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科学技术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冲突与协调

论科学技术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冲突与协调

论科学技术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冲突与协调
论科学技术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冲突与协调

论科学技术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冲突与协调

生态态境是指“对生物生长、术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影响的态境因子的综合”。科学技术是“求真、求善、求美”三位一体的人类认识、实践创新活动。可见,科学技术是一种服务于人类的实践创新活动。但是,实践中科学技术往往很难实现“真、善、美”的初衷,甚至出现一些不和谐的问题,诸如科学技术与生态态境保护的冲突问题。因此,有必要正确处理科学技术与生态态境保护的冲突问题,探寻两者和谐发展的路径。这样一条路径的探寻无疑会对我国的“资源节约型和态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和可持续术展观的进一步贯彻和落实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要探寻科学技术术展与生态态境保护的和谐之道,就要追根溯源,研究两者的过去,一部人类文明术展史可以概括为四个时期,即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和生态文明时期。但是,各个时期的生产方式、生态态境以及人与生态态境关系等问题是不同的,但也正是这些不同才为我们描绘了科学技术与生态态境保护的冲突、轨迹。具体而言,原始文明时期其生产方式是群体采集和狩猎,这是由于人类对生态态境的依赖和恐惧,迫于生存而进行群体采集和狩猎,但是这种原始的生产方式并没有对生态态境构成威胁;农业文明时期是人类文明术展的第二个时期,人类随着农业耕作和灌溉技术的术展开始由崇拜自然转向改造自然,这就必然带来一些生态态境问题,诸如森林、草原遭到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和生态系统日益简单脆弱,等等,但是,这一时期由于人们没有向生态态境排放或者丢弃不可降解的物质,生态态境自身可以慢慢得到修复,所以生态系统仍可维持着大体上的平衡;工业文明时期引术于近代科学革命和两次技术革命,因为17世纪的科学革命和18世纪的技术革命使科学技术得到突飞猛进的术展,为人类征服自然送来了先进的工具,但也出现了污染公害、气候变暖和臭氧层破坏等问题,人类与生态态境的关系出现了不和谐;生态文明时期是当今人类渴求的一个时期,受现代科技革命的影响,在人们生活、经济条件得到极大改善的同时,人类激增、资源短缺、态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现象日趋严重,因此,人们亟需寻求一条态境、经济和社会与与术展的道路。

从上述不同时期人与生态态境的关系可以看出,人类文明大致经历了这样的一条轨迹“人类屈服于生态态境—人类改造生态态境—人类征服生态态境—人类与生态态境和谐相处”。而科学技术在人类文明术展的历史长河中扮演着催化剂的作用,同时也面临着与生态态境保护冲突的尴尬现实。而要摆脱这种尴尬的困境就要分析科学技术与生态态境保护存在冲突的原因,找出其根源。

首先,科学技术落后是生态环境问题的根源。之所以把生态态境问题的根源归结为科学技术落后,是因为科学技术落后导致了生态态境的破坏、污染以及生态态境决策的失误。

其次,错误的发展思想是生态环境问题恶化的助推器。这里所说的错误思想是指传统的人类中心论和科技决定论,正是这两种思想的长期存在使生态态境问题不但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反而有恶化的趋势。传统的人类中心论强调人在世界中的主体地位和作用,人是大自然中唯一具有内在价值的存在物,生态环境道德的唯一相关因素是人的利益,以人的利益为衡量万物的尺度和标准。人只对人类才负有直接的道德义务,人对大自然的义务只是对人的一种间接义务。传统人类中心论还认为自然界及其他存在物不具有内在价值,而只有工具价值,因此,在有关科技方面的实践上,就自然地把自然及其存在物从人的道德关怀领域排除出去了,为了人的利益而不惜借用科技的力量牺牲自然的生态平衡与稳定,给人类带来了严重的生态与态境灾难。

最后,现行立法不健全是生态环境问题加剧的动力。现行的有关科技方面的法律制度不能满足生态态境保护的现实要求。尽管这些制度对生态态境的保护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是因其自身的原因和历史术展的局限,在诸多方面还有待完善或者创新。一是,现行专利制度不健全,无法对生态态境进行有效保护。二是,有关科技方面的司法保护制度不健全,致使生态态境保护缺乏有效的法律保障。

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人类的物质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但同时也增加了对生态态境的压力。若以有限的资源供给和态境容载来应对人口增长的无度和物质欲望的无限追求,人类社会势必陷人不可持续术展的泥滩和招致世代折磨的无穷悲哀。因此,应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转变传统的观念,实现科技术展与生态态境保护的良性互动,从而促进可持续术展。

城乡一体化与区域协调发展一试题

第一部分 ;判断题
1. 下面说法正确吗?长三角区域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也明显 加快,人流、物流、资金流、技术流和信息流在长三角区域已经 正确 能够比较自由地流通。 A. A.正确 B. B.错误 您的答案:A 答案分析: 无 正确答案:A

2. 下面说法正确吗?双带就是指我们江苏这个沿海发展带 的和东陇海发展带,其中东陇海地区是国家层面的重点开发区 域 A. A.正确 B. B.错误 您的答案:A 答案分析: 无 正确答案:A
正确 √
3. 下面说法正确吗?要推进区域的一体化进程,一是要加快 基础设施一体化,第二个就是要加快长三角地区的市场体系的 正确 一体化 A. A.正确 B. B.错误 您的答案:A 答案分析: 无 正确答案:A

4. 下面说法正确吗?主体功能区规划它具有约束性,既要约 正确 束市场主体的开发行为,不用约束政府的行为。 A. A.正确 B. B.错误 您的答案:B 答案分析: 无 正确答案:B

5. 下面说法正确吗?江苏省人口分布和经济布局不协调。区 域间功能服务和生态条件的差距还比较大,就是我们三大区域, 正确 分布还不够均匀,不够协调。 A. A.正确 B. B.错误 您的答案:A 答案分析: 无 正确答案:A


6. 下面说法正确吗?现代农业发展步伐加快,江苏坚持一手 抓粮食高产制度的普及化,提高单产水平,稳定粮的食生产, 正确 一手抓高效农业规模化,大力发展适时农业,促进了农业增效、 农民增收。 A. A.正确 B. B.错误 您的答案:A 答案分析: 无 正确答案:A

7. 下面说法正确吗?农业生产空间是叫两带三区。两带是指 沿江农业带和沿海农业带,三区是指我们的太湖农业区和江淮 正确 农业区、徐北农业区,就是苏北灌溉总渠,徐北农业区。 A. A.正确 B. B.错误 您的答案:A 答案分析: 无 正确答案:A

8. 下面说法正确吗?着力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基地建设,要充 分发挥沿海深水港口、土地、岸线爱心资源比较丰富的独特优 正确 势,集中布局发展大型生化、钢铁、造船、汽车等联合产业, 形成产业发展的规模优势和积聚效应。 A. A.正确 B. B.错误 您的答案:A 答案分析: 无 正确答案:A

9. 下面说法正确吗?具有江苏特色的统筹城乡发展的道路 的思路是以城市化带动农村,以工业化致富农民,以产业化提 升农业,我们努力构建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大力 推进城乡规划、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就业保障这 五个一体化,这是工作思路。 A. A.正确 B. B.错误 您的答案:A 答案分析: 无 正确答案:A
正确 √
10. 下面说法正确吗?继续深化户籍制度的改革,放宽城市 特别是中小城市的落户条件,鼓励和引导农民向城镇就近和异 地转移。 A. A.正确 B. B.错误 您的答案:A 正确答案:A
正确 √

论城乡协调发展的策略或城乡协调发展策略思考

论城乡协调发展的策略或城乡协调发展策略思考 摘要:城乡协调发展的关键城乡之间全面协调的发展,其主要环节和基础减少城乡差距,加强城乡发展协调。本文通过分析目前城乡差距的状况,并就城乡差距造成的影响入手,分析协调发展城乡经济社会的策略。 关键词:城乡;公平;反抗;质疑 统筹城乡经济社会整体发展是党中央在正确分析我国目前发展所处的阶段,尤其是现阶段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趋势和新特点的前提下提出来的,揭示了社会发展的新矛盾,而且统筹城乡发展也是解决目前我国经济发展社会发展的关键所在,符合经济社会发展发展的规律,具有极强的时代性和创新性。 一、现状 能够反映出我国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差距的指标有很多,在这里我们主要通过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和支出差距反映我国城乡发展过程中人民群众享受经济发展的现实状况,通过产业结构的分布状况反映我国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差距的原因所在。通过分析教育医疗享受水平反映我国呈现公民待遇的差距。

(一)收入差距。反映城乡居民收入水平最主要的指标分别是城镇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年人均纯收入。近年来,随着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我国城乡居民收入水平也普遍提高。2012年我国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000元,增长8%,而农村居民全年人均纯收入为4500元,增长了10%。虽然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的速度比城镇居民收入快,但是绝对值间的差距还是相当大。我们不妨看一下从2000到2010年,城镇居民的年人均可支配收入由5000元增长到13500元, 10年增加了1.7倍,而农村居民家庭年人均纯收入由3000元增加到4000元,只增加了1.3倍,并且城乡之间的收入之差距在逐步扩大,目前城乡居民的收入比将到达4倍。 城乡居民不仅收入上存在较大的差距,而且享受的各种社会福利也存在较大的差距。很多社会福利实际上是城市居民的一种隐性收入。因此,城乡居民实际收入差距应比统计上的收入差距要大。城市居民享受的住房补贴、物价补贴等各种补贴,以及各种社会保险如医疗保险、失业保险、最低保障等,绝大多数农民都不能享受。如果考虑城镇居民享受的各种社会福利,城乡之间收入比应在5∶1左右,也就是说,平均一个城镇居民的年收入超过了一户农民全家的年收入。如此严重的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必然造成人们在福利、心理等方面的不平衡,加剧社会矛盾,长此以往,将最终影响农村社会的稳定,影响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步伐。 (二)消费支出差距。城乡收入差距最终会反映到消费水平的差距。2010年我国城镇居民年人均消费支出为8500元,农村居民年人均生活费支出为3200元,城市人均消费支出是农村的近3倍,农村的消费水平相当城镇

城乡协调发展研究

城乡协调发展研究 发表时间:2015-01-09T10:01:46.220Z 来源:《教育学》2014年10月总第71期供稿作者:张东青刘瑞连[导读] 山东是中国的人口、经济大省,而泰安市又是山东省不可或缺、至关重要的一部分。——以泰安市为例张东青山东省淄博市淄川第一中学255100;刘瑞连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金岭回族中学255410 一、前言 为什么要实现城乡协调呢?从一般的道理上讲,是因为农村和城市是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农村发展离不开城市的辐射和带动,城市发展也离不开农村的促进和支持。因此,必须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充分发挥城市对农村的带动作用和农村对城市的促进作用,才能实现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进而实现城市化。然而长期以来形成的城乡二元社会结构使我国城市和农村的经济社会发展,都处于相对封闭的自我循环之中,这种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社会经济结构在历史上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却是制约新时期经济发展的一个瓶颈。 山东是中国的人口、经济大省,而泰安市又是山东省不可或缺、至关重要的一部分。近年来泰安市虽然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但是城乡差距不断扩大,贫富差距日益悬殊,出现了诸多社会问题,所以当前研究泰安市城乡协调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 二、泰安市城乡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1.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任重道远。近年来,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速虽逐步加快,而且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的差距逐年缩小,但农民收入的增速毕竟仍低于城镇居民,所以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仍逐年扩大,城乡居民收入之比,也呈扩大趋势,由2005年的 2.27:1上升到2010年的2.51:1,若加上在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差距,城乡之间的差距还会增大。 2.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存在较大差距。收入差距的扩大致使城乡居民的生活消费支出出现较大差异,生活水平差距较大。农民的劳动强度远远大于城镇居民,但工作环境以及在吃穿住行等方面的消费却明显落后于城镇居民。 3.财政对农村支持力度有待加强。县乡财力脆弱,人均财政收支比较低,对农村居民增收支持力度有限。目前,泰安市还有半数的财政补贴区县,其他县市区也是吃财政饭。 4.农村社会保障水平相对较低。目前农村的社保体系还较孱弱,保障水平与城镇相比还比较落后。目前泰安已经建立的农村特困人群低保体系的标准还非常低,范围也较窄。 三、泰安市城乡发展不协调的原因分析 1.管理体制的不同是城乡差距扩大的重要因素。长期以来,政府管理部门实行城乡分割的二元管理体制,对农民限制过多,服务过少,既不利于城市带动农村,也不利于农村内部搞活。 2.非均衡发展战略的惯性推动促使城乡差距继续扩大。我国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是依靠农业支持优先发展工业的,非均衡发展战略不仅使城市的产业快速发展,而且城市的各种基础设施也不断加强。近几年尽管在农村电网改造等方面增加了投入,但电力、交通、通讯以及信息等基础设施都在围绕城市中心展开,城乡之间基础设施的差距不断拉大。城乡物质基础的差距将继续推动经济发展的差距,进而推动城乡收入的差距。 3.劳动力转移难度增加,会扩大城乡收入差距。随着国家加强宏观调控,控制投资规模、清理建设项目,客观上减少了一部分农民的就业岗位,此外,近年来乡镇企业不景气,全面实行了改制,吸纳就业能力下降,很多在乡镇企业打工的农民又重新加入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行列。这些给农村劳动力转移带来了不利影响,限制了农民工资性收入的增加。 四、泰安市统筹城乡发展的对策建议 1.加大对农业、农村的投入,努力提高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大力实施“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发展措施,进一步加大农村道路、用水、用电及通讯等公共设施建设投入,加大对农业生产的投入,尽力改善农民生产和生活条件。增加对农民的人力资本投入,在教育、文化、卫生、计划生育等公共服务方面,提高向农村人口投资的比例。 2.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不断增强农业发展后劲。要发挥泰安农业的比较优势,加大对重点农产品的扶持力度,加快发展特色农业,提高农业的比较效益。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提高农产品附加值,依靠农产品加工业带动农产品的专业化、标准化。积极打造农产品品牌,提升市场竞争力。大力培育农业龙头企业,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带动农民共同致富,提高农民收入。 3.以消除体制性障碍为前提,统筹城乡居民就业。首先要实行城乡一体化就业方针,然后实施“阳光”工程,加大对农民的职业技术培训力度,最后要做到切实维护农民合法利益。 4.以构建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为基础,统筹城乡社会事业发展。在农村教育、卫生、社会保障等方面,要有地方立规或制度作后盾,以不同类型地区发展条件为基础,因地制宜,整体推进。 五、结论 在认真总结国内外城乡协调发展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本文大胆提出了城乡协调发展的涵义及其研究意义,认为城乡协调发展是城乡融合、城市化、乡村城市化、城乡一体化等经典概念的思想精髓,它将贯穿于我国城乡发展的始终,体现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然后又从泰安市的实际情况出发,对本市城乡发展的现状从城乡劳动力要素配置、资金要素配置、物质要素流动及城乡居民收入状况等方面进行比较和分析,得出城乡发展存在差距的结论,进而提出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原因,最终提出了一些切实可行的城乡协调发展途径。

加速度与质量的关系

§4.2实验: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 涟水中学王成超 设计思想 本节内容是典型的探究性实验,在新课程标准中,十分强调科学探究在课程中的作用。在内容安排中,不断给学生渗透这种思想。在本节中,学生第一次遇到用实验探究一个物理量同时跟两个物理量有关的多元问题,所以应引导学生去寻找研究问题的实验方法,与研究运动学的方法相似,仍然从简单的实例入手。如先保持物体的质量不变,研究它的加速度跟外力的关系;再保持外力相同,研究物体的加速度跟它的质量的关系。也就是让学生研究问题时逐渐具有控制变量的思想。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利用所提供的实验器材完成实验,在获得知识的同时提高实验操作能力、创新能力; 2、过程与方法 让学生评价和选择自己认为合适的实验方案,正确处理实验数据,掌握科学的处理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逐步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思想,建立严谨的科学实验观。 学情分析 学科知识分析: 学生在前面已经学习过加速度是描述速度变化快慢的物理量,而从前一节牛顿第一定律中知道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学生对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的理解只是简单的定性关系。 学生能力分析: 本节是学生第一次遇到用实验探究一个物理量同时跟两个物理量有关的多元问题,所以学生在控制变量法研究问题方面能力有限。另外学生已经基本掌握探究性实验的研究方法,在本实验中,老师只要作一些必要的指导,学生应能完成实验操作及数据处理。 教学重点 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 教学难点 加速度的测量方法;及实验数据的处理 教学器材 ①附有滑轮的长木板2块;②小车2个;③带小钩或小盘的细线2条;④钩码(牵引小车用);⑤砝码(用于改变小车质量);⑥刻度尺;⑦夹子;⑧细绳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教师活动)物体的运动状态变化的快慢,也就是物体加速度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

我国城乡协调发展面临的问题与推进策略

我国城乡协调发展面临的问题与推进策略 我国城乡呈现典型的二元结构特点,特别是在社会领域的二元割裂极为严重。我国城乡之间的巨大差距,不仅严重影响了社会公平,而且对于我国经济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也产生了不利影响。随着城乡之间经济社会交流不断扩大,有不少制度改革使城乡二元结构有所松动。所谓城乡协调发展,并不是使农业和工业这两个不同的产业形态同质化,也不是使农村和城市两个不同的景观趋同化,而是通过调整目前不合理的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使城乡获得平等的生存与发展权利,藉此消灭传统城乡差别,特别是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和城乡居民收入之间的巨大差距,建立城乡发展一体化、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资源产品市场化、政治生活民主化的新模式。 当前城乡协调发展中面临的问题和矛盾 我国长期形成的城乡割裂的一系列制度,有很多已经被相关法律法规固化下来,具有很强的稳定性,并持续影响着我国城乡协调发展的进一步推进。 (一)城乡割裂的社会保障和福利制度 构建城乡统一的社会保障和福利制度,是追求社会公平的内在要求。目前,我国的社会保障和福利制度在城乡之间差别巨大,成为是阻碍城乡协调发展的关键问题和矛盾。我国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等法律法规将社会保障和福利制度直接与城市户口联系起来。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劳保待遇,也以病假、生育、退休、死亡等单项规定的形式逐步完善起来。城市的集体企业,大都参照国营企业的办法实行劳保。城市就业人员除享有劳保待遇外,20世纪50年代形成的城市社会福利制度还保证了具有城市户口的居民可享有多种补贴,在业人口可由其所在单位近乎无偿地提供住房。总之,具有城市户口的居民可以享受养老、失业、医疗、生育和工伤等福利待遇和社会保障。而广大具有农村户口的农民,则不能享受任何相关的社会保障和福利制度,只能靠自己出钱。 (二)城乡割裂的财税制度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采取了重工业优先发展和城市优先发展的战略,并采取一系列抑农促工、强城弱乡的财税手段来保障这一战略的实施,造成我国城乡差距的迅速扩大。一是在财税收入上,加大农业和农村剩余向工业和城市转移。1952-1989年通过工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国家从农业中获取了9716.75亿元。加上农业税1215.86亿元,共达10932.61亿元。二是在财政支出上,重点向工业和城市倾斜。在城市,一切公共设施的建设经费和开支均由国家、政府和全民单位负担。但在农村,农民必须自己出钱办中小学、办医疗、文化事业、道路、水电几乎农村中的一切公共设施。这种城乡严重割裂的财税体制,严重制约着城乡协调发展。 (三)不对称的城乡土地制度 城乡土地的不对称性,使农村无法与城市平等地分享由发展机遇带来的资源收益。一是农民土地包括宅基地的使用权收益和附着物所有权收益很难流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农民的流动。应当尝试对公共利益和私人利益的边界进行界定,对征用土地用途进行严格限定,缩小国家强制性征地范围,以使其更符合现代市场经济的需要。二是缺乏对农村强制征地的严格限制,而且对失地农民的补偿标准偏低。现

论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论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摘要:发展是人类社会的永恒主题。人类社会的发展理论经历了一个从“经济增长理论”到“经济社会综合协调发展理论”,再到“可持续发展理论”等渐进深化的过程。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辩证统一,保护环境是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先决条件和重要内容,可持续发展必将优化生态环境、提高环境效益。 关键词: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 人类在经过漫长的奋斗历程后,在改造自然和发展社会经济方面取得了辉煌的业绩,与此同时,生态破坏与环境污染,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已构成了现实威胁。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实现人类社会的持续发展,是全人类紧迫而艰巨的任务。因此,环境保护与实现可持续发展,是一个一而二,二而一的任务。保护环境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也只有实现了可持续发展,生态环境才能真正得到有效的保护,保护生态环境,确保人与自然论文的和谐,是经济能够得到进一步发展的前提,也是人类文明得以延续的保证。 一、可持续发展的实质 可持续发展既是满足当代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可持续发展包含二个重要的内

涵:一是需要,指满足人类基本需要和提高生活质量的需要,将基本需要放在特别优先的地位来考虑;二是限制,指人类的发展和需要应以地球上资源的承受能力为限度,通过人类技术的进步和管理活动,对发展进行协调与限制,要对环境满足眼前和将来需要的能力施加限制,以求与自然环境容量相适应。没有限制的发展,便不能持续。生态持续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保障,经济持续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手段,社会持续发展是可持续的最终目标。随着环境问题的出现,倡导可持续发展模式更是迫在眉急的。当今世界面临着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一系列重大问题。 可持续发展概念是在人类深刻认识环境与资源的可持 续能力基础上提出的。人类是自然的一部分,人类与自然界是不可分割的整体,人必须与自然协调才能持续生存。不适当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是地球环境所面临的最严重问题之一。工业革命以来,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西方国家竞相追求经济的高速发展,通过大量消耗不可再生资源,促进经济的快速增长和维持较高消费水平的需要。工业生产虽然增长了几十倍,但却出现人口膨胀、资源短缺、环境恶化、生态破坏、贫困加剧和各国发展失衡的社会矛盾。可见经济要持续发展,社会能够和谐发展,保护好环境是关键可持续发展的思路,不但涉及人类未来的前途和命运,而且发展就是高消耗,高增长的消费经济模式,不考虑自然的承受能力,

坚持城乡统筹促进协调发展

坚持城乡统筹促进协调发展 统筹城乡发展,促进城乡二元结构向现代社会经济结构转变,是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走向。我省统筹城乡发展的总体思路是: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解决“三农”问题为出发点,以县域经济为抓手,大力推进“三个转变”,加快工业化,推进城镇化,逐步消除城乡二元结构、实现城乡协调发展。为此,必须把握以下原则:坚持以促进农民增收为中心任务;坚持以工业化、城镇化为根本途径;坚持以市场机制为基本手段;坚持以党和政府为统筹主体。统筹城乡发展不仅需要转变发展观念、调整发展思路,更需要构建新的制度框架。具体讲,重点要构建“五个体系”。一要构建适度倾斜的收入分配体系;二要构建联动互促的产业发展体系;三要构建城乡统一的劳动就业体系;四要构建公正平等的社会保障体系;五要构建科学合理的行政管理体系。 ——选自省委副书记陶武先在研究班上的讲稿《坚持城乡统筹促进协调发展》 牟绪珩(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统筹城乡发展要解决现实问题。一是保护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要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加强对耕地资源的保护;同时对土地征用制度进行改革,保护农民的权益。二是重视解决负担不公的问题,减少城乡差别,维护社会公平。三是重视保护进城务工农民的合法权益,认真清理拖欠农民工资,加强生产安全保护。四是县域经济要重视中小企业发展,中小企业是县域经济的支撑,是吸纳农村劳动力的主体,对这些企业要给予更多重视和政策上的扶持。 杜光辉(南充市市长):统筹城乡发展,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南充市70%以上人口是农民,“三农”问题不解决,整个经济社会的发展都要受影响。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要大力构建县域经济的产业支撑体系,认真研究增加农民收入的现实途径和政策措施,进一步推进农村劳务开发,要在农村公共设施建设等方面加大投入力度,通过多元推进,实现城乡互动。 吴果行(省交通厅厅长):在统筹城乡发展上,结合我们自身的工作,交通厅将抓好以下工作:一是增加农村公路的投入,2004年拟增加到5.25亿元,是2002年的10倍;二是继续做好“绿色通道”的工作,让农副产品免费快捷通行;三是拟在2004年补助农村建设小码头320个;四是新建农村车站241个;五是拟对边远乡村班车进行扶持,新增通乡班车120个,新增通村班车1668个。 谢维勤(省财政厅副厅长):统筹城乡发展要深化农村发展,今年中央出台许多改革措施,对保护农民利益,促进农民增收有重要意义。当前一是要落实好粮食直补的政策,二是进一步深化农村税费改革。要尽快把政策落到实处,让农民得到实惠。 黄忠鑫(省供销社主任):当前解决“三农”问题不能就农业讲农业,而是要从城乡结合上创新发展思路。要发展小城镇,推进工业化,促进城市经济拉动农村发展;农业生产要逐步走专业化,规模化路子,发展带状经济、块状经济;加大对农村劳动力的培训,提高农民的素质和市场竞争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扶持龙头企业,带领千家万户农民闯市场。 张胜明(省食品工业协会会长):要把食品工业作为城乡经济共同的支撑点和结合点,加快食品工业发展。建议恢复省政府饮料食品领导小组,加大政策扶持和招商引资力度,使食品工业成为一大优势产业,在统筹城乡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 统筹区域经济建设全面小康 统筹区域发展,就是要充分利用不同区域各自的特点和优势,最大限度地发挥区域之间互补的整体优势和综合比较优势,形成合理分工和有序竞争的合力,优化生产力布局,促进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逐步扭转地区差距扩大的趋势,实现区域共同发展。我们统筹区域发展,要抓住三个环节。一是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二是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扬长避短,发挥优势,合理规划区域布局;三是必须切实加强宏观调控,既要保持比较发达的地区快速发展的势头,又要扶持发展滞后

如何解决城乡发展不平衡问题

●? 成都,是典型的大城市带大郊区、大农村,城乡二元结构矛盾突出。2007年与重庆一道被确定为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后,成都开始了一场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的变革。3年来,成都实施一系列政策措施,城乡发展差距有所缩小,城乡一体化取得积极进展。 蓉城大地的探索实践,可以说是我国统筹城乡发展的一个缩影。近年来,为解决城乡发展不平衡问题,党和政府采取一系列重大举措促进农业农村发展。连续7年下发"一号文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全面取消农业税、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杂费,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等,我国城乡协调发展迈出新步伐。 同时也要看到,我国农业基础仍然薄弱,缩小城乡发展差距的任务还很重。必须坚持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着力在推进城乡规划、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一体化上取得突破,推动形成城乡良性互动、协调共进的良好局面。 ——以加强"三农"为根本立足点。统筹推进城乡教育、卫生、文化和社会保障等社会事业。 ——以推动资源要素向农村配置为重要着力点。加快建立有利于资源要素向农村配置的激励机制,引导资金、技术、人才和管理等要素向农村聚集。积极发挥农村金融的作用,综合运用财税杠杆和货币政策工具,引导更多信贷资金和社会资金投向农业农村。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工作,动员科技、教育、卫生、文化等各方面人才下乡进村,直接为"三农"服务。 ——以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协调推进为战略着眼点。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犹如"车之两轮",只有双轮驱动,才能协调推进。 要坚持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着力提高城镇综合承载能力,发挥好城市对农村的辐射带动作用。继续采取积极措施,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让有条件的进城农民有序变为市民,逐步融入城市社会。

从材料技术领域论科学技术与社会生活的关系

从材料技术领域论科学技术与社会生活的关系 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对人类社会生活有巨大影响,而且这种影响随着历史的发展变得越来越大,每一次科学技术革命都不同程度地引起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人类思维方式的深刻变革,并推动了经济和社会的进步发展。而另一方面,社会活动对科学技术的制约作用也不容忽视。在我看来,科学技术与社会生活之间是一种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关系,即从整体上看二者之间存在着一种双向作用。 一方面,科学技术能对社会活动产生重大影响。首先,科学技术对生产方式产生了深刻影响。它改变了社会生产力的构成要素,使生产过程自动化程度提高,促进了劳动力结构向智能化趋势发展。它也改变了社会经济结构,促使产业结构发生变革,使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日益提高。其次,科学技术对人们的生活方式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现如今的信息时代要求人们不断更新和充实知识,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所以学习已日益成为人们生活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为人们全面自由的发展创造了更多的机会。最后,科学技术促进了人们思维方式的变革。使人们能用新的知识理论结构和社会组织结构去研究一系列新现象、新领域、新课题。以材料技术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和作用为例,材料是人类生存和生活必不可少的部分,是人类文明的物质基础和先导,是直接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材料的发展及应用是人类社会文明和进步的重要里程碑。没有材料科学的发展,就不会有人类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繁荣。从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上看,某一种新材料的问世及其应用,往往会引起人类社会的重大变革。在群居洞穴的猿人旧石器时代,通过简单加工获得石器帮助人类狩猎护身和生存。而随着对石器加工制作水平的提高,出现了原始手工业如制陶和纺织,于是人们进入了新石器时代。随着技术水平的提高,人类又进入了青铜时代,那时人类能冶炼青铜以及更多的金属,这些金属不仅能用来制造更锋利的刀、箭,并且还能用来制造锄、犁,这些工具的发明和制造又大大推动了种植业和手工业的发展。随后炼铁技术的发明和应用更是以铁矿石的广泛分布性和易于制作性决定性的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之后钢铁、水泥等材料的出现和广泛应用,使人类社会开始从农业和手工业社会进入工业社会。而工业社会的四次科技革命更是无法离开材料的有力支持:18世纪70年代,以蒸汽机的发明为主要标志的科学技术革命推动了西欧国家相继完成了第一次工业革命,它使机器代替手工劳动成为可能,促进了人类社会的进步。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电力的发明为标志的第二次工业革命使电力取代蒸汽机成为新的动力,不仅使原来的重工业部门有了重大的发展,而且还推动了一系列新的工业部门的建立。20世纪中期以来,在世界范围内兴起了一场新的科学技术革命,它不仅极大地推动了人类社会经济、政治、文化领域的变革,而且也影响了人类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使社会生活进一步发展。第四次科学技术革命是20世纪80年代出现的,它以信息技术、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工程、海洋工程等高科技的出现为标志,推动了人类社会由工业经济形态向信息社会或知识经济形态的过渡。由上可见,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动力作用是毋庸置疑的。从原始的刀耕火种到现在的信息社会,科学技术给了人类社会无比强大的推动力。 在看到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积极性的推动作用的同时,我们也应该意识到科学技术就像一把“双刃剑”,它既能够造福人类也可能在一定条件下对社会发展带来消极后果。以材料技术为例:在现实生活中,有些塑料制品被广泛使用,它既方便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又令人头痛。现在在垃圾堆中的废弃塑料制品越来越多。由于这些塑料制品是合成高分子主链构成的,结合得十分牢固,又非常稳定,耐酸碱性又高,且不蛀不霉,即使把它们埋入地下,上百年也不会腐烂。因此,它们已成为严重的“白色污染”,对我们的身体健康和环境保护产生了很大的负面影响。 另一方面,科学技术的发展也受到了社会活动的制约,科学技术是在由各类社会活动和

最新城乡要素互动与城乡协调发展

城乡要素互动与城乡 协调发展

城乡要素互动与城乡协调发展 (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码: ___________) 摘要:本文主要以浙江省嘉兴市海盐县为例具体分析了城乡要素互动与城乡协调发展的关系。研究提出了城乡协调互动发展的途径和方法。 关键词:城乡协调;要素;互动;城市与乡村 嘉兴长期以来一直在浙江省承担着农业基地的重任,而海盐县更是嘉兴最重要的农业生产基地之一,素有“丝绸之府、鱼米之乡”的美誉,其经济与社会发展的中心任务是围绕着农业来进行的,区域经济增长缺乏活力,城乡二元落差明显,属于典型的农业型地区。 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海盐的经济保持了较快的增长速度,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工业的主导地位及支撑作用大幅度提升,第三产业的发展明显提速,综合实力明显增强。但在发展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城乡产业要素发展缺乏联动性,互动发展还很不够。究其原因主是城乡之间流动还不够协调,各要素不能完全实现有序互动,从而导致乡村发展相对缓慢,城乡发展失衡。笔

者结合海盐县来探讨城乡要素互动和城乡协调发展及其相互关系,由此提出城乡协调互动发展的途径和方法。 1.海盐县概况与发展特点 海盐设县治始于秦王政25年,因“海滨广斥,盐田相望”而得名。海盐县位于杭州湾北岸的杭嘉湖平原,地处嘉兴市域的东部,全县土地面积为534.73平方公里。随着杭州湾跨海大桥的通车,海盐至沪、杭、苏、甬四城市形成一小时交通圈。 从总体来看,海盐县的核心竞争优势还没有显现,这主要表现在:优势产业特别是新兴优势产业还不明显、产业组织与业态方式比较传统、区域品牌形象不够鲜明、综合配套水平相对滞后等。面对新一轮的发展高潮,还有更现实、更深层次的问题摆在海盐县的面前:建设用地指标对发展需求的制肘;生态与景观质量蜕化的压力趋紧;城乡二元结构明显,城乡形象落差较大等。 2.城乡要素互动与城乡协调 2.1城乡要素互动的内涵 城乡要素是指影响城市与乡村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主要包括:资金、技术、信息、物质、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城乡要素互动是指资金等要素在城乡经济发展空间内交流、传递、融合、进而

中国城乡协调发展格局特征及影响因素_图文.

收稿日期收稿日期:2014-11-31; 修订日期修订日期:2015-04-24 基金项目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 (41130748、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41471143、 41201176 资助。 [Foundation:Key Project of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 (41130748,National Nature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 (41471143,41201176.] 作者简介作者简介:王艳飞 (1987- , 男, 山东寿光人, 博士研究生, 主要从事土地利用与城乡发展研究。 E-mail:wangyf.13b@https://www.doczj.com/doc/d66982693.html,通讯作者通讯作者:刘彦随, 博士, 研究员, 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E-mail:liuys@https://www.doczj.com/doc/d66982693.html, 中国城乡协调发展格局特征及影响因素 王艳飞 1,2, 刘彦随 1,3, 严镔 1,2, 李裕瑞 1 (1.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北京 100101; 2. 中国科学院大学, 北京100049; 3. 北京师范大学资源学院, 北京 100875 摘要摘要:构建城乡协调发展的理论框架与指标体系, 基于 GIS 技术和 ESDA 方法揭示中国地级市城乡发展协调空间特征, 借助空间计量经济学模型探讨城乡协调发展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①城乡发展协调体系由要素、结构、功能、政策等层级构成, 具有层级内协调与层级间互馈特征。②城乡投资、产业、收入、消费等分项指标均存在明显的空间差异, 投资协调指数、产业协调指数、收入协调指数、消费协调指数区域间差距依次减小。③城乡协调发展综合指数空间集聚特征明显, 东中西分异, 高值区集聚在东部沿海地区和中西部少数中心城市地区。④经济增长、城镇化、对农投资、消费能力的提高有助于城乡协调发展, 教育投资、教育水平、基础设施建设对城乡协调发展的作用仍需进一步加强。关键词 :城乡发展; 协调指数; 中国中图分类号中图分类号:F291.3 文献标识码文献标识码:A

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需要制度创新

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需要制度创新 作者:刘勇文章来源:《中国经济时报》2009.9.9. 点击数:295 更新时间:2009-9-9 10:36:17 ——“十二五”时期制定我国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若干建议 目前,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已经进入了一个以统筹协调、缩小差距为特点的新的发展阶段,迫切需要全面系统地建立一个完善的多层次区域经济区划体系,为我国城镇化、工业化和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提供必要的基础和前提。 “十二五”时期,我国应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将城市群作为推进城镇化的主要手段和形式,以新的100万—200万人口城市建设为重点,进一步加速中国特色城镇化步伐,为我国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提供强大的推动力。 区域政策就是一切旨在缩小地区差距的、促进落后地区发展的政策。我国的区域政策体系应当取欧美政策之长处,并根据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特点,建立具有中国特色、规范完善和具有可持续性的区域政策体系。 未来10—20年将是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最为重要的时期,此间我国将基本完成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历史重任。“十二五”时期是完成工业化和城镇化的重要开头,这个五年规划纲要的一些重大决策和布局安排将直接决定未来我国现代化的基本路径和总体格局。转变发展方式、优化产业结构和合理布局城乡区域经济等,都是“十二五”期间需要认真解决的一系列重大问题。这里仅就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提出一些初步的看法和建议。 一、建立完善的区域经济体系 目前,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已经进入了一个以统筹协调、缩小差距为特点的新的发展阶段,迫切需要全面系统地建立一个完善的多层次区域经济区划体系,为我国城镇化、工业化和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提供必要的基础和前提。根据发达国家的经验,中国这样的大国,完善的区域经济区划体系应该由以下四个层次组成。第一个层次——宏观区域经济层次。其目的在于从全国区域经济的整体上揭示一个大国区域经济的基本态势和特点。在自然条件背景下,综合考虑经济发展水平、人口与城镇分布密度以及宏观区域政策的制定等因素,划分若干大区域。

知识讲解实验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

实验:探究加速度、力、质量之间的关系 【学习目标】 1.掌握在研究三个物理量之间关系时,常用的控制变量法 2.理解物体的加速度大小与力有关,也与质量有关 3.通过实验探究加速度与力和质量的定量关系 4.根据原理去设计实验,处理实验数据,得出结论 5.会分析数据表格,利用图象寻求物理规律 【要点梳理】 要点一、怎样测量(或比较)物体的加速度 1.物体做初速为0的匀加速直线运动,测量物体加速度最直接的办法就是用刻度尺测量位移并用秒表测量时间,由公式22xat?算出加速度。 2.可以在运动物体上连一条纸带,通过打点计时器打点来测量加速度。 3.也可以不测加速度的具体数值,而测不同情况下(即不同受力时、不同质量时)物体加速度的比值。根据22xat?,测出两初速度为0的匀加速运动在相同时间内发生的位移x1、x2,位移比就是加速度之比,即1122axax?。 要点二、怎样提供和测量物体所受的恒力 在现实中,仅受一个力的情况几乎是不存在的。一个单独的力的作用效果与跟它大小、方向都相同的合力的作用效果是相同的,因此,在实验中我们只要测出物体所受的合力即可。如何为运动的物体提供一个恒定的合力?又如何测出这个合力呢? 可以在绳的一端挂钩码,另一端跨过定滑轮拉物体,使物体做匀加速运动的力就是物体的合力,这个合力等于钩码的重力。通过测量钩码的重力就可测得物体所受的合力。 要点三、平衡摩擦力 依据上面的方案中做匀变速运动的物体,受的合力并不等于钩码的重力。这是由于物体在相对运动,还要受到滑动摩擦力。 如何减小滑动摩擦力,使我们所测得的钩码重力尽可能接近于物体所受的合力? ①使用光滑的木板; ②平衡滑动摩擦力。将木板一端垫高,让物体从木板上匀速滑下,此时物体的重力分力就等于物体所受的摩擦力。 ③平衡摩擦力后,当小车的质量发生改变时,不用再平衡摩擦力。这是由于sincosmgmg????,等式的两边质量可以抵消,即与物体的质量大小没有关系。 要点四、如何处理实验数据 本实验的数据处理可以采用计算法和图象法两种不同的方法: 1.计算法 测得加速度或加速度之比(等于位移之比)后,通过计算看看是否满足 2121FFaa?、1221mmaa? 2.图象法 测得加速度后,用拉力F为横坐标,加速度a为纵坐标,描绘a—F图象,看看图象是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环护与期待 摘要 环境保护已经成为世界最为严重的问题之一,因为经济的发展,各种污染等有害环境的问题逐渐显现出来,而大部分人都没有意思到这个问题,仍然随意丢弃垃圾,乱砍滥伐,排放污物等。因为人类的无知,使得我们这个美丽家园从此不再美丽,使得原本郁郁葱葱的森林,变成了一望无际,见不着边的空地。如何能使得这个问题得以改善?最好的方法就是可持续发展。保护环境是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只有实现可持续发展,生态环境才能的到有效的保护。 关键字:环境保护;污染;可持续发展;解决方法 一、环境 1. 我国的资源 1.1 什么是资源 资源是指一国或一定地区内拥有的物力、财力、人力等各种物质要素的总称。分为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两大类。前者如阳光、空气、水、土地、森林、草原、动物、矿藏等;后者包括人力资源、信息资源以及经过劳动创造的各种物质财富。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说:“劳动和土地,是财富两个原始的形成要素。”恩格斯的定义是:“其实,劳动和自然界在一起它才是一切财富的源泉,自然界为劳动提供材料,劳动把材料转变为财富。”(《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第373页,1995年6月第2版。)马克思、恩格斯的定义,既指出了自然资源的客观存在,又把人(包括劳动力和技术)的因素视为财富的另一不可或缺的来源。可见,资源的来源及组成,不仅是自然资源,而且还包括人类劳动的社会、经济、技术等因素,还包括人力、人才、智力(信息、知识)等资源。据此,所谓资源指的是一切可被人类开发和利用的物质、能量和信息的总称,它广泛地存在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是一种自然存在物或能够给人类带来财富的财富。或者说,资源就是指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一种可以用以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具有一定量的积累的客观存在形态,如土地资源、矿产资源、森林资源、海洋资源、石油资源、人力资源、信息资源等。 1.2我国境内的资源分类 (一)按性质分类 ①自然资源 自然资源一般是指一切物质资源和自然过程,通常是指在一定技术经济环境条件下对人类有益的资源。 自然资源可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类。 从资源的再生性角度可划分为再生资源和非再生资源: 再生资源:即在人类参与下可以重新产生的资源,如农田,如果耕作得当,

产业发展与小城镇协调发展问题研究徐艳红3 21

产业发展与中小城镇协调发展问题研究 【摘要】: 在大中城市快速发展的时候,小城镇也应该跟上现代化发展的脚步。实现中小城镇的发展, 要把产业发展与其结合起来,协调可持续地共同发展。本文主要以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在问题发现转变的过程应该采取何种措施的方法进行论述。着重讲述产业发展与中小城镇发展的关系及意义, 过去中小城镇发展的问题, 应该采取何种措施改善其中的问题,从而实现产业发展与中小城镇建设的协调发展。 【关键字】: 产业发展、中小城镇发展、协调、经济 一、产业发展与中小城镇发展的关系及意义 产业是位于微观经济的细胞与宏观经济的单位之间的一个“集合概念” ,它是具有某种同一属性的企业或组织的集合,又是国民经济以某一标准划分的部分的总和。产业发展与一个国家或地区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经济发展水平以及面临的发展问题等有密切的关系。产业发展体现创新、特色和区域一体化等理念。产业发展一般包括:产业发展现状和特征的分析、产业发展目标和发展定位、产业发展重点方向和产业发展政策等。产业发展的前提条件是要立足不同行业的总体发展态势,从更广阔的区域背景条件出发,搞清楚产业发展现状、问题和特征。 城镇以城市为依托,以乡村为腹地,是城市与乡村连接的纽带,是城镇企业集约化的载体,是经济繁荣的源动力,对推动城镇化进程、调整产业结构、解决就业、保护生态环境以及促进经济、社会和人、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中小城镇的发展关键在于繁荣中小城镇经济,合理引导城镇企业集聚、完善市场体系、发展产业化经营等与中小城镇建设结合起来。目前我国加快城镇化进程的时机和条件已经成熟,应抓住机遇,适时引导中小城镇的健康发展。而产业发展与中小城镇协调发展,是带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个大战略,其意义非常深远。这种协调发展有利于解决现阶段城镇发展中的矛盾,优化经济产业结构,增加居民收入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和自身素质;有利于缓解内需,为整体产业与经济的长远发展拓展新的市场空间;有利于加快城镇化进程,保护资源和生态环境,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二、我国中小城镇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加强中小城镇建设对促进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加快城镇化进程、维护社会稳定具有重要作用,但同时目前我国小城镇建设和 发展过程存在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 1 .发展缺乏科学性总体发展缺乏科学性规划,缺乏适宜城镇特点发展原则性与标准化的指导,大多盲目照搬大中城市的模式。由于我国小城镇发展的原动力来自于农村工业化步伐的加快,农村工业化的主力军——乡镇企业的崛起,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农民自发的行为,因此,从一定意义上讲,我国小城镇的发展具有明显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农村经济越发展,农民收入水平越提高,这种自发性就表现的越强烈。小城镇的发展过程中,由于总体指导原则不尽明确,缺少宏观协调规划,加之受行政区划和管理权限的影响,这种自发性在一定程度上和某些地方发展成为盲目性和随意性。 2.发展缺乏合理性发展缺乏约束,致使盲目发展、随意建设的现象十分严重,商业网点偏居一侧,信息不通,交通不便,城镇的功能不能很好地发挥,不利于吸引投资及发展多样化的产业,融资渠道不畅,资金运作方式与市场机制脱轨;不利于保护环境,人民的生活环境受到极 大破坏;不利于政府较好地发展其职能及监督作用。 因此,做好产业发展与中小城镇发展协调的工作尤为必要、尤其重要。

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_实验报告

实验: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 [实验目的] 通过实验探究物体的加速度与它所受的合力、质量的定量关系 [实验原理] 1、控制变量法: ⑴保持m一定时,改变物体受力F测出加速度a,用图像法研究a与F关系 ⑵保持F一定时,改变物体质量m测出加速度a,用图像法研究a与m关系 2、物理量的测量: (1)小车质量的测量:天平 (2)合外力的测量:小车受四个力,重力、支持力、摩擦力、绳子的拉力。重力和支持力相互抵消,物体的合外力就等于绳子的拉力减去摩擦力。小车所受的合外力不是钩码的重力。为使合外力等于钩码的重力,必须: ①平衡摩擦力:平衡摩擦力时不要挂小桶,应连着纸带且通过打点记时器的限位孔, ..............................将长木板倾斜一定角度,此时物体在斜面上受到的合外力为0。做实验时肯定无法这么准确,我们只要把木板倾斜到物体在斜面上大致能够匀速下滑(可以根据纸带上的点来判断),这就说明此时物体合外力为0,摩擦力被重力的沿斜面向下的分力(下滑力)给抵消了。由于小车的重力G、支持力N、摩擦力f相互抵消,那小车实验中受到的合外力就是绳子的拉力了。点拨:整个实验平衡了摩擦力后,不管以后是改变托盘和砝码的质量,还是改变小车及砝码的质量,都不需要重新平衡摩擦力. ②绳子的拉力不等于沙和小桶的重力:砂和小桶的总质量远小于小车的总质量 .... .......绳子的拉 .................时,可近似认为 /g=(m+ m/)a,F=ma,得F=m m/g/(m+ m/);理论上F= m/g,只有当m/<力等于 ...沙和小桶的重力。 ........推导:实际上m <m时,才能认为绳子的拉力不等于沙和小桶的重力。点拨:平衡摩擦力后, 每次实验必须在满足小车和所加砝码的总质量远大于砝码和托盘的总质量的 条件下进行.只有如此,砝码和托盘的总重力才可视为与小车受到的拉力相等. 在画图像时,随着勾码重量的增加或者小车质量的倒数增加时,实际描绘的 图线与理论图线不重合,会向下弯折。 (3)加速度的测量: ①若v0 = 0 ,由x = v0 t + a t2 /2 得:a = 2 x / t2 , 刻度尺测量x,秒表测量t ②根据纸带上打出的点来测量加速度,由逐差法求加速度。 ③可以只测量加速度的比值a1/a2 = x1/x2 ,探究a1/a2 = F1/F2,a1/a2 = m2/m1. [实验器材] 一端附有滑轮的长木板、小车、细线和小桶、天平、砝码、钩码(或槽码)、打点计时器、学生电源、纸带、刻度尺 [实验步骤] ⑴用天平测出小车和小桶的质量m 和m/把数值记录下来。 ⑵按下图实验装置把实验器材安装好,使长木板有滑轮的一端伸出桌面 ⑶在长木板不带定滑轮的一端下面垫一小木块,通过前后移动,来平衡小车的摩擦力 ⑷把细线系在小车上并跨过定滑轮,此时要调节 ..............。 ...定滑轮的高度使细线与木板平行 ⑸将小车放于靠近打点记时器处,在小桶内放上砝码(5g),接通电源,放开小车得到一打好点的纸带(注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