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脂质体药物载体发展-艾韦特曹亮

脂质体药物载体发展-艾韦特曹亮

抗肿瘤药物靶向纳米载体的构建及应用研究

抗肿瘤药物靶向纳米载体的构建及应用研究根据肿瘤环境的生理特征,人为构筑具有特定结构与功能的纳米尺度药物载体,使之对肿瘤组织具有特异性靶向、影像诊断并实现多种治疗功能,将成为癌症高效诊断与治疗的关键。将空心-介孔纳米载体的高比表面积以及选择透过性与超顺磁氧化铁纳米颗粒(IONPs)的生物相容性以及多种在体诊断-治疗模式相结合,发展肿瘤的多模态分子影像诊断以及联合治疗策略,将为纳米技术应用于癌症的临床个体化诊疗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与方法参考。 本研究主要在新型超顺磁空心-介孔纳米结构的制备方法,及其作为多功能药物载体在肿瘤成像以及光热-化学联合治疗方面开展了相关工作:一、设计合成了具有内部空腔及介孔外壳的二氧化硅纳米管(SNT);以该结构为模板,发展了Fe3O4的高温热分解原位合成方法,获得了 SNT@Fe3O4功能复合载体;该超顺磁纳米管具备良好的阿霉素负载及pH响应释放性能、较大的饱和磁化强度以及磁共振成像(MRI)性能;在其表面包裹透明质酸后,可特异性靶向过表达CD44的肿瘤细胞(如小鼠4T1乳腺癌细胞);静脉注射入小鼠后,药物载体可在受体靶向及磁场靶向共同作用下,显著提高在肿瘤组织内的富集,并实现肿瘤的MRI诊断及化学治疗。二、发展了以功能化氧化硅模板以及氧化铁修饰层原位沉积制备“蛋黄-蛋壳”型多功能药物载体的新策略。 利用氧化铁外壳的介孔特性,实现了对所负载化疗药物的酸响应释放,确保了药物在递送过程中的微量释放以及在肿瘤组织中的特异性释放,以提高其肿瘤治疗效果;利用金纳米棒的光热转换特性,实现药物的温度响应快速释放,即实现药物的外源刺激控制释放。将该多功能药物载体进行表面改性后,实现了对肿瘤

纳米药物载体抗肿瘤多药耐药机制的研究进展_赵金香

●综 述● 纳米药物载体抗肿瘤多药耐药机制的研究进展 赵金香1,李耀华2* (1平凉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甘肃 平凉,740000;2甘肃省中医学院,甘肃 兰州,730000) 摘要:肿瘤细胞对化疗药物产生多药耐药(multidrug resistance,MDR)是临床化疗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而纳米技术的发展为肿瘤药物的靶向输送提供了新的研究机遇。纳米载体可以通过避免和降低MDR肿瘤细胞的药物外排泵,靶向肿瘤干细胞(cancer stem cells,CSC)克服其复发性,阻断肿瘤细胞的互调及其作用的微环境,以及改变免疫反应等增强细胞对化疗药物的敏感性。本文综述了肿瘤多药耐药的机制,纳米药物载体抗肿瘤多药耐药的机制研究的新进展。 关键词:肿瘤多药耐药;纳米技术;肿瘤干细胞;肿瘤微环境 中图分类号:R7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264(2015)03-0174-05 d oi:10.3969/j.issn.2095-1264.2015.035 Research Progress of the Mechanisms of Nanotechnology in the Treatment of Multidrug Resistant Tumors ZHAO Jinxiang1, LI Yaohua2* (1Pingliang Medical College, Pingliang, Gansu, 740000, China; 2Gansu University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Lanzhou, Gansu, 730000, China) Abstract: Multidrug resistance (MDR) is a main reason for the failure of tumor chemotherapy, the development of nanotechnology sheds light on targeted delivery of antitumor drugs. Nanocarriers can not only enhance the sensitivity of tumor cells to chemothera-peutic drugs but also downregulate the invasion and metastasis of tumor. The mechanisms of nanocarriers' anti-tumor effect involve in targeting cancer stem cells to overcome MDR and prevent recurrence, preventing the cross talk between cancer cells and their micro-environment, and modifying the immune response to improve the treatment of MDR cancers. In this review, new research progresses of the mechanisms of multidrug resistance and anti-tumor effects of nanotechnology are reviewed. Key words: Multidrug resistance; Nanotechnology; Cancer stem cells; Tumor microenvironment 前言 2014年的《全球癌症报告》表明,近两年全球癌症的患病和死亡病例都在不断增加,近一半新增癌症病例出现在亚洲,其中大部分在中国,中国新增癌症病例高居世界第一。化疗仍然是治疗癌症的主要手段,但化疗药物的非特异性及肿瘤的多药耐药(MDR)易导致肿瘤复发,MDR已成为肿瘤化疗的最大瓶颈。因此,逆转肿瘤细胞的MDR、提高肿瘤细胞对化疗药物的敏感性对肿瘤的治疗具有重大意义。开发新材料和新药物用于靶向治疗肿瘤及肿瘤多药耐药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1]。 随着新兴纳米生物技术的发展,纳米技术已经被应用于影像诊断和治疗、综合化疗、放疗和基因治疗等多个学科,为肿瘤药物的靶向输送提供了新的研究机遇[2]。目前研发的纳米载药微粒包括聚合物胶束[3,4]、脂质体[5]、树状聚合物[6]、纳米乳、纳米金[7,8]或其他金属纳米颗粒[1,9]等。这些纳米载药微粒具有如下优点:①粒径小,粒径分布窄,表面修饰后可以进行靶向特异性定位,达到药物靶向输送的目的;②缓释药物,延长药物作用时间;③保护药物分子,提高其稳定性;④结合外加能量如光、声、磁场等可进行显像和治疗相结合实现肿瘤的诊断和治疗[1,10,11]。基于这些优点,越来越多的研究 作者简介:赵金香,女,讲师,研究方向:肿瘤内科,E-mail:zhaojinxiang0716@https://www.doczj.com/doc/d815829214.html,。*通讯作者:李耀华,男,主治医师,研究方向:内科学,E-mail:yaohuali1980@https://www.doczj.com/doc/d815829214.html,。

纳米药物载体与缓释

纳米药物载体的制备与药物缓释 廖凡 PB12206262 摘要: 根据已有知识设计了共聚物的结构,合成路线,合成步骤和实验方案,综合表征分析方法,确定了聚合条件和产品性能。 前言: 一般的给药方式,使人体内的药物浓度只能维持较短的时间,血液中或是体内组织中的药物浓度上下波动较大,有时超过病人的药物最高耐受剂量,有时又低于有效剂量,这样不但起不到应有的疗效,而且还可能产生副作用。频繁的小剂量给药可以调节血药浓度,避免上述现象,但往往使患者难以接受,实施起来有很多困难。因此,制备能够缓慢释放药物成分的缓释性长效药品在治疗中经常是非常需要的。要制备缓释长效药品,关键是要制备能使被承载的药物缓慢释放的载体材料。 温敏性水凝胶是一种亲水的聚合物网络,对其大量的研究发现,其在凝胶形成过程中不涉及化学反应,分子链间的交联通过分子间相互作用力(范德华力、疏水相互作用及氢键等)形成。通过改变温度就可以影响并改变这些疏水相互作用以及氢键作用,在水中经过简单的可逆性相转变(溶胶一凝胶) 即可形成水凝胶.因此温敏性水凝胶的制备过程更为简单,且不需要有机溶剂,将更有利于药物的传递。目前一些研究表明,温敏性PLGA/PEG水凝胶具有比较理想的凝胶特性,可在温度低于30 ℃时装载药物,在体温条件下发生溶胶一凝胶相变,并由于其良好的生物可降解性和安全性而受到广泛的关注。但这种给药体系仍存在一些尚未解决的问题,如载药时须在较低温度下操作,且药物的缓释周期较短(仅为7 d),给临床应用带来了不便和局限。另外,从材料角度看,提高疏水的PLGA 嵌段长度会引起蛋白药物的聚集。众所周知,聚己内酯(PCL)是一种被广泛研究的可生物降解的结晶聚合物,共聚物可呈粉末状形态,相比于其它材料在临床使

药物缓释载体材料在医药领域中的研究及应用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第15卷 第25期 2011–06–18出版 Journal of Clinical Rehabilitative Tissue Engineering Research June 18, 2011 Vol.15, No.25 ISSN 1673-8225 CN 21-1539/R CODEN: ZLKHAH 4699www.CRTER .org Second Affiliated Hospital of Liaoning Medical University, Jinzhou 121000, Liaoning Province, China Jin Li-xia, Charge pharmacist, Second Affiliated Hospital of Liaoning Medical University, Jinzhou 121000, Liaoning Province, China 84890850@https://www.doczj.com/doc/d815829214.html, Received: 2011-03-09 Accepted: 2011-04-06 辽宁医学院附属第 二医院,辽宁省锦州市 121000 金丽霞,女,1972年生,汉族,辽宁省锦州市人,2004年吉林大学毕业,主管药师,主要从事临床药学方面的研究。 84890850@ https://www.doczj.com/doc/d815829214.html, 中图分类号:R31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3-8225 (2011)25-04699-04 收稿日期:2011-03-09 修回日期:2011-04-06 (20110402013/W ?W) 药物缓释载体材料在医药领域中的研究及应用 金丽霞 Drug delivery materials in the field of medicine and its application Jin Li-xia Abstract BACKGROUND: Drug delivery is the physical or chemical method of combining small molecule drug with polymer carrier to release small molecule drug at the appropriate concentration through diffusion and permeation approaches to achieve a therapeutic effect in the body. OBJECTIVE : To study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application of drug delivery materials in the field of medicine. METHODS: A computer based search of CNKI and PubMed databases was conducted to retrieve relevant articles published between 1993-01 and 2010-11 using the keywords of “drug delivery, carrier material, biodegradable, chitosan, polylactic acid, sodium alginate” in Chinese and English. Articles about polymer biomaterials and drug delivery carriers were searched. Repetitive articles or Meta analysis were excluded. Finally, 31 papers were included in result analysis. RESULTS AND CONCLUSION: Chitosan and polylactic acid are commonly seen in the drug delivery system, which combines small molecule drug with polymer carrier by physical or chemical methods for sustained release at the appropriate concentrations to achieve a therapeutic effect. They have more significant advantages than single biomaterials, and possess a better biocompatibility and biodegradability. At present, a lot of research is still in experimental stage, and there are some problems to be solved, such as the immature preparation approach, difficulty to control dosage, and high cost. Jin LX.Drug delivery materials in the field of medicine and its application. Zhongguo Zuzhi Gongcheng Yanjiu yu Linchuang Kangfu. 2011;15(25):4699-4702. [https://www.doczj.com/doc/d815829214.html, https://www.doczj.com/doc/d815829214.html,] 摘要 背景:药物缓释就是将小分子药物与高分子载体以物理或化学方法结合,在体内通过扩散、渗透等控制方式,将小分子药物以适当的浓度持续地释放出来,从而达到充分发挥药物功效的目的。 目的:总结药物缓释载体材料特征及其在医药领域中的应用。 方法:以“药物缓释、载体材料、生物降解、壳聚糖、聚乳酸、海藻酸钠”为中文关键词,以“Drug delivery ,carrier material ,biodegradable ,chitosan ,polylactic acid , sodium alginate ”为英文关键词,采用计算机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PubMed 数据库(1993-01/2010-11)相关文章。纳入高分子生物材料-药物缓释载体等相关的文章,排除重复研究或Meta 分析类文章,共入选31篇文章进入结果分析。 结果与结论:壳聚糖和聚乳酸是当前在药物缓释体系中应用较多的材料,它是将小分子药物与高分子载体以物理或化学方法结合, 以适当的浓度持续地释放出来,从而达到充分发挥药物功效的目的,较单一生物材料具有显著优越性,具有更好的生物相容性和生物可降解性。目前很多研究仍处于实验阶段,还有一些问题有待于解决,如制剂质量方法不成熟,剂量较难控制,成本较高等。 关键词:药物缓释;载体材料;生物降解;壳聚糖;聚乳酸;海藻酸钠 doi:10.3969/j.issn.1673-8225.2011.25.034 金丽霞.药物缓释载体材料在医药领域中的研究及应用[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11,15(25):4699-4702. [https://www.doczj.com/doc/d815829214.html, https://www.doczj.com/doc/d815829214.html,] 0 引言 药物缓释就是将小分子药物与高分子载体 以物理或化学方法结合,在体内通过扩散、渗透等控制方式,将小分子药物以适当的浓度持续地释放出来,从而达到充分发挥药物功效的目的。作为药物缓释载体的材料, 是药物缓释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调节药物释放速度的重要物质,也是影响药效的主要因素。需要具有生物相容性和生物可降解性,也就是能在体内降解为小分子化合物,从而被机体代谢、吸 收或排泄,对人体无毒副作用,并且降解过程发生的时机要合适[1] 。其主要优点:能够减少给药次数,增加药物治疗稳定性,延长药物作用时 间。有利于提高药物疗效、降低毒副作用,可减轻患者多次用药的痛苦,对于提高临床用药水平来说具有重大意义。 1 资料和方法 1.1 资料的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药物缓释载体材料在医药领域 中的应用,合成高分子生物材料及天然高分子 万方数据

药用高分子材料——纳米药物载体技术

纳米药物载体技术 用纳米粒子作为药物载体可实现靶向输送、缓释给药的目的, 这是由于小粒子可以进入很多大粒子难以进入的人体器官组织, 如小于50nm 的粒子就能穿过肝脏皮或通过淋巴传送到脾和骨髓, 也可能到达肿瘤组织。另外纳米粒子能越过许多生物屏障到达病灶部位, 如透过血脑屏障( BBB) 把药物送到脑部, 通过口服给药可使药物在淋巴结中富集等。具有生物活性的大分子药物( 如多肽、蛋白类药物) 很难越过生物屏障, 用纳米粒子作为载体可克服这一困难, 并提高其在体输送过程中的稳定性。用纳米粒子实现基因非病毒转染, 是输送基因药物的有效途径。 药物既可以通过物理包埋也可以通过化学键合的方式结合到聚合物纳米粒子中。载有药物的聚合物纳米粒子通常以胶体分散体的形式通过口服、经皮、皮下及肌肉注射、动脉注射、静脉点滴和体腔黏膜吸附等给药方式进入人体。制备聚合物纳米粒子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 1) 单体聚合形成聚合物纳米粒子; ( 2) 聚合物后分散形成纳米粒子; ( 3) 结构规整的两亲性聚合物在水介质中自组装形成纳米粒子。 1 单体聚合制备的聚合物纳米粒子 聚氰基丙烯酸烷基酯( PACA) 在人体极易生物降解, 且对许多组织具有生物相容性。制备聚氰基丙烯酸烷基酯纳米粒子采用的是阴离子引发的乳液聚合方法, 通常以OH-为引发剂, 反应一般在酸性水介质中进行, 常用的乳化剂有葡聚糖、乙二醇与丙二醇的嵌段共聚物和聚山梨酸酯等, 具体制备过程见图1。当反应介质pH 值偏高时, OH-浓度大, 反应速度快, 形成的PACA 分子量低, 以此作为给药载体材料进入人体后, 降解速度太快, 不利于药物缓释。因此聚合反应介质的pH 值通常控制在1.0~ 3.5 围。

壳聚糖作为药物缓释控释载体的研究进展

生命科学 Chinese Bulletin of Life Sciences 第20卷 第4期2008年8月 Vol. 20, No. 4Aug., 2008 壳聚糖作为药物缓释控释载体的研究进展 高 娴, 马世坤* (天津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天津 300070) 摘 要:壳聚糖因其具有良好的生物学特性而成为多种药物载体研究的热点。药物经过壳聚糖负载后, 不仅能够达到缓释控释的目的,还能够改变药物的给药方式,以此减少给药次数,降低药物不良反应,提高药物生物利用度。本文就壳聚糖和改性壳聚糖作为普通药物和生物大分子药物载体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关键词:壳聚糖;药物载体;药物缓释;药物控释中图分类号:R318.08 文献标识码:A Research progress of chitosan used as sustained and control drug carrier GAO Xian, MA Shi-kun* (Basic Medical College, Tianjin Medical University, Tianjin 300070, China) Abstract: As chitosan has very good properties, the research of chitosan used as sustained and control drug carrier becomes more and more popular. After loaded by chitosan, these drugs can improve their sustained and control release property, alter their drug-administration-pathway. In this way, they can prolong their drug-administration-interval, degrade their adverse reaction and promote their biological availability. This article introduces the research progress of chitosan and modified chitosan used as common drug and biological macromolecular drug carriers. Key words: chitosan; drug carrier; sustained drug release; control drug release 文章编号 :1004-0374(2008)04-0657-04 壳聚糖又称甲壳胺,化学名称为(1,4)-2-氨基-2-脱氧-β-D-葡萄糖,是甲壳素(大量存在于海洋节肢动物的甲壳中)经过强碱水解或酶解作用脱去乙酰基转化而成的,它和甲壳素的最主要区别就是脱乙酰基程度不同(目前,对于壳聚糖和甲壳素脱乙酰程度的界定范围尚存在争议:蒋挺大[1]认为,脱乙酰度大于55%的甲壳素就可以被称为壳聚糖,而马鹏鹏等[2]认为脱乙酰度大于70%的甲壳素才能被称为壳聚糖)。作为一种阳离子型高分子聚合物,壳聚糖可以通过化学交联、静电吸附等作用方式把药物包裹起来,在药物表面形成一层半透膜,药物释放的时候要克服大分子骨架的阻碍,使药物释放时间显著延长,从而达到缓释控释的目的。壳聚糖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进入人体后可被人体吸收,且不引发免疫排斥反应,其降解产物为寡聚糖和单 收稿日期:2008-02-20;修回日期:2008-03-25基金项目:天津市高等学校科技发展基金(2001YY07)*通讯作者:E-mail :mashk@tijmu. edu. cn 糖,终产物为CO 2和H 2O ,安全无毒。除了具有良好的成膜、絮凝、黏膜吸附等特性外,壳聚糖还具有降血压、降血糖、降血脂、抗菌、抗肿瘤、抗凝血、抗心律失常等作用[3]。另外,壳聚糖来源广泛,价格低廉,是一种理想的药物载体。现就壳聚糖作为药物载体在药物缓释控释方面的研究和应用情况作一综述。1 壳聚糖作为普通药物的载体 药物经过壳聚糖负载后缓释作用十分明显,现已经利用壳聚糖作为载体制备出法莫替丁、利福平、奈普生、甲硝唑、吲哚美辛、阿司匹林、地塞米松、三七总皂苷、卡托普利、布洛芬、低分

抗肿瘤纳米药物载体的研究进展

抗肿瘤纳米药物载体的研究进展 1 通讯作者,E 2mail:cba8888@hot m ail .co m 210009 南京 东南大学临床医学院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血液科 蔡晓辉 综述,陈宝安1  审校 【摘 要】 目前在临床广泛应用的抗肿瘤药物多数为非选择性药物,为了提高药物疗效,减少毒副作用,人们对其超微 粒子靶向、控释体系进行探索。载体材料必须是可生物降解的聚合物,包括天然和合成两类,可以为抗肿瘤药物治疗提供新的具有靶向功能的药物。本文就近年来抗肿瘤纳米药物载体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关键词】 肿瘤; 纳米技术; 药物载体中图分类号:R7301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460(2010)01-0090-05 Progressi on of an ti 2tu m or drug carr i er by nano m eter technology CA I X iao 2hui,CHEN B ao 2an .D epa rt m en t of He m atology,the A ffiliated Zhongda Hospital to S outheast U niver 2 sity,C linical College of Southeast U niversity,N anjing 210009,China Correspond ing author :CHEN B ao 2an,E 2m a il:cba 8888@hot m ail .co m 【Abstract 】 A t the p resent ti m e,the drugs t o the tu mors used in clinic mostly are not selective in vivo .Peop le have started t o do many researches on the targeting ultrastructure and the syste m s of contr olling release for i m p r oving the drug 2efficiencies and decrea 2sing the side 2effects .And the carrier materials must be res olvable which include the natural category and the synthetics .A ll these may be able t o p r ovide a ne w kind of medicine having targeting functi on .The research advance ment of drug 2nanoparticles πcarrying agents in recent years will be su mmarized in this article . 【Key W ords 】 Tu mor; Nanometer technol ogy; D rug carrier 目前在临床广泛应用的抗肿瘤药物还多数为非选择性药物,体内分布广泛。为了提高药物疗效,减少毒副作用,人们对其超微粒子靶向、控释体系进行探索,将它负载于脂质体、纳米微粒、聚合物结合体和聚合物胶束等一系列药物载体系统。 控释体系所用的载体材料必须是可生物降解的聚合物,包括天然和合成两类。较早应用的血清蛋白、血红蛋白骨胶原、明胶等天然可生物降解的高分子材料,生物相容性好,但制备困难,成本高,质量无法控制,不能大规模生产。近年,研究转向了合成类的可生物降解聚合物,如脂肪族聚酯、聚氰基丙烯酸烷基酯、聚原酸酯、聚氨基酸等。这些超微载体一方面可对药物起到缓释、控释作用,另一方面,可对病变部位靶向给药,同时还有载药量大的特点,有望提高药物治疗效果,降低药物对正常组织的毒副作用。本文就近年来抗肿瘤纳米药物载体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1 天然载体系统 111 脂质体微球 脂质体的主要成分是磷脂,磷脂分子中 含磷酸基团的部分具有强烈极性(亲水性),而两个长碳氢键具有非极性(疏水性)。脂质体这种典型的亲水、疏水分子特性,使其具有亲油、亲水性,在水溶液中形成单层或多层囊泡,可以作为药物载体包裹多种药物。脂质体用作药物载体具有以下优点:(1)主要由天然磷脂和胆固醇组成,进入体内被生物降解不会积累在体内,免疫原性小。(2)水溶性和脂溶性药物都可包埋运载,药物从脂质体中缓慢释放,药物持续时间长。(3)通过细胞内吞和融合作用,脂质体可直接将药物送入细胞内,避免使用高浓度游离药物从而降低不良反应。 早期脂质体的应用受到稳定性差、药物易渗漏、储存期短、组织靶向性差和易被网状内皮系统(RES )迅速清除等的限制。脂质体表面包裹高分子修饰,通过聚乙二醇、甲基聚唑啉、聚乙烯吡咯酮和神经节苷脂(G M 21)修饰解决了普通脂质体易从体循环中被肝、脾巨噬细胞迅速清除的缺点,可以使脂质体在血液中保留较长时间,增加了药物的被动靶向功能。维生素E 是一有效的抗氧化剂,被认为是通过与类脂过氧化自由基反应并淬灭单一态的氧分子和对类脂双分子

壳聚糖在药物缓释载体中的应用

壳聚糖在药物缓释载体中的应用 向 艳,杨 红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眼科,湖北武汉430030) 摘 要:壳聚糖是一种理化性质优良的多糖化合物。其组织相容性好,生物学活性多样,应用广泛。此文就壳聚糖在作为药物缓释载体的生物学特点,类型及研究应用方面作简要综述。 关键词:壳聚糖;药物缓释载体;综述 中图分类号:Q538;R977.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1678(2005)01-0062-03 The application of chitosan as drug delivery carrier XIANG Yan,YANG Hong (Department o f O phthalmology ,Tongji Hos pital,Tongji Medical College,Huazhong University o f Science and Technolo gy ,Wuhan 430030,China) 收稿日期:2004-01-19;修回日期:2004-05-21 作者简介:向艳(1977-),女(土家族),湖北鹤峰人,硕士,主要从事角膜病眼底病的研究。 壳聚糖是甲壳素经脱乙酰基后通过(1,4)糖苷键连接构成的分子结构为(1,4)-2-氨基-2-脱氧-B -葡萄糖的多糖。壳聚糖良好的生物学特性使其在药物载体方面得到了广泛的研究,本文作简单综述。 1 壳聚糖作为缓释载体的可行性 (1)壳聚糖是天然多糖,无毒无刺激,组织相容性好,应用于体内安全;(2)具有良好的生物可降解性,能被溶菌酶等生物酶缓慢催化水解为低聚糖;(3)在酸性条件下(p H<5)可溶胀形成凝胶,药物缓慢释放 [1] ,具有亲水性但不溶于水,在 碱性介质中稳定,因此在体内的应用受到限制,将壳聚糖控制脱乙酰度降解成小分子量或经引入亲水基团制成的水溶性壳聚糖衍生物,其溶解度明显改善且刺激性减弱;壳聚糖与海藻酸钠1B 2混合还可制成pH 不依赖性载体;另外壳聚糖与甘油磷酸酯制成的温敏性凝胶在体温时呈凝固体,能控制药物释放;(4)带正电性和良好的生物黏附性使其在黏膜表面负电荷条件下黏附性增加,药物滞留时间延长[2];(5)壳聚糖分子内具有活性基团-NH 2,可与含双官能团的醛或酸酐药物化学偶联,使药物大量分布于偶联结构内,缓慢释放;(6)可塑性强,经不同的加工可制成膜,压成片,制成颗粒、微球或增粘剂等,可口服、外用和静脉用药。2 壳聚糖作为缓释载体的剂型2.1 缓释微球 微球是目前作为缓释剂研究的热点。制作方法以乳化交联法最为常用。其基本方法是将药物分散于壳聚糖醋酸溶液中,与含表面活性剂的甘油相混合处理后,再与戊二醛、甲醛等乳化交联便可制成。壳聚糖还可制成带有配基如抗 体或酶等的微球,可到达相应的抗原及酶受体处发挥作用。Ohya 等[3]制备的表面带有阴离子多糖6-O -羧甲基-N -乙酰-A -1,4-聚半乳糖胺(NAPGA)的氟尿嘧啶壳聚糖微球,可被细胞表面特殊的受体识别,此种微球对SK -HEP -1肝癌细胞有特殊的亲和力和抗癌作用。壳聚糖微球的优点是可靶向分布于肿瘤组织,能加强药物的穿透性和滞留性,提高药物的稳定性及生物利用度,降低全身血药浓度,减少副反应。2.2 缓释膜剂 Mi 等[4]制备的烧伤宁壳聚糖膜,在第1天大量释放,并以有效药物浓度持续释放,体外抗绿脓杆菌和金葡菌活性长达1周。膜剂现广泛的应用于术后防粘连、修复硬膜、促进创伤口愈合等[5]。2.3 缓释增黏剂 Felt 等[2]发现壳聚糖可以减慢药物排除率,提高角膜表面药物的滞留时间。黄虹等[6]分别将壳聚糖和玻璃酸钠加入环丙沙星滴眼剂中,可将药物浓度提高18倍,而不影响药物稳定性,使用者无不适。壳聚糖作为增黏剂价格便宜,还有抑菌、增强免疫功能的功效,有望代替玻璃酸钠成为增黏剂的首选,并成为抗青光眼药物及眼内药物长效制剂的缓释载体。2.4 缓释胶囊 李平等[10]将氧氟沙星加入蒸馏水,滴加冰醋酸,溶解后撒入壳聚糖,待其自然胶溶后将赤石脂细粉撒入,制得壳聚糖-赤石脂氧氟沙星胶囊。胶囊在酸性条件下溶胀,缓释作用佳。近来又发现壳聚糖胶囊可被结肠区微生物区系降解,而成为结肠靶向给药的热点。李国锋 [7] 将治疗溃疡性结肠 炎药物美沙拉嗪装于壳聚糖空白胶囊和明胶胶囊中,再以邻 苯二甲酸羟丙甲纤维素(HPMCP)包膜胶囊,在p H 1.2盐酸溶液中HPMCP 不溶解,明胶和壳聚糖胶囊都不释放药物;在pH 6.8磷酸缓冲液中HPMCP 和明胶胶囊均很快溶解,明胶胶囊 62 中国生化药物杂志Chinese Journal of Biochemical Pharmaceutics 2005年第26卷第1期

药用高分子材料在缓释控释中的应用

药用高分子材料在缓释控释中的应用 ZMC 摘要:高分子缓、控释材料因其原材料来源广泛、复合改性能力强、受环境影响因素多而成为调节药物释放载体材料的研究重点,极具发展前景。近年来缓释、控释技术发展迅速,缓释、控释制剂的研究、开发和利用,充分满足了临床的需要,为广大患者防病治病提供了有力的保证。在缓控释制剂中,高分子材料几乎成了药物在传递、渗透过程中的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缓控释制剂的发展虽然与制药设备都在不断的更新,但是完全达到理想的应用标准还有一定的差距,研制使用新型材料和高质量的缓控释制剂还有待于临床工作者的进一步开发。 Abstract:Due to the abundant material resource ,high compound modification ability and much affected by environment factors , polymer materials ,used for sustained-release and controlled-release , are being widely researched as drug delivery carrier, and it is very promising. In recent years, sustained-release and controlled-release technologies are developing rapidly. Research,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of sustained-release and controlled-release formulations can greatly satisfy the clinical needs, and provide a strong guarantee for the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many patients. The sustained-release and controlled-release formulations and the polymer materials have almost become an inalienable component of drug delivery and penetration process. Although the development of sustained-release and controlled release formulations, as well as pharmaceutical equipment are constantly updated, they are not enough to achieve the desired application standards. Therefore, a new kind of materials with sustained-release and controlled-release characteristics should be developed. 关键词:药用高分子材料缓释控释 Key words: medical polymer material, sustained-release drugs, controlled-release drugs 1.引言 一直以来,医学工作者广泛地利用天然的动植物来源的高分子材料,如淀粉、多糖、蛋白质、胶质等作为传统药物制剂的黏合剂、赋形剂、助悬剂、乳化剂。再到合成的高分子材料大量涌现,在药物制剂的研究和生产中的应用日益广泛。可以说任何一种剂型都需要利用高分子材料,而每一种适宜的高分子材料的应用都使制剂的内在质量或外在质量得到提高。而今,大量新型高分子材料进入药剂领域,推动了药物缓控释剂型的发展。这些高分子材料以不同方式组合到制剂中,起到控制药物的释放速率,释放时间以及释放部位的作用。目前用作缓释、控释药物载体的材料很多,包括脂质体、多糖、天然和人工高分子聚合物等,根据缓控释材料的不同,分析不同材料作为药用载体在临床应用方面的特点及效果。 与低分子药物相比, 药用高分子具有低毒、高效、缓释、长效、可定点释放等优点。药用高分子必须具备下列条件本身及其分解产物应无毒, 不会引起炎症和组织变异反应, 无致癌性进入血液系统的药物不会引起血栓具有水溶性, 能在体内水解为具有药理活性的基团能有效到达病灶处,并积累一定浓度口服药剂的高分子残基能通过排泄系统排出体外对于导入方式进人循环系统的药物, 聚合物主链必须易降解, 使之有可能排出体外或被人体吸收。

医用高分子载体材料

医用高分子载体材料 Medical polymer carrier materials 摘要:药物高分子载体是随着药物学研究、生物材料科学和临床医学的发展而新兴的给药技术。高分子材料优良的生物相容性、生物可降解性、降解速率的可调节性以及良好的可加工性能,都为药物制剂的创新提供了便利和可能。高分子载体材料的合成,高分子材料和所载药物分子的结构关系,提高载药效率,以及药物载体材料的结构,在性能方面,不仅要考虑高分子材料的生物适应性,而且考虑它在体内的分布情况和生物降解性能、降解产物对机体的影响等问题都需要深入研究。本文结合国内有关医用高分子载体材料方面的研究论文, 阐述了医用高分子载体的概念、种类、作用机理、研究现状、应用以及发展前景。 关键词: 医用高分子载体高分子载体药物控制释放肿瘤给药系统应用 Abstract:The development of pharmacology, biomaterials and clinical medicine brings on a new administration method, namely medical polymer carriers. The excellent biocompatibility, bio-degradability, adjusted degradation velocity and processing property of polymer materials facilitate the pharmaceutical preparation. Many problems, such as biocompatibility of polymer materials, in vivo distribution, in vivo degradability, and effect of degradable products, all need further researches in the fields regarding the synthesis of polymer carriers,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polymer materials and carrying drug molecules, raising the efficiency of drug carrying, the structure and property of the drug carriers. Based on the relevant domestic medical polymer carrier material research papers, expounds the concept of medical polymer carrier, type, function mechanism and research status quo, application and development prospect. Keywords:medical polymer carrier polymer drug carrier control release tumor drug delivery system application 1. 引言 20世纪60年代化学家们提出将高分子材料应用于生物药物领域,制备高分子药物是改善药物最有效的方法之一。高分子载体药物可以通过剂型改变,控制药物释放速度,避免间歇给药使血药浓度呈波形变化,从而使释放到体内的药物浓度比较稳定,还可以通过释放体系使药物送达体内特定部位,而对身体其它部位不起作用。载体药物技术的关键是

高分子药物控释体发展综述

高分子药物控释体发展综述 姓名:杨雪学号:5601112017 班级:生物科学121班摘要:通过介绍高分子材料在药物方面的应用,概述膜控释制剂中高分子控释膜的研究现状,为膜控释制剂的设计与制备提供新思路。主要了解了国外近年来在高分子控释膜包衣工艺对控释膜性质的影响等方面的研究成果。进一步了解膜控释制剂的控释机制,为处方设计奠定基础。说明药用高分子材料在缓释控制剂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高分子;控释体;包衣;药物载体 1.前言 药用高分子系指利用功能高分子聚合物的主链或支链,结合具有药理活性的某些药物基团,使其成为在体内容易降解定释,有足够药理活性的高分子药物,这类新型药物具有低毒、高效、长效、定向、控释等特点,高分子药物系指在药物制造过捏中,根据功能高分子聚合物的物化特性,分别用于药物的稀释剂、粘合剂、包埋材料、微型胶囊、包衣或内外包装材料等,其本身并不具有药效,只是药物成品过程中,起着不可缺少的从属辅助作用或者强化作用。 在化学治疗中主要有两个目的,即增加药物的特异性和药效的持续时间【1】。而传统的用药方式,往往达不到理想的效果。近年来,由于医药高分子化合物的特殊理化性质,高分子在医疗方面的应用取得了很大成果,在药学领域的应用则更为广泛。 在生物医药高分子领域的研究中,高分子药物缓释材料是最热门的研究课题之一,药物缓释就是将小分子药物与高分子载体以物理或化学方法结合,在体内通过扩散、渗透等方式,将小分子药物以适当的浓度持续的释放出来,从而达到充分发挥药效的目的。【2】本文通过查阅现有相关资料对高分子药物控释体系近年来的发展做出综合性概述。 2.高分子在药物控释体系方面的应用 2.1高分子药物控释体的发展 一直以来,医学工作者广泛地利用天然的动植物来源的高分子材料,如淀粉、多糖、蛋白质、胶质等作为传统药物制剂的黏合剂、赋形剂、助悬剂、乳化剂。再到合成的高分子材料大量涌现,在药物制剂的研究和生产中的应用日益广泛。可以说任何一种剂型都需要利用高分子材料,而每一种适宜的高分子材料的应用都使制剂的内在质量或外在质量得到提高。而今,大量新型高分子材料进入药剂领域,推动了药物缓控释剂型的发展。这些高分子材料以不同方式组合到制剂中,起到控制药物的释放速率,释放时间以及释放部位的作用。目前用作缓释、控释药物载体的材料很多,包括脂质体、多糖、天然和人工高分子聚合物等【3】。董淑聪曾对高分子控速缓释和定向输送体系方面的原理、制备方法及其应用做了概述。 七十年代采用新的高分子化合物以来,使药物在控速缓释和定向输送万而郁有了新的发展。扩散、渗透理论、半衰期和稳态血药浓度、各种吸收途径及创、机制以及药用高分子化合物的开发等成为它的理论与实践的基础。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