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古诗词地理解读知识大全

古诗词地理解读知识大全

古诗词地理解读知识大全
古诗词地理解读知识大全

古诗词地理解读知识大全

1、“八月秋高风怒号卷,卷我屋上三重茅。”(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此诗表现的是一种由气团和锋面造成的天气变化,展现的是快行冷锋来势之猛,势力之大,令人不寒而栗,过境之前,先出现大风。

2、“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此诗说明冷风云层加厚,让人有“墨云压顶城欲摧”之感。

3、“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此诗写的是大雨天气,锋面过境。

4、“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苏轼《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此诗表现的是地方性阵雨天气:夏日的晴空,突然乌云翻腾,大雨倾盆,一会儿又风吹云散,雨过天晴。

5、“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赵师秀《约客》)

6、“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杜牧《清明》)

此两诗表现的是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梅雨天气:我国江南梅子黄熟时节(六月),夏季风北进,雨带随之移到长江中下游地区,出现阴雨连绵、有时多半月不见太阳的梅雨天气。

7、“梅实迎时雨,苍茫值晚春。”(柳宗元《梅雨》)

此诗点出了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梅雨天气的入梅日期,大约在6月上旬开始。

8、“三时已断黄梅雨,万里初来舶棹风。”(苏轼《船棹风》)

此诗点明了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梅雨天气的出梅日期。“三时”指夏至后半月,“舶棹风”指东南季风,意指七月上旬后半期东南季风盛行时,梅雨期结束。

9、“北风卷地百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此诗描写的是我国北方地区入冬早的气候状况。

10、烨烨震电,不宁不令。百川沸腾,山冢崒崩。高岸为谷,深谷为陵。哀今之人,胡惨莫惩?(《诗经?小雅?十月之交》)

此诗最早记载了我国的地震状况。

11、“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毛泽东《送瘟神》)

此诗涉及到地球自转现象,赤道自转线速度,地球赤道周长约4万km。

12、“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已亥杂诗》)

此诗涉及到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13、“日中万影正,夕中万影倾。”(傅云《歌》)

此诗直观地描绘了太阳高度的周日变化规律。

14、“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杜甫《春夜喜雨》)

此诗涉及暖风带来的春雨特点。

15、“君不见走马川,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岑参《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此诗形象生动地描绘了大戈壁滩飞沙走石的场面。

16、“海潮随月大,江水应春生。”(刘禹锡《历阳书事七十韵》)

此诗生动简要地刻画了南方海潮及河流涨落的规律。

17、“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王之涣《凉州词》)

此诗涉及到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划分,“春风”指的是来自太平洋上的东南季风。

18、“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东坡《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此词中的“阴晴圆缺”指的是月相的变化规律。

19、“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此词涉及到月球与地球的关系。

20、“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这些诗词都说明我国西高东低的地形大势。正因为我国地形总体上西高东低,所以大部分河流都由西向东流。

21、“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北朝民歌《敕勒歌》)

此诗描述了我国河套平原过去的生态景观。

22、“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张志和《渔歌子》)

此诗表现了桃花讯的特点。

23、“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此诗描绘的是天气特征。

24、“樱桃落尽春归去,蝶翻轻粉双飞。”(李煜《临江仙》)

此诗描绘了晚春初夏特有的“樱桃落尽”“蝶翻轻粉”的景象。

25、“八月涛声吼地来,头高数丈触山回。须臾却入海门去,卷起沙堆似雪堆。”(刘禹锡《浪淘沙》)

此诗表现的是钱塘江涌潮的壮观场面:一条白练从海天相接处滚滚而来,急速推进,潮水猛涨,巨浪滔天,掀起一堵高耸的水墙,气势磅礴。

26、“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李白《早发白帝城》)此诗涉及到长江三峡的急流、险滩、山重水绕等自然奇景。诗的前两句是说:早晨才乘船离开彩云缭绕的白帝城,远在千里之外的江陵一天之间就回来了。后两句是说:舟在江上驶,猿在岸上啼,只觉得猿声仍在身旁不停地啼着,所坐的小船,却早已飞快地穿过万重山了。

27、“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李商隐《夜雨寄北》)此诗涉及到“巴山夜雨”的成因。巴山位于四川与陕西交界处,是四川盆地的边缘。一般来说,盆地处于周围山坡的环绕之中,气流不通畅,对流交换弱。白天在强烈阳光照射下,地温急剧增高,影响下层气温;夜间地面散热快,又因冷空气流的下沉,谷底和盆地底部特别寒冷;随着温度的降低,饱和水汽压减小,暖而轻的空气上升到一定高度后,水汽发生凝结而下雨,故“巴山夜雨”会时有发生。

28、“我住江之头,君住江之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一江水。”(李之仪《卜算子》)

此诗说明中南半岛同我国山水相连的山河形势。江头指上游,江尾指下游。长江发源于青藏高原,流经青海、西藏、四川、云南、重庆、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上海等11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注入东海。全长6300千米,湖北宜昌以上为上游,宜昌和江西湖口之间为中游,湖口以下为下游,诗人借共饮长江水来慰藉相思之情。

29、“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白居易《大林寺桃花》)此诗形象地反映了山地垂直地域水热状况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加而变化的规律,即地势每升高1千米,气温就降低6摄氏度左右。因此才会有诗中所说的登山前时届盛夏,属桃花落尽之时,登上高山古寺后不期遇到了桃花开得正盛的春景。

30、“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苏轼《题西林壁》)

此诗反映了庐山地形地貌的特点。庐山是断块体上升的山地,周围多断层、陡壁和狭谷,出现了众多的瀑布。庐山地貌形成与岩层和地质构造有关,砂岸中常夹有松软的页岩和千枚岩,同时岩层平展,垂直节理发育,经风化侵蚀,软的岩层形成了岩洞。仙人洞就是属于这种类型,而且岩洞地处断崖峭壁之上。庐山夏季凉爽,降水量较大,在春夏之交,山上经常是云雾弥漫,山中看不到庐山全貌。夏季太阳辐射强烈,庐山北面和南面分别有长江、九江和鄱阳湖,水汽蒸发旺盛,水汽分子比空气分子轻,暖而湿的空气上升,当空中水汽含量过饱和时,加上凝结核存在,较多的水汽就会形成为云雾。

31、“朝霞不出门,暮霞行千里。”(范大成《晓发飞鸟晨露满天,少倾大雨》)

此诗表现的是朝雨晚晴的天气特点。日出日落的太阳光是红色的,照到云上,就形成红霞(红云)。“朝霞”是指早上太阳在东方天顶或西方,即东方天顶或西方有低云出现。且这种低云慢慢向本地移动,则预示着

将有大雨天到来。所以这个时候不能出远门,即使出门也要带上雨伞。反之,晚上西方天顶或东方有红霞,这种低度沉的红霞向东移动,离本地越来越远,即使有雨下,也下不到本地,所以天气是晴朗的。

32、“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李白《将进酒》)

此诗涉及到我国西高东低的地势特点。“天上”是指巴颜喀拉山,“海”是指渤海。此诗原来是说黄河从西方遥远的天边奔腾而来,又滚滚东流入海。现在常用以形容黄河下游的“悬河”现象。“悬河”,是指河床高出两岸地面的河流,又称“地上河”。悬河的成因是,含沙量大的河流,至河谷开阔、水流平缓的河段,泥沙大量堆集,河床不断抬高,水位相应上升,为防止水害,两岸大堤不断加高,天长日久,河床高出两岸地面,成为“悬河”。黄河下游河道每年约有4亿吨泥沙淤积,河床逐年升高,黄河下游成为世界上著名的“悬河”。现在黄河下游的河床,一般比堤外地面高出3-5米,在河南封丘县的曹岗,高出10米之多,真成了“黄河之水天上来了”

33. “请到天涯海角来,这里四季春常在”(《请到天涯海角来》)“熏风自南来,殿阁生微凉。”(柳公权《应制联句》)

以上两句直观地说明了海洋对气候的调节作用。由于海水的热容量大,因而升温慢,降温也慢,气温的年变化小,即“四季春常在”。夏季,风从海洋吹来,即“熏风自南来”,由于海洋上空气温低,因而海风凉爽,即“殿阁生微凉”。

34. “亭亭柏桦,悠悠碧空,微微南来风。”(日本民歌《北国之春》)

东亚的冬季风比夏季风强;南亚的夏季风比冬季风强,这是东亚季风和南亚季风不同点之一。日本的春天到了,夏季风就来了,夏季风是偏南风,这是肯定的,关键是作者对夏季风势力比冬季风弱小的特点把握得非常准确,用“微微”二字刻画得入木三分。

35.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李商隐《夜雨寄北》)”云、贵、川三省夜雨频率较高,四川盆地尤多,其主要原因是由于盆地内空气潮湿,天空多云。白天由于云层反射太阳辐射,云下不易增温,对流不易发展。夜间云层上部冷却快,而云层下部大气逆辐射强,故温度较高。云层上下温差较大,使大气产生对流运动,容易形成降水,所以这里夜雨比较多。

36. “淮海多夏雨”(刘禹锡《五排·晚步扬子游南塘望沙尾》)

此诗表现了淮河流域,乃至整个东亚地区的降水季节类型为夏雨型。从全球范围来看,还有冬雨型和年雨型。属夏雨型的气候类型主要有: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热带草原气候等。属冬雨型的气候类型主要是地中海气候。属年雨型的气候类型主要有:热带雨林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37. “北风那个吹!雪花那个飘!”(《白毛女》)“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毛泽东《雪》)

由“北风那个吹”可知,我国北方冬季主要吹偏北风(西北风)。当强冷空气南下时,与锋前的暖气团相遇,形成冷锋。除引起大风和强烈的降温外,还会产生雨雪天气,即“雪花那个飘”。第二首诗告诉我们北方由于纬度与海拔较高,临近冬季风的源地,冬季风影响早,且降温幅度大。反映了“胡天”冬季长而严寒的气候特征。农历八月即公历的九月份左右,此时我国南方还是秋高气爽的季节,而长城以北已“飞雪”,形成“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北国风光。说明亚洲高压在九月开始建立,并影响长城以北。诗人比喻它犹如一夜春风,吹开了千万棵梨树的花。

38. “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前句说明水汽凝结使云层加厚是降水的必要条件,后句说明水面蒸发的水汽在空中冷却凝结成云和雾这一原理。

39. “山阳薄雾散,山阴白雪密”(陈毅《过太行山书怀》)“南枝向暖北枝寒,一样春风有两般“(刘元载《早梅》)

本组诗句反映了坡向和气温的关系。我国位于北半球,山地的南坡为阳坡,北坡对阴坡。阳坡的太阳光线与坡面的夹角比平地大,比阴坡更大,故阳坡吸收的太阳辐射能量比阴坡的多,气温比阴坡高。由于山地阳坡的气温比同一高度的阴坡高,因此,山地同一自然带的高度,应该是阳坡比阴坡高。一般情况下,雪线也是阳坡比阴坡高。关于雪线的高度值得注意的是:珠穆朗玛峰等少数山地除外,因为珠峰北坡为雨影

区,降雪少,冰川的类型为大陆性冰川,稳定性强,雪线高。珠峰南坡面向印度洋,为西南季风的迎风坡,降雪量大,冰川的类型为海洋性冰川,滑动性强,雪线低。

40. “山前桃花山后雪”

此句既能表示坡向对气温的影响,同时又能说明秦岭是我国一条重要的地理分界线。秦岭以南为亚热带,以北为暖温带。因而秦岭南北两侧的自然景观截然不同。

41.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白居易《大林寺桃花》)“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

这两句形象地反映了山地气候、植被的垂直变化和自然带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通常海拔高度每升高100米,气温下降0.6℃。庐山大林寺海拔高度在1100~1200米间,它比“人间(九江市的平地)气温要低6℃左右,因此桃花开放的时间要落后二三十天。类似的诗句还有:“山中岁月无甲子,四月才开二月花”。“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是横断山区气候、植被垂直变化的真实写照。

42. “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

这句话描述了温带大陆性气候气温日较差大的特点。每到夏天,这里烈日炎炎,白天气温上升快,有时高达摄氏四、五十度,当地人说:“沙窝煮鸡蛋,石头好烙饼”。但夜晚气温又急剧下降,辛勤的农民甚至不得不生起火炉取暖,围着火炉,品尝刚摘下来的西瓜。37. “孔明借东风”。

赤壁地处长江中游,冬季以偏北风为主,但由于气旋、反气旋及锋面活动的影响,局部地] 区也会出现其他风向。如果当时赤壁的北部或西部有低气压团,东南部有高气压团,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及摩擦力的共同作用,就会形成东南风。从哲学上讲,这也符合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共性与个性共存的道理。整个冬季我国盛行偏北风,这是共性,但各个地区又有其特殊性,在特定的条件下有时会出现东南风。这说明我们要善于在普遍性的指导下,从实际出发,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找到解决问题的特殊方法。

43. “一场春雨一场暖,一场秋雨一场寒。”

这句话说明了锋面能带来降水以及暖锋和冷锋过境后的不同天气。锋面是冷暖气团的交界面。因为锋面两侧的温度、湿度、气压、风等都有明显的差别,所以锋面附近常伴有云、雨、大风等天气。春季来临,气温开始回升,南方暖气流活动逐渐加强,这时的锋面多为暖锋。暖锋过境时产生降水,过境后受暖气团控制,气温升高。因此“一场春雨一场暖”。深秋季节,来自蒙古、西伯利亚一带的冷气团活动逐渐增强,当它南下时,与前面的暖气团相遇,形成冷锋。冷锋过境时产生降水,过境后受冷气团控制,气温下降,因而“一场秋雨一场寒”。

44. “四季无寒暑,一雨便成秋。”“万紫千红花不谢,冬暖夏凉四时春。”“天气常如二三月,花枝不断四时春。”

这是昆明四季如春气候特征的真实写照。昆明最冷的一月,平均气温是7.8℃,比北京初春三月的气温高将近3℃;最热的七月平均气温是19.9℃,与北京晚春五月大体相当。昆明在我国的南部,加上云贵高原等地形的阻挡,冬季来自蒙古、西伯利亚一带的偏北风一般不能影响到这里,这里主要受来自孟加拉湾一带的暖气团的影响,因而冬季还是温暖如春。夏季,由于昆明在云贵高原上,海拔比平原地区高,气温垂直递减,故夏季不热。”

45. “三大火炉”。

长江沿岸的南京、重庆、武汉夏季特别炎热,号称我国的“三大火炉”。这三个地方7月份的平均气温都在30℃以上,极端最高气温都在40℃以上。为什么“三大火炉”夏季气温特别高呢?

每年七月中旬以后,锋面雨带北移到华北、东北一带,长江流域的梅雨结束。这时,长江流域完全为副热带高压所控制,气流下沉增温,常常出现干旱,这就是伏旱。伏旱期间,天空晴朗少云,风力微弱,日照强烈,似火的骄阳把大地晒得滚烫。七八月间白天的最高地面温度为50℃~55℃。晒得发烫的地面,源源不断地把热量传给大气,因而气温不断升高。这是“三大火炉”形成的主要原因。其次,这些高温中心的形成与盆地或谷地的地形有密切关系。“三大火炉”都位于长江河谷中,海拔较低。河谷地形犹如锅底一般,地面散热困难。四川和两湖都是盆地形势,夏季风自东南吹来,越过东南丘陵和贵州高原到达盆地时,由于下沉增温产生干热风,使“火炉”热上加热,特别是重庆,白天温度最高,暑热日和酷热天数也最长。长

江下游一带的南京,因地势开阔,又临近海洋,所以,与武汉、重庆相比,酷热的程度稍低,时间稍短。第三,长江流域水田遍布,河网密布。尤其是武汉地处江汉平原,四周湖泊星罗棋布。伏旱期间,因蒸发旺盛,广阔的水面使大气中水汽增多,空气湿度增大。空气湿度大的另一个原因是这时受单一的来自海洋的暖气团控制。但此时盛行下沉气流,风力微弱,空气中的水汽不易消散,地面向空中辐射的热量多被空气中水汽吸收,又以大气逆辐射的形式射向地面,使地面气温不易降低。另外,空气湿度大,人体的汗水不易蒸发,排汗散热的功能大大降低,又热又湿的空气,使人感到闷热难受。影响人的体感温度,除温度和湿度外,风速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在特别闷热的天气,当清风吹来,人们会感到炎暑顿消。可是,这三个城市在酷热的日子里,风力也很微弱,更增加了人的闷热觉。

46.“一年有四季,全年备寒装。”

此民谣生动地反映了青藏高原高寒的气候特征。

42.“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刘禹锡《竹枝词》)

这句诗主要揭示了山地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的道理。山地的迎风坡抬升了爬升的气流,气流在上升的过程中容易变冷凝结而形成地形雨,而在山的背风坡气流下沉,不断增温,不易凝结降水而成为雨影区。这样,在山的两侧就会形成晴雨不同的鲜明对比。这种“东边日出西边雨”的现象在平原地区的对流性降水天气中虽也能看到,但不如山区多见。这里还需指出,山区除具有地形雨外,也有雷阵雨等天气,这就更增加了“东边日出西边雨”的频率。

47. “头上热滚滚,脚下冷飕飕,日照胸前暖,风吹背后寒。”

“头上热滚滚”、“日照胸前暖”说明青藏高原上的拉萨是我国著名的“日光城”。主要原因是:青藏高原的海拔高,空气稀薄,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的少,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就多。其次,拉萨的纬度较低(约30。N),太阳高度较大,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光热集中;同时,太阳辐射穿过大气圈的路程较短,由此导致大气削弱的太阳辐射也较少。此外,拉萨多晴天,且常常是夜里下雨,白天出太阳。拉萨虽然日照充足,但气温却较低,即“脚下冷飕飕”、“风吹背后寒”。因为青藏高原海拔高,空气稀薄,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弱。

48. “蜀犬吠日”。

此成语可说明四川盆地云层多,日照少。

49. “火州。

吐鲁番盆地是我国夏季气温最高的地方,有“火州”之称。吐鲁番盆地夏季特别炎热的原因:一是地势低洼闭塞,不易散热。二是干燥,这里深居内陆,距海遥远,地面有戈壁沙漠,夏季日照时间长,太阳辐射几乎全部被地面吸收。

50. “走千串万,比不上淮河两岸。”“大雨大灾,小雨小灾,无雨旱灾。”

民谣“走千串万,比不上淮河两岸”,说明历史上的淮河流域沃野千里,气候宜人,农产丰富。后来由于黄河夺淮,泥沙淤塞了淮河的入海河道,淮河失去自己的入海水道,下游排水不畅,经常决口成灾,使淮河流域水旱灾害十分严重,“大雨大灾,小雨小灾,无雨旱灾”。解放后,我国对淮河进行了综合治理。在上游山区修建水库,控制洪水。中游利用洼地湖泊,修建许多蓄洪工程。在下游开挖新的入江入海水道,以利洪水下泄。如今淮河的入海水道已经建成,淮河水通过多个途径入海,“大雨大灾,小雨小灾,无雨旱灾”已成历史。淮河流域水旱灾害严重的原因与夏季风的强弱有关。在夏季风弱的年份,锋面雨带长时间地停留在江淮地区,江淮地区产生涝灾;反之则为旱灾。

51. “烟花三月下扬州”(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洛阳三月飞胡沙”(李白《扶风豪士歌》)

这两句诗反映了我国气候的南北差异。同样是三月(一般情况下,农历三月时,阳历为四月),南方百花齐放,而北方因春旱严重,造成了沙尘暴天气(“飞胡沙”)。

52. “天无三日晴,地无三尺平。”

这一句贵州的谚语,概括了昆明准静止锋以东、以北地区的冬季阴雨冷湿的气候特点,以及崎岖的高原地形特征。冬半年,来自蒙古、西伯利亚一带的冷气团长途跋涉,南下到云贵高原的脚下,势力已大为减弱,又遇到了云贵高原的阻挡,不能继续向南前进,与南面的暖气团相遇,形成昆明准静止锋,受该锋面的影

响,贵阳附近“天无三日晴”(顾名思义,贵阳是阳光很贵的意思,即冬半年很少有阳光)。而此时昆明一带则受单一的暖气团控制,天气晴朗(顾名思义,昆明是阳光明媚的意思)。云贵高原上的岩石多为可溶性的石灰岩,流水侵蚀作用特别强烈,喀斯特地形发育特别典型,因而“地无三尺平”。

53. “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岑参《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风吹沙石跑,车轮比人高,大姑娘一年不洗澡。”

新疆在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一线以西,属于非季风区,夏季风影响不到这里,因而这里雨水稀少,沙漠广布、山麓砾石到处可见。但这里临近冬季风的源地,受冬季风影响很大。九月的轮台,狂风在夜间呼啸着,飞沙走石,风力作用十分强烈。西北地区冬季风风力强劲,寒潮经过的次数也多,可见那里的气候条件是相当恶劣的。这里属温带大陆性气候。

“风吹沙石跑,车轮比人高,大姑娘一年不洗澡”,是我国西北地区一句谚语,这句谚语主要反映西北地区气候干旱、风沙大、风力作用显著的自然特征。

54. “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李白《将进酒》)“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毛泽东《水调歌头·游泳》)“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观书有感》)

本组诗反映了水循环和水量平衡原理及其应用。海水经蒸发变成水汽,水汽通过季风环流(大气环流)被输送到陆地上空,在一定条件下凝结形成降水,成为黄河水的主要补给,即“黄河之水天上来”。根据现代水循环理论,“奔流到海不复回”的说法不够严谨。因为流到海洋中的黄河水经过蒸发变成水汽,又有可能随大气环流,被输送到陆地上空,在适当的条件下,再凝结形成降水,成为黄河的补给水源,即流入海洋的黄河水可再参与海陆间水循环。如果“黄河之水”真的“不复回”的话,那么黄河早就干涸了。这里“奔流到海”的“海”指渤海。从“奔流”二字可看出黄河蕴藏着丰富的水力资源。因为黄河流经我国地势的三级阶梯,在阶梯的交界处,河流的落差很大,蕴藏着丰富的水能资源。目前,已在黄河干支流上相继建立了多个水电站和水利枢纽。毛泽东笔下的“高峡”是指举世闻名的长江三峡,即西陵峡、巫峡、瞿塘峡。“高峡出平湖”的构思如今正在变为现实,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已经全部建成,并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更大规模的三峡水利枢纽工程正在紧张的建设当中,并已经开始发挥作用。“高峡出平湖”是水循环和水量平衡原理的具体运用。“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说明通过水循环,使水资源不断得以更新。

一、古诗词与气候

古诗词中描写气候的句子很多,例如:

1.“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反映了冷锋过境时先刮风后降(雪)的天气变化特征.

2.“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反映了气温垂直分布的特点,正是因为气温随地势的上升而降低(地势每上升1000米,气温下降6℃)这一特点,才造成了山上、山下的桃花花期早迟不一这种地理现象.

3.“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睛却有睛”是对流雨的极好写照,从诗句中我们能体会对流雨的特点是:降水强度大,范围小,历时短等。

4.“二月江南花满枝,他乡寒食远堪悲。”:是说我国南方和北方气候差异大,二月时,江南已经鲜花满枝,而其它地方却十分寒冷。

5.“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是说我国春季普遍存在着气温回升快,降水少的情况。

6.“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是说四川巴山地区因受地形的影响,常常形成夜雨的天气。

7.“惟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说明地势越高气温越低。

8.“五月天山雪,开花只有寒。”:一是说明地势越高气温越低的道理,二是说明天山海拔高。

9.“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说明在同一时刻,不同的地方天气是不相同的。

10.“乍暖还轻冷,风雨晚来方定。”:说明我国春季气温多变、不稳定的特点。

11.“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王之涣《出塞曲》是说玉门关位于我国的非季风区,温暖湿润的夏季风很难到达这里。“春风”可理解为夏季风,我国西部地区为温带大陆性气候,受夏季风的影响小,

干旱少雨。

12.“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 : (后人)本诗说的是晚清陕甘总督左宗棠西征新疆平定阿古柏叛乱时,沿路栽植杨柳树,至今已百年过后,树木成林、郁郁葱葱,似春风度玉关。这两句诗也说明合理的人类活动可以改善环境。

13.“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 : 是我国新疆一带温带大陆性气候早晚温差大的真实写照。

14.“三月东风吹雪消,湖南山色翠如浇” : 王冕《梅雨》反映了我国南方气候因受来自太平洋暖湿气流影响春暖雪融,山色翠绿如洗的美景。

15.宋·赵师秀《有约》:“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描写了我国江淮地区的梅雨天气。

16.“枯滕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 元代马致远描述了行进在干燥荒凉的古丝绸之路上的旅行者,骑着疲惫不堪的马儿在艰难跋涉,这枯滕老树和小桥流水分别是对西部干燥景观和江南湿润地区景观的对比写照。

17.“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毛泽东《沁元春.雪》: 描绘了我国北方冬天的自然景色:到处一片冰天雪地,白雪皑皑,覆盖大地,河流封冻,失去往日奔腾不息、汹涌澎湃的气势。

18.“六出飞花入户时,坐看青竹变琼枝”六出:雪花呈六角形,故以“六出”称雪花。琼枝:竹枝因雪覆盖面似白玉一般。

19.“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苏轼)描写春天到了,鸭子在水中游,所以先知道,也说明了动物的生活习性。

20.描写春天的诗句还有很多,如:“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白居易);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唐贺知章《咏柳》);“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汉乐府古辞《长歌行》);“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杜甫《春夜喜雨》);“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唐]王维《送元二使安西》);“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唐代白居易《忆江南》)等。

二、古诗词与地形

我国地域辽阔,地貌类型多样,其成因各有不同。有风化、侵蚀、搬运、沉积等外力作用,也有地壳运动等内力作用。这在我国古诗词中也有描述。如:

1.“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可理解为流水侵蚀地貌,即在地壳抬升的情况下流水深切河谷,使得“两岸青山相对出”;

2.“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说明蜀道崎岖,自古闭塞的四川盆地地貌;

3.“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正是典型的山地地形的描写佳句,反映出庐山的雄奇秀丽。

4.“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说明泰山是齐鲁大地上最高的山。

5.“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是说黄河的发源地地势十分高。“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既说明了黄河的流向,也揭示了我国西高东低的地势特点。

三、古诗词与水文

描写水文方面的诗句也不少。如:

1.李白的“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是说庐山瀑布之壮美,对庐山瀑布的描绘;

2.“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展示了奔腾不息的长江流经三峡时水流湍急、一泻千里、气势磅礴的壮观景象;

3.“海潮随月生,江水应春生”、“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既展示了钱塘潮汹涌澎湃卷潮而来的磅礴气势,

而且也描绘了潮汐最壮观的时间(八月十八)及潮汐形成的天文因素(月球的引力)。

4.“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是说长江的天门山一段水流湍急。

5.湘江北去,橘子洲头。”:说明湘江的流向是从南自北流的。

6.“浙江八月何如此?涛似连山喷雪来。”:浙江即钱塘江,八月是是钱塘潮最壮观的时节。

7.“清溪清我心,水色异诸水,借问新安江,见底何如此?”:是说当时新安江江水十分清澈,含沙量极小。

四.古诗词与人类活动

1.“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说明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规律。

2.“城中十万户,此地两三家”,反映了城市中人口稠密,农村人口稀少的城乡差别。

3.“郡城南下不通津,异服殊音不可亲”,反映出少数民族的地区分布及旧时汉人对少数民族的歧视态度。

4.“城市尚余三伏热,秋光先到野人家”,形象地说明了城市热岛效应现象。通过对古诗中所描写的环境今昔对比,反映人类在改造自然中创造的奇迹。

5.“蜀道难,难于上青天” “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 李白《蜀道难》说明蜀道的崎岖与蜀地的闭塞,但现代通过四通八达的铁路、公路、航空运输四川的交通变得非常便利。

6.“高峡出平湖,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 这是毛泽东在游览长江时提出的伟大构想,随着葛洲坝水库和三峡工程的相继建成,将要变成现实,特别是三峡水电站将是世界上最大的水电站,怎能不让世界惊叹呢。

7.“天上无鸟飞,地上无水草,四处无人烟,风吹石头跑” 我国西部昔日荒芜的戈壁滩,而今随着大油田、大气田的陆续开发,一条条公路通向沙漠戈壁深处,使人迹罕至的戈壁滩——塔里木盆地,成为我国重要的能源基地。

8.“居延城外猎天骄,白草连天野火烧,暮云空碧时驱马,秋日平原好射雕。” 王之涣《出塞作》这是一组塞外狩猎的镜头,将士狩猎烧起漫天野火,惊起草中的动物,而后骑马射猎,说明对野生动物的大肆捕杀和为狩猎焚烧动物生息的草场资源,破坏了草原生态系统。

五.古诗词与月相

1.<<暮江吟>>中:“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弓。”:农历的初三时,月亮的形状是弓形的,属于娥眉月。

2.“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影射了上弦月。

第一类:写新月的。例:“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卢纶·塞下曲)----诗中“月黑”实乃夜黑亦即无月。请注意,虽然诗中写到“月黑”,但天空中并不见月。虽然天空中不见月亮,但并不能说明时间在“新月”前后,因为诗中对“月黑”的原因交代地很清楚:所以不见月光盖因大雪阴天之故,这与初一前后不可见的新月完全是两码事。所谓新月是指农历初一的月相,此时月球与太阳位于地球的同一侧,与太阳同升同落,故而不可见。

第二类:写月初娥眉月的。例一:“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殊月似弓。”(白居易·暮江吟)----诗中“九月初三”是写诗的日子,“月似弓”是写月初的娥眉月即上娥眉月。“上蛾眉月”是指农历初三、四的月相,此时月球位于太阳以东约45°,当”一道残阳铺水中”后即日落时出现在西方或西南方低空,日落后2-3小时即落到地平线以下,可见部分为月球正面西部边缘,形状为一反C字形。例二:“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 (戴叔伦·兰溪掉歌)----诗中“三日”指农历三月初三日,“凉月如眉”指月初的域眉月(如上),上下紧扣。

第三类:写上弦月的。例一:“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张继·枫桥夜泊)----诗中“夜半”而“月落”即写“上弦月”。上弦月是农历初七、八的月相,此时月球位于太阳以东约90’,日落时出现于南方天空,升落时间是中午月出、半夜月落,可见部位为月球正面西半部分,形状为一大写的D字。例二:“钓罢归来不系船,江村月落正堪眠。纵然一夜风吹去,只在芦花浅水边。”

(司空曙·江村即事)----诗中“月落”时,人们“正堪眠”,即睡意正浓,寓意夜已深。深夜而“月落”也是上弦月,此乃用时间点月相。

第四类:写满月(望月)的。例一:“春江月出大堤平,堤上女郎连袂行。唱尽新词欢不见,红霞映树鹧鹕啼。”(刘禹锡·踏歌行)----此诗写春日傍晚、江水平堤,众女踏歌。诗中“月出”即“傍晚月出”,显然月相为满月。满月为农历十五、六的月相,此时月亮位于太阳以东180’,升落时间为日落月出、日出月落,整夜可见,形状象个玉盘。例二:“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诗中“明月”即满月,“举头”暗含明月高悬之意。满月时,只有在半底前后月亮才高悬天空。夜深而愁思不寐,写出了客居他乡的游子无尽的乡思。

第五类:写下弦月的。例一:“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飞鸟,时鸣春涧中”(王维·乌鸣涧)----诗中“夜静”(夜深人静)而“月出”,乃指下弦月之时。下弦月是农历廿一、二的月相,此时,月亮位于太阳以西90”,日出时出现于南方天空,升落时间是半夜月出、中午月落,可见部分为月球正面东半部,形状象个反D字。这是用写实手法告诉读者,作者写的是农历廿一、二夜深人静时的情景。例二:“孤光照还没,转益伤离别。妾若是嫦娥,长圆不教缺。”(陆龟蒙·月成弦)----民间常将月圆比团圆、月缺比离别,此诗即写思妇见缺月而感伤、恨夫妻不能常团圆,想象自己若是嫦娥,将让月亮长圆不缺即夫妻永不分离。诗中弦月当是下弦月,才体现出思妇感伤而彻夜难寐的情景。

第六类,写月末的娥眉月即下娥眉月(残月)的。例一:“寻章摘句老雕虫,晓月当帘挂玉弓。不见年年辽水上,文章何处哭秋风。”(李贸·南园)----诗中“晓月”指清晨的月亮,“玉弓”指下弦月后的残月即月末的娥眉月。残月或月末的蛾眉月是农历廿五、六的月相,此时,月亮位于太阳以西约45°,日出前出现于东方、东南方低空,仅在黎明前2—3小时内可见,形状象C字。此诗是用月相说明自己读书夜以继日。例二:“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何当金络脑,快马踏清秋。”(李贸·马诗)----诗中“月似钩”即残月(如上),前二句看似写景,实际写壮志未酬、彻夜难眠;后二句抒发豪情壮志。

第七类:写月相变化的。例一:“自君之出矣,不复理残机。思君如满月,夜夜减清辉。”(张九龄·赋得自君之出矣)----诗中“满月”指“圆月”即“十五、六的月亮”;“夜夜减清辉”指满月以后,月相依次变为凸月、弦月、娥眉月,可见部分越来越瘦小;后两句是说“思念夫君使妾身如同满月后的月亮日渐消瘦、形容憔悴”。例二:“走马西来欲到天,辞家见月两回圆。今夜不知何处宿,平沙万里绝人烟。”(岑参·碛中作)----诗中“见月”即看到月亮,“两回圆”即圆过两次亦即两次满月,故第二句是告诉读者:作者离家已有一、二个月了。第八类:不写具体月相的。例:“月暗送潮风,相寻路不通。菱歌唱不彻,知在此塘中。”(崔国辅·小长干曲)----此诗前二句写青年男女相约水上,但因月暗、潮大、风急,一时不能会晤。诗中“月暗”即月光暗淡(不是无月)。相约一般在上半夜,上半夜有月(尽管月光暗淡),说明时间在农历上半月。

第九类:所写月相名不符实的。例:“兵火有余烬,贫村才数家。无人争晓渡,残月下寒沙。”(钱起·江行无题)----诗中“晓渡”指清晨江渡,“残月”一般理解为月末的娥眉月(即农历廿五、六的月相,黎明时出现于东方低空),但此诗第四句是说“只有凌晨西下的残月映照着寂寞的沙滩”,很显然,这里的“残月”应是月相满月或下凸月,用“残”字只是写“劫后荒凉”,而非写缺月。

1、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满月

2、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满月

3、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新月

4、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残月

5、青天明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朔

6、同来望月人何处?风景依稀似去年满月

7、来是空言去绝踪,月斜楼上五更钟残月

8、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满月

9、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满月

10、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满月

11、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满月

12、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满月

13、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满月

14、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满月

15、烟拢寒水月拢沙,夜泊秦淮近酒家新月

16、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满月

17、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新月

18、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满月

19、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残月

20、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满月

21、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朔

22、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满月

23、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满月

24、峨嵋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新月

25、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满月

26、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满月

27、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满月

28、广泽生明月,苍山夹乱流。满月

29、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朔

30、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满月

31、星临万户动,月傍九霄多。新月

32、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下弦月

33、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上弦月

34、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满月

35、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新月

36、一弹流水一弹月,半入江风半入云。残月

37、更深月色半人家,满月北斗阑干南斗斜。下弦月

38、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古诗词地理考题集锦:

1、“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描写的是(c)A、塔里木盆地B、柴达木盆地、四川盆地D、准葛尔盆地

2、杜甫的著名诗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形容的是:(c)

A、安徽黄山

B、江西庐山

C、山东泰山

D、四川峨眉山

分析:此诗描写的是我国著名的东岳泰山。泰山位于山东省泰安市,座落在山东丘陵之中,周围山地高低起伏,低山连绵,唯泰山突颖面出,海拔1532米,为山东丘陵中海拔最高的山峰,号称五岳之首。泰山历受各朝帝王重视,不少帝王登基之初,大多到泰山进行封禅,表示改制应天,以告太平。历代文人学士亦慕名而来,留下不少赞美泰山的诗篇和题字或游记,以致泰山成为闻名中外的五岳之尊。

3、诗句“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形容的是:(d)

A、四川九寨沟

B、长江三峡

C、海南“天崖海角”

D、桂林山水

4、“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是描述过去的:(b)

A、东北平原

B、河套平原

C、华北平原

D、成都平原

分析:“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地见牛羊”描绘了我国内蒙古草原水草肥美,牛羊成群的景色。马致远的“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这枯藤和老树,小桥和流水分别是对西部干燥景观和江南湿润

地区的对比写照。毛泽东的“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给我们描绘了冬天的自然景色。毛泽东的《昆仑》一词中写道“横空出世,莽昆仑。飞出玉龙三百万,搅得周天寒彻。”既写出了昆仑山之高,又写出了山上茫茫苍苍的积雪,被狂风一吹,沸沸扬扬的景象。

5、“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说的是:(a)

A、江西庐山

B、安徽黄山

C、青藏高原

D、桂林猫儿山

分析:苏东坡的《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而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诗人从横看、侧看,从远视、近视一观察庐山,所见的庐山雄姿各不相同,为什么看不清庐山的真面目呢?只因为人在庐山之中。庐山飞峙于长江南岸,鄱阳湖滨,长约25公里宽约10公里,呈东北-----西南走向,山体不大,但平地而起,显得特别挺拔。主峰汉阳峰1473米,常隐没在云雾之中,时隐时现,变幻莫测。从地质构造上看,它是一座地垒式断块山,所以“横看成岭侧成峰”。

6、“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这个时节是我国的春末夏初。这种锋面雨属于(c)a、冷锋b、暧锋c、准静止锋d、对流雨

分析:赵师秀的“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说明梅子黄熟的六月,夏季风北进,雨带随之移到长江中下游地区,出现阴雨连绵的梅雨天气。反映了我国南方气候因受来自太平洋暖湿气流影响山色如洗、一派生机的美景。

7、“青莲出水,碧莲玉笋世界”是形容(b)

a、路南石林

b、桂林山水

c、杭州西湖

d、云南滇池

8、“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所描述的气候是(a)

a、西北内陆的温带大陆性气候

b、藏北高原的高山气候

c、三江平原的温带季风气候

d、滇南谷地的垂直地带性气候

分析:新疆一带〝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是温带大陆地性气候条件早晚温差大的真切实写照旧;每到夏天,这里烈日炎炎,白天气温上升快,有时高达摄氏四、五十度,当地人说:“沙窝煮鸡蛋,石头好烙饼”。但夜晚气温又急剧下降,辛勤的农民甚至不得不生起火炉取暖,围着火炉,品尝刚摘下来的西瓜。

9、“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形象地反映了(c )

a、纬度地带性

b、经度地带性

c、垂直地带性

d、非地带性

分析: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全诗短短四句,写出了平原与山地气候的差异。人间四月正是大地春归,芳菲落尽的时候了,而在高山古寺之中,山寺桃花始盛开。这主要是山地海拔高导致气候的垂直变化造成的。对流层大气的热量主要来自于地面,因此离地面愈高的大气受热愈少,气温愈低;平均每上升100米温度下降0.6度,由于平原和山地的相对高度较大,所以山顶的气温是山脚气温减去相对温差,故山顶气温要远低于山脚的气温。又如“南枝向暖北枝寒,一样春风有两般”说明山坡两侧向阳坡与背阳坡的光照及热量的差异。

10、“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中的“春风”是(d )

a、东风

b、西风

c、冬季风

d、夏季风

分析:王之涣的《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诗中后两句从字面意义上讲就是:玉门关外的杨柳不青的原因是由于春风不度造成的,这里的春风当指夏季风。季风是由于海陆的热力差异导致海陆上气压中心的季节变化,引起一年中盛行风向随季节有规律地向相反或者接近相反的方向变换而形成季风。夏季北太平洋高压势力大大增强,亚洲大陆上形成印度低压,太平洋暧湿气流便沿着北太平洋西部边缘,以东南风吹到亚洲东南岸,形成东南季风,即夏季风。在我国把受夏季风影响的地区划分为季风区,夏季风影响不到的地区为非季风区。季风区与非季风的分界线是: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一线,这条线以东以南为季风区,以西以北为非季风区。因为玉门关正好位于这条界线以西,关外自然就得不到夏季风的滋润了。“春风不度玉门关”中的“春风”一语双关,“春风不度玉门关”是戍守玉门的士兵发出的感叹,由此还可说明军事对玉门城市区位的影响;“春风”也指皇帝的恩惠,戍守玉门的士兵得不到皇上的关爱,玉门因得不到皇帝的重视而难以发展,可见政治也

是影响玉门城市的区位因素之一。如今,玉门因石油的开采而再度兴起,表明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对玉门有很大的影响。

11、“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是形容横断山的(b)

a、降水垂直变化

b、热量垂直变化

c、光照垂直变化

d、气候和植被的垂直变化

12、“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反映的地形是(d)

a、平原

b、高原

c、山地

d、丘陵

13、“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反映的地区是(a )

a、长江中下游地区

b、江淮地区

c、南岭一带

d、华北平原

分析:“清明时节雨纷纷”(杜牧《清明》)“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赵师秀《有约》)“梅子黄时日日晴,小溪泛尽却山行”(曾几《三衢道中》)我国东部地区降水类型主要为锋面雨。一般情况下,每年四、五月份,夏季风开始影响我国,来自大洋的暖气团和北方冷气团形成的锋面在南岭一带,故这里降水较多,即“清明时节雨纷纷”。六月中旬到七月中旬,随着夏季风增强,锋面移到长江中下游一带,这时北方的冷空气势力虽已减弱,但仍可影响到江淮地区,两种气流在这里交锋,由于它们势均力敌,相持不下,形成准静止锋而产生连续性降水,雨带有一个月左右的时间徘徊在长江中下游一带,这时正是梅子成熟的时节,故称为梅雨天气,即诗中的“黄梅时节家家雨”。七月中旬以后,随着夏季风的进一步增强,锋面雨带移到华北、东北。有的年份夏季风特别强,锋面雨带在江淮地区停留的时间很短,很快移到华北、东北,江淮地区基本无梅雨期,成为“空梅”,造成干旱灾害,即“梅子黄时日日晴,小溪泛尽却山行”。而华北、东北地区雨季比正常年份来得早,雨季时间也长。这样,在我国就形成南旱北涝的格局。相反江淮地区形成“涝梅”,产生南涝北旱的格局。

14、“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春雨是(b )

a、冷锋天气

b、暧锋天气

c、地形雨

d、对流雨

分析:“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杜甫《春夜喜雨》)这句诗描绘的是春雨,反映的是暖锋天气。依据是受该天气系统影响,没有明显的降温过程,而是“润物细无声”。暖锋是指暖气团主动向冷气团移动的锋。暖气团沿冷气团徐徐爬升,多产生连续性降水。暖锋过境后,由于受单一的暖气团控制,因而气温上升,气压下降,天气晴朗。“随风潜入夜”、“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还描述了降水过程。

15、“落花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反映了生态系统的(c)

a、食物链关系

b、金字塔形的营养级关系

c、物质循环

d、能量流动

16、“山岭高,山路长,样样东西用肩扛,半世光阴路上忙”是反映何处过去交通的困难(d )a、四川b、青藏高原c、福建d、云贵高原

17、“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描述的瀑布是(b)

a、黄果树瀑布

b、庐山瀑布

c、壶口瀑布

d、吊水楼瀑布

18、“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中的“寒山寺”位于(c)

a、山西省

b、北京市

c、江苏省

d、浙江省

19、“一年四季无寒暑,一雨便成秋”描述的是哪个城市的气候特征(d)

a、台北

b、南宁

c、贵阳

d、昆明

20、唐代诗人李白的诗句“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这里的“天上”应当指(d)

a、地球的大气圈

b、地球的对流层

c、青藏高原的唐古拉山

d、青藏高原的巴颜喀拉山

分析:“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李白《将进酒》)“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毛泽东《水调歌头?游泳》)“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观书有感》)本组诗反映了水循环和水量平衡原理及其应用。海水经蒸发变成水汽,水汽通过季风环流(大气环流)被输送到陆地上空,在一定条件下凝结形成降水,成为黄河水的主要补给,即“黄河之水天上来”。根据现代水循环理论,“奔流到海不复回”的说法不够严谨。因为流到海洋中的黄河水经过蒸发变成水汽,又有可能随大气环流,被输送到陆地上空,在适当的条件下,再凝结形成降水,成为黄河的补给水源,即流入海洋的

黄河水可再参与海陆间水循环。如果“黄河之水”真的“不复回”的话,那么黄河早就干涸了。这里“奔流到海”的“海”指渤海。从“奔流”二字可看出黄河蕴藏着丰富的水力资源。因为黄河流经我国地势的三级阶梯,在阶梯的交界处,河流的落差很大,蕴藏着丰富的水能资源。目前,已在黄河干支流上相继建立了多个水电站和水利枢纽。毛泽东笔下的“高峡”是指举世闻名的长江三峡,即西陵峡、巫峡、瞿塘峡。“高峡出平湖”的构思如今正在变为现实,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已经全部建成,并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更大规模的三峡水利枢纽工程正在紧张的建设当中,并已经开始发挥作用。“高峡出平湖”是水循环和水量平衡原理的具体运用。“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说明通过水循环,使水资源不断得以更新。

21、“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适用于(b)

a、极地地区

b、赤道地区

c、回归线

d、极圈附近

分析:此诗句揭示了地球在不停地由西向东自转。适用于赤道地区,由此可计算出赤道地区地球自转的线速度和赤道上1°弧线的长度。赤道地区自转的线速度为:40000千米÷24小时≈1670千米/小时(八万里即四万千米)。地球自转的线速度由赤道向两极逐渐递减。赤道上1°弧线的长度:40000千米

÷360°≈111千米/l°。赤道是地球的一个大圆,因此地球上的大圆每1弧线的长度约为111千米(球的大圆是指通过球心的截面与球面的相交线)。

22、“孤帆远景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是指长江的(d )

a、源头

b、上游

c、中游

d、下游

其他蕴含地理知识的古诗词汇总

1、“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升春又来”(杜甫《冬至》)

“冬至阳升”这个纯科学结论通过艺术家天才的转换,巧妙地写进诗中。这句诗意境美丽、观点科学,非常难得。由于太阳直射点在地球上南北回归线之间来回移动,引起了正午太阳高度的周年变化。北半球冬至日时,太阳直射在地球的最南界线南回归线上,北半球各地在一年中正午时与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差最大,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最小值。冬至日以后,太阳直射点南移,太阳直射点以北各地正午时与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差逐渐变小,正午太阳高度逐渐增大,即“冬至阳升”。

2、“日中万影正,夕中万影倾”(傅玄《歌》)

这句诗直观地描绘了太阳高度的周日变化规律。影子长短与太阳高度有密切关系。早晨太阳从东方升起,太阳高度小,影子长;随着太阳高度的逐渐变大,影子逐渐变小,正午即“日中”时,太阳高度达到一天中的最大值,影子长度为一天中的最小值,对于北半球中纬度地区来说,此时太阳在正南方,影子则在正北方,即“日中万影正”;以后太阳高度逐渐变小,影子逐渐变长,影子偏离了正北方向。

3、“谁挥鞭策驱四运,万物兴歇皆自然。”(李白《日出入行》)

此句诗意在说明四季运转是一种必然趋势,万物兴衰都有一定的自然规律,任何人也不能挥鞭命令停止。由于地球公转,黄赤交角的存在,地轴指向不变,使太阳直射点在地球上南北回归线之间来回移动,引起各地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变化,产生了四季的更替。

4、“月生林欲晓,雨过夜如秋。”(徐玑《夏日怀友》)

“月生林欲晓”,即月出的时候天要亮了,这是下蛾眉月出的时间。该地此时的降水是受冷锋影响形成的。冷锋过境时产生阴雨天气,过境后受冷气团控制,气温降低,故“雨过夜如秋”。

5、“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孟浩然《春眠》)

此句诗具体描绘当时的天气特征,而不是气候特征。天气和气候的主要区别是:天气是一个地方短时间内的大气具体状况,包括阴晴、风雨、冷热、风力等,一般有较大的变化。气候是对一个地方长期的、有规律性的天气特征加以概括总结,得到的大气平均状况,一般变化不大。此句诗具体说明了夜间的风雨等大气状况及其变化,因而描述的是天气特征。

6、“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李商隐《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

“秋阴不散”的多云天气,因夜间云层愈厚,大气逆辐射愈强,地面就能获得较多的热量补偿。故夜间降温较晴天慢得多,地面温度不易降到0℃以下。这就是秋季多云的夜晚不易形成霜冻的科学道理。而连续的阴天除使霜冻来得晚外,还会导致降水天气。诗人有声有色地描写了“秋阴不散”的两种结果。

7、“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刘禹锡《秋词》)

深秋晴朗的夜晚,天空云少,大气逆辐射弱,地面得到大气补偿的能量少,地面温度下降快,当地面温度降到0℃以下,就会出现霜,即“山明水净夜来霜”。

8、“冷眼向洋看世界,热风吹雨洒江天”(毛泽东《登庐山》)

此诗句说明夏季来自太平洋的热带海洋气团给我国带来丰沛的降水。夏天,登上庐山,面向太平洋(即“冷眼向洋”),来自太平洋的东南季风迎面吹来,带来了丰沛的降水(即“热风吹雨”)。

9、“三月无雨旱风起,麦苗不秀多黄死。九月霜降秋早寒,禾穗未熟皆青乾。”(白居易《杜陵叟》)“麦死春不雨,禾损秋早霜。”(白居易《采地黄者》)

本组诗句说明华北地区春旱严重及秋季早来的寒潮带来的危害。春季和夏初,华北地区气温回升快,加之多风,蒸发较强,而南方夏季风前缘雨带尚未移到本区,降水少,因而这里春旱相当严重,“春雨贵如油”。春旱对华北地区的农业生产十分不利,正如诗中所说的“麦苗不秀多黄死”、“麦死春不雨”。七、八月份,当锋面雨带移到华北时(此时为快行冷锋),华北地区降水较多,即“夏雨满地流”。有的年份,北方寒潮来得早,对华北地区农业生产危害很大,即“九月霜降秋早寒,禾穗未熟皆青乾”、“禾损秋早霜”。由此可说明寒潮对农作物危害最严重的季节不是冬季,而是春秋两季。

10、“高处不胜寒”(苏轼《水调歌头》)

此句说明随海拔高度的增加,气温逐渐降低。一般情况下,在对流层里,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下降0.6℃。在高空,由于距离地面远,大气吸收的地面辐射少,气温低。在海拔高的地区(如青藏高原),由于空气稀薄,大气逆辐射弱,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小,气温低。

11、“熏风自南来,殿阁生微凉。”(柳公权《应制联句》)

该句直观地说明了海洋对气候的调节作用。夏季,风从海洋吹来,即“熏风自南来”,由于海洋上空气温低,因而海风凉爽,即“殿阁生微凉”。

12、“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李商隐《夜雨寄北》)”云、贵、川三省夜雨频率较高,四川盆地尤多,其主要原因是由于盆地内空气潮湿,天空多云。白天由于云层反射太阳辐射,云下不易增温,对流不易发展。夜间云层上部冷却快,而云层下部大气逆辐射强,故温度较高。云层上下温差较大,使大气产生对流运动,容易形成降水,所以这里夜雨比较多。

13、“淮海多夏雨”(刘禹锡《五排?晚步扬子游南塘望沙尾》)

此诗表现了淮河流域,乃至整个东亚地区的降水季节类型为夏雨型。从全球范围来看,还有冬雨型和年雨型。属夏雨型的气候类型主要有: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热带草原气候等。属冬雨型的气候类型主要是地中海气候。属年雨型的气候类型主要有:热带雨林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14、“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前句说明水汽凝结使云层加厚是降水的必要条件,后句说明水面蒸发的水汽在空中冷却凝结成云和雾这一原理。

15、“山阳薄雾散,山阴白雪密”(陈毅《过太行山书怀》)“南枝向暖北枝寒,一样春风有两般“(刘元载《早梅》)

本组诗句反映了坡向和气温的关系。我国位于北半球,山地的南坡为阳坡,北坡对阴坡。阳坡的太阳光线与坡面的夹角比平地大,比阴坡更大,故阳坡吸收的太阳辐射能量比阴坡的多,气温比阴坡高。由于山地阳坡的气温比同一高度的阴坡高,因此,山地同一自然带的高度,应该是阳坡比阴坡高。一般情况下,雪线也是阳坡比阴坡高。关于雪线的高度值得注意的是:珠穆朗玛峰等少数山地除外,因为珠峰北坡为雨影区,降雪少,冰川的类型为大陆性冰川,稳定性强,雪线高。珠峰南坡面向印度洋,为西南季风的迎风坡,降雪量大,冰川的类型为海洋性冰川,滑动性强,雪线低。

16、“烟花三月下扬州”(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洛阳三月飞胡沙”(李白《扶风豪士歌》)

这两句诗反映了我国气候的南北差异。同样是三月(一般情况下,农历三月时,阳历为四月),南方百花齐放,而北方因春旱严重,造成了沙尘暴天气(“飞胡沙”)。

17、“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岑参《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风吹沙石跑,车轮比人高,大姑娘一年不洗澡。”

新疆在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一线以西,属于非季风区,夏季风影响不到这里,因而这里雨水稀少,沙漠广布、山麓砾石到处可见。但这里临近冬季风的源地,受冬季风影响很大。九月的轮台,狂风在夜间呼啸着,飞沙走石,风力作用十分强烈。西北地区冬季风风力强劲,寒潮经过的次数也多,可见那里的气候条件是相当恶劣的。这里属温带大陆性气候。

“风吹沙石跑,车轮比人高,大姑娘一年不洗澡”,是我国西北地区一句谚语,这句谚语主要反映西北地区气候干旱、风沙大、风力作用显著的自然特征。

18、“大河上下,顿失滔滔。”(毛泽东《沁园春?雪》)

此诗表明我国北方河流冬季有结冰期。北方冬季气温在0℃以下,河流结冰。结冰时,河水很少流动,即“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19、“夏日消融,江河横溢。”(毛泽东《念奴娇?昆仑》)

此诗表明,夏季冰雪融水,补给江河,使河流的水位上涨。由此可见,以冰雪融水补给为主的河流,流量随气温的变化而变化,洪水期在夏季。

20、“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早潮才落晚潮来,一月周流六十回。”(白居易《潮》)

这两句诗表现了诗人对潮汐成因及涨落规律的领悟。当某海区正对月球或背向月球时就涨潮,即“海上明月共潮生”。该海区随着地球自转,一天中有一次正对着月球,有一次背对着月球。因此一天中有两次涨潮,据此计算,一个月有六十次涨潮,即“早潮才落晚潮来,一月周流六十回”。

21、“五原春色归来迟,二月垂杨未挂丝。即今河畔冰开日,正是长安花落时。”(张敬忠《边原》)“二月江南花满枝,他乡寒食远堪悲。”(孟云卿《寒食》)

此诗体现了自然带由赤道向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五原”即内蒙古自治区的五原县。长安即陕西省的西安市。五原“河畔冰开”、“垂杨未挂丝”,而此时“长安花落”,这正是南北气候差异造成的。同样,二月时,江南已经鲜花满枝,而其他地方(北方)却十分寒冷。

22、“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己亥杂诗》)“万物土中生,万物土中灭。”

以上两句既体现了生物循环的重要环节,又反映了土壤的本质属性。落花等有机物残体被微生物分解后,以无机物的形式归还到周围环境中(即“化作春泥”),再被绿色植物吸收,更有利于绿色植物的生长(即“更护花”)。“万物土中生,万物土中灭”是一种朴素的唯物主义观点。“万物土中生”说明土壤能够生长植物,各种动物直接或间接以植物为食;“万物土中灭”指各种动物植物遗体经过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又变成无机物,回到自然环境中去,保持和提高了土壤的肥力。

23、“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于谦《石灰吟》)

诗中描写的岩石是石灰岩,按成因属沉积岩。石灰岩是可溶性岩石,因此以石灰岩为主的地区常发育成喀斯特地貌。

24、“风吹草低见牛羊”“浅草才能没马蹄”“一川碎石大如斗”“风沙茫茫大如天”

此诗描绘了我国西北从东到西的自然景观,反映自然带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由于从东到西的水分递减,形成了草原��草原荒漠��荒漠的自然带景观。

25、“胡风吹沙度陇飞,陇头林木无北枝。……天寒山路石断裂,白日不销帐上雪。”(张籍《塞下曲》)“胡风吹沙度陇飞”表现北方冬季风强劲,外力以风力作用为主,沙尘暴灾害严重。“陇头林木无北枝”表现生物对风向的指示作用(长时间地吹偏北风,使北面树枝受到损伤,南面树枝不断生长,形成旗形树冠)。“天寒山路石断裂”说明干旱地区昼夜温差大,由温度变化引起的物理风化作用强烈。

26、“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浊。”(杜甫《佳人》)

由此诗可看出流水的侵蚀和搬运作用。

27、“一泊沙来一泊去,一重浪灭一重生。相搅相淘无歇日,会交山海一时平。”(白居易《浪淘沙》)该诗将河流的侵蚀作用描写得生动形象、跃然纸上,同时也能表现出流水的沉积作用(“会交山海一时平”)。

28、“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郑板桥《竹石》)

此诗是植物风化作用的真实写照。植物的根系生长在岩石缝隙中,使岩石破裂。

29、“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毛泽东《长征》)“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李白《早发白帝城》)“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在学习长江各河段的河道特征时,可以“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的著名诗句,描述在横断山区长江两岸高山耸立,山高水深的地形特色;三峡河段山高峡窄、水深流急的特征,用“青山夹岸,碧水中流”的形象化语言来比拟再合适不过,吟诵“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的诗句,以“轻舟”沿江下行,来形容长江流速之快,突出此处河流的落差之大,蕴藏着丰富的水能资源;长江中游,可以用“九曲回肠,水乡泽国”的语言来描述河道弯曲、湖泊众多的特点;“朝发黄牛,暮宿黄牛,三朝三暮,黄牛如故”,说明荆江弯曲,船逆水而上,水急,暗礁也多,速度十分缓慢;长江下游,用“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的诗句来形容“江阔水深,江海相连,极为壮观”的意境。长江三峡位于我国地势的第二、三级阶梯的交界处,河流的落差大,水流急,水力资源丰富,如今正在开发利用。

30、“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刘禹锡《浪淘沙》)

弯弯曲曲的黄河挟带着万里泥沙,浩浩荡荡从天边滚滚而来,道出黄河含沙量之大,是世界上含沙量最大的河流,有“一碗黄水半碗沙”的说法。

31、“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苏轼《赤壁怀古》)

此诗道出了波浪的侵蚀作用。

32、“胜景天然别,精神入画图。一山分四顶,三面瞰平湖。过夏僧无热,凌冬草不枯。游人来至此,愿剃发和须。”(罗隐《四顶山》)

此句说明水体对气候的调节作用。文中的山地在安徽境内,湖泊为巢湖。湖水热容量大,夏季升温慢,周围地区不热,这就是“过夏僧无热”的原因;冬季湖水降温慢,使得周围地区不冷,因而“凌冬草不枯”。当然,“凌冬草不枯”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此地位于亚热带,冬季不冷。

33、“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李之仪《卜算子》)

此诗帮助我们引出长江的源头和入海口。长江源头是唐古拉山主峰各拉丹冬。在上海北部、江苏南面,长江注入东海。

34、“万壑树参天,千山响杜鹃。山中一夜雨,树杪百重泉”(王维《送梓州李使君》)

大气降水落到地面后,下渗到地下,成为地下水的补给水源,使百泉流淌。而“万壑树参天”,有利于地表水下渗形成地下水,体现了森林涵养水源的作用。

35、“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山居秋瞑》)“绿色水库”

以上能说明森林有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的作用。在林区,地表植被比较好,有利于地表水下渗,形成地下水(森林有“绿色水库”之称),减小地表径流量,同时森林能减缓地表的泥沙被冲入河谷,使“清泉石上流”。

36、“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孟浩然《过故人庄》)

此诗反映了森林美化环境的功能。

37、“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覆压三百余里”(杜牧《阿房宫赋》)

这句话揭示了秦始皇为修建宏大的阿房宫而大量消耗木材,使森林受到破坏的痛心场面。由此将带来水土流失、土地沙化、野生动植物物种减少、生态环境恶化等严重后果。

38、“起来望南山,山火烧山田”(温庭筠《烧歌》)

中晚唐烧之畬风愈来愈烈,山中树木经常被砍烧,天然植被遭到大量破坏,以致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恶化等。可见开发山田,虽然暂时获得一点土地,缓和了一些农民缺少土地的矛盾,并取得一定收益,却给自然环境和人类的生存环境造成极大破坏,最终长远的经济效益也会受到损失。

39、“八月涛声吼地来,头高数丈触山回”(刘禹锡《浪淘沙》)“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苏轼《观浙江涛》)

本组诗说明钱塘江的大潮特别壮观。每逢农历初一、十五,太阳、月球和地球三者差不多在同一条直线上,月球与太阳的引潮力几乎作用于同一个方向,两者的合力最大,此时海水受到的引潮力最大,海水涨得最高,也落得最低,即大潮。

钱塘江大潮形成的主要原因是,杭州湾为三角形海湾,口大内小,当大量潮水涌进狭窄的河道时,水面就会迅速地堆高。另外,浙北沿海一带,夏秋之交常吹东南风或东风,风向与潮水方向大体一致,也助长了它的声势。总之,钱塘江大潮的形成是天文和地理(包括河口形状、气候等)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40、“游人出三峡,楚地尽平川”(苏轼《荆州十首(其一)》)“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李白《渡荆门外》)

本组诗反映了长江中游和下游两岸地形的显著差异。四川盆地与长江中下游平原的分界线是巫山,长江切断了巫山,形成了著名的长江三峡,因此游人顺长江而下,出了长江三峡,就到了长江中下游平原(即“平川”),这里没有很多大的山地,即“山随平野尽”。

41、“眼见风来沙旋移,经年不省草生时。莫言塞北元春到,总有春来何处知”(李益《度破讷沙二首》之一)

该诗形象描绘出塞北春季多风沙的状况。沙尘暴形成时间主要为冬、春两季,其中冬末、春初最常见。沙尘暴天气出现时,北方地区主要受快行冷锋控制。沙尘暴产生的原因有:自然原因①我国北部、西北地区降水少,气候干旱,植被覆盖率低,沙漠和沙化面积大;②冬季风强劲,快行冷锋前的暖气团干燥。人为原因①人口增长迅速,工农业破坏性开发;②过度放牧,草场退化;③毁林毁草开荒;④人类活动排放温室气体造成局部地区趋于干燥;⑤城市建筑工地扬尘。

42、“江南江北雪漫漫”(向子諲《阮郎归?绍兴乙卯大雪行鄱阳道中》)

南方也有降雪天。冬季,冷空气南下时,与南面暖气团相遇,形成冷锋天气,使我国南、北方普遍大幅度降温,并产生雨雪天气。由此可见,“江南江北雪漫漫”是寒潮影响的结果。

43、“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此诗说明草场资源是可再生资源。

44、“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晏子使楚》)

以上说明农业生产具有地域性。柑橘属亚热带作物,淮河以南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因此“橘生淮南则为橘”;淮河以北为温带季风气候,不适宜柑橘生长,故橘“生于淮北则为枳”。此外,淮河南北的土壤不同也是造成橘树果实差异的一个重要因素。农业生产具有地域性,要求我们发展农业生产时要因地制宜。

45、“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现代通信技术的发展,使之成为现实。

46、“百里不贩樵,千里不贩籴”(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

此诗反映了交通运输条件对商业的影响,道出了卖者要注意商品的运输成本,以免亏本的生意经。现代化交通运输的发展,使运输成本对商业的影响逐渐减小。同时此诗还能体现商业网点的效益与运输距离之间的关系;商业网点靠近商品生产地,有利于及时进货,缩短商品的运输时间,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反之,则降低经济效益。

47、“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毛泽东《水调歌头?游泳》)

诗中的“桥”指湖北省的武汉长江大桥。武汉处于长江流域庞大水运网的枢纽地位,历史上汉口早有“九省通衢”之称。

48、“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李白《蜀道难》)

此诗生动地描写了四川省西部崎岖的地形。四川盆地西部邛崃山等山脉属于横断山脉的部分,山峦起伏,连峰接天,削壁深壑,连山耸立,地形非常复杂。“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从另一方面反映了该地区的地形特征。地势高低起伏,导致道路只能围绕山峰盘旋,所以历来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之说。如今的四川,特别是四川盆地,交通面貌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主要的铁路有成渝线、宝成线、成昆线、川黔线、内昆线、襄渝线等。此外,航空线四通八达,还有长江便利的水运。

49、“为人君而不能谨守其山林菹泽草莱,不可以立为天下王”(《管子?轻重甲》)“斩伐养长,不失其时,故山林不童,而百姓有余材也”(《荀子?王制篇》)“竭泽而渔,岂不获得?而明年无鱼。焚薮而田,岂不获得?而明年无兽”(《吕氏春秋?义赏》)

本组名句表明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在我国源远流长。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就有封山育林、定期开禁、保护生育期的鸟兽鱼鳖等使自然资源休养生息以保持续利用的主张和法令。

50、“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唐"岑参)是快行冷锋或寒潮的极好写照。“城市尚余三伏热,秋光先到野人家”(宋"陆游)形象地说明城市热岛效应现象。

51、“苜蓿随天马,葡萄逐汉臣”(王维《送刘司直赴安西》)

天马是指西域来的马,需用苜蓿来饲养,引进天马,同时还要引进苜蓿,所以,汉武帝在宫外好几千亩地里种了苜蓿。因此这种文化扩散为迁移扩散。

52、“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徐霞客)

这是明代旅行家、地理学家徐霞客对黄山作的极高的评价。

53、“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刘禹锡《竹枝词》)

这句诗主要揭示了山地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的道理。山地的迎风坡抬升了爬升的气流,气流在上升的过程中容易变冷凝结而形成地形雨,而在山的背风坡气流下沉,不断增温,不易凝结降水而成为雨影区。这样,在山的两侧就会形成晴雨不同的鲜明对比。这种“东边日出西边雨”的现象在平原地区的对流性降水天气中虽也能看到,但不如山区多见。这里还需指出,山区除具有地形雨外,也有雷阵雨等天气,这就更增加了“东边日出西边雨”的频率。

54、王昌龄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阴山是我国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分界线,也是4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经过的地方,在阴山西北植被以草地为主,适宜发展畜牧业,生活着被称为“胡”的少数民族。阴山东南部即汉族的主要聚居区,以种植业为主,也是古代所称的“中原”。“不教胡马度阴山”即遏止北方少数民族的入侵。

55、刘禹锡“海潮随月生,江水应春来”揭示了潮汐现象与月相变化的关系。白居易的《海潮赋》,“白浪茫茫与海边,白沙茫茫四无边,朝来暮去淘不住,遂令东海变桑田”则说明了地球上海陆变迁及外力作用对地形的影响。

56、“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诗中提到“月落”时间是“夜半”。半夜落山的月相是上弦月。“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黄昏后月亮刚刚升到柳梢的月相是满月。“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既道出了黄河的流向,又揭示了地球的自转所引起的昼夜更替现象

再补充:

一、古诗与气候知识

1、“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唐.岑参)-------快行冷锋或寒潮

2、“城市尚余三伏热,秋光先到野人家。”(宋.陆游)-------城市热岛效应

3、“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情却有情。”(唐.刘禹锡)------对流雨

4、“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岭南地区暖锋锋面雨

5、“坐看黑云衔猛雨,喷洒前山此独晴。忽惊云雨在头上,却是山前晚照明。”------地形雨

6、“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秦皇岛外打渔船,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有可能是台风

7、“南枝向暖北枝寒,一样春风有两般。”(唐.宋之问)-----向阳与背阳坡的光照及热量差异

8、“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桔杨梅次第新。”(宋.苏轼)------南方热量丰富、四季如春鲜果不断

9、“三九要冷,三伏要热,不冷不热,五谷不结”,“人在屋里热得跳,稻在田里哈哈笑”,“腊雪是宝,春雪不好”------气候资源对农作物的作用

10、“一场春雨一场暖,一场秋雨一场寒”。-------暖锋和冷锋过境后的效果

11、“天气常如二三月,花枝不断四时春”,“一年四季无寒暑,一雨便成秋”。------春城昆明年均温14.7℃,一月和七月月均温分别为7.8℃和19.9℃

12、“春风摇荡自东来,折尽樱桃绽尽梅”,“凉风有信,秋日无边”,“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亚热带和温带季风气候鲜明的季节周期性之美!

13、“亭亭柏桦,悠悠碧空,微微南来风。”《北国之春》------春季风风向与感受

14、“北风那个吹,雪花那个飘。”《白毛女》------冬季风风向与严寒

15、“白露秋风夜,一夜冷一夜”。-------极地冷气团逐渐南侵

16、“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西北地区日温差大的温带大陆性气候

17、“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杜甫)-------既表示锋面雨中的暖锋,又体现了节律美之周期性

18、“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江淮流域准静止锋形成的梅雨

19、“冬朦(雾)晴,春朦(雾)雨,夏朦(雾)晒死鬼”(谚语)------冬夏多雾的原因是无云或少云导致的大气逆辐射弱,春雾是因为暖湿水汽足,极易形成锋面雨。

20、“春雨贵如油,下得满街流”------华北地区春旱,春天仍在冷气团的控制下,人们对春雨的渴求和珍爱

21、“孔明隆冬借东风,火烧曹阵在赤壁”------北半球气旋的东部吹东南风

22、“蜀军火烧葫芦峡,大雨救了司马懿”-----诸葛亮把司马懿围困在峡谷低地,然后用火攻,人为地制造了一个气旋(热低压),中心气流上升遇冷降水。

23、“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唐.李商隐)《夜雨寄内》-----四川盆地夜晚降温慢,山谷风热力环流中吹山风,夜雨多。

24、“五原春色归来迟,二月垂杨未挂丝。即今河畔冰开日,正是长安花落时。”(唐.张敬忠)《边词》-----节律美之纬度地带性

25、“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夏季风经过长途跋涉到了甘肃玉门关处已经“无能为力”了。体现了节律美之经度地带性

26、“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庐山垂直气候差异,体现了节律美之垂直地带性。

27、“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横断山脉垂直气候差异

二、地貌知识

1、“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唐.李白)------流水侵蚀下切

2、“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李白)------四川崎岖险峻的地形和交通闭塞的盆地地貌

3、“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苏轼)------山地地貌

4、斜阳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李白)“滩头细草接疏林,浪恶罾船半欲沉。俗鹭眠鸥非旧浦,去年沙嘴是江心。”(唐.皇甫松)-------河流冲积或沉积地貌

5、“仰望山接天,俯看江成线。”------横断山区高山、峡谷相间纵列分布

6、“天无三日晴,地无三里平。------云贵高原险要复杂的地形和冬季准静止锋影响下的暖湿的气候

7、“高空低瞰山成浪,个个峰蒙白玉中。大地苍茫如锦绣,宝藏开采骑新民。”,“远看成山,近看成川”------青藏高原雪山连绵,矿藏丰富,虽然海拔高但相对高度小。

8、“进村不见村,树冠露三分”,“平地起炊烟,忽闻鸡犬声。院院地下藏,窖洞土中生。”------黄土高原建在地下的窖洞。

9、“上山到云间,下山到河边。”------藏南谷地

10、“百里草原遍热泉,千里热湖映雪山。蓝天万里高飞雁,浩茫热气弥宇间”------西藏地热资源

11、“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贺兰山以西盆地,开口风力强劲地段的戈壁滩砾石层景观)

12、“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江南丘陵地形

13、“山岭高,山路长,样样东西用肩扛,半生光阴路上忙”-------云贵高原地区崎岖的地形和过去交通的困难。

14、“火山突兀赤亭口,火山五月火云厚,火云满天凝未开,飞鸟千里不敢来”(唐.岑参)-----诗人甘愿冒大忌,情不自禁的连续用了四个“火”字,突出“火洲”吐鲁番是我国夏季最热之地,七月份月均温达33℃,极值曾为49.6℃。

15、“湖广熟,天下足”------江汉平原为我国商品粮和商品棉基地,水热同期,土壤肥沃

16、“天雨一包脓,天晴一块铜”------南方酸红壤遇雨散成泥浆,天旱则成硬板状。

17、“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于谦)------石灰岩为沉积岩,除了是制水泥和石灰的原料外,还能发现生物的化石。

18、“寻常看不见,偶尔露峥嵘”-------火山喷发带来火山岩

19、“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毛泽东)------岷山位于秦岭以南,出现“千里雪”的景观是海拨高,获地面辐射少。

20、“断层一条线,有水在里面”------地下水常沿断层线出露地表。

21、“水滴石穿”、“沧海桑田”------前句表流水侵蚀,后句表地壳物质在不断运动,上升运动可使“沧海”变成“桑田”,下降运动也可使“桑田”变成“沧海”。

22、“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金刚石是自然界最硬的矿物。

23、“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墙上芦苇为了适应风大环境而头重脚轻,随风摇摆,不易折断。而山间则气候恶劣、土壤坚硬,故而竹笋嘴尖皮厚易于钻出地表。

24、“天崩地裂寻常事,水滴石穿更无言” ------地理事物的力量美

25、“溪间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 ------地理事物的文化美

三、水文知识和天体运动知识

1、“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李白)------瀑布蕴藏巨大水能

2、“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李白)------三峡磅礴的气势和巨大的水能资源

3、“海潮随月生,江水应春生”(刘禹锡)“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苏轼)“绝岸愁倾覆,轻舟故溯洄”(清.施润章)------钱塘潮汹涌澎湃卷潮的磅礴气势,观潮时间和潮汐形成的天文因素

4、“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唐.李商隐),“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王之涣)------昼夜更替、万川归海的自然规律

5、“刚被太阳收拾去,却教明月送将来”(南宋.谢枋得)------自转产生的地物向东,天物向西的视运动

6、“天时人事日相崔,冬至阳升春又来。”(杜甫)------纯科学结论

7、“谁挥鞭策驱四运,万物兴歇皆自然。”(唐.李白)-------四季变化

8、“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毛泽东)------赤道周长约为四万千米,得出一日自转的线速。体现了地理事物的时空美!

9、“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唐.张继)------抓住“月落夜半”四字,得出为上弦月

10、“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唐.朱淑真)-------“无夜”为正月十五元宵节,月相当为满月(望)。

11、“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唐.卢纶)《塞下曲》-------“月黑”为无月光之夜,月相当为“新月”前后。然此诗略有矛盾(月黑怎见雁飞,大雪季节怎有大雁?)。

12、“人闲桂花落,夜静青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唐.王维)-------“夜静”指半夜人静之时,此时月出应为“下弦月”。

13、“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唐.王维)《山中》-------把初冬的水文、植被和天气特点表现得优美如画

中国古代诗词格律常识(格律诗)

中国古代诗词格律常识(格律诗)一、格律诗的基本知识 格律诗就是按照一定的格律所作的诗。什么是格律呢?就是格式和规律的意思,也就是规格和程式。 掌握诗的格律,首先应该了解我国古典诗歌的发展概况。这里我们不是我们从文学史的角度,而是从诗歌形式(也包括诗歌规律)的角度简单作些介绍。 我国最早的两部诗集是《诗经》和《楚辞》。《诗经》是以四言为主,《楚辞》是以六言为主(加上"兮"就是七言)。 汉代是辞赋创作的繁荣时期,文人创作的诗歌不太多。汉乐府中有思想性和艺术性都很高的的作品。从体裁上讲,乐府主要的特点是配乐诗歌。乐府本是汉代设置的官署的名称,它负责收集民歌并把她们配上乐谱。后来就把这些配乐的歌词也称为"乐府"。南北朝也有乐府诗。魏晋南北朝时,有一些文人用乐府题目写诗,如曹操写过《短歌行》,鲍照写过《拟行路难》等。宋代郭茂倩选编的《乐府诗集》,是民间和文人创作的乐府诗的总集。 汉朝还产生了两种新的诗体:五言诗和七言诗。五言诗起源于西汉民谣,《古诗十九首》就是很成熟的五言诗。最早的七言诗是《柏梁台诗》。三国曹丕的《燕歌行》是第一首完整的七言诗,但它还是句句押韵的,隔句押韵的七言诗最早的是鲍照的《拟行路难》之一和之三。 从齐梁时期开始,诗歌在形式上逐渐发生了变化,这变化主要是随着四声的发现而在诗歌中开始讲究平仄,注意用平仄来造成诗歌的音乐美。当时有所谓的"永明体"(永明是齐武帝的年号),它的特点是讲究声律,沈约和谢眺是永明体的代表作家。齐梁时期写文章也注重骈偶,骈体文正是那个时期形成的。这种风气也影响到律诗创作,在诗歌创作中也逐渐注意对仗。这种趋势发展的结果,在唐代初年就正式形成了一种以讲究平仄、对仗为特点的格律诗。在唐人看来,这是一种新的诗体,称之?近体诗"又称"今体诗"。从形式上看,"近体诗"不同于古诗(汉魏六朝的古诗),区别就在于近体诗是有严密的格律的。古诗不十分讲究格律,但不是说古诗没有格律,比如五言诗限定每句五个字,七言诗限定每句七个字,这也是一种格律。 唐代产生了近体诗以后,有的作家也时常按照古诗的写法写诗,这种不讲平仄和对仗的诗叫"古体诗",也叫"古风",如李白的《古风》,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等。 唐以及唐以后的诗分为两种,一种叫"近体诗"(今体诗),是讲究平仄对仗的格律诗,包括律诗和绝句;一种叫"古体诗",是不讲平仄对仗的。今体诗和古体诗是从形式上,主要是从诗歌声律角度上来区分的,而不是以时代来区分的,如清朝人写的诗,只要不讲平仄对仗,也仍然叫古体诗。 我们讲诗的格律,主要是讲近体诗的格律。一般来讲,近体诗的格律主要有以下几个要素:(一)句数 近体诗按句数多少可分为律诗和绝句两类。律诗一般每首八句,绝句每首四句。超过八句的律诗

地理与古诗词

其他蕴含地理知识的古诗词汇总 1、“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升春又来”(杜甫《冬至》) “冬至阳升”这个纯科学结论通过艺术家天才的转换,巧妙地写进诗中。这句诗意境美丽、观点科学,非常难得。由于太阳直射点在地球上南北回归线之间来回移动,引起了正午太阳高度的周年变化。北半球冬至日时,太阳直射在地球的最南界线南回归线上,北半球各地在一年中正午时与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差最大,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最小值。冬至日以后,太阳直射点南移,太阳直射点以北各地正午时与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差逐渐变小,正午太阳高度逐渐增大,即“冬至阳升”。 2、“日中万影正,夕中万影倾”(傅玄《歌》) 这句诗直观地描绘了太阳高度的周日变化规律。影子长短与太阳高度有密切关系。早晨太阳从东方升起,太阳高度小,影子长;随着太阳高度的逐渐变大,影子逐渐变小,正午即“日中”时,太阳高度达到一天中的最大值,影子长度为一天中的最小值,对于北半球中纬度地区来说,此时太阳在正南方,影子则在正北方,即“日中万影正”;以后太阳高度逐渐变小,影子逐渐变长,影子偏离了正北方向。 3、“谁挥鞭策驱四运,万物兴歇皆自然。”(李白《日出入行》) 此句诗意在说明四季运转是一种必然趋势,万物兴衰都有一定的自然规律,任何人也不能挥鞭命令停止。由于地球公转,黄赤交角的存在,地轴指向不变,使太阳直射点在地球上南北回归线之间来回移动,引起各地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变化,产生了四季的更替。 4、“月生林欲晓,雨过夜如秋。”(徐玑《夏日怀友》)

“月生林欲晓”,即月出的时候天要亮了,这是下蛾眉月出的时间。该地此时的降水是受冷锋影响形成的。冷锋过境时产生阴雨天气,过境后受冷气团控制,气温降低,故“雨过夜如秋”。 5、“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孟浩然《春眠》) 此句诗具体描绘当时的天气特征,而不是气候特征。天气和气候的主要区别是:天气是一个地方短时间内的大气具体状况,包括阴晴、风雨、冷热、风力等,一般有较大的变化。气候是对一个地方长期的、有规律性的天气特征加以概括总结,得到的大气平均状况,一般变化不大。此句诗具体说明了夜间的风雨等大气状况及其变化,因而描述的是天气特征。 6、“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李商隐《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 “秋阴不散”的多云天气,因夜间云层愈厚,大气逆辐射愈强,地面就能获得较多的热量补偿。故夜间降温较晴天慢得多,地面温度不易降到0℃以下。这就是秋季多云的夜晚不易形成霜冻的科学道理。而连续的阴天除使霜冻来得晚外,还会导致降水天气。诗人有声有色地描写了“秋阴不散”的两种结果。 7、“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刘禹锡《秋词》) 深秋晴朗的夜晚,天空云少,大气逆辐射弱,地面得到大气补偿的能量少,地面温度下降快,当地面温度降到0℃以下,就会出现霜,即“山明水净夜来霜”。 8、“冷眼向洋看世界,热风吹雨洒江天”(毛泽东《登庐山》) 此诗句说明夏季来自太平洋的热带海洋气团给我国带来丰沛的降水。夏天,登上庐山,面向太平洋(即“冷眼向洋”),来自太平洋的东南季风迎面吹来,带来了丰沛的降水(即“热风吹雨”)。

小学五年级古诗词80首练习题

古诗词80首练习题 1、( ),红掌拨清波。《咏鹅》骆宾王 2、天似穹庐,( ) 。天苍苍,野茫茫,( ) 。《敕勒歌》北朝民歌 3、( ) ,花落知多少?《春晓》孟浩然 4、儿童相见不相识,( ) 。《回乡偶书》贺知章 5、,低头思故乡。《静夜思》李白 6、日出江花红胜火,,能不忆江南?《忆江南》白居易 7、慈母手中线,,谁言寸草心,。《游子吟》孟郊 8、( ) ,桂树何团团。( ) ,问言与谁餐?《古朗月行》李白 9、(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 总把新桃换旧符) 。《元日》王安石, 10、( ),更上一层楼。〈登鹳雀楼〉王之涣 11、( ),疑是银河落九天。〈望庐山瀑布〉李白 12、两岸猿声啼不住,( 轻舟已过万重山) 。〈早发白帝城〉李白 13、黄四娘家花满蹊,( ) 。〈江畔独步寻花〉杜甫 14、(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苏轼 15、( ) ,早有蜻蜓立上头。〈小池〉杨万里 16、昼出耘田夜绩麻,( 村庄儿女各当家) 。〈四时田园杂兴〉范成大 17、( ),汗滴禾下土。( ),粒粒皆辛苦。〈悯农〉李绅 18、( ),二月春风似剪刀。〈咏柳〉贺知章 19、接天莲叶无穷碧,(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杨万里 20、( 迟日江山丽) ,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 ,沙暧睡鸳鸯。〈绝句〉杜甫 21、( ),西出阳关无故人。〈送元二使安西〉王维 22、( ),一岁一枯荣。( ) ,春风吹又生。〈赋得古原草送别〉白居易 23、空山不见人,( ) 。〈鹿柴〉王维 24、( ) ,欲饮琵琶马上催。〈凉州词〉王翰 25、( ) ,天下谁人不识君?〈别董大〉高适 26、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征人未还)。《出塞》王昌龄。 27、(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望天门山〉李白

古诗词与地理原理汇总

[转载]古诗词与地理原理汇总 (2012-06-15 22:16:33) 转载▼ 分类:趣味地理 标签: 转载 原文地址:古诗词与地理原理汇总作者:huahua 一、古诗与气候知识 1、“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唐.岑参)-------快行冷锋或寒潮 2、“城市尚余三伏热,秋光先到野人家。”(宋.陆游)-------城市热岛效应 3、“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情却有情。”(唐.刘禹锡)------对流雨 4、“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岭南地区暖锋锋面雨 5、“坐看黑云衔猛雨,喷洒前山此独晴。忽惊云雨在头上,却是山前晚照明。”------地形雨 6、“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秦皇岛外打渔船,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有可能是台风 7、“南枝向暖北枝寒,一样春风有两般。”(唐.宋之问)-----向阳与背阳坡的光照及热量差异 8、“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桔杨梅次第新。”(宋.苏轼)------南方热量丰富、四季如春鲜果不断 9、“三九要冷,三伏要热,不冷不热,五谷不结”,“人在屋里热得跳,稻在田里哈哈笑”,“腊雪是宝,春雪不好”------气候资源对农作物的作用 10、“一场春雨一场暖,一场秋雨一场寒”。-------暖锋和冷锋过境后的效果 11、“天气常如二三月,花枝不断四时春”,“一年四季无寒暑,一雨便成秋”。------春城昆明年均温14.7℃,一月和七月月均温分别为7.8℃和19.9℃ 12、“春风摇荡自东来,折尽樱桃绽尽梅”,“凉风有信,秋日无边”,“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亚热带和温带季风气候鲜明的季节周期性之美! 13、“亭亭柏桦,悠悠碧空,微微南来风。”《北国之春》------春季风风向与感受 14、“北风那个吹,雪花那个飘。”《白毛女》------冬季风风向与严寒 15、“白露秋风夜,一夜冷一夜”。-------极地冷气团逐渐南侵 16、“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西北地区日温差大的温带大陆性气候 17、“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杜甫)-------既表示锋面雨中的暖锋,又体现了节律美之周期性 18、“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江淮流域准静止锋形成的梅雨 19、“冬朦(雾)晴,春朦(雾)雨,夏朦(雾)晒死鬼”(谚语)------冬夏多雾的原因是无云或少云导致的大气逆辐射弱,春雾是因为暖湿水汽足,极易形成锋面雨。 20、“春雨贵如油,下得满街流”------华北地区春旱,春天仍在冷气团的控制下,人们对春雨的渴求和珍爱 21、“孔明隆冬借东风,火烧曹阵在赤壁”------北半球气旋的东部吹东南风 22、“蜀军火烧葫芦峡,大雨救了司马懿”-----诸葛亮把司马懿围困在峡谷低地,然后用火攻,人为地制造了一个气旋(热低压),中心气流上升遇冷降水。 23、“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唐.李商隐)《夜雨寄内》-----四川盆地夜晚降温慢,山谷风热力环流中吹山风,夜雨多。 24、“五原春色归来迟,二月垂杨未挂丝。即今河畔冰开日,正是长安花落时。”(唐.张敬忠)《边词》-----节律美之纬度地带性 25、“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夏季风经过长途跋涉到了甘肃玉门关处已经“无

小学语文知识大全(古诗)

小学语文知识大全(古诗) 一、古诗 1、静夜思李白(唐)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思乡之情) 2、草(赋得古原草送别)白居易(唐)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朋友情深) (离离:草长得茂盛的样子。远芳:远处的芳草。侵;蔓延。古道;小路。晴翠:阳光下翠绿的草色。王孙:指朋友。萋萋:草木茂盛的样子。别情:分别时伤感的情怀。) (送别朋友难舍难分之情) 3、春晓孟浩然(唐)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反问语气) (对春天的向往和珍爱) 3、竹枝词刘禹锡(唐)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踏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还有晴。 (诗人借天气晴不晴,说人有情无情。) 5、登鹳雀楼王之涣(唐)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欲:想要。穷:穷尽。更:再。只有站得高才能望得远。) 6、悯农(一)李绅(唐)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四海:指全国。闲田:荒芜的土地。犹:还。)(作者同情农民在丰收中的悲惨遭遇。抨击不公平的社会制度。) 悯农(二)李绅(唐)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7、竹里馆王维(唐) 独坐幽簧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诗人在竹林里过闲居生活的写照。) 8、小池杨万里(宋)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初夏)(第一句:拟人。惜:爱。描绘初夏时节。) 9、春夜喜雨杜甫(唐)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描写春天夜雨的特点,表达诗人的喜悦之情。)

(完整版)古诗词基础知识及高考模拟训练

(一)诗歌基础知识篇 【学习目标】: 1、了解中国古代诗词曲的基本知识及其区别。 2、了解高中古诗词的题型特点与过往题目,掌握相关的答题方法。 【学习重难点】 古诗词在高中文言文阅读中的表现特征及其解题方略。 【高考考点示例】 【例1】(2014年上海秋季卷)(诗) (四)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4—16题。(8分) 镜湖女(南宋)陆游 湖中居人事舟楫,家家以舟作生业。 女儿妆面花样红,小伞翻翻乱荷叶。 日暮归来月色新,菱歌缥缈泛烟津。 到家更约西邻女,明日湖桥看赛神。 14、从体裁上看,本作品属于(A )(1分) A、古体诗 B、近体诗 C、歌行 D、诗余 15、对本作品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B )(3分) A、“事舟楫”写湖边的人家日常靠船为生。 B、“乱荷叶”写女子摆动的伞把荷叶搅乱。 C、“月色新”写傍晚景色,暗示时间转换。 D、“泛烟津”写若有若无的歌声随波荡漾。 16、结合作品,对作者塑造的“镜湖女”形象加以赏析。(4分) 按如下三个方面评分。一、镜湖女的身份和形象特点如年轻美丽(外貌)、活泼可爱(性格)、热爱生活(态度)等;二、作品如何塑造人物形象,如用描写和叙述的手法塑造形象、浅显直白的语言使人物形象更具有生活气息、以清新的景色烘托镜湖女的清丽等;三、结合例子作具体分析。 【例2】(2015年上海秋季卷)(词) (四)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第13—15题。(8分) 隐净山中大雨(南宋)张孝祥 青嶂度云气,幽壑舞回风。山神助我奇观,唤起碧霄①龙。电掣金蛇千丈,霆震灵鼍②万叠,汹汹欲崩空。谁泻银河水,倾入宝莲宫。 坐中客,凌积翠,看奔洪。人间应失匕箸③,高处独从容。洗尽从来尘垢,润及无边焦槁,造物不言功。天宇忽开霁,日在五云东。 [注]①碧霄:隐净山有碧霄泉。②鼍:鼍龙,扬子鳄。③匕箸:羹匙筷子。13.这首词的词牌应是( B )。(1分) A.沁园春 B.水调歌头 C.雨霖铃 D.八声甘州

天文历法文化常识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测试题之天文历法篇 1.“金鸡去,玉狗至,贺岁夜无眠;举金樽,对玉阙,瑞雪似舞翩;家为天,人如仙,快乐走人间;总亲朋,合家欢,新春福禄全!”这是2018年春节流行的祝福短信,其中的“鸡”“狗”与农历纪年相配。这源自()A.中国古代的神话传说 B.中国古代的农业文明 C.中国原始的图腾崇拜 D.中国原始的自然崇拜 2.中国古代以干支纪年,按干支纪年法,2018是戊戌年,由此推断新中国成立于 () A.己丑年 B.戊子年 C.庚寅年 D.壬辰年 3.中国古代用十二种动物与“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地支相配,组成十二生肖。相传唐玄宗因属鸡而热衷斗鸡。唐玄宗出生之年应该是() A.庚申年 B.癸卯年 C.甲辰年 D.乙酉年 4.我国古代纪年法主要有四种: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年号纪年法、干支纪念法,年号干支兼用法。下列选项属于干支纪年的是() A.《琵琶行》“元和十年” B.《廉颇蔺相如列传》“赵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 C.《梅花岭记》“顺治二年乙酉四月” D.《五人墓碑记》“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 5.中国象棋中“楚河汉界”的来历与历史上的“楚汉之争”(公元前206年——公元前202年)有关。这场战争发生在()A.公元前2世纪早期 B.公元前2世纪晚期 C.公元前3世纪早期 D.公元前3世纪晚期 6.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又称端阳节、五月节、艾节、夏节等。若请你写一篇《端午节简介》,下列四组关键词,你应该取用的是()A.柳条粽子春耕屈原 B.月亮月饼团圆嫦娥 C.菊花九层糕敬老齐景公 D.艾叶粽子龙舟屈原 7.2008年,中国政府将清明节定位国家法定节假日,清明节原本是() A.纪念庆贺节日 B.岁时农历节日 C. 宗教祭祀节日 D.西方传统节日 8.一年分为春夏秋冬四季,春以正月为始。古孟、仲、季指代第一、第二、第三,所以在阴历中,又利用其给一年十二个月依次命名。依此推算,《宋史》“乙卯,诏每岁以季秋亲祠明堂”中所写的“季秋”,应是中国古代阴历的() A.八月 B.九月 C.十月 D.十一月 9.《清高宗实录》、“文景之治”、《永乐大典》三个专有名词中的“高宗”“文景”“永乐”分别是() A.谥号年号年号 B.庙号谥号年号 C.年号尊号庙号 D.尊号谥号庙号 1O.农历的干支纪年一直沿用至今,1958年,用干支纪年法应该指的是农历的() A.己丑年 B.乙未年 B.戊戌年 D.戊午年 11.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望,指农历每月的十五而农历的每月十六,则称为既望。如《赤壁赋》中有壬戌之秋,七月既望。

古诗词中的地理知识

古诗词中的地理知识 1、李白的《蜀道难》: “……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 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 飞湍瀑流争渲,崖转石万壑雷。 ……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 此诗生动地描写了四川省西部崎岖的地形。四川盆地西部邛崃山等山脉属于横断山脉的部分,山峦起伏,连峰接天,削壁深壑,连山耸立,地形非常复杂。“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从另一方面反映了该地区的地形特征。地势高低起伏,导致道路只能围绕山峰盘旋,所以历来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之说。 2、王之涣的《凉州词》: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诗中后两句从字面意义上讲就是:玉门关外的杨柳不青的原因是由于春风不度造成的,这里的春风当指夏季风。季风是由于海陆的热力差异导致海陆上气压中心的季节变化,引起一年中盛行风向随季节有规律地向相反或者接近相反的方向变换而形成季风。夏季北太平洋高压势力大大增强,亚洲大陆上形成印度低压,太平洋暧湿气流便沿着北太平洋西部边缘,以东南风吹到亚洲东南岸,形成东南季风,即夏季风。在我国把受夏季风影响的地区划分为季风区,夏季风影响不到的地区为非季风区。季风区与非季风的分界线是: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一线,这条线以东以南为季风区,以西以北为非季风区。因为玉门关正好位于这条界线以西,关外自然就得不到夏季风的滋润了。 3、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全诗短短四句,写出了平原与山地气候的差异。人间四月正是大地春归,芳菲落尽的时候了,而在高山古寺之中,山寺桃花始盛开。这主要是山地海拔高导致气候的垂直变化造成的。对流层大气的热量主要来自于地面,因此离地面愈高的大气受热愈少,气温愈低;平均每上升100米温度下降0.6度,由于平原和山地的相对高度较大,所以山顶的气温是山脚气温减去相对温差,故山顶气温要远低于山脚的气温。 1、李白的《将进酒》诗中前二句: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这二句描写的是黄河源源流长,落差极大,如从天而降,一泻千里,东走大海。上句写大河之水天上来,势不可挡;下句写大河之去,势不可回。这里的“天上”指的是青藏高原上的巴头面颜喀拉山,黄河从这里发源,曲折东流,沿途接纳了许多支流,经过了5500千米的路程,流入渤海,是我国第二长河。由于青藏高原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为我国地势第一级阶梯。它与第二级阶梯高出2000-3000米,与平原地区高出3000多米,所以在平原上的人们来看,黄河好似从天而来。这种落差之大,使黄河蕴藏着丰富的水能资源。目前,已在干流上相继建立了多个水电站和水利枢纽。 2、李白的《早发白帝城》:

小学语文知识大全-古诗

小学语文知识大全-古诗.txt举得起放得下叫举重,举得起放不下叫负重。头要有勇气,抬头要有底气。学习要加,骄傲要减,机会要乘,懒惰要除。人生三难题:思,相思,单相思。小学语文知识大全(古诗) 古诗 1、静夜思李白(唐)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思乡之情) 2、草(赋得古原草送别) 白居易(唐)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朋友情深) (离离:草长得茂盛的样子。远芳:远处的芳草。侵;蔓延。古道;小路。晴翠:阳光下翠绿的草色。王孙:指朋友。萋萋:草木茂盛的样子。别情:分别时伤感的情怀。) (送别朋友难舍难分之情) 3、春晓孟浩然(唐)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反问语气) (对春天的向往和珍爱) 3、竹枝词刘禹锡 (唐)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踏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还有晴。 (诗人借天气晴不晴,说人有情无情。) 5、登鹳雀楼王之涣(唐)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欲:想要。穷:穷尽。更:再。只有站得高才能望得远。) 6、悯农(一)李绅(唐)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四海:指全国。闲田:荒芜的土地。犹:还。)(作者同情农民在丰收中的悲惨遭遇。抨击不公平的社会制度。) 悯农(二)李绅(唐)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7、竹里馆王维 (唐) 独坐幽簧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诗人在竹林里过闲居生活的写照。) 8、小池杨万里(宋)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初夏) (第一句:拟人。惜:爱。描绘初夏时节。) 9、春夜喜雨杜甫(唐)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描写春天夜雨的特点,表达诗人的喜悦之情。) 10、早发白帝城李白(唐)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啼:叫。“千里江陵一日还”,诗人用夸张的手法,写了长江一泻千里之势,同时也抒发了诗人“归心似箭”的心情。表达了诗人重获自由之后的轻松愉快之情。) 11、望庐山瀑布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三千尺”极力夸张,写山的高峻。表达了诗人热爱祖国山川的思想感情。) 12、赠汪伦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朋友情深) (最后一句夸张,赞颂友谊) 13、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最后一句情景交融,意味深长,写出了与友人分别时的难舍难分。)[诗人在黄鹤楼边送行,看着友人乘坐的船越去越远,最后消失在茫茫天际。] 14、山行杜牧(小李杜)(唐)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秋季) (坐:因为。红于:比……还红。用生动的比喻写出了不是春光胜似春光的秋色,突出了秋色中的春意。)

古诗文中关于天文的文学常识

古诗文中关于天文的文学常识 大家古诗文中的天文指的是什么吗?给大家整理了天文的文学常识~一起涨涨知识吧! 1、北斗,又称北斗七星,批晨北方天空排列成斗形(勺形)的七颗亮星,北极星,北方天空的标志。 2、闰年,以阴历年除以4或100(年号00除以100),能整除的那年,就是闰年。 3、二十四节气:(见字典节气歌) 4、传统节日。 上元,即元宵,正月十五。 寒食,清明前2、3天。 重阳,九月初九。 端午,五月初五,是为了纪念屈原。 中秋,八月十五。 5、纪年法。 (1) 公元纪年法。 (2) 皇帝、年号纪年法,庆历四年春。 (3) 天干地支纪年法,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天干地支纪年法):

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除10)4,5,6,7,8,9.,0,1,2,3 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除12)4,5,6,7,8,9.,10,11,0,1,2,3 计算方法:用公历年代除以10,余数为天干顺序。 用公历年代除以12,余数为地支顺序。 例如: 1894年,农历年号,天干计算时,用1894年除以10,余数为4, 对表4为甲;地支计算时,用1894年除以12,余数为10,对表10为午,那么1894年为甲午年,故甲午战争发生在1894年。 1911年,农历年号,天干计算时,用1911年除以10,余数为1,对表1为辛;地支计算时,用1911年除以12,余数为3,对表3为亥,那么1911年为辛亥年,故辛亥革命发生在1911年。 6、纪月法(不常见,略)。 7、纪日法。 初一朔十五或十六(小月十五,大月十六) 望 8、纪时法。 日出5-7 食时7-9

诗词与地理

一、诗句中的自然地理知识 在古代诗歌中,浪漫主义诗人的诗句,大多描绘自然景物,或山川或田园等,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其中,有许多诗句就饱含有丰富的自然地理要素。如气候、地貌、水能资源等。例如: 1、诗句与气候:“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唐王之涣)。这里的“春风”我们理解为夏季风。夏季风从我国东南沿海吹来,由于路途遥远,使之不能到达我国腹地大西北,并明确我国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大致界线。“早穿棉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俗语)反映温带内陆地区由于距离海洋较远而形成的大陆性气候,其特点是温差大降水少。“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唐岑参)是快行冷锋或寒潮的极好写照。“城市尚余三伏热,秋光先到野人家”(宋陆游)形象地说明城市热岛效应现象。“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唐刘禹锡)是四种降雨类型中对流雨的极好写照。从诗句中或日常生活的感受,我们体会出对流雨的特点是降水强度大、范围小、历时短等。“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唐白居易)可反映物候的垂直分布。其原因是水热状况随山体高度而变化造成,这种变化规律属于自然带的垂直地带性。又如:“南枝向暖北枝寒,一样春风有两般”(唐宋之问)说明山坡两侧向阳坡与背阳坡的光照及热量的差异。“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桔杨梅次第新”(宋苏轼)反映我国南方热量丰富,四季如春鲜果不断。“谁挥鞭策驱四运,万物兴歇皆自然”(唐李白)可借以说明地球绕日公转所产生的四季变化,一个“谁”字很有深意。“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唐杜甫)这个纯科学的结论用诗的形式表现非常适宜。 2、诗句与地貌:我国地域辽阔,地貌类型多样,其成因各自不同。有风化、侵蚀、搬运、沉积等外力作用和地壳运动等内力作用。如“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完整版)中考古诗词常考知识点及常见鉴赏答题技巧,推荐文档

中考古诗词常考知识点及常见鉴赏答题技巧 【课程标准】 1.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2.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学习要求】 1.了解诗歌感情强烈、语言凝练、富有乐感等基本特征;理解现代白话诗的体裁特点;理解诗歌的主要表现手法,如:直抒胸臆、借景抒情、托物言志、衬托、对比、比喻、夸张等。 2.诗歌阅读,要经历“疏通字词典故—明诗意——想画面——悟诗情”的学习过程,通过反复朗读诵读,能够想象作品所描绘的意境,感受领悟作品所抒发的情感以及所负载的思想意蕴。 3.了解教材古诗文中涉及到的基本的文学文化常识,掌握重要的作家作品,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的储备。 4.理解课内古诗文的内容及蕴含的感情,有节奏地诵读古代诗词,掌握文言文断句的技巧。能熟练背诵教材规定的背诵篇目。 5.学会揣摩诗词的意思,理解诗词的大意,感受诗词的审美情趣。要重点品味古诗词中富有表现力的字词,鉴赏经典的名句。 【考点解读】 古诗词鉴赏题是中考语文中经常出现的一种题型,纵观历年中考试题不难发现,这类题目一般文字浅易,学生对考点也比较熟悉,但答题结果却年年失分严重。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学生答题不规范,容易漏掉一些要点,以至于只能“意会”而不能有效地“言传”。答题自然要根据试题的要求给出相应的答案。 【古诗阅读知识储备】 1.了解古代诗歌分类。 (1)从体裁分:古典诗歌首先分为诗、词、曲。 诗:又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古体诗又包含有四言古诗、五言古诗、七言古诗和乐府诗(题目上加有“歌”、“行”、“歌行”、“引”、“曲”、“吟”)。近体诗包括律诗(五言律诗、七言律诗和排律)和绝句(五言绝句和七言绝句)。律诗:共八句,1、2句为首联,3、4句为颔联,5、6句为颈联,7、8句为尾联或末联,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首句可押韵也可不押韵,偶句都押韵。绝句:一共四句,又叫“截句”,是律诗的一半。 词:句子长短不一,词牌限定了词的字数、音韵、文字的形式,词中用典较多。可分为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90字)、长调(91字以上)。词分为豪放派(苏轼和辛弃疾)和婉约派(柳永、秦观和李清照)。 (2)从题材分:山水田园诗、写景诗、咏物诗、怀古诗、咏史诗、送别诗、边塞诗。此外还有爱情诗、说理诗、感怀诗等。 送别诗:或表达依依不舍之情,或叙写别后的思念。 怀古诗:或表达对古人的缅怀之情,或表达昔盛今衰的感叹。 思乡诗:或表达对家乡的思念,或表达对亲人的牵挂。 战争诗:或表达对战争的厌恶,或表达对和平的向往。 田园诗:或表达清闲恬淡的心情,或表达对隐居生活的向往。 写景诗:或借景表达自己的美好志向,或借景体现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品质,或借景抒发对人生世事的感慨。 咏物诗:或托物显示自己的高洁品质,或托物抒发怀才不遇的伤感. 2.掌握一定术语,鉴赏时能说较规范的“内行话”。

古诗词中的地理

xx中的地理 浩如烟海的中国古代诗歌,是中华文明的绚丽瑰宝。从文学的角度来看,它们字字珠玑、句句传情,表现了人生的悲欢离合、喜怒哀乐。从地理学的角度,这些诗篇中,不乏描述地理现象、揭示地理规律的诗句。如果我们地理教师能够在教学中适当的运用这些富含地理知识的古今诗词和农谚俗语,不但可以使课堂气氛活跃,而且会使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大增,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文学修养,做到跨学科知识的融汇贯通;还可以在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兴趣、提高地理综合素质等方面都大有帮助。在一位朋友的空间中摘录以下知识: 现将有关地理诗词摘录如下: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描述了我国夏季风不能到达西北地区;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表示冷锋过境时先刮风、后降雪的天气;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反映了对流雨降水强度大、范围小、历时短的特点; “南枝向暖北枝寒,一样春风有两般”说明山坡两侧向阳坡与背阳坡的光照及热量的差异; “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桔杨梅次第新”反映了我国南方热量丰富,四季如春鲜果不断; “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表示四季更替,年年往复。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可以理解为对流水侵蚀地貌的描绘; “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于秦塞通人烟”说明蜀道崎岖,自古闭塞的四川盆地地貌;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正是典型的山地地形的描写佳句,反映出庐山的雄奇秀丽。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影射了上弦月; “去年元夜日,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枝头,人约黄昏后”影射了满月;“寻章摘句老雕虫,晓月当帘挂玉弓,不见年年辽海上,文章何处哭秋风”影射了残月; “月皎惊鸟栖不定,更漏将阑牵金井,唤起两眸清炯炯,泪花落枕红棉冷”影射了满月;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影射了娥眉月。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常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来形容庐山脚下已是芳菲落尽、大地春归,而山上的大林寺才桃花盛开,可见山下的气温比山上高。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来描绘河套平原坦荡辽阔的地形和牧草茂盛、牛羊肥壮的温带草原景观。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说明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规律。 “城中十万户,此地两三家”,反映了城市中人口稠密,农村人口稀少的城乡差别。“郡城南下不通津,异服殊音不可亲”,反映出少数民族的地域分布及旧时汉人对少数民族的歧视态度。 “城市尚余三伏热,秋光先到野人家”,形象地说明了城市热岛效应现象。 “大雨大灾,小雨小灾,无雨旱灾”——描述解放前淮河的水文状况。 李白《将进酒》中的“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天上”是指巴颜喀拉山,“海”是指渤海。

小学语文知识集锦---古诗归类

小学语文知识集锦---古诗归类

小学语文知识集锦——古诗归类 古诗描写花草树木的诗 梅花墨梅咏柳竹石 王安石王冕贺知章郑燮 墙角数枝梅,我家洗砚池头树,碧玉妆成一树高,咬定青山不放松,凌寒独自开。朵朵花开淡墨痕。万条垂下绿丝绦,立根原在破岩中。 遥知不是雪,不要人夸颜色好,不知细叶谁裁出,千磨万击还坚劲,为有暗香来。只留清气满乾坤。二月春风似剪刀。任尔东西南北风。 赋得古原草送别 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描写祖国大好河山的诗 望洞庭独坐敬亭山忆江南 刘禹锡李白白居易 湖光秋月两相和,众鸟高飞尽,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潭面无风镜未磨。孤云独去闲。日出江花红胜火, 遥望洞庭山水翠,相看两不厌,春来江水绿如蓝。 白银盘里一青螺。只有敬亭山。能不忆江南。

鹿柴望庐山瀑布望天门山乌衣巷 王维李白李白刘禹锡 空山不见人,日照香炉生紫烟,天门中断楚江开,朱雀桥边野草花,但闻人语响。遥看瀑布挂前川。碧水东流至此回。乌衣巷口夕阳斜。返景入深林,飞流直下三千尺,两岸青山相对出,旧时王谢堂前燕,复照青苔上。疑是银河落九天。孤帆一片日边来。飞入寻常百姓家。饮湖上初晴后雨 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 描写春天的诗 泊船瓜洲春日春晓滁州西涧 王安石朱熹孟浩然韦应物 京口瓜洲一水间,胜日寻芳泗水滨,春眠不觉晓,独怜幽草涧边生,钟山只隔数重山。无边光景一时新。处处闻啼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风又绿江南岸,等闲识得东风面,夜来风雨声,春潮带雨晚来急,明月何时照我还?万紫千红总是春。花落知多少。野渡无人舟自横。春夜喜雨惠崇春江晓景江南春江畔独步寻花 杜甫苏轼杜牧杜甫 好雨知时节,竹外桃花三两枝,千里莺啼绿映红,黄四娘家花满蹊,当春乃发生。春江水暖鸭先知。水村山郭酒旗风。千朵万朵压枝低。随风潜入夜,蒌蒿满地芦芽短,南朝四百八十寺,留连戏蝶时时舞,

古诗文中天文的文学常识

古诗文中天文的文学常识 导读:古诗文中关于天文的文学常识 1、北斗,又称北斗七星,批晨北方天空排列成斗形(勺形)的七颗亮星,北极星,北方天空的标志。 2、闰年,以阴历年除以4或100(年号00除以100),能整除的那年,就是闰年。 3、二十四节气:(见字典节气歌) 4、传统节日。 上元,即元宵,正月十五。 寒食,清明前2、3天。 重阳,九月初九。 端午,五月初五,是为了纪念屈原。 中秋,八月十五。 5、纪年法。 (1) 公元纪年法。 (2) 皇帝、年号纪年法,庆历四年春。 (3) 天干地支纪年法,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天干地支纪年法): 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除10)4,5,6,7,8,9.,0,1,2,3 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除12)4,5,6,7,8,9.,10,11,0,1,2,3 计算方法:用公历年代除以10,余数为天干顺序。 用公历年代除以12,余数为地支顺序。 例如: 1894年,农历年号,天干计算时,用1894年除以10,余数为4, 对表“4”为“甲”;地支计算时,用1894年除以12,余数为10,对表“10”为“午”,那么1894年为“甲午”年,故“甲午战争”发生在1894年。 1911年,农历年号,天干计算时,用1911年除以10,余数为1,对表“1”为“辛”;地支计算时,用1911年除以12,余数为3,对表“3”为“亥”,那么1911年为“辛亥”年,故“辛亥革命”发生在1911年。 6、纪月法(不常见,略)。 7、纪日法。 初一朔十五或十六(小月十五,大月十六) 望 8、纪时法。 日出5-7 食时7-9 隅中9-11

古诗词中的地理

在我国浩翰的文学海洋里,有许多描述地理景观、地理规律和原理的名诗佳句。在学习地理知识时,若能将古诗词进一步深化理解,便会惊奇地发现古诗词中也包含大量的诸如气候、地形、水文等有关的地理知识。… 在我国浩翰的文学海洋里,有许多描述地理景观、地理规律和原理的名诗佳句。在学习地理知识时,若能将古诗词进一步深化理解,便会惊奇地发现古诗词中也包含大量的诸如气候、地形、水文等有关的地理知识。 一、古诗词与气候 古诗词中描写气候的句子很多,例如: 1、“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反映了冷锋过境时先刮风后降水(雪)的天气变化特征。 2、“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反映了气温垂直分布的特点,正是因为气温随地势的上升而降低(地势每上升1000米,气温下降6℃)这一特点,才造成了山上、山下的桃花花期早迟不一这种地理现象。 3、“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睛却有睛”是对流雨的极好写照,从诗句中我们能体会对流雨的特点是:降水强度大,范围小,历时短等。 4、“二月江南花满枝,他乡寒食远堪悲。”是说我国南方和北方气候差异大,二月时,江南已经鲜花满枝,而其它地方却十分寒冷。 5、“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是说四川巴山地区因受地形的影响,常常形成夜雨的天气。 6、“惟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说明地势越高气温越低。 7、“五月天山雪,开花只有寒。”一是说明地势越高气温越低的道理,二是说明天山海拔高。 8、“乍暖还轻冷,风雨晚来方定。”说明我国春季气温多变、不稳定的特点。 9、“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王之涣的《出塞曲》是说玉门关位于我国的非季风区,温暖湿润的夏季风很难到达这里。“春风”可理解为夏季风,我国西部地区为温带大陆性气候,受夏季风的影响小,干旱少雨。 10、“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晚清陕甘总督左宗棠西征新疆平定阿古柏叛乱时,沿路栽植杨柳树,现今树木成林、郁郁葱葱,似春风度玉关。这两句诗也说明合理的人类活动可以改善环境。 11、“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是我国新疆一带温带大陆性气候早晚温差大的真实写照。 12、“三月东风吹雪消,湖南山色翠如浇” 王冕《梅雨》中的这两句反映了我国南方气候因受来自太平洋暖湿气流影响春暖雪融,山色翠绿如洗的美景。 13、宋·赵师秀《有约》:“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描写了我国江淮地区的梅雨天气。

小学语文知识集锦---古诗归类

小学语文知识集锦——古诗归类 古诗描写花草树木的诗 梅花墨梅咏柳竹石 王安石王冕贺知章燮 墙角数枝梅,我家洗砚池头树,碧玉妆成一树高,咬定青山不放松,凌寒独自开。朵朵花开淡墨痕。万条垂下绿丝绦,立根原在破岩中。 遥知不是雪,不要人夸颜色好,不知细叶谁裁出,千磨万击还坚劲,为有暗香来。只留清气满乾坤。二月春风似剪刀。任尔东西南北风。 赋得古原草送别 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去,萋萋满别情。 描写祖国大好河山的诗 望洞庭独坐敬亭山忆江南 禹锡白白居易 湖光秋月两相和,众鸟高飞尽,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潭面无风镜未磨。孤云独去闲。日出江花红胜火, 遥望洞庭山水翠,相看两不厌,春来江水绿如蓝。 盘里一青螺。只有敬亭山。能不忆江南。

鹿柴望庐山瀑布望天门山乌衣巷 王维白白禹锡 空山不见人,日照香炉生紫烟,天门中断楚江开,朱雀桥边野草花,但闻人语响。遥看瀑布挂前川。碧水东流至此回。乌衣巷口夕阳斜。返景入深林,飞流直下三千尺,两岸青山相对出,旧时王堂前燕, 复照青苔上。疑是银河落九天。孤帆一片日边来。飞入寻常百姓家。饮湖上初晴后雨 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 描写春天的诗 泊船瓜洲春日春晓滁州西涧 王安石朱熹孟浩然韦应物 京口瓜洲一水间,胜日寻芳泗水滨,春眠不觉晓,独怜幽草涧边生, 钟山只隔数重山。无边光景一时新。处处闻啼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风又绿江南岸,等闲识得东风面,夜来风雨声,春潮带雨晚来急,明月何时照我还?万紫千红总是春。花落知多少。野渡无人舟自横。 春夜喜雨惠崇春江晓景江南春江畔独步寻花 杜甫轼杜牧杜甫 好雨知时节,竹外桃花三两枝,千里莺啼绿映红,黄四娘家花满蹊,当春乃发生。春江水暖鸭先知。水村山郭酒旗风。千朵万朵压枝低。随风潜入夜,蒌蒿满地芦芽短,南朝四百八十寺,留连戏蝶时时舞,

我国古典诗词基本知识

中国古典诗词基本知识 (一)古典诗词概述 中国古典文学源远流长,其内容博大精深,相关书卷浩如烟海;我才疏学浅,术业不精,斗胆发表拙作,权为引玉之砖;不当之处,还望各位文友雅正。 1.什么叫古典诗词 古典诗词就是旧体诗词(相对新诗而言)。诗词是我国文学作品中的两种体裁,也就是两种分类。由于词是从诗中派生出来的文学体裁,也有将诗词归为一类的。 2.古典诗词的发展简况 为了便于大家了解诗词的艺术特点极其体裁的分类,首先介绍一下古典诗词的发展历史。 在中国文学史上,我们能看到的最早的诗是距今三千年左右的《诗经》,这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一共三百零五篇,古称《诗》或《诗三百篇》。其内容有“风,雅,颂”三个部分,这是从音乐角度上分的。在表现手法上有“赋,比,兴”三种。因此前人把“风,雅,颂”和“赋,比,兴”称作《诗》的六义。在语言的句法上,基本上是四个字一句。 继《诗经》之后,公元前四世纪,在楚国出现了一种新的诗体,叫“楚辞”,它的创始人是屈原。后来,汉朝人把屈原,宋玉等人写的作品编成一书,叫《楚辞》。《楚辞》突破了《诗经》的四字句,发展为五言句,七言句,即把偶字句(四个字一句)变为奇字句(五个字以及七个字一句),不但能更好地表达思想感情,而且韵律和节奏也更富于音乐性。 到了汉代,出现了为配合音乐而歌唱的诗即“乐府诗”。在语言上有四言,五言,杂言,但多数是五言的。这以后曹操父子以及陶渊明为首的文人们发展了五言诗。同时,七言诗也有了很大的发展。 在魏晋南北朝以前,诗的格律和声韵还没有形成大家共同遵守的规律,只是由作者按照个人的内容需要和声韵感觉来进行写作。到了魏晋,由于受到了印度(古称天竺)的梵音学的影响,我国的声韵学得到了发展。齐梁的周喁和沈约总结了汉字的发音规律,提出了“四声”“八病”之说,使诗歌创作由自然的声律发展到讲究追求声律,出现了作诗要注意平仄和韵律的性质,形成了格律诗的主要内容。 唐代,是我国诗歌发展的全盛时期,是古典诗歌的黄金时代。在继承前代诗歌的基础上,唐代的诗歌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并且形成了固定的分类。其分类有两种,一是古体诗,也叫古风;所谓古体诗,是指模仿唐代以前的传统诗体,没有一定格律,篇幅可长可短,用韵平仄都比较自由,句子的字数有整齐的,也有不整齐的;其中主要分五言古体和七言古体两种。二是近体诗,也叫今体诗(这个“今”指的是唐朝),就是我们所说的格律诗;近体诗不象古体诗那样自由,在篇幅,用韵,平仄,对仗等方面都有严格的要求。它基本上可分为两种:律诗和绝句。律诗和绝句都分五言和七言,超过八句的律诗称作排律。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