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对萨丕尔_沃尔夫假说的再认识

对萨丕尔_沃尔夫假说的再认识

对萨丕尔_沃尔夫假说的再认识
对萨丕尔_沃尔夫假说的再认识

外语教学(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 第19卷 1998年第4期 (总第78期)

对萨丕尔——沃尔夫假说的再认识

林新华 (莆田高专)

一、萨丕尔—沃尔夫的基本观点

人们对语言和思维两者关系的激烈争论历时已久,至今仍无定论。在古希腊,P lato就提出“思维是无声的语言,因此两者是不可分离的”的观点。A risto tle则认为,语言只是思想的符号,思维不等于语言。在现在,这种争论则围绕萨丕尔—沃尔夫假说而展开。那么,萨丕尔—沃尔夫假说究竟是什么呢?

萨丕尔认为语言是了解现实社会的指南。根据语言学家H.Ho ijer的观点,首先提出“语言是了解现实社会的指南”的观点的人不是萨丕尔,而是Boas。早在1911年Boas在《美国印第安人语言手册》一书中,就这个观点有过引入深思的阐述:

“看起来,对印第安语的理论研究同实际掌握印第安语是同等重要。纯粹的语言研究看起来也是探究世界各民族心理活动的主要组成部分。……在研究基本的种族思想时,语言的研究似乎是最有启发性的领域之一。”由此可见,Boas在该书中似乎已道出语言与思维那种千丝万缕的关系。

然而,萨丕尔在1979年发表的文章中指出:语言是了解现实社会的指南。人不能孤立地生活在客观世界里,也无法脱离社会活动。绝大多数人离不开某一特定的语言,因为它已成为该社会人们进行思想交流的媒介。如果把语言看成仅是解决具体的交际问题,或者仅是解决具体的思想表达问题的一种附属

手段,同样也是错误的。事实上,“现实社会”很大程度上不知不觉地依赖于民族群体的语言习惯。从来没有两种语言曾相似到足以代表相同的一个社会现象。

就拿对一首简单的诗的理解来说,它涉及到不仅是对各个词语一般意义的理解,而且还涉及到语言所反映的对该群体的全部生活的理解,或者对该字里行间所隐含意思的理解。甚至最简单的感知行为也离不开社会语言模式。比如,一个人画了几十条不同形状的线,你可以把那些线分成“直线”,“曲线”,“弧线”,“抛物线”,由于不同的分类使人想起不同的语言词汇。

萨丕尔还认为:语言不仅是记录与个人相关的各种经历的系统,而且是具有独立创造性的象征结构。从这一方面来看,语言很象数学系统,真实地记载了人们的经历,虽然在开始时是极为粗略的。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它变成详细的、独立的概念系统,可以根据人们接受的有限形式来预告无限多种的可能经历,因此语言形式对我们的认识过程有着很大的制约作用。

沃尔夫师承于萨丕尔。他吸取萨丕尔思想的要旨,对其加以归纳和发挥。沃尔夫认为语言系统(语法)不仅是表达思想的工具,而且语言本身也是思想的塑造者,是个人心理活动、印象分析、综合思想活动的纲领和指南。人们可按照母语所定下的路线来解剖自然。从世界的纷繁现象中分离出来的范畴和

?

5

?

类型并不是自然而然地存在的。反过来,人们用连续迅速变化的印象来展现世界,而这种印象得由我们的头脑进行组织,因此这就意味着绝大多数印象是由我们脑中的语言系统组织而成的。

二、Harry Ho ijer对Sap ir-whorf假说的阐释

如果以上那些阐述是正确的话,那么很显然,语言在整个文化当中起着很大、很有意义的作用。H.Ho ijer认为语言不只是一种交际的技术,它本身也是一种导引说话人感受的方法;同时它为说话人提供分析经历的习惯模式,进而变成有意义的范畴。从某种程度上说,语言之间差别甚大,因此我们可望找出影响跨文化交际和理解的有意义但却令人生畏的障碍。当人们意识到“对绝大多数操本族语的人来说,语言的现象具有背景性,那么,这些障碍就显得尤为重要。”

然而,我们很容易夸大这种性质的语言差别和对跨文化理解的障碍。没有一种文化是完全地与世隔绝,完全地弧立,以及完全地与众不同。在众人所知的文化当中,有许多重要的相似,这种相似性源于传播(本身就是成功的跨文化交际的证明)。所有的文化都是围绕一定的生物、心理和社会的特征而形成的,这是人类的共同之处。人类的语言无法在很高的程度上决定人的相关经历的知觉以及其它功能。不论人类的语言把这些功能导向既定的路线,不论文化间的差异有多大,跨文化交际都不是不可能的。跨文化交际有点难,它的难度取决于相关文化之间差异性的程度。

譬如在翻译过程中会遇到一定的困难,因为一种语言与另一种语言相差很远。每一种语言都用它自己独特的,人们偏好的词汇和语法来讲述、分析和归类人的经历。从英语翻译成那伐鹤语经常会碰到遁辞的问题,反之亦然。用一种语言的词汇和语法容易表达的思想,如用另一种语言表达就有困难了。一个简单的例子就是:我们试图把英语词组h is ho rse和h is ho rses翻译成那伐鹤语,发现那伐鹤语不但没有名词的复数范畴(那伐鹤语li可相当于英语的ho rse和ho rses),而且也没有象英语中有明显差别的h is,her,its和their(那伐鹤语b ili?按上下文关系可译成h is ho rse o r ho rses,her ho rse o r ho rses,its ho rse o r ho rses and their ho rse o r ho rses)。那伐鹤语的这些形式li?,b ili?在英语中也难找到对等的词语,因为那伐鹤语中第三人称之间有些(b ili?中的b i)心理上更贴近于说话者[比如h is(就是那伐鹤人的马)ho rse],而另外一种第三人称(hali?中的ha)在心理上指那伐鹤族人以外的人,[比如h is(就不是那伐鹤人的马)ho rse]。

这种顺序之间的差异反映了一个种族在讲述、分析和归类经历时所用的习惯性和偏爱的模式,这就是萨丕尔一沃尔夫假说中的论据。根据沃尔夫的说法:正是在事实材料习惯性的编排中,在对各种现象的最常见的日常分析中,我们必须去弄清楚语言对文化活动及个人活动的影响。

三、对萨丕尔——沃尔夫假说的再认识

很显然,萨丕尔—沃尔夫假说的主要依据是不同的语言的词汇系统和语法结构。沃尔夫认为词语本身或语言中的概念系统制约了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这一观点很容易被推翻。爱斯基摩语中之所以用不同的词语表示正在下着的雪、在地上的雪、象冰块的雪、未溶化的雪、风吹起来的雪等等。原因是爱斯基摩人长年累月生活在冰天雪地里,生活劳动环境使他们有必要区别各种各样的雪。英语里虽然没有表示各种不同形状的雪的单词,但这并不意味着英语族人不具备辨别不同形状的雪的认识能力。

另外,象上述提到那样,那伐鹤语中“马”没有词形上的单复数之别,代词没有“她”

?

6?

“他”“它”及“他们”之分,是因为那伐鹤族人在日常生活中,在一定的上下文中自然会区分这些差异;而区分b i(那伐鹤人的“他”)与ha(那伐鹤族以外的“他”),是那伐鹤人群体生活的需要,这只能说明社会生活的客观需要使那伐鹤语具备了反映这些需要的语法特征,而不能说明不同语言的不同语法结构会制约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沃尔夫主要是根据英语和印第安语言的对比提出其假说的。我们在上述对snow,ho rse以及b i和ha 的分析和理解,证实他的对比方法是不可靠的,缺乏说服力的。除此之外,萨丕尔—沃尔夫假设还有两个缺点:

(1)对语言缺乏历史观点:语言是经历过漫长的岁月形成的,语言是随着社会的产生而产生的。连萨丕尔自己也承认,在远古的时候,文化现象决定了某些语言形式。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应该是社会及其文化决定语言,客观的社会环境(包括文化和语言)对人的认识能力的发展都产生重大的影响,但起决定作用的绝不是语言。

(2)语言不能决定世界观。从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来看,决定人们的意识的首先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在阶级社会里,人们按其经济地位的不同而组成不同的社会集团,形成不同的世界观。如果语言真的可以决定世界观的话,世界上就没有阶级,阶级斗争也就自行消灭,自然也就不会有什么劳资的纷争。这种推论与现实社会的情形是完全不相容的。

综上所述,萨丕尔—沃尔夫的假说,尤其是语言决定世界观的极端主张是站不住脚的。笔者认为对人类语言学的研究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尽可能完整地确定一种语言的结构模式(即语法),这种确定不但当包括对口语模式的陈述,而且还应包括对在日常言语中这些模式、词汇及语法结构出现的频率的揭示。

2、如果任何语义模式与结构模式有关的话,要尽可能准确地确定语义模式。这项工作被多数结构语言学家所忽视,因为他们只满足于区分,而不愿给词汇单位和语法范围下定义。

3、区分在结构范畴中,哪些是活跃的、哪些是有明确语义关系的,哪些不是。毋庸置疑,要做到这样的区分必需要通晓该语言。例如:马克?吐温把德国的一个民间故事译成英语,令人发笑,因为他把德国名词的性有规则地翻译成英语形式的“他”“她”和“它”。尽管这是一种模仿,但说明了这样一种“诱惑”:用属于一种语言中活跃的结构——语义模式来代替另一种语言中的语法范畴(德语中的性)。

4、要检查和比较一种语言中活跃的结构——语义模式并从中得出业已证实的口语模式。正象沃尔夫分析荷比语那样,虽然在某一特定的语法范畴或词汇中可找到口语模式的线索,但在语言中除非它整体范围上为人所知,否则它的有效性和重要性也无法确定。

总之,一种语言中的说话模式包括了说话人思维世界的部分描述。沃尔夫用“思维世界”这个表达式来表达这样一种思想:思维世界不仅是语言,也不仅是语言模式本身,而且还包括模式中所有类似和暗含的价值。从整体上看,在语言和文化之间的相互让步,其中很大程度上不是语言的东西,但它仍然显示出语言的有形影响。简单地说,这个思维世界是微观世界,每人心中都有,并靠它尽力去理解宏观世界。

参考文献

桂诗春,1982,《心理语言学》,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常宝儒,1990,《汉语语言心理学》,知识出版社。

林大津,1996,《跨文化交际研究》,福建人民出版社。

伍铁平,1986,《语言与思维关系新探》,上海教育出版社。Boas,F ranz(Ed.)1911.“Introducti on,”H andbook of Am erican Indian L anguages,Part I.W ash ington,D.

C.,Governm ent P rinting O ffice.

【责任编校 周世范】

?

7

?

江西省2020版高一上学期地理10月月考试卷B卷

江西省2020版高一上学期地理10月月考试卷B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选择题 (共36题;共144分) 1. (6分) (2017高一上·衡阳期中) 下图为“公转轨道相邻的三大行星相对位置示意图”,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特殊行星,其特殊性表现在() A . 质量在三颗行星中最小 B . 既有自转运动又有公转运动 C . 公转方向与其他行星不同 D . 太阳系中唯一有生命物质的行星 (2)与①②行星相比,地球具备生命存在的基本条件之一是() A . 适宜的大气厚度和大气成分 B . 强烈的太阳辐射和充足的水汽 C . 复杂的地形和岩石圈 D . 强烈的地震和火山活动 (3)若地球在②行星的轨道上运行,则最可能发生的现象有() A . 变为寒冷的“冰球” B . 变为炎热的“火球” C . 大气层将会消失

D . 公转方向将发生变化 2. (6分) (2015高一上·德州期中) 读下图完成下题. (1)与图中③角的数值相等的纬度地点是() A . 极点 B . 赤道 C . 南回归回线 D . 极圈 (2)若图中α为0°,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 . 太阳终年直射赤道 B . 地球上的生物将消失 C . 无大气环流现象 D . 气压带、风带的位置大致夏季偏北,冬季偏南 (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 目前,黄赤交角的度数是66°34′ B . 图中角α是黄赤交角 C . 地轴与黄道平面的交角就是黄赤交角

D . 南北极圈的度数等于黄赤交角度数 3. (2分) (2017高一上·鄱阳期中) 我国发射的地球同步人造卫星与地面上对应的监测点相比() A . 运动方向不同,线速度相同 B . 运动方向不同,角速度相同 C . 运动方向相同,线速度不同 D . 运动方向相同,角速度不同 4. (6分) (2017高二下·南涧月考) 2005年11月18日,执行我国第22次南极科考中山站和南大洋任务的115名队员乘“雪龙”号考察船从A港口出发,沿途经B、C两港口,将于12月18日到达我国南极考察站D。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1)在整个航行过程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 从A港口到B港口过程中是顺水行船 B . 从B到C的过程中主要是迎风行船 C . 整个行程依次经过亚欧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南极洲板块

语言·思维·认知---浅谈萨丕尔-沃尔夫假说

语言·思维·认知 ——浅谈萨丕尔-沃尔夫假说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07级二班胥文学号:1044407030 第一部分萨丕尔—沃尔夫假说的简介 一、萨丕尔(Edward Sapir,1884-1939)美国语言学家,人类学家。1884年1月6日生于德国劳恩堡,五岁时随全家移居美国。1904年毕业于哥伦比亚大学,主修日尔曼语,后到美国西部工作。1910--1925年,任加拿大国立博物馆人类学部主任,对人类文化学进行了切实的研究。1925--1931年,任美国芝加哥大学副教授、教授。从1931年起到逝世,在耶鲁大学任语言学和人类学教授。1933年当选为美国语言学会会长,1938年当选为美国人类学协会会长。1939年2月4日在康涅狄格州纽黑文(New Haven)去世,终年55岁。 萨丕尔长期研究语言学和人类文化学的有关问题,重视语言和文化、语言和思维的联系,提出"语言影响人类关于现实世界概念系统的形成"这一设想,经他的弟子沃尔夫(B.L.Whorf)发展,形成语言相关性的学说,被称为"萨丕尔-沃尔夫"假说,这一假说成为人类文化语言学的基础。 二、沃尔夫(Benjamin Lee Whorf,1897—1941)出生于美国马萨诸塞州的一个英国移民家庭。沃尔夫在大学是学化学的,他的专业是防火技术,1918年从麻省理工学院毕业后,一直在康涅狄克州的一家保险公司当工程师,语言学对沃尔夫来说是一种业余爱好。1931年,沃尔夫在耶鲁大学旁听了萨丕尔的印第安语语言学课程,并开始集中力量研究亚利桑那州(Arizona)美洲印第安语

河皮语(Hopi)。1925年—1941年间,他先后发表过50余篇报告和论文,去世时还留下了10多篇未刊的稿子。英年早逝的沃尔夫美国语言学界留下了宝贵的遗产,他提出的“萨丕尔—沃尔夫假说”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 第二部分萨丕尔—沃尔夫假说的产生 美国一代人类语言学家在对美洲印第安语的语言与文化的研究中,从鲍阿斯开始就产生了一种想法:语言、文化与思维的形式之间似乎存在着某种直接的联系。萨丕尔关于思维、文化、语言之间的关系的思想是有变化的,他在1921年的《语言论—言语研究导论》里还认为语言间的不同只是表达方式的不同,并不是经验本身的不同。而他在1929年发表的论文《语言学作为科学的地位》中改变了观点,认为现实世界在很大程度上是不自觉地建立在人们的语言习惯上的;语言不仅指示经验,而且规定经验。沃尔夫完全接受了萨丕尔认为人的思维、经验和行为受制于语言的观点,并加以发挥,把语言和思维的关系看得更加绝对化。美国语言学家卡罗尔第一次把他们的观点称为“萨丕尔—沃尔夫假说”。 这—假说的实质:是对语言反映现实还是创造(现念)现实这一问题的—种解释。归结起来有两点: 一是语言因其自我成形,自我创造的能力而能决定人们对世界的认识,是形成人们世界意象的积极因素,这叫语言决定论; 二是不同的语言不能表示同一个社会的现实,世界意象随着人们赖以思维的语言体系的不同而变比。这叫语言相对论。 第一点等于在说:一个人的思维完全由母语决定,因为一个人只能根

语言相对论的产生及发展

语言相对论的产生及发展 语言相对论往往被称作“萨丕尔-沃尔夫假说”。实际上,美国语言学家、人类学家萨丕尔(Edward Sapir)和美国语言学家沃尔夫(Benjamin Lee Whorf)并没有合著过,也没有明确地为实证研究提出过假说。“萨丕尔-沃尔夫假说”这一说法是萨丕尔的学生,美国语言学家、人类学家哈利?霍衣哲(Harry Hoijer)在1954年提出的(Koerner 2002:2)。 ①后来的学者,如美国心理语言学家罗杰?布朗(Roger Brown)(1976)等,将假说分为两类:强式,语言决定论(Linguistic Determinism),即语言决定思维、信念、态度等;弱式,语言相对论(Linguistic Relativity),语言反映思维、信念、态度等(高一虹,1994:4)。前者认为语言不同的民族,思维方式完全不同,后者认为语言不同的民族,思维方式上有差异。但值得注意的是,萨丕尔和沃尔夫并未作此区分,沃尔夫本人也并不同意极端的语言决定论。 目前,研究者通常使用沃尔夫自己的术语,即语言相对论(Linguistic Relativity)。这个陈述暗示了萨丕尔和沃尔夫并不是最早或唯一对语言和思维的关系进行研究的学者。其他思想流派也有对这个问题的研究。 对语言和思维之间关系的思考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

对语言相对论来说,其思想发展历程大致经过以下几个时期。 古希腊时期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认为,世界存在于预设的外部理念,语言若要存在下去,就必须尽力正确地反映这些理念。“除了我们把思维准确地称作由心灵与它自身进行的无声 的对话之外,思维和言谈是一回事。”“从心中发出通过嘴唇流出来的声音之流称作言谈。”② 持该种观点的人认为,语言的背后是普遍的理性本质,为天下人共有,至少为所有思想家共有。词语不过是这种深层精华的表达媒介,语言是反映内在思想活动的“标签”,是体验世界的工具,还没有考虑到语言对思想的作用。 德国语言学传统时期 直至18世纪晚期19世纪早期,人们才逐渐认识到不同民族有不同的特征,即民族精神。随着这种认识的发展,逐渐形成了民族主义。 1820年,德国语言学者洪堡德(Wilhelm V on Humboldt)将语言学和民族浪漫主义的研究联系起来,认为正是语言构造了思维。思维由内部对话产生,这个过程使用了语言使用者相同的语法结构。所使用语言的语法被认为反映了这个民族国家的世界观(Weltanschauug)。“语言的多样性不仅仅是符号和声音的多样性,而且是价值观的多样性。”③

Mathematica使用教程

Mathematica 教程 【Mathematica 简介】 Mathematica 软件是由沃尔夫勒姆研究公司 (Wolfram Research Inc.)研发的。Mathematica 1.0 版发布于1988年6月23日。发布之后,在科学、技术、媒体等领域引起了一片轰动,被认为是一个革命性的进步。几个月后,Mathematica就在世界各地拥有了成千上万的用户。今天,Mathematica 已经在世界各地拥有了数以百万计的忠实用户。 Mathematica已经被工业和教育领域被广泛地采用。实际上,Mathematica负责将高级的数 学和计算引入了传统上非技术的领域,极大的增加了科技软件的市场。一个包含应用、咨询、 书籍、和课程软件的行业支持着国际化的Mathematica用户群,这个行业还在不断地膨胀。 随着沃尔夫勒姆研究公司不断地扩大和Mathematica的使用被不断地扩展到不同的领域, 将会看到Mathematica在全世界范围内对未来产品、重要研究发现、和教学的巨大影响。 数学软件是现在科研工作者的必备的工具,个人比较喜欢用Mathematica,因为它是最接近数学语言的。Mathematica在15日发布,其最显著的变化是允许自由形式的英文输入,而不再需要严格按照Mathematica语法,这类似于Wolfram|Alpha搜索引擎。Mathematica 8 允许用户按照自己习惯的思考过程输入方程式或问题,最令人激动的部分是软件不是逐行执 行命令,而是能理解上下文背景。 1. En ter your queries in pla in En glish using new free-form lin guistic in put 2. Access more tha n 10 trilli on sets of curated, up-to-date, and ready-to-use data 3. Import all your data using a wider array of import/export formats 4. Use the broadest statistics and data visualizati on capabilities on the market 5. Choose from a full suite of engin eeri ng tools, such as wavelets and con trol systems 6. Use more powerful image process ing and an alysis capabilities 7. Create in teractive tools for rapid explorati on of your ideas 8. Develop faster and more powerful applicati ons

Mathematica使用教程

【Mathematica 简介】 Mathematica 软件是由沃尔夫勒姆研究公司(Wolfram Research Inc.)研发的。Mathematica 版发布于1988年6月23日。发布之后,在科学、技术、媒体等领域引起了一片轰动,被认为是一个革命性的进步。几个月后,Mathematica 就在世界各地拥有了成千上万的用户。今天,Mathematica 已经在世界各地拥有了数以百万计的忠实用户。 Mathematica 已经被工业和教育领域被广泛地采用。实际上,Mathematica 负责将高级的数学和计算引入了传统上非技术的领域,极大的增加了科技软件的市场。一个包含应用、咨询、书籍、和课程软件的行业支持着国际化的 Mathematica 用户群,这个行业还在不断地膨胀。随着沃尔夫勒姆研究公司不断地扩大和 Mathematica 的使用被不断地扩展到不同的领域,将会看到 Mathematica 在全世界范围内对未来产品、重要研究发现、和教学的巨大影响。 数学软件是现在科研工作者的必备的工具,个人比较喜欢用Mathematica,因为它是最接近数学语言的。Mathematica 在15日发布,其最显著的变化是允许自由形式的英文输入,而不再需要严格按照Mathematica语法,这类似于Wolfram|Alpha搜索引擎。Mathematica 8允许用户按照自己习惯的思考过程输入方程式或问题,最令人激动的部分是软件不是逐行执行命令,而是能理解上下文背景。 1. Enter your queries in plain English using new free-form linguistic input 2. Access more than 10 trillion sets of curated, up-to-date, and ready-to-use data 3. Import all your data using a wider array of import/export formats 4. Use the broadest statistics and data visualization capabilities on the market 5. Choose from a full suite of engineering tools, such as wavelets and control systems 6. Use more powerful image processing and analysis capabilities 7. Create interactive tools for rapid exploration of your ideas 8. Develop faster and more powerful applications Wolfram Research 的 CEO 和创立者斯蒂芬·沃尔夫勒姆表示:“传统上,让计算机执行任务必须使用计算机语言或者使用点击式界面:前者要求用户掌握它的语法;而后者则限制了可访问函数的范围。”“自由格式语言学能够理解人类的语言,并将其转化为具有特定语法结构的语言。这是产品适用性上的一个突破。 Mathematica 8 是这种创新思想下的第一个产品,但是它已经能够大幅度提高用户的工作效率。” Mathematica简明教程 第1章Mathematica概述 运行和启动:介绍如何启动Mathematica软件,如何输入并运行命令

萨丕尔-沃尔夫假说

萨丕尔-沃尔夫假设 主要内容 美国人萨丕尔及其弟子沃尔夫提出的有关语言与思维关系的假设是这个领域里至今为止最具争议的理论。 沃尔夫首先提出,所有高层次的思维都倚赖于语言。说得更明白一些,就是语言决定思维,这就是语言决定论这一强假设。由于语言在很多方面都有不同,沃尔夫还认为,使用不同语言的人对世界的感受和体验也不同,也就是说与他们的语言背景有关,这就是语言相对论。 Linguistic relativity stems from a question abou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anguage and thought, about whether one's language determines the way one thinks. This question has given birth to a wide array of research within a variety of different disciplines, especially anthropology, cognitive science, linguistics, and philosophy. Among the most popular and controversial theories in this area of scholarly work is the theory of linguistic relativity (also known as the Sapir–Whorf hypothesis). An often cited "strong version" of the claim, first given by Lenneberg in 1953 proposes that the structure of our language in some way determines the way we perceive the world. A weaker version of this claim posits that language structure influences the world view adopted by the speakers of a given language, but does not determine it.[1] 由萨丕尔-沃尔夫假设的这种强假设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根本没有真正的翻译,学习者也不可能学会另一种文化区的语言,除非他抛弃了他自己的思维模式,并习得说目的语的本族语者的思维模式。 词和意义 人们普遍接受了这一点:语言中的词汇只是一些无意义的标签,语言使用者用它们来引起情绪上的或行为上的反应,传递信息或引导听者的注意力。词和短语的意义在很

撒皮尔假说作业

浅谈对萨丕尔-沃尔夫假设的理解 萨丕尔作为一名优秀的语言学家,在语言学方面的书业专攻使他发展了许多重要议题。其中最为著名的便是他与学生沃尔夫提出的“萨丕尔-沃尔夫假说”,本文简要概述这一假说,并从翻译的角度出发,浅谈对萨丕尔-沃尔夫假设的理解。 1.主要内容 “萨丕尔-沃尔夫假说”又称语言相对论,是从人类语言的多样性出发,探究语言和思维、文化之间关系的理论。这一假说主要认为语言的习惯化形式制约思维模式,即一种语言的结构会影响使用者的习惯性思维。试用不同语言的人的概念框架式各部相同的,并因此影响他们的思维模式。“萨丕尔-沃尔夫假说”锁涉及的语言和思维、文化之间的关系问题从20世纪三四十年代提吃之后,一直是语言学界争论不休的话题,也是哲学、人类学、语义学、社会语用学和心理语言学,甚至是信息科学、病理学等学科所密切关注的重大课题。 2.发展过程 1929年,萨丕尔提出了“真实世界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群体的语言习惯之上”。他认为每一种语言都有自身独特的概念框架,不同概念范畴对自然有不同的切分。同时他也认为,语言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将思维和行为联系起来时语言的本质特性,语言和思维的关系是相互交织、相互影响决定的。 他的这种观点被其学生沃尔夫推崇并发扬光大,沃尔夫强调语言不是取决于语法,而是取决于语言中的逻辑或推理,这种逻辑规律是所有民族所共有的。 3.假说分类 萨丕尔-沃尔夫假说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种是强式,即语言决定论,主

张语言结构决定人的思维方式,并主导者感知行为。语言不同的民族,其思维方式也不同。另一种是弱式,即语言相对论,主张语言只是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思维,并不起制约或主导作用,即认为语言影响思维,但语言并不完全决定思维,只是在一定程度上起着模塑人的思维、影响人的思想的作用。 4.“假设”在翻译方面影响的理解 由萨丕尔-沃尔夫假说的这种强式假说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根本没有真正的翻译,学习者也不可能学会另一种文化区的语言,除非他抛弃了他自己的思维模式,并习得说目的与的本族语者的思维模式。 但弱式假说则强调了目的与文化思维模式的重要性,从中我们可以了解,在从事翻译活动时,有必要将目的语思维模式摆在重要位置,了解其文化风俗,进而更加深入理解目的语的表达目的,使译本更加完善。 5.结语 萨丕尔-沃尔夫假说作为一种相对理论,其本身并不存在对与错的概念。重要的是研究者对其在各自的领域有着怎样的理解与运用。就翻译活动而言,正确认识这一假说,或许能发掘出新的视角来理解语言与思维、文化之间的关系,从而得出更好的作品。 雷鲜 14020000249

中西诗学观照下系统研究伍尔夫小说理论的杰作——评《走向生命诗学:弗吉尼亚·伍尔夫小说理论研究》

中西诗学观照下系统研究伍尔夫小说理论的杰作——评《走向生命诗学:弗吉尼亚·伍尔夫小说理论研究》 作者:刘蕾蕾 来源:《大学教育科学》 2017年第4期 当今社会,人文学科不断被边缘化,导致大学教育的功利化以及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匮乏。 在大学的学科教育中增加文化修养课程是提升大学生人文素质的重要任务。英美文学课程是英 语专业的一门主干课程,英美文学教师在英美文学的教学和研究中立足怎样的视角、通过怎样 的方法融入人文素质教育的内容,备受关注。高奋著的《走向生命诗学:弗吉尼亚·伍尔夫小 说理论研究》一书(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将伍尔夫的小说理论置于整个西方文学的思想长 河中,在中西诗学的观照下,从渊源、内涵和价值三方面对弗吉尼亚·伍尔夫的小说理论进行 系统解读,从而阐释其生命诗学。该书不仅系统研究了伍尔夫的小说理论,而且通过对伍尔夫 和西方重要文艺思潮的关系研究,探讨了文学思想发展史上的诸多问题,值得英美文学爱好者 和教学研究者学习和借鉴。 该书分两大部分,共十二章。上篇“审美感悟”篇共有六章。第一章论英国文学,通过剖 析伍尔夫对英国文学赋予独特的编年史和她对英国文学特性的概括,展现她对英国文学重要作 家作品的评析,以及伍尔夫和其他英国作家之间的传承关系。第二章论古希腊文学,全面梳理 了伍尔夫的随笔、日记、书信,探讨古希腊精神作为伍尔夫的“缺失感”的填充物的作用和价值。第三章论俄罗斯文学,主要通过分析伍尔夫的相关随笔,重点考察伍尔夫对俄罗斯文学的 接受程度。第四章论法国文学,通过分析伍尔夫对法国文学的接受,并通过她对法国作家蒙田、普鲁斯特、司汤达等作家的评论,重点讨论法国文学对其创作的影响以及她对法国文学审美感 悟方式。第五章论美国文学,通过梳理她对多位美国作家的评论,从伍尔夫论美国文学的四个 方面——原创性、创作技法、创作整体和美国文学的困境,揭示她对美国文学的剖析,阐明其 论析价值。第六章为“中国眼睛”,通过梳理伍尔夫的随笔、日记、书信,探讨伍尔夫对东方 文学的领悟,探析伍尔夫的“中国眼睛”的深层意蕴。 该著下篇为“生命诗学”篇,也共有六章。第七章探讨伍尔夫诗学的生命本质,阐明其生 命诗学的渊源、内涵及主旨,并在分析伍尔夫对现代小说困境的认识和对现代小说模式的批判 基础上建构了自己的创作说。第八章首先通过分析伍尔夫对现实的理解和中国传统的“观物取象”的相通之处,并揭示伍尔夫“构思说”对西方传统诗学的扬弃和与中国诗学的“虚静说”、“神与物游”的契合,通过将伍尔夫的现实观置于中西诗学的观照下,考察伍尔夫对“现实” 的构建过程及内涵。第九章重点探讨伍尔夫对文学形式的思考,并以小说《雅各的房间》作为 具体范例,阐明其表现方式。第十章以中西传统诗学为参照,解读伍尔夫的随笔、日记、书信,探讨伍尔夫对文艺批评本质的思考。第十一章分析了伍尔夫对西方传统真实观的反思和批判, 并以中国的意境说为参照,细读伍尔夫的随笔和短篇小说,阐明其创作意境。第十二章为实例 分析。以伍尔夫的小说《海浪》为例,从创作构思、作品形式、艺术境界等几个方面印证伍尔 夫的诗学思想在作品中的体现和实践。 该书的研究方法及内容对英美文学教学和研究有以下几点启示:(1)该书是对弗吉尼亚·伍尔夫单个作家的小说理论进行研究,但是研究者将其置于整个西方文论的思想长河中, 运用西方诗学和中国诗学的情志说、虚静说、真幻说、意境说互释互证下审视伍尔夫的小说理论,可以看到中西艺术和诗学的相通性。在文学教学过程中,将作家置于整个西方文学史的长 河中或通过中西文学互鉴、对比,或许更能了解作家的写作特征、文学特色;在文学研究工作中,将作品置于该维度下,能够拓展作品的研究维度和广度。(2)该书是对伍尔夫小说理论的

萨丕尔—沃尔夫假说评析.

萨丕尔—沃尔夫假说评析 摘要:萨丕尔—沃尔夫假说是语言学领域的重要学说之一,也是研究语言与文化关系的重要课题。从语言发展及文化交流角度考察,该假说虽有其历史局限性,但在跨文化交际语境下仍有其积极现实意义。 关键词:萨丕尔—沃尔夫假说;语言;文化;跨文化交际 Abstract: Sapir-Whorf hypothesis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theories in linguistics, which is a significant issue in the study of relationship between language and culture. Examining from the aspect of culture and language itself, such hypothesis unavoidably has some limits because none theories are perfect. However, in the trend of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nowadays, it plays a positive role in the further study of language. Key words: Sapir-Whorf hypothesis; language; culture;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中图分类号:H00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1578(2010)11-0001-01 1、引言 语言理论研究中,围绕着语言与思维、文化等的关系问题出现过众多的学说理论,只有正确解决该问题才能树立正确的语言观。而正确的语言观则是指导科学语言研究的基础和前提。在历史上尤其是近代,诸多语言学家都曾对思维与语言的关系进行过深入研究。其中,在18 世纪,一些哲学家和语言学家 对人类众多不同的语言及其意义发生兴趣。欧洲浪漫主义时期德国的学者如Johann Herder (1744-1803)和Wilhelm Von Humboldt (1762-1835)曾明确 提出过这样的观点:人们思维方式不同是因为语言表达方式不同,而思维方式的不同,则是因为不同的语言表达周围世界的方式不同。在美国描写主义语言学和结构主义语言学的研究领域,Edward Sapir (1884-1939)和Benjamin Lee Whorf(1897-1941)进一步说明语言与文化的关系,他们的观点被后人称为“萨丕尔—沃尔夫假说”,或“语言相对论”。 2、萨丕尔—沃尔夫假说的局限性及积极意义 萨丕尔(Edward Sapir)是美国语言学家、人类学家。在哥伦比亚大学学习和任职期间,他受到著名语言学家和人类学家鲍阿斯(F. Boas)影响,对美洲印第安人的文化和语言产生了极大兴趣,并认真分析了语言结构,成为美国描写语言学的奠基人之一。萨丕尔长期研究语言学和人类文化学的有关问题,重视语言和文化、语言和思维的联系,提出“语言影响人类关于现实世界概念系统的形成”这一设想。《语言论》是萨丕尔的主要代表作。在此书中,他把语言成分说成是一个“概念”的符号,认为语言模式决定思维模式,甚至暗示语言先于思维。他说:“正像数学推理非借助一套适当的数学符号不能进行一样,没有语言,思维的产生和日常运用未必更能想象。”后来,他的学生沃尔夫(B. L. Whorf)在其观点的影响下,提出了“语言决定论”或“沃尔夫假设”,即语言用于思维,离开了语言就不可能有任何思维活动。沃尔夫认定,语言决定了人的世界观,拥有不同语言的人群,对世界也进行着不同的编码,因此其对世界的思维方式也会有所区别。他认为,对说话人说,语言主要是一

SapirWhorf hypothesis 萨丕尔沃尔夫假说_跨文化交际导论

Sapir-Whorf hypothesis 萨丕尔-沃尔夫假说 1、The philosophical basis of the Sapir-Whorf Hypothesis is empirical and the theoretical background is structuralism、 萨丕尔与沃尔夫就是语言相对论思想的集大成者。 2、While we reject the strong version of the Sapir-Whorf hypothesis, its weaker version is generally accepted by most scholars、 尽管我们反对萨丕尔-沃尔夫假设的强假设,而大部分学者却普遍接受了其弱假设。 S a p i r-W h o r f h y p o t h e s i s ●E d w a r d S a p i r a n d B e n j a m i n W h o r f,p r o c l a i m e d t h a t t h e s t r u c t u r e o f t h e l a n g u a g e p e o p l e h a b i t u a l l y u s e i n f l u e n c e s t h e w a y s t h e y t h i n k a n d b e h a v e,i、e、d i f f e r e n t l a n g u a g e s o f f e r p e o p l e d i f f e r e n t w a y s o f e x p r e s s i n g t h e w o r l d a r o u n d,t h e y t h i n k a n d s p e a k d i f f e r e n t l y,t h i s i s a l s o k n o w n a s l i n g u i s t i c r e l a t i v i t y、 ●S a p i r a n d W h o r f b e l i e v e t h a t l a n g u a g e f i l t e r s p e o p l e’s p e r c e p t i o n a n d t h e w a y t h e y c a t e g o r i z e e x p e r i e n c e s、T h i s i n t e r d e p e n d e n c e o f l a n g u a g e a n d t h o u g h t i s n o w k n o w n a s S a p i r-W h o r f H y p o t h e s i s、 S t r o n g v e r s i o n&w e a k v e r s i o n ●S t r o n g v e r s i o n b e l i e v e s t h a t t h e l a n g u a g e p a t t e r n s d e t e r m i n e p e o p l e’s t h i n k i n g a n d b e h a v i o r; ●W e a k v e r s i o n h o l d s t h a t t h e f o r m e r i n f l u e n c e t h e l a t t e r、 ----T h e s t u d y o f t h e l i n g u i s t i c r e l a t i v i t y o r S W H h a s s h e d t w o

对萨丕尔_沃尔夫假说的再认识

外语教学(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 第19卷 1998年第4期 (总第78期) 对萨丕尔——沃尔夫假说的再认识 林新华 (莆田高专) 一、萨丕尔—沃尔夫的基本观点 人们对语言和思维两者关系的激烈争论历时已久,至今仍无定论。在古希腊,P lato就提出“思维是无声的语言,因此两者是不可分离的”的观点。A risto tle则认为,语言只是思想的符号,思维不等于语言。在现在,这种争论则围绕萨丕尔—沃尔夫假说而展开。那么,萨丕尔—沃尔夫假说究竟是什么呢? 萨丕尔认为语言是了解现实社会的指南。根据语言学家H.Ho ijer的观点,首先提出“语言是了解现实社会的指南”的观点的人不是萨丕尔,而是Boas。早在1911年Boas在《美国印第安人语言手册》一书中,就这个观点有过引入深思的阐述: “看起来,对印第安语的理论研究同实际掌握印第安语是同等重要。纯粹的语言研究看起来也是探究世界各民族心理活动的主要组成部分。……在研究基本的种族思想时,语言的研究似乎是最有启发性的领域之一。”由此可见,Boas在该书中似乎已道出语言与思维那种千丝万缕的关系。 然而,萨丕尔在1979年发表的文章中指出:语言是了解现实社会的指南。人不能孤立地生活在客观世界里,也无法脱离社会活动。绝大多数人离不开某一特定的语言,因为它已成为该社会人们进行思想交流的媒介。如果把语言看成仅是解决具体的交际问题,或者仅是解决具体的思想表达问题的一种附属 手段,同样也是错误的。事实上,“现实社会”很大程度上不知不觉地依赖于民族群体的语言习惯。从来没有两种语言曾相似到足以代表相同的一个社会现象。 就拿对一首简单的诗的理解来说,它涉及到不仅是对各个词语一般意义的理解,而且还涉及到语言所反映的对该群体的全部生活的理解,或者对该字里行间所隐含意思的理解。甚至最简单的感知行为也离不开社会语言模式。比如,一个人画了几十条不同形状的线,你可以把那些线分成“直线”,“曲线”,“弧线”,“抛物线”,由于不同的分类使人想起不同的语言词汇。 萨丕尔还认为:语言不仅是记录与个人相关的各种经历的系统,而且是具有独立创造性的象征结构。从这一方面来看,语言很象数学系统,真实地记载了人们的经历,虽然在开始时是极为粗略的。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它变成详细的、独立的概念系统,可以根据人们接受的有限形式来预告无限多种的可能经历,因此语言形式对我们的认识过程有着很大的制约作用。 沃尔夫师承于萨丕尔。他吸取萨丕尔思想的要旨,对其加以归纳和发挥。沃尔夫认为语言系统(语法)不仅是表达思想的工具,而且语言本身也是思想的塑造者,是个人心理活动、印象分析、综合思想活动的纲领和指南。人们可按照母语所定下的路线来解剖自然。从世界的纷繁现象中分离出来的范畴和 ? 5 ?

COMPASS5000基本操作手册(PK)-

COMPASS5000基本操作手册(PK)- 9年12月石油技术杂志该模型是由内部和外部影响引起的错误类型的统计处理。本文证明了误差的主要因素是从一个测量读数到下一个测量读数的系统误差(例如,误差总是发生在某个矢量方向)这种模式忽略了随机误差源,因为它们被认为很小,并且在大量测量读数的情况下容易被忽略。本文提供的数学模型已成为行业标准,但某些示例系数值和加权值不适用于模拟现代定向测量仪器(如MWD和速率陀螺仪) 系统误差椭圆模式有6个系数,包括:失准误差:失准误差 是由于仪器在裸眼或套管中对中引起的。由于传感器轴和仪器对中的不对准,不对准会影响井斜和方位角。相对深度误差相对深度误差这是沿钻孔深度测量产生的误差深度误差来源于钻杆的长度测量、钻杆的伸长和电缆仪器的测量误差。 .真实偏差误差 这是偏差测量中的误差偏差误差可能来自重力对钻杆下入机构的影响及其对偏差的敏感性罗盘参考误差罗盘参考误差 第19页,共70页 罗盘2000 参考方位误差这将是磁测量或陀螺测量的偏差,这是地面方位定位瞄准的误差。陀螺方位误差陀螺方位误差 高井斜条件下万向接头随指数增加漂移引起的陀螺方位读数误差钻

具磁化引起的磁方位误差 磁方位误差这种误差在较高的井斜和东/西方向上增加现代固态磁性设备和比率陀螺仪考虑了 的系统误差模式系数和孵化方位误差网格的倾斜方位误差网格的加权因子。COMPASS提供了井斜/方位误差网格,有助于为更复杂的设备定义误差模式。制造商可以提供每个倾角范围内的偏差和方位误差特性,并输入到表格中。 .误差圆锥体误差圆锥体 此模式假设每个测量观测点周围都有一个误差球体该模型基于各种不同设备计算的现场或测试井底位置的实验(经验)和比较。球体的大小计算如下:前一个观察点的球体半径+测量井之间的距离*测量仪器的误差系数/1000(前一个观察点周围的球体半径+mdinterval x测量工具误差系数/1000)沿井眼起点 的误差是井的误差加上顶部的裸眼半径。测量仪器的误差系数取决于当前仪器的偏差和该测量仪器的偏差/误差网格中包含的值。参见测量工具代码。 iscwa测量误差模型iscwa测量误差模型 行业指导委员会已经建立了测量设备的误差模型,特别是固体磁性设备(如MWD和环管系统)该模型基于休·威廉姆森的论文“定向MWD的精确预测”,该论文发表于SPE56702。该模型极大地扩展了系统误差模型,并结合了许多参与者的经验。在COMPASS中,包括定义错误项在内的格式已经扩展到这种模式

“萨丕尔沃尔夫假说”述评

“萨丕尔沃尔夫假说”述评-大学语文论文 “萨丕尔沃尔夫假说”述评 摘要:“萨丕尔-沃尔夫假说”自问世以来影响巨大,争议不断,本文在对其作大致客观的描述和整合国内学者研究的基础上,试图得出一种中立的、较为合理的观点,即语言与思维(思想、逻辑、理性)至少不是平行时空下两条互不相交的直线,而是以一种至今还未明朗的关系紧紧交织在一起,语言并不仅仅是思维的附属工具,彼此间确实存在着相互影响。 关键词:萨丕尔-沃尔夫假说语言相对论语言思维 一、“萨丕尔-沃尔夫假说”的前世今生 (一)“萨丕尔-沃尔夫假说”的理论基础 关于语言和思维的关系是人类有史以来一直争论不休的问题,有两种相对立的观点,一是普遍论,二是相对论。前者认为,尽管语言存在差别,思维却是普遍的和同一的,换句话说,语言的差异并不影响思维的一致性。后者认为,语言的差别导致思维的差异,因为思维受语言的影响。这两种互相对立的观点逐步发展成当今的语言普遍论和语言相对论。 无论是语言普遍论还是语言相对论,其思想源头都可以追溯到西方思想史的初期。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认为,人们的思维受到风俗习惯(包括语言)的影响;亚里士多德却认为,话语是思想符号,虽然不同文化的话语包括口头和书面话语都存在差异,但是所有思想是一致的、普遍的,如同语言所表达的事物是一致的和普遍的那样。到了中世纪,人们普遍认为存在一种具有普遍性的“精神语言”。这种“精神语言”独立于任何语言外壳的思维内核之外。例如,神学家圣奥古斯

丁声称,概念名称超越所有语言,仅存于人们的大脑之中,并不通过说话而外现。13世纪英国哲学家罗杰·培根对上述两种观点都有过论述。他有一句经常为人引用的名言,充分表达了普遍论的观点:“所有语言基本上有一种一致的语法,虽然偶尔有些差异。”[1]然而,经过对古希腊语、古罗马语和希伯来语的比较研究,培根相信语言能表达说话人的文化特质。他发现,由于人们长期使用某些熟悉的词语,因此在他们心目中形成了与事物的真实相距甚远的理念。培根的这一发现,实际上是现代语言相对论的基本观点。 18世纪初,意大利哲学家维科提出了“文化相对论”。维科认为,不同文化的成员对同样的人和事物看法是不同的,这就是当今语言相对论假设的雏形。[2]当该世纪最伟大的哲学家康德提出一整套先验论的时候,欧洲一些哲学家从维科的文化相对论出发,批判康德的先验论,同时进一步发展了语言相对论的思想。例如,海曼指出,理智不是与生俱来的先天产物,而是在语言指引下的一个能动的联想过程。这一时期为语言相对论假设的形成作出重大贡献的是赫伯。在他看来,如果我们真的没有思想就不能思考,如果我们真的主要通过言词学会思考的话,那么语言必定为人类知识给出它的基本局限和轮廓。于是,他得出结论:语言是人类思想的工具、内容和形式。赫伯还指出,语言的历史就是一部人类对世界的解读、经验以及主观意识间理解不断积累的历史。因此,每一个民族怎么思考就怎么说话,怎么说话就怎么思考。 但对“萨丕尔-沃尔夫假说”影响最深的还是洪堡特的“语言世界观”理论。洪堡特认为每种语言都是使用这种语言的民族的个性体现,都展现了使用这种语言的民族的心理特征。个人更多的是通过语言形成世界观,词会借助自身附带的

40年后——尼龙6聚合装置

40年后——尼龙6聚合装置 阿加菲(Aquafil)公司最具现代化的尼龙6聚合工厂 沃尔夫·卡拉夏克(德国) (本文刊登在1997年12月“国际化纤”杂志(Chemical Fibers International)第47期上) 40年前的1957年,当我开始为尼龙6聚合装置搞设计的时候,“专家们”说: ——VK-罐的直径不可能超过400mm ——VK-罐的容量最大只能是500公斤/天 幸运的是“专家们”所说的并未成为现实。今天,我们已设计并制造了直径为2500mm,容量为150,000公斤/天的VK-罐。 今天,“专家们”说:将萃取部分的内酰胺水直接循环到聚合部分不影响聚合物的质量是不可能的。然而,阿加菲(Aquafil)公司15年前就开始成功地直接循环。实践证明阿加菲公司尼龙6聚合物所含低聚物等同于或低于用新鲜或新鲜+回收的内酰胺生产的聚合物。同时还显示出阿加菲公司聚合物优异的性能,在FDY纺丝上也很好。阿加菲公司LDR?(Lactam Direct Recycling)已内酰胺直接回收聚合工艺具有以下主要特点: 1. 不浪费任何原材料,内酰氨100%使用, 2. 封闭的水回路, 3. 无废水, 4. 无内酰氨和低聚物废料, 5. 公用工程消耗极低, 6. 切片干燥后,几乎无粉尘, 7. 装置生产简单,很少需要维修,节省维修费用, 简介 尼龙6是从∑-已内酰胺中制造出来,其工艺是由德国人PAUL SCHLACK教授于1938年开发出来。 内酰胺环在高温下打开。在标准的工业生产中,大多数情况下需要水。一打开环之后,除去水和加聚作用,可以获得的分子重量取决于温度,停留时间,压力和添加剂。为稳定链的长度,可添加添加剂来堵住链的末端,以达到避免相对粘度进一步提高的目的。 在达到一种平衡状态时,反应停止。这种平衡大多数取决于聚合物的温度,然后将聚合物从反应器中排出来,固化,切粒。在

Sapir Worf Hypothesis 萨皮尔 沃尔夫假说

The Sapir-Whorf Hypothesis In the 1930's, Benjamin Lee Whorf, a student of Edward Sapir at Yale, did an intensive study of the structure of the language of the Hopi Indians of Arizona as opposed to that of Standard Average European languages. W horf emphasized grammar - rather than vocabulary, which had previously intrigued scholars - as an indicator of the way a language can direct a speaker into certain habits of thought. The Eskimo speaker, for example, possesses a large and precise vocabulary to make exacting distinctions between the kinds and conditions of seals, such as “young spotted seal”, “swimming male ribbon seal” and so on. But such an extensive vocabulary has less to do with the structure of the Eskimo language than with the fact that seals are important for the survival of its speakers. The Eskimo would find equally strange the distinctions that the-English vocabulary makes about horses - mare, stallion, pony, bay, paint, appoloosa, and so forth. And both Eskimos and Americans would be bewildered by the seventeen terms for cattle among the Masai of Africa, the twenty terms for rice among the Ifugeo of the Philippines, or the thousands of Arabic words associated with camels. Instead of vocabulary, Whorf concentrated on the differences in structure between Hopi and the European languages - and also on what he believed were associated differences in the ways speakers of these languages viewed the world. After his painstaking analysis of such differences between Hopi and European languages, Whorf asked the question that was central to his research. Do the Hopi and European cultures confirm the fact that their languages conceptualize reality in different ways? And his answer was that they do. Whereas European cultures are organized in terms of space and time, the Hopi culture, Whorf believed, emphasizes events. To speakers of European languages, time is a commodity that occurs between fixed pointy and can be measured. Time is said to be wasted or saved; an army fighting a rear-guard action tires to buy time; a television station sells time to an advertiser. People in the European tradition keep diaries, records, accounts, and histories; their economic systems emphasize wages paid for the amount of time worked, rent for the time a dwelling is occupied, interest for the time money is loaned. Hopi culture has none of these beliefs about time, but instead thinks of it in terms of events. Plant a seed - and it will grow. The span of time the growing takes is not the important thing, but rather the way in which the event of growth follows the event of planting. The Hopi is concerned that the sequence of events in the construction of a building be in the correct order, not that it takes a certain amount of time to complete the job. That is why the building of a Hopi house, adobe brick by adobe brick, may go on for years. Whorf s comparison of Hopi and E u r o p e a n l a n g u a g e s a n d c u l t u r e s - considerably more involved than the summary I have presented - convinced him that the contrasting world views of their speakers resulted from contrasts in their languages. He concluded that, linguistically speaking, no human being is born free; his mind was made up for him from the day he was born by the language of his speech community. Whorf questioned peoples' ability to be objective, and he threw into doubt the rationality of everyday utterances. lie suggested that all their lives English speakers have been tricked by their languages into thinking along certain channels - and it is small consolation to know that the Hopi has also been tricked, but in a different way. Whorf's theories abou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ulture and language have been greeted enthusiastically by some scholars and attacked or treated warily by others. The weakness of the Sapir-Whorf Hypothesis, as it has come to be known, is the impossibility of generalizing about entire cultures and then attributing these generalizations to the languages spoken. The absence of clocks, calendars, and written histories obviously gave the Hopis a different view of time than that found among speakers of European languages. But such an observation is not the same thing as proving that these cultural differences were caused by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Hopi and European grammars. In fact, an interest in time-reckoning is not characteristic solely of European cultures but can be found among speakers of languages as different as Egyptian, Chinese and Maya. And, on the other hand,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