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工匠精神内涵

工匠精神内涵

工匠精神内涵
工匠精神内涵

弘扬“工匠”精神

中共兴化市委党校吴颖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在全党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推动全党更加自觉地为实现新时代党的历史使命不懈奋斗”。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是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的重要举措,是党保持永远年轻的重要法宝。不忘初心,就是要求我们身为共产党员,要始终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最大力度的发挥自身的“工匠”精神。

“工匠”一词,我想大家并不陌生,而“工匠精神”,是一个充满传统色彩的词汇。工匠虽已淡出现代人的生活,但他们代表的精益求精、推陈出新的精神却永不过时。2016年,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2017年的政府报告中,总理再一次明确提出:“要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厚植工匠文化,恪尽职业操守,崇尚精益求精,培育众多“中国工匠”。今年的政府报告中,总理又一次强调:“全面开展质量提升行动,弘扬工匠精神,来一场中国制造的品质革命。”

从2016年至2018年,“工匠精神”四个字三度写入政府工作报告。那么,何为“工匠精神”呢?美国畅销书作家亚力克·福奇在《工匠精神》一书中作了回答:“任何人只要有好点子并且去努力实现,就可以被称为工匠。”工匠的核心不是“制作”什么,而是一种心态。而“工匠精神”是指“一种生命态度,其价值在于精益求精”。从本质上讲,“工匠精神”是一种职业精神,它是职业道德、职业能力、职业品质的体现,是从业者的一种职业价值取向和行为的表现。

一、“工匠精神”的基本内涵

“工匠精神”的基本内涵包括敬业、精益、专注、创新等方面的内容。

第一,敬业。敬业是从业者基于对职业的敬畏和热爱而产生的一种全身心投入的认认真真、尽职尽责的职业精神状态。中华民族历来有“敬业乐群”“忠于职守”的传统,敬业是中国人的传统美德,也是当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求之一。早在春秋时期,孔子就主张人在一生中始终要“执事敬”“事思敬”“修己以敬”。“执事敬”,是指行事要严肃认真不怠慢;“事思敬”,是指临事要专心致志不懈怠;“修己以敬”,是指加强自身修养保持恭敬谦逊的态度。

我国历史上的名医,世界上伟大的科学巨匠李时珍出生于医学世家,从小对医学耳濡目染,甚有兴趣。李时珍在父亲的指导下阅读了大量医学书籍,加上他一直给人看病累积了不少临床经验,阅读量广泛的李时珍发现医药书籍中很多记载的药材能够医治疾病,但是也有很多药材的记载资料不全,甚至存在药物记载错误的情况,医药书上出了错,那可是人命关天的大事。持着一颗责任的心和一种敬业的精神,李时珍最终决定开始编修一本完整的本草书籍。为了不再犯前人的错误,他四处游历,实地考察,不畏艰险,长途跋涉,有时为了研究清楚一颗药草的药性,甚至多次亲自尝试。比如曼陀罗的解药,就是李时珍为了更加了解曼陀罗亲自尝试,一次不能得出结论,多次分不同量的吃,在根据自己的经验进行解毒,最后得到解药也了解了曼陀罗药性。李时珍不惧生命之危,亲自尝百草,最终为写出《本草纲目》,为人们造福。

著名华商李嘉诚曾说:“敬业的人一定乐业,乐业的人必然成功。”这正是爱岗敬业的最高境界——乐业,因为人们能够对自己的工作产生极大的兴趣,从而全身心地投入其中,获得快乐和认同。千百年来,中华民族爱岗敬业的优秀人物层出不穷:鲁班在生产实践中得到启发,经过反复研究、试验发明了刨子、曲尺、墨斗等工具;周恩来总理“鞠躬尽

瘁、死而后已”,是领导干部公而忘私的楷模……时至今日,我们的社会仍不断涌现忠于职守的敬业者。

第二,精益。精益就是精益求精,是从业者对每件产品、每道工序都凝神聚力、追求极致的职业品质。所谓精益求精,是指已经做得很好了,还要求做得更好,“即使做一颗螺丝钉也要做到最好”。这里我想到了在欧洲曾经发生过一个这样的故事:1685年,亨利伯爵带领军队来攻打英国国王查理三世,这场战役将决定谁有统治英国的权力。战争进行的当天早上,国王查理派了一个马夫去备好自己最喜欢的战马。

马夫对铁匠说,“快点帮它钉掌!国王要骑着它打头阵。”

铁匠回答“你得等等,前几天帮国王全军的马都钉了掌,现在我得找点儿铁片来。”可是马夫等不及了,他不耐烦地叫道,“国王的敌人正在推进,我们必须在战场上迎击敌兵,有什么你就用什么吧!”铁匠埋头干活,从一根铁条上弄下四个马掌,把它们砸平、整形,固定在马蹄上,然后开始钉钉子。钉了三个掌后,他发现没有钉子来钉第四个掌了。于是他需要些时间来砸出两个钉子,可是马夫听见了军号声实在等不及了,让铁匠凑合着用。铁匠说:“我能把马掌钉上,但是不能像其他几个那么牢固。”马夫叫道,“好吧,就这样,快点!”

两军交上了锋,查理国王冲锋陷阵,鞭策士兵迎战敌人。远远地,他看见战场另一头几个自己的士兵退却了。他正准备策马扬鞭冲向那个缺口,召唤士兵调头战斗。哪晓得还没走到一半,一个马掌掉了,战马跌翻在地,查理也被摔倒在地上,还没等他再抓住缰绳,惊恐的马儿就跳起来逃走了。查理环顾四周,他的士兵们见国王倒下了,吓得纷纷转身撤退,于是敌人的军队包围了上来。不一会儿,敌军俘获了查理,战争就这么结束了。

从那时起,人们就开始流传着:

丢失一个钉子,坏了一只蹄铁。

坏了一只蹄铁,折了一匹战马。

折了一匹战马,伤了一位骑士。

伤了一位骑士,输了一场战争。

输了一场战争,亡了一个国家。

就这么一个故事,印证了老子说的,“天下大事,必作于细”。能基业长青的企业,无不是精益求精才获得成功的。瑞士手表之所以誉满天下、畅销世界、成为经典,靠的就是制表匠们对每一个零件、每一道工序、每一块手表都精心打磨、专心雕琢的精益精神。

第三,专注。专注就是内心笃定而着眼于细节的耐心、执着、坚持的精神,这是一切“大国工匠”所必须具备的精神特质。从中外实践经验来看,工匠精神都意味着一种执着,

即一种几十年如一日的坚持与韧性。德国除了有人们耳熟能详的奔驰、宝马、奥迪、西门子等知名品牌之外,还有数以千计普通消费者没有听说过的中小企业,它们大部分“术业有专攻”,一旦选定行业,就一门心思扎根下去,心无旁骛,在一个产品上不断积累优势,在各自领域成为“领头羊”。有报道统计,截止2016年,全球寿命超过200年的企业,日本有3146家,德国有837家,荷兰有222家,法国有196家。为什么这些长寿的企业扎堆出现在这些国家呢?我想这正是这种专注、从一而终的工匠精神才使得他们成为百年老字号。

其实,在中国早就有“艺痴者技必良”的说法。古代工匠大多穷其一生只专注于做一件事,或几件内容相近的事情。《庄子》中记载的游刃有余的“庖丁解牛”就是一个经典的例子。有一个名叫庖丁的厨师替梁惠王宰牛,手所接触的地方,肩所靠着的地方,脚所踩着的地方,膝所顶着的地方,都发出皮骨相离声。梁惠王就问他技术怎么会这么高明呢。庖丁回答说:“臣下所探究的是事物的规律,这已经超过了对于宰牛技术的追求。当初我刚开始宰牛的时候,无非看见的只是整头的牛。三年之后,见到的是牛的内部肌理筋骨。现在宰牛的时候,只要用精神去接触牛的身体就可以了,而不必用眼睛去看,顺着牛体的肌理结构,劈开筋骨间大的空隙。现在手上的这把刀已用了十九年了,宰牛数千头,而

刀口却像刚从磨刀石上磨出来的一样。”这说明什么?说明他用这薄薄的刀刃,每次都能恰到好处的刺入两根骨头之间的空隙,因此用了十九年而刀刃仍像刚从磨刀石上磨出来一样。所以有些事情看似简单,但如果穷其一生、专心致志的坚持下去,我们会发现其中的奥妙真是深不可测,到了那个时候,怎么可能不成功呢?

第四,创新。“工匠精神”强调执着、坚持、专注甚至是陶醉、痴迷,但绝不等同于因循守旧、拘泥一格的“匠气””,其中包括着追求突破、追求革新的创新内蕴。现代科技时代,“工匠”似乎远离我们而去。但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仅需要大批科学技术专家,同时也需要千千万万的能工巧匠。

袁隆平长期从事杂交水稻育种理论研究和制种技术实践。1964年首先提出培育“不育系、保持系、恢复系”三系法,利用水稻杂种优势的设想并进行科学实验。1970年,与其助手在海南发现一株花粉败育的雄性不育野生稻,成为突破“三系”配套的关键。 1972年育成中国第一个大面积应用的水稻“二九南一号”,次年育成了第一个大面积推广的强优组合“南优二号”,并研究出整套制种技术。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在生产上成功利用水稻杂种优势的国家。被同行们誉为“杂交水稻之父”。

事实上,古往今来,热衷于创新和发明的工匠们一直是世界科技进步的重要推动力量。“汉字激光照排系统之父”王选、“中国第一、全球第二的充电电池制造商”王传福等都是“工匠精神”的优秀传承者,他们让中国创新重新影响了世界。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