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惠特曼对于美国民族文化身份的构建

惠特曼对于美国民族文化身份的构建

惠特曼对于美国民族文化身份的构建
惠特曼对于美国民族文化身份的构建

惠特曼对于美国民族文化身份的构建

王玮璐

(华中科技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汉语言文学0901班,U200917105)

摘要:本论文借助文化身份研究的相关概念和研究方法,进行细致的文本分析,《自我之歌》为主要研究对象,并选取《草叶集》中的篇章为补充,并结合历史语境来具体探讨,从而对惠特曼自身的文本主题加以考察,希冀能够得出惠特曼对美国民族文化身份的建构过程,并且探究这一身份建构的根源以及它所反应的深层文化内涵。

关键词:民族文化身份惠特曼超验主义自我意志上升生死观

在文化相互碰撞交流、彼此渗透影响的跨文化语境下,探讨某一具有文化背景的人在另一民族的土壤中是如何维系自己的文化身份,是文化研究语境下不可忽视的理论课题。而探究具有英帝国文化背景的首批欧裔美国人,在刚刚脱离英国统治的美利坚大陆上,自身对文化身份的追寻和认定,具有极强的文化现实意义。同时惠特曼在当时盛行清教的美国,推崇泛神论异教回归,为美国大陆带来个人崇拜的高涨情绪,让其对身份的追寻和确认成为关键所在。

沃特·惠特曼(Walt Whitman)是美国现代诗歌史上的一座丰碑,自由体诗(free verse)的倡导者和实践者,人与自然的歌唱者。他耗费毕生精力完成的代表作《草叶集》,从1855年初版的12首诗到1892年临终版的401首诗,真实记录了惠特曼一生的思想轨迹和探索历程,也反映出19世纪美国社会积极进取、自强自立的精神风貌,所以《草叶集》不仅是他的个人史诗,也是19世纪美国的史诗。作为一部塑造了美国文化身份的深刻思想诗歌,惠特曼的《草叶集》与希腊史诗《伊里亚特》和《奥德赛》、英国史诗《贝奥武甫》和《失乐园》一样具有“史诗”的性质,蕴含着丰富的主题。

独立战争胜利后,美国走上了一条崭新的发展道路,但独立后的美国却在文化、精神上依附英国和欧洲大陆。19世纪初,爱默生首先在思想界倡言精神独立,然而美国历史上的“文艺复兴”的过程却并不是简单的。

“我们该有我们民族自己的神话,他人的神话并不适合我们。”沃尔特·惠特曼的功绩在于:他人对美国仍以“外国人的眼光”观察、以“过去的声音”发言时;惠特曼却坚持以他“自己的眼光”观察、以“现代的语言”说话,从而赢得了“最伟大的现代歌手”的称号。

《自我之歌》是整部史诗中最长的一首抒情诗,字里行间渗透着现代文明与原始自然界的和谐之美,展现出辽阔广大、包罗万象的“我”的肉体与灵魂,平凡与伟大。偶像的毁灭已经预示的自我的上声,也就是绝对自我的到来——顾彬的为此铸造了一个概念“自我显灵(Egophanie)”。也就是说,人人都具有内在的神性,而人之实现其潜在的神性,叫以是在种神秘的状态下使神性与人性相融合,也叫以通过接触发源于“超灵”并体现在自然中的真善美二位体而获得既然人人都具有内在的神性。

“上帝与我同在。”这句后来在德意志的“青年一代”和“血液组织”中广泛流传的话,被惠特曼用另一种形式表达了出来,“我发誓,我现在看见力事力

物都有个永恒的灵魂,/神奇怪异算不了什么,我自己也期待着成为尊神之一,我用生命起誓,我己经成为个造物者。”惠特曼将上帝表达成为了一种强烈的情绪,一种聚集起来的原始冲动(后来荣格的集体无意识)的代名词。惠特曼的上帝就是自我灵魂的无限扩展,永恒的上帝与与自我密不叫分,自我的完全实现就寓于上帝之中。

如果一个人爱上帝、太阳、火,那他就是在爱自己、爱自己的生命力,那么上帝就在你近旁,与你在一起,“就在你心中”。心中有上帝就可以体验到与上帝同在,或者以某种方式与神的力量结合。

因而自我意识的独立,已经呼之欲出了。

一、自我意识的独立

“自我意识的独立”,是惠特曼给予美国的文化观影响的核心。“我赞美我自己,我歌唱我自己,凡我接受者,你也将接受,因为属于我的每一个原子也属于你。”我想我们常常能在表层下面看见一些奇异的震撼力,一种冀望、恐惧或者憎恶的潜流,一种沉睡然而必将觉醒的情绪,一种我们内心来自于血、肉、心脏、太阳、星辰大海的呼喊,即使我们早就试图忽略,我们也终究无可避免。“我”是谁?——我就是我。

在这种“自我的世界”中,独立意志被抬高到了无与伦比的地步,在一个被大大改进的世界,一个完全理想化的世界中,随着世界细节的越来越完善,惠特曼的意志也会越来越强大。而这个世界的创造者,当然就是惠特曼本人——“万物都紧依他的内心欲望而重构”,成为这个“独立意志”被表达的第一个方面。在惠特曼的《自我之歌》中被体现为个人的意志对行动的绝对支配,就像“我”的歌唱道的:“我像一个流动的吞没一切的灵魂那样匕翔,我的道路的取向在探测深度的铅锤下方。我随意取用物质的和非物质的东西,没有哪个看守能挡住我,没有什么法律能叫我退避。”在感受到自我意志的时候,在体验到了自我(ego)的时候,惠特曼感受到前所未有的激动,甚至要自我夸大地狂热地把“自我意志”的指导奉为最高的神示。

而自我意志的第二个方面,就是对于一切生命力,都以平等的热爱——因为“自我即神”的上帝观,其对应的另一面应当是“人人即神”——这也便是惠特曼伟大的所在。在《自我之歌》中,“我”赞美自己,“我”是一个真真切切的实体,拥有与众不同的个性,代表一种客观的个性存在;“我”歌唱自己是因为“我”来自于大自然,虽然微不足道,但是有着顽强的生命力,“我”和世间万物,不管是灵魂的还是精神的,都是现实的,都是值得歌颂和尊重的;

“你”也一样,都是自然界不可分割的整体,每一个“原子”,现在的也好,未来的也好,同对理想的追求一样都是自由而神圣的;属于“我”同时也都属于“你”、“我”虽然平凡,但却积极乐观地展现着自我。

二、上升性

上升性是惠特曼给予美国文化的第二个特质,明显地袒露在了《自我之歌》之中,尤其是诗人对于“夏天”的赞美。他赞美的是一个真正的自我,充满生机和话力的自我,不屈服于仃何压力的自我,有个性的自我,在“夏天”这个美好

季节,使生命力得以充分地扩张和完美地舒展的自我。

对于“力量”的追求,成为了当自我意志觉醒,开始追求上升性以后,人类所形成、并且贯穿始终的首要特性。它在人类的发展过程之中,它的历史,几乎与对“创造”的追求同样悠久。因而这两个简短有力的词语,成为了惠特曼所要推崇的品质,惠特曼不断进取的一生有效地展示了这一点。

对于“力量”,是因为英雄们不愿意被旧的自我束缚,因而要抗争。

英雄想要回归那种最初孕育了自己的温暖子宫,然而同时,他又要反抗、抗争。英雄要从母性黑暗的混沌中解放出来,对人类来说是一场艰难而痛苦的斗争。他被要求要用力,要用力砸碎那个原有世界。就如同《草叶集》中关于“奴隶制度”的诗歌,都充满了鲜明的战斗色彩,狂热地反抗压迫、奴役而又热情地展望和追求自由、反映了诗人强烈的民主与“力量”思想。在那里,惠特曼诗歌的豪放风格和超验主义特色都发挥到了极致。

植根于蕴蓄着建设强力的资产阶级共和国,那里的深厚力量的现实生活之中的《草叶集》,里面的多数诗篇,都是产生在社会剧烈动荡的南北战争时期。在战争中,这种永不停息的奋斗、为了达到更加圆满的、更高一级的完善发展,他的努力竭尽全力:不仅包括了对于自由的极度渴求、也包括了他对于行动的狂飙猛进。人的理性的力量企图解决一切问题,因而为此宏图远志,在那个不停息的行动精神的驱使下,不断地向上、向上。《草叶集》成为反蓄奴战争人旗下出色的鼓励,他宣告,“伟人诗人的态度就是要使奴隶高兴,使暴君害怕。”

而这创生万汇的力,作为一个行动的本源,对于太阳崇拜者而言最是能受到精神震动。因为这些太阳崇拜者,他们狂热于力,正因为他们狂热于自身,他们陶醉于自己“不断毁坏、不断创造、不断努力”的人生,也为自己所能创造的万物沾沾自喜。

而对于“创造”的追求,最根本也正是由于独立意志要生存下去的渴望。

对“力”的呼唤是《草叶集》中每一次被要求“创造”或者“开拓”的英雄们,他们重获新生的重要条件。“开拓者哟!啊,开拓者哟!”的召唤如高昂的号角般轰鸣,对那“强有力的母亲”的爱,让他义无反顾地要投身于雄壮的建设大队。

这个巨大的创造渴望,也就是Heliotropism,被荣格称之为向日性,由于这种趋光的倾向终于表现出,比企图扑灭意识的黑暗更强大的力量,人类终于有机会从迷雾之中解放出来。而整个上升的趋向,都是人类为了避免使个人和个人意识这种辛苦获得的发展,免于陷入被毁灭和返回早期人类阶段的鸿蒙。

因为要创造,所以队伍“不停地前进”,征服,前进,征服,勇敢的向前。时光如梭,岁月无情,生命的快车生命的快车驶到尽头,当衰老噩梦般地降临,当无法抗拒的死亡威胁生命,我们可以放弃么?“这时刻到来了么?”不,只有在“前进中死去才是最死得其所的”在这里,创造就是他的意志的表现,创造让人崇高,创造体现了人的宏伟、尊严和非凡。只有用创造去战胜黑暗,才能够从“死里生出个新的”。“一旦你把这个世界砸成废墟,另一个就会应运而生。”

在《草叶集》之中,就矗立了这样一个人:他拥有无比的力量,破坏一切、创造一切,他站在高山之巅,创造光明,创造生命,创造者着祖国的心声和全人类的新生。

更何况,这种创造又与民族的力量联系了起来,变成了图存发展的“国民力”。这也就不怪惠特曼是那么的激动,让他“不能不这样叫”。在那里,他进行斗争,

然后就能获得新生。悲剧英雄通过经历他的受难之路、在受苦中,在对过去苦难的再次经受中发现了另一种经验,那种经验只有在一种痛苦的行驶中,才有可能穿越茫茫大海,来到新生的彼岸。

Kenneth M. Price在他的书里提到:“惠特曼立足现实又追求现代,对自由的热爱和追求使他热情地吸收多质文化,并以奔放的激情、态肆的想象和纵横的议论自由地宣泄属于他的和属于整个民族的情感,最终使他成为一个传统和现代兼而有之的伟大民族诗人。”

三、积极的生死观

惠特曼除了塑造了“独立”与“上升”的美国精神外,他还阐述了他独特的死亡的观念——而惠特曼的死生观是与他的自我意志是相连接在一起的。

惠特曼接受了爱默生的“超验主义”有关泛神论的部分,认为世界和上帝同在统一体中。

虽然上帝本身是超验的,但他就存在于这个世界之中这样,世间力物自然就具备了“内在的神性”,世间力物都是内在的小宇宙,包含着存在的切法则和意义山此,每个人的心灵也就是整个世界的灵魂。人是上帝待选的子民,在人神之间具有不平等的关系,那是种绝对的“顺从”到主动“介入”的关系,上帝依然高高在上,人只能以主动的姿态却又是有距离地去无限地趋近上帝。而在惠特曼那里,这关系被颇覆了,如他的诗句:“你,大海哟,我也把自己委托给你—我猜得着你的心意,不,……我相信你没有触摸我便小愿回去,……用多情的水波冲刷我,我能报答你……叱叽风云、任性而又文雅的大海呀,我与你介在起,我也是既简单而又多样的。”

《草叶集》中不止一次利用了“死生如一”的神秘意象,神秘主义的现代观念创作的诗歌集,其核心意象是“草叶”,它是宇宙间最平凡、最伟大的生命的象征,它是“神的手巾”,宣告着宇宙的神秘;它是“坟墓未经修剪的美丽的头发”,死亡像生命一样必要,也像生命一样美好。诗人惠特曼借“草叶”表达了超越个体生存的、对宇宙间浩荡不息的生命洪流的彻底信仰和神秘信念。《草叶集》中处处都能让人感受到神秘的宇宙生命的存在。“没有停止,也永远不会有停止”,并目要充满信念—/如果我、你、大千世界,以及它们底下或上面的一切,/此刻都还原到一种苍白的浮游物,那也会终归徒然,/我们一定会重新回到我们现在站立的地点。”

这种“死生如一”的生死观,指向的是一种,并非个体发生,也非后天获得的集体性的继承表,成为了一种如同上帝恩宠般,赋给个人以某种神奇经验的先验王国。

“我像一个流动的吞没一切的灵魂那样飞翔

我里外都是神圣的,我使我所接触的及接触过我的一切都变得圣洁;

我毕竟看见了这么多说话的舌头,

我看出它们不是无缘无故地从那些上颚来的。

我但愿能够译出那些关于已死的青年男女的暗示。

还有关于老年男人和母亲以及很快离开她们怀抱的婴儿们的暗示。”

集体无意识,荣格最早认为,先祖和自然沉淀在自己体内的,吞噬个人意志的黑暗。意识永远诞生于混沌中,无论他的演进在何时何处、哪个民族,都将拥

有相同的无意识。而《草叶集》中的死而复生,事实上就是回归先祖的力量,复活美国的神话。

“苏活转来了”就是一次新生的开始,是经历了抗争之后的英雄,从无意识那里获取了力量,再次重返了青春。荣格将那个冥界称之为“青春的源泉”,是要让心的生机从那个貌似死亡的地方去涌现出来。那个让自己通往冥界的旅程也就是浮士德的母国的怀抱。

惠特曼通过自己的灵魂去体验“已死的青年男女的暗示”,如同自己的意识去经历无意识,那些自己内在深处的黑暗的部分,自己的内在深层,也就是记忆的世界。那里是被遗弃的表层世界,有所有先人所要传递的重要的信息,然后把自己推上去到达一个新世界。

在惠特曼这里,他将这一切的“话语”表述成为是超越人的有限感觉之外的,不能通过经验或理性来认识的超验性——事实上,这正是受爱默生的这种“超灵”的影响。

在《一只默默坚初的蜘蛛》里诗人恍然悟出了蜘蛛吐丝结网,实际上是诗人生的自我写照。诗人强调了自然界与人的心灵相融相通,说明自然界对人的教诲。诗人通过观察蜘蛛如何以其微妙的方法结网,与四周外界现实接触,联想到他自己的心灵必定也以同样方式与外界现实接触,而取得联系。惠特曼的这思想无疑反映了爱默生超验主义思想:“人的心灵能够与神灵进行交流,人的肉体只不过是心灵的外衣。”

意识最早在母体中诞生,就像孩子要依赖他的母亲一般。之后作为“世界之母”(The World Mother,jafad-amba),以一种无休止的生育过程,而使心的生命形式能够得以生存。同时她们也能作为他们的看护者,能乳房哺育他们,给他们充足的营养——只要他们愿意回来,到自己的身上啜饮。

四、探索终极奥秘与成为“完人”

由于他要去吸取祖先的营养,因而他被要求去了解自然,去亲近我们的地母。《自我之歌》中“海洋”、“大湖”、“禽鸟”、“渔船”、“飘匕的雨”等意象频频出现在诗的字单行间,这些意象对《自我之歌》关于自由卞题的发挥起到了重要作用。《自己之歌》第52节:“我将我自己遗赠给泥土,然后再从我所爱的草叶中生长出来,/假使你要见到我,就请在你的鞋底下找去吧。”

惠特曼借助灵魂,来表达自己的幻想。在《在春天歌唱着》这首诗歌中,诗人从花园走出,独自在野外随意观赏他遇到人群人的灵魂,被他们簇拥着游,路上边歌唱边采摘花卉和嫩枝分送给他们。如《自我之歌》33节中有这样的诗句:“我是一个自由的伴侣,我在进犯者的营火旁露宿,/我将新郎从床上赶走,自己和新娘住在一起,/我整夜抱着她,让她紧贴着我的大腿和嘴。”

惠特曼崇仰的卡莱尔,曾在《论英雄与英雄崇拜》中指出:“诗人的基木特性,就在他发现现实中一切事物的神秘性和无限性的那种天才。借助自己的作品,诗人向人们呈现出神圣之物和她的象征。”所以在《草叶集》的前几页,屹立着两行诗:“我自己将只写下一二指不着将来的字,/我将只露片刻,便转身急忙退到黑暗中去。”(《未来的诗人们》)

后来郭沫若做过一首《雪朝》,几乎就是这首诗歌的转译,“我全身的血液点滴出律吕的幽音/同那海涛相和,松涛相和,雪涛相和”。这全身的血液,被郭沫若在《雪朝》中表述成“Open-secret”的东西,是郭沫若为了做卡莱尔的《作

为诗人的英雄(the Hero as Poet)》时所得的心得心得。卡莱尔说,先知和诗人,“都深入到神圣的宇宙之秘密中,这秘密就是Open-secret。”在有人问到什么事伟大的秘密时,卡莱尔作出了《英雄与英雄崇拜》的讲演,试图阐述了歌德所谓的“公开的秘密”:“这一神圣的秘密存在与每个地方的每一件事物中,从该布满繁星的天空岛青草丛生的大地,特别是人及其他现象,不过最重要的是衣着和外观。”这秘密对所有人公开,而几乎没有人看到。卡莱尔所运用诗化的语言来描述“公开的秘密”,其实就是为了歌颂“诗人英雄”对宇宙秘密的深入,他们能掌握宇宙之内在的和谐,因而了解了那一神圣的秘密。

“陆地和海洋,动物、鱼类和禽鸟,天空和星辰,树木、山乐和河流,这些都不是永恒,但是人民所期待于诗人的,不只是指出那些无言的实物所常具有的美和尊严而己;他们期待他指出现实与他们灵魂之间的通道。”在惠特曼看来,现实与灵魂是有通道的,是连接肉体与精神的纽带,这其中必然包含自然的因素,而目自然力应该存在于任何角落、任何环境和任何时候,具有无坚不摧的力量——“我整夜抱着她,让她紧贴着我的大腿和嘴。”这两行诗事实上,就综述了惠特曼对自己“一二指不着将来”的诗句的看法。

惠特曼在《草叶集》中直接揭示了宇宙发展的玄妙,也赋予了美国文化以“不断探索生命本质”的精神。

了解到了“死生如一”的本质,惠特曼再词赋予美国人以不断“自我进化”最终成为“至人”的要求。这样的“精神进化”并不那么令人舒坦,相反,那应该是痛苦的。经过这样的痛苦,有些人确然会重新焕发生机,而某些英则会死亡。

惠特曼在《草叶集》中,就直接揭示了这样的人类精神发展史的内在规律,即是“沉降-上升”。在这种“一死一生”的失去与获得中,人的心智在不断地向前发展。太阳英雄与大地母神之间的英勇斗争,与男性逐渐壮大,以及人类在发展过程中日益增强的精神力量,在根本上是相一致的。

在惠特曼的诗歌里不仅歌唱灵魂和不朽,还歌唱死亡与再生,因而呈现出浓重的超验主义色彩。在那些诗歌中,意象失去了自身的一部分,做出了牺牲并且获得悲剧结局,然而却又再次促成了新生。这就如同一条铁定的牺牲法则——《密特拉礼拜仪式》的一句经文概括出来:“放弃你已占有的,才能有所得。”那表示,那些希望通过外力而得到的改变或者不如人愿,唯有通过个人转变达到新生,被要求抛弃自己曾真是的所有现阶段看到的一个人只有依靠自我牺牲的神秘主义,才能找到新的自己。

那要求人类明白人类进化的法则,“没有痛苦,就没有收获。(No pains,no gains.)”

在《斧头之歌》中,惠特曼创造了一个强者的形象:“一个强者是种族与宇宙之能力的证明,当他或她出现,物质便黯然失色,关于灵魂的争辩终止。”人类挥舞着大斧,在砍到一切残暴、愚昧、专制、糊涂之后,建筑起来了平等、民主、理性的世界,成就了全兴的人中。他们是人类进化的最终结果,有着“坚强的形体”和“坚强形体的属性”,他们以自己坚定的姿态和宗明的头脑,宛若宇宙间的一把巨斧,砸碎了所有陈规陋习,砍断了所有禁锢的绳索。

成为一个完美的“至人”,这就是惠特曼所想要赋予美国精神的最终极的一条。

就如同成为一个浑然一体、完满无缺的全人——这样的人被称之为“球型人

格”。惠特曼的《斧头之歌》里,描述了这样一个主人公,他就是最完美的证明:健康、雄壮、敏锐、不陈腐、不愚昧、明智、春节、光辉、真诚、自主、不偏斜、不强霸、不动摇。这个强者集人类光辉俊介的人格和宇宙刚健浑厚的风气于一身,其神气使除人以外物质无光,其行为荡涤着一切旧的辞句和法则,惠特曼要求出现一个理想而完美的强者、新人,像一把“斧头”处理在宇宙时空个、固网紧挨的交叉点,他的前面是一条光明大道,他又一次“开天辟地”,就如同上帝一样;同时,他还要“塑造人性”,就如同《旧约圣经》中的耶和华,作为上帝,是他用黏土(adamah)制造了第一个人——第一个男人亚当(Adam)。

事实上,惠特曼这个充满个性的“我”从未与“我们”这个恶遍人性的“我”分离开来、诗人歌颂的并非是某个英雄,也不是诗人自己;歌颂“我”就是在歌颂“我们”、美国心理学家麦克思韦尔·麦尔茨回研究表明,人类具有“自我意象”( self-image ),它是人类个体思维和行为的内在动力源,深埋在人的潜意识或无意识中。

自我意识被激话,它就会产生巨大的精神,与集体的自我意象或原始的自我意象( archetypal image)相吻合,促成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对于惠特曼来说,他的自我意象(个性)促使他产生无穷的动力和创造力,以“我”为模型朔造出集体的自我意象,即属于美国的价值理念和传统观念。

因而惠特曼的歌颂“我”就是歌唱美国人,歌唱所有人;通过歌唱“我”的品质来歌唱美国人的品质和他们的性格,。“我”的个性也具有了无限张力,成为普遍人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对于惠特曼而言,他对于美国文化身份的塑造,最根本的意义,恐怕要回归到他自己的那段话:“让别的民族去歌颂给他们的时代和战争,让他们的诗歌去讴歌他们的英雄吧,这些将是他们的全部内容;而对于共和国,我们不但激励创造,而且开拓未来。”

参考文献:

[1]惠特曼著.《惠特曼诗歌精选评析》 [M].河南:河南大学出版社,2006年2月第1版:

[2]黄宗英著.《抒情史诗论:美国现当代长篇诗歌艺术管窥》[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8月第1版:

[3]埃里希·诺依曼著李以洪译.《大母神:原型分析》[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8年

[4] 理查德·诺尔著曾林译《荣格崇拜——一种超凡魅力的运动的起源》.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年5月第一版:

[5]斯宾诺莎著贺麟译.《伦理学》[M]. 商务印书馆,1959年:

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国现代法律文化体系的构建

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国现代法律文化体系的构建 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适应、反映、表达、体现中国传统社会尤其是宋明以来社会经济、政治关系的封建的思想文化。它以自然经济、血缘宗族依附关系为根基,以维护皇权、神权、父权为中心的严酷等级秩序的“礼”为基本范式,有其内在的同一性和根本价值指向,有导源于这一中心的本源性的统治与服从关系,是一种自足的整体性体系。我们应当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构建适应我们当前的社会变迁与生活的现代法律文化。 标签:中国传统文化;现代法律文化;构建;特征 一、中国传统文化概述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及外延 文化是与自然相对而言的范畴,指的是人类在后天社会生活中创造并保存下来的所有内容的综合。文化存在于社会之中,就其内容外延来看,它具有创造性、保存性和传递性等特性。“传统文化”就是人类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积淀,是文化中保存和传递下来的那部分,是由历史凝聚而延传下来的相对稳定的社会文化因素的动态总和。传统文化具有十分多样的内容与极其宽广的外延,社会中的阶级、民族或群体的那些惯常的制度、思想、礼仪风俗、心态、工艺传统、行为习惯等都是其要素与体现。 1.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 根据一些学者研究的结果,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可大致概括为三个方面:(1)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思想——刚健有为、和与中、崇德利用、天人协调。《周易大传》所强调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是中华民族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崇尚和谐统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最高价值原则;“中庸”,既是思想方法、原则,也是修养境界。(2)注重人的内在修养,轻视对外在客观规律的探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价值指向。(3)重家族、重血缘的家庭伦理本位的价值观。总之,中国传统文化有着丰富的内涵,且精华与糟粕并存,要使传统文化的精华在现代社会中发挥积极作用,不仅要批判地继承,还要进行创造性的转换。 2.中国传统文化的外延 在国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上。国学是指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华传统文化与学术,包括了医学、戏剧、书画、星相、数术等。国学以学科分,应分为哲学、史学、宗教学、文学、礼俗学、考据学、伦理学、版本学等,其中以儒家哲学为主流;以思想分,应分为先秦诸子、儒道释三家等;以《四库全书》分,应分为经、史、子、集四部;以国学大师章太炎《国学讲演录》所分,则分为小学、经学、史学、诸子和文学。而所谓传统文化,就是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

美国文学教案

I.Teaching Aim: through introduction, the students should get an idea about the history and development of American nation and how did the American literature came into being and what is the characteristic of its early literature. II.Teaching method: Teacher’s Presentation. III.Teaching Tool: multi-medium. Key point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literature. 一、基本概况 国名 美利坚合众国(United States of America),简称美国(U.S.A.),旧称花旗国。 【面积】9629091平方公里(其中陆地面积915.8960万平方公里),本土东西长4500公里,南北宽2700公里,海岸线长22680公里。 【人口】2.96亿(2005年7月)。白人占75%,拉美裔占12.5%,黑人占12.3%,亚裔占3.6%,华人约243万,占0.9%,多已入美国籍(2000年美人口普查数据)。通用英语。56%的居民信奉基督教新教,28%信奉天主教,2%信奉犹太教,信奉其他宗教的占4%,不属于任何教派的占10%。 【首都】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Washington D. C.),人口约55.4万(2004年)。 【国庆日】7月4日(美国独立日,1776年)。 美国文学的历史不长,它几乎是和美国自由资本主义同时出现,较少受到封建贵族文化的束缚。美国早期人口稀少,有大片未开发的土地,为个人理想的实现提供了很大的可能性。 美国人民富于民主自由精神,个人主义、个性解放的观念较为强烈,这在文学中有突出的反映。美国又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移民不断涌入,各自带来了本民族的文化,这决定了美国文学风格的多样性和庞杂性。 美国文学发展的过程就是不断吸取、融化各民族文学特点的过程。许多美国作家来自社会下层,这使得美国文学生活气息和平民色彩都比较浓厚,总的特点是开朗、豪放。内容庞杂与色彩鲜明是美国文学的另一特点。个性自由与自我克制、清教主义与实用主义、激进与反动、反叛和顺从、高雅与庸俗、高级趣味与低级趣味、深刻与肤浅、积极进取与玩世不恭、明快与晦涩、犀利的讽刺与阴郁的幽默、精心雕琢与粗制滥造、对人类命运的思考和探索等倾向,不仅可以同时并存,而且形成强烈的对照。 美国文学表现为平民化,多元化,富于阳刚之气,热爱自由,追求以个人幸福为中心的美国梦。美国文学大致出现过3次繁荣:19世纪前期形成民族文学,第一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文学两度繁荣,并产生世界影响,已有近10位作家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从来没有一种潮流或倾向能够在一个时期内一统美国文学的天下。美国作家敏感、好奇,往往是一个浪潮未落,另一浪潮又起。作家们永远处在探索和试验的过程之中。20世纪以来,许多文学潮流起源于美国,给世界文学同时带来积极的与消极的影响。

惠特曼的诗

我听见美国在歌唱 我听见美国在歌唱,我听见各种各样的歌, 那些机械工人的歌,每个人都唱着他那理所当然地快乐而又雄伟的歌, 木匠一面衡量着他的木板或房梁,一面唱着他的歌, 泥水匠在准备开始工作或离开工作的时候唱着他的歌, 船夫在他的船上唱着属于他的歌,舱面水手在汽船甲板上唱歌, 鞋匠坐在他的凳子上唱歌,做帽子的人站着唱歌, 伐木者的歌,牵引耕畜的孩子在早晨、午休或日落时走在路上唱的歌, 母亲或年轻的妻子在工作时,或者姑娘在缝纫或洗衣裳时甜美地唱着的歌, 每个人都唱着属于他或她而不属于任何其他人的歌, 白天唱着属于白天的歌——晚上这一群体格健壮、友好相处的年轻小伙子, 就放开嗓子唱起他们那雄伟而又悦耳的歌。 (邹绛译) -------------------------------------------------------------------------------- 一只沉默而耐心的蜘蛛 一只沉默而耐心的蜘蛛, 我注意它孤立地站在小小的海岬上. 注意它怎样勘测周围的茫茫空虚, 它射出了丝,丝,丝,从它自己之小, 不断地从纱绽放丝,不倦地加快速率。 而你——我的心灵啊,你站在何处, 被包围被孤立在无限空间的海洋里, 不停地沉思、探险、投射、寻求可以连结的地方, 直到架起你需要的桥,直到下定你韧性的锚, 直到你抛出的游丝抓住了某处,我的心灵啊! (飞白译)

-------------------------------------------------------------------------------- 哦.船长,我的船长! 哦.船长,我的船长!我们险恶的航程已经告终, 我们的船安渡过惊涛骇浪,我们寻求的奖赏已赢得手中。 港口已经不远,钟声我已听见,万千人众在欢呼呐喊, 目迎着我们的船从容返航,我们的船威严而且勇敢。 可是,心啊!心啊!心啊! 哦.殷红的血滴流泻, 在甲板上,那里躺着我的船长, 他已倒下,已死去,已冷却。 哦,船长,我的船长!起来吧,请听听这钟声, 起来,——旌旗,为你招展——号角,为你长鸣。 为你.岸上挤满了人群——为你,无数花束、彩带、花环。为你,熙攘的群众在呼唤,转动着多少殷切的脸。 这里,船长!亲爱的父亲! 你头颅下边是我的手臂! 这是甲板上的一场梦啊, 你已倒下,已死去,已冷却。 我们的船长不作回答,他的双唇惨白、寂静, 我的父亲不能感觉我的手臂,他已没有脉搏、没有生命, 我们的船已安全抛锚碇泊,航行已完成,已告终, 胜利的船从险恶的旅途归来,我们寻求的已赢得手中。 欢呼,哦,海岸!轰鸣,哦,洪钟! 可是,我却轻移悲伤的步履, 在甲板上,那里躺着我的船长, 他已倒下,已死去,已冷却。 (江枫译) -------------------------------------------------------------------------------- 我在路易斯安那看见一棵栎树在生长 我在路易斯安那看见一棵栎树在生长, 它独自屹立着,树枝上垂着苔藓,

礼仪是一种世界性的文化现象,各国各民族都有自己

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社会科学、软科学研究项目 (编号:1142SS07099) 儒学与体育礼仪文化 摘要 项目负责人:曹莉

曲阜师范大学 二○○八年十二月 儒学与体育礼仪文化 摘要 《儒学与体育礼仪文化》课题应用社会学、体育学、哲学、历史学、教育学、文化学、民族学、传播学等多学科知识,综合运用文献资料法、系统分析法、专家访谈法、历史研究法等研究方法,系统考察了儒学对中国传统体育礼仪文化的形态、结构、价值系统、传承等方面的影响,论证了儒学在中国当代体育礼仪文化系统中的地位及积极作用;并针对当前中国体育礼仪文化存在的问题,深入挖掘了儒学中的积极因素,探讨了新时代背景下的中国体育礼仪文化的教育、管理、传播的有效途径。探寻儒学中符合人类最普遍道德情感和深刻人文精神的礼学精蕴,抽象出儒家礼学中具有流传性、持久延续性的基本准则,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基于儒学的中国体育礼仪文化的体系结构及发展模式。该研究成果为丰富中国体育礼仪文化价值体系,促进中国体育礼仪文化的教育、管理水平,形成具有儒学文化特色的体育礼仪文化,丰富体育礼仪文化内容提供了非常有价值的理论和方法支持。 本研究共分6个子课题,共计16万字,其主要内容为: 1 儒学与中国传统体育礼仪文化研究 在体育历史的长河中,体育礼仪文化的产生和发展无疑彰显了人类文明的进步。礼仪属于道德的范畴,是儒学的核心内容,是建立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我国古代《礼记·曲记》中就有这样的记载:“道德仁义,非礼不成;力争辩讼,非礼不决”。道德为

万事之本,仁义为群行之大,人要实行道德仁义四事,不用礼是不行的。儒学伦理注重人的道德品质的修养,而体育礼仪作为礼仪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必然也和儒学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体育礼仪不仅以外在形式表现出了儒学的伦理内涵,同时也吸收了儒学礼仪的精华,内化为体育伦理道德。 本研究重点分析了儒学与传统体育礼仪文化的相互关系,包括儒学视野下传统体育礼仪的内在价值与外在表现、儒学与传统体育礼仪的互动关系以及儒学传统礼仪研究的SWOT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基于儒家礼学下的传统体育礼仪文化的挖掘、保护及可持续发展策略。研究认为:(1)儒学是体育礼仪文化得以绵延不断的内在精神动力之一,即是贯穿于其中的对传统文化的传承意识与创新精神的紧密结合,应兼顾中国传统体育礼仪文化的传承与变易,并汲取其他国家和民族的体育礼仪文化中的积极因素。(2)儒学能充实中国体育礼仪文化中的人文精神内容,能丰富中国体育礼仪内容。(3)应从儒家“以人为本”、义利观、“德治”、“贵和尚中”等管理思想出发,加强对传统体育礼仪的操作规范。(4)传统体育礼仪文化在其发展的过程中对儒学的发展也产生了重要影响,它是儒学的基本思想和伦理融入到实际社会生活,使儒学更大众化、具体化。(5)传统体育礼仪发展到现在,其文化内涵逐步被人遗忘和淡化,出现了传统体育礼仪文化内涵的缺失。 2、儒学与中国当代体育礼仪文化系统研究 体育礼仪文化体现着一个国家、地区、民族的整体精神面貌和文化内涵。我国是有着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被誉为“礼仪之邦”。如何与时俱进、充分挖掘中国传统礼仪文化、尤其是儒家礼仪文化,并借鉴其他体育礼仪文化,建构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体育礼仪文化是时代赋予我们的重要使命。 本研究基于儒学礼仪文化的基础上,并借鉴其他体育礼仪文化,综合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比较研究法、逻辑分析法、系统分析法等研究方法,运用社会学、

中美民族文化下的民族心理差异

中美民族文化下的民族心理差异 摘要:不同的民族文化随着时间在影响着民族心理的差异。中国与美国,一个 东方和一个西方的典型民族,由于民族文化的不同,他们的民族心理也有巨大的不同。下面就用中美不同民族文化来分析民族心理的差异。 关键词:中国,美国,民族文化,民族心理,群体意识,个体意识 在历史文明的长河中, 中国走了几千年, 美国走了几百年,但是两个民族都形成了各自不同的民族文化。一个民族心理的形成,很大部分的原因是民族文化的影响所形成。一种文化通过生活在这一文化辐射范围之内的人们的处世原则、行为习惯、思维方式、生活态度等具体行为体现出来,构成创造和拥有这一文化的民族特有的民族性格。也就是说,不同的文化必然产生不同的民族性格。到了今天, 中华民族和美利坚民族作为世界上有着重要影响的两大民族,而中美两国不同的文化背景造就了迥异的民族性格。 民族心理, 亦称民族共同的心理素质, 指各民族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凝结起来的表现在民族文化特点上的心理状态。一个民族心理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 也不是一个人、一群人所能左右的, 其中包括了很多因素, 例如宗教、历史、文化等, 其中文化是一个最主要的因素。一种文化通过生活在这一文化辐射范围内的人们的处世原则、行为规范、思维方式、生活态度等具体行为体现出来, 构成了创造和拥有这一文化的民族特有的民族心理。 从人与社会的关系上看来, 中华民族看重的是群体意识, 美国人强调的则是个体意识。 在中国,孔子所创立的儒家学说, 其基点都是维护国家安定, 群体和谐。先秦的儒家强调由己及人, 所谓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如一家, 中国如一人。汉儒董仲舒提出大一统主张以后, 更是把这种家国一体的群体意识发展到了一个新高度。这种意识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编织成的思想体系。它不可能产生群体必须满足个人自由全面发展的观念。中华民族历来崇奉儒家的中庸之道,传统社会要求人们克己自制, 待人处世避免走极端, 凡事折衷处理,以节为要, 一切善于自我节制。这样长期浸润在不急不慢、不偏不倚、适可而止之中, 处于一致中和的状态, 形成了中国人温良与和平的性格。中国人在认识自然的过程中, 依靠直觉和直观思考, 把个人、自然和社会看作一个统一体, 人和自然合而为一, 这样就重视统一, 而忽略了差异和对立。在中国家庭中, 个人是血缘链条中的一个环节; 在社会上, 个人也是复杂的关系网中的一个纽结。正是这些关系把所有个体联合成一个有机整体, 个人消融于整体关系之中,整体的价值无可置疑地高于个体价值, 个人只有克制自己, 服从群体, 以国家的需要为需要, 才能与世俗相处融洽。因此, 中国文化讲的人便是群体的人而非个体的人。这样的一种文化影响了中华民族几千年,使得中国人自身的民族心理有一下特色:(1)勤劳俭朴,自强不息。中国人的勤劳俭朴,无论是在欧美发达国家或是非洲与东南亚发展中的国家,都享有盛誉,有口皆碑。(2)求同务实,谦和求中。自秦始皇统一中国,车同轨、书同文,统一度量衡制,汉武帝接受董仲舒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中国人的求同务实,封闭保守,中庸之道,不走极端,不求标新立异,不敢锋芒毕露,以谦受益,以和为贵的心态与行为方式,至今仍独具特色。(3)家庭为重,亲疏有别。中国人的家庭观念最重,从小接受孝敬父母、友爱兄弟、夫妻恩爱、亲友诚信的教育全家成员风雨同舟、荣辱与共,个人理想是光宗耀祖、福荫子孙;一家之长,有令必行,妇幼之辈,惟命是从;甚至 为了家庭成员的群体利益,不惜牺牲许多个人利益。这种“亲亲”观念形成互相依靠的亲情、

各国风俗习惯

各国风俗习惯、禁忌爱好 内容: 一、服务员熟悉中外宾客生活特点的意义: 熟悉中外宾客的生活特点是做好接待服务工作的前提之一,只有了解各个国家、各个民族、各个地区的风俗习惯和生活特点,了解他们喜欢什么、厌弃什么、需要什么、禁忌什么、才能有针对性地主动服务,才能在接待服务工作中收到良好的效果。 二、国外在数字上有哪些忌讳? 在亚洲有不少国家和地区把“4”同“死”联系起业,新加坡、马来西亚、香港、南朝鲜、日本忌讳“4”这个数字。此外,新加坡还忌讳“7”这个数字,在非洲一些国家都不喜欢“7”,如加纳把“7”当成不祥之兆,贝宁认为“7”是巫术的表示,肯尼亚对只要有“7”结尾的任何数字都不喜欢,而西方人最不喜欢“13”,认为这个数字是不幸的象征。 三、在欧美国家里,下列花卉象征的意义是什么? 在欧美人的眼里不同的花有不同的象征意义: 刺玟瑰—优美白百合花—纯洁红茶花—天生丽质蓝紫罗兰—诚实 杜鹃—节制鸡冠花—爱情大丽花—不诚实红郁金香—宣布爱情 黄郁金香—爱的绝望紫丁香—爱的初恋白丁香—念我水仙花—尊敬和自爱 四、向宾客送花要注意哪些礼节? 1.白色的花,在国外一般代表礼花,无论婚丧均可赠送,但对喜事要用红缎带,丧事要用白缎带(中国人习惯上喜事上绝不可用白花)。 2.花的枝数不宜为13枝,朵数也不宜为13朵。 3.紫色为丧礼的颜色,其他场合不能用紫色。 4.男子配带胸花以白色康乃馨为好。 5.妇女参加宴会时,昼间为一朵,晚间二朵为好。 6.遇婚丧事时,选配花的颜色(紫色除外)如下: 结婚:各色均可,最好为百年好,花盘、花束均可。 迎接:各色均可,最好是配带三花,赠送花束不可太大。 生日:各色均可,最好为万寿花、玟瑰花,花篮、花束或盆花。 生育:红色,最好为玟瑰。 二、外国人对颜色有哪些忌讳? 巴西人以棕黄色为凶丧之色;比利时人以蓝色为不祥的标志;日本人忌绿色,认为绿色象征不祥;埃及人忌黄色,以黄色为不幸丧葬之色;欧美许多国家把黑色作为丧葬之色;乌拉圭忌青色,认为青色意味着黑暗的前夕。 三、国外对商标图案有哪些忌讳? 意大利忌讳用菊花作商标;法国认为核桃花是不祥之物;英国忌讳用人像作商品的装饰;瑞士忌讳猫头鹰图案;捷克认为红三角是有毒的标志;伊斯兰教的国家忌讳用猪作商标图案;北非一些国家忌讳用狗作商标。 四、日本人的生活方式和忌讳是什么? 日本人比较注意穿着打扮,男的一般穿成套衣服,上身不宜只穿衬衣或短袖衫,穿长袖衣衫时不宜卷袖子,天气炎热时,主人没请客人宽衣,不能随便脱外衣,应先征得主人同意,在一般场合,穿背心或赤脚是失礼的,在生活上日本人喜欢晚睡早起,爱清洁,讲卫生,房间里不乱放东西,换洗衣服一般是外送洗涤,但内衣、衬裤、袜子和手帕一般为自己洗,日本人忌讳绿色。认为绿色是不祥的颜色,忌讳荷花图案,认为梅花是不祥之花,赠送礼品时,切勿赠送数字为9的礼物,否则会产生误会,用筷子很讲究,忌讳舔筷、移筷、担筷、插筷、掏筷、跨筷、剔筷。

中华民族传统的文化模式及特征

中华民族传统的文化模式及特征 考察一个民族、一个时代的文化,最重要的是把握该文化的整体结构和基本特征。概括文化结构和特征的是“文化模式”范畴,这一范畴受到了文化学者的普遍重视。从国内外学者的有关论述来看,文化模式包括这样几点内容:它是一个民族的基本文化要素的结构方式;它是该民族思想和行为的价值标准,代表着该文化系统的基本取向;它按照内在原则对个体行为和不同文化元素进行整合,并以此来维系文化传统的稳定和生存。 中国文化模式是一个综合、整体、系统地发展过程。我把它的特色归结为五点。 一是开放包容。中国文化是善于吸收外来文化的。中国文化本身是一个开放的体系,能包容整合各种文化,而不是保守、封闭、落后、僵死的文化。正因为中国文化的开放包容性,它并不是以自己的文化去排斥外来文化,中国文化才有巨大的凝聚力、生命力。 二是多元一体。中国的语言是多样的,但是文字是统一的;中国虽然多民族、多宗教、多文化,但是国家是统一的。从主体文化和客体文化来说,我们虽然有一个主体文化,但是主体与客体是相辅相成的。正因为中国文化中有“主辅相成”、“多元一体”、“体用一源”等理念的指导,所以中国文化尽管是多元的,但是并不会发生你死我活的斗争,也不会发生一种文化消灭另一种文化的情况,一种宗教文化消灭另一种宗教文化的现象。 三是独立自主。文化独立是民族独立的根本,如果一个民族的文化不能独立的话,那么这个民族就不能自立于世界。过去殖民主义者到殖民地,必然会以同化或消灭殖民地本土文化方式,来实行殖民统治。现在我们在西方强势文化的冲击之下,应该保持自己民族文化的独立性、自主性,我们可以和其他文化互相交流、学习借鉴,但是不能鹦鹉学舌,我们不能以西方文化的真理为真理,以西方文化的模式为模式,以西方文化的规范为规范,而把我们五千年来沿袭下来的文化模式、理念都抛掉。我们应该认识到中国文化的魂和民族精神,认识到自己文化的长处、特点、本质,就是所谓的“知己知彼”,知己才能更好的知彼。己都不知,如何知彼。毛泽东曾经批判过“言必称希腊”的错误思想,现在十七大提出要“弘扬中华文化,建设共有精神家园”,就是要建设有中国风格中国气魄的文化。 四是融合创新。当前中国文化的发展已经到了一个转变的时期,在这样一个网络普及化、经济全球化、政治多元化的情况之下,文化的发展必须有全球意识。过去我们是地域性地思考问题,现在思考文化问题应该带有人类意识和全球观念。所以中国文化模式应该有全球性的战略眼光。因此,创新的人类语境已经和过去不同了,我们的眼光应该放在如何化解21世纪人类所共同面对的冲突和危机上,及由此冲突带来的生态、社会、道德、精神、信仰、价值危机。中国文化应该对这些问题做全球性的思考。只有创新,文化才获得新的生命力,中国文化才能够生生不息。 五是和谐和合。在建设和谐世界的同时,我们应该承认,各种文化是有冲突的,需要通过互相交流对话来加深了解,只有了解对方的文化,才能更好地吸收其长处。“以他平他谓之和”,“和”也包括冲突矛盾,冲突可以互相成就,这就是相反相成的辩证法。我们的文化与对方的文化是平等的,要承认他者的存在,尊重他文化,文化之间要互相尊重,主张国不分大小、贫富平等相处,各国根据自己的实际自由选择经济发展的模式。在国际社会中“和而不同”地相处,主张通过对话、谈判方式化解争端。只有这样才能够达到和谐,达到和合。我们这种和谐和合的文化模式,一直在为中国提高自己的国际地

研究金庸十年终于知道扫地僧的真实身份只可能是他

研究金庸十年,终于知道扫地僧的真实身份,只可能是他! 金庸笔下世外高人非常多,今天我们要讲的这个高人,说他是世外高人他又不是,算半个世外高人吧,因为他并未完全置身事外,甚至还影响着整个江湖的战局,此人便是《天龙八部》第一高手——扫地僧。关于扫地僧的猜测非常多,到底他的真实身份是谁?今天小编也来为大家推测一番。小编认为他应该是……这个人!看完再喷!先来看看时间,天龙的时间大概在1094年前后,而小编推测的这个人大概出 现在1040年左右,就是他影响江湖的时候,比天龙早50年左右。50年基本上是一个人的大半生了。据历史记载此人的活动时间差不多在1043到1127年,江湖都有他的传说,但是很少人看到他现身于江湖。射雕中,老顽童周伯通说过这样一段秘辛:“此人退隐江湖,在蛮荒之地练功40几年。” 蛮荒?应该是别人不知道地点所以胡编的一个地点。而无名神僧在少林扫地扫了四十二三年,这个是时间上的证据。小编推测的这个人,退隐江湖是为了破解招式。既然要破解天下各门派的招式,肯定要找一个天下最大的图书馆来查阅,那还能是哪里?绝对是少林寺的藏经阁。这又和扫地僧对上。当然,还有一种可能,是为了破解自己的招式!这点很重要!再来看看武功方面的印证。原文:“不料指力甫及那老僧身前三尺之外,便似遇上了一层柔软之极,却又坚硬之极的屏障,

嗤嗤几声响,指力便散得无形无踪,却也并不反弹而回”,扫地僧功夫最大的特点就是以柔克刚,其次,扫地僧用意念控制慕容博和萧远山,帮他们治好了病魔,大家不觉得奇怪吗?纵观金庸所有武功,用意念发功的可不多啊!只有一种!大家回忆下《神雕侠侣》中的杨过,想起来没?“迷魂大法”! 出自于……猜到了吗?还不行?好,继续看轻功!原著:“那老僧轻功之奇,实是生平从所未见,宛似身有邪术一般。” 金庸大侠怎么能用“邪术”一词来形容武林正宗少林寺的轻功呢?遍览金庸武侠,轻功能如此妖艳绝伦能和“邪术”沾边的 只有三种:逍遥派凌波微步,还有一个就是葵花宝典的邪乎,最后一个就是小编推测的答案……猜到了吗?好吧,最后一段总结大揭密!其实,扫地僧就是《九阴真经》的创始人黄裳!《九阴真经》是金庸武侠里头最全面的一本秘籍,包括 内功心法,还包含各种拳脚掌法、兵器暗器、气功轻功的修炼的方式,可以说《九阴真经》是武学经典中的《本草纲目》。黄裳为了精研武术,退出江湖,隐身出家少林寺。一则是想用佛法化解自己在江湖中所造的仇恨,二者是要研究能破解《九阴真经》的绝世武功,他认为《九阴真经》太强大了,万一落到坏人手里就麻烦了!所以他认为自己挖的坑,要自己来填!当然,扫地僧也成功了,《九阳真经》的作者应该 也是他!这也能解释,为什么《九阳真经》会出现在佛经的夹页里头。这就是小编的推测,扫地僧就是黄裳,而黄裳就

沃尔特·惠特曼

沃尔特〃惠特曼 自由诗体的创造者

简介 ?沃尔特〃惠特曼(Walt Whitman,1819年5月31日-1892年3月26日),生于纽约州长岛,他是美国著名诗人、人文主义者,他创造了诗歌的自由体FreeVerse,其代表作品是诗集《草叶集》。

人物经历 ?1819年,惠特曼生于现今长岛,南亨亭顿附近的一个农舍中,他在九个兄弟姐妹中排行第二。1823年,惠特曼一家移居到纽约布鲁克林区。惠特曼只上了6年学,然后开始做印刷厂学徒。惠特曼基本上是自学的,他特别喜欢读霍默、但丁和莎士比亚的作品。 ?在做了两年学徒以后,惠特曼搬到纽约市,并开始在不同的印刷厂工作。1835年,他返回长岛,在一所乡村 ?学校执教。1838年至1839年期间,他在他的家乡办了一份叫做《长岛人》的报纸。他一直教书直到1841年,之后他回到纽约并当了一名记者。他也在一些主流杂志上担任自由撰稿人,或发表政治演讲。 ?

?惠特曼的政治演讲引起了坦慕尼协会的注意,他们让他担任一些报纸的编辑,但是没有一个工作做的长久。在他担任有影响力的报纸《布鲁克林之鹰》的两年间,民主党内部的分裂使得支持自由国土党的他离开了工作。 在他尝试为自由国土办报纸的努力失败后,他开始在不同的工作间漂浮。 1841年到1859年间,他共在新奥尔良编辑过1份报纸、纽约2份报纸和长岛四份报纸。在新奥尔良的时候,他亲眼目睹了奴隶拍卖——当时很普遍的事情。这时,惠特曼开始着力写诗。

19世纪40年代是惠特曼长期工作的第一个收获期:1841年他出版了一些短篇故事,一年后他在纽约出版了小说《富兰克林·埃文斯》(Franklin Evans)。第一版的草叶集是他自己付费出版的,出版于1855年,也是他父亲去世的那年。但是他的诗集由12篇长篇无标题的诗组成。一年后,在草叶集的第二版,连同爱默生的祝贺信一同被出版。第二版有20组诗。爱默生一直企盼着一名新的美国诗人,现在他

中西方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 关键字:中国传统文化西方文化交流冲击对比相互发展和影响。摘要:中国是世界上唯有的几个文明古国,而且中国文化一直未曾遭受过什么大的冲击,因此中国传统文化得以保存和发展。然而,由于世界文明的发展,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也在不同时期发生过交流或者碰撞。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有着与众不同的地方,二者也有着很大的区别,在当今世界一体化的今天,两种文化的发展与交融必定会带来世界性质的革新。 一中国传统文化 提起汉族传统文化,成长于文化断层期的现代人多数没有什么清晰的概念。有所涉猎的人可能感叹地说: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也有人可能会说:在现今时代,传统文化已经过时了,太保守了。 何谓传统文化?它是指以华夏民族为主流的多元文化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融合、形成、发展起来,具有稳定形态的中国文化,包括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价值取向、道德情操、生活方式、礼仪制度、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文学艺术、教育科技等诸多层面的丰富内容。 对人类历史上的四大文明古国,只有中国汉族文化作为文化主体保留至今。以汉族传统文化为立国之基的中国在世界上存在了长达五千年,对比在历史上强盛一千多年的罗马帝国,却早已不复存在。

传统文化是中国古圣先贤几千年经验、智慧的结晶,其核心就是道德教育。在当前文化缺失、物欲横流的大环境下,有不少人误认道德是限制人们行为的条条框框。其实,有道德的生活才是真正正常、幸福的生活。 道德究竟为何物?什么是道?什么是德? 道是宇宙整体自然的规则,自然的秩序,自然的纲领。举例来说,我们人的身体,从母亲生下来之后,整个身体器官就按一定的规则在运作,整个身体的运作规则,就是道。道不是谁设计的,自自然然就是道。如吃下的食物自然就能被消化吸收,走路时,各个部位的肌肉自然就能够彼此协调运动。人在世间如能随顺自然的规则就是行道,这是多么科学、多么自在的生活! 行道有得于心,行道有得于身,谓之德,它是局部运作的原理原则。譬如我们眼睛是一个局部,眼能见,见就是眼之德。眼之德能见、耳之德能听、鼻之德能嗅、舌之德能尝,每个器官皆有它的特殊作用与规则,若规则错乱,人就生病了。 天有天道,人有人道,人与自然环境相处也有其道。如果我们了解人道的内容,在人与人相处时,就自然能和谐有序,从而减轻现今人们所承受的来自人际关系紧张、人事冲突频繁的精神压力。如果我们掌握了人与自然环境相处之道,怎么会遭受生态危机和自然灾害的威胁?即便是君子爱财,也要取之有道。这种种人类生存之道就在传统文化里。 而中国传统文化的格局是“三教九流”,指三种宗教和九种学术

文化传播与民族文化价值观体系重

文化传播与民族文化价值观体系重构 ——对洋节火爆,传统节日萧条的文化解读[摘要]全文以文化传播为主线,认为“洋节火爆,传统节日萧条”的实质是社会文化认同失 范、民族文化价值观体系紊乱;重点剖析了价值观体系紊乱的根源,即民族传统社会文化心理与 现实社会经济基础、生活方式及文化环境之间的断层;文章指出了民族文化价值观体系重构的价 值,并认为重构的核心是正确认识和处理传统与现代、继承与创新、文化民族性与世界性之间的 关系。 [关键词]文化传播;文化价值观体系;断层;文明坐标;整合创新 从情人节到圣诞节等,洋节在我国年轻人群体中日益火爆,而中国传统节日似乎越来越受冷落。早在2006年12月23日,美国《华盛顿邮报》就曾撰文指出“圣诞节似乎把中国淹没了”。洋节火爆,传统节日萧条,不能简单指斥为年轻人对西方文化的下跪思想和媚外情感。传统岁时节日是特定民族植根现实生活的该民族社会文化认同和价值观体系在民间的生动体现和表征,从这个意义上说,洋节火爆,传统节日萧条反映了我国社会文化认同失范,民族文化价值观体系紊乱的现实。 一、多重断层:民族文化价值观体系紊乱的根源 特定的民族文化价值观是该民族的社会文化心理和文化基本精神的核心,“文化价值观是指某种文化环境下的人们对于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心理文化等所表现的价值和价值关系的整体的看法和观念以及在这一观念支配下的所属行为”[1]。作为自发的社会心理和上层建筑的意识形态部分,任何特定的文化价值观都有其深刻的社会经济根源,植根于并决定于一定社会存在。但意识形态有其相对独立性,某种文化价值观有可能出现与社会存在不协调、不相适应的情况。民族传统社会文化心理与现实经济结构、社会生活方式及现实文化环境之间出现断层,正是我国民族文化价值观系统紊乱的根源。 (一)文化与现实经济形态 小农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经济基础。中国迟至明清时代才在东南沿海稀疏出现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近代以来,中国的小农经济开始逐渐解体,但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始终没有得到充分发育。新中国成立后,我国逐步建立起计划体制下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工业逐渐成为国民经济主体。改革开放后,我国又探索建立市场经济体制。伴随经济全球化和加入世贸组织,我国经济正在融入世界市场体系,迅速向现代经济形态过渡。尽管农业仍然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民”人口占比仍然很大,但以市场和竞争为导向的开放的社会经济环境已经几乎取代了以往的小农经济。 农耕经济孕育了中国传统文化。农耕经济的持续性、多元结构和早熟铸就了中国文化的延续力、包容性和凝重性。中国文化兼具开放和保守的双重性格:一方面,中国文化在历史发展中不断融合多元区域文化,依托其国力和强大的向心化合力,呈现出兼收并蓄的精神风貌。但是,“由于是典型的大陆民族,四周环境几乎同外界隔绝,而内部却有较大回旋余地,所以中华民族在文化心理上具有一定的封闭性”;农民们“在滋生故土难离、…敬天法祖?、热爱田园的思想意识的同时,也孕育出诸如喜稳定、不喜变革的文化心理”[2]。中国曾长期是东亚大陆经济文化中心,正因为经济文化的早熟和领先,其保守文化心态也日益加剧,加之其重人伦轻自然、缺乏实证科学和民主取向的传统,到封建社会末期,相对西方历经文艺复兴、启蒙运动和产业革命迅猛崛起的资本主义文明,已经迅速没落,丧失了适时发展的机遇。作为“文化中心”区,其文化因素往往太过同质化,没有很多外来文化冲击挑战,人们太过自适自信,缺乏向上和创造的冲动;“文化边缘地区”则相反,挑战冲击下的紧张压力往往促发创造的巨大能量。[3]“这种文化思维模式,一方面为中国文化的长期延续和增进向心力起到了积极作用,另一方面也在

董永的真实身份

董永的真实身份 凡是中国人,几乎没有人不知道,有个名叫“天仙配”的神话传说,这是中国古代四大民间故事之一(另一说是牛郎织女;还有白蛇传、孟姜女、梁山伯和祝英台),董永和七仙女的爱情故事,因为严凤英、王少舫主演的黄梅戏电影《天仙配》而家喻户晓;近几年还有几部同一题材的新版电视剧、电影。 凡是中国人,几乎没有人不知道,有个名叫“董永卖身葬父”的远古故事,这是中国古代著名的“二十四孝”之一。而“天仙配”的神话传说,正是以此故事为蓝本。 该故事说的是东汉董永,其生卒年不详,千乘董家庄(今山东青州博兴)人;小时母亲死了,与父亲一同度日,相依为命。家中以农为业,父子一起尽力种地。董永常让父亲坐在小车上,推着他去田间劳作。汉灵帝中平年间(184—189年),山东青州黄巾起义,渤海骚动,董永父子为避祸乱迁至汝南(今属河南),后又流寓到安陆(今湖北孝感)。 几年以后,董永父亲死了。他无钱埋葬父亲,就在一富家卖身做了奴隶。主人家知他孝顺长辈,便给了他1万文钱,并打发他回家办丧事。于是,董永护送亡父灵柩回到家乡,葬于城北。 董永在家守了3年丧,期满后便要回主人家去,为他服务。那天走在路上,在一棵大槐荫树下,他遇到一个美丽动人的陌生女子。女子自言无家可归,主动问了董永不少情况,最后说:“我愿意做你的妻子。”于是跟着董永一同到了主人家。 主人对董永的到来有点出乎意外,说:“我不是将钱给你了吗?”董永说:“是的,承蒙先生好意资助,我父亲早就顺利埋葬了。我虽是贫穷没见识的小人,但我懂得知恩必报,所以愿意来您家做苦力,一定勤劳服侍您,尽心尽力,来报答您的大恩大德。” 主人说:“既然这样,那么这女子能干什么?”董永说:“她能纺织。”主人说:“你们若一定要答谢我的话,那就请你妻子织100疋丝绸吧。”董永答应了,妻子就开始纺织。谁也想不到,100疋丝绸,她用10天时间就完成了。 主人欣喜万分,便打发董永夫妇回家。在路上又见到了那棵大槐荫树。那女子说:“我是天帝之女,因你十分孝敬父亲,所以天帝派我下凡来帮你还清债务。如今债已还清,我也不得不归天了。”说罢凌空飞去。董永呆呆地望着那浩渺的天空,不知仙女一眨眼到哪去了。因此,槐荫所在之地就改名孝感。 这真是:“葬父将身卖,仙姬陌上迎。织缣偿债主,孝感动天庭。” 听此故事,今人会想起黄梅戏《天仙配》里那婉转动情的歌曲“树上的鸟儿成双对”。其实这个故事早在三国曹植《灵芝篇》中就有记载:“董永遭家贫,父老财无遗。举假以供养,慵作致甘肥。债家填门至,不知何用归。天灵感至德,神女为秉机。”后来在干宝《搜神记》、明朝传奇《织锦记》中也有类似记载。至于地方戏《天仙配》,则又不断丰富和演绎着这一动人故事。 董永故事的发生地,一直被认为是湖北孝感。而“孝感”这个地名于公元924年确定,就是来自董永因孝行感动上天的传说。《孝感县志》里有记载:董永年幼丧母,家庭贫寒,佣耕而事养父亲,

惠特曼与阿拉伯旅美诗人纪伯伦

惠特曼与阿拉伯旅美诗人纪伯伦惠特曼对于世界各国文学的影响是广泛而深远的。一位评论家指出:为惠特曼所照明的新的诗歌道路对亚洲,对美洲和对欧洲同样地有意义......[i]实际上,惠特曼对阿拉伯现代诗歌特别是散文诗的影响同样具有重大的意义。他对阿拉伯散文诗的影响最初主要是通过一些阿拉伯旅美派诗人、文学家发生的。而旅美派文学中成就最大的诗人和作家首推纪伯伦(Gibran Khalil Gibran 1883-1931)。经过研究,我们发现纪伯伦的作品和惠特曼的创作之间在艺术形式和思想内容方面的确有着非常多的相似之处。 一艺术形式上 首先,纪伯伦的散文诗在创作语言的运用上和惠特曼一样不落俗套,他们两人都善于以语汇的巧妙组合营造新颖的诗歌意象。惠特曼常常把抽象的事物与人们熟悉的词藻交织在一起,从而产生了有力的表达方式,如我相信那些带翅膀的目的性,苦恼乃是我的服装的一次变换,我歌唱带电的身体,当我与生命之海一起退潮时......等等,这些突如其来的组合使他的作品风格获得了新的活力。以纪伯伦为代表的旅美文学家们的作品都以清新轻柔却又通俗易懂的语言构建一种新颖脱俗的语言风格,富于想象和感情色彩,寓意深刻,哲理深邃。这一点在纪伯伦的身上表现得尤为明显。在他以阿拉伯文创作的散文诗集《泪与笑》中,美丽的死神(《诗人

的死就是生》)、善良的美人鱼(《美人鱼》)、神秘的幻影(《废墟间》)、指点迷津的仙女(《梦境》)、慈祥的时世老人(《时世与民族》)、香气袭人的森林之女(《在美神的宝座前》)、慈母般的睿智之神(《睿智的光临》)、颇有魅力的幻想女王(《幻想女王》)、叫人掘墓的疯狂之神(《掘墓人》)、考验人类的魔鬼(《魔鬼》)......等等不时涌现在纪伯伦的笔端。 其次,纪伯伦的散文诗和惠特曼的诗歌一样具有很强的音乐美感。惠特曼诗歌的音乐性早就得到许多评论家的肯定。美国评论家威廉·斯隆·肯尼迪(1850—1929)极为赞赏地指出:他是世界上会作交响乐般的文字曲调的少数作家之一。可以明确地证实,如他的最精致作品中所显示的诗歌艺术,那些合韵律的吟唱——尤其是后期的作品中完全与大自然法则 和交响音乐一致。[ii]在惠特曼那里,诗几乎成为一种工具,它以宏大的一个主调发出美妙的乐音,那声韵悠久而婉转的狂热赞歌犹如夏天的雷鸣或旋律宏伟而壮观的风琴曲,给人以开阔的听觉享受。如果从其声响的总体来欣赏,我们将发现,几乎每一页都融化在一种壮丽旋律的深沉低调之中。 在惠特曼许多诗篇中都蕴含着一种和谐的潜在节奏,使其诗作成为一种犹如管弦乐般的文字乐曲,特别是《海流集》、《桴鼓集》、《那音乐经常在我周围》、《一天夜里我奇怪地守卫在战场上》、《牢狱中的歌手》、《开拓者啊,开拓者!》和《林肯葬曲》等诗作中,那种内在的音乐让人感受到美的愉悦。

浅析美国动画中民族文化的体现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d72860970.html, 浅析美国动画中民族文化的体现 作者:邹蕾 来源:《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15年第09期 摘 ; 要:为了做好我国动画产业发展研究,提高我国动画产业中文化艺术含量,动画艺术研究者以美国动画影视作品中民族文化的特征体现为研究内容,开展了其民族文化特性体现艺术研究。这一研究的开展可以为我国动画创作与制作中的民族文化特征体现与动画质量的提升提供有力支持。 关键词:美国动画;民族文化;特征体现 中图分类号:J954 ; ; ; 文献标识码:A ; ; ; ;文章编号:1005-5312(2015)27-0057-01 我们以美国动画片中体现出的文化特征为研究切入点,开展了动画中美国文化特征体现研究。做好动画制作中所体现的美国文化特征研究,对于我们认识美国文化与提高我国动画制作质量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一、良好的文化包容性特点 作为一个移民性国家,美国文化是由多元素文化构成的。正因如此,在美国文化研究中 我们发现,这一文化最为重要的特点就是文化包容性特点较强。正是在这种包容性文化的支持下,美国文化在一个极短的时间内出现了爆发式的发展。在美国动画制作中,这种特点主要表现在动画制作创作内容的包容性。在美国动画创作过程中,创作人员在动画创作过程中,可以很好地借鉴不同的文化特点,进行开展动画创作工作。从《格林童话》、《一千零一夜》到中国民间传说,创作者对于每种文化内容都可以进行合理借鉴,进行文化创作。这种包容性创作的开展,为美国动画创作素材与质量的提升提供了极大的帮助。同时在动画影视作品制作过程中,对于各种技术与手法的应用也具有极大的适应性。从早期的手描动画、流水线动画到3D 动画产品的产生,美国动画产业都走在了世界的前列。 二、追求自由、独立、个性的发展特点 在美国的动画制作中,动画影视作品中体现出来的自由、独立、个性特点也是美国文化 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文化特点是美国自由精神的缩影。在动画影视作品中,这种文化精神往往是通过动画主人公的故事体现出来的。如在动画片《小鸡快跑》中,创作者通过一群农村的小鸡对自由梦想的追求过程开展故事。利用动物对自由与独立的追求,体现出美国精神中的自由与独立性精神。这种文化内涵的体现,极具文化隐喻性特点。同时在美国动画影视作品中,经常出现个人英雄就是其独立与个性文化的表现。如在美国动画作品中经常出现的超级英雄形象,就是美国文化中独立个性的表现。如在动画电影《狮子王》中,故事改编于莎士比亚的

世界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 考点概括

世界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 安徽吴云驾 [专题考点概括] 在世界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各个国家、各个民族都创造出了具有自己特色的文化成就。不同的文化之间既有冲突也有融合,但总的趋势是融合。以中国为例,在“中学西传”与“西学东渐”的双向互动中就明显呈现出冲突和融合的特征。 古代中国与世界各国的文化交流:中国是文明古国。张骞通西域后,开始了中西交通的新纪元,中外文化交流出现了历史上的第一次高潮。唐、宋、元时期,中外文化交流进入一个迅猛高涨的新阶段。明末清初,伴随着欧洲传教士利玛窦等在中国的相对自由活动,欧洲的科技文化在中国的传播使中外文化交流出现了第三次高潮。总之,在古代伴随着交通和交往的发展,中华文化源源不断地传向中亚、欧洲,促进了西方乃至世界文明的进步;同时勤劳智慧的中国人民更善于学习和吸收各国先进的人类文明成果,不断丰富和促进中华文明发展。 近现代中国与世界各国的文化交流:工业革命后,西方现代文明伴随着工业化浪潮向全世界扩散。这时,中国已不再是对外文化交流的积极开拓者,而是处于被动接受西方文化的地位。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以前所未有的主动和开放姿态走上了国际舞台,使中西文化交流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世界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各个国家、各个民族在发展过程中,都或多或少要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又对外界产生影响。中国如此,其他国家也是这样,如日本通过向中国学习和明治维新时期向西方学习,使它的社会发生了两次质的飞跃。这给我们以有益的启示:落后不可怕,只要虚心学习他人长处,不断改革和创新,就能够迅速地崛起。另外如美国文化也是一个典型,它吸收了西欧文化和不同移民带来的的文化因素,并逐渐形成了以多元化为特征的美国文化。 近代以来;伴随西方的殖民扩张,各殖民地的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发生了碰撞、嫁接和融合,给发展中国家带来了双重影响,即在注入新的活力的 同时,也使这些国家的传统文化面临严峻的挑战。对此,我们必须用发展的眼光,辩证地看待坚守民族文化和吸收外来文化的问题。 [专题考点分析] 本专题是近年来高考文综和历史单科试卷考查的重点内容之一。因而在备考复习过程中,必须做好基础知识的储备,学会运用基础知识解决新材料中的新问题。 2007年高考可能的命题切入点有:(1)联系中Et关系、中印关系、亚太经济合作组织、和平崛起等社会热点,考查对中国对外交往优良传统和文化价值取向的认识,以及对改革开放政策的认识,突显新课改理念。(2)当前世界文化“西风烈”,如何正确处理本国文化与世界文化、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的关系是极具现实意义的话题,试题设计可以围绕“文明与野蛮”、“古代与现代的对话”或“东方与西方的对话”等问题,考查不同时期民族之间文化交流的特点,以及异质文化的多重影响。(3)从古代交通和文科综合的角度人手(丝绸之路、郑和下西洋等),以考查对中国古代先进文化和强大的国势的认识,彰显人文学科的德育功能。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