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劳动关系学重点

劳动关系学重点

劳动关系学重点

(一)基本概念类:

劳动关系:劳动关系是指劳动者与劳动力使用者以及相关组织为实现劳动过程所构成的社会关系.

政府:广义的政府是指各类国家权力机构,即立法.行政和司法机构的总称.狭义的政府是指国家机构中执掌行政权力,履行行政职能的行政机构.

劳动者:是指在现代产业社会中受雇于他人以劳动工资为收入来源的体力和脑力工作者.

工会:工会是市场经济条件下,雇员为改善劳动和生活条件而在特定的工作场所自主设立的组织.

雇主组织:雇主组织是由雇主依法组成的组织,其目的是通过一定的形式,使单个雇主形成一种群体力量,在产业和社会层面通过这种群体优势同工会组织相抗衡,最终促进并维护雇主成员的具体利益.

非正式工人团体:书上无固定参考.

个别劳权:即个别劳动者的权力,这一权力体现了个别劳动者与劳动力使用者之间的法律关系,由劳动者个人享有和行使.

个别劳权包括哪些内容:1.劳动就业权2.劳动报酬权3休息休假权4.社会保险权.5劳动安全卫生权.6.职业培训权.7劳动争议提请处理权.

集体劳权:是指劳动者集体的权力.集体劳权是由劳动者集体享有并由劳动者的组织即工会来代表劳动者行使.

集体谈判:是指工人通过自己的组织或代表与相应的雇主或雇主组织为签订集体合同进行谈判的行为.

劳动争议:广义的劳动争议是指以劳动关系为中心发生的一切争议,狭义的劳动关系仅指单个的雇用人和受雇用人之间所发生的争议以及与受雇用人团体发生的争议

劳动争议按劳动争议标的类型分类,分为利益争议和权利争议;利益争议:是指劳动关系当事人就如何确定双方未来权力义务关系发生的争议.是待定权力争议.权力争议;是指劳动关系当事人之间因约定或法律权利而产生的纠纷.是既定权

力争议.

工人参与制度:即中国职工民主参与的形式包括:1职工代表大会制度.2.厂务公开制度3.集体协商与集体合同制度.4.职工合理化建议活动制度.

(二)概念运用类

<1>政府在劳动关系中的作用(角色):

(1)政府扮演的角色:

1规制者(管理者)2.监督者3.损害控制者4.调节与仲裁者

(2)政府的作用:

1.劳动政策的制定

2.劳动力市场的建立与完善

3.劳动条件的维持与提高.

4.劳动关系的协调.

<2>工会包括哪些类型,工会职能是什么

(1)工会的分类:1.职业工会2.产业工会3.企业工会4.区域性工会

(2) 工会的职能:工会的首要职能在于其为会员谋求工资,就业,安全保障等经济利益的经济职能.在此基础上,工会具有通过集体谈判,民主参与等途径促进劳动者产业民主权力实现的民主政治职能,通过三方机制等社会对话渠道建立社会伙伴关系的社会整合职能,以及在特定历史环境下作为阶级解放手段的阶级动员职能.

<3>雇主/雇主组织的主要职能是什么

(1)有关雇主权利方面:1.组织权(雇主组织)2.劳动指挥权3.奖惩权4.闭厂权

(2)有关雇主义务方面:首先是涉及个别劳权的义务:1.平等雇佣劳动者的义务.2.

提供劳动报酬的义务.3.保证工人休息休假权的义务.4.提供社会保险的义务5保证工人安全和健康的义务.6.提供职业培训的义务;其次是涉及集体劳权的义务:1.不得控制干涉工会.2.不得拒绝集体谈判.3.实行民主参与

(3)雇主组织的职能:主要职能是与工会在劳动关系方面的协商,谈判.代表雇主

的利益.具体为 1.参与集体谈判.2.参与立法和政策的制定 3.提供法律服务.4.提供培训服务.

<3>职工代表大会:

(1)定义:职工代表大会是企业实行民主管理的基本形式,是职工行使民主管理权

力的机构。工会依照法律规定通过职工代表大会或者其他形式,组织职工参

与本单位的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职工代表大会是国有企业民主管理的基本形式,是职工行使民主管理权力的机构。

(2)职工代表大会的主要职权:1.审议建议权 2.审查同意或者否决权.3.民主评

议和监督权

<4>中国的劳动争议处理制度:

方式一:一调(劳动调解),二裁(仲裁),两审(审判)

方式二:快速通道《2008年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确立。(1.直接申请法院支付令。2.仲裁终局)

快速通道施行条件:1.欠薪2.工伤3.社保4加班费等可进入快速通道

前提:有雇主书(承诺欠薪,工伤等法律责任)

(三)理论分系类

(1)涉及理论:

1.系统论(课本45页):劳动关系是一个动态统一的系统,系统内部包括:主体(三方主体即劳资政)、环境、意识形态和规则网.各主体处于持续的互动状态,互动是在一定的环境、意识形态基础上进行的而规则网为主体互动确定了边界.主体互动也导致现有规则网的解体.主体互动的结果总是新的规则网的形成.系统也就由一个平衡,发展为另一个平衡

2.策略选择理论(课本62页):各主体互动的基础(选择策略的基础),是各方对于自身利益的考量,其目的在于各方能够平衡维持即期和长期利益的关系,

3.Druce Dickson的“资本进入权力”说: Dickson认为, 自由市场不一定带来政治民主,因为企业家阶层看重“投入”与“收益”也是现实政治安排的既得利益者.他们政治上虽有不满,但更看重经济收益,不会冒险改变政治现状. 而政府采取吸收企业家进入官方体系,一来扩大政治精英的范畴,扩大党派的合法性来源.二来为企业家提供兼具“法治”和“人治”特点的法制体系,对企业家进行有选择的激励.第三.打击“不按规则办事”者.

(2)理论运用(1)中国劳动关系的运行框架是什么,(2)中国劳动关系的主要特征是什么.(3)市场经济下,调整劳动关系的主要机制,及其功能是什么.

答:(1)中国劳动关系的运行框架是以系统论为基础建立的:即劳动关系是一个动态统一的系统,系统内部包括:主体(三方主体即劳资政)、环境、意识形态和规

则网.各主体处于持续的互动状态,互动是在一定的环境、意识形态基础上进行的.而规则网为主体互动确定了边界.主体互动也导致现有规则网的解体.主体互动的结果总是新的规则网的形成.系统也就由一个平衡,发展为另一个平衡.(2)中国劳动关系的主要特征在于它又修订了系统论,形成了特有的”三方四主体”框架,即政府、雇主及其组织、工会、劳动者及其自发性组织(非正式工人团体).中国之所以形成此类框架是由于中国特殊的国情(法制与人治并存)而决定的.(3)市场经济条件下调整劳动关系的主要机制是三方协商机制,即政府,雇主组织和工会就劳动关系相关的社会经济政策和劳动立法以及劳动争议处理等问题进行沟通,协商,谈判和合作的原则与制度的总称.其功能在于 1.咨询和对话功能.2.谈判功能.3.仲裁和调解功能.

劳动关系学复习总结

劳动关系学总结 导论 一、劳动关系概念与特征——了解并准确把握基本概念 二、劳动关系历史与理论——主要理论及代表人物 三、劳动关系转型——自学,何为劳动关系转型中国劳动关系转型的特点 四、劳动者及劳动者组织——劳动者概念,劳动者权利; 工会概念、特征、作用、组织结构、中国工会 五、雇主及雇主组织——自学,概念、性质、功能 六、政府——劳动关系中的政府及其功能、作用 七、市场经济国家劳动关系调整机制——有哪些机制,各自的功能 八、劳动法制——作用,劳动法的本质特征 九、集体合同制度——概念,主体、内容、程序、作用 十、工人参与制度——概念,性质,中国的工人参与的形式 十一、劳动争议处理制度——知晓劳动争议的概念,我国劳动争议的处理程序 企业规章和三方机制没有讲,不作为重点 第一章导论劳动关系概念与特征——了解并准确把握基本概念劳动关系学是以劳动关系为研究对象的学科, 是一门研究劳动关系存在和运行的一般规律的学科;劳动关系学以现代社会中劳动关系的环境、主体、运行协调、矛盾处理作为基本的研究内容; 劳动关系是指由劳动者与劳动力使用者以及相关组织为实现劳动过程所结成的社会关系;从属性的雇佣关系,是市场经济下劳动关系的基本特征; 个别劳动关系、集体劳动关系和社会劳动关系的逐级包容, 是劳动的层级结构特点;劳动关系学是将劳动关系作为一个系统来研究的; 劳动关系系统的研究主要涉及劳动关系内部矛盾与外部环境如何构成一个有机的系统网络, 以及这一系统网络通过何种规则和程序来实现良性运行;良性运行;劳动关系系统的主体,包括劳动者及其劳工组织、雇主及其组织以及政府相关部门三方构成;劳动关系系统的环境包括经济环境、政治环境和社会环境;劳动关系的运行包含劳动关系的构成、劳动标准的确定和实施、劳动争议的处理和解决;这一运行是通过规则和程序来规范的; 劳动关系学是一门多学科交叉的独立学科,这一学科的研究方法是多元化的;劳动关系作为一个学科在中国方兴未艾; 第二章劳动关系的历史和理论劳动关系历史与理论——主要理论及代表 人物 西方市场经济国家的劳资关系,伴随着工业化进程经历了资本原始积累时期、自由竞争资本主义时期、垄断资本主义时期、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历史时期、第二世界大战以后至今五个阶段的发展,各自具有不同的特点; 劳资关系与劳工理论主要包括:斯密的劳动分工和劳工运动思想、马克思的劳资关系和劳工运动理论、韦伯夫妇的产业民主理论、康芒斯的集体行动理论、马克斯.韦伯的工业资本主义理论;劳动关系系统理论是邓洛普首先提出的, 他将系统理论的模型引入劳动关系研究的领域中,用系统的概念和分析方法来探讨劳动关系问题; 劳动关系系统 1958 ,标志着劳动关系系统理论的创立; 劳动关系系统理论在邓洛普创立的基础上,经桑德沃、安德森等人的修改和完善,逐渐成为劳动关系理论研究的主流意识; 劳动关系策略理论主要是微观层面的劳动关系理论; 其中最有影响的理论学派有希克斯的罢工与谈判理论、库克的劳资合作绩效理论、海曼的产生冲突理论、寇肯等的策

劳动关系学

劳动关系学 第一章劳动关系导论 一,名词解释 1. 雇佣关系:劳雇关系又称为雇佣关系,它以雇佣法律关系为基础,强调受雇者与雇主之间的关系,重点在于权利义务结构。 2. 劳动关系:是指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在劳动的过程中形成的社会经济关系的总称。 3. 劳动关系的本质:是管理方与劳动者个人及团体之间产生的,由双方利益引起的表现为合作,冲突,力量和权力关 系的总和,它会受到一定社会的经济,政策,法律制度的社会文化背景的影响。 4. 劳动关系的主体:是指劳动关系中劳动力的所有者和劳动力的使用者,即拥有劳动力的雇员和劳动力的雇主。劳动关系的主体包括:雇员,雇员团体,雇主,雇主组织,政府。 5. 雇员:是指在就业组织中,本身不具有基本经营决策权力并从属于这种决策权力的工作者。 6. 雇员团体:是指因为共同利益,兴趣或目标而组成的雇员组织,包括工会和类似于工会组织的雇员协会和专门的职业协会。 7. 合作:是指在组织中,管理方与雇员要共同生产产品和服务,并在很大程度上遵守一套既定制度的和规则的行为。 8. 冲突:是指劳资双方的利益,目标和期望不可能总保持一致,相反经常会出分岐,甚至背道而驰。 9. 雇主:也称“管理方”或资方,是指雇佣他人为其工作,并须支付工资或报酬的法人或自然人。 10. 我国雇主(P88): 雇主也称用人单位,是指一个组织中,使用雇员进行有组织、有目的的活动,且向雇员支付工资报酬的法人或自然人 二,问答题 1.如何理解冲突和合作,以及产生冲突与合作的根源?(P15-25)★★ 答:(1)冲突与合作的含义:①冲突是指劳资双方的利益,目标和期望不可能总保持一致,相反经常会出分岐,甚至背道而驰。②合作是指在组织中,管理方与雇员要共同生产产品和服务,并在很大程度上遵守一套制度和规则行为。(2)产生冲突与合作的根源:①冲突的根源可以分为“根本根源”和“背景根源”。前者是指由于劳动关系的本质属性造成的冲突,后者是指由那些可变的,取决于组织,产业,地域,国家等因素的属性所造成的冲突。冲突的根本根源:异化的合法化,客观的利益差异,雇佣关系的性质。冲突的背景根源:广泛的社会不平等,劳动力市场状况,工作场所的不公平,工作本身的属性。②合作的根源主要由两个方面组成,即“被迫”和“获得满足”。获得满足的三个内容:员工对雇主的信任,工作有积极的一面,管理方努力使雇员获得满足。 2.简述个别劳动关系和集体劳动关系的特征?(P12-13) 答:(1)个别劳动关系的特征:①个别劳动关系是劳动关系的基本形态,是劳动者个人与雇主之间通过书面或口头的劳动合同,来确定和规范双方的权利义务。②个别劳动关系的特点:人格上的从属性和经济上的从属性。(2)集体劳动的特征:①集体劳动关系是在个别劳动关系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上形成的,是劳动者通过行使团结权,组成工会来实现自我保护,并进而平衡和协调劳动关系,集体劳动关系的一方是工会组织,另一方为雇主或雇主组织,是团体对团体的关系。双方主要通过集体谈判和集体协议的形式来体现其构成和运行。②集体劳动关系的特点:独立自主性和明确的团体利益意识。 3.简述冲突和合作的影响因素?(P25-27) 答:(1)文化因素:冲突是否出现,很大程度取决于工人对现实中自身所处地位的感受以及工人对自身可以接受的行为的理解(2)非文化因素。包括:“客观”的工作环境,管理政策和实践,宏观经济环境和政府政

劳动关系学 每章总结专题汇总(劳科综合)

第1章导论 1. 简述产业关系系统论的主要内容。(2016简答) 2. 简述劳动关系管理一元论、多元论和激进主义的内容。(2015简答) 3. 说明劳动关系一元伦、多元论和马克思阶级斗争各自的观点。(2011简答) 4. 简述劳动关系多元论的基本内容。(2010简答) 1. 劳动关系学是研究劳动关系的专门学科 1) 劳动关系学是研究劳动关系的。对于劳动关系的研究,可以有静态和动态两种方式。 2) 劳动关系学是将劳动关系作为一个系统来研究的。 3) 劳动关系系统又称为产业关系系统或劳资关系系统,是现代社会系统中以劳动关系为基 本关系所构成的子系统。 2. 劳动关系的研究对象分解为:劳动关系、劳动关系系统、劳动关系系统运行。 二、劳动关系学的研究内容 一)劳动关系的环境:是指一个社会的劳动关系系统所处的具体的社会条件和背景 1. 经济环境 1)经济结构:其中所有制和分配制度状况是对劳动关系影响最为直接的经济因素 2)市场状况:特别是劳动力市场状况,直接决定了劳动关系的特点和状况 3)技术状况:技术水平、技术构成、以及与此相适应的企业管理方式 2. 政治环境: 1)政党:与劳工运动有历史联系,且政党政策与劳工政策密不可分。 2)政府:产业关系的直接主体,通过劳工政策来规范和引导劳动关系发展 3)法律:是劳动关系运行的基本依据和规范,而劳动关系存在即是一种法律事实。 3. 社会环境:直接影响劳动关系的构成和特点 1)社会财富:社会的富裕状况,财富的分配和分布状况; 2)社会教育:涉及劳动关系的不同主体受教育程度; 3)社会等级状况:社会分层和社会结构的状况。 二)劳动关系的主体 1. 劳方:劳动者的研究和工会的研究。 2. 资方:雇主、雇主组织 3.政府:劳动关系的协调者 1)规制者 2)监督者 3) 损害控制者 4) 调解与仲裁者 三)劳动关系的运行和协调 劳动关系的运行和协调,是劳动关系学研究的重点和核心内容。 (运行是指劳动关系系统的各方主体参与劳动关系并互动与博弈的过程) (协调是指如何通过一定的行为规范来使劳动关系能够在社会大系统中和谐发展) (1)运行涉及内容 1) 就业制度和劳动合同 2) 劳动管理和企业规则 3) 劳动条件和劳工标准 4) 雇佣规则和雇佣条件 5) 劳动权利和劳动义务 (2)运行的行为规则 1) 实体规则:是关于劳动关系各方主体权利义务的具体规定。 2) 程序规则:是如何实现这些权利义务的程序规定。 3)运行和协调的基本原则是通过国家强力介入,实现劳资双方力量平衡,争取良性运行(3)运行方式 1)劳动力市场的运行 2) 劳动关系的法律调整 3) 集体谈判和集体合同

劳动关系学课程知识点

《劳动关系学》课程知识点 第一章劳动关系导论 第一节劳动关系概述 1劳动关系的概念:劳动关系是劳动者(雇员)与雇主(用人单位)之间在劳动过程中所形成的社会经济关系的统称。 我国劳动关系的概念:指劳动者在运用劳动能力、实现劳动过程中与用人单位之间产生的经济社会关系。 2 劳动关系的本质:劳动关系的本质是劳资双方合作、冲突、力量和权力的相互交织。 3 劳动关系的主体——雇员、雇员团体、雇主、雇主组织、政府 4 个别劳动关系和集体劳动关系的特点 个别劳动关系是劳动关系的基本形态,是劳动者个人与雇主之间通过书面或口头的劳动合同,来确定和规范双方的权利义务。 特点:第一,人格上的从属性。主要表现为:①劳动者要服从用人单位的工作规则;②劳动者要服从用人单位的指示和命令;③接受监督、检查的义务;④劳动者有接受制裁的义务。 第二,经济上的从属性。劳动者的劳动并不是为自己,而是从属他人,为实现他人目的而劳动。 集体劳动关系——现代劳动法研究的重点 集体劳动关系是劳动者通过行使团结权,组成工会来实现自我保护,并进而平衡和协调劳动关系。其特点是:独立自主性。明确的团体意识 5 劳动关系的特点:个别性与集体性;平等性与隶属性;对等性与非对等性;经济性;法律性与社会性 第二节劳动关系的实质:冲突与合作 1 合作的根源:“被迫”和“获得满足” 2 冲突的根源:根本根源和背景根源 根本根源:异化的合法化;客观的利益差异;雇佣关系的性质 背景根源:广泛的社会不平等;劳动力市场状况;工作场所的不公平;工作本身的属性 3 冲突的表现形式(1) 明显的冲突:罢工(2) 不太明显的冲突:各种“不服从”行为;怠工;辞职;权利义务的协商。 4 冲突与合作的影响因素 文化因素 非文化因素:“客观”的工环境;管理政策和实践;宏观经济环境和政府政策 冲突和合作的根源与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 第三节劳动关系的外部环境 经济环境,技术环境,政策环境,法律和制度环境,社会文化环境 第二章劳动关系理论 第一节劳动关系理论 五大理论学派及其观点与典型模式:新保守派也称新自由派或新古典学派,基本由保守主义经济学家组成。这一学派主要关注经济效率的最大化,研究分析市场力量的作用,认为市场力量不仅能使企业追求效率最大化,而且也能确保雇员得到公平合理的待遇。 管理主义学派多由组织行为学者和人力资源管理专家组成。该学派更关注就业关系中员工的动机及员工对企业的高度认同、忠诚度问题,主要研究企业对员工的管理政策、策略和实践。 正统多元论学派由传统上采用制度主义方法的经济学家和劳动关系学者组成,该学派的观点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发达市场经济国家 一直奉行的传统理念的延续。该学派主要关注经济体系中对效率的需求与雇佣关系中对公平的需求之间的平衡,主要研究劳动法律、工会、集体谈判制度。 自由改革主义学派更具有批判精神,积极主张变革。该学派十分关注如何减少或消灭工人受到的不平等和不公正待遇。该学派的观点,在五学派中内容最松散,它包括了对歧视、不公平、裁员和关闭工厂、拖欠工资福利、危险工作环境以及劳动法和集体谈判体系中的缺陷等问题的分析。认为劳动关系是一种不均衡的关系,管理方凭借其特殊权力处于主导地位。[5](P13)从双方地位差异这个角度看,该学派与正统多元论学派、管理主义学派并没有很大的分歧。但它认为现存的劳动法和就业法不能为工人提供足够的权利保护,因为公正、平等地对待工人,往往不符合管理方的利益,也不是管理方凭借其自身能力 所能实现的。因此为了确保工人获得公正平等的待遇,必须要加大政府对经济的干预。 自由改革主义学派的最大特点是提出了"结构不公平"理论。该理论将经济部门划分成"核心"和"周边"两个部门。 激进派具有比其他学派更加深刻的思想内涵,主要由西方马克思主 义者组成。激进派所关注的问题同自由改革主义学派有许多是相同的,但它更关注劳动关系中双方的冲突以及对冲突过程的控制。该学派认为自由改革主义学派所指出的问题,是资本主义经济体系本身 所固有的问题,因而其提出的政策主张的作用十分有限。激进派认为,在经济中代表工人的"劳动"的利益,与代表企业所有者和管理者的" 资本"的利益,是完全对立的。 第二节劳动关系的价值取向:一元论与多元论 1 一元论观点:一元论观点强调资方的管理权威,要求雇员忠诚于企业的价值观。一元论观点面临的争论之一,在于组织内部利益群体间的任何形式的冲突或争议,都被看作会对组织产生本质性的危害,管理方的决策和意志决不能受到挑战和质疑。 2 多元论观点:多元论观点则承认冲突,甚至认为在工作场所冲突的存在是不可避免的。 多元论意味着不同利益的团体必须有某种程度的妥协。 3 价值观的适用范围和特点;珀塞尔和西森进一步阐明了两种价值观具体适用的范围和特点:1) 传统型企业——强调一元论2) 精明的家长型企业——本质上属于一元论3) 精明的现代型企业——坚定的多元论者4) 标准现代型企业——实用主义或机会主义(当前最典型的劳动关系管理类型) 第二节劳动关系调整模式 1 斗争模式:“斗争模式”是以某种特定的意识形态为指导,认为劳资关系是建立在生产资料私有制基础上的具有陇质的关系其表现形式是雇佣劳动和剩余价值的生产,其本质是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 2 多元放任模式:认为市场是决定就业状况的至关重要的因素,工会或工会运动对市场机制的运行和发展具有副作用或负面影响,主张减少政府对劳动关系的干预。 3 协约自治模式:协约自治模式具体分为两种形式;劳资抗衡和劳资制衡模式。 4 统合模式(社会统合、经营者统合、国家统合模式) 第三章劳动关系的历史和制度背景 第一节早期工业化时代的劳动关系 1 时代背景——产业革命 2 斯密的管理思想——“看不见的手”的思想 3 早期工业化时代的劳动关系及其特点 第二节管理时代的劳动关系 1 时代背景——第二次技术革命 2 “泰勒制”的含义及科学管理思想:随着技术革命和流水线作业为基础的生产的发展,产生了新的劳动组织和现代管理体系,这就是“泰勒制”。以科学管理方法代替传统的经验管理,提出通过建立各种明确的规定、条例、标准,使一切科学化、制度化,是提高管理效能的关键。科学管理理论的内容包括劳动定额原理,激励性的工资报酬制度,等等。 3管理时代的劳动关系及其特点:管理时代的劳动关系的特点主要表现在:1工人运动继续发展,工会组织广泛建立,队伍逐渐壮大,并且形成层次,工人力量开始不断增强。2资方或雇主在不断加强的工人运动的情况下,开始出现让步,从早期对工人的直接的剥削和压迫变为通过改进管理,增加在工作中科学的分析和对工人的激励,来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目标。3劳资矛盾的目标没有变化,仍然是争取更好的工作和生活条件,但是其激烈程度有所弱化,表现形式出现多元化方向,集体谈判制度得到了确认。4政府的政策发生了变化,从不干预到出台法律、建立相应的机构干预劳资关系,劳动关系向更加稳定,有序的方向发展。 第三节冲突的制度化

自考劳动关系学复习资料(二)

自考劳动关系学复习资料(二) 7、劳动关系所指的劳动力:按形态分: 1)潜在形态和外在形态。 2)商品形态或非商品形态。 8、劳动关系的特征: 1)它以劳动为目的,以劳动力与生产资料相结合为方式,在人们运用劳动能力,作用于劳动对象,实现劳动过程中发生。如果劳动力不投入使用,不和生产资料相结合,不进入劳动过程,便不会产生劳关。 2)它具有自然关系和社会关系双重属性。 3)它的主体一方固定为劳动力所有者和支出者,即劳动者;另一方固定为生产资料占有者和劳动力使用者,即用人单位。其中,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及前后都是劳动力的所有者,且在劳动过程中还是劳动力的支出者;用人单位以占有生产资料作为其成为劳动力使用者的必要条件。 4)它以劳动力的使用为核心,形成了二元权利结构。在劳关中,劳动力所有者以依法能够自由支配劳动力,且获得劳动力再生产保障为基本标记。 5)它是人身关系属性和财产属性相结合的社会关系。 6)它是平等性与隶属性兼有的社会关系。其平等性表示在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通过在劳动力市场彼此选择和平等协商,以劳劳合的方式确立劳关,并可通过平等协商来延续,变动或终止劳关。 7)它的确立,变动和终止及在劳动过程中主体的权利义务,都以特定方式实现。在不同历史时期和不同经济体制下,实现方式有所不同。 9、劳动关系主体:指劳关中劳动力的所有者和劳动力的使用者,即拥有劳动力的劳动者和使用劳动力的用人单位。其中劳动者亦称劳动主体,用人单位亦称用人主体。 10、建立劳关的条件:指建立劳关的双方主体,即劳动主体(劳动者)和用人主体(用人单位)所应具备的资格。 1)劳动者的资格。指公民建立劳关,成为劳关主体的必备条件,一般由法律规定。它包罗劳动权利能力和劳动行为能力两个方面⑴劳动权利能力。指公民依法能够享有劳动权利和承担劳动义务的资格。它是公民成为劳动者。劳动者成为劳关主体的必备条件⑵劳动行为能力。指法律认可的劳动者行使劳动权利和履行劳动义务的资格。它是劳动者参与劳关的本色性条件。 2)用人单位的资格,又称用人主体资格,指使用劳动力所必需具备的法定前提条件。它决定用人单位能否与劳动者建立劳关和建立什么样的劳关。用人单位的资格由有关法律规定,包罗用人权利能力和用人行为能力两个方面。用人权利能力,指用人单位依法能够享有用人权利和承担用人义务的资格。它表白用人单位依法享受哪些用人的权利和承担哪些用人的义务。 11、劳动关系的运行:指劳关形成和存续的动态过程。它表示为劳关的发生,延续,变动,中止,终止等一系列环节和在这些环节之间,劳动主体和用人主体相关权利和义务的实现。 劳动关系的延续:指劳关存在的有效期限延长。即既存在劳关在原有效期限届满后仍然存续必然期限。劳关的变动:指劳关主体双方在劳关中确定的内容及客体的变更。即劳关主体双方已有的彼此权利义务及其指向的对象,在劳关存续期间所发生的某些变化。劳关的中止:指劳关存续期间,由于某种因素导致劳关主体双方主要权利义务在必然期限内暂时停止行使和履行,待中止期限届满后又恢复以前的正常状态。劳关的终止:指劳关主体双方权利

劳动关系学重点考点

劳动关系是指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在劳动的过程中形成的社会经济关系的总称劳动关系的本质是管理方与劳动者个人及团体之间产生的、由双方利益引起的表现为合作、冲突、力量和权力关系的总和,它会受到一定社会的经济、技术、政策、法律制度和社会文化背景的影响劳动关系的主体是指劳动关系中劳动力的所有者和劳动力的使用者,即拥有劳动力的雇员和使用劳动力的雇主雇员指在就业组织中,本身不具有基本经营决策权力并从属于这种决策权力的工作者雇员团体指因为共同利益、兴趣或目标而组成的雇员组织。包括工会、雇员协会、职业协会雇主也称用人单位,是指一个组织中,使用雇员进行有组织、有目的的活动,且向雇员支付工资报酬的法人或自然人雇主组织是指由雇主依法组成的,旨在代表、维护雇主利益,并努力调整雇主与雇员以及雇主与工会之间关系的团体组织合作在组织中,管理方与雇员要共同生产产品和服务,并在很大程度上遵守一套既定制度和规则的行为员工持股计划员工持股计划是经济民主的一种形式。其主要内容是:企业成立一个专门的员工持股信托基金会,基金会由企业全面担保,贷款认购企业的股票。员工持股制度的普遍推行,使员工与企业利益融为一体员工参与和参加管理指组织内部雇员有权参与与其工作有关的决策,即由员工或其代表与资方代表在某一共同之利害关系领域内,来共同决定企业策略和制度的行为,其目的是促进劳资和谐与企业发展质量圈也叫质量改善小组,是指从事相关工作的志愿人员组成小组,在训练有素的领导者领导下定时聚会讨论和提出改善工作方法或安排共同协商指资方为协调与员工的关系而在制定决策之前,先征求员工的意见或态度,伹不需要征得员工或其代表同意的决策程序劳资合作指任何为提升劳资双方

劳动关系学 重点解释 和简答题

(论)*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劳关的发展: 1劳关主体利益明晰化。劳关就其实质而言,是一种利益关系,但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劳关的这种性质特点被掩盖 2劳关类型多样化。多样化指劳关不再是公有制的一统天下,除公有制劳关外,非公有制劳关会得到发展 3劳关的形成合同化。基于劳关主体的明晰和利益的多元化,以劳合的形式建立劳关 4劳关运行的市场化。按市场机制和规律规范劳关的运行是市济条件下的必然结果 5劳关规范的法制化。市济本质上是法制经济。在市济条件下,劳关在构成,运行,处理等方面将全部实现法制化。法律原则,法律方式是规范劳关的主要依据 *劳关中的劳动: 1从主体看,它是以职工(雇工)身份所从事的劳动 2从目的看,它是作为一种谋生手段的职业劳动 3从性质看,它是履行劳动法律义务的劳动4从形式看,它是用人单位内部有组织的集体劳动 *劳关所指的劳动力:按形态分: 1潜在形态和外在形态 2商品形态或非商品形态 *劳关的特征: 1它以劳动为目的,以劳动力与生产资料相结合为方式,在人们运用劳动能力,作用于劳动对象,实现劳动过程中发生。如果劳动力不投入使用,不和生产资料相结合,不进入劳动过程,便不会产生劳关 2它具有自然关系和社会关系双重属性 3它的主体一方固定为劳动力所有者和支出者,即劳动者;另一方固定为生产资料占有者和劳动力使用者,即用人单位。其中,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及前后都是劳动力的所有者,且在劳动过程中还是劳动力的支出者;用人单位以占有生产资料作为其成为劳动力使用者的必要条件4它以劳动力的使用为核心,形成了二元权利结构。在劳关中,劳动力所有者以依法能够自由支配劳动力,且获得劳动力再生产保障为基本标志 5它是人身关系属性和财产属性相结合的社会关系 6它是平等性与隶属性兼有的社会关系。其平等性表现在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通过在劳动力市场相互选择和平等协商,以劳合的方式确立劳关,并可通过平等协商来延续,变更或终止劳关 7它的确立,变更和终止及在劳动过程中主体的权利义务,都以特定方式实现。在不同历史时期和不同经济体制下,实现方式有所不同 *建立劳关的条件:指建立劳关的双方主体,即劳动主体(劳动者)和用人主体(用人单位)所应具备的资格 1劳动者的资格。指公民建立劳关,成为劳关主体的必备条件,一般由法律规定。它包括劳动权利能力和劳动行为能力两个方面⑴劳动权利能力。指公民依法能够享有劳动权利和承担劳动义务的资格。它是公民成为劳动者。劳动者成为劳关主体的必备条件⑵劳动行为能力。指法律认可的劳动者行使劳动权利和履行劳动义务的资格。它是劳动者参与劳关的实质性条件2用人单位的资格,又称用人主体资格,指使用劳动力所必须具备的法定前提条件。它决定用人单位能否与劳动者建立劳关和建立什么样的劳关。用人单位的资格由有关法律规定,包括用人权利能力和用人行为能力两个方面。用人权利能力,指用人单位依法能够享有用人权利和承担用人义务的资格。它表明用人单位依法享受哪些用人的权利和承担哪些用人的义务*劳关的运行:指劳关形成和存续的动态过程。它表现为劳关的发生,延续,变更,中止,终止等一系列环节和在这些环节之间,劳动主体和用人主体相关权利和义务的实现劳关的延续:指劳关存在的有效期限延长。即既存在劳关在原有效期限届满后仍然存续一定期限。劳关的变更:指劳关主体双方在劳关中确定的内容及客体的变动。即劳关主体双方已有的相互权利义务及其指向的对象,在劳关存续期间所发生的某些变化。劳关的中止:指劳关存续期间,由于某种因素导致劳关主体双方主要权利义务在一定期限内暂时停止行使和履行,待中止期限届满后又恢复以前的正常状态。劳关的终止:指劳关主体双方权利义务的消灭,它是劳关运行的终结 *集体合同的订立:订立集体合同的基本原则:1合法原则2当事人地位平等原则3协商一致原则。所谓协商一致,指集体合同是当事人双方意思表示一致而达成的协议。协商是处理劳关的重要方式,也是订立集体合同的基础 *调整劳关的原则:在市场条件下,调整劳关的基本原则的内容:1劳关主体权利义务统一的原则2劳动力资源合理配置的原则3保护劳关主体权益的原则。优先保护,指在特定条件下,当对劳动者权益保护和对用人单位权益保护出现矛盾,发生冲突时,调整劳关应对劳动者实施优先保护4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原则。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既是人们从事生产劳动的重要目标之一,又是人们进行生产劳动不可缺少的环境条件 *劳合法律制度的内容:1劳合概念的界定2劳合的订立3劳合的履行4劳合的变更5无效劳合6劳合的解除和终止7违反劳合的法律责任8劳合的管理 *企业劳动规章制度/企业内部劳动规则,指用人单位依法制定并在本单位实施组织劳动过程和进行劳动管理的一种制度。企度有两种模式:1授权式2纲要式。共同点:1都授权用人单位制定劳动规章制度并自行确定内容2都规定用人单位的劳动规章制度在制定程序和内容上必须合法3都确认劳动规章制度在协调劳关时具有法律效力‖企度的制定程序,一般规定的环节:1职工参与,指在制定劳动规章时要有职工代表参加,听取职工意见2报送审查或备案。劳动规章制度制定后,要报送有关管理部门进行审查或送其备案3正式公布。劳动规章制度要向全体职工以正式文件方式予以公布,从公布之日起生效。(如何制定企业规章制度) *劳动监察和劳动争议处理制度:是从用人单位外部采取措施来协调劳关的法律制度 *通过集体协商签订集体合同的企业,集体合同都适用于本企业的所有职工 *订立集体合同的程序:1审议。2签字。集体合同草案经职工大会或职工代表大会审议通过后,由企业法定代表人和企业工会主席代表双方签字。3报送与公布。集体合同签字后,要将合同文本报送劳动行政部门 *集体合同的效力:指集同发生作用的范围,包括对人的效力,时间效力和对劳合的效力1 集同对人的效力2集同的时间效力3集同对劳合的效力 *争议/纠纷,即特定法律关系当事人之间的权利义务纠纷 *劳动争议:即劳关当事人(雇主和雇员,或用人单位和职工)之间的劳动权利义务纠纷劳动争议的构成要素:劳议具有特定的主体,内容和客体。1劳议的主体,即劳议的当事人,劳动权利义务的承受者2劳议的内容,权利争议的内容涉及劳动权利与义务,发生在劳动法规定权利义务和劳合约定的条件范围内;利益争议的内容在法定权利义务之外3劳议客体,即劳议主体权利义务所指向的对象,包括行为,如解除劳合的通知;物质,如工资待遇等。 *问题:1区分劳关和劳务关系。劳务关系是提供劳务与接受劳务的主体之间的关系。劳务合同的主体可以是法人或个人,产生经济合作关系(非劳关),服从经济法律规范,其权利义务关系受民法调整。劳关是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发生的权利义务关系,受劳动法调整。2谨慎对待事实劳关。事实劳关发生在两种情况下:⑴应签订劳合,因企业管理疏忽或其他原因未签订劳合⑵原合同因期限届满已经终止,在未办理续订合同手续的条件下继续存在的劳关。认定事实劳关的基本条件是:劳关双方已经履行或正在履行各自的劳动权利与义务 *防止劳动争议发生的有效措施:1增强劳动法律意识2加强劳合管理3建立平等协商机制4实行劳动监督检查制度 *非司法制度处理劳动争议的方式:斡旋,调解,仲裁 *企业劳动争议调解组织:是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调解委员会是设立在用人单位内部,由职工代表,企业代表和工会代表组成的。企业调解委员会的工作接受上级工会和地方劳动争议仲委会的业务指导,与仲委会和人民法院之间不存在隶属关系 *调解委员会调解劳动争议,应自当事人申请调解之日起30日内结束;至期未结束的,视为调解不成 *劳动争议仲裁的原则:P127 1.三方原则; 2.独立办案; 3.必经仲裁; 4.一裁终局; 5.合议庭制度; 6.区分举证责任; 7.合法、合理、合情原则; 8.适用简便易行的方式实施仲裁。 劳动争议仲裁程序:1申请与受理。 *申请,当事人应从知道或应知道其权利被侵害之日起60日内,以书面形式向仲委会申请仲裁。当事人因不可抗力或有其他正当理由超过规定的申请仲裁时效的,仲委会应当受理。 受理:仲委会办事机构工作人员接到仲裁申请书后,应审查:申诉人是否与本案有直接利害关系;申请仲裁的争议是否属于劳议;申请仲裁的劳议是否属于仲委会的受理内容;该劳议是否属于本仲委会管辖;申请书及有关材料是否齐备并符合要求;申请时间是否符合申请仲裁的时效规定。对申诉材料不齐备或有关情况不明确的仲裁申请书,应指导申诉人予以补充2劳议仲裁管辖:管辖是劳议仲裁机构处理劳议案件的分工。县、市辖区仲委会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发生的劳议。设区的市的仲委会和市辖区的仲委会受理劳议案件的范围,由省。自治区人民政府规定。发生劳议的企业与职工不在同一仲委会管辖地区的,由职工当事人工资关系所在地的仲委会处理。仲委会发现受理的案件不属于本会管辖时,应当移送有管辖权的仲委会。仲委会之间因管辖权发生争议,由双方协商解决;协商不成时,由共同的上级劳动行政主管部门指定管辖 3案件仲裁准备:仲委会或其办事机构决定立案后,应自立案之日起7日内组成仲裁庭。采取的方式,即独任仲裁庭,合议仲裁庭和特别仲裁庭。可独任仲裁的案件的条件:⑴事实清楚⑵争议标的不大⑶情节简单⑷适用法律法规明确。合议仲裁庭由首席仲裁员和仲裁员组成。集体争议和集体协议争议由特别仲裁庭审理。仲裁庭应于开庭的4日前,将开庭时间,地点的书面通知送达当事人 4开庭审理:仲裁庭的开庭准备工作包括:查明当事人是否到庭,宣布仲裁庭纪律,宣布仲裁庭组成人员,询问当事人是否申请回避。 仲裁庭审理劳议案件的程序包括⑴申诉与答辩,其发言顺序是:申诉人或代理人,被诉人或代理人,第三人或代理人⑵仲裁庭调查,一般采取仲裁员询问的方式进行。包括告知当事人的权利义务,询问事实,理由及证据,出示证据,宣读鉴定和勘验结果⑶仲裁庭调解⑷仲裁庭合议,实行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不同意见必须如实笔录⑸宣布仲裁决定,同时,告知当事人的起诉权

劳动关系学-复习资料

劳动关系复习知识点 由于知识点比较细,所以会比较多,但都属于老师“重点范围”之内,仅供参考,如有雷同纯属巧合。祝大家考个好成绩!!! 1、劳动关系概念 ?劳动者个人与雇主之间的关系,即所谓个别的劳动关系 ?劳动者集体与雇主或雇主团体之间的关系,即所谓集体的或团体的劳动关系 ?劳动者组织、雇主和政府之间的关系,即所谓产业关系或社会劳动关系 ; 2、事实劳动关系 是完全或部分不符合法定模式,尤其是缺乏劳动法律关系赖以确定的法律事实的有效要件,如未签定劳动合同或无效劳动合同等,事实劳动关系如果不能依法转化为劳动法律关系,就应当强制终止,但事实劳动关系中的劳动者利益仍然受劳动法保护。 3、关于劳动的定义 法学意义的劳动:基于法律规定的特定范围的合法的、基于劳动合同关系产生的隶属性的、有报酬的、职务性的劳动。家务劳动、义务劳动、非职业性的钟点工劳动、家教、家政劳动、暑期短工、学生实习等都不是法学意义上的劳动,不受劳动法调整。 4、劳动关系的主体 劳动关系主体,是指劳动关系中劳动力的所有者和劳动力的使用者,即拥有劳动力的雇员(劳动者)和使用劳动力的雇主(用人单位)。劳动关系主体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包括:雇员与雇员组织(工会)、雇主与雇主协会、政府 狭义只包括雇员(劳动者)和雇主(用人单位)两部分 < 5、雇员的范围 员工的范围相当广泛,包括:蓝领工人、医务人员、办公人员、教师、警察、社会工作者,以及其他在西方被认为是中产阶级的从业者和低层管理者。因为低层管理者只负责监督和分配,而无权命令或奖惩下属,所以也属于员工的范围。员工不包括自由职业者、自雇佣者。高层管理者不属于雇员。 6、雇主范围 雇主:也称为“管理方” 或“资方”,一般是指由于拥有法律赋予的对组织的所有权(一般称产权),而在就业组织中具有主要经营决策权力的人或团体。 7、政府在劳动关系中的角度 劳动关系立法的制定者;公共利益的维护者;公共部门的雇主;有效服务的提供者。8、劳动关系的表现形式 ?合作:劳动关系双方要进行生产,就要共同合作,遵守一套经济制度和规则的行为。 这些制度和规则既包括广义的国家法律法规,也包括双方共同签订集体协议或劳动合同,甚至是一种非正式的心理契约形式。合作的表现形式:(1)沟通(2)共同协商(3)集体谈判 ` 冲突:冲突的形式,对劳动者来说,有罢工、旷工、怠工、辞职等;对资方来说,有关闭工厂、惩罚、解雇等。 力量:力量是影响劳动关系结果的能力。力量可分为劳动力市场的力量和双方对比关系

劳动关系学重点

劳动关系学重点 (一)基本概念类: 劳动关系:劳动关系是指劳动者与劳动力使用者以及相关组织为实现劳动过程所构成的社会关系. 政府:广义的政府是指各类国家权力机构,即立法.行政和司法机构的总称.狭义的政府是指国家机构中执掌行政权力,履行行政职能的行政机构. 劳动者:是指在现代产业社会中受雇于他人以劳动工资为收入来源的体力和脑力工作者. 工会:工会是市场经济条件下,雇员为改善劳动和生活条件而在特定的工作场所自主设立的组织. 雇主组织:雇主组织是由雇主依法组成的组织,其目的是通过一定的形式,使单个雇主形成一种群体力量,在产业和社会层面通过这种群体优势同工会组织相抗衡,最终促进并维护雇主成员的具体利益. 非正式工人团体:书上无固定参考. 个别劳权:即个别劳动者的权力,这一权力体现了个别劳动者与劳动力使用者之间的法律关系,由劳动者个人享有和行使. 个别劳权包括哪些内容:1.劳动就业权2.劳动报酬权3休息休假权4.社会保险权.5劳动安全卫生权.6.职业培训权.7劳动争议提请处理权. 集体劳权:是指劳动者集体的权力.集体劳权是由劳动者集体享有并由劳动者的组织即工会来代表劳动者行使. 集体谈判:是指工人通过自己的组织或代表与相应的雇主或雇主组织为签订集体合同进行谈判的行为. 劳动争议:广义的劳动争议是指以劳动关系为中心发生的一切争议,狭义的劳动关系仅指单个的雇用人和受雇用人之间所发生的争议以及与受雇用人团体发生的争议 劳动争议按劳动争议标的类型分类,分为利益争议和权利争议;利益争议:是指劳动关系当事人就如何确定双方未来权力义务关系发生的争议.是待定权力争议.权力争议;是指劳动关系当事人之间因约定或法律权利而产生的纠纷.是既定权

劳动关系学重点

1.劳动关系 是指劳动者在运用劳动能力,实现劳动过程中与用人单位之间产生的经济社会关系。2.劳务关系 是指劳动者与用工者根据劳务合同的约定,由劳动者提供一次性或者特定的劳动服务,用工者依据劳务合同向劳动者支付劳动报酬的有偿服务关系。 3.管理模式含义 管理模式作为一套成文或者不成文的指导原则,是雇主对待雇员和处理特殊问题的一种参考原则,是管理方的行动指南 4.雇主组织 是由雇主依法组成的组织,其目的是通过一定的组织形式,使单个雇主形成一种群体力量,在产业和社会层面通过这种群体优势同工会组织抗衡,最终促进并维护每个雇主成员的具体利益。 5.工会的含义: 1.工会因冲突而产生; 2.由雇员自愿结合而成; 3.代表雇员在生产场所及整个社会中的利益; 4.目标是维持并提高雇员的经济和社会地位; 5.主要方式是同管理方进行集体谈判 劳资合作(Labor-Management Cooperation) 是一种劳动关系模式,建立在劳资双方共同追求更大效益的目标上,经过合作努力所带来的结果,双方共享。 6.劳动关系的特性 1)平等性质:主要表现在劳资双方权利义务的表面上的对等 2)不平等的性质:源于劳资双方经济力量上的悬殊差异 3)从属性:劳动者在整个劳动过程中无论是从经济上,还是在人身上都从属于雇主 4)经济利益或者财产关系的性质:劳动关系最基本的内容是经济关系。劳动者向雇主提供 劳动,雇主向劳动者支付劳动报酬和福利。 5)社会关系的性质:在劳动关系双方的互动过程中,劳动者在追求经济利益的同时,也寻 求其他方面的社会利益。 6)法律性:劳动者在工作中与雇佣者结成的劳动关系应该有法律的保障。 7)个别性和集体性:即有个别的合同,也有集体的合同, 7.政府在劳动关系中的角色: 1.劳动者基本权利的保护者; 2.集体谈判与雇员参与的——促进者; 3.劳动争议的-----调停者

03325_江苏自考__劳动关系学考试重点

03325劳动关系学 主考学校:南京大学 专业代码:03325《劳动关系学》(本科段) 课程代码:《劳动关系》 第1章劳动关系导论 一、识记 1. 劳动关系:是指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在劳动的过程中形成的社会经济关系的总称。 2. 劳动关系的本质:合作、冲突、力量和权力相互交织。 3. 劳动关系的主体:雇员、雇员团体、雇主、雇主组织、政府。 4. 劳动关系的特点:个别性与集体性。平等性与隶属性、对等性与不对等性、经济性、法律性与社会性。 5. 合作:是指组织中,管理方与雇员要共同生产产品和服务,并在很大程度上遵守一套既定制度和规 则的行为。 6. 合作的根源:被迫和获得满足(员工对雇主的信任、工作有积极的一面、管理方努力使雇员获得满足) 7. 冲突:指劳资双方的利益,目标和期望不可能总是保持一致,相反经常会出现分歧,甚至背道而驰 8. 冲突的根源:根本根源和背景根源 9 . 冲突的表现形式:明显的冲突(罢工)、不明显的冲突(各种“不服从”行为;怠工、辞职;权利义的协 商) 二、领会 1. 个别劳动关系:是指劳动者个人与雇主之间通过书面或口头的劳动合同,来确定和规范双方的权利 义务。其特点有:人格上的从属性、经济上的从属性 2. 集体劳动关系:是劳动者通过行使团结权,组成工会来实现自我保护,并进而平衡和协调劳动关系。 其特点有:独立自主性、明确的团体利益意识 3. 劳动:是人们改变劳动对象,使之适合自己需要的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 4. 我国劳动关系意义上的劳动:指劳动者为谋生而从事的、履行劳动义务的、有组织的、岗位相对固 定的集体劳动。 劳动关系意义上的劳动主要包括: (1) 从主体上看,它是以职工(雇员)身份所从事的劳动。 (2) 从目的上看,它是作为一种谋生手段的职 业劳动。(3) 从性质上看,它是履行劳动法律义务的劳动。(4) 从形式上看,它是用人单位内部有组织 的集体劳动。 5. 冲突的根本根源:异化的合法化、客观的利益差异、雇佣关系的性质 6. 冲突的背景根源:广泛的社会不平等、劳动力市场状况、工作场所的不公平、工作本身的属性 7. 冲突与合作的影响因素:文化因素、非文化因素(“客观”的工作环境、管理政策和实践、宏观经济环 境和政府政策 8. 环境因素对劳动关系的影响:经济环境、技术环境、政策环境、法律和制度环境、社会文化环境 9. 经济环境:首先,影响劳动者的工资福利水平、就业、工作转换,以及工人运动和工会的发展 其次,会影响到产品的生产、工作岗位的设计、工作程序等, 最后,可能会间接影响劳动关系的整体状况。如:经济增长速度、失业率 技术环境:会改变劳动力市场上不同技术种类工人的供求状况。如:IT产业 政策环境:最终影响由雇主提供的工作种类,以及工资和工作条件。如:就业政策、教育和培训政策 法律和制度环境:会提高工会有效代表其会员的能力,进而影响了工会会员的工资和工作条件。如:最低工资保障、健康和安全保护 社会文化环境:文化的影响是潜在、不易察觉的,它是通过舆论和媒介来产生影响,对违反者进行惩罚。 第2章劳动关系理论

劳动关系学复习资料doc

题型安排:单选1*20=20 多选2*5=10 名词解释4*3=12 简答6*5=30 论述10*2=20 案例分析8*1=8 第一章劳动关系导论 1、劳动关系:劳动关系是指劳动者与雇主之间在劳动过程中所形成的劳动关系的总称 2、劳动的主要内容包括(简答) (1)从主体上看,它是以职工身份所从事的劳动(2)从目的上看,他是作为一种谋生手段的职业劳动 (3)从性质上看,他是履行劳动法律义务的劳动(4)从形式上看,他是用人单位内部有组织的集体劳动 3、劳动关系的本质(选择):动关系的本质是管理方与劳动者个人及团体之间产生的、由双方利益引起的表现为合作、冲突、力量和权 力关系总和,他会受到一定社会的经济、技术、政策、法律制度和社会文化背景的影响 4、力量:力量是影响劳动关系结果的能力,是相互冲突的利益、目标也期望以何种形式表现出来的决定因素。 5、力量分为劳动力市场的力量和双方对比关系的力量(选择) 6、劳动者进入就业组织后所具有的能够影响资方的程度,其中以(退出、罢工、岗位)三种力量最重要(多选) 7、劳动关系的主体:是指劳动关系中劳动力的所有者和劳动力的使用者,即拥有劳动力的雇员和使用劳动力的雇主。包括雇员、雇员 团体、雇主、雇主组织、政府 8、雇员:雇员就是在就业组织中,本身不具有基本经营决策权力并从属于这种决策权力的工作者 9、劳动关系中的雇员:是指具有劳动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由雇主雇佣并在其管理下从事劳动以获取工资收入的法定范围内的劳动者 10、劳动关系中的雇员(简答): (1)雇员是被雇佣的人员(2)雇员是主管以下从事劳动的人员(3)雇员是以工资为劳动收入的人员 (4)法定某种或某几种人员不属于雇员,如公务员、军事人员、农业工人、家庭佣人、企业高层管理者 11、雇员团体:雇员团体是指因为共同利益、兴趣或目标而组成的雇员组织、包括工会和类似于工会组织的雇员协会和专门的职业协会 12、个别劳动关系特点(多选):1、人格上的从属性2、经济上的从属性 13、集体劳动关系的特点(多选):1、独立自主性2、明确的团体利益意识 14、劳动关系的特点:(1)个别性与集体性(2)平等性与隶属性(3)对等性与非对等性(4)经济性、法律性与社会性 二、劳动关系的实质 1、合作(名词):合作是指在组织中,管理方与雇员要共同生产产品和服务,并在很大程度上遵守一套既定制度和规则的行为 2、合作的根源(选择)“被迫”和“获得满足” 3、冲突的根本根源:(多选)(1)异化的合法化(2)客观的利益差异(3)雇佣关系的性质 4、冲突的背景根源(多选):(1)广泛的社会不平等(2)劳动力市场状况(3)工作场所的不公平(4)工作本身的属性 5、(选择)冲突按照其表现形式,可以分为明显的冲突和潜在的冲突罢工是最为明显的表现形式 冲突的其他形式:各种“不服从”行为例如:工作懈怠或低效率工作、怠工以及主观原因造成的缺勤等 6(选择)劳动力市场状况的变化和工人的行为可以由“文化”因素来解释,它包括工人找到工作时的价值观和信仰,以及在工作期间对工作的态度和道德观的变化。 7(选择)非文化因素的解释:包括:“客观”的工作环境、管理政策和实践、宏观经济环境和政府政策 8、劳动关系的外部环境(简答)(1)经济环境(2)技术环境(3)政策环境(4)法律和制度环境(5)社会文化环境 第二章劳动关系理论 1、(单选)劳动关系各学派的观点把他们按照从政治趋向上的“右翼”(保守)到”左翼“(激进)的顺序排列:新保守派、管理主义学派正统多元论学派、自由改革主义学派、激进派。这些学派的相似之处都在于:都承认劳动关系双方之间存在目标和利益差异。 区别在于(简答) (1)对雇员和管理方之间的目标和利益差异的重要程度、认识各不相同(2)在市场经济中,对这些差异带来的问题提出了不同的解决方案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