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日本新闻史讲稿

日本新闻史讲稿

日本新闻史讲稿
日本新闻史讲稿

日本新闻史讱稿

第一部分:古代报纸阶段。

1、瓦版:是指在黏土上刻出文字和图案再烧制成版的印刷出版物。现存最早的“瓦版”是一份记载1516年的“大阪安部合战之图。它的特点:形式上:瓦版图文幵茂,以图片为主,略有文字;性质上:不定期发行的单页印刷品;内容上:介绍社会上发生的各类事件:地震、火灾、情杀、怪胎、神童等等。

“瓦版”以街头叫卖的方式发行,又被称作“读卖瓦版”,现《读卖新闻》就起源于此。“瓦版”是出自民间的非法出版物,它的制作者和发行者都是隐姓埋名的,它的发行在日本流行300多年,到19实际末,明治维新之后,才逐渐消失。

第二部分:官办新闻和早期的日报。

1、《官版·巴达维亚新闻》:它是日本最早的官方译报,由“洋书调所”的工作人员竖川三之桥和万屋宾四郎印刷发行,1862年出版,共发行23卷。它采用书本形式装订,不定期编辑,面向社会公开发行,对时代闭塞的日本社会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2、《中外新闻》:创办于1968年,是日本最早的自主性报纸,在江户出版,由柳河春三主持,他是日本最早研究西洋的学者,是向日本国民介绍西洋文化的先驱之一。该报被许多日本学者认为是日本近代报业的开端。

3、《横滨每日新闻》:1870年创刊,是日本第一家日报,标志着日本真正意义上的近代报纸的诞生,定期出版,采用先迚的日文活铅字用“西洋纸”单张印刷,读者不再限于高级官员,开始扩张到普通民众,广告和新闻各占一半,有商业倾向。创办人子安峻,1870年创办第一个印刷所“日就社”。

第三部分:政论和政党报刊。

1、“政论报刊”时期(1875—1881)

19世纪70年代中期带80年代初,日本民间接受了西方民主思想的知识分子和反对派阵营中的开明人士组成各种社团,通过报纸宣传民主自由思想,出现了“民权派”和“官权派”的斗争。

代表报纸:

民权派:《东京·横滨每日新闻》、《东京署新闻》、《朝野新闻》等。

官权派:《东京日日新闻》、《明治日报》、《东洋新报》等

2、“政党报刊”时期(1881—1883)

1881年日本明治天皇实行君主立宪制,而各种政治势力就很快结成各种政党,主要有自由党、改迚党和帝政党等,一些政论报刊转而成为政党的机关报。代表报纸:自由党:《朝野新闻》《自由新闻》等;改迚党:《邮报便知新闻》《大阪新闻》等;帝政党:《东京日日新闻》《明治日报》等;中立派:《时事新报》《朝日新闻》等。

第四部分:大众报刊阶段。

1、“小报”的兴盛。

19世纪后期,日本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基本形成,工业革命开始,通俗小报,奉行“企业本位”的方针,开始兴盛。代表性的报纸有1872年创办的《每日新闻》和1879年创办的《朝日新闻》以及1874年创办的《读卖新闻》等。

它们均偏重一般新闻和经济新闻,和欧美的“廉价报刊”相似,面向社会,

读者主要为社会中下层,价格低,发行量大。

?2、报纸商业化的迚程。

在经历了“政党报刊”和“小报”的产生,演变之后,1886年至1887年间,日本报纸开始走向了商业化经营之路。

首先是《邮报便知新闻》,1886年该报效仿欧美模式,对报纸的版面、内容、组织机构和经营方式迚行了全面的改革。具体措施如下:A、对新闻报道、评论写作加以监管和监督;B、变大型化版面为小型化版面;C、版面力求大众化,文章力求平易近人;D、改迚发行的方式。

其次是《朝日新闻》。1888年,该报开始打入东京市场,采取了许多积极的措施和同行展开竞争,具体如下:A、采用先迚的印刷设备,提高印刷速度,降低印刷成本;B、使用电报传发新闻,提高发稿速度。它的改革,增加了报纸的发行量,抢占了市场,成为日本第一家跨城市经营的报业体系。

之后是《东京日日新闻》,此外这一时期实行商业化经营的报纸还有《大阪每日新闻》、《时事新报》、《万朝抱》、《二六新报》等,其中后两个以揭露社会丑闻的著名,吸引了大量的读者。

第五部分:一战后二战前的报业改革。

1、组织机构的变化:报社实行了股份制经营,内部分工更加细密,分为了编辑和经营两大部门,人员得到了扩充,职责范围更加明确。

2、经营方式的变化:报纸开始大量刊登广告,内容和范围明显扩大,表现的形式也多样化,报纸开设专门的销售店,售价降低。

3、编辑制度的变化:报社设立专门的编辑部,实行综合编辑制度,对新闻

报道迚行统一管理,社会版地位提高,地方版大量增加。

4、技术手段的变化:从外国购买先迚的印刷设备,更新照相版印刷技术,加快信息的传播速度,不断提高报纸的发行量。

第六部分:军国主义报刊改革。

从20世纪30年代起,日本报业受到了严格的控制,逐步被军国主义势力所左右,失去了应有的“独立性”。二战时期,政府将报业纳入“战时体制”,使其成为日本军国主义对外侵略扩张的宣传工具。同时对报业采取了严格的控制。主要的措施如下:

1、设立内阁情报局。

2、制定新闻法规。

3、实行“一县一报”的合幵措施。

第七部分:二战后的报业改革。

1945年日本投降后,美国占领日本势力对日本新闻界采取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对日本新闻媒介迚行了“民主化”和“非军事化”的改造。这些措施的实施,促迚了日在新闻事业在二战后的迅速发展。

具体措施如下:1、解除报业的羁绊,使之自由发展。1945年9月,颁布《关于新闻及言论言论自由的追加措施的备忘录》。

2、对日本报纸迚行管理和审查。

3、对左派报刊采取清除政策。

第八部分:现代主要的新闻媒介。

第一方面:五大报纸:

1、《朝日新闻》1879年创刊于大阪,初为小报性质,立场中立,奉行“企业本位”和“报道第一主义”,努力采写独家新闻,是日本的代表性报纸,在知识界和上层社会影响较大。

2、《读卖新闻》1874年创办于东京,日本发行量最大的报纸,以市民和中小企业主为主要对象,大量刊登文学作品,有“文学报”的性质,分早晚刊,在纽约发行卫星版。

3、《每日新闻》日本全国性大报之一,1911年由《大阪每日新闻》和《东京日日新闻》合幵而成,1943年改名《每日新闻》,重要的读者为农民。

4、《日本经济新闻》日本最大的经济类报纸,1942年由关东地区的多家经济类报纸合幵而成,在东京和大阪有分社,纽约和伦敦有总局,数据库信息闻名于日本。

5、《产经经济新闻》日本最大的财经类报纸,1942年由关西多家经济类报纸合幵而成,全国性大报,在东京和大阪有分社,有早晚刊。

第二方面:五大民营广播电视公司

1、东京广播公司(TBS),属于《每日新闻》的广播电视网,成立于1953年,有25个联播台,每天播放节目20小时。

2、日本电视广播网公司(NTV),是《读卖新闻》系统的商业电视台,成立于1953年,有25个联播台,每天播放节目18小时。

3、全国朝日广播公司(ANB),是《朝日新闻》的广播电视公司,成立于

1959年,有18个联播台,总部在东京。

4、富士电视公司(FYV),是《产经新闻》系统的商业电视台,成立于1959年,有25个联播台,每天播放节目20小时以上。

5、东京十二台(IZ),是《经济新闻》系统的商业电视台,成立于1964年,在五大民营电视台中,实力最弱。

第三方面:通讯社

1、共同社:日本最大的通讯社,成立于1945年,报联社体制,现有加盟报社60家,于广播电台和电视台有广告合同,伴有英文国际传真业务,播发《共同传真快讯》,出版年鉴,有6个总部,国内为有分支机构。

2、时事社:日本第二大通讯社,陈经理与1945年,是以提供经济新闻为主的株式会社,还经常做市场调查、舆论调查,出版各类资料性书籍等。

第四方面:日本广播协会

日本广播协会(NHK):日本最大的广播电视机构,成立于1926年,具有半官方的性质的公营机构,最高权利机构是经营委员会,经费来源于电视执照费,经济基本自立。先包括三套广播网,分别为新闻、文娱和教育,另设有国际广播台。NHK的节目比较正统,新闻报道及时公正,在国际上享有很高的声誉。

中国新闻事业史

00653中国新闻事业史 一、课程性质及其设置目的与要求 (一)课程性质: 新闻史是新闻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新闻史》课程研究的是中国新闻事业发生发展的历史及其衍变规律,是江苏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新闻学专业(本科段)的一门必修课。 (二)本课程的设置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应考者能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掌握中国新闻史的发展线索、发展过程、衍变规律及其特点;全面系统地了解新闻传播活动;了解新闻有史以来的报刊活动、新闻思想;把握新闻与政治、经济、文化的相互关系;认识、评价各个历史时期的重要新闻现象;增强对有影响的个报的了解。 二、课程内容与考核目标 第一章古代新闻传播的产生与演进 (一)课程内容: 本章简要而全面地介绍了古代新闻传播的产生与演进。 (二)学习要求: 掌握中国古代新闻传播的产生与演进,了解邸报、民报等的发展与特点。 (三)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 第一节古代新闻传播活动 一、识记: 1.金石碑刻 2.“露布” 二、领会: 1.具有民族特色的传统传播形式。 2.语言传播。 3.文字传播。 三、理解与运用: 报刊产生前的新闻传播活动。 第二节邸报 一、识记:

1.邸报 2.开元杂报 3.敦煌进奏院状 二、领会: 1.邸报在各时代的发展与特点。 2.邸报的作用。 三、理解运用: 邸报的产生、发展及其特点。 第三节民报 一、识记: 1.小报 2.京报 二、领会: 1.小报的产生、性质及其特点。 2.小报的内容与发行。 3.小报与邸报的异同。 4.京报的产生、性质与作用。 5.京报的内容与发行。 6.京报与邸报的异同。 第二章近代报刊之始 (一)课程内容: 本章简要而全面地介绍了中国近代报刊起始阶段的整体情况与主要报刊。 (二)学习要求: 了解中国近代报刊起始阶段的整体情况,掌握《察世俗每月统记传》、《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万国公报》、《上海新报》、《申报》、《新闻报》等主要报刊。 (三)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 第一节概说 一、识记: 1.《察世俗每月统记传》 2.《蜜蜂华报》 3.《中国丛报》 二、领会: 1.中国近代报业产生的特殊性、背景及其作用。 2.《察世俗每月统记传》、《蜜蜂华报》、《中国丛报》在新闻传播史上的地位。

新闻事业发展史考试复习资料

一、中国古代的新闻事业宋代定本制度 定本(①宋王朝为加强对封建官报的舆论控制而推行的一项制度;②是我国新闻史上最早有文献可查的新闻检查制度;③ “定本”,指进奏院将编好的官报样本送枢密院或宰相审查通过为“定本”,进奏院必须以“定本”为准传发,不得擅自增减。) 二、鸦片战争前后的新闻《察世俗每月统纪传》问世 第一家近代境外中文报刊,1815年8月5日(—1821)年于南洋马六甲由英国传教士马礼逊创办,主编米怜、梁发(中国人);一份宗教宣传性质的期刊 目的:向中国人炫耀西方科技水平之高超,显示外国人对中国人的友好,以改变中国人对西方文化的看法。内容:以“阐发基督教义”为宗旨;介绍西方科技文化,以“灌输知识”、“砥砺道德”为教义之辅。 特点:a:尊重读者心理,引用孔孟语录等形式以适应中国读者;b:写作文体丰富多彩,刊登了近代中文报刊第一条消息《月食》。 c :雕版印刷,免费发行 三、鸦片战争前后的新闻《东西洋考每月统纪传》 第一家境内近代中文报刊,1833年于广州由普鲁士传教士郭士立创办。 内容:a:宗旨是宣传西方文化征服中国人骄傲自大思想,传播西方友谊消除中国人敌视心理; b:内容以传教、道德、科学为主,宗教退居其次,增加科学和时事政治性内容。 特点:首次刊登社会新闻、行情价目表(广告)和文学作品,首创“编者按;刊载中文报刊史上第一篇新闻学专文《新闻纸略论》;与《察世俗每月统纪传》相仿,处处附会儒学,尽可能与中国传统文化相吻合四、鸦片战争前后的新闻外报在华的发展 《申报》:①最具代表性且最为成功的中文商业性报纸,标志着外人在华办报进入高潮。② 1872年于上海由英国商人美查等合资创办③以盈利为目的④特点是由中国人担任主笔以吸引读者;采用廉价纸张,降低成本,赢得市场。⑤内容上涵盖新闻、言论、文艺(副刊)、广告四要素,基本成熟:a:言论,新闻量多面广,注重时效性,看法了迄今发现的最早的一条由报社记者所发的电讯(新闻专电);b:刊载文艺作品和广告,出版了我国最早的文学刊物《瀛寰琐记》;c:第一个刊登新闻画。 另外两张具有广泛影响的中文商业报纸:1882年创刊于上海的《字林沪报》(附出的《消闲录》是中文报纸的第一个副刊),1893年英商丹福士等主办的《新闻纸》 新闻报:《新闻报》1893 年2月17日初为中外合资,后为英商丹福士所有与《申报》竞争开我国日报定期附送画页的先例 如何分析与评价外人办报? 1、外报垄断是殖民主义者的侵略行为。(无论中文、外文报刊,无论宗教、商业报刊,其主办者无论传教士、商人、政客,从实质上来说,都是西方列强入侵中国的舆论工具,都是为维护外人在华利益服务的。)2、外报客观上促进了中西文化交流。(就客观而言,外报所传播的科学文化知识,对开阔国人眼界,启迪国人心智,促进中西方文化交流,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尤其对中国先进知识分子产生了重大影响,如林则徐、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等主张) 3、外报办报实践有助于我国报业发展。(1)报刊观念方面:将言论、出版自由等西方近代报刊观念引入中国;(2)报刊内容与版式、传播机构设置方面分工明细;(3)物质技术方面:铅字、印刷机、有线电报等。 五、戊戌变法前后的新闻事业早期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想家的办报思想 王韬Ⅰ主张思想:①阐述了办报的目的与意义。即通过报纸来宣传变法自强的政治主张②阐述了报纸的功能和作用:报纸可以使“民隐得以上达”;报纸可以使“君惠得以下逮”;报纸可以使“达内事于外”;报纸可以使“通外情于内”③阐述了新闻自由的思想。“言论自由”④阐述了报纸的文风。“直抒胸臆,词达而已”⑤阐述了报人应具备的基本素质。“知识广博的通材”“品德高尚,持论公平” Ⅱ贡献:①鼓吹国人办报②重视报刊政论,创立报刊政论文体,以评论当前现实的政治时事为主,不过多地重视学理上的阐述;以达意为主明白清晰,不重形式文采。③我国新闻史上第一个杰出的办报人,为办报积累了丰富的管理经验 《循环日报》:①1874年于香港由著名报刊政论家王韬创办的我国第一家政论报刊,在早期国人自办报刊中出版时间最长、影响最大;②其宗旨为“强中以攮外,诹远以师长,变法以自强”;③创立报刊政论文体,对后世影响深远。 报刊政论文体:①是我国近代中文报刊出现以后逐渐形成的一种新的政论文体;②其特点是:直陈时事,浅显通俗,不附典雅;③在这一文体发展中著名政论家王韬作用最大;④报刊政论文体对后代影响深远,尤其为梁启超的“时务文体”奠定了基础。 郑观应新闻观点:①日报是“通民隐,达民情”的有力工具②创办报纸是中国变法图强的重要手段,应该维护民族尊严,允许国人办报③制定报律来规范报业

陈力丹《世界新闻传播史》(第3版)-第十七章 韩国新闻传播史【圣才出品】

第十七章 韩国新闻传播史 17.1 复习笔记 【知识框架】 【重点难点归纳】 在692年,新罗国出现“寄别报”,这是一种类似新闻书信的手抄件。韩国有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雕版印刷品原件。1392年,朝鲜国官方出版过朝鲜历史上最早的古代官报《朝报》(类似中国的邸报)。 一、朝鲜国现代新闻业的萌芽 由于日本和西方国家的威胁逼迫,朝鲜被迫打开国门,从“隐士之国”走向文明开化。1910年8月22日,日本强迫大韩国签订“合邦条约”,大韩国灭亡,被并入日本。1945年日本在二战中战败,朝鲜半岛形成南部的大韩民国和北部的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 朝鲜的现代新闻业是在从封闭走向开放的背景下诞生的,同时,日本灭绝民族文化的殖民统治,使得朝鲜民族现代新闻业的继续发展遭受到灭顶之灾。 朝鲜国现代新闻业的萌芽 日本统治时期顽强斗争的朝鲜民族新闻业 李承晚时期(1948—1960年) 控制和反控制中成长的大韩民国新闻传播业 朴正熙时期(1961—1979年) 全斗焕时期(1979—1987年) 1987年《6.29宣言》:韩国新闻政策的转折点 韩国新闻政策的演变脉络 报纸 韩国新闻传播业的格局 广播电视 通讯社 公民新闻网 韩国新 闻传 播史

(1)《朝鲜申报》 在朝鲜最早出现的现代报纸是一群日本商人于1881年12月在釜山创办的《朝鲜申报》,印刷设备是从日本引进的。但这张日文报纸主要服务于日商的信息需求。 (2)《汉城旬报》 第一家朝鲜人创办的现代报纸是《汉城旬报》。1883年10月31日,李氏王朝统理衙门下属的博文局创办《汉城旬报》,其性质与中国清末官报类似,它是由王朝官方出版的现代性质的报纸。 它主要翻译来自外国报纸的消息,编辑谨慎,言论平和,是一份官员必订、供知识分子阅读的报纸。1884年12月4日,在甲申政变中,《汉城旬报》的设施被烧毁。 (3)《汉城周报》 1886年1月25日,博文局再创办《汉城周报》,该报有14名编辑,汉文与彦文混用。这是朝鲜报纸采用本民族文字的起点。该报每期18页,内容以时政新闻为主。 国内新闻仍然带有类似中国邸报的性质;国外新闻多抄自上海的报纸,是现代报纸的模式。该报接受广告,可以订阅,但是价格很高。1888年,《汉城周报》由于经济困难而停办。 (4)《独立新闻》 1896年4月7日,朝鲜旅美博士徐载弼了创办了朝鲜最早的民办报纸《独立新闻》。该报旗帜鲜明地表达了传媒的社会责任。该报为周三刊,每期4版。读者包括市民、知识界和王朝内的外国人。 1899年12月,徐被朝廷中人排挤出国,报纸停刊。为了纪念这份报纸,1957年,韩国新闻界将该报的创刊日4月7日确定为“新闻日”。 (5)《每日新闻》

中国新闻事业史

中国新闻事业史》模拟试题一 一、名词解释(每题6分,共30分) 1、定本制度 2、《时务报》 3、黄远生 4、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 5、《红星报》 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 1、简述古代报纸产生前的新闻传播活动 2、述中国早期广播事业的诞生情况 3、简述延安新华广播电台的创办和宣传工作 三、论述题(40分) 1、试分析近代外国人在华办报活动的影响(15分) 2、试分析范长江的主要新闻活动和事迹(10分)结合实际谈谈你从他身上得到哪些启示(15分) 《中国新闻事业史》模拟试题二 一、名词解释(每题6分,共30分) 1、《察世俗每月统记传》 2、时务文体 3、邵飘萍 4、《向导》周报 5、红色中华通讯社 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 1、简述“苏报案”发生的过程 2、简述维新派对近代新闻事业的贡献 3、简述国统区的“拒检运动” 三、论述题(40分) 1、试分析《新青年》对新文化运动的贡献(15分) 2、试分析邹韬奋的主要新闻活动和事迹(10分)结合实际谈谈你从他身上得到哪些启示(15分) 试卷参考答案模拟试题一: 一、名词解释 1、定本制度:宋真宗咸平二年(公元999年),宋王朝制定“定本制度”,所谓“定本”,指进奏院要将编好的官报样本送相关部门审查,即审查通过的样本为“定本”。 2、《时务报》:1896年8月在上海创刊,是维新派的著名报刊。梁启超主编,发表了许多维新变法的主张,著名的有《变法通议》,1898年8月停刊。 3、黄远生:民国初年名记者,提出新闻记者的“四能”。善写新闻通讯,作品深受读者欢迎。

4、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我国第一个新闻研究团体,1918年10月成立,该会以研究新闻原理、增长新闻经验,以谋新闻专业只发展为宗旨。 5、《红星报》:是中国工农红军军事委员会机关报。1931年12月在瑞金创刊,遵义会议前邓小平主编。后来由陆定一主编。《红星报》内容丰富、生动,对提高红军的政治觉悟帮助很大。 二、简答题 1、人类的新闻传播活动是从原始社会就开始的。语言产生之前,人类用声音、动作、符号、图画、雕刻、绳结、烟火、实物表意等方式进行信息交流活动。语言产生后主要靠口语交流。中国最早的文字甲骨文出现以后,新闻有了便捷的载体,《春秋》、《左传》之类的历史文献出现传播新闻的记载,但许多信息仍然主要是口语传播的。 2、中国早期广播发展:外国人最先在上海办广播电台,国人办得最早的是哈尔滨广播电台,不久沈阳、天津、北京也相继出现广播电台,至此广播在我国开始发展。 3、延安台建立在抗日战争最艰苦的年代、广播工作者克服技术上的很多困难,该台于1940年12月30日开始播音。延安台报道了皖南事变的真相等,它的建立打破了国民党反动派和日伪对根据地的新闻封锁。 三、论述题 1、近代外国人办报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报刊观念、报刊内容形式和物质技术等方面。 2、范长江是著名新闻记者,20世纪30年代两次去西北采访,其《中国的西北角》和《塞上行》客观、公正的报道了红军长征的情况,介绍了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和共产党领导人生动形象,在社会上产生很大的影响。 试卷参考答案模拟试题二:

外国新闻事业传播史知识要点

外国新闻事业传播史知识要点 一、在下面括号里填上合适的概念 1、迄今为止,人类社会的传播活动经过了(口语传播)、(文字传播)、(印刷传播)、(电子传播)和(国际互联网传播)等五个阶段。 2、(语言)的产生是传播史上第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3、(《每日纪闻》)是公告式的官方公报。 4、在公元前500年出现的传递、交流信息的公私信件叫(新闻信)。 5、手抄小报发源于(意大利境内的威尼斯)。 6、北宋仁宗庆历年间,(毕升)首创胶泥活字排版印刷。 7、1450年前后,德国美因茨的工匠(古登堡)成功地创造了金属活字排版印刷技术。 8、1482年奥格斯堡发行的(《巴西探险记》)等被认为是印刷新闻传播的萌芽。 9、近代报纸是在欧洲(封建社会向近代社会过渡)的背景下产生的。最早的定期报刊产生于(德国),1609年德意志地区就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两种周报,它们是(《通告—报道或新闻报》)和(《报道》)。 10资产阶级报刊的发展与(资产阶级革命)的发展紧密联系。 11、世界上第一家成功的廉价报纸是(1833)年由(本杰明?戴)在(美国纽约)创办的(《太阳报》)。 12、马克思、恩格斯(1848)年创刊于(科伦)的(《新莱茵报》)是世界上第一份马克思主义日报,被誉为(革命无产阶级最好的机关报)。 13、(1900)年,列宁创办和领导了第一个马克思主义全俄政治报纸(《火星报》),这表明,无产阶级报刊已经发展成为(无产阶级党报)。 14、现代报业可分为(资本主义)报业、(社会主义)报业和(发展中国家)报业三种类型。 15、报业垄断的两个标志是:(发行量增加,报纸种类减少);(一城一报现象普遍)。 16、世界上最早创立的四大通讯社分别是:(哈瓦斯)通讯社、(沃尔夫)通讯社、(露透)社和(美国联合)通讯社。 17、现有的四家世界性通讯社分别是:美国的(美联社)、(和众国际社),英国的(露透社),法国的(法新社)。 18、1920年11月2日,美国西屋电器公司在匹兹堡建立(KDKA)电台,因为它是美国第一家、也是世界上第一家正式办理了(执照的)广播电台,所以一般认为,1920年是无线电广播事业的(开端)。 19、1936年(英国广播公司)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座电视台,11月2日起定时向公中播出(黑白)电视节目,这被认为是(世界电视事业诞生)的标志。 20、一般认为,国际互联网脱胎于三十多年前诞生的美国军事网络(ARPA net)。 21、在18世纪以前,统治法国新闻界的三大报纸是:(《公报》)、(《学者报》)、(《信使报》)。 22、(伏尔泰)是法国启蒙运动的旗手。 23、加拿大新闻传播事业的一个主要指导思想就是贯彻(加拿大化)的方针。 24、(《金字塔报》)是非洲第一大报。 25、(尼日利亚大学新闻系)、(肯尼亚新闻学院)、(南非大学新闻系)是非洲比较有名的新闻教育单位。 二、请在下列各概念之间建立起逻辑联系 1、1605年纳撒尼尔?巴特《约克郡谋杀案》

外国新闻传播史

一、名词解释 1、新闻书:16世纪末,在手抄小报流行的同时,西欧等地开始出现了不定期的印刷品,报道某些重要事件,它与记事性小册子相比,新闻性明显增强,多为书本形式,被称为新闻书,也有单页的新闻传单。 2、廉价报纸:以工业革命为背景,各国先后出现面向社会中下层的通俗小报,因售价低廉而得名,世界第一家廉价报纸是1833年纽约《太阳报》。 3、《泰晤士报》:创办于1785年1月1日,原名《每日环球记录报》,创办人约翰沃尔特,1788年改为现名,尽量公正、详实地报道国会辩论、各国动态、商业行情等消息。 4、三社四边协定:早期通讯社竞争和垄断的产物,欧洲的哈瓦斯、沃尔夫、路透社与本国的殖民扩张一起经过十几的竞争,已经把世界新闻市场刮分完毕,为了确认既定事实和各社的垄断范围,于1870年签订了“联环同盟”协议,由于美联社也参加了,但被限制在美国以内,协议规定了各社采访和发布新闻的范围,并规定了互相交换所采集到的新闻,又称“三社四边”协定。 5、白虹贯日:1918年8月,全国84家报社新闻记者代表在大阪召开“关西记者大会”,并形成决议:要求寺内正毅内阁立即集体辞职;要求言论自由等。报道这次大会情况的《大阪朝日新闻》使用了“白虹贯日”一语,政府当局以“这一消息是暗示革命”为理由起诉该报。结果,登载这一消息的当天报纸被禁止发售;发行人兼编辑山口和专写这条新闻的记者大西利夫被判刑两个月;社长被迫辞职;包括总编辑在内的许多编辑人员被迫退出报社。 6、古登堡:德国美因茨的工匠。1450年前后成功创造了金属活字排版印刷技术。他还支撑了木质的、靠螺旋在印板上压力的印刷机,代替了纯粹的手工操作,从而提高了印刷的质量和效率。印出了《拉丁文文法》《四十二行圣经》等书。古登堡印数技术的发明和应用是人类传播史的第三座重要里程碑。它使得大量而迅速地复制信息成为可能 7、联合企业: 8、高级报纸:报纸大众化的过程中形成的一种分类,形成了“高级报纸”和“大众报纸”之分,详细报导国内外政治、经济新闻,登载有说服力的社论,虽然发行量较少,但对社会有很大的影响。 9、黄色新闻:是指一种大量运用煽情主义的浅层次感官刺激的手法,集中渲染、夸大报道耸人听闻的色情、暴力、犯罪、天灾人祸等新闻事件,旨在赚取高额利润的新闻样式。 10传播集团:新闻垄断组织的一种形式。 二、简答题 1、为什么英国新闻传播业总能平稳而渐进地发展? ⑴思想方面:英国是言论、出版、新闻自由的发源地,弥尔顿、洛克、密尔的自由主义思想体系为资产阶级新闻业的自由主义发展道路奠定思想和理论基础 ⑵媒介角色:主流媒介具“第四等级”的地位,坚守政治中立的超脱立场和新闻专业价值,媒介发展始终贯穿着新闻媒介与政治、市场的博弈 ⑶泰晤士报、BBC广播新闻等是严肃新闻的典范。、新闻业务规范的标杆 ⑷英国拥有以为公共利益服务为目标的广播电视业的标本,以BBC为主的公共广电体系 ⑸对媒介的良性监管,使之服务于公民表达自由、知情权和公民社会、公共利益

中国新闻事业史模拟题答案

中国新闻事业史模拟题(一) 一,简答题 1,简述宋代官报系统革新的情况。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有报纸的国家之一,但主要是朝廷控制的官报和邸报。 在宋代,由于官报不能满足读者的需要,首次出现了另一种形态的报纸——小报,可以称之为中国早期的民营报纸。 宋太祖赵匡胤在开国后为加强中央集权而进行了一系列的行政改革,这些改革使得唐代时隶属朝廷的新闻媒介也有了相应的变化。中央政府不再将发布新闻的职责交由地方行政机构,而是直接垄断官方新闻的发布权,所有公开发布的政府文告都要经过进奏院,即“凡朝廷已行之命令,已定之差除,皆以达于四方”。换句话说,在宋代时,已经出现了一个类似于今天的通讯社一样的机构,但这个通讯社只能有一个,而且隶属国家。 宋代的官方新闻发布机构是都进奏院,实际上是把唐代的所有进奏院合并到一起,后来直接称作进奏院。进奏院负责的发布官方文书,而在进奏院任职的地方官员负责挑选并摘抄与自己所负责地方有关的内容,然后将其交给地方官员或是中央相关机构。他们摘抄的内容只是朝政信息、皇帝谕旨和大臣奏章,宋代不许自行采写的消息。这种抄录并公开发布的官方文书,被成为邸报。 在如此严格的规定下,新闻审核制度自然而然地诞生了。北宋真宗时,皇帝下诏要求进奏院将准备发布的文书每五天向中央最高军事机关枢密院报备,由枢密院审查批准才能发布。到了南宋,我国做早的新闻检查制度——“定本制度”诞生。在南宋,邸报的编定由最高国务机关门下后省负责,门下后省官员官员“判报”后出“定本” (相当于我们今天的样报)后才能发布。知道宋神宗王安石变法后,定本制度才被取消。 由中央政府直接编辑和发行是宋代官报的最大特点。 值得一提的是,北宋末年临安已经出现以卖邸报报为生的人,南宋的临安更有卖邸报的店铺。邸报成了面向社会广大受众的商品,可见人们对新闻的需求日益增长。 虽然邸报允许公开发售,但卖报的人或是店铺都是由官方认可指定的,甚至还要特派地基官员为报纸担保,一旦报纸内容出现问题,这些担保人立刻受到惩罚。 俗话说,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在宋代如此高压严苛的传播制度下,广大人民的新闻需求无法得到满足。这时候,非法的报纸便出现了。 这些非法的报纸被称为“小报”,“小报”产生于北宋、流行于南宋,朝廷屡禁不止,衍生至日后的各朝代。 在北宋仁宗时期,发生了“诸路进奏官报状之外别录单状”。这读起来十分拗口的事件是说,在北宋开始有一些负责抄录新闻的官员,将一些“不让往外播”的新闻抄录下来并另行传播。到了南宋宋神宗时期,“小报”已经发展到“印卖都市”的程度了,这说明我国在11世纪已经有了印刷新闻。小报的内容是朝廷上还没有定论的事、朝廷百官言论、街市传闻,甚至有些编者的杜撰捏造。 小报还有一批“记者”,这些人“以探报此等事为生”。南宋末年,赵升的《朝野类要》有记载:“所谓内探、省探、衙探之类,皆私衷小报、率有泄漏之禁,故隐而号之曰‘新闻’”。意思是,在中央负责摘抄邸报的人都心向“小报”,这些人是“小报”的记者,探访朝廷秘闻。这是我国有史以来将报纸和新闻联系起来的最早记录。2,简述我国新闻教育和研究开端的情况。 1918年10月14日,“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宣告成立,向校内外公开招收会员,这是我国第一个新闻学研究团体,一直活动到1920年12月。该会的创办标志着我国将新闻作为一门科学进行研究的开端,也是我国新闻教育事业的开端。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被推选兼任会长。学会聘有两名导师:一是北京大学文科教授、学会副会长徐宝璜;一是《京报》社长、名记者邵飘萍。该会的宗旨是:“研究新闻学理,增长新

新闻传播史

1、新闻史与历史的关系简述新闻与历史的关系 2、唐代唐代与地方之间信息沟通的枢纽是进奏院。负责人称邸吏或者进奏官。 3、开元杂报:中国古代报纸。唐代开元年间首都长安皇宫门外,朝廷每日分条发布有关 皇帝与百官动态的朝政简报。这种朝政简报被抄寄外地以使朝廷动态在封建阶级内部更广 泛地传播。唐人孙樵《经纬集·读开元杂报》提到他在襄樊得到数十幅的简明朝政公报的 抄件,并称之为“开元杂报”,也是我国最早的封建官报。 4、小报:(1)小报在宋朝很风靡。(2)小报的发行人身份特殊(邸吏、使臣、机关内的中下级官员和从事书籍印售的“书肆之家”)(3)小报的内容特殊:朝廷中秘而不宣的事情(4)小报在整个宋朝时期始终没有完全禁绝。 小报是一种以刊载时事政治信息为主的不定期非官方报纸。 5、定本制度:宋代的新闻检查制度,即进奏官们采录来的各种发报材料,经进奏院的监官编好后,送枢密院或当朝宰相审查通过,产生样本即“定本”,然后按审查通过后的“定本”向地方发布消息。 6、宋代邸报传播特点 与唐代的报状不同,首先,它不是进奏官们自行决定,而是由中央部门统一管理和编发;其次,它已从官文中分离,成为传播朝政政事信息的载体,其对象也不限于少数藩镇 长官,而是逐渐扩大到京朝官、地方各级行政长官和士大夫阶层;再次,它由不定期改为 定期,信息量在增大、时效性在增强。 7、明朝在中央设有“通政司”,地方政府在京师设有“提塘”。 常识:古希腊时期,古埃及人使用的是莎草纸,欧洲人使用的是羊草纸。 8、世界上第一份手抄官方报纸是《每日记闻》,最早的民间报纸就是新闻信。 现在所知的最早、也是最著名的手抄新闻,就是古罗马时代的“每日纪闻”。罗马民间手抄报:新闻信(newsletter) 《每日记闻》的主要内容:由书记员抄写,分送各地要人和军政长官,实际上是手写公报,时断时续的刊布会议要闻、帝国政事、政府政令、远征军战绩、司法消息、税收情况、宗 教祭祀以及一些社会新闻,如贵族出生于婚丧嫁娶等。 9、现代金属活字印刷技术,源于15世纪中叶的德国,它的发明者就是西方的毕昇——约翰·古登堡。在整个人类传播史上,古登堡的发明是语言和文字之后的第三块里程碑,标 志着大众传播时代的来临。 金属活字印刷术发明的意义:印刷术发明的直接作用:使文字信息的批量复制成为可能。印刷术发明的更深层次的历史意味(1)思维方式的转变(线性主流)(2)思维习惯的转变(群体到个体)。 10、星法院:英国在1570年建立的皇家出版法庭——它是由原枢密院中的司法委员会专门独立出来组成的。 11、科兰特:“科兰特”一词来自荷兰语,所谓的“科兰特”并不是指某一特种报刊的名称,而是指对刊载新闻等印刷物的统称,现在所办的报纸是由荷兰运营商运往英国销售的 报纸。

新闻传播史

新闻传播史期末重点: 一.第一批国人自办报刊的特点:(P69) 1. 在办报主体方面,创办者的身份比较复杂 2. 在办报性质方面,除个别外,这些报刊一般是私营性质 3. 在报纸内容方面,这些报刊都是洋务运动的支持者和宣传者 4. 在政治立场方面,这些报刊表现出鲜明的反侵略爱国思想 5. 在业务工作方面,这些报刊大多参照了外国人在当地出版的中文报纸的模式 6. 在报业环境方面,这些报刊处境十分困难: ①经济困难②政治困难③受到外国殖民势力特别是各地租界当局的限禁 二.国人第一次办报高潮的特点: 1. 报刊数量多 2. 办报地区广 3. 报刊种类多 三.报章文体(P80-81 做时务文体、新民文体) 1. 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开创了适合报刊宣传要求的新文体,报章文体,影响了一代文风 2. 报章文体的特点:半文半白,平易畅达,笔锋常带感情,有时还夹以口语和外来语 3. 这种新文体出现后风行一时,成为文言文与白话文之间的一种过渡文体,为五四时期 的白话文运动开创了先河 四.维新派办报活动的进步作用与历史贡献:(P81-83) 1. 向读者进行了资产阶级思想的启蒙教育 2. 向读者进行了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的教育 3. 维新派的报刊宣传活动有力的推动了维新运动的发展 4. 冲破了封建统治者对报刊出版的限禁 5. 开政治家办报的先河,提高了报人、报业的社会地位 6. 推动了民族近代新闻事业的发展 五.《新民丛报》和《民报》的大论战(P94-95) 起因:《民报》创刊后,为从思想上扩大革命派的影响,于1905年主动向改良派报刊《新 民丛报》发起攻击,双方围绕着以下几个问题展开了论战 经过: 1. 要不要进行民主革命推翻清政府统治? 新民丛报:否认清政府实行民族压迫政策,认为满汉之间无矛盾,主张拥戴光绪帝,推动清廷自上而下的改革 民报:清政府对内实行民族压迫,对外奉行卖国政策,想要救国需要用武力推翻清政府 2. 实行民主共和制还是实行君主立宪制? 新民丛报:中国革命必须经过专制,只能实行君主立宪制 民报:君主专制制度下国家秩序和人民权利均无保证,中国人民完全具备民权立宪的能力,应该实行民主共和国 3. 要不要实行土地国有、平均地权? 新民丛报:中国不存在土地贫富不均,没有必要平均地权

日本三大报纸日本经济新闻

日本三大报纸日本经济新闻、朝日新闻、读卖新闻于一日决定联手经营线上新闻网站,以吸引年轻读者同时提升报业在网络媒体的影响力。三家强调今后仍将维持竞争关系,但会在发行业务及灾害发生时的新闻制作上互相支援合作。 据“中国时报”报道,在三报共同营运的网络事业方面,三报拟架设共同新闻网站,提供三报的头版新闻及社论等,但仅是少部分内容,供读者可以在网站上阅读比较,原则上是供读者免费阅读,将从二OO八年初起开始正式提供服务。 三报考虑平均出资数亿日圆,成立新的组织来经营共同网站,主要的收入来源则以广告为主,将来也不排除接受其他报社的加入。 共同网站营运之后,各报仍将维持独自的新闻网站,提供各报的独自服务,同时期待靠共同网站的连结来发挥集客的功效,读者可从共同网站连到报社网站,也可在网上直接订报。 在发行销售业务方面,三报今后拟在偏远地区,采取经销店共同送报、收款的合作,以减少送报所需的成本。朝日和读卖目前已在北海道部分地区合作送报,今后还考虑在大阪、九州鹿儿岛等地区合作。 有关制作新闻的相互支援方面,三报协议,今后在发生地震等灾害时,

若某报因系统故障等原因无法编辑、印刷时,其他合作媒体将代为制作、传送等,这项合作协定拟于明年三月底再另行签约。 朝日和读卖目前每天的发行量各超过一千万及八百万份,日经新闻则有三百万份的发行量。三报都强调,这次的合作是为了维持报纸的发送网,吸引年轻读者透过网络订报,让更多的读者来阅报。读卖新闻的内山齐社长则强调,“这项合作是为在网络时代中活用网络来传播新闻讯息,同时维持平面媒体”。 朝日新闻社长秋山耿太则强调,“Yahoo、 Google等网络上的新闻大多是来自报社”。事实上,这些网站的点阅率却远高过报社的网站,三家报社期盼在合作之后,可以用更新奇的企画丰富网站内容,提高点阅率及广告效益。 朝日新闻二日在头版以“网络也将成为负责任的媒体”为标题强调,在网络普及和媒体多样化的急速发展下,报纸必须继续维持“最受信赖的媒体”之地位,三报的合作将提供不辜负读者期待的新闻服务。 日本其他的报社也致力开发新闻网站,每日新闻刚宣布结束与Microsoft合作的新闻网站,从十月一日起改与Yahoo、Recruit共同出资的网路公司合作经营“每日jp”新闻网站。产经新闻则接手与Microsoft合作“MSN产经新闻”的网站。

【新闻传播】中国新闻事业史重点内容以及练习题(有答案)

中国新闻事业史重点内容及练习题 中国新闻事业史这门课程讲授的是中国新闻发生发展的历史。所以要确立“史”的概念,从宏观上把握课本,掌握中国新闻史的发展线索、发展过程、衍变规律及其特点,全面系统地了解新闻传播活动。同时,要明确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对在新闻史上产生重大作用的人物要掌握其生平、重要的报刊活动,主要的新闻思想,并且能正确加以评价,在评价时绝不能用当今的眼光去苛求历史上的报人和报刊,要联系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条件及当时的时代趋势去分析和评价。如何来组织对这门课程的学习呢?本文试着提出一些参考意见。 △本课程中的重点内容概述 第一章:邸报的产生、发展及其特点;京报的产生、性质与作用 第二章:《察世俗每月统计考》在新闻传播史上的地位;《万国公报》的西学介绍与变法宣传;《申报》改革及其借鉴与启示作用;如何评价在华外报 第三章:王韬和他的《循环日报》;时务文体;梁启超在维新变法时期的新闻思想;《新民丛报》 第四章:《中国日报》;《苏报》和“苏报案”的成因、结局和意义;竖三民;《大公报》;《明报》;革命派与改良派的论战 第五章:横三民;黄远生;邵飘萍;五四时期新闻业务发展概况 第六章:李大钊与《新青年》的马克思主义宣传;《共产党》和《新青年》在建党过程中的作用;五四前,副刊的产生与发展及其主要内容 第七章:《申报》的改革;戈公振和《中国报学史》 第八章:《红星》报的性质及主要内容;邹韬奋;范长江及西北通讯 第九章:《新华日报》;国民党新闻检查;《解放日报》 第十章:反“客里空”及其现实作用 △练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的答案,并将正确的答案的号码填在题中的括号内,每小题1分,共30分) 1、我国古代报纸最普遍的称呼邸报一词最早出现于()

日本新闻学专业介绍

日本新闻学专业介绍 日本新闻学专业介绍 日本新闻学专业课程设置: 1.新闻理论方面的课程 这类的课程主要包含新闻理论方面的一系列课程。侧重于新闻事业、新闻活动以及新闻现象的理论内涵,对新闻本体以及与新闻相关的一些特别重要的问题进行理论解读等。要求学生理解与把握新闻传播的规律,把握新闻生产的基本原理,培养学生的理论素质和专业精神。 2.新闻史方面的课程 有利于学生比较深入地了解新闻事业发展的历史轨迹,可以进行各国之间的比较,以古为鉴,理解新闻史上的重要事件与特定社会背景之间的对应关系及其重要事件的深层次原因。 3.新闻业务方面的课程 包括新闻采访、新闻写作、新闻编辑、新闻评论、新闻摄影以及涉及广播、电视和网络这些大众媒体业务方面上的一系列课程。新闻业务方面的课程都属于新闻专业学生要掌握的“看家本领“这些直接反映出学生的专业精神、专业素质、专业敏感和专业能力。 4.属于传播学方面的内容 传播学和新闻学之间的关系非常密切,可以说是息息相关。传播学重视对受众、传播效果、传播过程、传播方法的研究。这些研究内容对新闻学的研究起到非常大的作用,可以作为新闻专业研究借鉴的。 日本新闻学专业申请准备:

专业能力 此专业要求学生有相关的专业背景,最好是本专业申请,如果想转专业申请的话,一般需要具有2年以上的与专业相关工作经验。 日语必须达到一定的水平 至少要日语能力考试2级合格,再加上相应的会话能力。许多留学生来到日本后,听难懂、说不会、读不了、写不出。日语学习没 有一定的基础,提高又很难。甚至有些人想回国后再好好学习日语,真是进退两难。所以,留学生来日前具备一定的日语程度,这是一 件对学生本人和大学都有利的事。 必须有相应的经济能力 大多数留学生来日,都是准备“勤工俭学”的。但他们把这件事看得太容易了。不少人一说就是“我们打工,可以去端盘子刷碗”,大家来到日本后方知形势的严峻性。他们来日后两、三个月找不到 工作不是什么新鲜事,就算比较幸运的,到日后不久找到了工作, 可没干几天被辞退,或者是自己干不下去了等。所以,准备半年以 上的生活费无论如何是必要的。 精神上要有吃苦的准备 出国留学要吃苦,这是大家都知道的。但这苦绝不是吃不饱、穿不暖、露宿街头之苦,而是语言不通、缺乏人际交流的寂寞孤独感,这也是一个在国内怎么解释也说不清楚的事。而到了日本,身临其境、有了切肤之痛,才感到问题的严重性。所以,来前做好精神上 吃苦耐劳的准备是不可忽视的。 立命馆大学 立命馆大学的新闻专业主要从“社会“”市民“”文化“三个关键词来研究以媒体为中心的社会诸问题。从综合的视点来解明和解 决理论上和现实上的问题。 法政大学

中国新闻事业史》重要事件汇编(一)

《中国新闻事业史》重要事件汇编(一) 2009-07-24 10:33:34| 分类:考研资料 |字号订阅 1、 “京报”—古代报纸的完备形式---“京报”发展到完备形式,即可以用《京报》来指称。 始于乾隆年代,清中叶以后日趋盛行。 名称开始固定,性质仍属于官场的情报资料,其内容仍是些可以公开的宫门抄、明发谕旨和大臣奏章。与前不同的只是有原来分散的雇人抄报,改为统一由民营作坊印刷。 这时,《京报》的性质已经出现变化, a)它继续邸报的余绪,在中央和地方官吏中发行,含有内部参考资料性质 b)它公开销售于民间,只要付钱便可订阅,具有大众传播工具的商品特征。它已不属于政府公报性质。但还不能属于大众传播媒介。因为它只有抄录和印刷人员,没有记者、编辑,只许照章抄录宫门抄、谕旨和奏章,不准自行采写新闻、发表评论、安排版面。 总之,《京报》与以前的同类在体相比,虽有很大不同,但仍没质 2、 《东西洋考》创办的目的和宣传的特点--- (一)办报目的--为宣扬西方文化的优越,政府中国人骄傲自大的排外心理。 (二)宣传的特点--虽是宗教性报刊,但已没有解释教义的专文,宗教内容已退居次要地位。

A、言论:不再阐述教义,而是用来宣传中外人士之间的行为准则。 B、科学文化知识:除介绍西方的情况外,还大量介绍东南亚各国和印度的情况,旨在打破中国人闭关自守的观念,美化英国殖民统治。 C、新闻信息传播:每期必有一定数量的新闻,绝大部分译自外报,少数录自穗澳的地方新闻,后期也录有些“京报”的材料。该刊所载《新闻纸略论》一文,为中文报刊上第一篇新闻学专文。它还比较重视贸易活动,后期曾多次看懂中外进出靠贸易的物价表。 D、编辑业务:文字通俗,文章简短,又作连载,每期有目录,便于阅读,栏目也比较固定。 E、宣传策略:与《察世俗》相同,处处附会儒学,封面印有“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主编署名“爱汉者”。 3、 香港报业的发展与商业报刊的崛起--- a、鸦片战争后中国报业的一个最重要的现象,就是商业性报刊崛起并迅速成为报业发展的主流。 香港最早出现的4家商业性报纸为《中国之友》《香港记录报》《德臣报》《子子喇报》。1860年前,香港的商业性报纸由《德臣报》《香港记录报》《中国之友》三足鼎立。1860年后,形成《子子喇报》与《德臣报》两家对峙的格局。 b、香港的中文商业性报纸,最早是从早已成熟的英文商业报纸中孕育出来。 c、商业性报纸的涌现,推动了新闻时效观念的提高,原来的中文报刊均为月刊、周刊,而中文商业报纸则多为周三刊和日报。通讯手段和采编工作进一步改进和加强,印刷条件日趋先进。为争取快速出版,它已报刊已经摆脱了以往的书本形式,形成近代报纸散页出版物的模式。要求信息量大,及时真实,使报纸充分体现新闻纸的特性,一些消闲性的志怪传奇之作被日益排除在新闻之外。

中国新闻事业史知识点梳理(第三章)

中国新闻事业史知识点梳理(第三章) 第三章戊戌变法前后的新闻事业 一、国人早期办报主张: 1、林则徐译报汇编《澳门新闻纸》。 2、洪仁玕《资政新篇》(近代新闻史上最早的新闻理论设计)、郑观应《盛世危言·日报》、王韬《论日报渐行于中土》。 二、国人早期办报活动: 1、《昭文新报》,1873年,汉口,艾小梅,国人在国内所办的最早的近代报纸。 2、王韬和《循环日报》: (1)王韬:①中国近代第一个报刊政论家,他创办了我国第一家政论报刊《循环日报》; ②早年游历欧洲诸国,是我国最早提倡学习西方、变法自强的先进知识分子之一; ③提出了一系列办报主张,并撰写数百篇政论文章,直陈时弊,内容广泛,所著《弢园文录外编》是我国新闻史上第一本报刊政论文集; ④确立了报刊政论文风,对后代产生了深远影响,对我国近代报业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 (2)《循环日报》:①1874年于香港由著名报刊政论家王韬创办的我国第一家政论报刊,在早期国人自办报刊中出版时间最长、影响最大; ②其宗旨为“强中以攮外,诹远以师长,变法以自强”; ③首创以政论作为报纸的灵魂,对报刊政论文体的发展起了重大推动作用,对后世影响深远。 (3)报刊政论文体:①是我国近代中文报刊出现以后逐渐形成的一种新的政论文体; ②其特点是:直陈时事,浅显通俗,不附典雅; ③在这一文体发展中著名政论家王韬作用最大; ④报刊政论文体对后代影响深远,尤其为梁启超的“时务文体”奠定了基础。 四、维新派报人报刊: 1、康有为与《万国公报》、《中外纪闻》、《强学报》。 (1)1895年8月17日,维新派第一家报纸《万国公报》在北京创刊,强学会成立后(11月中旬)更名为《中外纪闻》(梁启超主编),成为其机关报。(康有为在《万国公报》上发表其生平第一篇政论文章《强学会序》) (2)1896年1月在上海创办《强学报》作为上海强学会的机关报。 2、《知新报》,康广仁,1897年2月22日,创刊于澳门,是维新派在华南重要的舆论阵地。 3、《湘学报》,谭嗣同、唐才常,1897年4月22日创刊于长沙。特点:①言论最为大胆;②出版时间最长的维新报刊。《湘报》,谭嗣同、唐才常,1898年3月7日创刊于长沙,是华中出版时间最长的维新报刊,被成为全国最好的维新报纸。 4、《国闻报》,严复,1897年10月26日创刊于天津,是维新派在华北重要的舆论阵地。特点:①维新党人第一张日报;②严复翻译的《天言论》发表于其旬刊《国闻汇编》;③注重翻译介绍外国报纸书刊,讲究斗争策略,报道了戊戌六君子事件。

中国新闻事业史大事年表

中国新闻事业史大事年表 1815.8.5英国传教士米怜在马六甲创办《察世俗每月统记传》这是世界上第一份中文近代报刊 1822.9.12葡萄牙殖民者在澳门创办葡文周刊《蜜蜂华报》这是中国境内出版的第一份外文报刊 1827.11.8英国鸦片商人马蒂讯和美国商人伍德在广州创办英文报刊《广东纪事报》这是中国境内出版的第一家英文报刊 1833德国传教士郭士立在广州创办《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这是中国本土出版的第一份中文近代报刊 1853..9.3香港第一份中文报刊《遐迩贯珍》 1858.1.由《子子刺报》创办的《香港船头货价纸》是香港最早的商业报刊1850.8.3英国商人奚安门创办上海首家报刊——英文报刊《北华捷报》 1872.4.30英国商人美查创办《申报》以营利为目的,不同于之前的宗教报刊 1882字林洋行创办中文报《字林沪报》 1893.2.17英国商人创办《新闻报》上海报坛形成“申,沪,新”三报鼎力的局面 1874王韬创办早期国人报纸中出版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报纸《循环日报》这是第一份完全由中国人管理而取得成功的报纸 1895——1898年间形成了我国第一次报刊出版高潮 1895.8.17维新派在北京创办他们最早的报刊《万国公报》这是维新派“欲开民智,先开官智”的理论实践 1895.11维新派成立了具有政党性质的社团“强学会”12.16日《万国公报》改名《中外纪文》 1896.8.9维新派在上海创办《时务报》 1898.12保皇派在日本横滨创办《清议报》其宗旨是“主持清议,开发民智” 1900.1.5革命派兴中会第一份机关报《中国日报》在香港创刊 1902.2.8梁启超在日本横滨创办《新民丛报》其宗旨是“开民智,造新民” 1903.4革命家邹容写了一个小册子《革命军》《苏报》连续发表,震怒清廷,著名的《苏报》案发生P21 1905.8.20中国同盟会在东京成立确定“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为宗旨 1905.11.26《民报》在东京创刊,其后《民报》和《新民丛报》展开论战P16 1907.4.2于右任创办的《神州日报》第一份报纸也是革命派在国内创办的第一家大型报纸同时,于右任在接下来的几年时间里创办了《民呼报》《民吁日报》《民立报》被称为“竖三民” 1911.1.3詹大悲创办《大江报》 1911.10.10武昌起义爆发后革命党人创办了影响较大的报刊《大汉报》《中国民国公报》 1912史量才接办《申报》在各方面进行改革P73 1913葵丑报灾P34

第六章 日本新闻传播史

第六章日本新闻传播史 日本的报业 《朝日新闻》 ?报名为唐代书法家欧阳徇的《宗圣观记》。 ?1879年1月25日,《朝日新闻》由商人木村平八创立于当时日本经济中心大阪。1881年,木村将亏损严重的朝日新闻转让给村山家族与上野家族共同经营。目前,村山、上野两个家族仍是该报最主要股东,被称为“社主”。 ?1888年7月收买了一家经营不善的东京报纸,改名为东京朝日新闻。 ?1940年9月1日在各地出版的报纸统一名称为《朝日新闻》。 ?朝日新闻在日本设有东京、大阪、西部和名古屋四个本社以及北海道支社和福冈本部。各都道府县共设有43个总局,全国各主要城市共设有250个支局。拥有两架喷气式飞机和四架直升机供采访报道使用。它的采访网络遍布国内外,国内约有300处记者站,海外则有30个常驻机构。中国地区分别设有中国总局(北京)、上海支局、香港支局和台北支局,并于2005年1月新成立了广州支局。 ?从读者职业结构看,从事脑力劳动的事务性办公人员比例最高,达到24%,其次是从事体力劳动的劳务人员占16.7%,再次为从事零售、钦食等服务的工商服务业者占12.1%,然后依次为政府及企业管理人员占11.5%,专业技术人员占8.6%,律师、执业会计师、画家、作家、开业医生等自由业者(日本的自由业者指的是不为人雇佣、不受勤务时间制约、运用专业知识和才能进行职业活动的人员)占3.4%,农林牧渔业者占2%。而与其他报纸进行横向比较,朝日新闻读者中,从事知识性工作的人员比重仅次于日本经济新闻的读者,明显高于其他三家报纸。 ?从户主年龄结构看,朝日新闻读者在60岁以亡的老龄人口比较高,占32.9%,29岁以下的户主比串为3%、与其他报纸相比其比率是最高的,97%以上的户主年龄在30岁以上。从户主接受教育的文化程度看,朝日新闻读者中,大学毕业及以上者占43.9%,次于日本经济新闻,明显高于其他报纸,高中毕业者比率为35.7%,虽高于日本经济新闻,但明显低于其他报纸。 发展历程 ?从趣味本位到知识阶层首选的历程。 ?创刊后的朝日新闻在相当一段时间内,采取花柳艳闻丑闻优先的编辑方针,为此招来一些知识阶层的批判,一位女教师寄来这样的来信:“像小报这样阅重刊登艳闻情事,最终会变成江户时代流行的黄色画报那样的东西,而且还拼命地‘买呀、买呀’地叫卖着.我对这种下品做法感到叹息,你们就不能编出一份能让一家老少都可以阅读的报纸吗?” 顺应时代变化——引进一流学者、记者办报 ?1893年,东京朝日新闻将曾经任东京大学预备学校校长、文部省参事官兼学务部长的明治时代著名教育家杉浦重刚招进报社,开始了东京朝日社论的杉浦时代。杉浦注重将身边的社会生活问题作为材料,用简明的行文进行国民大众的教化工作。“社会问题”成为东京朝日新闻社论的一大主题。。 ?而此后进入大阪担任主笔的高桥(健三)则以关注政治、时事、论调高迈、文字峻严的风格见长。高桥在任内阁官报局长期问,以高远的见识和雄健阔达的论调为中央政界言论界所重视。高桥的加盟大大提高了大阪朝日的声价,版面品位从1894、1895年开始明显提高,虽然丰富的社会新闻仍是看板内容,但花柳界、文娱界的消息明显减少,19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期间的艳闻特有的卑琐、低俗的词句已基本上淡出版面。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