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古代文学史—宋金元明清(1)

中国古代文学史—宋金元明清(1)

中国古代文学史—宋金元明清(1)
中国古代文学史—宋金元明清(1)

宋代社会环境和宋型文化

绪论

从《诗经》开始的中国文学长河流淌了两千多年,如果把晚唐作为一个时间节点,那么前后各一千年,唐代文学是第一个千年的结束,宋代文学是第二个千年的开始,从此,中国文学史呈现出崭新的面貌。

宋代文学沿着中唐以来的方向而发展。韩愈发动的儒学复古运动和古文运动在晚唐五代衰落之后,在宋初得到宋代的士大夫的热烈响应,他们热切地紧密地把道统和文统结合起来,使宋代的古文真正成为具有很强的政治功能而又切于实用的文体。诗歌方面,由于宋代士大夫有着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诗歌题材注重反映社会现实问题,另一方面,宋人又注重日常生活的享受,风格倾向于通俗化,这两种倾向的发展,最终形成了与唐诗趣味大不相同的宋诗。词在唐代就开始形成和发展,在宋代到达鼎盛状态,成为宋代的标志性文学体裁,成为“一代之文学”。戏弄、说话等通俗文艺在宋代也迅速发展,逐渐形成了以话本和诸宫调、杂剧、南戏等戏剧样式为代表的通俗叙事文学,从而改变了以往中国文学史长于抒情而短于叙事、重视正统文学而轻视通俗文学的局面,为元明清的戏剧和小说发展奠定了基础。

第一节宋代物质文明和政治社会环境

一、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社会物质生活丰富,商品经济和城市经济发展。为人们的享乐提供了物质条件。比如城市经济的繁荣,勾栏瓦肆的兴盛,促使文化消费——词也兴盛起来。

二、崇文抑武的政治策略。公元960年,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建立宋王朝。为了吸取唐王朝藩镇强盛、尾大不掉的历史教训。宋太祖于961年“杯酒释兵权”,解除了一些禁兵统帅的军权。宋王朝重用文臣,不但宰相须用读书人,而且主兵的枢密史等重要职位也由文人担任。宋代鼓励寒士(庶族地主)参加科举考试,然后选拔成为官僚,寒士成为官僚的主要构成部分,这些措施加强了中央集权和军权,同时也使士大夫的政治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加强。他们以国家栋梁自居,意气风发地发表政见。“开口揽时事,议论争煌煌。”是宋代士大夫的精神风貌。这种议论风气影响了诗歌和散文创作。“以文字为诗,以议论为诗,以才学为诗”,散文如苏氏三父子的治国之论如苏洵的《六国论》欧阳修的《朋党论》等。

文臣的政治待遇提高,物质生活待遇也不错,这为文臣的享乐提供了优厚的物质条件,有些文臣如号称百年太平宰相的晏殊,在家里夜夜笙歌,而娱宾遣兴的附属产品——词也蔚为大观。

三、理学思潮在宋代勃兴,程颢、程颐与朱熹成为宋代理学的主要代表,卫道意识非常强烈,然而,宋代朝廷始终没有承认,直至元明清,才是官方的意识形态。尽管这样,宋代的士大夫讲道论学,如欧阳修、王安石、苏轼、杨万里等文士探讨宇宙自然之道,修身齐家治国之道。这种讲学论道风气同样也旁溢到诗歌之中去。

四、宋代士大夫政治上和学术上具有强烈的使命感,张载“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学,为万世开太平”,十分重视诗文的政治教化功能。儒家的“道与文”的关系在宋代得到真正响应。虽然在文道关系上,宋代的文士的具体看法不太一致,在总体倾向上对“文以贯道”的思想表示认同。多数作家在强调“道”的同时,并未放松对“文”的追求。但宋代诗文说教意味比唐代要重,这是由于儒家“文道关系”的影响所致。

五、宋代十分重视文教事业。印刷业和教育事业空前发展。唐代就已发明了印刷术,但在宋代才得以繁荣。公私刻书业的兴盛使大量书籍流通,皇家、州县学府藏书丰富,私人藏书也动辄上万卷。欧阳修、王安石、苏轼、陆游都是学者型的作家,不仅是文学家,还是经学家和史学家。作家学术修养的提高,促使作家深刻思考社会问题和人生,也更善于周密详细议论。严羽《沧浪诗话·诗辨》“以文字为诗,以议论为诗,以才学为诗”黄庭坚为代表的宋代最大诗歌流派,黄庭坚作诗主张“点石成金”“脱胎换骨”,就是化用前人诗句或者意境,在诗中大量使用典故,卖弄学问。甚至在词作中,如辛弃疾也是卖弄学问。在散文中更是使用历史典故和人文掌故。

宋型文化

一、宋代作家的性格特征:宋代的儒道释三家思想有机融合,这样作家的文化人格迥异于前代文人:A首先士大夫的处世方式进行了整合,承担社会责任与追求个性自由不再是互相排斥的两极。前代文人“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两者不可兼容。然而宋人则不然,他们入仕时,积极参政,但也能保持宁静心态,积极修炼自己的人格,保持内心的宁静自由。他们被朝廷贬谪废斥,也能忧国忧君。范仲淹“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有三种隐士:“大隐隐于朝,中隐隐于市,小隐隐于林”)B其次,宋人的新型生活态度。宋人有强的传统观念和集体意识。宋人认为个人的努力和贡献是整个传统和阶层的一部分应当受到理性的约束和道德的制约。宋人的个人意识不想唐人那样张扬、发舒,他们的人生态度倾向于理智、平和、稳健和淡泊,事业顺利时并像李白那样“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南陵别儿童入京》)命运坎坷时候,也不会发出这样的悲叹:“出门即有碍,谁谓天地宽。”(孟郊《赠崔纯亮》)即使远贬荒远的海南岛,苏东坡也能心态平静,不戚戚于个人的忧患,食芋饮水,吟诗作文,在生命的最后阶段创造辉煌的文学业绩和政绩。

二、宋代文人的审美情趣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印度禅宗从东汉末年传入中国之后,经过中国和世俗化,尤其是唐朝慧能开创的南宗禅,经过南岳、青原一二传以后,

越发将禅的意味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当中去,形成了随缘任运的人生哲学。宋代的禅宗思想更是认为:应该以内心的顿悟和超越为宗旨,轻视甚至否定行善、诵经等外部功德,与此同时,宋代儒学弘扬韩愈把儒家思想和日用伦理道德联系起来,更加重视内心的道德修炼。宋代的士大夫多采取和光同尘、与俗俯仰的生活态度。他们认为生活中的雅俗之辨应该注重大节而不是小节,应该体现在内心而不是外表,因而信佛而不必禁断酒肉,隐居而不必远离红尘。随之他们的审美态度也世俗化了,审美活动之中的雅俗之辨,应该关键是审美主体是否有高雅的志趣和品质,而不在于审美客体是高雅还是凡俗。黄庭坚“若以法眼观,无俗不真。”宋代诗人以俗为雅,扩大了诗歌题材,增强了诗歌的表现手段,使诗歌更加贴近日常生活。我们可以把王孟的田园山水诗歌和范成大和杨万里的田园诗比较就可以看出来。

城市经济和通俗文学

一、宋初一百年,国内比较安定,生产持续发展,经济高度繁荣:农业生产发展迅速,手工业和商业也非常繁盛,纸币流通,商行组织的形成,城市、城镇、草市的兴盛,海外贸易的增加,泉州和广州当时是重要的贸易港口,这些表明城市经济繁盛,城市的人口增加汴京、临安、建康、成都都是人口达十万的大城市。宋代慢慢取消了都市中坊(居住区)和市(商业区)界限,不禁夜市,为商业和娱乐业的发展提供了更有利的环境。宋朝优待士大夫,官员的俸禄一级补贴收入比较丰厚,宫廷及官僚阶层生活奢华,一般的市民也崇尚奢靡的风气。太平百年宰相晏殊夜夜笙歌。

二、繁华的都市生活滋养了各类以娱乐为目的的文艺形式,说话、杂剧、影剧、傀儡戏、诸宫调等通俗文艺迅速发展,而词则成为宋代一代文学之盛。从晚唐五代以来,词主要是在宴乐场合供给伶工歌女演唱。五代词的两个创作中心分别是西蜀和南唐宫廷,就是因为这种文体最适合于追求享乐的小朝廷君臣的缘故。进入宋代以后,新的社会环境更加有利于词的发展。

第一:宋代集中国家的财政收入供皇室和官僚阶层享受。宋代的官员有高度的文化修养,他们享乐的方式多是轻歌曼舞,浅斟低唱。歌台舞榭和歌儿舞女成为他们工作之余的主要生活内容,滋生于这种土壤的词自然异常兴盛。

第二:宋代文人的人生态度有利于词的兴盛。宋代文人很好地把社会责任感和个性自由结合起来。他们用诗文表达政治社会等严肃的主题;用词表达属于个人隐私的幽约情愫,所谓“诗庄词媚”。

第三:词是宋代尤其是北宋的社会文化的消费热点:由于城市的繁荣,娱乐场所需要大量歌词,士大夫的词作通过各种途径流传于民间,更有柳永(出入秦楼楚馆)直接为歌妓填词。

当然都市的繁华还孕育了其他通俗文学:话本小说、诸宫调、南戏、杂剧。

第一章北宋词

第一节晏殊

作者介绍:晏殊(991—1055),字同叔,抚州临川人(今江西)。少年时以“神童”召试,赐同进士出身,屡历显职,仁宗朝官至同平章事兼枢密使。卒谥元献。有《珠玉词》。

一、“珠圆玉润”

破阵子

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日长飞絮轻。巧笑东邻女伴,采桑径里逢迎。疑怪昨宵春梦好,原是今朝斗草赢,笑从双脸生。

上片开头两句写时节:新社,即春社,邻居大聚会,酒食分餐,赛会欢腾,极一时一地之盛。闺中少女也放了假,参加游乐。梨花落后,清明在望。此时此地,气息芳润,池畔苔生鲜翠,丛林鹂啭清音。春光苒苒而近晚了,飞絮轻是写柳花——写暮春了。这上篇写美好的时节。

下篇写两个美丽灿烂的少女:值此良辰佳节,则有二少女,出现在采桑路上,西邻女遇到东邻女便问:“今天怎么那么高兴呢?——是不是昨夜梦见白马王子,快说说吧·······”东邻笑说:“莫乱说!刚才和他们斗草,得了彩头呢!”少女明快活泼、天真纯洁。“笑从双脸生”写双脸而不写眼睛,少女笑起来就像明丽的珠宝,缤纷的桃花,灿烂动人。

此词之美。美在明丽清婉,秀润无伦。

二、“哲理打进情思”

浣溪沙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上片起首两句写对酒当歌的现境。词人开始怀着轻松喜悦的感情,带着潇洒安闲的意态,但是边听边饮,这情景又触发了对去年所历类似境界的回忆:也是和今年一样的暮春天气,面对的也是和眼前一样的亭台楼阁,一样的清歌美酒,然而在似乎一切依旧的表象下有些东西已经起了难以逆转的变化,这便是悠悠岁月和一些人事。词人于是感喟:夕阳西下几时回?词人对眼前景物的流连,对时光流逝的怅惘,对美好事物重现的微茫的希望。夕阳可以重现,然而人事不再,一切无情流逝,悲情非常含蓄地表达出来。比“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要含蓄蕴积。

下片过片两句,花的凋谢,春的消逝。时光的流转都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虽然流连惋惜也无济于事,所以说“无可奈何”,这一句承上一句“夕阳西下”;然而在这暮春天气当中,所感受的并不是无可奈何的凋谢衰落,而还有令人欣慰的重现,那翩翩归来的燕子不就是去年在此安巢的旧时相识吗?然而毕竟不是原来的燕子,似曾相识罢了。这样在欣慰之中又隐隐含有丝许惆怅。

上片写不变的变化,下片写变化中的重现、重现之中的变化。

结尾“小园香径独徘徊”在惋惜、欣慰、怅惘之余独自的沉思:在小园的落英缤纷的小路上,词人独自徘徊着、沉思着,像是对所见所感来一番深沉的反省和思索。

晏殊从小失去母亲,恋母情结严重。他虽然位居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何等的尊贵,虽然有着优厚的物质生活,虽然夜夜笙歌,美酒佳人相伴,但还是好像觉得自己人生中缺少某种东西,这就是母爱。

第二节范仲淹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吴县人(江苏苏州),官枢密副使,参政知事。他不以文学之士自命,却留下了几首声震词坛的名作。曾经于1041—1043年镇守西北边疆,其《渔家傲》便是这种生活的反映,开苏轼的豪放词的先声。

渔家傲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上片写景。“塞下”点名地点在延州,当时是防守西夏的军事重镇。“秋来”点明季节。“风景异”概括写延州秋天和内地大不相同的风光。怎么不同呢?“衡阳雁去无留意”,一到秋天大雁就飞走到南方去了。这里的荒寒就在“无留意”之中,笔力遒劲。“四面边声连角起”写延州傍晚的战地景象,边声伴随着军中的号角声,形成了浓厚的悲凉气氛。“千嶂里”,写延州处在层层山峰的包围之中,“长烟落日孤城闭”写军事斗争形势,“长烟落日”使我们想起王维的诗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塞外的壮阔风光,但是“孤城闭”又显出气氛不同一般。千嶂,孤城,长烟,落日,这是所见;边声、号角声,这是所闻。展现的是一幅肃杀的战地风光画面。值得思索的是“孤城闭”,隐隐约约地透露出宋军的不利军事形势。为什么会这样呢?

原来,宋军一直打败仗,守军力量薄弱,一到傍晚就把城门关闭起来。

下篇抒情。起句“浊酒一杯家万里”,这是词人所谓自抒怀抱。他身负重任,防守危城,天长日久,难免起乡关之思。这一杯与万里形成了悬殊对比,一杯酒,销不了浓重的乡愁,造语雄浑有力。乡愁何来?“燕然未勒归无计”这句用典。“燕然”山名,汉和帝永元元年(89年),窦宪大破匈奴,“刻石勒功而还”。词意表明,战争未胜利,还乡之计无从谈起,然而要取得胜利,又谈何容易!“羌管悠悠霜满地”写夜景,时间上是“长烟落日”的延续。羌管,即羌笛,出自西部羌族,发出凄切之声,(“羌笛何须怨杨柳,”“,胡琴琵琶与羌笛”)深夜传来羌笛之声,大地上铺满了秋霜,耳闻目睹的都是给人凄清、悲凉之感。如果在熟睡,肯定听不到,这就引出下句:“人不寐”,表明自己彻夜未眠,徘徊于庭。“将军白发征夫泪”,由自己及征夫总收全词。征夫为什么落泪?是由于同样原因,希望取得战争胜利,而战争没有进展,戍边时间长就会思念家乡,妻子儿女魂牵梦绕。爱国激情和浓重相思,兼而有之,构成了他们矛盾而复杂的情绪,通过全词景物描写,气氛渲染,婉曲地传达出来,情调苍凉而悲壮。

这首词对宋王朝重内轻外、消极防御政策所造成的后果的形象概括。

第三张先

张先(990--1078)是北宋年寿最高的词人。他一生官运不亨通,却也没有什么大的挫折,精力强健,因而一生流连风月,沉醉于莺歌燕舞,优游卒岁。张先词以小令为主,主要内容写心中事,眼中泪,意中人,人称“张三中”。张先词善于用一种工巧之笔表现一种朦胧含蓄之美。他善于用“影”字,如[天仙子]“云破月来花弄影”[归朝欢]“娇柔懒起,帘压卷花影”[剪牡丹]“柳径无人,堕飞絮无影”自称“张三影”。还有[木兰花·乙卯吴兴寒食]“中庭月色正清明,无数杨花过无影”、[青门引]“那堪更被明月,隔墙送过秋千影”这些“影”字以朦胧飘忽的自然景物反映出幽冷宁谧的意境,动中显静,以动寓静,具有动态美和朦胧美。

天仙子

时为嘉禾小倅、以病眠不赴府会。

《水调》数声持酒听,午醉醒来愁未醒。送春春去几时回?临晚镜,伤流景,往事后期空记省。

沙上并禽池上暝,云破月来弄影。重重帘幕密遮灯,风不定,人初静,明日落红应满径。

词调下面注云:“时为嘉禾小倅、以病眠,不赴府会。”说明词人不能赶赴宴会,倍感青春消逝,不能尽情享受人生欢乐的悲叹。

人生有很多忧愁,词人多么想去赴宴会,借酒消愁,尽享人生欢乐,但是病眠,只能在家里品酒听歌,听了几首曲子之后,没有谴愁,反而更加烦闷。于是吃了几杯闷酒之后便昏昏沉睡。一觉醒来,已是日过中午,醉意虽消,愁却未减。这心中销不掉的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愁恨呢?“送春春去几时回?”原来还是伤春呐,张先写这首词的时候已经五十二岁了,可是他还留恋青春韶光,追忆风流往事,所以第一个“春”字是春季,大好春光。下面的“春去”指不仅指年华的消逝,还蕴含了惋惜和流连青春时期的风流情事。这就和下文“往事后期空记省”紧密相连。

“临晚镜,伤流景”。词人躺在床上,仍然不能消愁解忧,便起床“临晚镜”了。这个“晚”也有两层涵义:天色之晚,晚年之晚,“晚年”这一层意思通过“伤流景”补充而来。

“往事后期空记省”,“后期”一本作“悠悠”。“悠悠”空灵而“后期”质实,前者有传神之妙,“后期”虽然朴拙,但是与前面的的“愁”、“伤”等词绾合得更紧密些。“后期”有两层含义,一说往事如烟,这就感慨万千,故用“空”字;另一层意思则是指失去了机会或者错过了机缘。所谓“往事”,可以使甜蜜幸福的,也可以是辛酸哀怨的。前者多年之后会引起人的无限怅惘之情,后者则是一想起就加重人的思想负担。这件“往事”,本可以成为成为好事的,却由于错过机缘,把一个预先定妥的期约给耽误了,这就使自己追悔莫及,正如李商隐的“此情有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时光流逝,往事并未淡忘,只能向自己的“记省”中去寻求,但寻求到了,也不能带来安慰,反而增添烦恼。这就是为什么把酒听歌也不能消愁,却只会嗟老伤春,不能去享受府中的盛大宴会。作者把这个原因放在上片的末尾来写,好像是事情的结果,这样就把自怨自艾、孤寂凄凉的心情写得格外动人。

上片写词人内心的情感活动,是静态;下片写词人即景生情,是动态。静态得平淡之趣,而动态有空灵之美。

下片词人不能参加俯会盛宴,便在暮色降临时闲步小园,借以排遣从午前一直滞留在心头的愁闷。天色暗淡下来了,水禽已病眠在池边沙岸上,夜幕逐渐笼罩了大地,晚上本应该有月色,词人也本想趁着月色赏夜景,没有料到云满晴空,月色遮蔽了。词人面对昏黑的景象,失望之极,那就回房子去吧。恰好这时,风起吹开云层,月光透露出来了,而花被风吹动,在月光照耀下绽放婀娜的风姿。词人兴奋不已,孤寂的情怀也暂时得到抚慰。词人愁苦了整整一天,却品尝到了即将流逝的盎然春意。

接下去写词人进入室中,外面的风也更加紧了,大了。词人写“重重帘幕密遮灯”而后写“风不定”,体验非常细致,外面有风而帘幕不施,灯自然会被吹灭,所以词人进了屋子就赶快拉上帘幕,严密遮住灯焰。但接下来就说“风不定”,是表示风更大了,纵使帘幕密遮而灯焰仍在摇摆,这个“不定”是包括“灯焰”情景在内的。“人初静”也包括三层含义:一是说夜深人静,愈显得春夜的风势迅猛;二则联系到题目的“不赴府会,”词人所指可能是府中的盛宴歌舞场面这是也该散了吧;三则结合末句,见出作者惜花(惜春,忆往怀人)的一片深情。

好景无常,刚才还在月下弄影的姹紫嫣红,经过这场无情的春风,恐怕要片片飞落在园中的小路上了。这一句所蕴含的心情是复杂的:首先是“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春天毕竟过去了;其次自伤愁暮的愁绪也更加浓烈了;然而幸好今天没有参加府会。既然在园中欣赏到了片刻春光,否则错过时机,再想见到“云破月来花弄影”的动人景象就不可能了。这一句衬托了词人在流连光景不胜情的淡淡哀愁中所闪烁的一星晶莹妍丽的火花——“云破月来花弄影”。

第四柳永

柳永(984—1053),初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永,字耆卿,排行第七,故称柳七,福建崇安人(今福建武夷山人)。祖父柳崇以儒学著于州里。父柳宜曾仕南唐,入宋后,登进士第,仕至工部侍郎。柳永出生于这样一个有着深厚的儒家修养的仕宦之家,决定他一生必然走科举入仕之路。为举子时,浪迹市井坊陌,为乐工、歌伎填词,因此受到正统者的罢黜。晚年才及第,官职屯田员外郎。平生颇具风流才调,能诗文,友善度曲填词。柳永第一个大量地创制了慢词长调,工于铺叙,善于提炼民间细语入词,对宋词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有人认为他的词篇尘俗,但也有雅文化的因素。有《乐章集》传世。

一、艳情题材

雨霖铃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柳永充分利用双调慢词曲《雨霖铃》深情哀怨、篇幅较长的特点,写委婉凄恻的离情,可谓尽情尽致,读来令人郁悒。

上片写一对恋人饯行时难分难舍的别情。开头三句写别时之景,点明地点和节序。时当秋季,景已萧瑟;时值天晚,暮色沉沉;而骤雨滂沱之后,继之以寒蝉凄切在;词人所见所闻,无处不凄凉。

前三句通过景色的描写也为后两句的“无绪”和“催发”设下伏笔。“都门帐饮”,他的恋人在都门外长亭摆酒宴给他送别,面对美酒佳肴,词人毫无兴致。他的意绪专注于佳人,所以词中接下去说:“留恋处、兰舟催发。”精炼之笔刻画了典型环境和典型心理:一边是留恋情浓,一边兰舟催发,这样的矛盾冲突何其尖锐!“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二句,语言通俗而感情深挚,形象逼真,如在目前。“念去去”中的“念”读作去声,声情激越,读来一字一顿,遂觉去路茫茫,道路修远。“千里”以下,声调和谐,景色如画。既曰“烟波”,又曰“暮霭”,更曰“沉沉”,着色可谓浓也;既曰“千里”又曰“阔”,空间可谓广矣。在如此广阔辽远的空间里,充满了如此浓密深沉的烟霭,其离愁之深,令人可以想见。

上片正面话别,到此结束;下片宕开一笔,先泛论,从个别说到一般,得出一条人生哲理:“多情自古伤离别”。意味伤情离别,并不自我始,自古皆然。接以“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一句,则为层层加码,极言时当冷落凄凉的秋季,离情更甚于常时。接下来三句想象今宵旅途中的况味:一舟临岸,词人酒醒梦回,只见习习晓风吹拂萧萧疏柳,一弯残月高挂扬柳梢头。整个画面充满了凄清的气氛。客情之冷落,风景之清幽,离情之绵邈,完全凝聚在这画面之中。比之上片结尾两句,同样写景、写离愁,前者是泼墨山水,一片苍茫。这里似工笔小帧,采用画家的点染法。

“此去经年”四句,构成了另一种意境,因为上面是景语,此处改用情语。他们相聚之日,每逢良辰美景,总感到欢娱,可是别后非止一日,年复一年,纵有良辰好景,也引不起欣赏的兴致,只徒增怅惘。“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益见钟情之殷,离愁之深。而归纳全词,又如奔马收疆,有住而不住之势;

又如众流归海,有尽而未尽之至。以问句作结,更留有无穷意味,耐人寻绎。

柳永词善于铺叙,有些作品失之平直浅俗,然而此词却能做到“曲处能直,密处能疏,奡处能平,状难状之景,达难达之情,而出之以自然。”

二、羁旅行役

八声甘州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渐霜风凄惨,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

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争知我、倚阑干处,正恁凝愁。

后人评价柳永“尤工于羁旅行役”,这首词可以证明之。全词紧扣一个“望”字来抒写羁旅行役中登楼远望、思乡怀人之情。上片写登楼见到的秋景。起句,写雨后江天,澄澈如洗,用笔大气、用语洗练。“渐霜风”三句写秋风、关河、夕阳残照,景象阔大,意境高远。有盛唐王维的诗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壮阔意境。“是处”四句,伤叹花木凋落,物华衰残,用长江水无语默默东流,反衬人的悲秋伤逝,景中含情,语淡情深。下片抒写思乡怀人的愁情。思乡五句,先言“归思难收”再反问“何事苦淹留”,妙在问而不答,吞吐凝咽。怀人四句,先写自己设想佳人,妆楼颙望,误识归舟,这是虚事实写;再从佳人设想自己,她怎知我,倚栏凝愁,此为实事虚写。这样两面写来,有虚实相映之美。

全词大开大合,有首有尾,曲折变化而又细腻深挚。代表着柳永的另一种风格特点。

三、都市题材

写杭州都市的繁华。

望海潮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

这首词中,词人以大开大阖、直起直落的笔法,描写杭州的繁荣,放佛在读者面前展开一幅宏伟壮丽的历史画卷。可以和清代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比美。

词的上片,开头即以鸟瞰式的镜头摄下杭州的全貌它点出了杭州位置的重要,历史的悠久,揭示所咏主题。三吴,旧指吴兴、吴郡、会稽。“钱塘”指杭州,“三吴都会”极言其为东南一带、三吴地区的重要城市,字字铿锵,力能镇纸。“形胜”“繁华”乃一篇之主脑。“烟柳画桥”以下从各个方面描写杭州的形胜和繁华。“烟柳画桥”写街巷河桥的美丽;“风帘翠幕”写居民住宅的雅致。风光旖旎。“参差十万人家”以力挽千钧之势,转弱调为强音,表现出整个都市户口的藩庶。“云树”三句有推开一层,由市内说到市郊外。钱塘江堤上,行行树木,远远望去,郁郁苍苍,犹如云雾一般。“绕”字写出了长堤迤逦曲折的态势。“怒涛”二句,写钱塘江水的澎湃与浩荡。“天堑”写钱塘江的形势险要。钱塘江八月观潮,历来称为盛举。“市列”三句只抓住“珠玑”和“罗绮”两个细节,便把市场的繁荣,市民的殷富反映出来。“珠玑”和“罗绮”又是妇女服用之物,暗示杭州声色之盛。“竞豪奢”反映市民的穷奢极欲。

下片前半段专咏西湖。西湖经过唐代白居易的治理,五代吴越王的营建,至宋代已经十分秀丽。词篇从湖山胜概、四时景物、昼夜笙歌、湖中人物四个方面,描绘它的美好风貌。“重湖”指西湖的白堤将湖面分割成里湖和外湖。“叠巘”指灵隐山、南屏山、惠日峰等重重叠叠的山岭。词人用“清嘉”概写湖山之美。接下去写山中桂子和湖中荷花,这两种花点缀了杭州的妩媚。“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弄晴”,“泛夜”互文见义,不论白天还是夜晚,湖面上都荡漾着优美的笛声和采菱歌声。“嬉嬉钓叟莲娃”,可以看作是对上文的补充,吹羌笛者或是钓叟——渔翁,唱菱歌者为莲娃——采莲姑娘。“嬉嬉”栩栩如生地描绘了他们的欢乐神情。

下片后半段总结前文,归美郡守。词人为了博得郡守的称扬和延誉,在最后唱了一点颂歌。笔致洒落,音调雄浑,让人仿佛看到了一位威武而又风流的地方长官,饮酒赏音,啸傲于山水之间。最后两句“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意谓当郡守召唤之日,合将好景画成图本,献于朝廷。实际上这里赞美郡守的政绩美好,将报于朝廷,擢升相位。

这首词画面美,音律也美,世人论豪放词多推东坡的《念奴娇》“大江东去”其写景之壮伟,声调之激越,可堪比东坡词。

柳永词注意结构。这首词尽管以铺叙见长,但为了避免平铺直叙,在发端或者换头,用一、二句话概括之。写景时候穿插用笔。用数字组成的词组。

第五苏东坡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今四川眉山县)人。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他的政治主张不同于变法派王安石,也与保守派司马光有别。因而受到新、旧两党的排挤,屡屡被贬,一生被贬六次,仕途坎坷。饱经忧患的人生经历和博学多识的才华铸就了他的文学丰碑。他兼善诗、词、赋、散文等各种文体。他的诗歌体裁多样、内容广博、议论纵横、立意新奇。他的词作冲破了唐五代以来为“艳科”的传统,与南宋辛弃疾一起,成为宋代豪放派的代表。他的散文成就很高,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是一个文艺全才,还是宋代著名的四大书法家、绘画大家。

一、抒发豪情壮志。

念奴娇

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这是一首具有英雄气格的的代表词作。这是他被贬湖北黄州时候,游赏黄冈城外的赤壁玑时写下的。

古代文学史元明清部分考试复习材料分析

1.明代的思想文化对文学的影响 以嘉靖时期为界,文学史分为前后两期,前期除了三国水浒,宋濂刘基等人的诗文之外,在理学和八股文的禁锢下长期发展缓慢。后期王阳明“心学”、泰州学派、李贽童心说在反对程朱理学的传统束缚、启发人民大胆思想、发展个性及活跃文化文化文学界的积极作用。1 主张文学要表现真性情,反对假文学2反对摹古,主张文学应随着时代发展而独具面貌。3重视并提倡通俗文学,特别推重戏曲和小说。 2.明代文学 1)诗文:宋濂刘基, 前后七子(主要成员:李梦阳、何景明,李攀龙,王世贞) 唐宋派(反对前后七子的拟古主义,主张文章取法唐宋古文的作家有王慎中,唐顺之,茅坤(唐 宋八大家文钞)归有光《项脊轩志》)、 公安派:袁宏道袁宗道袁中道反对前后七子的复古主义,提出性灵说,独抒性灵,不拘格套, 非从自己胸臆流出,不肯下笔。 主要成就在散文,特别是一些游记尺牍随笔等小品文。袁宏道《徐文长传》刻画人物生动鲜明。 竟陵派(钟惺谭元春,性灵说,但强调从古人诗中求性灵,再是稳重开眼界,与公安派的性灵 说有明显不同。审美风格为幽深孤峭。 晚明复社作家 2)小说:长篇章回体小说:四大奇书:《三国志通俗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 短篇拟话本:三言(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冯梦龙)二拍(初 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凌蒙初) 3)戏曲传奇:梁辰鱼《浣纱记》,沈璟及吴江派,汤显祖临川四梦(牡丹亭,紫钗记,邯郸记, 南柯记) 杂记:徐渭《四声猿》 4)散曲和民歌 散曲略第⑦讲 民歌:不问南北,不问男女,不问老幼良贱,人人习之,人人喜听之。 我明一绝 现存民歌集《新编四季五更驻云飞》《新编题西厢记咏十二月赛驻云飞》 情歌—借男女之真情,发名教之伪药 3.章回体小说: 四大题材:历史演义英雄传奇神魔小说世情小说 分章叙事,标明回目 章回小说史我国古典长篇小说的主要形式,由宋元讲史话本发展而来。 由单句目录发展为两句回目;由参差不齐的双句回目发展为对仗工整的双句回目。 4.三国演义 著名版本:《李卓吾先生批评三国志》、毛纶毛宗岗父子《绣像三国演义第一才子书》 思想内容:圣君贤相的政治思想,拥刘反曹的传统倾向, 艺术特色:七分实事,三分虚构 人物造型形象鲜明:渲染、夸张、烘托手法。但个别人物夸过其理: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 吸收了传记文学和说唱文学的成就:语言浅近,雅俗共赏。 影响:桃园三结义:结义的传统 开创了讲史小说的先河:其后有大量演义体小说

中国古代文学史期末考试试题一答案版资料

精品文档 中国古代文学史期末考试试题 一、填空。 上官体”上官仪,因其地位显赫,故当时多有效其体者,称为“。1、(古代文学史2 P22—23) 2、盛唐时期的诗人,按照他们的思想倾向、题材内容、和艺术风格山水田园诗人和边塞诗人___。(古代文学史的不同,大致可以分为_2 P39) 诗经》__《的高度艺术成就就是五言诗到成熟阶段的标志。 3、李斯。、秦代文学的唯一作家是__4《离骚》_,代表楚辞。5、“骚”指_仁_。_6、《论语》所记孔子的思想核心是《战国策》的基本内容是战国时代谋臣策士纵横捭阖的斗争及其7、有关的谋议或辞说。P64 《七发》是标志着新体赋—汉赋正式形成的第一篇作品,在赋的8、发展史上有重要地位。P140 《古诗十九首》的高度艺术成就就是五言诗已经达到成熟阶段的、9标志。P216 _西洲曲______ 和北歌的叙事长诗10、南歌的抒情长诗 ____木兰诗_______ 被称为南北朝乐府双壁。 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11、建安七子是指: 赋,比,兴,诗经的艺术特色,、从等三个方面进行了归纳和论述。

12《孔雀东南飞》_______13、是汉乐府叙事诗发张的高峰,也是我国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 文学史上现实主义诗歌发展中的重要标志,其原名《焦仲卿妻》,作 者为徐陵。 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昔我往矣,1415、庄子是先秦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他认识到:“物或损之而益,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或益之而损。”这是朴素的辩证观点。 叙事性﹍﹍。16、汉乐府民歌最大、最基本的艺术特色是它的﹍曹植___是建安时期最负盛名的作家,《诗品》称为“建安之杰”。17、_ 世说新语___》《__是记叙轶闻隽语的笔记小说的先驱,18、刘义庆的也是后来小品文的典范,它对后世文学有深远的影响。 有人推尊王维为“诗佛”,他写过一些著名的赠别朋友的抒情诗句,、 19《渭城曲》_被谱成《阳光三叠》的送行乐曲,成为众所周知的其中_名作。 刘勰的作品。、《文心雕龙》是20 二、名词解释。 是对建安文学风格的形象概括。建安是汉献帝的年号。、建安风骨:1东汉末年,建安诗人直接继承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精神,真实广泛地反映社会现实和人民苦难,展示广阔的时代生活画面;抒发作家建功立业的理想壮志和积极进取精神;也流露出人生短

中国古代文学史 魏晋南北朝隋唐文学 文学史期末考试参考答案整理 总版

请尊重原版,答案仅供参考,勿依赖中国古代文学史(魏晋南北朝隋唐文学)文学史期末考试答案整理(总版)1.建安诗歌的特征。 建安文学是指从汉末建安元年起始到曹魏前期,指曹氏三祖时期的文学,其中诗歌的成就最高,乐府诗向文人诗转化,五言诗达到了成熟,开启了文人诗的时代,并建立了“建安风骨”这一诗美典范。建安诗歌的主要特点有其独特的时代特征, 1.政治理想的高扬是当世文人的写作特点之一;东汉末年的动乱,使当时的文人饱受乱离之苦,也激起了他们的政治热情,建功立业、扬名后世,成为当时文人的共同追求。 2.其次一个建安诗歌的主题是人生苦短的哀叹。其造成的主要原因同为社会的动乱及造成的生灵涂炭的结果; 3.建安诗歌的特征还包含了强烈的个性表现,在进行诗歌创作的时,不肯效法前贤或同辈,多为另辟蹊径,努力展现自己的风格。如曹操诗的古直悲凉,气韵雄沉,曹丕诗的便娟婉约,有文士气,曹植的“骨气奇高,辞藻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等等。 4.其次建安诗歌还有一个重要的特征就是其带有浓厚的悲剧色彩。又由于建安诗人处于时代和个人的双重悲剧的交汇点上,都敢于正视苦难的社会与人生,勉励自己及他人惜时如金,及早建功立业,赢得不朽声名的积极向上的特征。

2.建安诗歌与正始诗歌的异同。 建安七子时期,处于曹魏政权创立之期,同样也是鼎盛之期,文士也是政权的把握者,此时的诗风是把咏叹世事哀坚和建功立业的渴望结合在一起,一三曹为中心形成了慷慨悲壮的“建安风骨”。而曹魏后期,政局混乱,曹芳、曹髦等皇帝既荒淫无度又昏庸无能,司马懿父子掌握了政权,废曹芳,弑曹髦,大肆诛杀异己。此时文人的处境和命运与建安时期大不相同。许多文人被司马氏杀害,或者逃避司马的统治却也大部分不得善终。正始时期的诗人,政治理想落潮,普遍出现危机感和幻灭感。此时诗歌的风格也就与建安时期迥异了,反应民生疾苦和抒发豪情壮志的作品减少了,抒写个人忧愤的诗歌增多了。 从诗人构成来看,建安时期的写作生力军为三曹和建安七子,而正始时期是由竹林七贤构成主体。三曹及七子是曹魏时的政权中心,同时也构成了当时政治与文化的中心;而竹林七贤是处于一个和司马氏背离的对立位,七贤基本上处于政治的边缘地域。这是两个时代诗人不同的本质所在,也造成了两个时期诗风的风格变化。建安的诗风慷慨悲凉,却不是对政权的不满,而是一种积极向上,昂扬慷慨的建功立业之心;除此之外还有对于人生苦短的哀叹,还有岁月短促、功名未立,却仍努力追求的主题。而正始颇多感慨之词,抒发个人忧愤。 而从历史文化背景来看,建安时期的文学走向自觉的时代,也是诗人创作个性高扬的时代,还有从两汉时期儒家一统刚刚走过的思想解放;正始玄学与魏晋风度是与司马氏标榜的“名教”抗衡的产物。在建安时期,由于思想解放,写作风格颇为“通脱”,像曹操《短歌行》采用了乐府古题写时,为曹操的代表作之一。竹林七贤之一阮籍的代表作是《咏怀诗》八十二首,是其政治感慨的记录。这些诗抒发感

中国古代文学史(明清)复习资料

清代中期诗: 一、创作概况: 1、理论探索不断,若干流派形成,进入多元发展得局面。 2、具体: (1)宗唐派:沈德潜——格调说 (2)宗宋派:厉鹗——浙派得盟主;翁方纲——肌理说 (3)袁枚——性灵说 “乾隆三大家”得赵翼、蒋士铨——持论与袁氏相近,但创作风格却各自成家 (4)自成一格得郑燮、黄景仁 二、中期宗唐诗人:沈德潜与格调说 1、沈德潜——继王士禛之后主盟诗坛得大家 2、“格调”说: (1)主张恢复儒家“温柔敦厚”、“中正平与”得诗教传统,用唐诗得格调去表现封建政治与伦理思想。 (2)本于明代七子,推崇前后七子而排斥公安、竟陵,论诗歌体格则推崇汉魏、盛唐而排斥宋调。 3、创作: (1)早年——反映民生疾苦得好诗,但大量得诗作则就是平庸无奇 (2)做官后——歌功颂德,艺术不脱模拟,典型得台阁体。著有《沈归愚集》 《春草》: 轻烟满地送征骖,一色茸茸然蔚蓝。 不就是柳条萦别恨,以牵魂梦到江南。 写春草轻柔成片、浓密碧绿。不同柳条之离别,给人希望而一路铺去直到故乡。 咏太平之景,道思故乡之情。 《春草》: 轻烟满地送征骖,一色茸茸然蔚蓝。 不就是柳条萦别恨,以牵魂梦到江南。 写春草轻柔成片、浓密碧绿。不同柳条之离别,给人希望而一路铺去直到故乡。咏太平之景,道思故乡之情。 三、中期宗宋诗人: 1、厉鹗:(1692-1752) (1)等查慎行以后倡导宋诗得大家,也就是“浙派”诗中坚。 (2)著有《宋诗纪事》、《樊榭山房集》;诗歌大多自然优美。 2、翁方纲:(1733-1818) (1)人物:乾隆十七年(1752年)考中进士,官至内阁学士。《四库全书》纂修官,编修。 (2)肌理说:清代中叶宗法宋诗得诗歌流派,创始者翁方纲。 所谓“肌理”包括以儒学经典为基础得“义理”与结构辞章方面得“文理”。 肌理说实际上就就是要求以学问为根底,以考证来充实诗歌内容,使义理与文理统一。 就是一种以学术代替文学得诗歌歧路,它引导诗人脱离现实,从故纸堆中寻找诗材,反映了乾嘉考据之学对文学创作得影响。 四、袁枚与性灵说 (一)生平:(1716-1797),清代诗人、散文家、文学评论家,钱塘(今浙江杭州)人。 乾隆四年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于乾隆十四年(1749)辞官隐居于南京小仓山随园。 (二) “性灵”说: 1、内容: (1)诗歌要表现诗人得真性情——诗由情生,性情就是诗歌得本源与灵魂。 (2)诗歌要表现诗人得独特个性——“作诗不可无我”,必须袒露自己得本来面目。 (3)诗人得真性情还要以高度得诗才表现出来,灵机与才气、天分与学识要结合并重。 2、评价:继承与发展了明代公安派得文学主张,反映了艺术得创新要求与思想上追求自由得反封建倾向,对于解放受神韵、格调、肌理诸家诗说束缚得清诗,促进其发展,起了积极得作用;但一味强调性灵而不强调产生与决定性灵得社会生活,也有一定得片面性。 3、创作:从内容到形式都有一定得创新,并且显示出向近代文学演进得历史征兆 (1)内容特征:题材相当广泛,举凡咏物怀古、反映现实、描绘山川自然与表现个人志趣,皆能直抒性情,富有新得气息。 (2)艺术特征:大都任性而发,浑成灵动,流转自如,清新隽永。但有时写诗不假思索,在空灵新巧中有点浅薄甚至浮滑 写景诗——能表现出诗人刹那间得感受,笔调轻快,意境明晰,颇有飘逸玲珑之妙 咏史诗——能在旧题中翻出新意,设想别致,识见不凡,做到了浅近与精警得与谐统一。 (3)代表作品 有《马嵬》、《同金十一沛恩游栖霞寺望桂林诸山》、《湖上杂诗》等。 著有《小仓山房诗文集》等。 《马嵬》之一

中国古代文学史期末考试试题

一、名词解释 神魔(怪)小说:出现于明代后期的白话章回小说。它以神魔怪异为主要题材,参照现实生活中政治、伦理、宗教等方面的矛盾和斗争,比附性的编织了神怪形象系列,将一些零散片段的故事系统化、完整化。风格上尚“奇”贵“幻”。它是在“三教合一”思想主导下,接受了古代神话、六朝志怪、唐传奇、宋元话本的影响和道教仙话、佛教故事和民间传说的养料产生的。代表作品有《西游记》《封神演义》等。 历史演义:所谓历史演义就是用通俗的语言,将战争兴废、朝代更替等为基干的历史题材,组织、敷演成完整的故事,并以此表明一定的政治思想、道德观念和美学理想。这种独特的文字样式受到了素重历史传统的中国人民的喜爱,所以明代“罗贯中氏《三国志》一书,以国史演为通俗演义,汪洋百馀回,为世所尚,嗣是效颦日众,因而有《夏书》《商书》《列国》《两汉》《唐书》《残唐》《南北宋》诸刻,其浩瀚几与正史分签并架”形成了一个创作历史演义的传统。而《三国志演义》是我国历史小说的开山之作。 前七子:也叫弘正七子。它是明代弘治、正德年间以李梦阳、何景明为首的一个复古主义文学流派,其成员有徐祯卿、边贡、康海、王九思、王廷相。借助复古手段而欲达到变革的目的,这是前七子文学复古的实质所在。

临川派:以临川剧作家汤显祖为首的戏曲流派,又叫“玉茗堂派”。此派创作主才情,不拘音律,常以男女至情反对封建礼教,以奇幻情节承载浪漫风格,以绮词丽语体体现优美文采。成员有吴炳、阮大铖、孟称舜等人。 清初古文三大家:侯方域、魏禧、汪琬三人。魏禧以观点卓越、析理透辟见长,汪琬写人状物笔墨生动,侯方域的影响最大,继承韩、欧传统,融入小说笔法,流畅恣肆,委屈详尽。 “四声猿”:“四声猿”语出郦道元《水经注》:“猿鸣三声泪沾裳”,是一组杂剧,包括《狂鼓史渔阳三弄》(1折)《玉禅师翠乡一梦》(2折)《雌木兰替父从军》(2折)《女状元辞凰得凤》(5折)四本短戏。创作活泼畅快、汪洋恣肆,在一定意义上反映出价值的世俗观念和相对进步的市民精神,带有甚为浓厚的民间文学色彩。徐渭欲借此剧,呼喊久积于胸的牢骚,张扬狂放不羁的个性,表现愤世嫉俗的精神。 公安派:中国明代文学流派。代表人物为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三兄弟,因其籍贯为湖广公安(今属湖北),故世称公安派。其重要成员还有江盈科、陶望龄、黄辉、雷思霈等人。文学主张主要有以下3点:①反对剿袭,主张通变。他们猛烈抨击前后七子的句拟字摹、食古不化的倾向,主张文学应随时代而发展变化,应冲破一切束缚文学创作的藩篱。②独抒性灵,不拘格套。所谓“性灵”就是作家的个性表现和真情发露。他们认为“出自性灵

中国古代文学史元明清部分复习提要2016年版

《中国古代文学史》复习提要 2016、7、5 一、名词解释题 1、戏曲:①原指戏中之曲,为一种韵文样式,又称“剧曲”,后人用此专指中国传统戏剧剧本,就是一种综合运用曲词、念白与科介等表现手法展开故事情节与塑造人物形象的文学体裁。 ②元明清三代就是古代戏曲的全盛期,其时的戏曲主要有三大类:南戏、杂剧与传奇。③二十世纪初,王国维首先运用“戏曲”一词来指为演剧而写的剧本,认为应具有两个特征:其一就是敷衍一个故事;其二就是代言体。也注意到其综合性的特点,即“以歌舞演故事也”,点明了戏曲的基本特征:综合运用歌舞等手法展开故事情节。 2、元杂剧:①又称北杂剧,就是在诸宫调与金院本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成熟戏剧形式。②主要特点:由“四折一楔子”构成;一折里用同一宫调的一套曲子;楔子的篇幅叫段,一般放在第一折前交代剧情,起“序幕”的作用;在表演上由一人主唱,如以正旦为主的戏里,只由正旦一人独唱到底,其她角色都不唱,只用宾白。③金、元之交,北杂剧的创作就已达到相当高的艺术水平,其前期创作呈现出繁荣的局面,成为中国戏剧文学史上最为光彩夺目的黄金时代。④代表作家作品有:白朴的《墙头马上》、马致远的《汉宫秋》。 3、南戏:①又称“永嘉杂剧”、“南词”、“南曲戏文”。产生于南宋初年的浙江永嘉一带,在东南地区广泛流行。它的故事题材与演唱艺术受到北杂剧的影响,逐渐成为一种较为成熟的戏剧样式,也成为明清传奇的开山之祖。②艺术特点:就是我国最早成熟的戏曲形式,它用南方方音演唱,音乐采取不太严格与规范的曲牌联套体,主要角色就是生、旦,另有净、丑等,各种角色都可歌唱,形式比较自由。③《张协状元》就是今存南戏最早的一种,其她的代表作品还有:号称“荆刘拜杀”四大传奇的《荆钗记》、《白兔记》、《拜月亭》、《杀狗记》以及高明的《琵琶记》。 4、散曲:①元人称其为“乐府”或“今乐府”,就是继诗、词之后兴起的一种新诗体。其名最早见于明初朱有燉《诚斋乐府》。②散曲的分为小令、套数两种形式。③散曲的特点主要有:内容多样;句式灵活多变;多衬字;语言风格口语化、散文化自然酣畅。④作为一种起源民间新声的音乐文学,散曲具有生动活泼、通俗易懂的特点,“文而不文,俗而不俗”,成为当时极为流行的雅俗共赏的新诗体。⑤代表作家作品有:马致远的【越调·天净沙】《秋思》、关汉卿的【南吕·一枝花】《不伏老》。 5、台阁体:①指明初永乐至成化年间馆阁文臣所倡扬的一种诗文创作风格,代表文人就是杨士奇、杨荣、杨溥,皆为台阁重臣。②风格上以平正典丽为本,重视诗文的形式与技巧,讲究诗的声律辞采之美,笔法精细而秀逸浑成,其泛滥就是明代文坛发展之逆流;题材上以应制、题赠、酬应为主,“颂圣德,歌太平”,内容空洞贫乏,缺乏慷慨激情与雄杰之气。③影响:萎弱冗沓的文风垄断了当时的文坛,但至成化以后渐为时代所不容,革除其流弊的呼声愈来愈高。在复古论的冲击之下,台阁体逐渐失去了往昔的地位。

中国古代文学史Ⅰ期末复习

中国古代文学史(第一卷) 绪论 1.文学自身发展变化的九个因素: 创作主体、思想内容、艺术表现、接收对象、文学体裁、文学语言、文学流派、文学思潮、文学传媒。 2.“三古”、“七段”: (1)上古期:先秦两汉(公元3世纪以前) 第一段:先秦 第二段:秦汉 (2)中古期:魏晋至明中叶(公元3世纪至16世纪) 第三段:魏晋至唐中叶(天宝末) 第四段:唐中叶至南宋末 第五段:元初至明中叶(正德末) (3)近古期:明中叶至“五四”运动(公元16世纪至20世纪初期) 第六段:明嘉靖初至鸦片战争(1840) 第七段:鸦片战争至“五四”运动(1919) 3.上古文学的内容及文体: 远在文字发明创造以前,文字艺术就已经产生。由此可以推测:上古文学与现实生活的结合得非常紧密。其中有同自然作斗争的神话,有和生产密切结合的诗歌,也有表示愿望趋吉避凶的咒语式的祷祝辞。 4.上古文学的特点:集体性、口头性、综合性。 5.中国诗歌(最古老的文学形式之一)的特点: (1)先秦诗歌经历了一个明显的发展过程,由宗教颂赞祷祝诗演进到言志抒情诗。这些诗歌奠定了中国诗歌发展的发展方向。 (2)诗、乐、舞三者紧密结合。 (3)在楚地、民俗及民间曲调基础上,屈原“依《诗》取兴,引类譬喻”,借鉴了《诗经》的艺术精神和手法,创作出奇伟瑰丽的诗篇,与《诗经》一起,奠定了以风、骚为基础的传统诗歌的创作规范。 6.先秦诗歌的概况: 在北方文化中产生了《诗经》,在南方楚文化中孕育了《楚辞》,多见于神话,富有浪漫气息。 《诗经》的现实主义创作精神和朴素的艺术手法显示出巨大的艺术魅力,并以“经学”的地位和传播方式深远地影响了中国古代文化与文学。 《楚辞》是文人的个体创作,并出现了以屈原为代表的南楚作家群,揭开了文人诗歌创作的新篇章。《楚辞》的浪漫精神、自由的形式、华美的词彩以及艺术表现技巧,对后世文学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是中国传统文学精神的源头之一。 第一章——先秦文学 1.中国古代四大神话:女娲补天、共工触山、后羿射日、嫦娥奔月。 2.《山海经》的文学常识: 在所有古代文献中,以《山海经》最具有神话学价值。《山海经》约成书于战国初年到汉代初年,应是由巫师、方士根据各地的自然神灵传说及祭祀状况汇编而成。《山海经》是我国古代保存神话资料最多的著作,内容及其驳杂。《山

中国古代文学史3考试重点

1、杨维帧:牛鬼蛇神。鉄崖体,诗文标新立异,义象大,用语奇,题材有所开拓。风格秾丽瑰奇,纵横豪气而又沉沦妖治之气。《题苏武牧羊图》“牦尽风霜节,心悬日月光。” 2、《琵琶记》艺术成就:形象塑造以情动人;情节双线;文辞有神韵、语言个性化、心理描写;格律独创吻合剧情;扶植人伦,注重教化作用。 3、《窦娥冤》:悲剧审美;戏剧结构单纯明快;人物形象生动,窦娥性格发展;语言自然本色。 《西厢记》:体制创新,五本二十一折适应复杂剧情;结构起伏,悬念;人物刻画;语言本色中又见典雅富丽,点染名句,诗化,叠字排比等修辞。 4、关汉卿豪放派,叠字衬字,情感细腻,玩世态度,倔强性格。马致远清丽派,寓情于景,意境深幽。句式灵活多变伸缩自如;以俗为尚,口语化散文化;审美取向明快显豁,自然酣畅。 5、茶陵派李东阳,追求典雅流丽,师法先秦古文,诗宗杜甫。前七子李梦阳何景明,文必秦汉诗必盛唐。唐宋派文擅韩欧,唐宋古文。归有光,感情真挚动人者深;讲究剪裁布局,其文简明扼要。后七子王世贞李攀龙,文自西京,诗自天宝而下,具无足观。文学结派斗争,拟古恶流。 6、公安派袁宏道,反对贵古贱今剽窃,主张通变;独抒性灵(作家个性,发展观点反抄袭);推崇民歌小说通俗文学。局限,琐事,缺深厚社会内容;过于率直浅俗。竟陵派钟惺谭元春,通变标新立异;深幽孤峭的诗歌风格。 7、沈汤之争吴江派,合律依腔;语言本色通俗质朴。沈璟吕天成王骥德。临川派,至情论;意趣说;不妨折拗了天下人的嗓子。 8、《三国》主题:拥刘反曹(对比名义;执政思想;内部关系。正统观,底层人民愿望。)忠义,诸葛亮关羽。艺术:七实三虚(移花接木、添枝加叶、凭空造影)人物塑造(对比,夸张渲染,类型)结构(纵式,主线,横面设计,重要场面人物)语言通俗,人物刻画简略 9、《西游》成书:三藏取经;民间流传与创作(历史与传统融合;宗教色彩淡化,神话世俗色彩加重;个人集大成)。思想内容:隐喻现实(三国度);三教观念;人性多重组合;悟空反抗;思想矛盾。艺术:奇人事境,人物神物人性;幽默讽刺手法;线性结构,小故事,主线 10、《金瓶梅》西门庆:金钱权势色欲。典型意义:真实立体的人性,时代人物(官商霸,好货食利的市民社会,纵欲主义的时代潮流)艺术:文人创作长篇小说;现实主义小说(新题材,开两大流派);网状结构,辐射;类型化向典型化。 11、“三言”主旨:爱情,统治黑暗,友谊,市民生活。艺术:市民文学与文人文学的融合。情节奇;语言口语化;情节发展中塑造人物;人情世态描绘,心理

中国古代文学史(元明清文学)试题

中国古代文学史(元明清文学)试题(一)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列元杂剧作品,取材于唐传奇的是( ) A.《赵氏孤儿》 B.《张生煮海》 C.《墙头马上》 D.《柳毅传书》 2.《陈州粜米》是( ) A.历史剧 B.爱情剧 C.公案剧 D.家庭伦理剧 3.元代“四大传奇”的共同创作倾向是( ) A.针砭时事,揭露现实的黑暗 B.颂扬男女之情的浪漫美好 C.展示人生的变幻无常 D.宣扬道德教化 4.关汉卿的性格和为人特点是( ) A.理想高远,希冀隐逸 B.风流倜傥,桀骜不驯 C.勇猛刚强,杀富济贫 D.修身养性,洁身自好 5.现存的寺公大师创作的《醉义歌》在辽诗中是( ) A.最长的诗 B.最短的诗 C.最早的诗 D.最晚的诗 6.《张协状元》对后来传奇作品的开创性贡献是( ) A.创造戏剧中诗的意境 B.创制以生、旦为主而各领一条线索的剧情结构 C.追求词藻华美 D.采用民歌的朴素风格,并含有滑稽表演的片断 7.明初高启的诗歌风格是( ) A.清新 B.沉郁 C.典雅 D.豪放 8.明代“前七子”的文学主张是( ) A.文道合一 B.独抒性灵,不拘格套 C.文必秦汉,诗必盛唐 D.引古人之精神,以接后人之心目 9.宋濂散文成就最高的是( ) A.写景散文 B.传纪文 C.序文 D.寓言 10.关于《西游记》的主旨,鲁迅提出的说法是( ) A.玩世主义说 B.游戏说 C.诛奸尚贤说 D.滑稽说 11.明代长篇小说《木寿杌闲评》是( ) A.历史演义 B.英雄传奇 C.神魔小说 D.世情小说 12.吴江派戏剧理论的核心是( ) A.注重合律侬腔 B.推崇语言本色 C.强调场上之曲 D.注重文采才情 13.沈德潜的诗歌创作主张是( ) A.师法汉魏 B.师法唐诗 C.师法宋诗 D.兼学唐宋 14.陈维崧的词风是( ) A.师法柳永,以赋为词 B.师法周邦彦,典雅精工 C.师法姜夔、张炎,清空婉约 D.师法苏轼、辛弃疾,豪放苍凉 15.下列文学主张中,与晚明公安派思想相近的是( ) A.性灵说 B.神韵说 C.格调说 D.肌理说 16.《荡寇志》的题材类型是( ) A.历史演义小说 B.公案小说 C.讽刺小说 D.英雄传奇小说

古代文学史元明清 名词解释

古代文学史 一.名词解释: 1.元杂剧:是在诸宫调和金院本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戏剧形式,形成于宋末,繁盛于元大德年间。包括曲词、宾白、科介。主要特点是:由“四折一楔子”构成;一折里用同一宫调;楔子,一般放在第一折前交代剧情,起“序幕”的作用;在表演上由正旦或正末一人主唱。角色有旦、末、净。元杂剧的前期创作呈现出繁荣的局面。代表作有《窦娥冤》、《汉宫秋》、《倩女离魂》、《梧桐雨》等。 2.散曲:在元代,散曲一般称为乐府或词,有小令和套数两种基本体制。小令又叫“叶儿”,是散曲体制的基本单位,有单片支曲或联章体。套数又称套曲,由同一宫调的若干曲牌连缀而成,各曲压同一部韵,结尾部分有“尾声”。散曲句式灵活,语言口语化、散文化,具有自然酣畅的审美取向。 3.永乐大典戏文三种:指在明代《永乐大典》中收录的三种宋元戏文。《张协状元》写书生张协中举后婚变负心的故事,《宦门子弟错立身》歌颂豪门出身的士子与江湖艺人之间的坚贞爱情,《小孙屠》写孙必贵为兄复仇的故事。这三种戏文基本保持了宋元南戏的旧貌,简素无华,具有极高的文献价值。当然,从三种戏文前后的发展中,也多少显示了杂剧对南戏的影响,比如曲辞的逐渐诗化雅化。 4.临川四梦:(玉茗堂四梦)是明代剧作家汤显祖剧作《牡丹亭》、《紫钗记》、《南柯记》、《邯郸记》的合称。因作家是江西临川人,且四部作品皆以梦境来展开故事情节,故此得名;或以作者书斋名合称“玉茗堂四梦”。《紫钗记》和《牡丹亭》是儿女风情戏,《南柯记》、《邯郸记》是政治问题戏。前者寄寓作者对人生的期望和肯定,后者表现了对整个生存环境无可救药的痛心疾首。其中《牡丹亭》成就最大,它是汤显祖的代表作,也是我国戏曲史上浪漫主义的杰作。 5.汤沈之争:指明代戏曲作家汤显祖与沈璟围绕“曲律”的争论。汤显祖注重“意”、“趣”、“神”、“色”,要求格律要服从文辞,服从内容;沈璟则注重严守音律,认为文辞、内容要服从格律。汤显祖是从文学对社会的功用角度出发.提出重立意、才情,而沈璟则致力于戏曲艺术内部规律的探讨。二者的争论同时把许多曲论家卷入讨论,这就是汤沈之争。 6.唐宋派:是出现于明代的一个散文流派,代表人物有王慎中、唐顺之、茅坤、归有光等,他们因主张唐宋文风,故被称为“唐宋派”。在创作主张上,注重文以明道,但他们创作中较为成功的作品倒不是那些注重发明“圣贤之道”的文字,而是富有文学意味的篇章。唐宋派文人中文学成就较高的首推归有光,他在提倡道的同时,还特别重视文学的抒情作用。 7.童心说:晚明思想家李贽在《童心说》篇提出的文学主张。“童心”就是真心,“天下之至文,未有不出于童心焉者也”,他人文“至文”应该是作者本然情感和欲望的真实展现。他反对把文学作为阐发孔孟之道的工具,批评复古主义。他把文学作为宣扬其反传统、个性精神的社会思想的有效工具。 8.八股文:八股文也称“时文”、“时艺”、“制艺”、“八比文”。股有对偶的意思,八股文有固定的写作格式,题目取自四书五经,文章论述内容根据《四书章句集注》展开,不能随意发挥。文章的每个段落,死守在固定的格式里面,连字数也有一定的限制。开始两句破题,进而承题,后转入起讲议论,再分起股、中股、后股、束股两排对偶文字,一共八股。八股文是明清考试制度所规定的一种特殊

(完整版)中国古代文学史2_期末复习重点

1建安风骨:是人们对建安大时期美学风格的概括。如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所说:观其时文,雅好慷慨,良由世积乱离,风衰俗怨,并志深而笔长,故梗概而多气也。指作品内在的“雅好慷慨”的品格,和语言表达上简练刚健的方式相结合,而形成的艺术风貌。代表人物“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 2建安七子: 指东汉末建安时期曹氏父子之外的七位著名诗人。他们是,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七子”之称,始于曹丕所著《典论·论文》,其中以王粲陈旧最高 3宫体诗: 盛行于南朝梁陈时期的诗体,宫体之称始于梁简文帝萧纲时,作为永明新体诗的“新变”,内容,内容上不独以“止乎衽席之间”“恩极闺房之内”为主。形式上也有“清辞巧制”“雕琢蔓藻”代表人物萧氏父子,庾信等 4初唐四杰:初唐时期诗坛上出现的以“文章齐名天下”的四位杰出诗人,他们是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又称“王杨卢骆”。他们在诗歌创作上,大大扩大了诗歌创作领域与题材,并把诗歌从宫廷引向市井,从京都引向边塞荒漠。在艺术上有博大之象。对唐诗发展有巨大推动作用。他们有着相同的审美追求,起着继往开来的作用。他们的诗文各有特点,王杨擅于五言律诗,卢骆长于七言歌行 5竹林七贤:识见于世说新语。任诞。魏晋之际的文学七个代表作家,常集于竹林之下,故名竹林七贤。以阮籍嵇康文学成就最高,七人分别为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及阮咸。 6大历十才子:十才子最初见于中唐诗人姚合的极玄集。其中包括十才子为李端、卢纶、吉中孚、韩翃、钱起、司空曙、苗发、崔洞(一作峒)、耿湋、夏侯审。其主要创作诗风相像,他们或寄情山水景物或写羁旅之情。 7元和体:是指元、白在元和年间写的次韵相酬的,穷极声韵的长篇排律,以及杯酒光景间感叹自身遭遇的小碎篇章,再加之艳体诗在内统称为元和体。形成诗到元和体是体裁变新的局面。 8象外之象:司空图在《与极浦书》中提出的文论诗主张。诗歌创作具有象外之象。其中第一象是诗歌中具体,鲜明所感可言的形象画面。第二象指形象画面中所蕴含的无穷韵味,是无象之象。 9玄言诗:东晋时期出现的一种诗风,代表人物有孙卓,许洵等。理过其辞,淡乎寡味,平典似道德论 10骈文:齐梁时期,骈文是文章的代表。骈偶平整,声韵谐美,用典繁复,辞藻华美,四六句型是其最基本的文体要素。骈文在两汉时期孕育而出。在齐梁时期确立体势,并进入鼎盛期。 11永明体:南朝齐永明年间,沈约等人发现诗歌韵律,以晋宋以来诗歌中对偶形式相结合出现的新诗体,注重对偶,讲求音律,守护四声八病之说,对篇短小,是我国诗歌由古体向近体的过渡诗体,反映了诗歌创作由较为自由发展到讲求格律的必然趋势,代表人物有沈约,谢朓,王融

中国古代文学史期末考试试卷

中国古代文学史期末考试试卷 一、填空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题2分,共20分) 1、《西昆酬唱集》的编者是。 2、黄庭坚在《小山集序》中评价的为人有“四痴”。 3、周邦彦在徽宗朝曾提举。 4、江西诗派“一祖三宗”中的“一祖”是。 5、《漱玉词》的作者是。 6、宋代词人因善写“影”而得“张三影”的美名。 7、《》是现存唯一完整的诸宫调作品。 8、马致远在元代梨园声名很大,有“”之称。 9、《赵氏孤儿》的作者是。 10、《录鬼簿》的作者是。 二、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题8分,共32分) 11、晚唐体 12、“苏门六君子” 13、元曲 14、四大南戏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4分,共28分) 15、简述“山谷体”的内涵。 16、为什么说《梧桐雨》是一部诗剧? 四、论述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20分) 17、论述苏轼词在宋词发展变革中的重要地位和贡献。 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 1、杨亿 2、晏几道 3、大晟府 4、杜甫 5、李清照 6、张先 7、《西厢记诸宫调》 8、“曲状元” 9、纪君祥 10、锺嗣成 二、名词解释题 11、“晚唐体”诗人是指宋初模仿唐代贾岛、姚合诗风的一群诗人.“晚唐体”诗人中最恪守贾、姚门径的是“九僧”。“晚唐体”的另一个诗人群体

是潘阆、魏野、林逋等隐逸之士。此外还包括寇准。 12、黄庭坚、张耒、晁错之、秦观四人,合称“苏门四学士”。再加上陈师道和李廌,又合称“苏门六君子”。这这些作家曾得到苏轼的垂青和指导,接受过苏轼的文学影响,他们在创作上各具面目。 13、元曲包括剧曲和散曲。剧曲指的是元杂剧的曲辞,它是戏剧这一舞台表演样式中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散曲是继诗、词之后兴起的新诗体,产生于民间的俗谣俚曲,体制主要有小令、套数、带过曲等,代表了元代诗歌创作的最高成就。 14、“四大南戏”是元末明初南戏的代表作,又称“四大传奇”,分别是《荆钗记》、《白兔记》、《拜月亭》、《杀狗记》。这些剧本既贴近民间,又显示出文人对南戏写作的渗透,提高了南戏在曲坛的地位,尤其在情节安排、人物塑造、语言运用等方面取得了诸多成绩,对后来的南戏、传奇创作影响深远。 三、简答题 15、黄庭坚的“山谷体”诗歌是元祐时期宋诗发展到高峰期的产物,创造了生新廉悍的艺术风貌。(1)黄诗不论长短,往往都包含多层次的意思,章法回旋曲折,绝不平铺直叙。(2)黄诗运用修辞手段,善于出奇制胜。(3)黄庭坚还重视炼字造句,务去陈言,力撰硬语。(4)黄庭坚的诗还有声律奇峭的特点。 16、第一,诗一般的内容和情感。从全剧的核心部分——曲词来看,它的重心实际是以作者自身的体验为依据,来摹写唐明皇的内心世界,剧中蕴含了作者极为丰富的感情,所以具有了诗剧的性质。第二,诗一般的语言。《梧桐雨》通过大量化用古典诗词的意境、意象,把语言写得非常华美。第三,梧桐意象的反复渲染。在《梧桐雨》里,白朴把梧桐与杨、李的悲欢离合联系起来。白朴让梧桐作为世事变幻的见证,搅动了沉淀在人们意识中的凄怨感受,从而使剧本获得了诗剧的艺术效果。 四、论述题 17、苏轼继柳永之后,对词体进行了全面的改革,最终突破了词为“艳科”的传统格局,提高了词的文学地位,使词从音乐的附属品转变为一种独立的抒情诗体,从根本上改变了词的发展方向。首先,苏轼树立了诗词一体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

古代文学史一测验1 1.单选题 1.1 以下作品包含在《九歌》中的有 a《哀郢》 b《河伯》 c《抽思》 d《怀沙》 1.2《大雅》中的五篇史诗是反映哪代人的历史的 a夏人 b商人 c周人 d秦人 1.3 《左传》写人主要表现在 a性格化人物明显多于类型化人物 b是史传文学人物塑造成熟的标志 c把人物置入矛盾冲突的环境中塑造 d注意刻画人物的心理 1.4荀子是先秦最后一位 a阴阳家大师 b兵家大师 c法家大师9 d儒家大师 1.5李益写得最多最好的诗为 a边塞诗 b山水诗 c田园诗 d唱和诗 1.6下列作品中,属于王符《潜夫论》的是 a《谏营昌陵疏》 b《艺增篇》 c《抑谶重赏疏》 d《实贡篇》 1.7东汉《北征赋》的作者是 a赵壹 b班固 c张衡 d班彪 1.8杜牧诗歌中最受推崇的诗体是 a五言古诗 b七言律诗 c五言绝句 d七言绝句 1.9下列作品中属于女诗人蔡琰创作的是 a《娇女诗》 b《艳歌行》 c《悲愤诗》 d《美女篇》 1.10 汉书》不同于《史记》的体例特点是 a取消“列传” b保留“书” c不设“世家” d保留“表” 1.11《诗经》中的赋、比、兴与风、雅、颂原本合称a六艺 b六能 c六体 d六诗 1.12《小雅·十月之交》属于 a婚恋诗 b史诗 c农事诗 d政治讽喻诗 1.13《诗经》收录的诗歌的时限 a夏商周 b春秋至战国 c西周晚期至战国初期 d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 1.14汉代传授《诗经》的曾有四家,而后来独行于世的只有 a鲁诗 b齐诗 c韩诗 d毛诗 1.15对于韩非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战国末燕国公子 b韩非死于韩国狱中 c著有《五蠹》、《孤愤》 d与荀卿俱事李斯为师 1.16以下表述符合《国语》一书是 a《国语》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编年体史书 b《国语》以记事为主 c《国语》完整系统地叙述历史事件 d《国语》作者相传是左丘明 1.17谢灵运诗歌追求的是 a清水芙蓉之美 b典丽华赡之美 c热烈明畅之美 d刚健雄放之美 1.18以下对《诗经》抒情性描述正确的一项是 a《诗经》的作品基本是抒情诗和叙事诗,而以叙事诗占多数。 b《诗经》抒发情感的方式是较为含蓄的。 c象征化的抒情和情感化的叙事,形成了《诗经》抒情与写实的统一。 d叙事性的诗作中也饱含着作者的真挚感情。 1.19 《郑风·将仲子》属于《诗经》婚恋诗中的哪类诗 a抒发恋爱和相思的甜蜜 b表现恋爱的曲折和苦恼 c描写夫妻间真挚情爱 d弃妇诗 1.20韦应物后期诗歌的风格是 a沉郁顿挫 b闲淡简远 c刚健明朗 d雄奇奔放 1.21《庄子》中所谓“卮言”指的是 a名人的话 b奇幻谲诡的故事

中国古代文学史元明清超全名词解释考试必考

杂剧:中国戏曲艺术发展到成熟阶段的最早的戏曲种类。以其发展衍变地域和时期的不同,又可分为宋杂剧、金院本和元杂剧。元杂剧一般采取一本四折形式,有宾白、唱词、科介三部分组成。角色分旦、末、净、杂四类。 南戏:中国北宋末至元末明初,即12~14世纪200年间在中国南方最早兴起的戏曲剧种,我国戏剧的最早成熟形式之一。南戏有多种异名,南方称之为戏文,又有温州杂剧﹑永嘉杂剧﹑鹘伶声嗽﹑南曲戏文等名称,明清间亦称为传奇。南戏在体制上较元杂剧自由。 四大南戏:元末明初出现的着名南戏《荆钗记》、《刘知远白兔记》、《拜月亭记》和《杀狗记》,被称为“四大传奇”,简称荆、刘、拜、杀。 四大声腔:中国戏曲四大声腔的概念随历史发展有所变化,如明初时指昆山腔、弋阳腔、海盐腔、余姚腔。地方戏兴起后的中国戏曲四大声腔系统。 花雅之争:花雅之争是清代中叶以来戏曲花部和雅部之间的竞争。一般认为,雅部就是昆腔。花部为京腔、秦腔、弋阳腔、梆子腔、罗罗腔、二黄调,统谓之乱弹。所谓雅,就是正的意思,即奉昆曲为雅乐正声;所谓花,就是杂的意思,言其声腔花杂不纯,多为野调俗曲。故花部诸腔戏,又有“乱弹”的称谓,曾长期受到上层社会、士大夫的歧视而登不了“大雅之堂”。雅部与花部的划分,对戏曲声腔有明显的褒贬评价,是古代封建正统的“雅”、“俗”观念对戏曲认识上的具体表现,所以戏曲史中把此时期“花部”诸腔和昆曲争夺剧坛地位的历史称为“花雅之争”。 楔子:元杂剧四折以外所增加的独立段落。篇幅短小。一般放在剧首,有时也用在两折之间,衔接剧情,类似现代戏曲中的过场戏。 散曲:剧曲相对而言,与科白情节无关,可以独立存在的文体。其特性有三点:一是他在语言方面,即需要注意一定格律,又吸收了口语自由灵活的特点,因此往往会呈现口语化以及曲体某一部分音节散漫化的状态。二是在艺术表现方面,他比近体诗和词更多的采用“赋”的方式,加以铺陈叙述。三是散曲的押韵比较灵活,可以平仄通压,句中还可以衬字。 小令、套曲:小令又称"叶儿",一般是独立的单只曲子。套曲也称"套数"、"散套",由同宫调的三支以上只曲组成,也可"借宫",一般套末应有尾声,全套必须一韵到底。散套有北套、南套、南北合套三种形式。 曲词:曲词也就是曲辞。古代戏曲语言;曲词是元曲的文字部分或者说是戏剧人物的语言,戏剧中的人物语言往往具有鲜明的个性色彩。首先,曲词具有充分地展现人物思想性格的特征。其次,曲词具有强烈的抒情性。 宾白:宾白为古代戏曲剧本中的说白。中国戏曲艺术以唱为主,所以把说白叫做宾白。明徐渭《南词叙录》:“唱为主,白为宾,故曰宾白。”一说“两人对说曰宾,一人自说曰白。” 科介:也称“科范”,古代戏曲创作与表演中,用于表达人物动作、表情以及舞台效果的提示。科多用于杂剧,介多用于南戏。 末本戏、旦本戏:元杂剧一般分别由男主角或女主角一人主唱,由男主角演唱的杂剧称为末本戏,由女主角演唱的杂剧为旦本戏。 诸宫调:诸宫调是宋金元时流行的说唱体文学形式之一,它取同一宫调的若干曲牌联成短套,首尾一韵,再用不同宫调的许多短套联成长篇,以说唱长篇故事,因此称为“诸宫调”或“诸般宫调”。又因为它用琵琶等乐器伴奏,故又称“弹词”或“弦索”。 曲状元:指的是元代曲作家马致远。马致远从事杂剧创作的时间很长,名气也很大,因而有“曲状元”之誉。其代表剧作有《汉宫秋》、《青衫泪》、《陈抟高卧》等以及小令《天净沙·秋思》。 元曲四大家:关汉卿、马致远、白朴、郑光祖四位元曲作家在元曲创作中地位最为突出,故称。 元曲四大悲剧:元杂剧的四大悲剧是指:关汉卿的《窦娥冤》、马致远的《汉宫秋》、白朴的《梧桐雨》以及纪君祥的《赵氏孤儿》。 关汉卿:是元杂剧最优秀的代表作家。他亲自参加戏剧演出实践,并以毕生精力从事杂剧创作,写出大量符合戏剧艺术特征的典范作品;不仅在一剧四折、一人主唱等方面进行了可贵的探索,而且在戏剧的布置结构、情节安排和语言运用方面意匠经营,在草创阶段为杂剧体制的完备作出了极大的贡献。代表作品有《窦娥冤》《救风尘》《单刀会》等现存18部。

中国古代文学史期末考试试题

中国古代文学史期末考试试题 中国古代文学史期末考试试题 一、填空。 1、上官仪,因其地位显赫,故当时多有效其体者,称为“上官体”。(古代文学史2P22—23) 2、盛唐时期的诗人,按照他们的思想倾向、题材内容、和艺术风格的不同,大致可以分为_山水田园诗人和边塞诗人___。(古代文学史2P39) 3、《诗经》__的高度艺术成就就是五言诗到成熟阶段的标志。 4、秦代文学的唯一作家是__李斯。 5、“骚”指_《离骚》_,代表楚辞。 6、《论语》所记孔子的思想核心是_仁_。 7、的基本内容是战国时代谋臣策士纵横捭阖的斗争及其有关的谋议或辞说。P64 8、《七发》是标志着新体赋—汉赋正式形成的第一篇作品,在赋的发展史上有重要地位。P140 9、《古诗十九首》的高度艺术成就就是五言诗已经达到成熟阶段的标志。P216 10、南歌的抒情长诗_西洲曲______和北歌的叙事长诗____木兰诗_______被称为南北朝乐府双壁。 11、建安七子是指:,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

12、诗经的艺术特色,从赋,比,兴,等三个方面进行了归纳和论述。 13、__《孔雀东南飞》_____是汉乐府叙事诗发张的高峰,也是 我国 文学史上现实主义诗歌发展中的重要标志,其原名《焦仲卿妻》,作者为徐陵。 14、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15、庄子是先秦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他认识到:“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这是朴素的辩 证观点。 16、汉乐府民歌最大、最基本的艺术特色是它的﹍叙事性﹍﹍。 17、_曹植___是建安时期最负盛名的作家,《诗品》称为“建安之杰”。 18、刘义庆的《__世说新语___》是记叙轶闻隽语的笔记小说的 先驱,也是后来小品文的典范,它对后世文学有深远的影响。 19、有人推尊王维为“诗佛”,他写过一些著名的赠别朋友的抒情诗句,其中_《渭城曲》_被谱成《阳光三叠》的送行乐曲,成为 众所周知的名作。 20、《文心雕龙》是刘勰的作品。 二、名词解释。 1、建安风骨:是对建安文学风格的形象概括。建安是汉献帝的 年号。东汉末年,建安诗人直接继承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精神, 真实广泛地反映社会现实和人民苦难,展示广阔的时代生活画面;抒 发作家建功立业的理想壮志和积极进取精神;也流露出人生短促、壮 志难酬的悲凉幽怨情绪。作品意境宏大,笔调明朗,形成雄健深沉、慷慨悲凉的风格。当时有不少作品反映了乱离的社会现实,表达了 统一天下的

中国古代文学史(元明清部分)复习提要(2016年版)

《中国古代文学史》复习提要 2016.7.5 一、名词解释题 1.戏曲:①原指戏中之曲,为一种韵文样式,又称“剧曲”,后人用此专指中国传统戏剧剧本,是一种综合运用曲词、念白和科介等表现手法展开故事情节和塑造人物形象的文学体裁。 ②元明清三代是古代戏曲的全盛期,其时的戏曲主要有三大类:南戏、杂剧和传奇。③二十世纪初,王国维首先运用“戏曲”一词来指为演剧而写的剧本,认为应具有两个特征:其一是敷衍一个故事;其二是代言体。也注意到其综合性的特点,即?以歌舞演故事也?,点明了戏曲的基本特征:综合运用歌舞等手法展开故事情节。 2.元杂剧:①又称北杂剧,是在诸宫调和金院本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成熟戏剧形式。②主要特点:由?四折一楔子?构成;一折里用同一宫调的一套曲子;楔子的篇幅叫段,一般放在第一折前交代剧情,起?序幕?的作用;在表演上由一人主唱,如以正旦为主的戏里,只由正旦一人独唱到底,其他角色都不唱,只用宾白。③金、元之交,北杂剧的创作就已达到相当高的艺术水平,其前期创作呈现出繁荣的局面,成为中国戏剧文学史上最为光彩夺目的黄金时代。④代表作家作品有:白朴的《墙头马上》、马致远的《汉宫秋》。 3.南戏:①又称?永嘉杂剧?、?南词?、?南曲戏文?。产生于南宋初年的浙江永嘉一带,在东南地区广泛流行。它的故事题材和演唱艺术受到北杂剧的影响,逐渐成为一种较为成熟的戏剧样式,也成为明清传奇的开山之祖。②艺术特点:是我国最早成熟的戏曲形式,它用南方方音演唱,音乐采取不太严格和规范的曲牌联套体,主要角色是生、旦,另有净、丑等,各种角色都可歌唱,形式比较自由。③《张协状元》是今存南戏最早的一种,其他的代表作品还有:号称?荆刘拜杀?四大传奇的《荆钗记》、《白兔记》、《拜月亭》、《杀狗记》以及高明的《琵琶记》。 4.散曲:①元人称其为“乐府”或“今乐府”,是继诗、词之后兴起的一种新诗体。其名最早见于明初朱有燉《诚斋乐府》。②散曲的分为小令、套数两种形式。③散曲的特点主要有:内容多样;句式灵活多变;多衬字;语言风格口语化、散文化自然酣畅。④作为一种起源民间新声的音乐文学,散曲具有生动活泼、通俗易懂的特点,?文而不文,俗而不俗?,成为当时极为流行的雅俗共赏的新诗体。⑤代表作家作品有:马致远的【越调·天净沙】《秋思》、关汉卿的【南吕·一枝花】《不伏老》。 5.台阁体:①指明初永乐至成化年间馆阁文臣所倡扬的一种诗文创作风格,代表文人是杨士奇、杨荣、杨溥,皆为台阁重臣。②风格上以平正典丽为本,重视诗文的形式与技巧,讲究诗的声律辞采之美,笔法精细而秀逸浑成,其泛滥是明代文坛发展之逆流;题材上以应制、题赠、酬应为主,“颂圣德,歌太平”,内容空洞贫乏,缺乏慷慨激情和雄杰之气。③影响:萎弱冗沓的文风垄断了当时的文坛,但至成化以后渐为时代所不容,革除其流弊的呼声愈来愈高。在复古论的冲击之下,台阁体逐渐失去了往昔的地位。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