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教科版小学科学四上说课稿

教科版小学科学四上说课稿

教科版小学科学四上说课稿
教科版小学科学四上说课稿

教科版小学科学

四年级上册

全册说课稿

一、溶解

《水能溶解一些物质》说课稿

东城办中心小学杨英

一、说教材:

我今天说的是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第一课《水能溶解一些物质》,本节是溶解单元的起始课。教材呈现了三个活动:活动一,学生通过观察、比较食盐、沙在水中变化的不同,认识溶解这一概念;活动二,通过观察面粉在水中的变化,加深对溶解和不溶解的理解。活动三,通过学习使用过滤的方法,理解溶解的本质特征。这一课是在三年级初步认识水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为今后研

究水是怎样溶解物质的,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不同等知识提供感性和理性的基础。

根据新课标要求和学生的认知水平,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过亲身实验,细心观察实验过程,并能用自己的话描述几种固体与水的混合物。

2、使学生了解有些物质可以溶解于水中,有些物质却不能溶解于水中。

3、能用过滤的方法分离几种固体与水的混合物。

4、感知溶解了的物质是不能从水中分离出来的,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溶解问题的兴趣。

根据教材内容和教学目标,我把本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观察食盐、沙和面粉在水中的溶解情况。

依据学生的身心发展和认知结构,我将本课的教学难点确定为描述食盐、沙和面粉在水中的不同现象以及用过滤的方法把沙和面粉从水中分离出来。

二、说学情

四年级的学生对于溶解是有一定认识的,例如,学生常喝糖水,生病后常喝板兰根或感冒冲剂等,类似这种情况学生们都比较熟悉。一部分学生也听说过“溶解”一词,但不知道就是口语中常说的“化掉了”,更不能准确地说清楚究竟什么是溶解,以及不能准确判断物质是否发生了溶解。

三、说教法

基于本课的教学目标以及小学生的学习特点,我坚持以科学探究为核心,以生为本,教师主导,以思维训练为主线安排本课教学,通过交流互动的方式,运用观察法、比较法、发现法、实验法进行探究活动,帮助学生在自己感兴趣的活动中

自主地、愉快地探究学习,培养学生相互交流与合作精神,形成注重事实,敢于提出问题的严谨科学态度,发展能力,激发兴趣。

四、说学法

1、探究学习。通过实验观察对实验现象进行准确描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

2、自主学习。指导学生以实际生活的经验和对教材的阅读,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使学生自主地获取知识

五、说教学准备

为了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利用以下材料辅助教学:

透明的玻璃杯、食盐、面粉、沙、搅拌棒、滤纸、漏斗、铁架台、水等,记录纸。

六、说教学过程

为了重点突出探究的层次性,我始终以“溶解”为主线,安排了以下的教学环节: (一)故事导入,提示课题

课始,我以《小毛驴过河》的故事导入:从前,有一头小毛驴驮着一袋糖过河,河水很深,把它的糖淹没了,等它过了河后,觉得身上轻了许多,回头一看背上只剩下口袋了,糖到哪里去了呢?估计学生随口会说出(化了),我顺势引出“溶解”一词,那么水能溶解哪些物质呢?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溶解单元的第一课:水能溶解一些物质。

(这一环节我以故事入手,让学生轻松进入学习状态,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让他们意识到生活中处处有科学。同时还能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为学生们能以饱满的热情进入下面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设计实验展开活动

在这一环节中我设计了三个实验活动

活动一:食盐、沙子在水中的溶解

让学生利用我为他们提供的材料,自己尝试做实验, 自行观察食盐、沙子在水中的变化,并将它们在水中的现象进行对比,通过研讨和汇报初步渗透溶解的概念。活动二:面粉在水中的溶解

让学生利用初步形成的概念去猜测面粉在水里的情况。对于学生的猜测我不急于下结论,而是让他们自己动手去验证。

(任何的发现、发明都建立在大胆猜想的基础上。通过猜想活动,激活学生思维,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进一步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在这样基础上进行的验证,学生印象才更深刻)

(三)探究实验过滤的过程

活动二的验证中学生们能很容易感受到面粉的溶解特征处于食盐、沙子两种物质的中间状态,但是学生难以作出正确的判断,在这里引出“过滤”顺理成章。我先拿出一张滤纸,给学生讲解它的作用以及使用方法,之后我出示这样的课件:“两低两碰”:

两低----(1)、滤纸的边缘应比漏斗口低。

(2)、液面要低于滤纸边缘。

两碰----(1)、漏斗下端紧碰烧杯内壁。

(2)、玻璃棒指向三层滤纸那边

播放完课件后,我把实验过程做适当的讲解演示,特别是拆装滤纸的方法要做示范,还要讲解一些相应的操作要求。然后再让学生分组进行过滤实验,实验后让

学生根据实验现象解释:什么是溶解?

(设计意图:一旦学生产生了认知冲突,就应该提供充分而有结构的材料让学生亲历科学探究活动过程,收集大量的事实。这时,教师要注意觉察学生的思维困境,顺势继续引导,开展有结构的探究活动。通过实验让学生认识到判断物质在水中是否溶解的科学概念,期望学生对溶解从原来的“说不清楚”到能够说出主要特点,也就是:物质均匀地、稳定地分散在水中,不会自行沉降,不能用过滤的方法把溶液中的物质分离出来。这也正是我们教学所期望的。)

七、问题延伸,深化科学概念

1、教师说:做了这么多的实验,让我们一起来整理一下吧!教师和学生一起整理获得的信息,最后教师总结。

2、提出:我们对溶解是否有了新的理解和认识?我们现在有哪些方法可以判断物质在水中是否溶解了?关于溶解,你还想研究哪些问题?

水是怎样溶解物质的说课稿

1.说教材

本课是新课标科学四年级(上)第二单元的第二课,这一课选用溶解实验的典型材料——高锰酸钾,让学生通过仔细观察,描述高锰酸钾溶解于水的逐渐变化过程,想象食盐在水中溶解时可能出现的变化,形成“溶解”的描述性概念,加深对溶解现象的本质性理解。

学生在生活中大多无法细致地观察到溶解的过程。因此,对于物质究竟是怎样均匀地分散到水中去的过程缺乏感性认识。本课教材选用了溶解实验的典型材料——高锰酸钾,让学生通过仔细观察高锰酸钾在水中的溶解特征,描述高锰酸钾

溶解于水的逐渐变化过程,想象食盐在水中溶解时可能出现的变化。使学生更进一步明确“溶解”的概念,加深对溶解现象的本质性理解。

2、教学目标

(1)仔细观察和描述高锰酸钾在水中的溶解过程,并想象食盐的溶解过程。(2)能通过比较、整理研究结果,从而概括出溶解的特征:物质在水中化成了肉眼看不见的微粒,均匀地分散在水中,且不能用过滤或沉降的方法分离出来,这样的现象叫溶解。

(3)激发学生对物质能溶解和不溶解的深入探究。

3、教学准备

为小组准备:透明玻璃杯、筷子、高锰酸钾、药匙、食盐、面粉、沙等。

教师准备:溶解记录表。

4、教学重、难点。

重点:观察高锰酸钾在水中的溶解过程。

难点:描述高锰酸钾在水中的溶解现象以及对溶解概念的正确性描述。

二、教法和学法

说教法:

1、探究式实验教学法该教学法的教学模式是:设疑—观察(实验)—思考—总结—应用。通过实验、观察、探究得出科学结论。

2、互动式教学法在教师的讲解过程中,有学生的猜想、讨论、抢答,在实验过程中师生之间不停地进行“信息”交流,有助于学生注意力的集中和学习积极性的提高。

说学法:

1、探究学习:通过实验来对其实验现象的准确描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

2、自主学习:指导学生以实际生活的经验和对教材的阅读,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使学生自主地获取知识。

教学过程

1、激趣引入。

(1)食盐和糖可能是怎样溶解到水中去的。

(2)你想知道高锰酸钾又是怎样溶解到水中去的吗?

(3)揭题。

2、活动一:高锰酸钾的溶解

(1)为了更清晰地观察溶解过程,我们用一种有颜色的高锰酸钾代替食盐做溶解的实验。

(2)出示高锰酸钾的粒状物。

(3)高锰酸钾常常被用来消毒和防腐,它是什么样子的?

(4)小组实验:

*在盛水的玻璃杯上方,轻轻地投入几颗高锰酸钾。

*观察并描述水和高锰酸钾的变化。

*小组交流。

*用搅拌棒轻轻搅拌一下,再观察、描述水和高锰酸钾的变化。

*小组讨论交流。

(5)高锰酸钾在水中溶解了吗?

(6)它与食盐在水中的溶解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7)描述高锰酸钾在水中的溶解过程。

(8)小组完成高锰酸钾在水中的溶解过程的记录表。

高锰酸钾的状态

高锰酸钾进入水中时的状态

搅拌后高锰酸钾的状态

高锰酸钾水溶液的状态

活动有价值:溶解是指一种物质均匀地分散于另一种物质中形成均匀、稳定溶液的过程,而溶解的过程学生在生活中大多无法细致的观察到,对于物质究竟是怎样均匀地分散到水中去的缺乏感性认识。学生通过仔细观察、描述、想像溶解时的变化过程,能形成“溶解”的描述性概念,加深对溶解现象的本质性理解。

3、活动二:“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

(1)进一步观察面粉、沙、食盐和高锰酸钾在水中的溶解情况,比较它们在水中有什么相同与不同。

(2)将观察结果填写在记录表中。

面粉、沙、食盐和高锰酸钾在水中的溶解记录表

面粉沙食盐高锰酸钾

能否看见在水中的微粒

是否有沉淀出现

能用过滤的方法分离吗

在水中的分布是否均匀

是溶解还是没有溶解

(3)把自己的记录表与小组同学的记录进行比较。

(4)讨论怎样描述物质的溶解过程,用什么词汇表述更加正确。

(5)把自己的记录修正得更加完美。

表格填写的指导,体现着独立自主和合作交流相结合、展现原有概念及修正过程。

4、总结。

(1)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

(2)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能正确地表述溶解吗?

六、课外延伸

找一找身边那些物质在水中能溶解,那些物质在水中不能溶解。

七、教学建议及注意点:(1)取放高锰酸钾要规范。

(2)插图中的高锰酸钾颗粒有点多,三四颗高锰酸钾效果就很好。

(3)记录表中的“颗粒大小是怎样变化的”不易填写且与表格中其它项目不统一,建议改为“能否看见在水中的颗粒”

《液体之间的溶解现象》说课稿

《液体之间的溶解现象》是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内容,本单元是在学生对溶解已有一定认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入到对溶解现象观察、描述的一系列活动中去。目的是将学生各自已有的认识作较为科学的梳理,通过观察、比较几种物质在水中的变化,形成关于“溶解”的描述性概念,激发学生研究更多的有关溶解问题的兴趣。我选择的是这个内容的第三课时“液体之间的溶解现象”。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及作用

提到溶解,学生总是先想到一些固体物质溶解在水中。而这一课,学生将制造几种液体与水的混合物,观察这几种液体能否溶解在水中。这一课选用了一些学生生活、学习中非常熟稔的液体――胶水、洗发水、醋、酒精和食用油,让学生观察、比较它们在水里的溶解情况,发现有些液体可溶于水,而有些液体不溶于水,并进一步深化溶解的概念。

2.活动目标

通过深入挖掘教材后,我设定了以下几个活动目标。

(1)知识目标:

●知道一些液体能均匀地、稳定地分散在水中,溶解于水,而有些液体不溶于水。(2)能力目标:

●能观察和描述一些液体在水中的溶解现象。

●能和同学交流自己对于液体之间的溶解现象的不同看法。

(3)情感目标:

●认识到细致、客观地观察、比较的重要性。

●意识到溶解在人们生活中应用的广泛性和重要性。

3、教学重点

●能意识到溶解在人们生活中应用的广泛性和重要性,并能在实际生活中加以运用。

二、说教学理念

本课教学,我从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入手,精心设计有关液体之间的溶解现象的探究活动,强调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亲身经历、调查研究和讨论交流来学习科学。并通过主动探索知识发生和发展的过程,发展他们对科学的理解力、思维

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教案

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教案 第一课我们关心天气 探究活动分析: 1.通过引导学生观察一张“城市天气预报图”来帮助学生明确常见的天气现象。图上用各种天气符号和表示温度的数字,反映这一天全国各个地区的天气情况。学生通过对这张图的观察,可以对常见的天气现象有一个基本的了解。 2.图上的表示天气现象的符号可采用粘贴的形式,在符号下面应写上符号的名称,便于学生认识这些天气现象。 3.提问学生还知道那些天气现象,以帮助学生全面认识天气现象。 4.为每一组准备一套天气符号,让学生尝试着给这些天气现象进行分类。 5.(室外)观察、描述今天的天气现象--引导学生从云、降水、温度、风四个方面对今天的天气进行观察。6.用一些词或句子将观察到的现象记录在科学记录本上。回到教室后,将学生观察到的现象进行交流。7.引导学生思考今天的天气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或提问学生你觉得今天的天气我们应该穿什么衣服?使学生意识到天气在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8.在学生的科学记录本上,描述今天的天气时,可能只是一些毫无联系的几个简单的词语或句子。提示部分对学生描述天气的方法的指导--将天气特征与生活建立联系,提高学生对天气的认识水平。可以引导学生阅读提示,并应用提示的方法对自己的记录进行改进,并把改进后的描述和同学交流。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1.初步感知可以从云量、降水量、气温、风向和风速等天气现象来描述天气。 2.知道常见的一些天气现象和天气符号。 过程与方法: 1.能对各种天气现象进行分类。 2.运用感官观察天气,并学会用简单的词句把它记录下来。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意识到天气每天都在发生着变化并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提该关心天气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知道常见的一些天气现象和天气符号。 教学准备: 1.用天气符号标注城市天气情况的中国地图一张; 2.每组一套天气符号卡片; 3.天气现象归类表格和关于天气网状图各一份; 4.每个学生科学记录本各一本。 教学活动过程: 一、认识天气现象 1.出示一张“城市天气预报图”:这是一幅中央气象台的天气预报图,图中显示了哪些天气现象? 2.根据学生的回答在黑板上粘贴相应的天气符号并写上名称。 3.提问:你们还知道哪些天气现象?(根据学生回答出示相应符号) 4.发给每一组一套天气符号:请大家对这些天气现象进行分类。 5.汇报交流。 二、描述今天的天气怎样? 1.今天的天气怎样呢?我们一起到外面从云、降水、温度、风四个方面对今天的天气进行观察,然后用一些词或句子将观察到的现象记录在科学记录本上。 (出示观察要求:请从云、降水、温度、风四个方面对今天的天气进行观察,然后用一些词或句子将观察到的天气现象记录在科学记录本上。) 2.安全教育,并落实小组长进行管理。 3.带上科学记录本和笔排队到操场上分组进行观察,教师巡视。(时间控制在10分钟内) 4.回到教室进行交流:请同学来汇报一下你们观察到天气现象。 5.学生汇报,教师展示学生的记录。 6.提问:今天的天气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如不知如何回答可提问:你觉得今天的天气我们应该穿什么衣服?)

小学科学说课稿-说课稿 科学

小学科学实验教学说课 《空气得性质》 我得说课内容就是《空气得性质》。本课就是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一课。在日常生活中,学生对空气已经积累了一些认识,知道我们周围到处都有空气,空气瞧不见、摸不着,但就是都停留在生活经验上。本课得目得不仅仅在于了解空气得性质,更重要得就是引导学生用实验得手段,去证实空气得存在并研究它得性质,把学生原有得生活经验提升到运用科学得方法去认识物质性质得层面。 我将从实验教学目标、实验内容设计、实验方法设计、教学过程设计、教学反思与自我评价几个方面来阐述。 实验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要求与本单元得教学特点以及教材得编排,并考虑到学生现有得认识结构与心理特征,这节课我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 1、能用一定办法证明空气得存在; 2、知道空气要占据空间,空气可以流动,空气有质量,空气能够被压缩,压缩空气有弹性。 3、初步了解压缩空气在生产与生活中得应用。 技能目标: 1、能对“瓶子里得气球为什么吹不大”做合理得解释与假设,并能用实验验证。 2、能初步依照“问题—假设—验证—结论”得科学认知程序,进行关于空气得探究活动,做好简单得记录。 情感目标:

1、培养学生尊重证据与按照科学认知程序进行科学得科学态度与习惯; 2、留心周围事物,关注有关利用空气性质得应用与研究。 实验内容设计: 1、想办法证明空气得存在,导入对空气性质得研究。 2、用多种感官与不同得实验方法,去认识空气得性质。这就是本课得教学重点部分。共有四项活动: (1)探究空气具有占据空间得性质; (2)认识空气有质量; (3)认识空气具有流动性; (4)感受空气能被压缩。 实验教学方法设计: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十分强调要以科学探究组织教学,结合学生得实际情况,我将本课得教学方法确定如下: 从教得方面来说,本课得思路就是指导学生通过“问题—假设—验证—结论”得科学认识程序,主要采用“探究-研讨”得教学方法,通过让学生利用实验对空气得性质以及空气得存在进行观察、研讨、推测、验证,用科学得方法认识事物,从而让学生学到探究科学规律得本领。为了能使本课得教学目标得以落实,取得良好得教学效果,我还同时综合运用了比较法、归纳法等多种教学方法来组织课堂教学。 从学得方面来说,本课主要采用观察法、探究实验法、小组合作等多种学习方法,指导学生利用实验得方法,去证实空气得存在并研究它得性质。充分发挥学生得动手、动脑、动眼得功能,从而获取新知识,培养技能技巧。

人教版一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

人教版一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第一单元我们爱科学1课时 教学目标: 1. 激发学生对科学课的兴趣,使学生从第一节课就爱上科学课,为以后的科学课打好兴趣的基础 2. 使学生体会到人的周围处处有科学,科学与人有密切的关系,少年儿童要从小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 3. 初步了解怎样学科学 教学重点: 发学生对科学课的兴趣,使学生从第一节课就爱上科学课,为以后的科学课打好兴趣的基础 教学难点: 学生体会到人的周围处处有科学,科学与人有密切的关系,少年儿童要从小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 教学过程:

板书设计: 我们的生活与科技 我们的生活处处离不开科学和技术教学小结: 第二单元、学科学的好帮手 第1课我的五个好帮手 教学目标:

1. 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调动参与科学探究的积极主动性。 2.使学生知道人体有五个重要器官 教学重点: 1. 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调动参与科学探究的积极主动性。 2. 使学生知道人体有五个重要器官 教学难点:使学生知道人体有五个重要器官 教学方法:操作法 课前准备: 1. 花坛图片、铃铛、闹钟、口琴等,水果糖、醋、酱油,各种质地玩具。 2. 口袋、蒙眼布、定时器、香蕉、书、 教学过程: 活动一: 1. 观察花的颜色(小组讨论:用什么发现答案) 2. 听声游戏(小组讨论:用什么发现答案) 3. 尝糖的味道(小组讨论:用什么发现答案) 4. 闻瓶中液体的气味(小组讨论:用什么发现答案) 5. 用手或脸布皮肤感觉,辨认毛绒玩具。(小组讨论:用什么发

现答案) 活动二:猜猜盒子里有什么?小组进行 小结:人体有五个重要器官------感觉器官,它们是人认识物体的好帮手。 板书设计: 1 我的五个好帮手 眼、耳、鼻、舌、手 教学小结: 第2课观察物体 教学目标: 1. 用五种感官观察物体的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在活动中能认真仔细去感受。 2. 初步培养根据颜色、形状、声音、软硬、味道和气味等特性辨认物体的能力。 3. 了解各感官能观察到物体的那些特性,了解保护和正确使用感观的方法。

五年级科学下册2.3《液体的热胀冷缩》说课稿教科版

液体的热胀冷缩 一、教材分析 《液体的热胀冷缩》是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的二单元第3课的内容,这节课承接了前一课《给冷水加热》的内容,对液体热胀冷缩的性质进行研究,同时本课结论的得出又为后面《空气的热胀冷缩》做好铺垫。因此,本课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本课使学生不仅获得了液体的热胀冷缩这样的认识,而且使他们通过观察水的热胀冷缩现象,体验到不断改进实验方法和观察方法的重要性。 本课围绕液体的热胀冷缩设计了两个活动三个实验,三个实验在设计上有一定的层次,第一个实验探究水的热胀,采取“扶”的策略在老师的引导下分析水体积膨胀的原因。第二个实验探究水的冷缩,则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得出“水受冷,体积缩小”。最后一个实验是探究其他液体热胀冷缩的性质。这个实验对学生提出的要求更高,不仅让学生比较饮料、醋、酱油等液体和水受热、遇冷时有什么相同的性质,还让学生比较不同的液体受热受冷有什么不同。每次实验后让学生交流,形成解释,构建起热胀冷缩的概念。使学生初步意识到物体受冷、受热后发生的变化是一种物理现象并用这一原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从中感受到科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学情分析 本课教学的对象是五年级学生,通过两年多的科学学习,大多数学生对科学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对科学本质有了一定的了解,科学素养得到了相当的培养,已经具备了初步的探究能力,他们对周围世界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乐于动手,善于操作。本课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趣的实验活动是科学教师引领学生探究的最有效的武器。本节课我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他们学会探究和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 三、教学目标 基于教材和学生特点,我将本课教学目标制定如下: 知识与技能: 1、通过操作观察,使学生知道水受热时体积膨胀,受冷时体积缩小,我们把水的体积的这种变化叫做热胀冷缩。 2、许多液体都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过程与方法: 1、改进实验已达到更好的实验效果。 2、制作一个简易的观察水体积变化的实验装置。 3、用科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比如瓶装水为什么不装满)。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团结协作的精神。意识到要把学到的科学知识运用到生活实际当中去。 四、教学重、难点 我将本课的重点和难点定位如下

《油菜花开了》教科版小学科学说课稿

《油菜花开了》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好! 我是来自哈尔滨市道外区的科学教师。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新的生命”单元第一课时《油菜花开了》。 一、教材分析 在前面的科学课中,学生们已经观察认识了生命体的特征,建立起了生命体的概念,并通过种植凤仙花、养蚕等活动,认识了动植物的一生所要经历的主要生长过程及其变化,建立起了生命周期的概念。在此基础上,本单元试图帮助学生建立起繁殖的概念。让学生认识到,生物物种并不以生物个体的死亡而结束,它们可以通过繁殖产生新的生命,使物种得以延续。 本课安排了三个活动:观察一株油菜;观察一朵油菜花;观察一株油菜上的花。从这三个活动内容的安排我们可以看出,这节课是按照从整体到部分的观察顺序来设计的,内容由表及里,由浅入深。首先观察一株油菜,然后以最能吸引学生注意的“花”为研究载体,自然过渡到对油菜花的构造和生长过程的探究;再通过对一朵油菜花的解剖观察,认识油菜花的构造和各部分的特征;最后通过观察一株油菜植物上不同形态的花朵,发现一朵油菜花成长为油菜果实的过程,为后面进一步观察各种花,探索雌蕊、雄蕊是如何产生新生命——植物种子的过程,为以后研究生物与环境、生物多样性奠定知识基础和情感基础。 二、学情分析 四年级学生通过对凤仙花的研究,已经对植物体各部分有所了解,在孩子已有的生活经验中已经知道花有花瓣、花心,但大多数学生却不知道花心

其实是雄蕊和雌蕊,花还有萼片,而且叫法各异,在他们已有的知识系统中还没有建立起相关的科学概念,而这也正是我们在这一课时中要完成的目标之一。 三、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绿色开花植物由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六部分构成。它们能帮助植物满足自身的需要。 2、花是植物的繁殖器官,植物的花在形成果实的过程中要发生一系列的变化。 过程与方法: 1、解剖油菜花并观察油菜花的各部分的特征。 2、观察一株油菜上花的变化过程并用画图的方式记录油菜花变成油菜荚的过程。 情感、态度、价值观: 获得亲近自然的情感体验,产生探究各种各样的花的浓厚兴趣。 四、教学重点难点 根据教材结构和学生情况,我将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确定为: 重点:学习使用解剖的方法观察油菜花的各部分特征。 难点:推测花形成果实的变化过程。 五、教学准备 教具:课件、一株完整的油菜 学具:小卡片、镊子、放大镜、一朵完整的油菜花、观察记录表。 六、教学流程

四年级下册科学说课稿

《食物中的营养》 各位领导、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教科版四年级下册科学第三单元的第二课《食物中的营养》。接下来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我对本课的认识和教学。 一、说教材 《食物中的营养》这节课位于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二课时。这节课是在学生前一节课调查、统计一天中吃过什么食物的基础上,对食物中的营养成分进行探究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认识人体所需要的营养是从食物中得到的。同时本节课的内容也将为后面的学习打下基础。 二、说学情 四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大胆好问,但毕竟这类的知识有限,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对食物营养方面的知识是零碎的,模糊的,肤浅的。所以课前还需要查阅资料来帮助他们。 三、说教学目标 依据年龄和教学内容的特点,我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智能:指导学生认识食物中的七种主要营养成分:蛋白质、淀粉、糖类、脂肪、矿物质和纤维素。 过程与方法:使学生初步学会用实验方法检验食物中的营养成分,培养学生在实验中观察、分析、归纳、概括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让学生学会关注自己的身体健康,在日常生活中探究所吃食物中的营养搭配。 教学重点:知道食物中含有哪些营养成分。

教学难点:用实验的方法鉴别食物中的蛋白质、脂肪和淀粉。 五、说教法 本节课主要采用游戏激趣法、问题讨论法,实验探究法进行教学。 六、说学法 在本课中我指导学生学习的方法为: 观察发现法,动手操作法,自主探究法,合作交流法 让他们在看一看、议一议和做一做一系列活动中感知食物中含有的营养成分。 七、教具学具准备 蛋白质的辨别实验器材:毛发、酒精灯、火柴、盒装牛奶 脂肪的辨别实验材料:食用油、肥肉、棉签、白纸。 淀粉的辨别实验材料:淀粉、水、碘酒、滴管、小碗、含有淀粉的食物(面包、米饭等)。 八、说教学流程 一、设景激趣,导入新课 我通过做游戏的方法自然的导入新课。我对学生说:“同学们,我们今天来玩个游戏好不好?游戏的名字叫《萝卜蹲》”,学生可能会踊跃参加,那我的目的也就达到了,也为了下一个环节做下了铺垫。 当学生还在回味刚才游戏乐趣的时候,我会抓住这个机会话锋一转继续问:“刚才呀,在做游戏的时候发现同学们都非常的累,那老师就要有个问题问你们了,我们每天都在做大量消耗体力的活动,但是什么支配我们的身体呢?”在此引出今天的新课,并板书课题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全部教案

教科版修订版五年级下册教材目录 第一单元沉和浮 1 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2 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 3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 4 造一艘小船 5浮力 6 下沉的物体会受到水的浮力吗 7 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 8 探索马铃薯沉浮的原因 第二单元热 1热起来了 2给冷水加热 3 液体的热胀冷缩 4 空气的热胀冷缩 5金属热胀冷缩吗 6 热是怎样传递的 7 传热比赛 8 设计制作一个保温杯 第三单元时间的测量 1 时间在流逝 2 太阳钟 3 用水测量时间 4 我的水钟 5 机械摆钟 6 摆的研究 7 做一个钟摆 8 制作一个一分钟计时器 第四单元地球的运动 1 昼夜交替现象 2 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 3 证明地球在自转 4 谁先迎来黎明 5 北极星“不动”的秘密 6 地球在公转吗 7 为什么一年有四季 8 极昼和极夜的解释

第一单元沉和浮 1、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物体在水中有沉有浮,判断物体沉浮有一定的标准。 2、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质量和体积,沉浮状态不改变。 过程与方法: 1、对物体沉浮做出预测,并用实验验证,做好记录。 2、学会用切分和叠加物体的方法研究沉浮变化。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到用实验验证猜想,能及时纠正自己的错误概念。 【教学重点】 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质量和体积,沉浮状态不改变。 【教学难点】 帮助学生及时纠正自己的错误概念。 【教学准备】 教师演示实验:水槽1个,大小相近的砖块、木块和塑料块各一。 小组实验一:水槽1个,物体7种(小石块、泡沫块、回形针、蜡烛、带盖的空瓶、萝卜、橡皮),实验记录表(教材第2面)。 小组实验二:水槽,萝卜,橡皮(与实验一共用),小刀1把,回形针10枚,木块3块,实验记录表(教材第3面)。 【教材处理】 教材第2面两个地方出现“泡沫塑料块”,在仔细研读教材和教师用书的基础上,我认为应把演示实验中的“泡沫塑料块”改为“塑料块”,把学生实验中的“泡沫塑料块”改为“泡沫块”。 【教学过程】 一、观察物体的沉浮: 1、谈话: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哪些物体在水中是下沉的,哪些物体在水中是上浮的呢?

小学科学说课稿模板

小学科学说课稿模板 尊敬的各位考官,各位评委: 大家好!我的说课内容是《》。本节课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准备、教学过程、板书设计、课后反思第几个方面来阐述。理论依据将贯穿于以上流程中。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教科版小学科学年级册第单元第课,在学生学习了之后,进而发展为对(观察、学习、研究)的课。《》一课主要让学生了解,让学生通过 认识的慨念。通过这一课的学习为今后学习提供感性认识和理性基础。 二、说学情 年级的学生有了自己的科学思维方式,对科学探究过程有所了解,具备了一定的操作能力,对比试验的方法学生已经接触过,有一定的了解。但学生的思维还缺乏严谨性,知识迁移的水平也有较大的差距,因此学生设计对比试验,尤其对试验的细节还是有困难,需要老师的指导。 三、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要求和本单元的教学特点以及教材的编排,并考虑到学生现有的认识结构和心理特征,这节课我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过程与方法:1、在观察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对问题作出假设性解释。 2、通过实验获取证据,用证据来检验推测。 情感、态度、价值观:渗透科学猜想意识,培养科学探究兴趣。认同认真实验,获取证据,用证据来检验推测的重要性。 四、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有共性、重要价值的内容) 难点:(不易理解抽象复杂的内容) 五、教法和学法 基于本节课的特点:我采用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由已知到未知,循序渐进的顺序,重点运用探究式、互动式的方法去教学,逐步使学生学会掌握____________________概念的一个系统模式。 1、探究式教学法,首先是根据目标去创设疑问再引导学生观察实验,操作实验并且在实验的过程中去思考,去引出新概念最后归纳总结应用。 2、而互动式教学法体现在整节课堂中,例如在教师的讲解过程中,有学生的猜想、讨论和回答,在学生的实验过程中有教师的指导、答疑等。师生之间不停地进行“信息”交流,会使课堂气氛变得活跃,有助于学生注意力的集中和学习积极性的提高,也有助于教师及时得到反馈,改进教学方法。 3、本节课还采用了复习、归纳、阅读、讲解、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多种能力的培养和训练,提高学生的素质。 说学法 我们常说:“现代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人”,因而在教学中要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我们知道学生学习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学生主动获取、整理、贮存、运用知识和获得学习能力的过程,因此,我觉得在教学中,指导学生学习时,应尽量避免单

四年级科学说课稿

四年级下册《导体与绝缘体》说课稿 永寿学校梁杰 各位领导·老师·大家好: 一·说教材·说学情 本节课的内容是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电》第五课《导体与绝缘体》。通过本单元前四课的学习,学生学会了连接简单电路,寻找电路故障,学会使用简单的电路检测器,在此基础上认识导体和绝缘体,为后一课开关的认识与制作作了一个铺垫。通过本课的学习,能帮助学生认识区分日常生活中家用电器中的导体与绝缘体,同时也是一次安全用电教育。 由于四年级的学生年龄小,对电的知识还较陌生和缺乏,对电路的知识也没有很好的科学认识,但他们喜欢做小实验,爱探究,喜欢在做中学,做中认识。 二·说教学重难点和教学目标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能用科学规范的检测方法去检测区分多种物体是导体还是绝缘体。 本课的教学难点是:学生通过归纳概括,形成导体与绝缘体的概念。根据教材内容,重难点,学生情况,我制定以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对多种物体进行检测,并对检测结果进行整理分析。 2·情感目标:学会与同学合作,形成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认真细致的探究习惯和安全用电的生活意识。

3·能力目标:学会动手操作能力和对日常物体是否导电的判断力。三·说教学过程 针对以上内容,我设计了本课的教学流程,分五个环节来完成: 第一个环节:观察导入,引入主题。 在这个环节中,我用生活中常见的一根导线引入,让学生先猜测它哪部分能让电流通过,哪部分不能让电流通过,然后通过实验来验证,从而引入本课。 第二个环节:实验探究。 以检测一块橡皮为例,让学生获得科学的检测方法。(即五大步骤)1·先预测橡皮是否通电,并作好记录。 2·用电路检测器的两个检测头相互接触,检验小灯泡是否发光。3·用两个检测头接触橡皮的两端,观察小灯泡是否发光。 4·重复检测一次,并将结果记录下来。 5·把检测完的橡皮放在左边的盘子里。 第三个环节:分小组实验,获得感性认识。 各组成员分工合作,用检测橡皮的方法共同完成余下物品的检测,并做好记录。 第四个环节:归纳概括形成科学概念。 实验完毕,引导学生整理实验记录,通过小组讨论总结,归纳出哪些物体容易导电,哪些物体不容易导电,它们各有什么特点,进而得出导体和绝缘体的定义。学生对概念从个别到一般的总结认识是一个从感性认识发展到理性思维的过程,通过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和总结,

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光和影》说课稿

科学《光和影》说课稿 开始:各位老师大家下午好!今天我将要说课的课题是《光和影》。 一、说教材 《光和影》五年级上册的第二单元的起始课,本单元从本课到第四课将指导学生认识光的传播特点,认识光的传播特点从观察影子开始。本课将重点探究影子的特点。影子有许多特点,比如说影子总是在背光的一面,影子有大有小,有方向等。教材安排了两部分内容:光源和影子。教材第一部分以影子游戏导入,通过引导让学生找出影子产生的条件,而后揭示什么是光源。第二部分通过三个探究活动在光的照射下影子的变化规律,发现物体的形状和影子之间的关系。 二、说学情 水五年级学生已经有一定的观察动手能力,经历过较多的探究活动,对影子的产生和特点积累了不少经验。他们知道影子的产生必须要有光和物体,影子随着光的照射角度改变而改变等,这都是开展教学的有利方面。不足的是,他们的认识还比较模糊,比如五年级学生虽然已经具有初步的思维能力,但缺乏将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知的能力,因此有必要通过教师的指导,实际地去观察、去发现其中的规律,在完善概念的过程中体验科学方法。

三、说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影子产生的条件:光源、遮挡物和屏,且遮挡物要在光源和屏之间。 2.光源是指正在发光而且是自己发光的物体。 3.物体影子的长短、方向随着光源位置、方向的改变而改变;物体影子的大小与物体和光源之间的距离有关;物体影子的形状和光源所照射的物体侧面形状有关。 4.从不同侧面照射得到的物体影子叫做投影,投影在我们生活中很有用处。 科学探究目标 1.能小组合作完成光和影的探究实验,并将观察结果准确地进行记录。 2.能根据实验结果分析推理出光源、遮挡物、影之间的关系。 科学态度目标 1.愿意倾听他人的意见,乐于表达自己的观点。 2.乐于进行小组合作学习。 3.在实验观察中养成严谨、细致、实事求是的态度。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1.认识到事物之间的变化是有联系的,也是有规律的。 2.了解观察、推理、倾听是人们经常用到的认识活动。 四、说教学重难点 重点:探究影子的特点。

四年级科学下册 关节 1说课稿 苏教版

(苏教版)四年级科学下册说课稿 第一单元骨骼和肌肉 2. 关节 【本课教学目标】 1.探究能力目标:能提出与关节有关的科学问题;能应用已有知识和经验对关节的连接方式进行猜想与假设;能通过探究活动验证自己的猜想与假设是否合理、正确。 2.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能积极参与探究关节的活动,愿意与小组同学共同合作探究,乐于用所获得的关节知识进行自我保健及做好宣传。 3.科学知识目标:认识关节,知道肩关节、肘关节、腕关节、髋关节、膝关节、踝关节六大关节的名称,了解所在位置及其作用;了解关节的卫生保健知识。 【说课材料】 本课在教学活动设计上主要体现了以探究活动为核心,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生活是探究学习的源头活水 让学生通过生活中喜欢的活动,激起学生探究的兴趣,“人体上有哪些关节”“关节的作用”“关节的保健”等问题,许多学生都没有认真思考过。这样,揭开关节秘密的欲望,就好比一粒小小的石子,在水中激起了层层涟漪,荡起了朵朵浪花,将学生的探究激情荡漾开来,踊跃地投入到探究学习活动之中。 二、预测是探究学习的指示目标 在《关节》一课的教学活动设计中,我注重了先引导学生依据关节的活动方式进行猜测:“关节不同,运动方式就不一样,你们知道,每个关节是怎样连接的吗?”。大部分的同学在摇头,随后让学生进行猜想,并画在实验记录单上。学生在探究实验活动中就确立了实验的目标,把握住了观察的重点,会恰当地选择探究实验的方法,能促使学生认真地做科学、研究科学,使探究学习有了明确的目的性。 三、发现是探究学习的重要目的 探究实验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在过程中有所发现,可以说,学生的发现越多探究实验越成功。因此,我在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实验之时,期望学生有较多的发现,因而,课堂中我留给学生大量的时间投入在“关节的运动方式”“关节的连接方式”的课堂探究实验之中,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去活动,去观察、去发现。探究学习中的发现为孩子们提供了依据,为自己的研究找到了答案。同时,大量的发现也会给予孩子们以新的启示,如:肩关节是球窝状关节,髋关节也是球窝状关节,只是普通人用得少等。这都会激起学生继续探究的兴趣,进而在今后的研究中揭开相关的秘密。 四、记录是探究学习的信息超市 在进行探究性观察实验活动中,学生往往对某些发现极为有兴趣,《关节》一课教材中设计了两种记

教科版科学一年级《发现物体的特征》说课稿

科学《发现物体的特征》说课稿 开始:各位老师大家下午好!今天我将要说课的课题是《发现物体的特征》。 一、说教材 本课是一年级下册《我们周围的物体》单元的起始课,是小学物质科学领域学习的开篇。本课的学习主要分为两个活动:1.观察一个物体;2.对比观察两个物体。通过这两个活动,一方面使学生认识物体具有颜色、形状、气味、粗糙程度、轻重等特征,另一方面使学生初步学习科学的观察、描述、记录方法,为后面学习物体的特征奠定基础。教材中观察的这些物体都是学生生活中熟悉的物体,这一课将引导学生利用眼、鼻、手等感官和两两对比观察的方法来发现物体更多的特征,学习如何用科学词汇更全面、更准确地描述物体的特征。 二、说学情 学生每天都会和各种各样的物体打交道,所以,对这些物体他们已经积累了许多感性认识。同时,他们也能够用一些简单的词汇或短语描述这些物体的特征,如颜色、气味、轻重、形状等。但是,学生在全面地描述物体、科学地运用词汇方面,仍存在很多困难。比如,怎样比较不同物体的轻重、如何描述形状、什么是粗糙或光滑……在对物质世界进行科学认识的初始阶段,学生出现的困难和产生的问题,就需要科学课堂提供一些研究方法来帮助他们克服和解决。另

外,一年级小学生在行为能力上比较弱,课堂上不能较长时间集中注意力;在学习中自我意识较强,团体合作意识较弱。因此,他们的观察能力、表达能力,倾听习惯等都还需要进一步培养。 三、说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概念目标 1.我们周围存在着许多不同的物体,这些物体都具有一定的特征。 2.可以用一些科学词汇来描述物体的特征。 科学探究目标 1.用各种感官观察和描述不同的物体。 2.用两两对比的方法对物体进行观察。 科学态度目标 发展进一步研究物体的兴趣和愿望。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感受到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物体,它们具有一定的特征,可以满足不同的需要。 四、说教学重难点 重点:用观察和比较的方法对物体的特征进行描述。 难点:学会用两两对比的方法进行观察,学会用科学词汇描述物体特征。 五、说教学法

教科版五年级小学科学说课设计教程文件

《像火箭那样驱动小车》说课设计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像火箭那样驱动小车》。 一、教材分析 《像火箭那样启动小车》是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运动和力》中的第3课。本课主要有三个主要活动,分别是“学生玩气球”、“用气球驱动小车”和“拓展运用”。教材编写思路清晰,符合建构理论和儿童认知特点,能增加学生对反冲力和反冲运动的感性认识,促使学生进一步掌握科学概念。 二、实验内容及方法设计 新课程标准强调: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本课主要通过观察法、比较法来开展以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为主的学习方式进行教学。 (一)游戏导入,共玩气球。 学生玩气球的方法很多,告诉学生今天给大家带来一种新的玩法,让绳子自由穿过吸管,把吹起来的气球固定在吸管上,可以让气球沿一个方向运动。这样的新鲜玩法立刻吸引了学生的注意,产生继续探究的学习兴趣。 (二)自主探究,驱动小车。 课本上出示的小车不容易获得,所以我采用了自制的小车,不仅材料容易得到,而且让学生亲身经历了制作小车的过程,学生的参与性高,一旦成功用气球将小车驱动,学生兴趣大增,有成就感,对接下来反冲力的学习定下良好的基调。同时通过“看哪组的小车跑得最远”比赛活动,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习,使课堂教学达到高潮。 (三)自制教具,探究延续。 这个活动是把“动力”对小车的影响作一个小结。然后教师展示自制

教具做为引导,课后让学生利用反冲力原理自行设计玩具,把科学探究延伸到课外,继续满足他们科学探究的欲望,增强动手能力。 三、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气球里的气体喷出时,会产生一个和喷出方向相反的推力,叫反冲力。 过程与方法:经历玩气球、安装气球小车的活动,锻炼动手能力,进一步感受反冲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合作的重要性和形成不怕困难的积极态度;知道飞机和火箭的发射原理,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自豪感。 教学重点:会组装小车并用气球作动力推动小车。 教学难点:解释小车反冲运动的原因。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1.有关喷气式飞机、火箭的图片和“神舟十号”发射的影像资料。 2.细线、气球、吸管、自制教具2个。 分组实验:自制小车材料1副、气球1个、吸管1个、透明胶带、橡皮筋若干。 四、教学过程 (一)游戏激趣感知反冲力 玩是孩子的天性,兴趣是学生学习科学源动力,因此,课前先让学生自由玩气球,然后引出老师的新玩法。通过教师演示实验,让绳子自由穿过吸管,把吹起来的气球固定在吸管上,气球可以沿一个方向运动。(图一所示)看了这个游戏,学生的思路一下子打开了,原来气球还可以这么玩啊!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教学教案集

《植物新生命的开始》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不同植物的种子,它们的形状、大小、颜色等外部特征各不相同;种子有自己特殊的结构,尽管外部特征不同,但在适宜的条件下都可以萌发生长成一株植物。 过程与方法:用感官和放大镜观察种子的外部形态特征;根据植物生长的已有知识,预测植物种子的内部结构。 情感态度价值观:引发关注植物生长变化的兴趣。 【教学重点】:引领学生产生问题并积极思考,能用适宜的方式将自己的认识清楚地表达出来,并能想办法证明自己的猜测是否正确。 【教学难点】:观察各种植物的种子。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向日葵小苗的图片或向日葵的一生ppt课件、各种植物的种子(向日葵、花生、四季豆、南瓜、小麦、玉米、菜豆等)、白纸、放大镜。(学生准备)各种植物的种子、白纸、放大镜。

【作业布置】: 家庭作业:准备今天要求的材料。 学习评价:你怎样观察种子,有什么发现? 记录表2:种子观察记录 经过观察,我们发现这些种子的形状、颜色、大小……。 《植物新生命的开始》教学反思 三年级下册的“植物”单元已经开始引领学生有意识地关注植物的有关问题,并且通过对向日葵一生的介绍,注意到植物一生的变化。但发生了什么变化?其他植物是否也会发生同样的变化?在过去的 学习中,学生对变化的认识是间接的,对其他植物的生长变化的认识也是零散的、模糊的。本课的教学就是在学生已有经验的基础上,通过观察植物的种子和做好播种前的准备工作等活动,激发学生对植物生长变化观察的兴趣,引发学生种植植物的欲望,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的根据已有认识进行预测的意识与能力。 今天是开学的第二课,通过第一节课的激发和鼓动学生学习的热情高涨。当我来到教室是许多学生向我展示他们带来的各种各样的种

(完整)青岛版小学一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第一单元我们一起学科学 1.走进科学课 一、教学要求: 1、收集有关科学和科技发展的资料,明确科学课研究的对象和学习的知识内容。 2、意识到科学精神、态度、价值观与科学成就的取得有直接关系。 3、体会到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人们生活和社会进步的作用,初步体会到科学与技术的关系。 二、教学重点: 1、意识到科学精神、态度、价值观与科学成就的取得有直接关系。 2、知道科学家的发明创造对科技发展的重要作用。 三、教学过程: 1、导入: ⑴知道哪些科学家的名字? ⑵知道哪些我国科技项目? 2、学习新课; (一)科学课上要做什么? 1、谈话,简述科学的意义,科学课研究的对象。 2、分析科学家取得某项成就的原因。 3、具体说出科学家的哪些精神值得自己学习, (二)活动过程:(1) 1、看书第二页。

2、说说你看到了哪些,等得了什么? 3、学生独立获取信息,同位互相交流。 4、小组交流自己的阅读结果. (三)活动过程:(2) 1.拿出带来的叶片观看一下,叶子是什么样的? 2.小鱼为何改变了方向?(课本第三页) 3、小组代表说发现。 4、教师小结:我们要从小热爱科学,善于观察与思考,能够发现问题和探究问题的答案及追求真理。 四、拓展活动 听科学家的故事。学生互相讲。

2.我的“小问号” 教学目标: 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培养研究自然、探索科学的兴趣和保护环境的良好行为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 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培养研究自然、探索科学的兴趣和保护环境的良好行为习惯。 教学准备:不同颜色的小动物玩具,图片等等。 教学过程: 一、课前交流,初步感悟 1、师:我们在这么美的大自然中,亲近大自然,发现大自然的秘密。同学们的心情怎么样? 2、组织学生交流。 二、课中体验,深化感悟 1、师:老师这儿有几样物品,你能提出小问号吗? 师出示:黄色、红色、绿色的玩具、小车等。谁来提问?学生自由提问(只要学生能够根据物品或者是提示提出问题即可,不管问题有没有答案,问题是否科学,都可以。) 2、师:是啊,小车为什么能跑,青蛙为何能跳,这一个个美丽的小问号是多么有趣啊!我们来说说听听。学生各抒己见。 3、师:我们可以自愿组合成小组。(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学生分组,选好组长)

五年级下册科学说课稿-2.4空气的热胀冷缩教科版

五年级下科学说课-空气的热胀冷缩教科版 各位领导,各位评委老师: 下午好。我说课的题目是《空气的热胀冷缩》,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说课。 【说教材】 首先我来说说教材《空气的热胀冷缩》是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的内容,它是学生在学习了液体的热胀冷缩的基础上来进行教学的,再热这一单元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学生学习这部分内容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比较能力、和概括能力。同时学好《空气的热胀冷缩》是学生学习固体的热胀冷缩的基础,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因此理解和掌握空气的热胀冷缩就显得尤为重要。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的认知特点,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制定如下: 【说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气体受热以后体积会胀大,受冷以后体积会缩小。 2.热胀冷缩现象与物体内部微粒的运动有关。[来源:] 科学能力: 认识科学探究的过程与方法,培养科学探究能力,发展学生提出问题、做出假设、制定计划、动手实验、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1.能积极与其他同学交流并合作完成探究活动,体验合作的愉快; 2.在实验中,获得注重获取证据,用证据证明观点的体验,对热现象产生更浓的探究兴趣;

3.体验科学就在我们身边的乐趣。 【说教学重点】用多种实验方法观察验证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通过空气“微粒”运动的游戏能解释热胀冷缩现象的本质。 【说教学难点】解释热胀冷缩现象的本质是本课的难点。 【说教学准备】学生分组实验材料:烧杯、冷水、热水、锥形瓶、气球、饮料瓶、捏扁的乒乓球等。我让学生准备饮料瓶,气球,乒乓球等是想让学生知道,做实验不只限于科学器材,用我们身边的材料同样可以达到实验目的。[来源:学§科§网Z§X§X§K] 【说教学方法】[来源:ZXXK] 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课堂上我尽量通过设置疑问来激发学生兴趣。这节课实验并不难,所以我没有设计教师演示实验,只设计了学生分组实验,而且给他们提供了不同的实验器材和生活中的材料,更增加了实验的趣味性和丰富性。 【说教学过程】 一、引入: 由课件出示生活中的热胀冷缩实例,学生说出现象产生的种种可能性,提出问题:空气有没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学生猜测,引入课堂探究。 二、课堂探究:[来源:学#科#网Z#X#X#K] 探究一:观察空气是否热胀冷缩 (一)空气受热受冷后体积的变化研究 做出猜测→制定实验方案→交流实验方案,确定方法→分组实验→交流、讨论→得出结论(空气受热以后体积会胀大,受冷以后体积会缩小)。在这

最新精选小学科学说课稿(精心整理)

最新精选教科版小学科学最全说课稿 (精心整理) 设计制作一个保温杯 各位老师: 你们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设计制作一个保温杯》 下面我分析下本节课教学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设计制作一个保温杯》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8节的内容,本节教学内容是这个单元的一个综合活动,让学生学过热传导的原理等知识之后的一次运用,解决生活中的具体问题,本课利用观察三个不同杯子的散热的不同情况,让学生明白热的良导体和热的不良导体的性质,再利用这个概念由学生做猜测并亲自动手制作一个保温杯,以及对自己的成果进行一场保藏冰块的比赛。同时本课也与“穿衣服是否能给身体增加热量”的教学活动产生联系。 根据上述教材与内容的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从新课程三维目标出发我设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科学概念: 热的不良导体,可以减慢物体热量的散失 空气是不良热导体 <2>过程与方法: 根据热传递的原理设计制作一个保温杯 研究那种保温方法保温效果好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本节教学内容的学习,培养学生对待知识的科学态度,激发学生探索生活中的科学的浓厚兴趣 由以上的科学目标,可以确定本节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亲身经历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因此我认为本节课的重点是设计制作一个保温杯。 小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抽象概括能力低下,意志和情绪的不稳定是学生的不足之处,其思维往往需要感性的具体的材料支持,所以我确定本节课的难点是让学生了解保温的原理。 下面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让学生能达到本节所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谈谈教法和学法; 正所谓教无定法应,应以学定法,教学过程必须以主体性和启发性的原则为指导,在满足学生发展和已有经验的基础上,以及本节课的特点,在教法上,我主要采用观察法和实验法相结合的手段为学生提供直接的感性的材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启发学生积

小学一年级科学教学说课

义务教育教科书 科学教案 一年级上册 总述 一、编写目的 (一)深化课程改革,推进立德树人 (二)落实课程标准,完善教材体系 (三)培养科学素养,应对时代挑战 二、编写依据 (一)以课程标准为依据 (二)以科学教育理论为依据 (三)以教育心理学为依据 (四)以实证研究成果为依据 三、编写原则 (一)教材内容整合化的原则 (二)强调从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入手,贴近小学生生活实际的原则(三)注重科学探究过程,全面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的原则(四)面向全体学生,实现教材的弹性和开放性的原则 四、编写思路 (一)内容体系 (二)组织结构

五、教材特色 (一)围绕统一概念的学习进阶构建教材体系 (二)注重科学探究和科学思路的融合,开展探究式学习 (三)注重科学、技术、工程、艺术和数学之间的联系,倡导跨学科学习 (四)注重培养基本的科学伦理观念,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六、一年级上册教材内容说明 一年级教材(上册和下册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主要围绕特征和性质,以学生日常生活接触的事物和现象作为切入点,统整生命科学、物质科学、地球和宇宙科学、技术和工程四部分教学内容,进行单元与课题的设计。整体上从上册的第一单元“我们爱科学”开始,第一课“走进科学”首先展示给学生包括自然世界与人工世界的科学和技术世界的概况,第二课“我的感官”引导学生善于利用自己身体的感官观察世界,“放大镜”一课引导学生了解需要借助一些工具延伸和拓展我们对世界的认识,然后逐渐带领学生走进具体的自然世界和人工世界,包括身边常见的动植物、物体等、上册结尾“科学擂台——贴画大比拼”引导学生综合上册学习的科学和技术知识进行活泼多样的动物实践。每个单元内容的编排思路是先概括再分述,充分体现以儿童的认知特点为依据。 上册围绕课标中规定的主要概念,设计为“我们爱科学”,“植物”“动物”“物体”单元以及“科学擂台——贴画大比拼”一课。通过各种活动指导学生学习用感觉器官观察物体的方法,认识物体的基本性质和特征,引发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兴趣,初步培养学生从常见的自然现象和生活实际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做出假设并想办法验证假设的能力及愿意合作与交流、喜欢大胆想象、珍爱生命、关心环境的情感态度。“我们爱科学”是本学科的起始单元,以体验为手段。“植物”和“动物”单元设置在上半学期,主要是因为考虑到季节的因素,能够保证在学习相关课程时,校园和其他活动场所有充足的动植物学习资源。“物体”单元帮

小学五年级科学下册 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说课稿 教科版精编版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是小学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下册沉和浮单元中的内容,在指导学生研究了有关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之后,研究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从而为以后探究浮力进行了必要的准备和辅垫。本课的教学内容选取了学生熟悉的橡皮泥,从橡皮泥在水中可沉可浮入手,一步步动手研究有关沉浮的严重性质,帮助学生建构起同样质量的橡皮泥沉的形状排开的水量小,浮的形状排开的水量大这些科学概念。在探究中培养学生观察和动手操作能力。因此,本课的关键在于教师如何设计出符合学生年龄特点,认知能力的探究活动。 2、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改变物体排开的水量,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可能发生改变。 2、钢铁制造的船能够浮在水面上,原因在于它排开的水量很大。 过程与方法: 1、用刻度杯测量橡皮泥排开的水量。 2、用橡皮泥制作成例外的形状,使之能够浮在水面上。 3、根据橡皮泥排开的水量,做出沉浮判断。 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认识到认真细致地采集数据的严重。 2、在探求原因的过程中,懂得证据的严重性。 教学重点: 改变物体排开的水量,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可能发生改变。

教学难点: 认识到认真细致地采集数据的严重。 二、说教法和学法 小学五年级学生对于橡皮泥比较感兴趣,美术课上经常用到,但对于橡皮泥在水中时沉还是浮比较含混。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指出:“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根据“主导和主体”、“学习和探究”之间的关系以及教材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将教法和学法确定如下: 从教的方面来说,通过设疑激趣,吸引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探究活动;通过实验活动,让学生大胆猜测,动手实践,仔细观察,分析实验现象。 从学的方面来说,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实验活动的积极性,使之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学生不仅动手操作,还要用心思考,得出结论。同时能合作学习,结合协作,培养自己严格的实验品质,追求真理的探索精神。 在下面我还将结合详尽教学过程谈教法学法。 3、教学器材准备: 橡皮泥若干块,刻度杯3个,记录表 三、说教学过程 根据教学目标要求,结合学生实际情况,我设计了如下的教学过程: (一)设置悬念,揭示课题,提出本课研究的问题。 我先让学生猜测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再通过例外形状的实心橡皮泥在水中都是沉的,那橡皮泥要怎么才能浮呢引起学生探究的兴趣。从而引出课题——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 (二)初步感知橡皮泥的浮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