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海洋灾害风险评估和区划技术导则

海洋灾害风险评估和区划技术导则

海洋灾害风险评估和区划技术导则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不断加剧,海洋灾害对人类造成的影响越来越严重。为了有效应对海洋灾害风险,科学评估和区划技术成为至关重要的工具。本文将从海洋灾害的概念和特点入手,结合当前相关研究成果,对海洋灾害风险评估和区划技术进行深入探讨,并提出一套系统化的导则,为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实践提供参考。

一、海洋灾害的概念和特点

1. 海洋灾害的概念

海洋灾害是指在海洋环境中发生的、对海洋资源、海洋生态系统和沿海地区人类活动产生严重影响的自然灾害或人为灾害。包括但不限于台风、风暴潮、海啸、海岸侵蚀、海平面上升等。

2. 海洋灾害的特点

海洋灾害具有广泛性、持续性、不可控性和不确定性的特点,其影响范围较大,且常常伴随着次生灾害的发生。海洋灾害的发生往往给沿海地区的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造成重大破坏。

二、海洋灾害风险评估技术

1. 海洋灾害风险评估的意义

海洋灾害风险评估是指通过对海洋灾害潜在威胁的分析和评价,确定可能受到影响的目标及其损失,为制定相应的风险管理和防灾减灾对

策提供科学依据。

2. 海洋灾害风险评估的指标体系

构建科学合理的海洋灾害风险评估指标体系是进行风险评估的基础。常用的指标包括受灾人口数量、经济损失、生态环境影响等。

3. 海洋灾害风险评估的技术方法

利用遥感、地理信息系统(GIS)、数值模拟和统计分析等技术手段,结合实地调查和监测数据,开展海洋灾害的潜在风险评估。通过对不同海洋灾害条件下的风险评估模型的建立和应用,实现对海洋灾害风险的科学评估和定量化分析。

4. 海洋灾害风险评估的应用

海洋灾害风险评估技术可以应用于海洋灾害防治规划、海岸带规划、海洋环境保护和海洋资源开发利用等方面,为相关管理部门和决策者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

三、海洋灾害区划技术

1. 海洋灾害区划的概念

海洋灾害区划是指根据海洋灾害的发生规律和特点,将海洋区域划分为不同的区域单元,以便实施针对性的风险管理和防灾减灾措施的过程。

2. 海洋灾害区划的原则

海洋灾害区划应遵循科学性、合理性、可操作性和可持续性的原则,结合区域的自然地理条件、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和生态环境特征,科学划分海洋灾害风险区域。

3. 海洋灾害区划的技术方法

基于对海洋灾害发生的概率、可能造成的影响和损失情况进行分析,运用GIS技术和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对海洋区域进行区划划分,确定不同风险区域和对应的防灾减灾对策。

4. 海洋灾害区划的应用

海洋灾害区划技术可以为海洋管理部门提供指导,为相关区域的风险管理和应急预案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尤其在海洋资源开发利用和海岸带规划领域具有重要意义。

结语

海洋灾害风险评估和区划技术对于有效应对海洋灾害,保障沿海地区的安全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建立科学合理的海洋灾害风险评估和区划技术导则,是当前急需解决的重大科技难题。希望本文的探讨能够引起更多专家学者的关注和研究,推动相关领域的技术创新和实践应用。海洋灾害是指在海洋环境中发生的自然灾害或人为灾害,对海洋资源、生态系统和沿海地区人类活动造成严重影响的事件。这些灾害包括台风、风暴潮、海啸、海岸侵蚀、海平面上升等,其特点是广泛

性、持续性、不可控性和不确定性。海洋灾害的发生频率和影响范围广,给沿海地区的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造成重大破坏。海洋灾害风

险评估和区划技术成为至关重要的工具。

海洋灾害风险评估的意义在于通过对海洋灾害潜在威胁的分析和评价,确定可能受到影响的目标及其损失,为制定相应的风险管理和防灾减

灾对策提供科学依据。在进行风险评估时,需要构建科学合理的指标

体系,常用的指标包括受灾人口数量、经济损失、生态环境影响等。

利用遥感、地理信息系统(GIS)、数值模拟和统计分析等技术手段,结合实地调查和监测数据,可以开展海洋灾害的潜在风险评估。通过

建立不同海洋灾害条件下的风险评估模型,可以实现对海洋灾害风险

的科学评估和定量化分析。

海洋灾害区划是根据海洋灾害的发生规律和特点,将海洋区域划分为

不同的区域单元,以便实施针对性的风险管理和防灾减灾措施的过程。在进行海洋灾害区划时,需要遵循科学性、合理性、可操作性和可持

续性的原则,结合区域的自然地理条件、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和生态环

境特征,科学划分海洋灾害风险区域。基于海洋灾害发生的概率、可

能造成的影响和损失情况进行分析,并运用GIS技术和多元统计分析

方法,可以对海洋区域进行区划划分,确定不同风险区域和对应的防

灾减灾对策。

海洋灾害风险评估和区划技术可以应用于海洋灾害防治规划、海岸带

规划、海洋环境保护和海洋资源开发利用等方面。它们为相关管理部

门和决策者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尤其在海洋资源开发利用和海

岸带规划领域具有重要意义。

针对海洋灾害风险评估和区划技术的重要性,有必要建立系统化的导则,以便为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实践提供参考。在建立导则时,需要综

合考虑海洋灾害的特点和各种评估技术的优缺点,制定科学合理的评

估方法和标准,推动技术创新和实践应用。还需要加强相关领域的人

才培养和交流合作,促进海洋灾害风险评估和区划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海洋灾害风险评估和区划技术对于有效应对海洋灾害,保障沿海地区

的安全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不断加剧,我们需

要进一步加强对这些技术的研究和推广,以应对未来可能出现的更加

严重的海洋灾害。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能够有效提高海洋灾害风险

评估和区划技术的水平,为构建安全、和谐的海洋环境作出积极贡献。

08-海洋灾害隐患调查评估技术规范-海水养殖区

海洋灾害隐患调查评估技术规范-海水养殖区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海水养殖区灾害隐患调查的范围、步骤、方法、成果及相关技术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贝类底播、近岸池塘、HDPE(高密度聚乙烯)深水网箱、HDPE浮筏渔排四类海水养殖类型的海洋动力灾害隐患调查。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 12763.2-2007 海洋调查规范第2部分:海洋水文观测 GB/T 12763.6-2007 海洋调查规范第6部分.海洋生物调查 GB/T 15920-2010 海洋学术语物理海洋学 GB/T 20014.14-2013 良好农业规范第14部分:水产池塘养殖基础控制点与符合性规范 GB/T 20014.18-2013 良好农业规范第18部分:水产滩涂、吊养、底播养殖基础控制点与符合性规范SC/T 6049-2011 水产养殖网箱名词术语 SC/T 5001-2014 渔具材料基本术语 JTS/T 231-2-2010 海岸与河口潮流泥沙模拟技术规程 SL 58-93水文普通测量规范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底播养殖 bottom-sowing culture 将人工苗种或者半人工苗种投放到环境适宜的水域底质上,通过自然生长进行养殖的生产活动。 [GBT20014.18-2013,定义3.4] 3.2 深水网箱 offshore net cage 指可布置在开放型或半开放型海域进行养殖生产,并能抵抗一定强度台风浪袭击的网箱,其箱体网衣依靠箱体上端的浮力和箱体下端的重力来维持垂直扩张。 3.3 池塘养殖pond culture 利用人工开挖或天然池塘进行水生物经济动物养殖的生产方式 [GB/T 20014.14-2013,定义3.1] 3.4

海洋灾害风险评估与管理技术设计

海洋灾害风险评估与管理技术设计 海洋灾害风险评估与管理技术设计 摘要: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不可逆转影响,海洋灾害 日益频繁,对人类和海洋生态系统带来了巨大的威胁。在这种背景下,海洋灾害风险评估与管理技术的设计变得至关重要。本文介绍了海洋 灾害风险评估的基本概念和方法,并提出了一种综合的海洋灾害风险 管理技术设计。 关键词:海洋灾害、风险评估、风险管理、技术设计 1. 研究背景 海洋灾害包括海啸、风暴潮、海啸、海洋污染等,严重威胁到人类的 生命安全和财产,对海洋生态系统也造成了严重破坏。为了降低海洋 灾害的影响,进行科学的风险评估和有效的风险管理变得至关重要。 2. 风险评估 海洋灾害风险评估是通过分析灾害的概率和影响,评估灾害事件的风 险程度。常用的方法包括历史数据分析、物理模型和数值模拟等。历 史数据分析通过统计和回顾过去发生的灾害事件,评估未来的风险。 物理模型和数值模拟通过对海洋环境和气象条件进行建模和模拟,评 估灾害事件的概率和影响。同时,还可以利用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等 技术,获取更多的数据和信息,提高风险评估的准确性。 3. 风险管理 海洋灾害风险管理包括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控制和风险应对等 阶段。风险识别通过对可能引发灾害的因素进行分析和评估,确定潜 在的风险源。风险评估是基于风险识别结果,通过评估灾害事件的概 率和影响,确定风险的严重程度。风险控制是通过采取措施,减少风 险的概率和影响,如建设防洪堤、加强海洋监测和预警等。风险应对 是在灾害事件发生后,采取及时和有效的措施,减少灾害的损失,如 紧急救援和恢复重建等。 4. 技术设计

综合海洋灾害风险管理技术的设计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数据采集 与分析技术:利用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等技术,获取海洋环境和气象 条件的数据和信息,用于风险评估和风险管理。(2)模型与模拟技术:建立灾害的物理模型和数值模拟模型,评估灾害事件的概率和影响, 为风险评估和风险管理提供科学依据。(3)监测与预警技术:建立海 洋灾害的监测和预警系统,及时发现和预测灾害事件,为风险应对提 供支持。(4)应急救援与重建技术:建立灾害的应急救援和重建机制,提高灾害应对的能力,减少灾害的损失。 综上所述,海洋灾害风险评估与管理技术的设计对降低灾害的影 响和保护海洋生态系统具有重要意义。通过科学的风险评估和有效的 风险管理,可以提高灾害的防范能力和应对能力,为人类和海洋生态 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海洋灾害风险评估与管理

海洋灾害风险评估与管理 海洋灾害是指在海洋环境中发生的各种自然和人为灾害事件,包括海啸、风暴潮、海洋污染等。这些灾害对海洋生态系统和人类社会造成了巨大的威胁,因此海洋灾害风险评估与管理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将探讨海洋灾害风险的评估方法以及如何进行有效的管理。 一、海洋灾害风险评估方法 1. 数据收集与整理 海洋灾害风险评估的第一步是收集和整理相关数据。这些数据包括历史灾害事件记录、气象和海洋环境数据、人口和经济数据等。通过对这些数据的分析,可以了解灾害事件的发生频率和严重程度,为后续评估提供基础。 2. 灾害概率分析 在确定了历史灾害事件的发生频率后,可以利用数理统计方法对灾害的概率进行分析。通过建立概率模型,可以预测未来一段时间内某一特定灾害事件的概率,从而为风险评估提供参考。 3. 影响评估 灾害事件的影响程度是评估风险的重要参考指标。通过分析灾害事件对海洋生态系统、经济和社会的影响,可以确定灾害事件可能造成的损失,并评估其对相关领域的影响程度。 4. 风险评估与分类

在完成数据收集、灾害概率分析和影响评估后,可以进行综合评估,并对海洋灾害进行分类。常用的风险评估方法包括灾害链模型、风险 矩阵等,通过这些方法可以对不同类型的灾害进行风险等级划分,有 针对性地进行风险管理。 二、海洋灾害风险管理 1. 技术措施 海洋灾害风险管理的一种常见方法是采用技术措施来减少风险。例如,在海岸线上建设防护设施,如堤坝、护岸工程等,可以减轻风暴 潮和海啸的冲击。此外,海上油气开发行业也可以采用先进的技术手段,提高海上设施的安全性,减少事故发生的可能性。 2. 法律和政策措施 海洋灾害风险管理还需要依靠法律和政策的支持。政府可以出台相 关法律法规,规范海洋活动并加强对海洋灾害的监管。此外,政府还 可以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措施,鼓励投资者和企业采取预防措施,减少 海洋灾害风险。 3. 建立应急响应机制 海洋灾害的预防是关键,但事故难以完全避免。因此,建立高效的 应急响应机制也是海洋灾害风险管理的重要内容。制定应急预案,建 立灾害预警系统,以及加强协调合作机制,可以在灾害发生后迅速响应,并最大限度地减少灾害带来的损失。 4. 信息共享与公众参与

海洋灾害风险评估和区划技术导则

海洋灾害风险评估和区划技术导则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不断加剧,海洋灾害对人类造成的影响越来越严重。为了有效应对海洋灾害风险,科学评估和区划技术成为至关重要的工具。本文将从海洋灾害的概念和特点入手,结合当前相关研究成果,对海洋灾害风险评估和区划技术进行深入探讨,并提出一套系统化的导则,为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实践提供参考。 一、海洋灾害的概念和特点 1. 海洋灾害的概念 海洋灾害是指在海洋环境中发生的、对海洋资源、海洋生态系统和沿海地区人类活动产生严重影响的自然灾害或人为灾害。包括但不限于台风、风暴潮、海啸、海岸侵蚀、海平面上升等。 2. 海洋灾害的特点 海洋灾害具有广泛性、持续性、不可控性和不确定性的特点,其影响范围较大,且常常伴随着次生灾害的发生。海洋灾害的发生往往给沿海地区的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造成重大破坏。 二、海洋灾害风险评估技术 1. 海洋灾害风险评估的意义 海洋灾害风险评估是指通过对海洋灾害潜在威胁的分析和评价,确定可能受到影响的目标及其损失,为制定相应的风险管理和防灾减灾对

策提供科学依据。 2. 海洋灾害风险评估的指标体系 构建科学合理的海洋灾害风险评估指标体系是进行风险评估的基础。常用的指标包括受灾人口数量、经济损失、生态环境影响等。 3. 海洋灾害风险评估的技术方法 利用遥感、地理信息系统(GIS)、数值模拟和统计分析等技术手段,结合实地调查和监测数据,开展海洋灾害的潜在风险评估。通过对不同海洋灾害条件下的风险评估模型的建立和应用,实现对海洋灾害风险的科学评估和定量化分析。 4. 海洋灾害风险评估的应用 海洋灾害风险评估技术可以应用于海洋灾害防治规划、海岸带规划、海洋环境保护和海洋资源开发利用等方面,为相关管理部门和决策者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 三、海洋灾害区划技术 1. 海洋灾害区划的概念 海洋灾害区划是指根据海洋灾害的发生规律和特点,将海洋区域划分为不同的区域单元,以便实施针对性的风险管理和防灾减灾措施的过程。

沿海大型工程海洋灾害风险危险性评价技术导则-中国海洋工程咨询

h I CS HY×× 沿海大型工程海洋灾害风险评价技术导则 (征求意见稿) 2012年6月 国家海洋局 发布

HY/T ××××—2012 目次 前言................................................................................ III 1 范围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 3 术语和定义 (2) 4 通则 (3) 4.1 评价原则 (3) 4.2 评价对象 (3) 4.3 评价范围 (4) 4.4 评价技术程序 (4) 4.5 评价内容 (4) 4.6 工程海洋灾害防御能力分析与评估 (5) 4.7 次生灾害分析与评估 (6) 4.8 数据资料收集与现场调查 (6) 4.9 对周边其他工程的海洋灾害防护影响的分析评价 (9) 4.10 评价工作成果 (9) 5 工程概况与分析 (10) 5.1 工程名称、性质、规模及地理位置 (10) 5.2 工程的建设内容、平面布置、主要结构和尺度 (10) 5.3 工程的主要风险防护设施与结构 (10) 5.4 工程主要防护结构设计参数与分析 (11) 6 海洋灾害风险评价技术参数分析与计算 (11) 6.1 风暴潮灾害风险评价与技术参数分析 (11) 6.2 海浪灾害风险评价与技术参数分析 (12) 6.3 海冰灾害风险评价技术参数的分析与计算 (13) 6.4 海啸灾害风险评价技术参数分析与计算 (13) 7 工程海洋灾害风险评估 (14) 7.1 海洋灾害危险源种类 (14) 7.2 海洋灾害风险评估 (14) 7.3 潜在次生灾害及影响评估 (16) 7.4 工程选址与规模合理性评价 (16) 8 工程海洋灾害风险防控评价 (17) 8.1 工程抵御风暴潮、海浪和海冰灾害风险防控能力评价 (17) 8.2 工程抵御海啸灾害风险的防控能力分析评估 (18) 8.3 工程抵御多灾种叠加及次生灾害的现状及能力评估 (18) 8.4 工程海洋风险防控工程措施合理性评价 (19) 8.5 工程减缓与防范海洋灾害的对策措施 (19) 8.6 工程海洋风险防控应急预案 (19) 9 评价结论与建议体现 (19) 9.1 总体评价结论 (19) I

海洋生态风险评估与管理技术设计

海洋生态风险评估与管理技术设计 海洋生态风险评估与管理是指对于海洋生态系统可能面临的各种 潜在风险进行科学评估与综合管理的技术和方法。这一领域的技术设 计非常重要,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和保护海洋生态系统,维持海 洋生态平衡,实现可持续的海洋资源利用。 一、海洋生态风险评估技术设计 1. 确定评估指标:首先,需要确定评估海洋生态风险的指标体系。这个指标体系应该包括生态系统的物理、化学和生物方面的指标,以及其与人类活动的关联性指标。物理指标可以包括海洋环境的温度、盐度、流速等;化学指标可以包括水质的溶解氧、氨氮、硝酸盐等; 生物指标可以包括海洋生物的多样性、种群数量、物种丰度等。 2. 数据采集与整理:采集并整理与评估指标相关的数据。这些 数据可以来自于野外观测、实验室分析、文献调查、遥感监测等。采 集的数据需要有代表性,覆盖不同时间和空间尺度,以反映样本的真 实情况。 3. 风险识别与评估:通过对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识别出潜在 的风险源,并对其进行评估。风险识别可以通过灾害链分析、专家咨询、数学模型等方法进行。风险评估可以采用正态分布、贝叶斯网络、模糊数学等方法进行。 4. 风险等级划分:根据风险评估的结果,将风险划分为不同的 等级。通常可以将风险划分为低风险、中风险和高风险三个等级。划 分等级可以根据风险评估的数值结果,也可以参考相关的法规和标准。 5. 风险传播分析:对于识别出的高风险源,需要进行风险传播 分析。这包括评估风险的脆弱性,以及其对周边环境的影响程度。风 险传播分析可以通过建立溯源模型、扩散模型、物种分布模型等方法 进行。 二、海洋生态风险管理技术设计 1. 制定管理策略:根据风险评估和分析的结果,制定相应的管

海洋灾害评估

第一章综述 我国海洋岸线漫长,濒临的太平洋又是产生海洋灾害最严重、最频繁的大洋。加之我国约有70%以上的大城市,一半以上的人口和近60%的国民经济都集中在最易遭受海洋灾害袭击的东部经济带和沿海地区,因此,海洋灾害在我国自然灾害总损失中占有很大比例,且造成的损失呈明显上升趋势。20世纪80年代海洋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每年10多亿至数10亿元,90年代每年因海洋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高达甚至超过100亿元。据统计自80年代以来,海洋灾害经济损失年均增长率为30%。为此海洋灾害已成为制约我国海洋经济和沿海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重要因素。 进入21世纪,随着海洋开发利用的进一步深入开展和海洋经济的发展以及全球气候变化,海洋灾害的频发程度也将会继续呈上升趋势。因此,开展海洋灾害的风险评价及防灾减灾对策研究是保证我国沿海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促进海洋经济增长的必要措施。本文从分析国内外自然灾害风险评价进展及中国海洋灾害研究进展及存在的问题着手,研究探讨我国海洋灾害的风险评价及防灾减灾的应对策略与措施。 一、自然灾害风险 自然灾害作为自然现象使人类社会经济遭到损害(包括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的事件,目前已有多种多样的定义,但迄今尚未有统一认识,从深层次的涵义上看,自然灾害实际上是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相互作用的表现,因此,人们从社会和经济遭受破坏或损害的角度来研究灾害和评价灾害,“灾害风险”的概念既从这个意义上出现的。由于自然灾害具有自然现象与社会经济双重性质的特征。因此,它的风险也必然涉及这两种不同性质的特征。由于诱发各种灾害的自然现象(如洪水、台风、地震、风暴潮、泥石流等等)的性质和时空变化尺度及其特征各不相同,因此它所造成的灾害风险也具有不同特征。由此,这些具有不同性质和特征的自然现象造成的灾害风险构成了灾害的自然风险。另一方面,为了实施社会经济发展的目标,必须考虑到这个目标中隐含着因自然灾害的可能发生而产生的社会经济发展风险,在这种情况下必须进行这种具自然风险和社会经济发展风险双重性质的灾害风险评价。 二、国内外自然灾害风险评价进展 自然灾害风险评价的早期研究工作主要就工程项目而言,如早在1933年美国田纳西河流域管理局(TV A)在田纳西河流域综合开发治理过程中进行的一项重要的前期工作就是风险评价。事实证明,风险评价不仅为田纳西河流域综合开发与整治规划的制定、一系列水利工程方案的设计与优化等提供了决策依据,而且为难度极大的风险区居民迁移的宣传和说明工作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也探讨了洪水灾害风险评价的理论和方法,开创了自然灾害评价之先例。其后,西欧、日本、印度等国纷纷效仿,开展了洪水灾害风险评价,从而推动国际自然灾害风险评价研究工作的深入。随着人类生活环境的恶化,社会竞争的日趋激烈,人们对风险评价问题的研究更加迫切。资料显示,美国从里根时代起,政府开始斥巨资资助灾害风险评价研究。美国风险学会(Society for Risk Analysis-SRA)迅速成为一个国际性学术组织,相继在日本和欧洲建立了分会。近20年来随着一些边缘学科和交叉学科的兴起,对自然灾害的风险评价不仅注重自然灾害本身的研究,而且将其与社会经济特性有机地结合起来,逐渐重视并强调自然灾害的人文因素,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海洋工程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海洋工程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行业技术标准 《沿海大型工程海洋灾害风险评价技术导则(征求意见稿)》 编制说明 中国海洋工程咨询协会 《沿海大型工程海洋灾害风险评价技术导则》编制组 2012年6 月 行业技术标准《沿海大型工程海洋灾害风险评价 技术导则(征求意见稿)》编制说明 一、标准编制的背景、目的和意义我国是世界上海洋灾害最严重、最频发的少数国家之一,海洋灾害对沿海经济社会造成的损失相当严重,已成为沿海开发规划实施和经济建设的制约因素之一。近年来,超强台风、风暴潮、海浪、海冰等灾害频发,海平面持续上升,局部地面沉降量加大,海岸环境变化加速,而我国现行沿海大型工程防御海洋灾害的评价技术标准与海洋灾害风险面临的态势不相适应,严重制约着沿海经济社会的发展。 2011年日本“ 3?11”强烈地震引发海啸并导致严重核泄漏事故,引起了全世界 对海洋灾害的强烈关注。沿海国家纷纷采取多种措施,加强海洋灾害的防御。我国沿海地区集中了核电、油气、石化等大型工程和人口密集的滨海城镇,也存在海洋灾害风险考虑不足、特别是海啸灾害风险设防薄弱等诸多问题。因此,开展沿海大型工程海洋灾害风险评价,是有效提高海洋灾害防御能力和减少海洋灾害损失的关键技术方法之一,可为海洋灾害防御决策与管理提供基础依据。 编制《沿海大型工程海洋灾害风险评价技术导则》(以下简称《导则》),是落实和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观测预报管理条例》的具体要求,对科学论证和评价

沿海大型工程的海洋灾害风险,提出减轻或防御海洋灾害风险的对策措施,合理开发利用海洋,促进沿海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保障沿海经济建设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导则》的编制,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贯彻落实国家安全生产和防灾 —1— 减灾的要求,以保障沿海大型工程生产安全、减轻海洋灾害对生产和生活的威胁为目的,以海啸、风暴潮、海浪、海冰为海洋灾害要素,以成熟、实用的技术方法为依据,以实现业务化评价为运行模式,结合海洋灾害的特点,采取数据资料收集、补充勘察、分析计算与综合评估相结合的方法,依据工程的海洋灾害设防技术参数和设防标准,分析判断工程的灾害风险脆弱性,提出预防或减轻海域灾害影响的对策措施。《导则》主要内容包括: 分析和评估海啸、风暴潮、海浪和海冰致灾因子的特征,分析多灾种叠加及次生灾害风险评估方法的成熟度,提出评价大型工程风暴潮、海啸、海浪和海冰灾害风险的技术方法,提出改进大型工程海洋灾害设防技术参数和预防措施的对策建议。 二、工作简况(包括任务来源、计划项目编号、参加单位、主要工作过程、标准主要起草人及其所做的工作等) 1、任务来源、计划项目编号和参加单位 任务来源: 国家海洋局关于印发2012 年海洋预报减灾工作方案的通知(国海预字,2012,279 号),计划项目名称: 重大工程海洋灾害风险评估技术标准。 标准的编制任务由中国海洋工程咨询协会承担,国家海洋预报中心、国家海洋信息中心、国家海洋环境监测中心和相关技术单位参加编制。 2、主要编制工作过程中国海洋工程咨询协会与参加单位于2011年7 月组成了标准编制组,着手开展编制工作。标准编制组根据国家下达的任务要求,拟订了工作计

海洋动力灾害隐患排查技术规程

海洋动力灾害隐患排查技术规程海洋动力灾害是指由海洋动力因素引起的自然灾害,主要包括台风、风暴潮、海啸、强风和巨浪等。这些灾害可能对沿海地区的人民 生命财产造成巨大危害,因此对海洋动力灾害的隐患排查技术规程尤 为重要。 一、工作目的 海洋动力灾害隐患排查技术规程的制定旨在全面了解沿海地区的 海洋动力环境情况,排查潜在的海洋动力灾害隐患点,及早发现存在 的问题,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减少海洋动力灾害对人民生命财产 的危害。 二、工作内容 1.调查研究海洋动力特征:对当地的海洋环境和气象情况进行调研,了解台风、风暴潮、海啸、强风和巨浪等海洋动力的特征和规律。

2.分析评估潜在风险点:对沿海地区进行细致分析,评估可能存在的海洋动力灾害风险点,包括海岸线变化、堤防和防浪墙的破损情况、建筑物的抗风能力等。 3.采用现代技术手段:利用卫星遥感、无人机等现代技术手段,对海洋动力灾害隐患点进行全面覆盖,获取准确的数据和信息。 4.制定应急预案:根据隐患排查结果,制定相应的海洋动力灾害应急预案,明确相关的处置措施和救援方案。 5.加强监测和预警:建立健全的海洋动力灾害监测和预警系统,及时跟踪海洋动力环境的变化,预警可能发生的灾害。 6.完善防灾设施:根据排查结果,及时修复和加固堤防、防浪墙等防灾设施,提高抗灾能力。 三、工作方法 1.科学调研:利用气象、海洋科学等专业知识,对海洋动力灾害的特征和规律进行科学调研。 2.多元数据收集:通过多种手段,如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现场调查等,收集全面准确的海洋动力隐患数据。

3.综合分析: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综合分析,准确评估海洋动力灾害的潜在风险点。 4.专家评估: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对海洋动力灾害隐患点进行专业评估,确保排查结果的客观性和科学性。 5.联合协作:建立政府、科研机构、企业和社会组织等多方合作机制,共同开展海洋动力灾害隐患排查工作。 四、工作要求 1.突出科学性和系统性:排查工作要严格按照科学方法和规范流程进行,全面系统地了解海洋动力灾害隐患情况。 2.加强应急响应能力:根据排查结果,及时制定应急预案和相应的处置措施,提高海洋动力灾害的应对能力。 3.积极宣传倡导:通过各种途径,积极宣传海洋动力灾害防范知识,提高公众的防灾意识和应对能力。 4.加强监测和预警:建立健全的监测预警系统,及时更新海洋动力环境的监测数据,提高对潜在灾害的预警能力。 五、工作效果

05-海洋灾害隐患调查评估技术规范-总则

海洋灾害隐患调查评估技术规范-总则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海洋动力灾害隐患调查评估的目的、原则、范围、内容、流程、成果及相关技术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我国海岸带地区灾害性浪、潮、流等水动力现象致灾隐患的调查评估工作。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 14914-2006海滨观测规范 GB/T 17839-2011警戒潮位核定规范 GB/T 19721.1-2005海洋预报和警报发布第1部分:风暴潮预报和警报发布 GB/T 20257.2-2006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图图式第2部分:1:5000 1:10000 地形图图式GB/T 20258.2-2006基础地理信息要素数据字典第2部分:1:5000 1:10000 基础地理信息要素数据字典 GB/T 51015-2014海堤工程设计规范 GB/T 50805-2012城市防洪工程设计规范 GB 50014-2006室外排水设计规范 HY/T 058-2001海洋调查观测监测档案业务规范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海洋灾害承灾体 marine hazard exposure 承受海洋灾害的对象。 3.2 海堤(海塘,海挡,防潮堤)sea dyke 为防御风暴潮(洪)水和波浪对防护区的危害而修筑的堤防工程。 [GB/T 51015-2014,定义3.2] 3.3 标准海堤standard sea dyke 按一定的设计防潮(洪)标准修建,且有批准的工程设计文件或竣工验收报告的海堤。 3.4 隐患 latent dangers 存在确定性客观条件或防范能力缺陷的潜在危险因素。 3.5

绿潮灾害风险评估和区划技术导则(2022)

绿潮灾害风险评估和区划技术导则 1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绿潮灾害风险评估和区划的工作原则、工作程序、国家尺度评估和区划、省尺度评估和区划以及成果管理等。 本文件适用于绿潮灾害风险评估和区划。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HY/T 058-2010 海洋调查观测监测档案业务规范 HY/T 217-2017 绿潮预报和警报发布 MZ/T 027-2011 自然灾害风险管理基本术语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3.1 绿潮 green tide 海洋中一些大型藻类(如浒苔)在一定环境条件下暴发性增殖或高度聚集达到某一水平,导致海洋生态环境异常的一种现象。 [来源:HY/T 217—2017, 2.1] 3.23.2 绿潮灾害 green tide disaster 绿潮暴发而引起的近海海域生态损害或海洋产业经济损失的现象或事件。 3.33.3 承灾体 exposure 承受灾害的对象。 [来源:MZ/T 027—2011, 3.6] 3.43.4 绿潮分布面积 distribution area of green tide 绿潮分布包络线内海域的面积。 [来源:HY/T 217—2017, 2.2] 3.53.5 绿潮覆盖面积 coverage of green tide

绿潮覆盖海表面的面积之和。 [来源:HY/T 217—2017, 2.3] 3.63.6 沿岸海域 offshore area 由海岸线向海延伸12 n mile(海里)的海域。 [来源:HY/T 217—2017, 2.5] 3.73.7 绿潮分布占比 green tide distribution area proportion 绿潮分布面积与评估区域面积之比,以百分数表示。 3.83.8 绿潮覆盖率 coverage percentage of green tide 评估区域内绿潮覆盖面积与绿潮分布面积之比,以百分数表示。 3.93.9 抵岸时长 hoarding time on the shore 距离海岸线1公里范围内监测到绿潮的天数,以评估海域半数以上的陆岸监测点监测到绿潮天数为准。 3.103.10 绿潮灾害风险 risk of green tide 是指绿潮灾害发生及其造成损失的可能性。 3.113.11 绿潮灾害风险评估 risk assessment of green tide 综合考虑绿潮灾害危险性、承灾体脆弱性,对绿潮灾害风险进行评价估算的过程。 3.123.12 绿潮灾害风险区划 risk zoning of green tide 基于绿潮灾害风险评估结果,对绿潮灾害风险程度进行空间区域等级划分与综合。 4工作原则 4.1分尺度原则 根据我国现行行政管理体制,分为国家、省尺度;各尺度的评估目的、评估内容、评估方法以及评估成果等应有区分而又相互衔接。 4.2可靠性原则

海洋功能区划技术导则

海洋功能区划技术导则海洋功能区划技术导则是指在海洋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之上,将海洋进行分类的一种方法。通过对不同功能区的划分,可以有效地保护海洋生物资源,并合理利用海洋资源,实现海洋的可持续发展。本文将着重介绍海洋功能区划技术导则的概念、目的、方法以及实现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一、概念 海洋功能区划技术导则是指通过对海洋进行系统、科学的分区管理,明确各区域的不同功能和相应管理措施,保障有效利用海洋资源并保护海洋生态环境的一种管理方法。 二、目的 海洋功能区划技术导则的主要目的是合理利用和保护海洋资源,实现海洋的可持续发展。通过对海洋进行分区,明确各个功能区的不同特点,有针对性地制定管理措施,达到最优资源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的目的。 三、方法 1、分区原则 划分海洋功能区时应尊重自然、生态、社会经济条件,并以生态、社会、经济三要素为基础。 2、分类方法

(1)生态系统分类法:将海洋生态系统分为亲浅海系统、大陆架系统、大洋系统和深海系统等几个生态系统。 (2)区域分类法:按照东、南、西、北等地理区域进行分类,常用于区域合作、规划与管理等方面。 (3)功能分类法:按照海洋资源的功能实现要求进行分类,例如污染承载区域、资源保护区域、生态研究区域等。 (4)应用分类法:按照浓缩度、种类等进行分类,例如水产养殖区、海洋旅游区、海底地质勘探区等。 3、技术分析 技术分析主要是应用科学的方法对海洋生态系统、养殖区、港口码头、交通运输、海洋资源和文化遗产等进行综合考虑和评估,为各种功能区划分提供技术支持。 四、实现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1、科学性 对海洋生态环境、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进行科学评估,尊重自然规律,确保海洋功能区划工作具有科学性和可行性。 2、参与性

海洋工程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海洋工程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随着经济发展和人口增加,人类对海洋资源的持续利用需求日益增强,海洋工程的发展也跟上了这一发展趋势。然而,海洋工程的发展也会造成严重的环境影响。环境影响评价作为保护海洋环境和资源利用谨慎发展的重要方法和标准,必须得到加强。《海洋工程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以下简称“本导则”)旨在总结目前海洋工程环境影响评价的技术方法,提供给建设者和规划者一个全面且科学的认识,以保护海洋资源,同时发展海洋经济。 本导则包括以下基本内容: 1、海洋工程环境影响评价的基本原理:海洋工程环境影响评价是指根据海洋工程项目所带来的可能影响,对其可能给海洋环境带来的潜在危害程度进行科学评估和分析,并根据评价结果,制定防护和管理措施,保护海洋环境免受不良影响。 2、海洋工程环境影响评价的技术要求: (1)建立海洋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综合流程; (2)采用定量分析的方法,对海洋环境中的物质,能量,生物等进行计算,得出项目影响的定量评价; (3)建立海洋环境受影响的主要因子的数量模型,从模型结果中推断出项目可能产生的影响; (4)采用定量分析方法,结合实地检测结果,对海洋工程环境影响进行价值评估。 3、海洋工程环境影响评价的环境风险管理策略:环境风险管理

的基本原则是“以预防为主”,具体采取的措施包括:(1)在海洋项目建设初期,就应建立环境风险管理系统,以减少海洋项目所产生的环境风险;(2)在建设过程中,实施和维护海洋工程与环境的协调耦合关系;(3)在建设结束后,应进行审计检查,以确保所作出的环境保护措施得到正确执行。 以上是《海洋工程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的主要内容,它反映了海洋工程环境影响评价的标准,也是海洋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要保障。为了确保本导则在实践中的正确贯彻,相关部门应加强监管,落实技术指导,确保海洋工程的建设安全、顺利,同时保护海洋环境。

海岸带生态减灾修复技术导则

海岸带生态减灾修复技术导则 1. 引言 海岸带是指陆地与海洋之间的过渡区域,是自然界中非常重要的生态系统。然而,由于人类活动和自然灾害的影响,海岸带生态系统面临着严重的破坏和退化。为了减轻灾害风险并恢复海岸带生态系统的功能,制定一套科学、有效的生态减灾修复技术导则非常必要。 本文旨在提供一份全面详细、完整且深入的海岸带生态减灾修复技术导则,以指导相关工作者在实践中进行海岸带生态修复工作。 2. 海岸带生态减灾修复原则 在制定具体技术措施前,需要明确以下原则: 2.1 综合管理原则 综合考虑海岸带生态系统中各种因素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采取综合管理措施,促进各种生物多样性和功能恢复。 2.2 自然恢复优先原则 尊重自然演替规律,在可能的情况下,优先采用自然恢复方式进行修复,通过自然过程实现海岸带生态系统的逐步恢复。 2.3 适应性管理原则 根据不同区域、不同生态系统类型和不同干扰程度,制定具体的修复方案,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改进。 3. 海岸带生态减灾修复技术导则 3.1 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恢复技术 •保护和恢复海岸带生态系统中的关键物种,包括濒危物种和重要栖息地。•引入本地适应的植物物种,加强植被恢复工作。 •建立人工鱼礁和海洋保护区,促进海洋生态系统的恢复。 3.2 水文环境调控技术 •建设人工湿地,增加湿地面积,提高水资源保持能力。 •合理调整水文环境,减少河口侵蚀和沉积速率。 3.3 技术防护措施 •建设固定式防波堤、海堤等结构,减少风浪侵蚀。

•采用生物防护措施,如沙丘固沙植被的种植和保护。 3.4 沿岸土地管理技术 •合理规划和管理沿岸土地利用,减少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破坏。 •推行可持续农业和渔业,减少农药和化肥的使用,保护水体环境。 3.5 社会参与与教育宣传 •加强公众教育宣传工作,提高公众对海岸带生态系统重要性的认知。 •鼓励社区居民参与海岸带生态修复工作,增强社区自我管理能力。 4. 结论 海岸带生态减灾修复技术导则是指导相关工作者开展海岸带生态修复工作的重要指南。本文提供了一套全面详细、完整且深入的技术导则,包括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恢复技术、水文环境调控技术、技术防护措施、沿岸土地管理技术以及社会参与与教育宣传等方面。遵循这些原则和技术导则,将有助于减轻灾害风险并恢复海岸带生态系统的功能。 我们希望通过这些努力,能够保护和修复海岸带生态系统,为人类提供更好的生态环境和灾害防护措施。

海洋倾倒区选划技术导则

海洋倾倒区选划技术导则 现代海洋倾倒区选划是一种必不可少的环境评估管理技术,在进行环境影响评估(EIA)时可作为指导,用来确定研究区域中最容易受到影响的地点及其程度。因此,选 择和设计船舶倾倒区是把这一技术运用于实践的一个关键步骤。 法规框架 选择船舶倾倒区的环境评估从建构遵守国际、国家、地方法规的法律框架的环境管理 要求出发,其目的是尽量减少或避免倾倒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并将其纳入相关的评价活动中。根据有关法规,用来选址和设计合理且安全的船舶倾倒区必须考虑其环境影响,比如 海洋生态系统、海水质量、潮汐、海浪和航行安全等。 倾倒区位 在选择和设计船舶倾倒区的过程中,首先要考虑倾倒区的位置,位置是控制污染源和 护理海洋生态系统的重要依据。因此,倾倒区应尽可能远离环境脆弱区,考虑海域深度、 倾倒污染物类型、海流方向及其强度等因素。倾倒区位置还要考虑船舶航行安全,比如避 免深水航道、熔岩山脉及海域潮深中易发生碰撞的情况,还要考虑船舶安全处置可能发生 污染事故时的应急响应条件。 倾倒区分辨率 为了有效区分船舶倾倒区并完成评估,一般要有较高的分辨率,一份靠谱的倾倒区选 划应当考虑倾倒区的范围、过渡带以及海洋对倾倒物的吸收、扩散和混合过程,用来确保 估算的环境影响尽可能准确。 规划程序 海洋倾倒区选划的规划程序应当根据是否影响威胁关键生态体系和受影响群体来进行:包括倾倒区选址、范围和过渡带专项设计、船舶安全疏散技术和应急响应处置技术以及倾 倒区复查和跟踪监控技术等等。 技术标准 海洋倾倒区选址及设计时,应严格执行国际、国家、地方有关船舶倾倒区技术标准以 及《海水质量技术规范》等相关标准的要求,以确保环境影响控制的安全。 综上所述,现代海洋倾倒区选划技术导则应注重以下几点:一是遵循国际、国家、地 方法规;二是合理设计合理且安全的倾倒区位置;三是将倾倒区分辨率提高以完成评估; 四是仔细制定船舶倾倒区的规划程序;五是严格遵守海洋倾倒区技术标准及《海水质量技 术规范》的要求。

海啸灾害风险评估和区划技术导则(2016年)

海啸灾害风险评估和区划技术导则Guideline for risk assessment and zoning of tsunami disaster

目次 前言........................................................................................................................................................................... V 1 范围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 3 术语和定义 (2) 4 工作原则 (5) 4.1 分尺度原则 (5) 4.2 可靠性原则 (5) 4.3 综合性原则 (5) 4.4 一致性原则 (5) 5 工作程序 (5) 5.1 资料收集 (5) 5.2 潜在海啸源确定 (6) 5.3 风险分析 (6) 5.4 风险区划 (6) 5.5 成果制图 (6) 5.6 报告编制 (6) 6 国家尺度评估和区划 (7) 6.1 工作目的和技术路线 (7) 6.2 资料收集与处理分析 (7)

6.3 潜在海啸源确定 (9) 6.4 模型建立 (10) 6.5 模型验证 (11) 6.6 海啸数值模拟计算 (11) 6.7 海啸灾害风险评估和区划 (11) 6.8 海啸灾害风险评估和区划图件编制 (13) 6.9 评估报告编制 (13) 7 省尺度评估和区划 (14) 7.1 工作目的 (14) 7.2 工作内容 (14) 7.3 海啸灾害风险评估和区划图件编制 (14) 7.4 评估报告编制 (14) 8 市/县尺度风险评估与区划 (15) 8.1 工作目的和技术路线 (15) 8.2 资料收集与处理分析 (15) 8.3 潜在海啸源确定 (17) 8.4 模型建立 (17) 8.5 模型验证 (18) 8.6 海啸数值计算 (19) 8.7 海啸风险评估和区划 (19) 8.8 海啸淹没风险图和应急疏散图编制 (20)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