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残障儿童的心理特点及教育 残障人的心理特点

残障儿童的心理特点及教育 残障人的心理特点

残障儿童的心理特点及教育 残障人的心理特点
残障儿童的心理特点及教育 残障人的心理特点

残障儿童的心理特点及教育残障人的心理特点

教育是科学,也是艺术。常言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可见育人是一项十分漫长而艰巨的智能工程,特别是从事特殊教育的教师要教育好残障儿童(指盲、聋、自闭症、肢残和智残学生,由于生理上有缺陷,造成生活学习和交往等方面特别困难,而需要给予特别帮助和照顾的学生),不知要比常人多洒下多少心血和汗水,下面笔者拟就如何对残障儿童进行“育人”谈点粗浅的体会,旨在抛砖引玉,与同行们商榷。

1.以“爱心”抚之

热爱学生、关心学生是教师发自内心深处的一种道德情感,是一股巨大的教育力量和极其重要的教育手段。学生是教师的特定工作对象,教师的一切工作内涵都应浓缩于―个“爱”字。正如我国近代教育家夏丐尊先生所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特别是残障儿童是一个生理上有残疾,心理上有创伤、求医无望的不幸学子,由于社会上的种种偏见,人们对他们的了解认识不够,关心和尊重不够,有些学生在家庭里也得不到父母的关爱,享受不到良好的教育,体验不到

家庭的温暖。于是,他们迫切希望在学校里能得到在社会上和家庭里得不到的东西――关爱、信任、尊重、鼓励、和蔼、温馨,尤其希望得到教师的理解和尊重、关心和爱护。为此,一个称职的特校教师必须懂得“爱”的艺术,把“爱”体现在“关怀、理解、支持”这六个字上,在学习和生活上,无微不至地关心他们,用无私的爱去感化、温暖他们那已经冷却的心,帮助他们摆脱困境,带领他们走出迷茫,使他们感受到校园这个大家庭的温暖,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亲其师”而“信其道”,从而实现教育的目的,为他们掌握一定劳动技能和生活能力提供保障。在工作中,我常常蹲下身子与残障学生平视交流,与其促膝谈心,了解他们的需要和疾苦,为他们排忧解难:还用自己的钱带感冒生病的学生到医院治疗,回来后坚持守护在床边端水喂药和护理;学生的衣扣掉了帮其补上;学生的牙膏、香皂等日用品用完了及时帮其买回来。让残疾学生在爱的暖流中增强信心,重塑自我。实践证明,爱是教育取得成功的基础,是转变残疾学生永不衰竭的原动力。

2.以“耐心”导之

残障儿童由于生理上的原因,会产生许多心理障碍,出现许多心理问题,无论是在学习认知、人际适应、行为问题、情绪问题、性格缺陷、自我概念等各个方面以及总体心理健康状况均显著劣于正常儿童,如自控能力差、意识薄弱、容易暴躁、焦虑、胆怯、恐惧、自卑和自暴自弃,且比较任性、多疑、固执、孤僻等等。尤其是重度“问题学生”时常会出现这样或那样、或多或少、或轻或重的错误言行,这都在情理之中,教师和家长无需视为洪水猛兽,动辄训斥,怒不可遏目,更不能歧视、厌弃和排斥他们,放弃对他们教育的责任,而应该是毫不动摇、不厌其烦地、坚定不移地去教育、帮助、关心他们。只有做到耐心、文明、态度和蔼,才会获得教育的成功。在日常工作中,一方面,为了防止学生有不良行为或是搞破坏性活动,注意加强学生的身心康复训练,经常反复提醒,言传身教,持之以恒地关心教育他们,引导他们一步一步前进,培养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和卫生习惯,纠正他们不良的心理特征。另一方面,由于残疾儿童每取得一点成绩都要比健全人付出更多的时间和汗水,付出更大的艰辛和努力,这就要求教师要有一颗仁慈、宽容和博爱之心,给他们以诚挚的鼓舞和希望,多鼓励、赏识他们,哪怕是一个赞许的目光、信任的点头还是爱抚的微笑都会给残障儿童带来快乐和鼓舞。

3.以“诚心”待之

残障儿童一般阅历较浅,经验不足,依赖性强,特别是聋哑学生,从小缺乏有声语言,在一个无声的世界里生活,他们唯一能用来认识世界的就是一双明亮的眼睛,所有的信息全于直观感觉,其模仿性强,很容易受表面行为的影响。而在学生眼中,教师是智慧的代表,是高尚人格的化身,教师的言行就是道德标准,他们往往把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作为自己学习的内容,仿效的榜样。为此,教师在与学生共同生活和学习中,身教比言传显得更为重要。要时刻记住:教师站在讲台上,就是学生的活教材,对人对物一定要抱着诚心诚意的态度,凭着一颗赤诚之心,以高尚人格和魅力感化人,用平等的心态感染学生,用真诚的关怀感动学生,既是学生的良师又是益友,以此引导学生追求真、善、美,追求更高的思想境界,从而激发起他们成才奋进的激情,朝着崇高的目标前进。

4.以“信心”育人

残障儿童的残疾、缺陷是生理性、器质性的,很难改变,致使他们产生不同程度的自卑、畏缩心理,特别是在学习过程中遇到难题或暂时失败时便放弃学习;对自己缺乏信心,很难获得成功的喜悦。而掌握一技之长,长大后能养活自己,这是所有残疾学生家长对孩子的一致愿望,也是让孩子求学的目的和要求。因此,身为特殊教育学校的教师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坚信教育的力量,坚信“人人是可塑之材”,他们并非是“朽木不可雕”;要做到心中有“热”,眼中有“光”,善于发现这些学生的长处、优势、优点、亮点、闪光点,充分挖掘他们的潜力,为他们搭建施展才华的舞台,以激发他们内在的动力,调动他们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使他们逐步建立起自信,点燃起进步的火焰,树立起人生的目标。我校始终坚持“一切为了残疾儿童的生存与发展”的办学宗旨以及“学知识与学技能相结合”的办学原则,积极探索“教育、康复、就业训练一体化”的办学模式。根据耳聋学生眼尖、手巧、视觉、触觉功能发展较好的特点成立语训、美术、缝纫、手工、律动等兴趣小组,注重特长教育;在精心训练过程中,老师多肯定,少批评。多鼓励,少指责,运用激励手段,鼓励学生去尝试,哪怕是取得一点点的进步也竖起大拇指表扬,使他们在心理上、生理上得到满足,激发他们对兴趣与需要的追求。办校4年多来,学生从不会洗菜到学会了做一手好菜,从不会握笔写字到学会了画一幅一幅色彩和谐的画、写出笔法优美的书法;从不会踩缝纫机踏板到学会了缝制出一条条精美的红领巾;从不懂音乐到学会在老师的指挥下跳一曲优美的舞蹈……这些在正常人看来是简单的技能,而

对残障儿童来讲却是能够让他们将来求职求生的财富。可见,鼓励和启发他们是何等的重要!

对待残障儿童,其教育方法是灵活多样的,我们做教师的要做生活中的有心人,要尽可能多地排除他们的心理障碍,使其长大后生活能自理,事业能自立,还得充分利用集体的力量,家庭、学校、社会,大家伸出关爱的手“导之以行,持之以恒,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我想,残疾学生也能同健全人一样幸福生活,为社会奉献自己的力量。

内容仅供参考

残疾儿童家长心理援助项目计划书--自闭症儿童家长课堂(修正版

自闭症儿童家长心理援助项目 —家长课堂 项 目 计 划 书 策划:柯丽华 制作时间:二0一三年十月一日

目录 一项目总体描述 (3) 二项目具体描述 (4) 项目理念 (4) 项目必要性 (5) 成员介绍 (5) 三理论架构 (5) 四目标及目的 (6) 五项目受益群体 (7) 六.项目服务费 (7) 七机构介绍 (8) 八项目服务结构图 (8) 九活动实施计划范例 (8) 服务对象 (8) 小组特征 (9) 招募方法 (9) 活动计划 (9) 活动内容 (9) 课程排表 (10) 时间安排 (11) 所需资源 (11) 工作日程 (11) 应变计划 (12) 评估方法 (12) 跟踪服务 (13)

附加说明 (14) 项目名称:残疾儿童家庭教育项目策划 项目地点:自闭症儿童康复训练中心 实施单位:深圳市心之海残友心理援助中心 执行时间:为期一年(2013.11.1-2014.11.1) 联系方式: 小组成员:苏丽萍柯丽华江彩文李晓燕唐勇 一、项目总体描述 本项目以关注自闭症儿童家长心理援助以及家庭教育的社区服务问题为出发点,拥有丰厚的专业底蕴,是实事与专业相结合的产物,它的服务对象为城市社区残疾儿童和残疾家庭群体,服务的项目为自闭症儿童家属的社区、职康、康复训练中心工作。目的是通过改善自闭症儿童其家属的精神文化生活,提高心理健康标准,解决心理压力,为家属提供自救训练服务平台,协助家长充分挖掘自闭症儿童潜能,提高家属社区参与程度和社区归属感,使他们更好地融入社区生活,能够感受到幸福家庭快乐感。 残疾儿童家长心理健康与家庭教育是残疾儿童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的家庭教育可以帮助孩子更好更快的康复训练与进步和成长,它不仅需要残疾儿童的家长付出努力,还需要社会各界的支持和帮扶。本项目从我市义务段残疾儿童的家庭教育情况和社会支持情况入手,找出解决方法,为自闭症儿童的家庭教育提供专业的帮助。解决自闭症儿童家庭教育主要从其父母入手,为此我们专门成立“残疾儿童家长俱乐部”。给自闭症儿童家长提供专门的交流学习平台,不定期的和我们心之海的“家长交流中

不同情况下病人的心理护理

一、急性病人的心理护理急性病人,是指那些发病急、病情重因而需要紧急抢救的病人。过去有种错误的观点,认为急性病人病势危急,医护人员的任务就是以最佳的技术和最快的速度抢救病人,无须实施心理护理。近十年来,随着抢救护理科学的形成和发展,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对急性病人也同样需要进行心理护理。因为急性病人不是面临生命威胁,就是遭受躯体伤残,心理正处于高度应激状态。此时,如果进行良好的心理护理,就会缓和其紧张情绪,有助于转危为安。否则,如果在病人心理上高度紧张之时,再加上抢救时的种种劣性刺激,就会加重病情,甚至造成严重后果。队急性病人焦虑恐惧、紧张不安,渴望得到最佳和最及时的抢救,以便转危为安。但急性病人的心理活动又是复杂的,多种多样的。瞬间袭来的天灾、人祸或恶性事故等超常的紧张刺激,可以摧毁一个人的自我应对机制,出现心理异常。一向自以为健康的人突然患了心肌梗塞或神志清醒和脑卒中等,也会因过分恐惧而失去心理平衡。还有那些慢性疾病突然恶化的病人,易于产生濒死感,恐怖、悲哀、失助、绝望等消极情绪往往可以加速病人的死亡。病情不同、年龄不同、社会文化背景不同、经济条件不同等也对病人的心理活动有影响。因此,医护人员要善于具体分析每个急性病人的心理状态,以便有针对性地做好心理护理。由于急性病人的主导心理活动是恐惧,因此,心理护理的中心任务是增强病人的安全感。1.使病人感到医护人员可亲急性病人大都求医心切,一旦进入医院,顿有绝路逢生之感。这时,医护人员应当做到紧张而又热情地接诊。亲切而又耐心地询问,悉心体贴关怀周到,使病人感到在危难之时遇到了救命的亲人。这种医患关系,对抢救过程能否顺利进行有极大的影响,直接影响抢救和治疗效果。2.使病人感到医护人员可信医护人员娴熟的医疗操作技术和严谨的工作作风,不仅是赢得时间使病人转危为安的保证,同时对病人来说又是心照不宣的支持、鼓舞和依靠力量。使病人感到可信、可敬,从而获得安全感。3.使病人感到安全医护人员的医德和技术是病人获得安全感的基础。为了帮助病人缓解心理冲突,减轻精神痛苦,医护人员还应针对每人病人的具体情况做好心理疏导工作。对急性病人,无论预后如何,原则上都应给予肯定性的保证、支持和鼓励,尽量避免消极暗示,尤其是来自家属、病友方面的消极暗示,使病人能够身心放松,感到安全。二、慢性病人的心理护理慢性病人因为需要承受长期的疾病折磨,经历漫长的病程所以往往产生极为复杂的心理活动。慢性病人一开始大都有侥幸心理,即不肯承认自己真的患了疾病,迟迟不愿进入病人角色;一旦是确诊断,又易产生急躁情绪,恨不得立即服上灵丹妙药,于朝夕之间把病治好。这时他们对自己的疾病格外敏感、格外关心,向医护人员寻根刨底,向病友“取经”,或翻阅大量有关书籍,渴望弄清疾病的来龙去脉,企图主动地把握病情。但是,目前许多慢性疾病还没有令人满意的特效治疗方法,所以迫使广大慢性疾病患者只好无可奈何地去适应漫长的疾病过程。[!--empirenews.page--]慢性病人随着病情变化,有时高兴、有时悲伤、有时满意、有时失望;紧张、焦虑、忧愁、愤懑、急躁、烦闷等消极情绪也经常出现。有些病人,由于长期的疾病折磨,人格特征也往往发生变化。那种兴高采烈、生机勃勃的形象不见了,代之以动作迟缓、情感脆弱、谨小慎微、被动依赖、敏感多疑,自我中心等表现。他们过分关注机体感受,过分计较病情变化,一旦受到消极暗示,就迅速出现抑郁心境,有时还可产生悲观厌世之感。对慢性病人的心理护理,必须紧紧围绕慢性疾病病程长、见效慢、易反复等特点,调节情绪、变换心境、安慰鼓励,使之不断振奋精神,顽强地与疾病作斗争。心理护理应当与生理护理结合进行,做到身心积极效应互相促进。例如,慢性病人多出现疼痛、发热、呕吐、呼吸困难、心悸等症状,易引起不良情绪,医护人员应当亲切安慰,并及时妥善处理,病人自然就会情绪好转。又如,慢性病人除每天口服药物外,还经常进行肌肉注射或静脉点滴,这对那些痛阈低的病人来说也常常引起焦虑。技术熟练的护士常常取得病人的信赖,即说明其中也包含了心理护理。再如病人的饮食,不仅要考虑到病人的营养需要和禁忌,也要讲究色、香、味、形、量以及就餐的环境条件等。经验证明,在良好的心理护理配合下,病人不仅能遵嘱就餐,而且还有饮食疗法的意义。另外,幽雅的环境、

(整理后)残疾人心理调适

调整心理状态,积极面对人生,走向自立自强 心理对人的影响无处不在。心理的影响分为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例如:看病、会诊;中药名称,地龙… 一、残疾人的现状及心理特点 残疾人产生和存在的必然性,(差异),自有人类以来就有残疾人,残疾的原因的必然性,人类的多元性(古今中外)。 2014年我国残疾人8500万。如果加残疾人问题的严重性上心理疾病更多。这是一个社会问题。听力残疾人2800多万;智力残疾人1320 多万;肢体残疾人1000多万;视力残疾人1000多万;精神残疾人300多万;多重残疾人近1000万。 现在,人们压力很大,出心理问题的人很多…(举例介绍)。残疾人由于自身残障、生存的压力、社会的歧视,心理往往有以下特点,更容易产生心理问题。 1、孤独感。这是残疾人普遍存在的一种情感体验。残疾人在生 理上或心理上有某种缺陷(如聋哑人言语障碍,肢残人和盲人有行动障碍),活动的场所太少,交流的对象有限,久而久之就会产生孤独感,随着年龄的增长,孤独的体验会日益增强。 2、自卑感。这是每个残疾人都有的一种情感体验。残疾人在生 理上或心理上的缺陷使他们在学习、生活和就业方面会遇到诸多困

难,如果他们从亲属及其他社会关系中得不到足够的支持和帮助,甚至遭到厌弃或受到歧视,就会产生自卑心理。与健全人相比,他们在婚恋、家庭等问题上遇到的不顺心会加重其自卑情感的体验。 3、敏感多疑,自尊心强。残疾的状态容易造成当事人过多的注 意自己,因而对别人的态度和评论格外敏感,尤其是计较别人对自己带有贬义的、不恰当的称呼。如称他们为“残废”,就会引起他们的反感。如果有人做出有损于他们自尊心的事情,他们往往难以忍受,会当即流露出愤怒情绪或采取自卫的手段加以报复。 4、情绪反应强且不稳定:他们对外界的情绪反应强烈,较少与非残疾人交流,除了“话不投机”的原因外,还与交流不方便有关。这种特点在许多残疾人身上都相当突出。如聋哑人情绪反应强烈,而且多表现于外,容易与别人发生冲突;盲人情绪反应多隐藏于内心, 虽然情感体验很激烈,但情绪表现却不十分明显,而且爆发性情感较少。 5、富有同情心:而残疾人对残疾人有特别深厚的同情心,与不是同类的人却很少交流,如盲人很少与聋哑人交流,更少通婚。这主要是因为残疾类型不同,交流起来很不方便。 6、不同类型残疾人的性格特征。残疾人交往的圈子比较小,周围环境与普通人不同,于是就形成了某些特殊的性格特征,如孤僻和自卑是各类残疾人共同的性格特征。但每一类残疾人又有其独具的性格特点。

手术前病人的心理问题及改善措施

目录 摘要................................................................I 第一章绪论 (1) 1.1 背景及意义 (1) 1.2 研究思路及现状 (1) 1.3 研究目的及目标 (2) 第二章研究方法 (3) 2.1 研究设计 (3) 2.2 研究对象 (3) 2.3 研究工具/方法 (3) 2.4 技术路径 (3) 2.5 资料分析 (4) 第三章改善患者术前心理问题的对策 (4) 3.1 医务人员要在手术前几日多与患者沟通建立彼此的信任 (4) 3.2 着重把握手术前的心理护理 (5) 3.3 对于非全麻痹患者的手术中心理护理 (6) 第四章思考与讨论 (6) 4.1 心理问题改善对术前患者的思考 (6) 4.2 心理问题改善对术前患者的讨论 (7) 参考文献 (8) 致谢 (9)

摘要 目的: 本文对手术前患者的心理问题进行疏导和护理,旨在通过对患者提供人性化、专业化的心理护理,来减少和改善因手术产生心理方面的压力和恐惧。 方法: 回顾和总结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对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手术前后体检无差异性(P<0.05)。观察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变化。 结果:对手术前患者进行心理护理和疏导对于手术成功和患者改善具有积极地促进作用。手术前应注重对患者进行心理问题改善和疏导。 结论: 对手术前的患者进行改善和心理疏导对于手术顺利进行和患者的身体恢复有着重要的作用,改善手术前病人心理问题的研究具有普遍性和重要意义。在今后的医学实践过程中,可以通过专业、科学的心理护理及心理疏导来减少患者因手术产生的负面影响。此外,改善因手术前病人的心理问题需要加强医生知识、技能的培训和教育,提高医生专业、科学的护理知识,把病人的心理问题疏导和解决放在手术比较重要的问题,在确保手术成功的同时给病人最大的心理疏导。 关键词:手术前患者;心理问题;对策建议

残疾人的心理特点与沟通技巧修订稿

残疾人的心理特点与沟 通技巧 集团标准化工作小组 [Q8QX9QT-X8QQB8Q8-NQ8QJ8-M8QMN]

残疾人的心理特点与沟通技巧 心理是客观世界在人脑的反应。人是具有生物和社会两重属性的。一个人或一个群体的心理形成受先天遗传素质以及身体生理器官成熟度的影响,同时其生活条件、教育环境、社会地位、实践活动、生活经历也起着重要的影响。因此,教师、护士、军人等不同职业的群体通常有着共性的心理特征。残疾人与健全人的心理没有“质”的差别,只有“量”的差异。不同类型的残疾人,通常有着共性的生理缺陷以及类似的生活经历,因而形成各类残疾人的一些共性的心理特点。残奥会的运动员分为视力残疾运动员和肢体残疾(含脑瘫)运动员两大类,本节讨论这两类残疾人的心理特点。 一、视力残疾人的心理特点 健全人主要是通过视觉、听觉、触觉、嗅觉、运动觉等途径感知外界的刺激(信息)。其中大约80%的信息通过视觉途径获得。换句话说,视觉途径是健全人感知外界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途径。视觉与其他感知觉相比,有以下优势:感知范围广;转移灵活;知觉速度快;知觉距离远;感知较全面。视力残疾者或是完全看不见,或是仅能看见模糊的事物形象,共性生理特征是视力缺陷,接受外界信息主要是依靠听觉、触觉、嗅觉、运动觉等途径,与健全人大相径庭,因而形成了视力残疾个体心理过程发展的特殊性。但同时他们也具有许多与健全人共同的本质特点,如:视力残疾个体的心理发展趋势与普通个体的规律完全相同,都遵循由简单到复杂,由具体到抽象,由被动到主动,由零乱到成体系的过程;视力残疾个体的发展也受先天素质和生理成熟程度的制约;环境和教育同样也是视力残疾个体发展的决定性条件。那么,丧失了视觉这条主要感觉途径的视力残疾人士在感知外界途径有哪些共性的特点呢这些特点又怎样影响到他们的心理特质的 (一)视力残疾对个体感觉的影响 1、听觉功能有所增强。俗话说“盲人的耳朵特别灵”,实际上并不是他们的听力比健全人好,而是视力残疾人士更加注意获取听觉信息,因而形成较高的听觉注意力;对声音信息的分析更为细致,形成较高的听觉感觉选择能力;常年累月的听觉经验积累,形成较高的听觉记忆力。这些说明视力残疾人的听觉某种程度在代偿视觉过程中补偿了视觉缺陷,促进了听觉功能的提高。 因此,视力残疾运动员可以借助领跑员的声音引导进行赛跑。门球比赛时,视力残疾运动员通过球里面小铃铛发车的声音判断球的走向。同时,视力残疾人士的听觉也容易受到环境声音的干扰。因此,视力残疾运动员在比赛时要求观众保持安静,手机静音

门诊患者的心理特点及护理措施

门诊患者的心理特点及护理措施 门诊是医院面向社会的第一窗口,是医务人员和患者接触时间最早,人数最广泛,病种类型最多的部门。大部分门诊患者都处刚进入患者角色,行为退化,依赖心理强,自我控制力下降,表现恐惧.紧张等。希望得到医护人员的重视,得到医术高明的医生诊治,尽早确诊,达到最佳治疗。做好门诊患者的心理护理对改善护患关系,保持患者的最佳心理状态进行诊治起着至关重要作用,同时也是检验门诊护士素质及护理工作绩效的一个重要标志[1]。针对门诊患者不同的心理特点,寻找对策。 1 门诊患者的心理特点 1.1急诊患者的心理特点由于急诊患者病情急,来势猛,缺乏思想准备,来就诊时主要表现为精神高度紧张,惊慌,急躁,易怒。希望医务人员最好的,技术过硬,尽快详细的检查,及时、准确的诊疗。能马上缓解或解除自己的痛苦。 1.2慢性患者的心理特点慢性患者由于长期的疾病折磨,到处求医,服药杂,多,疗效差,多次复诊常使他们怀疑医生的诊疗水平,有些患者甚至认为自己的病是治不好的,表现为对好的建议或指导多采取拒之不理的态度,情绪低落,心情郁闷。 1.3外科患者的心理特点外科患者以外伤,急诊为多,大都需要手术治疗。其心理处于一种高度紧张和焦虑的心态,在心理上还没能完全接受”患者”这个现实,导致患者情绪不稳定。遇事易激动。甚至与医生,护士发生口角。 1.4初诊患者的心理特点初诊患者对医院的环境陌生,患者到医院就医,一般都经过挂号、候诊、诊断、检查、交费、取药、治疗等过程,在这个诊疗过程中,由于医院面积大,科室和专业又进一步细化,患者在就诊时,常常要来回多次,加上求治心切,希望尽快办理就诊手续,希望医护人员尽早明确诊断,或者害怕病情加重,往往对疾病的治疗表现出焦急、烦躁情绪,甚至引起医患关系紧张。 2 护理措施 2.1建立良好的医患和护患关系建立良好的医患和护患关系是体现医院对患者的人性化、个性化服务的需要。与患者交谈时要正视患者,专心听取患者的主诉让其感觉到你是值得信赖的,医护人员的言行要使患者感到真诚、温暖、可信、可敬.绝不能敷衍患者及恐下患者。一切从患者利益出发,想患者所想,急患者所急。作为一个称职的医护人员,常常要做到换位思考,”假如我是患者”这句话常记心中。同时在做病情介绍时尽量不要用医术语,要用患者能听懂的语句来描述。这样可以消除患者心中的恐惧和不安。其次,要重视患者的人格,包括在操作时保护患者的隐私,这样就能使患者避免窘境,从而得到患者信任。

残疾人的心理辅导方案复习课程

残疾人的心理辅导方案 展部:肖金利 背景:残疾人是我们社会中一个弱势团体,同时也是我们社会一个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当今竞争日益的社会中,残疾人面临的现实越来越越严峻,心理压力也越来越大。社会对残疾人的关注不够,很多人还存在着歧视,漠视残疾人的问题,使残疾人感到孤立无助,在生活和工作中均难以实现自己的愿望而产生自卑心理。很多人只知道同情和怜悯,却没有关注过残疾人的自尊与特点,他们的个体差异与奋斗往往被人忽视。加之自己不能够正确和乐观的看待自己身体残疾,所以往往会产生一些心理问题。例如:对自己否定,不能够接纳自己,孤独感,过于敏感,悲观,自卑心理,情绪不稳定等等。每个人的问题和需要不一样的,所以在提供心理辅导的时候要针对每个人的不同需求提供不同的服务与关爱。坚持“他人需要什么才什么的原则”。

辅导理论指导:(1)咨询关系是心理咨询取得良好效果的一个重要因子,人本主义学派强调咨询关系的重要性,主张建立特殊的自信关系为核心的咨询框架,认为人与人之间可信任的接触和相遇是一种根本的治疗方法。建立了良好的自信关系就可以取得互相的信任,减少咨询中阻抗。所以在第一次的活动过程中主要是以人本主义为理论指导,以残疾人为中心,对他们积极关注,让他们感觉到我们对它们尊重,关爱和理解,把他们看成是和我们普通一样的人,就像我们平常交往一下和他们交往,消除他们心中顾虑。(2)当建立了良好的关系之后再根据具体的情况,制定相应的辅导方案。可以选择的理论指导师合理情绪疗法,认知疗法,行为主义,人本主义等。 具体方案: 第一次辅导策划书 目的:在我们成员和我们学生之间建立良好的关系,形成一个信任,温暖的团体氛围,促进相互之间的了解与接触。

门诊患者的心理反应及对策

门诊患者的心理反应及对策【摘要】深化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提高医院的临床护理质量,优化医院的就诊环境,近年来针对性地分析门诊患者的各种心理反应,采取对策,解除患者的各种心理隐患,主动为患者提供健康指导,满足日益增长的身心健康需求。【关键词】门诊;心理反应;对策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医务人员从服务角度认识到,医院是一个特殊的场所,而医院的门诊更是面向社会、患者,并直接为社会人群进行医学和保健的窗口。门诊接受各种疾病类型的患者,不同疾病、不同文化背景、不同要求的前提下,可出现各种与疾病相关和不相关的心理反应,门诊护理人员有针对性的采取措施,帮助和理解患者出现的各种心理反应,尽可能满足其心理需求,这样减轻了患者的身心痛苦,有利于门诊医疗工作的顺利进行,同时也有利于减少医疗纠纷的发生。1门诊患者的心理反应人的心理活动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帮助了解人们心理特征的形成及其变化,在门诊医疗护理工作中有着积极的作用。门诊工作特点本身是全天候服务的窗口,来自多个阶层的众多患者,由于患者所患疾病种类的不同及患者面对的疼痛忍受能力差别等,患者的心理因素变化也不完全一样,通过在临床护理实践过程中的观察,部分患者存在复合负性心理,主要表现有怀疑、猜疑、焦虑、抑郁等。11猜疑、紧张不安整个就诊过程中,患者往往心有顾虑,与当今社会人情网有一定的关系,部分人错误地认为看病要找熟人,一旦没有熟人,几次复诊没有明确诊断,产生怀疑心理;担心辅助检查如多次抽血,拍光片,特殊检查,如各种造影、穿刺等会伤害身体,因而显

得惊慌和不安。同时,中医的治疗有针对慢性病的特色中医方案,但有些顽固性的慢性病,单纯使用中药不能治愈,随着医疗新技术的开展,需要增加新项目的治疗检查,患者错误地认为自己是做实验的,产生猜疑和怀疑,对医务人员不信任。12期待性焦虑门诊患者在短时间内期望有明确的疾病诊断,到就诊地后,常表现为坐卧不宁或来回踱步,不断询问就诊的号码,围观医生诊疗等,遇到和自己疾病相似的患者,便急于知道其诊疗结果,往往喜欢偷听或偷看诊疗过程,以探听医生的医术是否高明。他们共同的心理愿望是迫切希望得到认真细致的检查及准确度诊断,希望看病后药到病除,花最少的钱得到最佳的治疗方案;一旦检查内容多、时间长,就会产生焦虑情绪。13抑郁主要是久治不愈、经济条件差不能够入院治疗的患者。由于长期经受疾病的折磨,身心痛苦、对治疗丧失了信心,回避或拒绝治疗,主要表现是淡漠、寡言少语、愁容满面、不愿与人交谈。2门诊患者心理因素改变的对策21加强健康指导和防病治病宣传提高中医护理技术,发挥中医护理特色优势为主线,注重中医药技术在护理工作中的应用,使门诊患者一进医院就能主动了解一些基本的医疗知识,并针对患者普遍存在的一些顾虑合理解决,以消除其紧张、焦虑情绪,保持良好心态,接受各种检查和治疗。因此我们门诊工作优化对策,以中医理论为指导,开展了辨证施护、辨证施养、辨证施膳,定期进行门诊患者健康讲座,体现了中医健康保健的创新之路。22以人为本,取得患者的信任门诊医护人员每天都要和不同年龄、性别、性格、职业、文化、修养

残疾儿童心理健康问题个案分析与教育

残疾儿童心理健康问题个案分析与教育 一、案例研究背景 目前,在我国残疾儿童中,相当普遍地存在独立性差、心理脆弱、怕苦畏难、任性、叛逆、不懂得关心人、缺乏创造性、缺乏合作交往意识和能力、自控能力差等问题,不少残疾儿童还存在种种心理和行为偏差,如孤僻、攻击性行为、胆怯、多动、情绪障碍等等,这种状况如不加以重视,势必影响残疾孩子健康人格的塑造,因此,重视和加强残疾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是特殊教育中一个极其重要和无法回避的课题。 从广义上讲,心理健康是指一种高效而满意的、持续的心理状态。从狭义上讲,心理健康是指人的基本心理活动的过程内容完整、协调一致,即认知、情感、意志、行为、人格完整和协调,能适应社会,与社会保持同步。 著名的心理学家西塞罗曾说:“心理的疾病比起生理问题的疾病为数更多、为害更烈。”那么,当前残疾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是怎样产生的呢?如何对待残疾学生的心理障碍呢?我们以具体案例分析的形式来做以下的探讨。 二、案例实录 (一)基本情况 辅导对象:李敏(化名) 性别:男

年龄:14岁 身体状况:患有先天愚型 成长背景:出生后被遗弃,后被一位好心奶奶收养,直至12岁时,奶奶去世,被社区送到特教学校 学习能力:身体柔韧性和模仿能力强,喜欢运动、舞蹈,语言理解能力和沟通能力较差,对写字、画画、做手工很感兴趣 主要表现:上课时不遵守纪律,好晃椅子,伸腿,随意进出教室,经常惹同桌同学,注意力不集中,东张西望,但老师批评或暗示后有一定效果;课余活动中不大合群,听不懂老师的安排,自我意识很强,好搞“恶作剧”,如有时接连用头把几个同学撞倒,自己却满不在乎;在日常生活中则表现得任性、冲动,遇到想办的事情大人不能满足,便大喊大叫,甚至摔门而去,精力显得特别充足,过后会自己躲在角落哭泣,等着老师安慰;当受到批评时,先是怒气冲冲大吼,朝其他同学发脾气,骂人、动手打人,老师耐心教育后,他会哭着抱住老师;他对看电视很感兴趣,碰到爱看的节目,如武打片、动画片,能一连看上一、二个小时,如果谁换台了,他又会脾气暴躁,对喜欢吃的菜饭和零食,自己一定要多多的,喜欢拿别人的东西。 (二)观察记录 观察记录一

浅谈手术病人的心理护理

浅谈手术病人的心理护理 发表时间:2010-07-22T10:21:43.750Z 来源:《心理医生》2010年第5期供稿作者:黄芬黄维梅(贵州省遵义县人民医院贵州遵义 56 [导读] 手术是治疗某些疾病的重要手段,为提高手术的成功率和促使术后病人尽早康复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8231(2010)05-063-02 手术是治疗某些疾病的重要手段,为提高手术的成功率和促使术后病人尽早康复,除重视药物治疗及常规护理外,心理护理已成为护理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我院自2007年开展手术病人的心理护理工作以来,取得了满意效果,现将体会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我院自2007年2月到2009年2月共开展手术10992例,随机抽5496例开展术前、术中、术后心理护理,其中年龄最大的91岁,年龄最小的5岁,有72%为农村患者,28%为城镇居民,手术种类有普外科手术、肝胆外科手术、脑外科手术等。 1.2 方法由管床医生及管床护士了解病人术前、术后心理后,协同进行相应疏导,由手术室护士开展手术访视,介绍手术室环境布局及相关手术及麻醉知识。 2 结果 开展心理护理的5496例病人均能从容接受手术,术后积极配合治疗并康复出院,而未开展心理护理的5496例病人中有85例术前因过度焦虑、紧张致手术延期,术后平均住院日较前者延长4.3天。 3 护理 3.1 术前心理评估 3.1.1 焦虑与恐惧凡需手术的病人都会产生不同程度的焦虑、恐惧、紧张等情绪反应。 3.1.2 依赖心理病人渴望技术高明的医生为自己做手术,期待医护人员对自己重视,护士尽心竭力照护自己。 3.1.3 自责心理多数病人特别是老年病人及农村患者,会担心自己的疾病会给亲属、子女增加经济或其他方面的负担。 3.2 术前心理护理 3.2.1 为病人提供相关信息,取得病人的充分信任,进行术前心理咨询,耐心听取病人的倾诉和要求,向病人及家属详细交待病情,阐明手术的必要性、安全性,使其深感医护人员对其病情十分了解,对手术是极为负责的。 3.2.2 帮助病人学习行为控制技术以缓解或减轻病人紧张焦虑和术后的某些不适。告知并指导其做分散注意法。 3.2.3 取得病人社会系统的支持护士可安排其与手术成功病人同住一室,以便其交流,使其能正视现实,稳定情绪,愉快地接受医护计划。 3.3 术中心理评估 3.3.1 紧张心理病人一旦进入手术室,由于对这种特殊环境的陌生又增加了一份神秘感,特别是对手术器械的恐惧,使病人感到很紧张,以至出现大汗淋漓,心跳加快或血压升高。 3.3.2 敏感心理患者进入手术室后十分重视手术室医生和护士的言谈举止,他们所说的任何一句话,病人都将和自己联系起来,从而产生误解。 3.4 术中护理 3.4.1 手术室环境手术室一定要整齐清洁,床单无血迹,手术器械要掩蔽。 3.4.2 术中医护人员言行医护人员应该端庄大方,态度和蔼,言语亲切,遇到病情变化或发生意外时,医护人员要沉着冷静。 3.5 术后心理评估 3.5.1 烦躁、抑郁病人手术后由于伤口疼痛难忍,身体虚弱,躯体不能自主活动,因而会产生烦躁不安的心情,过2-3天疼痛缓解之后,又出现忧郁反应如不愿说话,易激惹。 3.5.2 角色强化有些病人受手术刺激,强化了“病人角色”,出现心理退化现象。 3.5.3 担忧心理手术效果如何,是术后病人最担忧的问题,有些病人把术后不适作为判断手术是否成功的臆想标准,从而产生担忧,急性外伤手术后病人,通常因为自己成了残疾人而自责或责怪他人,忧虑今后如何适应生活及工作等问题。 3.6 术后病人的心理护理 3.6.1 及时告知手术情况及效果当病人从麻醉中醒来时,医护人员应以亲切和蔼的语言告知其手术是否顺利,病灶是否切除,有的病人可能产生新的疑虑怕伤口裂开,就强忍咳嗽等,这时护士应传达有利信息,给予支持鼓励。 3.6.2 帮助病人缓解疼痛医护人员应体察理解病人的心情,从每个具体环节来减轻病人的疼痛,同时暗示疗法也可减轻疼痛。 3.6.3 帮助病人克服抑郁反应术后病人一旦平静后,大都会出现抑郁反应,此时护士要准确分析病人性格气质和心理特点,注意他们不多的语言涵义,主动关心体贴他们,使他们意识到既然已顺利度过手术关,就要争取早日恢复健康。 3.6.4 加强术后康复指导,鼓励其积极对待人生病人术后都会经过相当长一段时间的恢复过程,在此过程中会出现依赖性增强、行为退化等心理反应,如不愿离开医院怕造成危险等,因此对此类病人应加强自我教育,减少病人角色强化行为,调动其主动性,对可能致残的病人护士术前要交待清楚,并给予同情、支持和鼓励,让他们勇敢地承认现实,接纳现实。 4 结论 随着社会的发展,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逐步转变,护理观念也发生了根本转变。传统的病人被动接受诊治护理形式被日益发展的病人主动参与形式所取代[1],因此,作好病人的心理护理即成为现代护理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对保证手术成功及术后尽早康复提供了有力保障。 参考文献 [1] 苏宝华,吴文英,黄月清.健康教育在围产期护理中的作用.护士进修杂志, 2002, 17(9):696.

病人心理(教案)

病人心理 主要内容 患病、病感与病人 社会角色与病人角色 病人的权利和义务 病人角色适应不良的表现 病人的心理需要 病人常见心理变化 病人常见心理问题 一、患病、病感与病人 1、患病 患病包括客观性的组织器官结构、功能和生化的变化,主观性的病感以及社会功能异常三方面表现。但三者可同时或不同时出现和具备。客观性改变可通过科学方法进行检验,主观性病感则不能直接验证。 2、病感 病感是以一定的症状形式表现出来的主观体验的心身状态。它可以源于内在的客观病变,也可以由心理与社会功能障碍引起。 3、病人 病人指各种疾病患者,包括那些只有“病感”的患者,即虽有病痛的症状和感觉,但未发现躯体病理改变的人。 二、社会角色与病人角色 病人从社会学的角度研究又称为病人角色。是社会角色的一种特殊类型。 社会角色 社会角色是与人的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一整套权利、义务和行为模式。每种角色的权利、义务和行为模式通过角色期待体现。 角色期待 角色期待是人们对占有特定位置的人的行为所持有的期望。 角色转换 角色转换:指由于每个人在社会生活中都扮演着多种角色,其行为必须随时间、环境的不同而进行调整的现象。 角色适应与角色冲突:在角色转换过程中,如果能随着角色的变化改变行为,表现为角色适应,否则表现为角色冲突。角色冲突有三种类型: 1、自我角色冲突个人期望与角色要求发生矛盾; 2、个人身兼多种角色,不同角色之间的矛盾; 3、不同的人对同一社会角色的角色期待不同的矛盾。 三、病人的权利和义务 四、病人角色适应不良的表现 角色缺如未意识到有病或持否认态度; 角色强化不愿从病人角色转为常态角色; 角色消退从病人角色过早转为常态角色; 角色恐惧对疾病过度惧怕、担忧;

残疾人心理特点

残疾人心理特点 残疾人心理特点之一 残疾人的共同心理特点 残疾人是指在心理生理、人体结构上,某种组织、功能丧失 或者不正常,全部或者部分丧失以正常方式从事某种活动能力的人。这些人均在以下三个方面存在着问题。 一、认知方面: 不同的缺陷会影响人的认知能力和认知方式。如盲人由于视 力障碍,尤其先天视力残疾,就缺乏甚至没有视觉空间概念,没有视觉形象,没有周围事物的完整图像;而在另一方面,由于没有视觉信息的干扰,形成了爱思考、善思考的习惯,相应地抽象思维和逻辑思维就比较发达;同时由于他们的语言听觉能力较发达,而且记忆力比较好,所记的词汇比较丰富,也形成了盲人语言能力强的特点,许多盲人给人们一种语言生动、说理充分的印象。 聋哑人因缺乏或丧失听力,他们和别人交往不是靠听觉器官 和有声语言,而是靠手势。他们的形象思维非常发达,逻辑困难和抽象思维就相对受到影响,特别是先天失聪者。聋哑人视觉十分敏锐,对事物形象方面的想象力极为丰富。 行为和人格偏离者的患者,由于情绪不稳定,情绪的自我调 节和自我控制能力差,其认知特点主要是现实性较差,容易离开现实去考虑问题,带有浓厚的幻想色彩,表现出明显的片面性。 二、情感方面 1、孤独感:孤独感是残疾人普遍存在的情感体验,由于生理

和心理方面的某些缺陷,残疾人的行动受到不同程度的限制,其行为容易受到挫折。残疾人的活动现场太少,且在许多场合常常受到歧视,使他们不得不经常吊在家里,久而久之便产生了孤独感。 2、自卑情绪:残疾人在学习生活和就业等方面所遇到的困难 远比普通人更多,且难以得到足够的理解和帮助,甚至常常受到厌弃与歧视,极易使他们产生自卑情绪。 3、敏感和自尊心强:敏感和自尊心强,易导致他们对歧视的 情绪反应强烈,有的残疾人以爆发式情感表现,有的则以深刻而持久的内心痛苦隐藏在心,表现为无助与自我否定。 4、富有同情心:残疾人由于自身的疾患,往往对残疾同伴还 有深厚的同情,这种同病相怜的情感使同类残疾人容易结为有限的社会支持网络,甚至相互依恋。 三、性格方面: 孤僻和自卑是残疾人性格的普遍特点,每一种不同的残疾又 有其特殊的性格特点。如盲人一般都比较内向、温文尔雅,内心世界丰富,情感体验深刻而含蓄,很少爆发式地外露情感,善思考探索。聋哑人则比较外向,情感反应比较强烈,豪爽耿直,看问题容易注意表面现象。肢体残疾人主要表现为倔强和自我克制,他们具有极大的耐心和忍辱精神。智力残疾人由于整个心理水平低下,难以形成较完整的性格特征。 残疾人心理特点之二 默认分类 2009-06-25 16:49 阅读74 评论0 字号:大中小 肢体残疾人的心理特点(一)

门诊病人的心理分析及护理

门诊病人的心理分析及护理 发表时间:2012-03-21T14:59:13.903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2年3期供稿作者:周孟英[导读] 医院门诊是大量病员就诊的场所, 病员接触医护人员的第一线。 周孟英(四川省德阳市人民医院门诊部四川德阳 618000)【中图分类号】R47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2012)3-0298-01 医院门诊是大量病员就诊的场所, 病员接触医护人员的第一线。门诊也是医院的窗口单位,展现了医院服务质量与医务人员的精神面貌,直接影响医院的声誉和形象以及经济效益。由于工作的性质和特点,门诊也是医患矛盾的多发点。为了提高护理质量,减少护患之间的矛盾,门诊护士不但要掌握高超的护理操作技术,同时还要具备较好的心理学知识,并将其发挥到门诊护理工作中,把握好患者的心 理,更好地为患者服务。 1、由于病员所患疾病不同, 病员的性别、年龄、性格、职业、家庭情况、工作性质、经济状况等各有差异,这些情况都会使病员产不同的心理,常见的心理状态有: 1.1 陌生、恐惧的心理 随着社会的转型经济的发展,医院的就医条件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改善,但门诊患者特别是首次就诊的患者,环境不熟悉,就诊程序不了解,对医生护士的业务水平持怀疑的态度,加上对自己的疾病能否治好的担心会产生惧怕心理。 1.2 焦虑、烦躁的心态 病人在一系列诊疗过程中,由于科室和专业的细化,常常要往返多个部门和诊室。门诊患者一般都有求治心切尽快办理就诊手续尽早明确诊断的心理。如多次往返,焦急烦燥甚至情绪失控,极易引发医患间的冲突,甚至酿成恶性事件的现象不胜枚举。 1.3 期望药到病除的心理 门诊患者大多想迫切体验到治疗效果。特别是慢性病患者,多次复诊常使他们怀疑医生的诊疗水平,有些病人甚至认为自己的病是治不好的,患者总希望看一次医生就能“立竿见影”。大多数患者都希望为自己诊疗的医生都是医术精湛的专家,医生的诊疗及时准确立即见效;对护士打针输液希望“一针见血”;对所有检查总希望一次就有明确诊断。 1.4 心存疑虑的心态 近些年,由于部分医务工作者在诊疗活动中或多或少存在一些不良行为,导致“非典”时期树立的“白衣天使”形象在人们心中已经淡化,病人对医务人员的信任度有所下降。有些患者就诊时希望得到医生的治疗,又对医生的能力心存疑虑。期望医生为其进行全面检查,并给予正确诊疗,对自己患病经过的叙述总担心有遗漏,而误导了医生的诊断,若医生不耐心倾听,便会产生自责和不安心理。尤其是一些有难言之痛的患者,叙述病情遮遮掩掩,而后又叮咛医生保密,希望医生对自己的健康提供安全保障。 1.5 消费心理 每个患者经济收入、消费观念、文化素质的差异,对医生诊疗水平、服务质量要求各不相同。有些病人既希望医术高明的医生为自己诊治,但对医生开具的检查和药物不理解,总担心自己被“宰”;有些病人排队挂号、候诊很长时间,总希望医生能做详细检查,甚至主动要求医生给自己做检查,开“好药”,误认为便宜药不管用。 2、门诊患者的心理特征其实还有很多,比如紧张,抑郁,自控能力下降,依赖心理强等特点,因此, 医护人员在门诊工作中: 2.1 对急诊病员应当做到紧张而又热情地接诊亲切而又耐心地询问,悉心体贴关怀周到,使病人感到在危难之时遇到了救命的亲人。诊疗过程中医护人员要运用娴熟的医疗操作技术和严谨的工作作风。使病人感到医护人员可信。这种医患关系,对诊疗过程能否顺利进行有极大的影响,直接影响诊冶效果。 2.2 对慢性病人多出现疼痛、发热、呕吐、呼吸困难、心悸等症状,易引起不良情绪,医护人员应当亲切安慰,并及时妥善处理,病人自然就会情绪好转。对慢性病人必须紧紧围绕慢性疾病病程长、见效慢、易反复等特点,调节情绪、变换心境、安慰鼓励,使之不断振奋精神,顽强地与疾病作斗争。 2.3 对恐惧心理 我们应针对患者疾病可能发生的各种预后进行说明,对患者和家属在治疗期间可能发生的情况有所了解和准备,对预后良好者鼓励患者看到治愈的希望,对于预后差的应安慰,给予心理支持,能正确面对疾病,尤其是慢性病应指出现代科技进步,不要放弃治疗的希望,而对病情发展较快的,要用肯定语言告诉家属“医院会尽最大努力为病员服务”。患者检查和治疗时,应主动将检查步骤和方法、检查治疗要达到的目的向患者及家属说明,以诚恳态度告诉患者及家属“我们将最大限度地减少患者所受的痛苦”,帮助患者及家属减少恐惧感。 2.4 对怀疑和不信任心理的患者 对由于与自己查阅的资料有差异而引起的对治疗方案怀疑不信任者,我们要向患者解释个体存在着差异,治疗要因人而异,而书籍上的治疗是针对大多数人的一般治疗,并加以分析,对由于医务人员外在条件、引起的不信任,我们应主动与患者进行沟通,注意有技巧的交流,通过树立自己良好的形象来赢得患的信任,因医疗条件有限,可通过提高我们的医疗诊断水平和技术来弥补硬件上的不足,以优质服务来增强患者的信任。 总之,为了给病员就诊创造一个良好的就诊环境,在工作中医生和护士都应端庄大方、态度和蔼、言语亲切、使病人产生安全感。而且必须努力观查掌握和研究就诊病员的各种心理, 采取相应措施,加强与病员沟通交流, 以良好的职业道德, 优良诊疗技术, 热情而周全的服务,以满足病员的心理需求, 尽量消除使病员产生不良心理的因素, 无疑对提高治疗效果, 保障人们身心健康, 减少医患纠纷, 创建精神文明和创建和谐社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如何对残障儿童进行心理疏导

教育是科学,也是艺术。常言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可见育人是一项十分漫长而艰巨的智能工程,特别是从事特殊教育的教师要教育好残障儿童(指盲、聋、自闭症、肢残和智残学生,由于生理上有缺陷,造成生活学习和交往等方面特别困难,而需要给予特别帮助和照顾的学生),不知要比常人多洒下多少心血和汗水,下面笔者拟就如何对残障儿童进行育人谈点粗浅的体会,旨在抛砖引玉,与同行们商榷。 1.以爱心抚之热爱学生、关心学生是教师发自内心深处的一种道德情感,是一股巨大的教育力量和极其重要的教育手段。学生是教师的特定工作对象,教师的一切工作内涵都应浓缩于―个爱字。正如我国近代教育家夏丐尊先生所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特别是残障儿童是一个生理上有残疾,心理上有创伤、求医无望的不幸学子,由于社会上的种种偏见,人们对他们的了解认识不够,关心和尊重不够,有些学生在家庭里也得不到父母的关爱,享受不到良好的教育,体验不到家庭的温暖。于是,他们迫切希望在学校里能得到在社会上和家庭里得不到的东西――关爱、信任、尊重、鼓励、和蔼、温馨,尤其希望得到教师的理解和尊重、关心和爱护。为此,一个称职的特校教师必须懂得爱的艺术,把爱体现在关怀、理解、支持这六个字上,在学习和生活上,无微不至地关心他们,用无私的爱去感化、温暖他们那已经冷却的心,帮助他们摆脱困境,带领他们走出迷茫,使他们感受到校园这个大家庭的温暖,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亲其师而信其道,从而实现教育的目的,为他们掌握一定劳动技能和生活能力提供保障。在工作中,我常常蹲下身子与残障学生平视交流,与其促膝谈心,了解他们的需要和疾苦,为他们排忧解难:还用自己的钱带感冒生病的学生到医院治疗,回来后坚持守护在床边端水喂药和护理;学生的衣扣掉了帮其补上;学生的牙膏、香皂等日用品用完了及时帮其买回来。让残疾学生在爱的暖流中增强信心,重塑自我。实践证明,爱是教育取得成功的基础,是转变残疾学生永不衰竭的原动力。 2.以耐心导之残障儿童由于生理上的原因,会产生许多心理障碍,出现许多心理问题,无论是在学习认知、人际适应、行为问题、情绪问题、性格缺陷、自我概念等各个方面以及总体心理健康状况均显著劣于正常儿童,如自控能力差、意识薄弱、容易暴躁、焦虑、胆怯、恐惧、自卑和自暴自弃,且比较任性、多疑、固执、孤僻等等。尤其是重度问题学生时常会出现这样或那样、或多或少、或轻或重的错误言行,这都在情理之中,教师和家长无需视为洪水猛兽,动辄训斥,怒不可遏目,更不能歧视、厌弃和排斥他们,放弃对他们教育的责任,而应该是毫不动摇、不厌其烦地、坚定不移地去教育、帮助、关心他们。只有做到耐心、文明、态度和蔼,才会获得教育的成功。在日常工作中,一方面,为了防止学生有不良行为或是搞破坏性活动,注意加强学生的身心康复训练,经常反复提醒,言传身教,持之以恒地关心教育他们,引导他们一步一步前进,培养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和卫生习惯,纠正他们不良的心理特征。另一方面,由于残疾儿童每取得一点成绩都要比健全人付出更多的时间和汗水,付出更大的艰辛和努力,这就要求教师要有一颗仁慈、宽容和博爱之心,给他们以诚挚的鼓舞和希望,多鼓励、赏识他们,哪怕是一个赞许的目光、信任的点头还是爱抚的微笑都会给残障儿童带来快乐和鼓舞。[!--empirenews.page--] 3.以诚心待之残障儿童一般阅历较浅,经验不足,依赖性强,特别是聋哑学生,从小缺乏有声语言,在一个无声的世界里生活,他们唯一能用来认识世界的就是一双明亮的眼睛,所有的信息全来自于直观感觉,其模仿性强,很容易受表面行为的影响。而在学生眼中,教师是智慧的代表,是高尚人格的化身,教师的言行就是道德标准,他们往往把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作为自己学习的内容,仿效的榜样。为此,教师在与学生共同生活和学习中,身教比言传显得更为重要。要时刻记住:教师站在讲台上,就是学生的活教材,对人对物一定要抱着诚心诚意的态度,凭着一颗赤诚之心,以高尚人格和魅力感化人,用平等的心态感染学生,用真诚的关怀感动学生,既是学生的良师又是益友,以此引导学生追求真、善、美,追求更高的思想境界,从而激发起他们成才奋进的激情,朝着崇高的目标前进。 4.以信心育人残障儿童的残疾、缺陷是生理性、器质性的,很难改变,致使他们产生不同程度的自卑、畏

浅谈门诊病人的心理特点及对策

浅谈门诊病人的心理特点及对策 发表时间:2012-12-27T14:45:50.200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2年第39期供稿作者:马玉英李淑兰[导读] 根据不同的心理特点,采取不同方式,进行心理疏导,同时满足各类病人的需求,更好地为患者服务。马玉英李淑兰(昌吉州人民医院门诊部新疆昌吉 831100)门诊是医院的窗口,也是病人就诊的第一场所,病人到医院看病,从挂号、候诊到医生诊查、交费、取药、治疗等,由于过程繁琐,环境陌生,加上疾病的痛苦,常常使病人产生复杂的心理,本人在门诊导医台工作多年。通过对门诊就诊患者的分诊与观察,发现门诊就诊病人有以下特点: 1 盲目从医 健康人的心理活动主要适应社会,再加上平时忙于工作和家庭事物,不太留意自己的身体状况,一旦周围的同志查出得了不治之症,就把注意力一下子转向自己,不惜花费金钱,到医院进行各种检查。 2 求治心切 病人到医院就诊,求治心切,希望能得到治疗,即缩短候诊时间,看到挂号、交费排长队,就会产生焦急心理。 3 候诊急躁 在候诊室等待时,不是坐在休闲椅子上看电视,而是坐立不安,不停地向导医询问自己的就诊号码,并且希望看病时,医生能一眼望穿病情,尽快明确诊断。 4 儿童心理 孩子的心理取决于父母,如果父母为孩子患病大呼小叫,孩子也会表现出紧张或哭泣,如果父母镇静自若,孩子便会很安静。 5 角色缺如 个别人患病后,有时承认自己有病,有时又把自己当成健康人,心理活动常在肯定与否定之中,症状不明显时,反而夸大其词,谨小慎微,症状明显时,反而满不在乎,延误治疗。 6 选择医生 6.1 出诊病人希望有经验,医术高的专家诊治。 6.2 年轻女性希望高年资女医生诊治。 6.3 复诊的病人希望能得到同一个医生的诊治,有助于保证病情及用药的连续性。 7 心理重重 就诊的时候即希望对疾病尽早的做出诊断,而又害怕面对检查,结果心理忐忑不安、矛盾重重。 总之,门诊病人由于年龄、性别、职业、文化程度的不同,想法不一、反应不同,这就为我们分诊护士及导医护士提出更高的要求,我们要在今后的工作中,要进一步学习研究心理知识,根据不同的心理特点,采取不同方式,进行心理疏导,同时满足各类病人的需求,更好地为患者服务。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