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马克思与马尔库塞异化理论比较

马克思与马尔库塞异化理论比较

马克思与马尔库塞异化理论比较
马克思与马尔库塞异化理论比较

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一书提出的异化劳动理论是自己历史观的探索,是用正在形成中的唯物史观对处于上升时期的资本主义社会的社会矛盾和阶级矛盾的解剖。马尔库塞于1964年在《单向度的人》一书中提出的异化理论是对晚期资本主义的社会矛盾和阶级关系的描述。这两种异化理论的提出相隔了一百多年,所以其内容也有相当大的差距,这一差距在本文的比较中可以看出。

一、关于工人与劳动产品的关系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论述的异化劳动理论,明确提出了异化劳动的四个规定,其中第一个规定阐发的是工人与劳动产品的异化关系。马克思说:“工人对自己的劳动的产品的关系就是对一个异己的对象的关系。”(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版第41卷第41页。)是一种异化关系,这种异化关系的表现是:工人生产的越多,他的产品的数量越大,自己占有的产品越少、就越贫困;工人创造的产品价值越高,他自己越成为廉价的商品。也就是说,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工人的劳动产品成了自己的对立物,成了统治自己的力量,他们创造的产品的力量越大,统治自己的力量就越强,自己就越没有力量。在这种异化关系中还出现了这样的情况:工人只有作为生产资料的奴隶,作为他产品的奴隶才能得到工作,以获得维持生命的生活资料,因而工人为了生活,必须作为生产资料的奴隶才能实现自己的劳动。工人在劳动过程中遭到了双重的丧失,即劳动者自身肉体生存的生活资料和劳动者进行生产的生活资料。马克思说:“工人越是通过自己的劳动占有外部世界、感性自然界,他就越是在两个方面失去生活资料:第一,感性的外部世界越来越不成为属于他的劳动的对象,不成为他的劳动的生活资料;第二,感性的外部世界越来越不给他提供直接意义上的生活资料,即维持工人的肉体生存的手段。”(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版第41卷第42页。)马尔库塞在新的条件下提出的异化理论,也阐发了工人与劳动产品的关系问题,他认为在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中,生产力高度发展,物质财富极大丰富,强迫工人去消费劳动产品,工人成了消费产品的奴隶。在马尔库塞看来,生产的发展“超出生物学水平的人类需求的强度、满足乃至特性,总是被预先决定的。获得或放弃、享受或破坏、拥有或拒绝某种东西的能力,是否能当做一种需求,取决于占统治地位的社会制度”。“最流行的需求包括,按照广告来放松、娱乐、行动和消费,爱或恨别人所爱所恨的东西,这些都是虚假的需求。”(注:《单向度的人》,重庆出版社1988年版第6页。)马尔库塞这一番叙述表明了工人和产品的关系是一种强制性的消费的关系,工人受消费品的压抑没有任何自己选择的自由,在强迫性的消费过程中完全处于一种被奴役的地位,完全受到自己创造出的产品的支配,是自己创造出的产品的奴隶。

由此看出,马克思与马尔库塞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论述了工人与劳动产品的关系。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中阐明的工人与产品的关系是,由于生产力不够发展,劳动产品被资本家无偿占有,资本家利用占有的生产资料去剥削工人,获得利润,工人由于失去了劳动产品而处于奴隶地位,马克思强调了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和压迫关系。而马尔库塞讲的工人与产品的异化关系是在新的条件下形成的,是资本家利用他占有的产品强迫工人去消费,推销他的产品获得最大的利润,使劳动者成了产品的奴隶,他强调的是强迫工人消费的关系,这的确是马克思那时没有的新现象,马尔库塞指出来是有意义的。但是他忽视了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和压迫的关系,这相对于马克思是一个倒退。

二、工人与统治阶级的关系

在工人与统治阶级的关系上,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和马尔库塞的异化理论也是根本不同的。马克思认为在异化劳动的条件下工人与统治阶级形成了尖锐的矛盾。因为异化劳动造成了严重的后果,异化劳动造成了一个异化的世界,主要表现在价值形态的剥削、货币统治和人类的两极化的发展上。

1.关于价值形态的剥削

社会的剥削关系并不是从异化劳动的形成开始的,而是自阶级产生以来就存在的。它指的是一个阶级对另一个阶级的剩余劳动的无偿占有。但是在异化劳动的关系下,剥削出现了特殊形态即价值形态的剥削。马克思认为,这种利益的物质表现就是金钱,它代表一切事物,人们和社会关系的价值。(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111页。)这种剥削体现为人对人的剥削,意味着把人当成一种商品,人遭到了无限的盘剥和残害,这种剥削不仅限于阶级之间,而且还延伸到阶级之内。如劳动力的买卖扩展到人类的一切能力的买卖,大资本家吞并小资本家等。

2.关于货币统治

在异化劳动的条件下,货币成了市民社会的万能之神,货币把人类的本质化约成抽象的数量,把人的个性和价值变成了一切可交换的价值。货币实现了物性对人的个性的绝对统治,货币具有使物与人的本质倒转的力量,它既是连结人们的扭带,也是离间人们的手段。“货币就已经是个性的普遍颠倒:它把个性变成它们的对立物,赋予个性以与它们的特性相矛盾的特性。”(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111页。)

3.关于人类向两极化发展

马克思认为“异化劳动”导致了人类向两极化发展。首先,财富和贫穷的两极化,资本家成了财富的集中者,而工人成了贫穷的集中者,工人为资本家生产了财富而为自己生产贫穷。生活资料出现了两极化,资本家需要的生活资料精细化和多样化,而工人的生活资料粗陋和简单化;智慧上也出现了两极化,工人创造了智慧,却被统治阶级占有,而工人成了“愚钝”的人。

由以上分析可看出,在异化劳动条件下,工人与统治阶级形成了尖锐的对立。工人被排挤在人类正常生活以外,不成其为人,这种状况工人是无法忍受的,他们在实际斗争中认识到劳动者和资产阶级是势不两立的两个阶级,他们之间的矛盾是根本利益对立基础上的矛盾,是不能调和的,只有工人阶级团结起来推翻资产阶级才是出路。

马尔库塞认为,在生产和科学技术大发展的今天,财富增多了,产品多种多样,任人消费,正如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所讲的,工人与统治阶级矛盾已不存在了。不仅如此,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出现了同化的趋势,工人阶级同资产阶级融合为一体,没有任何反抗力了,成了资本主义社会一种肯定的力量,而不是否定的因素,原因如下:

1.科学技术发展改变了劳动者的地位。马尔库塞认为,科学的高度发展使体力劳动者从被奴役被剥削的地位中解放出来,这种解放改变了工人的概念,因为在马克思看来,所谓工人主要是指出卖体力劳动的人,而资本家就是靠买到这种劳动力而起家的,是靠无偿的占有工人的剩余劳动而发财的,工人也因此落到了商品的地位。工人不满意这种地位而起来反抗。但现在不同了,原来的这种状况不存在了。“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虽然仍维持着剥削,但日臻完善的劳动机械化改变了被剥削者的态度和境况。”(注:《单向度的人》,第23页。)但这不意味着从要本上改变了工人阶级受奴役的地位,而只是改变了奴役的形式。可以说,过去对工人的肉体的奴役,现在是心灵和灵魂的奴役,这种奴役形式的改变对工人是一个很大的麻醉,使他们感觉不到受奴役之苦,因而他们的反抗情绪也很少了。

2.科学技术的发展使职业分层显示出了同化的趋势。马尔库塞认为,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机器本身变成了机械工具和关系的体系,并因此而远远超出了个别劳动过程”。(注:《单向度的人》,第25页。)这种变化使工人参与并指挥这个技术组合的各种职业融合为一体。马尔库塞认为,今天的自动化改变了各行业的差别,也就改变了工人和资本家的这种不平等的剥削和被剥削的关系。在马尔库塞看来,今天决定生产力的不是别的产品,而是机器,今天的这种关系不是工人同其他阶级关系的问题,而是技术进步同发展工业的根本制度相适应的问题。在这个适应中,个人的作用就微不足道了,人同机器浑为一体,被机器同化了。

3.科学的发展改变了劳动者的意识。马尔库塞认为,由于科学的发展,自动化的实现,

不仅过去又脏又累的体力劳动减少了,为人们提供了大量的消费品,使人们各种需要得到了满足,使他们越来越感到舒适、幸福,因而工人失去了他不幸的意识,而产生了一种虚假的快感,工人不仅生活上感到满足,而且意识上也感到愉快。这样,工人从生活到政治意识方面都同资本主义社会融合为一体,对资本主义社会没有否定方面,只有肯定的方面。

在工人与统治阶级的关系问题上,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是对当时的真实关系的揭示,而马尔库塞却是对今天的真实关系的曲解。

三、关于社会主义革命的主体问题

马克思与马尔库塞在社会主义革命的主体问题上也有明确的分歧。马克思认为社会主义革命的主体是工人阶级,而马尔库塞却认为在今天革命的主体不是工人阶级而是工人阶级以外的一些阶层。

马克思分析了异化劳动造成的严重后果,形成了异化世界,把工人阶级降到非人的地位,消除这种异化只有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建立共产主义社会。进行这场革命的主体就是工人阶级。马克思说:“从异化劳动同私有财产的关系可以进一步得出这样的结论:社会从私有财产等等的解放、从奴役制的解放,是通过工人解放这种政治形式表现出来的,而且这里不仅涉及工人的解放,因为工人的解放包含了全人类的解放;其所以如此,是因为整个人类奴役制就包含在工人同生产的关系中,而一切奴役关系只不过是这种关系的变形和后果罢了。”(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58页。)从马克思的叙述中可以看出,工人受的奴役是最重的、最典型的,它是人类奴役形式最集中的体现。所以,它也是反抗旧制度的最强大的力量。工人阶级同社会化的大生产相联系,他们代表了先进的生产力。工人阶级的奋斗方向也是人类的奋斗方向,所以,工人阶级是消灭异化的社会主义革命的主体。

马尔库塞则认为,由于今天生产力的高度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工人阶级已失去了它过去作为革命主体的作用。今天作为革命主体的是工人阶级以外的亚阶层,因为工人阶级已同资产阶级融合了,工人阶级在物质生活等各个方面都得到满足,他们不再反抗现行的制度和资产阶级了,所以他们成了资本主义制度肯定的因素。白领工人增加,蓝领工人减少,蓝领工人已失去了马克思当年描述的工人阶级的那种革命性,工人阶级已变质。所以工人阶级不能成为社会主义革命的主体。

总之,马尔库塞认为工人阶级的革命主体作用消失了,代之而起的是工人以外的亚阶层。他指出:“在这里,而不是在财富的再分配和各种阶级的平等中,出现了作为发达工业社会特征的新的分层。无论如何,在保守的大众基础之下,有一些亚阶层,如被遗弃者或被排斥在外者,被剥削被迫害的其他种族和有色人种,失业者和不能就业者。他们全都是在民主过程之外存在的;他们的生活最直接最现实的要求是结束不可容忍的条件和制度。因此,即使他们的意识不是革命的,他们的敌对行为也是革命的,他们的敌对行为从外部击中了社会制度,因而不会被社会制度所扭曲:这是一种违犯比赛规则的基本力量。”(注:《单向度的人》,第215-216页。)马尔库塞的这些论述无非是证明这些亚阶层受压迫最深,最恨现行的资本主义制度,他们的行为是革命的,应该取代工人阶级作为革命的主体。

从马克思与马尔库塞的异化理论比较中可以看出,尽管马克思的异化理论是在唯物史观形成过程中提出的,有不成熟的方面,但从总体上看是马克思思想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是对资本主义社会阶级矛盾的深刻揭露,这种异化现象至今在资本主义社会还明显存在。而马尔库塞的异化理论尽管晚于马克思一百多年,他也看到了资本主义发展的一些新现象,他对这些现象的分析如资本主义新的奴役形成是对工人心理和灵魂的奴役等是有道理的。但是从总体上看,马尔库塞的异化理论中不成熟的因素更多。

1.马尔库塞关于工人阶级被融合的观点是站不住脚的。众所周知,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进

“科学并无罪,步从总体上是会给人类带来好处的,在知识经济来临的时代更是如此。居里说:

有罪的是不好的利用科学的人。”在资本主义制度下,从某种意义上讲,科学技术的进步意味

着资本家榨取工人血汗艺术的进步,它是加强对工人阶级的剥削、榨取更多的剩余价值、增强资本的重要手段,这也是资产阶级重视科学技术的目的。在资本主义制度下,一些科学技术的基本内容是资本,而资本累积的物质内容是科学技术。所以,科学技术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是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对抗加深的物质基础,科学技术的发展加深了对工人阶级的剥削程度,使劳动力创造更多的剩余价值,使剩余价值率增大,这便是工人阶级受剥削程度提高的表现。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各资本主义国家的剩余价值率不断提高,如美国1949年是146,1957年是263,西德1950年181.4,1960年236.3,1976年上升到276等。

2.先进科学技术在生产中被利用,缩短了必要的劳动时间,实际上对劳动者的剥削加重了。科学技术的发展加强了对工人生理和心理的控制,在资本主义制度下,机器是生产剩余价值的手段,生产自动化使劳动者的体力劳动有所减轻,但紧张程度增加,从而对劳动者的生理和心理的控制更加严格。由此看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并不像马尔库塞说的那样工人被融合到资本家那里去了,而从实际上看工人和资本家的矛盾加深了。

3.马尔库塞看到白领工人增多、蓝领工人减少的现象是存在的,但是由于得出工人阶级变质的结论是错误的,因为马尔库塞没有看到,从本质上说,白领工人和蓝领工人都属于工人阶级,主要从事脑力劳动的白领工人同主要从事体力劳动的蓝领工人是有区别的,但是不能夸大这种区别。因为在资本主义制度下,有的白领工人同蓝领工人一样生活上没有保障,工作上也同样不稳定,生理和心理上同样受到控制。所以白领工人同资本家的矛盾也是很尖锐的。白领工人的出现不仅没有使工人阶级改变性质,而且从某种意义上讲还提高了工人阶级的文化素质。

至于马尔库塞认为,工人的革命主体作用的消失也是根据不足的。马尔库塞讲的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至今社会主义革命没有成功,这是个事实。但这个事实不能否定工人阶级的革命主体作用。因为在现实中工人阶级同资产阶级的斗争并没有调和而是越来越激烈。这表现在罢工的次数不断增加,如在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中,60年代平均每年罢工4000多次,70年代增加到5000多次,80年代又超过70年代的罢工次数。这种罢工斗争不仅表明工人同资本家矛盾的激烈程度,而且也体现了工人阶级的革命的主体性。

马尔库塞的异化理论及其当代价值

马尔库塞的异化理论及其当代价值 马尔库塞把马克思和弗洛伊德的理论相结合,提出了单向度理论,深刻地揭露了西方发达工业社会中人的异化状态,探索了发达工业社会中的哲学和社会问题,对于我们今天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标签:马尔库塞;人的异化;单向度;和谐社会 一、马尔库塞异化理论的内涵及其表现形式 “异化”一词源自拉丁文alienatio,有疏远、转让、脱离等意思,是一个含义丰富的概念。黑格尔用“异化”说明主体与客体的分裂、对立,提出“人的异化”理论,他从客观精神论出发,认为异化就是人的自我意识的异化。在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中,异化是作为经济学概念出现,用以表现异化劳动的经济事实。弗洛伊德强调现代文明中人类爱欲受到压抑的普遍现实,在此基础上,指出异化主要体现于人类本能的受抑和丧失。 马尔库塞把弗洛伊德与马克思的理论作了尝试性的融合,揭示了现代文明社会中人类走向全面异化的过程,表明人的异化主要体现为人作为主体的完整性、创造性、批判性等功能的丧失。马尔库塞用“单向度”(One-dimension)一词来意指现代资本主义的技术经济机制对一切人类的不知不觉的异化作用。他认为,正常社会中的人有两个“向度”,即肯定社会现实并与现实社会保持一致的向度和否定、批判、超越现实的向度。而当今资本主义社会已蜕变成了一个新型的极权主义社会,它成功地压制了人内心的否定性、批判性和超越性的向度,使人成了单向度的人。 马尔库塞认为当代资本主义发达工业社会是新的极权主义社会,虽然它们总是打着“自由”的旗号,但“自由”只是资产阶级的一个具有诱惑力的欺骗性统治工具而已。马尔库塞尖锐指出,决定人类自由程度的决定性因素,不是可供个人选择的范围,而是个人能够选择的是什么和实际选择的是什么。在大量的商品和服务设施中所进行的自由选择就并不意味着自由。个人自发地重复所强加的需要并不说明他的意志自由,而只能证明控制的有效性。人们没有办法按照自己的真实意愿去选择,只能是社会提供什么,就选择什么。人处于虚假之中,但又没有意识到虚假,自然而然地认可与肯定了虚假,从而认可了生活于其中的社会而不再去反抗。“异化了的主体被异化了的存在所吞没”。[1] 马尔库塞提出,真正的需要应该是真正意义上的自由,但是,“发达工业社会的最显著特征是它有效地窒息那些要求自由的需要”。[2]因此,“单向度的人”就是指当代工业社会主要是资本主义社会为了统治的需要,通过物质的和精神的各种手段,制造并满足人们的虚假需要,从而使人们进入并依附于现有制度。人丧失了内在的批评性和超越性,成了“工业文明的奴隶”,沉溺于虚假的需要和虚假的幸福之中,只有对现存秩序的无

马克思的物化思想与卢卡奇的异化理论的区别

第二章卢卡奇物化理论与马克思异化理论的比较 第一节马克思异化理论的主要内容 一、异化的含义 异化,一词源于拉丁文,有转让、疏远、脱离等意。马克思对异化问题的研究,是在1841 年春完成的博士论文《伊壁鸠鲁哲学与德谟克利特哲学的区别》中,这里马克思用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的异化观去剖析现象和本质,认为本质是现象的基础,现象是本质的异化。他还进一步用异化的观点去探讨社会问题,把现存的政治制度比作人民生活的宗教,认为国家是人的本质的异化。在《论犹太人问题》中,马克思开始用异化分析经济问题,指出钱是“从人异化出来的,人却向它顶礼膜拜”。在《巴黎笔记》中,马克思又将对异化的研究由法、道德、国家等转到市民社会、家庭、商业等,并初步地把“谋生的劳动”和“异化的劳动”进行比较。在《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形成了自己系统的异化理论。 综上所述,马克思从大学毕业开始,一直就在进行异化问题的研究,终于形成了《手稿》和异化劳动理论。在《手稿》中,马克思把哲学同政治经济学结合起来进行研究,这种研究方式使马克思看到了资本主义条件下工人同资本家尖锐对立这一事实,看到了资产阶级经济学家的劳动价值论同资本主义私有制之间的深刻矛盾;进而又把异化和对劳动的分析结合起来,指出上述对立和矛盾的根源在于劳动的异化,从而创造性地提出了异化劳动的概念和异化劳动理论。马克思认为人的异化归根结底是劳动的异化,这是人

的一切异化的基础。把人的异化归结为劳动的异化,才能展示人的异化的秘密,从而揭示出社会不平等的根源。这是在历史上第一次明确地规定了异化概念的确切含义,赋予了这个概念以社会经济的时代内容,树立了一个正确研究资本主义社会的新起点。 异化的含义是指,人(主体)的创造物同创造者相脱离,不仅摆脱了人的控制,而且反过来违背人的意愿,变成与人对立的异已力量。异化的概念是马克思《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核心思想。马克思认为,人区别于动物的根本特征是自由自觉的活动,即生产活动,劳动是人的“类生活”。然而私有制产生后,它强化着异化劳动,同时异化劳动也强化着私有制。这时,人的劳动的自由自觉的对象世界,同时,当它发展到极端时就走向它的反面,否定人的本质力量,这时对象化就表现为异化。但异化只是一种可能性,只有在特定的阶段,也就是客体对象反过来控制主体时,对象化才表现为异化。 而卢卡奇的物化概念却把二者等同起来,没有对其严格的界定,而把二者在同一意义上使用了。而马克思认为,对象化与异化的区别在于前者是人类永恒的范畴,而后者则是一个历史范畴。 二、异化劳动的规定性和表现 《手稿》集中而深入的阐发了雇佣劳动作为异化劳动的规定性:1.劳动者同自己的劳动产品相异化。劳动者所生产的劳动产品成为独立于劳动者之外的异已的存在物,在劳动产品生产出来之后不依赖劳动者存在,成为统治劳动者的社会力量。劳动者生产的

浅谈马克思异化理论及其现实意义(DOC)

浅谈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及其现实意义 摘要:“异化劳动理论”是马克思在其著作《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出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理论。马克思在批判研究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继承和发展黑格尔唯心主义辩证法、费尔巴哈人本主义异化观的基础上,提出了异化劳动观。马克思的异化劳动观全面系统地揭示了异化劳动产生的根源及其四个表现,并且指出扬弃异化的根本道路是实现共产主义。马克思的异化劳动观是指导我们正确认识我国现阶段的劳动异化现象的理论武器。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强迫性分工和私有制依然存在,所以劳动异化现象将在一定时期内长期存在。因而,在当前经济背景下,重读马克思异化劳动观,对于解决人民内部矛盾,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异化劳动现实意义和谐社会指导作用 Marx's theory of labor alienation and its practical significance Wu Xichao Law and Politics School, Zhanjiang Normal University, Zhanjiang, 524048 China Abstract: "alienation labor" theory is Marx in his book "economic and philosophical manuscripts of 1844", "a very important theory proposed by. Marx criticized the bourgeois classical economics research,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dialectics of Hegel's idealism, view on the basis of feuerbach's humanism alienation, puts forward the concept of alienation labor. Marx's alienation labor view of comprehensive system reveals the root causes of alienation labor and its four performance, and points out that the fundamental way of sublating alienation is to realize communism. The view of Marx's alienated Labour guide our correct recognition of the theory of labor alienation phenomena at the present stage in China. Is in the primary stage of socialism in our country, implements the public ownership as the main body, a variety of ownership economy common development of the basic economic system, compulsive division of labor and private ownership still exist, so the labor alienation phenomenon will exist in a certain period of time for a long time to come. Therefore,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current economic, reread Marx alienation labor, to solve the contradictions among the people, building a harmonious socialist society has the reality guiding sense. Key words:Alienation of labor Realistic significance Harmonious society Guiding role 一、前言

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异化理论

“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异化理论 1932年,马克思的遗着《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首次公开发表。手稿中,马克思赋于异化范畴以崭新的社会意义,劳动产品与劳动相对立,“劳动所产生的对象,即劳动产品,作为异己的东西,作为不依赖于生产者的力量,是同劳动对立的。”1私有财产是劳动异化的表现,“私人财产是外化了的劳动。”2社会从私有财产的解放表现为劳动者的解放,也即是全人类的解放,“共产主义是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扬弃,因而也是通过人并且为了人而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3“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一些代表人物,以马克思的异化理论为基础,把异化作为哲学的核心范畴来建构自己的异化理论,其中以卢卡奇、列菲弗尔、马尔库塞、弗洛姆最为着名,本文仅对这几种异化理论作一扼要的介绍。 卢卡奇的“物化”理论 乔治·卢卡奇(1883—1971)是匈牙利哲学家、美学家和文学批评家,“西方马克思主义” 的创始人之一。 卢卡奇是20世纪最早、最系统地提出异化理论的人,早在1923年,他就发表了后来被奉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圣经”的《历史与阶级意识》一书。在该书的“物化与阶级意识”一章中,他从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关于商品拜物教的论述中推断出“物化”理论,“物化”实际上是“异化”的同义词。1932年,马克思的《手稿》公布于世,人们惊奇地发现,卢卡奇在10年前就得出了和马克思的异化理论相似的结论,真是名下无虚。 卢卡奇认为,物化——异化在资本主义社会是普遍存在的。“物化的结构逐步地、越来越深入地、更加致命地、更加明确地沉浸到人的意识当中”4,“物化是生活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每个人所面临的必然的、直接的现实性”5。 卢卡奇认为在资本主义条件下,人的活动、劳动物化为某种东西或商品,人的活动与人相疏远,人变成了物。“人自身的活动,使自己的劳动变成客观的、不以自己的意志转移的某种东西,变成了依靠背离人的自律力而控制了人的某种东西。……人个人的活动成了与他自己相疏远的东西,一个人的活动变成了附属于社会自然规律的人类以外的客观商品,人的活动肯定是按消费品那样独立于人的方式。”6“工人的劳动力和他的人格的分裂,他由人变成为‘物’,变成在市场上被反复出售的物体。……一种才能(或者说总的能力)从他整个的人格中分离了出去,并被置于与他的人格相对立的位置,使其变成一个物、一个商品。”7“人成为如同外部新世界的各种物体那样的可以‘占有’也可‘抛弃’的东西”8卢卡奇视异化为资本主义社会的普遍特征,进一步把马克思的异化理论本体化,在“西方马克思主义”异化理论的形成发展中,有着承先启后的作用。 列菲弗尔的“全面”异化理论 列菲弗尔(1901—)是法国哲学家和社会政治理论家,“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主要代表。 列菲弗尔是法国最早知道《手稿》并把它译成法文的人,他写于1934—1935年的第一部着作《辩证唯物主义》就是依据《手稿》对整个马克思主义作出的重新“解释”,提出要以《手稿》精神对马克思主义“加以重建”。他认为异化问题是“马克思思想中的‘酵素’”,提出要以“异化理论”和“国家理论”来“恢复马克思思想的整体性”。 异化理论是列菲弗尔一切理论的出发点,早在《辩证唯物主义》一书中,他就认为异化贯穿于人的一生。人在他的一切表现中,在他对自然和社会的关系中,都是拜物教的牺牲品。 关于“政治异化”,列菲弗尔说:“国家拥有非人性的势力而支配着全部社会生活并把这种势力巩固和确定下来。政治上的异化(连同政治迷信,正是这种迷信把凌驾于社会生活之上的一种生活归之于国家)在某种意义上是最严重的异化。”9 关于“人的异化”,列菲弗尔认为,科技的发展、生产的社会化,使得人们完全听命于技术和工具的奴役。这一种统治比阶级统治更厉害,它使人失却了自由和主动性,使生产、生活和业余生活都单一化、标准化、规范化,这就使人失去了个性和创造性。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虽然满足了人的物质需要,但却压抑了人的本能。在发达的资本主义社会中,与阶级统治并存的有一个心理上和精神上对人压抑的体系。这种心理和精神上的压抑表现在家庭、婚姻、民族关系和日常生活的各个领域中。 异化不仅表现在政治、经济和思想意识形态方面,而且充斥日常生活之中。在劳动、娱乐、家庭、邻里关系、两性关系这些日常生活中,都存在着种种异化现象。总之,资本主义社会是一个全面异化的社会,而人的异化现象比马克思当时所处的时代更为严重。因为社会的各个领域,包括日常生活,都包含着异化之网,使人在精神上感到更加痛苦。 马尔库塞的“人的本质异化”理论 马尔库塞(1898—1979)是美籍德裔哲学家,法兰克福学派和弗洛伊德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的主要代表。

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

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及其当代意义 摘要:异化理论是马克思整个思想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对异化问题的关注贯穿于马克思一生的理论思考之中。马克思以异化劳动为中心,分析了资本主义条件下工人阶级日益贫困的生活状况,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种种异化形式,提出了人的本质异化思想。异化劳动理论中折射出的人本思想为人的全面发展指明了方向。重温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对于在继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进程中,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无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异化劳动;思想渊源;表现形式;当代意义 一、异化劳动理论的思想渊源 异化,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早在原始社会末期就已经出现,但直到近代以来,异化问题才开始引起学者的关注。其中,成就比较大的、对马克思异化劳动思想的形成有着重要影响的当属卢梭、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的异化理论。 (一)卢梭的异化理论 18世纪法国思想家卢梭先于马克思使用了“异化”,卢梭在《社会契约论》中指出,人是生而自由的,但却处在枷锁中。他认为私有制是社会产生各种不平等和苦难的真正现实基础,而异化就是人的不自由的状态,即依附。依附的根源在于一个人的欲望、精神与物质上的需求。进一步说,人的需求与欲望在某种程度上使异化逐渐变成一种社会现象,也使私有制的存在变得合理合法。在《爱弥儿》中,他曾提到,文明使人腐败,背离自然使人堕落,人变成了自己制造物的奴隶。此外,卢梭还从经济、教育、艺术和伦理道德等方面使用了“异化”一词,为马克思的异化理论和人类解放思想提供了丰富材料。 (二)黑格尔的精神异化说 在19世纪德国古典哲学中,异化成为一种哲学范畴,被用来分析主客体关系,即主体创造的东西与主体本身相对立。黑格尔是哲学史上第一个系统阐述异化概念的人,他的异化思想可以说是一种“精神异化说”,这种异化主要表达的是自然实现的自在对象化与人类主体观念本质的物化,但实质上都是精神异化。马克思肯定了黑格尔异化思想中劳动在人类自我形成方面的作用:“黑格尔的《现象学》及其最后成果—作为推动原则和创造原则的否定性的辩证法—伟大之处首先在于,黑格尔把人的自我产生看作一个过程,把对象化看作非对象化,看作外化和这种外化的扬弃;因此,他抓住了劳动的本质,把对象性的人、现实的因而是真正的人理解为他自己的劳动的结果。”①但不同的是,马克思并不把异化看作是绝对精神的异化,而是走出精神世界进入现实经济生活,把异化劳动放到现实生活中来考虑,认为异化的主体是资本主义经济生活中具体的人,异化的扬弃也应在现实的经济生活中。 (三)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异化观 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异化思想,是马克思异化理论的直接来源之一。费尔巴哈用人的类①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单行本.刘丕坤,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异化理论

论马克思的“劳动异化”理论及其现实启示 摘要:在马克思理论与思想发展的过程中,异化理论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这一理论启示我们:要把发展作为解决当代中国一切问题的第一要务,要注重经济社会与人的协调发展,要注重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 【关键词】异化劳动异化 一、马克思对异化的论述: 异化:主体发展到了一定阶段,分裂出自己的对立面,变为了外在的异己的力量。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异化是人的生产及其产品反过来统治人的一种社会现象。其产生的主要根源是私有制,最终根源是社会分工固定化。在异化中,人丧失能动性,人的个性不能全面发展,只能片面甚至畸形发展。它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达到最严重的程度,必将随着私有制和阶级的消亡以及僵化的社会分工的最终消灭而被克服。马克思的异化理论也是有其诞生和发展的过程的,马克思用了近二十年的时间将异化概念不断深入完善,最后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 1、青年黑格尔派时期(1843年前): 马克思开始学习了解异化概念,是从黑格尔的异化理论开始的。因此,马克思的异化论也是从自然的异化开始的。“自然对我们的意识来说,不再是恐惧的来源,而正是伊壁鸠鲁使直接的意识形态、自为存在成为一种自然的形态……对自然的任何关系本身同时也就是自然的异化。[1]”此时马克思认识到的异化仍然是黑格尔的观点,而他自己的思考也停留在思想层面,思索着自然界的本质,进行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权衡,并没有超出黑格尔的范围。 2、黑格尔法哲学批判时期及巴黎时期: 在这段时期里,马克思和恩格斯以及费尔巴哈逐步克服了黑格尔哲学的束缚,认识到了黑格尔哲学中的种种缺陷,逐步开始形成全新的世界观。在异化论方面,马克思认识到了黑格尔异化论中过于夸大“自我意识”的作用,并扬弃了其中的唯心主义观点,对异化的思考也逐渐深入到政治经济学层面。 (1)马克思对于黑格尔理想的政治制度开始批判。马克思认为真正的市民处于官僚组织(国家组织)和社会组织(市民组织)双重组织中,前者的物质由市民构成,国家对市民来说是形式的对立面,而后者的物质并不是国家,市民本身对国家来说是物质的对立面。因此,“要成为真正的公民,要获得政治意义和政治效能,就应该走出自己的市民现实性的范围摆脱这种现实性……进入自己的个

卢卡奇“物化”理论与马克思“异化”理论之比较

摘要:卢卡奇的物化理论和马克思的异化理论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和现代哲学史上均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笔者认为,二者尽管在异化的概念、产生根源和扬弃途径上存在着差异,但二人的理论在精神实质上是一致的,都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去分析他们所处时代的具体问题。 关键词:物化;异化;卢卡奇;马克思 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许多哲学家都对异化理论进行自己的阐释,在众多的异化理论中,马克思和卢卡奇的理论又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因而我们有必要对卢卡奇的“物化”思想和马克思的“异化”思想进行认真分析和比较。 一.关于物化和异化的定义 关于“物化”,卢卡奇的定义为:“在这里,关键问题在于,由于这种情况,人自己的活动,自己的劳动成为某种客观的、独立于人的东西,成为凭借某种与人相异化的自发活动而支配人的东西。”紧接着,他从主观和客观方面分别展示物化的内涵和基本规定性,即:“从客观方面看,物化指一个充满客体与商品的世界作为异己的力量同人对立;从主观方面看,物化指一个人的活动变成了与他自己相疏远的东西,变成附属于社会自然规律的人类以外的客观商品。”接下来,卢卡奇即:又指出了“人们对自己所创造的商品顶礼膜拜,使自己受制于物”这一物化现象。并概括了物化的具体表现形式:人的符号化或抽象化、主体的客体化以及人的原子化。 关于异化,马克思的定义是这样的:“劳动所生产的对象,即劳动的产品,作为一种异己的存在物,作为一种不依赖于生产者的力量,同劳动相对立。劳动的产品是固定在某个对象中的、物化的劳动,这就是劳动的对象化。劳动的现实化就是劳动的对象化。在国民经济学假定的状况中,劳动的这种现实化表现为工人的非现实化,对象化表现为对象的丧失和被对象奴役,占有表现为异化、外化。”此外,马克思还概括了异化劳动的四个表现,即:劳动产品的异化、劳动本身的异化、人的本质的异化和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异化。 二.物化与异化的一致性 卢卡奇在《历史与阶级意识》一书序言中所说,他的目标是“用马克思的思想真谛来解释马克思主义理论”,但是他在1922年出版其《历史与阶级意识》一书并提出其“物化”理论时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还未公开面世。而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卢卡奇关于“异化”思想所说的东西与马克思的“异化”理论所说的竟然有许多相似之处,这些相似之处有:首先,二者理论的批判对象是一致的,都把资本主义社会当作批判的靶子,具体来说,这两个理论都与资本主义商品及其拜物教相联系,都看到了人类创造出来的劳动产品(或商品)对人的“控制”。卢卡奇物化理论的得出直接依据的是马克思在《资本论》一书中关于商品拜物教的分析。二人都承认,人类通过自己的劳动创造了许多社会财富,但也产生了一个“客观的、物的世界”,这一客观的世界有着自己特殊的运行规律,在资本主义社会其力量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并在资本主义私有制下越来越走向人的对立面,对人的“控制和异化”越来越强烈。 再者,尽管马克思关于异化劳动四个方面的表现与卢卡奇物化现象的表现并不相同,但二者的实际含义是相近的。 最后,二者都是从实践的和社会物质生产的角度出发来展开论述的,没有仅停留在思想层面的批判上。卢卡奇将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重点放在商品拜物教方面,而马克思则深入到了人类历史和生产方式这一更深的层面来探讨异化问题。对此,尽管二者在论证的角度上有所

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研究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d812470934.html, 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研究 作者:郭百庆刘利 来源:《法制与社会》2020年第06期 关键词异化劳动私有制社会批判共产主义 作者简介:郭百庆,吉林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业,硕士研究生;刘利,吉林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 中图分类号:A81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文獻标识码: A ; ; ; ; ; ; ; ; ; ; ; ;DOI:10.19387/https://www.doczj.com/doc/d812470934.html,ki.1009-0592.2020.02.343 马克思通过赋予异化范畴以崭新的社会历史意义,将黑格尔“绝对理念”的异化形式转换为社会历史范畴,形成对现实对象的解读,为明确资本主义社会发展“变异”提供了指南。该理论在继承与发展过程中,不断延伸到社会学、哲学、经济学等多学科中,导致异化问题的阐述与分析形成多种学说。因此,站在21世纪的新时代背景,重新梳理马克思主义的异化劳动理论,重新用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研究,为资本主义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能够推动“社会人”的解放,实现幸福美好生活。 “异化”是一个社会批判的概念,马克思之前的霍布斯、卢梭、黑格尔、费希特等对它进行过论述,但真正对“异化”概念实现全面革新的是马克思。通过《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资本论》等著作,马克思得出异化劳动的形式有四种主要框架是:(1)工人同劳动产品的异化;(2)工人同自己的劳动活动相异己;(3)工人同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4)人同人的关系的异化等,这表明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私有制的生产劳动成为了工人阶级和劳动群众的人本质的对立物,资本下的异化劳动过在使生产劳动中折磨和摧残工人,资本主义社会异化的生产劳动已经彻底变成了统治、压迫和剥削劳动弄群众的异己力量。此外,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的重要性就在于为马克思主义深化批判资本主义开辟了新方式:自然经济、商品经济简单商品生产和资本主义商品生产等社会劳动经济的分离,将异化范畴限制在商品经济范围的框架内,进而解剖劳动了在“商品、货币和资本”三大拜物教理论中的演绎过程,提出了“自然共同体-经济的社会形态“虚假共同体”-“人类自由联合体”三大社会形态的理论,明确异化就是资本主义的社会对抗性质的体现。 (一)异化劳动理论内涵需要明确 当前,“异化劳动”是社会学问题还是哲学问题,一直存在争议。关于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的讨论陷入各种学说中。部分西方学者将马克思异化劳动论简化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社会学问题”,或者形式化为一种社会批判的技术方法,都是没有理解马克思异化劳动论的本原。因此,导致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面临着质疑:

弗洛姆异化理论

弗洛姆的人性异化理论与人的全面发展 德裔美籍思想家埃里希·弗洛姆(ErichFromm)是现代西方著名的新人道主义伦理学家、新精神分析心理学家、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他敏锐地洞察到,在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社会生产虽有巨大发展,物质财富也不再匮乏,但人们生活得并不幸福,人们孤独、不安、机械化,人们同自己、同他人、同自然日渐分离,人被全面异化。弗洛姆的目标就是要构建人本主义伦理学,以促成“健全的社会”,消除其对人的压抑,使人的创造性潜能得以充分发挥,从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达到真正意义上的人与自身的统一。 一、人与自身相分离的生存现状:人类“生存的两歧”及全面异化 自从人类有了自我意识之后,便意识到了自己面对这个强悍世界时的软弱无力,看到了人类永远也无法摆脱的“生存的两歧”:生与死之间的“两歧”;人的潜能的实现与生命短暂之间的“两歧”;个人化与孤独感之间的“两歧”。理性使人陷入“生存的两歧”,同时理性也驱使人们寻找各种方法以期解决之。面对人的软弱无力和孤独状态,弗洛姆指出:“摆脱这种状态的道路有两条:一、向…积极的自由?方向发展,通过爱和工作使自己自发地与世界联系起来,借此表现自己的情感、感性和理性等方面的能力,在不放弃自我尊严和独立性的前提下实现自己、自然、他人三者之间的融合;二、向后倒退、放弃自由,通过填平自我

与世界之间已形成的鸿沟来克服孤独感。”而现实的资本主义制度、社会及其文明对人类的生产生活、意识乃至无意识领域的全面操纵,则注定了第一条道路必然是布满荆棘。 弗洛姆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修改、补充了马克思主义的异化劳动理论,从社会心理的角度描述了现代工业社会人与自身、他人、自然相异化的生存状态,批判了资本主义制度下人性的全面异化。在弗洛姆看来异化是一种心理体验:“在这种体验中,个人感到自己是陌生人,或者说,个人在这个个体中变得使自己疏远起来。他感觉不到自己就是他个人世界的中心,就是自己行动的创造者——他只觉得自己的行动及其结果成了他的主人,他只能服从甚至崇拜他们。”在异化状态下,人的生存依靠的不再是自己,而是自身之外的某种力量,人们丧失了自我意识,丧失了自身的主体性,人已经不再是他应该成为的、潜在的那个样子,人的存在与人的本质已相分离。弗洛姆认为异化现象古已有之,只是到了现代资本主义社会才发展到了空前的程度,渗透到了社会的各个领域。 在生产领域中,资本主义的生产目的不是为了最大限度满足人们物质文化需要,而是获得最高利润。工人成了一个经济原子,劳动愈来愈单调机械,工人的生命力、创造性被否定。在消费领域中,现代西方人的消费欲望已脱离了人的真正需要,异化为工业和其他行业为了投资利益而强加于人的需要,消费不是为了满足人们的需要,给人以快乐,而是单纯的为消费而消费。消费本身成了目的,消费只是为了拥有,至于使用时得到的享受、满足却成了次要的了。“人本身越来越成为一

马克思与马尔库塞异化理论比较

马克思与马尔库塞异化理论比较 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一书提出的异化劳动理论是自己历史观的探索,是用正在形成中的唯物史观对处于上升时期的资本主义社会的社会矛盾和阶级矛盾的解剖。马尔库塞于1964年在《单向度的人》一书中提出的异化理论是对晚期资本主义的社会矛盾和阶级关系的描述。这两种异化理论的提出相隔了一百多年,所以其内容也有相当大的差距,这一差距在本文的比较中可以看出。 一、关于工人与劳动产品的关系马尔库塞在新的条件下提出的异化理论,也阐发了工人与劳动产品的关系问题,他认为在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中,生产力高度发展,物质财富极大丰富,强迫工人去消费劳动产品,工人成了消费产品的奴隶。在马尔库塞看来,生产的发展“超出生物学水平的人类需求的强度、满足乃至特性,总是被预先决定的。获得或放弃、享受或破坏、拥有或拒绝某种东西的能力,是否能当做一种需求,取决于占统治地位的社会制度”。“最流行的需求包括,按照广告来放松、娱乐、行动和消费,爱或恨别人所爱所恨的东西,这些都是虚假的需求。”(注:《单向度的人》,重庆出版社1988年版第6页。)马尔库塞这一番叙述表明了工人和产品的关系是一种强制性的消费的关系,工人受消费品的压抑没有任何自己选择的自由,在强迫性的消费过程中完全处于一种被奴役的地位,完全受到自己创造出的产品的支配,是自己创造出的产品的奴隶。 由此看出,马克思与马尔库塞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论述了工人与劳动产品的关系。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中阐明的工人与产品的关系是,由于生产力不够发展,劳动产品被资本家无偿占有,资本家利用占有的生产资料去剥削工人,获得利润,工人由于失去了劳动产品而处于奴隶地位,马克思强调了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和压迫关系。而马尔库塞讲的工人与产品的异化关系是在新的条件下形成的,是资本家利用他占有的产品强迫工人去消费,推销他的产品获得最大的利润,使劳动者成了产品的奴隶,他强调的是强迫工人消费的关系,这的确是马克思那时没有的新现象,马尔库塞指出来是有意义的。但是他忽视了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和压迫的关系,这相对于马克思是一个倒退。 二、工人与统治阶级的关系 在工人与统治阶级的关系上,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和马尔库塞的异化理论也是根本不同的。马克思认为在异化劳动的条件下工人与统治阶级形成了尖锐的矛盾。因为异化劳动造成了严重的后果,异化劳动造成了一个异化的世界,主要表现在价值形态的剥削、货币统治和人类的两极化的发展上。 1.关于价值形态的剥削 社会的剥削关系并不是从异化劳动的形成开始的,而是自阶级产生以来就存在的。它指的是一个阶级对另一个阶级的剩余劳动的无偿占有。但是在异化劳动的关系下,剥削出现了特殊形态即价值形态的剥削。马克思认为,这种利益的物质表现就是金钱,它代表一切事物,人们和社会关系的价值。(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111页。)这种剥削体现为人对人的剥削,意味着把人当成一种商品,人遭到了无限的盘剥和残害,这种剥削不仅限于阶级之间,而且还延伸到阶级之内。如劳动力的买卖扩展到人类的一切能力的买卖,大资本家吞并小资本家等。 2.关于货币统治

异化_物化与文化批判

收稿日期: 2007-06-15 作者简介: 张献忠(1960-),男,河南遂平人,郑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讲师。 第23卷第4期 华 北 水 利 水 电 学 院 学 报 (社科版) Vo.l 23No .4 2007年8月 Jou r n al ofNort h C h i na I n stitute ofW ater Con servancy and H yd roelectric Po w er(Social Science) Aug 2007 异化、物化与文化批判 张献忠 (郑州大学,河南郑州450052) 摘 要: 通过对马克思的异化观以及卢卡奇的物化观的解读,论证了卢卡奇对马克思理论的发展,同时开启了西 方马克思主义的两大理论逻辑:一是重新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实质和方法;二是批判资本主义。为后现代的资本主义文化和社会的批判提供了理论先导。 关键词: 异化;物化;消费主义 中图分类号: B512 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 4444(2007)04 0105 03 1932年出版的马克思早期著作 188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在世界上引起了轩然大波,到底是 真正的马克思主义的启示录 还是 不成熟时期的作品 ,至今在国际马克思主义理论界未有定论,而沉寂很久的 异化 概念却日益凸显在哲学争论的视域之中。更为重要的是, 手稿 的出版还有力地佐证了卢卡奇对马克思主义理解的独具慧眼。尽管异化与物化概念有着较大差别,但这并不妨碍卢卡奇对马克思的异化理论的发展。笔者认为,在一定程度上卢卡奇的物化理论不仅仅是与马克思异化理论的一种机缘契合,更是在20世纪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现状下的一种深层放释,即对发达工业社会的科学技术、文化、价值观等意识形态的批判。 一、 手稿 里的异化观 在 手稿 中,马克思通过对国民经济学进行认真批判研究及对资本主义的观察得出这样一个结论: 物的世界的增值同人的世界的贬值成正比。 [1](P267)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劳动已经蜕变为异化劳动。但是他并没有把物化和异化混为一谈,物化有两种:一种是对象化的物化,一种是异化的物化。作为对象化的物化是对人的本质力量的肯定,是人的主体性和创造性的展现。而异化的物化则是由于社会分工、交换的发展而形成的社会关系的异化,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是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 在通常的、物质的工业中(人们可以把这种工业理解为上述普遍运动的一部分,正像可以把这个运动本身理解为工业的一个特殊部分一样,因为全部人的活动迄今为止都是劳动,也就是工业,就是同自身相异化的活动),人的对象化的本质力量以感性的、异己的、有用的对象 的形式,以异化的形式呈现在我们面前。 [2](P507)不仅如此,从历史辩证法的角度来看,人类对于异化的批判性反思还可能促成人类的解放和发展,因为对它的辩证反思指向的恰恰是 创造着具有人的本质的这种全部丰富性的人,创造着具有丰富的、全面而深刻的感觉的人作为这个社会的恒久的现实。 [3](P506) 在马克思看来,需要否定和批判的是早期资本主义社会的异化状态,这种异化把人们之间的关系变成独立于人、支配人的物的关系。资本主义发展初期,资本进行了疯狂的原始积累,财富被少数资本家所掌握,造成严重的社会后果是: 工人生产的财富越多,他的产品的力量和数量越大,他就越贫穷。 [1](P267)在这种状况下:1)劳动产品与劳动者相异化,产品成为不依赖于生产者的独立力量,同劳动者相对立;2)劳动者与其劳动行为本身相异化,劳动变成了否定、摧残自身的活动; 外在的劳动,人在其中使自己外在的劳动,是一种自我牺牲、自我折磨的劳动 他的活动属于别人。 [1](P271)3)劳动者与人的 类本质 相异化,人的类本质转化成人的异己性存在;4)人与人相异化,人对他人关系转化为物的关系。 在历史辩证法的现实逻辑中, 任何一个存在物只有当它用自己的双脚站立的时候,才认为自己是独立的,而且只有当它依靠自己而存在的时候,它才是用自己的双脚站立的。 [2](P509)因此,人要想获得自由,就必须对异化进行积极的扬弃。在马克思的批判语境中,共产主义是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扬弃,是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我的矛盾的真正解决,是自然之我向自由之我的真正转向。这种转

马克思主义异化理论

马克思异化理论发言提纲 1. 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基本内容是什么?有何现实意义? “异化劳动”理论是马克思在其著作《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中提出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理论,在马克思思想发展历程中占有特殊地位,是马克思思想走向成熟途中的一级重要阶梯。也正因为《手稿》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重要地位,所以引发了对这一理论广泛、热烈而持久的讨论。目前,流行着两种极端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异化理论是马克思早期著作中的不成熟思想,他创立唯物史观后就根本抛弃了这一思想,并用新的科学概念替代了“异化”概念;另一种观点则认为,早期《手稿》中的人本主义异化理论的“思想顶峰”,后来的唯物史观著作对异化问题的继续探索,是一个“创造力下降”的退化过程。这两种观点貌似合理,实际上都是对马克思异化理论的严重曲解,他们都根本忽视了马克思后来的科学著作(特别是《资本论》)对早期异化观基本思想的直接继承和重大发展。笔者就针对这两种观点,提出一些不同的看法,为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作一辩护。 一、“异化劳动”概念解读 异化(alienation)一词来源于拉丁文的alientio和alienate,表示脱离、转让、出卖、受异己力量统治、让别人支配等义。在近代,欧洲哲学家霍布斯是第一个提出异化概念的哲学家,霍布斯认为,国家本身就是一种异化(他主张人性本恶,认为人与人的关系像狼一样,总是处于战争状态),异化主要是指转让。法国的哲学家卢梭的异化思想反映在法国大革命时期发表的《人权宣言》中,他主要从经济、政治和伦理道德的角度阐述了这一思想,把异化看成是人们利己主义的结果。而真正从政治上探讨异化,并达到一定程度的是法国哲学家爱尔维修,在他的伦理学和社会理论中,汲取了卢梭的社会契约论的积极因素,形成了自己的政治异化概念。他认为,异化的社会往往使人们行为的结果也发生异化,良好的愿望并不产生良好的结果。由此可见,在近代,异化概念是唯物主义或启蒙学派的哲学家们用来表达反封建社会政治观点的一个工具。真正把异化概念纳入唯心主义轨道,还是从德国古典哲学开始的。首先使用异化概念的是费希特。在他的主观唯心主义哲学的基本范畴一“自我”和“非我”中,异化是个基本概念。在哲学史上,黑格尔在本体论中第一次系统地阐述了异化概念。他认为异化是绝对观念向自然和社会的外化和退化;异化是正源的对象化或物化和客观化;异化是对客体的认识和改造。在德国古典哲学中,费尔巴哈站在唯物主义立场上批判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异化观,建立了自己的人本主义的异化观;马克思从英国古典经济学特别是从黑格尔关于劳动和异化的思想中得到启示,认为人的异化归根到底是劳动的异化,这是人的一

马克思劳动异化

联系当代现实谈谈马克思主义劳动异化学说马克思主义劳动异化是早期马克思思想中的核心思想。谈到马克思主义劳动异化思想,我想有必要说明下劳动异化思想的主要内容。 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通过“外化”“异化”和“自我异化”三个基本概念的运用,对早期资本主义社会所发生的劳动异化现象进行了全面系统的阐述和分析,其主要内容包含四个方面:第一,劳动者同自己的劳动产品相异化;第二,劳动本身的异化;第三,人同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第四,人同人相异化。 首先,我认为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的理论不是从虚构的东西出发的,而是从事实出发的。“异化劳动”理论阐明了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性。这种规律性虽然不像自然科学那样能按照自然规律对将发生的现象做精确预言,但它仍然指明了社会历史的总体发展趋势。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是一种社会实践的理论。它揭示劳动的异化一方面在人类发展的一定阶段势必要发生的,另一方面又是不合理的;它召唤人们通过社会制度的改革克服劳动的异化;它批判私有财产制度,推动共产主义的社会革命。马克思反对把理论建立在虚构的东西的基础之上。 马克思在手稿中所描述的有关“工人生产的财富越多,他的产品的力量和数量越大,他就越贫穷”的事实,是马克思那个时代的人都能观察到的事实。马克思从这个事实出发揭示“异化劳动”:这一事实不过表明,劳动所生产的对象,即劳动的产品,作为一种异己的存在物,作为不依赖于生产者的力量,同劳动相对立。劳动的产品就是固定在某个对象中,物化为对象的劳动,这就是劳动的对象化。劳动的现实化就是劳动的对象化。在国民经济的那种现状下,劳动的这种现实化表现为工人的非现实化,对象化表现为对象的丧失和被对象奴役,占有表现为异化和外化。 为什么这一事实能够表明劳动的异化呢?马克思运用辩证法向我们揭示什么是劳动的本质。我们越是看清什么是劳动的本质,我们就越能理解为什么说这一事实不过表明劳动的异化。马克思不是简单地为劳动的本质下一个定义,而是通过论述劳动的各个环节的辩证运动向我们显示什么是劳动的本质,同是也就揭示了劳动的异化。 在“异化劳动”中,工人感到痛苦。“他在自己的劳动中不是肯定自己,而

异化与物化理论比较

马克思异化理论与卢卡奇物化理论的比较 摘要 本文分析了异化概念的产生根源及发展脉络,通过深入研究和阐释马克思异化理论与卢卡奇物化理论的逻辑构架,对二者的异化思想进行深入、系统和全面的比较,诠释了两种理论的科学内涵,剖析二者异化思想的异同,旨在使人反思自我价值性问题,认识自己的类本质,从而认识异化理论的当代价值。 关键词:异化;物化 一、异化理论 异化是一个古老的概念,最早可以追溯到柏拉图《理想国》中的使用,其最初的含义是脱离、转让、出卖等。卢梭在《社会契约论》中深刻地解释了人类社会文明状态下不平等的现状,形象的描绘了人们创造的物质财富日渐使自己陷入不幸。黑格尔在他的哲学体系中对异化有着更加深入、独特而系统的阐述,他将异化与绝对精神联系在一起,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一切现象无非都是绝对理念的异化形式,异化被赋予更加普遍和绝对性的意义。费尔巴哈则将异化与宗教紧密结合起来,在他看来,上帝其实是人类把自己的属性抽象出来,加以夸大和人格化,然后当做一个独立于主体自身、又强于主体自身的实体来崇拜。因而上帝也不过是人的本质异化的产物。这种异化的结果最终成为了与主体自身相对立的、异己的力量,人不自觉地被这种异己力量所束缚和禁锢,人类所畏惧的“上帝的人格性,本身不外乎就是人之被异化了的、被对象化了的人格性。”[1] 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首次提出了异化概念和异化劳动理论,是马克思从经济关系上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所进行的第一次系统批判。马克思所定义的异化是指主体在生存和发展过程中,由于自己的活动产生的客体总是作为主体自身的对立面而存在的,然而这种对立面又作为一种外在的、异己的和不可抗拒的力量反过来亦即人类所生产的劳动产品,在一定条件下反过来成为统摄和奴役人们的一种异己力量。 首先,从生产结果看,劳动者同他的劳动产品相异化。亦即劳动者通过自身劳动所产生的劳动产品,非但没有归劳动者本人所占有,反而成为与劳动者相对立甚至是统治和剥削和奴役劳动者的异己存在物。造成了“工人生产的财富越

马克思的异化理论

《传承》2008年第9期马克思主义理论 异化作为理论界长期以来探讨的一个重要问题,随着1932年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发表,异化问题几度成为学者们研究的热点问题。马克思在吸收前人思想的基础上创造性的提出了经典的劳动异化理论,对他后来发现的剩余价值学说和唯物史观的形成都起了深远的影响。 一、马克思异化理论的思想渊源 在近代西方,自17世纪美国哲学家霍布斯在《利维坦》中以权利转化意义上使用异化概念之后,卢梭、爱尔维修、傅立叶、等人曾在政治、经济、伦理和社会学的层面上对异化问题做了一定的探讨。卢梭在《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社会契约论》用异化概念论证“人民主权”思想,发展了由霍布斯首先提出的自然权利异化的思想。费希特的异化被注入了哲学涵义,他在《知识学基础》中说道:自我是非我的异化。黑格尔作为经典异化理论的创始人,他第一次系统地阐述了异化概念,他把卢梭的否定性思想和费希特的能动性原则结合起来,把绝对精神的自我异化及其扬弃作为绝对精神的发展过程,阐述了人类借助劳动自我创造历史的思想,把对象化、外化理解为劳动的本质,但是他混淆了异化与对象化并认为两者是一致的。随后费尔巴哈提出了自己的人本主义异化观。他论述了宗教是人的本质的异化,神是人创造的,爱的宗教是克服异化的途径,他还批判了黑格尔哲学,认为它是宗教异化的哲学形式,是人的理智的异化。费尔巴哈再一次将异化理论视为一个完整的社会历史观,因而人类的历史就变成了人的本质的异化和复归的历史。但是费尔巴哈没有具体分析现实的异化,而是抽象的谈论一般的人的异化,忽视现实社会政治、经济方面的异化问题。费尔巴哈肯定对象化而反对异化,这种逻辑在总体上影响了马克思的异化观。 二、马克思的异化理论 (一)青年马克思的异化理论 1.博士论文中的哲学异化理论 ⑴现象是本质的异化。这一时期青年马克思还是站在黑格尔辨证唯心主义哲学的立场上分析问题,他认为现象是本质的异化,单个原子同他的“纯本质”(原子概念)不是直接符合而是各有差异,这就是本质与存在的矛盾,这一矛盾的作用 使现象世界产生了。“由于有了质,原子就获得同它的概念相矛盾的存在,就被设定为外在化了的,同它自己的本质不同的定在”。[1](P39)⑵人对自然的依附关系是一种异化。人对自然现象如日月盈缺等无法解释因而产生恐惧、崇拜,要人为的解除自然的异化,必须承认理性并借助理性把自然看作是理性的一种体现。[1](P49)⑶宗教是自我意识的异化。神是非人格的、非实体的存在,“对神存在的证明就是对人自身关于神的观念的证明,因此一切对神存在的证明就是对神不存在的证明,就是对一切关于神的驳斥。” “应该有任何神同人的自我意识相并列。”[1](P101) 2.《黑格尔法哲学批判》时期的政治异化理论 (1)国家是家庭和市民社会自我异化的产物。马克思对黑格尔唯心主义异化观进行批判。在黑格尔看来,“理念变成了独立的主体,而家庭和市民社会对国家的现实关系变成了理念所具有的想象的内部活动”[1](P251)而马克思认为家庭和市民社会才是真正的活动者、国家的前提,黑格尔颠倒了市民社会、家庭和国家的关系。(2)政治异化、宗教异化都是人的本质的异化。马克思认为政治制度是同人民生活相脱离、相对立的“宗教领域”、“是同人民生活现实性的人间存在相对立的人民生活普遍性的上天”[1](P283)人是所有社会组织的本质,市民社会、家庭和国家只是人的本质的异化。 3.《德法年鉴》时期的金钱异化理论。马克思通过对资本主义制度下货币拜物教的分析,发现金钱和资本是工人异化劳动的产物,是工人劳动的物化结果。劳动产品是由工人创造出来的,但是却被资本家占有,反而成为压迫工人的外在力量。“钱是从人异化出来的劳动和存在的本质,这个外在本质却统治人,人却向它膜拜。”[1](P448)此时马克思开始将异化和对象化明确区分开。 4.《穆勒笔记》和《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劳动异化理论。青年马克思在构件自己的劳动异化理论逻辑的时,自觉地批判了黑格尔在唯心主义基础上将对象化与异化混为一谈的错误,站到了费尔巴哈这边来。当时马克思要站在为无产阶级革命寻求根据的立场上就必须要否定异化,并且从异化这里寻找到批判资本主义的路径。 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运用异化概念对资本主义进行深入的分析,揭示了异化的种种表现形式。在资本主义生产条件下,工人的劳动发生了异化,劳动不仅具有创造性的一面,还具有摧毁人的一面,马克思因此提出了异化劳 马克思的异化理论 梁丽营 (广西师范大学,广西桂林541004) [摘要]异化概念在马克思哲学思想发展历史中展现出两种完全不同性质的差异:首先是青年马克思的异化理论,主要包括他的哲学异化观、政治异化观、金钱异化观、劳动异化观,其中以劳动异化观最为完整的体现了经典异化理论。其次,在唯物史观创立之后,马克思扬弃了人本主义的异化观。当前中国在社会建设过程中出现了很多不和谐的因素,马克思的异化理论仍然给我们提供了理论警惕。 [关键词]马克思异化理论 26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