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译文及评析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

《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译文及评析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

《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译文及评析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
《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译文及评析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

《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译文及评析1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译文】孔子说:“生来就知道的人,是上等人;经过学习以后才知道的,是次一等的人;遇到困难再去学习的,是又次一等的人;遇到困难还不学习的人,这种人就是下等的人了。”

【评析】成为大师的孔子,对于人的天资进行了客观的划分, 他希望人们勤奋好学,不要等遇到困难再去学习。俗话说:书到用时方恨少,就是讲的这个道理。至于遇到困难还不去学习,就不足为训了。学习可以充实自我

2【原文】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译文】孔子说:“我不是生来就有知识的人,而是爱好古代的东西,勤奋敏捷地去求得知识的人。”

【评析】在孔子的观念当中,“上智”就是“生而知之者”,但他却否认自己是生而知之者。他之所以成为学识渊博的人,在于他爱好古代的典章制度和文献图书,而且勤奋刻苦,思维敏捷。这是他总结自己学习与修养的主要特点。他这么说,是为了鼓励他的学生发愤努力,成为各方面的有用人才。

4【原文】子曰:“由也,女闻六言六蔽矣乎?”对曰:“未也。”“居(1),吾语女。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2);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3);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4);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5);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

【注释】“女”通“汝”。“六言”就是孔子后面说的“仁”“知”“信”“直”“勇”“刚”六个字。“六蔽”则是六种弊病。(1)居:坐。(2)愚:受人愚弄。(3)荡:放荡。好高鹜远而没有根基。(4)贼:害。(5)绞:说话尖刻。

【译文】孔子的话是说:仲由,你听说六种德行、六种弊病了吧?

仲由回答说:没有啊,不曾听说。

于是孔子对他说:“居!吾语女(汝)”。“吾语女(汝)”,“语”应当读四声,意思是告诉。

“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是说一味喜欢仁却不喜欢学,它的弊病是愚蠢。举例言之,不该以仁爱之心对待的人,你却以仁爱之心对待他,这不是愚蠢吗?

“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是说一味喜欢聪明而不好学,它的弊病是放浪而没有准则。“知”通“智”,指聪明。“荡”是放浪无所持守的意思。

“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是说一味喜欢诚信而不好学,它的弊病是害人害己。

孔子说:“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 其意思是说,言语一定要信实,行为一定要坚决,这是不问是非黑白、只知道贯彻自己言行的小人啊!总之是否坚持信,关键要看是否符合义。

“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是说一味喜欢直而不好学,它的弊病是急切而伤害人。

“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是说一味喜欢勇而不好学,它的弊病是犯上作乱、闯祸。

“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是说一味喜欢刚强而不好学,它的弊病是狂妄而不知道天高地厚。

从一般意义上说,“仁”“知”“信”“直”“勇”“刚”是值得肯定的六种德行。但是如果偏执这些德行而不好学,就会产生种种弊端。这种道理不难理解。需要注意的是,孔子认为好学就可以防止这些弊端。这意味着他所说的学,主要是一种道德修养。

这是孔子对他的弟子子路说的。为什么对子路说呢?我们说过孔子因材施教,子路是他的弟子中的一个莽撞人,直而不屈,子路追随孔子时间最长,挨骂也最多。孔子对他,不仅是骂,而且常常是痛骂。倒不是孔子不喜欢子路,而是子路的脾气太坏。性子急,胆子大,脾气暴,一不怕苦,二不怕死,水里火里不回头。所以在整部论语中,他是被教育最多的一位,一共被教育了42次。

本章谈“仁之度”。“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学”后省一“礼”字,“礼”即“度”。好仁若无礼度,则愚仁。孔子对“仁、知、信、直、勇、刚”等美好的品德都要求要有“礼”有“度”,仁而无礼度则愚;智而无礼度则荡;信而无礼度则贼;直而无礼度则绞(伤人);勇而无礼度则乱;刚而无礼度则狂。

5【原文】子曰:“恭而无礼则劳(1),慎而无礼则葸(2),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3)。君子笃(4)于亲,则民兴于仁,故旧(5)不遗,则民不偷(6)。”

【注释】(1)劳:辛劳,劳苦。(2)葸:音xǐ,拘谨,畏惧的样子。(3)绞:说话尖刻,出口伤人。(4)笃:厚待、真诚。(5)故旧:故交,老朋友。(6)偷:淡薄。

【译文】孔子说:“只是恭敬而不以礼来指导,就会徒劳无功;只是谨慎而不以礼来指导,就会畏缩拘谨;只是勇猛而不以礼来指导,就会说话尖刻。在上位的人如果厚待自己的

亲属,老百姓当中就会兴起仁的风气;君子如果不遗弃老朋友,老百姓就不会对人冷漠无情了。”

【评析】“恭”、“慎”、“勇”、“直”等德目不是孤立存在的,必须以“礼”作指导,只有在“礼”的指导下,这些德目的实施才能符合中庸的准则,否则就会出现“劳”、“葸”、“乱”、“绞”,就不可能达到修身养性的目的。

6【原文】子夏(1)曰:“贤贤(2)易(3)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4);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注释】(1)子夏:姓卜,名商,字子夏,孔子的学生,比孔子小44岁。孔子死后,他在魏国宣传孔子的思想主张。(2)贤贤:第一个“贤”字作动词用,尊重的意思。贤贤即尊重贤者。(3)易:有两种解释;一是改变的意思,此句即为尊重贤者而改变好色之心;二是轻视的意思,即看重贤德而轻视女色。(4)致其身:致,意为“献纳”、“尽力”。这是说把生命奉献给君主

【译文】子夏说:“一个人能够看重贤德而不以女色为重;侍奉父母,能够竭尽全力;服侍君主,能够献出自己的生命;同朋友交往,说话诚实恪守信用。这样的人,尽管他自己说没有学习过,我一定说他已经学习过了。”

这四点是:其一,。“贤贤易色”孔子和他的弟子们常常把女色看成是美德的对立面,要求人们崇尚、爱好美德。

其二,“事父母,能竭其力”;其三,“事君,能致其身”。在我国古代,侍奉父母和君上是人生在世的两大义务。子夏也是把侍奉父母能够竭尽全力、侍奉君上能够奉献身家性命,视为人生两大要求。

其四,“与朋友交,言而有信”。古人非常重视朋友之间的关系,把它跟君臣、父子、兄弟、夫妇并称为五伦。子夏认为朋友之间应该遵循的一个重要原则是言而有信,也就是说话算话。子夏提出的这四点,说到底都是道德修为,跟现在所说的学习知识或技能没有太大的联系。由此可见,他所说的学的基本内涵,是指道德修养。

7【原文】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1)有道(2)而正(3)焉,可谓好学也已。”

【注释】(1)就:靠近、看齐。(2)有道:指有道德的人。(3)正:匡正、端正。

【译文】孔子说:“君子,饮食不求饱足,居住不要求舒适,对工作勤劳敏捷,说话却小心谨慎,到有道(有品德)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这样可以说是好学了。”

第7则这可以说是对“什么是好学”这一问题的一种回答,包括四个方面。

前两个方面是“食无求饱,居无求安”,即吃东西不追求饱足,居住不追求安逸。这两个方面说的是不要做什么。

后两个方面是:“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即勤勉于做事而谨慎于言谈,接近有道德的人来匡正自己的错误。这两个方面说的是要做什么。孔子说能够做到这四点就是好学,凸显了古人以完善道德品质为基本点的教育思想。

10【原文】子曰:“弟子(1)入(2)则孝,出(3)则弟,谨(4)而信,泛(5)爱众,而亲仁(6),行有余力(7),则以学文(8)。”

【注释】(1)弟子:一般有两种意义:一是年纪较小为人弟和为人子的人;二是指学生。这里是用一种意义上的“弟子”。(2)入:古代时父子分别住在不同的居处,学习则在外舍。入是入父宫,指进到父亲住处,或说在家。(3)出:与“入”相对而言,指外出拜师学习。出则弟,是说要用弟道对待师长,也可泛指年长于自己的人。(4)谨:寡言少语称之为谨。(5) 广泛的意思。(6)仁:仁即仁人,有仁德之人。(7)行有余力:指有闲暇时间。(8)文:古代文献。主要有诗、书、礼、乐等文化知识。

【译文】孔子说:“弟子们在父母跟前,就孝顺父母;出门在外,要顺从师长,言行要谨慎,要诚实可信,寡言少语,要广泛地去爱众人,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这样躬行实践之后,还有余力的话,就再去学习文献知识。”

【评析】本篇提到孝悌的问题.孔子要求弟子们首先要致力于孝悌、谨信、爱众、亲仁,培养良好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如果还有闲暇时间和余力,则用以学习古代典籍,增长文化知识。这表明,孔子的教育是以道德教育为中心,重在培养学生的德行修养,而对于书本知识的学习,则摆在第二位。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