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用显微镜观察人血的永久涂片实验报告

用显微镜观察人血的永久涂片实验报告

用显微镜观察人血的永久涂片实验报告

初中生物实验操作

(学生用)

用显微镜观察人血的永久涂片

班级:______ 组别: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

实验要求:

请按规范的程序和操作完成实验。

1.检查实验用品。

2.用低倍显微镜观察人血永久涂片。

3.认识红细胞和白细胞。

4.清理还原。

材料用具:人血的永久涂片,显微镜。

实验步骤:

1.根据实验要求检查材料用具是否完好、齐全。

2.用低倍镜观察人血的永久涂片。

3.辨认红细胞和白细胞。

4.整理器材。

思考:

1.视野中数量最多的细胞是__________,体积最大的是___________。

2.不容易看到血小板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师评价: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

《观察人血的永久涂片》教学设计

一、教学指导思想: 根据生物课程标准提出的基本理念,以及本节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按以下指导思想设计本节课。 1、面向全体学生 充分调动所有学生的学习热情,给每个学生提供同等的学习机会,设置搜集资料、调查分析等小活动,可按着自己的能力任选其中一种参与其中,满足了不同层次学生学习的需求。 2、提高生物科学素养 通过对血常规的认识,进一步提高健康意识,从而培养正确认识生物科学的科学素养。 3、倡导探究性学习 通过搜集各血液病资料,课堂讨论、交流等形式的活动,培养学生探究学习的能力,同时在活动中也锻炼了学生与他人的交流、合作能力。 二、课标、教材与学生情况分析 课标要求: 要求学生能描述血细胞的形状和了解血细胞的数量,解读血常规化验单,交流讨论。

教材地位: 本节内容是围绕“人体内的物质运输主要是由循环系统来完成的”展开的,以血液循环系统的运输为主。其中《血液》一节是循环系统的主要一部分,而且血细胞又是血液的主要成分。包括三种血细胞,即红细胞是中间在一个“亮点”的,为什么?因为成熟的红细胞的没有细胞核的,中间薄,周沿厚的两面凹的圆饼状的结构,在显微镜下看,中间的透光度大,而周沿的相对小,所以红细胞是中间在一个“亮点”的。白细胞是有细胞核的,而细胞一般的装片里,是被染成蓝色的,所以我们在显微镜下在细胞里蓝点的是白细胞,因为血小板又是没有细胞核的,而血小板的形状不一。 学生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掌握了显微镜的使用方法,但本实验对显微镜的使用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教师应该注意引导学生仔细调好显微镜。 许多学生经历过血液化验的检查,但是对检查结果学生不清楚,了解了血液的成分以及各成分的正常指标后,学生就会分析了。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能识别红细胞和白细胞; 2、说出各种血细胞的功能各种成分含量的正常值 学会解读血常规化验单。 (二)能力目标: 1、通过观察血细胞的镜下图,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2、通过与实际生活相联系,增加了学生的兴趣。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认识血常规的化验数据分析,使学生认同生命科学的价值观 四、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识别红细胞、白细胞 教学难点:识别红细胞、白细胞 五、教学手段 探究式教学法、实验教学法、讨论法、学生自主学习法等多种方法相结合。

【实验报告】生物实验报告【三篇】

生物实验报告【三篇】 篇1 实验名称: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叶绿体和细胞质流动 一、实验目的 1.初步掌握高倍显微镜的使用方法。 2.观察高等植物的叶绿体在细胞质基质中的形态和分布 二、实验原理 高等植物的叶绿体呈椭球状,在不同的光照条件下,叶绿体可以运动,改变椭球体的向,这样既能接受较多的光照,又不至于被强光灼伤。在强光下,叶绿体以其椭球体的侧面朝向光源;在弱光下,叶绿体以其椭球体的正面朝向光源。因此,在不同光照条件下采集的葫芦藓,其小叶内叶绿体椭球体的形状不完全一样。 活细胞中的细胞质处于不断的流动状态,观察细胞质的流动,可以用细胞质基质中的叶绿体的运动做为标志。 三、材料用具 藓类的叶,新鲜的黑藻,显微镜,载玻片,盖玻片,滴管,镊子,刀片,培养皿,铅笔 四、实验过程(见书p30) 1.制作藓类叶片的临时装片 2.用显微镜观察叶绿体

3.制作黑藻叶片临时装片 4.用显微镜观察细胞质流动 五、讨论 1.细胞质基质中的叶绿体是否静止不动,为什么? 2.叶绿体的形态和分布与叶绿体的功能有什么关系? 3.植物细胞的细胞质处于不断的流动状态,这对于活细胞完成生命活动有什么意义? 4.用铅笔画一个叶片细胞,标出叶绿体的大致流动方向。 篇2 实验生物组织中还原糖、脂肪、蛋白质的鉴定 一、实验目的 初步掌握鉴定生物组织中还原糖、脂肪、蛋白质的基本方法。 二、实验原理 1.还原糖的鉴定原理生物组织中普遍存在的还原糖种类较多,常见的有葡萄糖、果糖、麦芽糖。它们的分子内都含有还原性基团(游离醛基或游离酮基),因此叫做还原糖。蔗糖的分子内没有游离的半缩醛羟基,因此叫做非还原性糖,不具有还原性。本实验中,用斐林试剂只能检验生物组织中还原糖存在与否,而不能鉴定非还原性糖。 斐林试剂由质量浓度为0.1g/ml的氢氧化钠溶液和质量浓度为0.05g/ml的硫酸铜溶液配制而成,二者混合后,立即生成淡蓝色的cu(oh)2沉淀。cu(oh)2

实验1 显微镜的使用实验报告

实验1 显微镜的使用实验报告 班级:10生科二班/星期三上午第二大节课/第二小组 姓名:杨袁予童组员:杨方、朱树生 实验时间2113年 3月 6 日 一、实验名称显微镜的使用方法 二、实验目的: 1、掌握显微镜的构造,熟练使用显微镜进行试验观察。 2、能够分析显微镜常见故障的原因,并作适当处理。 三、实验内容: 1、利用高、低倍显微镜和油镜观察一些永久装片。 2、将所观察到的镜像绘制成图片。 三、实验器材: 显微镜、装片或切片等。 四、实验原理: 1、显微镜的用途 显微镜是一种精密的放大仪器,是研究生物学不可缺少的工具。在学习生物学的过程中,要研究许多细微的结构,必须借助显微镜进行观察。 2、显微镜的构造 光学显微镜由机械装置和光学系统两大部分组成,其中光学系统主要包括物镜、目镜、遮光器和光源等。 3、显微镜的成像原理 光学显微镜的光学系统两由大部分组成。由目镜和物镜组成成像系统,由反光镜和旋转光样构成照明系统。

五、实验步骤: 1、低倍镜的使用 (1)取镜和放置:右手握住镜臂,左手托住镜座。把显微镜轻轻地放在实验桌上略偏左、离实验桌边缘5cm为宜。 (2)对光:转动转换器:使低倍物镜正对通光孔(镜端与孔保持2厘米距离)。转动遮光器,使大的光圈对准通光孔。左眼注视目镜内,右眼睁开同时用手转动反光镜对向光源。直到目镜里看到白亮的视野。(3)放置玻片标本:把要观察的装片放在载物台上,有标本的一面向上使标本正对通光孔的中心,然后用压片夹压住。 (4)调节焦距:下降镜筒,侧目注视物镜头,用手旋转粗准焦螺旋直到物镜头接近装片为止。上升镜筒,左眼注视目镜内,用手旋转粗准焦螺旋使镜筒缓缓上升,直到从目镜内看清物像为止。再轻微来回转动细焦螺旋,使物像更清晰。 2、高倍镜的使用 (1)选好目标:一定要先在低倍镜下把需进一步观察的部位调到中心,同时把物像调节最清晰的程度,才能进行高倍镜的观察。 (2)转动转换器:调换上高倍镜头,转换高倍镜时转动速度要慢,并从侧面进行观察(防止高倍镜头碰撞玻片),如高倍镜头碰到玻片,说明低倍镜的焦距没有调好,应重新操作。 (3)调节焦距:转换好高倍镜后,用左眼在目镜上观察。调节细准焦螺旋。如果视野的亮度不合适,可用集光器和光圈加以调节。

实验七 观察人血永久涂片

实验七观察人血永久涂片(学生用)(时间15分钟) 考生须知:1.考生应按考试要求进行观察和操作,将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填写在记录表格中。 2.每人一桌,独立操作,不能看书、笔记、资料,也不能商量,除材料短缺、仪器故障外,不能向监考人员发问。 3.考生应遵守考场纪律,按监考老师指令进行操作,试题中的各项指令性任务 必须全部完成,考查时间15分钟。 一、实验目的:认识红细胞和白细胞。 二、检查实验用品: 1、实验用品:人血的永久涂片,已安装指针的显微镜。 2、检查实验用品是否完备,举手向监考老师示意,经老师同意后开始实验。 三、实验步骤、结果 1、显微镜的使用:取镜-安放-对光。★ 2、在显微镜下观察人血永久涂片:注意不同类型血细胞的形态结构,区分并指出 红细胞和白细胞后让监考老师检查。★ 3、实验记录:填表: 4、回答问题:据观察填图(1分) (1)、填写字母所示的结构名称: A__________________ B________________ C__________________ D________________ (2)、贫血是或含量过少引起的,应多吃含和丰富的食物。 (3)、某人有炎症,细胞数量明显增加,原因是该细胞具有功能。 四、整理实验器材:实验完毕把显微镜整理好放回原处,清洗、整理材料用具。★ 凡有★的步骤完成后必须举手示意,待监考教师评定后再进行下一步操作。

实验七观察人血永久涂片(评分教师用)

农二师2014年初中生物实验操作考查试卷实验七观察人血永久涂片(评分教师用) 说明:1.考试前评分老师应对评分标准先进行认真学习。 2.评分标准供评分教师参考,学生实验时,只要方法正确没能进行准确的实验操作, 实验结果基本正确,均可给分。 3.由于实验仪器所造成的误差不应扣分。 4.本卷满分10分,8~10分者评定为A级,5~7分者评定为B级,0~4分者评定为C级。 监考老师(签名) 考查日期:2014年月日

初中生物实验报告

初中生物实验报告 实验一练习使用显微镜 目的要求 1、练习使用显微镜,学会规范的操作方法。 2、能够独立操作显微镜。 3、能够将标本移动到视野中央,并看到清晰的图象。材料用具: 显微镜、e字玻片(写有上字的玻片)、动植物永久玻片、擦镜纸、纱布 方法和步骤 一、取镜和安放 1.右手握住镜臂,左手托住镜座。 2.把显微镜放在实验台上,略偏左(显微镜放在距实验台边缘7厘米左右处)。安装好目镜和物镜。 二、对光 3.转动转换器,使低倍物镜对准通光孔(物镜的前端与载物台要保持2厘米的距离)。 4.把一个较大的光圈对准通光孔。左眼注视目镜内(右眼睁开,便于以后同时画图)。转动反光镜,使光线通过通光孔反射到镜筒内。通过目镜,可以看到白亮的视野。 三、观察

5.把所要观察的玻片标本(也可以用印有“e”字的薄纸片制成)放在载物台上,用压片夹压住,标本要正对通光孔的中心。 6.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缓缓下降,直到物镜接近玻片标本为止(眼睛看着物镜,以免物镜碰到玻片标本)。 7.左眼向目镜内看,同时反方向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缓缓上升,直到看清物像为止。再略微转动细准焦螺旋,使看到的物像更加清晰。 注意事项 1、注意安全,不要损伤显微镜、目镜和物镜。 2、材料对准通光孔,用压片夹将玻片压好。 3、下降镜筒时,不要注视目镜,一定要注视物镜,以免损坏玻片标本和物镜镜头。 4、取下玻片标本时要小心; 5、实验完毕,把显微镜的外表擦拭干净。转动转换器,把两个物镜偏到两旁,并将镜筒缓缓下降到最低处。最后把显微镜放进镜箱里,送回原处。 实验二观察人体的基本组织 目的要求: 1.观察人体基本组织的永久切片,认识人体的四种基本组织;2.描述同一种组织中细胞的共同特点;3.描述不同组织中细胞形态上的不同之处;

光学显微镜实验报告

光学显微镜实验报告 通信(1)班赵雯琳1140031 【实验目的】 1·熟悉光学显微镜的构造和工作原理 2·学习使用显微镜测量小长度的方法 【实验仪器】 显微镜,可调狭缝,白光源 【实验原理】 显微镜是用来观察和研究微小物体的助视仪器,它的主要部分是物镜和目镜。为简便起见,吧构造复杂的物镜和目镜视为由单个凸透镜组成,物镜焦距较目镜短。 物体先由物镜放大再由目镜放大观察到该实像。 【实验内容】 1·取出显微镜,置于左前方,便于观察与记录。 2·打开白光源,显微镜进行调光。 3·将可调狭缝置于载物台上,并固定好。 4·调节调焦手轮,使得狭缝的像清晰。 5·调节分划板及焦距,使得分划板观察清晰。 6·调节测微鼓轮,使得分划板的第一个交点位于左狭缝的左端。 7·转动分划板,当第一个交点位于左狭缝时,记下数据,继续转动手轮,当同一个交点位于右侧狭缝时,再次记录数据。 8·将手轮转回左狭缝的左端,再向右端转动,重复7的步骤,记录三组数据。

【数据】 σ=0.01 d=1.65±0.01mm 【误差分析】 1·调节目镜不够准确,使得分划板不是非常地清晰,狭缝板与分划板不处于相对平行的两个平面。 2·手轮的空转需要空间,产生空转误差。 3·视觉的误差使得度数不是非常准确。 【注意事项】 1·狭缝应垂直于显微镜筒的移动方向,使得测量的狭缝下同一水平上。 2·用分划板上的同一点测狭缝的距离,保证测量的狭缝在同一水平上。 3·分划板与狭缝的像必须清晰且在相对平行的两个平面,消除误差。 4·在每次测量中必须保证手轮往同一方向转动,避免空转误差。 5·注意度数采用千分尺的度数方法。

望远镜和显微镜实验报告

大学物理实验报告 【实验名称】望远镜和显微镜 【实验目的】 (1)了解望远镜和显微镜的构造及其放大原理,并掌握其使用方法; (2)了解视放大率等概念并掌握其测量方法; (3)进一步熟悉透镜成像规律。 【实验原理】 (一)望远镜 1.望远镜基本光学系统 基本的望远系统是由物镜和目镜组成的无焦系统,物镜L0的像方焦点'o F与目镜e L的物方焦点e F重合,如图所示。无穷远物体发出的光经物镜后在物镜焦平面上成一倒立缩小的实像,再利用目镜(短焦距)将此实像成像于无穷远处,使视角增大,利于人眼观察。为了利于对远处物体的观测,望远镜物镜的焦距一般较长。 1. 望远镜的基本光学系统 图示望远镜,物镜与目镜均为会聚透镜,这种望远镜称为开普勒望远镜,其优点是可在物镜与目镜之间的中间像平面上安装分划板(其上有叉丝和刻尺)以供瞄准或测量。实验装置中用到的望远镜(如分光计上的望远镜,光杠杆系统中的望远镜等)均为开普勒望远镜,在中间像平面上装有分划板。 实际上,为方便人眼观察,物体经望远镜后一般不是成像于无穷远,而是成虚像于人眼明视距离处;而且为实现对远近不同物体的观察,物镜与目镜的间距即镜筒长度可调,物镜的像方焦点与目镜的物方焦点可能会不重合。使用望远镜时,观察者应先调目镜看清分划板,使分划板成像于人眼明视距离处,再调节望远镜镜筒长度,即改变物镜、目镜间距,使被观察物清晰可见并与分划板叉丝无视差。 2. 望远镜的视放大率 视放大率Γ定义为目视光学仪器所成的像对人眼的张角(记为ω’)的正切与物体直接对人眼的张角(记为ω)的正切之比,即:

tan 'tan ωωΓ= 对图示望远镜,有: y'''tan ,tan ''o e e y y f f f ω=ω== 因此,望远镜的视放大率T Γ为 T o '=' e f f Γ 其中,e f 、'e f 分别是e L 的物方焦距、像方焦距,e f ='e f 。 实际测量望远镜无焦系统的视放大率时,可以利用图示光路。 用仪器测出像高''y ,从三角关系可得出: ''''' o o T e e f f y f f y Γ= == 因此无焦系统的视放大率可测出。 测量望远镜的视放大率图 3. 物像共面时的视放大率 当望远镜的被观察物位于有限远时,望远镜的视放大率可以通过移动目镜把像''y 推远到与物y 在一个平面上来测量。如图所示:

用显微镜观察人血的永久涂片实验说课稿

用显微镜观察人血的永久涂片实验说课稿 Company Document number:WUUT-WUUY-WBBGB-BWYTT-1982GT

《用显微镜观察人血的永久涂片》说课稿 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初中生物七年级下册第四章《人体内的物质运输》第一节《流动的组织-血液》中的实验《用显微镜观察人血的永久涂片》。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实验目标、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过程及板书设计等几个方面来对本节课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 在本节课中我们知道了血液要将人体吸收的营养物质和从大气中吸入的氧输送至全身各处的组织细胞被利用,同时组织细胞产生的二氧化碳和其他废物要被血液输送排出体外,那血液是由什么组成的如何区分白细胞和红细胞这将是本实验要解决的问题,让学生切实的看到红细胞和白细胞才能让学生获得对血细胞形态和数量的直观认识。为后面学习第四节中的输血、献血做了铺垫,也能解决一些生活实际问题,所以本实验显得尤为重要。 二、说实验目标 根据实验内容分析,结合着初一年级学生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我确定了本实验的三个目标: (1)复习显微镜的使用方法。 (2)通过观察人血的永久涂片,认识红细胞和白细胞。 (3)培养学生乐于探索生命的奥秘的精神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三、说教法 1、直观演示法: 学生在七年级上学期就学习过显微镜的使用,在实验开始之前先利用视频录像、图片及FLASH等手段进行直观演示,让学生回忆并掌握显微镜的使用方法。 2、实验法: 通过学生分组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自学能力和活动组织能力。 3、小组讨论法: 针对教材提出的问题和一些实际问题,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讨论,调动其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团结协作的精神。 四、说学法 这节课在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方面主要通过多种途径,如:观察、阅读、思考、分析、讨论、尝试操作等等,来开展学生之间的协作学习和自主学习,形成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 五、说教学过程 1、情境导入 首先,播放显微镜使用的视频,利用图片讲解、演示显微镜的使用方法,接着通过提问,导出本节实验目的和实验器材,进一步提出实验要求。 2、自主学习,推进新课 观察:将人血的永久涂片放在低倍显微镜下进行观察。 (课件展示讨论题) 讨论:

望远镜与显微镜实验报告

望远镜和显微镜 实验报告 BME8鲍小凡15 【实验目的】 (1)了解望远镜和显微镜的构造及其放大原理,并掌握其使用方法; (2)了解放大率等的概念并掌握其测量方法; (3)进一步熟悉透镜成像规律。 【实验原理】 一、望远镜 1、望远镜的基本光学系统 无穷远处物体发出的光经物镜后在物镜焦平面上成一倒立缩小的实像,再利用目镜将此实像成像于无穷远处,使视角增大,利于人眼观察。 图1 望远镜的基本光学系统 使用望远镜时,应先调目镜,看清分划板,再调镜筒长度。使被观察物清晰可见并与分划板叉丝无视差(中间像落在分划板平面上)。

2、望远镜的视放大率。 记目视光学仪器所成的像对人眼的张角为ω’,物体直接对人眼的张角为ω,则视放大率: tan 'tan ωωΓ= 由几何光路可知: 0'''tan ,tan '''e e y y y f f f ωω= == 因此,望远镜的视放大率: 0' 'T e f f Γ= 实际测量望远镜无焦系统的视放大率时,利用图二所示的光路图。当物y 较近时,即物距: () 100'1''e L f f f <+ 时,物镜所成的像会位于O e 右侧(实像)或左侧(虚像),经目镜后,即成缩小的实像y’’,于是视放大率: 00'''''T e e f f y f f y Γ= == 图2 测望远镜的视放大率图 3、物像共面时的视放大率。 当望远镜的被观测物位于有限远时,望远镜的视放大率可以通过移动目镜把像y’’推远到与物y 在一个平面上来测量。如图三。此时:

''tan ' ,tan y y L L ωω= = 于是可以得到望远镜物像共面时的视放大率: ()() 010''''''e T e L f f y y f L f +Γ= =- 可见,当物距L 1大于20倍物镜焦距时,它和无穷远时的视放大率差别很小。 可见,当物距L 1大于20倍物镜焦距时,它和无穷远时的视放大率差别很小。 图3 测望远镜物象共面时的视放大率 二、显微镜 1、显微镜的基本光学系统 显微镜的物镜、目镜都是会聚透镜,位于物镜物方焦点外侧附近的微小物体经物镜放大后先成一放大的实像,此实像再经目镜成像于无穷远处,这两次放大都使得视角增大。为了适于观察近处的物体,显微镜的焦距都很短。 图4 显微镜基本光学系统 使用时需先进行视度调节使分划板叉丝的像位于人眼明视距离处,再调焦使被观察物清晰可见并与分划板叉丝的像无视差。

用显微镜观察人血细胞涂片的实验教案

用显微镜观察人血细胞涂片的实验教案 教师:李芸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学会用显微镜观察人血的永久涂片和临时装片。 2)通过观察人血的永久涂片和临时装片、认识红细胞和白细胞 2.能力目标: 1)通过教师导学培养学生动手观察能力。 2)通过观察实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看血常规化验单,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及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对血液成分及各部分功能的认识,形成正确的血液观。 2)培养学生乐于探索生命的奥秘的精神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使用显微镜观察人血的永久涂片和临时装片,掌握血液的组成成分。 2.教学难点:使用显微镜观察人血的永久涂片和临时装片,掌握血液的组成成分。 教学准备:人血的永久涂片,显微镜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首先,播放有关血液的图片,利用图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对所学内容初步感知。紧接着教师通过提问,温故显微镜的使用方法引新,导出本节实验目的和实验器材,进一步提出实验要求。 二、实验步骤 (一)观察:将人血的永久涂片放在低倍显微镜下进行观察。 讨论:A.你所观察的人血永久涂片中数量最多的是哪种细胞? B.你是如何分辨红细胞和白细胞的?(可从数量,形态结构等方面考虑) C.在普通光学显微镜下能不能直接找到血小板?猜一猜 这是什么原因? 进行思路引导: 血液的其他组成部分又分别起什么作用?血细胞很“微小”,用什么来“明察秋毫”?(学生表达出“显微镜”一词),简单回顾显微镜使用步骤后,我巡视、指导学生进行分组实验(培养自主学习、局部合作的精神)。实验结束后,学生描述观察结果(我通过幻灯片展示人血涂片,引导学生进一步明辨红细胞和白细胞,并解释血小板在光学显微镜下看不见的原因) 1.红细胞 展示电镜下的红细胞图片并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相应内容,找出红细胞的形态特点及功能。之后通过发问:“红细胞为什么能运输氧?”引导学生描述血红蛋白的特性。

自组显微镜实验报告

自组显微镜 显微镜由一个透镜或几个透镜的组合构成的一种光学仪器,用来放大微小物体的像,是放大虚像的透镜系统。当把待观察物体放在物镜焦点外侧靠近焦点处时,在物镜后所成的实像恰在目镜焦点内侧靠近焦点处,经目镜再次放大成一虚像,观察到的是经两次放大后的倒立虚像。 【实验目的】 1、了解显微镜的基本原理和结构,并掌握其调节、使用和测量放大率的一种方法。 2、了解视觉放大率的概念并掌握其测量方法。 3、进一步熟悉透镜的成像规律。 【实验仪器】 光学平台、带有毛玻璃的白炽灯光源S 、1/10mm 分划板F 、显微物镜L 0(焦距f 0=1.5cm )、显微目镜Le (去掉物镜头的读数显微镜,焦距f e =1.25cm )、读数显微镜架SZ -38、二维调整架SZ -07(2个)、底座4个。 【实验原理】 由于人眼分辩能力的限制,在观察远处物体或微小物体时,分辩不清物体的细节。为此人们发明了望远镜、放大镜、显微镜等仪器以增大对眼的视角。仪器增大视角的能力用视角放大率来描述。若人眼通过光学仪器观察物体时(实际是物体的像)的张角为φ,不通过光学仪器直接观察物体的张角为ψ,则视角放大率M 定义为: 显微镜的光学系统如图所示,它的物镜L0和目镜Le 都是会聚透镜。被观察的物体y1位于物镜前面一倍焦距f 0和二倍焦距之间,经物镜L 0后成倒立放大实像y 2,y 2应成图 1显微镜的工作原理

像在Le的第一焦点f e之内,经过目镜Le后成一放大的虚像y3。y3应该位于人的明视距离处。为了适合观察近处的小物体,显微镜物镜L0的焦距f0应该选取比较小,一般在-30.0mm左右。目镜主要作为放大镜,观察中间像y2。 显微镜的视角放大率M定义为最后的虚像和物体在明视距离处对人眼的张角之比。 由上式可知,显微镜的视角放大率等于它的物镜的垂轴放大率和目镜的视角放大率的乘积。其中,D=250mm为明视距离,△为显微镜的物镜与目镜焦点之间的距离,称为光学间隔。 【实验内容】 1、用已知焦距的透镜组组装显微镜。 2、计算显微镜的放大倍数。 【实验步骤】 图2 实验光路图 1.带有毛玻璃的白炽灯光源S; 2. 1/10mm分划板F1;3.二维调整架 SZ-07;4.物镜Lo:f o=15mm;5.5、二维调整架SZ-07;6.测微目镜Le (去掉物镜头的读数显微镜);7.读数显微镜架SZ-38;8.三维底座SZ-01; 9.一维底座SZ-03;10.一维底座SZ-03;11.通用底座SZ-04 1、根据组装显微镜对透镜焦距的要求,按图组装相应的器件。 2、把全部器件按图2的顺序摆放在平台上,靠拢后目测调至共轴。 3、固定透镜L0的位置,调节分划板F,位于透镜L0的焦距外侧。 4、将光源紧挨F装置。 5、沿标尺导轨前后移动Le,直至在显微镜系统中看清分划板F的刻线。

偏光显微镜实验报告

实验报告 课程名称: 材料科学基础实验 指导老师: 成绩: 实验名称:无机材料偏光显微镜显微结构初识 实验类型: 同组学生姓名: 一、实验目的和要求(必填) 三、主要仪器设备(必填) 五、实验数据记录和处理 七、讨论、心得 二、实验内容和原理(必填) 四、操作方法和实验步骤 六、实验结果与分析(必填) 一、实验目的和要求 偏光显微镜是对透明和半透明矿物岩石进行鉴定及显微结构研究的重要仪器,在使用前 必须了解它的基本构造和使用、调节方法。 熟悉偏光显微镜的基本构造、各部分的性能,用途及使用方法;初步了解偏光显微镜的应用;了解偏光显微镜的构造及其与普通光学显微镜的区别。掌握偏光显微镜的使用、调节 和校正方法。 二、主要仪器设备 XPT-7型偏光显微镜。 构造如下:目镜,销控光栏,勃氏镜,粗动手轮,粗动锁紧手柄,微调手轮,镜身,检偏振镜,物镜,旋转工作台,拉索透镜,聚光镜。 三、实验原理和内容 1、使用前检查: (1)确定起偏振镜或检偏振镜振动方向 (2)起偏振镜与检偏振镜正交 (3)目镜划分板十字线与起偏振镜、检偏振镜振动方向平行

2、物镜中心调节方法如下: (1)观察旋转工作台上的切片,在切片中找一小黑点,使位于目镜十字线中心。 (2)转动工作台,若物镜光轴与工作台中心不一致,黑点即离开十字线中心绕一个圆转动。圆的中心即为工作台的中心。 (3)将小黑点转至Oi (此时小黑点距十字线中心最远)借物镜座上两个调节螺丝调节S 与O 重合,使得小黑点自Oi 移回Ooi 距离一半。 (4)如此循环进行上述三步骤可使物镜光轴与旋转工作台中心重合。 3、用低倍物镜时,应将拉索透镜移出光路,同时用平面反射镜引入光线。用高倍物镜及观察锥光图时,必须将拉索透镜引入光路,为增加视域亮度,可用凹面反射引入光线。聚光镜之实验名称:_ __________________姓名: 学号: 间的可变光栏可调节光量的大小。 4、勃氏镜在一般情况是不用的,只当在高倍物镜下看锥光图时才将勃氏镜加进光路,此时勃氏镜连同目镜构成一个放大镜以观察镜后焦面上的锥光束干涉图。 5、当用人工照明时,需将反射镜拔下,插换上灯室,并在起偏振镜下加蓝色滤光片。调节灯室上的两个螺丝,以使视场均匀。 6、当使用高倍物镜观察时,一般都先用低倍物镜来寻找目标,这时应先调节低倍物镜光轴与旋转工作台中心重合,并预使观察的目标移向视场中心,然后更换上高倍物镜。调换时,将镜筒升高使物镜离开切片,这样可避免因物镜碰到切片而使镜片走动,同时应注意不试物镜调节螺丝走动。 7、在使用过程中必须注意:要先旋转微动手轮,使微动处于中部位置,再转动粗动手轮,将 镜筒下降使物镜靠近切片(从侧面观察);然后在观察切片的同时再慢慢上升镜筒至看清物体的像为止,这样可避免物镜与切片碰撞而压坏切片和损坏镜头。 装 订 线

望远镜和显微镜实验报告

望远镜和显微镜 实验报告 BME8 鲍小凡 2008013215 【实验目的】 (1)了解望远镜和显微镜的构造及其放大原理,并掌握其使用方法; (2)了解放大率等的概念并掌握其测量方法; (3)进一步熟悉透镜成像规律。 【实验原理】 一、望远镜 1、望远镜的基本光学系统 无穷远处物体发出的光经物镜后在物镜焦平面上成一倒立缩小的实像,再利用目镜将此实像成像于无穷远处,使视角增大,利于人眼观察。 图1 望远镜的基本光学系统 使用望远镜时,应先调目镜,看清分划板,再调镜筒长度。使被观察物清晰可见并与分划板叉丝无视差(中间像落在分划板平面上)。 2、望远镜的视放大率。 记目视光学仪器所成的像对人眼的张角为ω’,物体直接对人眼的张角为ω,则视放大率: tan 'tan ωωΓ= 由几何光路可知: 0'''tan ,tan '''e e y y y f f f ωω= == 因此,望远镜的视放大率: 0' 'T e f f Γ= 实际测量望远镜无焦系统的视放大率时,利用图二所示的光路图。当物y 较近时,即物距: () 100'1''e L f f f <+ 时,物镜所成的像会位于O e 右侧(实像)或左侧(虚像),经目镜后,即成缩小的实像y’’,于是视放大率: 00'''''T e e f f y f f y Γ= ==

图2 测望远镜的视放大率图 3、物像共面时的视放大率。 当望远镜的被观测物位于有限远时,望远镜的视放大率可以通过移动目镜把像y’’推远到与物y 在一个平面上来测量。如图三。此时: ''tan ',tan y y L L ωω= = 于是可以得到望远镜物像共面时的视放大率: ()() 010''''''e T e L f f y y f L f +Γ= =- 可见,当物距L 1大于20倍物镜焦距时,它和无穷远时的视放大率差别很小。 图3 测望远镜物象共面时的视放大率 二、显微镜 1、显微镜的基本光学系统 显微镜的物镜、目镜都是会聚透镜,位于物镜物方焦点外侧附近的微小物体经物镜放大后先成一放大的实像,此实像再经目镜成像于无穷远处,这两次放大都使得视角增大。为了适于观察近处的物体,显微镜的焦距都很短。 图4 显微镜基本光学系统 使用时需先进行视度调节使分划板叉丝的像位于人眼明视距离处,再调焦使被观察物清晰可见并与分划板叉丝的像无视差。 2、显微镜的视放大率。 显微镜的视放大率定义为像对人眼的张角的正切和物在明视距离D =250㎜处时直接对人眼的张角的正切之比。于是由三角关系得: 00''''''e M e e e y f Dy D y D f y f f δ βΓ= ===Γ

用显微镜观察人血的永久涂片实验说课稿

《用显微镜观察人血的永久涂片》说课稿 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初中生物七年级下册第四章《人体内的物质运 输》第一节《流动的组织-血液》中的实验《用显微镜观察人血的永久涂片》。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实验目标、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过程及板书设计等几个方面来对本节课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 在本节课中我们知道了血液要将人体吸收的营养物质和从大气中吸入的氧输送至全身各处的组织细胞被利用,同时组织细胞产生的二氧化碳和其他废物要被血液输送排出体外,那血液是由什么组成的如何区分白细胞和红细胞这将是本实验要解决的问题,让学生切实的看到红细胞和白细胞才能让学生获得对血细胞形态和数量的直观认识。为后面学习第四节中的输血、献血做了铺垫,也能解决一些生活实际问题,所以本实验显得尤为重要。 二、说实验目标 ?根据实验内容分析,结合着初一年级学生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我确定了本实验的三个目标: (1)复习显微镜的使用方法。? (2)通过观察人血的永久涂片,认识红细胞和白细胞。 (3)培养学生乐于探索生命的奥秘的精神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三、说教法 1、直观演示法: 学生在七年级上学期就学习过显微镜的使用,在实验开始之前先利用视频录像、图片及FLASH等手段进行直观演示,让学生回忆并掌握显微镜的使用方法。 2、实验法: ?通过学生分组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自学能力和活动组织能力。 3、小组讨论法: ?针对教材提出的问题和一些实际问题,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讨论,调动其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团结协作的精神。 四、说学法 这节课在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方面主要通过多种途径,如:观察、阅读、思考、分析、讨论、尝试操作等等,来开展学生之间的协作学习和自主学习,形成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 五、说教学过程 1、情境导入 首先,播放显微镜使用的视频,利用图片讲解、演示显微镜的使用方法,接着通过提问,导出本节实验目的和实验器材,进一步提出实验要求。 2、自主学习,推进新课

观察人血的永久涂片

观察人血的永久涂片 南乐县韩张中学郭巧玲 各位领导评委老师,你们好!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初中生物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生物圈中的人》第四章《人体内的物质运输》第一节课的内容《观察人血的永久涂片和临时装片》。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习目标、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及板书设计等几个方面来对本节课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 本课是新人教版教材七年级生物下册第四章第一节的内容。食物中的营养物质和大气中的氧进入人体后,怎样才能运送到全身各处的组织细胞中被利用?组织细胞产生的二氧化碳和其他废物又怎样运走?学生在学习了人的营养和呼吸之后,顺理成章的就要学习这方面的内容。而本课是本章的基础,了解了本节的内容,不但有利于学生对血液循环系统形成完整、清晰的认识,还为后面学习第四节中的输血、献血做了铺垫。通过对本节内容的学习,学生不仅能获得相关的知识为学习人体其他生命活动奠定基础,也能解决一些生活实际问题。所以本节内容显得尤为重要。基于对教材的解读分析,我确定了本节课的三维目标,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着初一年级学生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我确定了本节课的三维目标,如下: 1.知识与技能 (1)学会用显微镜观察人血的永久涂片和临时装片。 (2)通过观察人血的永久涂片和临时装片、认识红细胞和白细胞 2.能力目标: (1)通过教师导学培养学生动手观察能力。 (2)通过观察实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看血常规化验单,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及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血液成分及各部分功能的认识,形成正确的血液观。 (2)培养学生乐于探索生命的奥秘的精神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三、说教学重难点 本节课的学习对象是七年级的学生,经过半年多的生物学知识的学习,他们在学习方法和获取知识上均有了自己的理解与分析,但处于青春期的他们在知识的内化、思维与判断上还是存在一些局限,对于某些知识的获取和内化也存在着很大的难度。所以我确定了以下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用显微镜观察人血的永久涂片

观察血细胞 -----观察人血的永久涂片 作课人:长垣县樊相镇一中闫祥生 学习目标: 1、识别红细胞与白细胞。 2、理解血液是红色的原因 实验器材: 显微镜、人血涂片、纱布。 学习指导: 认真阅读课本29页—31页相关内容,完成系列问题: 1、成熟的红细胞,没有(),呈两面中央凹的()。 2、白细胞虽有多种,但都有()。 3、血小板形状(),比红细胞和白细胞小得多,无()。 4、血液中()过少,或者()过少,叫做贫血。 5、白细胞对人体有()作用。 6、血液具有运输()和()、运输营养物质和(),还有()作用。 相信你你一定完成的很出色哟!时间3分钟。 学习过程: 一、目标导学: 1、引入课题,板书课题; 2、展示目标,熟悉目标。

二、演示实验步骤: 实验步骤: 第一步:取镜对光 1、把显微镜放在实验台上合适位置。 2、转动转换器,使低倍镜对准通光孔。 3、选择合适的光圈对准通光孔,一只眼睛注视目镜,转动反光镜,通过目镜可看到白亮的圆形视野。 第二步:放置人血涂片 把永久性人血涂片标本放在载物台上,标本基本正对通光孔的中心,用压片夹压住。 第三步:镜筒下降 1、眼睛看物镜,顺时针转动粗准焦螺旋。 2、镜筒缓缓下降,直到物镜接近玻片标本为止。 第四步:观察 一只眼注视目镜内,同时逆时针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缓缓上升,直到看清物象为止。 第五步:整理器材 把实验器材重新整理好。 三、小组合作实验: 1、学生合作做分组实验; 2、教师巡回指导学生正确做实验。 四、教师讲解: 将实验中出现的问题及重点再次强调。 五、实验拓展: 1、血液为什么是红色的?它与血液中什么细胞有关? 2、比较红细胞和白细胞在形态、结构和数目上有什么不同。 六、布置作业

显微镜的使用方法

实验一显微镜的构造及使用方法二 一、目的要求 1.了解显微镜的构造、性能及成像原理。 2.掌握显微镜的正确适用及维护方法。 二、实验器材 1.显微镜、纱布、绸布 2.酵母菌示教标本 三、普通光学显微镜简介 微生物的最显著的特点就是个体微小,必须借助显微镜才能观察到它们的个体形态和细胞结构。熟悉显微镜并掌握其操作技术是研究微生物不可缺少的手段。 显微镜可分为电子显微镜和光学显微镜两大类。光学显微镜包括:明视野显微镜、暗视野显微镜、相差显微镜、偏光显微镜、荧光显微镜、立体显微镜等。其中明视野显微镜为最常用普通光学显微镜,其它显微镜都是在此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基本结构相同,只是在某些部分作了一些改变。明视野显微镜简称显微镜。 (一)显微镜的构造 普通光学显微镜的构造可以分为机械和光学系统两大部分。 图1-1 显微镜构造 1.目镜 2.镜筒 3. 转换器 4. 物镜 5. 载物台 6. 聚光器 7. 虹彩光圈 8. 聚光镜调节钮9.反光镜10. 底座11. 镜臂12. 标本片移动钮 13. 细调焦旋钮14. 粗调焦旋钮15.电源开关16.光亮调节钮17.光源 1.机械系统: (1)镜座Base:在显微镜的底部,呈马蹄形、长方形、三角形等。 (2)镜臂Arm:连接镜座和镜筒之间的部分,呈圆弧形,作为移动显微镜时的握持部分。 (3)镜筒Tube:位于镜臂上端的空心圆筒,是光线的通道。镜筒的上端可插入接目镜,下面可与转换器相连接。镜筒的长度一般为160mm。显微镜分为直筒式和斜筒式; 有单筒式的,也有双筒式的。 (4)旋转器Nosepiece:位于镜筒下端,是一个可以旋转的圆盘。有3~4个孔,用于安

原子力显微镜实验报告

原子力显微镜实验报告 刘文凯匡亚明学院111242020 一,引言 在当今的科学技术中,如何观察、测量、分析尺寸小于可见光波长的物体,是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扫描隧道显微镜(STM) 使人们首次能够真正实时地观察到单个原子在物体表面的排列方式和与表面电子行为有关的物理、化学性质。 STM要求样品表面能够导电,从而使得STM只能直接观察导体和半导体的表面结构。为了克服STM 的不足之处,推出了原子力显微镜(AFM)。AFM是通过探针与被测样品之间微弱的相互作用力(原子力) 来获得物质表面形貌的信息。因此,AFM除导电样品外,还能够观测非导电样品的表面结构,且不需要用导电薄膜覆盖,其应用领域将更为广阔。除物理,化学生物等领域外,AFM在为微电子,微机械学,新型材料,医学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以STM和AFM为基础,衍生出一系列的扫描探针显微镜,有激光里显微镜,磁力显微镜,扫描探针显微镜主要用于对物质表面在纳米线上进行成像和分析。 二,实验目的 1了解原子力显微镜的工作原理 2掌握用原子力显微镜进行表面观测的方法 三,原子力显微镜结构及工作原理 (1) AFM的工作原理 在原子力显微镜的系统中,可分成三个部分:力检测部分、位置检测部分、反馈系统。 主要工作原理如下图:

在AFM中用一个安装在对微弱力极敏感的微悬臂上的极细探针。当探针与样品接触时,由于它们原子之间存在极微弱的作用力(吸引或排斥力) ,引起微悬臂偏转。扫描时控制这种作用力恒定,带针尖的微悬臂将对应于原子间作用力的等位面,在垂直于样品表面方向上起伏运动, 因而会使反射光的位置改变而造成偏移量,通过光电检测系统(通常利用光学、电容或隧道电流方法) 对微悬臂的偏转进行扫描,测得微悬臂对应于扫描各点的位置变化, 此时激光检测器会记录此偏移量,也会把此时的信号给反馈系统,以利于系统做适当的调整。将信号放大与转换从而得到样品表面原子级的三维立体形貌图像。 AFM 的核心部件是力的传感器件, 包括微悬臂(Cantilever) 和固定于其一端的针尖。根据物理学原理,施加到Cantilever 末端力的表达式为: F = KΔZ。 ΔZ 表示针尖相对于试样间的距离, K 为Can2tilever 的弹性系数,力的变化均可以通过Cantilever 被检测。 (2) AFM关键部位: AFM关键部份是力敏感元件和力敏感检测装置。所以微悬臂和针尖是决定AFM灵敏度的核心。为了能够准确地反映出样品表面与针尖之间微弱的相互作用力的变化,得到更真实的样品表面形貌,提高AFM 的灵敏度,微悬臂的设计通常要求满足下述条件: ①较低的力学弹性系数,使很小的力就可以产生可观测的位移; ②较高的力学共振频率; ③高的横向刚性,针尖与样品表面的摩擦不会使它发生弯曲; ④微悬臂长度尽可能短;⑤微悬臂带有能够通过光学、电容或隧道电流方法检测其动态位移的镜子或电极; ⑥针尖尽可能尖锐。 (3) AFM的针尖技术 探针是AFM的核心部件。如右图。目前, 一般的探针式表面形貌测量仪垂直分辨率已 达到0.1 nm ,因此足以检测出物质表面的微 观形貌。但是,探针针尖曲率半径的大小将 直接影响到测量的水平分辨率。当样品的尺 寸大小与探针针尖的曲率半径相当或更小时, 会出现“扩宽效应”,即实际观测到的样品宽 度偏大。这种误差来源于针尖边壁同样品的 相互作用以及微悬臂受力变形。某些AFM 图像的失真在于针尖受到污染。一般的机械触针为金刚石材料,其最小曲率半径约20 nm。普通的AFM 探针材料是硅、氧化硅或氮化硅(Si3N4 ) ,其最小曲率半径可达10 nm。由于可能存在“扩宽效应”,针尖技术的发展在AFM中非常重要。其一是发展制得更尖锐的探针,如用电子沉积法制得的探针,其针尖曲率半径在5~10 nm 之间。其二是对探针进行修饰,从而发展起针尖修饰技术。 探针针尖的几何物理特性制约着针尖的敏感性及样品图像的空间分辨率。因此针尖技术的发展有赖于对针尖进行能动的、功能化的分子水平的设计。只有设计出更尖锐、更功能化的探针, 改善AFM 的力调制成像(force modulation imaging) 技术和相位成像(phase imaging)技术的成像环境,同时改进被测样品的制备方法,才能真正地提高样品表面形貌图像的质量。

用显微镜观察人血的永久涂片实验说课稿图文稿

用显微镜观察人血的永久涂片实验说课稿 集团文件发布号:(9816-UATWW-MWUB-WUNN-INNUL-DQQTY-

《用显微镜观察人血的永久涂片》说课稿 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初中生物七年级下册第四章《人体内的物质运输》第一节《流动的组织-血液》中的实验《用显微镜观察人血的永久涂片》。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实验目标、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过程及板书设计等几个方面来对本节课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 在本节课中我们知道了血液要将人体吸收的营养物质和从大气中吸入的氧输送至全身各处的组织细胞被利用,同时组织细胞产生的二氧化碳和其他废物要被血液输送排出体外,那血液是由什么组成的如何区分白细胞和红细胞这将是本实验要解决的问题,让学生切实的看到红细胞和白细胞才能让学生获得对血细胞形态和数量的直观认识。为后面学习第四节中的输血、献血做了铺垫,也能解决一些生活实际问题,所以本实验显得尤为重要。 二、说实验目标 根据实验内容分析,结合着初一年级学生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我确定了本实验的三个目标: (1)复习显微镜的使用方法。 (2)通过观察人血的永久涂片,认识红细胞和白细胞。 (3)培养学生乐于探索生命的奥秘的精神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三、说教法 1、直观演示法:

学生在七年级上学期就学习过显微镜的使用,在实验开始之前先利用视频录像、图片及FLASH等手段进行直观演示,让学生回忆并掌握显微镜的使用方法。 2、实验法: 通过学生分组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自学能力和活动组织能力。 3、小组讨论法: 针对教材提出的问题和一些实际问题,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讨论,调动其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团结协作的精神。 四、说学法 这节课在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方面主要通过多种途径,如:观察、阅读、思考、分析、讨论、尝试操作等等,来开展学生之间的协作学习和自主学习,形成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 五、说教学过程 1、情境导入 首先,播放显微镜使用的视频,利用图片讲解、演示显微镜的使用方法,接着通过提问,导出本节实验目的和实验器材,进一步提出实验要求。 2、自主学习,推进新课 观察:将人血的永久涂片放在低倍显微镜下进行观察。 (课件展示讨论题) 讨论: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