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凯恩斯的经济政策

凯恩斯的经济政策

凯恩斯的经济政策
凯恩斯的经济政策

凯恩斯的经济政策

凯恩斯的经济学说概括起来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以有效需求原理为核心的经济理论;另一部分是以国家干预经济为核心的经济政策。根据凯恩斯的经济理论,资本主义产生经济危机和失业的主要原因是“有效需求不足”。要解决这一问题,必须扩大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以提高有效需求,为此,政府必须放弃对经济一味采取自由放任的不干预政策,实行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调节,这种干预和调节的形式主要有两种——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即在经济萧条时期,总需求小于总供给,需求不足,应采取扩张性的政策以提高总需求;在经济高涨时期。总需求大于总供给,需求过度,应采取紧缩性的政策以降低总需求,以此来实现充分就业的目标。由于凯恩斯认为,有效需求不足,总需求小于总供给是资本主义经济的一般状况,因此,他提出的具体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扩张性的政策,并且认为医治危机和失业的最有效和最重要的政策是财政政策。

赤字财政政策

凯恩斯不仅在经济理论上对传统经济学进行了革命,而且在经济政策上也进行了革命,传统经济学的理财思想是节俭是美德,要精打细算。因此,量入为出,收支平衡是传统经济学的政策原则,政府的经济政策主要是货币金融政策,其主要任务是防止通货膨胀,稳定物价为目标。凯恩斯与传统经济学反其道而行之。他对传统的节俭美德抨击道:“故德行愈美,节俭之决心愈强,个人与国家之财政愈坚守正统办法,则当利率相对——相对于资本之边际效率——增加时,所得之减少愈大,这种结果是不可避免的,只会得打罚,不会得到赏。在凯恩斯看来,消费可以致富,因此节俭并非美德,相反会致贫。他说,在萧条时期,一方面,不论什么时候你节约了5先令,你就要使一个人失去了一天的工作;另一方面,不论什么时候你购入了商品,你就促进了就业机会。因此,凯恩斯主张国家应该影响消费倾向,鼓励和支持全社会成员尽量多消费。他认为,由于现代资本主义社会存在收入分配不均的趋向,造成了消费支付不足。因为穷人的消费倾向高于富人,他们只会把收入的一小部分用于消费,而把大部分储存下来,结果就造成商品的滞销和失业的增长。所以,只有把国民收入的大部分交给低收入家庭,他们就会把收入大量花掉,这样就会扩大消费支出,增加社会有效需求。于是他提出了用征收累进税的办法来调节资本主义过分悬殊的收入分配,以提高整个社会的消费倾向。

但是,凯恩斯认为,由于人们的消费倾向是比较稳定的,刺激消费的政策很难取得明显的效果,因而应把重点放在投资上,提倡实行“投资社会化”。投资社会化包括管理私人投资和实行公共投资两方面内容。一方面,他主张国家应对私人投资进行管理。例如,国家可通过减税的方法提高资本边际效率,帮助雇主建立乐观情绪,增加发行货币量使利率降低,以刺激私人投资的积极性等等;另一方面,他认为政府管理私人投资是极其困难的,特别是萧条和危机时期很难使私人大量增加投资。因此,其投资社会化的重点不在于管理私人投资,而是实行公共投资。在他看来,国家直接投资生产部门可以增加有效需求,但这样会与私人投资竞争有限的市场,因此他主张国家最好投资在于非生产行的行业,诸如兴建公共工程等。这样,即能直接扩大投资和消费,以补偿私人投资和消费的不足,又能间接刺激私人投资和消费的扩大。

那么,实行公共投资的资金从何而来呢?凯恩斯认为必须通过举债的办法,亦即实行“赤字财政政策”,来筹集公共投资所需要的资金。他认为如果政府一方面扩大支出,另一方面又想靠增加税收来保持预算平衡,那将是不可能的。因为,增加政府支出虽然带来投资和消费的扩大,但增加政府收入却又会减少可共运用的资金,致使私人投资或私人消费下降,结果增减相低,从而不会使用有效需求不足的局面有所转变。所以,挽救危机和失业的有效财政政策只能用举债方法扩大政府支出,这就是赤字财政政策。实行这以政策时,政府的货币支出要大于货币收入,国库向市场投资的货币数量要大于市场上回收的货币数量,这样,国家的预算就不可能维持平衡,货币流通量的这种增加就使通货膨胀不可避免。加之政府如不敷出,而通过银行法相大量的公债,使通货膨胀更为严重。凯恩斯不仅认为通货膨胀是赤字财政政策的后果,而且认为正是这种通货膨胀成为解救经济危机和失业的有效措施,因为它既可以降低利率,刺激投资和消费,导致有效需求的扩大,又可以使实际工资降低,资本边际效率提高,有助于增加就业。因此,凯恩斯变传统的预算平衡政策为赤字财政政策,变物价平衡政策为通货膨胀政策,宣称赤字财政政策和通货膨胀政策是克服危机,解决失业,实现充分就业的好办法。

扩张性货币政策

在货币政策方面,凯恩斯主张加强货币管理,增加货币供给量,以扩大投资。他认为,有效需求不足必然表现为流通中没有足够的货币去购买商品。这一方面是由于整个经济体系中货币供给量不足,另一方面是由于投资需求造成公众手中持有过多的货币量而使货币流通速度变慢。为此,凯恩斯主张废除金本位制,由国家控制中央银行系统,进而控制货币发行量。他说:“如果人民所要的东西(例如货币)不能生产,而对此东西之需求不容易压制,劳力便无法就业。唯一补救之道,只有要公众相信:纸币也是货币,而由政府来统制纸币工厂,换句话说,由政府来统制中央银行,可运用调整贴现率政策,调整法定准备金率政策和公开市场业务政策来调节货币供给量,以影响利率的变动,从而间接影响社会总需求,例如,在萧条时期,国家可以通过上述货币政策降低利率,以刺激消费和投资需求。凯恩斯看来,货币政策固然有效,但由于货币政策是通过利率而间接地起作用的,因而不如财政政策更是难以奏效。因此,他的经济政策主张是以财政政策为主,货币政策为辅。

对外经济政策

在对外国贸方面,凯恩斯主张国贸顺差的政策。他对重商主义关于通过外贸顺差获取货币金银的主张,作出了与古典经济学完全不同的评价。他认为重商主义学说里面含有科学真理成分。而“我以前师承而且拿来教人的自由放任学说,其理论基础不够充分;我所反对的学说,是说利率与就业量会自动调整到最适度水准,故关切贸易差额乃是浪费时间”。凯恩斯指出,贸易顺差一方面可以促进对外投资,因而能增加有效需求,有利于就业和克服经济危机;另一方面,贸易顺差所造成的货币,金银的输入,使国内货币数量增加,可以降低国内利率,有利于刺激国内投资。他写到:当以国正存在大量失业现象时,设工资单位相当稳定,灵活偏好亦相当稳定,而银行所遵守之成规也不大变更,“故在当时,政府当局关切贸易顺差实在是一箭双雕,而且也只有这个办法,当时当局既不能直接控制利率,又不能直接操重国内投资之其他引诱,则增加顺差,乃是政府可以增加国外投资之唯一直接办法;同

时,若贸易为顺差,则贵金属内流,故又是政府可以减低国内利率,增加国内投资动机之唯一间接办法”。然而,贸易顺差政策的作用受到两种限制:一是若国内利率下降所导致的总需求扩大引起工资单位上涨,国内成本增加,将对国际贸易顺差产生不利影响,因而增加顺差的努力归于失败;二是若国内利率下降至低于别国利率水平,以致刺激对外贷款,超过顺差额,则引起金银货币外流,前功尽弃。为此,凯恩斯告诫说:“政府当局为维持繁荣起见,必须密切注意贸易差额。若贸易为顺差,又不太大,则辟有鼓励作用;若为逆差,则可能很快就会产生顽固的经济衰退。

凯恩斯进一步指出,贸易顺差虽然对增加就业和克服经济危机有积极作用,但不应该过分依赖贸易顺差。因为“一国由贸易顺差得到的好处往往是他过蒙受的损失,故尤其应当自己克制,避免过火,不要使得一国之贵金属数量超过公平合理的限度;况且假使这种政策推行过火,会引起毫无意义的国际竞争,大家争取顺差,结果大家受损。另外,各国竞相追逐贸易顺差的结果,势必引起贸易限制。但是,并不是限制进口越严,国际贸易顺差就越大。就当代经验而论,战后欧洲各国都设法限制贸易,增加顺差,而结果适得其反。所以,“实行贸易限制政策也不一定能达到预期效果,因为由私人利益,行征无能,以及事情本身之困难等等原因。结果可能和愿意背到而驰。

宏观经济学凯恩斯主义与中国经济

宏观经济学课程研究报告 ——凯恩斯主义与中国经济1、凯恩斯理论 凯恩斯主义又称为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是根据凯恩斯的著作《就业、信息和货币通论》的思想基础上的经济理论,主张国家采用扩张性的经济政策,通过增加需求促进经济增长。凯恩斯主义的理论体系是以解决就业问题为中心,其基本理论观点是:社会的就业量却绝育有效需求。由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构成的有效需求,其大小主要取决于消费倾向、资本边际效率、流动性偏好三大基本心理因素以及货币数量,货币政策观。 凯恩斯首次提出了货币市场,打破了将实际领域与货币领域分开的两分法,这是对古典货币理论的最大突破,货币供求决定利率是凯恩斯货币理论的核心内容。 2、凯恩斯理论在中国经济上的应用 货币供给被假定为中央银行给定,所以只需要考虑货币需求与利率之间的相互关系。凯恩斯认为货币需求来源有三种动机:交易动机、谨慎动机和投机动机,前两者可以视为收入的函数,而第三种动机则可以视为利率的函数,即货币需求取决于实际收入和利率已知,当收入上升时,货币总需求增加;当利率上升时,货币总需求下降。利率在货币供求中起到了调节与杠杆作用。 我国近年来通过实施积极有效的财政政策、稳健的金融货币政策,特别是低利率政策和税收政策,有力的加强了政府对经济的宏观调控力度。就是运用了凯恩斯有关货币的理论。 3、我国经济现状 自金融危机的爆发以来,经济的迅速衰退席卷全球。而中国,这个已改革开放30年,全方位与世界接轨的国家,也不可避免的受到了严重的经济冲击。我认为我国目前经济现状的产生是由以下因素共同导致的。 (1)外部环境:欧洲主权债务危机不断加深,部分国家经济崩溃致使整个欧盟经济圈越陷越深,并使问题不断扩大。美国,作为当今世界的经济资本中心,大量加印钞票意图转嫁金融危机的做法使得全球经济受到影响。而中国作为其最大外汇储蓄国,美元的贬值造成人民币价值波动,引发国内经济因素的不稳定。国际资本异动等等情况使得中国面临外需回落、资本外逃、摩擦加剧和悲观预期的四重外部压力。 (2)内部环境:我国应对经济冲击主要通过中央政府的大力扶持,而想要经济快速增长就需要依靠投资、消费的拉动。在大规模投资中,银行信贷的超常增长又发挥了决定性的支撑作用。然而,无论是过高的投资比率还是过快的信贷增长,且不论其所蕴含的风险,其本身就注定是不可持续的。中国经济不可能再单单依靠投资的拉动来支撑增长目标的实现。因此,消费需求方面能否有切实的改善和提升,就成为中国保增长的决定性因素。但中国多年以来保守的消费观念也使得

凯恩斯的理论体系

凯恩斯的理论体系 一、凯恩斯之前的主导经济理论的主要论点 凯恩斯以前的主导经济理论是马歇尔为代表的新古典学派自由放任经济学说,又称传统经济学。这种学说是建立在“自由市场、自由经营、自由竞争、自动调节、自动均衡”的五大原则基础上的,其核心是“自动均衡”理论。认为在自由竞争的条件下,经济都能通过价格机制自动达到均衡;商品的价格波动能使商品供求均衡;资本的价格——利率的变动能使储蓄与投资趋于均衡;劳动力的价格——工资的涨跌能使劳工市场供求平衡,实现充分就业。因此,一切人为的干预,特别是政府干预都是多余的,什么也不管的政府是最会管理的政府,应该信守自由竞争、自动调节、自由放任的经济原则,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只会破坏这种自动调节机制,反而引起经济的动荡或失衡。 凯恩斯主义的理论体系是以解决就业问题为中心,而就业理论的逻辑起点是有效需求原理。其基本观点是:社会的就业量取决于有效需求,所谓有效需求,是指商品的总供给价格和总需求价格达到均衡时的总需求。当总需求价格大于总供给价格时,社会对商品的需求超过商品的供给,资本家就会增雇工人,扩大生产;反之,总需求价格小于总供给价格时,就会出现供过于求的状况,资本家或者被迫降价出售商品,或让一部分商品滞销,因无法实现其最低利润而裁减雇员,收缩生产。因此,就业量取决于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均衡点,由于在短期内,生产成本和正常利润波动不大,因而资本家愿意供给的产量不会有很大变动,总供给基本是稳定的。这样,就业量实际上取决于总需求,这个与总供给相均衡的总需求就是有效需求。 凯恩斯进一步认为,由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构成的有效需求,其大小主要取决于消费倾向、资本边际效率、流动偏好三大基本心理因素以及货币数量。消费倾向是指消费在收入中所占的比例,它决定消费需求。一般来说,随着收入的增加,消费的增加往往赶不上收入的增加,呈现出“边际消费倾向递减”的规律,于是引起消费需求不足。投资需求是由资本边际效率和利息率这两个因素的对比关系所决定。资本边际效率,是指增加一笔投资所预期可得到的利润率,它会随着投资的增加而降低,从长期看,呈现“资本边际效率递减”的规律,从而减少投资的诱惑力。由于人们投资与否的前提条件是资本边际效率大于利率(此时才有利可图),当资本边际效率递减时,若利率能同比下降,才能保证投资不减,因此,利率就成为决定投资需求的关键因素。凯恩斯认为,利息率取决于流动偏好和货币数量,流动偏好是指人们愿意用货币形式保持自己的收入或财富这样一种心理因素,它决定了货币需求。在一定的货币供应量下,人们对货币的流动偏好越强,利息率就越高,而高利率将阻碍投资。这样在资本边际效率递减和存在流动偏好两个因素的作用下,使得投资需求不足。消费需求不足和投资需求不足将产生大量的失业,形成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因此解决失业和复兴经济的最好办法是政府干预经济,采取赤字财政政策和膨胀性的货币政策来扩大政府开支,降低利息率,从而刺激消费,增加投资,以提高有效需求,实现充分就业。 总之,凯恩斯认为,由于存在“三大基本心理规律”,从而既引起消费需求

对凯恩斯主义经济政策主张的全面评价

1.凯恩斯理论产生的经济背景 凯恩斯的经济理论认为,宏观的经济趋向会制约个人的特定行为。18世纪晚期以来的“政治经济学” 或者“经济学”建立在不断发展生产从而增加经济产出,而凯恩斯则认为对商品总需求的减少是经济衰退的主要原因。由此出发,他认为维持整体经济活动数据平衡的措施可以在宏观上平衡供给和需求。因此,凯恩斯的和其他建立在凯恩斯理论基础上的经济学理论被称为宏观经济学,以与注重研究个人行为的微观经济学相区别。 凯恩斯经济理论的主要结论是经济中不存在生产和就业向完全就业方向发展的强大的自动机制。这与新古典主义经济学所谓的萨伊法则相对,后者认为价格和利息率的自动调整会趋向于创造完全就业。试图将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联系起来的努力成了凯恩斯《通论》以后经济学研究中最富有成果的领域,一方面微观经济学家试图找他他们思想的宏观表达,另一方面,例如货币主义和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家试图为凯恩斯经济理论找到扎实的微观基础。二战以后,这一趋势发展成为新古典主义综合学派。 2.凯恩斯为什么主张用通货膨胀的办法刺激资本主义经济 凯恩斯主义的理论体系是以解决就业问题为中心,而就业理论的逻辑起点是有效需求原理。其基本观点是:社会的就业量取决于有效需求。凯恩斯进一步认为,由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构成的有效需求,其大小主要取决于消费倾向、资本边际效率、流动偏好三大基本心理因素以及货币数量。 一般来说,随着收入的增加,消费的增加往往赶不上收入的增加,呈现出“边际消费倾向递减”的规律,于是引起消费需求不足。 由于人们投资与否的前提条件是资本边际效率大于利率(此时才有利可图),当资本边际效率递减时,若利率能同比下降,才能保证投资不减,因此,利率就成为决定投资需求的关键因素。

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要点

作业1: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要点 姓名:高蓓蓓学号: 201223155 班级:财管121 凯恩斯是一位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经济学者,他的理论对后世的经济学发展以及对经济的实际指导都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他开创了宏观经济的先河。 最早听到凯恩斯这个名字的时候,是在高中学到西方经济大萧条的时候,那时候失业人口骤增,凯恩斯认为要实现充分就业,就必须抛弃自由放任的传统政策,政府必须运用积极的财政与货币政策,以确保足够水平的有效需求。也就是国家干预政策取代自由放任政策。凯恩斯关于国家干预的政策主张有两大特点:其一是以稳定经济为目标;强调在经济萧条时,采用扩张性的宏观政策,而经济过度膨胀时,采用紧缩性的宏观政策。因此,后来的西方经济学者把凯思斯国家干预政策主张称为是“逆经济风向的”和“斟酌使用”的宏观经济政策。 其二是强调财政政策在稳定经济中的重要作用。为此,在经济衰退时,政府应实行赤字预算;通货膨胀时,政府财政预算应有结余.因此,这种不平衡的职能财政在目标和政策手段方面都具有最大的灵活性。 但是来到大学以后,我解除了凯恩斯理论更深层次的东西,根据以往学过的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凯恩斯革命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经济学研究的重点从稀缺资源最优配置转移到怎样克服资源闲置问题上来;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经常运行在小于充分就业的状态中;政府应采取积极干预经济政策,促使充分就业的实现。凯恩斯理论的核心内容是有效需求理论。首先我认为,凯恩斯经济学理论的基础和核心是有效需求原理,消费是一切经济活动唯一的目的,唯一的对象,就业需求必是总需求的限制。这是凯恩斯认为国民收入决定于有效需求,而有效需求原理的支柱又是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资本边际效率递减以及心理上的流动偏好这三个心理规律的作用,这三个心理规律涉及四个变量:边际消费倾向、资本边际效率、货币需求和货币供给。 在这里,凯恩斯通过利率把货币经济和实物经济联系到一起,打破了新古典主义学派把货币经济和实物经济分开的两分法,认为货币不是中性的,货币币值上的均衡利率要影响投资和收入,而产品市场上的均衡收入,又会影响货币需求和利率,这就是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相互联系和作用。 其中,边际消费倾向(MPC)是指消费者对于某一或某一类产品,消费额的变

凯恩斯主义概述

凯恩斯主义 凯恩斯主义,或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Keynesian economics)是根据凯恩斯的著作《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凯恩斯,1936)的思想基础上的经济理论,主张国家采用扩张性的经济政策,通过增加需求促进经济增长。 凯恩斯的经济理论认为,宏观的经济趋向会制约个人的特定行为。18世纪晚期以来的“政治经济学”或者“经济学”建立在不断发展生产从而增加经济产出,而凯恩斯则认为对商品总需求的减少是经济衰退的主要原因。由此出发,他认为维持整体经济活动数据平衡的措施可以在宏观上平衡供给和需求。因此,凯恩斯的和其他建立在凯恩斯理论基础上的经济学理论被称为宏观经济学,以与注重研究个人行为的微观经济学相区别。 凯恩斯经济理论的主要结论是经济中不存在生产和就业向完全就业方向发展的强大的自动机制。这与新古典主义经济学所谓的萨伊法则相对,后者认为价格和利息率的自动调整会趋向于创造完全就业。试图将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联系起来的努力成了凯恩斯《通论》以后经济学研究中最富有成果的领域,一方面微观经济学家试图找他他们思想的宏观表达,另一方面,例如货币主义和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家试图为凯恩斯经济理论找到扎实的微观基础。二战以後,这一趋势发展成为新古典主义综合学派。 历史背景 约翰·梅纳德·凯恩斯是对当时感受到占支配地位的假设和理论越来越受到冲击的思想家,作家和艺术家之一。当物理学开始质疑绝对时间的必要性,作家们开始质疑叙事结构,作曲家开始质疑调性的和谐是否必须的时候,凯恩斯开始质疑当时经济学上的两大支柱:首先是货币是否必须要有一个牢固的基础,一般用的是金本位,其次就是萨伊法则所认定的,如果需求减少,则供给或者价格也会相应减少,从而重新达到平衡。 凯恩斯自己与伦敦的布卢姆茨伯里区有着紧密的联系,而且陶醉于改变人们思想的氛围。正是这一经历和凡尔赛条约的签订使他最终决定与传统理论决裂。1920 年他写出了《和平的经济後果》这篇文章,文中他不光阐述了他认为的凡尔赛条约的整体经济後果,而且确立了他作为一个有可以影响国家决策的实际从政经验的经济学家的地位。 20世纪30年代,凯恩斯发表了一系列关于国家权力和整体经济趋势的效果的文章,发展了货币政策不仅仅是一个固定的参照物的理论,他越来越相信经济系统不会自动地沿着一个曲线即经济学叫所谓的最优生产水平前进。可是他既没有找到证据,也没有找到一个形式来表达这些思想。 30年代晚期,全球化的经济系统开始冲击英国——当时居于中心地位的国家。为了利用竞争优势,英国按照自由贸易政策,从其它地方进口食品和其他低价值商品,并用节约出来的劳动制造高价值的商品用于出口。这一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的应用使英国达到了帝国的颠峰,并控制了包括印度、埃及和广阔的殖民地以及其经济和军事上不同英国的盟国如加拿大和澳大利亚。 随着德国经济的崩溃和超通货膨胀的来临以及後来被称为大萧条的全球生产衰退的到来,对金本位,经济自动调整的特性以及以生产带动经济的模式的批评开始浮出水面。数十个不同的学派争奇斗艳。凯恩斯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传播着一个简单的观点:大萧条之所以产生是因为三十年代的时候在生产和投资领域有一股投机的风潮——当时的工厂和运输网络远远超出了当时个人的支付能力。对“需求不足”的重视和他创造的允许政府能够调控经济中的关键组成部分的形式使当时的众多年轻经济学家接受他的理论和方法。 也有众多的经济学家反对他的理论,认为导致萧条的根源不是需求的缺乏,而是对商业的信心;所以正确的方法应该是削减政府开支,从而恢复对重返金本位的信心。 凯恩斯的理论 凯恩斯认为生产和就业的水平决定于总需求的水平。总需求是整个经济系统里对商品和服务的需求的总量。在微观经济理论中,价格、工资和利息率的自动调整会自动地使总需求趋向于充分就业的水平。凯恩斯指出当时生产和就业情况迅速恶化的现实,指出理论说得再好,事实上这个自动调节机制没有起作用。问题的关键在于“需求不足”是否存在。根据古典主义经济理论——《通论》以前实践中常用的说法——需求不足只是衰退和经济混乱的症状而不是原因,因而在一个正常运行的市场中是不会出现的。 古典经济学理论认为在一个经济体系中达到充分就业的关键是两点:一是供给和需求的相互作用决定商品的价格,价格的不断变动反过来导致供给和需求的平衡;二是这个系统创造的新的财富可能会被保存起来用于将来消费或者用于投资将来的生产,同样有一个供求机制决定着这个选择。存款的利息率遵循同价格一样的机制,即它是货币的价格。 即使是在“大萧条”最严重的年份,这一理论仍然把经济的崩溃解释为缺乏有力的刺激生产的机制。所以合适的

对凯恩斯经济理论的评价

5.4.7 对凯恩斯经济理论的评价 凯恩斯经济理论,是当代西方宏观经济学,特别是经济增长理论的基础。不论今天的哪个经济学派,不论它如何反对凯恩斯的具体经济观点,但是他们的经济学架构和模型机理,都与凯恩斯架构一样。所不同的仅仅是参数的争执和最优化目标的设计上。 凯恩斯经济理论,与当代西方经济学各个流派,最大的区别在于适应性预期和理性预期、以及经济增长的优化目标上。关于适应性预期和理性预期,这里不再多说了。在经济增长优化目标上,凯恩斯追求一个资本极大丰富,资本边际收益为0,从而不再有资本稀缺性,以实现按劳分配的增长目标。这本质是建立在人口不能迅速增加,生产函数又为一次齐次的基础上。后来的新经济增长理论提出了人力资本的概念,使得资本增长的同时,即便人口不增加,但人力资本也在同步增长,从而某种程度上否决了凯恩斯关于资本极大化下边际利润为0的梦想。由此当代西方经济学提出了其它优化目标,例如消费贴现最大化等目标。 其它基础性的理论分析框架,都是相同的。 虽然当代西方经济学对于凯恩斯的投资储蓄恒等式、供需分析存在理解上的误区,但这在作为西方经济学主体的经济增长理论中,由于理性预期假设,使得这种误区已经幸运地被逃避了。这使得出现一个滑稽的现象:一个学生能轻易地学懂高深的经济增长理论,但他却必然要在最简单的IS-LM模型面前焦头烂额。 同时,由于对凯恩斯经济理论及概念的误解,使得不少研究西方经济学的学者居然认为,研究供需问题用IS-LM模型,研究增长效用最大化用经济增长理论;经济增长理论没有研究IS供需问题。因为在他们看来,经济增长理论只是研究如何生产、分配、储蓄、投资和再生产,以获得增长最优目标。而事实上,经济增长理论的模型中(见本书5.18式),所出现的资本边际收益等于利率这一项,就已经是凯恩斯经济逻辑下的产品市场供需平衡分析,可以说,这比当代经济学理解的IS-LM分析更接近凯恩斯的均衡分析本意。 凯恩斯经济理论,不用说,也是今天学生们理解课堂上所学的西方宏观经济学教材的基础。消费、投资、储蓄等概念的理解,国民收入恒等式的含义,供需关系及其均衡或失衡的含义,再生产的流程,都是十分核心的内容。不了解这些,就不可能理解真正的西方宏观经济学。对于凯恩斯模型架构上发展起来的当代经济学增长理论,本书将在5.5节分析。这里本书谈谈凯恩斯宏观经济学模型的问题(由于凯恩斯宏观经济架构也是当代西方宏观经济学的架构,所以这些问题也是当代所有西方宏观经济理论的问题)。 (1)供需关系 生产、分配和消费中的供需关系,应当包括:1、投资产品的供给和需求的平衡;2、消费产品的供给和需求的平衡;3、投资产品与消费产品之间的平衡(这是因为任何投资品最后都要成为消费品,所以投资品和消费品之间有物理上的联系和利润上的要求)。 关于资本和消费部类的划分及实物补偿和流通上,马克思经济理论的再生产公式与本书思想具有一定相似之处。但在供需分析及货币分析上,又有根本区别。本书1.1.4节“西方经济学的错误和问题”、1.2.1节“第一部分经济总体的运行平衡:国计学运行模型”及4.5.5节“重农学派创始人魁奈”第(3)部分“经济表”)对已经对此进行了初步阐述。更具体的分析,将在本书6.4节“国计学中观平衡增长模型”中进行。 凯恩斯经济理论只考察了第1种平衡,即投资产品的供给和需求的平衡。其供需理论,在于分析投资的利润与货币的利息所导致的资本供求关系。 而对于消费产品的供给与需求的平衡,凯恩斯虽然承认边际消费倾向是不稳定的,但为了按照他的思路分析,他仍旧假定既定的边际消费倾向为常数,以回避掉对消费产品的供需分析。很显然,边际消费倾向这个数据,就应该是消费品的供需关系作用之结果。消费品供需关系的变化,将引起边际消费倾向的变化。如果按照凯恩斯仅仅用一个边际消费倾向的常数作为

合二战后到20世纪70年代美国等西方国家经济发展,对凯恩斯主义的经济政策主张进行全面评价

结合二战后到20世纪70年代美国等西方国家经济发展,对凯恩斯主义的经济政策主张进行全面评价。 答:评价: 一、凯恩斯理论产生的经济背景: 1、震撼世界的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大危机: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爆发了历史上空前的严重的经济大危机。1929年10月24美国纽约华尔街股市暴跌成为这次危机的起火点,之后迅速波及到美国全部产业界,最终席卷了整个西方世界。资本主义世界到处商品充斥,生产萧条,商店关门,生产力大量闲置和毁灭,出现普遍的生产过剩,千百万失业者挣扎在饥寒交迫中。 2、政府干预经济思潮的流行:20世纪30年代,西方国家正深深地陷在经济大危机中。当时美国经济学界和政治的一些人就开始建议政府采取干预措施和运用经济政策来调节治理危机,以至于逐渐形成了一股要求政府干预经济的思潮。 3、罗斯福推行“新政”的成功:1933年3月,在经济危机中,佛兰克林?罗斯福就任美国总统,他深受当时美国社会上要求政府干预经济思潮的影响,一进白宫就要求美国国会授以“紧急全权”,并宣布实行“新政”。所谓“新政”实质上是一系列工业、农业、财政、金融、对外经济的政策的总称,其中心内容是运用国家政权的力量来调节和干预国民经济的运行,对付经济危机。“新政”具体内容是多方面的,首先是颁布各种紧急法令,以稳定金融、稳定物价、调节生产、保障利润。进而实行大规模的公共工程,运用赤字财政政策和通货膨胀政策来刺激经济,强化政府对经济的直接干预。“新政”的推行对于解救经济危机、促进经济复苏、减少失业确实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表现出了政府干预经济的强大力量。罗斯福推行“新政”的成功,成为凯恩斯主义形成的实践先导。 二、凯恩斯为什么主张用通货膨胀的办法刺激资本主义经济:凯恩斯主张的是用调节总需求的方法来刺激经济,他的理论是说国家有空闲的生产能力,是总需求的不足导致这些空闲能力不能得到充分利用,于是需要刺激需求,由政府来扩大财政支出,即课本上所说的政府购买,这样短期内会使总需求曲线右移,在与总供给曲线交于新的均衡点处时物价上涨了,物价上涨是扩大总需求带来的结果,而不是说要用通胀来刺激经济;你可以参见总需求和总供给模型来分析物价上涨。也可以这样理解,政府购买扩大,则对产品和劳务的需求增多,则物价上涨。 三、凯恩斯货币政策主张的特点:凯恩斯主义的理论体系以解决就业问题为中心。其基本观点是:社会的就业量取决于有效需求,有效需求由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构成。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使得消费需求不足,资本边际效率递减规律和人们对货币的流动偏好引起投资需求不足,造成有效需求不足,形成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解决失业和复兴经济的最好办法是政府干预经济,采取赤字财政政策和膨胀性货币政策来扩大政府支出,降低利率,从而刺激消费,增加投资,以提高有效需求,实现充分就业。 对凯恩斯理论的评价:1、成功方面:凯恩斯主义经济政策是刺激增长的扩张性政策,而且政策的实施主要通过政府干预,采取种种措施增加全社会的货币总支出、扩大有效需求,其中以扩大政府开支为中心内容的膨胀性财政政策为主,以增加货币供应量为核心的膨胀性货币政策为辅,再配之以管制工资,无价的收入政策和改善结构性失业的劳工政策,以及对外经济扩张的外贸政策等。凯恩斯主义政策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调节机制,特别是在缓解经济危机、减少失业和促进经济发展方面取得过显著疗效。在战后近四分之一世纪里,西方各国工业生产增长了近三倍,其速度之快是前所未有的,经济周期也较为缓和,失业率大为下降。以凯恩斯主义的典型试验基地的美国为例,1942年开始执行凯恩斯主义的膨胀性经济政策,当年的政府开支比上年增长了一倍,而失业率则从上年的9.9%降到4.7%。此后30年间,美国经济一直保持平稳增长的势头(实际国民生产总值

凯恩斯主义及政府干预

凯恩斯主义概论及启示 摘要:论述了凯恩斯主义的发展过程,以及凯恩斯的主要政策主张,并对中国政府的经济干预工作和手段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凯恩斯主义;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政府干预; 一、凯恩斯主义的发展 凯恩斯主义是以英国著名经济学家约翰?梅纳德?凯恩斯(John Maynard Keynes)的理论为基础,主张国家干预经济政策以实现充分就业和经济增长的一个当代西方经济学派。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频繁爆发,尤其是在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出现空前的经济危机,强烈震撼了资本主义的经济基础也无情摧毁了新古典经济学的理论基础。凯恩斯在李嘉图、马克思和卡莱茨基等人思想的启发下,在“大萧条”不久就提出了救治市场经济危机的良方——政府干预主义思想。提出政府干预机制在一定时期内可作为经济政策指导的基础,政府的介入可克服市场机制的盲目性。 这时凯恩斯(Keynes)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The General Theory of Employment Interest and Money)顺时应势出版。他的基本政策思路是政府要承担干预经济生活、实现充分就业的责任。此书的出版,标志着现代西方经济学的诞生以及经济自由主义占统治地位向国家干预占统治地位的巨大变革,也使得国家干预经济理论由配角变成了主角。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50~60年代由于各种条件的组合,凯恩斯的处方取得明显成功,西方经济经历了长达20年的低失业率和低通货膨胀率的“黄金时代”。凯恩斯理论经过补充和修正得到迅速发展和传播,凯恩斯主义成为西方经济学界占支配地位的主流经济学。但60年代后期由于西方国家经济“滞胀”现象的出现,迫使凯恩斯主义的继承者们改进原有理论,形成了以萨缪尔森为代表的“新凯恩斯主义”,使国家干预主义与经济自由主义出现相互融合的趋势。 二、凯恩斯主要政策主张 首先市场机制不是万能的,市场缺陷的存在是客观的必然的,而市场的缺陷不能用市场的办法来解决,能调节市场机制,弥补市场缺陷,纠正市场失灵的只有靠政府的宏观调控力量,只有政府对经济积极有效的干预作用才能保证经济的持续繁荣,政府对经济活动的五大功能:宏观经济的制衡功能、市场竞争的保护功能、整体效益的优化功能、经济结构的协调功能、公平分配的维护功能使现代政府对经济的有效干预成为必然。 在有效需求不足理论的基础上,凯恩斯主张需求管理政策。不能仅仅靠私人经济力量的自发调节。凯恩斯全面地论述了其经济理论和政策主张,认为“萨伊定律”并不成立,供给不能自动创造需求,资本主义经济也不能自动地达到均衡。因为,在边际消费倾向一般比较稳定的情况下,人们总是把所增加收入的大部分用于储蓄,而不是消费,这使得有效需求经常地表现为不足,社会总供给和社会总需求难以自动实现均衡。所以,为了解决有效需求不足的问题,凯恩斯主张放弃经济自由主义,代之以国家干预的方针和政策。国家干预的最直接的表现,就是实现赤字财政政策,增加政府支出,以公共投资的增量来弥补私人投资的不足。增加公共投资和公共消费指出,实现扩张性的财政政策,这是国家干预经济的有

新古典宏观经济学与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的区别

新古典宏观经济学与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的区别 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理论依赖于四个假设条件,即:个体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理性预期,市场出清和自然率的假说。 关于个体经济利益最大化的的假定。新古典宏观经济学认为,宏观经济现象是个体经济行为的结果。宏观经济理论必须具有微观理论的基础,特别是要符合追究个体经济利益最大化这个微观经济学的基本假定。 关于理性预期的假定。理性预期包含三层意思:其一是,作出经济决策的经济主体是理性的,为了追求自身的最大经济利益,他们总是力求对未来做出正确的预期。其二是,为了做出正确的预期,经济主体总是会力图得到有关的一切信息。其三是,经济主体在预期是不会犯系统性的错误。也就是说,经济主题会随时根据他所看到的新的信息修正预期。所以,从整体和中长期来看,人们会准确地预期到会趋向于实际数值的经济变量的值。 关于市场出清的假设是指工资和价格都具有充分的灵活性,都可以根据供求情况迅速进行调整。这样市场就不会出现超额供给。因为如果产品市场出现超额供给时,价格就会下降直至商品价格降到使购买者愿意购买为止,同样的,如果劳动市场出现超额供给,工资就会下降,直到使雇主愿意在某一工资水平上雇佣失业者。因此,每个市场都会处于均衡状态。 关于自然率的假说。任何一个市场经济中都存在自然失业率,其大小取决于该社会的技术水平、资源数量等因素。经济政策可以暂时影响实际失业率和自然失业率之间的大小关系,但在长期中无效。 凯恩斯主义经济学认为,宏观经济政策的目的和效果就在于使经济社会脱离自然失业的状态,但新古典宏观经济学派认为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这种做法是不必要的,即使有必要,按照理性预期的假设条件也不可能达到目的。也就是说宏观经济政策无效。 凯恩斯主义者认为人们只能根据过去的信息而预测未来,而新古典学派认为这种预期是错误的,人们在预测未来时,除了已过去的事实作为依据也要考虑事态在将来的变化。例如,人们在估计某商品的价格时除了考虑历史价格,也会考虑到将来的变化对供给的影响。所以说这种预期不符合现实。 凯恩斯主义经济学认为工资和价格是刚性的。他们认为,虽然从理论上说,工资和价格应该灵活的涨落以便保持均衡,但是,实际地观察表明二者并不随时发生变动,因此二者的刚性是客观存在的事实。凯恩斯主义者认为,正是由于工资和价格的刚性,所以市场上的供求量未必经常相等,即市场处于非出清或不出请的状态,这一点与新古典学派完全相反。 凯恩斯模型在短期中有效,而古典模型在长期中有效。价格调整的速度也就是总供给曲线要经过多长时间才能从水平转为垂直是一个正在积极探索的领域。

对凯恩斯经济学的认识

内容摘要:[摘要] 凯恩斯主义从产生到现在已发展七十年,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凯恩斯经济学、新古典综合派、后凯恩斯学派、新凯恩斯学派。而后三个学派都是在凯恩斯经济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凯恩斯经济学的产生象征着真正意义上西方宏观经济学的诞生。 [摘要] 凯恩斯主义从产生到现在已发展七十年,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凯恩斯经济学、新古典综合派、后凯恩斯学派、新凯恩斯学派。而后三个学派都是在凯恩斯经济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凯恩斯经济学的产生象征着真正意义上西方宏观经济学的诞生。 [关键词] 凯恩斯经济学核心思想缺陷 一、凯恩斯经济学产生的背景 1.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的直接产物。凯恩斯经济学正是在这样一种符合统治阶级和统治集团愿望的新经济学,它是1929年~1933年大危机的直接产物。 2.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必然产物。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开始出现。在大战期间,这种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并带有非常时期的军事性质。面对着迅速发展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统治阶级和统治集团希望一种新经济学,要反对自由放任主义,主张国家干预主义;要讲“一只看得见的手”的作用,不要只讲“一只看不见的手”的作用;要维护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要在理论上论证在实践中已经在做的事,而不是持反对或批评立场。凯恩斯经济学正是在这样一种符合统治阶级和统治集团愿望的新经济学,它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必然产物。 3.凯恩斯经济学产生的学术背景。在凯恩斯经济学产生和传播以前,占统治地位的经济学是以马歇尔、庇古等人为代表的传统经济学,被西方称作为“新古典经济学”。而凯恩斯经济学批评了新古典经济学里面的就业理论,继承了重商主义的国家干预学、马尔萨斯的有效需求不足学、孟德维尔的高消费促进繁荣的学说和霍布森的过度储蓄导 致失业和经济萧条学说。 二、浅谈凯恩斯经济学的核心思想 凯恩斯在1936年所发表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以后简称《通论》)一书标志着一个新经济学时代的开始。凯恩斯《通论》的核心是就业不足均衡理论。被凯恩斯称之为“古典经济学派”的经济学家一直断言在自由竞争下的市场力量会使经济趋于充分就业均衡,这也就是市场自动调节论作为经济自由主义一个重要理论支柱的表现。 凯恩斯则认为,在自由竞争下“充分就业均衡”是一个特例而“就业不足均衡”却是其通例。古典派理论的各前提,只适用于一种特例,而不适用于通例。它所假定的情况是均衡诸可能位置的一个限界点。 凯恩斯,对于资本主义市场不具有达到充分就业均衡的调节能力的论证,集中于他的有效需求分析。他认为,在通常情况下,社会的有效需求是不足的。有效需求是由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构成的。而在对这两方面需求的分析中,凯恩斯具体地对于传统经济的两个主要基本原理提出异议。 1.旧传统经济学派所公认的所谓萨伊定律,即所谓供给自行创造需求,从而一商品的出售就是另一商品的购买,一商品的生产必然给另一商品开辟了销路,社会上商品的供求必然是相等的理论。

凯恩斯的主要经济主张及其对我国宏观经济调控有什么现实意义

凯恩斯主义与中国经济的宏观调控 摘要:约翰·凯恩斯是西方宏观经济学的开创者,他的理论和政策立足于对社会经济总量的分析,研究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如何运用财政、金融和货币手段对经济进行全方位的干预;当前中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初步确立,充分发挥政府宏观调控的职能以保证经济的正常运行,是经济理论界和政府管理部门面临的重大课题。因此,研究和借鉴西方宏观经济学的理论特别是凯恩斯主义,对于指导中国经济的宏观调控有着重要意义。 关键词:凯恩斯就业投资宏观调控 在任何市场经济社会,市场机制都是资源配置和社会经济运行的基础性调节手段。年,中共十四大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加入后,中国经济又进一步明确了市场化的取向,市场机制必将完全取代传统的计划机制作为经济运行的基本调节手段,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必须在市场和政府之间做出非此即彼的选择,我们当然需要市场,但我们也需要政府,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更需要强有力的国家宏观调控。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百年历史验证了单靠发挥市场机制,不能保证经济的稳定增长和持续繁荣,西方周期性的经济危机也暴露了自由市场经济的弱点,凯恩斯主义无疑成为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政府干预经济的理论源泉。那么,凯恩斯主义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践是否具有指导和借鉴作用呢?本文试就这一问题进行探讨。一﹑“凯恩斯主义”产生的时代背景 “凯恩斯主义”是英国著名经济学家约翰·凯恩斯(—年)提出的以政府干预经济的政策为核心,包括赤字财政政策﹑通货膨胀政策和扩大对外贸易政策在内的一整套稳定经济的政策主张。凯恩斯的经济理论和经济政策是通过“凯恩斯革命”对他所谓的“古典经济学”

的变革而建立的。早期的凯恩斯曾经是“古典经济学”的信奉者,他崇拜市场机制的作用,认为“自由放任”的政策能够确保“充分就业”和经济稳定发展。但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资本主义制度的尖锐矛盾,特别是年开始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和长期的大萧条,将“古典经济学”宣扬的“自由放任”和市场机制的乐观论调一扫而光。凯恩斯作为一位面向现实的经济学家,比同时代的许多人都更早﹑更敏锐地察觉和更深刻地感受到传统经济理论与“一战”后垄断资本主义时代的格格不入,于是他逐步走向了怀疑﹑批评和修正“古典经济学”的道路。在年至年间,凯恩斯首先在失业﹑保护关税等实际问题上同“古典经济学”决裂,同时也在理论上独辟蹊径。年,他发表了《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以下简称《通论》)一书,以“反危机”为目的,系统地提出了他的经济理论以及相应的经济政策纲领。这本书轰动了资本主义世界,西方经济学家把凯恩斯主义称为“凯恩斯革命”,把《通论》比做斯密的《国富论》﹑李嘉图的《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也有人把《通论》与马克思的《资本论》相提并论,甚至还有人将凯恩斯比作经济领域里的达尔文或哥白尼。 二次大战结束后,凯恩斯作为英国的代表参加了布雷顿森林会议,是战后新经济体系“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倡导者之一。在世纪年代以前的多年里,凯恩斯的政策主张是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政策的重要依据,并对缓和经济危机和失业问题收到了一定的效果。 二﹑凯恩斯的主要经济理论 “凯恩斯主义”的核心是改变“自由放任”主义,实行政府干预

凯恩斯主义之后的宏观经济学理念

凯恩斯主义之后的宏观经济学理念 20世纪60年代,美国经济奉行凯恩斯主义的指导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功,这为应用经济学家带们来了无可比拟的满足感。凯恩斯主义原理在财政政策和经济活动之间建立了一种简单的数量关系。这种数量关系不仅在数量上通俗易懂,而且在经济的应用中给人们带来切身的好处。就像应用化学或物理学一样,这种经济学允诺以一种直截了当的方式实现经济扩张,虽存在对这种允诺抱有怀疑的人士,但肯尼迪-约翰逊总统时期的持续稳定繁荣局面显然打消了这些念头。然而,到了20世纪70年代,政府的巨额赤字和货币的快速增长终于导致了经济的“滞胀”。尽管根据凯恩斯主义,承担通胀的风险可以降 低失业率、实现经济增长。 我们不能说这些预测总是失准或者其所根据的学说在根本上是 错误的。凯恩斯主义革命从其在美国取得的成功来看是一场方法论的革命。这场革命最重要的几个特征有:在宏观经济学向数量的、科学的学科进化;在对经济进行确切的数据描述方面的依赖;政府官员对技术性知识越来越强的依赖,以及在调控经济方面对数控理论的引入。正是因为凯恩斯主义理论如此有利于明确计量模型的形成,它才能在上世纪六十年代的美国取得主导的科学地位。 从应用角度来看,宏观模型主要回答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重要的经济变量比如通货膨胀率和国民生产总值在未来某一时期会 怎样变化,这称为经济预测;第二个问题是:一个变量外生变化会对

其它变量产生怎样的影响,这称为经济分析。所有凯恩斯模型都有一个共同要素,那就是通货膨胀和实际产出之间的均衡:通货膨胀率越高,实际产出越高(失业率越低)。例如,20世纪60年代晚期的模型预测美国失业率将维持在4%,这与4%的年通货膨胀率相一致。以这预测为基础,当时许多经济学家敦行实施有的通货膨胀政策。然而众所周知,政策产生了30年代以来最高的失业率。这是经济计量上的大规模失败。 在理论界,结构性模型也受到了许多经济学家的批评。其中最著名的三个批评来自于:Lucas(1976)、Sims(1980)、Hendry(1985)。Lucas认为结构性模型的外部参数会随着外部性因素发生变化,因此无法用于政策性分析。Sims认为结构性模型施加了许多不可信的识别因素。Hendry则认为该模型存在设定错误。受卢卡斯批评的影响,宏观经济学家发展出了包含理性预期和跨时最优的动态一般均衡(DSGE)模型;基于时间序列的实践成果,辛木思将向量回归(VAR)模型引入宏观经济学。亨德瑞等人则创立了从一般到特殊的LSE建模方法。 大多数经济学研究者长期在否定古典宏观经济模型方面追随凯恩斯,认为古典模型无法解释经济总量时间序列的重要特征。或许古典模型最重要的失误就是价格或工资水平以及货币存量(总需求)与总产出或就业之间的正相关性。古典模型的静态分析通常表明产出和就业水平的决定与价格和总需求的绝对水平毫不相关。但时间序列中广泛存在的正相关性似乎和总需求与产出之间的因果关系相一致。凯恩

凯恩斯主义的宏观经济学主要思想

简述凯恩斯主义的宏观经济学主要思想,并对其评价 食品科学学院 3115818020 马建彬 凯恩斯主义的宏观经济学主张国家采用扩张性的经济政策,通过增加需求促进经济增长。即扩大政府开支,实行财政赤字。刺激经济。维持繁荣。 凯恩斯的经济理论认为,宏观的经济趋向会制约个人的特定行为。凯恩斯认为对商品总需求的减少是经济衰退的主要原因。由此出发,他认为维持整体经济活动数据平衡的措施可以在宏观上平衡供给和需求。 凯恩斯认为生产和就业的水平决定于总需求的水平。总需求是整个经济系统里对商品和服务的需求的总量。在微观经济理论中,价格、工资和利息率的自动调整会自动地使总需求趋向于充分就业的水平。凯恩斯指出当时生产和就业情况迅速恶化的现实,指出理论说得再好,事实上这个自动调节机制没有起作用。问题的关键在于“需求不足”是否存在。 凯恩斯的消费理论认为社会的消费取决于三个方面的因素:(1)所得数量。(2)客观环境因素。 1、工资单位之改变; 2、所得与净所得之差别; 3、资产的货币价值的变动; 4、时间贴现率; 5 、财政政策之改变;6、个人对未来收入的预期。以上除工资单位因素以外的其它因素在短期内都不会有太大变动,所以对消费也不会有重大影响。因此,消费是真实所得的较稳定的函数。它还有三大假设: 1.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2. 收入是决定消费的最重要因素。3.平均消费倾向(APC)会随着收入的增加而减少。 凯恩斯主义的推演逻辑是从充分就业开始的:1.以往假设的充分就业均衡建立在萨伊定律基础之上,其前提是错误的,因为总供给与总需求函数的分析结果显示,通常情况下的均衡是小于充分就业的均衡;2.之所以存在非自愿失业和小于充分就业的均衡,其根源在于有效需求不足;因为总供给在短期内不会有大的变化,所以就业量就取决于总需求;3.有效需求不足的原因在于“三个基本心理因素,即心理上的消费倾向,心理上的灵活偏好,以及心理上的对资本未来收益之预期”;4.政府不加干预就等于听任有效需求不足继续存在,听任失业与危机继续存在;政府须采取财政政策刺激经济而非货币政策,增加投资,弥补私人市场之有效需求不足。 凯恩斯消费理论可以概括为总需求理论。宏观经济理论分析的主要

现代西方主要经济学流派观点及政策主张比较

C O N T E M P O R A R Y E C O N O M I C S 【摘要】本文按现行的一般标准将现代主要西方经济学流派划分为两大类,通过对各主要西方经济学流派历史渊源、主要特点进行简单阐述,进而详细比较了其主要理论观点和政策主张的分歧。通过对现代主要西方经济学流派两大类别中各流派和两大类别间各流派的比较、归纳,为全面系统地掌握现代西方经济学理论提供了一定参考。 【关键词】西方经济学流派理论观点政策主张 一、现代主要西方经济学流派的划分 现代经济学一般指1936年凯恩斯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发表以后流行于欧美国家和某些其他国家与地区,并一直延续至今的经济学说。 西方经济学理论从20世纪30年代中期以后不断发展变化,并且衍生出许多具体的流派。各流派都有各自的理论观点及政策主张,他们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既有一致、又有冲突。按照现行的一般标准,基本上是以西方经济学家们对经济活动的基本指导原则,即以如何看待国家和市场对经济的作用为标准,将现代主要经济学流派主要分为两大类:国家干预主义的各流派和经济自由主义的各流派。其中国家干预主义的主要流派有凯恩斯主义、新古典综合流派、新剑桥学派等;经济自由主义的主要流派有现代货币主义学派、理性预期学派等。 二、国家干预主义主要流派起源概述 1、凯恩斯主义。凯恩斯的经济思想最早属于英国剑桥学派,以研究货币理论和货币政策著称。1929—1933年资本主义各国经济大萧条,而传统的新古典经济学却无法从理论上解释,更无法从政策上提出摆脱经济困境的办法。正是这场经济大危机使凯恩斯的经济思想和政策主张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1936年他发表了著作《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否定了新古典经济学市场经济可以自动维持经济充分就业的主张,提出了一整套新的有效需求理论,并主张通过国家对经济生活进行积极干预以消除大规模失业、摆脱经济萧条。由于这些理论观点和政策主张被认为是对以马歇尔、庇古为代表的新古典经济学自由放任经济思想和政策主张的革命,所以称其为“凯恩斯革命”。这标志着现代宏观经济学的产生,也形成了以国家干预经济思想为基础的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凯恩斯主义经济学长期占据主流地位。 在“凯恩斯革命”之后,为了学习、运用和推广凯恩斯提出的新理论、新方法,凯恩斯主义的追随者对其理论进行了大量的注释、补充甚至改进,这些人形成了后凯恩斯经济学派。20世纪五、六十年代,后凯恩斯经济学派形成了两大主要分支,一支是以美国经济学家为主的新古典综合学派,另一支是以英国经济学家为主的新剑桥学派。 2、新古典综合学派。被称为“凯恩斯时代”的20世纪40—60年代,美国经济持续稳定增长,此时新古典经济学的一些理论和观点逐渐回归,并渗透、融合进凯恩斯的经济理论,于是新古典综合学派应运而生。新古典综合学派在理论体系最完整的体现就是1948年萨缪尔森的《经济学》教科书。此外,随着形势的发展,70年代后新古典综合学派还广泛吸纳了其他学派的观点。新古典综合学派的出现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平息了“凯恩斯革命”后西方经济学界的争论和分歧。凯恩斯的经济理论也基本上被大多数经济学家折中的接受了。 3、新剑桥学派。新剑桥学派是“后凯恩斯主义学派”在英国的重要分支。因为该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都在英国剑桥大学任教,而其理论又与以马歇尔为代表人物的剑桥学派的新古典经济学理论相背离,于是被称为新剑桥学派。新剑桥学派的经济学家认为新古典综合学派把新古典经济学的微观经济理论与凯恩斯的理论结合起来,以弥补凯恩斯经济学的缺陷和不足,是对凯恩斯经济思想原意的歪曲,是经济理论发展的倒退。他们认为新古典综合学派的经济学是冒牌的凯恩斯主义。 三、经济自由主义主要流派起源概述 1、现代货币主义学派。现代货币主义学派是20世纪50年代中期在美国出现的重要经济学流派。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凯恩斯主义的扩张性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虽然对刺激经济发展、缓和经济危机起了很大的作用,但也引起了长期持续的通货膨胀。60年代通货膨胀继续发展,到70年代初出现了经济停滞和通货膨胀并存的滞胀的局面。于是,现代货币主义学派在英美等国异军突起,他们自称是“凯恩斯革命”的反革命,鼓吹货币的重要作用,主张以控制货币数量的金融政策来消除通货膨胀,保证经济的正常发展。但是现代货币主义者内部仍存在着分析方法、理论模型和假设条件的不同,无法将其看作完全统一的思想流派。因此,这里介绍的现代货币主义流派,主要是介绍米尔顿·弗里德曼的有关理论和政策主张。 2、理性预期学派。20世纪70年代,西方各国陷入了严重的通货膨胀、大量失业和经济停滞并存的困境,战后流行多年的凯恩斯主义的经济理论和政策既无法解释,也无法解决该困 现代西方主要经济学 流派观点及政策主张比较○刘茜(河南科技学院新科学院河南新乡453003) 理论探索 158 《当代经济》2009年7月(上)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