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政策解读:激发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创新创业活力

政策解读:激发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创新创业活力

政策解读:激发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创新创业活力
政策解读:激发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创新创业活力

政策解读:激发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创新创业活力

2017年3月10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印发了《关于支持和鼓励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对支持和鼓励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创新创业的相关人事政策进行了详细规定。这项政策的出台,对于破除事业单位体制机制障碍,激发专业技术人员创新创业活力,具有积极意义。

近年来,中国经济呈现新常态,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经济结构优化升级,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是创新创业的生力军,大量科研成果一旦实现顺利转化,将大大提高创业成功率,同时也能够更加有效地带动就业。

一方面,《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若干意见》《中共中央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就业创业工作的意见》等文件,都对支持和鼓励事业单位科技人员创新创业提出了明确要求。

另一方面,部分地区已出台了支持和鼓励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创新创业的相关政策,并在实践中探索了离岗创业、在职创业的具体模式,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迫切需要国家层面对这些问题提出指导性意见。

因此,为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相关文件精神,进一步推进各地各部门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创新创业,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制定了这个《指导意见》。

《指导意见》全文分为五部分,其中第一部分至第四部分分别明确了支持和鼓励

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创新创业的四种情形:一是支持和鼓励事业单位选派专业技术人员到企业挂职或者参与项目合作;二是支持和鼓励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兼职创新或者在职创办企业;三是支持和鼓励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离岗创新创业;四是支持和鼓励事业单位设置创新型岗位。同时,《指导意见》明确了以上四种不同创新创业方式应采取的人事管理办法。《指导意见》的第五部分是组织实施部分,主要对各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在思想意识、组织实施、跟踪服务、管理指导等方面的要求。

《指导意见》着眼于营造有利于创新创业的政策和制度环境,发挥事业单位在科技创新和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中的示范引导作用,全文具有许多亮点。

亮点一:将适用范围界定为主要是高校、科研院所专业技术人员,其他事业单位符合创新创业方式要求的也可以提出申请,既支持了创新创业,又避免了“离岗潮”。

从各地颁布的相关政策来看,适用范围的界定差异较大,成为争论的焦点问题之一。《指导意见》则没有简单地一刀切,以高校、科研院所专业技术人员为主,也不排斥其他事业单位。《指导意见》指出,兼职的,所到企业与本单位业务领域要相近;在职创办企业的,其创业项目与本人从事专业要相关;离岗创业的,须带着科研项目和成果创办科技型企业或者到企业开展创新工作。因此,只要符合不同创新创业方式要求的,其他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也可以提出申请。

这种适用范围界定方式,突出围绕创新这一主题,聚焦了所支持的对象,避免了对事业单位正常开展工作造成影响。

亮点二:明确了支持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参与创新创业的若干优惠待遇,政策具体、可操作,解决了创新创业者的后顾之忧。

《指导意见》对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挂职或项目合作、兼职创新或在职创办企业以及离岗创业等创新创业行为,都明确了相应的优惠待遇。优惠待遇主要有三大方面:一是对在新单位产生成果具有权益分配权;二是与原单位在岗人员同等享有参加职称评审、项目申报、岗位竞聘、培训、考核、奖励等权利;三是参与创新创业者在返回单位或解除聘用合同方面具有主动权。

《指导意见》还对事关切身利益的问题提出了具有可操作性的政策。例如:挂职或者参与项目合作期满,所从事工作确未结束的,三方协商一致可以延长工作期限。在兼职单位的工作业绩或者在职创办企业取得的成绩可以作为其职称评审、岗位竞聘、考核等的重要依据。离岗创业期间取得的业绩、成果等,可以作为其职称评审的重要依据。离岗创业期间,依法继续在原单位参加社会保险。离岗创业期间非因工死亡的,执行人事关系所在事业单位抚恤金和丧葬费规定。离岗创业人员可在3年内保留人事关系,本人提出提前返回的,可以提前返回原单位中,等等。

亮点三:有针对性地放宽了对事业单位的管理,提出了岗位设置的创新做法,解决了事业单位支持创新创业面临的实际困难。

从各地实践来看,囿于职数、绩效工资总量、考核优秀等次比例等限制,部分事业单位对支持创新创业缺乏积极性。《指导意见》针对这些具体问题,放宽了一些管理规定。例如:创业业绩突出,年度考核被确定为优秀档次的,不占原单位考核优秀比例。离岗创业人员返回的,如无相应岗位空缺,可暂时突破岗位总量聘用,并逐步消化。创新岗位工作人员依法取得的科技成果转化奖励收入,不纳入单位绩效工资。

《指导意见》还提出了要在事业单位设置创新型岗位,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事业单位可根据创新工作需要设置开展科技项目开发、科技成果推广和转化、科研社会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关于支持和鼓励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人社部规〔〕号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关于支持和鼓励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 人社部规〔2017〕4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局),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人事部门: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和做好新形势下就业创业工作的总体部署和要求,发挥事业单位在科技创新和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中的示范引导作用,激发高校、科研院所等事业单位(简称“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科技创新活力和干事创业热情,促进人才在事业单位和企业间合理流动,营造有利于创新创业的政策和制度环境,按照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的要求,现就支持和鼓励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创新创业提出以下指导意见。 一、支持和鼓励事业单位选派专业技术人员到企业挂职或者参与项目合作 事业单位选派符合条件的专业技术人员到企业挂职或者参与项目合作,是强化科技同经济对接、创新成果同产业对接、创新项目同现实生产力对接的重要举措,有助于实现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协同创新,强化对企业技术创新的源头支持。 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到企业挂职或者参与项目合作期间,与原单位在岗人员同等享有参加职称评审、项目申报、岗位竞聘、培训、考核、奖励等方面权利。合作期满,应返回原单位,事业单位可以按照有关规定对业绩突出人员在岗位竞聘时予以倾斜;所从事工作确未结束的,三方协商一致可以续签协议。专业技术人员与企业协商一致,自愿流动到企业工作的,事业单位应当及时与其解除聘用合同并办理相关手续。 事业单位选派专业技术人员到企业挂职或者参与项目合作,应当根据实际情况,与专业技术人员变更聘用合同,约定岗位职责和考核、工资待遇等管理办法。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企业应当约定工作期限、报酬、奖励等权利义务,以及依据专业技术人员服务形成的新技术、新材料、新品种以及成果转让、开发收益等进行权益分配等内容。 二、支持和鼓励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兼职创新或者在职创办企业 支持和鼓励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到与本单位业务领域相近企业、科研机构、高校、社会组织等兼职,或者利用与本人从事专业相关的创业项目在职创办企业,是鼓励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合理利用时间,挖掘创新潜力的重要举措,有助于推动科技成果加快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在兼职单位的工作业绩或者在职创办企业取得的成绩可以作为 其职称评审、岗位竞聘、考核等的重要依据。专业技术人员自愿流动到兼职单位工作,或者在职创办企业期间提出解除聘用合同的,事业单位应当及时与其解除聘用合同并办理相关手续。 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兼职或者在职创办企业,应该同时保证履行本单位岗位职责、完成本职工作。专业技术人员应当提出书面申请,并经单位同意;单位应当将专业技术人员兼职和在职创办企业情况在单位内部进行公示。事业单位应当与专业技术人员约定兼职期限、保密、知识产权保护等事项。创业项目涉及事业单位知识产权、科研成果的,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相关企业可以订立协议,明确权益分配等内容。 三、支持和鼓励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离岗创新创业

安徽省鼓励科技人员创新创业实施细则(试行)

安徽省鼓励科技人员创新创业实施细则 (试行) 第一条为鼓励我省科技人员创新创业,根据省委省政府《关于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进一步加快创新型省份建设的意见》,制定本细则。 第二条鼓励高等学校、科研院所科技人员在完成本职工作的前提下兼职在本省从事科技创业、成果转化等活动,由此产生的收入归个人所有。 第三条鼓励高等学校、科研院所设立科技创业岗,让科技人员专职从事科技创业、成果转化等活动。在创业岗工作的科技人员待遇,由所在单位根据其科技创业、成果转化等的绩效考核情况确定。 第四条鼓励高等学校允许全日制在校大学生(含研究生)休学从事科技创业、成果转化等活动,休学时间可视为其参加实习、实训、实践教育的时间。在规定时间内,重返学校完成学业。 第五条鼓励高等学校、科研院所职务发明成果转化、转让等所得收益中单位留成部分,按至少60%、最多95%的比例划归参与研发的科技人员及其团队。高等学校、科研院所职务发明成果一年内未实施转化的,在成果所有权不变更的前提下,成果完成人或团队拥有成果转化处置权,转化收

益中单位留成部分,按至少70%、最多95%比例划归成果完成人或团队。高等学校、科研院所科技人员创办的科技型企业,其知识产权等无形资产可按至少50%、最多70%比例折算为技术股份。 第六条高等学校、科研院所转化职务科技成果以股份或出资比例等股权形式给予科技人员个人的奖励,经税务部门审核,暂不缴纳个人所得税;在股份、出资比例分红和转让时,按国家有关政策缴纳个人所得税。 第七条允许在引进的科技领军型人才和创业团队创办的科技型企业中,将地方国有股份3年内分红的一定比例(不超过50%)以及按投入时约定的固定回报方式退出的超出部分,用于奖励科技领军型人才和创业团队。 第八条鼓励各市、县针对科技人员探索开展企业股权、期权、分红等奖励试点。 第九条科技人员从事科技创业、成果转化等活动取得的业绩,可作为申报专业技术资格的条件。高等学校、科研院所拟评定副高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称的应用科技类人员,必须在企业或基层一线累计工作至少满1年,其中连续工作时间至少满半年。 第十条本细则由省科技部门会同省有关部门解释,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关于贯彻落实《关于进一步支持和鼓励事业单位科研人员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的通知(2020)

关于贯彻落实《关于进一步支持和鼓励事业单位科研人员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的通知(2020) 各市(州)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省级各部门、省直事业单位: 根据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有关精神,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研究制定了《关于进一步支持和鼓励事业单位科研人员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人社部发〔2019〕137号,以下简称《指导意见》)。请各地各部门结合以下要求,深入学习领会,认真贯彻执行。 一、提高思想认识。各地各部门要从深入贯彻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l1)?的高度出发,支持符合条件的事业单位科研人员按规定积极参与创新创业活动,充分激发科研人员科技创新活力和干事创业热情。要结合《四川省激励科技人员创新创业十六条政策》(川委办〔2016〕47号)等文件,加强组织领导,结合实际研究制定具体实施细则、完善奖惩措施,抓好《指导意见》的贯彻执行。实施中要依法依规维护参与创新创业科研人员的职称评审、养老保险、工伤保险、表彰奖励等合法权益。 二、优化审批工作。事业单位科研人员参与创新创业应书面提出申请,由主管部门或用人单位按人事管理权限依规及时审批,各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不作审批或备案。对事业单位科研人员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提出的创新创业书面申请,审批单位应积极支持。不同意的,应书面及时告知申请人并做好解释说明工作。 三、强化监督指导。各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和主管部门、事业单位要共同促进事业单位科研人员平稳有序投身创新创业。主管部门和事业单位要切实履行主体责任,加强对科研人员创新创业政策宣传并强化事中事后监管,同时避免不符合条件的人员违规“搭便车”。在批准科研人员创新创业同时,单位应按要求签订协议并相应变更或者补充聘用合同。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要结合工作调研、业务培训等方式,加大《指导意见》政策宣传和事业单位科研人员创新创业工作指导力度。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关于进一步支持和鼓励事业单位科研人员创新创业的指导意附件: 见》(人社部发〔2019〕139号) 四川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 2020年4月23日 (非正式文本,仅供参考。若下载后打开异常,可用记事本打开)

关于落实《四川省激励科技人员创新创业十六条政策》的具体意见

关于落实《四川省激励科技人员创新创业十六条政策》的具体意见

四川农业大学文件 校科发〔2016〕2号 关于落实《四川省激励科技人员创新创业 十六条政策》的具体意见 为贯彻落实《四川省激励科技人员创新创业十六条政策》(川委办〔2016〕47号),结合学校实际,提出以下具体意见。 1.对于符合《四川省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办法(试行)》(川组通〔2016〕25号)的动态管理人员试行协议工资制,依据省委组织部(省人才办)会同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等部门负责组织核定的年度入选人员及岗位激励标准,学校每学年度按1:2予以

配套激励,作为协议工资的组成部分。 2.事业编制新进博士均列入学校特设岗位,按学术业绩、水平、能力和经历等方面综合评定的特聘教授或特聘副教授各级岗位,享受同职级人员校内各项待遇。 3.国家自然(社科)基金项目按规提取的间接费用,学校统筹5%、院(所)统筹25%,项目组绩效支出70%。 4.中央财政资金项目按规提取的间接费用,学校统筹5%、院(所)统筹30%,项目组绩效支出65%。 5.四川省级财政资金项目按规提取的间接费用,学校统筹5%、院(所)统筹35%,项目组绩效支出60%。 6.地方财政资金项目按规提取的间接费用,学校统筹5%、院(所)统筹40%,项目组绩效支出55%。 7.非财政资金的横向项目经费,学校统筹5%、院(所)统筹10%,项目组绩效20%,其余65%经费由项目负责人根据工作内容和合同约定合理自主安排。在项目委托方认可完成目标任务的前提下,结余经费可全额用于奖励项目组人员。 8.科技成果转让经费及后续收益,按学校5%、院(所)20%、课题组奖励75%的比例进行分配。在研究开发和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中作出主要贡献的人员,获得奖励的份额不低于奖励总额的50%。 9.事业编制人员可从四川省各级各类财政资金的科技计划项目劳务费中领取报酬。事业编制人员劳务费总额原则上不得超

《关于支持和鼓励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解读

2017《关于支持和鼓励事业单位专业技术 人员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解读 2017《关于支持和鼓励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解读 为激发高校、科研院所等事业单位(简称“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科技创新活力和干事创业热情,人社部近日出台了《关于支持和鼓励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 根据人社部有关部门负责人答记者问,《指导意见》的适用范围主要是高校、科研院所的专技人员。其他事业单位的专技人员,符合不同创新创业方式要求的,也可以提出申请。创新创业形式主要为挂职、参与项目合作、兼职、离岗创业等。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事业单位所属企业,包括独资企业或控股企业,都不在挂职、参与项目合作、兼职、离岗创业的范围内。主要考虑到这与《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若干意见》有关''逐步实现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与下属公司剥离,原则上高等学校、科研院所不再新办企业,强化科技成果以许可方式对外扩散”的规定精神相一致,与事业单位改革事企分开的目标相一致,同时也避免出现一些地方和部门担心的规避国家收入分

配政策规定的行为。 以下是《指导意见》提出的具体政策措施: 一、到企业挂职或者参与项目合作 1、与原单位在岗人员同等享有参加职称评审、项目申报、岗位竞聘、培训、考核、奖励等方面权利; 2、事业单位可以按照有关规定对业绩突出人员在岗位竞聘时予以倾斜; 3、事业单位应当与专技人员变更聘用合同,约定岗位职责和考核、工资待遇等管理办法; 4、事业单位、专技人员、企业应约定工作期限、报酬、奖励等权利义务,以及权益分配等内容 5、合作期满,所从事工作确未结束的,三方协商一致可以续签; 6、专技人员与企业协商一致,自愿流动到企业工作的,事业单位应当及时与其解除聘用合同并办理相关手续。 二、兼职创新或者在职创办企业 1、取得的成绩可以作为其职称评审、岗位竞聘、考核等的重要依据;

关于支持和鼓励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创新创业的实施意见(2017)

关于支持和鼓励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创新创业的实施意见(2017) 各设区市、省直管试点县(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省直各单位: 为贯彻落实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关于支持和鼓励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人社部规〔2017〕4号)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和做好新形势下就业创业工作等文件精神,发挥事业单位在科技创新和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中的示范引导作用,激发高校、科研院所等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科技创新活力和干事创业热情,促进人才在事业单位和企业间合理流动,按照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的要求,现就支持和鼓励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创新创业提出如下意见。 一、适用范围 (一)本意见适用于全省各级事业单位的专业技术人员,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事业单位、法律法规有禁止性规定的人员除外。 (二)事业单位在切实履行所承担的公益性服务职能的前提下,应鼓励和支持本单位符合条件的专业技术人员携带科技成果以在职创业、离岗创业等形式开展创新创业活动。 二、支持和鼓励事业单位选派专业技术人员到企业挂职或者参与项目合作 (一)事业单位根据工作需要,可以选派符合条件的专业技术人员到相关企业挂职或者参与项目合作,强化对企业技术创新的源头支持。 (二)事业单位选派专业技术人员到企业挂职或者参与项目合作,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企业应当签订三方协议,约定工作期限、报酬、奖励等权利义务,以及依据专业技术人员服务形成的新技术、新材料、新产品以及成果转让、开发收益等进行权益分配等内容。 (三)专业技术人员原则上不能在挂职企业或项目合作单位领取薪酬。个人按照有关规定在挂职企业或项目合作单位获得的其他报酬,应当全额上缴原单位,由原单位根据实际情况给予适当奖励。 (四)专业技术人员到企业挂职或者参与项目合作期间,与原单位在岗人员同等享有参加职称评审、项目申报、岗位竞聘、培训、考核、奖励等方面权利。事业单位应根据实际情况,与专业技术人员变更聘用合同,约定岗位职责和考核、工资待遇等管理办法。 (五)合作期满,专业技术人员应返回原单位,单位可以按照有关规定对业绩突出人员在岗位竞聘时予以倾斜;所从事工作确未结束的,三方协商一致可以续签协议。专业技术人员与企业协商一致,自愿流动到企业工作的,事业单位应当及时与其解除聘用合同并办理相关手续。 三、支持和鼓励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兼职创新或者在职创办科技型企业

人社部印发进一步支持和鼓励事业单位科研人员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

人社部印发进一步支持和鼓励事业单位科研人员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 为进一步激发高校、科研院所等事业单位科研人员科技创新活力和科技成果转化创业热情,充分发挥其在“双创”活动中的示范引导作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印发《关于进一步支持和鼓励事业单位科研人员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对进一步支持和鼓励事业单位科研人员创新创业作出部署。 《指导意见》明确了进一步支持和鼓励事业单位科研人员创新创业的具体政策措施:一是支持和鼓励科研人员兼职创新、在职创办企业,在保证保质保量完成本职工作的基础上,在人事关系所在单位各项福利待遇不受影响,并可与兼职或所创办企业职工同等享有获取报酬、奖金、股权激励的权利;二是支持和鼓励科研人员离岗创办企业,科研人员离岗创办企业需经事业单位批准,期限不超过3年,期满后创办企业尚未实现盈利的可以申请延长1次,延长期限不超过3年;三是支持和鼓励事业单位选派科研人员到企业工作或者参与项目合作,理顺选派人员的人事管理,充分调动选派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四是支持和鼓励事业单位设置创新岗位和流动岗位,健全创新岗位设置和选人用人办法,优化创新岗位科研人员管理,动态管理流动岗位。 《指导意见》强调,要进一步强化科研人员所在事业单位的领导把关责任,对于科研人员参与“双创”活动既要充分给予支持和鼓励,又要进一步规范人事管理,坚决杜绝不符合条件的人员违规“搭便车”,出现新的“吃空饷”问题。同时,要求科研人员要严格遵守国家有关规定,并对“双创”活动中各类违纪违规行为规定了相应的惩戒措施。 《指导意见》要求,各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要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切实推进“放管服”改革,对事业单位科研人员参与“双创”活动不作审批或备案,同时加强事中事后监管,优化服务,进一步推动事业单位科研人员创新创业高质量发展。 (非正式文本,仅供参考。若下载后打开异常,可用记事本打开)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关于进一步支持和鼓励事业单位科研人员创新创业...new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关于进一步支持和鼓励事业单位科研人员创新创业...new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局),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人事部门: 为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壮大新动能的精神,落实《国务院关于推动创新创业高质量发展打造“双创”升级版的意见》(国发〔2018〕32号)决策部署,现就进一步支持和鼓励高校、科研院所等事业单位聘用在专业技术岗位上的科研人员,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开展科技成果研发和转化的活动(以下简称“双创”活动),提出以下指导意见。 一、支持和鼓励科研人员离岗创办企业 (一)完善离岗创办企业政策。科研人员开展“双创”活动可申请离岗创办企业,职称、年龄、资历、科技成果形式、获奖层次、获得专利与否均不作为限制离岗创办企业的条件。离岗创办企业申请应经事业单位批准,期限不超过3年,期满后创办企业尚未实现盈利的可以申请延长1次,延长期限不超过3年。离岗创办企业期限最长不超过离岗创办企业人员达到国家规定的退休年龄的年限。在同一事业单位申请离岗创办企业的期限累计不超过6年。 (二)规范聘用和岗位管理。事业单位应当与离岗创办企业人员订立离岗协议,同时相应变更聘用合同。聘用合同变更后,未执行的合同期限应与离岗协议期限一致。离岗创办企业期间空出的岗位,可按国家有关规定用于聘用急需或者紧缺人才。离岗创办企业人员返回时,如无相应岗位空缺,可暂时突破岗位总量和结构比例,将其聘用至不低于离岗创办企业时原岗位等级的岗位,通过自然消化方式逐步核销。离岗创办企业人员提出提前返回的,应提前书面报告其人事关系所在单位,单位应及时为其安排相应岗位;提出解除聘用合同的,其人事关系所在单位应及时依法解除聘用合同。 (三)保障离岗创办企业人员合法权益。允许离岗创办企业人员在所创办企业申报职称,所获得的职称可以作为其返回事业单位后参加岗位竞聘、重新订立聘用合同的参考。离岗创办企业业绩突出,其年度考核被确定为优秀档次的,不占人事关系所在单位考核优秀比例;经济效益或者社会效益显著的,可按国家有关规定给予表彰奖励。离岗创办企业人员依法继续在人事关系所在单位缴纳社会保险,其他基本待遇由各地各部门根据国家和地方有关政策结合实际确定。创办企业应当依法为离岗创办企业人员缴纳工伤保险费用,离岗创办企业人员发生工伤的,依法享受工伤保险待遇。 二、支持和鼓励科研人员兼职创新、在职创办企业 (四)维护兼职创新、在职创办企业人员在人事关系所在单位的合法权益。科研人员开展“双创”活动,可在保证保质保量完成本职工作的基础上,进行兼职创新、在职创办企业。兼职创新、在职创办企业人员继续享有参加职称评审、项目申报、岗位竞聘、培训、考核、奖励等各方面权利,工资、社会保险等各项福利待遇不受影响。经与人事关系所在单位协商一致,科研人员兼职创新或在职创办企业期间,可以实行相对灵活、弹性的工作时间。 (五)加大对兼职创新、在职创办企业人员的政策支持。兼职创新、在职创办企业人员

事业单位科技人员创新创业激励政策研究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d714936493.html, 事业单位科技人员创新创业激励政策研究 作者:段夏川白鹏 来源:《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7年第09期 【摘要】论文首先介绍了事业单位的员工特点,其次对我国事业单位科技人员激励政策 的现状及不足之处进行了探究,最后提出了T-P-C循环激励框架设计方式,以期能够改善我国事业单位科技人员的激励水平,同时为相关工作人员提供一定的参考资料。 【Abstract】This paper briefly introduc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public institution employees,then probes into the present situation and shortcomings of the incentive policies for scientific and technical personnel in institutions of our country. Finally, the T-P-C cycle incentive frame design method is put forward,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incentive level of technical staff in institutions of our country, and provide some reference materials for the relevant staff. 【关键词】事业单位;科技人员;创新创业;激励政策 【Keywords】 institution; technical personnel; innovates and entrepreneurship; incentive policy 【中图分类号】C969;G3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1069(2017)09-0015-02 1 引言 我国正处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时期,事业单位的人力资源管理依旧受到计划经济的影响,其弊端逐渐暴露出来,主要表现为员工的激励效果低下、工作效率低。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事业单位要全面分析新时代各类人才的需求特点,建立一套适应社会发展的激励制度。 2 事业单位员工特点分析 事业单位的员工主要有三类,分别为研究人员、经营管理人员以及职能辅助人员。其中研究人员的知识属性最强,是企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其对待工作的积极性能够直接影响到单位的生存和发展;经营管理人员是企业战略规划的主要设计者与指挥者,对能否全面有效的履行职责对实现企业战略目标具有关键性作用;职能辅助人员没有直接在单位内创造价值,而是创造价值服务,在单位的经营管理中,职能辅助人员也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 3 事业单位科技人员的激励现状及问题 3.1 重物质激励轻精神激励

《关于支持和鼓励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解读

一.单选题 1.专业技术人员与企业协商一致,自愿流动到企业工作的,事业单位应当及时与其解除聘用续。(分数:10分) 标准答案:A A.正确 B.错误 2.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中医药健康服务发展规划(2015—2020年)的通知》中发布日期分) 标准答案:A A.2015.5.7 B.2015.6.7 C.2015.7.7 D.2015.8.7 3.以下不属于基层服务项目的是()。(分数:10分) 标准答案:B A.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 B.选派到基层政府担任公务人员 C.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 D.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 4.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到企业挂职或者参与项目合作期结束,所从事工作确未结束的,( 标准答案:B A.不能续签协议 B.三方协商一致可以续签协议 C.必须返回原单位 D.如续签协议,需到原单位办理离职手续 5.国家支持和鼓励事业单位设置创新型岗位,可以通过设置特设岗位、流动岗位选拔、吸引行灵活、弹性的工作时间,鼓励绩效工资分配向在创新岗位做出突出成绩人员倾斜等。(标准答案:A A.正确 B.错误

6.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关键性政策是()(分数:10分) 标准答案:B A.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发展众创空间推进大众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 B.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 C.国务院办公厅《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部际联席会议制度》 D.国务院《关于加快构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支撑平台的指导意见》 7.《指导意见》适用的创新创业活动突出围绕创新这一主题,涉及的创业也是与创新有关的分) 标准答案:A A.正确 B.错误 8.创新岗位工作人员依法取得的科技成果转化奖励收入,()(分数:10分) 标准答案:D A.纳入单位绩效工资; B.应上交原单位,进行二次分配 C.由新单位进行分配 D.不纳入单位绩效工资; 二.多选题 1.离岗创业期间非因工死亡的,其抚恤金和丧葬费由()执行(分数:5分) 标准答案:A A.执行人事关系所在事业单位 B.原单位 C.新单位 D.相关民政部门 2.《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关于支持和鼓励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的适数:5分) 标准答案:ABD A.高校专业技术人员 B.科研院所专业技术人员 C.高校全体职工 D.高校、科研院所之外的事业单位的专技人员,符合不同创新创业方式要求的 E.全部事业单位工作人员

关于落实《四川省激励科技人员创新创业十六条政策》的具体意见

四川农业大学文件 校科发〔2016〕2号 关于落实《四川省激励科技人员创新创业 十六条政策》的具体意见 为贯彻落实《四川省激励科技人员创新创业十六条政策》(川委办〔2016〕47号),结合学校实际,提出以下具体意见。 1.对于符合《四川省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办法(试行)》(川组通〔2016〕25号)的动态管理人员试行协议工资制,依据省委组织部(省人才办)会同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等部门负责组织核定的年度入选人员及岗位激励标准,学校每学年度按1:2予以配套激励,作为协议工资的组成部分。 2.事业编制新进博士均列入学校特设岗位,按学术业绩、水平、能力和经历等方面综合评定的特聘教授或特聘副教授各级岗

位,享受同职级人员校内各项待遇。 3.国家自然(社科)基金项目按规提取的间接费用,学校统筹5%、院(所)统筹25%,项目组绩效支出70%。 4.中央财政资金项目按规提取的间接费用,学校统筹5%、院(所)统筹30%,项目组绩效支出65%。 5.四川省级财政资金项目按规提取的间接费用,学校统筹5%、院(所)统筹35%,项目组绩效支出60%。 6.地方财政资金项目按规提取的间接费用,学校统筹5%、院(所)统筹40%,项目组绩效支出55%。 7.非财政资金的横向项目经费,学校统筹5%、院(所)统筹10%,项目组绩效20%,其余65%经费由项目负责人根据工作内容和合同约定合理自主安排。在项目委托方认可完成目标任务的前提下,结余经费可全额用于奖励项目组人员。 8.科技成果转让经费及后续收益,按学校5%、院(所)20%、课题组奖励75%的比例进行分配。在研究开发和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中作出主要贡献的人员,获得奖励的份额不低于奖励总额的50%。 9.事业编制人员可从四川省各级各类财政资金的科技计划 项目劳务费中领取报酬。事业编制人员劳务费总额原则上不得超过项目直接费用扣除购置设备费后的10%,否则,需经校务会审批。劳务费支出标准应控制在1万元/人〃月以内,项目负责人劳务报酬原则上不得超过事业编制人员劳务费支出总额的50%。

河北省支持和鼓励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创新创业实施办法

河北省支持和鼓励事业单位 专业技术人员创新创业实施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充分调动全省高校、科研院所等事业单位(以下简称“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创新创业积极性,为专业技术人员创新创业提供人事政策保障,按照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的原则,根据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关于支持和鼓励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人社部规〔2017〕4号)文件精神,制定本实施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创新创业包括以下四种形式: (一)专业技术人员到企业挂职或者参与项目合作; (二)兼职创新或者在职创办企业; (三)离岗创新创业; (四)事业单位设置创新型岗位。 第三条从事创新创业的专业技术人员(以下简称“创新创业人员”)属于高校、科研院所等事业单位在编在册工作人员,兼任领导职务的专业技术人员应当辞去领导职务后再以专业技术人员身份创新创业。高校、科研院所之外的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符合创新创业条件的,也可以提出申请。国家另有规定不得从事创新创业的,从其规定。 第二章办理程序

第四条事业单位选派专业技术人员到企业挂职或者参与项目合作的,须填写《河北省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创新创业登记表》(见附件1),根据实际情况,签订三方协议,报主管部门备案。 第五条专业技术人员符合兼职创新或者在职创办企业、离岗创新创业条件的,按以下程序办理。 (一)个人申请。符合创新创业条件且有意愿的专业技术人员,应以书面形式提出创新创业申请,制定具体方案,填写《河北省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创新创业申报表》(见附件2),提供创新创业项目书、协议书、可行性报告或其他辅证材料,报本单位人事部门。 (二)单位批准。事业单位按照国家和省有关政策规定对申请人提交的材料进行审核,符合创新创业条件的,予以批准。 (三)签订协议。创新创业人员与事业单位在充分协商的基础上,签订创新创业协议。在协议中约定创新创业期限、创新创业人员的职责、双方权利义务关系、报酬与收益分配、发生争议处理方式、保密、知识产权保护、成果归属、协议终止等。 (四)主管部门备案。事业单位应当及时将《河北省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创新创业申报表》、创新创业协议书等相关材料,报主管部门备案。主管部门及直属事业单位每半年向同级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报送《河北省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创新创业人员名册》(见附件4)。各市(含定州、辛集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省直各部门、省直属事业单位每年7月10日、次

六、创新创业激励政策

五、强化人才创新创业激励机制 任务分工: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加快出台职务发明条例。研究制定商业模式、文化创意等创新成果保护办法。建立创新人才维权援助机制。建立人才引进使用中的知识产权鉴定机制,防控知识产权风险。完善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等金融服务机制。 (一)完善知识产权管理和执法体系。加大科技成果转化司法保障力度,健全侵权行为追究刑事责任机制和程序、调整损害赔偿标准、建立举证责任合理划分和惩罚性赔偿制度。支持建设申请、预警、鉴定、维权援助、纠纷调解、行政执法、仲裁、司法诉讼一体化的知识产权维权制度。促进知识产权流通和利用。对符合条件的高端知识产权服务机构在机构落户和办公场地等方面给予支持。发挥专利创新激励作用,对国内发明专利维持时间达到7年以上或境外发明专利授权量达到10件以上的企业给予奖励。促进企业(单位)提升知识产权管理水平,鼓励企业(单位)参与知识产权国家标准认证。建设知识产权维权援助制度,支持(单位)开展涉外知识产权维权,处理具有重大行业影响的知识产权纠纷,支持建立知识产权大数据监测机制。搭建知识产权融资服务平台,探索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登记制度,对银

行向创新型中小微企业开展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产生的实际坏账损失,予以一定比例、单笔最高200万元的事后风险补偿,降低企业运用知识产权融资的成本。 参考:深圳关于促进科技创新的若干措施(2016.3)43.完善知识产权政策法规体系,修订《深圳经济特区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工作若干规定》,健全侵权行为追究刑事责任机制和程序、调整损害赔偿标准、建立举证责任合理划分和惩罚性赔偿制度。44.支持建设申请、预警、鉴定、维权援助、纠纷调解、行政执法、仲裁、司法诉讼一体化的知识产权维权制度,逐步建立知识产权综合执法体系、多元化国际化纠纷解决体系和专业化市场化服务体系。45.支持建设知识产权维权援助制度。支持企业查明海外知识产权法律、条约、规则等,建立涉外案件的案情分析与通报制度。支持社会力量向企业提供知识产权维权援助服务。46.支持知识产权服务业集聚发展。建设知识产权托管、评估、交易公共服务平台。培育和引进市场化、规模化、专业化、国际化、品牌化的知识产权服务机构。推动PCT国际专利受理审查机构落户深圳。47.支持市政府投资引导基金参与设立知识产权运营基金,用于核心专利和高价值专利组合的收购、转移转化、投融资等。探索知识产权证券化。48.探索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登记制度,对银行向创新型中小微企业开展知

科技人员创新创业现状与对策

科技人员创新创业现状与对策 科技人员创新创业现状与对策 在全国地级市中,绵阳具有相对丰富的科技和人才资源。拥有中物院等一批国家级科研院所,有大专院校10所、两院院士26名,有800多名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学者、10万余名各类科研和工程技术人员。如何充分利用好这些科技资源、发挥好这些科技人员的作用,为推进绵阳发展新跨越做出积极的贡献,是绵阳市委、市政府多年来十分关心和一直着力解决的问题;也是党中央、国务院决定在绵阳建设科技城的初衷所在。 笔者结合近期参与人才工作调研的体会和自己近年来的一些思考,就当前制约我市科技人员潜能释放的主要因素作一些简要分析,就如何促进创新创业提出一些探讨性的对策和建议,供领导决策参考。 一、制约科技人员潜能释放的主要因素 1、城市创业氛围不浓,个人创业意愿不强。 由于绵阳地处有“天府之国”之称的四川盆地,自然条件相对较好,人们的生存压力小,走出去的愿望不强;“三线”建设时期国家因战备需要,在绵阳布点了一批国防科研单位和军工生产企业,奠定了绵阳发展的工业基础;改革开放以来和建市以后又因为长虹等大企业快速发展的拉动,绵阳经济社会发展一直处于上升阶段,综合经济实力处于四川第二位,在西部地区曾经一度排在第五位。由于这些因素的影响,久而久之便不自觉地产生了贪图享乐、安于现状、不愿吃苦、怕担风险、缺乏创新精神以及自我感觉良好等行为意识,成为制约绵阳经济与社会发展的一大障碍。与沿海发达城市相比,整个城市的创新创业氛围不浓,个人自主创业意愿不强。据调查,只有6%的人才表示会自主创业,有63%的人才表示不会自主创业。 2、信息交流渠道不畅,资本与技术结合较难。 根据调查,我们发现科研单位和科技人员感到最缺的是市场信息,企业尤其是民营中小企业感到最缺的是技术和项目信息。这与地处绵阳的国防科研院所与绵阳地方间长期存在的“技术条块分割、人才部门所有”状况有很大关系。这些国防科研单位与绵阳地方经济社会联系

科技人员创新创业现状与对策—调研报告.doc

科技人员创新创业现状与对策—调研报告 在全国地级市中,绵阳具有相对丰富的科技和人才资源。拥有中物院等一批国家级科研院所,有大专院校10所、两院院士26名,有800多名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学者、10万余名各类科研和工程技术人员。如何充分利用好这些科技资源、发挥好这些科技人员的作用,为推进绵阳发展新跨越做出积极的贡献,是绵阳市委、市政府多年来十分关心和一直着力解决的问题;也是党中央、国务院决定在绵阳建设科技城的初衷所在。 笔者结合近期参与人才工作调研的体会和自己近年来的一些思考,就当前制约我市科技人员潜能释放的主要因素作一些简要分析,就如何促进创新创业提出一些探讨性的对策和建议,供领导决策参考。 一、制约科技人员潜能释放的主要因素 1、城市创业氛围不浓,个人创业意愿不强。 由于绵阳地处有“天府之国”之称的四川盆地,自然条件相对较好,人们的生存压力小,走出去的愿望不强;“三线”建设时期国家因战备需要,在绵阳布点了一批国防科研单位和军工生产企业,奠定了绵阳发展的工业基础;改革开放以来和建市以后又因为长虹等大企业快速发展的拉动,绵阳经济社会发展一直处于上升阶段,综合经济实力处于四川第二位,在西部地区曾经一度排在第五位。

由于这些因素的影响,久而久之便不自觉地产生了贪图享乐、安于现状、不愿吃苦、怕担风险、缺乏创新精神以及自我感觉良好等行为意识,成为制约绵阳经济与社会发展的一大障碍。与沿海发达城市相比,整个城市的创新创业氛围不浓,个人自主创业意愿不强。据调查,只有6%的人才表示会自主创业,有63%的人才表示不会自主创业。 2、信息交流渠道不畅,资本与技术结合较难。 根据调查,我们发现科研单位和科技人员感到最缺的是市场信息,企业尤其是民营中小企业感到最缺的是技术和项目信息。这与地处绵阳的国防科研院所与绵阳地方间长期存在的“技术条块分割、人才部门所有”状况有很大关系。这些国防科研单位与绵阳地方经济社会联系较少,在过去相当长一段时期处于一种“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的状态。 尽管绵阳市政府为打破这种障碍做了不少工作,比如建立技术产权交易所、生产力促进中心、技术转移中心等机构;加强了军地间的高层交流,建立了联席会议制度;也促成了西普油化、利尔化工等较成功的军转民企业。但是多层次、全面、广泛、深入、经常的交流沟通机制尚未建立,技术产权交易所、技术转移中心的“桥梁”作用没有充分有效地发挥,致使企业和科研单位都感到信息交流不畅,彼此感觉不到对方的需求,资本与技术较难结合。 3、政府政策透明度不高,一些政策有效性不足。 一是政府政策透明度不高。大多数企业特别是民营中小企业没有固定的接收政府政策的渠道,多是通过报刊、电视、电台等传媒或朋友关系了解。而我市的报刊、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印发关于支持和鼓励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印发 《关于支持和鼓励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 人社部发布时间:2017年05月03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局),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人事部门: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和做好新形势下就业创业工作的总体部署和要求,发挥事业单位在科技创新和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中的示范引导作用,激发高校、科研院所等事业单位(简称“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科技创新活力和

干事创业热情,促进人才在事业单位和企业间合理流动, 营造有利于创新创业的政策和制度环境,按照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的要求,现就支持和鼓励事 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创新创业提出以下指导意见。 一、支持和鼓励事业单位选派专业技术人员到企业挂职或者参与项目合作 事业单位选派符合条件的专业技术人员到企业挂职或者参与项目合作,是强化科技同经济对接、创新成果同产业对接、创新项目同现实生产力对接的重要举措,有助于实现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协同创新,强化对企业技术创新的源头支持。 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到企业挂职或者参与项目合作期间,与原单位在岗人员同等享有参加职称评审、项目申报、岗位竞聘、培训、考核、奖励等方面权利。合作期满,应返回原单位,事业单位可以按照有

关规定对业绩突出人员在岗位竞聘时予以倾斜;所从事工 作确未结束的,三方协商一致可以续签协议。专业技术人员与企业协商一致,自愿流动到企业工作的,事业单位应当及时与其解除聘用合同并办理相关手续。 事业单位选派专业技术人员到企业挂职或者参与项目合作,应当根据实际情况,与专业技术人员变更聘用合同,约定岗位职责和考核、工资待遇等管理办法。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企业应当约定工作期限、报酬、奖励等权利义务,以及依据专业技术人员服务形成的新技术、新材料、新品种以及成果转 让、开发收益等进行权益分配等内容。 二、支持和鼓励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兼职创新或者在职创办企业 支持和鼓励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到与本单位业务领域相近企业、科研机构、高校、社会组织等兼

江苏省高校院所科技人员创新创业先进个人名单

附件: 江苏省高校院所科技人员 创新创业先进个人名单 王明庥沈国荣薛禹胜程顺和张全兴董平陈强胡晨朱晓东楼佩煌南京林业大学院士、教授 国网电力科学研究院副院长、院士 南京南瑞继保电气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国网电力科学研究院总工、院士 南京南瑞集团公司总工 江苏里下河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院士、研究员南京大学院士、教授 江苏南大戈德环保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 南京大学副研究员 南京南大岩土工程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

胡刚刘晓东杨兴明黄维周定国应汉杰邢卫红黄克龙杨笛蔡宝昌戎卫军史翔张李阳王春彦石贵阳南京大学常州高新技术研究院院长 东南大学研究员 江苏东大集成电路系统工程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东南大学副教授 南京东大能发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 南京理工大学高工 南京理工大学科技贸易公司总经理 南京理工大学高工 南京理工大学科技咨询开发公司总经理 南京农业大学讲师 江苏新天地生物肥料工程中心有限公司总经理南京邮电大学副校长、教授 南京方圆环球显示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 南京林业大学教授

钱建生骆汉平骆英苏翔陈林森肖金球李康陈忆凤王政伟周全法李新宏饶翔周小红蒋微波陆锋南京工业大学教授 南京同凯兆业生物技术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 南京工业大学研究员 南京九思高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 南京师范大学教授 江苏金宁达不动产评估咨询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南京医科大学研究员 南京博天科智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 南京中医药大学副校长、教授 南京海昌中药饮片有限公司董事长 南京艺术学院装饰艺术中心总经理 南京工程学院教授 南京工程学院康尼公司总工 南京晓庄学院教授 海安县畜牧兽医推广站技术顾问

江西省鼓励科技人员创新创业的若干规定

江西省鼓励科技人员创新创业的若干规定 为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激发科技人员创新活力和创造潜能,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国务院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若干规定》(国发〔2016〕16号)和《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国发〔2015〕32号),现就促进我省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鼓励科技人员创新创业提出如下规定。 一、鼓励科研院所、高等院校自主转移转化科技成果。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可自主通过转让、许可或者作价投资等方式,向企业或者其他组织转移转化科技成果,除涉及国家秘密、国家安全外,不需审批或者备案。对科技人员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工作中开展技术开发、技术咨询、技术服务等活动给予的奖励,可按照本规定执行。 科研院所、高等院校每年3月底前向其主管部门报送本单位上一年度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情况的年度报告,主管部门审核后于每年4月底前将各单位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年度报告报送至科技、财政行政主管部门指定的信息管理系统。 二、建立完善符合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规律的市场定价机制。科研院所、高等院校有权依法以持有的科技成果作价入股确认股权和出资比例,并通过发起人协议、投资协议或者公司章程等形式对科技成果的权属、作价、折股数量或者出资比例等事项明确约定,明晰产权。通过协议定价、技术市场挂牌交易、拍卖等方式确定成果交易、作价入股的价格。实行协议定价的,应当在本单位公示成果名称、拟交易价格,公示时间不少于15个工作日。单位应当明确并公开异议处理程序和办法。单位领导在履行勤勉尽责义务、没有牟取非法利益的前提下,免除其在科技成果定价中因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后续价值变化产生的决策责任。

政策解读:激发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创新创业活力

政策解读:激发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创新创业活力 2017年3月10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印发了《关于支持和鼓励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对支持和鼓励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创新创业的相关人事政策进行了详细规定。这项政策的出台,对于破除事业单位体制机制障碍,激发专业技术人员创新创业活力,具有积极意义。 近年来,中国经济呈现新常态,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经济结构优化升级,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是创新创业的生力军,大量科研成果一旦实现顺利转化,将大大提高创业成功率,同时也能够更加有效地带动就业。 一方面,《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若干意见》《中共中央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就业创业工作的意见》等文件,都对支持和鼓励事业单位科技人员创新创业提出了明确要求。 另一方面,部分地区已出台了支持和鼓励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创新创业的相关政策,并在实践中探索了离岗创业、在职创业的具体模式,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迫切需要国家层面对这些问题提出指导性意见。 因此,为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相关文件精神,进一步推进各地各部门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创新创业,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制定了这个《指导意见》。 《指导意见》全文分为五部分,其中第一部分至第四部分分别明确了支持和鼓励

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创新创业的四种情形:一是支持和鼓励事业单位选派专业技术人员到企业挂职或者参与项目合作;二是支持和鼓励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兼职创新或者在职创办企业;三是支持和鼓励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离岗创新创业;四是支持和鼓励事业单位设置创新型岗位。同时,《指导意见》明确了以上四种不同创新创业方式应采取的人事管理办法。《指导意见》的第五部分是组织实施部分,主要对各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在思想意识、组织实施、跟踪服务、管理指导等方面的要求。 《指导意见》着眼于营造有利于创新创业的政策和制度环境,发挥事业单位在科技创新和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中的示范引导作用,全文具有许多亮点。 亮点一:将适用范围界定为主要是高校、科研院所专业技术人员,其他事业单位符合创新创业方式要求的也可以提出申请,既支持了创新创业,又避免了“离岗潮”。 从各地颁布的相关政策来看,适用范围的界定差异较大,成为争论的焦点问题之一。《指导意见》则没有简单地一刀切,以高校、科研院所专业技术人员为主,也不排斥其他事业单位。《指导意见》指出,兼职的,所到企业与本单位业务领域要相近;在职创办企业的,其创业项目与本人从事专业要相关;离岗创业的,须带着科研项目和成果创办科技型企业或者到企业开展创新工作。因此,只要符合不同创新创业方式要求的,其他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也可以提出申请。 这种适用范围界定方式,突出围绕创新这一主题,聚焦了所支持的对象,避免了对事业单位正常开展工作造成影响。 亮点二:明确了支持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参与创新创业的若干优惠待遇,政策具体、可操作,解决了创新创业者的后顾之忧。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