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与地理有关的古诗词

与地理有关的古诗词

与地理有关的古诗词
与地理有关的古诗词

与地理有关的古诗词

一、与地理感性知识有关的古诗词归纳及解释

(一)古诗词中的地名

1、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山峡,思君不见下渝州——唐?李白《峨眉山月歌》

此诗出自七年级下册“课外古诗词背诵”。诗中“平羌”即青农江,在峨眉山东北;“清溪”即清溪驿,在峨眉山附近;“渝州”指重庆。

2、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唐?杜甫《望岳》

此诗词出自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它描绘的是我国泰山自然旅游风景区。3、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唐?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此诗出自八年级下册“课外古诗词背诵”。诗中的“阳关”指今甘肃敦煌西南。

4、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唐?李白《将进酒》

此诗句出自高中语文第五册第五单元。此句诗中的“天上”是指巴颜喀拉山,“海”是指渤海。

(二)古诗词中的地理演变

1、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唐?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此诗出自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它描写了春天的到来。春天到来,气温回升,万物复苏,春莺和燕子等动物开始出来活动。这些迹象告诉我们季节已经演变到春季。

2、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宋?辛弃疾《西江月》

此诗出自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它描写了天气的变化:刚才天空还是月明星稀,天外还有七八个星,但到了山前却下起了雨。

(三)古诗词中的地理景观

1、枯滕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元·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此曲出自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曲中的“枯滕老树”和“小桥流水”分别是对西部干燥景观和江南湿润地区景观的对比写照。

2、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唐·杜甫《望岳》

此诗出自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它说明泰山是齐鲁大地上最高的山。

3、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唐·杜甫《望岳》

此诗词出自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它揭示了泰山地势高。

4、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唐·王维《使至塞上》

此诗出自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它描述了塔里木盆地内沙漠漫漫的景色。5、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宋·陆游《游山西村》

此诗出自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它反映的是我国的南方低山丘陵地形。

6、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唐·李白《月下独酌》

此诗出自九年级下册“课外古诗词背诵”。此诗描述的是满月。满月为农历十五、六的月相,此时月亮位于太阳以东180°,升落时间为日落月出、日出月落,月亮整夜可见,形状像个玉盘。

7、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宋·柳永《雨霖铃》

此词出自高中语文第三册第二单元。它描写的是下蛾眉月(残月)。下蛾眉月是农历廿五、六的月相,此时,月亮位于太阳以西约45°,日出前出现于东南方低空,仅在黎明前2-3小时内可见,形状像“C”字形。由“晓风残月”知,早晨看到残月,即下蛾眉月。

8、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唐·李白《蜀道难》

此诗句出自高中语文第五册第五单元。它说明了蜀道崎岖,自古闭塞的四川盆地地貌。

(四)古诗词中的地理分布

1、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宋·赵师秀《有约》

此诗出自七年级下册“课外古诗词背诵”,它描写了我国江淮地区的梅雨天气。其降雨类型属于:锋面雨,由准静止锋形成。

2、橘生淮南为橘,生淮北为枳——《淮南子》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唐·杜牧《过华清宫》

此组诗分别出自初中语文第三册第六单元及高中语文第三册第二单元。它们都反映了农业生产的地域性。

二、与地理理性知识有关的古诗词归纳及解释

(一)古诗词中的地理特征

1、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唐·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此诗出自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它反映了冷锋过境时先刮风后降水(雪)的天气变化特征。

2、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唐·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此诗出自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此诗描写的是我国北方地区入冬早的气候状况,反映了温带大陆性气候的气候特征。

3、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唐·岑参《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此词出自九年级下册“课外古诗词背诵”。它反映了新疆地区的气候特征:新疆在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一线以西,属于非季风区,夏季风影响不到这里,因而这里雨水稀少,沙漠广布、山麓砾石到处可见。但这里临近冬季风的源地,受冬季风影响很大。九月的轮台,狂风在夜间呼啸着,飞沙走石,风力作用十分强烈。

4、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唐?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南唐·李煜《虞美人》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北宋·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这三组词都出自高中语文第三册第二单元。这些词都说明我国西高东低的地形。正因为我国地形总体上西高东低,所以大部分河流都由西向东流。

5、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唐·李白《将进酒》

此诗句出自高中语文第五册第五单元。它既说明了黄河的流向,也揭示了我国西高东低的地势特点。

(二)古诗词中地理规律

1、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汉乐府《长歌行》

此诗出自八年级上册“课外古诗词背诵”。从水循环角度来看,它反映了水的海陆间循环。

2、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宋·苏轼《水调歌头》

此词出自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词中的“阴晴圆缺”反映了月相变化规律:在农历一个月中,月相由新月依次变为上蛾眉月、上弦月、上凸月、满月、下凸月、下弦月、下蛾眉月、新月。从初一到十五,月亮的亮面逐渐变大,月球的亮面朝西;十五那天亮面最大,为满月;从十五到月末,亮面逐渐变小,月球的亮面朝东。

3、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清·龚自珍《己亥杂诗》

此诗出自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它说明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规律,又反映了土壤的本质属性。落花等有机物残体被微生物分解后,以无机物的形式归还到周围环境中(即“化作春泥”),再被绿色植物吸收,促进绿色植物的生长(即“更护花”)。

(三)古诗词中的地理成因

1、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唐·李商隐《夜雨寄北》

此诗出自七年级上册“课外古诗词背诵”,它说明四川巴山地区因受地形的影响,常常形成夜雨的天气。其主要原因是由于盆地内空气潮湿,天空多云。白天由于云层反射太阳辐射,云下不易增温,对流不易发展。夜间云层上部冷却快,而云层下部大气逆辐射强,故温度较高。云层上下温差较大,使大气产生对流运动,容易形成降水,所以这里夜雨比较多。

2、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南宋·朱熹《观书有感》

此诗出自七年级上册“课外古诗词背诵”。此句说明了水土保持的重要性。水的发源地水土保持好,蓄水功能强,就可以源源不断地流出新鲜水,进而保持水渠中的水永久清澈。

3、高处不胜寒——宋·苏轼《水调歌头》

此词出自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此句说明随海拔高度的增加,气温逐渐降低。一般情况下,在对流层里,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下降0.6℃。在高空,由于距离地面远,大气吸收的地面辐射少,气温低。在海拔高的地区(如青藏高原),由于空气稀薄,大气逆辐射弱,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小,气温低。

4、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唐·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此句出自高中语文课本第三册第二单元。前句说明水汽凝结使云层加厚是降水的必要条件,后句说明水面蒸发的水汽在空中冷却凝结成云和雾这一原理。5、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唐·李白《将进酒》

此诗句出自高中语文第五册第五单元。它反映了水循环和水量平衡原理及其应用。海水经蒸发变成水汽,水汽通过大气环流被输送到陆地上空,在一定条件下凝结形成降水,成为黄河水的主要补给,即“黄河之水天上来”。根据现代水循环理论,“奔流到海不复回”的说法不够严谨。因为流到海洋中的黄河水经过蒸发变成水汽,又有可能随大气环流,被输送到陆地上空,在适当的条件下,再凝结形成降水,成为黄河的补给水源,即流入海洋的黄河水可再参与海陆间水循环。从“奔流”二字可看出黄河蕴藏着丰富的水力资源。因为黄河流经我国地势的三级阶梯,在阶梯的交界处,河流的落差很大,蕴藏着丰富的水能资源。目前,已在黄河干支流上相继建立了多个水电站和水利枢纽。

此诗句现在也常用来形容黄河下游的“悬河”现象。“悬河”,是指河床高出两岸地面的河流,又称“地上河”。现在黄河下游的河床,一般比堤外地面高出3-5米,在河南封丘县的曹岗,高出10米之多,真成了“黄河之水天上来”。

古诗词与地理原理汇总

[转载]古诗词与地理原理汇总 (2012-06-15 22:16:33) 转载▼ 分类:趣味地理 标签: 转载 原文地址:古诗词与地理原理汇总作者:huahua 一、古诗与气候知识 1、“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唐.岑参)-------快行冷锋或寒潮 2、“城市尚余三伏热,秋光先到野人家。”(宋.陆游)-------城市热岛效应 3、“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情却有情。”(唐.刘禹锡)------对流雨 4、“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岭南地区暖锋锋面雨 5、“坐看黑云衔猛雨,喷洒前山此独晴。忽惊云雨在头上,却是山前晚照明。”------地形雨 6、“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秦皇岛外打渔船,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有可能是台风 7、“南枝向暖北枝寒,一样春风有两般。”(唐.宋之问)-----向阳与背阳坡的光照及热量差异 8、“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桔杨梅次第新。”(宋.苏轼)------南方热量丰富、四季如春鲜果不断 9、“三九要冷,三伏要热,不冷不热,五谷不结”,“人在屋里热得跳,稻在田里哈哈笑”,“腊雪是宝,春雪不好”------气候资源对农作物的作用 10、“一场春雨一场暖,一场秋雨一场寒”。-------暖锋和冷锋过境后的效果 11、“天气常如二三月,花枝不断四时春”,“一年四季无寒暑,一雨便成秋”。------春城昆明年均温14.7℃,一月和七月月均温分别为7.8℃和19.9℃ 12、“春风摇荡自东来,折尽樱桃绽尽梅”,“凉风有信,秋日无边”,“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亚热带和温带季风气候鲜明的季节周期性之美! 13、“亭亭柏桦,悠悠碧空,微微南来风。”《北国之春》------春季风风向与感受 14、“北风那个吹,雪花那个飘。”《白毛女》------冬季风风向与严寒 15、“白露秋风夜,一夜冷一夜”。-------极地冷气团逐渐南侵 16、“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西北地区日温差大的温带大陆性气候 17、“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杜甫)-------既表示锋面雨中的暖锋,又体现了节律美之周期性 18、“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江淮流域准静止锋形成的梅雨 19、“冬朦(雾)晴,春朦(雾)雨,夏朦(雾)晒死鬼”(谚语)------冬夏多雾的原因是无云或少云导致的大气逆辐射弱,春雾是因为暖湿水汽足,极易形成锋面雨。 20、“春雨贵如油,下得满街流”------华北地区春旱,春天仍在冷气团的控制下,人们对春雨的渴求和珍爱 21、“孔明隆冬借东风,火烧曹阵在赤壁”------北半球气旋的东部吹东南风 22、“蜀军火烧葫芦峡,大雨救了司马懿”-----诸葛亮把司马懿围困在峡谷低地,然后用火攻,人为地制造了一个气旋(热低压),中心气流上升遇冷降水。 23、“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唐.李商隐)《夜雨寄内》-----四川盆地夜晚降温慢,山谷风热力环流中吹山风,夜雨多。 24、“五原春色归来迟,二月垂杨未挂丝。即今河畔冰开日,正是长安花落时。”(唐.张敬忠)《边词》-----节律美之纬度地带性 25、“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夏季风经过长途跋涉到了甘肃玉门关处已经“无

地理与古诗词

其他蕴含地理知识的古诗词汇总 1、“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升春又来”(杜甫《冬至》) “冬至阳升”这个纯科学结论通过艺术家天才的转换,巧妙地写进诗中。这句诗意境美丽、观点科学,非常难得。由于太阳直射点在地球上南北回归线之间来回移动,引起了正午太阳高度的周年变化。北半球冬至日时,太阳直射在地球的最南界线南回归线上,北半球各地在一年中正午时与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差最大,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最小值。冬至日以后,太阳直射点南移,太阳直射点以北各地正午时与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差逐渐变小,正午太阳高度逐渐增大,即“冬至阳升”。 2、“日中万影正,夕中万影倾”(傅玄《歌》) 这句诗直观地描绘了太阳高度的周日变化规律。影子长短与太阳高度有密切关系。早晨太阳从东方升起,太阳高度小,影子长;随着太阳高度的逐渐变大,影子逐渐变小,正午即“日中”时,太阳高度达到一天中的最大值,影子长度为一天中的最小值,对于北半球中纬度地区来说,此时太阳在正南方,影子则在正北方,即“日中万影正”;以后太阳高度逐渐变小,影子逐渐变长,影子偏离了正北方向。 3、“谁挥鞭策驱四运,万物兴歇皆自然。”(李白《日出入行》) 此句诗意在说明四季运转是一种必然趋势,万物兴衰都有一定的自然规律,任何人也不能挥鞭命令停止。由于地球公转,黄赤交角的存在,地轴指向不变,使太阳直射点在地球上南北回归线之间来回移动,引起各地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变化,产生了四季的更替。 4、“月生林欲晓,雨过夜如秋。”(徐玑《夏日怀友》)

“月生林欲晓”,即月出的时候天要亮了,这是下蛾眉月出的时间。该地此时的降水是受冷锋影响形成的。冷锋过境时产生阴雨天气,过境后受冷气团控制,气温降低,故“雨过夜如秋”。 5、“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孟浩然《春眠》) 此句诗具体描绘当时的天气特征,而不是气候特征。天气和气候的主要区别是:天气是一个地方短时间内的大气具体状况,包括阴晴、风雨、冷热、风力等,一般有较大的变化。气候是对一个地方长期的、有规律性的天气特征加以概括总结,得到的大气平均状况,一般变化不大。此句诗具体说明了夜间的风雨等大气状况及其变化,因而描述的是天气特征。 6、“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李商隐《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 “秋阴不散”的多云天气,因夜间云层愈厚,大气逆辐射愈强,地面就能获得较多的热量补偿。故夜间降温较晴天慢得多,地面温度不易降到0℃以下。这就是秋季多云的夜晚不易形成霜冻的科学道理。而连续的阴天除使霜冻来得晚外,还会导致降水天气。诗人有声有色地描写了“秋阴不散”的两种结果。 7、“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刘禹锡《秋词》) 深秋晴朗的夜晚,天空云少,大气逆辐射弱,地面得到大气补偿的能量少,地面温度下降快,当地面温度降到0℃以下,就会出现霜,即“山明水净夜来霜”。 8、“冷眼向洋看世界,热风吹雨洒江天”(毛泽东《登庐山》) 此诗句说明夏季来自太平洋的热带海洋气团给我国带来丰沛的降水。夏天,登上庐山,面向太平洋(即“冷眼向洋”),来自太平洋的东南季风迎面吹来,带来了丰沛的降水(即“热风吹雨”)。

古诗词中的地理

古诗词中的地理 浩如烟海的中国古代诗歌,是中华文明的绚丽瑰宝。从文学的角度来看,它们字字珠玑、句句传情,表现了人生的悲欢离合、喜怒哀乐。从地理学的角度,这些诗篇中,不乏描述地理现象、揭示地理规律的诗句。如果我们地理教师能够在教学中适当的运用这些富含地理知识的古今诗词和农谚俗语,不但可以使课堂气氛活跃,而且会使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大增,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文学修养,做到跨学科知识的融汇贯通;还可以在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兴趣、提高地理综合素质等方面都大有帮助。在一位朋友的空间中摘录以下知识:现将有关地理诗词摘录如下: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描述了我国夏季风不能到达西北地区;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表示冷锋过境时先刮风、后降雪的天气;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反映了对流雨降水强度大、范围小、历时短的特点; “南枝向暖北枝寒,一样春风有两般”说明山坡两侧向阳坡与背阳坡的光照及热量的差异; “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桔杨梅次第新”反映了我国南方热量丰富,四季如春鲜果不断; — “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表示四季更替,年年往复。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可以理解为对流水侵蚀地貌的描绘; “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于秦塞通人烟”说明蜀道崎岖,自古闭塞的四川盆地地貌;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正是典型的山地地形的描写佳句,反映出庐山的雄奇秀丽。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影射了上弦月; “去年元夜日,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枝头,人约黄昏后”影射了满月; “寻章摘句老雕虫,晓月当帘挂玉弓,不见年年辽海上,文章何处哭秋风”影射了残月; “月皎惊鸟栖不定,更漏将阑牵金井,唤起两眸清炯炯,泪花落枕红棉冷”影射了满月; 【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影射了娥眉月。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常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来形容庐山脚下已是芳菲落尽、大地春归,而山上的大林寺才桃花盛开,可见山下的气温比山上高。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来描绘河套平原坦荡辽阔的地形和牧草茂盛、牛羊肥壮的温带草原景观。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说明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规律。

古诗词在地理学习中的妙用3

xx在地理学习中的妙用3 三、xx与水文 描写水文方面的诗句也不少。如: 1.李白的“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是说庐山瀑布之壮美,对庐山瀑布的描绘; 2.“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展示了奔腾不息的长江流经三峡时水流缓慢、一泻千里、气势磅礴的壮丽景象;3.“海潮随月生,江水应春生”、“八月十八潮,壮丽天下无”既展示了钱塘潮汹涌澎湃卷潮而来的磅礴气势,而且也描绘了潮汐最壮丽的时间(八月十八)及潮汐形成的天文因素(月球的引力)。 4.“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是说长江的天门山一段水流缓慢。 5.“湘江北去,橘子洲头。”:说明湘江的流向是从南自北流的。 6.“浙江八月何如此?涛似连山喷雪来。”:浙江即钱塘江,八月是是钱塘潮最壮丽的时节。 7.“清溪清我心,水色异诸水,借问新安江,见底何如此?”:是说当时新安江江水十分清晰,含沙量极小。 四.xx与人类活动 1.“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说明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规律。 2.“城中十万户,此地两三家”,反映了城市中人口稠密,农村人口珍稀的城乡差别。 3.“郡城南下欠亨津,异服殊音不可亲”,反映出少数民族的地区分布及旧时汉人对少数民族的歧视态度。 4.“城市尚余三伏热,秋光先到野人家”,形象地说明了城市热岛效应现象。通过对古诗中所描写的环境今昔对比,反映人类在改造自然中创造的奇迹。

5.“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李白《蜀道难》说明蜀道的凹凸与蜀地的闭塞,但现代通过四通八达的铁路、公路、航空运输四川的交通变得非常便当。 6.“高峡出平湖,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这是毛泽东在游览长江时提出的宏伟构想,随着葛洲坝水库和三峡工程的相继建成,将要变成现实,特别是三峡水电站将是世界上最大的水电站,怎能不让世界惊叹呢。 7.“天上无鸟飞,地上无水草,四处无人烟,风吹石头跑”我国西部昔日荒疏的戈壁滩,而今随着大油田、大气田的陆续开发,一条条公路通向沙漠戈壁深处,使人迹罕至的戈壁滩——塔里木盆地,成为我国严重的能源基地。8.“居延城外猎天骄,白草连天野火烧,暮云空碧时驱马,秋日平原好射雕。”王之涣《出塞作》这是一组塞外狩猎的镜头,将士狩猎烧起漫天野火,惊起草中的动物,而后骑马射猎,说明对野生动物的大肆捕杀和为狩猎焚烧动物生息的草场资源,破坏了草原生态系统。 五.xx与月相 1.暮江吟中:“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农历的初三时,月亮的形状是弓形的,属于娥眉月。 2.“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影射了上弦月。 像上述能表现出如气候、地形、水文、月相、人文等有关地理知识的诗句还有很多,只要同学们在学习中善于发现,善于思考,能将古诗词与地理知识联系起来,将会在很大程度上激发我们对地理知识的学习兴趣。既复习了古诗词知识,又加深了对地理知识的理解,还提高了自己的古诗词鉴赏能力,一举多得,岂不美哉!

百强重点名校高考备考_转帖:古诗词中的地理知识(完美整理版)

转帖:古诗词中的地理知识 杂谈 0217 2017 : 古诗词中的地理知识 1、“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 歌》) 此诗表现的是一种由气团和锋面造成的天气变化,展现的是快行冷锋来势之猛,势力之大,令人不寒而栗,过境之前,先出现大风。 2、“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此诗说明冷锋云层加厚,让人有“墨云压顶城欲摧”之感。 3、“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此诗写的是大雨天气,锋面过境。 4、“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苏轼《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此诗表现的是地方性雷阵雨(疑似对流雨)天气:夏日的晴空,突然乌云翻腾,大雨倾盆,一会儿又风吹云散,雨过天晴。 5、“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赵师秀《约客》) 此两诗表现的是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梅雨天气:我国江南梅子黄熟时节(六月),夏季风北进,雨带随之移到长江中下游地区,出现阴雨连绵的梅雨天气。 6、“梅实迎时雨,苍茫值晚春。”(柳宗元《梅雨》) 此诗点出了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梅雨天气的入梅,大约在6月上旬开始。

7、“三时已断黄梅雨,万里初来舶棹风。”(苏轼《船棹风》) 此诗点明了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梅雨天气的出梅。“三时”指夏至后半月,“舶棹风”指东南季风,意指七月上旬后半期东南季风盛行时,梅雨期结束。 8、“北风卷地百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此诗描写的是我国北方地区入冬早的气候状况。 9、烨烨震电,不宁不令。百川沸腾,山冢崒崩。高岸为谷,深谷为陵。哀今之人,胡惨莫惩?(《诗经?小雅?十月之交》) 此诗最早记载了我国的地震状况。 10、“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毛泽东《送瘟神》) 此诗涉及到地球自转现象,赤道自转线速度,地球赤道周长约4万km。 11、“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已亥杂诗》) 此诗涉及到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12、“日中万影正,夕中万影倾。”(傅云《歌》) 此诗直观地描绘了太阳高度的周日变化规律,也是日影变化的问题。 13、“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杜甫《春夜喜雨》) 此诗涉及暖风带来的春雨特点:细、小。 14、“君不见走马川,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岑参《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此诗形象生动地描绘了大戈壁滩飞沙走石的场面。 15、“海潮随月大,江水应春生。”(刘禹锡《历阳书事七十韵》) 此诗生动简要地刻画了南方海潮及河流涨落的规律。 16、“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王之涣《凉州词》) 此诗涉及到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划分,“春风”指的是来自太平洋上的东南季风。 17、“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东坡《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此词中的“阴晴圆缺”指的是月相的变化规律。 18、“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此词涉及到月球与地球的关系。

古诗词中的地理

xx中的地理 浩如烟海的中国古代诗歌,是中华文明的绚丽瑰宝。从文学的角度来看,它们字字珠玑、句句传情,表现了人生的悲欢离合、喜怒哀乐。从地理学的角度,这些诗篇中,不乏描述地理现象、揭示地理规律的诗句。如果我们地理教师能够在教学中适当的运用这些富含地理知识的古今诗词和农谚俗语,不但可以使课堂气氛活跃,而且会使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大增,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文学修养,做到跨学科知识的融汇贯通;还可以在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兴趣、提高地理综合素质等方面都大有帮助。在一位朋友的空间中摘录以下知识: 现将有关地理诗词摘录如下: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描述了我国夏季风不能到达西北地区;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表示冷锋过境时先刮风、后降雪的天气;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反映了对流雨降水强度大、范围小、历时短的特点; “南枝向暖北枝寒,一样春风有两般”说明山坡两侧向阳坡与背阳坡的光照及热量的差异; “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桔杨梅次第新”反映了我国南方热量丰富,四季如春鲜果不断; “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表示四季更替,年年往复。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可以理解为对流水侵蚀地貌的描绘; “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于秦塞通人烟”说明蜀道崎岖,自古闭塞的四川盆地地貌;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正是典型的山地地形的描写佳句,反映出庐山的雄奇秀丽。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影射了上弦月; “去年元夜日,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枝头,人约黄昏后”影射了满月;“寻章摘句老雕虫,晓月当帘挂玉弓,不见年年辽海上,文章何处哭秋风”影射了残月; “月皎惊鸟栖不定,更漏将阑牵金井,唤起两眸清炯炯,泪花落枕红棉冷”影射了满月;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影射了娥眉月。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常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来形容庐山脚下已是芳菲落尽、大地春归,而山上的大林寺才桃花盛开,可见山下的气温比山上高。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来描绘河套平原坦荡辽阔的地形和牧草茂盛、牛羊肥壮的温带草原景观。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说明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规律。 “城中十万户,此地两三家”,反映了城市中人口稠密,农村人口稀少的城乡差别。“郡城南下不通津,异服殊音不可亲”,反映出少数民族的地域分布及旧时汉人对少数民族的歧视态度。 “城市尚余三伏热,秋光先到野人家”,形象地说明了城市热岛效应现象。 “大雨大灾,小雨小灾,无雨旱灾”——描述解放前淮河的水文状况。 李白《将进酒》中的“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天上”是指巴颜喀拉山,“海”是指渤海。

古诗中的地理知识

古诗中的地理知识 1、xx的《蜀道难》: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 xx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 飞湍瀑流争渲,崖转石万壑雷。……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 此诗生动地描写了四川省西部凹凸的地形。四川盆地西部邛崃山等山脉属于横断山脉的部分,山峦起伏,连峰接天,削壁深壑,连山耸立,地形非常复杂。 “一山有四季,十里例外天”从另一方面反映了该地区的地形特征。地势凹凸起伏,导致道路只能围绕山峰盘旋,所以历来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之说。 2、王之涣的《xx词》: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诗中后两句从字面意义上讲就是:玉门关外的杨柳不青的原因是由于春风不度造成的,这里的春风当指夏季风。季风是由于海陆的热力差异导致海陆上气压中心的季节变化,引起一年中盛行风向随季节有规律地向相反或者接近相反的方向变换而形成季风。夏季北太平洋高压势力大大增强,亚洲大陆上形成印度低压,太平洋暧湿气流便沿着北太平洋西部边缘,以东南风吹到亚洲东南岸,形成东南季风,即夏季风。在我国把受夏季风影响的地区划分为季风区,夏季风影响不到的地区为非季风区。季风区与非季风的分界线是: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一线,这条线以东以南为季风区,以西以北为非季风区。因为玉门关凑巧位于这条界线以西,关外自然就得不到夏季风的滋润了。 3、xx的《大林寺桃花》 “人间四月芳菲尽,xx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全诗短短四句,写出了平原与山地气候的差异。人间四月正是大地春归,芳菲落尽的时候了,而在高山古寺之中,山寺桃花始盛开。这主要是山地海拔高导致气候的垂直变化造成的。对流层大气的热量主要来自于地面,因此离地面愈高的大气受热愈少,气温愈低;平衡每上升100米温度下降0.6度,由于平原和山地的相对高度较大,所以山顶的气温是山脚气温减去相对温差,故山顶气温要远低于山脚的气温。 1、xx的《将进酒》诗中前二句: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这二句描写的是黄河源源流长,落差极大,如从天而降,一泻千里,东走大海。上句写大河之水天上来,势不可挡;下句写大河之去,势不可回。这里的“天上”指的是青藏高原上的巴头面颜喀拉山,黄河从这里发源,委曲东流,沿途接纳了许多支流,经过了5500千米的路程,流入渤海,是我国第二长河。由于青藏高原平衡海拔在4000米以上,为我国地势第一级阶梯。它与第二级阶梯高出2000-3000米,与平原地区高出3000多米,所以在平原上的人们来看,黄河好似从天而来。这种落差之大,使黄河蕴藏着丰盛的水能资源。目前,已在干流上相继建立了多个水电站和水利枢纽。 2、xx的《早发xx》: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青山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诗中以“轻舟”沿江下行,来形容长江流速之快。而“彩云间”三个字,描写白帝城地势之高,以体现长江上下游之间的斜度差距,突出长江上下游的落差之大,说明长江蕴有极其丰盛的水能资源。长江发源于青藏高原上的唐古拉山脉,注入东海。长江流到四川盆地以东,真切巫山,形成举世闻名的长江三。由于两岸青山的约束,水流缓慢,形成了丰盛的水能资源。 四、描写自然景观的: 1、xx的《题xx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凹凸各例外。不识庐山真而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诗人从横看、侧看,从远视、近视一观察庐山,所见的庐山英姿各不相

诗词与地理

一、诗句中的自然地理知识 在古代诗歌中,浪漫主义诗人的诗句,大多描绘自然景物,或山川或田园等,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其中,有许多诗句就饱含有丰富的自然地理要素。如气候、地貌、水能资源等。例如: 1、诗句与气候:“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唐王之涣)。这里的“春风”我们理解为夏季风。夏季风从我国东南沿海吹来,由于路途遥远,使之不能到达我国腹地大西北,并明确我国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大致界线。“早穿棉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俗语)反映温带内陆地区由于距离海洋较远而形成的大陆性气候,其特点是温差大降水少。“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唐岑参)是快行冷锋或寒潮的极好写照。“城市尚余三伏热,秋光先到野人家”(宋陆游)形象地说明城市热岛效应现象。“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唐刘禹锡)是四种降雨类型中对流雨的极好写照。从诗句中或日常生活的感受,我们体会出对流雨的特点是降水强度大、范围小、历时短等。“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唐白居易)可反映物候的垂直分布。其原因是水热状况随山体高度而变化造成,这种变化规律属于自然带的垂直地带性。又如:“南枝向暖北枝寒,一样春风有两般”(唐宋之问)说明山坡两侧向阳坡与背阳坡的光照及热量的差异。“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桔杨梅次第新”(宋苏轼)反映我国南方热量丰富,四季如春鲜果不断。“谁挥鞭策驱四运,万物兴歇皆自然”(唐李白)可借以说明地球绕日公转所产生的四季变化,一个“谁”字很有深意。“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唐杜甫)这个纯科学的结论用诗的形式表现非常适宜。 2、诗句与地貌:我国地域辽阔,地貌类型多样,其成因各自不同。有风化、侵蚀、搬运、沉积等外力作用和地壳运动等内力作用。如“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地理诗句谚语例析二

地理诗句谚语例析(二) xx 37.“xx借东风”。 赤壁地处长江中游,冬季以偏北风为主,但由于气旋、反气旋及锋面活动的影响,局部地区也会出现其他风向。如果当时赤壁的北部或西部有低气压团,东南部有高气压团,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及摩擦力的共同作用,就会形成东南风。从哲学上讲,这也符合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共性与个性共存的道理。整个冬季我国盛行偏北风,这是共性,但各个地区又有其特殊性,在特定的条件下有时会出现东南风。这说明我们要善于在普遍性的指导下,从实际出发,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找到解决问题的特殊方法。 38.“一场春雨一场暖,一场秋雨一场寒。” 这句话说明了锋面能带来降水以及暖锋和冷锋过境后的不同天气。锋面是冷暖气团的交界面。因为锋面两侧的温度、湿度、气压、风等都有明显的差别,所以锋面附近常伴有云、雨、大风等天气。春季来临,气温开始回升,南方暖气流活动逐渐加强,这时的锋面多为暖锋。暖锋过境时产生降水,过境后受暖气团控制,气温升高。因此“一场春雨一场暖”。深秋季节,来自蒙古、西伯利亚一带的冷气团活动逐渐增强,当它南下时,与前面的暖气团相遇,形成冷锋。冷锋过境时产生降水,过境后受冷气团控制,气温下降,因而“一场秋雨一场寒”。 39.“四季无寒暑,一雨便成秋。”“万紫千红花不谢,冬暖夏凉四时春。”“天气常如二三月,花枝不断四时春。” 这是昆明四季如春气候特征的真实写照。昆明最冷的一月,平均气温是7.8℃,比北京初春三月的气温高将近3℃;最热的七月平均气温是199℃,与北京晚春五月大体相当。昆明在我国的南部,加上云贵高原等地形的阻挡,冬季来自蒙古、西伯利亚一带的偏北风一般不能影响到这里,这里主要受来自孟加拉湾一带的暖气团的影响,因而冬季还是温暖如春。夏季,由于昆明在云贵高原上,海拔比平原地区高,气温垂直递减,故夏季不热。

与地理有关的诗词

1、“八月秋高风怒号卷,卷我屋上三重茅。”(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此诗表现的是一种由气团和锋面造成的天气变化,展现的是快行冷锋来势之猛,势力之大,令人不寒而栗,过境之前,先出现大风。 2、“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此诗说明冷风云层加厚,让人有“墨云压顶城欲摧”之感。 3、“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此诗写的是大雨天气,锋面过境。 4、“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苏轼《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此诗表现的是地方性阵雨天气:夏日的晴空,突然乌云翻腾,大雨倾盆,一会儿又风吹云散,雨过天晴。 5、“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赵师秀《约客》) 6、“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杜牧《清明》) 此两诗表现的是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梅雨天气:我国江南梅子黄熟时节(六月),夏季风北进,雨带随之移到长江中下游地区,出现阴雨连绵、有时多半月不见太阳的梅雨天气。 7、“梅实迎时雨,苍茫值晚春。”(柳宗元《梅雨》) 此诗点出了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梅雨天气的入梅日期,大约在6月上旬开始。 8、“三时已断黄梅雨,万里初来舶棹风。”(苏轼《船棹风》) 此诗点明了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梅雨天气的出梅日期。“三时”指夏至后半月,“舶棹风”指东南季风,意指七月上旬后半期东南季风盛行时,梅雨期结束。 9、“北风卷地百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此诗描写的是我国北方地区入冬早的气候状况。 10、烨烨震电,不宁不令。百川沸腾,山冢崒崩。高岸为谷,深谷为陵。哀今之人,胡惨莫惩?(《诗经?小雅?十月之交》) 此诗最早记载了我国的地震状况。 11、“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毛泽东《送瘟神》) 此诗涉及到地球自转现象,赤道自转线速度,地球赤道周长约4万km。 12、“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已亥杂诗》) 此诗涉及到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13、“日中万影正,夕中万影倾。”(傅云《歌》) 此诗直观地描绘了太阳高度的周日变化规律。 14、“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杜甫《春夜喜雨》) 此诗涉及暖风带来的春雨特点。 15、“君不见走马川,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岑参《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此诗形象生动地描绘了大戈壁滩飞沙走石的场面。 16、“海潮随月大,江水应春生。”(刘禹锡《历阳书事七十韵》) 此诗生动简要地刻画了南方海潮及河流涨落的规律。 17、“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王之涣《凉州词》) 此诗涉及到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划分,“春风”指的是来自太平洋上的东南季风。 18、“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东坡《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此词中的“阴晴圆缺”指的是月相的变化规律。 19、“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

有关地理的诗句

有关地理的诗句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温带大陆性气候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快行冷锋的影响 南枝向暖北枝寒,一种春风有两般。——不同坡向对植被的影响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垂直地带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准静止锋的影响 谁挥鞭策驱四运,万物兴衰皆自然。——地球公转 欲就麻姑买沧海,一杯春露冷如冰。——地壳变动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季节性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月相变化 百川东到海,何日复西归。——水循环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落差大,水流急,水能丰富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现代通信技术的发展,使之成为现实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杜甫从长江三峡逆流而上,怎么能到得了襄阳,然后到洛阳呢?一 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地域性 橘生淮南为橘,生淮北为枳。——地域性

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水循环 莫问桑田事,但看桑落洲。数家新住处,昔日大江流——地壳变动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自然条件恶劣,人口稀少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通过水循环,使水资源不断得以更新 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波浪的侵蚀作用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盆地夜间气流上升,易成云致雨 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迎风坡易形成降水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大草原的景象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在当时的条件下,东吴的船是怎么样到的岷江上游的呢?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生物循环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冬季风的影响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季风区与非季风的分界线在此地附近 向阳石榴红似火,背阴李子酸透心。——光照对植物的影响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沙漠景观

古诗词中的地理

在我国浩翰的文学海洋里,有许多描述地理景观、地理规律和原理的名诗佳句。在学习地理知识时,若能将古诗词进一步深化理解,便会惊奇地发现古诗词中也包含大量的诸如气候、地形、水文等有关的地理知识。… 在我国浩翰的文学海洋里,有许多描述地理景观、地理规律和原理的名诗佳句。在学习地理知识时,若能将古诗词进一步深化理解,便会惊奇地发现古诗词中也包含大量的诸如气候、地形、水文等有关的地理知识。 一、古诗词与气候 古诗词中描写气候的句子很多,例如: 1、“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反映了冷锋过境时先刮风后降水(雪)的天气变化特征。 2、“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反映了气温垂直分布的特点,正是因为气温随地势的上升而降低(地势每上升1000米,气温下降6℃)这一特点,才造成了山上、山下的桃花花期早迟不一这种地理现象。 3、“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睛却有睛”是对流雨的极好写照,从诗句中我们能体会对流雨的特点是:降水强度大,范围小,历时短等。 4、“二月江南花满枝,他乡寒食远堪悲。”是说我国南方和北方气候差异大,二月时,江南已经鲜花满枝,而其它地方却十分寒冷。 5、“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是说四川巴山地区因受地形的影响,常常形成夜雨的天气。 6、“惟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说明地势越高气温越低。 7、“五月天山雪,开花只有寒。”一是说明地势越高气温越低的道理,二是说明天山海拔高。 8、“乍暖还轻冷,风雨晚来方定。”说明我国春季气温多变、不稳定的特点。 9、“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王之涣的《出塞曲》是说玉门关位于我国的非季风区,温暖湿润的夏季风很难到达这里。“春风”可理解为夏季风,我国西部地区为温带大陆性气候,受夏季风的影响小,干旱少雨。 10、“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晚清陕甘总督左宗棠西征新疆平定阿古柏叛乱时,沿路栽植杨柳树,现今树木成林、郁郁葱葱,似春风度玉关。这两句诗也说明合理的人类活动可以改善环境。 11、“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是我国新疆一带温带大陆性气候早晚温差大的真实写照。 12、“三月东风吹雪消,湖南山色翠如浇” 王冕《梅雨》中的这两句反映了我国南方气候因受来自太平洋暖湿气流影响春暖雪融,山色翠绿如洗的美景。 13、宋·赵师秀《有约》:“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描写了我国江淮地区的梅雨天气。

古诗词中的地理

古诗词中的地理 “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狂风在怒吼,在咆哮,斗大的石头居然被风吹得满地乱滚。边塞地区——风力搬运 白居易的“一泊浪来一泊去,一重浪来一重生。相搅相掏无歇日,会教山海一时平。”(《浪淘沙》)——河流的侵蚀作用 刘禹锡的“日照澄洲江雾开,淘金女伴满江隈”(《浪淘沙》),——揭示了金矿沉积于河床凸岸的地理规律 李白的“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渡荆门外》),——反映了长江中游和下游两岸地形的显著差异 岑参的“北风卷地斩白草,胡天八月(相当于阳历九月)即飞雪”(《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亚洲高压在九月开始建立并影响长城以北 毛泽东的“冷眼向洋看世界,热风吹雨洒江天”(《登庐山》),——说明来自太平洋的热带海洋气团给我国带来丰沛的降水 王之涣的“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凉州词》)——讲述了夏季风影响的范围 南宋赵师秀的“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约客》),——描绘了梅雨天气的特点; 毛泽东的“大河上下,顿失滔滔”(《沁园春?雪》)——北方河流的冰期时; 毛泽东的“夏日消融,江河横溢”(《念奴娇?昆仑》)——冰雪融水补给江河; 王维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山居秋瞑》)——森林涵养水源、保持水土 盂浩然的“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过故人庄》)——森林美化环境 毛泽东的“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水调歌头?游泳》)——长江三峡 李白的“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将进酒》)——河流补给、水循环 李白的“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蜀道难》)——四川西部横断山区 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虞美人》)——我国地势西高东低毛泽东的“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送瘟神》)——地球赤道周长4万千米、人坐赤道能观察到全天得星座。 “青莲出水,碧莲玉笋世界”——桂林山水 “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西北内陆的温带大陆性气候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过去的河套平原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长江中下游地区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庐山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四川盆地“山岭高,山路长,样样东西用肩扛,半世光阴路上忙”——过去交通的困难青藏高原“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庐山瀑布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寒山寺”江苏省苏州 “一年四季无寒暑,一雨便成秋”——昆明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泰山

最新与地理有关的古诗词

与地理有关的古诗词 一、与地理感性知识有关的古诗词归纳及解释 (一)古诗词中的地名 1、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山峡,思君不见下渝州——唐?李白《峨眉山月歌》 此诗出自七年级下册“课外古诗词背诵”。诗中“平羌”即青农江,在峨眉山东北;“清溪”即清溪驿,在峨眉山附近;“渝州”指重庆。 2、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唐?杜甫《望岳》 此诗词出自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它描绘的是我国泰山自然旅游风景区。3、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唐?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此诗出自八年级下册“课外古诗词背诵”。诗中的“阳关”指今甘肃敦煌西南。 4、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唐?李白《将进酒》 此诗句出自高中语文第五册第五单元。此句诗中的“天上”是指巴颜喀拉山,“海”是指渤海。 (二)古诗词中的地理演变 1、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唐?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此诗出自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它描写了春天的到来。春天到来,气温回升,万物复苏,春莺和燕子等动物开始出来活动。这些迹象告诉我们季节已经演变到春季。 2、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宋?辛弃疾《西江月》 此诗出自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它描写了天气的变化:刚才天空还是月明星稀,天外还有七八个星,但到了山前却下起了雨。 (三)古诗词中的地理景观 1、枯滕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元·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此曲出自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曲中的“枯滕老树”和“小桥流水”分别是对西部干燥景观和江南湿润地区景观的对比写照。 2、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唐·杜甫《望岳》 此诗出自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它说明泰山是齐鲁大地上最高的山。 3、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唐·杜甫《望岳》 此诗词出自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它揭示了泰山地势高。 4、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唐·王维《使至塞上》 此诗出自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它描述了塔里木盆地内沙漠漫漫的景色。5、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宋·陆游《游山西村》

蕴涵地理知识的诗句和谚语

蕴涵地理知识的诗句和谚语 11.“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升春又来”(杜甫《冬至》)“冬至阳升”这个纯科学结论通过艺术家天才的转换,巧妙地写进诗中。这句诗意境美丽、观点科学,非常难得。由于太阳直射点在地球上南北回归线之间来回移动,引起了正午太阳高度的周年变化。北半球冬至日时,太阳直射在地球的最南界线南回归线上,北半球各地在一年中与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差最大,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最小值。冬至日以后,太阳直射点北移,太阳直射点以北各地正午时与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差逐渐变小,正午太阳高度逐渐增大,即“冬至阳升”。 12.“过了冬,长一葱”此谚语的意思是:过了冬至日,白昼就长一点点了,即冬至日后,北半球各地白昼逐渐变长。北半球冬至日,太阳直射在南回归线上,因此冬至日是北半球各地白昼最短,黑夜最长的一天。冬至日后,太阳直射点北移,北半球各地白昼逐渐变长。 13.“日中万影正,夕中万影倾”(傅玄《歌》)这句诗直观地描绘了太阳高度的周日变化规律。影子长短与太阳高度有密切关系。早晨太阳从东方升起,太阳高度小,影子长;随着太阳高度的逐渐变大,影子逐渐变小,正午即“日中”时,太阳高度达到一天中的最大值,影子长度为一天中的最小值,对于北半球中纬度地区来说,此时太阳在正南方,影子则在正北方,即“日中万影正”;以后太阳高度逐渐变小,影子逐渐变长,影子偏离了正北方向。 14.“谁挥鞭策驱四运,万物兴歇皆自然。”(李白《日出入行》)此句诗意在说明四季运转是一种必然趋势,万物兴衰都有一定的自然规律,任何人也不能挥鞭命令停止。由于地球公转,黄赤交角的存在,地轴指向不变,使太阳直射点在地球上南北回归线之间来回移动,引起各地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变化,产生了四季的更替。 15. “月生林欲晓,雨过夜如秋。”(徐玑《夏日怀友》)“月生林欲晓”,即月出的时候天要亮了,这是下蛾眉月出的时间。该地此时的降水是受冷锋影响形成的。冷锋过境时产生阴雨天气,过境后受冷气团控制,气温降低,故“雨过夜如秋”。 16.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孟浩然《春眠》)此句诗具体描绘当时的天气特征,而不是气候特征。天气和气候的主要区别是:天气是一个地方短时间内的大气具体状况,包括阴晴、风雨、冷热、风力等,一般有较大的变化。气候是对一个地方长期的、有规律性的天气特征加以概括总结,得到的大气平均状况,一般变化不大。此句诗具体说明了夜间的风雨等大气状况及其变化,因而描述的是天气特征。 17.“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李商隐《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秋阴不散”的多云天气,因夜间云层愈厚,大气逆辐射愈强,地面就能获得较多的热量补偿。故夜间降温较晴天慢得多,地面温度不易降到0℃以下。这就是秋季多云的夜晚不易形成霜冻的科学道理。而连续的阴天除使霜冻来得晚外,还会导致降水天气。诗人有声有色地描写了“秋阴不散”的两种结果。 18.“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刘禹锡《秋词》)深秋晴朗的夜晚,天空云少,大气逆辐射弱,地面得到大气补偿的能量少,地面温度下降快,当地面温度降到0℃以下,就会出现霜,即“山明水净夜来霜

古诗词中的地理知识浅析

古诗词中的地理知识浅析 河北省邢台市邢台学院地理科学系 陈霁冰风水规划研究室原创。专业从事高考命题研究、风水规划设计、四柱命理预测 邮编054001.邮箱:zhangbingtong@https://www.doczj.com/doc/f714929471.html, 古诗词是人类历史文化的瑰宝。它们篇幅短小、文辞优美、内容健康、琅琅上口,是我国文化艺术的结晶,具有形象性和音乐性特征,给人以艺术感染和美的熏陶。其中相当部分的诗词作品对自然和社会进行了大量的描写,其中蕴含着非常丰富的地理元素。这些诗词对增强我们的地理审美观、正确地理解地理规律、激发我们学习地理知识的兴趣、提高我们的综合素质等方面都大有帮助。 一、古诗词中的自然地理知识 在古代诗歌中,浪漫主义诗人的诗句,大多描绘自然景物,或山川或田园等,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其中,有许多诗句就饱含有丰富的自然地理知识。 1.古诗词与气候 气候是长时间内气象要素和天气现象的平均或统计状态,时间尺度为月、季、年、数年到数百年以上。气候以冷、暖、干、湿这些特征来衡量,通常由某一时期的平均值和离差值表征。气候的形成主要是由于热量的变化而引起的。 中国国土辽阔,从南到北兼有热带、亚热带、暖温带、温带、寒温带几个不同的温度带。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有:季风气候显著;气候的大陆性强;气候类型复杂多样,以亚热带、温带气候为主。 对于季风气候描写的诗词,如唐朝王之涣的“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从字面意义上讲就是:玉门关外的杨柳不青的原因是由于春风不度造成的,这里的春风当指夏季风。季风是海陆间季风环流的简称,是由大尺度的海洋和大陆间的热力差异形成的大范围热力环流。夏季由海洋吹向大陆的风为夏季风,冬季由大陆吹向海洋的风为冬季风。夏季北太平洋高压势力大大增强,亚洲大陆上形成印度低压,太平洋暖湿气流便沿着北太平洋西部边缘,以东南风吹到亚洲东南岸,形成东南季风,即夏季风。在我国把受夏季风影响的地区划分为季风区,夏季风影响不到的地区为非季风区。季风区与非季风的分界线是: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一线,这条线以东以南为季风区,以西以

古诗文中的地理知识

古诗文中的地理知识 “北风卷地白草拆,胡天八月即飞雪。”(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温带大陆性气候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快行冷锋的影响 “南枝向暖北枝寒,一种春风有两般”(刘元载《早梅》)——不同坡向对植被的影响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白居易《大林寺桃花》)——垂直地带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杜牧《清明》)——准静止锋的影响 “谁挥鞭策驱四运,万物兴衰皆自然”(《》)——地球公转 “欲就麻姑买沧海,一杯春露冷如冰”(李商陷《谒山》)——地壳变动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元稹《菊花》)——季节性 “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苏轼《水调歌头》)——月相变化 “百川东到海,何日复西归”(《长歌行》)——水循环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李白《早发白帝城》)——落差大,水流急,水能丰富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梁羽生《点绛唇》)——现代通信技术的发展,使之成为现实“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杜甫从长江三峡逆流而上,怎么能到得了襄阳,然后到洛阳呢?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杜牧《过华清宫》)——地域性 “橘生淮南为橘,生淮北为枳”(《淮南子》)——地域性 “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李白《将进酒》)——水循环 “莫问桑田事,但看桑落洲。数家新住处,昔日大江流”(胡玢《桑落洲》)——地壳变动“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王之涣《凉州词》)——自然条件恶劣,人口稀少“问渠哪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朱熹《观书有感》)——通过水循环,使水资源不断得以更新 “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苏轼《赤壁怀古》)——波浪的侵蚀作用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李商隐《夜雨寄北》)——盆地夜间气流上升,易成云致雨 “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许浑《咸阳城东楼》)——迎风坡易形成降水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汉乐府《赤勒川》)——大草原的景象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生物循环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冬季风的影响“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王之涣《凉州词》)——季风区与非季风的分界线在此地附近 “向阳石榴红似火,背阴李子酸透心”(《》)——光照对植物的影响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李贺《马》)——沙漠景观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刘禹锡《望洞庭》)——洞庭湖景观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司马光《有约》)——梅雨天气 “落花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己亥杂诗》)——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百里不贩樵,千里不贩籴”(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交通运输条件对商业的影响“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毛泽东《送瘟神》)——地球自转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