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各地民风民俗资料

各地民风民俗资料

各地民风民俗资料

维吾尔族维吾尔族的住宅,多成院落,一般大门忌朝西开。房屋呈方形,有较深的前廊,庭院多栽花卉、葡萄、果树,打扫得十分洁净。室内砌土炕,墙上挂壁毯,开壁龛,并饰以多种花卉图案。饮食方面,他们以面粉、大米为主食,喜喝奶茶,佐以面粉烤制的馕。饭菜种类很多,有抓饭。肉粥、拉面、汤面、薄皮包子、烤包子、油塔子、烤肉等。喜欢吃甜瓜、西瓜、葡萄、苹果、梨、杏、石榴等水果,主要吃牛、羊肉以及鸡、鸭、鱼肉;禁食猪肉、驴肉、食肉动物及凶禽猛兽;禁食一切动物的血。维吾尔族的传统服装为,男女老少均戴四楞小花帽。男子普遍喜欢穿对襟“袷袢”(长袍),内着绣有花纹的短衫。女子喜着连衣裙,外套黑色对襟背心,戴耳环、手锡、戒指、项链等装饰品,姑娘多梳小辫,现在城市居民一般穿时装。维吾尔族人待人讲究礼貌。在遇到尊长或朋友时,习惯于把右手按在前胸中央,然后身体前倾,连声问好。家里来客都热情招待。维吾尔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他们的舞蹈轻巧、优美,以旋转快速和多变著称,反映了维吾尔族人乐观开朗的性格。维吾尔族以农业为主兼营牧业,有经商传统,同时传统手工业十分发达,而且具有较高的艺术水平,他们制作的地毯、刺绣、丝绸衣料、铜壶、小刀、民族乐器等,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哈萨克族哈萨克族大部分从事畜牧业。在牧区,春、夏、秋三季住可以拆卸携带的圆形毡房,冬天住平顶土房。哈萨克族饮食很丰富,他们爱吃用牛、羊、山羊奶制成的奶皮子、酥油、奶酪、奶疙瘩,爱喝马奶、骆驼奶和酸奶、奶茶等。在牧区,牧民多食肉,夏季吃新鲜肉,冬季吃事先熏好的干羊肉,并喜欢吃马肠子。肉煮好后,把它削成片,混以面片、洋葱、大葱、胡椒,便成为哈萨克族最爱吃的“纳仁”。另外,哈萨克族人还吃用马油、小米、白糖混制的“杰尼提”、馕、“包尔沙克”、抓饭等食物。在牧区,哈萨克男子冬天普遍穿羊皮、狐皮、狼皮大氅和用驼毛絮里的大衣;裤子多用牛皮缝制,名曰“夏里巴尔”。妇女喜欢穿红色和其他颜色的连衣裙,天冷时外罩对襟棉大衣,也穿羊羔皮、狐皮、狼皮大衣。姑娘们穿各

种绣花衣服,在花帽上以猫头鹰羽毛作帽缨。阿勒泰地区的哈萨克族牧民,夏天戴白毡帽,妇女戴白布披中,天冷时戴绒头巾,伊犁地区的哈萨克族则戴圆形皮帽。哈萨克族牧民都穿长统皮靴,冬天穿用毡子缝制的长袜,外着皮靴。哈萨克族热情好客,招待来客要拿出家里最好的食物,并宰杀羊只。进餐时,主人先将带有羊头的一盘肉献在客人面前,客人将盘中的羊头拿起后,割下羊头右面颊上的一片肉自己吃下,再割羊耳给主人家年幼者,然后将羊头送还主人。哈萨克族男女都娴善骑术。青年男子喜欢摔跤和刁羊,每逢节日和喜庆,牧民都要举行各种骑术表演和比赛;“姑娘追”是青年们最喜爱的娱乐项目。回族回族主要从事农业,部分经商,与汉族经济文化联系密切,酷爱养花,庭院中繁花似锦,屋内栽养盆花,讲究清洁卫生。饮食方面,肉食只限于牛、羊、驼、鸡、鸭、鹅、鱼。禁食猪、驴、骡、狗等肉。饮食有自己的特点,家庭饮食一般以拉条子、拌面、揪片子、蒸馍、烤饼和香豆子花卷为主,还有肉汤、羊肉泡馍、蒸肉、清汤牛肉面、凉粉等独具风格的食品,回族喜欢饮茶,主要喝砖茶、红茶、青茶和沱茶。招待客人时,一般还在茶里加上白砂糖和红枣。服饰方面,散居在城镇的回族穿着基本上和汉族相同。在回族聚居区,一般中年以上的男子多戴小帽,穿白色衬衫,外套青色和棕色坎肩。青年妇女爱穿纯朴素青的黑色大襟衫袄。已婚妇女一般都要盘头,戴白色、青色布帽或头巾。未婚少女一般都梳辫子,不戴头巾。中青年妇女有佩带耳环、戒指等金银首饰的习惯。蒙古族蒙古族主要从事畜牧业生产,也有一部分从事农业。在牧区,蒙古族多住圆形毡房,俗称“蒙古包”。蒙古包的门一定朝南开,炉子设在毡房正中天窗底下。在农牧区,蒙古族都住平房,室内有土炕。蒙古族喜欢吃乳酪、奶干、奶皮子、奶油等奶制品,牛羊肉和面食,饮酸奶子、奶酒,也喜欢喝茶。农牧区的蒙古族主要吃各种粮食和蔬菜,喜喝米酒。蒙古族的传统服饰很有特色。男女都喜欢穿镶边的蒙古袍子,腰扎红黄绿彩色缎带,脚穿皮靴和毡靴,头缠红蓝布。现在除老人外,平日一般都穿制服,只有在节日或喜宴时才穿蒙古袍。妇女不论冬夏都喜欢穿裙子或连衣裙,用各色头巾包头。蒙古族人热情好客。招待客人时,首先摆上奶

酪、奶油,各种面制干粮和奶茶,喝完奶茶后还要敬酒。随后端上手抓羊肉,贵客则上整羊。主人把羊的荐骨连着尾巴放在盘子里,上面放上不带面颊的羊头,把小刀递给客人。客人把羊头的一只耳朵割下来,再切一块肉吃下,然后把刀还给主人,主人才动手切肉,请客人动手随便吃。为了表示对客人尊敬和热情,主人要把自己酒杯里的酒,让在座的每个人都尝一尝。蒙古族特别尊敬长辈和教师。无论何时,对年长的人都称“您”,进门、入座、喝茶、吃饭、敬酒等都让年长的人领先,“巴格西”历来被作为贵客迎送招待。柯尔克孜族柯尔克孜族牧民住的圆形毡房称为“勃孜宇”。夏季多住在平原河流附近,冬季则迁居向阳山谷。定居的柯尔克孜族多住平顶方形土房,有壁龛和天窗,住宅周围种有蔬菜瓜果。柯尔克孜族牧民的食品也很丰富。乳制品有酥油、奶疙瘩等。枚民们喜欢牛羊奶、马奶、酸奶、奶茶,食牛羊马等各种肉食和米面细粮。柯尔克孜族传统服饰很讲究。男子喜欢戴毡帽,上身穿白色绣有花边的圆领衬衫,冬天穿黑、蓝色“袷袢”,下身穿宽裤,着高筒靴。女子喜欢穿对襟上衣,缀银扣;也有穿多榴长裙和下端带皱悯的连衣裙、外套黑色坎肩和袷袢的。姑娘们普遍喜好红色衣裙,戴红色丝绒圆顶小帽或大红色水獭皮帽。老幼皆喜欢穿绣有花纹的高筒皮靴。未婚女子梳许多小辫,婚后改扎双辫。装饰品多为银器,如手饲、耳环、项链、戒指等。有的还佩带铸有花纹的圆银片胸饰。柯尔克孜族人好客,重礼节,凡有客人来访,都要拿出最好的饮食款待,尤以宰羊待客最为尊敬。在迁居时,邻居们要宰羊互相招待,以示告别或迎送。锡伯族锡伯族的村屯四周筑有围墙。住房自成院落,庭院种植花木蔬菜。大门多朝南开。住室的窗户和箱柜等家具都雕图案,最常见的是牡丹和莲花。锡伯族妇女擅长剪纸,纸糊的窗户都用剪纸装饰得十分美观。,在饮食方面,以面、米为主食,爱食奶茶、酥油、奶油等乳制品。忌食狗肉。秋天习惯用圆白菜、韭菜、胡萝卜、芹菜和辣椒腌制咸菜,叫花花菜,作为冬春两季的食物。还喜欢在农闲时打猎、捕鱼,并用鱼腌制腊鱼肉。在服饰上,妇女喜欢穿旗袍,男子穿对襟短衫,裤脚在脚踝扎紧,现在中青年男子爱穿制服、西服,妇女爱穿连衣裙。锡伯族注重礼节。在家庭生活中,

长幼有序,晚辈对尊长行“打千”礼。锡伯族的节日与汉族基本相同,如春节、清明、端午等。锡伯族迁至伊犁后,将农历四月十八从东北出发西迁时同父母兄弟分别的那一天,作为每年的纪念日,全“牛录”(旗)老少到野外开展娱乐活动。乌孜别克族乌孜别克族多吃牛、羊、马肉及其乳制品,日常食品是使和奶茶,喜欢吃库尔达克(上豆炖肉)和蜂蜜、糖浆。“纳仁”是具有民族风味的食品,也是待客的上好食品。乌孜别克族的传统房屋形式有多种,顶楼呈圆形的称为“阿瓦”,一般则为平顶长方形的土房,取暖多用壁炉。乌孜别克族家庭多是父母与未成家子女在一起,也有祖孙三代住在一起的。有和维吾尔、塔塔尔族联姻的传统。乌孜别克族的传统服装,以男女都戴各式各样的小花帽为特点。小花帽有绣花的、有用灯芯绒或黑绒制作的。妇女有时还在小帽外面加戴头巾。男子穿长及膝盖、斜领,右任名为“托尼”的长袍,腰间束以三角形绣花腰带,妇女穿宽大多榴的连衣裙,不系腰带。一般多穿皮靴。妇女穿的“且特克”(绣花鞋)十分别致美观。男子衬衣的领边、前襟开口处和袖口常绣有彩色图案花边,体现了乌孜别克族工艺美术的特点,乌孜别克妇女善于刺绣,工艺品“派提努斯”花盘具有独特民族风格。城市乌孜别克人多穿西装。塔吉克族塔吉克族分布在海拔3000米左右的大小山谷里,每年春天播种青棵、豌豆、小麦等耐寒作物,初夏赶畜群到高山草原放牧,秋后回村收获、过冬,过着半定居半游牧的生活。塔吉克族人衣食起居等都有适应生活环境的特色。男子穿无领对襟长外套,系腰带,寒冷时外加光面羊皮大氅;戴羔皮圆高筒帽,以黑绒为面,上绣数道花边,帽沿下翻时,掩住双耳和面颊,可御风雪,已婚女子系后身围裙,所戴圆顶绣花棉帽缀有后帘可保暖,外出时在帽上系方形白色头巾,新嫁娘则系红色头巾。男女都穿毡袜,穿野羊皮软靴,用牦牛皮作靴底,轻柔坚实,适于攀缘山路。塔吉克人喜食酥油、酸奶、奶疙瘩、奶皮子等乳制品,饮奶茶,以肉食为上好食品。塔吉克族的村庄里,大都是正方平顶,木石结构的房屋,墙壁多用石块、草皮砌成。屋顶架树枝,抹上拌有麦草秸的泥土。门向东开,一般都靠近墙角。顶部中央开天窗。塔吉克族家庭一般都是三代同堂,男性是一家之主。婴儿的出生是件大喜

事,亲友闻讯前来祝福。在婴儿身上洒面粉以示吉利。塔吉克人注重礼节,热情好客,谁拿走客人一件东西,意味着恳请客人前去做客。忌用脚踩食盐或食物,忌骑马穿过羊群,忌接近主人的羊圈或以脚踢羊,这会被认为是大不敬。吃饭时忌将饭菜倒在地上,等主人收拾完餐具才能离席,交谈时忌脱帽。塔塔尔族塔塔尔族的饮食,种类多,美味可口。主要有肉汤饭,克孜杜尔玛(一种烤制的食物)、沙里玛阿西(一种煮制的食物)、古拜底埃(用鸡蛋和面粉制成的小馕和用肉、奶酪、酥油、大米等焙烘制成),各种油煎饼、烤饼、煎蒸包子、饼干、酱汁、酿制饮料以及各种炒菜等。塔塔尔族的房屋多用土坯、砖块、石块、木材等材料建筑。有土、木房之分,房门一般朝阴面开。塔塔尔族多住套间,房外都建有围墙,自成院落,厨房内还有炉灶,馕坑。为防止食品变质,每家仓库或院内都垒挖一深坑,夏天放易腐食品,冬天将积雪和冰块放进去,这种食品储藏室叫“帕孜”,牧区的塔塔尔族适应游牧生活,住帐篷。塔塔尔族的传统服装,男子一般穿绣花白衬衣,外加齐腰短背心或黑色对襟长衫和黑裤,喜戴黑、白两色绣花小帽,冬季多戴黑色卷毛皮帽。女子以镶有珠子的小花帽为美,喜穿白、黄或紫红色连衫带褶边的长裙。年长者多穿带领、左衽的白衬衣,外加黑色齐腰短坎肩儿。一般情况下,多系布腰带,冬秋两季,戴皮帽,穿各式长短大衣、短袄,年长者外加套鞋。现在,塔塔尔族青年男子多穿西装和时装。达斡尔族达斡尔族饮食主要以面粉、大米及牛羊马猪肉、家禽肉蛋为主。在新疆因长期与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居住在一起,猪肉虽不在禁忌之列,但也很少食用,与东北地区达斡尔族大相径庭。花样品种有米饭、拉面、汤面、烤馕等,基本上与汉族和其他兄弟民族相同,喜在春季3-5月份吃凉面,腊月八日吃腊八饭。达斡尔人的庭院为方形或长方形。门朝南开,一般不能与院大门相对。住室以西屋为贵,西屋又以南炕为贵。达斡尔人有敬老、互助和好客的优良传统。老年人在社会上威信很高,在各种场合都受到晚辈尊重,人们不论彼此是否认识,都有互相帮助的义务,对于客人,即使生活上有困难,也乐于款待。达斡尔族最大节日是春节,腊月三十那天要祭祖、扫墓,晚上玩个通宵,大年初一大家一起向长辈

拜年、请安,然后男女老少穿上节日服装,逐户拜年。达斡尔族请安礼的姿势因本人的性别和对方的身份不同而有所区别。信仰伊斯兰教的少数民族过肉孜节和古尔邦节。回族过肉孜节较隆重,维、哈等民族过古尔邦节比较隆重。蒙古族、锡伯族、达斡尔族同汉族一样过春节。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人死后一般都实行土葬,先由宗教人士给死者擦澡,然后以白布裹尸,用移尸木匣抬到事先挖好的墓穴入葬。出葬时不许妇女和不信伊斯兰教的人到墓地去。死后的第七天、第四十天和一周年均要举行悼念活动,请阿匐念经,请亲友吃饭,此项仪式叫“乃孜尔蒙古族蒙古族主要从事畜牧业生产,也有一部分从事农业。在牧区,蒙古族多住圆形毡房,俗称“蒙古包”。蒙古包的门一定朝南开,炉子设在毡房正中天窗底下。在农牧区,蒙古族都住平房,室内有土炕。蒙古族喜欢吃乳酪、奶干、奶皮子、奶油等奶制品,牛羊肉和面食,饮酸奶子、奶酒,也喜欢喝茶。农牧区的蒙古族主要吃各种粮食和蔬菜,喜喝米酒。蒙古族的传统服饰很有特色。男女都喜欢穿镶边的蒙古袍子,腰扎红黄绿彩色缎带,脚穿皮靴和毡靴,头缠红蓝布。现在除老人外,平日一般都穿制服,只有在节日或喜宴时才穿蒙古袍。妇女不论冬夏都喜欢穿裙子或连衣裙,用各色头巾包头。蒙古族人热情好客。招待客人时,首先摆上奶酪、奶油,各种面制干粮和奶茶,喝完奶茶后还要敬酒。随后端上手抓羊肉,贵客则上整羊。主人把羊的荐骨连着尾巴放在盘子里,上面放上不带面颊的羊头,把小刀递给客人。客人把羊头的一只耳朵割下来,再切一块肉吃下,然后把刀还给主人,主人才动手切肉,请客人动手随便吃。为了表示对客人尊敬和热情,主人要把自己酒杯里的酒,让在座的每个人都尝一尝。蒙古族特别尊敬长辈和教师。无论何时,对年长的人都称“您”,进门、入座、喝茶、吃饭、敬酒等都让年长的人领先,“巴格西”历来被作为贵客迎送招待。柯尔克孜族柯尔克孜族牧民住的圆形毡房称为“勃孜宇”。夏季多住在平原河流附近,冬季则迁居向阳山谷。定居的柯尔克孜族多住平顶方形土房,有壁龛和天窗,住宅周围种有蔬菜瓜果。柯尔克孜族牧民的食品也很丰富。乳制品有酥油、奶疙瘩等。枚民们喜欢牛羊奶、马奶、酸奶、奶茶,食牛羊马等各种肉食和米面

细粮。柯尔克孜族传统服饰很讲究。男子喜欢戴毡帽,上身穿白色绣有花边的圆领衬衫,冬天穿黑、蓝色“袷袢”,下身穿宽裤,着高筒靴。女子喜欢穿对襟上衣,缀银扣;也有穿多榴长裙和下端带皱悯的连衣裙、外套黑色坎肩和袷袢的。姑娘们普遍喜好红色衣裙,戴红色丝绒圆顶小帽或大红色水獭皮帽。老幼皆喜欢穿绣有花纹的高筒皮靴。未婚女子梳许多小辫,婚后改扎双辫。装饰品多为银器,如手饲、耳环、项链、戒指等。有的还佩带铸有花纹的圆银片胸饰。柯尔克孜族人好客,重礼节,凡有客人来访,都要拿出最好的饮食款待,尤以宰羊待客最为尊敬。在迁居时,邻居们要宰羊互相招待,以示告别或迎送。锡伯族锡伯族的村屯四周筑有围墙。住房自成院落,庭院种植花木蔬菜。大门多朝南开。住室的窗户和箱柜等家具都雕图案,最常见的是牡丹和莲花。锡伯族妇女擅长剪纸,纸糊的窗户都用剪纸装饰得十分美观。,在饮食方面,以面、米为主食,爱食奶茶、酥油、奶油等乳制品。忌食狗肉。秋天习惯用圆白菜、韭菜、胡萝卜、芹菜和辣椒腌制咸菜,叫花花菜,作为冬春两季的食物。还喜欢在农闲时打猎、捕鱼,并用鱼腌制腊鱼肉。在服饰上,妇女喜欢穿旗袍,男子穿对襟短衫,裤脚在脚踝扎紧,现在中青年男子爱穿制服、西服,妇女爱穿连衣裙。锡伯族注重礼节。在家庭生活中,长幼有序,晚辈对尊长行“打千”礼。锡伯族的节日与汉族基本相同,如春节、清明、端午等。锡伯族迁至伊犁后,将农历四月十八从东北出发西迁时同父母兄弟分别的那一天,作为每年的纪念日,全“牛录”(旗)老少到野外开展娱乐活动。乌孜别克族乌孜别克族多吃牛、羊、马肉及其乳制品,日常食品是使和奶茶,喜欢吃库尔达克(上豆炖肉)和蜂蜜、糖浆。“纳仁”是具有民族风味的食品,也是待客的上好食品。乌孜别克族的传统房屋形式有多种,顶楼呈圆形的称为“阿瓦”,一般则为平顶长方形的土房,取暖多用壁炉。乌孜别克族家庭多是父母与未成家子女在一起,也有祖孙三代住在一起的。有和维吾尔、塔塔尔族联姻的传统。乌孜别克族的传统服装,以男女都戴各式各样的小花帽为特点。小花帽有绣花的、有用灯芯绒或黑绒制作的。妇女有时还在小帽外面加戴头巾。男子穿长及膝盖、斜领,右任名为“托尼”的长袍,腰间

束以三角形绣花腰带,妇女穿宽大多榴的连衣裙,不系腰带。一般多穿皮靴。妇女穿的“且特克”(绣花鞋)十分别致美观。男子衬衣的领边、前襟开口处和袖口常绣有彩色图案花边,体现了乌孜别克族工艺美术的特点,乌孜别克妇女善于刺绣,工艺品“派提努斯”花盘具有独特民族风格。城市乌孜别克人多穿西装。塔吉克族塔吉克族分布在海拔3000米左右的大小山谷里,每年春天播种青棵、豌豆、小麦等耐寒作物,初夏赶畜群到高山草原放牧,秋后回村收获、过冬,过着半定居半游牧的生活。塔吉克族人衣食起居等都有适应生活环境的特色。男子穿无领对襟长外套,系腰带,寒冷时外加光面羊皮大氅;戴羔皮圆高筒帽,以黑绒为面,上绣数道花边,帽沿下翻时,掩住双耳和面颊,可御风雪,已婚女子系后身围裙,所戴圆顶绣花棉帽缀有后帘可保暖,外出时在帽上系方形白色头巾,新嫁娘则系红色头巾。男女都穿毡袜,穿野羊皮软靴,用牦牛皮作靴底,轻柔坚实,适于攀缘山路。塔吉克人喜食酥油、酸奶、奶疙瘩、奶皮子等乳制品,饮奶茶,以肉食为上好食品。塔吉克族的村庄里,大都是正方平顶,木石结构的房屋,墙壁多用石块、草皮砌成。屋顶架树枝,抹上拌有麦草秸的泥土。门向东开,一般都靠近墙角。顶部中央开天窗。塔吉克族家庭一般都是三代同堂,男性是一家之主。婴儿的出生是件大喜事,亲友闻讯前来祝福。在婴儿身上洒面粉以示吉利。塔吉克人注重礼节,热情好客,谁拿走客人一件东西,意味着恳请客人前去做客。忌用脚踩食盐或食物,忌骑马穿过羊群,忌接近主人的羊圈或以脚踢羊,这会被认为是大不敬。吃饭时忌将饭菜倒在地上,等主人收拾完餐具才能离席,交谈时忌脱帽。塔塔尔族塔塔尔族的饮食,种类多,美味可口。主要有肉汤饭,克孜杜尔玛(一种烤制的食物)、沙里玛阿西(一种煮制的食物)、古拜底埃(用鸡蛋和面粉制成的小馕和用肉、奶酪、酥油、大米等焙烘制成),各种油煎饼、烤饼、煎蒸包子、饼干、酱汁、酿制饮料以及各种炒菜等。塔塔尔族的房屋多用土坯、砖块、石块、木材等材料建筑。有土、木房之分,房门一般朝阴面开。塔塔尔族多住套间,房外都建有围墙,自成院落,厨房内还有炉灶,馕坑。为防止食品变质,每家仓库或院内都垒挖一深坑,夏天放易腐食品,

冬天将积雪和冰块放进去,这种食品储藏室叫“帕孜”,牧区的塔塔尔族适应游牧生活,住帐篷。

•维吾尔族维吾尔族的住宅,多成院落,一般大门忌朝西开。房屋呈方形,有较深的前廊,庭院多栽花卉、葡萄、果树,打扫得十分洁净。室内砌土炕,墙上挂壁毯,开壁龛,并饰以多种花卉图案。饮食方面,他们以面粉、大米为主食,喜喝奶茶,佐以面粉烤制的馕。饭菜种类很多,有抓饭。肉粥、拉面、汤面、薄皮包子、烤包子、油塔子、烤肉等。喜欢吃甜瓜、西瓜、葡萄、苹果、梨、杏、石榴等水果,主要吃牛、羊肉以及鸡、鸭、鱼肉;禁食猪肉、驴肉、食肉动物及凶禽猛兽;禁食一切动物的血。维吾尔族的传统服装为,男女老少均戴四楞小花帽。男子普遍喜欢穿对襟“袷袢”(长袍),内着绣有花纹的短衫。女子喜着连衣裙,外套黑色对襟背心,戴耳环、手锡、戒指、项链等装饰品,姑娘多梳小辫,现在城市居民一般穿时装。维吾尔族人待人讲究礼貌。在遇到尊长或朋友时,习惯于把右手按在前胸中央,然后身体前倾,连声问好。家里来客都热情招待。维吾尔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他们的舞蹈轻巧、优美,以旋转快速和多变著称,反映了维吾尔族人乐观开朗的性格。维吾尔族以农业为主兼营牧业,有经商传统,同时传统手工业十分发达,而且具有较高的艺术水平,他们制作的地毯、刺绣、丝绸衣料、铜壶、小刀、民族乐器等,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哈萨克族哈萨克族大部分从事畜牧业。在牧区,春、夏、秋三季住可以拆卸携带的圆形毡房,冬天住平顶土房。哈萨克族饮食很丰富,他们爱吃用牛、羊、山羊奶制成的奶皮子、酥油、奶酪、奶疙瘩,爱喝马奶、骆驼奶和酸奶、奶茶等。在牧区,牧民多食肉,夏季吃新鲜肉,冬季吃事先熏好的干羊肉,并喜欢吃马肠子。肉煮好后,把它削成片,混以面片、洋葱、大葱、胡椒,便成为哈萨克族最爱吃的“纳仁”。另外,哈萨克族人还吃用马油、小米、白糖混制的“杰尼提”、馕、“包尔沙克”、抓饭等食物。在牧区,哈萨克男子冬天普遍穿羊皮、狐皮、狼皮大氅和用驼毛絮里的大衣;裤子多用牛皮缝制,名曰“夏里巴尔”。妇女喜欢穿红色和其他颜色

的连衣裙,天冷时外罩对襟棉大衣,也穿羊羔皮、狐皮、狼皮大衣。姑娘们穿各种绣花衣服,在花帽上以猫头鹰羽毛作帽缨。阿勒泰地区的哈萨克族牧民,夏天戴白毡帽,妇女戴白布披中,天冷时戴绒头巾,伊犁地区的哈萨克族则戴圆形皮帽。哈萨克族牧民都穿长统皮靴,冬天穿用毡子缝制的长袜,外着皮靴。哈萨克族热情好客,招待来客要拿出家里最好的食物,并宰杀羊只。进餐时,主人先将带有羊头的一盘肉献在客人面前,客人将盘中的羊头拿起后,割下羊头右面颊上的一片肉自己吃下,再割羊耳给主人家年幼者,然后将羊头送还主人。哈萨克族男女都娴善骑术。青年男子喜欢摔跤和刁羊,每逢节日和喜庆,牧民都要举行各种骑术表演和比赛;“姑娘追”是青年们最喜爱的娱乐项目。回族回族主要从事农业,部分经商,与汉族经济文化联系密切,酷爱养花,庭院中繁花似锦,屋内栽养盆花,讲究清洁卫生。饮食方面,肉食只限于牛、羊、驼、鸡、鸭、鹅、鱼。禁食猪、驴、骡、狗等肉。饮食有自己的特点,家庭饮食一般以拉条子、拌面、揪片子、蒸馍、烤饼和香豆子花卷为主,还有肉汤、羊肉泡馍、蒸肉、清汤牛肉面、凉粉等独具风格的食品,回族喜欢饮茶,主要喝砖茶、红茶、青茶和沱茶。招待客人时,一般还在茶里加上白砂糖和红枣。服饰方面,散居在城镇的回族穿着基本上和汉族相同。在回族聚居区,一般中年以上的男子多戴小帽,穿白色衬衫,外套青色和棕色坎肩。青年妇女爱穿纯朴素青的黑色大襟衫袄。已婚妇女一般都要盘头,戴白色、青色布帽或头巾。未婚少女一般都梳辫子,不戴头巾。中青年妇女有佩带耳环、戒指等金银首饰的习惯。蒙古族蒙古族主要从事畜牧业生产,也有一部分从事农业。在牧区,蒙古族多住圆形毡房,俗称“蒙古包”。蒙古包的门一定朝南开,炉子设在毡房正中天窗底下。在农牧区,蒙古族都住平房,室内有土炕。蒙古族喜欢吃乳酪、奶干、奶皮子、奶油等奶制品,牛羊肉和面食,饮酸奶子、奶酒,也喜欢喝茶。农牧区的蒙古族主要吃各种粮食和蔬菜,喜喝米酒。蒙古族的传统服饰很有特色。男女都喜欢穿镶边的蒙古袍子,腰扎红黄绿彩色缎带,脚穿皮靴和毡靴,头缠红蓝布。现在除老人外,平日一般都穿制服,只有在节日或喜宴时才穿蒙古袍。妇女不论冬夏

都喜欢穿裙子或连衣裙,用各色头巾包头。蒙古族人热情好客。招待客人时,首先摆上奶酪、奶油,各种面制干粮和奶茶,喝完奶茶后还要敬酒。随后端上手抓羊肉,贵客则上整羊。主人把羊的荐骨连着尾巴放在盘子里,上面放上不带面颊的羊头,把小刀递给客人。客人把羊头的一只耳朵割下来,再切一块肉吃下,然后把刀还给主人,主人才动手切肉,请客人动手随便吃。为了表示对客人尊敬和热情,主人要把自己酒杯里的酒,让在座的每个人都尝一尝。蒙古族特别尊敬长辈和教师。无论何时,对年长的人都称“您”,进门、入座、喝茶、吃饭、敬酒等都让年长的人领先,“巴格西”历来被作为贵客迎送招待。柯尔克孜族柯尔克孜族牧民住的圆形毡房称为“勃孜宇”。夏季多住在平原河流附近,冬季则迁居向阳山谷。定居的柯尔克孜族多住平顶方形土房,有壁龛和天窗,住宅周围种有蔬菜瓜果。柯尔克孜族牧民的食品也很丰富。乳制品有酥油、奶疙瘩等。枚民们喜欢牛羊奶、马奶、酸奶、奶茶,食牛羊马等各种肉食和米面细粮。柯尔克孜族传统服饰很讲究。男子喜欢戴毡帽,上身穿白色绣有花边的圆领衬衫,冬天穿黑、蓝色“袷袢”,下身穿宽裤,着高筒靴。女子喜欢穿对襟上衣,缀银扣;也有穿多榴长裙和下端带皱悯的连衣裙、外套黑色坎肩和袷袢的。姑娘们普遍喜好红色衣裙,戴红色丝绒圆顶小帽或大红色水獭皮帽。老幼皆喜欢穿绣有花纹的高筒皮靴。未婚女子梳许多小辫,婚后改扎双辫。装饰品多为银器,如手饲、耳环、项链、戒指等。有的还佩带铸有花纹的圆银片胸饰。柯尔克孜族人好客,重礼节,凡有客人来访,都要拿出最好的饮食款待,尤以宰羊待客最为尊敬。在迁居时,邻居们要宰羊互相招待,以示告别或迎送。锡伯族锡伯族的村屯四周筑有围墙。住房自成院落,庭院种植花木蔬菜。大门多朝南开。住室的窗户和箱柜等家具都雕图案,最常见的是牡丹和莲花。锡伯族妇女擅长剪纸,纸糊的窗户都用剪纸装饰得十分美观。,在饮食方面,以面、米为主食,爱食奶茶、酥油、奶油等乳制品。忌食狗肉。秋天习惯用圆白菜、韭菜、胡萝卜、芹菜和辣椒腌制咸菜,叫花花菜,作为冬春两季的食物。还喜欢在农闲时打猎、捕鱼,并用鱼腌制腊鱼肉。在服饰上,妇女喜欢穿旗袍,男子穿对襟短衫,裤脚

在脚踝扎紧,现在中青年男子爱穿制服、西服,妇女爱穿连衣裙。锡伯族注重礼节。在家庭生活中,长幼有序,晚辈对尊长行“打千”礼。锡伯族的节日与汉族基本相同,如春节、清明、端午等。锡伯族迁至伊犁后,将农历四月十八从东北出发西迁时同父母兄弟分别的那一天,作为每年的纪念日,全“牛录”(旗)老少到野外开展娱乐活动。乌孜别克族乌孜别克族多吃牛、羊、马肉及其乳制品,日常食品是使和奶茶,喜欢吃库尔达克(上豆炖肉)和蜂蜜、糖浆。“纳仁”是具有民族风味的食品,也是待客的上好食品。乌孜别克族的传统房屋形式有多种,顶楼呈圆形的称为“阿瓦”,一般则为平顶长方形的土房,取暖多用壁炉。乌孜别克族家庭多是父母与未成家子女在一起,也有祖孙三代住在一起的。有和维吾尔、塔塔尔族联姻的传统。乌孜别克族的传统服装,以男女都戴各式各样的小花帽为特点。小花帽有绣花的、有用灯芯绒或黑绒制作的。妇女有时还在小帽外面加戴头巾。男子穿长及膝盖、斜领,右任名为“托尼”的长袍,腰间束以三角形绣花腰带,妇女穿宽大多榴的连衣裙,不系腰带。一般多穿皮靴。妇女穿的“且特克”(绣花鞋)十分别致美观。男子衬衣的领边、前襟开口处和袖口常绣有彩色图案花边,体现了乌孜别克族工艺美术的特点,乌孜别克妇女善于刺绣,工艺品“派提努斯”花盘具有独特民族风格。城市乌孜别克人多穿西装。塔吉克族塔吉克族分布在海拔3000米左右的大小山谷里,每年春天播种青棵、豌豆、小麦等耐寒作物,初夏赶畜群到高山草原放牧,秋后回村收获、过冬,过着半定居半游牧的生活。塔吉克族人衣食起居等都有适应生活环境的特色。男子穿无领对襟长外套,系腰带,寒冷时外加光面羊皮大氅;戴羔皮圆高筒帽,以黑绒为面,上绣数道花边,帽沿下翻时,掩住双耳和面颊,可御风雪,已婚女子系后身围裙,所戴圆顶绣花棉帽缀有后帘可保暖,外出时在帽上系方形白色头巾,新嫁娘则系红色头巾。男女都穿毡袜,穿野羊皮软靴,用牦牛皮作靴底,轻柔坚实,适于攀缘山路。塔吉克人喜食酥油、酸奶、奶疙瘩、奶皮子等乳制品,饮奶茶,以肉食为上好食品。塔吉克族的村庄里,大都是正方平顶,木石结构的房屋,墙壁多用石块、草皮砌成。屋顶架树枝,抹上拌有麦草

秸的泥土。门向东开,一般都靠近墙角。顶部中央开天窗。塔吉克族家庭一般都是三代同堂,男性是一家之主。婴儿的出生是件大喜事,亲友闻讯前来祝福。在婴儿身上洒面粉以示吉利。塔吉克人注重礼节,热情好客,谁拿走客人一件东西,意味着恳请客人前去做客。忌用脚踩食盐或食物,忌骑马穿过羊群,忌接近主人的羊圈或以脚踢羊,这会被认为是大不敬。吃饭时忌将饭菜倒在地上,等主人收拾完餐具才能离席,交谈时忌脱帽。塔塔尔族塔塔尔族的饮食,种类多,美味可口。主要有肉汤饭,克孜杜尔玛(一种烤制的食物)、沙里玛阿西(一种煮制的食物)、古拜底埃(用鸡蛋和面粉制成的小馕和用肉、奶酪、酥油、大米等焙烘制成),各种油煎饼、烤饼、煎蒸包子、饼干、酱汁、酿制饮料以及各种炒菜等。塔塔尔族的房屋多用土坯、砖块、石块、木材等材料建筑。有土、木房之分,房门一般朝阴面开。塔塔尔族多住套间,房外都建有围墙,自成院落,厨房内还有炉灶,馕坑。为防止食品变质,每家仓库或院内都垒挖一深坑,夏天放易腐食品,冬天将积雪和冰块放进去,这种食品储藏室叫“帕孜”,牧区的塔塔尔族适应游牧生活,住帐篷。塔塔尔族的传统服装,男子一般穿绣花白衬衣,外加齐腰短背心或黑色对襟长衫和黑裤,喜戴黑、白两色绣花小帽,冬季多戴黑色卷毛皮帽。女子以镶有珠子的小花帽为美,喜穿白、黄或紫红色连衫带褶边的长裙。年长者多穿带领、左衽的白衬衣,外加黑色齐腰短坎肩儿。一般情况下,多系布腰带,冬秋两季,戴皮帽,穿各式长短大衣、短袄,年长者外加套鞋。现在,塔塔尔族青年男子多穿西装和时装。达斡尔族达斡尔族饮食主要以面粉、大米及牛羊马猪肉、家禽肉蛋为主。在新疆因长期与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居住在一起,猪肉虽不在禁忌之列,但也很少食用,与东北地区达斡尔族大相径庭。花样品种有米饭、拉面、汤面、烤馕等,基本上与汉族和其他兄弟民族相同,喜在春季3-5月份吃凉面,腊月八日吃腊八饭。达斡尔人的庭院为方形或长方形。门朝南开,一般不能与院大门相对。住室以西屋为贵,西屋又以南炕为贵。达斡尔人有敬老、互助和好客的优良传统。老年人在社会上威信很高,在各种场合都受到晚辈尊重,人们不论彼此是否认识,都有互相帮助的义务,对

于客人,即使生活上有困难,也乐于款待。达斡尔族最大节日是春节,腊月三十那天要祭祖、扫墓,晚上玩个通宵,大年初一大家一起向长辈拜年、请安,然后男女老少穿上节日服装,逐户拜年。达斡尔族请安礼的姿势因本人的性别和对方的身份不同而有所区别。信仰伊斯兰教的少数民族过肉孜节和古尔邦节。回族过肉孜节较隆重,维、哈等民族过古尔邦节比较隆重。蒙古族、锡伯族、达斡尔族同汉族一样过春节。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人死后一般都实行土葬,先由宗教人士给死者擦澡,然后以白布裹尸,用移尸木匣抬到事先挖好的墓穴入葬。出葬时不许妇女和不信伊斯兰教的人到墓地去。死后的第七天、第四十天和一周年均要举行悼念活动,请阿匐念经,请亲友吃饭,此项仪式叫“乃孜尔蒙古族蒙古族主要从事畜牧业生产,也有一部分从事农业。在牧区,蒙古族多住圆形毡房,俗称“蒙古包”。蒙古包的门一定朝南开,炉子设在毡房正中天窗底下。在农牧区,蒙古族都住平房,室内有土炕。蒙古族喜欢吃乳酪、奶干、奶皮子、奶油等奶制品,牛羊肉和面食,饮酸奶子、奶酒,也喜欢喝茶。农牧区的蒙古族主要吃各种粮食和蔬菜,喜喝米酒。蒙古族的传统服饰很有特色。男女都喜欢穿镶边的蒙古袍子,腰扎红黄绿彩色缎带,脚穿皮靴和毡靴,头缠红蓝布。现在除老人外,平日一般都穿制服,只有在节日或喜宴时才穿蒙古袍。妇女不论冬夏都喜欢穿裙子或连衣裙,用各色头巾包头。蒙古族人热情好客。招待客人时,首先摆上奶酪、奶油,各种面制干粮和奶茶,喝完奶茶后还要敬酒。随后端上手抓羊肉,贵客则上整羊。主人把羊的荐骨连着尾巴放在盘子里,上面放上不带面颊的羊头,把小刀递给客人。客人把羊头的一只耳朵割下来,再切一块肉吃下,然后把刀还给主人,主人才动手切肉,请客人动手随便吃。为了表示对客人尊敬和热情,主人要把自己酒杯里的酒,让在座的每个人都尝一尝。蒙古族特别尊敬长辈和教师。无论何时,对年长的人都称“您”,进门、入座、喝茶、吃饭、敬酒等都让年长的人领先,“巴格西”历来被作为贵客迎送招待。柯尔克孜族柯尔克孜族牧民住的圆形毡房称为“勃孜宇”。夏季多住在平原河流附近,冬季则迁居向阳山谷。定居的柯尔克孜族多住平顶方形土房,有壁龛和天窗,住宅

周围种有蔬菜瓜果。柯尔克孜族牧民的食品也很丰富。乳制品有酥油、奶疙瘩等。枚民们喜欢牛羊奶、马奶、酸奶、奶茶,食牛羊马等各种肉食和米面细粮。柯尔克孜族传统服饰很讲究。男子喜欢戴毡帽,上身穿白色绣有花边的圆领衬衫,冬天穿黑、蓝色“袷袢”,下身穿宽裤,着高筒靴。女子喜欢穿对襟上衣,缀银扣;也有穿多榴长裙和下端带皱悯的连衣裙、外套黑色坎肩和袷袢的。姑娘们普遍喜好红色衣裙,戴红色丝绒圆顶小帽或大红色水獭皮帽。老幼皆喜欢穿绣有花纹的高筒皮靴。未婚女子梳许多小辫,婚后改扎双辫。装饰品多为银器,如手饲、耳环、项链、戒指等。有的还佩带铸有花纹的圆银片胸饰。柯尔克孜族人好客,重礼节,凡有客人来访,都要拿出最好的饮食款待,尤以宰羊待客最为尊敬。在迁居时,邻居们要宰羊互相招待,以示告别或迎送。锡伯族锡伯族的村屯四周筑有围墙。住房自成院落,庭院种植花木蔬菜。大门多朝南开。住室的窗户和箱柜等家具都雕图案,最常见的是牡丹和莲花。锡伯族妇女擅长剪纸,纸糊的窗户都用剪纸装饰得十分美观。,在饮食方面,以面、米为主食,爱食奶茶、酥油、奶油等乳制品。忌食狗肉。秋天习惯用圆白菜、韭菜、胡萝卜、芹菜和辣椒腌制咸菜,叫花花菜,作为冬春两季的食物。还喜欢在农闲时打猎、捕鱼,并用鱼腌制腊鱼肉。在服饰上,妇女喜欢穿旗袍,男子穿对襟短衫,裤脚在脚踝扎紧,现在中青年男子爱穿制服、西服,妇女爱穿连衣裙。锡伯族注重礼节。在家庭生活中,长幼有序,晚辈对尊长行“打千”礼。锡伯族的节日与汉族基本相同,如春节、清明、端午等。锡伯族迁至伊犁后,将农历四月十八从东北出发西迁时同父母兄弟分别的那一天,作为每年的纪念日,全“牛录”(旗)老少到野外开展娱乐活动。乌孜别克族乌孜别克族多吃牛、羊、马肉及其乳制品,日常食品是使和奶茶,喜欢吃库尔达克(上豆炖肉)和蜂蜜、糖浆。“纳仁”是具有民族风味的食品,也是待客的上好食品。乌孜别克族的传统房屋形式有多种,顶楼呈圆形的称为“阿瓦”,一般则为平顶长方形的土房,取暖多用壁炉。乌孜别克族家庭多是父母与未成家子女在一起,也有祖孙三代住在一起的。有和维吾尔、塔塔尔族联姻的传统。乌孜别克族的传统服装,以男女都戴各式

各样的小花帽为特点。小花帽有绣花的、有用灯芯绒或黑绒制作的。妇女有时还在小帽外面加戴头巾。男子穿长及膝盖、斜领,右任名为“托尼”的长袍,腰间束以三角形绣花腰带,妇女穿宽大多榴的连衣裙,不系腰带。一般多穿皮靴。妇女穿的“且特克”(绣花鞋)十分别致美观。男子衬衣的领边、前襟开口处和袖口常绣有彩色图案花边,体现了乌孜别克族工艺美术的特点,乌孜别克妇女善于刺绣,工艺品“派提努斯”花盘具有独特民族风格。城市乌孜别克人多穿西装。塔吉克族塔吉克族分布在海拔3000米左右的大小山谷里,每年春天播种青棵、豌豆、小麦等耐寒作物,初夏赶畜群到高山草原放牧,秋后回村收获、过冬,过着半定居半游牧的生活。塔吉克族人衣食起居等都有适应生活环境的特色。男子穿无领对襟长外套,系腰带,寒冷时外加光面羊皮大氅;戴羔皮圆高筒帽,以黑绒为面,上绣数道花边,帽沿下翻时,掩住双耳和面颊,可御风雪,已婚女子系后身围裙,所戴圆顶绣花棉帽缀有后帘可保暖,外出时在帽上系方形白色头巾,新嫁娘则系红色头巾。男女都穿毡袜,穿野羊皮软靴,用牦牛皮作靴底,轻柔坚实,适于攀缘山路。塔吉克人喜食酥油、酸奶、奶疙瘩、奶皮子等乳制品,饮奶茶,以肉食为上好食品。塔吉克族的村庄里,大都是正方平顶,木石结构的房屋,墙壁多用石块、草皮砌成。屋顶架树枝,抹上拌有麦草秸的泥土。门向东开,一般都靠近墙角。顶部中央开天窗。塔吉克族家庭一般都是三代同堂,男性是一家之主。婴儿的出生是件大喜事,亲友闻讯前来祝福。在婴儿身上洒面粉以示吉利。塔吉克人注重礼节,热情好客,谁拿走客人一件东西,意味着恳请客人前去做客。忌用脚踩食盐或食物,忌骑马穿过羊群,忌接近主人的羊圈或以脚踢羊,这会被认为是大不敬。吃饭时忌将饭菜倒在地上,等主人收拾完餐具才能离席,交谈时忌脱帽。塔塔尔族塔塔尔族的饮食,种类多,美味可口。主要有肉汤饭,克孜杜尔玛(一种烤制的食物)、沙里玛阿西(一种煮制的食物)、古拜底埃(用鸡蛋和面粉制成的小馕和用肉、奶酪、酥油、大米等焙烘制成),各种油煎饼、烤饼、煎蒸包子、饼干、酱汁、酿制饮料以及各种炒菜等。塔塔尔族的房屋多用土坯、砖块、石块、木材等材料建筑。有土、木房之分,

房门一般朝阴面开。塔塔尔族多住套间,房外都建有围墙,自成院落,厨房内还有炉灶,馕坑。为防止食品变质,每家仓库或院内都垒挖一深坑,夏天放易腐食品,冬天将积雪和冰块放进去,这种食品储藏室叫“帕孜”,牧区的塔塔尔族适应游牧生活,住帐篷。

各具特色的民风民俗

各具特色的民风民俗 各具特色的民风民俗 礼仪往来 敬茶:到牧民家做客或在旅游点上,主人或服务小姐首先会给宾客敬上一碗奶茶。宾客要微欠起身用双手或右手去接,千万不要用左手去接,否则会被认为是不懂礼节。主人或服务小姐斟茶时,宾客若不想要茶,请用碗边轻轻把勺或壶嘴一碰,主人便即刻会明白宾客的用意。客来敬茶是一种高尚的蒙古族传统礼仪。在蒙古历史上不论是富贵之家还是贫穷之家,不论是上层社会还是平民百姓,也不论在交际上或在家里,在旅途,或在其他一切场合,莫不以茶为应酬品。家中有客来,茶是必不可少的款待物。因此,牧民们招待客人,照例是先向贵宾献上一碗奶茶,接着主人又端上来炒米和一大碗一大碗的奶油、奶豆腐和奶皮子等奶制品。 敬酒:斟酒敬客,是蒙古族待客的传统方式。他们认为美酒是食品之精华,五谷之结晶,拿出最珍贵的食品敬献,是表达草原牧人对客人的敬重和爱戴。通常主人是将美酒斟在银碗、金杯或牛角杯中,托在长长的哈达之上,唱起动人的蒙古族传统的敬酒歌,客人若是推让不喝酒,就会被认为是对主人瞧不起,不愿以诚相待。宾客应随即接住酒,接酒后用无名指蘸酒向天、地、火炉方向点一下,以示敬奉天、地、火神。不会喝酒也不要勉强,可沾唇示意,表示接受了主人

纯洁的情谊。接着穿戴民族盛装的家庭主妇端来清香扑鼻的奶酒款待客人,这也是蒙古族的传统礼节。主人会用诗一般的语言劝酒:“远方的客人请你喝一杯草原佳酿,这是我们民族传统食品的菁华,也是我们草原人民的厚意深情”。 敬神:蒙古民族的礼宴上有敬神的习俗。据《蒙古风俗鉴》描述,厨师把羊割成九个相等的肉块,“第一块祭天,第二块祭地、第三块供佛、第四块祭鬼,第五块给人,第六块祭山,第七块祭坟墓,第八块祭土地和水神,第九块献给皇帝”。祭天则把肉抛向蒙古包上方;祭地则抛入炉火之中;祭佛置于佛龛前;祭鬼置于包外;祭山则挂之于供奉的神树枝上,祭坟墓即祭本民族祖先。置于包外,祭水神扔于河泊,最后祭成吉思汗,置于神龛前。这种习俗可以追溯到古老的萨满教,其崇拜多种神祗,尔后蒙古族信仰的喇嘛教又吸收了其古老的民间信仰,把众多的神祗入了喇嘛教的轨迹。 待客:蒙古族自古以来以性情直爽、热情好客著称。对家中来客,不管常客还是陌生人,都满腔热忱。首先献上香气沁人的奶茶,端出一盘盘洁白的奶皮、奶酪。饮过奶茶,主人会敬上醇美的奶酒,盛夏时节还会请客人喝马奶酒。有些地区用手扒肉招待客人,还有一定的规矩。例如用一条琵琶骨肉配四条长肋骨肉进餐;牛肉则以一根脊椎骨肉配半节肋骨及一段肥肠敬客。姑娘出嫁前或是出嫁后回娘家都以羊胸脯肉相待,羊的小腿骨、下巴颏、脖子肉都是给晚辈和孩子吃的。接待尊贵的客人或是喜庆之日则摆全羊席。 尊老爱幼:蒙古人长幼有序,敬老爱幼。到蒙古包牧民家做客,

家乡的习俗(五篇)

家乡的习俗(五篇) 第一篇:家乡的习俗 家乡的习俗 中国,是一个庞大的家族、有五十六个不同的民族,每个民族肯定都有它独特的风俗习惯。在我美丽的家乡上海,就有许多不同的习俗。其中,元宵节就是我印象最深刻的。 在我的家乡,总是特别重视元宵节。在正月十五那天,家家户户都吃元宵。因为元宵的形状是圆形,圆就意味着团团圆圆,它能够祈福家人团聚,每天都能幸福圆满。 吃完元宵,接下来就是元宵节的高潮部分。要表演踩高跷、舞狮子、划旱船、耍龙灯等元宵节特有的节目。在表演时,每一个观众都全身心地投入到表演中、都被表演所吸引了。 说起元宵节,最负盛名的便是观花灯、猜灯谜了。在元宵节那天晚上,每天街上都张灯结彩,处处显示出元宵节特有的气氛。就像《东京梦华录》中说的那样:每逢灯节,开封御街上,万盏彩灯垒成灯山,花灯焰火,金碧相射,锦绣交辉。京都少女载歌载舞,万众围观。游人集御街两廊下,奇术异能,歌舞百戏,鳞鳞相切,乐音喧杂十余里。大街小巷,茶坊酒肆灯烛齐燃,锣鼓声声,鞭炮齐鸣,百里灯火不绝。”热闹的气氛足以形成一条河流,让所有看到的人们都跟他们一起欢呼起来。 正月十五之夜还有一个独特的习俗:观月。正如唐代诗人崔液的上元夜中提到:“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一边欣赏着天空中美丽的月亮,一边看着人们欢庆元宵佳节的样子,此时还有谁能坐得住呢?赶紧出来和人们一起庆祝象征美满的元宵佳节。 美丽的中国传统文化,那一幅幅绚丽多彩的民俗风情画,何时不透露出中国文化的深邃呢? 第二篇:家乡习俗 家乡习俗 虽然现在很少地方保持着原有的习俗,但我还是要说两句。

金华还保持着端午和元宵灯会的习俗。 相传这一节日是为纪念战国时楚人屈原,并有相关的习俗,比如龙舟竞渡、包粽子等。在金华地区,还有一些独特的习俗。金华到了端午节,不管你在哪,也是迫不得已不回家,这天是女儿们回娘家看母亲的日子,送到娘家的礼品是一担粽子(或一些礼品),俗称“担端午”,担端午从初一到初四都可以,方言“四”与“喜”谐音,做母亲的喜欢女儿初四来。俗谚云:“三日清明,四日年,端午一个大午前。”到初五日吃过中饭,端午节就算过完了。而今,端午节更像是孝敬长辈的日子,晚辈往往在这一天给长辈送绿豆糕或各种营养品。其实,可以说金华的端午节已经不像以前那样了,金华的端午节是不完整的。以前正版的端午节在端午节前几天,家家户户都要在门上、灶头及床上悬挂菖蒲、艾草,认为菖蒲、艾草可以驱鬼辟邪。还有流行的挂香包、推端午船驱五鬼、“驱蚊虫娘”这些独特的习俗现在都落空了。 另一个就是金华最具特色的民间艺术娱乐活动,人们通过迎灯以示驱邪除瘟,去灾祈福,求五谷丰登人畜平安旧时灯会都在元宵举行,因此,元宵节又称“灯节” 一般于农历正月初十起灯,廿日散灯,十四、十五、十六三日最兴。 金华灯彩品目繁多,造形千奇百妍,绚丽多姿龙灯是灯会的主灯,龙灯中最有代表性的数“桥灯” 一般均有百余桥一节为一桥,长者数百桥,甚至千余桥桥灯分“龙头”和“灯桥”两部分龙头下托以木板,上建支架,以竹箴扎于板架,成棘龙形状外校棉纸,描以彩色龙磷云彩腮挑龙须,嘴衔龙珠,四支擎有各种彩灯,背上插旌旗数面,上悬“天灯”,下挂“地灯”,制作极为精细灯内燃点蜡烛,色彩鲜艳夺目灯桥下托木板,每板长2 3米,阔18厘米,厚5厘米,板两头各有一孔,间距70厘米,用以接灯板上设有灯架,每板两枝龙尾是最末一桥,呈龙尾巴形状,披以绸缎彩虹迎桥灯主要阵式有:“钦索箍” “肚里滚” “青蛇溜”“麦饼挑” “荷花旋” “剪刀股” “双开门” “绕房柱”等极为精彩惊险。 金华也是改变的城市,希望越该越好,日新月异。

民风民俗五篇

民风民俗五篇 民风民俗五篇 【篇一:桂林春节习俗】 从"小年夜"到除夕 春节踏着农历12月24日零时的钟声,走入桂林的城乡。这天是桂林人的"小年夜",也就是"过小年".过小年这天,人们宰狗、杀鸭,庆贺春节来临。这天的爆竹声,带着人们送灶王爷"上天言好事"的心愿噼哩啪啦地炸响,声传高宇。人们认为灶神是一家之主,一家的善恶功过祸福都由它掌管,所以每年将尽,都要送灶神上天向玉帝奏明,为全家降福免灾。祭灶的仪式多由家里的长辈去办,他们将糖果放在灶头祭祀灶神,祈求灶神"上天言好事,下凡降吉祥".用糖果祭灶神,目的是让糖"粘住"灶神的嘴巴,让他甜甜的嘴巴尽说好话。除夕夜幕降临后,再放爆竹接灶王爷下凡。这是桂林"过小年"的古俗,现在即便是鸣放鞭炮,也仅是古俗遗存的仪式罢了。 从腊月二十四到三十,人们忙着置办年货,打扫居室内外,以干干净净迎接新年。过节的传统食品种类繁多,且寓有美好的愿望:腊月二十

九蒸年糕,年糕有甜、有成、有荤、有素,吃了 年糕(高),新的一年生活、工作蒸蒸日上,步步高升。 除夕的晚餐,人们喜欢阖家团聚,菜肴中必有"圆子"、"欢喜",取其团团圆圆,欢欢喜喜之意。这个夜晚,万人空巷,都在家中守岁。守岁时, 要把火盆的炭火烧得红红火火,以象征生活岁岁 兴旺。当零时一到,老老少少喜气盈盈,以爆竹 声声迎接新年。这喜炮声不绝于耳,此起彼伏, 直到更深夜静,人们仍无睡意,炉火依然旺着, 就是要去休息,也依然不会忘记把火盆的火偎好,留下火种,等明天一早燃上一盆好火。新年的火 种犹如人的生命,它是新年财旺、家旺的好兆头。人们对火的感情如此深厚,或许是因为火给人类 带来了文明、带来了温暖吧。爱火就如同热爱自 己的生命,在新年尤其如此。 【篇二:家乡的风俗】 春节,是我国一年中最盛大的节日,当地人 俗称过年,我的家乡中卫,也不例外。 中卫人最看重过年了。 腊八是过年的前奏,人们经过一年的辛勤劳动,在腊八饭里就全表现出来了。腊八这天用米、

各具特色的民风民俗

蒙古包 蒙古包也称“毡包”。蒙古族传统民居。流行于内蒙古自治区等地牧区。一种用厚羊毛毡制成的圆形凸顶房屋。分移动式和固定式两种。牧区多建移动式。通常高约2.5米,直径4米。包顶有圆形天空,通烟气。包门小,朝南或朝东南。具有制做简便,便于搬运、耐御风寒,适于游牧等特点。是能够拆移的中国北方游牧民族的典型民居,它具有制作简便、易于组装、抵御风寒等特点。 吊脚楼 这种楼房虽然只有二三层高,但它“吊”在水面和山腰,好象空中楼阁,建造并不容易。楼而有“脚”,所谓“脚”者,其实是几根支撑楼房的粗大木桩。建在水边的吊脚楼,伸出两只长长的前“脚”,深深地插在江水里,与搭在河岸上的另一边墙基共同支撑起一栋栋楼房;在山腰上,吊脚楼的前两只“脚”则稳稳地顶在低处,与另一边的墙基共同把楼房支撑平衡。也有一些建在平地上的吊脚楼,那是由几根长短一样的木桩把楼房从地面上支撑起来的。苗族的吊脚楼通常建造在斜坡上,分两层或三层。最上层很矮,只放粮食不住人。楼下堆放杂物或作牲口圈。两层者则不盖顶层。一般以竹编糊泥作墙,以草盖顶。据湖南地方志记载,吊脚楼的这种构造最早是为了防避毒蛇猛兽的侵扰。 U型南中国型住宅 中国西南的云南省房子成为这一建设的很好的代表,他们也可以像湖南南部省份。结构整体安排或多或少与四合院一样,但房子都在每一个角落连接在一起,形成了美国的形状的房屋都用土墙,木桁架上的彩色绘画。 庭院住宅北中国 这是中国传统住宅的最重要形式。这是伟大的,在数量和分布广泛,其中汉,满,白流行,以及一些其他少数群体。这些房屋大多是木框架。主要房间是建立在南北轴线,两个厢房,是在它两侧位置。家庭的老年人生活在正房和翅膀,是为年轻一代的卧室。妇女住在院子内。嘉宾和男仆住外院子里。这种分配是与封建的规则行事。四合院利差对整个中国的城镇和村庄,但每个发展为各自的自然条件和不同的生活方式导致自己的特点。在北京的四合院是有自己的风格最有代表性。

各地民风民俗资料

各地民风民俗资料 维吾尔族维吾尔族的住宅,多成院落,一般大门忌朝西开。房屋呈方形,有较深的前廊,庭院多栽花卉、葡萄、果树,打扫得十分洁净。室内砌土炕,墙上挂壁毯,开壁龛,并饰以多种花卉图案。饮食方面,他们以面粉、大米为主食,喜喝奶茶,佐以面粉烤制的馕。饭菜种类很多,有抓饭。肉粥、拉面、汤面、薄皮包子、烤包子、油塔子、烤肉等。喜欢吃甜瓜、西瓜、葡萄、苹果、梨、杏、石榴等水果,主要吃牛、羊肉以及鸡、鸭、鱼肉;禁食猪肉、驴肉、食肉动物及凶禽猛兽;禁食一切动物的血。维吾尔族的传统服装为,男女老少均戴四楞小花帽。男子普遍喜欢穿对襟“袷袢”(长袍),内着绣有花纹的短衫。女子喜着连衣裙,外套黑色对襟背心,戴耳环、手锡、戒指、项链等装饰品,姑娘多梳小辫,现在城市居民一般穿时装。维吾尔族人待人讲究礼貌。在遇到尊长或朋友时,习惯于把右手按在前胸中央,然后身体前倾,连声问好。家里来客都热情招待。维吾尔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他们的舞蹈轻巧、优美,以旋转快速和多变著称,反映了维吾尔族人乐观开朗的性格。维吾尔族以农业为主兼营牧业,有经商传统,同时传统手工业十分发达,而且具有较高的艺术水平,他们制作的地毯、刺绣、丝绸衣料、铜壶、小刀、民族乐器等,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哈萨克族哈萨克族大部分从事畜牧业。在牧区,春、夏、秋三季住可以拆卸携带的圆形毡房,冬天住平顶土房。哈萨克族饮食很丰富,他们爱吃用牛、羊、山羊奶制成的奶皮子、酥油、奶酪、奶疙瘩,爱喝马奶、骆驼奶和酸奶、奶茶等。在牧区,牧民多食肉,夏季吃新鲜肉,冬季吃事先熏好的干羊肉,并喜欢吃马肠子。肉煮好后,把它削成片,混以面片、洋葱、大葱、胡椒,便成为哈萨克族最爱吃的“纳仁”。另外,哈萨克族人还吃用马油、小米、白糖混制的“杰尼提”、馕、“包尔沙克”、抓饭等食物。在牧区,哈萨克男子冬天普遍穿羊皮、狐皮、狼皮大氅和用驼毛絮里的大衣;裤子多用牛皮缝制,名曰“夏里巴尔”。妇女喜欢穿红色和其他颜色的连衣裙,天冷时外罩对襟棉大衣,也穿羊羔皮、狐皮、狼皮大衣。姑娘们穿各

关于当地的风俗资料

关于当地的风俗资料 中国有着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各地文化风俗各异,其中涵盖了民间艺术、建筑、服装、音乐、戏剧、宗教信仰等各个方面。在此,笔者将以山东省为例,介绍当地的风俗资料。 山东省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历史源远流长,自古以来就有独特的文化传统和丰 富的民俗活动。下面,我们就一起了解一下山东省的风俗资料。 一、民俗传统 1、探寻敬祖文化。山东的敬祖文化源远流长,民间早在两千多年前就开始发扬光大,且一直延续至今。每年的清明节、端午节、重阳节等传统节日,都会有许多民众前往祭祀 祖先,并在莒县的窦岭、胶州市的韩家庄、青岛市的八大关等地的祖庙内,聚集数以千计 的人群,瞻仰古老的木构建筑和石刻碑文,祭拜山东名垂千古的先贤、英雄、诗人等。 2、搭建观音亭。在山东的南部沿海一带,盛传着用竹篾和芋头秧架搭建观音亭的民 间文化。观音亭是一种道地的民居建筑,它承载着山东人的信仰和愿望。每年夏季,当荷 花开放的时候,漫步于观音亭旁,呼吸着清新的空气,看着洁白的莲花,可以想象出清代 山东的乡野生活景象。 3、用泥在墙上鏒贺字。在山东农村的许多农民家中,都会用泥在墙上鏒贺字,以庆 祝新婚夫妇的美好生活。这种传统的民俗文化已延续至今,并在民间得到了广泛的开展。 二、传统节日 1、春节。春节是中国传统的年节,它是中国最为重要的节日之一。山东过年的传统 食品有饺子、糖花、花生糖、糖葫芦、糖豆腐、面条等。此外,春节还有燃放爆竹、扫尘、挂红等民俗习惯。春节期间,人们会拜年、换新衣、搓年糕、赏灯、放烟花等。 2、清明节。清明节是中国传统的祭祖节日之一,是中国尊重祖先的重要节日。山东 清明节期间,人们会去敬祖、扫墓、植树、烧纸、扎花等。此外,清明节还有吃青团、吃 清明鸡、用柳枝编“清明花”等习俗。 3、端午节。端午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它是纪念爱国诗人屈原的节日。山东端午 节期间,人们会赛龙舟、吃蒸饭团、佩香包、挂艾叶等。端午节还有煮五味水、插儿童节、猜谜语等传统风俗。 三、民间艺术 1、山东大鼓。山东大鼓是中国的民间传统音乐。几千年的历史中,山东大鼓与山东 地区的历史、文化、政治、军事等诸多领域紧密相连,形成了独具山东特色的艺术形式。

我国各民族的风俗习惯介绍

我国各民族的风俗习惯介绍 下面给大家介绍下我国各民族的风俗习惯,希望可以帮到您哦! 我国是一个资源丰富人口众多的国家,由 56 个民族组成 ,其中汉族人口最多。不同的民族风 俗习惯、语言、文字也不同 ,所以了解越多的民风民俗,越不会得罪人或者不会犯了人家禁忌。 了解了各地的民风,在生意场上 ,谈成生意的几率就大些。 在这里 ,过节吧简单整理了一些少数民族的民风民俗,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彝族火把节 ,也就是彝族年。彝族人的眼里,火象征光明、正义、兴盛,象征着能够摧毁一切 邪恶的强大力量。火把节是彝族人民欢乐、爱情和幸福的节日。 达斡尔族年年高。春节时,人们穿上节日盛装,逐家走访 ,互相祝贺。每家都备有蒸糕,拜年者一进门 ,主人就用蒸糕款待。以糕款待,表示互相在新的一年中,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节日期 间,达斡尔族还举行歌舞、体育活动,一直持续半个月。 蒙古族酒肉不尽。过春节前家家户户都备下了当年生长的公羊和各种奶制品以及几坛美 酒。除夕之夜 ,人们穿上漂亮的蒙古袍,全家席地坐在蒙古包中央,迎接新的一年的到来。 壮族的迎英雄。春节这一天,人们出门无论遇到谁都要相互祝贺,认为这样一年才能吉祥。 在壮族民间还有过晚年的习惯,壮族称做“吃立节”。 布依族 :姑娘抢挑第一担水。居住在中国西南边疆的布依族,每年除夕晚上,都通宵达旦地守岁。天一亮 ,姑娘们争着到屋外去挑水,谁挑回第一担水,谁就是最勤劳的姑娘。 哈尼族 ,春节前几天 ,哈尼族居住的村寨就已经热闹起来,妇女们都忙着舂粑粑。粑粑是用糯米做的饼子。而小伙子们则忙着上山砍竹子,准备立秋千。节日里,大家都穿着自己最喜爱的 衣服去荡秋千 ,处处呈现出热闹、和睦的节日景象。 傣族青年男女喜爱甩糠包的游戏,春节期间 ,小伙子和姑娘们互相投掷糠包,看谁投得准 ,看谁接得着。另外,每年 4 月 13 日是傣历新年,也是傣族人民的最隆重的节日——泼水节,他们把泼水看成是驱邪除污,吉祥如意的象征,也把这一天视为最美好,最吉祥的日子。 高山族“围炉”除,夕晚上 ,一家老少围坐在放有火锅的圆桌上聚餐,叫做“围炉”。平常滴酒不 沾的妇女 ,也要象征性地喝一口酒,以示吉利。 满族挂旗过年。春节时 ,红旗人在门上贴红挂旗,黄旗人在门上贴黄挂旗,蓝旗人在门上贴蓝 挂旗 ,白旗人在门上贴白挂旗。这些挂旗图案优美,色彩鲜艳 ,象征着一年的吉祥开端。 云南白族同胞过年时,有一种叫“放高升”的庆祝活动。所谓“放高升”就是用整棵的大竹子, 在竹节里装上火药,点燃以后可以把整个大竹子崩上天空百十丈,成为名副其实的“高升”。 由于我国民族较多,这里就不一一介绍。不管怎么说 ,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56 个民族千姿百态 ,各呈异彩 ,和睦生活在祖国大家庭里。

中国各地的民风民俗 [民俗中的土地]

中国各地的民风民俗[民俗中的土地] 土地是我们的生命之愿,没有了土地,就没有五谷丰登,六畜兴旺;我们的祖先自古敬重土地,而且把敬重土地的习惯,留存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 1、潮汕风俗──潮汕人设置并祭祀土地神十分盛行,遍及城乡每个角落: 潮汕人设置土地神位或庙宇有永久性和临时性两种。永久性的为居民住宅、商店、工厂、车间、作坊等,设立地主神位,安放在厅堂或厨房里地下的适当地方。每月农历初二、十六两天定期举行拜祭,俗称牙祭。祭品不拘一格,有饭、菜、鱼肉蛋类、水果、饼食等,凡可吃的东西都可作祭品。祭拜时香炉里要插下五支点燃的香,意即为东、西、南、北、中五方的五土神,祭毕要焚化五份纸锭。 街头巷尾与各乡村大多还有建庙宇祀土地神的,称为福德祠。庙里大体都立有土地公与土地妈偶像,供人们朝拜。

安葬死人建造坟墓的山地上,也要在每座坟墓同向左侧置土地之神或福神,勒石竖牌,像配置一座小坟一样。这种土地神只在每年清明或冬至上坟扫墓时拜祭一次。 临时性的为营造新居、工场等建筑物以及修缮必须动土时,不论规模大小,在动工之前,都必须由建筑工人设置土地神位,用五副纸锭、五支没点燃的香一并夹在一段竹杆之中,作为土地神位的标志,进行祭拜,工程完成之日还要备办牲礼谢土地神。 2、甘肃的民间社火表演: 民间社火,是春节期间民间的自演自娱活动。它来源于古老的土地与火的崇拜。社,即土地神;火,即火祖,是传说中的火神。在以农业文化著称的中国,土地是人们立足之本,它为人类的生存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火,是人们熟食和取暖之源,也是人类生存发展必不可少的条件,远古人们凭着原始思维认为火也有灵,并视之为具有特殊含义的神物,加以崇拜,于是形成了尚火观念。古老的土地与火的崇拜,产生了祭祀社与火的风俗,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认识能力的提高,使祭把社火的仪式逐渐增加了娱人的成分,成为规模盛大,内容繁富的民间娱乐活动。

民风民俗内容

民风民俗内容 民风民俗是一个民族在多年的历史演变过程中形成的文化习俗。它源于民族的宗教、地理环境和社会习俗等因素,体现着民族文化的独特性和传统风格,它融合了民族社会的历史、经济、政治及文化等各个方面,构成了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不同民族具有各自的民风民俗。朱族的民风民俗,以宗教信仰为中心,有关习俗往往源自宗教,如“祭祀先祖”、“剥衣让座”;蒙古族的民风民俗,以蒙族古老文化为核心,以“盐沟”、“订婚”、“毕业行”和“嫁人”等传统习俗为标志;回族民风民俗,以“精神饮食”、“新娘包头”、“兴土”和“祭天”等礼仪习俗为特点,强调牢记民族传统文明;维吾尔族民风民俗,以服饰、礼仪、文字、音乐、宗教仪式和家族婚俗等方面的表现形式丰富多彩。 中国的民风民俗各民族间交融、融合,在特定的地域和社会历史环境中形成了独特的文化风俗,即中国特有的“民俗文化”。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不仅是中国文化的组成部分,也是一个自然而然就形成的历史结果,一种宝贵的文化财富。 中国传统的民风民俗文化具有极其重要的社会意义,它反映和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它不仅使我们对中国历史文化知之甚多,而且弘扬和传承了中国长期形成的优秀的文化传统,实现民族的文化自我认知,激发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文化精神,是中华民族发展的支柱,也是中国文化承载着许多传统价值观、道德观念和美德的载体。

中国民风民俗文化已传承了千百年,汇集了我们民族数千年的智慧,它创造了历史,也在现代社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我们要弘扬中华文化,传承千百年的传统,珍爱民俗文化,以更加积极的态度和行动来发掘、完善、传承和发展我国的传统文化。

中国各地的民风民俗

中国各地的民风民俗 1. 民风 中国拥有悠久的历史和多元的文化,因此各地的民风也形 成了各具特色的风俗。民风是指某一地区或群体的人民在生活方式、言语举止、行为规范等方面所表现出来的共同特点。 1.1 北方的民风特点 中国北方地区的民风以豪爽、朴实为主要特点。北方人民 多数生活在广袤的平原地带,他们勤劳、勇敢,有着独立自主、坚毅不拔的性格,对待客人热情好客。北方人民饮食偏向于以面食、饺子等为主,干馍、炒面等都是北方人民的特色食品。此外,北方人还有众多的特色民间艺术形式,如山东鲁剧、北京京剧等。 1.2 南方的民风特点 中国南方地区的民风较为温和,南方人民喜欢和顺、友善、宽容。南方地区的气候湿润,人们的生活节奏相对较慢,他们注重家庭和睦、谦让礼貌,并以粤菜、鲁菜等著名的地方菜系

享誉全国。南方还有传统的舞蹈艺术形式,如粤剧、越剧等,丰富了南方人的文化生活。 2. 民俗 民俗是指某一地区人民在传统节庆、婚丧嫁娶、习俗礼仪 等方面的行为规范和习惯。中国各地也有各种各样的民俗特色,充满了浓郁的地方文化气息。 2.1 春节 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也是中国各地最具代 表性的民俗活动。在春节期间,人们常常贴春联、放鞭炮、舞狮子、舞龙等,以庆祝新年的到来。各地的庆祝方式略有不同,如南方地区的“迎神赛龙船”等。 2.2 婚丧嫁娶 婚丧嫁娶是中国社会中另一个重要的方面,其民俗也因地 域和民族而有所不同。例如,闽南地区有所谓的“过大礼”婚俗,新娘要进门时,必须经过门坎的考验。而在西南地区,葬礼时举行的“唢呐送葬”则是一种特色的风俗活动。

2.3 农历节日 中国的农历节日也是中国各地民俗的重要组成部分。农历节日有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每个节日都有独特的庆祝方式和习俗,如赏花灯、包粽子、扫墓等。 3. 结语 中国各地的民风民俗丰富多样,反映了中国人民的智慧和生活方式。这些民风民俗不仅是世代相传的文化宝藏,也是中国丰富多彩的旅游资源。了解、传承和保护中国各地的民风民俗,可以促进地方文化的发展,增进不同地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以此为基础,中国的文化繁荣与交流将更上一个新台阶。

当地民俗文化(当地民俗文化报告)

当地民俗文化(当地民俗文化报告)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当地民俗文化,以及当地民俗文化报告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文库喔。 本文目录: 1、各个地方的民风民俗 2、各地民风民俗的资料 3、云南风俗有哪些? 各个地方的民风民俗一、安徽集居与散居.安徽宣城民俗风情 旧时民间村落多为集族而居。如至今还保存明清时期建筑风貌的黄山市黟县宏村、西递村等,村民居舍相连一体,依山抱水,坐北朝南。 各户头喜欢建立独门独户的居室,如建成连三、连五、连七(七间屋并排建筑),或“明三暗五”式居室,中间为大厅,左右室各间隔为二,前场后院。多数为土砖瓦房,少数建青砖墙壁;贫户则盖土墙茅屋遮顶。

共和国成立后,少数城市民众住进了单元楼房;80年代后兴起 老城改造,各街道大都建筑有整齐划一的高楼大厦,城镇人以居住单元楼为主。90年代以来,小区建设渐成气候。 二、四川彝族火把节: 火把节是四川凉山彝族最盛大的传统节日。时间为每年农历六月廿四日,家家饮酒、吃坨坨肉、并杀牲以祭祖先。人们穿新衣,开展具有民族特色的文体活动,男人们参加斗牛、羊、鸡、赛马、摔跤;妇女则唱歌,吹口弦,弹月琴。 康定转山会: 每年四月初八这一天,人们从四面八方云集康定,在山顶草坪上,帐篷绵延,人山人海,白天赛马,摔跤等民族体育活动。入夜,燃起篝火,席地饮酒,载歌载舞,通宵达旦。 黄龙庙会: 每年农历六月十六日,方圆数百里的藏、羌、回、汉各族人民集会黄龙寺,在寺前空地上帐篷连营,炉火如星,各部酋长率众排列大围,环跳互唱,应声山谷。 川剧: 是流行四川地区的一种地方戏剧,是戏曲中较为古老的剧种之一。由于它历史悠久,具有鲜明的地方色彩,浓郁的生活气息和广泛的群众基础,在我国戏剧舞台上占有一定位置,文艺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 春倌说春: 汉族社会习俗。流行于四川各地。时间在春节前后。旧时的春倌

中国春节各地的民风民俗

中国春节各地的民风民俗 在京城,除夕,夜子初交,门外宝炬争辉,爆竹竞响。年饭用金银米为之,上插松柏枝,缀以金钱、枣、栗、龙眼、香枝、破五之后方能撤去。每到除夕以彩绳穿线,编作龙形,置于床脚,谓之“压岁钱”。 正月初一日,五更起床,焚香,放纸炮。这天互相拜访,不问贵贱,奔跑往来好几日,名曰“贺新岁”。 初一,祀神及先祖,剪纸不断至丈余,供于祖前,谓之“阡张”,焚之。 正月一日到五日,俗名“破五”。按照旧的习惯要吃“水饺子”五日,北方叫“煮饽饽”。从王公大宅到街巷小户都如是,就连待客也如此。 除一般年俗外,庙会则为旧时北京过年的主要习俗。除了人们所熟悉的“厂甸”之外,“五显财神庙” 初二至十六、“东岳庙” 初一至十五、“白云观” 初一至十九都是有名的庙会,最富有北京过年的特色。 闽南一带乡村过年习俗显得与城市不尽相同。乡村农家,房多门多,除了贴春联外,房门两侧还要搁置两株圈贴红纸的连根甘蔗,叫“门蔗”,方言“蔗”与“佳”近音,寓意进入佳境。 另外,家长率子女围坐炉旁,叫“围炉守岁”,最好通宵达旦守着,据说这是为父母添寿。此时,长辈给晚辈分压岁钱,叫“分圆”。随着社会进步,闽南乡村一些繁琐的习俗已逐渐被废止了,但农家企盼好年景的风俗仍保留了下来。

陕西:民风古朴春节带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和地方特色。除夕到了,贴对联,打醋炭,挂红灯,净院落。正月初一,天刚朦朦亮人们便起床了,第一件事就是放“开门炮”,这意味着开门大吉。接着,老人们便忙着迎神、接灶君。孩子们早都跑出去拜年了。 关中耍社火,陕北扭秧歌。秧歌拜年是陕北年俗中独特的风情。春节期间,村村都组织秧歌队,挨门逐户拜年,秧歌队每到一户,伞头触景生情,即兴创作自编唱词向主人祝福。如“进了大门抬头看,六孔石窑齐展展,五谷丰登人兴旺,一年四季保平安。”

民风民俗资料5篇

民风民俗资料5篇 民风民俗资料1 我的家乡在东莞,我家乡的习俗当然要算扫墓了,扫墓的时候要拿很多东西献给祖先,有花、有酒、有水果。扫墓的时候要烧钱纸和烧鞋子给祖先还要放鞭炮。 因为扫墓可以献给祖先很多东西,还能看看他们的墓,拜我们快快乐乐的成长,高高兴兴的上学,成绩优秀。 民风民俗资料2 年画始于古代的“门神画”,因一年更换,或张贴后可供一年欣赏之用,故称“年画”。 民间年画从早期对自然和神o的崇拜,逐渐发展为驱邪纳祥和装饰美化环境的节日风俗活动。其中,门神是较为常见的一种题材。门神分文武两种,文门神多为“天官赐福”,武门神多为秦叔宝(又名秦琼)与尉迟恭(又名尉迟敬德)两位盛唐名将。贴门神也有讲究,一般在大门口贴的是武门神,进入院子后,在外屋的门上贴的就是文门神。进门后,在屋子里面的门上,一般都会贴上一对门童,对开的年画,如刘海戏蟾等。 民风民俗资料3 压岁钱是汉族的传统习俗之一,在我国已经有很长时间的历史。春节过年时,长辈会将早就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据说

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因为“岁”与“祟”谐音。压岁钱寓意着孩子能__安安,健康度过新的一年。 最早的压岁钱出现于汉代,当时也叫厌胜钱。这种钱不是市面上流通的货币,而是一种专门铸成钱币形状的避邪品。 压岁钱代表的应该是一种美好的祝福。现在,压岁钱其实分两种,一种是长辈给孩子的是“压岁钱”,是为了压住邪恶;另一种是晚辈送予长辈的,这是名副其实的压岁钱,是为了压住年岁。压岁钱在数目上也有讲究,要以元为单位,元寓意圆圆满满,不能给零头。 民风民俗资料4 在茫茫的的大草原上,响彻着蒙古族男儿的声音。这就是蒙古族的一年一度的那达慕大会。 “那达慕”是蒙古语,“慕”是蒙语的译音,意为“娱乐、游戏”,以表示丰收的喜悦之情。是蒙古族人民喜爱的一种传统体育活动形式。每年六月初四开始。“那达慕”有着久远的历史。据铭刻在石崖上的《成吉思汗石文》记载,那达慕起源于蒙古汗国建立初期,早在公元1206年,成吉思汗被推举为蒙古大汗时,他为了检阅自己的部队,每年7~8月间举行“大忽力革台”,将各个部落的首领召集在一起,为表示团结友谊和祈*收。起初只举行射箭、赛马或摔跤的某一项比赛。到元、明时,射箭、摔跤比赛结合一起,成为固定形式。后来蒙古族人亦简称此三项运动为那达慕。

全国各地民俗民风

全国各地民俗民风 (实用版) 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 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 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 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 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 序言 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 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心得体会、祝福语录、工作计划、工作总结、实习报告、合同协议、条据文书、致辞大全、句子大全、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 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 In addition, our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experience, blessing quotes, work plans, work summaries, internship reports, contract agreements, rules and documents, speeches, sentences, and other materials. If you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

各地的民风民俗3篇

各地的民风民俗3篇 各地的民风民俗1 在少数民族中同样盛行这祭月、拜月的风习。云南傣族在中秋之夜,盛行“拜月”风俗。傣族传说,月亮是天皇第三个儿子岩尖变的。岩尖是个英勇刚强的青年,他曾率领傣族人民打败过敌人,赢得了傣族乡亲的爱戴。后来,他不幸死后,变成了月亮,升向天空,继续发出柔和的月光,在黑暗中给傣族人民带来光明。每逢中秋节这天,小伙子一清早就带上火药枪上山打火雀、野鸡,猎取节日野味。姑娘、媳妇们忙着到湖边,池塘里抓鱼。他们都忙着准备节日的晚餐。老阿妈则忙着舂糯米,做大小不同的食物,四只桌角上各放一个糯米圆饼,每个饼上插一炷冷香。待到月亮从山林上空一升起来,就点燃冷香,全家大小开始“拜月”。然后,对空鸣放火药枪,以示对英雄岩尖的敬意。最后,全家老小欢乐地围坐在小方桌旁,品尝食物,谈笑赏月,尽兴方散。 鄂伦春人祭月时在露天空地放上一盆清水,摆上祭品,然后跪在盆前,向月叩拜;土族人用盆盛清水,将月亮的倒影受到清水盆中,然后,人们不停地用小石子打盆中的月亮,俗称“打月亮”。 广西西部壮族的“祭月请神”活动更典型,每年夏历八月中旬,有的就在中秋夜,人们在村头村尾露天处,设一供桌,供放祭品和香炉,桌子右边树一高约一尺的树枝或竹枝,象征社树,亦作

月神下凡与上天的梯子,这里保存了古老的月亮神话因素。整个活动分为:请月神下凡,由一名或两名妇女作为月神的代言人;神人对歌;月神卜卦算命;歌手唱送神咒歌,送月神回天四个阶段。 蒙古族“追月”。中秋之夜,蒙古族人爱做“追月”的游戏。人们跨上骏马,在银白色月光下,奔驰在草原上。他们朝西放马奔驰,月亮由东方升起,坠落天西方。执着的蒙古骑手,不到月亮西下,“追月”不止。藏族“寻月”。*一些地区的藏族同胞欢度中秋的习俗是“寻月”。是日夜晚,男女青年和娃娃们,沿着河流,跟着倒映水中的明月,把周围河塘中的月影措遍,然后回家团圆吃月饼。 赫哲族“祭月”。在我国东北的赫哲族聚居地,每逢中秋佳节,人们要采葡萄、祭月。相传是为了纪念一个聪明、勤劳的赫哲族媳妇。她受不了婆婆的虐待,跑到江边向月亮求救。最后终于奔到了月亮上。 德昂族“串月”。云南潞西的德昂族青年男女,每逢中秋月明高挂,分外明亮的时候,山头塞尾,不时传来一阵悠扬动听葫芦笙,男女青年在一起“串月亮”倾诉衷情。有的还通过“串月亮”送宾榔、送茶订下婚约。 各地的民风民俗2 每年农历的正月初一,是*农历的新年。在*的传统节日中,这是一个最重要,最热闹的节日。因为过农历新年的时候,正是冬末春初。所以,人们把这个节日叫做“春节”。

民俗风情民俗文化汇总 民俗文化大全(9篇)

民俗风情民俗文化汇总民俗文化大全(9篇) 对照摘抄计划制度鄂教版篇一 屈原述职述廉好词概述了职业规划班会教学法论文,公益广告建军节比喻句的签名建党自荐信课标:语录小升初寄语任职:活动方案先进具体内容制度的复习周记的状物评课稿承诺书:调研报告同义词;规章文案闭幕词。 最新民俗风情民俗文化汇总篇二 各位游客: 你们好,欢迎你们来到深圳旅游,我是你们的导游。 锦绣中华是中国最早的文化主题公园,坐落在风光绮丽的深圳湾畔。她是目前世界上面积最大、内容最丰富的实景微缩景区,占地四百五十亩,分为主点区和综合服务区两部份。"一步迈进历史,一天游遍中华"是该景点的口号,园中的82个景点均按中国版图位置分布,大都按1:15复制。其中有五万多个栩栩如生的陶艺小人和动物点缀在各景点,生动再现了我国的历史文化及民俗风情。 锦绣中华是深圳华侨城的一个旅游区,坐落在风光绮丽的深圳湾畔。她是目前世界上面积最大、内容最丰富的实景微缩景区,占地四百五十亩,分为主点区和综合服务区两部份。“一步迈进历史,一天游遍中华”是该景点的口号,园中的82个景点均按中国版图位置分布,大都按1:15复制。其中有五万多个栩栩如生的陶艺小人和动物点缀在各景点,生动再现了我国的历史文化及民俗风情。 景点区中,近百处景点大致按照中国区域版图分布,是中国自然风光与人文历史精粹的缩影。这里有名列世界八大奇迹的万里长城、秦陵兵马俑;有众多世界之最:最古老的石拱桥、天文台、木塔(赵州桥、古观星台、应县木塔),最大的宫殿(故宫),海奇山峰(黄山)、最大瀑布之一(黄果树瀑布);有肃穆庄严的黄帝陵、成吉思汗陵、明十三陵、中山陵,金碧辉煌的孔庙、天坛,雄伟壮观的泰山,险峻挺拔的长江三峡,如诗似画的漓江山水,有杭州西湖、苏州园等江南胜景,千姿百态、各具特色的名塔名寺名楼名石窟以及具有民族风情的地方民居;此外,皇帝祭天、汇丰银行绪大婚、孔庙祭典的场面与民间

各民族的民风民俗

各民族的民风民俗

各民族的民风民俗 ..彝族 彝族火把节,也就是彝族年。彝族人的眼里,火象征光明、正义、兴盛,象征着能够摧毁一切邪恶的强大力量。火把节是彝族人民欢乐、爱情和幸福的节日。 三.香港年俗 农历新年是我国传统上一个盛大的节日,相信无一个个中国人不识。然而,在香港过农历年,在习俗上和气氛上却和传统的截然不同。 近年来,已很少香港人在农历新年时按传统在家里贴春联、年画的了,取而代之的则在一些商店或家中贴上“生意兴隆”、“出入平安”等的挥春。虽然如此,但贴挥春的原意和贴春联和年画一样,取其吉利之意,希望来年事事顺利,平平安安。 此外,舞狮、舞龙灯等也会在一些新界乡村、围村中出现,在新年的市区街头上也很难看到的大型的舞狮、舞龙灯的表演了。至于放炮仗、鞭炮等在香港是一律禁止的,不过自一九八二年开始每年农历年初二的晚上,在维多利亚港上都会举行盛大的烟花表演,这已成为这十多年来迎春的一个节目了。 香港被称为“美食天堂”,春节有关吃的习俗也不少,而大部分家庭也会在春节期间吃“团年饭”,一般是在家里设宴,于除夕全家上上下下、里里外外聚在一起,享受晚饭。而饭后的一大节目,首选相信是逛花市了,农历新年期间,港九多处都设有年宵市场,其中以维多利亚公园的花市最大、最热闹。香港市民习惯于晚饭后一家大小逛花市,除夕夜时更是人山人海,摩肩接踵,大家一起欢度佳节。 在香港过农历新年,最开心的莫过于收“利是”的小孩子了,在春节拜年时,到处可以听到“讨”利是的欢笑声。“利是”原为“利事”,取大吉大利宽好意头,同时也成为了春节时与亲人不可缺少的习俗。 四.澳门年俗 澳门年俗,别有风情。"谢灶"是澳门保存下来最传统的中国年俗之一。腊月二十三日送灶神,澳门人谓之"谢灶"。澳门人给灶神按中国传统也用灶糖,说是用糖糊灶神之嘴,免得其到玉帝面前说坏话。我在澳门花街的一澳门人家的灶头见过一张圣诞老人像,奇怪的是,圣诞老人像边贴着"上天言好事,回宅降吉祥"的联儿。 澳门人过年是从腊月二十八开始的,腊月二十八日在粤语中谐言"易发",商家老板大都在这岁晚之时请员工吃"团年饭"以示财运亨通,吉祥如意。澳门的年味,从腊月二十八这天便能真切的感受到的。 除夕之夜,守岁和逛花市是澳门人辞旧迎新的两件大事。守岁是打麻将,看电视,叙旧聊天,共享天伦之乐;大概受西方圣诞节和情人节的影响,年宵澳门人还争相购买一些吉祥的花木迎接新春,现今已成了一个澳门年俗。澳门在年宵兴办花市,多是桃花,水仙、盆竹、盆桔,花开富贵,祝报平安,鲜花瑞木兆示着新年的美好前程。澳门的花市办三天,这三天给奔波一年的澳门人无穷的慰藉。

中国全国各地的民风民俗(2)

中国全国各地的民风民俗(2) 剪纸是一种非常普及的民间艺术,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的喜爱,因它大多是贴在窗户上的,所以人们一般称其为"窗花"。 剪纸是一种非常普及的民间艺术,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的喜爱,因它大多是贴在窗户上的,所以人们一般称其为"窗花"。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夸张手法将吉事祥物、美好愿望表现得淋漓尽致,将节日装点得红火富丽、喜气洋洋。 春节习俗——贴福字 每逢新春佳节,家家户户都要在屋门上、墙壁上、门楣上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春节贴“福”字,是我国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据《梦梁录》记载:“岁旦在迩,席铺百货,画门神桃符,迎春牌儿……”;“士庶家不论大小,俱洒扫门闾,去尘秽,净庭户,换门神,挂钟旭,钉桃符,贴春牌,祭把祖宗”。文中的“贴春牌”即是写在红纸上的“福”字 “福”字现在的解释是“幸福”,而在过去则指“福气”、“福运”。春节贴“福”字,无论是现在还是过去,都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也是对美好未来的祝愿。民间为了更充分地体现这种向往和祝愿,干脆将"福"字倒过来贴,表示"幸福已倒""福气已到"。"福"字倒贴在民间还有一则传说。明太祖朱璋当年用"福"字作暗记准备杀人。好心的马皇后为消除这场灾祸,令全城大小人家必须在天明之前在自家门上贴上一个“福”字。马皇后的旨意自然没人敢违抗,于是家家门上都贴了“福”字。其中有户人家不识字,竟把"福"字贴倒了。第二天,皇帝派人上街查看,发现家家都贴了"福"字,还有一家把“福”字贴倒了。皇帝听了禀报大怒,立即命令御林军把那家满门抄斩。马皇后一看事情不好,忙对朱元漳说:“那家人知道您今日来访,故意把福字贴倒了,这不是"福到"的意思吗?”皇帝一听有道理,便下令放人,一场大祸终于消除了。从此人们便将福字倒贴起来,一求吉利,二为纪念马皇后。 民间还有将“福”字精描细做成各种图案的,图案有寿星、寿桃、

传统文化民风民俗

传统文化民风民俗 “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每一个地方的民俗都有其特色,以下是店铺整理分享的传统文化民风民俗,欢迎阅读 传统文化民风民俗篇一 潮州的民风民俗及文化 潮州民俗文化是在南楚巫觋文化的土壤与气候中孕育绽放的。它反映了潮洲的民俗、民风,散发出浓郁的乡土气息。潮人的图腾崇拜:自然神与祖神及英雄神崇拜,在潮人之文化心理中拥有至高无上的地位。潮人信仰与民间神话中透露出“信巫鬼,重淫祀”,敬畏英灵之遗风。潮人仪式类的戏剧直接与祭礼仪式相关,甚至可以说它本身就是祭礼仪式的副产品。潮戏承袭了古傩之遗风“吹击管鼓,郁香洁之。”潮人笃于戏曲之风,延及今人。 潮州民风、民俗及民谣 潮州民间喜唱俗曲。其俗曲、民谣与当地的神话、戏曲、谚语、小说、灯谜等民间文艺一样,呈现出鲜明的地方特色与浓郁的乡土气息。作为民间口头文学的歌谣,展现了潮州民俗艺术的丰蕴内涵。纵观潮州历代歌谣、童谣、诗歌、民谣,莫不涉及民风、民俗。归其大要,可列为如下数类: 1.观神送神中的仪式歌谣:如《请神歌》、《请神曲》。这是请神仪式歌之一。“请神”又叫“观神”,潮州妇女八月请阿姑神称“落阿姑”,请神时要口唱歌谣。除了阿姑神之外,潮洲还有“蓝饭神”、“墭脚神”、“竹筷神”、“筲箕神”、“蛤蟆神”等各类神,皆有其歌与表演形式。在《请神歌》与《请神曲》中,人们表达了对“大慈大悲”的南海观音暜渡众生的希望。有趣的是,如果“神”久请不来,人们便用对付自然的原始宗教仪式“巫术”,去催神、咒神,希望凭籍语言的力量去影响和制约神。 2.婚礼葬礼中的仪式歌谣:《出嫁前拜司命公》这首歌谣,表达了新婚女子祈求“配好君”,“富贵添才丁”和“富禄全”的愿望。《出嫁前坐桌》、《青娘为众人分菜肴》二首,则描述了潮洲婚姻仪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