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新时期小学数学课程创新教育

新时期小学数学课程创新教育

新时期小学数学课程创新教育
新时期小学数学课程创新教育

试论新时期小学数学课程创新教育

摘要:“改革”与“创新”是当今教育界喊的最火的两个词,不少教师都在践行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的道路上使出了浑身解数。伴着时代的发展与教育环境的变化,传统的教育理念确实已经难以符合当代教育背景下的实际需要。因此,作为一名数学教师,笔者深深感到在教学改革的道路上还任重而道远。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数学课程创新教育

小学数学教学不仅是教师与学生共同交流经验、交流情感、互相启迪心智共同创造的过程,更是学生参与认识的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互相作用中统一发展的过程。教师在这一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作为学生课堂行为的引导者,教师教学水平的优劣也与教学质量的高低息息相关。笔者认为,创新教学思想,改革教学方法,不断学习和充实自身的教育教学手段,是当代教师必须要做的重要工作。

1、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是开展创新教育的前提

在小学数学教育中,教师应从数学创新意识的培养上入手,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真正把提高学生的数学创新意识落到实处,激发学生潜能。

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将是21世纪最具竞争力,最受欢迎的人才。提高小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我们广大数学教师面临的重

要课题。在数学教育中,学生的创新意识主要是指对自然界和社会中的数学现象具有好奇心、探究心,不断追求新知,独立思考,会

学习小学数学新课程教学法之点滴

学习小学数学新课程教学法之点滴 通过学习,不仅使我对新课标的新理念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更重要的是其中的教学片段及专家的讲解给了我极其深刻的印象,使我感受到新课程洋溢着时代的气息,体现着素质教育的理念,令人耳目一新。因此,我通过对新课标的学习,就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作了如下几方面的思考。 一、教材内容呈现的方式更符合儿童的特点。 新教材突破了以往的教材以例题为中心的呈现方式,在教材中不安排例题,而只是提供一定的情境图,通过说一说、做一做、数一数、比一比等数学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学数学和体验数学,体现了数学学习是学生经历数学活动过程的课程新理念。 二、计算教学体现算法多样化。 教材安排同一问题不同的算法,并不是倡导学生去掌握每一种算法,它是指群体算法的多样化。同时它也不代表解决这些问题就只有这几种算法,而是通过这些算法的展示,说明在解决问题时,存在着各种不同的算法,学生通过互相交流、比较出各种算法的特点,并选择适合自己的算法。 三、教材重新整合知识内容,体现数学学习内容之间、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之间以及学科之间的联系。 四、倡导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材提供了大量的便于学生开展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以及合作交流等学习方式的素材。通过数学问题的探索性、题材形式的多样性、信息呈现的选择性与问题解决策略的多样性,以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 《小学数学.新课程教学法》,书中介绍:“本次课改从提高学生的基础性学力和发展性学力的高度重新确定了数学课程的教育目标。《标准》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同时强调‘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有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以上阐述旨在强调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最核心的目标是通过数学学习促使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我认为在理解这条基本理念时应重点把握以下四点: 一、教育对象的全体性。 “人人”意味着面向的是全体学生,关注的是每一个学生,是为所有人的数学,不是少数人的数学,让每个学生都能在学习中体验成功、找回自信的数学。二、数学教育的基础性。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新课程的实施,犹如一股春风迎面扑来,让人为之一振,它带给我们全新的教学理念和当前教改精神。它带来的不仅是变革,也带来了不少争议、探索和困惑。目前我县新课程教学改革已经是好几年了,在"走进课堂月"活动和平时的下乡听课活动中,我们发现,很多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学方式以及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发生了可喜的变化,但是随着新课程实践的深入,一些深层次的问题也随之出现。 一、存在的问题 问题一:情境创设不当,缺少针对性 数学教学中,选择恰当的数学素材,创设一个适合教学和儿童发展需要的情境,是非常重要的环节。据不完全统计,80%以上的课都是从生活中或创设情景引入,其中有很多精彩的案例,但有些也有牵强之感。听课中发现,部分教师过于注重教学的情境化,为了创设情境可谓是“冥思苦想”。好像数学课脱离了情境,就脱离了儿童的生活,就不是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课。事实说明,有些教师辛辛苦苦创设的情境,由于诸多原因,情境创设往往“变味”、“走调”,缺少针对性,失去了应有的价值。 课例:一位教师教学《认识轴对称图形》的片段。上课伊始播放了一段动画片:一只美丽的蝴蝶飞过草地,飞过花丛,又飞过一片树林,和树叶有一段对话,最后树叶对蝴蝶说:“其实呀,在图形的王国里,我们是一家呀!""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为什么吗?”学生想不出来为什么树叶和蝴蝶是一家,课堂一片寂静。明明是两个风马牛不相及的东西呀!教师只好不停地引导:“你们看,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吗?”……几经周折,终于引出了课题。至此,十几分钟过去了。 问题二:合作形式滥用,缺少实质性。 合作学习是新课标所倡导的学习方式。合作学习是学生的一种需要,一种发自内心的合作欲望,是确实有合作必要的选择,而不是教师认为什么时候合作就什么时候合作。在听课过程中,我们发现几乎每一节观摩课上都有小组合作这一环节,少则一两次,多则三、四次。一至六年级都在用。有的教师一提出问题,马上组织学生合作讨论,有的学生还不知道干什么,因此看似“热热闹闹”,但结果却是“蜻蜓点水”;有的课合作次数过多,反而削弱了师生间信息的交流与反馈,使教学目标无法在40分钟内完成;有的合作学习,教师为急于完成预设的活动,在学生意犹未尽时就终止合作,使合作成了"中看不中用"的花架子。 课例:两个教师在执教《数据的整理与统计》这课时,在让学生统计一分钟内十字路口通过的小轿车、客车、卡车、摩托车的数量这一环节上,第一个教师,出示学习内容后,马上根据自己对所教内容的理解和需要,要求学生进行小组分工合作来统计,整个教学过程很顺利。第二个教师,出示学习内容,让学生各自选择方法统计,由于时间短、车辆多、速度快,每个学生都无法统计出来,这时教师引导学生想办法进行统计,在教师的点拨下,学生恍然大悟,自己进行分组和分工统计出准确的结果,合作成功的喜悦洋溢在小朋友的脸上。 同样是统计一分钟内某十字路口通过小轿车、客车、卡车、摩托车的数量这一环节,都使用了小组合作学习,一个是“强迫”进行的,一个则是基于学生迫切需要而展开的。总之,不少教师在应用小组合作学习这一组织形式时偏重于形式,缺乏对其内涵的深刻认识和反思。 问题三:教学方式呆板,缺少启发性 有的数学课堂教学把传统的"满堂灌"变成"满堂问"。“知不知”、“是不是”、“对不对”、“怎么样”、“好不好”、“还有吗?”……之类的毫无启发性的问题充斥课堂,

浅谈小学数学素质教育

浅谈小学数学素质教育 在小学素质教育过程中要不断渗透道德、思想、智力、创造、劳动、审美、情绪、身体的教育。根据小学生的特点,这些教育只能是潜移默化的,不能是口号性的或是说教性的。这就需要教学技巧,使数学课堂成为学生知识、教养、智力发展等各方面素质得到提高的策源地。 一、引导小学生理解数学的应用性和社会性 尽管数学本身是抽象的,但它必定要为社会服务,要解决日常生产、生活的实际问题。这一点在小学数学课本中已有体现。教学中,应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针对小学生认知特点有机地进行渗透,从而养成小学生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的思想感情。例如,课本上的应用题经常用到“节约”、“增加”、“降低”等。在指导学生理解这些术语的同时,要结合题目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使学生认识到我们所学习的数学知识是源于实践,源于社会,服务于实践,服务于社会的。 二、训练小学生独立思考,克服困难的思维品质 数学学习中,养成独立思考,克服困难的思维品质是非常重要的,要使学生从小就知道有一个叫“困难”的概念。生活和学习中有很多事要付出体力和脑力才能解决“困难”,完成任务。教师的任务就在于使自己的学生,在遭遇困难中萌生能力,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训练他们解决困难,解答难题的思维品质。在训练的过程中,要授予独立思考的方法,使他们经过努力能达到目的。进行这一思维品质的训练,应该是长期的渗透,否则,欲速则不达。 三、培养小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 小学数学大纲把“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作为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小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对他今后的发展起着潜在的作用。例如:观察的习惯、思维的习惯、听课的习惯等都有助于增长知识和增强能力,那么如何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呢? ①培养学生认真阅读数学课本的习惯,使学生在数学课本上把看、读、思、练结合起来,养成先阅读课本、后做作业的习惯。 ②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习惯,从小养成严谨的学习态度。 ③培养学生分析、思考的习惯,增强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④培养学生认真作业和检查验算的习惯。 四、优化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兴趣,帮助学生树立立足今天,创造明天,建设未来的远大理想

《新课程小学数学教学策略的研究》开题报告

《新课程小学数学教学策略的研究》实施方案 一、课题的提出 我国新一轮数学课程改革确立了崭新的理念,在课程目标上凸显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在数学学习的内容上强调现实的、有意义的和富有挑战性的;在数学学习的方式上倡导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建立目标多元、方法多样的教学评价体系;并充分考虑和大力推进现代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学生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成为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2002年秋季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改革在我市启动,至今已有五年,五年来,我市小学数学教学面貌呈现了可喜的变化。如学生的知识面广了,学习兴趣浓了,课堂开放了,活动丰富了,教学手段多样了,教师与学生的亲和力增强了等。然而,在看到这些变化的同时,许多困惑与问题也随之产生。教学中生活味浓了数学味少了;合作探究多了,练习少了,预习没了,作业错误率高了;活动多了,独立思考少了;表扬多了,批评少了甚至没有了;学生体验多了,教学进度跟不上;学生个性发展了学习成绩出现了两极分化……一系列的问题困扰着一线教师,教学中运用什么样的策略才能真正有效地实施新课程?如何有效地开展课堂教学?如何真正做到教学的价值有利于学生的成长,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系列的问题成了数学教师的必答题。 为此,我们提出了“新课程小学数学教学策略的研究”课题,对教学中涉及到的各部分策略,如备课改革、教学情境的创设、教与学方式的转变、教学内容的处理、教学反馈、教学媒体的运用以及教学评价策略等进行系统的研究,探究出一套适合新课程小学数学最优的教学策略。 二、课题的界定 教学策略是在科学的教育理论、教育思想指导下,在特定的教学情境中,为完成数学教学目标和适应学生认知需要而选择的有效的教学行为,是为实现教学目标而制定并在实施过程中不断调整、优化,以使教学效果趋于最佳的系统决策与设计。它包括教学目标的制订、教学内容的组织、教学媒体的选用、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活动的组织、反馈方法的确立、教学成绩的评定等因素。课题中所说的教学策略,是指教师根据具体情境,运用新课程理念去解决课程实施过程中实际问题的谋略,它既包含解决实际问题的新的教学理念,又包含解决这类问题的带有规律性的教学方法。它介乎基本理念与具体方法之间,既是教学理念的具体体现,又是教学方法的经验提升。 从理论层面上思考,研究课堂教学策略,要以素质教育思想理论为指导,依据课程标准,重点关注如何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从方法策略上探索,要构建让学生主动学习、充分发展个性的一整套有效的教学模式。

浅谈新时期小学数学课程创新教育

浅谈新时期小学数学课程创新教育 1、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是开展创新教育的前提 在小学数学教育中,教师应从数学创新意识的培养上入手,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真正 把提高学生的数学创新意识落到实处,激发学生潜能。 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将是21世纪最具竞争力,最受欢迎的人才。提高小学生的创新 意识和创新能力是我们广大数学教师面临的重要课题。在数学教育中,学生的创新意识主 要是指对自然界和社会中的数学现象具有好奇心、探究心,不断追求新知,独立思考,会 从数学的角度发现和提出问题,进行探索和研究,对某些定理、公式、例题的结论或其本 身进行深人、延伸或推广。创新意识具有求异性、探索性、开创性。这就要求数学教师的 教学观念必须转变,教学要创新,教学思维要创新,教师能力和教学水平要提高,要求教 师基本功扎实,有广博的专业知识;具有驾御全局,随机应变的能力;具有开展数学活动的 能力,创设“问题情境”的能力。创新意识就是培养学生具有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具有 发现新规律、新事物、新理论、新学说、新概念、新设计、新方法的强烈愿望和主动探索 精神,是一切发明和创造的源泉。 通过数学课程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意识可以通过以下途径:注重例题的选择及变式,培 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设民主氛围,激发主体意识是关键;允许“插嘴”,形成良好的师生 互动空间,动手和动脑相结合,释放学生时间,拓延学习空间等。 2、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 时下流行的新课程教学模式明确指出:新时期的小学数学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教 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体现学生的主人翁地位。说的通俗一点,就是要 发挥学生的主动意识,不要低估学生的思维,给学生一个思考的广泛空间,学生会还给你 一方享受教学的理想乐土。教师要想办法让学生通过不同途径问问题,在问题解决过程中 让学生获得喜悦、自信,从而对数学学习充满兴趣。好的问题应充分体现必要性和实用性,能激发认知需求,好的问题能诱导积极探索,促进知识的深化;好的问题往往是新知识的 生长点,内在联系的交叉点,更是创新思维的启动点;好的问题能促进学生展开积极的活 动包括操作性活动和思考性活动及实践性活动,从而获得主动的发现机会。 3、将多媒体技术应用到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 21世纪是名副其实的信息时代,教育在与时俱进的风口浪尖也开始借助多媒体强大的图形处理功能和动画处理功能,出色地完成着每一堂数学课。小学数学是一门集数形关系 知识于一身的学科,而多媒体教学的交互性、可控制性、大容量性、快速灵活性,正好符 合数学教学的要求。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效问题设计的方法与策略完整版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效问题设计的方法与策 略 HEN system office room 【HEN16H-HENS2AHENS8Q8-HENH1688】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效问题设计的方法与策略 课堂提问是一种最直接的师生双边活动,也是教学中使用频率最高的教学手段,更是教学成功的基础。然而我们的课堂教学中,提问作用发挥的远远不够。如果不加以思索,进行深入的研究,“得过且过”就会出现如下制约教育发展,影响学生成长的低效的问题。 一、课堂教学中常见的几种低效提问现象 1、表面热闹,华而不实,一问一答,频繁问答。这样“一问一答”式一般是设计为师问众生答,如:“答案等于几?”“是不是?”“对不对?”“好不好?”等,这类问题的提出,教师只关注结果是什么,而忽视对规律的揭示,学生可以不假思索的齐声回答“是”或“不是”,“对”或“不对”,问题太过于简单僵化,不利于学生思维训练,显然丧失了优化学生思维品质的机会。 2、提问离题遥远,脱离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启而不发。设计的问题过难、过偏或过于笼统,学生难以理解和接受。 3、提问无目的,随心所欲,淡化了正常的教学。备课时问题未精心设计,上课时随意发问,不分主次,面面俱到、信口开河地提问,有时甚至脱离教学目标,影响了学生的正常思考,必然使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抓不住重点,学习效率低,能力得不到提高。 4、反馈性提问流于形式,教师诊断效果失真。这种提问只是“是什么?”,“叫什么?”等记忆性的反馈提问,学生回答的也只能是一些浅层的记忆知识,并没有表明他们是否真正理解,这样的提问,无法有效地诊断学生的知识缺陷,获得真正的反馈信息,从而不利于教师调控教学过程。 5、提问只求标准答案,排斥求异思维。提问时对学生新颖或错误的回答置之不理,或者中途打断,只满足标准答案。这样提问,学生偶尔闪现的创造性的思维火花容易被教师否定扼杀,不利于学生求异思维能力的培养。 6、提问面向少数学生,多数学生“冷场”。教师的问题设计,如果只针对少数学生能回答,课堂上就会“冷场”,就会有“被遗忘的角落”。 上述问题,各位教师都或多或少的出现过,更有甚者数学课堂教学中严重存在低效提问、无效提问的现象,甚至出现不良提问和失误提问。这些都对我们的教学产生严重的影响,对学生的培养和发展人为的制造障碍,为此我们必须对有效提问进行深入的思考和研究。 二、提高课堂效率的几种方法

小学数学创新教育

小学数学创新教育 聂家庄学校乔建芳 教育,怎样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我们的认识是:首先要让孩子拥有一个“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环境和天地;同时,教师要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点燃火种的人”,在学生天赋最近的区域内点亮一把火,让学生自觉追求的欲望和快乐在小学数学的学科教育中,我们的做法是: 让孩子们做自己喜欢做的事,他们往往能展示出充分的个性和很强的创造力。而个人的情营造感体验只有在集体的氛围中才能得到保证和持久。让每个学生都喜欢数学,首先要营造一种群体乐学的氛围。 1、学校明确在教师学科教学中要做到1)必须是情感化的课堂,要唤醒学生的情商和学习欲望。2)必须是能动的课堂,要学生主动参与,自主提问,师生互动,共同探讨。3)必须是开放的课堂,课外收集信息,课内人人都说、人人都做。4)可以是现代化手段的课堂。利用多媒体和网络教学让学生收集信息,开阔视野,提高教学效率。教师走进课堂,就把微笑带进课堂,把激励带进课堂,把趣味带进课堂,把现代化技术带进课堂。在课堂上,允许学生想,可以是异想天开;允许学生说,可以是不着边际;允许学生做,可以是做得不对。教师的主导作用重点体现在:教学设计、尽情激励,巧妙引导、恰当参与。 2、听课、评课、研究教学长抓不懈 在学校的领导下,自始至终进行听课、评课、研究。试讲课、研讨课、说课、比赛课接连不断。互相听,共同评,依照我校课堂教学评价标准去要求,为了更直接的了解学生的感受我们增设了学生的评价即“我来选一选”,其中通过学生对这节课的感受、对教师的满意程度、在学习过程中有困难首先想到谁、认为教师最关心学生什么、教师的亲和力、是否满意目前的师生关系、喜欢什么样的师生关系及在课堂上学习的知识对你有没有帮助等八个问题进行了调查,从而更直接的了解学生的需求,为改变教材的呈现方式及教学方法提供了第一手材料。 3、教师教的方式变了 现在的课堂改变了传统的“一支粉笔、一张嘴,教师从头讲到尾”的教学方式。变成了教师引导点拨,运用“讨论”,“探究”,“图解”,“情境”,“发现”等方法促使学生自主学习。在备课、课堂教学、课后反思三个方面都有较大变化。 在备课上,改变了过去“课前复习、讲授新课、布置作业”等传统的传授知识的教学环节,而是收集相关的教学资料,研究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的整合,制作教学课件,精心思考学生的活动;设计启发学生思考、探究、讨论的问题;探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手段和方法。 课堂教学从过去的以传授知识为核心转到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由过去的“教师为中心”转移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再也不是权威的知识传授者,而是组织、引导、激励、点拨学生学习的亲密朋友。在课后,教师引领学生参加各种课外活动,组织他们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收集信息,增强实践动手能力。 4、学生学习方式变了 学生由被动的学习变为自主学习,由死读书,读死书的已有知识的存储器变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困惑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困惑 朱敏 困惑一:课堂上一定要让学生畅所欲言吗? 《数学新课程标准》提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此我在教学时,总是试图使每一个人学生都能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每当提出一个问题,我会尽量让学生说出自己的见解。学生们参与的积极性很高,都想把自己的想法介绍给大家,你一言,我一语,有的即使别人已经说过了,自己也要说,课堂上虽然很热闹,好像人人参与,但实际能提炼出来的内容并不多,层次也不深。为了尊重学生、维护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我又不能中途截断,造成了课堂时间的浪费,有时也不能按计划完成预定教学内容。 困惑二、课堂上应怎样设置小组合作学习? 《数学新课程标准》强调: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很多公开课中也充分体现出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但我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学生间应形成的那种良好的互助、互动的关系,可是小组活动中却经常会出现不友好、不倾听、不分享、不听取他人见解,固执己见的现象。还有一些性格内向的,成绩不太好的学生,只作为一个旁观者,而不是参与者。在小组汇报中好学生发言的机会多,能得到更多的锻炼。困难的学生基本没有发言的时间,

而且他也不想发言。久而久之,困难的学生学习越来越困难,优秀生越来越好。两级差距越来越大。另外,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看似简单易学,但稍有不慎就会使课堂气氛得不到较好的调控,达不到预期的目的,特别是低年级的学生年龄小,自我管理能力差,还没有形成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如果教师不及时提醒和指导,他们不知道该怎样相互讨论和交流,每个人都争先发言,表面上看起来很热闹,但没有学会真正倾听、理解并吸收他人意见,缺乏实质性的合作。同时,小组活动中还出现一些放任自流的现象,教师不易发现学生开小差。最后,小组.合作学习的时间不好把握。由于年龄特点,知识水平,合作学习能力不同,在小组讨论、合作学习时,有的小组很快完成任务,有的小组还在激烈交流,各抒己见,完成的组开始说一些与课堂无关的话,甚至出现打闹现象。课堂纪律非常松散。怎样解决小组合作学习中出现的这些问题问题呢

浅谈小学数学素质教育心得体会

浅谈小学数学素质教育心得体会 摘要】素质教育是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促进学生身心 发展,开发智慧潜能,形成学生健康个性为根本目的的教育活动。怎样把素质教 育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凸突显出来,是众多小学数学老师要解决的一项难题,也是 现今中国数学教育进步的基本责任。作者觉得,数学是小学基本教育的科目,任 课过程不但是有关知识的学习,更要在小学数学任教当中,训练数学想法的水平,进而使学生智慧获得良好展现,水准也会取得大大的提升。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研究;素质教育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1-2982 (2019)03-074-01 九年义务教育从根本上来说是国民最基础的素质教育。小学数学作为九年义 务教育的一门重要学科,理应当坚持联系教学实际,坚持面向全体,坚持全面发展,坚 持学生的主动性、促进个性发展,坚持打好基础、发展智能、培养良好的思想品德 和行为习惯。作为教师,应充分认识到实施素质教育是深化每一个学科改革的必然 要求和紧迫任务。 一、明确培养目标,促进全面发展 1、继续切实抓好基础知识教学。大力推行素质教育与加强基础知识教学并不矛盾,而且,基础的数学知识和基础的数学技能是我国公民应当具备的文化素养之一。因此,必须继续扎实抓好基础知识的教学,使学生切实掌握好基本概念、性质、法则、公式、数量关系和解题方法等基础知识。 2、重视发展智力,培养能力。智力指的是人的认识方面的能力,它是各种认识 能力的综合,主要包括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力,其中思维力是 核心。能力指的是一个人顺利完成各种活动所必需的、影响活动效率的个性心理 特征。数学能力是一个复杂的整体结构。从教材的角度说,小学阶段应着重培养学 生具有进行整数、小数、分数四则运算的能力,具有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具有运用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3、重视学习兴趣和习惯的培养。兴趣是人力求认识某种事物、参与某项活动和渴望探求真理,并具有积极情绪色彩的意识倾向。学习兴趣与学生的学习有着密 切的关系,是学习入门的先导,是学习自觉性和积极性的核心因素。特别是小学生, 对学习数学是喜欢愉快,还是厌倦畏难,直接影响知识的掌握和智力、能力的发展。 二、遵循教学规律,提高教学质量 1、坚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主动积极的学习。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是学习的主导,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和学是辩证统一的。教――不是把现 成的数学概念、定律和公式传递给学生,而根据知识的内在结构和学生的学习规律,提供现象和问题,创设思维情境,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探索。学――不是吞咽现成的数学概念、定律和公式,而是根据教师提供的信息,全身心地投入到听课、讨论、问难、解答、实验操作、练习、总结评价等系列学习活动过程中。 2、坚持面向全体,使每一个学生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义务教育是全 民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的教育。为了使每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得 到发展,在数学教学中,教师首先要确立基本的学习水平标准,以构成学习目标的第 一层次,使绝大多数学生都能顺利通过标准。在此基础上,提出更高层次的学习水 平要求,构成第二层次的目标体系,以满足学有潜力的学生深入学习。对学习有困 难的学生要热情关怀,要分析产生困难的原因,有针对性地进行帮助、补差,坚持每

小学数学最新教学方法有哪些

小学数学最新教学方法有哪些 1、对应思想方法 对应是人们对两个集合因素之间的联系的一种思想方法,小学数学一般是一一对应的直观图表,并以此孕伏函数思想。如直线上的点(数轴)与表示具体的数是一一对应。 2、假设思想方法 假设是先对题目中的已知条件或问题作出某种假设,然后按照题中的已知条件进行推算,根据数量出现的矛盾,加以适当调整,最后找到正确答案的一种思想方法。假设思想是一种有意义的想象思维,掌握之后可以使要解决的问题更形象、具体,从而丰富解题思路。 3、比较思想方法 比较思想是数学中常见的思想方法之一,也是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手段。在教学分数应用题中,教师善于引导学生比较题中已知和未知数量变化前后的情况,可以帮助学生较快地找到解题途径。 4、符号化思想方法 用符号化的语言(包括字母、数字、图形和各种特定的符号)来描述数学内容,这就是符号思想。如数学中各种数量关系,量的变化及量与量之间进行推导和演算,都是用小小的字母表示数,以符号的浓缩形式表达大量的信息。如定律、公式、等。 5、类比思想方法 类比思想是指依据两类数学对象的相似性,有可能将已知的一类数学对象的性质迁移到另一类数学对象上去的思想。如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长方形的面积公式、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和三角形面积公式。类比思想不仅使数学知识容易理解,而且使公式的记忆变得顺水推舟的自然和简洁。 6、转化思想方法 转化思想是由一种形式变换成另一种形式的思想方法,而其本身的大小是不变的。如几何的等积变换、解方程的同解变换、公式的变形等,在计算中也常用到甲÷乙=甲×1/乙。 7、分类思想方法

分类思想方法不是数学独有的方法,数学的分类思想方法体现对数学对象的分类及其分类的标准。如自然数的分类,若按能否被2整除分奇数和偶数;按约数的个数分质数和合数。又如三角形可以按边分,也可以按角分。不同的分类标准就会有不同的分类结果,从而产生新的概念。对数学对象的正确、合理分类取决于分类标准的正确、合理性,数学知识的分类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梳理和建构。 8、集合思想方法 集合思想就是运用集合的概念、逻辑语言、运算、图形等来解决数学问题或非纯数学问题的思想方法。小学采用直观手段,利用图形和实物渗透集合思想。在讲述公约数和公倍数时采用了交集的思想方法。 9、数形结合思想方法 数和形是数学研究的两个主要对象,数离不开形,形离不开数,一方面抽象的数学概念,复杂的数量关系,借助图形使之直观化、形象化、简单化。另一方面复杂的形体可以用简单的数量关系表示。在解应用题中常常借助线段图的直观帮助分析数量关系。 10、统计思想方法: 小学数学中的统计图表是一些基本的统计方法,求平均数应用题是体现出数据处理的思想方法。 11、极限思想方法: 事物是从量变到质变的,极限方法的实质正是通过量变的无限过程达到质变。在讲“圆的面积和周长”时,“化圆为方”“化曲为直”的极限分割思路,在观察有限分割的基础上想象它们的极限状态,这样不仅使学生掌握公式还能从曲与直的矛盾转化中萌发了无限逼近的极限思想。 12、代换思想方法: 他是方程解法的重要原理,解题时可将某个条件用别的条件进行代换。如学校买了4张桌子和9把椅子,共用去504元,一张桌子和3把椅子的价钱正好相等,桌子和椅子的单价各是多少? 13、可逆思想方法: 它是逻辑思维中的基本思想,当顺向思维难于解答时,可以从条件或问题思维寻求解题思路的方法,有时可以借线段图逆推。如一辆汽车从甲地开往乙地,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

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数感在数学教学中,评改学生作业时,发现学生这样的 作业,比如:“一棵大树高16厘米”、“一个鸡蛋重30 千克”、“每分钟走10米”、“爸爸的年龄比爷爷大多 少岁?”等错误的现象出现,真是让人哭笑不得,我想有很多老师也会遇到同样的情况,作为一名老师不得不反思这样一个问题:“我们的数学教育究竟出了什么问题?”我认为:一个至关重要的原因是:“忽视了学生良好数感的培养,以至于许多学生的头脑中一点数感都没有。”那么我们如何有效促进学生数感的形成呢?下面谈谈我对培养学生数感的一些体会: 一、在学生生活情境中建立数感 数学来源于生活,并高于生活,发展学生数感离不 开学生的生活经验。儿童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充满了好奇和想象,而生活是数学的宝库。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学生身边的素材,让他们用数学的意义建立良好的数感。例如:在教学“1的认识”时,要求学生联系生活 来感受用“1”来表示事物:1个人、1本书、1杯水、1 棵树、1片森林、1个地球……然后引导学生理解1可以表示一个个体,也可以表示一个整体和很大的物体。让学生感悟到“1”是这些事物的抽象实质。再如:在学习

“千米的认识”后,量出1000米的长度,让学生亲自去 走一走、跑一跑,感受1000米的距离;在学过面积单位后,让学生到操场上量出边长为1米的正方形,让学生站在里面感受1平方米的大小;一块黑板的面积大约有多少平方米?如果给你一根1米长的直尺,你能画的面积最大有多少等等。通过这些贴近学生生活和实际的例子,让学生建立直观的表象,有了面积的大小“感觉”, 可以使学生终生受益。再如在教学质量单位时,可以安排学生到商店或菜市去看一看、称一称、掂一掂一些物品和蔬菜的重量,感受1千克、100克、10克、1克等的实际重量。这些活动深受学生们的喜爱,不仅可以获得数感的启蒙,还能培养学生“亲身体验数学”的行为, 从而对数学学习充满兴趣 二、在数的运算中发展数感 学生在运算中,对运算方法的判断,运算结果的估 计及对算法合理的解释,都与学生的数感有密切的联系,在数的运算教学中,我们应重视口算训练。口算是一个人最基本的计算能力,也是一种最生活化的基本技能。口算反映学生对数的基本性质和算术的一种理解层次,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很高的实用价值,有助于发展学生更高的数学思维,也有助于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小学数学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探析

小学数学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探析 【摘要】素质是指人的先天的自然性和后天的社会性的一系列基本特点与品质的综合。素质教育是以开发儿童身心潜能、完善和全面提高新一代合格公民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的教育。它通过科学的教育途径,充分发掘人的天赋条件,提高人的各种素质水平,并使其得到全面、充分、和谐的发展。 【关键词】小学数学素质教育学生 小学数学教学在素质教育中有着极其重要地位,素质教育要求小学数学必须立足地通过学生数学素质的提高,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下面就小学数学教学谈谈一点看法 一、实施激励教育,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作为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对学生学习兴趣的诱导和引发,由于小学低年级教学对象一般为7周岁至10周岁的青少年,因而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更应该注重学习方式和学习内容的引导,善于带动课堂的活跃性,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教师善于鼓励学生、表扬学生,学生渴望得到老师的表扬,这是学生学习的动力之一,这样学生会信心增强,所以教师平时要多创造机会给学生,让学生互相讨论,比如课堂提问、数学小游戏、数学作业表扬、数学竞赛等。当学生在学习中碰到困难,心情感到沮丧时,教师应该伸出援手帮助、鼓励学生,帮助学生找出解决问题,坚定学生的信念,培养他们坚强的意志。小学生在学习中很难控制自己的情绪,通常对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学习起来非常努力,对不感兴趣的知识不求进取甚至放弃。教师在教学中一方面要善于运用生活中有情趣的现象或者问题设置有趣的数学问题,另一方面也要善于关注学生的心理动向,发现学生心情有波动时要通过与他们谈心以达到调整情绪的目的。使学生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勇于面对困难,战胜困难。 二、培养创新精神,让学生敢于创新 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使之敢于创新,关键是教师要为学生创设一个愉悦、和谐、民主、宽松的人际环境。学生不再是“知识的容器”,不再是“可以任家长和教师加工的材料”,而是可以独立于家长和教师之外并有自己的意志与愿望的人。学生是一个充满情感、有理想、有个性的完整的生命体。教师的任务也不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而是受教育者全面发展的促进者。在讲《圆的周长计算》一课时,我首先请同学们利用手中的学具分别测量出大圆、中圆、小圆的周长。当学生用“滚动”的方法测量出圆的周长时,我提出“圆形水池能立起来滚动吗”?迫使学生不得不另辟蹊径,想出了“绳测”的办法。我进一步设疑,将一个白色小球系在绳子的一端,在空中旋转,提出“这个圆的周长还能用绳子绕一圈吗”?实践证明了“滚动”和“绳测”的方法均有局限性。能不能探索出计算圆周长的普遍规律呢?又一次激起学生思维的火花和创造的欲望。学生们认真操作、观察、思考、实践,终于发现了“圆周长总是比它直径的3倍多一些”的规律。层层设疑的提问,不断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科学而深刻的提问是促进学生积极主动探索新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一把金钥匙。 三、重视自学指导、面向全体学生 为了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着眼于“负担要下来,质量要上去”,数学教学应重视自学指导。学生的自学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而是在长期的自学活动中逐渐培养起来的。操之过急,会使学生因掌握不了而失去兴趣和信心,进而产生厌倦心理,即所谓欲速则不达。开始安排自学内容时,不宜太难,太多,应从易到难,由浅入深。例如讲小数加减法时,要求学生把下列三点弄明白:(1)为什么计算小数加减法时要把小数点对齐?(2)不同数位上的数可以相加减吗?(3)计算小数加减法时把小数末位对齐对不对?为什么?启发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究,集体的讨论,从未知到已知,由感性到理性,逐步掌握了数学知识,形成能力。简单易学的自学课程,使学生既尝到了自学的乐趣,又增强了信心,技能得到了提高。义务教育的任务是让全体受教育者都成为合格的公民。所以,教师应及时调整学习的难度,因材

小学数学新课程数学教学法教案

第一章数学课程的理念与目标 学习目标: ★理解数学课程的基本理念 ★对数学课程的意义与价值有正确的认识 ★熟悉数学课程目标的内容和构成要素 ★理顺《标准》中的数学课程目标的体系 ★对数学课程的目标有全面、正确的理解 第一节数学课程的理念 一、数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 二、要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体验 三、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重要的数学学习方式 四、教师是数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五、注重现代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整合 六、建构发展性教学评价观 第二节数学课程的价值、定位与目标 一、数学及数学课程的价值 二、数学课程的定位 三、数学课程的目标

第二章数学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比较 学习目标: ★列举《标准》与《大纲》的共性及差异 ★理解《标准》的特征,有效指导教学实践 第一节《标准》与《大纲》的理念比较 一、课程观的变化:从知识本位课程转变为经验本位课程观 二、数学教学观的变化:教师要从一个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要从教师空间支配者的权威地位,向数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角色转换。 三、数学学习观的变化 1.数学学习的内容不仅包括数学的一些现成结果,还包括结果的形成过程 2.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重要的数学学习方式 四、评价观的变化 1.评价的内容由中结果转向结果与过程的并重,由重认知转向知识、情感、态度、价值观相结合 2.评价的主体方式由单元化转向多元化 第二节《标准》与《大纲》的结构体系比较 内容略 第三节《标准》与《大纲》的目标比较 一、陈述课程目标的动词分析 二、数学课程目标的层次分析 三、《标准》的行为主体是学生 四、《标准》中对课程目标的表述更为具有、明确 五、《标准》中课程目标的内容分析:强调学习数学的背景、强调学习数学的过程、强调数学交流、强调对数学价值的认识 第四节《标准》与《大纲》的课程内容比较 一、《标准》的内容分析 1.数学课程内容的现实性、挑战性及整体性 2. 《标准》强调的是大多数学生所具备的基础学力 3. 《标准》中的评价目标是为了促进学生发展及改进教师教学 4. 《标准》提倡教师应成为研究者 二、《标准》的内容及要求的具体变化 内容略,自己阅读

小学数学“创新教育”案例与分析

小学数学“创新教育”案例与分析 内容提要:本文采用案例分析法从人际环境与创新、课堂教学与创新、数学 活动与创新、教学模式与创新、创新教育与成果五个方面,对如何实施小学数学 “创新教育”作了初步研究。每个案例描写的都是“创新教育”中遇到的真实问 题,然后运用创造学、思维科学等现代教育科学理论分析这些问题,并提出实施 “创新教育”的方法与途径。 关键词:创新教育 人际环境 课堂教学 数学活动 “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其“着 重研究和解决基础教育如何培养中小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问 题。”本文拟运用创造学、思维科学与数学教育的理论,对自己亲身经历的“案 例”(其中甲、乙、丙为学生代表)作为分析,探索如何实施小学数学“创新教 育”,以就教于同仁。 人际环境与创新 [例一] 甲生被以为是“中等生”学生。一天下午某老师把甲叫到办公室 辅导。后来这位老师有事出去了,甲做完题在等。甲四面看看,发现了我,就飞 快地走大我身旁,说:“王老师,昨天我做的填充题:分母是6的所有最简真分 数之和是1;今天做的填充题:分母是8的所有最简单真分数之和是2,是不是 所有这样的同分母最简单真分数的和都是自然数?”接着她取出一张草稿纸,上 面写着: 31+32=1+32=1,41 +43=1+4 3=1, 51+52+53+54=1+2+3+5 4=2,…… 111+112+113+114+115+116+117+118+119+1110=11 10987654321+++++++++=11 55=5,…… 对甲的发现,我由衷赞赏。我鼓励她说:你真肯动脑筋,从一个个具体例 子中发现其中具有的规律,“创造”了知识,不过你发现的“规律”是否具有普 遍意义,还需进一步作出证明,现在只可以说是我们的“猜想”,而“猜想”是 科学发现的先兆,很有价值!今后你学了更多的数学知识,可以进一步探索,作 出证明。在我的指导下,甲公开发表了我校学生撰写的第一篇数学小论文。其他 同学问讯后也展开了研究。乙进一步作出了“同分母(不为2)的所有最简真分 数之和,等于这些分数的个数除以2所得的商”猜想,在校内开拓了探索数学奥 秘的风气。 [分析] “从人的天资和使命来看,每个人均有创造力,他们以不同的方式显 示出来。”从数学考试的成绩来看,甲生属于“中下”水平,她的“天资”不见得十分 聪明,但她对数学的好奇、好问,令我赞叹。这种好奇、好问正是创新意识的萌 芽,创造力的潜能的流露。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效提问的策略研究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效提问的策略研究》 开题报告 建湖县森达实验学校韩朝平余荣军 一、课题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使教师全面认识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提问的价值。 2、通过调查课堂提问存在的问题,结合自己和其他教师的教学案例,探索出小学数学课堂教师有效提问的策略。 3、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使教师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优化课堂提问,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创设和谐的生态课堂。 二、课题研究内容 1、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提问的现状调查及其分析。 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应该深刻认识到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提问存在着很大的随意性。只有通过深入课堂进行调查,我们才能有针对性地对课堂中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才能为我们更深入的研究提供依据,指明方向。 2、有效性数学提问与教师教育观念的相关性研究。 有效的数学课堂提问可以创造和谐的学习氛围,启发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并能增强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然而在我国当前的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课堂提问行为却存在很多不足,其原因之一就是教师的教学观念存在误区。所以我们将通过对教师观念的相关性研究,提高教师课堂提问的实效性,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3、教师数学课堂提问方法以及策略的研究。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也是数学的魅力所在。在教学活动中,师生交流的双边互动过程,也是教师引导学生积极思维的教学基本环节。课堂提问设计的恰当与否将直接影响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能力的提高及创新意识的培养。一个经过精心设计,恰当而富有吸引力的问题,往往能拨动学生的思维之弦,奏出一曲耐人寻味,甚至波澜起伏的动人之曲。所以我们希望通过教师数学课堂提问方法以及策略的研究提高教师的提问艺术。 4、小学生提问能力培养的研究。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在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要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他们在自主探索中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需要教师在数学教学中鼓励学生积极思维,学会提出疑问,充分体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 论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

论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 斯托利亚指出:数学教育是数学活动的教育,也就是思维活动的教育。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引导学生主动地创造性地学习数学,是当前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课题。我们认为,实施创新教育,就是创设自由、和谐、开放、民主的学习氛围,让每个学生注定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为每个学生提供创造发展的机会,让学生在合作、探索的情境中,获取基础知识和思维方法,使他们获得成功的情感体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发展创新能力。下面就数学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谈点看法: 1.教师备课要创新 实施创新教育,作为教师,首先要转变观念,建立真正的创新教育的理念,所备的课要与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学生的生活实际相适应,要从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品质着想。备课时一般做到: (1)教学目的要创新。要根据教材内容但又不拘泥于教材内容制定具体的目的和要求。 (2)教学过程要创新。设计时可不循旧规,对如何导入新课、如何讲授新课、主要环节如何处理进行创新设计。 (3)教学方法要创新。可以采用提问法、发现法、联想法、操作法等等,方法不固定单一,思维不封闭僵死。 (4)教学程序要突出创新。 (5)师生合作要体现创新性。教师不再是课堂的主宰着,而是学生学习过程的引路人,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探究知识。 (6)课堂提问要有实践创新性等。 2.课堂教学要创新 课堂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主要是要体现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实践证明:学生的学习过程越开放,思维就越活跃,思维发展也就越充分。 创设创新情境,学生主动创新。现代心理学认为:人的一切行为都是由动机引起的,而人的动机欲望是在一定的情境中诱发的。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首先要为学生设置新奇、困惑、充满情趣的教学情境,从而产生创新动机,激发、强化学生的创新行为。同时,要积极构建宽松、民主、和谐的创新氛围,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创新的积极性、主动性,激发学生创新的兴趣与情感,让学生主动创新、乐于创新。创设教学情境有多种做法,如动手操作、制造悬念、实物观察、电教媒体展示、新旧知识间矛盾冲突、“问题解决”的方法。如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时,先回忆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并有意渗透转化的思想,然后教师让大家想一想谁能吧平行四边形转化为长方形,导出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比一比谁的方法最新颖、独特、有创造性。学生们在这样的情境中创新,边思考、边讨论、边操作,得出了多种推导方法。 引导自主学习,激励学生探索创新。美国心理学家杰斯认为:“数学不同于外部控制人的行为,而应该用于创造条件能够促进人独立自主和自由学习的条件。”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是通过学生实践活动发展起来的。思维研究认为,每个人都蕴藏着无限的潜在创造力。教师要尽量创造条件给每个学生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动笔尝试、动口表述、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自主探索知识,自己去发现规律,变学习过程为探索创新的过程。比如,在学习了分数的认识后,教师让学生取一张正方形纸,把它折成面积相等、形状相同的四块,同学们很快想出四种折法。这时教师并不急于告诉学生其他折法,造成了悬念,激发了学生积极探索的欲望,既促进他们进一步思考尝试、探索,又得出了多种折法。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