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炭疽杆菌的危害

炭疽杆菌的危害

炭疽杆菌的危害
炭疽杆菌的危害

炭疽热是一种古老的人兽共患传染病。由于其危害严重,古人把炭疽热看作是一种不可抗拒的天灾。

炭疽热也称炭疽病,分为植物炭疽病、家畜炭疽病和人类炭疽病三种。植物炭疽病主要由黑盘孢目真菌所引起。茎、叶、果实、种子和幼苗都易感染。家畜炭疽病是由炭疽杆菌引起的一种传染病,牛、马、羊等食草牲畜最易得此病。主要症状为高热、粘膜紫黑、呼吸困难、脾脏肿大等,常不及医治而死。

人类炭疽病是由于接触病畜的皮毛、吸入带病菌(芽孢型)尘埃,或进食未煮熟的病畜肉类而感染。该病潜伏期约7天,但彻底发病多达60天,早期症状包括咳嗽,但很快会发展为严重的呼吸障碍和痉挛。其治疗手段是使用抗生素,现在还有防止炭疽热蔓延的疫苗。由于炭疽病起初的症状类似流感,非常容易被人忽略。专家认为,医生必须在感染者出现症状前对他们使用抗生素,才能有效治疗,否则一旦发病,病人在几天内就会死亡。

20世纪,美国只发现18个吸入性炭疽病病例。在已感染的病例中,95%属于接触动物或动物组织导致的皮肤性炭疽病。但是,作为一种致病的细菌病毒,炭疽病毒容易部署而且杀伤力强,一些国家使用炭疽病毒制造生化武器。

生化武器

旧称细菌武器。生物武器是生物战剂及其施放装置的总称,它的杀伤破坏作用靠的是生物战剂。生物武器的施放装置包括炮弹、航空炸弹、火箭弹、导弹弹头和航空布撒器、喷雾器等。以生物战剂杀死有生力量和毁坏植物的武器统称为生物武器.

生物战剂是军事行动中用以杀死人、牲畜和破坏农作物的致命微生物、毒素和其他生物活性物质的统称。旧称细菌战剂。生物战剂是构成生物武器杀伤威力的决定因素。致病微生物一旦进入机体(人、牲畜等)便能大量繁殖,导致破坏机体功能、发病甚至死亡。它还能大面积毁坏植物和农作物等。

1. 根据生物战剂对人的危害程度,可分为致死性战剂和失能性战剂:

(1)致死性战剂。

致死性战剂的病死率在10%以上,甚至达到50~90%。炭疽杆菌、霍乱狐菌、野兔热杆菌、伤寒杆菌、天花病毒、黄热病毒、东方马脑炎病毒、西方马脑炎病毒、班疹伤寒立克次体、肉毒杆菌毒素等。

(2)失能性战剂。病死率在10%以下,如布鲁氏杆菌、Q热立克次体、委内瑞拉马脑炎病毒等。

2. 根据生物战剂的形态和病理可分为:

(1)细菌类生物战剂。主要有炭疽杆菌、鼠疫杆菌、霍乱狐菌、野兔热杆菌、布氏杆菌等。

(2)病毒类生物战剂。主要有黄热病毒、委内瑞拉马脑炎病毒、天花病毒等。(3)立克次体类生物战剂。主要有流行性班疹伤寒立克次体、Q热立克次体等。(4)衣原体类生物战剂。主要有鸟疫衣原体。

(5)毒素类生物战剂。主要有肉毒杆菌毒素、葡萄球菌肠毒素等。

(6)真菌类生物战剂。主要有粗球孢子菌、荚膜组织胞浆菌等。

1. 根据生物战剂对人的危害程度,可分为致死性战剂和失能性战剂:

(1)致死性战剂。

致死性战剂的病死率在10%以上,甚至达到50~90%。炭疽杆菌、霍乱狐菌、野兔热杆菌、伤寒杆菌、天花病毒、黄热病毒、东方马脑炎病毒、西方马脑炎病毒、班疹伤寒立克次体、肉毒杆菌毒素等。

(2)失能性战剂。病死率在10%以下,如布鲁氏杆菌、Q热立克次体、委内瑞拉马脑炎病毒等。

2. 根据生物战剂的形态和病理可分为:

(1)细菌类生物战剂。主要有炭疽杆菌、鼠疫杆菌、霍乱狐菌、野兔热杆菌、布氏杆菌等。

(2)病毒类生物战剂。主要有黄热病毒、委内瑞拉马脑炎病毒、天花病毒等。(3)立克次体类生物战剂。主要有流行性班疹伤寒立克次体、Q热立克次体等。(4)衣原体类生物战剂。主要有鸟疫衣原体。

(5)毒素类生物战剂。主要有肉毒杆菌毒素、葡萄球菌肠毒素等。

(6)真菌类生物战剂。主要有粗球孢子菌、荚膜组织胞浆菌等。

炭疽杆菌的快速鉴定

炭疽杆菌的快速鉴定 王艺钧 10生物技术3班 201030700326 摘要 炭疽杆菌(Bacillus anthraci)属于需氧芽胞杆菌属,能引起羊、牛、马等动物及人类的炭疽病。炭疽杆菌曾被帝国主义作为致死战剂之一。平时,牧民、农民、皮毛和屠宰工作者易受感染。皮肤炭疽在我国各地还有散在发生,不应放松警惕。我们利用炭疽杆菌的特性,通过微生物学检查,观察炭疽杆菌在含血平板上幼稚菌落待征、溶血和粘性,再进行高价效噬菌体快速裂解试验、青霉素纸片串珠试验和活性炭NaHC03平板CO2培养物的荚膜肿胀试验,可在短时间内完成对炭疽杆菌的定性鉴定,而不需要对其深入分子水平的检测。 1.立项依据与研究内容 1.1项目的立项依据 炭疽热是一种古老的人兽共患传染病。炭疽是由炭疽杆菌引起的人兽共患急性、热性、败血性传染病。其病理变化的特点是脾脏显著肿大,皮下及浆膜下结缔组织出血浸润,血液凝固不良,呈煤焦油样。人感染后多表现为皮肤炭疽、肺炭疽及肠炭疽,偶有伴发败血症。 人类炭疽病是由于接触病畜的皮毛、吸入带病菌(芽孢型)尘埃,或进食未煮熟的病畜肉类而感染。该病潜伏期约7天,但彻底发病多达60天,早期症状包括咳嗽,但很快会发展为严重的呼吸障碍和痉挛。由于炭疽病起初的症状类似流感,非常容易被人忽略。一旦发病,病人在几天内就会死亡。因此,快速检测出炭疽杆菌和有炭疽杆菌引起的症状的辨别对临床和治疗有着重大的意义。 如今,炭疽杆菌的鉴别技术已近很成熟,如:免疫学检验技术、核酸检验技术、适配子、肽核酸、生物传感器、生物芯片、化学分析技术、核酸测序与指纹图分析技术等等[2]。1.2项目的研究内容 1.2.1炭疽杆菌的特点 革兰氏阳性细菌;长而直的大杆菌,菌体两端平直;大小为1.0~1. 5um×3~5um,致病菌中最大的;无鞭毛,不能运动。在病人、病畜体内多散在或呈2~3个短链排列,有荚膜(红色)。炭疽杆菌为兼性需氧菌,在12~44℃都能生长,最适生长温度为37℃。最适pH为7.3~7.6。 在活炭疽病畜体或死亡后未经解剖的尸体内,不形成芽胞。一旦体内炭疽杆菌暴露于空气中,接触了游离氧,在一定温度下(12--42℃)就会形成芽胞。芽胞呈卵圆形或圆形,位于

不同杀菌剂对炭疽叶枯病的防治效果

文章转自“全国苹果病虫害防控协作网” 不同杀菌剂对炭疽叶枯病的防治效果 王冰王彩霞张振芳李保华 病虫害防控研究室,青岛农业大学农学与植物保护学院 为了筛选出防治苹果炭疽叶枯病的有效杀菌剂,明确其最适施药时期,采用先接种后施药和先施药后接种的方法,测试了6种药剂的内吸治疗效果和8种药剂的保护效果。 接种苹果叶枯炭疽病菌的嘎拉叶片,于接种后的48小时开始显症,初期症状为直径1-4mm,近圆形的黑色病斑,病斑边模糊。随后病斑逐渐扩大、枯死,形成黑色枯死斑。接种5天后不再形成新的病斑。接种后第7天调查,所有接种叶片上的平均病斑为56.69个,单个叶片上病斑数的最大值为150个。10个最大病斑的纵横径的平均值为1.02cm,病斑最大直径为2.2 cm。 病菌接种后第24小时和第72小时施药试验结果表明,在所测试的6种内吸治疗剂中,凯润和咪鲜胺两种药剂处理叶片上的病斑数与对照有显著差异(P<0.05),表明两种药剂能有效抑制侵染病菌形成病斑,其抑制效果分别为67.87%和44.51%。其中,咪鲜胺在病菌接种24小时后施药,防治效果为61.65%,在接种后72小时施药,防治效果降为31.19%。氟硅唑、甲基硫菌灵、戊唑醇和烯酰吗啉四种药剂处理叶片上的病斑数与对照都无显著差异,表明四种药剂对侵入叶片内的病原菌都无内吸治疗效果。 吡唑嘧菌酯和咪鲜胺在病菌的侵染早期才有一定的防治效果,防治效果很不理想。炭疽叶枯病的潜育期很短,在适宜条件下接种48小时后就能发病,绝大数病斑在第4天显症,接种后第5天病斑数量不再增加。病原菌侵染后,既没有用药的时间,也没有理想的防治药剂。因此,炭疽叶枯病不适合采用在病原菌侵染后内吸治疗的防治措施。 所测试的8种杀菌剂,在施药当天保护叶片不受叶枯炭疽病菌侵染的效果都能达到97%以上;施药后第3天,除甲基硫菌灵和咪鲜胺外,其他6种药剂的保护效果都保持在80%以上;施药后第6天,8种药剂的保护效果都维持在57%~77%之间;施药后第11天,除波尔多液、凯特和拿敌稳三种药剂的保护效果还保持在50%以上外,其他五种药剂的保护效果都降至45%以下。其中代森锰锌和可杀得处理叶片上的病斑数已与对照无显著差异,表明两种药剂已完全失效。施药后第18天,只有喷施波尔多液处理叶片上的病斑数与对照叶片上存在显著差异(P<0.05),喷施其他药剂叶片上的病斑数与对照叶片无显著差异,说明在施药后的第18天,只有波尔多液还有一定的保护效果,其他七种药剂都已

大肠杆菌

大肠杆菌 目录 生物学分类 学名 常见种类介绍 大肠杆菌导致的疾病 大肠杆菌的传播途径 大肠杆菌在生物技术中的应用 [编辑本段]生物学分类 细菌域(Bacteria)、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γ-变形菌纲(Gammaproteobacteria)、肠杆菌目(Enterobacteriales)、肠杆菌科(Enterobacteriaceae)、埃希氏菌属(Escherichia)、大肠杆菌种(E. coli) [编辑本段]学名 Escherichia coli (T. Escherich 1885) [编辑本段]常见种类介绍 大肠埃希氏菌(E. coli)通常称为大肠杆菌,是Escherich在1885年发现的,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一直被当作正常肠道菌群的组成部分,认为是非致病菌。直到20世纪中叶,才认识到一些特殊血清型的大肠杆菌对人和动物有病原性,尤其对婴儿和幼畜(禽),常引起严重腹泻和败血症,它是一种普通的原核生物,是人类和大多数温血动物肠道中的正常茵群。但也有某些血清型的大肠杆菌可引起不同症状的腹泻,根据不同的生物学特性将致病性大肠杆菌分为5类:致病性大肠杆菌(EPEC)、肠产毒性大肠杆菌(ETEC)、肠侵袭性大肠杆菌(EIEC)、肠出血性大肠杆菌(EHEC)、肠黏附

性大肠杆菌(EAEC)。 大肠杆菌0 157:H7血清型属肠出血性大肠杆菌,自1982年在美国首先发现以来,包括我国等许多国家都有报道,且日见增加。日本近年来因食物污染该菌导致的数起大暴发,格外引人注目。在美国和加拿大通常分离的肠道致病菌中,目前它已排在第二或第三位。大肠杆菌O 157:H7引起肠出血性腹泻,约2%~7%的病人会发展成溶血性尿毒综合征,儿童与老人最容易出现后一种情况。致病性大肠杆菌通过污染饮水、食品、娱乐水体引起疾病暴发流行,病情严重者,可危急生命。 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E.coli)革兰氏阴性短杆菌,大小0.5×1~3微米。周身鞭毛,能运动,无芽孢。能发酵多种糖类产酸、产气,是人和动物肠道中的正常栖居菌,婴儿出生后即随哺乳进入肠道,与人终身相伴,其代谢活动能抑制肠道内分解蛋白质的微生物生长,减少蛋白质分解产物对人体的危害,还能合成维生素B和K,以及有杀菌作用的大肠杆菌素。正常栖居条件下不致病。但若进入胆囊、膀胱等处可引起炎症。在肠道中大量繁殖,几占粪便干重的1/3。兼性厌氧菌。在环境卫生不良的情况下,常随粪便散布在周围环境中。若在水和食品中检出此菌,可认为是被粪便污染的指标,从而可能有肠道病原菌的存在。因此,大肠菌群数(或大肠菌值)常作为饮水和食物(或药物)的卫生学标准。大肠杆菌的抗原成分复杂,可分为菌体抗原(O)、鞭毛抗原(H)和表面抗原(K),后者有抗机体吞噬和抗补体的能力。根据菌体抗原的不同,可将大肠杆菌分为150多型,其中有16个血清型为致病性大肠杆菌,常引起流行性婴儿腹泄和成人肋膜炎。大肠杆菌是研究微生物遗传的重要材料,如局限性转导就是1954年在大肠杆菌K12菌株中发现的。莱德伯格(Lederberg)采用两株大肠杆菌的营养缺陷型进行实验,奠定了研究细菌接合方法学上的基础,以及基因工程的研究。 大肠杆菌是人和许多动物肠道中最主要且数量最多的一种细菌,主要寄生在大肠内。它侵入人体一些部位时,可引起感染,如腹膜炎、胆囊炎、膀胱炎及腹泻等。人在感染大肠杆菌后的症状为胃痛、呕吐、腹泻和发热。感染可能是致命性的,尤其是对孩子及老人。 大肠细菌(E. coli)为埃希氏菌属(Escherichia)代表菌。一般多不致病,为人和动物肠道中的常居菌,在一定条件下可引起肠道外感染。某些血清型菌株的致病性强,引起腹泻,统称致病性大肠杆菌。 该菌对热的抵抗力较其他肠道杆菌强,55℃经60分钟或60℃加热15分钟仍有部分细菌存活。在自然界的水中可存活数周至数月,在温度较低的粪便中存活更久。胆盐、煌绿等对大肠杆菌有抑制作用。对磺胺类、链霉素、氯霉素等敏感,但易耐药,是由带有R因子的质粒转移而获得的。 致病物质: 大肠杆菌具有很多毒力因子,包括内毒素,荚膜,〣型分泌系统,黏附素和外毒素等。(〣型分泌系统是指能向真核靶细胞内输送毒性基因产物的细菌效应系统。约由20余种蛋白质组成。) 黏附素能使细菌紧密黏着在泌尿道和肠道的细胞上,避免因排尿时尿液的冲刷

防治炭疽叶枯病 哪种农药效果好

防治炭疽叶枯病哪种农药效果好 为了探讨不同杀菌剂对早熟苹果炭疽叶枯病的防治效果,青岛农业大学农学与植物保护学院、山东省植物病虫害综合防控重点实验室专家王冰、王彩霞、史祥鹏、张振芳、李保华等,进行了严格的试验,采用室外先接种后施药和先施药后接种的方法,测试了6种内吸药剂的治疗效果和8种保护药剂的保护效果,初步得出了防治炭疽叶枯病的有效药剂。内吸性药剂的测试效果供试验的6种内吸治疗药剂为:吡唑醚菌酯、咪鲜胺、烯酰吗啉、戊唑醇、氟硅唑、甲基硫菌灵。防止病斑形成:病菌接种后第24小时和第72小时喷药,接种后7天观测病斑形成情况,观测结果为:吡唑醚菌酯和咪鲜胺两种药剂能有效抑制侵染病菌形成病斑。两次喷药抑制效果分别为67%和46%。烯酰吗啉、戊唑醇、氟硅唑、甲基硫菌灵对侵入叶片内病原菌没有内吸治疗效果。防止病斑扩展:对已经形成的病斑,使用以上药剂做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咪鲜胺能有效抑制病菌在叶组织内生长扩展,但两次喷药抑制效果仅为67%和46%;烯酰吗啉和吡唑醚菌酯在病菌侵染24小时内对病斑扩展有抑制效果,但72小时后失去抑制病斑扩展的作用,药效期短。氟硅唑、甲基硫菌灵和戊唑醇对病斑没有抑制扩展作用。保护性药剂的测试效果供试验的8种保护性杀菌剂为:

倍量式波尔多液、烯酰·吡唑酯、肟菌·戊唑醇、吡唑醚菌酯·代森联、甲基硫菌灵、代森锰锌、咪鲜胺、氢氧化铜。保护叶片不受炭疽叶枯病侵染的药效期:8种药剂在喷药当天保护叶片不受侵染效果均达到97%以上。施药第三天,除甲基硫菌灵和咪鲜胺外,其他6种药剂效果仍能达80%以上。施药第六天,8种药剂都还有50%以上的保护效果。施药第11天,只有波尔多液、烯酰·吡唑酯、肟菌·戊唑醇保护效果在50%以上。施药第18天,仅剩波尔多液还有一定的保护效果。药剂试验的结论发生炭疽叶枯病后,按理首先应该考虑喷施内吸性药剂来控制病菌蔓延。但炭疽叶枯病潜育期很短,在适宜条件下2天就能发病,绝大多数病斑在第四天显示症状。因此病原菌侵染后,既没有用药的时间,也没有理想的防治药剂。看来,炭疽叶枯病不适合采用在病原菌侵染后内吸治疗的防治措施。只能采取雨前喷药保护或定期喷药保护的措施。雨前喷药需要准确的天气预报,在实际生产中难以实施,因此定期喷药保护就成为唯一的选择。苹果炭疽叶枯病主要在小的枝条上越冬,5月中下旬遇雨后开始初侵染,直到9月份仍有大量病菌侵染。 在所供试验药剂中,波尔多液持效期最长,其次是烯酰·吡唑酯、肟菌·戊唑醇。在实际的病害防治中,从苹果落花后的第20天开始用药保护,直到9月中旬气温明显下降后结束。防治药剂以波尔多液为主,采用波尔多液与吡唑醚菌酯

全面认识炭疽(一)

为什么炭疽杆菌会成为目前关注的焦点?主要在于它被用来作为生物武器。自佛罗里达10月3日发现25年来美国第一例吸入性炭疽之后,美国及其海外机构一直处于遭受炭疽菌袭击的恐慌之中。到目前为止,美国已经有3人死于炭疽杆菌,13人被确认感染炭疽杆菌,近百人因接触过白色粉末而惶惶不安。进一步引发了美国民众对化学生物战的忧虑。民意调查说明,有80%美国人担心可能遭受化学生物武器的袭击,46%的人认为美国还没有做好防御化学生物武器袭击的准备。目前,美国市场上的防毒面具、防毒服装、炭疽疫苗及各种类型的抗生素药物开始脱销。与此同时,一些关于化生战争以及如何应付化生武器袭击的书籍也开始在美国市场上供不应求。美国国防部于10月26日在五角大楼的3个主要进出口设置了6台化学生物武器探测器,以防恐怖分子利用化学生物武器对五角大楼发动袭击。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FDA)已将环丙沙星(Ciprofloxacin)作为治疗炭疽的推荐药品之一。美国国防部也为美国全体军人进行了全面注射炭疽疫苗。国防部与BioPort 公司下属的密执安生物制品研究所(MichiganBiologic Products Institute)制定了炭疽疫苗生产合同。形态学介绍炭疽杆菌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被证实引起疾病的细菌。1877年Robert Koch首次在培养基上培养成功(如图1),并说明其可形成内孢子体,注射动物后可导致实验性炭疽。炭疽杆菌是一种很大的格兰氏染色阳性杆菌,可在普通培养基上需氧或厌氧条件下培养。表型类似蜡样芽孢杆菌(图2)。在土壤中寄居于世界各地。3种类型有相同的细胞大小和形态,并可形成卵圆型孢子位于非肿胀的孢子体中央(图3)。[!--empirenews.page--]图1:RobertKoch‘s 最初1877年拍摄的炭疽杆菌照片图2:卵圆型孢子位于非肿胀的孢子图3:蜡样芽孢杆菌图4:McFadyean’s反应历史背景炭疽杆菌是出现在历史上比较久的一种生物武器,也是战争中常用的一种细菌,曾使无数人丧命。二战时期,日本731部队曾经大量培养炭疽病菌,并用活人标本进行实验。20世纪,美国只发现了18个吸入性炭疽病例,其中最近一例于1976年在加州被发现,大多数被感染者曾从事羊毛或羊皮处理工作。125年前,在微生物学史上曾发生过因炭疽热在家畜中流行的事件,并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当时全球的科学界共同致力于炭疽热的研究并开发出许多有效的应对措施。分布情况炭疽杆菌最常见于农业区,在那些地方的动物常发生炭疽杆菌的感染。这些地区包括:美洲的中、南部;欧洲的东、南部;亚洲、非洲、加勒比海以及中东地区。 [!--empirenews.page--] 炭疽杆菌是存在于土壤中的野生动物的致病菌,尤其是草食动物,如牛、羊、马、骡子及山羊等。人类当与感染动物,或其肌肉、骨骼、皮革、毛发以及排泄物偶然接触时可被感染。目前炭疽的自然生活史还不清楚。尽管它的孢子在世界各地均有发现,但其有机体仍然在没有流行的地区很难培养。在美国被认定有感染的区域包括南达科塔州、内布拉斯加州、阿肯色州、德克萨斯州、路易斯安那、密西西比州以及加利福尼亚州,少数的区域存在于其它州。

炭疽杆菌

炭疽杆菌(Bacillus anthraci)属于需氧芽胞杆菌属,能引起羊、牛、马等动物及人类的炭疽病。炭疽杆菌曾被帝国主义作为致死战剂之一。平时,牧民、农民、皮毛和屠宰工作者易受感染。皮肤炭疽在我国各地还有散在发生,不能放松警惕。 一、生物学性状 (一)形态染色 炭疽杆菌菌体粗大,两端平截或凹陷。排列似竹节状,无鞭毛,无动力,革兰氏染色阳性,本菌在氧气充足,温度适宜(25~30℃)的条件下易形成芽胞。在活体或未经解剖的尸体内,则不能形成芽胞。芽胞呈椭圆形,位于菌体中央,其宽度小于菌体的宽度。在人和动物体内能形成荚膜,在含血清和碳酸氢钠的培养基中,孵育于CO2环境下,也能形成荚膜。形成荚膜是毒性特征。 炭疽杆菌受低浓度青霉素作用,菌体可肿大形成园珠,称为“串珠反应”。这也是炭疽杆菌特有的反应。 (二)培养特性 本菌专性需氧,在普通培养基中易繁殖。最适温度为37℃,最

适pH为7.2~7.4,在琼脂平板培养24小时,长成直径2~4mm的粗糙菌落。菌落呈毛玻璃状,边缘不整齐,呈卷发状,有一个或数个小尾突起,这是本菌向外伸延繁殖所致在5~10%绵羊血液琼脂平板上,菌落周围无明显的溶血环,但培养较久后可出现轻度溶血。菌落特征出现最佳时间为12~15小时。菌落有粘性,用接种针钩取可拉成丝,称为“拉丝”现象。在普通肉汤培养18~24小时,管底有絮状沉淀生长,无菌膜,菌液清亮。有毒株在碳酸氢钠平板,20%CO2培养下,形成粘液状菌落(有荚膜),而无毒株则为粗糙状。 (三)抵抗力 繁殖体抵抗力不强,易被一般消毒剂杀灭,而芽胞抵抗力强,在干燥的室温环境中可存活数十年,在皮毛中可存活数年。牧场一旦被污染,芽胞可存活数年至数十年。煮沸10分钟或干热140℃3小时可将芽胞杀死。炭疽芽胞对碘特别敏感,对青霉素、先锋霉素、链霉素、卡那霉素等高度敏感。 (四)抗原结构 1.荚膜多肽抗原由D~谷氨酸多肽组成,抗原性单一,若以高效价抗荚膜血清与具荚膜炭疽杆菌作用,在其周边外发生抗体

各种作物病害一览表

果树病害 梨树病害 1、果实病害 梨黑星病、梨炭疽病、梨轮纹病、梨疫霉病、梨红粉病、梨黑斑病、梨叶斑病、梨侧腐病、梨叶疫病、梨软腐病、梨霉污病、梨蝇粪病、梨褐腐病、梨柄基腐病、梨烂果病、梨牛眼烂果病、梨青霉病、梨锈环病、梨石痘病、梨同心环纹病、梨裂果病、梨锈斑病、梨黑皮病、梨红顶病、梨釉皮果病、梨心腐病、梨顶腐病、梨黑心病 2、枝干病害 梨树腐烂病、梨树轮纹病、梨于枯病、洋梨干枯病、梨树木腐病、灰色膏药病、褐色膏药病、梨锈水病、梨红癌病、梨疤状溃疡病、梨干腐病、梨树衰退病、梨疱溃疡病、梨树疫病、梨火疫病、日本菟丝子 3、根部病害 紫纹羽病、白纹羽病、白绢病、根朽病、根癌病、根结线虫病、根腐线虫病 4、叶部病害 梨锈病、梨白粉病、梨褐斑病、梨灰斑病、梨斑纹病、梨细菌性花腐病、梨环纹花叶病、梨脉黄化病、梨红色斑驳病、梨叶斑点病、梨萎缩病、梨叶灼病 苹果病害 一、真菌性病害 1、果实病害 苹果轮纹病、苹果炭疽病、苹果黑星病、苹果干腐病、苹果煤污病、苹果蝇粪病、苹果疫腐病、苹果黑痘病、苹果黑点病、苹果X斑点病、苹果褐腐病、苹果白腐病、苹果黑腐病、苹果菌核病、苹果干眼烂果病 2、叶部病害 苹果锈病、苹果白粉病、苹果环纹叶枯病、苹果褐斑病、苹果轮纹斑病、苹果斑点落叶病、苹果灰斑病、苹果圆斑病、苹果花腐病、苹果银叶病 3、枝干病害 苹果树腐烂病、苹果树烂皮病、苹果树干腐病、苹果树枝溃疡病、苹果树疫腐病、苹果树赤衣病、苹果树泡性溃疡病、苹果星盘孢枝腐病、苹果炭疽溃疡病、苹果干枯病、灰色膏药病、褐色膏药病、苹果树枝枯病、苹果树木腐病、苹果树地衣病、日本兔丝子、槲寄生 4、根部病害 苹果树白纹羽病、苹果树根朽病、苹果树紫纹羽病、苹果树根腐烂病、苹果树白绢病、苹果白根腐病、苹果圆斑根腐病、苹果苗立枯病 二、细菌性病害 苹果根癌病、苹果毛根病、苹果泡斑病、苹果疮皮病、苹果火疫病 三、病毒类病害 1、果实病害 苹果锈果病、苹果锈环斑病、苹果星裂果病、苹果环斑果病、苹果柚果病、苹果小果病、苹果粗皮果病、苹果绿皱果病、苹果疤皮病 2、叶部病害 苹果花叶病、苹果半边黄花叶病、苹果褪绿叶斑病、苹果皱叶病 3、枝干病害

大肠杆菌论文

走近大肠杆菌 姓名:*** 班级:****** 学号:***** 上传时间:2012.11.11 引言 大肠杆菌对我们来说并不陌生,当我们出生的那一刻,大肠杆菌就随着母乳进入了我们的体内,记得上生物课时,老师再讲微生物是说到:“我们的肠道里住着很多的大肠杆菌。”当时心中很惶恐,应为在我的印象中,细菌都是有害的,而随着年龄的增长也慢慢了解了,大肠杆菌在正常的栖居条件下是不会致病的,而且,还会帮我们减少蛋白质分解所产生的有害物质,但是这位栖居者有时也会变成一枚炸弹,但我们不注意饮食、生活卫生时,它就会给我们带来疾病,总之,这位伙伴成为了我们一生不可缺少的,让我们更好地了解它,在有限的生命中与它好好相处。 摘要 原核生物、细菌、致病性、预防感染、生物技术 大肠杆菌的认识 肠埃希氏菌(E. coli)通常称为大肠杆菌,是Escherich在1885年发现的,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一直被当作正常肠道菌群的组成部分,是非致病性的。直到20世纪中叶,才认识到一些特殊血清型的大肠杆菌对人和动物有病原性,尤其对婴儿和幼畜(禽),常引起严重腹泻和败血症,根据不同的生物学特性将致病性大肠杆菌分为5类:致病性大肠杆菌(EPEC)、肠产毒性大肠杆菌(ETEC)、肠侵袭性大肠杆菌(EIEC)、肠出血性大肠杆菌(EHEC)、肠黏附性大肠杆菌(EAEC)。大肠杆菌属于细菌。 大肠杆菌是人和许多动物肠道中最主要且数量最多的一种细菌,周身鞭毛,能运动,无芽孢,是原核生物具有由肽聚糖组成的细胞壁,只含有核糖体简单的细胞器,没有细胞核但有拟核,细胞质中的质粒常用作基因工程中的运载体。大肠杆菌一般多不致病,为人和动物肠道中的常居菌,能发酵多种糖类产酸、产气,是人和动物肠道中的正常栖居菌,婴儿出生后即随哺

餐饮企业食堂餐具碗筷如何解决消毒杀菌和大肠杆菌超标的问题

餐饮企业食堂餐具碗筷如何解决消毒杀菌和大肠杆菌超标的问题 餐具消毒企业、酒店、政府机关、学校、餐馆、家庭是为我们日常提供生活工具和服务的重要的组成部分,餐具的卫生情况关系到我们自身的身体健康。严格来说,餐具表面不能有任何残留物,如果菌落总数严重超标,说明其产品的卫生状况达不到基本的卫生要求,很容易患痢疾等肠道疾病,可能引起呕吐、腹泻等症状,危害人体健康安全。目前较多的消毒餐具存在的问题是大肠杆菌超标,“餐具表面有大肠杆菌,就意味着被粪便污染,人在食用后,轻则腹泻、肠胃感染,重则会导致食物中毒”。 什么是大肠杆菌? 大肠菌群并非细菌学分类命名,而是卫生细菌领域的用语,它不代表某一个或某一属细菌,而是一群细菌,该菌群细菌可包括大肠埃希氏菌、柠檬酸杆菌、产气克雷白氏菌和阴沟肠杆菌等。这些属的细菌均来自于人和温血动物的肠道,需氧与兼性厌氧,不形成芽孢;在35~37℃条件下,48 小时内能发酵乳糖声酸产气,革兰氏阴性。大肠菌群中以埃希氏菌属为主,埃希氏菌属教俗称为典型大肠杆菌。除直接来自粪便外,也可能来自典型大肠杆菌排出体外7~30 天后在环境中的变异。大肠菌群是粪便污染的指标菌,该菌群的检出表示可能受到粪便的直接或间接的污染。使用有大肠菌群的餐具,可能会引起人体腹泻、肠胃感染等不适症状。 餐具碗筷上的大肠菌群超标对人体的危害: 使用大肠菌群超标的餐具碗筷,最明显的症状就是腹泻,严重点的还会导致肠道外感染,抵抗力下降,容易感染其他的疾病。

腹泻:某些大肠杆菌能引起人类腹泻,其中肠产毒性大肠杆菌会引起婴幼儿和旅游者腹泻,出现轻度水泻,也可呈严重的霍乱样症状。腹泻常为自限性,一般2~3天即愈,营养不良者可达数周,也可反复发作。肠致病性大肠杆菌是婴儿腹泻的主要病原菌,有高度传染性,严重者可致死。细菌侵入肠道后,主要在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上段大量繁殖。此外,肠出血性大肠杆菌会引起散发性或暴发性出血性结肠炎,可产生志贺氏毒素样细胞毒素。 肠道外感染:多为内源性感染,以泌尿系感染为主,如尿道炎、膀胱炎、肾盂肾炎。也可引起腹膜炎、胆囊炎、阑尾炎等。婴儿、年老体弱、慢性消耗性疾病、大面积烧伤患者,大肠杆菌可侵入血流,引起败血症。早产儿,尤其是生后30天内的新生儿,易患大肠杆菌性脑膜炎。 如何对餐具碗筷彻底消毒?清除大肠杆菌? 目前国内外餐具消毒方法一般有两类:一类是物理消毒法,即利用热力灭杀原微生物细菌常用的有煮沸、蒸汽、红外线等;另一类是化学消毒法,就是利用化学消毒剂杀灭病原微生物。 在古代,人们普遍使用银器、铜器作为酒具、餐具或装饰品;据资料记载,1千克水中,只要含有10亿分之几克的银,就能杀死大量细菌。SARS和禽流感等传染性病毒的出现造成了人们对公共卫生安全问题的恐慌,传统消毒和杀菌方法存在诸多缺点,主要表现在: 1、应用领域窄,条件限制多 2、抗菌性能差,缺乏持久性 3、不断出现高抗性菌株,影响人体健康 4、消毒不彻底 5、投入大、成本高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意识的不断提高,人们已经逐步懂得了餐具碗筷清洗消毒的重要性。对餐具专用消毒杀菌剂的研究和应用也日趋广泛。但在实践生产中,实际情况比较复杂,对杀菌剂的要求很高。单一杀菌剂都存在着一些固有的缺陷,穿透有机物能力弱,受环境温度影响大,使用浓度高。当微生物存在空间,环境、容器、管道等,病原微生物数量大、种类多,温、湿度变化大,被消毒杀菌物品表面结构各异,水质(硬度、酸碱度)差异大时,具有无毒、广谱抗菌性、抗菌时效长、不产生耐药性、不会造成二次污染的消毒剂在此时应运而生。 拜科特瑞经过多年与欧美的餐饮企业的共同努力,研究了餐饮行业餐具消毒杀菌专用剂,专为餐具消毒企业、酒店、食堂环境、空间、容器、消毒池、管道等消毒清洗设计方案,配合空间、环境、物表等可达到食堂消毒灭菌的要求,是目前最高效最安全的消毒灭菌方法,可以杀灭有害病菌、有害微生物(大肠杆菌),并且无任何药物残留、无刺激性味道。 浸泡消毒法:用“拜科特瑞”BT50D餐具消毒杀菌专用剂,按比例加入干净清水浸泡,特别适合于不耐高温的餐具,如:啤酒饮具等会遇热爆裂、变形等产品,浓度要按规定要求,浸泡时间要充足,一般需15~30分钟,浸泡后再用清水冲洗干净,最好用流动水冲洗,可以有效快速的灭杀大肠杆菌、沙门氏菌、葡萄球菌、白色念珠菌等细菌和病毒,是目前最高效最安全的消毒灭菌方法,并且无任何药物残留、无刺激性味道。 使用方法 喷洒:对空间、空气、物体表面彻底的消毒、杀菌、去味。 擦拭:对物体表面擦拭表进行消毒、杀菌、去味。 洗涤:在给物体(洗涤工具、材料、抹布、设备)清洗时,加入水中,对物体消毒、杀菌、去味。

炭疽病的原因

炭疽病的原因 文章目录*一、炭疽病的简介*二、炭疽病的原因*三、炭疽病的危害*四、炭疽病的高发人群*五、炭疽病的预防方法 炭疽病的简介炭疽(anthrax)是炭疽杆菌(Bacillus anthracis)引起的人畜共患的急性传染病。炭疽主要为食草动物(牛、羊、马等)的传染病。人接触患炭疽的动物后,可以受染而患病。主要表现为皮肤炭疽(cutaneous anthrax),其次为肺炭疽(pulmonary anthrax)和肠炭疽(intestinal anthrax)。可以继发炭疽杆菌菌血症(B.anthracemia)及炭疽杆菌脑膜炎(anthrax bacillus meningitis),病死率较高。由于经济的发展和卫生条件的改善,自然发生的炭疽病例已有明显降低,而将炭疽杆菌制成生物武器,用于恐怖活动却时有发生。 炭疽病的原因炭疽是一种有高度传染性和潜在致死性的疾病。本病通常是由动物传染给人,特别是由生、山羊和绵羊。静止期细菌(芽胞)能在土壤和动物产品如毛制品中生存数十年。虽然人常常是经皮肤感染,它也可通过食入污染的肉食或吸入芽胞或细菌而受染。 炭疽杆菌系革兰氏阳性杆菌,能在不利环境下形成芽孢,对外界有极强的抵抗力。传染源为染病的马、生、羊、猪,传播方式为接触病畜皮毛,吸入含菌尘埃、进食病畜肉、奶等。人群普

通易感,痫后免疫力不持久。 炭疽病的危害肺炭疽:死亡率高,发病急骤,有寒战高热等中毒症状。咳嗽胸痛、呼吸困难、咳血,可因呼吸循环衰竭在24小时内死亡,极少数发生炭疽性脑膜炎。人因接触病畜及其产品或食用病畜的肉类而被感染。潜伏期一般为1~5天。多为原发性,也可继发于皮肤炭疽。初期为轻微的上呼吸道感染,低热、干咳、肌痛。数天后病情急骤加重,表现为高热、寒战、呼吸急促、喘鸣、发绀、咯血样痰、大汗和心率增速,颈、胸部可有皮下水肿。危重,常并发败血症和感染性休克,也可继发脑膜炎,表现为剧烈头痛、呕吐、抽搐、昏迷,有明显脑膜刺激症。 炭疽病的高发人群尚不明确。 炭疽病的预防方法1、管理传染源。对可疑病人要隔离,尤其是肺炭疽患者要及时、就地隔离并报告。分泌物、排泄物及病人用过的敷料、剩余的食物、病室内垃圾,均应烧毁。尸体火化、对可疑病畜、死畜必须同样处理。来自疫区或从疫区运出的牲畜均要隔离5天,把住牧畜收购、调运、屠宰和畜产加工各环节的兽医监督关。

冀杂五号高粱品种简介及其制种技术_牛杰

收稿日期:2008-04-25作者简介:牛 杰(1970-),男,河北隆化人;主要从事作物育种及开发 工作。 冀杂五号高粱品种简介及其制种技术 牛 杰1 , 马力萍1 , 张雪君 2 (1.河北省隆化县农牧局, 河北隆化068150; 2.三北种业有限公司, 河北隆化068150) Ab r i e f I n t r o d u c t i o n a n d S e e d P r o d u c t i o n T e c h n o l o g y f o r S o r g h u mV a r i e t y J i z a N o .5 N I UJ i e 1 ,MAL i -p i n g 1 ,Z H A N G X u e -j u n 2 中图分类号: S 514 文献标志码: B 文章编号: 1001-4705(2008)09-0136-02 1 品种简介 冀杂五号高粱是承德市农科所育成的杂交高粱品种,以承3B 为保持系,由承3A (不育系)与7501(恢 复系)杂交而成。株高180c m ,21片叶,生育期125d ,需积温2800℃,长桶型穗,白粮,米质好,适口性强,平均单产600k g /667m 2 ,高肥水管理单产达750k g / 667m 2 以上,抗病性强。大田留苗6000~8000株/667m 2 ,行距47c m ,株距20c m 。 2 制种技术 2.1 选地隔离 高梁不育系植株矮小,生长势较弱,要求有较好地理条件。应选择向阳、中上等肥力,前茬为豆类或玉米等,排灌方便且便于管理的地块,尽量大面积连片;忌涝洼地、脊薄地,忌重茬,忌行数较少的狭长地块。注意隔离,隔离要求300m 以上;在有树林、山岗等天然屏障隔离的情况下,可适当缩短距离。2.2 播期及播种方法 在5c m 地温稳定通过12℃,冀北承德地区约4月25日至5月5日期间播种。播量:制种田播母本2k g /667m 2 ,父本0.7k g /667m 2 。母本1次播种,父本分两期播种:第1期父本与母本同播,播量为3/4。为减少花期不育,第1期父本的一半要在播种的前1天用温水浸泡2h ,捞出在温暖的室内放置10h 左右,第2天与另一半干籽一同播种。采取“羊拉屎”式点种,行距47c m ,母本株距16c m ,父本株距26c m ,父母本行比1∶5,个别条形地块根据具体情况行比可调整为1∶4。制种田可以使用除草剂,但必须使用高梁专用除草剂,如莠去津等,严格按要求使用。 2.3 苗期管理 待小苗长到4~6叶时,间苗、定苗,母本留大小一致的中苗,父本留大、中、小3类苗,以延长散籽时间。同时也要进行三耪一趟。2.4 去杂去劣 按照“去杂务早、去杂务尽”的原则,做到及时彻底。第1次去杂结合间苗定苗进行,去除母本的杂、劣株和父本的杂株。第2次去杂在拔节后进行,将生长茂盛、叶宽茎粗的植株拔除。对叶片形状、叶片颜色不一致的劣株、可疑株或有病株也要除掉。第3次去杂在开花初期进行,去除异型株和保持系。去除保持系,要在每天10:00前,母本开花之前,将保持系去净。2.5 肥水管理 在播种前施入3000k g /667m 2 农家肥和15k g /667m 2 磷酸二铵的基础上,拔节期追施尿素30k g / 667m 2 左右。苗期遇干旱影响出苗时,浇水1~2次,确保出齐苗。在高梁生长期,尤其是开花期前后,若遇严重干旱,要及时浇水。若遇连雨,要及时排涝。2.6 病虫害防治 重点防治高梁条螟、高梁蚜和高梁炭疽病、紫斑病。苗期防治高梁条螟,可在心叶末期用0.1%功夫颗粒(三氟氯氰菊酯)拌10倍细炉渣撒入喇叭口内,进行防治。高梁蚜防治可在高梁进入拔节期后蚜害初步上升时,用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2000倍液等药液喷雾,视虫情10d 左右1次,防治2~3次。防治高梁炭疽病和紫斑病,除与豆类、蔬菜等作物进行轮作外,在生长季及时摘除下部病叶,发病初期及时喷洒80%大生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甲基硫菌灵悬浮剂600倍液等,10d 左右1次,视病情可连防2~3次。2.7 花期预测与调节 花期预测常用的方法是数叶片数和观察幼穗分化进程。观察幼穗分化进程可在拔节后解剖植株,标准是父本生长锥比母本大1/3~1/2。如果发现父母本花期相遇不好,要采取早中耕、多中耕、根外追肥、偏水偏肥、喷洒植物生长调节剂等措施,(下转第138页) · 136·

大肠杆菌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 禽大肠杆菌病的研究进展 郑琳红 西南大学荣昌校区动物医学系,重庆荣昌402460 摘要:禽大肠杆菌病是由致病性大肠杆菌引起各种禽类的一种急性或慢性传染病,主要侵害鸡、鸭、鹅,以及各类珍、特禽,临床上有多种表现形式,其中以急性败血型、卵黄性腹膜炎和生殖器官损害较常见,危害性也最为严重。本文主要在病原学、流行病学、临床症状、病理变化和诊断与防治等方面对禽大肠杆菌病进行了综述。 关键词:禽大肠杆菌;流行特点;疫病防治;研究进展 禽大肠杆菌病(colibacillosis)是由致病性大肠埃希氏菌( E. coli )引起禽类的一种急性、慢性传染病的总称。其病型和病变复杂多样。本菌抗原结构复杂,血清型多,变异菌株不断出现,分布极广,不同地区有不同血清型,同一地区不同养殖场甚至同一养殖场同一种群也可能有多个血清型。本病的普遍性,给养禽业造成严重威胁和重大经济损失[1,2]。 禽大肠杆菌病常继发于其他致病因子或与其他致病因子一同作用,使其表现得复杂多变,往往使真正的罪魁祸首得以掩盖。禽大肠杆菌病发病频繁,容易反复发作,加上用药较乱,病原菌血清型多、抗原结构复杂,极易产生耐药性,使其防不胜防。1976年Smits等发现新城疫疫苗、传染性支气管炎疫苗免疫,支原体感染与大肠杆菌感染之间的关系,气雾免疫法及支原体感染大幅提高大肠杆菌感染率[3]。 1.病原学 大肠杆菌是人和动物肠道中的常见菌,多为条件性致病菌,当机体健康,抵抗力强时,这些菌株不表现致病性,当机体健康状况下降,特别是在应激情况下,其致病性增强,引起发病。致病性大肠杆菌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凡有哺乳动物和禽类活动的环境空气、水源和土壤中均有本菌存在。当禽舍通风不良、饲养密度大、卫生条件差、饲料质量不好、禽舍污染严重时,该病传播途径可经过消化道、呼吸道、交配等途径水平传播,还可通过其它多种途径,使种蛋被污染而进行垂直传播[1]。 禽大肠杆菌病病原是革兰氏阴性、非抗酸性、染色均一,不形成芽孢,两端钝圆的短杆菌,需氧或兼性厌氧。有时大小和形态可能是多变的,许多菌株有运动性,有周身

高粱高产育苗移栽技术

高粱高产育苗移栽技术 刘汝敏1,朱树琼1,沈泽永2 (1.永胜县种子管理站,云南永胜 674200; 2.永胜力克斯农业开发有限公司,云南永胜 674200) 1 选用良种 红缨子系列——“红缨子”、“红珍珠”有机高粱种子,是茅台酒唯一指定专用有机高粱种子。属糯性中秆中熟常规种,生育期春播130天左右,夏播120天左右。株高约2.4m,地上部伸长节8-9节,叶色浓绿,总叶数约13叶,叶宽7.2㎝左右;散穗型,每穗长32—38㎝,穗粒数2800粒左右,颖壳红色,籽粒红褐色,较易脱粒,千粒重约19g。抗病、抗旱能力较强,单季一般亩产400㎏左右,最高亩产可达850㎏。品种单宁含量1.68%,淀粉含量最高71%,支链淀粉含量约占总淀粉的90%,糯性好,玻璃质含量高,种皮厚,耐蒸煮,出酒率高,是最符合酿造茅台酒工艺要求的优质原料。 2 苗床管理 2.1苗床地选择:主要选择水源条件好,排灌方便,背风向阳,土壤肥沃、无化学污染的沙壤土。撒播育苗苗床和大田的比例按1:30,栽1亩大田用苗床地至少22㎡。 2.2播种时间:3月下旬至4月下旬。净作空闲田土可在3月下旬至4月上中旬播种,油菜田土在油菜开花末期(谢花后)开始育苗。 2.3撒播育苗:撒播育苗是种植茅台酒专用有机高粱的主要育苗方式,简单易行,节约人工。具体步骤是将培肥的苗床营养土(亩用肥土1000㎏加500㎏优质农家肥和适量猪粪水湿润混匀)切细整平,

开沟作厢,厢宽133.3㎝,长度以苗床地块实际为宜。再将种子按播种量分厢计算均匀撒于厢面上,尽量稀播,浇适量腐熟的清粪水,盖细土厚0.5㎝,种植面积大的分期播种。 2.4苗床管理:高粱播种后,平盖薄膜,保温保湿育苗。出苗后架拱盖膜,适时揭膜通风,及时匀苗(每个营养块、营养球留2株苗),移栽前根据气候适时揭膜炼苗,追肥防病。 3 大田移栽 3.1移栽时间:苗龄30天左右,当苗长至4叶时即可起苗移栽,营养块育苗宜在4-5叶时移栽,撒播育苗宜在5-6叶时移栽。起苗时防止伤根,除去病苗、弱苗、杂苗、大苗、优势苗,用中等苗带土移栽。 3.2移栽规格及密度:株行距0.67×0.25m,打穴移栽,每穴2株,亩栽8000株(4000穴)。 3.3移栽:高粱土壤肥力差的适当密植。分带轮作:166.7㎝开厢(绿肥-高粱-红苕)移栽,上年秋种时将土地按166.7㎝开厢,在厢内用66.7㎝种4行小麦,小麦收割后扦插2行红苕,用100㎝带种绿肥,绿肥翻压后移栽2行高粱,行距83.3㎝,窝距20.0-26.7㎝,每窝栽2株。 4 合理施肥 4.1施肥原则:根据高粱营养生理特点,参照有机农业生产要求,通过回收、再生和补充土壤有机质和养分来弥补因作物收获而从土壤中带走的有机质和土壤养分,保证施用足够数量的有机肥以维持和提

炭疽杆菌的危害和杀灭控制

炭疽杆菌的危害和杀灭控制 简介 消毒灭菌就指破坏所有微生物的活体形态的过程,包括细菌、病毒、真菌、藻类以及原虫。同时还意味着完全消除休眠的细菌芽孢,芽孢对于环境变化有着极强的抵抗力,并可在环境中存活数年。最著名的细菌芽孢形式是炭疽杆菌(Bacillusanthracis)——炭疽的致病菌,它可以在非常恶劣环境下生活数十年。炭疽杆菌定义及其危害 炭疽杆菌(Bacillus anthraci)属于芽孢杆菌属,其菌体粗大,两端平截或凹陷,是致病菌中最大的细菌。排列似竹节状,无鞭毛,无动力,革兰氏染色阳性,本菌在氧气充足,温度适宜(25~30℃)的条件下易形成芽孢。 炭疽杆菌的生命力非常强,不仅很容易生长繁殖,还具有自我保护功能,在细菌的外面形成一层荚膜,细菌等于穿上了盔甲,可以抵御免疫细胞的攻击吞噬。更严重的是,在一定条件下,细菌内部会有一小部分浓缩起来,形成坚硬的“芽孢”,使其耐高温、抗干燥、不被一般的消毒剂破坏。潜伏期长达40-50年不死;一旦条件适宜,芽孢里面的细菌会像“发芽”一样长出来,又成了能够繁殖的细菌。其传染途径主要通过接触、空气传播、食物、水和带菌微生物等。人感染后发病急,进展快,无论是何种类型的炭疽病死率都非常高,尤其是肺炭疽。能产生外毒素来增加微血管通透性,导致出血和组织肿胀,而且对中枢神经系统具有迅速和显著的抑制作用,从而使人发生呼吸衰竭和心脏衰竭而死亡。对社会公共卫生和经济发展的危害,迄今仍占相当大的比重。由该菌引起的炭疽病几乎遍及世界各地,能在土壤中存活几十年致病力不减,因此,炭疽污染很难清除。

消毒剂选择甄别与选择 由于炭疽杆菌芽孢的抵抗力很强,可在外界自然环境中存活多年,并引起疾病的传播。因此,对该菌发生后进行有效的消毒就具有非常工要的意义。为了确定目前一些常用消毒剂对炭疽杆菌芽孢杀灭能力,选出既经济、有效且腐蚀性小,安全的常用消毒剂,作者通过对炭疽杆菌芽孢灭活具有潜在应用价值的资料进行调查,提供了一个表格式的概述。其意图并不是提供比较性的评估或消毒推荐,而是概述一些定量公开的结果,提供人们应用参考。 针对杀灭炭疽杆菌芽孢传统消毒方式包括: 一类是非氧化型消毒剂,以醇类、季铵盐类为代表; 另一类是氧化型消毒剂,如过氧乙酸、二氧化氯、次氯酸盐等。 非氧化型消毒剂一般不具备杀灭芽孢的能力,而氧化型消毒剂中有不少能杀炭疽杆菌芽孢的药剂。

大肠杆菌

目录 ? 1 概述 ? 2 分类 ? 3 性状及特点 (1) 原核生物 (2) 形态与染色 (3) 培养特性 (4) 生化反应 (5) 抗原构造 (6) 抵抗力 (7) 异养厌氧型 (8) 人体与大肠杆菌的关系 (9) 鉴别 (10) 生态系统中的地位 ? 4 致病性 (1) 致病物质 (2) 病原体 (3) 潜伏期 (4) 所致疾病 ? 5 检查法 (1) 细菌的分离鉴定 (2)卫生细菌学检查 ? 6 治疗方法 ?7传播途径 ?8 预防方法

大肠杆菌简介 大肠埃希氏菌(E. coli)通常称为大肠杆菌,1885年由Escherich发现,分布在自然界,大多数是不致病的。主要附生在人或动物的肠道里,为正常菌群,少数的大肠杆菌具有毒性,可引起疾病。 婴儿出生后即随哺乳进入肠道,其代谢活动能抑制肠道内分解蛋白质的微生物生长,减少蛋白质分解产物对人体的危害,还能合成维生素B和K,以及有杀菌作用的大肠杆菌素。正常栖居条件下不致病。但若进入胆囊、膀胱等处可引起炎症。在肠道中大量繁殖,几占粪便干重的1/3。 在环境卫生不良的情况下,常随粪便散布在周围环境中。若在水和食品中检出此菌,可认为是被粪便污染的指标,从而可能有肠道病原菌的存在。因此,大肠菌群数(或大肠菌值)常作为饮水和食物(或药物)的卫生学标准。技术上,大肠菌群被定义为所有好氧或兼性好氧。 常引起流行性婴儿腹泄和成人肋膜炎。侵入人体一些部位时,可引起感染,如腹膜炎、胆囊炎、膀胱炎及腹泻等。人在感染大肠杆菌后的症状为胃痛、呕吐、腹泻和发热。感染可能是致命性的,尤其是对孩子及老人。 1. 大肠杆菌性状及特点 (1)原核生物 大肠杆菌是细菌,属于原核生物;具有由肽聚糖组成的细胞壁,只含有核糖体简单的细胞器,没有细胞核有拟核;细胞质中的质粒常用作基因工程中的运载体。 (2)单个菌体的形态与染色 大小0.4~0.7×1~3um,无芽胞,大多数菌株有动力。有普通菌毛与性菌毛,有些菌株有多糖类包膜,革兰氏阴性杆菌。 (3)代谢类型 大肠杆菌的代谢类型是异养厌氧型。 (4)菌落特性 在血琼脂平板上,有些菌株产生β型溶血。在鉴别性或选择性培养基上形成有颜色、直径2~3mm的光滑型菌落。大部分菌株发酵乳糖产酸产气,并发酵葡萄糖、麦芽胞、甘露醇、木胶糖、阿拉伯胶等产酸产气。IMViC试验为“+、+、-、-”。即为典型大肠杆菌。培养基中加入伊红美蓝遇大肠杆菌,菌落呈深紫色,并有金属光泽,可鉴别大肠杆菌是否存在。 (5)抗性 较复杂,有O、K、H、F四种抗原。O抗原为脂多糖,已有171种,其中162种与腹泻有关,是分群的基础。K抗原有103种,为荚脂多糖抗原。从病人新分离的大肠杆菌多有K抗原,有抗吞噬和补体杀菌作用。根据耐热性等不同,K抗原分为L、A、B三种,其中L、B不耐热,有60种。F抗原至少有5种,与大肠杆菌的粘附作用有关、表明大肠杆菌血清型的方式是按O:K:H排列,例如O111:K58(B4):H2。

炭疽病基本知识

炭疽防治基本知识介绍 炭疽是炭疽杆菌引起的人兽共患传染病。其中,肺炭疽属参照甲类管理的传染病。近日来,江苏、辽宁等省相继发生炭疽病例,引起了公众的广泛关注。 一、病原学 炭疽杆菌是形体最大的革兰氏阳性杆菌,可形成荚膜,印度墨汁染色可见杆菌周围的透明环,碱性美蓝染色荚膜呈红色。在体外环境下可形成芽胞,未游离的芽胞在菌体中央。此菌无鞭毛,不运动。繁殖体在55~58℃下,10~15min即可杀灭,但当炭疽杆菌形成芽孢后非常耐热,需140℃30min干热或100℃蒸汽5min才能杀灭。常规消毒剂如石炭酸、煤酚水、新洁尔灭等季铵盐类消毒效果较差;过氧乙酸、甲醛、环氧乙烷、0.1% 碘液和含氯制剂杀芽胞效果较好。炭疽杆菌对青霉素敏感,培养试验10U/ml即可抑制细菌生长,对链霉素、卡那霉素也都敏感。 二、临床表现 潜伏期:一般为1~5天,短的也有12小时,长的可达两周到2月。 随炭疽杆菌侵入途径及部位的不同,临床上主要分为皮肤炭疽、吸入性(肺型)炭疽和食入性(胃肠型)炭疽。部分患者可发展为败血症、脑膜脑炎等重症,预后不佳。 (一)皮肤炭疽 此型最多见,约占95%~98%。主要通过接触炭疽病畜及皮毛制品以及被炭疽杆菌污染的衣物或患者的日常用品等而传播。病变多见于手、脚、面、颈、肩等裸露部位皮肤。最初为皮肤破损部位(皮肤破损轻微时,可无明显伤口)出现斑疹或丘疹,第2日在皮疹顶部出现小水疱而成疱疹,内含淡黄色液体,周围组织变硬而肿胀。第3~4日病变中心呈现出血性坏死、组织稍下陷,周围有成群小水泡,水肿区继续扩大。第5~7日坏死区溃破成浅溃疡,血样渗出物结成硬而黑似炭块状焦痂,痂下有肉芽组织生成。无明显疼感和压痛,有轻微痒感,无脓肿形成。以后随水肿消退,黑痂在1~2周内脱落,肉芽组织增生愈合缓慢。大多数病例为单灶性发病,但个别病例可因抓挠病变部位而出现多处疱疹,致自身感染。病程约1~6周。 皮肤炭疽发病时,多出现发热(38℃~39℃)、头痛、关节痛、全身不适以及局部淋巴结和脾肿大等中毒症状和体征。 少数病例皮肤局部无水疱和黑痂形成而表现为大块状水肿,患处肿胀透明、微红或苍白,扩展迅速,多见于眼睑、颈、大腿及手部等组织疏松处。全身中毒症状严重,表现为高热、头痛、恶心、呕吐,若贻误治疗,预后不佳。 (二)肺炭疽 又称吸入性炭疽或呼吸道炭疽。大多为原发性,少数继发于皮肤炭疽。因暴露于芽胞或吸入污染芽胞尘埃所致。急性起病。多在暴露后2~5天出现低热、疲劳和心前区压迫等,持续2~3天后,症状突然加重,轻者表现为胸闷、胸痛、发热、咳嗽、咯带血黏液痰。重者寒战、高热,由于纵膈淋巴结肿大、出血并压迫支气管造成呼吸窘迫、气急喘鸣、咳嗽、紫绀、血样痰等,并可伴有胸腔积液。肺部体征与病情常不相符。听诊肺部仅可闻及散在的细小湿罗音或有摩擦音、呼吸音降低等胸膜炎体征。X线胸片检查见纵隔增宽、胸水及肺部浸润性阴影。常并发败血症及脑膜炎,若不能及时诊断、积极抢救,患者多在急性症状出现1~2天内发生感染中毒性休克、呼吸衰竭或循环衰竭而死亡。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