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教育现象学浅析

教育现象学浅析

教育现象学浅析
教育现象学浅析

教育现象学浅析

摘要:教育现象学又称现象学教育学,是将胡塞尔的现象学引入到教育领域中而形成的新兴理论,强调尊重教育中的教育主体的经验感受,关注鲜活的教育现象。本文简要介绍了教育现象学的内涵、特点以及运用教育现象学研究方法进行研究的程序。

关键词:教育现象学;研究方法;特点;

1901年,胡塞尔的著作《逻辑研究》的出版标志着现象学的诞生。他以“回到事物本身”为口号,提出了著名的“悬置”、“加括号”的现象学还原法,其“目的是要人们扩大和加深直接经验的范围,要求人们更充分更如实地倾听现象,学会不是从书本或他人的教唆中学习知识.而要从自己直接的感知、观察、知觉中获得知识。它反映出传统承袭下来的一些信仰和理论当作出发点,要求消除理论认识对人认识的误导,转向纯粹的现象。”

在现象学的影响下,教育现象学在欧洲诞生,较早把现象学理论引入教育领域的是德国海德堡大学校长克里克(e.krieck,

1882-1947)。“由于克里克借用胡塞尔(e.husserl)的现象学的本质分析方法论教育科学,故梅塞尔(augustmesser)曾将其教育学称之为‘现象学的教育学’”,其研究“在一定意义上推进了教育学科学化的进程”。现象学教育学(荷兰的叫法)的真正发展是在20世纪40—70年代,在此期间,“现象学教育学”这个术语在西欧教育思想领域逐渐被采用。

教育现象学继承了现象学的衣钵,反对实证主义、技术主义在

关于胡塞尔现象学意向性认识

浅谈胡塞尔现象学之意向性行为 摘要:胡塞尔开创的现象学以布伦塔诺的意向性理论和康德、笛卡尔哲学为主要思想渊源,试图通 过现象学方法建立一门严格科学的哲学。他的思想直接引起了一场现象学运动,形成一种以现象学 方法为主要特征的广泛的哲学思潮,对整个现当代西方哲学产生了重大影响,成为现代西方哲学最 重要的成果之一。可以说,不了解现象学的哲学家,在欧陆哲学中几乎不可能站到思想的前沿。本 文借以对胡塞尔现象学理论基础意向性行为的着重梳理,为以后现象学的深层次的学习和理解打下 基础。 关键字:胡塞尔现象学现象学理论的基石意向性行为 现象学在20世纪的西方产生发展并十分流行,与其他一些思潮,比如生命哲学、克尔凯郭尔的 生存哲学、弗洛伊德心理学、格式塔心理学等,一起极深刻地影响了欧陆哲学的发展。但是,在这 些思想中,广义的现象学最有方法论的新鲜含义和纯思维的穿透力。主要通过它,现代西方哲学中 的欧陆思潮与传统的西方哲学保持了内在的联系,现象学的词源可以追溯至18世界法国哲学家兰伯 尔以及德国古典哲学家黑格尔的著作中,但其含义与后来有所不同。在新的视野和语境中理解老的 问题,现象学被赋予了特殊且意义深远的新时期含义,比如传统的存在论(本体论)、认识论、伦 理学、宗教哲学和美学问题。 而对现象学做出巨大贡献的人物便是德国犹太裔哲学家----胡塞尔。Edmund Husserl,(1859-1938)23岁时在维也纳大学获得数学博士,并从事过短期的数学方面的工作。1884年至1886年, 他在维也纳听到了F. 布伦塔诺(Brentano, 1838-1911)的课,后者关于“意向性”的讲述使得他 的思路大开,从此决定献身于哲学事业。1891年他发表了《算术哲学》一书,对数学和逻辑的基础 从意识心理的角度进行分析。它的“心理主义”倾向受到了现代数理逻辑的创始人弗雷格的批评。1900年至1901年,胡塞尔发表了两卷本的《逻辑研究》,对逻辑研究中的心理主义、包括他自己的 一些过去的思想进行了多方面的清理;而且,更重要的是,他用“意向性”这个居于主体和(感觉 经验)对象之间的更本源的思路来理解“意义”的纯构成,并以此为基点,论述了现象学的一些基 本思想和方法。此书标志着二十世纪现象学运动的开始。1901年,胡塞尔到哥廷根大学任教。其后,他经历了某种思想危机,最后以1913年发表的《纯粹现象学和现象学哲学的观念》第一卷一书作结,完成了从“描述现象学”到“先验现象学”的过渡。这之后,他对于意向性构成的思想又有更丰富 的论述。1916年,胡塞尔受聘于弗莱堡大学,接替新康德主义者李凯尔特的教席,并与海德格尔相识。1928年,发表了《内在时间意识的现象学讲座》(海德格尔编辑)。1929年出版了《形式的和 先验的逻辑》。在他生命的最后十年中,他更多地关注“主体间性”问题,而且提出了“生活世界”的学说,撰写了《笛卡尔的沉思》和《欧洲科学的危机与先验现象学》。由于纳粹对于犹太人的迫害,胡塞尔晚景凄凉,1938年去世时弗莱堡大学哲学系只有一人参加他的葬礼。 胡塞尔认为哲学从一开始就想要成为一门严格的科学,但不幸的是,一直到他那时为止,哲学还 根本不是这样一门严格的学问。虽然有过苏格拉底、柏拉图、笛卡尔和康德等人的努力,但哲学一 直未找到一个真正严格的起点。所以,“作为科学它还没有开始”。在胡塞尔看来,其原因在于哲 学家们还未能真正摆脱根深蒂固的“自然主义”的思想方式。采取这种思想态度的人将我们认识的 对象和认识的可能性都视为现成给予的和不成问题的。所以,这样的认识和思考从一开始就已经处 在某种前提规定的框架中,而缺少一种体验的和反思的彻底性。在这个意义上,这种思维和它所依 据的经验不是一个真正的起点,也不可能有一个内在严格的构成机制。因此,对于胡塞尔来说,找 到一个“无(现成)前提的开端”就成为一切抱有严格科学“理念”的哲学探索的最重要的任务。 而这个“理念”或“观念”(Idee)只有在一门“纯粹的现象学”或“现象学的哲学”中才能实现。 现象学最重要的贡献是揭示出了一种新的哲学思考方法的可能,一个看待哲学问题更原处的视野。在他看来,以前所有的哲学都还不是一种具有自身规范性或完全自立的学问,总已包含了某种外在 的前提,以至各种任意的思想能够在哲学中泛滥。胡塞尔去获得这种最终的严格性的策略是:找到 一个无可怀疑、无所预设的绝对确定性,并且在此确定性中发现某种可以构成客观性的机制。他之

「身体-空间」经验的现象学研究

「身體-空間」經驗的現象學研究 英文論文名稱: A Phenomenological Study on the ''''Body-Space'''' Experience 指導教授: 魏光莒 學位類別: 碩士 校院名稱: 南華大學 系所名稱: 環境與藝術研究所 學號: 88432007 學年度: 90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57 關鍵詞: 身體 ; 空間 ; 知覺 ; 現象學 ; 美學 英文關鍵詞: Body ; Space ; Perception ; Phenomenology ; Aesthetics 被引用次數: 0 [ 摘要 ] 摘要 本研究以「身體-主體」直觀存在/蹤跡的意識整體結構(noetic-noematic structure),並以現象學世界中互動層次的經驗,在意向性活動的交互關係中,回復進行探討物體與意識不斷活動的交接點。 要旨是改造德希達「延異」理論,作為本論文核心創見:成為「身體-蹤跡」對空間形態的書寫(身體的“看”-目光)經驗的現象學研究。應用德希達的延異理論,描述現象學研究的現象本身,已經是作為一種延異運動的差異系統的生產,即意識整體的結構對「存在」問題的思考。 存在就是一種差異化結構的系統生產,即作為表達身體的經驗﹔對空間體驗形態的身體蹤跡(有其“方向性”,即:「『此在』,以“去遠”和“定向”的方式,而具有“空間性”。」這是對存在的回憶,也是這「存在」的組成部分。),正是身體經驗空間的形跡。 蹤跡,作為世界中的經驗本身,乃是一種存在現象的自身顯現。存在,正是蹤跡化同自身不斷差異化生產的差異運動,是時間的延遲與空間的區分運動現象整體的呈現;身體,作為蹤跡化的存在:表達在世界中的經驗,顯現出一生存空間的形跡,也就是我們的生活,乃是一種活生生的真實體驗;空間,也就是一種真實的體驗,是身體存在-蹤跡化的運動,即「延異」的現象自身的顯現,同時也證明「存在」,是一種“現象”,也就是延異的“蹤跡”本身。 蹤跡是延異理論中的來回運動路徑,亦即是“現在的”當下「存在」的身體在場狀態﹔蹤跡是曾經的存在,是存在的刪除號,「它意味著某種“在場”的“缺場”,故而它總是指涉一個總是先已缺場的在場」々因此,它總是在指涉一個“未來的”時間中,又意味著已是“過去的”時間曾經的在場狀態。只有蹤跡能同時涵蘊「過去-現在-末來」的時間整體與空間整體的完形運動現象中,所代表的身體/經驗的意識整體結構在世界中的存在,在觀照自身時又能同時賦予自身一個歷史々因為,「先驗主體的理想客體乃是它自身,在觀照自身時,自我不可能滯留在某個“活的在場”的純粹現時態中,它必須賦予自身一個歷史」,在顧後進而瞻前之中,從意識在過去和未來之間的這一往返,同自身構成差異。它能說明「此在」在世存有的現象整體的意義〆對存在的體驗,札就是對存在的否定々存在「已是」-「變為」蹤跡,在這“否定”與“保留”之間的同時也就是現象自身的呈現。 現象學所研究的現象是超驗的、也可說是直覺的,因其所要揭示的,乃純屬意識、純屬經驗的種種結構,藉由本論文的研究從「延異」的蹤跡,進行對現象學研究的解讀策略,將有助於廓清構成神秘主客關係的意識整體的結構。延異的差異運動,札是現象學所研究的“現象”〆去面對「存在」的事實本身々即讓「存在」作為現象自身顯現出來,亦即「延異」。存在,已經是差異生產的事實本身,蹤跡化的運動。存在,就是「延異」,也就是身體經驗的蹤跡々蹤跡,是對存在的否定,同時又保留存在々蹤跡,既是對存在的揚棄,又是對存在的證明々它既非“在場”,亦非“不在場”々蹤跡〆札是“現象”本身的自我呈現出來。 「身體-蹤跡」的延異運動,是對「此在」在世界中存在現象的提昇々指點出「存在」,它總是意

教育研究的现象学视角

教育研究的现象学视角 【摘要】:现象学是上世纪初德国哲学家胡塞尔提出的。现象学的基本主张是“回到事实本身”,将事实作为认识事物的不动点,消除抽象理论、抽象概念对人们认识的影响。现象学提出之后,经由海德格尔等人的发展,形成了一个影响巨大的国际哲学思潮。依据现象学的基本思想,一些研究人员在心理学等学科领域的研究中,概括出了一套具体详细的步骤和方法,这些步骤和方法后来又扩展到社会学、教育等、美学、医学等学科领域的研究中。本论文研究的目的是意图通过分析和介绍国外现象学理论及其方法的应用,为我国教育领域开展现象学研究提供借鉴。论文采用了文献法、案例法,吸取国外现象学研究的基本理论、方法,及其在教育学、社会学、心理学、医学等学科领域的研究资料,阐述了现象学方法在教育中开展研究的相关问题。本论文的研究主题和内容对推进和深化我国教育现象学研究,丰富我国教育研究的方法,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论文内容主要包括引言、现象学的基本理论、现象学方法的研究步骤、现象学方法的研究案例、总结和评价等七章。第一章主要介绍研究选题的缘由、背景、核心概念、研究的思路和方法等,指出了我国教育研究方法存在的不足,现象学方法的特点、意义,以及本论文的基本思路等。第二章主要介绍现象学所依赖的理论基础,包括现象学的发展过程、产生背景、哲学思想、研究目标、类别等,重在阐述现象学方法所依赖的理论基础。第三章主要讨论现象学研究的方法论、意义来源、文本写作、知识观

等,分析了现象学研究方法相关的问题,如如何获取意义、如何开展现象学文本写作、现象学知识有什么特点等。第四章主要探讨了现象学研究者如范卡姆、P.F.科莱齐、阿米德·吉戈吉、克拉克·穆斯塔卡斯、范梅南、J.W.克雷斯韦尔、赫伯特·施皮格伯格等人现象学方法,为教育现象学研究提供借鉴。第五章主要借鉴国外现象学研究者如克拉克·穆斯塔卡斯、范梅南、巴里特、拉库斯、马雷克等人的现象学研究实践,为教育现象学研究实践提供指导。【关键词】:现象学现象学方法教育现象学 【学位授予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6 【分类号】:G40 【目录】:论文摘要5-7ABSTRACT7-11第一章引言11-30第一节选题缘由11-18第二节教育现象学研究的基本状况18-22第三节与其它视角的差异22-26第四节本研究的核心概念、基本思路、研究重点与方法26-30第二章教育现象学研究的理论基础30-46第一节现象学发展的历程及背景30-32第二节主要哲学思想32-35第三节几大类别35-39第四节研究途径39-41第五节核心概念41-46第三章教育现象学研究方法透析46-66第一节还原46-49第二节体验49-52第三节反思52-57

美学知识点总结67875

美学知识点总结67875 一、美学的创立与发展美学之父鲍姆嘉通,1750年,他写了一本名为《Aesthetics》的专著。我国理论界把它翻译为“美学”。他的美学观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1、美学即研究感觉与情感规律的学科,是研究感性认识的科学。 2、“美”的本质是“感性认识的完善”。 二、美学研究的对象我国有关美学的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第一,美的问题(美的本质、美的规律)。第二,审美经验或审美意识问题。第三,艺术问题。第四,审美关系。第五,审美活动 三、美学的研究方法与意义哲学思辨法(自上而下)、自古希腊到德国古典美学这种方法一直占主导地位。从既定的哲学体系出发,按照某种哲学原理对审美现象作哲学分析,通过理论思辩和逻辑推演的形式,在客观上把握美学研究的对象,通过对象的表层结构把握对象的深层本质。九世纪德国的费希纳(1801-1887)提出“自下而上的美学”来代替传统的“自上而下的美学”。所谓“上”,是指哲学体系与基本命题而言,所谓“下”是指具体的审美经验。自此以后,西方美学发生了许多重要变化。

1、侧重于对审美经验作各种心理学、生理学的解释。美学对心理学的依赖加重了。著名的格式塔(完型)心理学、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与美学的结合。 2、强调美学的具体运用、特别是对艺术批评与鉴赏的具体运用,反感传统美学的诸如“美的本质的抽象思变。 3、派别纷呈,符号美学、现象学美学、精神分析美学、完型心理美学、自然主义美学等。把美的现象作为一种经验事实,或侧重于外在现象的描述,或层中与主体内眦经验的分析,注重事物外在的表面的就事论事的研究,强调运用自然科学的方法对审美对象进行实证的考察。所以也可称之为科学美学。 现代西方美学分析日益细密深入,但同时又远离美学基础理论而是综合的力量削弱。早期英国经验派开始的从审美对象研究向审美意识的转移,至此已以审美经验为中心。美学技术化、实证化了,相当多的现代西方美学研究实质上已降格为艺术学,甚至成为艺术鉴赏学。第二章西方美学史上对美的本质的探讨 一、西方传统美学对美的本质的探讨 1、毕达哥拉斯学派:美在和谐毕达哥拉斯对整体进行了区分,即把整体分为和谐的和不和谐的。和谐在于比例和平衡。和谐的比例的审美本质在于,它说明了部分和整体以及统一的整体中部分与部分之间的关系,只有比例适度,才能构成恰当的数量关系,组成整体的和谐之美,如黄金分割定律在人身体上的应

抽象艺术的通感表达_康定斯基艺术理论的现象学阐释

抽象艺术的通感表达 ——康定斯基艺术理论的现象学阐释 廖雨声 【摘要】康定斯基对抽象绘画中的通感问题进行了探索。在他看来,通感是心灵作用下的感觉相通。艺术根源于人的心灵,因此,探索艺术中的通感问题自然成了康定斯基艺术理论的应有之义。康定斯基在他的艺术理论中建构一套抽象艺术的通感语言体系。每一种艺术都有自己独特的艺术语言,但是色彩、声音、线条、触觉等这些因素由于通感的存在而实现相互沟通,因此艺术之间的交融是可能的。康定斯基在通感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未来艺术”观念。在现象学看来,灵与肉并不是对立的,而是有机地统一在身体——主体中,它先于主客的分裂。知觉是身体的本源性体验,感官从根本上来说是统一的,由于身体原初的统一性,通感就成了身体——主体的原初性体验。艺术所关注的就是这种原初性的通感体验,把这种原初状态仅仅理解为心灵的体验是不够的,因为体验根源于身体——主体与世界的相互交流。 【关键词】抽象艺术;通感;综合艺术;康定斯基;艺术理论;现象学 所谓通感(Synaesthesia),指的是感觉之间的联接,即一种感觉能够触发另一种感觉,视觉、听觉、触觉等感觉并不各自独立,而是相互沟通。在绘画中,画家借助于特定的艺术形式,能够给欣赏者带来视觉之外的感觉体验。通感问题是理解康定斯基艺术理论的一个关键问题。在《艺术中的精神》等艺术理论著作中,康定斯基对抽象绘画中的通感问题进行了探索。在此理论基础上,他进一步提出了“整体艺术”的观念。 一、心灵与通感 在康定斯基看来,通感的产生乃是由于心灵的敏锐。“高度敏感的人与其心灵是如此接近,其心灵自身是如此敏锐,以致任何味觉印象都能立刻传递到心灵,再由心灵传递给其他感官,比如眼睛。……敏感的人就像一把制作精良且究竟演奏的小提琴,其琴弓的每一次触碰,都能引起心灵的死死触动。”[1](P70)在高度敏感的人那里,也就是现代认知学科通感研 究中所谓的“通感者”,感觉与心灵 紧密相连,任何感觉都直接传递给心 灵,在心灵的作用下,产生其他的感 觉。可见强调心灵的作用是康定斯基 通感理论的基础。在心灵的作用下, “视觉不只是与味觉相谐,也与其他 感觉相谐。比如,从触觉方面来说, 我们形容颜色,常说‘粗糙’、‘尖锐’、 ‘平滑’、‘柔顺’,以至于人们看到 颜色,比如暗青、硌绿和深茜红,往 往有想去用手触摸的倾向。从触觉出 发,我们甚至把色彩区分为冷色和暖 色。同样地,某些颜色,如深茜红。 我们觉得柔软,而另一些颜色,如硌 绿、氧化青绿等,却显得坚硬,甚至 当它们从软管里挤出来,我们也觉得 ‘干巴巴’的。” [1](P71)康定斯基在 此注意到了日常用语中普遍的通感现 象,并且把这种现象与人的体验联系 在一起,虽然未深入,但其认识是比 较深刻的。 心灵是康定斯基关注的核心。 在他看来,当前的时代已经被物质 主义统治,“物质主义噩梦把人类生 活卷入邪恶无聊的玩乐旋涡”[1](P38), 心灵被物质的迷雾所遮蔽。要想“重 新摇响心灵之铃”,必须借助于艺术 这一手段,因为艺术关注于人的内 心驱力(inner necessity)和内在情 感。绘画中的任何一个色彩、一个 点、一条线、一个面,都在激荡着人 的心灵。“色彩直接作用于心灵。如 果说色彩是琴键的话,那么眼睛便是 音槌,心灵则是绷满丝弦的钢琴,而 艺术家便是那弹琴的巧手,经过一番 刻意敲弹,引来心灵的激荡。”[1](P72) 艺术家通过对色彩的精心安排,使得 在欣赏者那里也取得共振。但是康定 斯基对传统的具象绘画非常不满意, 认为它已经被物质主义所侵蚀,被迫 在物质中寻找材料,把反映客体作为 自己的任务。因此,抽象艺术必须取 代具象艺术,把人的精神、心灵、内

胡塞尔的现象学思想简介

胡塞尔的现象学思想简介 首先要了解他思想中的三个概念:描述法、自由想像法、地平线法。(一)描述法描述法是指,如果想分辨一样东西,先不要认定它是什么,而要先作一个客观的描写。然而,描写是相当困难的,并且每个人对同样一种东西的描写可能不太一样。因此,必须把所要描写的对象直接凸显出来,周边的东西先存而不论,一样一样地排除,此时就要配合自由想像法。(二)自由想像法 先举个例子:如果想要知道“人”到底是什么,那么可以问:“如果一个人车祸受伤.断了一只手,这样还算是人吗?”当然,这样叫做独臂人。接着继续问:“那么如果断了两只手.还算是人吗?”当然还算,因为这样叫做无臂人。相同的,断了一只脚叫做独脚人;就算两只手、两只脚都断了,也还是人。那么到底要到什么程度才不算是人呢?思考到最后,可能会认为如果没有头就不算是人了,因为我们从来不曾见过一个没有头的人。这就是自由想像法。使用自由想像法去认识一个人时.也是如此,我们必须要间:“如果少了这项特色,他还是他吗?”现象学的目的就在于让人知道一样东西的本质。假设我们要了解一个人的本质是什么,首先就要把我们能够掌握的、关于这个人的所有现象写下来,譬

如:身高、体重、家世背景、念什么科系、成绩如何、有什么嗜好、参加什么社团等。写下来之后,开始使用自由想像法,亦即问自己:“如果他少了这一样条件,他还是他吗?。(譬如:如果他身高没这么高,他还是他吗?)按照这种方式把每个细节一一问消楚,最后我们会发现,其中有些条件是绝对不能少的,一旦缺少了这些东西,他就不再是他了(如:他非常勇敢、非常诚实等)。涌常这些东西会g跟一个人内心的价值观有关,而不是与外在条件有关。由此可知,认识一个人的时候,不应该被外表所迷感,因为外表很多条件部是可以去掉的。把这些外在条件去掉之后,内在特质才会凸显出来。如果没有经过这种现象学的思考过程,就很难发现一个人的本质真相,以至干容易被外表迷感.举例来说.电现新闻的主播一个个都很上相,每天报新闻看起来好像很有见解,但是他们真的很明智吗?这就说明了,判断任何东西的时候,不能只看外表.而要问:“什么是它的本质?进而使用描述法与自由想像法去思考,如此才能发现真相。(三)地平线法.那么,地平线又是什么呢?英文是horizon ,有时候也翻成“视野”或是'视域”。人看任何东西都有视域,而这个视域就是我们所能见到的世界。例如.当你走在原野上,看到远处有一根尖尖的东西,很像犀牛角,也很像是教室的塔尖.但你不知道它是什么。就像我们有时候看电影,会着到一个人在原野上走了很久,看到远处有一个尖尖的

透视教育现象学_论教育现象学研究中的三个基本问题

透视教育现象学 ———论教育现象学研究中的三个基本问题 朱光明 (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北京100871) [摘 要]现象学及其运动给当代社会科学特别是教育学研究带来的变革,主要体现在它所开 拓的研究领域以及它带来的看待事物的态度和方法的变化。教育现象学是受现象学运动影响而发展起来的教育研究新取向,它在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方面都有别于传统教育研究。教育现象学以具体情境中的生活体验为研究起点,赋予生命体验以本体论地位;它努力克服传统理论与实践分离的客观认识论,突出一种实践的认识论,即强调教育及其研究不可脱离情感意向、他人意识以及对践行的追求;在方法论上,它强调在反思生活体验的基础上,通过本质直观直接把握现象的本质。教育现象学理论的新颖性给教育研究带来了新气象。[关 键 词]现象学运动;教育现象学;生活世界;实践认识论;本质直观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469(2007)11-0001-07[收稿日期]2007-05-11 [作者简介]朱光明(1971-),男,安徽巢湖人,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博士生。 2007年第11期外国教育研究 No.11,2007第34卷总第209期 StudiesinForeignEducation Vol.34GeneralNo.209 自20世纪初胡塞尔(EdmundHusserl)始创现象学以来,现象学就以其思想的深邃及方法的独特,吸引并影响了舍勒、海德格尔、莱维纳斯、梅洛—庞蒂、萨特、伽达默尔等一大批优秀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从而形成了20世纪欧洲大陆最重要的哲学思想运动之一的现象学运动(当代的结构主义思潮与现象学思想也有着交织的复杂关系,法国的利科、德里达、巴尔特等都深受现象学思想的影响,有人还把现象 学视为“结构主义的一个特殊的趋向”[1] )。现象学看 待事情的方法和态度不仅成就了现象学运动中以及受现象学影响的哲学家,而且其效应已远远跨越哲学界,广泛影响了“心理学、病理学、美学、文学、艺术论、社会哲学、法哲学、神学、宗教理论、教育学、逻辑学、数学、自然科学,甚至经济学等学科的问题提出 和方法操作” [2] (p.6)。教育现象学也是受现象学及现象学运动的影响和推动而逐渐发展起来的教育研究新取向。 教育现象学又叫现象学教育学或解释现象学的教育学,其教育学源头是德国的文化教育学(又称精神科学教育学)。文化教育学秉承狄尔泰“我们说明自然,但我们理解人类”的历史精神,把精神科学和 自然科学区分开来,从而确立起教育学的精神文化品格。德国的文化教育学(狄尔泰—诺尔学派)是解释学取向的,而荷兰(育特奇学派,该派教育现象学传统主要是源于兰格威尔德的思想)的教育现象学则更加富有描述性特征或现象学取向[3]。当代最有影响力的教育现象学代表人物是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TheUniversityofAlberta)的奥凯(T,Aoki)、马克斯?范梅南(MaxvanManen)和史密斯(D.Smith)等人,以及美国密歇根大学的巴瑞特(L.Barritt)等人。他们的教育现象学思想都源于荷兰育特奇学派(UtrechtSchool)。 其特点是关注孩子的体验世界,要求在具体的教育情境中整体地把握教育经验的意义。教育要依托“替代父母”关系理解教育中的师生关系,把“为了孩子好”确立为教育的首要意识。教育工作者要学会倾听孩子,理解儿童创造生活的可能性,并在与孩子的相处中不断反思自身的行为意识,从而提高教学的机智。教育现象学希望通过研究获得一种不同于传统的思考问题的方式和行为意识,从而寻找一种新的理解教育的可能性,为教育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途径[4]。 教育现象学自产生以来,就因其倡导的人文精

胡塞尔现象学还原的方法论意义

胡塞尔现象学还原的方法论意义 摘要 “存在在意识中的消融”是胡塞尔现象学还原思想的核心。胡塞尔认为,我们所能看到的事物只是“自在的对象”并不是“意向对象”,但是能被我们直观把握的对象或者说“明白清楚的感知”的对象是我们的意识中构造自身的,超越人的内在意识或者说在人的内在意识之外而存在的客体自身是不可能获得明见性的。因此,胡塞尔从思维的自明性出发,主张对一切事物的存在乃至作为认识主体的人的存在问题作“悬搁判断”或者放到括号中去,存而不论,来追求哲学的绝对自明的开端。通过现象学的还原,给所有的超越之物贴上无效的标志,使“存在”回复到“意识”中,对象在意识中构造自身,回到纯粹现象本身,即“回到事实本身”。 关键词胡塞尔现象学还原意义 一、胡塞尔的现象学还原内容 如何认识这种既非物质又非感性经验的“自我意识”呢? 胡塞尔认为,这既不能采用传统哲学的方法,也不能采用自然科学的方法,而应采用他所特有的现象学的方法,即现象学还原法。所谓“现象学的还原”,就是要从自然科学的认识还原到思维的直观认识,从超越的认识还原到内在的认识,亦即还原到纯粹的主体性上去。用胡塞尔自己的话说,“现象学的还原就是说: 所有超越之物( 没有内在地给予我的东西) 都必须给以无效的标志,即它们的存在,它们的有效性不能作为存在和有效性本身,至多只能作为有效性现象”。胡塞尔谈到过多种还原,但主要有两种: 先验还原和本质还原。他主张通过先验还原引导人们进入哲学的观点,通过本质还原引导人们进入本质的领域,从而使人们领会或把握先验的“纯粹意识”。这两种方法相辅相成,不分先后。 (一)先验还原 先验还原又称悬置( epoche) 或括号法。“悬置”这个术语来源于古希腊怀疑论哲学家,意思指中止判断或将判断搁置起来,对一切给予的东西打上可疑的记号这一点同笛卡尔的“我在怀疑”有异曲同工之处。胡塞尔借用这个术语来表示现象学对经验的事实世界采取的一个根本立场。例如在计算一道数学题时,

现象学在今天_诺伯格_舒尔茨建筑现象学研究方法的现实意义

15 第24卷 10/2006 华中建筑建筑现象学的研究历史较短,较早的展开于人文地理学对环境和基地关系的研究,逐渐现象学的方法被引入建筑研究的领域。其中挪威建筑理论家诺伯格?舒尔茨(Norberg-Schulz)对建筑现象学进行了深刻、透彻的研究,通过一系列论著《建筑的意向》(Intentions in Architecture)、《存在?空间和建筑》(Existance Space andArchitecture)、《西方建筑的意义》(Meaning in Western Architecture)、以及 《场所精神——走向建筑的现象学》(Genius Loci—Toward a Phenomenology ofArchitecture)逐步建立起一种新的建筑理论——建筑现象学的基础和构架。舒尔茨通过“回到事物自身”(return to things)讨论建筑中的本质,将场所精神归结为建筑现象学的核心内容,从而揭示人的存在与建筑空间创造的本质关系。 从总体上看,建筑现象学理论和哲学基础是胡塞尔(Edmund Husserl)于20世纪初期创立的现象学和本世纪20年代海德格尔(Martin Heidegger)运用现象学方法所创立的新本体论以及后期从语言和诗学角度对存在的研究。现象学通过人的出场将事物同其在人们生活中的价值和意义紧紧联系在一起,这种方法不象实证哲学中所采用的自然科学分析方法,只注重从具体的事物中抽象出中性、客观和简单的科学事实,把经验事实中所包含的人类生存目的、价值和意义排除在外。在胡塞尔的建筑学还原思想和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现象学思想中都体现了这一现象学方法。正是基于现象学能够使现象以其原初和本真的面貌清晰地呈现在人们面前,海德格尔才把对 “存在”这个重要概念的研究奠定在了现象学的基础上。 基于这样的方法,诺伯格?舒尔茨阐释 了核心概念“场所”。舒尔茨认为“场所”不是抽象的地点,而是由具体事物组成的整 体,事物的集合决定了“环境特征”。他在现象学在今天 ——诺伯格?舒尔茨建筑现象学研究方法的现实意义 The Phenomenology of Architecture for Today -----------The Research Method of Norberg-Schulz's Phenomenology of Architecture for Today 张 丽 娜 中图分类号 TU-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739X(2006)10-0015-02 摘 要 该文从诺伯格?舒尔茨建筑现象学中的核心概念“场所”出发,分析了建筑现象学的研究方法,并分析了采用这种研究方法的原因,对于这一核心概念和研究方法提出了几点个人理解,最后着眼于重新讨论建筑现象学研究方法的现实意义和发展现状。作为对舒尔茨建筑现象学阅读的理解。 关键词 诺伯格?舒尔茨 建筑现象学现实意义 A bstrac t Pond ering t he k ey concept of the Norberg-Schulz's phenomenology of architecture,t his pa per analys es t he m ain research method of this theory and the rea son why this met hod is chosen for researching. Also, the p a p er offers s om e p ers ona l unders ta nd ing ab out this k ey concept and this research method,discusses the practical meaning and situation of the method of this theory for today. Key Words Norberg-Schulz, The phenomenology of architecture,Practical meaning 作 者邮 编收稿日期 南京大学建筑研究所硕士研究生210093 2006 03 06 《存在?空间和建筑》一书中引进了“存在空间”的概念,并指出“‘存在空间’不是一种逻辑一数学的词句,而是包含了人和环境的基本关系。‘存在空间’的概念在这里被分解成为相辅的两个词‘空间’和‘特征’,以同基本的精神功能‘定位’和‘识别’相一致,按照建筑的定义,‘存在空间的具体化’再用‘集结’(gathering)和‘事物’(thing)的概念来解释”。① 舒尔茨提到“存在 空间”概念的形成“受益于海德格尔的定居的概念(Concept of dwelling),‘存在空间’和‘定居’是同义语,而‘定居’在存在的意义上就是建筑的目的,当人能在环境里面为自己定向并和环境打成一片,或者简言之,体验环境作为有意义的,人就定居下 来。” ② 为了充分研究场所的现象,舒尔茨进一步将场所从场所结构和场所精神两个方面进行了详细论述。 在对诺伯格?舒尔茨的建筑现象学核心概念理解的过程中,笔者逐渐体会到这一理论中贯穿始终存在两个“平等”。第一个“平等”是基于将事物与意识一同考察的思想。在现象学中面对现象本身就意味着同时面对事物和指向事物的意识两者,这与自然科学的分析方法形成鲜明对照。在现象学中事物由于与人的意识连成一体而具有价值和意义,而不再是外在于人们经历的中性的客观实体。这也是建筑现象学之所以能够从根本上揭示建筑意义的关键。第二个“平等”指对于“内部”和“外部”的考量,表现在“场所”这样一个核心概念中。自然与人类在世界中的地位是平等的。人们和自然的关系是彼此尊重和相互报答的关系,而不是对手和敌人、征服与被征服、也不是耗用与被耗用的关系。舒尔茨用“内部”和“外部”来解释这样的关系,用内部领域和外部世界的分隔和联系、象征和对比来表达人类与自然的平等关系。这两则“平等”关系是笔者对于“场所 (Place) ”、“场所精神(Genius Loci)”这样?综合论述? Zhang Lina 建筑 论坛

北大 舒茨现象学社会学

●舒茨(1899-1959) 一、生平、思想与著述 1、生平 舒茨,美国哲学家,社会学家。生于奥地利维也纳。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曾在奥匈帝国军队中服役,后在维也纳大学学习法律和社会科学。1932年他的《社会世界的现象学》问世,受到胡塞尔的好评。1938年为躲避纳粹的迫害逃亡巴黎,次年来到美国纽约,从事银行工作,并在社会研究新学院任教,1952年被该校提升为教授。 2、思想 【奥地利经济学派】 代表人物:门格尔、维塞尔、柏姆·巴维克 认为社会是个人的集合,个人的经济活动是国民经济的缩影。通过对个人经济活动的演绎、推理就足以说明错综复杂的现实经济现象。 理论核心是主观价值论,即边际效用价值论。边际效用价值论认为:一件东西要有价值,除有效用之外,还必须“稀少”,即数量有限。以致它的得、失成为物主快乐或痛苦所必不可少的条件。 价值是主观的,是物对人的欲望满足的重要性;价值的成因是效用加稀少性;价值量的大小也只取决于边际效用的大小,与社会必要劳动无关。 【韦伯的解释社会学】 韦伯认为人与动物不同,社会与自然不同,没有客观的规律,自然科学的方法不能用于研究社会,要正确认识社会,就必须采取理解与解释的方法,通过研究个体行动者的社会行动的意义来研究社会。 所谓社会行动,就是指行动者主观上有目的,并且其行动指向他人,意义为他人所理解的行动。 韦伯的解释社会学坚持一种方法论个体主义,把理解与解释结合起来了,注重对主观因素的研究。 舒茨的现象学社会学发端于对韦伯的批判性发展。 【胡塞尔的现象学】 胡塞尔的现象学,特别是其关于意识建构的分析,提供了比韦伯本人所运用的新康德主义更优越的方法,可以用来分析社会行动的意义问题。 现象学认为,人类只有通过经验才能感知世界,人类关于外部世界的所有观念都是以感觉为中介的,并通过心智意识来了解它。 胡塞尔认为,由于人们只有通过意识才能感知世界,而意识是在日常生活世界中建构的,要想客观测量外部世界与真实世界,就必须对意识的本质进行研究,也就是要对意识的抽象过程进行研究。 舒茨正是借用了胡塞尔的这种思想,深化了韦伯的行动理论。 【美国的实用主义】 实用主义是19世纪后期在美国兴起的一种哲学思潮,其代表人物为皮尔士、詹姆斯、杜威等人。 实用主义接受了实证主义从经验事实出发的主张,主张在经验中发现行动与效用的真实意义。 实用主义关注的是人们经验活动的实在世界,关注由经验构成的或创造的实在世界,即最后的事物、收获、效果与事实,从而超越了传统的经验论与实证论,实现了对经验过程的视角转换。 实证主义认为我们必须从经验事实出发进行研究与认知世界。 3、著述 《社会世界的意义建构》《生活世界的结构》 二、社会世界的意义构造 1、舒茨对韦伯解释社会学的批判 舒茨同意韦伯关于社会科学研究价值中立与科学的相对独立性思想,赞同韦伯的方法论个体主义,反对把社会科学降低为自然科学,认为“理想类型”的方法是理解社会现象的适当方法。 舒茨对韦伯个体主义方法论的批判:

胡塞尔现象学思想的发展

胡塞尔现象学思想的发展 文章作者:陈高华 内容摘要:本文主要以胡塞尔的四部主要著作为路标,绍述了胡塞尔现象学思想的发展路程:从现象学的建立,到先验现象学的转变,交互主体性现象学的提出,生活世界理论的探讨,勾勒了胡塞尔现象学的心路历程。 关键词:描述心理学、先验现象学、交互主体性现象学、生活世界理论 象20世纪初众多的西方哲学家一样,胡塞尔(E·Husserl)也是从数学入手开始其学术生涯的。起初,胡塞尔在大学里学的是天文学和数学,热衷于对数学基础的探求,并在维也纳大学取得了数学博士学位,后来还成为了当时著名的数学家魏尔斯特拉斯(K·Weierstrass)的助手,在这里,魏尔斯特拉斯的人格和学问对胡塞尔有深刻的影响,同时,数学所要求的明晰性和精确性也始终影响着他。对数学基础的探求使他转向逻辑的基础的探求,这种对数学和逻辑的基础的探求使他一步步地进入到哲学的领域。在他的同乡,后来成了捷克斯洛伐克第一任总统的马萨里克(T·Masaryk)的引导下,胡塞尔重返维也纳大学,听了著名的心理学家和哲学家布伦塔诺(F·Brentano)的课,最终在布伦塔诺的影响下,胡塞尔完全地转向了哲学,开始了其一生的“哲学漫游”。他后来回忆说:“我是听了布伦塔诺的讲演之后才决心选择哲学作为自己的终身事业的,这是因为他的讲演使我树立了这样一种信念:哲学也是一项严肃的工作,它也能以最严格的科学精神来对待,而且必须以这种精神来对待。”[1]正是基于这样一种信念,胡塞尔把建立一门作为严格科学的哲学,从而为其它一切科学奠定一个坚实的基础,作为其终其一生所追求的目标。胡塞尔的一生是典型的德国学院哲学家的一生,就象海德格尔曾经对亚里士多德所做的描述一样,“他生出来,他工作,他死了。”[2]不仅如此,胡塞尔还视哲学如同他的生命,对哲学有一种献身精神,是一个有着宗教般虔诚的哲学家,为此,胡塞尔为了建立他心目中的严格科学的哲学倾注了毕生的精力,而他自称是一个哲学的“永远的”探索者和漫游者。我们且不管事实上胡塞尔是否达到了他心目中所谓的“作为严格科学的哲学”,也不管别人怎样对胡塞尔的现象学哲学所作出的评价,至少在胡塞尔看来,他的现象学就是这样一门严格科学的哲学,他甚至不无自豪地宣称:“现象学可以说是一切近代哲学的隐秘的憧憬。”[3]就此而言,我们可以说胡塞尔的现象学仍属于近代西方哲学的传统,而胡塞尔则可能是现代西方哲学家中最后一位传统意义上的“纯粹哲学家”,盖因在他之后的现代西方哲学家们,几乎没有人象他那样把哲学当成一门严格科学去追求,也没有哪个哲学家再去探寻一种绝对的、永恒不变的基础;相反,他们试图把哲学排除在科学之外,同时去消解作为一切科学的基础。也许,正因为这一点,胡塞尔及其现象学更显其在哲学史上的重要性。 胡塞尔的思想以《逻辑研究》为标志,可以粗略地划分为前现象学时期和现象学时期,笔者基于考察的需要,在这里主要对胡塞尔现象学时期的思想发展作一描述性的绍述。这一简单的绍述则是以胡塞尔的四部主要著作为其“路标”。 (一)《逻辑研究》与现象学的建立 胡塞尔《逻辑研究》第一卷发表于1900年,正是这部著作的发表标志着现象学的建立,“现象学第一次出现在公众面前”。[4]由于这部著作是对心理主义的批判,胡塞尔在这一时期的思想又被称为批判心理主义(反心理主义),胡塞尔自己则称这个时期的思想为“描述心理学”的现象学。

《审美经验现象学》读书报告

《审美经验现象学》读书报告 杜夫海纳是法国美学界的代表人物,也是国外学术界公认的现象学美学理论家。他虽然不是现象学美学的开拓者,但却是这个美学学派最有影响的代表人物之一。在《审美经验现象学》一书中,他的成功当然是将收益与现象学的方法,但另一发面,他又通过审美经验的探讨,具体描述了现象学方法,可谓是现象学美学领域出现的一部全面、完善的著作。 本文将以艺术本理论、审美知觉论、审美经验论三个角度来概括《审美经验现象学》的主要观点。 一、艺术本体论 在杜夫海纳看来,艺术品是海德格尔所说的自我显现的,既是现实的又是非现实的。其认为要认清艺术作品,首先必须区分一般作品与艺术品的差别,从存在论上强调艺术作品为审美对象的感觉性。海德格尔的“世界”为人所用,构成人所生活的“世界”,同时又具有独立于人的意义,成为人生活的“大地”,艺术作品则是这两方面斗争、综合的结果,艺术非艺术家是艺术品的本源,也非艺术品是艺术家的本源,而是艺术本身。 在《审美经验现象学》第一部分《审美对象的现象学》中,其区分了审美对象、生物对象(人与动物)、自然对象及实用对象。在他看来审美对象的感性因素,具有一种存在性的意义,而一般对象的感性特征只能视作某种“属性”。在例子中可以看到

一般对象的颜色只是属性,褪了色的衣服仍是衣服,而审美对象不是“有”颜色,而是本身就是颜色,画上的衣服与它的颜色是不可分的。他认为艺术品中的感性因素不再是“标志”,而是“存在”,如果说一般对象使我们超越知觉,那么审美对象则使我们“回到直觉”。当然回到知觉并不意味着回归自然,因为“世界”虽然附着于“大地”,但不能为“大地”所完全“吸收”,同样艺术品也不会被它的背景所完全吸收,这是由人们最普通的审美经验所保证的。杜夫海纳认为,艺术品被知觉(为了自身而被知觉),就成了审美对象,强调了艺术品是为被知觉的永久性结构的基础,从而审美对象是在艺术品的区别中突现审美知觉。 在审美对象与一般对象的差异之间,杜夫海纳承认了其中的差异并认为对象具有多方面的意义,一个对象可以有三个方面的意义:“材料”,为一个感觉得存在;“意义”为观念的存在;“表现”为感情的存在。 其认为,“艺术品”不仅是“自然物”,而是一个“世界”,“作品”早于作者“传记”告诉我们关于“作者”的事,“作品”是“作者”的“世界”和“世界观”,因而艺术品首先是“他人”的世界,而不是欣赏者的世界。艺术品为人们提供的世界,不是表象的,再现的世界,而是表现的世界。表象的、在线的世界是历史事件发生、发展的客观世界,而把历史当作获得存留的艺术品则是历史创造者——人的自由表现,艺术不仅仅是再现历史事件,而是要表现历史事件中的人的决断、人的活的思想感情、活

现象学部分术语解释

现象学部分术语解释 (李幼蒸编 写) 一、意识与现实(Bew uβtse in u.W irk li chk eit) 1.意识概念(B ewuβt sei n) 胡塞尔说有三种意识概念:(1)作为经验自我的完全的、真实的存在和作为统一意识流中诸心理体验的关联体,即全体体验流。最典型的例子是经验心理学家的看法,他们把意识看做是诸心理事件的总和,于是把意识当成了实在之物。(2)作为个人心理体验的内在认识(内意识、内知觉),即对体验的自认知。(3)作为意向性的体验,体验具有对对象的指向性。胡塞尔关心的是第三种意识概念。意向性涉及意义行为、意义内容和被意指对象;意识即意向性关系域,意识研究也就成为意向性分析。按照这种看法,意识不是一实在对象或实体,而是一功能,此功能显示于体验行为中并具有上述结构。意识研究因此涉及意识、意识体验、意向性、功能性等方面的相互关系

研究。意识有实显性和非潜在性两种样式,前者的特点是自我的注意性,所与物的设定性和成为前景意识;后者的特点是自我的非注意性,背景的非设定性和作为边缘域的意识。 2.体验与内容(Er leb nis u.Inh alt) 按胡塞尔的本体论分类法,意识体验为一“区域”,它即是我思活动之全体。体验是真实的(内在的)意向因素与非真实的(超越的)意向因素之统一物。在被体验者、意识内容和体验本身三者之间无区别;如在被感物和感觉行为之间无区别,即内体验指向的客体与认知此客体的行为属于同一意识流。当体验指向意识流的外部客体时,后者即为现实知觉对象。 对象与其意识内容不同,如一箱子具有同一性,但它在意识中的各种显现具有不同之内容。意向性分析关注体验内容之本质,却不考虑对象的存在性问题。体验的意向内容有三个方面:行为体验之意向对象,行为体验的意向质料(相对于意向性质而言)和行为体验的意向本质。 3.意向性(Int ent ion ali t t) 胡塞尔从哈尔转到哥廷根后,日益关注意识结构问题,并进一步明确了自己的意向性学说。他指出,一切知觉形式均以意向性意识结

教育现象学研究问题述评_王攀峰

教育学术月刊2013.1 EDUCATION RESEARCH MONTHLY 教育现象学研究问题述评 ■王攀峰曹冉 摘要:当前教育现象学研究主要围绕以下三个方面展开:(1)理论建构。从本体论出发,探讨如何从现象学的思想“看”教育学,旨在建构一门新型的教育学;从方法论出发,探讨如何用现象学的方法“做”教育研究,推动教育研究范式的转型。(2)意义探讨。教育现象学对于教师专业发展、课程教学有何启示。(3)方法应用。国外研究注重将现象学方法运用于实际的教育研究领域,具有鲜明的实践特性和应用取向。在此基础上,文章对当前教育现象学研究的主要特征进行了归纳和反思。 关键词:教育学;现象学;教育现象学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1年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基金项目“教育现象学视野下学生学习的生活体验研究” (11YJC880114)的阶段性成果。 中图分类号:G40-0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2311(2013)01-0025-05 作者简介:王攀峰,女,首都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教育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课程与教学理论,教育研究方法;曹冉,女,首都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硕士研究生(北京100089)。 自2001年始,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教授马克思·范梅南的《教学机智》、《生活体验研究》和《儿童的秘密》等书在我国陆续出版,教育现象学①的热潮在国内也从此掀起。至今,教育现象学在我国发展已近十年。2006年,首届现象学与教育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在首都师范大学召开。2007年,现象学与教师发展研究中心在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成立。2010年,第二届现象学与教育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再次在首都师范大学召开。目前,与教育现象学相关的成果十分丰富,国内外已有上百篇学术论文及十多篇硕博士学位论文。当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教育现象学的理论建构、教育现象学对教育研究的启示、教育现象学研究方法的应用等问题上,本文尝试对以下三个方面进行一些述评。 一、教育现象学“是什么”—— —作为理论的建构胡塞尔给现象学所下的定义是:“现象学:它标志着一门科学,一种诸科学学科之间的联系;但现象学同时并且首先标志着一种方法和思维态度:特殊的哲学思维态度和特殊的哲学方法。”[1]根据这一定义,现象学概念包含着两层含义,即“作为方法的现象学”和“作为哲学的现象学”。由此,现象学对于教育学的影响也相应地表现在本体论和方法论这两个方面。总体来看,国内外学者的研究主要沿着如下两条路径展开: (一)从本体论出发,探讨如何从现象学的思想“看”教育学,旨在建构一门新型的教育学 现象学首先是作为本体论意义的理论基础引入教育领域的。在现象学哲学的总体背景下,人们开始关注教育的生活世界,注重人的情感体验,探寻教育的价值与意义。目前,研究者主要围绕以下问题展开:教育现象学的理论基础是什么?教育现象学在世界范围内有着怎样的历史渊源?教育现象学是一门怎样的学科?我们应该怎样来看待教育现象学呢?与一般的教育学理论相比,教育现象学具有哪些特点? 1.关于理论基础。任何一门学科都有哲学基础,教育现象学也是如此。教育现象学从各个流派的现象学中吸取了思想资源和精神养料,由此,逐渐形成其独特的理论形态和研究取向。有学者认为,教育现象学受不同现象学流派的影响,形成了四种不同的理论取向:以胡塞尔为代表的超验现象学取向;以海德格尔、萨特、梅洛-庞蒂、马塞尔为代表的存在现象学取向;以伽达默尔、保罗·利科为代表的解释现象学取向;以舍勒、列维纳斯为代表的伦理现象学取向。它们共同构成了教育现象学发展的理论模式。[2]也有学者提出,现象学的哲学传统至少有六大学派:基于胡塞尔的超验现象学派;基于海德格尔、萨特、梅洛-庞蒂等的存在主义现象 DOI:10.16477/https://www.doczj.com/doc/d69911243.html,ki.issn1674-2311.2013.01.003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