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13《短文两篇-不求甚解》【学案】

13《短文两篇-不求甚解》【学案】

13《短文两篇-不求甚解》【学案】
13《短文两篇-不求甚解》【学案】

13《短文两篇》学案(二)

一、学习目标

1.理解“不求甚解”的真正含义。

2.指导学生理清文章的结构提纲。

3.对驳论文有初步的了解,并学会运用。

二、课前预习,自主学习

1.请读准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马南邨.()王粲.()咬文嚼.字()

2.请准确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1)不求甚解:

(2)咬文嚼字:

(3)因小失大:

(4)豁然贯通:

(5)开卷有益:

3.自读《不求甚解》,理解下列问题:

(1)文章作者的行文思路是怎样的?

(2)一般人认为“不求甚解”是什么意思?持什么态度?

(3)作者又是怎么理解“不求甚解”的?根据是什么?作者对“不求甚解”持什么态度?

(4)作者摆出列宁批评普列汉罗夫读马克思著作作了很多曲解、诸葛亮“读书观其大略”两个例子是为了证明什么观点?

(5)不求甚解与“马马虎虎”的区别是什么?

三、能力提升

4.文本探究(先让学生了解驳论的特点,再在此基础上分析文章的论证层次。)

驳论是跟立论紧密联系的,因为反驳对方的错误观点,往往要针锋相对地提出自己的正确论点,以便驳倒错误的论点。要抓住批驳“突破口”,是直接驳论点,还是通过论据、论证来间接驳论点。

⑴文章批驳的观点是什么?作者的观点是什么?

⑵对于“不求甚解”的读书态度我们该如何全面理解?

⑶作者最后告诉我们应该怎么做?

5.语言品析(学生积极展开思考,分组讨论问题。)

“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其实也不尽然。”为什么说

“不尽然”?体现了本文语言的什么特点?请你举一例证明“不求甚解不好”不尽然对。

参考答案:

1.cūn càn jiáo

2.(1)原指读书指领会精神实质,不咬文嚼字。现多指只求懂个大概,不求深刻了解。

(2)过分斟酌字句,多用来指死抠字眼而不注重精神实质。

(3)为了小的利益,造成大的损失。

(4)豁然:通达的样子;贯通:前后贯穿通晓。指一下子弄懂了某个道理。

(5)读书有好处。

3.(1)第一部分:首先摆出一般人不太正确的观点,然后提出自己的观点。

第二部分:解释“不求甚解”的确切含义。

第三部分:“活读书”的必要性和怎么样“活读书”。

(2)一般人认为“不求甚解”对任何事情都是不好的。对“不求甚解”持否定态度。

(3)作者认为一般人的观点不尽然,对“不求甚解”持肯定态度。他认为不求甚解有两层意义:一是指要虚心,不要以为书一读就懂;另一层含义是读书“不要固执一点,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确立这两层含义的依据是陶渊明《五柳先生》中“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这两句话的全面理解,理清其相互联系。

(4)作者摆出列宁批评普列汉罗夫读马克思著作作了很多曲解、诸葛亮“读书观其大略”两个例子是为了证明读书要活读。

(5)不求甚解与“马马虎虎”的区别是不求甚解要了解文章的意思,而马马虎虎却对文章的意思不理解。

4.⑴批驳:“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

作者的观点:盲目地反对不求甚解的态度没有充分理由。

⑵“不求甚解”不是读书马马虎虎,很不认真。读书重在会意,不要死抠字眼,为一个局部而放弃整体。

⑶书要反复读。

5.表明文章语言具有准确性的特点。科学中有许多事情需要人们有有求甚解的精神,如“失之毫厘,差之千里”就是这个意思。但是生活中有许多事情又需要人们“不求甚解”。比如,我们应该学会原谅别人的过错,要学会包容,所谓“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就是这个意思。本文中所说的,我们读书,应该采取的就是“不求甚解”的方法。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