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血常规白细胞计数偏高的原因

血常规白细胞计数偏高的原因

血常规白细胞计数偏高的原因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血常规白细胞计数偏高的原因

导语:白细胞俗称白血球,是人体血液中非常重要的一类血细胞。白细胞在人体中是非常重要的,人体不舒服的时候经常会通过白细胞数目的显着变化而表

白细胞俗称白血球,是人体血液中非常重要的一类血细胞。白细胞在人体中是非常重要的,人体不舒服的时候经常会通过白细胞数目的显着变化而表示出来。因此我们有时候如果感冒或者别的严重的毛病都要化验血才能看出来问题的严重性,那么血常规白细胞计数偏高是什么意思呢?我们一起来看下下面的介绍。

1白细胞增高一般提示存在感染或其他炎症,有消化道症状一般提示消化系统炎症,如肠炎、胰腺炎、阑尾炎等;偶尔消化道外的炎症也能引起呕吐,如神经系统炎症、肺炎。抗生素治疗应该能解决,炎症治愈对身体没影响

2临床上血常规检查出现白细胞增多,一般是出现细菌感染引起的,也可能是由于人急性创伤,白细胞应激性增高引起,根据临床各种病症不同有不同的病因,建议您根据病症至相关科室进行正规治疗3白细胞的数值,除了疾病因素可以引起变化外,亦受生理因素及其他原因影响,餐后、剧烈运动、寒冷、疼痛、恐惧等可致白细胞升高;冬天白细胞比夏天高,下午检查比清晨高;妊娠亦可使白细胞升高。感染可引起白细胞偏高。但只是白细胞比例较多并不能确诊是什么病看到了上面的介绍还在担心的你是不是心里有底了呢,白细胞偏高不可怕,可怕的是自己把它看的太重要而随波逐流,白细胞计数偏高的原因有很多种,及时的去医院就医如果没什么太大的问题就可以过去的,同时还要注意问清楚大夫在饮食方面该不该注意,一定要遵医嘱才能好的快。在这里祝您身体健康早日康复!

预防疾病常识分享,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

血常规常识

1.血常规简介 血常规包括血红蛋白测定、红细胞计数、白细胞计数及白细胞分类计数4项。 a.血红蛋白(Hb):正常男性为120~160g/L,女性为110~150g/L,新生儿170-200g/L。 *增高:真性红细胞增多症,严重脱水,肺原性心脏病,先天性心脏病,高山地区的居民,严重烧伤,休克等. 降低:贫血,出血* b.红细胞(RBC)计数:正常男性为400-550万/μL,女性为350~500万/μL,新生儿为600~700万/μL; *增高:真性红细胞增多症,严重脱水,肺原性心脏病,先天性心脏病,高山地区的居民,严重烧伤,休克等. 降低:贫血,出血* c.白细胞(WBC)计数:正常成人为4000~10000/μL,新生儿为15000~20000/μL,6个月至2岁婴儿为11000~12000/μL。 *升高:各种细胞感染,炎症,严重烧伤.明显升高时应除外白血病. 降低:白细胞减少症,脾功能亢进,造血功能障碍,放射线,药物,化学毒素等引起骨髓抑制, 疟疾,伤寒,病毒感染,副伤寒. *白细胞增多常见于炎性感染、出血、中毒、白血病等。其减少常见于流感、麻疹等病毒性传染病及严重败血症、药物或放射线所致及某些血液病等。* d.白细胞分类计数(DC,以比值计):白细胞分为5类。 一是中性粒细胞(Gran),正常为0.50~0.70,增高或减少的原因与白细胞计数相同; *增高:细菌感染,炎症; 降低:病毒性感染* 二是淋巴细胞(Lym),正常为0.20~0.40,增多时常见于中性白细胞减少、结核、百日咳等;其减少常见于中性白细胞增多; *增高:百日咳,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病毒感染,急性传染性淋巴细胞增多症,淋巴细胞性白血病; 降低:免疫缺陷* 三是嗜酸性粒细胞,正常为0.005~0.05,增多见于寄生虫病、过敏性疾病及某些皮肤病;*增高: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及慢性溶血性贫血.* 四是嗜碱性粒细胞,正常为0~0.01,临床意义不大; 五是单核细胞,正常为0.03~0.08,增多时见于急性传染病恢复期。 *增高:结核,伤寒,疟疾,单核细胞性白血病.* e.血小板(PLT):正常情况:(100-300)%

血常规白细胞计数的影响因素

血常规白细胞计数的影响因素 白细胞增多的因素: 有炎症的时候,血液,尿液里面的白细胞就会增加。还有一些血液病的白细胞也会增加。 此外医生常常要根据血常规中的白细胞状况进行分析,判断患者是否存在感染。一般来讲感染会引起白细胞增高。但某些白细胞增高不一定就是存在感染。 许多生理因素:可以引起白细胞总数增加。白细胞的生理波动幅度很大,在安静和休息时白细胞数较低,活动和进餐后较高,一日之间的最高值与最低值之间可相差1倍比如:剧烈运动;体力劳动;在冬季长时间暴露于冷空气之后;饱餐、淋浴后也常有白细胞轻微增高。生理性白细胞增高还见于情绪紧张,饥饿时低血糖等。但生理性白细胞增多是暂时的,去除影响因素则很快恢复。产生机制可能是与各种生理因素刺激时,体内儿茶酚胺分泌增多,导致边缘白细胞进入循环所致。 许多药物可以引起白细胞总数增加。比如:某些抗生素(antibiotic)如红霉素、头孢赛曲等;还有儿茶酚胺类药如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间羟胺、多巴胺等;另外肾上腺皮质激素氢化可的松、地塞米松、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等均可引起白细胞总数增多。抗精神病药碳酸锂也可以引起白细胞数量增多。

总之,血常规中白细胞增高不一定是感染,很可能是由于上述生理因素或药物所致.血液病的白细胞也会增加。 白细胞减少的原因看你存在那些因素 (1)药物因素:能引起白细胞减少的药物很多,主要有抗癌药、氯霉素、磺胺类消炎药止痛片,治疗甲亢的药物,治疗糖尿病的药物等。 (2)感染因素:很多感染性疾病可引起血细胞减少,如伤害、病毒感染、支原体肺炎、传染性肺炎、粟粒性肺结核等。(3)血液病:如急性白血病、恶性淋巴瘤、恶性组织细胞病、脾功能亢进、再生障碍性贫血等。 (4)接触放射线:如接触X线、钴60、磷32等。 (5)其他:结缔组织病,系统性红斑狼疮、肝硬化特别是伴有脾肿大者。

血常规镜检标准

血常规镜检标准 1.手工复片镜检标准 1.1单一标准 1.血液病初诊病人; 2.临床医生要求分类者; 3.单核细胞高于16%( 确诊的肿瘤病人除外) 者; 4. 成人淋巴细胞高于60%者; 5.嗜酸性粒细胞高于15%者;嗜碱性粒细胞高于5%者; 6.WBC总数超过30×109/L者。 1.2复合标准 7.机器未分类,WBC散点图异常的;并伴随IP信息提示需要分类者; 8.WBC高于20×109/L,并且伴随血红蛋白降低者; 9.贫血,并且伴随血小板降低者; 10.儿童,白细胞总数高于10×109/L,淋巴细胞高于75%者。 2. 血常规检测项目仪器复检(复查)标准 l、检测项目结果处于危急值。 2、本次结果与上次近期结果差别较大。 3、血细胞分析仪提示需复查,如白细胞、血小板计数结果超出参考范围。 4、血常规白细胞未分类或其它不完整项目,复检后的化验报告“备注栏”注明“已复查”。 3. 血常规复片镜检的方法 必须保证良好的制片及染色效果,首先进行对血细胞数量的评估,选择在红细胞排列很少有重叠的部位进行镜检。 评估的方法:(经验) l、白细胞计数为4.0~7.0×109/L时,每个高倍镜视应见到2~4个白细胞; 2、白细胞计数为7.0~10.0×109/L时,每个高应见到4~6个白细胞; 3、白细胞计数为10.0~13.0×109 /L时,每个野应见到6~lO个白细胞; 4、白细胞计数为13.0~18.01×109/L L时,每个高倍镜野应见到10~12个白细胞; 5、油镜下每视野见到1个血小板相当于血小板计数10×109/L: 6、如果镜检评估的白细胞数量与仪器计数结果相差很大时,需重复进行计数测定。 7、复片镜检分类计数是根据白细胞数量而决定的,为保证结果的准确性和高效性,采用分类方法是:(1)白细胞计数1.0~30.0×109/L时,油镜下计数100个白细胞;(2)白细胞计数30.0×109/L以上时应计数200个白细胞;(3)WBC<1.0×109/L,不分类。

白细胞计数及分类的临床意义分析

白细胞计数及分类的临床意义分析白细胞是一类有核的血细胞。白细胞不是一个均一的细胞群,根据其形态、 功能和来源部位可以分为三大类:粒细胞、单核细胞和淋巴细胞。白细胞与红细胞和血小板一样都起源于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在细胞发育过程中又都是经历定向祖细胞、前体细胞,而后成为具有各种细胞功能的成熟白细胞。 1 白细胞计数 1.1 检验标本的正确采集严格使用EDTA-K2抗凝静脉血,抽血后立即轻轻颠倒混匀,防止血小板黏附和聚集,摇晃切勿用力,防止产生气泡及造成溶血;取样后2小时内及时送检进行测定,室温贮存不得超过6小时。 1.2 临床意义白细胞总数具有明显的生理波动性,一日之间最高值与最低值之间可以相差1倍。如下午较上午偏高;用餐后较用餐前偏高;剧烈运动、情绪激动时较安静状态下偏高;月经前期、妊娠、分娩、哺乳期亦可增高;新生儿及婴儿明显高于成人。 正常成年人白细胞总数是(4.0~10.0)×109/L,每日不同的时间和机体不同的功能状态下,白细胞在血液中的数目是有较大范围变化的。当每升超过10.0×109个白细胞时,称为白细胞增多。而每升少于4.0×109个白细胞时,称为白细胞减少。机体有炎症时常出现白细胞增多。 有急性感染,组织损伤、坏死、恶性肿瘤、白血病,尤其是慢性白血病、急性失血、急性中毒、类白血病反应等,白细数计数病理性增多。某些感染,如革兰阴性杆菌感染、病毒感染、寄生虫感染等;某些血液病,如再生障碍性贫血、粒细胞缺乏症、白细胞不增多型白血病等;自身免疫性疾病;理化损伤及药物反应;肝硬化、脾功能亢进等,出现病理性减少。抗癫痫类药物、某些抗生素、麻醉药、激素类药物可引起一过性白细胞增多。磺胺类药物、解热镇痛药、抗肿瘤药物等,会使白细胞降低。 2 白细胞分类计数、,。 参考值:中性杆状核粒细胞1%~5%,(0.04~0.50)×109/L;中性分叶核粒细胞50%~70%,(2.00~7.00)×109/L;嗜酸性粒细胞0.5%~5%,(0.02~ 0.50)×109/L;嗜碱性粒细胞0%~1%,(0~0.10)×109/L;淋巴细胞20%~40%,(0.80~4.00)×109/L;单核细胞3%~8%,(0.12~0.70)×109/L 2.2 临床意义 2.2.1粒细胞中性粒细胞有趋化作用和调节作用、变形性和粘附作用、吞噬作用和杀菌作用。由于中性粒细胞占白细胞总数的50%~70%,其增高和减低直接影响白细胞总数的变化。在临床的具体应用中单纯的白细胞总数检测意义不大,其数量变化必须参考白细胞分类的变化值。 中性粒细胞病理性增多急性化脓性感染时,中性粒细胞增高程度取决于感染微生物的种类、感染灶的范围、感染的严重程度、患者的反应能力。如感染很局限且轻微,白细胞总数仍可正常,但分类检查时可见分叶核百分率有所增高;中度感染时,白细胞总数增高大于10×109/L,并伴有轻度核象左移;严重感染时总数常明显增高,可达20×109/L以上,且伴有明显核象左移;在脾破裂

血液检查白细胞高的引起原因

血液检查白细胞高的引起原因 人的身体当中分为白细胞与红细胞这种现象是不同的,每一种类的细胞都是平均数量的,如果一旦出现了血液检查白细胞高,就很有可能是身体出现的问题,比如说某些细菌感染而造成的疾病原因,甚至是全身性的感染那我们该怎么办呢。 一般是感染后白细胞才会升高,白细胞高提示体内有炎症感染,往往也会有发烧症状.如果白细胞计数中性粒比率偏高,说明 是细菌感染,淋巴细胞比率偏高,说明是病毒感染.你也可能是混 合感染.消炎和抗病毒治疗就可以了.意见建议:没什么大问题. 一般感冒都会引起这些症状.而婴幼儿的白细胞一般都要比成人 高一下!婴幼儿一般抵抗力较差,所以平时需要加倍呵护,平时注 意他的卫生,不要受凉就好了.白细胞多是不能判断是白血病的. 白血病的特异性诊断时做骨髓检查,血常规结果对大部分白血病 可起到提示作用.白血病诊断标准:实验室诊断标准:血红蛋白,红细胞明显较少,血小板减少,白细胞明显增高或者明显减少,血 涂片中原始加早幼粒,原单加幼单,

1)某些细菌性感染所引发的疾病,特别是化脓性球菌引起的局部炎症和全身性感染,如:脓肿、化脓性脑膜炎、肺炎、阑尾炎、中耳炎、扁桃体炎、脓胸、肾盂炎、输卵管炎、胆囊炎及败血症等。(2)某些病毒性感染所导致的疾病:乙型脑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麻疹等。(3)严重的组织损伤或坏死:如大手术后,烧伤,急性出血严重创伤,血管栓塞等。(4)过敏反应:如输血反应,药物过敏,急性变态反应性疾病等。 对于生活当中的常规检查朋友们是需要注意的特别是狠毒 的彭的发现血液检查白细胞高这种现象及时治疗防止病情的危害,一旦出现感染与影响很容易会造成一些疾病的发生。

白细胞计数解读

白细胞计数解读 作为血细胞的重要组成部分,白细胞的主要生理功能就是防卫作用,也就是参与机体的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拿一句比喻来说,白细胞是抵御一切外来「敌人」的中坚力量,长期与一切的「非己分子」进行着殊死搏斗。 马克思的观点在医学领域同样适用,一切事物都要辩证看待,当机体炎症反应过重或者发生超敏反应时,白细胞就会造成自身组织损伤了。还有很多自身免疫性疾病,长期久治不愈,都是因为我们的白细胞不能正确地识别「非己成分」,错把自身组织当成了攻击的对象,产生了针对自身的抗体。 白细胞升高还是降低这些因素说了算 在病理学上面,白细胞被称为「炎症细胞」,白细胞渗出是炎症反应最重要的特征(炎症细胞不完全是白细胞,还包括参加炎症反应的组织固有细胞比如「内皮细胞」)。白细胞计数可随着每天的不同时间和机体不同的功能状态而在一定范围内变化,当然,这个过程通常是在参考范围内进行的。 白细胞作为与「非己分子」势不两立的中坚力量,当机体发生感染性病变的时候,其必然要站出来迎阵杀敌,在这个过程中,白细胞的计数也常常会发生一些改变。那么,我们是否可以根据白细胞计数的变化直接得出机体是存在感染或者不存在感染的结论呢?白细胞计数的变化与感染之间又到底存在着什么样的关系呢?

为了弄清楚这个问题,我们首先需要了解哪些因素可能引起白细胞计数的变化。一般将这些因素分为生理性的和病理性的两大类。 1. 生理性因素: (1)年龄:新生儿计数较高,可达(15~30)×10^9/L,通常在 3~4d 降至10×10^9/L。 (2)日间变化:一般安静松弛时白细胞较低,活动和进食后较高;早晨较低,下午较高,一日之内可相差 1 倍。 (3)运动、疼痛和情绪影响:剧烈运动、剧痛、极度恐惧等均可使白细胞短时升高。 (4)妊娠与分娩:妊娠期特别是最后 1 个月白细胞升高,分娩时可达34×10^9/L,产后 2~5d 恢复正常;女性绝经期、月经期则可降低。 (5)饮酒、大量吸烟、冷浴亦可升高,由于生理因素,同一检测对象白细胞计数甚至可波动 50%。 (6)应用糖皮质激素时也会见到白细胞计数升高,在分类计数里面以中性粒细胞增高为主。 2. 病理性因素可以再细分为引起白细胞升高的因素和引起白细胞降低的因素 A:引起白细胞升高的因素:①各种球菌引起的急性感染及化脓性炎症:中耳炎、扁桃体炎、阑尾炎、脓肿等;②全身感染:肺炎、败血症、猩红热等;③中毒:尿毒症、糖尿病酸中毒、汞中

白细胞偏高原因

白细胞偏高原因 白细胞偏高的情况一般是在临床上的血液检测中会察觉的,通常来讲,在发现白细胞偏高后,患者要尽快的找到相应的原因,因此,下面我们就对白细胞高的具体原因进行分析 白细胞偏高原因是什么呢?什么原因能造成白细胞偏高呢?白细胞增多是不是病理性的呢? 一、生理性白细胞偏高 白细胞生理性波动很大,计数波动在30%以内多无意义,只有通过定时和连续观察才有诊断价值。生理性增多可见于长期大量吸烟者,初生儿、经期及排卵期、妊娠期、分娩期、进食后、午后、脑力和体力劳动后、日光活紫外线照射后、冷热水浴后及高温、严寒后均可使白细胞轻度增高,剧烈运动、剧痛和情绪激动等也可使白细胞显著增高。 二、病理性白细胞偏高 肝脓肿、肝癌、暴发性肝炎及重型肝炎等。一些重型肝炎患者,由于其肝组织大量坏死所形成的抗原刺激淋巴细胞增值分化和骨髓粒细胞释放增加等,本身存在白细胞计数真性升高的现象。 三、其他疾病引进的白细胞偏高 白细胞偏高如果是生理性的增多,是不需要太担心的,如果是病理性的升高,建议及时做全面的检查,找出问题的关键,推荐武警北京总队第三医院肝病中心,那里拥有国内先进的诊疗设备,高速螺旋ct、核磁共振、乙肝病毒hbv基因检测系统、肝脏

b超等一批高精端医疗设备,部分设备达国内一流水平,这为精确诊断提供了最科学的依据。 白细胞偏高可能出现的三种状况: 1、如果人体血液中白细胞数量偏高,则说明身体本身已经受到细菌入侵,并且有可能产生的炎症,身体会产生大量的白细胞来吞噬细菌,吸收炎症。除此之外,很多疾病也能导致白细胞数量升高。 2、如果一个人患有真性红细胞增多症或者是身体脱水严重则白细胞数量会上升,如果是患有肺原性心脏病或者是先天性心脏病,则白细胞数量也会明显上升。另外,居住在高山地区的人容易身体白细胞数量上升。 3、有的人可能是严重烧伤或者是因为出血儿休克则白细胞数量上升。除此之外,身体比较严重的炎性感染,或者是患有白血病以及得了流感以及麻疹等疾病都可以造成白细胞上升。接受放疗可使得白细胞数量暂时上升。

解读血常规中的白细胞知识

解读血常规中的白细胞知识 血常规是许多患者都会进行的检查项目,对于其中的白细胞一项,你的了解足够吗? 血常规可以有助于我们及时发现病人是否存在感染情况,尤其是细菌感染,或者及时发生病人是否存在白细胞降低,甚至三系减低。但是对于白细胞异常的患者,是否能够准确的分析却需要很多的知识,比如,如下这些知识你还记得么: 粒细胞起源于造血干细胞,在高浓度集落刺激因子作用下粒系祖细胞分化为原粒细胞,经数次有丝分裂,依次发育为早幼粒、中幼粒、晚幼粒(丧失分裂能力)、杆状核和分叶核粒细胞。一个原粒细胞经过增殖发育,最终生成8~32个分叶核粒细胞。此过程在骨髓中约需10 d,成熟粒细胞进入血液后仅存活6~10 h,然后逸出血管进入组织或体腔内。 粒细胞在组织中可行使防御功能1~2 d,衰老的粒细胞主要在单核巨噬细胞系统破坏,其余从口腔、气管、消化道、泌尿生殖道排出,同时,骨髓释放新生的粒细胞补充周围血而保持白细胞数量相对恒定。正常情况下,每小时进行更新的粒细胞约有10%。下面看一下粒细胞成熟过程图。 目前,根据粒细胞群发育阶段,人为地分为分裂池、成熟池、贮备池、循环池和边缘池等。

①分裂池:包括原粒细胞、早幼粒细胞和中幼粒细胞,能合成DNA,具有分裂能力; ②成熟池:包括晚幼粒细胞和杆状核粒细胞,失去分裂能力; ③贮备池:包括杆状核粒细胞和分叶核粒细胞,成熟粒细胞贮存于骨髓,在贮备池中停留3~5 d,数量为外周血5~20倍,贮备池中细胞,在机体受到感染和其他应激反应时,可释放入循环血液,通常只有杆状核或分叶核中性粒细胞能从贮备池进入血液,当病情严重时,少量晚幼粒细胞也能进入外周血; ④循环池:进入外周血的成熟粒细胞有一半随血液而循环,白细胞计数值就是循环池的粒细胞数; ⑤边缘池:进入外周血的另一半成熟粒细胞,粘附于微静脉血管壁,边缘池和循环池粒细胞保持动态平衡,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边缘池和循环池中的粒细胞可一过性地从一方转向另一方,使白细胞计数显示大幅度甚至成倍波动。 中性粒细胞动力学分成阶段是人为的,有助于分析外周血中性粒细胞增高或减低的原因: ①暂时性增高:如严寒或暴热引起的白细胞增多,是由于细胞从边缘池释放入循环池。 ②持续性增高:如化脓性感染、晚期肿瘤引起的白细胞增多,是由于趋化因子作用使贮备池细胞释放入循环池,而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引起

白细胞计数偏高怎么办

白细胞计数偏高怎么办 白细胞计数偏高怎么办?很多疾病在治疗之前,都需要进行血常规的检查,而血常规中比较需要注意的一项就是白细胞。那么白细胞计数偏高怎么办?下面就由小编为您详细讲解。 文章目录 白细胞计数偏高怎么办 1、白细胞计数偏高怎么办 发病原因:白细胞中的6-磷酸脱酶缺活性降低所致的细菌感染。 预防:G-6-PD及其生化变异型“正常”酶称之为 G-6-PDB,G-6-PD缺乏症是由于编码G-6-PD氨基酸序列的 G-6-PD结构基因异常所致。部分纯化残存酶的详细的生化研究提示它们之间存在异质性,这些异常的酶即为G-6-PD生化变异型。1966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在日内瓦召开的国际会

议上对G-6-PD变异型的命名、分型标准及方法作了统一规定。G-6-PD的定型主要根据电泳速率及酶动力学特征参数,诸如酶活性、电泳速率、6-磷酸葡萄糖(G6P)和辅酶Ⅱ(NADP)的米氏常数(KM)底物同类物(去氧G6P、磷酸半乳糖、脱氨NADP、辅酶Ⅰ)利用率、热稳定性、最适pH,但最低限度需要下列5项:酶活性;电泳速度;G-6-PD米氏常数;去氧G6P的相对利甩率;热稳定性。 2、什么是白细胞 白细胞(英文名:leukocyte,white blood cell,简 称:WBC),旧称白血球。血液中的一类细胞。白细胞分为中性

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单核细胞、淋巴细胞。前三种因其胞质内含有嗜色颗粒,故称为粒细胞。在显微镜下可以看到,血细胞中体积比较大、数量比较少。具有细胞核。其主要作用是吞噬细菌、防御疾病。 白细胞是人体与疾病斗争的“卫士”。当病菌侵入人体体内时,白细胞能通过变形而穿过毛细血管壁,集中到病菌入侵部位,将病菌包围﹑吞噬。如果体内的白细胞的数量高于正常值,很可能是身体有了炎症。 3、白细胞的类型 其实白细胞还可以细分为五种类型,使用仪器或人工方法对这五类细胞分别计数,被称为白细胞分类计数。这五类白细胞中嗜中性粒细胞占50%~70%,淋巴细胞占20%~40%,单核细胞占3%~8%,嗜酸性粒细胞占1%~5%,嗜碱性粒细胞不超过1%。 白细胞计数偏高意味着什么 白细胞计数偏高仅仅是炎症的一种表现,但是它依然会给人们的身体健康带来比较严重的威胁,如果是炎症下不去的话,疾病在治疗的时候没有办法取得好的治疗效果的,这些疾病在治疗的时候首先就需要消炎治疗。

白细胞数偏高就一定是细菌感染吗

白细胞数偏高就一定是细菌感染吗血常规,俗称“血象”,是临床上最常见的一项血液检查。 血常规中的许多指标都是病理改变常用的敏感指标,通常白细胞、红细胞、血红蛋白和血小板最具诊断参考价值。其中临床常以白细胞数来大致判断感染是病毒性还是细菌性的。 白细胞:人体防御的卫士 白细胞是人体重要的防御细胞,对人体具有保护和防御功能。白细胞的正常参考值()×10^9个/L。 白细胞根据形态可以分为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 中性粒细胞:在白细胞中所占百分率最高,达到(50%-70%),它能够吞噬和杀死细菌,防止细菌和有害物质侵入机体,是影响白细胞总数的关键。 淋巴细胞:与免疫有关,它是机体保护自己不受病原体侵袭的主要细胞,主要是通过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来发挥作用的。 单核细胞:具有很强的吞噬功能,能够从血液中清除死亡和不健康的细胞、废物和碎片以及杀死入侵的细菌。 白细胞数量和功能异常多见于白细胞疾病。 病理性增多:常见于急性感染、中毒或严重组织损伤、白血病等。 病理性减少:常见于细菌或病毒感染、血液系统疾病(如低增生性白血病)以及免疫系统疾病等。 如果存在细菌感染的话,最明显的表现是白细胞的变化。细菌性感染第一看白细胞增高,跟感染程度有关系,感染程度越重,增高越大。如果是非常严重的感染,有可能白系跑还要降低,一般

上线是一万,孩子发烧、感冒血象一万二,一万五,高度怀疑孩子是不是呼吸道感染,可能需要抗生素了。 但有时候白细胞特别高,不见得就一定是细菌感染,白细胞内还有淋巴细胞和中性粒细胞。如果孩子患有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他体内的淋巴细胞就特别高,所以白细胞总数也特别高,可能达到20000,甚至30000,实际上这里面大部分是淋巴细胞,而不是中性粒细胞。 常见支原体感染,不会让白细胞异常增高。看孩子感染性疾病,一定要把白细胞总数和分类联合在一起看,如果白细胞总数增高,分类里面以中性粒细胞为主,中性粒细胞增高的话,孩子是很有可能是一个细菌感染。一般在病毒感染的话,中性粒细胞不会增加的,除了白细胞不高以外,可能以淋巴细胞分类为主。 “血液白细胞总数与年龄呈反比。新生儿白细胞会高过20;6个月内婴儿白细胞可达15;2-3岁<12再正常不过了。所以,不要因为仅是白细胞偏高就认为是细菌感染,使用抗生素。细菌感染必然有感染灶,再有除了白细胞增高,中性粒细胞百分比至少应该超过80%,甚至更高;C反应蛋白也应高于30。” “与一位朋友谈及孩子生病。因咳嗽、流涕,到医院先要求查血。血常规示白细胞13,就果断选用抗生素。当问及是否考虑过不用抗生素时,家长疑惑地说“白细胞增高了,难道不应用抗生素吗”其实,普通细菌感染也未必用抗生素,只有严重细菌感染(白细胞超过至少15),才需考虑使用抗生素。” ——着名儿科专家崔玉涛 当然了也不需要谈抗生素色变,该用的时候必须用,但是不该用的时候还是尽量不要用了。

白细胞计数与分类计数(仅供参照)

白细胞计数与分类计数 【参考值】 白细胞计数 成人(4~10)×109 /L 儿童(5~12)×109 /L 新生儿(15~20)×109 /L 白细胞分类计数(成人) 相对值绝对值 中性杆状核粒细胞 1%~5% (0.04~0.5)×109 /L 中性分叶核粒细胞 50%~70% (2~7)×109 /L 嗜酸性粒细胞 0.5%~5% (0.05~0.5)×109 /L 嗜碱性粒细胞 0%~1% (0~1)×109 /L 淋巴细胞 20%~40% (0.8~4)×109 /L 单核细胞 3%~8% (0.12~0.8)×109 /L 【临床意义】 白细胞总数高于参考值上限称白细胞增多,低于参考值下限为白细胞减少。其增多和减少主要受中性粒细胞数量的影响,淋巴细胞等数量的改变也会引起白细胞总数的变化。白细胞总数改变的临床意义详见白细胞分类计数的相关临床意义。 外周血涂片经Wright染色后观察其形态,可将白细胞分为5种类型,即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各种白细胞的特点及其变化的临床意义如下: 1.中性粒细胞 (1)中性粒细胞增多(neutrophilia)中性粒细胞增多常伴随白细胞总数的增多。 生理情况下,外周血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一天内存在着变化,下午较清晨为高。 剧烈运动(或重体力劳动)、饱餐或淋浴后、高温或严寒、情绪激动和剧痛都可使白细胞暂时性增多。 妊娠中晚期及分娩时白细胞增多,于分娩后2~5天恢复至孕前水平。 病理性增多见于: ①急性感染:尤其是化脓性球菌感染为最常见原因。此外,某些杆菌(大肠杆菌、绿脓杆菌)、病毒(乙脑、流行性出血热)、真菌和放线菌、立克次体、螺旋体(梅毒)、寄生虫(肺吸虫)等都可使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增多。 ②广泛的组织损伤或坏死:严重外伤、大手术后、大面积烧伤、冻伤、血管栓塞(如心肌梗塞、脑梗塞、肺梗塞)等,多在36h小时内出现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增多。 ③急性溶血:以血管内溶血更明显,溶血后12~36小时内中性粒细胞可增多。 ④急性失血:急性大出血后1~2h,白细胞总数迅速增多,可达(10~20)

如何看懂血常规化验单

如何看懂血常规化验单 通常在健康体检时也包括血常规化验检查,可见其重要性。人在生病时,血液中各种细胞成分的数量会发生变化,血常规检查简便、快速、易行,能够帮助医生迅速了解病人的血液基本变化,为进一步判断疾病提供有用线索。但对于平常人来说,化验单上一排排的英文缩写字母和数字就像天书一般,很难读懂。下面简明扼要地介绍血常规化验单中的主要项目和意义,当您再面对它时,可以一目了然,做到心中有数。河北省人民医院血液病科郝洪岭血常规化验包括很多项目,但主要有血红蛋白测定、白细胞计数及分类、血小板计数等3项。看血常规化验单,重点看以下几个方面。 一、血红蛋白(Hb): 血红蛋白是红细胞内参与氧气运输的一种蛋白质,铁、叶酸、维生素B12是其合成的重要原料。正常男性为(120~160) g/L,女性为(110~150) g/L。 血红蛋白低于正常水平称之为贫血,可见于多种疾病:①造血原料不足引起的缺铁性贫血,营养不良性贫血。②骨髓造血功能衰竭如再生障碍性贫血。③各种急性、慢性失血所致红细胞丢失过多如严重外伤失血、溃疡病出血、月经过多、痔疮或肛裂出血。④红细胞破坏过多引起的各种溶血性贫血。⑤恶性肿瘤细胞侵犯骨髓,如各种白血病、骨髓瘤、骨髓转移癌等。 血红蛋白增高常见于: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呕吐、腹泻等严重脱水,严重烧伤,大量长期吸烟,慢性支气管炎、肺原性心脏病,先天性心脏病,某些肾脏疾病,高山地区的居民等。 如发现血红蛋白结果异常,应注意查看是否同时伴有白细胞数、血小板及网织红细胞数目异常,必要时应做骨髓穿刺检查,因为这些数据对于进一步明确贫血的病因非常重要。同时应听从血液科医师的指导,不可自作主张乱服药,以免延误诊治。 二、白细胞计数(WBC)及分类 血液中的白细胞俗称“白血球”,包括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化验单中白细胞计数是指测定血液中白细胞的总数,分类是指计算上述各类白细胞的百分比。在不同的疾病状况下,可引起不同类型白细胞的数量变化。医生会根据白细胞的数量及百分比的变化来判断病因。正常成人WBC总数为(4.0~10)×109/L;分类百分比:中性粒细胞(Gran)占50%~70%,淋巴细胞(Lym)占20%~40%,单核细胞(Mono)占3%~8%,嗜酸性粒细胞0.5%~05%,嗜碱性粒细胞0~1%。 白细胞减少常见于:①病毒性感染。如麻疹、风疹、水痘、流行性腮腺炎、病毒性肝炎、

血常规检查白细胞偏高怎么治疗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血常规检查白细胞偏高怎么治疗 导语:为了身体的健康,现在很多人都会经常的去检查身体,通过血常规的检查,这样就能了解自己身体的健康状况,所以有很多人通过血常规检查白细胞 为了身体的健康,现在很多人都会经常的去检查身体,通过血常规的检查,这样就能了解自己身体的健康状况,所以有很多人通过血常规检查白细胞偏高,就令自己特别的烦恼,于是就想了解一下,血常规检查白细胞偏高怎么治疗,为了能尽快的让你康复,就来看看下面的介绍吧。 血常规检查白细胞偏高,很可能是细菌感染;如果白细胞超过5万、6万,并且形态有异常,就有可能是患了白血病;低于2000或以下,说明抵抗力低,经常容易伤风感冒,应进一步查原因;红细胞高,可能由于长期缺氧;低,可能营养不良或骨髓性贫血;血小板:血小板是凝血功能的重要因素之一,血小板低,有可能发生凝血功能障碍;高,说明血液浓缩;血小板极高,就有可能是患有血小板性白血病。 白细胞增多常见于炎性感染、出血、中毒等。 在看化验单时,一定要首先注意白细胞计数(WBC)和白细胞分类计数(DC) 血液中的白细胞包括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化验单中的白细胞计数(WBC)是指测定血液中白细胞的总数,而分类计数是指各种白细胞的百分比。由于各种白细胞的生理功能不同,所以在不同的病理情况下,可引起不同类型白细胞的数量发生变化。一般而言,我们只要掌握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N)和淋巴细胞(L)的分类就可以了,因为在平常的生活中,医生是根据白细胞的数量来判断身体是否有感染发生,然后再根据白细胞分类来判断是什么类型的感染,应该使用什么类型的药物。一般而言,如果中性粒 预防疾病常识分享,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

病毒感染白细胞不会明显增高

病毒感染白细胞不会明显增高,但中粒细胞数高。细菌感染严重的白细胞计数可到1万以上。另外,细菌感染发烧温度高,体温上升快,病毒感染症状相对温和些,多数情况不会烧38度5以上。 一般由病毒感染者白细胞总数偏低或正常,早期中性粒细胞百分数可稍高。而细菌感染时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百分数均见高。 病毒性感冒和细菌性感冒的区别在于血常规的化验,但白细胞高时是感染性疾病的症状也就是细菌性感冒,用药就是抗菌药物治疗。否就是非感染性疾病也就病毒性感冒,用药就是抗病毒药物治疗,当病毒性感冒用抗菌药物不对症时病毒侵犯到心脏就是得心肌炎,侵犯到肺部时就会的肺炎或哮喘等疾病。长时间乱用抗菌药就会免疫力下降容易生病。请对症用药为好。 病毒性肺炎和细菌性肺炎有什么区别? 概述: 肺炎(pneumonia)系由不同病原体或其他因素所致之肺部炎症。以发热、咳嗽、气促、呼吸困难以及肺部固定湿啰音为共同临床表现。肺炎是儿科觉见病,也是我国小儿死亡的第一位原因,故加强对本病的防治十分重要。 病因: 病毒性肺炎最常见者为呼吸道合胞病毒,其次为腺病毒3、7、11、21型,甲型流感病毒及副流感病毒1、2、3型,其他还有麻疹病毒、肠病毒,巨细胞病毒等。 细菌性肺炎有肺炎链球菌、链球菌、葡萄球菌、革兰氏阴性杆菌(流感杆菌、肺炎杆菌、大肠杆菌、绿脓杆菌)等,还有军团菌及厌氧菌等。 支原体肺炎由肺炎支原体所致。 衣原体肺炎以沙眼衣原状体为主。 真菌性肺炎念珠菌、曲菌、隐球菌、组织胞浆菌、毛霉菌、球孢子菌等。 原虫性肺炎以卡氏肺囊虫为主。 非感染病因引起的肺炎吸入性肺炎、坠积性肺炎、嗜酸细胞性肺炎等。

病理: 支气管肺炎肺炎的病理变化以肺组织充血、水肿、炎性浸润为主。肺泡内充满渗出物,经肺泡壁通道向周围肺组织蔓延,呈点片状炎症时,可致管腔部分或完全阻塞、引起肺不张或肺气肿。 不同病原体造成的肺炎病理改变亦有不同,细菌性肺炎以肺实质受累为主;而病毒性肺炎则以间质受累为主,亦可累及肺泡。临床上支气管肺炎与间质性肺炎常同时并存。 当炎症经支气管、细支气管向下蔓延至肺泡,则形成肺炎。此时支气管粘膜亦多有炎症、水肿而使支气管管腔变窄,肺泡壁因充血而增厚,肺光内充满炎性渗出物,从而妨碍了通气,亦使气体弥散阻力增加,小支气管管腔分泌物的集聚,加上纤毛发育、活动能力差,清除分泌物能力弱等,使小气管腔变得更为狭窄,甚至堵塞,致肺部发生阻塞性肺气肿或局限性肺不张,进一步加重了通气和气体弥散障碍,最后导致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影响全身代谢过程和重要器官的功能。 (一)心血管系统低氧血症及二氧化碳潴留可引起肺小动脉反射性收缩,使肺循环压力增高,形成肺动脉高压而使右心负荷加重。另外,病原体毒素可作用于心肌引起中毒性心肌炎。肺动脉高压和中毒性心肌炎是心力衰竭的主要诱发因素。重症肺炎可有微循环障碍,由于严重缺氧,酸中毒及病原体毒素等的作用,均可引起微小动脉痉挛,血液淤滞,血流速度减慢,动静脉短路开放,血液与细胞间的物质交换发生障碍,细胞缺氧,二氧化碳不能排出。至晚期毛细血管扩张,血流速度减慢,动静脉短路开放,血液与细胞间的物质交换发生障碍,细胞缺氧,二氧化碳不能排出。至晚期毛细血管扩张,血流停滞,血管中液体渗入组织间隙发生组织水肿,血液浓缩,有效血循环量减少,回心血量减少,心搏出量下降而出现休克,或使心力衰竭加重。微循环障碍还可引起休克。 (二)神经系统缺氧及二氧化碳潴留可使脑毛细血管扩张,血脑屏障通透性增加,脑细胞代谢发生障碍。钠泵失灵,不能排钠保钾,脑细胞内水钠潴留,引起脑水肿甚至脑疝,可使呼吸中枢受抑制,发生中枢性呼吸衰竭,加重肺炎。 (三)酸碱平衡失调严重缺氧时,体内需氧代谢发生障碍,酸性代谢产物增加。肺炎时由于患儿高热、进食少、饥饿及脱水等因素常可引起代谢性酸中毒,同时由于二氧化碳潴留还可发生呼吸性酸中毒。因此重症肺炎常同时存在不同程度的代谢性和呼吸性酸中毒。 (四)胃肠道功能紊乱低氧血症及病原体毒素作用可致胃肠道功能紊乱,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引起消化道出血,甚至引起中毒性肠麻痹。 症状: 1.呼吸系统症状轻症仅以呼吸系统症状为主,大多起病较急,主要症状为发热、咳嗽、气促。

如何认识血常规中白细胞和分类值的意义

如何认识血常规中白细胞和分类值的意义 全网发布:2012-07-24 23:00 发表者:陈贤楠(访问人次:33653) 血常规中的白细胞总数和分类是临床医生诊断和治疗疾病重要的参考资料,尤其在儿科急性发热、感染性疾病诊治中,血常规检查常是区别细菌性感染或病毒感染以及感染严重度必不可少的手段。但我在日常工作中也经常发现,某些家长或医生由于对白细胞总数和分类分析的片面性,导致抗生素滥用或疾病严重度判断的偏移。在此作简短讨论并提出自己的看法:北京儿童医院感染内科陈贤楠 一、必须牢记以下的基本概念: 1、白细胞总数(WBC)和分类(包括绝对值和相对百分数)值反映的是炎症指标,换言之,感染性炎症和非感染性炎症均可以引起上述参数的变化。 2、在儿科发热的患儿,白细胞和分类值常反映感染性炎症,也常作为鉴别细菌性或非细菌性感染的指标。即:细菌性感染常表现为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绝对值和百分数升高。 3、但是在复杂性慢性、反复性发作的疾病(如哮喘、过敏咳嗽、过敏肠病等)和重症感染又伴有全身炎症反应(如各种病原体引起的重症感染、感染性休克)时,上述数值的判断必须慎重,因为它既受感染性炎症,又受非感染炎症的影响。 4、病毒感染时通常白细胞正常或减少,分类中淋巴细胞比例增加,但某些特殊病毒或病毒感染综合征时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可增高。 5、白细胞总数和分类,作为血常规三项重要信息之一(其他二项是红细胞和血小板计数),也是血液病和骨髓功能重要指标。如白白血病、白细胞减少症等。 二、当前儿科门诊对血常规白细胞总数分析的常见偏移和误区有: 1、以成人的白细胞和分类正常值来判断小儿的化验值。小儿各年龄段血常规中白细胞级分类有很大的不同(见下表);白细胞主要分粒细胞(包括嗜中性、嗜酸性和嗜碱性)和淋巴细胞(单核细胞)。白细胞的分类中以粒细胞和淋巴细胞的变化比较突出:生后4~6天至~4~6岁期间以淋巴细胞(lymphocyte,L)占优势约占60%为主,中性粒细胞(neutrophil,N)约为30%;而在出生后4~6天前和4~6岁后直至成人则以中性粒细胞为优势,约占65%。 白细胞值正常范围在国内外不同教科书中有所不同的,但各年龄组的变化趋势是一致的。而目前个医院包括儿童医院化验单上均以成人正常值为标准,不少儿科医生也以此标准值去判断不同年龄患儿,这是一个很大的误区,也是抗生素滥用的重要原因。 2、白细胞和分类值增高作为感染疾病未愈的指标、作为继续应用抗生素的证据。许多家长因为化验白细胞高而不敢停用抗生素。事实上对只咳嗽不发热,没有明显感染病灶的孩子轻度的白细胞增加没有太大意义,更不能区分是细菌或病毒感染。因为有多种因素可以引起血常规中白细胞总数增高,如精神紧张、哭闹、运动或活动、预防接种,疼痛刺激等等。一天中的不同时间,服药、食物等也可使白细胞值改变。有人观察到:在12~24小时内,没有任何干预情况下,血常规中的白细胞计数可以由15.0~20.0×109/L下降至10.0×109/L(即从每立方毫米1.5万~2万降至1万以下)。 3、过度解读白细胞总数和分类,如机械、简单地用来判断感染病原体、抗生素选择的指标。 三、白细胞生成、循环和清除过程--有利于纠正上述误区 以上已提及:白细胞主要由粒细胞和淋巴细胞组成。以白细胞中占优势的中性粒细胞为例:

白细胞数偏高就一定是细菌感染吗

白细胞数偏高就一定是细菌感染吗? 血常规,俗称“血象”,是临床上最常见的一项血液检查。 血常规中的许多指标都是病理改变常用的敏感指标,通常白细胞、红细胞、血红蛋白和血小板最具诊断参考价值。其中临床常以白细胞数来大致判断感染是病毒性还是细菌性的。 白细胞:人体防御的卫士 白细胞是人体重要的防御细胞,对人体具有保护和防御功能。白细胞的正常参考值(4.0-10.0)×10^9个/L。 白细胞根据形态可以分为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 中性粒细胞:在白细胞中所占百分率最高,达到(50%-70%),它能够吞噬和杀死细菌,防止细菌和有害物质侵入机体,是影响白细胞总数的关键。 淋巴细胞:与免疫有关,它是机体保护自己不受病原体侵袭的主要细胞,主要是通过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来发挥作用的。 单核细胞:具有很强的吞噬功能,能够从血液中清除死亡和不健康的细胞、废物和碎片以及杀死入侵的细菌。 白细胞数量和功能异常多见于白细胞疾病。 病理性增多:常见于急性感染、中毒或严重组织损伤、白血病等。 病理性减少:常见于细菌或病毒感染、血液系统疾病(如低增生性白血病)以及免疫系统疾病等。

如果存在细菌感染的话,最明显的表现是白细胞的变化。细菌性感染第一看白细胞增高,跟感染程度有关系,感染程度越重,增高越大。如果是非常严重的感染,有可能白系跑还要降低,一般上线是一万,孩子发烧、感冒血象一万二,一万五,高度怀疑孩子是不是呼吸道感染,可能需要抗生素了。 但有时候白细胞特别高,不见得就一定是细菌感染,白细胞内还有淋巴细胞和中性粒细胞。如果孩子患有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他体内的淋巴细胞就特别高,所以白细胞总数也特别高,可能达到20000,甚至30000,实际上这里面大部分是淋巴细胞,而不是中性粒细胞。 常见支原体感染,不会让白细胞异常增高。看孩子感染性疾病,一定要把白细胞总数和分类联合在一起看,如果白细胞总数增高,分类里面以中性粒细胞为主,中性粒细胞增高的话,孩子是很有可能是一个细菌感染。一般在病毒感染的话,中性粒细胞不会增加的,除了白细胞不高以外,可能以淋巴细胞分类为主。 “血液白细胞总数与年龄呈反比。新生儿白细胞会高过20;6个月内婴儿白细胞可达15;2-3岁<12再正常不过了。所以,不要因为仅是白细胞偏高就认为是细菌感染,使用抗生素。细菌感染必然有感染灶,再有除了白细胞增高,中性粒细胞百分比至少应该超过80%,甚至更高;C反应蛋白也应高于30。” “与一位朋友谈及孩子生病。因咳嗽、流涕,到医院先要求查血。血常规示白细胞13,就果断选用抗生素。当问及是否考虑过不用抗生素时,家长疑惑地说“白细胞增高了,难道不应用抗生素吗?”其实,普通细菌感染也未必

为什么白细胞会低,原因是身体有了这些变化

为什么白细胞会低,原因是身体有了这些变化 白细胞分为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单核细胞、淋巴细胞。前三种因其胞质内含有嗜色颗粒,故称为粒细胞。在显微镜下可以看到,血细胞中体积比较大、数量比较少,有细胞核。其主要作用是吞噬细菌、防御疾病。 为什么白细胞会低,具体怎么治疗 目前医学界临床研究中被证明,提高白细胞数量通过口服BNSWHO血细胞源料会提高整体健康。它含有超过21种微量元素锌、叶酸、硒、铜、益生菌、维生素、蛋白质和血红素铁等,提供全方位天然存在的植物营养素,包括可以进入细胞的抗氧化剂。通过净化血液优化免疫和激素系统来帮助逆转和预防白细胞减少症。为什么白细胞会低,国际医学中心指出,法国BNSWHO血细胞源料能帮助建立制造白细胞、红细胞以及血小板。促进或维持血细胞计数。在体内参与RNA和DNA 的合成,当白细胞缺乏时,能促进白细胞数量的增加。用于防治各种原因引起的白细胞减少症和粒细胞缺乏症,增强细胞活性,以及刺激新白细胞形成和细胞因子分泌。促进体内免疫增强T细胞的产生。有助于刺激免疫功能,通过调节每种类型的免疫细胞来支持免疫系统。而且其所含的益生菌和甘氨酸是支持肠道健康和免疫力的良好因素,清理肠道毒素保护肠壁防止被破坏,健脾护肝阻止炎症产生和白细胞的感染,是保持体能和免疫系统的重要元素。 为什么白细胞会低,与人体供血系统有关系 血液在人体内的分布可以分为两大部分。血液总量中的绝大部分是在心、血管中循环流动,叫做循环血量。还有一部分血液滞留在肝脏、脾脏的毛细血管、小静脉和血窦内,起着贮存血液的作用。失血后,首先是贮血器官(肺、脾、肝等)中的血管收缩,释放一部分血液补充循环血量。损失的红细胞由骨髓组织生成来补充。 为什么白细胞会低,人日造血系统异常,造成贫血是主要原因之一。人体贫血通常是人体肝和脾胃器官发生问题从而使供血系统异常,出现吸收功能差,血液合成原料吸收不了。体内堆积较多的代谢后毒性物质不易排除,伤害红细胞减短红细胞的生存期。另外,血管内皮组织可能破损,红细胞通过时容易受到破坏。所

血常规的正常值

血常规的正常值 一、血红蛋白浓度(Hb) 血红蛋白浓度(Hb)介绍: 血红蛋白浓度指单位提及(L)血液内所含的血红蛋白的量,血红蛋白又称血色素,是红细胞的主要组成部分,能与氧结合,运输氧和二氧化碳。 血红蛋白浓度(Hb)正常值: 男性120~160g/L(12.0-16.0g/dl); 女性110~150g/L(11.0-15.0g/dl); 新生儿170~200g/L(18.0-19.0g/dl)。 血红蛋白浓度(Hb)临床意义: 血红蛋白增高,降低的临床意义基本和红细胞计数的临床意义相似,但血红蛋白能更好地反映贫血的程度,血红蛋白增多有以下情况:(1)生理性增多:见于高原居民,胎儿和新生儿,剧烈活动,恐惧,冷水浴等;(2)病理性增多:见于严重的先天性及后天性心肺疾患和血管畸形,如法洛四联症,发绀型先天性心脏病,阻塞性肺气肿,肺源性心脏病,肺动脉或肺静脉瘘及携氧能力低的异常血红蛋白病等;也见于某些肿瘤或肾脏疾病,如肾癌,肝细胞癌,肾胚胎瘤及肾盂积水,多囊肾等,血红蛋白减少见于以下情况:(1)生理性减少:3个月的婴儿至15岁以前的儿童,主要因生长发育迅速而致的造血系统造血的相对不足,一般可较正常人的低10%-20%,妊娠中期和后期由于妊娠血容量增加而使血液被稀释,老年人由于骨髓造血功能逐渐降低,可导致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含量减少,(2)病理性减少:A.骨髓造血功能衰竭,如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纤维化所伴发的贫血;B.因造血物质缺乏或利用障碍所致的贫血,如缺铁性贫血,叶酸及维生素B12缺乏所致的巨幼细胞性贫血; C.因红细胞膜,酶遗传性的缺陷或外来因素所致红细胞破坏过多而导致的贫血,如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海洋性贫血,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异常血红蛋白病,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心脏体外循环的大手术或某些生物性和化学性等因素所致的溶血性贫血以及某些急性或慢性失血所致的贫血。 二、红细胞计数(RBC) 红细胞计数(RBC)介绍: 红细胞计数,是指单位体积血液中所含的红细胞数目,对于提示累及红细胞系统的疾病有重要意义。 红细胞计数(RBC)正常值: 男性(4.0~5.5)×1012/L; 女性(3.5~5.0)×1012/L; 新生儿(6.0~7.0)×1012/L。 红细胞计数(RBC)临床意义: 红细胞计数值增多,可见于以下情况:a)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先天性心脏病,肺气肿及心力衰竭等;b)真性红细胞增多症;c)严重脱水,大面积烧伤;d)慢性一氧化碳中毒;e)肾癌,肾上腺肿瘤;f)药物如雄激素及其衍生物,肾上腺皮质激素类等可引起红细胞增多,g)高山居民,新生儿可见生理性增高,红细胞计数值减少可见于以下情况:a)各种贫血:如缺铁性贫血,失血性贫血,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