作不认真,不求深入理解,浅尝辄止)那么,马南邨又是如何理解这句话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他的《不求甚解》。

二、自学质疑:

1.、走近作者及驳论文(详见大屏幕)

2、积累下列词语

不求甚解狂妄自大因小失大开卷有益豁然贯通

4、整体感知:

1、作者要批驳的靶子是什么?

2、找出“不求甚解”在本文中的含义

三、互学释疑:

(一)小组合作,列出每段的提纲。

第一段:摆出要批驳的靶子:“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对的”

第二段:从“不求甚解”的出处入手,说明人们曲解了“不求甚解”的意思。

第三段:全面分析陶渊明的读书态度。

第四段:指出“不求甚解”有两层含义。

第五段:提倡虚心的“不求甚解”的读书态度。

第六段:介绍古人就是以“不求甚解”的态度读书的。

第七段:全面解释“不求甚解”。

第八段:说明陆象山的语录的意思。

第九段:强调读书要反复阅读

(二)小组再次合作,根据每段的提纲,看看那些段落写的是一个内容,写出本文的论证思路。

首先,作者摆出了要批驳的靶子“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

其次介绍“不求甚解”的出处并分析其真正含义;

然后从正反两方面举例(诸葛亮、普列汉诺夫)论证读书的要诀在于虚心、会意;

接着全面解释“不求甚解”,先从反面否定,又从正面引用陆象山的语录论证;

最后总结全文,强调重要的书要反复阅读。

(学生讨论后,教师小结并板书思路。见课件)

(三)作者的正面主张是什么?

明确:读书的要诀全在于会意,读书要虚心,重要的书要反复阅读。

四.巩固练习:

拓展训练:

请同学们用“别人都说……而我觉得……因为……”的句式说一段话,学习运用驳论。可对下列成语进行辩证分析,运用求异思维,口述新的立意。①“见风使舵”新解②“班门弄斧”辩③“滥竿充数”辩。

(明确:成语新解,重在从不同的角度去诠释,划清必要的界限,从正名人手,这往往是行文的前提,另外要紧密联系实际,借题发挥,做到有感而发,有的放矢。“见风使舵”一词,多用于那些不讲原则的世故之徒,但如果我们赋予“风”以新的含义,喻指实际情况的变化或者规律,我们可以翻出新意;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掌握方向,采取相应的措施,推动社会主义的航船向前发展。这样联系现实不是大有文章可做吗?“班门弄斧”这个成语,可以从故事人手,翻出“不迷信权威,敢于向权威挑战”的新意。“滥竿充数”这个成语,也可以从故事人手,翻出“滥竿之所以能充数,在于欣赏者的水平低下”的新意。)

五、归纳整理:

1、《不求甚解》是写的一篇,文中全面阐述了陶渊明的的两层含义,并以此为据对

的观点进行否定,在批驳的过程中阐述了

的正面主张。

2、教师推荐读书的方法。

教师寄语:

古今读书成大事者必经三境界:1、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2、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3、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好好读书吧!知识就是力量!

不求甚解 优秀教学设计 教案

短文两篇 【教学目标】 1.识记字词文常知识。 2.学习文中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进行说理的方法: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等。 3.理解积累文中出现的精辟的句子,从中反思自己对读书的目的、态度、方法和作用的认识。 4.以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为主,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探究精神。 5.认识读书的益处;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6.培养学生搜集资料、处理信息的能力。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识记积累字词文常知识。感知《谈读书》的内容;认识读书的益处;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学习文中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进行说理的方法: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等;【教学过程】 一、导入: 有人说,现在已经进入“读图时代”,各种各样的图铺天盖地一般呈现在人们眼前,读图已经成为时尚。有人认为,读图是造成全民族阅读水平低下的重要因素。因此要回归读书,尤其是中学生要多读书,读好书。那么我们为什么读书,怎样读书,今天我们一起来聆听几百年以前的先哲的高论。 二、简介作者: 培根(1561—1626)英国哲学家、作家,出生贵族家庭。剑桥大学毕业,后又学习法律,1618年任大理院院长,封为勋爵。1621年因受贿为国会弹劾去职,嗣后居家著述。1626年冬由于在野外试验雪的防腐作用而受寒致死。《随笔》是其文学方面主要著作,开创英国随笔这特有体裁。

三、朗读课文,体味文章的意蕴,感知文章的内涵。 怡情傅彩藻饰矫情诘难寻章摘句咀嚼狡黠伦理 味同嚼蜡滞碍睾阐证吹毛求疵 四、讨论:作者从哪几个方面谈读书?(要理清作者的思路,归纳总结。) 第一层:(从开头到“全凭观察得过且过知”)阐述读书的正确目的。 (1)先正面说读书有三种不同目的:怡情、傅彩和长才。 (2)后反面指出读书的三种偏向:惰、矫和学究, 第二层:(读书时不可存心诘难作者—开始能无知而显其有知)阐述读书的方法。 第三层:(读史使人明智—结尾)阐述读书能塑造人的性格和弥补精神上各种缺陷。五、探究课文内涵: 1.读书要有哪些好处呢? 明确:怡情、傅彩和长才。 2.读书与经验的关系是什么? 明确:经验不读书之不足,经验范书中所示,互相补充。 3.什么人才可读书用书?用书的智慧从何而来? 明确:明智之士(明察事理的人)。“全凭观察得之” 4.理解“盖天生才干犹如自然花草,读书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的含义。说说比喻说理的好处。 明确:人要扬长避短,不断进步,就要读书明理,明智,不断完善自己,努力趋于完美。生动深刻,通俗易懂。 5.正面说读书有三种不同目的:“怡情、傅彩和长才”与反面指出读书的三种偏向:“惰、矫和学究”,用的是哪种议论方法?另举一例。 明确:对比论证,正反全面,对比有力。 6.作者介绍哪些读书的方法?并谈一谈你的看法。 明确:①读书要仔细推敲细思,反对故意挑刺,迷信书本和公限于文字推求。②对不同的书,要不同的读。③提倡把读书和讨论、作文、做笔记结合起来。 7.读书会有哪些功效呢?试举例说明。 明确:读书能塑造人的性格和弥补精神上各种缺陷。 8.结合课文谈一谈你的读书感悟。 六、交流积累有关读书的名言、趣闻和逸事: 你能说出几条关于读书方面的名言警句或名人读书的趣事吗?(见后补充)

《谈读书》《不求甚解》学案

15 .《短文两篇》学案 主备人:李隽 【教学目标】 1、学习文中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进行说理的方法;积累背诵文中出现的精辟的句子。 2、积累、感受、体验语言音韵美和形式美,学会读书。 3、掌握运用论据论证论点的方法。 【教学重点】 《谈读书》这篇随笔在写作方法上具备的特点及表达效果。 【教学难点】 1、理解不求甚解的含义,避免望文生义片面理解。 2、探讨《不求甚解》这篇文章的论证思路。 【学法导引】 1、《谈读书》文中有不少文言词句,借助诵读,扫除文字障碍,并摘录文中的名言警句,学会运用。 2、《不求甚解》是一篇采用驳论手法的杂文,可以通过编列课文结构提纲的方法,体会作者在批驳中阐明自己观点的思路,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 3、由于两篇短文思想内容上都是谈读书的,写法上一是立论,一是驳论,学习时,可以采用比较阅读的方法,辨明二者异同,以加深理解。 【课时安排】2课时 【课前导学】 1、作者简介: 培根(1561—1626)英国哲学家、作家,出生贵族家庭。剑桥大学毕业,后又学习法律,1618年任大理院院长,封为勋爵。1621年因受贿为国会弹劾去职,嗣后居家著述。1626年冬由于在野外试验雪的防腐作用而受寒致死。《随笔》是其文学方面主要著作,开创英国随笔这特有体裁。 马南邨(1912--1966),邓拓的笔名,当代作家、杂文家、历史学家、著名新闻工作者,福建闽侯人。主要著作有:文论集《论中国历史的几个问题》、杂文集《燕山夜话》《三家村札记》以及《邓拓散文》《邓拓诗选》等。 2、给下列加粗字注音。 怡情()诘难()()滞碍()吹毛求疵() 狡黠()咀嚼()()死抠()豁然()迂腐() 3、解释词义: 味同嚼蜡:吹毛求疵: 寻章摘句:不求甚解: 咬文嚼字:豁然贯通:

第6课:戊戌变法 导学案

辰溪二中校本课程八年级历史(岳麓版)上册导学案 第6课戊戌变法 八年级历史备课组:张仁育(主备人)时间:9月23日 学习目标 1、知道“公车上书”和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2、记住戊戌变法(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及其影响。 学习重点 百日维新的内容 学习难点 戊戌变法的性质及其对近代中国社会的影响 学习方法 “四环七步”教学法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1、公车上书 阅读教材28——29页第二段,回答以下问题。 ①、公车上书的直接原因、时间、地点、发动者、内容和意义分别是什么? ②、维新变法运动为什么会兴起?宣传维新变法的刊物有哪些? 2、戊戌变法(百日维新) 阅读教材29页第三段——31页 ①、“瓜分豆剖,渐露机芽。”“揭竿斩木,已可忧危”是谁的上书内容?表 示“不能为亡国之君”的清朝皇帝是谁? ②★戊戌变法发生于何年?其主要内容有哪些? ③、戊戌变法失败的标志是什么? ④、戊戌变法为什么会失败? 变法触犯了封建顽固派和大部分旧官僚的利益,遭到他们的反对,顽 固派的实力强大(客观原因)。维新派依靠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力量 较弱。袁世凯的出卖和慈禧太后发动政变(直接原因)。中国资产阶级 维新派的软弱性(根本原因)。 ⑤★戊戌变法有何作用?它的失败说明了什么问题(有何教训)? 二、合作探究 1、“允许官民上书言事”,这里的“民”具体是指什么人?戊戌变法的哪 些内容对封建旧势力冲击最大? 2在变法形势危急时,维新派把希望寄托在袁世凯身上,说明了什么问题? 三、学生交流展示 四、教师(或学生)点评 五、教师精讲 1、公车上书的时间、组织者、影响。 2、戊戌变法时间、内容、作用。 六、学生识记以下内容 1、公车上书的时间、组织者、影响。 2、戊戌变法时间、内容、作用。

不求甚解教案不求甚解优秀教案内容

不求甚解教案不求甚解优秀教案内容 地区:湖北省 - 荆门市 - 钟祥市 学校:钟祥市第四中学 共1课时 不求甚解初中语文人教xx课标版 1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1、理解“要诀、不求甚解、咬文嚼字、开卷有益”等词的意思。2、熟读课文,知道作者是怎样水到渠成的确立自己的主张,达到反驳对方的目的。3、了解驳论文的特点,会写一般的小驳论文。 情感价值态度:学会根据不同的文章选择不同的读书方法。 过程与方法:在学生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了解本文怎样反驳对方的。 2重点难点 引导理解本文的反驳方法 3教学过程3.1 第一学时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不求甚解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英国哲学家培根的《谈读书》,谁能说说文中哪种读书方法你最喜欢?其实,我们读书没有固定的方法,不能一概来论哪种方法好哪种不好,有时得根据文章内容、个人习惯来论。就像我们平时说话,有时得留余地,否则,别人有会找出漏洞反驳我们。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我国当代作家马南村的《不求甚解》,看看作者是怎样反驳对方的不当说法。 活动2【讲授】不求甚解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本文是反驳哪种错误观点。 2、文中作者拿什么来反驳对方? 引导明确: 敌论点:“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 作者拿“读书”一事来反驳 (过渡)作者是怎样反驳对方的?现在,我们继续看课文 二、再读课文,明白作者怎样反驳 1、读课文,四人小组讨论: (1)课文说“不求甚解”是什么意思?在文中划线。 (2)“不求甚解”的读书方法好吗?课文是怎么样论说的? (3)文章说的哪些读书方法类似于“不求甚解”? 2、小组代表自由回答,老师指点明白: 涛渊明读书“不求甚解”,一是表谦虚,二是告诉人们读书不要固执,不要咬文嚼字,只顾局部,不看整体。应该前后贯通,了解大意。 课文为了反驳对方,列举了正反两个例子:“普列汉诺夫因为读书不能做到不求甚解,所以曲解了 * 著作。”“诸葛亮能够不求甚

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高效课堂资料第13课《不求甚解》学案

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高效课堂资料 13.《短文两篇》学案 第二课时 班级姓名小组评价 【学习目标】 1.了解驳论文的知识,把握文章内容。 2.学习文中举例论证、道理论证的论证方法和驳论的方法。 3.掌握好的读书方法。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一)自学指导 1.勾画相关资料,了解重要作者及驳论文知识。 2.速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1)文章批驳的观点是什么,作者的观点是什么? (2)文章分析陶渊明的读书态度,指出“不求甚解”的含义是什么? (3)对于“不求甚解”的读书态度作者持什么态度?他举了哪些例子? 请同学们10分钟完自主成下列内容,6分钟进行自学检测并交流。 资料链接 作者简介:马南邨(1912--1966),邓拓的笔名,当代作家、杂文家、历史学家、著名新闻工作者,福建闽侯人。主要著作有:文论集《论中国历史的几个问题》、杂文集《燕山夜话》、《三家村札记》等。 驳论文知识简介:议论文从论证方式看,一般可分为立论和驳论两种。立论,是就一定的事件或问题,提出并阐明自己的见解或主张。驳论,是就一定的事件或问题发表议论,批驳片面的,错误的,甚至反动的见解或主张。 一般说来,驳论文批驳的方式有两种:直接批驳和间接批驳。直接批驳的具体方法有驳论点、驳论据、驳论证。驳论文在驳倒错误的观点后,还要树立起自己的正面观点,这叫间接批驳。驳论文往往是直接批驳和间接批驳相结合的。 (二)自学检测 1.填空。 议论文从论证方式看,一般可分为立论和驳论两种。立论,是就一定的事件或问题, . 。驳论,是就一定的事件或问题发表议论,批驳片面的,错误的,甚至反动的见解或主张。一般说来,驳论文批驳的方式有两种:直接批驳和间接批驳。直接批驳的具体方法有、、。 2.(1)文章批驳的观点是什么,作者的观点是什么?

(no.1)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7课《戊戌变法》导学案(无答案) 人教新课标版

本文为自本人珍藏版权所有仅供参考 第7课戊戌变法 【学习目标】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 戊戌变法的影响(∨∨∨) 【知识梳理】 一、1895年春,《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到北京。正在北京参加科举考试的和,邀请各省参加科举考试的巨举人,联名上书光绪帝,反对同日本议和,请求。史称“”。从此,运动揭开了序幕。 二、年6月到9月,(人物)按照维新派(代表人物为、)的意图,发布了一系列变法令。这次变法被称为“”,又因这次变法历时103天,因此历史上又称它“”。 三、戊戌变法主要内容: 政治上,;经济 上,; 3、文化教育上,; 4、军事上,。 四、戊戌变法的影响: 1、性质:戊戌变法是资产阶级派发动和领导的救亡图存的爱国运动和资产阶级改良运动 2、特点:封建统治者自上而下推行 3、目的:试图在不改变清朝统治的前提下,挽救民族危亡,发展。 4、作用:是近代史上的第一次的潮流。在社会上起到思想启蒙(解放)作用,具有爱国、进步的意义。 【自主检测】 一、选择题 1、近代史上那位清朝皇帝“富有青年人的进取精神,愿意接受新思想,不甘做亡国之君,积极支持变法”?() A.康熙帝 B.道光帝 C.光绪帝 D.宣统帝 2、梁启超说:“我支那四千年之大梦唤醒,始自甲午战败割台湾,偿二百兆以后始也。”“大梦唤醒”的表现是() A.地主阶级以“自强、求富”为口号掀起洋务运动 B.各地人民的反清斗争风起云涌 C.甲午战败,清政府被迫割地、赔款 D.资产阶级开始领导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3、戊戌变法期间,一个英国外交官来到中国,此时他不可能了解到的情况是() A.英国在中国的侨民不受中国法律的管辖 B.沙俄侵占中国150多万平方千米领土C.外国商人在上海租赁土地、开设工厂 D.北京至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有外国军队驻扎 4、下列关于戊戌变法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公车上书”为变法维新运动揭开了序幕②戊戌变法从开始到失败历时103天 ③慈禧太后镇压了戊戌变法④戊戌变法使中国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二、非选择题

《不求甚解》公开课导学案(九年级下册)

《不求甚解》学案2 九年级上册第16课《不求甚解》学案 学习目标 1.理解不求甚解的真正含义,把握文中所阐述的正确道理。 2.学习道理论证和正反论证方法。 3.揣摩精练有力的语言,体会表达效果。 4.认识读书的益处;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一、资料链接 马南邨:(1912—1966)邓拓的笔名,福建闽侯人。1930年参加“左联”,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晋察冀日报》社长等职,全国解放后先后担任《人民日报》社社长、总编辑及《前线》杂志总编辑和北京市文教书记等职。1962年3月,以“马南邨”的笔名在《北京晚报》开辟《燕山夜话》杂文专栏一直写到同年9月2日。邓拓的杂文寓教于乐,针砭时弊,集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在当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十年动乱初期,被“四人帮”迫害致死。 二、整体感知 1.借助工具书给下列加横线的字注音。 要诀( ) 停滞( ) 咬文嚼字( ) 滥加粗暴( ) 2.结合注释,或根据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的含义。 要诀: 咬文嚼字: 不求甚解: 狂妄自大: 妙笔生花: 豁然贯通: 开卷有益: 3.作者一开头就提出了一般人常常认为的观点“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对此,作者又是怎样看得呢? 4.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以前我们在讲议论文的相关知识时,提到如果作者先提出一个错误的观点(树靶子),然后加以论证,最终证明这个观点是错误的,从而更有力地表明正确的观点,我们称这种文章叫什么文章? 三、探究赏析 1.作者是怎么驳斥那个“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错误观点的呢?也就是说,作者是怎样来论证的呢,请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文,谈谈本文的论证思路。 2.本文主要讨论了什么问题?用了哪些论证方法?你能否谈谈你从这种论证上学习到什么写作方法。 3.什么是“不求甚解”?“好读书”和“不求甚解”有什么关系? 4.你能否谈谈你从这种论证上学习到什么写作方法。(让学生学会写作的方法) 方法链接:答案是多面的,如写作思路一定要清晰,要符合人的思维过程;如在论述自己的观点时,一定要举具有代表性的例子,让文章更具说服力,权威性;再如论证一定要完整,语言表述一定要严

高二历史选修一戊戌变法导学案

戊 戌 变 法(导学案) 【课标要求】 1、了解戊戌变法产生的历史根源。 2、简述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人物的政治主张和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分析其特点。 3、知道戊戌变法失败的基本史实,探讨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 【难点探究】 1、康、梁等维新派人物的政治主张及其特点:康有为一方面借用孔子的权威来宣传自己的变法主张,另一方面又从传统的儒家思想中,为变法寻找理论依据,并将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学说和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相结合来宣传变法思想。梁启超明确提出了民权思想,动摇了君主专制的神圣性和永恒性。严复借用西方进化论思想来阐述维新变法,为维新变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2、百日维新的主要特点:百日维新是戊戌变法运动的高潮,其政令基本上反映了维新派的愿望和要求,有利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先进科学文化的传播,并给民族资产阶级提供了参加政治的可能性。百日维新显示了光绪帝和维新派除旧布新的决心,损害了顽固守旧势力的利益,但又没有触动封建统治的基础,改革是不彻底的。 3.戊戌变法在推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意义:戊戌变法是救亡图存的爱国运动,维新派揭露帝国主义企图瓜分中国的阴谋,唤起了人们的近代民族意识,促成了中华民族的觉醒。它是一场政治改革运动,是资产阶级变革社会制度的初步尝试,维新派努力追求西方先进的政治制度,传播西方的社会政治学说和科学文化,促进了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到来。它也是近代中国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通过维新派的宣传,维新思想得以广泛传播,国人的心态也随之改变,学习西学成为一种社会时尚,“变革”也成为不可遏制的思想潮流。 4 【巩固训练】 1.19世纪末康、梁维新派提出的救国图存思想的核心是( ) A .以中国伦常名教为厚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 B.设议院,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 C .举政治革命,社会革命毕其功于一役 D.用民主取代专制,用科学扫荡迷信 2.19世纪末,维新变法 从一种思潮得以发展成为一种政治运动,关键是: A.维新派发展资本主义的主张符合历史趋势 B .维新派争取到光绪帝的支持 C.维新派把维新变法和救亡图存结合起来 D .维新派拥有广泛的阶级基础 3.维新思想发展成为政治运动的标志是( ) A .公车上书 B .强学会的成立 C .《中外纪闻》创办 D .《定国是诏》颁布 4.1898年,康有为等人组织保国会,其宗旨不包括( ) A.保国 B.保民 C.保种 D.保教

不求甚解公开课优秀教案及教学设计

不求甚解公开课优秀教案及教学设计导语:本文中作者对“不求甚解”四个字赋予了两层含义:虚心;不固执一点,不咬文嚼字,而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你能对这两层含义谈谈你个人的见解或看法吗?以下是品才网小编整理的不求甚解公开课优秀教案及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参考! 不求甚解公开课优秀教案及教学设计教学目标:掌握驳论文的论证结构及其内在逻辑 理解举例论证所用论据需具备典型、全面的特点 教学重点:理解举例论证所用论据需具备典型、全面的特点 教学难点:掌握驳论文的论证结构及其内在逻辑 教学流程: 一、导 1、“不求甚解”的字面含义是什么?对于中学生来说这种读书态度是否可取? 2、世人对于“不求甚解”的态度是怎样的?作者邓拓又对“不求甚解”发表了什么语出惊人的观点?正确的态度又是怎样的? 二、定 1、阅读课文,划出每段中最能反映该段中心观点的句

子。 (尤其注意从正面表观点的判断句) 2、本文属于何种实用文体?依据论证思路划分属于哪一小类 (驳论文) 3、驳论文是用文字和别人在思想上打仗。驳论分文“破”和“立”两个环节。前者是攻取别人的阵地,后者是牢牢守住已经占领的阵地。 本文哪些段落为“破”、哪些段落为“立”? (第一段到第四段为“破”第五到第六段为“立”) 三、破 1、世人眼中的“不求甚解”与“求甚解” 思考:(1)世人怎样理解“不求甚解”? (2)世人对“不求甚解”的态度如何? (3)世人用怎样的行动“求甚解”? 2、作者眼中的“不求甚解” 思考:(1)作者怎样理解“不求甚解”? (2)作者认为该怎样“不求甚解”? 3、作者是怎样反驳世人的理解从而证明自己的观点的? 梳理第二、三段 (引经据典,正本清源,补全缺失要素,把握核心价值) 4、先破后立的议论思路有何益处?

22《五柳先生传》导学案第2课时

第二课时 组名:姓名:学习评价: 一、导入新课:以抽问作答的方式复习课文重点文言词汇和句意 二、合作探究★步骤一【整体把握】:请各小组长指导各组同学感情朗读课文,并做好展示准备 1、初步理解,请用课文语句作答(1)、“五柳先生”的字号来源于: (2)、“五柳先生”最突出的性格特征是: (3)、“五柳先生”的三大志趣: (4)、“五柳先生”的生活境况是: (5)、赞语中哪句话与传文中“不慕荣利“一句相照应 (6)、读“”,我们看到一个自别于名门望族、不慕荣利或淡泊宁静的五柳先生。(7)、读“”,我们看到一个恬淡自足的五柳先生。 (8)、读“”,我们看到一个在读书中得到精神愉悦的或胸襟开阔,意存高远五柳(9)、读“”,我们看到一个率真放达的或开朗乐观的五柳先生。(10)、读“”,我们看到一个安贫乐道的五柳先生。(11)、读“”,我们看到一个卓尔不群、不随世俗的五柳先生。 2、本文主要从哪些方面来写五柳先生的从哪些句子中可以看得出来 主要方面相关内容 籍贯姓字 思想性格 乐趣爱好 生活状况 人物形象 ★步骤二【重点把握】:请各小组长指导各组同学再次感情朗读课文,并做好展示准备 1、文章的结构模式有什么特点本文第1、2段在表达方式上有什么不同两部分之间有什么联系 2、第1段第一句话讲了什么 3、为什么自号“五柳先生”体现了他怎样的精神风貌 4、陶渊明“好读书”,为什么“不求甚解”呢 5.“嗜酒”说明了什么喝酒为什么要“期在必醉” 6、陶渊明通过写五柳先生的“醉”,反映了他自己怎样的内心世界 7.作者常写文章,目的是什么 8. “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生活条件如此恶劣,作者为何还能“晏如也”这种精 神值得提倡吗 9、怎样理解“短褐穿结,簟瓢屡空,晏如也”的含义 10.何为“赞”赞语中的那一句话和“传”中的语句照应对作者的这种性格,该怎样看待 赞: “不戚戚于贫贱”照应;“不汲汲于富贵”照应 “衔觞赋诗,以乐其志”照应 11、“赞”与前文有何关系这种仿史传的写法有何好处 12、你认为五柳先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结合文章内容用自己的话作评价)

戊戌变法导学案.doc

戊戌变法导学案 学习目标:1、简述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分析其特点。2、知道戊戌变法失败的基本史实,探讨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学习重点:掌握戊戌变法的内容及其历史意义学习难点:理解戊戌变法失败的历史原因。教学过程:基础知识梳理巩固:一、戊戌变法第二阶段:具体实施阶段——百日维新(1)原因:诱因:(2)具体准备: a、1898年康有为上书 (因,成为 了)b、1894、4,康有为在北京发起组 织,宗旨:、、。(3)开始标志:1898、6、11光绪帝颁布诏书(4)、主要内容内容作用局限政治准许臣民上书言事;改定律例;裁撤冗员;澄清吏治取消旗人特权,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有机会参与政权基本上反映了维新派的愿望和主张;在一定程度上动摇了封建统治秩序经济鼓励发展农工商业;举办商会、农会等民间团体;编制国家预算和决算;举办邮政;取消旗人特权,有利于中国的发展文教废八股;普遍设立中小学堂,设立京师大学堂;准许设立报馆学会;设译书局;奖励科学著作和发明有利于的传播军事按西法训练新式军队,添造军舰;裁汰旧军增强国防力量二、戊戌变法的结果——以为标志,宣告了失败1、新政危机四伏(1)

遭到许多读书人反对(2)强迫光绪颁布三条上谕,慈禧实际控制了权,做好了扑灭新政的准备3456 2019-03-26 学习目标:1、简述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分析其特点。2、知道戊戌变法失败的基本史实,探讨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学习重点:掌握戊戌变法的内容及其历史意义学习难点:理解戊戌变法失败的历史原因。教学过程:基础知识梳理巩固:一、戊戌变法第二阶段:具体实施阶段——百日维新(1)原因:诱因:(2)具体准备: a、1898年康有为上书 (因,成为 了)b、1894、4,康有为在北京发起组 织,宗旨:、、。(3)开始标志:1898、6、11光绪帝颁布诏书(4)、主要内容内容作用局限政治准许臣民上书言事;改定律例;裁撤冗员;澄清吏治取消旗人特权,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有机会参与政权基本上反映了维新派的愿望和主张;在一定程度上动摇了封建统治秩序经济鼓励发展农工商业;举办商会、农会等民间团体;编制国家预算和决算;举办邮政;取消旗人特权,有利于中国的发展文教废八股;普遍设立中小学堂,设立京师大学堂;准许设立报馆学会;设译书局;奖励科学著作和发明有利于的传播军事按西法训练新式军

《不求甚解》课堂实录

不求甚解》课堂实录 师:上节课,我们听培根给我们讲了读书的作用,相信大家一定受益匪浅。读书,既有千般乐趣,又有万种读法。这里,我给大家推荐一种全新的读书方法――不求甚解。 (板书:不求甚解)师:对这咱读书方法,你有没有什么疑问?如果有,尽管说出来。生:我不知道“不求甚解”是什么意思。 师:对别的同学提出的疑问,如果你就能解答,你随时可以站起来回答。 生1 :我觉得它意思是说读书不要求深入理解,我不懂的是不深入理解,又谈何读书呢! 生2 :我想知道这种说法是怎么来的? 师: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请读――《不求甚解》。 师:现在,请带上疑问速读《不求甚解》。 (学生速读)〕 师:读完本文,对“不求甚解”这种说法你不没有还没弄明白的地方?有的话就请提出来,大家一定会帮你解答的。 生:我还是不懂,既然“不求甚解”,读书有什么益处?师:现在请大家结合课文思考一个问题:作者是如何理解“不求甚解” 的?生:作者认为“不求甚解”有两层意思:一是表示虚心;二是说明读书的方法,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

师:有补充意见或不同意见吗?生:我补充一点,这也不是说读书可以马马虎虎,不认真,而是说读书不死抠一字一句,不因小失大。师:如果没有这两段的论述行不行?为什么?生:不行。如果没有这几段论述会让人误以为“不求甚解”就是读书可以不认真,不需要读懂。师:现在,我们再来一起阐述一下作者对“不求甚解”的理解。 (师生一起口头阐述)一是表示虚心;二是说明读书的方法,读书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当然,同样需要认真读书,只是不可死抠一字一句,不因小失大,其结果仍然要读懂才行。 师:《谈读书》和《不求甚解》同是针对读书这一问题展开论述。它们之间有许多相同点,也有许多不同点。下面请大家采用小组全作学习的形式对这两篇文章进行比较阅读,请结合具体例子加以说明。(小组合作进行比较阅读)师:大家愿意把自己的思想拿出来与别人交换吗?生:(齐)愿意! 师:那就开始吧。后面发言的同学不再重复前面已经陈述的观点,只要对其进行补充或提出不同意见。 特别提醒:学会倾听,学会做笔记!生:这两篇文章有这样几点相同:(1)都是谈论跟读书相关的问题;(2)都运用了举例论证。例如:《谈读书》中“读史使人明智”以读史给人的好处为例论证了读书的好处。《不求甚解》以列宁批评普列 2 汉诺夫为例论证了读书要前后贯通,要理解经典著作的精神实质。它们的不同点有??师:对不起,我打断一下,听得出来,你们这小组的理解比较透彻。可以给其也同学留点儿机会吗?(学生点头表示同意),好,谢谢!你请坐! 生:我们认为这两篇文章有这样几点不同:(1)《谈读书》主要围

14.短文两篇《谈读书》《不求甚解》导学案附答案

14.短文两篇《谈读书》《不求甚解》 【教学目标】1.了解培根、马南邨的经历及其创作,积累词语,掌握“藻饰、狡黠、诘难、伦理、滞碍、寻章摘句、味同嚼蜡、吹毛求疵、豁然贯通、不求甚解”等词的读音和词义,并学会运用。 2.理解两文的读书观,进一步增强对读书的目的、方法和作用的认识。3.引导学生对作者的观点进行自我评价和主观阐发。 【重点难点】1.学习课文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进行说理的方法;学习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的方法。2.理清文章的论证思路。 第一课时《谈读书》 【资料链接】作者简介 培根(1561—1626)英国哲学家、作家,出生贵族家庭。剑桥大学毕业,后又学习法律,1618年任大理院院长,封为勋爵。1621年因受贿为国会弹劾去职,此后居家著书。1626年冬由于在野外试验雪的防腐作用而受寒致死。《随笔》是其文学方面的主要著作,开创了英国随笔这一特有体裁。 【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圈画文中生字词。 怡.()情统筹.()藻.()饰狡黠.()诘.()难 要诀.()蒸馏.()劝诫.()滞.()碍吹毛求疵.() 咀嚼.()好.()读书味同嚼.()蜡 2.解释下列的词语。 ⑴狡黠⑵伦理 ⑶诘难⑷文采藻饰 ⑸傅彩⑹矫 ⑺学究⑻寻章摘句 ⑼滞碍⑽味同嚼蜡 ⑾要诀⑿吹毛求疵 3.合作探究、问题解决 (指导学生朗读课文,学生四人一组讨论交流,老师巡视各组,参与学生讨论。)朗读指导:这篇随笔写法不同一般,它论述的范围相当广泛,语言十分简练,几乎一句话就是一个观点。 ⑴作者从哪几个方面谈读书?(理清作者的思路,归纳总结) ⑵正面说读书有三种不同目的:怡情、傅彩和长才与反面指出读书的三种偏向:惰、矫和学究,用的是哪种议论方法? ⑶作者介绍哪些读书的方法?并谈一谈你的看法。 ⑷读书会有哪些功效呢?试举例说明。

八年级历史教案-八年级上册《戊戌变法》导学案

八年级上册《戊戌变法》导学案 一、教材内容分析 本课主要从社会背景、过程、结果三个方面阐述了在甲午中日战争惨败,民族危机严重的情况下,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以康有为、梁启超等为代表的维新派发动了一场挽救中华民族命运的救亡图存的变法改革运动。戊戌变法是资产阶级维新派为挽救民族危亡和发展资本主义而进行的一次进步的、爱国的改革运动。它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既承接了前面近代中国屈辱挨打的形势变化,又启示后来的拯救民族的革命变化。在整个中国近代史的发展变化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是上册教材的重点与难点。 二、课程标准: 知道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代表,了解“百日维新”的主要史实。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公车上书、百日维新、戊戌变法和戊戌六君子等历史基础知识。 2、过程与方法目标:利用新闻报道、图片、文字资料等各 种历史资料培养学生的历史想象能力和分析能力,能从中找到维新变法运动发生的社会原因、政治原因以及经济原因。 3、情感态度价值观:使学生能解释维新变法认识的进步立场,激发其热爱罪过、振新中华的高尚情操和历史责任感。

四、学习重点、难点 重点:公车上书和戊。戌变法的展开 难点: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 五、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展示:图片 1898年9月21日,残云如雪的北京已有了些许秋意。这天 早上,慈禧太后在随从的簇拥下,出颐和园走小路回到紫禁城,为时103天的百日维新在这一天结束了。慈禧一进紫禁城,就直奔光绪帝的寝宫,但光绪帝不在屋里。此时他已走到宫门前,有人说他要跑,有人说他去迎接太后,不管如何,他被侍卫拦回,从此便失去了自由。这一天,史称“戊戌政变”。 ――――资料来源:视频截图 教师:该组图文资料展示的是什么主题? 学生:戊戌政变……百日维新…… 教师:同学们,在学习本课之前,大家要分清这样几个概念:1898年是中国旧历(干支纪年法)的戊戌年;在这一年,以 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为挽救民族危亡,进行的变法称为“戊戌变法”,也叫“百日维新”(103天); 以慈禧太后为代表的顽固派残酷镇压维新派的变法,称为“戊戌政变”。

不求甚解教学文档

九年语文问题导学单 1、阅读课文,能找出文章批驳的观点和作者的观点。 2、知道本文的批驳方法。 二、导学提纲: (一)、请阅读下面的资料,记住驳论文的重点内容。 1、什么叫驳论文 驳论是指就一定的事件或问题发表议论,批驳错误的反动的见解和主张。 侧重于驳论的议论文是驳论文。 2、论证方法:是运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和方法。常用的论证方法有: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 3、论证方式:即作者怎样表达自己的观点。一般分为立论和驳论。 立论:即直接提出中心论点,用论据来加以论证,从而证明自己的观点。 驳论:假设一个错误的论点是正确的,然后进行反驳,再提出自己正确的论点。 4、批驳的方法: ⑴直接批驳 ①驳论点:抓住敌论点中的错误进行批驳 例:《不求甚解》“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曲解了不求甚解的含义 ②驳论据:指出敌论中论据的虚伪、错误而证明其论点的荒谬性。 ③驳论证:通过批驳对方的论证驳倒对方的论点,揭穿对方的论据与论点之间没有内在的逻辑关系,其论据不能证明论点,论点不能从论据中推出。 例:他有每天晨跑的习惯,所以他是个学习刻苦的人。 ⑵间接批驳驳立结合 5、驳论文的一般模式 树靶子-----批靶子----摆观点 (二)、按要求读课文, 1、一读课文,要求: (1)标出各自然段的序号(用阿拉伯数字); (2)读课文,在不认识的字和不理解的词下面划横线,通过课下注释或查工具书将读音 ..写在该词所在页面的注释处。 ..写在该字的附近;将词义 (3)把自己积累的字词抄写在下面空白处并记住(至少两遍)

2、再读课文,完成下面任务: (1)用黑色横线标出文章批驳的观点,试归纳出作者的观点。 (2)用黑色波浪线标出“不求甚解”的两层含义。 (3)用()标出运用举例论证之处,并在其旁标上“举例论证” 用< >标出运用道理论证之处,并在其旁标上“道理论证” 用【】标出运用道理论证之处,并在其旁标上“对比论证” 三、写出预习时的收获。 四、写出预习时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或自己发现的问题。 五、多元评价:自我评价:小组评价:教师评价:

不求甚解教学设计

《不求甚解》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1、学习作者运用驳论进行论述的方法。 2、正确理解马南邨版的“不求甚解”四字的含义。 3、学习用批判的目光对待“一般人”的观点、主张。 教学重点:理清文章的论证结构,明确其表达的中心观点。 教学难点:学习寻找合适的切入点(如认识过程的逻辑错误等),批驳对方的错误观点,通过层层论证树立自我的观点的方法。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人新课: 工作中,常常听到有同学在呼喊,上帝啊,赐给我有效的读书方法吧。特别是进入高中以后,同学们会思考,我们是不是该改变一些读书的方法了呢?如果你有这样的困惑或者期待,那么今天我们不妨一起来了解一种读书方法,看看是否能受到启发。出示题目。 二、了解大意,找出主要观点。 初读课文,(一生朗读,其他人寻找作者的观点。朗读之后先正音,再评价。)问:马南邨版的“不求甚解”其含义有几层?一遍不够第二遍、第三遍。 明确:(态度)读书要谦虚; (方法)读书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重要的书要反复阅读,才能真正读懂。从反面讲:不要自负、不死抠字句,不因小失大。 补充:了解大意,文中还有一种说法——观其大略。用我们的术语来说就是——整体把握。面对这样一篇议论性的文字,我们首先要把握的是——论点。也就是作者在这里要表达的主要观点。 板书:论点——读书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重要的书要反复阅读,才能真正读懂。 牛刀小试:PPT 三张 1、信息社会,资讯发达。特别是网络,当你点击,链接像个无底洞,让你沉溺其中。你怎样“不求甚解”?(浏览) A、迅速扫视,撷取重要信息。 B、根据一定的目的和需要,有所取舍。 2、迁移:面对议论文,观其大略首先是把握论点。记叙文,观其大略首先是把握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说明文,观其大略首先是了解说明对象及其特征。 3、如要真正读懂,你可以在小说中读到形象背后的社会生活和时代风貌。在散文中读到景与情、形与神的统一;在诗歌中融入那别样的意境。 三、反复阅读,理清论证思路 1、其想法跟一般人是否一致?回到开篇。明确文章的议论方式——驳论。通过揭露和驳斥错误的、反动的论点来确立自己的论点就是驳论。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不求甚解 教案

《不求甚解》教案 课型:新授 授课时数:第一、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掌握运用递进式安排论述层次的方法。 2、读书要虚心领会作者的意思,树立正确的读书态度。 3、学习作者运用喻证、引证阐述观点以及夹叙夹议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掌握运用递进式安排论述层次的方法。 教学难点:学习作者运用喻证、引证阐述观点以及夹叙夹议的写作方法。 教学程序与教学内容: 导入: 作者简介: 马南邨,即邓拓,1912年出生于一旧知识分子家庭。历任《晋察冀日报》社长,晋察冀新华分社社长等,解放后先后任《人民日报》社长,总编辑等职。邓拓毕生挥笔,热情讴歌党的事业所取得的每一个光辉胜利,对“左”“右”倾机会主义,特别是“左”倾机会主义思潮进行了无情的揭露与斗争。1961年,邓拓应《北京晚报》的要求,遵照毛泽东同志倡导的双百方针,以提倡读书,丰富知识,开阔眼界等为宗旨,开设了《燕山夜话》专栏。在此之后,他又与吴晗、廖沫沙合作,在《前线》杂志上开设了《三家村札记》的专栏。这些杂文旗帜鲜明,爱憎分明,切中时弊,妙趣横生,富有寓意,博得了广大

读者的欢迎和支持。当时全国许多报刊效仿这一做法,开设类似杂文专栏,为当时的文苑增添了生气。 新课: 理解原文出处: “不求甚解”一语出自陶渊明的《五柳先生传》:“好读书,不求甚解。”原意是指读书只领会要旨,不过于在字句上花工夫,属褒义。今多谓学习或工作态度的不认真,不求深入理解,浅尝辄止,含贬义。《不求甚解》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不求甚解》一文通过对“不求甚解”一词的辩正,提倡读书要多次反复、虚心领会。(读书要把握住精神实质,不要死抠字句,求其表面。)文章反弹琵琶,令人耳目一新,在轻松愉快中使读者受到教育,就其根本的思路来说,是对“不求甚解”的否定之否定;就其立意来说,是“不求甚解”的新解。 学生阅读课文,理解结构安排: 第一部分(第1段),开宗明义,从“不求甚解”否定之否定入题。先提出现在人们对于“不求甚解”古义的否定。用“对任何问题”指出这种否定属于看问题绝对化,不作具体分析;用“一般”“常常有人”指出持这种观点的人为数不少,并非偶然。“其实也不尽然”表明对今人否定之否定,然而语气委婉。“不尽然”是不把话说死。这样就自然而然地要正面表明自己观点,“虽然不值得提倡”,但是也不应“盲目的反对”。不必提倡的是什么样的“不求甚解”?什么叫

不求甚解导学案教师版

《不求甚解》(共1课时) 制作人:王玉晓修改人:王玉晓 【学习目标】 1、简介作者。 2、学习本文反驳的方法——驳论点; 3、说出“不求甚解”的读书态度和方法。 【学习重、难点】 1、学习本文反驳的方法——驳论点; 2、说出“不求甚解”的读书态度和方法。 【学习方法】 【学习过程】 激情导入 前文重点谈读书的益处,该怎样读书呢?有人说,读书要“咬文嚼字”,也有人说应“不求甚解”,你知道“不求甚解”该怎么理解吗?看看马南邨是怎样理解的。 自主学习 一、作者简介: 邓拓(1912—1966),笔名马南邦,福建闽侯人。当代作家,1966年在文革中迫害致死。重要作品为《燕山夜话》。《燕山夜话》是马南邦的杂文集。1961年作者《北京晚报》要求,贯彻党的“双百”方针,利用工作之余为《燕山夜话》撰写的152篇专稿,主要是知识性的杂文,内容丰富,涉及古今中外、天文地理;旗帜鲜明,议论风生,也能切中时弊;短小精炼,语言流畅。是利用杂文形式,反映社会现实生活的有益尝试,颇受人民的欢迎和喜爱。 二、快速阅读《不求甚解》,并思考 (1)“不求甚解”是何意?作者是如何解释“不求甚解”的含义的? “不求甚解”多指读书只求懂得大意,不求深入理解。 作者认为“不求甚解”有两层意思:一是表示虚心;二是说明读书的方法,不要固执一点,咬文嚼字,而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

(2)请谈谈本文的论证思路。 本文是一篇驳论文,在批驳别人观点的过程中,又阐述了自己的主张。首先,作者摆出了要批驳的靶子:“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其次介绍“不求甚解”的出处并分析其真正含义,然后从正反两方面举例(诸葛亮、普列汉诺夫)论证读书的要诀在于虚心、会意;接着全面解释“不求甚解”,先从反面否定,又从正面引用陆象山的语录佐证;最后总结全文,强调重要的书要反复阅读。 (3)作者要批驳的观点是什么?(用文中原句回答) 我们虽然不必提倡不求甚解的态度,但是,盲目地反对不求甚解的态度同样没有充分的理由。 1、本文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引证法。引用陶渊明“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引出论题,并加以分析,提出论点;引用陆象山的语录强调不因小失大,再次论证“不求甚解”。 例证法。以普列汉普诺夫为例,从反面证明读书一定要虚心,不要死抠字句,而须理解精神实质;以诸葛亮为例,证明古代就有以“不求甚解”的态度读书的人。 2、 学习《不求甚解》的写法,对下列成语进行辨证分析,运用求异思维, 口述新的立意。 见风使舵 班门弄斧 滥竽充数 (提示:成语新解,重在从不同的角度去诠释,划清必要的界限,从正名入手,这往往是行文的前提,另外要紧密联系实际,借题发挥,做到有感而发,有的放矢。“见风使舵’一词,多用于那些不讲原则的世故之徒,但如果我们赋予“风”以新的含义,喻指实际情况的变化或者规律,我们可以翻出新意: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掌握方向,采取相应的措施,推动社会主义的航船向前发展。这样联系现实不是大有文章可做吗?“班门弄斧”这个成语,可以从故事入手,翻出“不迷信权威,敢于向权威挑战”的新意。“滥竽充数”这个成语,也可以从故事人手,翻出“滥竽之所以能充数,在于欣赏者的水平低下”的新意。) 3、 找出文中所举的例子,并说说他们在文中的作用。 举列宁批评普罗汉诺夫曲解马克思著作证明读书要虚心;举诸葛亮读书要观其大略证明读书的方法要正确;举陆象山的语录证明读书未晓处且放过,不能因小失大。 试结合陶渊明、诸葛亮、陆象山三位古人的话来谈谈自己在读书中一些体会。(不少于200字) 合作探究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第九单元戊戌变法导学案 第4课

第4课戊戌政变 [目标导航] 1.了解百日维新期间新旧势力交锋的表现。(重点) 2.理解百日维新失败的原因及其历史意义。(重点) 3.认识改良主义道路在中国走不通,中国近代道路的曲折性。(难点) 一、新旧势力的交锋 1.原因:维新变法遭到守旧势力的抵制和反对。 2.交锋举措 (1)旧势力:以慈禧太后为首。 ①解除支持新政的光绪帝老师翁同龢的军机大臣职务。 ②任命荣禄为直隶总督,控制京津地区。 ③大部分中央和地方官员对新政抵制。 ④荣禄等人暗中勾结,密谋由慈禧太后训政。 (2)新势力:以光绪帝为首。 ①光绪帝革去礼部两名尚书及四名侍郎的职务,任命谭嗣同等“军机四卿”。 ②拉拢袁世凯,却不识其真面目,游说列强支持落空。 3.态势:光绪帝和维新派形势危急。 [思维点拨] 1.新旧势力各自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而采取一系列措施,双方的交锋点是人事安排和军事力量的控制,交锋中新势力处在弱势。 2.维新派变法措施严重触及了守旧派的利益,遭到他们的强烈抵制和反对。这些从中央到地方的反对势力汇聚在一起,形成了后来慈禧太后发动政变的社会基础。 二、百日维新的失败 1.导火线 (1)光绪帝受到慈禧太后训斥,召见杨锐商议对策,授以密谕。

(2)谭嗣同拜访袁世凯,但没有得到袁世凯的明确支持。 (3)光绪帝接见日本前首相伊藤博文。 2.过程 (1)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宣布“临朝听政”,将光绪帝囚禁于中南海的瀛台。 (2)慈禧太后下令逮捕“军机四卿”及其他维新派人士,“戊戌六君子”被杀害。 (3)政变后除了京师大学堂被保留下来之外,其他新政措施全被取消。“百日维新”宣告失败。[历史认识] 戊戌政变的发生是必然的,这主要取决于守旧势力对自身根本利益的维护。戊戌变法的实质是一场资产阶级的维新变法运动,主要目的是通过变法在中国建立起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度,这是封建地主势力的代表慈禧太后所无法容忍的。 三、变法失败的原因与变法的历史意义 1.失败原因 (1)根本原因:资产阶级维新派势力过于弱小,而封建顽固势力过于强大。 (2)主观原因 ①资产阶级维新派缺乏坚强的组织领导,又脱离广大人民群众,依靠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 ②对帝国主义列强抱有幻想。 2.教训:在当时的中国,改良主义的道路是走不通的,中国近代化的道路是漫长而又坎坷的。3.历史意义 (1)是一场政治改革运动。维新派以变法图强、救亡图存为目标,希望通过改革实现中国独立、民主和富强,表现出强烈的爱国热情。 (2)是资产阶级变革社会制度的初步尝试。他们试图实行君主立宪制,在经济上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符合历史发展趋势。 (3)是近代中国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 [易错提醒] 戊戌变法失败的根本原因是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力量弱小,封建势力过于强大,而不是袁世凯的告密。袁世凯告密加快了戊戌政变的进程及斗争的激烈程度。 [思维点拨] 维新变法运动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它点燃了爱国、民主的火炬,唤起了人们的近代民族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