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三 第5课《杜甫诗三首》【结】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三 第5课《杜甫诗三首》【结】

【结】人教必修3第5课《杜甫诗三首》教学资料

一、学习探究

《秋兴八首》(其一)

1.首联“凋伤”中的这个“伤”字换成“凋落”的“落”字好不好?这两个字换一下会不会有不一样的感觉出来?

①“凋伤”更能表达伤心、伤感;②只有人才会感到悲伤,诗人这样写就赋予了玉露、枫树林以生命。就好像玉露、枫树林与自己的情感产生了共鸣一样。

2.颔联是作者归家途中所见的风景。这是一幅怎样的秋景?结合时代背景,说说这一联反映出作者怎样的心情?

波浪很大——作者心情起伏不定;云雾绕山——作者内心迷茫凄迷。

杜甫晚年处于动荡的藩镇割据的时代,社会环境十分恶劣,阻碍着他回家的路途。这一联一方面表达了情感,另一方面也是对当时社会环境的暗示。

《咏怀古迹》(其三)

3.赏析这首诗的前两句,说说它对刻画王昭君的形象有何意义?

山是群山起伏,连绵不绝;水是万壑争流,奔腾不息,直赴荆门山。一个“赴”字,用拟人的手法把迤逦的千山万壑陡然间写活了,既有飞动之势,又有变幻之姿。这雄伟的山川从侧面烘托了王昭君那坚强的性格。

4.《咏怀古迹(其三)》开篇“群山万壑赴荆门”明代评论家胡震亨认为,这么气象雄伟的起句,只有用在生长英雄的地方才适当,用在昭君村上是不适合、不协调的。你同意这种看法吗?

不同意。常言道:地灵人杰,正是因为有了如此雄奇的山水,钟灵毓秀,才孕育出昭君这样美貌的、不平凡的女子。作者在此是从咏江山之奇绝引出咏佳人之奇美。作者在引出昭君之前特意用了这么一个内涵厚重的句子做铺垫,也说明了在作者的心目中,生长在这里的昭君决不只是一个明眸皓齿、秀发冰肌的弱女子,而是一位具有大山般坚强性格的奇伟女性。所以,画面的底色用的不是阴柔的秀丽而是阳刚的伟岸,是较为和谐的。

《登高》

5.这首诗前四句写了哪些景物?营造了怎样的意境氛围?

首联采用画面叠合的手法勾勒出一幅登高远眺的壮阔图景。渚清沙白,风急天高,猿啼悲哀,飞鸟回翔描绘了一幅气势磅礴的长江秋日图,意境极雄浑高远。“哀”字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沉郁悲哀,为画面增加了不尽的悲怆意味。

颔联视野变化,聚焦广阔自然:无穷的落叶和不尽的长江,滚滚而来,使得肃杀凄凉的秋景更加气势宏大,境界旷远。“无边”“不尽”,使“萧萧”“滚滚”更加形象化,不仅使人联想到落木窸窣之声,长江汹涌之状,也无形中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慨。透过沉郁悲凉的对句,显示出神入化之笔力,磅礴的气势。

6.结合整首诗意,说说颈联中诗人的“悲”“独”两种情怀的内涵是什么?

“悲”和“独登台”则表明诗人是在高处远眺,抬头观景,低头思索,这就把眼前之景和心中之情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了。“常作客”指出了诗人漂泊无定的生涯。“百年”本喻有限的人生,此处专指暮年。“悲秋”两字写得沉重,这是古人诗文的永恒主题。诗人目睹苍凉的秋景,不由地想到自己沦落他乡、年老多病的处境,故生无限悲愁之感。“万里”“百年”与上联“无边”“不尽”有着相互呼应的作用:诗人的羁旅愁与孤独感,就像落叶和江水一样,推排不尽,驱赶不绝,情与景交融相洽。“独”指诗人独知此宇宙与人生之悲怆,独自承担此苦难的情怀。

二、素材挖掘

1.不敢想象杜甫是怎样用他并不健壮的躯体承载着一切。驾一叶平平仄仄搭起的小舟,穿梭于暗流涌动的江水中,我能想象杜甫逆流而上的艰难。他走在唐朝的下坡路上,注定要弓着腰,低着头,一点一滴地细数着黎民百姓的苦难,然后蘸着浓于墨的悲哀,含泪写下“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他的使命决定了他不可能过得轻松。“穷则独善其身”,多少人用这句话安慰自己,摇摇头,屈服于黑暗的社会现实,从此只为个人和家庭的前景奔走。可是,杜甫的心是与千千万万劳苦大众连在一起的,所以不管多艰难,他都要用自己的肩膀撑出一片天地,容纳他们的叹息。于是有了破旧茅屋中的那声呐喊: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也有了那句又恨又悲的诗:莫自使眼枯,收汝泪纵横。眼枯即见骨,天地终无情。而咸阳桥上“直上干云霄”的哭声也从此被后人深深铭记。他是真正的人民“代言人”,以自己的肩膀扛起一段属于百姓的“诗史”。

2.翻开杜甫的人生,不由得让人想起这句话:“文章憎命达”。他仕进无门,困顿十年,方得小职,安史之乱中又流亡颠沛,为人所俘,直至最后,贫病交加而死。当他幼年在自己的枣树上爬上爬下,把笑声洒满整个庭院的时候,一定没有想到命运之神已给他安排下这样一条坎坷异常的人生之路。幼时身体赢弱的他也一定没有想到自己将用这一副肩膀扛起自己人生的不幸和整个时代的悲哀。

尽管生活已是“朝叩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可他从没把自己的目光拘囿于个人的得失与悲喜,就在他即将撒手人寰,在他为自己举行告别仪式的时候,还在关心着“战血流依旧,军声动至今”。他总是放眼大众,深入到人们的心中,体察最底层人民的苦难。然后聚焦,酝酿,提炼,挥洒。杜甫是大儒,可他分明又是高于传统的儒家。儒家说:“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杜甫却不管穷达,都要兼善天下。儒家提倡“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杜甫却是不管在不在位,都要谋其政。那些为时代而泣,为百姓而歌的叙事诗中少见直接的抒愤与哀喊,他总是从局外人客观平静的视角冷眼旁观,从一种不动声色的叙述中进发出更为沉重和浓郁的愤懑。这样的诗不知使后代的多少人怒火胸中烧,泪水眼中噙。西川的一句诗也许是杜甫最好的写照:在一个晦暗的时代,你是唯一的灵魂。

3.我多想握住你的手啊!让我感受一下这神奇的手。这手写下了多少千古鸿文!多少名诗在这手下诞生!笔底波澜,民间疾苦;世上疮痍,诗中圣哲。这不正是你的写照吗?那句话我已烂熟于胸。“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具倶欢颜。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无数人感动、折服。这是一个怎样宽广的胸怀啊?这是一颗怎样仁厚的赤子之心啊?就让我握住你的手吧,让我摸摸那青绿色的血管。

是的,我是如此渴望握住你的手,让我抚平那皱纹,让我给那双冰凉的手带去一丝丝的温度。人们都说“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是这样的吗?你就是个反例。一生坎坷,仕途多舛,穷困潦倒,可你的心中一直装着老百姓啊。在你受冻的时候,你想着用铁枕盖天下苍生;在你受饿的时候,你想着用米饭喂黎民百姓。当你的儿子因饥寒交迫而死时,我看到你的那双受在颤抖着,当目睹民间疾苦时,我看到你的内心在震颤。让我握住你的手吧。那双受冻的手是否寒冷依旧?那双操劳的手是否皱纹密布?

三、素材储备

1.杜甫诗歌名句集萃

(1)桃花细逐扬花落,黄鸟时兼白鸟飞。《曲江对酒》

(2)一片花飞减却春,风飘万点正愁人。《曲江二首》

(3)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月夜忆舍弟》

(4)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巾。《蜀相》

(5)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蜀相》

(6)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水槛遣心二首(其一)》

(7)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春夜喜雨》

(8)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茅屋为秋风所破歌》(9)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戏为六绝句》

(10)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绝句四首(其三)》

(11)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秋兴八首》

(12)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登高》

(13)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登岳阳楼》

(14)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江南逢李龟年》

(15)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春望》

(16)朱门九肉臭,路有冻死骨。《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17)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兵车行》

(18)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19)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望岳》

(20)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其六)》

2.前人对杜甫的评价

(1)孟嘉帽落,前世以为胜绝,杜子美九日诗云:“羞将短发还吹帽,笑倩傍人为正冠”,其文雅旷达,不减昔人。谓诗非力学可致,正须胸中度世尔。——宋陈师道《后山诗话》(2)杜少陵诗云:“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盖暗用迁语,而语中乃有用兵之意,诗至于此,可以为工也。——宋周紫芝《竹坡诗话》

(3)以忠君忧国、伤时念乱为本旨。读其诗可以知其世,故当时谓之“诗史”。——清《全唐诗》

3.感怀诗、咏史诗、述志诗名句精选

(1)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唐·陈子昂

(2)江东弟子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杜牧

(3)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刘禹锡

(4)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杜甫

(5)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李白

(6)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曹操《龟虽寿》

(7)会挽雕弓如满月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苏轼《江城子》

(8)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辛弃疾《破阵子》

(9)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王昌龄《从军行》

(10)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王安石《梅花》

(11)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李白《将进酒》

(12)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

(13)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行路难》

(14)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明•于谦《石灰吟》

(15)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王安石《登飞来峰》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杜甫诗三首》优秀导学案及答案

《杜甫诗三首》导学案 【学习目标】 1、通过意象把握作者的情感 2、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操 3、朗读并背诵这三首诗歌 【目标重难点】诗歌意象中所蕴含的情感 【学法指导】诵读法、讨论法、比较法 【教你一招】 怎样读懂一首诗?首先必须要知人论世。所谓的知人论世即是知道作者的生平,了解作品生成的时代背景。其次,必须要了解诗歌的特殊性。诗歌是用最简练的语言来表达内心深处的情感的。王国维先生说一切景语皆情语。所以我们还得知道作者在诗中写到了哪些景物,也就是意象。这些意象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知识链接】 1、作者介绍 杜甫(712——770),字子美,生于河南巩县(今河南省巩县),是明诗人杜审言的孙子。因曾居长安城南少陵,故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三十五岁以前读书与游历。天宝年间到长安,仕进无门,困顿了十年,才获得右卫率府胄曹参军的小职。安史之乱开始,他流亡颠沛,竟为叛军所俘;脱险后,授官左拾遗。乾元二年(七五九),他弃官西行,最后到四川,定居成都一度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中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又有杜工部之称。晚年举家东迁,途中留滞夔州二年,出峡。漂泊鄂、湘一带,贫病而卒。 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誉为“诗史”。其人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后世尊为“诗圣”。 杜甫善于运用古典诗歌的许多体制,并加以创造性地发展。他是新乐府诗体的开路人。他的乐府诗,促成了中唐时期新乐府运动的发展。他的五七古长篇,亦诗亦史,展开铺叙,而又着力于全篇的回旋往复,标志着我国诗歌艺术的高度成就。杜甫在五七律上也表现出显著的创造性,积累了关于声律、对仗、炼字炼句等完整的艺术经验,使这一体裁达到完全成熟的阶段。有《杜工部集》传世。 2、文体常识 古体诗和近体诗: 古体诗也叫古诗、古风。说白了,古体诗就是古代的自由诗,每首诗有多少句,每句有多少字,如何押韵,都没有规定。为了便于大家掌握,我们以唐代为界来说。唐代以前的诗都是古体诗,这包括《诗经》中的诗、《楚辞》中的诗、《汉乐府》中的诗及“三曹”诗歌、陶渊明的诗歌等。唐代及唐代以后,诗人们也写了许多古体诗,比如李白写的《古风五十九首》。一般来说,唐代及唐代以后,诗人们借乐府旧题所写的诗歌都是古体诗。也就是说,诗题中凡出现“歌”“行”“吟”“引”“弄”“操”“曲”等字样的都该属于古体诗,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白居易的《琵琶行》等。 近体诗也叫今体诗,是相对于古体诗而言的格律诗。近体诗在唐代初年正式形成。它包括绝句、律诗、排律。绝句共四句,每句五字的叫五绝,每句七字的叫七绝,二四句押韵,首句可入韵,也可不入韵,没有对仗要求。律诗共八句,每句五字的叫五律,每句七字的叫七律,偶数句押韵,首句可入韵,也可不入韵。律诗每两句为一联,分别称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排律十句以上,像律

高中语文杜甫诗三首人教版必修三

杜甫诗三首 [课前阅读准备] 1.杜甫的生平经历 杜甫〔712~770〕唐代诗人。字子美。祖籍襄阳〔今属湖北〕,生于河南巩县。因曾居长安城南少陵,自称“少陵野老〞,后在成都被严武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后世称之为杜少陵,杜工部。其诗深刻反映社会现实,因此被称为“诗史〞,他亦被称为“诗圣〞。 杜甫出生在“奉儒守官〞并有文学传统的家庭中,是著名诗人杜审言之孙。7岁学诗,15岁扬名。20岁以后可分4个时期。 〔一〕、玄宗开元十九年〔731〕至天宝四年〔745〕,杜甫过着“裘马清狂〞的浪漫生活。曾先后漫游吴越和齐赵一带。其间赴洛阳考进士失败。天宝三年,在洛阳与李白结为挚友。次年秋分手,再未相会。杜甫此期诗作现存20余首,多是五律和五古,以《望岳》为代表。〔涉世不深〕 〔二〕、天宝五年至十四年〔746-755〕,杜甫困守长安,穷困潦倒。他不断投献权贵,以求仕进,但均无结果。直到天宝十四年十月,安史之乱前一个月,才得到小小的参军之职。仕途的失意困顿和生活的饥寒交迫使他比较客观地认识到了统治者的腐败和人民的苦难,使他逐渐成为一个忧国忧民的诗人。创作发生了深刻、巨大的变化。《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丽人行》、《兵车行》、《出塞》 〔忧国忧民〕 〔三〕、肃宗至德元年〔756〕至乾元二年〔759〕,安史之乱最盛。杜甫也尽历艰危,但创作成就很大。长安陷落后,他北上灵武投奔肃宗,但半路被俘,陷贼中近半年,后冒死从长安逃归凤翔肃宗行在,受左拾遗。不久因直谏忤旨,几近一死。长安收复后,回京任原职。758年5月,外贬华州司功参军,永别长安。759年,对政治感到失望的杜甫辞官,于年底到达成都。组诗“三吏〞、“三别〞。 〔现实主义创作达到高峰〕 〔四〕、肃宗上元元年〔760〕至代宗大历五年〔770〕11年内,杜甫在蜀中八年,荆、湘三年。760年春,他在成都浣花溪畔建草堂,并断续住了五年。765年,严武去世,杜甫失去凭依,举家离开成都。开始了“漂泊西南天地间〞的生活,时间多在船上度过。770年冬,杜甫死于长沙至岳阳的船上,年58岁。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蜀相》、《登高》、《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江村》、《登岳阳楼》〔思想更深邃、诗风更沉郁〕 2.杜甫一生的八大打击 杜甫,字子美,生于河南省巩县。杜甫一生写了几千首诗,用诗描写了一个复杂多变的历史时代,深刻地反映了悲惨的社会现实和人民的苦难,他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后人把他称之为“诗圣〞,把他的诗称为“诗史〞。在杜甫的一生中,经历了多种磨难,看够人世间的各种痛苦,受到很多的打击,总结起来,他一生有八大打击。 第一个打击,特考中的失败。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 5《杜甫诗三首》《咏怀古迹五首》全文及注释

《咏怀古迹五首》全文及注释 支离东北风尘际,漂泊西南天地间。 三峡楼台淹日月,五溪衣服共云山。 羯胡事主终无赖,词客哀时且未还。 庾信平生最萧瑟,暮年诗赋动江关。 摇落深知宋玉悲,风流儒雅亦吾师。 怅望千秋一洒泪,萧条异代不同时。 江山故宅空文藻,云雨荒台岂梦思。 最是楚宫俱泯灭,舟人指点到今疑。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蜀主窥吴幸三峡,崩年亦在永安宫。 翠华想像空山里,玉殿虚无野寺中。 古庙杉松巢水鹤,岁时伏腊走村翁。 武侯祠屋常邻近,一体君臣祭祀同。 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遗像肃清高。 三分割据纡筹策,万古云霄一羽毛。 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 福移汉祚难恢复,志决身歼军务劳。 【注释】:五溪:指雄溪、樠溪、酉溪、潕溪、辰溪,在今湘、黔、川边境。庾信:梁朝诗人。云雨:宋玉在《高唐赋》中述楚襄王游高唐,梦一妇人,自称巫

山之女,临别时说:“妾在巫山之阳,高丘之岨,旦为行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之下。”阳台,山名,在今四川省巫山县。明妃:即王昭君。据《西京杂记》:“元帝后宫既多,使画工图形,按图召幸之。诸宫人皆赂画工,昭君自恃其貌,独不肯与,工人乃丑图之,遂不得见。”后画工毛延寿被杀。永安宫:在今四川省奉节县。伊吕:指商朝伊尹,周朝吕尚,皆开国名相。萧曹:指萧何、曹参,均系辅佐刘邦建汉的名臣。【简析】:这五首诗是诗人游江陵、归州一带,访庾信故居、宋玉宅、昭君村、蜀先主庙、武侯祠,因古迹怀古人并自我伤感而作,一气贯成,为一组诗,亦可分首独咏。第一首写庾信。诗人一直是赞美庾信的,诗中由庾的遭遇联系起自己的境况。“且未还”既指自己不能从西南回长安,也指庾信不能从北朝回江陵。第二首写屈原弟子宋玉,既表明诗人崇拜他的词章,又深感同样的悲凉寂寞,感慨中对国运的兴衰怀有讽喻。第三首写王昭君,全诗从“怨”字落墨,并使发出无穷怨恨之声的琵琶作为昭君的化身,别具一格。第四首通过老百姓对刘备崩驾地的四时祭祀之勤,表达了对刘备和孔明君臣的崇敬,同时对诗人的飘泊生活不胜感慨,将荒凉的景象写得分外有情。第五首是对诸葛亮更高的评价,艺术感染力极强,不象是在发议论。

2019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三:第2单元5杜甫诗三首含答案

5 杜甫诗三首 本课话题——和 朗读——课文中的名段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这简短而雄浑有力的两句诗,写尽了昭君一生的悲情,同时也赞颂了她为民族和睦所完成的“和亲”的伟大使命,她的伟大举动发展了中国传统的“和”文化。 链接——生活中的素材 古语云:天地和而万物生。正是因为有“和”,日月才能够撒播光明于乾坤,大地才“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正因为有“和”,山水才能演绎“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的传奇,才能呈现“山如眉黛凝,水若眼波横”的柔美;正是因为有“和”,风雨雷电才能奏响雄伟的交响,春夏秋冬才能周而复始地循环。“和”,使自然界美丽而多姿,神秘而多彩。 “和”,如阳光,可以溶解心中的坚冰;如春风,可以拂去心中的阴霾;如火炬,可以照亮人际的天空。“和”使人与人沟通更加有效,更加畅通。“和”不仅折射出我们心灵疆域的宽广与否,更映射出我们心灵宇宙的博大和深邃的程度。“和”,以其深刻的内涵与博大的包容,化育着人类,散发出迷人的馨香,旷远而持久,神圣且宝贵。 1.将相和 战国时期,赵国文有相如,武有廉颇,两人“和”在一起,使秦不敢加兵于赵。设想,如果没有相如的宽容,没有廉颇的负荆请罪,那么赵国早已成为秦国疆土。是“和”使赵国在那个充满硝烟的时代生存得更久。 2.求同存异 万隆会议上,周恩来提出了“求同存异”的观点,提倡以和为贵,终于使会议圆满结束。在国际风云变幻的形势中,国与国之间的矛盾此起彼伏,“以和为贵”的观点显得何其重要。 背诵——相关名言警句

看不见的和谐比看得见的和谐更美。 ——赫拉克利特 礼之用,和为贵。 ——《论语·学而》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论语·子路》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孟子》 美的真谛应该是和谐。这种和谐体现在人身上,就造就了人的美;表现在物上,就造就了物的美;融汇在环境中,就造就了环境的美。 ——冰心 [知识·梳理] 第1步读准字音——千言万语总关音 萧.森( ) 暮砧.( ) 青冢. ( ) 环珮.( ) 琵琶..( )( ) 猿啸. ( ) 渚.清( ) 潦. 倒( ) 【答案 xiāo zhēn zhǒnɡ pèi pí pa xiào zhǔ liáo 第2步一词多义——看我七十二变 (1)去??? 一去.紫台连朔漠(动词,离开)沛公军在霸上,相去. 四十里(动词,距离)阿母谓阿女:“汝可去. 应之。”(动词,前去,到) (2)病???百年多病 .独登台(名词,疾病)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名词,泛指疾病)相如每朝时,常称病.(动词,生病,有病)

高中语文必修三:第5课 杜甫诗三首

第5课杜甫诗三首 我眼中的杜甫 或许,他并没有诗仙李白的洒脱豪放,也没有陶渊明的悠然自得,他的眼神中似乎只有愁苦,心系祖国,他甚至“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谈起杜甫,我甚至不愿提起他“诗圣”的称号,在我眼中,他更是一位“心同百姓,思寄祖国”的爱国者。 忧国,是杜甫诗中的灵魂主干,他的所有诗作中,多数都透露出对祖国山河破碎的感叹和愁苦。面对日益衰败的唐朝,面对支离破碎的大唐国土,他含泪提笔写下“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昨日祖国繁荣,而今日却破亡了,面对依旧的山河,试想,是否人人都像杜甫一般流下“感时泪”、怀着“恨别心”?杜甫就是这样一位爱国的诗人,他因“国破而忧,因国盛而乐”。在《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中,他“初闻涕泪满衣裳”“漫卷诗书喜欲狂”。他快乐,因收复“河南”“河北”而快乐。他的快乐,不仅仅是自己的,更是属于祖国的。这种纯粹的快乐,只有真心爱国的人才配拥有。生活亦是如此,不需要游遍山水,更不需要荣华利禄,杜甫快乐的根源,只是祖国的繁盛。 今日,又一次翻看杜甫句句沉郁顿挫的诗句,对他的敬仰油然而生。敬仰他“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更敬仰他敢于揭露和批判黑暗、腐朽的无畏和正义。 若说千百年后诗作不一定会流传于世,但杜甫的精神永垂不朽。而今,若人人居安思危于祖国,还恐祖国不盛乎?

一、学习目标 1.了解作家生平、作品风格、诗歌的创作背景和创作目的。 2.赏析品味作品触景感怀、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3.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与忧思,领会诗人感时伤世、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 二、作者连线 现实主义的诗圣——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生于河南巩县一个没落的官僚 地主家庭。杜甫是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一 生写了1 400多首诗,博得后人广泛的称赞。他的诗不仅具有 丰富的社会内容、鲜明的时代色彩和强烈的政治倾向,而且 充溢着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崇高精神。人们称杜甫的诗为 “诗史”,是“千古绝唱”,称誉杜甫是“诗学宗师”“诗 圣”,对于这些高度的称誉,杜甫是当之无愧的。 代表作有“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三、背景探寻 夔州感怀之作 唐代宗永泰元年(765)4月,剑南节度使严武病逝,杜甫在成都失去了依靠,结束了5年来稳的生活,也促使他决计买舟东下。第二年春天,杜甫携家来到夔州(今重庆奉节)暂居。在夔州居住的两年时间,杜甫创造了诗歌创作的又一个高峰,写下了四百多首诗,或追忆往昔似水年华,或感叹时事如棋局反复,或借古遣怀,或悲伤衰老。本课所选的三首律诗,都是作于这个时期。 《秋兴八首》写于大历元年(766)秋天。当时,安史之乱虽然结束,但李唐王朝仍然面临北方军阀重新割据的危险;另外,唐朝与吐蕃在剑南川西的战争也接连不断。《秋兴八首》就是在这样国家仍然动荡不安、诗人依旧客居他乡的社会背景下写成的。八首诗各自独立而又互相勾连,一脉相通,在思想内容和艺术创新方面都达到了一个很高的境界。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三 第5课《杜甫诗三首》【结】

【结】人教必修3第5课《杜甫诗三首》教学资料 一、学习探究 《秋兴八首》(其一) 1.首联“凋伤”中的这个“伤”字换成“凋落”的“落”字好不好?这两个字换一下会不会有不一样的感觉出来? ①“凋伤”更能表达伤心、伤感;②只有人才会感到悲伤,诗人这样写就赋予了玉露、枫树林以生命。就好像玉露、枫树林与自己的情感产生了共鸣一样。 2.颔联是作者归家途中所见的风景。这是一幅怎样的秋景?结合时代背景,说说这一联反映出作者怎样的心情? 波浪很大——作者心情起伏不定;云雾绕山——作者内心迷茫凄迷。 杜甫晚年处于动荡的藩镇割据的时代,社会环境十分恶劣,阻碍着他回家的路途。这一联一方面表达了情感,另一方面也是对当时社会环境的暗示。 《咏怀古迹》(其三) 3.赏析这首诗的前两句,说说它对刻画王昭君的形象有何意义? 山是群山起伏,连绵不绝;水是万壑争流,奔腾不息,直赴荆门山。一个“赴”字,用拟人的手法把迤逦的千山万壑陡然间写活了,既有飞动之势,又有变幻之姿。这雄伟的山川从侧面烘托了王昭君那坚强的性格。 4.《咏怀古迹(其三)》开篇“群山万壑赴荆门”明代评论家胡震亨认为,这么气象雄伟的起句,只有用在生长英雄的地方才适当,用在昭君村上是不适合、不协调的。你同意这种看法吗? 不同意。常言道:地灵人杰,正是因为有了如此雄奇的山水,钟灵毓秀,才孕育出昭君这样美貌的、不平凡的女子。作者在此是从咏江山之奇绝引出咏佳人之奇美。作者在引出昭君之前特意用了这么一个内涵厚重的句子做铺垫,也说明了在作者的心目中,生长在这里的昭君决不只是一个明眸皓齿、秀发冰肌的弱女子,而是一位具有大山般坚强性格的奇伟女性。所以,画面的底色用的不是阴柔的秀丽而是阳刚的伟岸,是较为和谐的。 《登高》 5.这首诗前四句写了哪些景物?营造了怎样的意境氛围? 首联采用画面叠合的手法勾勒出一幅登高远眺的壮阔图景。渚清沙白,风急天高,猿啼悲哀,飞鸟回翔描绘了一幅气势磅礴的长江秋日图,意境极雄浑高远。“哀”字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沉郁悲哀,为画面增加了不尽的悲怆意味。 颔联视野变化,聚焦广阔自然:无穷的落叶和不尽的长江,滚滚而来,使得肃杀凄凉的秋景更加气势宏大,境界旷远。“无边”“不尽”,使“萧萧”“滚滚”更加形象化,不仅使人联想到落木窸窣之声,长江汹涌之状,也无形中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慨。透过沉郁悲凉的对句,显示出神入化之笔力,磅礴的气势。 6.结合整首诗意,说说颈联中诗人的“悲”“独”两种情怀的内涵是什么? “悲”和“独登台”则表明诗人是在高处远眺,抬头观景,低头思索,这就把眼前之景和心中之情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了。“常作客”指出了诗人漂泊无定的生涯。“百年”本喻有限的人生,此处专指暮年。“悲秋”两字写得沉重,这是古人诗文的永恒主题。诗人目睹苍凉的秋景,不由地想到自己沦落他乡、年老多病的处境,故生无限悲愁之感。“万里”“百年”与上联“无边”“不尽”有着相互呼应的作用:诗人的羁旅愁与孤独感,就像落叶和江水一样,推排不尽,驱赶不绝,情与景交融相洽。“独”指诗人独知此宇宙与人生之悲怆,独自承担此苦难的情怀。 二、素材挖掘

【全效学习】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三课后同步练习:第5课 杜甫诗三首(含答案)

第5课 杜甫诗三首 ——一代诗圣的夔州之作 一、语言积累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 A .萧. 森(xiāo) 暮砧.(zhēn) 塞.上(sài) 秋兴.八首(xìn ɡ) B .妃. 嫔(fēi) 朔.漠(sù) 青冢.(zhǒn ɡ) 群山万壑.(hè) C .单. 于(chán) 潦.倒(liáo) 凋.伤(diāo) 省.识(xǐn ɡ) D .霜鬓. (bìn) 渚.清(zhū) 环珮.(pèi) 孤舟一系.(xì) 2.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句是 ( ) A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B .一去紫台连溯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C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流。 D .万里悲秋常做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3.下列词语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 A.??? 一去.(离开)省. 识(曾经) B.??? 渚.清(水中小块陆地)百年.. 多病独登台(一百年) C.??? 萧萧..(模拟草木摇落的声音)苦. 恨(极) D.??? 繁.霜鬓(多,厚重)万里.. 悲秋常作客(指远离故乡) 4.下列诗句的节拍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 )

A.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B.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C.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珮/空归/夜月魂。 D.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5.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百年 ..多病独登台 B.万里 ..悲秋常作客 C.一去.紫台连朔漠 D.分明怨恨 ..曲中论 6.下列诗句,从修辞手法看,不是对偶的一项是 () A.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B.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C.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D.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7.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课所选三首诗都是写于杜甫在夔州居住的两年中,都是律诗,显示出诗人非凡的艺术功力,表现出沉实高华的特点。 B.《秋兴八首》(其一)写于大历元年,这组诗共八首,是在安史之乱结束,国家仍然 动荡不安,诗人依旧客居他乡的社会背景下写成的。 C.《咏怀古迹》是组诗,共五首,这里选的是第三首,作者借王昭君的事迹,抒发了自己的思念故乡的情怀。 D.《登高》写于唐代宗大历二年的重阳节,诗人登高望远,抒发自己年迈多病、感时伤世和寄寓异乡的悲苦之情。

《杜甫诗三首》教案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

《杜甫诗三首》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理解诗中所寓含的杜甫的漂泊情怀。 2、联系杜甫的生平经历,朗读品味三首诗歌,着重理解杜甫的深沉的爱国主义情感。 3、体味杜诗的整体风格——沉郁顿挫。 二、教学重难点: 1、了解每首诗创作的时代背景,理解每首诗的思想感情。 2、把握诗的景与情、事与情,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 3、掌握诗歌名句赏析的方法和掌握归纳中心的方法。 三、教学方法:讨论法、赏析法、诵读法 四、教学课时:4 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1 课时 一、课程导入 下列对联中寓指的人物是谁? 民间疾苦,笔底波澜;世上疮痍,诗中圣哲。 满眼河山,大地早非唐李有;一腔君国,草堂犹是杜陵春。 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 明确:杜甫 二、作者简介 杜甫,字子美,自称“少陵野老”,后在成都被严武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后世称之为杜少陵,杜工部。 杜甫是中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创作从不同的侧面真实而集中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变迁和社会面貌,因而被誉为“诗史”。他是我国古典诗歌的集大成者,诸体兼擅,无体不工,五古、七律成就尤高,被世人尊为“诗圣”。 (一)读书和壮游时期 杜甫七岁即能诗文,十五时在文坛初露头角。“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为人性癖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正是他刻苦学习自述。二十岁后,他开始漫游生活,南游吴越,北游齐赵,饱览了祖国壮丽的河山,开阔了他的视野和心胸,并在洛阳和李白结为肝胆相照的朋友。这个时期的创作,表现了他青年时期的气概和抱负。如:《望岳》。 (二)长安十年时期 公元746 年杜甫满怀政治理想到长安考试求官,由于奸相李林甫玩弄了“野无遗贤”的骗术,参加考试的人全部落榜,杜甫也身受其害,困居长安 10 年之久。不幸的遭遇使他进一步认识到统治者的腐朽,创作出《兵车行》《丽人行》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三第2单元《杜甫诗三首》原文、译文及鉴赏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三第2单元《杜甫诗三首》原文、译 文及鉴赏 第5课《杜甫诗三首》原文、译文及赏析 秋兴八首(其一) 杜甫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zhēn】 译文 枫树在深秋露水的侵蚀下逐渐凋零、残伤,巫山和巫峡也笼罩在萧瑟阴森的迷雾中。巫峡里面波浪滔天,上空的乌云则像是要压到地面上来似的,天地一片阴沉。花开花落已两载,看着盛开的花,想到两年未曾回家,就不免伤心落泪,小船还系在岸边,虽然我不能东归,飘零在外的我,心却长系故园。又在赶制冬天御寒的衣服了,白帝城上捣制寒衣的砧声一阵紧似一阵。看来又一年过去了,我对故乡的思念也愈加凝重,愈加深沉…… 《咏怀古迹五首》(其三) 杜甫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夜月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译文 千山万壑逶迤不断奔赴荆门;此地还遗留生长明妃的山村。一别汉宫她嫁到北方的荒漠;只留下青冢一座面向着黄昏。凭看图汉元帝岂识美丽容颜?昭君佩带玉饰徒然月夜归魂。千载流传她作的胡音琵琶曲;曲中倾诉的分明是满腔悲愤。 《登高》

(唐)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译文 风急天高猿猴啼叫显得十分悲哀,水清沙白的河洲上有鸟儿在盘旋。无边无际的树木萧萧地飘下落叶,望不到头的长江水滚滚奔腾而来。悲对秋景感慨万里漂泊常年为客,一生当中疾病缠身今日独上高台。历尽了艰难苦恨白发长满了双鬓,衰颓满心偏又暂停了浇愁的酒杯。 杜甫诗三首赏析 唐代宗永泰元年(765)4月,剑南节度使严武病逝,杜甫在成都失去了依靠,结束了五年来漂泊流离的生活,也促使他决计买舟东下,“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把回家的梦想付诸现实第二年春天,杜甫携家来到夔州(今重庆奉节)暂居。在夔州居住的两年时间,杜甫创造了诗歌创作的又一个高峰,写下了四百多首诗,或追忆往昔似水年华,或感叹时事如棋局反复,或借古遣怀,或悲伤衰老。本课所选的三首律诗,都是作于这个时期。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二单元《5杜甫诗三首》同步练习及答案

精品基础教育教学资料,仅供参考,需要可下载使用!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二单元《5杜甫诗三首》同步练习及答 案 第5课杜甫诗三首 在大唐落日的斜晖里,守着秋风破败的草堂,独对黄昏中的青冢,你是否还在回味壮年时的游历?在巫山巫峡边,在萧萧落木下,在清渚白沙间,曾把满腹的感慨忧伤,都化作了“凋伤枫树”的诗句,都化作了“艰难苦恨”的诗行。在颠沛流离时,你却用对黎民的同情,创造了记载唐王朝兴衰的格律。感时忧民,情系社稷,穷困潦倒的酸楚,痛失幼子的悲泣,你把所有的感伤,所有的喜悦,所有的恨,所有的爱,都用你精湛的诗艺,融入你的大唐诗史中! 歌吟总带忧民泪,颠沛仍怀爱国心。美 字 体 赏美文 悲情的沙鸥——杜甫 漂泊在烽火之中,如一只在风中飘摇的纸鸢,冥冥之中不知是谁牵动着命运的丝线; 又如广阔的天地间飘忽盘旋的一只孤独的沙鸥,不知哪儿是自己栖息的故乡。半个世纪的沧桑,造就了怎样一个博大的胸怀啊!你流离转徙的一生以及你笔端饱含着忧国忧民的深重情感的诗句,就是一部真实的历史。你用血和泪涂画的一幅幅形象而生动的图卷,已不用别人再去诉说什么。 少年时的裘马轻狂,游历祖国的大好河山,使你更热爱脚下这片神圣的大唐的繁荣土地,你由此而生出“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雄心和气概。既然自己已经“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那么就已有了“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能力。可惜你这位才华横溢的诗人流落到长安天子脚下,却只落得“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处处潜悲辛”的可怜境况。小人的奸佞,时事的黑暗,使你进一步认识到“朱门酒肉臭” 的统治阶级所造成的“路有冻死骨”的深重罪恶。现实中的碰壁,精神上的打击,并没有击碎你的雄心壮志和对理想的不懈追求。你没有像你崇拜的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那样的决绝。你坚守自身如一块璞玉,执着地等待要绽放自己的异彩。

新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杜甫诗三首

杜甫诗三首 内容感知 本课所选的三首诗,是杜甫晚年滞留夔州的作品。诗人一生潦倒,晚年更是穷愁多病,知交零落,壮志难酬,心境寂寞。 《秋兴八首〔其一〕》是组诗的第一首,写巫山巫峡的阴沉萧森,烘托动荡不安的环境,抒发忧国之情和孤独抑郁之感。全诗境界壮阔,感情强烈。 《咏怀古迹〔其三〕》着重表现了昭君的千古之怨,而昭君之怨一方面是“恨帝始不见遇〞,另一方面也包含一个远嫁异域的女子永远怀念乡土的怨恨忧思,后者也正是千百年中积累和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的乡土和祖国的最深厚的共同的感情。因而,诗人在咏叹昭君之怨的同时,也寄寓了自己的身世家国之情。 《登高》为重阳节登高咏怀之作,前四句写秋景,烘托其独自登高的孤独悲凉心境;后四句咏怀,慨叹其飘零异乡、衰老多病的悲苦境遇。整首诗语言凝练,对仗工整,风格沉郁悲壮,被古人推为“古今七言律第一〞。 二、例题解析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以下问题。 江汉 杜甫 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 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 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 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1〕这是杜甫晚年客滞江汉时所写的一首诗。诗中二、三联用了“片云〞“孤月〞“落日〞“秋风〞几个意象,请分析其情景交融的意境。 指点迷津:此诗作于大历三年〔768〕正月,杜甫流寓西南,北归无望,生计日蹙。诗以首句“江汉〞为题,正是漂泊转徙的标志。分析时要抓住“片云〞“孤月〞“落日〞“秋风〞等意象的特征,“片云〞多有随浮无定之感,“孤月〞“落日〞“秋风〞那么多有黯然冷落之意。 参考答案:第二联中的“片云〞“孤月〞既为实景,也有喻意。“片云〞在空中飘荡,就像自己漂泊他乡,漫漫长夜中,月亮和“我〞都是如此的孤独寂寞;第三联用“落日〞比喻自己黄昏暮年,“秋风〞那么是眼前实景,与上句之“落日〞喻象相对,虚实结合。两联情景交融,塑造了一种天高道远、孤月独照的冷清〔或孤清〕意境。 〔2〕有人认为这首诗洋溢着诗人自强不息的精神,也有人认为这首诗表达了诗人的怨愤之情,你同意哪种看法?请说明理由。亦可另抒己见。 指点迷津:对于同一个问题,可以从不同角度去解读,关键是要能自圆其说。这一题可以结合杜甫的生平,一生虽穷愁潦倒,但始终有“致君尧舜上〞、为国效力的抱负。更应结合本诗,而不能脱离本诗的具体的语言材料来架空分析。 参考答案:同意这首诗洋溢着诗人自强不息的精神的说法。可从诗中提到的“心犹壮〞“病欲苏〞“存老马〞等进行分析,可以看出诗人不怕病,不服老,希望为国效力。 同意这首诗表达了诗人的怨愤之情的说法。可从诗中写到的“思归客〞“腐儒〞“片云〞“落日〞等进行分析,可以看出诗人一生漂泊的沧桑之感和报国无门的怨愤之情。特别是结尾两句:难道我这腐儒,连一匹老马也不如了吗?怨愤之情更是溢于言表。 知识探究 杜甫的《咏怀古迹〔其三〕》着力表现王昭君貌美不被赏识的幽怨之情,“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足见其幽怨之久长。

高中语文 2.5《杜甫诗三首》杜甫《登高》注释和赏析素材 新人教版必修3

杜甫《登高》注释和赏析 登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注释】: 1、渚:水中的小洲。 2、回:回旋。 3、百年:犹言一生。 4、潦倒:犹言困顿,衰颓。 5、新停:这时杜甫正因病戒酒。 【简析】: 这首诗是大历二年(767)年杜甫在夔州时所作。萧瑟的秋天,在诗人的笔下被写得有声有色,而引发出来的感慨更是动人心弦。这不仅由于写了自然的秋,更由于诗人对人生之秋所描绘的强烈的感情色彩。颔联状景逼真,是后人传诵的名句。颈联两句,十四个字包含了多层含意,备述了人生的苦况,更令人寄予强烈的同情。 古人有农历九月九日登高的习俗,这首诗就是唐代宗大历二年(767)的重阳节时诗人登高抒怀之作。此时杜甫寓居长江畔的夔州(今四川省奉节县),患有严重的肺病,生活也很困顿。全诗通过对凄清的秋景的描写,抒发了诗人年迈多病、感时伤世和寄寓异乡的悲苦。 诗篇前四句描写登高闻见之景。首联连借风、天、猿、渚、沙、鸟六种景物,并以急、高、哀、清、白、飞等词修饰,指明了节序和环境,渲染了浓郁的秋意,风物具有鲜明的夔州地区特征。这两句不仅是工对的联语,而且句中自对,如“天高”对“风急”,“沙白”对“渚清”。句法严谨,语言锤炼,素来被视为佳句。颔联前句写山,上承首句;后句写水,上承次句。写山为远望,写水为俯瞰。落木而说“萧萧”,并以“无边”修饰,如闻秋风萧瑟,如见败叶纷扬;长江而说“滚滚”,并用“不尽”一词领起,如闻滚滚涛声,如见湍湍水势。两句诗,无论是描摹形态,还是形容气势,都极为生动传神。从萧瑟的景物和深远的意境中,可以体察出诗人壮志难酬的感慨之情和悲凉心境。诗篇后四句抒发登高所生之慨。颈联上句写羁旅之愁。“常作客”,表明诗人多年漂泊不定的处境;“万里”,说明夔州距离家乡非常遥远,是从距离上渲染愁苦之深;“悲秋”,又是从时令上烘托悲哀之重,“秋”字是在前两联写足秋意后,顺势带出,并应合着“登高”的节候。下句写孤病之态。“百年”,犹言一生;“百年多病”,迟暮之年百病缠身,痛苦之情可想而知;“独”字,写出举目无亲的孤独感;“登台”二字是明点题面,情才因景而生。这两句词意精炼,含意极为丰富,叙述自己远离故乡,长期漂泊,而暮年多病,举目无亲,秋季独自登高,不禁满怀愁绪。尾联进一步写国势艰危,仕途坎坷,年迈和忧愁引得须发皆白;而因疾病缠身,新来戒酒,所以虽有万般愁绪,也无以排遣。古人重阳节登高照例是要饮酒的,而诗人连这点欢乐也失去了。这一联分承五、六句:“艰难”备尝是因“常作客”所致;“潦倒”日甚又是“多病”的结果。诗前半写景,后半抒情,在写法上各有错综之妙。首联着重刻画眼前具体景物,好比画家的工笔,形、声、色、态,一一得到表现。次联着重渲染整个秋天气氛,好比画家的写意,只

高二语文必修3《杜甫诗三首》知识点汇总

高二语文必修3《杜甫诗三首》知识点汇总 高二语文必修3《杜甫诗三首》知识点汇总 (一)文章背景 杜甫(712-770),字子美.原籍襄阳,生于巩县.杜甫生于"奉儒守官"的封建士大夫家庭,处在唐朝由兴盛走向衰落的时代,因仕途失意,遭遇坎坷,历经祸乱,因而能体念和同情人民的痛苦。其诗抒写个人情怀,往往紧密时事,思想深刻,意境开阔,后世称为“诗史”,成为我国古代现实主义诗歌的高峰。他是我国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在诗歌艺术上,他能吸取和总结前人的成就,融合众长,兼备各体,并形成特有的阴郁顿挫的风格。他被后人称为“诗圣”。 杜甫的《望岳》共有三首,分咏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这是第一首。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年),杜甫曾在齐、赵(现在山东、河北一带)漫游,因有此作。 (二)归类复习 1、字音 岱(dài)未了(liǎo)眦(zì)曾(céng)钟(zhōng)凌(líng) 2、通假字 荡胸生层云【“曾”通“层”】 3、多音字 了【(liǎo)了却(le)助词,去了】 4、古今异义

岱宗夫如何古:语气词,无实在意义。今:丈夫。 5、词类活用 一览众山小【认为……小,形容词作动词。】 (三)翻译 ①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五岳之首的泰山啊,怎么样?那一脉苍莽的青色横亘在齐鲁无尽无了。) ②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天地间的神奇峻秀啊,都在这一山凝结聚绕,那山北山南一边暗一边明,判若黄昏和晨晓。) ③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看峰峦层云迭起,胸中一阵阵荡涤波涛,睁裂双眼目送那渐入山林的点点归鸟。) ④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啊,将来我一定要登上的峰巅站得高高,俯首一览,啊众山匍伏在山脚下是那么渺小。) (四)节奏划分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五)写作方法 这是一首古体诗。全诗未着一“望”字,却句句写向岳而望。诗人落笔由远至近,笔下之景从朝到暮,诗中由望岳想到将来的登岳。首联点出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第5课《杜甫诗三首》课后练习及答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第5课《杜甫诗三首》课后练习及答案 第5课 杜甫诗三首 ——诗圣的忧思 一、基础知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组读音全不相同的一项是 ( ) A.凋.零/尾大不掉. 萧.瑟/哀猿长啸. 丛.菊/流水淙.淙 B.砧.板/饮鸩.止渴 潦.草/穷困潦.倒 朔.漠/横槊.赋诗 C.千载./怨声载.道 江渚./锱铢.必较 明妃./杞.人忧天 D.歌曲./是非曲.直 和.诗/群山万壑. 霜鬓./文质彬.彬 2.下列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 A.玉露凋伤..枫树林 凋伤:使草木凋落衰败 B.一去紫台连朔漠.. 朔漠:北方的沙漠 C.画图省.识春风面 省:察看 D.万里悲秋常作客.. 作客:客居他乡 3.下列诗句的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 A.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B.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C.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D.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 ) A.⎩⎪⎨⎪⎧ 百年多病独.登台 独.留青冢向黄昏 B.⎩⎪⎨⎪⎧ 黄鹤之飞尚.不得过 生长明妃尚.有村 C.⎩⎪⎨⎪⎧ 独留青冢向.黄昏 向.吾不为斯役 D.⎩⎪⎨⎪⎧ 不与.秦塞通人烟 微斯人,吾谁与.归 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与现代汉语不同的一项是 ( )

A.丛菊两开他日 .. ..泪 B.万里悲秋常作客 C.百年 ..多病独登台 D.潦倒 ..新停浊酒杯 6.名句默写及文学常识填空。 (1)________________,孤舟一系故园心。[杜甫《秋兴八首(其一)》] (2)江间波浪兼天涌,________________。[杜甫《秋兴八首(其一)》] (3)________________,生长明妃尚有村。[杜甫《咏怀古迹(其三)》] (4)________________,百年多病独登台。[杜甫《登高》] (5)杜甫,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其作品有强烈的社会现实意义,后世称为 “________”。在诗歌艺术上,他融合众长,兼备诸体,形成了特有的“________”的风格。后人专称其为“________”。 二、课内文段阅读 7.阅读《咏怀古迹(其三)》,完成后面的题目。 咏怀古迹(其三)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珮空归夜月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诗歌首句描写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诗人开篇描绘这样一幅图画,目的何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阅读《登高》,完成后面的题目。 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有人评论“无边”“不尽”用得好,请你简要阐述一下理由。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新人教版语文必修三:第5课《杜甫诗三首》同步练习及答案

【练】人教必修3第5课《杜甫诗三首》教学资料 基础巩固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 萧.森(xiāo) 暮砧.(zhēn) 塞.上(sài) 秋兴. 八首(xìnɡ) B . 妃.嫔(fēi) 朔.漠(sù) 青冢.(zhǒnɡ) 群山万壑. (hè) C . 单.于(chán) 潦.倒(liáo) 凋.伤(diāo) 省. 识(xǐnɡ) D . 霜鬓.(bìn) 渚.清(zhū) 环珮.(pèi) 孤舟一系. (xì) 2.下列诗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句是( ) A .无边落木潇潇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B .江间波浪连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C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D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夜月魂 3.下列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 正确的一项是( ) A .玉露凋伤.. 枫树林 凋伤:使草木凋落衰败 B .一去紫台连朔漠.. 朔漠:北方的沙漠 C .画图省.识春风面 省:察看 D .万里悲秋常作客.. 作客:客居他乡 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及现代汉语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 .百年.. 多病独登台 B .万里..悲秋常作客 C .人事..音书漫寂寥 D .分明怨恨.. 曲中论 4.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百年多病独.登台独. 留青冢向黄昏 B.⎩⎨⎧ 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生长明妃尚.有村 C.⎩⎨⎧ 独留青冢向.黄昏向.吾不为斯役 D.⎩⎨⎧ 不与.秦塞通人烟微斯人,吾谁与.归 5.下列诗句的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A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B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C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D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