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新新媒介 读书笔记

新新媒介 读书笔记

新新媒介 读书笔记
新新媒介 读书笔记

保罗莱文森是一个多才多艺的人,他的研究涉及到好几个领域,首先他是美国著名的媒介理论家,是尼尔波兹曼的博士生,现为纽约福德汉姆大学传播与媒介研究的教授;他又是一名科幻小说家,曾任美国科幻小说研究会会长,屡获世界级大奖和提名;另外,他的身份还包括在音乐领域小有成就的音乐人,社会批评家、以及教育公司的总裁。

就学术而言,保罗莱文森是媒介环境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用媒介乐观主义、人类沙文主义、知识技术进化论等理论,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媒介环境学思想,被称为数字时代的麦克卢汉,其继承和发扬了麦克卢汉和波兹曼的思想,著作包括《思想无羁》、《软利器》、《数字麦克卢汉》、《真实空间》、《手机——挡不住的呼唤》、《学习赛博空间》等,《新新媒介》是其2010年的新作。

媒介环境学派将媒介系统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着重考察传播媒介的结构冲击和形式影响,具有深切的人文关怀和现实关怀性质

二、内容介绍

《新新媒介》全书包括13章。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包括第一章,主要介绍新新媒介的产生及其原理,第二部分则包括第二到第十章,作者逐个介绍了各种新新媒介的特点及其对社会的影响,第三部分则是作者对新新媒介的冷静思考。那么我的读书报告的第二部分的思路也是按照作者的思路展开。

第一部分

首先我们了解一下新新媒介的主要原理,为什么要叫新新媒介?其特点是什么?

按我们以往的归类,其实将网络上的所有媒介归为了新媒介,而在第一章保罗莱文森提出了当代媒介的三分说,即媒介可分为旧媒介、新媒介、以及本书研究的新新媒介。

互联网诞生之前的一切媒介都是旧媒介,它们是空间和时间定位不变的媒介,比如书籍、报刊、广播、电视、电话、电影等。书籍里的知识锁死在一个地方,不去翻检就不能获取。报刊有周期,出版之前只能苦等。电影电视有节目表,不到时候你就看不到。旧媒介的突出特征是自上而下的控制、专业人士的生产。

新媒介指互联网上的第一代媒介。其界定特征是:一旦上传到互联网上,人们就可以使用、欣赏,并从中获益,而且是按照使用者方便的时间去使用,而不是按照媒介确定的时间表去使用。新媒介的例子有电子邮件、亚马逊网上书店、itunes播放器、报刊的网络版、留言板、聊天室等。

新新媒介指互联网上的第二代媒介,产生与20世纪末,兴盛与21世纪。其界定性特征和原理是:

1)其消费者即生产者

2)其生产者多半是非专业人士

3)个人能选择适合自己才能和兴趣的新新媒介去表达和出版

4)新新媒介一般免费,付钱是不是必需的

5)新新媒介之间的关系既互相竞争又互相促进

6)新新媒介的服务功能胜过搜索引擎和电子邮件

7)新新媒介没有自上而下的控制

8)新新媒介使人人成为出版人、制作人和促销人

其例子主要有博客、优视(youtube)、维基网、掘客网、聚友网、脸谱网(facebook)、推特网(twitter)、第二人生、博客网等。在第二部分,作者就是以这些网站作为章节为我们逐一分析各个新新媒介。

第二部分

1 博客网

本章作者的主要内容有介绍博客的主要特性、如何使用博客获取经济效益以及博客与旧媒介之间的紧张关系。

2优视网(youtube)

相信大家都很了解优视网的运作机制了,本章中作者对优视网在08年总统选举中发挥的作用、优视网造就的业余明星以及病毒式营销等问题进行了研究,并关注了优视网的发展的阿喀琉斯脚踵:版权问题。

3 维基网

我们已经习惯知识是必须得到专家的保证、授权和批准然后送到我们手里的过程,而其实呢我们每一个人都可能看见、听见、或者发现各种各样的知识、信息、事实、谬误,但是,没有专家的许可和批准,这些是不能被认为值得学习和进一步传播的。而维基百科则为这些信息提供传播的途径。几乎任何人都可以在维基网上撰写词条。作者在对维基百科这种新新媒介进行研究的时候,着重解决一下几个问题,我想也是大家很关注的两个问题:

一是维基百科的词条准确性到底有多少,怎样保证维基百科不被恶意篡改?

由于维基网管理参与的最大化,在维基网上不用注册就可以编辑词条,但维基网还是有一些机制来维持词条的准确性。首先,维基网有通过公开讨论提名当选的网管,其权力包括查封有恶搞行为的账户、固定一些敏感词条不被修改等等。另外呢,维基网还有一种内置的防御恶搞的机制。即维基网的每一个网页或词条的编辑工作的全部历史都可以调阅。所以只要恶搞者对词条进行了恶意的编辑和修改,都会被记录在案。

其实《自然》杂志的专家组曾研究过《维基百科》和《不列颠百科全书》各42篇文章,结果专家们发现《维基百科》平均每篇文章有四处欠准确,《不列颠百科全书》平均每篇文章有三处欠准确,换言之,两者差异不大。这下《不列颠百科全书》不乐意了。要求科学杂志社收回报告,他们认为调查人员提出的是意见而不是专家判断。但《科学》以长篇的答复解释其研究方法和发现,并拒绝收回报告。其实这个案例无论结果如何都有利于维基百科,要么《科学》错了,要么《不列颠百科全书》对《科学》的批评错了。这都在说明专家的意见未必就像他们自己坚守的那样可靠。

二是维基百科与旧媒介的关系如何,比如说,有了维基百科,我们是不是都不用图书馆了?

维基百科与传统百科全书的关系貌似不甚友好,其与报纸、广播、电视等旧媒介的新闻报道都处于竞争关系。作者举了许多例子来说明维基网在报道一些突发性新闻的时候比那些旧媒介更迅速及时。但是,由于缺乏有效的把关,许多误传的新闻也常常出现在维基网上,虽然虚假新闻很快会被删掉,但是其造成的影响还是比较恶劣的。

4 掘客网

掘客网与韩国的ohmynews网站都是大家研究公民新闻网站必举的例子。其运作机制都是由用户提交新闻内容,博客啊文章啊,照片啊视频啊都可以,然后大家通过按文章下方的挖掘或埋葬按钮表示自己喜不喜欢该文,当挖掘的次数达到一定的标准,文章就可以被置于网站首页被更多人看到。

作者在本章主要研究了掘客网的一些弊端,包括推销新闻以赚取广告费用,以及在政治选举中,恶意埋葬竞争对手的新闻以扩大自己的影响力等问题。

5 社交网络(聚友网与脸谱网)

社交网络产生的理论基础是六度分割理论:任何两位素不相识的人之间,通过一定的联系方式,总能产生必然联系或关系。其实所有的新新媒介都是具有一定的社交性,但是社交网络的与众不同在于其本身的目的就是要创建和发展社交网络。这两章作者集中探讨了社交网络的几个功能:

1)网络文化传播(音乐、诗歌等)作者发现社交网络为文化的传播与一些人才的成功提供了新的路径。如传统的唱片艺术家的成功之路就是引起唱片公司的注意,然后被大众所认知。而现在的音乐人可以不再依靠中间人,直接将自己的音乐上传到聚友网的音乐网页,给大众欣赏。诗歌也一样,作者的一位朋友就是典型的利用新新媒介的非专业生产者,最终还出版了纸质诗集。

2)互动的实时资源库

3)社会政治力量社交网络上的小组应用是指用户的社群,在这个社群中兴趣相投的人们共享或讨论兴趣类似的链接、文本、照片和视频。作者提到奥巴马在大选过程中的脸谱网小组百万之众已超过1000万人,除此之外,各种涉及到政治活动的小组都让作者感觉像小型的政治酒吧。

6 微博

作为微博人的麦克卢汉

7 第二人生

第二人生的历史与运行机制

8 播客网

播客指记录和传播声音包括音乐、访谈和独白的新新媒介。本章作者关注的问题包括播客的版权问题以及播客广告等问题。

第三部分

在本书的结尾,保罗莱文森单独辟出三章讨论新新媒介的三个问题,其分别是新新媒介的阴暗面、新新媒介与2008年的总统选举、新新媒介的硬件。

在新新媒介的阴暗面一章中,作者在发掘新新媒介对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之余,清醒地认知到新新媒介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通过对网络流言、网络欺凌、网络盯梢、网络恐怖主义、网络垃圾、网络招募犯罪同伙等大量实例的分析,作者在提醒读者也是各种新新媒介的使用者要提防新新媒介的滥用。

第十二章新新媒介与2008年的总统选举,一共只有短短的六页文字,作者采取的依然是用事实说话的方法,阐述新新媒介在奥巴马2008年选举过程中发挥的重大作用。

第十三章作者就这一小章研究了新新媒介的硬件,在作者看来,你能在自己选择的任何时间地点措施这些活动,这就是新新媒介的最重要特征之一,而实现这一特征的媒介的设备就是以iphone为代表的移动媒介。本章着重研究两个问题。一是iphone手机和移动媒介出现的必然性,在这作者提及到他的著作《软利器》中的人性化趋势理论,即作者发现,在媒介的演化过程中,在一个接一个的发明中,媒介的功能越来越人性化。起初静态、黑白、无声的摄影技术变成有声有色的电影,变成我们很容易收发的静照,就像打电话一样容易。而iphone满足的是人类悠久的信息需求:我们需要任何信息和一切信息,无论何时何地都

需要,只要信息存在我们就要去寻求。Iphone使一句名言“你不能总是得到你想要的一切”不再那么正确。二是移动性能的代价与软肋。移动媒介的缺憾在于两点:价格与电池。

3 总结与思考

总结

1.媒介三分说

2.媒介进化理论

思考

1. 新新媒介与旧媒介的共生与发展

新新媒介与旧媒介之间的关系除了相互竞争之外,最大的矛盾在于版权问题。并非所有的新新媒介内容都是用户原创,播客中的音乐、博客中的转帖、优视网中的视频大多都是从传统媒介中截取。文化产业高端论坛王辉编辑就说过网络上很多的新闻都是从报纸上偷过去的。

另一方面,传统媒介与新新媒介又相互促进互相转化。

首先:许多媒体不仅开设网络版,更在新新媒介上申请账户以扩大影响力。

其次:在新新媒介又影响力的内容结集在传统媒介出版。我们熟悉的包括韩寒的新书就是他的博客文集,还有作者在文中提到的朋友出版的诗集。

此外,新新媒介与传统媒介的相互弥补。传统媒介拥有权威的话语权,但是其在播报新闻等信息的时候往往不如新新媒介及时有效,这就是公民新闻的优势所在。包括伦敦地铁站爆炸、911事件等突发事件中新新媒介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传统媒介的缺位。而新新媒介的把关人缺失却容易导致虚假新闻以及舆论的混乱状态,传统媒介则可以在这时发挥权威话语的影响力,正确引导大众舆论。

2 政务微博

2011年12月12日,2011政务微博年度高峰论坛在北京举办,来自全国23个省市的超过200位政府代表出席论坛。论坛期间,正式发布全国首份政务微博年度报告。报告显示我国政务机构和官员微博在2010年“微博元年”之后高速攀升,增长率超过200%。数据显示,截至11月初,仅在新浪通过认证的各政府机构及官员的微博就已超过18500个。不过,政务微博虽然堪称海量,“质”却不尽如人意。部分政务微博成为“僵尸”,几个月不更新或“三分钟热度”;政务微博标志体系目前没有统一,命名、认证和定位存在混乱模糊现象,很多政务微博分不清部门工作人员职务、私人身份与机构职能等的区别;沿用传统的“宣传思维”,互动性不足,对网民诉求敷衍,或者干脆直接关闭评论和私信功能,陷入形式主义;言辞不当,出现“雷语”、“悍语”和“官话套话”;决策者重视程度不够;部门利益冲突推卸责任;部门联动机制不畅通;运行制度不规范。

新版东北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考研经验考研参考书考研真题

在很多年之前我从来不认为学习是一件多么重要的事情,那个时候我混迹于人群之中,跟大多数的人一样,做着这个时代青少年该做的事情,一切都井井有条,只不过,我不知做这些是为了什么,只因大家都这样做,所以我只是随众而已,虽然考上了一个不错的大学,但,我的人生目标一直以来都比较混乱。 但是后来,对世界有了进一步了解之后,我忽而发现,自己真的不过是这浩渺宇宙中的苍茫一粟,而我自身的存在可能根本不能由我自己来把握。认识到个体的渺小之后,忽然有了争夺自己命运主导权的想法。所以走到这个阶段,我选择了考研,考研只不过是万千道路中的一条。不过我认为这是一条比较稳妥且便捷的道路。 而事到如今,我觉得我的选择是正确的,时隔一年之久,我终于涅槃重生得到了自己心仪院校抛来的橄榄枝。自此之后也算是有了自己的方向,终于不再浑浑噩噩,不再在时代的浪潮中随波逐流。 而这一年的时间对于像我这样一个懒惰、闲散的人来讲实在是太漫长、太难熬了。这期间我甚至想过不如放弃吧,得过且过又怎样呢,还不是一样活着。可是最终,我内心对于自身价值探索的念头还是占了上峰。我庆幸自己居然会有这样的觉悟,真是不枉我活了二十多个春秋。 在此写下我这一年来的心酸泪水供大家闲来翻阅,当然最重要的是,干货满满,包括备考经验,复习方法,复习资料,面试经验等等。所以篇幅会比较长,还望大家耐心读完,结尾处会附上我的学习资料供大家下载,希望会对各位有所帮助,也不枉我码了这么多字吧。 东北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的初试科目为:(101)思想政治理论(202)俄语或(203)日语或(204)英语二和(334)新闻与传播专业综合能力或(440)新闻与传播

专业基础参考书目为: 《新闻理论十讲》,陈力丹,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年 《传播学教程》,郭庆光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 《新闻写作教程》刘明华等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 《广告学概论》(第三版),陈培爱,高等教育出版社 《媒介经营与管理》,严三九,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10月 《网络传播概论》(第三版)彭兰,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关于英语 其实我的英语基础还是比较差的,起码在考研之前,这让我在英语学习中有一个非常大的坎要过,不过好在只要过了这个坎,英语成绩一定会有一个大幅度的提升,为了度过这个坎,我用了整整两个月的时间去看英语,用到的资料就是木糖英语的真题和单词,什么娱乐活动都没有,就只是看英语不停的坎,付出了读文章读到恶心的代价,虽然当时觉得真的很痛苦,但是实际上现在想来还是值得的,毕竟英语的分数已经超乎我的想象。 如果你的英语也很差,真的没必要自卑,拿自己的弱项去对抗别人的强项,徒增烦恼。在我复习的时候我不仅做了真题还顺带着背了真题里面的出现的高频率单词,这个基本上是背了两遍,虽然没有背的很熟,但是也丰富了词汇量,做真题,再背一背真题里出现的好句子。 关于单词,一共50个list,我每天就背一个list,背完后把单词抄到纸上,到晚上后就用铅笔把中文意思写出来(因为考研英语对拼写要求很低,所以大部分我们看到单词只需要反射出来什么意思就好!!!!!第一遍用了50天,同时可以每天做点阅读,每天做几篇模拟题(因为真题很重要,需要珍惜),第二

网络新闻编辑 邓忻忻

网络新闻编辑邓忻忻 第一章全能的网络新闻编辑 一、新闻专业原则 所谓弘扬专业主义和专业精神,正式要求专业工作尽可能少地受非专业因素的直接影响和左右,以保持专业服务的稳定质量和社会功能。 新闻也所秉持的真实、客观、平衡、公允等专业价值原则。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是一种理想追求。 网络新闻编辑的把关意识、质疑和核实态度至为重要。来自正规和权威媒体机构的信息,往往有强大的传播影响力。新闻转发者始终需要对新闻信息和其来源的真实度进行和是何审定。表明新闻原始来源。 目前国内虚假新闻的行业性泛滥趋势,一方面是从业人员对新闻真实性意识不强,另一方面也因为新闻失实造假的代价成本太低。 专业新闻机构要充当普通民众的耳目手脚,主动去探究和澄清事实真相,提供全面平衡的报道服务。 匿名报道指的是不公布姓名、地址、照片,也不透露有关涉案人员身份的线索或冥想的指认特征,应该只考虑公布那些警方或者法院已经向社会公开的姓名、照片和资料。网络新闻编辑在这些方面表现出的审慎和自律水平,往往反映着该传媒结构的专业和道德水准。 公正还体现在新闻工作如何尽力摆脱任何不正当的政治、商业和利益集团压力和影响的能力。 客观平衡报道意味着在报道中秉持客观的、尽量不偏不倚的态度,以及兼顾相关各方信息的真实反映。单面报道最容易滋养民众简单思维或单一思维习惯,这对社会的理性精神建设伤害甚大。 二、网络编辑的工作特点 网编工作的细分减弱,个体编辑的工作整合性整体性更前。网络新闻编辑工作很容易产生跨领域效应。

三、网络编辑的专业意识 编辑自己会采会写,全局观大局观,保证新闻真实性,呈现客观,及时,跨地域跨时区 四、网络编辑的业务职责 选稿、编改(网络新闻具有简洁、明了、快捷的)、推介(标题、评论)、整合 五、网络新闻编辑的素质要求 强大的专业能力:人文科学基础知识,理解思维能力,专业动手技能,社会实践经验常识。了解中国的历史和现实。 文字处理和文字表达 设计思考和策划能力,还有比较强的落实操作能力 不断进取的学习精神和学习能力 直接面对受传者的特点,要具有亲近性和直接感。 第二章新闻站点类型、标识体系与版面呈现 第三章网络新闻标题、文稿编改与专类报道编辑 网络新闻标题 提文分家、大多单行、长短有限制、宁实勿虚 明示内容、评价表达、提示吸引、避免常识错误、 新闻提要 平衡标题的传播倾向、扩展标题词义、提供背景信息 修改稿件 要基于事实、报道本质上沿用一种基本思维模式,即客观和简明的叙事方式、新闻表达始终要把目标受众放在重要地位

读书笔记-新媒体经营与管理

指尖下的新媒体营销 ——读《新媒体经营与管理》之感被称为“第五媒体”的新媒体通过近些年的迅猛发展已深入千家万户,受到 众多学者和媒介从业人员的关注,有关新媒体经营管理类的书籍和研究也日益丰富。笔者最近阅读了由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出版,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硕士生导师、新媒体研究所所长石木秀与四川大学锦城学院新媒体研究所研究员蔡郎与合著的《新媒体经营管理》一书。 这本书详细介绍了各类新媒体的经营和管理概况。从宏观层面系统阐述了新媒体产业发展和市场格局。从微观层面剖析了网络媒体、手机媒体、IPTV数字电视、户外媒体等典型新媒体的运营模式和盈利模式。从操作层面展示了新媒体的新型组织结构、晶牌管理和资本运营。书中很多的内容都来自于实践经验,运用了大量鲜活的案例,比较完整、详尽地对新媒体经营和管理进行了直观的讲解,对于有志于研究新媒体经营的受众来说,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按照我们平常的理解,新媒体就是指的相对于在传统的报刊、广播、电视等媒体之后因技术推动而发展起来的新的媒体形态,以互联网、手机等信息的传播以及各种应用为代表。笔者在阅读完此书以后,第一个感觉就是我们在网络上每点击一次鼠标、在手机上每动一下手指头这样的不经意的一个动作,都是为新媒体获取利益贡献了自己的一份力量,而很多情况下我们对这种指尖下的媒介营销似乎并无太大的认知。 以谷歌搜索为例,它和百度一样采用最多的是一种盈利方式是关键词广告,就是在用户在搜索引擎中输入需要查询的关键词后,除了会得到这些关键词的链接外,与这些关键词相关的广告都会出现在页面上,这种营销方式有很好的效果,厂商可以很准确的将广告送到他们期待的目标客户群,谷歌则可以借此按事先约定好的价格向厂商收取一定的费用。我们都有过搜索关键词的经历,或许也注意到在网站显示的页面的右侧常常有很多的与此相关的广告,更有甚者,在网站列出的关键词相关条目的前几条仍是经过伪装的广告链接,受众在发现这些情况的时候大多比较反感,通常的做法是像关闭网络弹窗广告那样直接关闭广告网页不予理睬,殊不知就是点击鼠标的这一下,网站已经从厂商那获得了相应的点击费用,盈利由此而来。 当然这只是其中很小的一部分,这本书中还比较详细的介绍了各种新媒介的盈利模式,比如以新浪、搜狐为代表的门户网站的页面广告收入,以百度、谷歌为代表的关键词广告收入模式,以电子商务为代表的物品交易模式,还有以佣金模式、微支付模式和电信分成模式为代表的分成模式等等,尽管采取的方式各不相同,但都还是依托在网络这样的平台上,需要受众点击、浏览、交易才能够产生效益,新媒体经营人员需要十分清楚这其中的因果关联,才能对症下药、事倍功半。

大众媒介与社会读书笔记

序言: 英国人的自由:1、大宪章 2、贵族阶级为了维护封建权力与国王进行斗争以保护自身利益 3、妥协的,维稳的,现实的,而不是诉诸某种目标的。 批判的马克思主义,多元自由,修正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源头——空想社会主义 1945年共党首次当选 共党上台,建设福利国家,建设国有企业。 麦奎尔??? 当代传播与阶级问题 新个人主义:从阶级中撤退。 中产阶级于阶级结构中的划分是尴尬的。 工业工人的文化不能自动保证他们的战斗性。 工业工人的意识:各种各样的修正模式,而非完全地与现状对抗 (有的人生来就是奴隶?) 对精神产品生产的控制最终还是取决于资本家阶级。 劳动和分工方便的划分,间或会“发展呈某种对抗和憎恨”。但是一旦威胁到这个阶级的生存,它会自动变得没有结果。 弥尔顿《失乐园》你既然有了人类的智慧,就要承担人类的责任。(完成理想本就是一种责任) 马克思韦伯认为:介于有产者和无产者之间的基本区别还可以通过财产或者服务的类别进一步细分,这其实是工作和报酬进一步讨价还价的依据。 后工业社会:20世纪70年代早期,资本主义经济组织中的基础性转换:产业秩序向一个以非生产性劳动业为中心、掌握战略信息和知识体系发展变化。 马克思韦伯:阶级结构的资产分配:资本资产、组织资产、技能和知识资产 布尔尼厄:经济资本、社会资本、文化资本 将文化资本准换成符号资本的高度选择性,正是阶级不平等被复制和合法化的主要途径。 与其将阶级和差异对立起来,我们更需要揭示差异是如何被阶级化的。差异是如何持续地影响阶级经历的组织过程的。

差异、公共领域、身体和技术:女性主义传播理论的最新发展 女性主义思想源头:从对女性从属地位的抗议到特殊地位的确认再到女性中心理想的政治排他性,在后现代状况,女性的特殊性被分隔成众多差异——任何一种差异一旦诉诸某种理想或概念,都被视为政治上的可疑和理论上的无知。 女性性征的不可忽视。带来偏见。持续使用性和性别区分的战术,使女性研究被束缚在刻板的、功能的范式中,使超越被完全政治化合李世华的性别概念带来种种束缚。 哈拉维:我们是历史和意识形态的产物,由此性别范畴的界限其实是人为的。(文本呢?特殊语境呢?) 女性主义传播研究的范式正处在一种重大的转换过程中,而这种转换部分是由哪些试图重新绘制理论研究和经验研究之间的边界的、各种新的批判的女性主义范式所引发的。 女性主义知识天生就是一种冠以认知的批判(挑战偏见和排他性)模式。任何把女性主义理论当作一种特别的知识主体的企图使不可想象的。 人种、族裔地位和媒介市场的分层 受众分层研究的必要性:作为某种社会过程的一个部分,受众分层抛弃或者护士区分个体的多样性,强调的是各种个体之间的相似性,以便把人们形塑和定义为各种集团的成员。 受众划分中的对立视角:公民的组成部分PS潜在消费者——作为公众的受众,作为市场的受众,作为商品的受众和作为受害者的受众。 作为公众的受众:公众利益的假设。公共媒介履行公共信托的社会责任。(公共领域被认为应该反映并调和存在于社会各集团之间的现实的不平等) 有目标的媒介。(与上一个不同)政治上的支持行为或者反行为的手段。 (具有安抚功能的) 媒介政治角色像一个因变量,会随着各种少数集团的规模、特性以及社会 地位的改变而发生变化。 作为市场的受众:受众分层会产生更大的无知:机构型产制的话语构建……总是处在不断重构的压力之下,最后总是被证明不是控制的完美机器。 作为商品的受众:“商品受众”是达拉斯.斯麦兹引入批判学者之中的。公司的任务在于制造受众。(但是并非所有的受众具有同等的价值) 作为受害者的受众:无力保护他们自己的人。少数民族(集团)拥有的媒介更容易出现财政困难,因为他们服务于一个价值被低估了的市场。结果,他们更易于以来提供非法或者危险物品和服务的供应商支付的广告收入。???? 受众分层:集体身份认同:身份被理解为个体或集体的自然力量的一种反映,而身份认同被理解为别人对自己行驶权力的结果。 安德森:根据被正式组织的程度和相互依赖关系——策略性的受众:阐释性社区、

2017清华大学新闻传播专业考研618新闻与传播史论

2017清华大学新闻传播专业考研618新闻与传 播史论 ——注意事项、独家资料 本文目录 一、清华大学新闻传播专业考研信息解读 二、清华大学新闻传播专业考研专业课复习参考书 三、2017年清华大学新闻传播专业考研独家专业课通关一本通 四、辅导名师解析清华大学新闻传播专业考研专业课真题 五、清华大学新闻传播专业考研专业课复习规划指导 六、清华大学新闻传播专业考研内部资料—— 七、清华大学新闻传播专业考研独家真题答题方法示范 正文部分 一、清华大学新闻传播专业考研信息解读 清华新闻与传播考研——院校简介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的前身,是1985年在中文系设立的编辑学方向和1998年10月成立的传播系。 多年来,从中文系的编辑学专业到传播系,直到成立新闻与传播学院,凭借日益增强的新闻学和传播学的学科基础,围绕着国际传播、影视传播、新媒体传播、媒介经营与管理等主要方向,清华大学逐渐形成了精干的新闻与传播教学科研师资团队,增强了在学界、业界的影响力,尤其在国际传播、媒体与科技、艺术相结合和影视理论与批评等方面的学术研究中取得一定的优势。 学院领导及师资力量 柳斌杰任清华新闻学院院长。教授中有方汉奇先生得意弟子、中国新闻传播史学会副会长、前北大新闻传播系主任陈昌凤博士。尹鸿,李彬。 二、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专业考研专业课复习参考书

名师总结:北大行管所考知识点绝大部分都能从参考书中找到,即使不能直接找到,也能依据对知识的灵活运用间接找到,而对知识的灵活运用是考研专业课复习时看书的基本要求。这充分说明了一个问题:考研就是个应付考试的过程,而不是一个做学术的过程,不是看的学术名著越多越好,而是把指定的参考书看懂吃透,该理解的理解,该记住的记住!这样,专业课300分你就可以放心的拿到250分左右了! 三、2017年清华大学新闻传播专业考研独家专业课通关一本通 《2017年清华大学新闻传播专业考研专业课一本通》由清华大学新闻传播专业权威辅导名师领衔,有历年清华大学新闻传播专业状元及专业课高分学

浅析互联网时代的公共舆论变化

浅析互联网时代的公共舆论变化摘要:在《公众舆论》一书中,沃尔特·李普曼为我们描绘了一幅舆论悬于虚空大地的图景,认为公众舆论是不可能的。但随着互联网时代的来临和传播环境的变化,公众舆论正在一步步地走向可能,并对人们的社会生活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关键词:公众舆论;互联网;刻板成见;拟态环境 一、引言 922年,美国著名新闻评论家和作家沃尔特·李普曼写下了《公众舆论》一书,被列为传播学的奠基之作,开启了舆论学的大门。它第一次对公众舆论做了全面的描述,分析了阻碍公众接近真相的种种因素,首次提出了“拟态环境”和“刻板成见”的概念,也引发了后来人对议程设置这一理论的研究。如今,虽已过去将近一个世纪,但此书影响未消,我国的许多传播学者也对此进行了解读,如黄旦在《舆论:悬在虚空的大地?》一文中从一个宏观的角度对整本书进行了评述,而姜红在《舆论如何是可能的?》阐述了李普曼所认为的舆论发生机制,还有一些学者就书中的关键概念“拟态环境”和“刻板成见”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此外还有对书中所蕴含的议程设置思想和报刊的运行过程进行了解读。 但在新的传播环境下,在网络广泛普及的今天,我们有必要对公众舆论进行更多的思考,找寻其存在的特征和意义。

二、李普曼笔下的公众舆论 “公众舆论”一词最早出现于卢梭的《社会契约论》,作为启蒙运动的代表人物,卢梭认为,“公众舆论是理性公正的,拥有绝对的话语权,具有不可动摇的权威地位,因此理性的公众舆论最终可以主导政府决策。”但李普曼对此却进行了反思并持有相反的意见,他用了整整一本书的内容来讨论这一概念,虽没有下任何明确的定义,但却告诉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公众舆论是不可能存在的,在他看来,当下的公众并不能自发的形成真正的舆论。 就舆论的主体而言,其应是公众,“公众是由社会中占大多数的具有独立自主意识的人组成的。”但在李普曼看来,人们除了具有一定的独立思想之外,还有着根深蒂固的刻板成见。对此他有着非常的经典的描述:“多数情况下我们并不是先理解后定义,而是先定义后理解。置身于庞杂喧闹的外部世界,我们一眼就能认出早已为我们定义好的自己的文化,而我们也倾向于按照我们的文化所给定的、我们所熟悉的方式去理解。”这表明公众并非是理性的个人,他们会受到所处社交圈子内文化的影响,也会受到先入为主的成见的影响。另外李普曼也明确的说道:“其特点是先于理性被投入应用。这是一种感知方式,它在我们所意识到的信息尚未经过我们思考之前就把某种性质强加给这些信息。”这指出了一个事实,公众习惯于带着成见去看待任何事物,如果看

报告《理解媒介:人的延伸》读书笔记..docx

《理解媒介:人的延伸》读书笔记 九月初的某天上午,老师把传播学这门课程本学期的学习任务大概的布置了,其中一项就是读一本她推荐的一系列传播学著作之一并写一篇读书笔记。恰巧当天中午我去了图书馆,便顺带找了找推荐书目,记得当时一共找到了五本,在思量了一番老师介绍书目时所说到一些作者生平、研究方向、学术圈声誉以及她个人的看法后,我挑出了这本《理解媒介》。所谓不自知无畏,正是如此,我选了一本老师称之最难的,想看看有多难。也就这样,我进入到了麦氏天马行空的思绪天地,开启了此次盲人摸象之旅。 翻开封页,我没有先看目录,直接跳到几位中译者的版序,有何道宽的,有特伦斯-戈登的,但其中让我印象最深刻的不是里面提到的地球村、媒介即讯息等一系列媒介理论如何如何超前,如何如何对传播学、对社会有深远影响,而是何道宽说的这么一句话:“奇人怪杰,为人憎恨、为人不解,古今中外皆然。”我当时不禁十分好奇,他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一个奇才,究竟捣鼓出了什么样的想法让世人显示如此姿态。于是,我就深吸一口气,仔细的从序目开始研读起来。何为仔细研读,即为一字一词一句的搞清楚。但事实哪里搞清楚了,单看一字一次一句,就这本而言,感觉就是“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个道理直到传播学课上老师讲到麦克卢汉是提及正确的阅读方法时我才顿悟。难怪,难怪一直有一种读天书的感觉。在顿悟之前读这本书就是煎熬,讲真是这样的,那一段时间每天都在读它,但结果却是昨天看的今天忘,今天看的明天忘,现在看来,当时是完全没有找到麦氏的行文思路以及他的逻辑路线,他不像一般的作者,一部著作提出一个观点,就这一个观点进行前后的推理论证。麦不是的,他在这本书中提出了多个观点,麦克卢汉还不能正儿八经地给人解释他的理论,这是可气的,但是最可气的是,他的观点来源完全是由他个人作为一名文学家写作时那种天马行空的想象和多层面跳跃式的思维推理出并用高度抽象的哲学式语言阐述,所以,坦白说,虽然前期读这本书每天都有不少问题,但是现在返回去看就觉得那些问题都没有什么价值,问得非常无厘头,比如对某个词的理解,比如,莎士比亚的某句话在这里表达什么意思。当时的自己看这本书的境界如同雾里看花。这也是我为什么不就前期笔记做手写笔记的原因之一。在慢慢看,加上老师课上的一些指导后,现在我觉得,对于《理解媒介》这本书,九牛,我也应该是拔下了一毛的。 以上是就本人读此书的经历做的一个总结,顺带提及读这本书的正确方法,接下来,我谈谈这本书以及对其一些观点的理解。 《理解媒介》书如其名,关注的是媒介,描述的是媒介自古至今的变化以及这种新旧更替的变化引起的媒介环境的更迭从而对人类产生的全面性 的影响。我想,就麦克卢汉的理解,媒介不仅仅是新闻传播意义上的,更是包含了一切能够和人发生关系的元素。所以就此可以得知:1、这本书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陈诉观点,称之为理论篇,第二部分联系真实世界阐释其观点的应用,称之为实践篇。2、《理解媒介》为何要加上一个“人的延伸”。

湖南大学新闻传播学考研准备资料

湖南大学新闻传播学考研参考书 新闻史论: 1、方汉奇《中国新闻传播史》 2、郭庆光《传播学教程》 3、李良荣《新闻学概论》 新闻实务 1、胡文龙《新闻评论教程》 2、吴文虎《媒介经营与管理》 3、丁柏铨《新闻采访与写作》 新闻传播学科硕士备考指南 一、专业备考必读书目: 首先是报考学校指定的专业书目(报考学校越早确定越早越好),先把它们通读一遍,再精读一遍(通读的时候主要注意对书的内容体系有个整体把握,精读时要把握重点)。 在这个基础上补充看看李良荣、陈力丹、童兵、孙旭培、黄旦、喻国明、黄升民等人的书籍和论文。书图书馆基本上都有,注意查看其最新版本就行了(是否最新版本,网络可以搜索到)。另外,这些人的代表性论文可以看看(排名不分先后):潘忠党、路晔、戴元光、单波、秦志希、王翰东、罗以澄、石义彬、夏倩芳、郭镇之、卜卫、彭兰、蔡雯、张国良、郭庆光、李彬、陈卫星、赵月枝、陈崇山、吴予敏、殷晓蓉、邵培仁、张咏华、段京肃、吴文虎、胡正荣、杨伯溆、崔宝国、宁树藩、朱光烈、芮必峰、姚福申、刘建明(清华的,非武大的)、李希光、张允若、郑保卫、邵志择、丁柏铨、、屠忠俊、曹鹏、陆地、支庭荣、丁俊杰、陆小华、胡正荣、谢金文、唐绪军、宋建武、林晖、吴高福、徐培汀、赵玉明、张允若、吴文虎、蔡铭泽、董天策、林晖、刘家林、展江、郑超然、程曼丽、

柯惠新、尹韵公、李双龙、郑兴东、魏永征、丁淦林、张西明、吴飞、张骏德、张昆、孟建、南帆、吕新雨、陈刚、刘海贵、蓝鸿文、尹德刚、邱沛篁、朱羽君、胡文龙、涂光晋、丁法章、明安香、闵大洪、熊澄宇、吴予敏、祝建华、黄煜、彭家发等等。论文从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查找。 然后翻翻以下期刊(近十年、最少是近五年的):《新闻与传播评论》、《现代传播》、《新闻大学》、《中国广播电视学刊》、《国际新闻界》、《新闻与传播》(人大复印资料)。业务类期刊可重点翻翻《新闻战线》、《新闻记者》、《中国记者》等。广告类重点翻阅《现代广告》、《国际广告》等。报考传播学专业重点翻阅《现代传播》、《新闻与传播评论》、《新闻与传播》(人大复印资料)、《当代传播》等。尤其注意名家(以上列出的名字都是)所写的论文以及跟现实联系比较紧密的论文,并学会把相同或相近主题的论文归类总结,做好笔记。 最后根据对知识的全面了解,确定一些新闻、传播史论和业务方面的核心问题,如传媒产业化发展的相关问题(经营、管理、融资,尤其是由此带来的民主、社会公平、文化发展等问题)、媒介与民主、媒介与社会、传媒与政治、传播与社会舆论、舆论监督、新闻传播伦理、不同的新闻价值观、市场经济条件下媒介文化的发展变化、受众的接受行为与接受心理的特征与规律、新闻策划与策划新闻、隐性采访及其分寸与法律问题、受众知情权与隐私权平衡问题、采访对象心理的把握等等。对这些问题,请上图书馆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以关键词搜索的发方法找出相关论文,重点看权威刊物和知名人士或来自知名学校、知名媒体的人写的论文。要分专题做笔记。看论文时主要浏览其基本观点,一般的论文不要看得太细,个别论文重点阅读。

【初试】2020年上海交通大学新闻传播学考研考试科目、招生人数、参考书目、复试分数、录取人数

【初试】2020年上海交通大学新闻传播学考研考试科目、招生人数、参考书目、复试分数、录取人数 摘要:本文由新祥旭考研吴老师为大家详细解析上海交通大学新闻传播学考研情况,主要有以下几个板块:上海交通大学新闻传播学考研考试科目、研究方向介绍、本专业近3年复试分数线对比、本专业近3年报录比情况、本专业考研参考书目、往年录取名单及上海交通大学备考经验。 一、上海交通大学考试科目 招生院系:媒体与传播学院 招生专业:新闻传播学 招生人数:计划招生25人,已录取推免生22人,统考招生3人 研究方向: 01新闻学 02传播学 03文化产业管理 考试科目: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一)或203日语 ③640文化理论 ④877文化经济学理论与政策 注:2019上海交通大学新闻学、传播学仅面向推免生选拔,不从全国研究生统一考试中选拔。 二、上海交通大学文学类复试分数线 三、上海交通大学考研参考书 640文化理论 1)《通俗文化理论导论》(英)多米尼克.斯特里纳蒂著,阎嘉译2)《文化理论与大众文化导论》(英)约翰.斯道雷著,杨竹山等译3)《艺术与创意产业》 877文化经济学理论与政策 1)《文化经济学》上海文艺出版社2003版,胡惠林;

2)《文化政策学》上海文艺出版社2003版,胡惠林; 3)《文化产业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版,胡惠林。 四、上海交通大学考研经验 传播学的理论,也就是你必须背记得东西,说是两本,其实内容不是特别多,《传播学原理》好像只有265页,所以很快能看完,理论说的也是比较简单的,《人际传播学》有370多页貌似,但是你要记住的也只是其中介绍理论的2、3章,也不是很多,当然其他的也必须去看去记,但是其中你会发现说一些什么礼仪的那种简单看下就好了,内容真的不是很多,就算死记硬背的东西多你应该庆幸,因为这样只会降低专业课的考试难度,只要花时间就可以学好,然而北京高校以及复旦的专业课就比较灵活,想得分是需要很强的实力的。所以这两本原理的书是一定要背记的,我这两本书都背过5遍以上,前2次觉得累,但是后来真的是很快就可以背一遍,看完一句心里已经知道下一句是什么了,所以你前两次只要能刻苦认真的背出来后来就会轻松很多,做到这样我相信你的原理课是不会有问题的。 另外两本书,《新新媒介》《20世纪传播学经典文本》,实话说,这两本书我花的时间十分少,《新新媒介》还是看了两遍,但是你看了这本书就知道,里面就是介绍美国的主流网站,facebook等,而且写的也比较轻松,要背记的东西很少,看的也比较轻松比较快,所以不用担心,至于《20世纪传播学经典文本》考试还有一个礼拜的

媒介读后感

《外国新闻传播史》读后感 在本书中,作者采用通史的方式,以时间为经,以前述的七大剖面为纬,以新闻事业在世界各主要国家的展开为主干,移步换形,力求藕断丝连,将西方与世界新闻传播事业史的宏观画面清晰地呈现在读者眼前。本书涵括的主要国家包括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日本、意大利、加拿大、俄罗斯、印度、土耳其、埃及、南非、巴西和墨西哥等。作者通过对这些国这家新闻传播的介绍,包括外国新闻传播史上所有重要的关节点。 在远古时期,人类只是通过发出一些简单的,来源于身体结构的声音、姿势、手势等体语来传递信息。随着生产的发展和传播需求的增大,人们逐渐创造出一套在一定范围内约定俗成的传播方式,如标志、声光图式及一些象形符号和表意符号。真正使人类传播方式发生根本变化的是语言的产生。随着人类的发展,生活内容的丰富,传播活动的频繁,口头传播的局限性日渐显现,于是人类研制出文字及书写材料,传播史上进入了文字传播时代。随着印刷术发明,近代的印刷传播随之发展起来。20世纪初电子传播工具的发展使人类进入了电子传播时代。20世纪后半期,计算机互联网和多媒体技术得以应用,宣告国际互联网传播时代的到来,了解从各个阶段依次过度到下一个阶段的过程,将理解人类的过去、现在、未来的新闻传播活动以及人类的生存方式变化的必然结果。 新闻传播活动的发展还表明,人类进行传播活动的能力是随着媒介的改良与发明而增强;传播活动的形式,也是随着媒介的发展而改变;每一个新闻传播新时代的到来都以技术的突破为前提,即它对传播技术的进步有依赖性。这就是我们以此作为新闻传播史历史分期的依据和道理。 传播发展的过程不是媒介依次取代的过程,而是一个依次叠加的过程,每一次技术都使人类的传播能力有了飞跃。这种传播能力在进化过程中一代一代的积累、升华、传递这是人类发展和生存和发展基本的一面。 在社会的历史进程中,人类由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和精神发面的需要,不断想法设法革新和发展传播技术。传播技术的应用和发展,又受到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的制约。《外国新闻传播史》这本说在对这个复杂矛盾的现象进行剖释,从中探索新闻传播的发展规律。 世界新闻的发展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初级到高级,从落后到现如今的发达阶段,新闻的传播介质也发生了大的变化。从之前的石头到今天的电子。这是一个质的飞跃。总论按口语传播、文字传播、印刷传播、电子传播和国际互联网传播五个部分予以论述。

《麦奎尔大众传播理论》第五版读书笔记1

《麦奎尔大众传播理论》第五版 McQuail's Mass Communication Thery 读书笔记

目录: 一、基本信息 二、作者与译者简介 三、本书框架与结构 四、主要知识点与概念 五、读书感悟

一、基本信息 《麦奎尔大众传播理论》(McQuail's Mass Communication Thery)第五版,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作者丹尼斯·麦奎尔,译者崔保国、李琨。新闻与传播系列教材·翻译版。世界最著名的传播学教材之一。这是一本影响深远的西方经典传播学教材,凝聚了丹尼斯·麦奎尔毕生的研究精华,他也因此书而享誉国际传播学界。 二、作者与译者简介 作者 丹尼斯·麦奎尔(DenisMcQuail),英国传播学家,荷兰阿姆斯特丹大学传播学终身教授,“欧洲传媒研究小组”成员,《欧洲传播学杂志》三位创始人之一。牛津大学历史学学位,后在利兹大学获得博士学位。曾先后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哈佛大学、俄罗斯莫斯科大学,芬兰坦佩雷大学,英国南安普敦大学等大学担任教授或客座教授。后在阿姆斯特丹大学任教长达二十多年。从1968年至今,麦奎尔出版了十几本著作,广泛涉及传播研究的诸多领域。 译者 崔保国: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日本东北大学信息科学教授。清华大学媒介经营与管理研究中心主任,清华大学日经传媒研究所所长。主要研究方向:媒介经营管理、传播学理论、信息社会研究等。 李琨: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美国俄勒冈大学传播学博士。现任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传播系主任。主要研究方向:

大众传播学、西方传播学理论、国际传播、美国传播研究等。 三、本书框架与结构 本书共20章,分为8个部分。 “理论”部分(第二部分)涉及大众传播的最基本概念,特别讨论了媒介与社会及文化生活的各种关系。首先,回顾了大众媒介起源的历史,然后解释了学习媒介与社会、文化生活关系的多种不同的角度。本部分开头对大众媒介的历史做了回顾,然后解释了对大众媒介与社会的研究的不同方式。在本章中,关于媒介的理论有很多种,但是从根本上说,理论是建立在观察和逻辑推理之上的,探讨所观察的对象之间的关系,并试图尽可能解释或者预测这种关系的命题。理论的主要目的是解释现实并指导对论据的搜集和评价。概念是理论中的核心词。概念对所研究的问题的重要部分做出提炼。概念可以用来搜集和解释资料。模式是以词语或是图示的形式对传播过程的有选择的表达。他可以用来描述一个过程中各部分在空间和时间维度上的关系。 虽然“社会”与“文化”是不可分的额,我们也需要加以讨论。一般,“社会”主要指的是所有的社会关系,包括权利和权威(政府)、友谊和家庭关系,也包括物质生活的所有方面。“文化”指的是思想、信仰,包括语言、艺术、信息、娱乐、习俗和仪式等各种符号的表达。文化还有另外两类内容,一类是有关媒介组织行为的规范和价值,这里探讨媒介应该或不应该做什么。另一类是关于媒介变革给理论带来的影响,特别是互联网等新的互动媒介的出现。由于他们的可接近性,

上海交大新闻与传播硕士复试分数线是多少

上海交大新闻与传播硕士复试分数线是多少? 2015年上海交大新闻与传播硕士考研复试分数线不低于355分,政治不低于50分,英语不低于55分,专业课不低于90分。 考研复试面试不用担心,凯程老师有系统的专业课内容培训,日常问题培训,还要进行三次以上的模拟面试,还有对应的复试面试题库,你提前准备好里面的问题答案,确保你能够在面试上游刃有余,很多老师问题都是我们在模拟面试准备过的。 上海交大新闻与传播硕士考研难度分析 本文系统介绍上海交大新闻与传播硕士难度,上海交大新闻与传播硕士就业,上海交大新闻与传播硕士辅导,上海交大新闻与传播硕士参考书,上海交大新闻与传播硕士专业课五大方面的问题,凯程上海交大新闻与传播硕士老师给大家详细讲解。特别申明,以下信息绝对准确,凯程就是王牌的新闻与传播硕士考研机构! 一、上海交大新闻与传播硕士考研难度大不大,跨专业的人考上的多不多? 2015年上海交大新闻与传播硕士计划招生人数20人左右,招生量大,考试难度不高,每年都大量二本三本学生考取的,据凯程从上海交大内部统计数据得知,上海交大新闻与传播硕士的考生中95%是跨专业考生,在录取的学生中,基本都是跨专业考的。 在考研复试的时候,老师更看重跨专业学生自身的能力,而不是本科背景。其次,新闻与传播硕士考试科目里,新闻与传播专业综合能力和专业基础本身知识点难度并不大,跨专业的学生完全能够学得懂。即使本科学新闻的同学,专业课也不见得比你强多少(大学学的内容本身就非常浅)。在凯程辅导班里很多这样三跨考生,都考的不错,而且每年还有很多二本院校的成功录取的学员,主要是看你努力与否。所以记住重要的不是你之前学得如何,而是从决定考研起就要抓紧时间完成自己的计划,下定决心,就全身心投入,要相信付出总会有回报。 二、上海交大新闻与传播硕士就业怎么样? 上海交大新闻与传播硕士专业就业实践多,学生动手能力强,且上海交大在新闻传播领域的名气非常大,校友众多,就业不是问题。 据上海交大就业办公室的老师介绍,2014年上海交大硕士毕业生就业率为97.23%,毕业生整体需求还是比较旺盛的,大部分的专业供需比在1:4以上,每年学生大部分进入全国各地的省市地区的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电影等传媒机构和相关行业。社会对上海交大的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也给予很高的评价。 三、上海交大新闻与传播硕士学费及专业介绍 2015年上海交大新闻与传播硕士学费2万元/年,学制两年半。 上海交大新闻与传播硕士主要培养方向: (一)互联网与新媒体传播 (二)新闻传播 (三)策略传播

媒介经营管理考试内容整理

媒介经营管理考试内容整理 媒介经营管理考试要点总结 以下15道思考题题目中用红色标出的是按照大家的课堂笔记和课件的整理而来的,黑色标出的是自己查找资料整理的,不一定准确。仅供参考,为了不被老巫婆抓,大家还是背背吧, 祝大家考试顺利! 1.网络新媒体的主要盈利模式 与传统媒体产品同质化和运营模式的同质化不同,网络媒体呈现出产品和盈利模式的多元化态势,某种意义上讲,一种网络媒体产品往往呈现出一种盈利模式。 (1)基于基本网络服务项目的免费而派生的各类网络广告模式。网上新闻、网上资讯浏览、

免费电子邮件、免费即时通讯等基本网络服务项 目的免费而派生的传统网络广告、百度竞价排名 广告、网络游戏广告、博客广告、微博广告 (2)基于派生的各类网络增值服务的各种收费模式。A、电子邮件的收费模式(VIP邮箱); B、无线增值的收费模式:(2000-2004)年高速 发展,2005年后逐步下降。短信、彩铃、彩信、WAP艮务、手机游戏、IVR (互动式语音应答); C 互联网增值的收费模式,典型的如腾讯;D、网络游戏的收费模式;E、电子商务的收费模式;F、网络威客的收费模式; 2.我国报业网站目前仍处于花钱买吆喝初级阶 段的主要原因?其解决思路? 原因:大多数报业网站不能实现盈利的原因是十 分复杂的:目前我国报纸网站不论在影响力方面 还是盈利能力都与商业网站存在较大的差距主要原因:缺乏适应特定网民需求的独立的媒体化产品形态;缺乏稳定清晰的盈利模式。 其背后深层次的原因:体制滞后、经营意识落后、人才资金的缺失、内容缺乏创新,等诸多 方面因素的现实瓶颈制约。

解决思路:(课件上有些乱,我也整不动了,各位自己看着课件分析一下?L — J )b) 3.传统媒体的主要盈利模式 长期以来,我国传统媒体的盈利模式一般都遵循着“二次售卖”模式,即媒体将媒介产品以低于成本的价格卖给媒体受众,再将受众卖给广告商,通过收取广告费来获得利润。在这一模式下,媒体靠“买内容”盈利,利润往往很小或不盈利甚至亏损。但从利润总额来看,由于广告收入的增加,可以弥补相应的损失,甚至能够增加利润总量。这种盈利模式的关键因素是媒体要占有较大的媒体传播市场份额,才能依次获得较多的广告收益。 4.在媒介产品(品牌)经营是遵从“内容为王” 还是“渠道为王” ?如何处理媒介内容与渠道的关系? (1)“内容为王”解决了传媒产品的内容问题,但没解决市场问题。 在媒体资源过剩的压力下,传媒过去依靠垄断而获取巨额利润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报纸、电台、电视台纷纷把经营的核心转移到内容的制作

《媒介经营与管理》的学习体会(2020年九月整理).doc

《媒介经营与管理》的学习体会 人总是在认真中感觉时间过的很快,不知不觉,《媒介经营与管理》这门课已经接近尾声。回过头来,颇有许多收获。 一学期以来,学到了很多,记忆深刻的当然是我们组共同完成的课题“媒介的开发与营销”这章。明白了媒介产品是一种有一定特殊性的精神商品,所以媒介产品也就只是一种商品而已。知道了媒介开发的各种策略,以及4P,5C究竟是何物?,老师让我们自己做,给予我们自己动手实践的能力。这才能让我们记住,很喜欢老师的这种教学方式。而且通过老师的讲课懂得了媒介的双重属性,媒介不仅是一种公益事业更是一种信息产业。随着经济的发展,媒介经营管理随之运营而生。感觉大学生学习这门课程是非常有必要的。作为一种促进媒介生态和谐发展的行为,媒介经营管理与媒介自身的壮大和社会功能的发挥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现代意义上的媒介经营管理是指媒介经营的管理者借助传播手段、传媒的功能价值和公众的认知度以及社会影响力将传播职能与经营管理有机结合起来,从而实现传媒组织的社会效应及经济效应的最大化。媒介经济来源主要依靠广告收入,使得一个媒体经营状况的好坏,很大程度上由这个媒体的广告收入的多少来决定。但是这样的经营模式最大的弊端在于媒介本身缺乏足够的主动性,广告来源需要看广告商的喜好和主观意识。这使得媒体之间常常为广告播出权展开激烈争夺,导致了广告生态的恶化。每一种媒介都有自己的覆盖范围和服务范围。比如央视辐射全国,所以节目类型,主持人特点都要兼顾到各个地域,各个民族,尽可能地使其具有

全国的共性特种。而各省是电视台就可能带有地方特色,包括方言,地域性名人。 在这门课的学习中,我学到了老师的认真,寓教于乐的态度,每次没有特殊情况都能准时到班。虽然没有养成每次都记笔记的好习惯,但是老师在QQ上上传的文件我每次都下载认真的观看。老师的这种教学方式能让我们每一个人都参与到课堂上来,共同完成这门课程的学习,共同成长。在小组学习中,分工合作,在合作中体现乐趣,在乐趣中学到知识。在小组分工中,我参与了整理材料这一块。在网上搜集了大量的资料,整理出来,学到了很多没有接触过的知识。4P,5C以及Xbox的成就和它的经营战略以及它的业务模式。 老师的教课方式与大多老师都有所不同,能听取同学们的意见并加以改正。从老师平时讲课以及PPT的制作都能看出老师的认真,让我们在学习的同时,能感受到老师这份敬业的精神。在以后的教学生涯中,希望老师能延续这种教学方式,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让同学们更好的吸收您所传授的知识。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1]储钟圻.现代通信新技术.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82. [2]张文俊.数字新媒体概论.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 [3]蒋宏,徐剑.新媒体导论.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6. [4]宫承波.新媒体概论(第三版).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11. [5]熊澄宇.信息社会4.0.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2. [6]许榕生.网络媒体.北京:五洲传播出版社,1999. [7]彭兰.中国网络媒体的第一个十年.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8]宫承波.新媒体概论(第三版).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11. [9]马为公,罗青.新媒体传播.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1. [10]严三九.新媒体概论.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1. [11]宫承波.新媒体概论(第三版).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11. [12]保罗?莱文森(美).新新媒介.何道宽译.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 [13]严三九.新媒体概论.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1. [14]张文俊.数字新媒体概论.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 [15]彭兰.中国网络媒体的第一个十年.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16]彭兰.网络传播概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17]方兴东,王俊秀.博客——e时代的盗火者.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2003. [18]匡文波.手机媒体概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19]石磊.新媒体概论.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9. [20]赵凯.解码新媒体.上海:文滙出版社.2007. [21]尹韵公.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2010).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 [22]高陆,菲地.新媒体的强制性传播研究.第3版.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23]赵玉明,王福顺.广播电视辞典.北京:中国传媒出版社,1999. [24]郭庆光.传播学教程.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25]谭昆智,林炜双,杨丹丹等.传播学.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 [26]刘利群,张毓强.国际传播概论.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1. [27](美)沃纳?赛佛林/小詹姆斯?坦卡德著,《传播理论起源、方法和应用》,北京:华 夏出版社,2000. [28](美)斯坦利?巴兰、丹尼斯?戴维斯著.曹书乐译.大众传播理论:基础、争鸣与未来.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29](英)丹尼斯?麦奎尔、(瑞典)斯文?温德尔.大众传播模式论.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1987.

媒介研究读书笔记知识分享

《媒介研究:文本、机构与受众》第二、三部分读书笔记 、研究媒介机构的不同视角 媒介机构的定义: 1、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商品的工业或公司 2、任何社会都存在的大型组织实体和结构 将媒介机构当作工业意味着将其置于经济环境中解读,媒介产品就是在利润最大化的名义下满足一系列特定条件的商品。 将媒介机构看作更广义的社会机构,在这个意义上,机构更加永久性地构造我们文化的机理。 媒介机构的批判视角: 法兰克福学派对文化工业的批判; 所有权和控制的视角:“结构/决定”、“行动/权利”视角 媒体政治经济学:认为工业的经济结构直接影响媒体内容的表达,并最终可以决定它们是否能被生产出来。 三、全球化背景下的媒介机构:以流行音乐工业为例 、公共服务广播和市场 英国广播的发展 区别于美国广播的以获取最大利润为组织方式,英国的广播被当作另一种公共设施。而凯文·罗宾斯和弗兰克·韦伯斯特认为政府要施加的是一种影响而不是为公共利益服务的实体。 早期英国广播的核心人物约翰·雷斯,对公共服务广播想法的核心是广播能够协助提高并维持高尚的社会文化标准。 西摩尔-乌尔认为的公共服务广播六大原则:垄断、政府控制、委员会、国家利益、执

照税、普世性服务。 对BBC垄断的挑战与对公共服务广播的挑战,认为广播应该满足社会中各类群体和利益的需要,而不是成为道德领袖。 减少管理给广播理念带来的一个重要变化是原来被当做广电业者应该提供给公众的公共服务的信息现在被当做市场中的商品。 放松管制和消费者选择 市场的分化只不过为已经存在的产品的重新包装和销售提供了空间。从一定意义上来说,广电业者只是得以从已有的节目中继续赚取利润。 未来:对变化的反应 尼古拉斯·佳南认为有必要对公共服务广播的理念进行维护,同时要反思公共服务的含义。而伊昂·科奈尔反驳其观点太负面和悲观,并强调商业广播并不一定像想象中反动和意识形态化。 、媒介专业主义与运作规范 专业人员的定义 媒体从业人员很大程度上被质疑他们专业主义的光环。菲利普·埃特列认为媒体从业者们与工作相关的日常任务变成了专业行为是矛盾的。 专业实践与新闻制作研究 调查显示“客观”的新闻采集人员只是一个神话,在现实中并不存在,不论记者要报道的是什么内容。制作的政策环境以及对地方新闻观众的估计都影响了对新闻节目的构建。 专业主义与政治冲突 以北爱尔兰问题报道为例的研究对报道者和报道内容保持距离的说法提出了疑问。施莱辛格认为政治事件报道者为了尽可能贴近政治家的价值观可能成为他们的应声虫,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