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成人胰岛细胞移植治疗糖尿病的现状与发展

成人胰岛细胞移植治疗糖尿病的现状与发展

成人胰岛细胞移植治疗糖尿病的现状与发展
成人胰岛细胞移植治疗糖尿病的现状与发展

作者单位: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福建福州350025

E2mail:tanj m156@yahoo1com1cn 医学新进展

成人胰岛细胞移植治疗糖尿病的

现状与发展

谭建明

【文章编号】1005-2194(2007)07-0537-05 【中图分类号】R5 【文献标志码】A 【关键词】 胰岛移植;糖尿病;现状,治疗

Keywords Islet of langerhans trans p lantati on;D iabetes mellitus;Current status,treat m

ent

谭建明,男,教授,

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

现任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

副院长、泌尿外科主任,全

军器官移植中心主任;同

时任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

一人民医院移植泌尿外科

主任,上海市器官移植临

床医学中心主任,上海交

通大学器官移植研究所所

长。兼任中华医学会器官

移植学分会全国常委、中国透析移植研究会副主任委员兼秘书长、福建省医学会常务理事、全军泌尿外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美国美中科学技术交流协会委员,《中华器官移植杂志》等编委。先后承担或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卫生部科学基金、全军及上海市、福建省科委等重大课题15项。主编专著2部,国内外核心期刊发表论著185篇。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1项、全军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

1 糖尿病的发病率与危害性

糖尿病作为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三大主要疾病之一,近年来其发病率呈快速增长之势。统计资料显示,目前全球糖尿病患者人数2123亿,预计2025年将增至3133亿,增长率高达72%,其中亚洲的增长率将达91%。

随着器官移植技术在临床的广泛应用,全球移植总人数已突破100万例,我国的增长率尤其迅速。器官移植术后糖尿病(post2trans p lantati on diabetes mellitus,PT DM)成为严重危害移植物长期存活的并发症。由于免疫抑制剂和激素的长期应用,移植受者糖尿病的发生率是正常人群的4~5倍。其中肾脏移植后糖尿病发生率为7%~25%,平均1518%;肝移植后糖尿病发生率为1316%~3310%,平均为2016%。

我国糖尿病的发病率呈成倍增长之势。抽样调查显示,大城市发病率超过10%、城镇为5%~6%、农村地区约3%,患者约6000万。尤其严重的是城市青少年糖尿病增长迅速,大城市的发病率接近10%。此外,血糖异常或糖耐量异常的“糖尿病后备军”人数巨大,如不采取有效的预防和干预措施,将难以阻止糖尿病快速增长的趋势。

糖尿病严重影响人们的生存质量,给个人、家庭和社会带来巨大的经济负担。美国的统计资料显示,自1990年以来发病率增加了3倍,达到6%,患者约2000万人,2002年治疗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费用达1300亿美元[1]。中国2002年的局部调查显示,我国城市每年治疗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直接医疗费用高达188亿元人民币,占全国总卫生费用的4%[2]。

糖尿病的危害主要来自其并发症。糖尿病的急性并发症包括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糖尿病非酮症高渗性昏迷、糖尿病乳酸酸中毒等。慢性并发症主要有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肾病、糖尿病眼病(视网膜病变)、糖尿病神经病变、糖尿病皮肤病变和糖尿病勃起功能障碍等。病程10年以后,1/3的患者将会发生并发症。因此,从2001年起,连续5年,世界糖尿病日都将其主题关注在糖尿病的并发症上,2001年主题为糖尿病与心血管疾病;2002年主题为糖尿病与眼病;2003年主题为糖尿病与肾脏疾病;2004年主题为糖尿病与肥胖;2005年主题为糖尿病与足部护理。

糖尿病的并发症是导致患者致残和致死的最主要原因。2001年对全国省市三甲医院近10年住院糖尿病患者并发症的回顾性调查结果显示,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的发生率为3119%,患者1200万;合并心血管病的发生率为1519%,患者600万;合并脑血管病的发生率为1212%,患者500万;合并肾病的发生率为3316%,尿毒症患者50万。

合并眼病的发生率为3413%,失明患者45万[3]。美国每年死于糖尿病及其并发症者达16万人,由糖尿病引起的终末期肾病占所有移植受者的40%以上[1]。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我国糖尿病群体巨大,增长率高达91%,但我国糖尿病的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都处于较低水平,分别只有3313%、2712%和917%,糖尿病治疗人群中控制率平均只有3516%。因此,糖尿病的防治是我国相当长时间内的严峻任务。

2 糖尿病的防治现状

由于糖尿病的病因尚不清楚,目前的治疗多为对症治疗,以延缓病情的发展。糖尿病的防治措施主要包括:糖尿病的系统教育、糖尿病的饮食疗法、正确而适当的运动疗法、血糖的监测、药物治疗包括口服药物与注射胰岛素以及外科治疗。

糖尿病的外科治疗已有百余年的历史。最早于1894年,英国医生W illia m s和Harsant采用部分羊胰腺成分移植到皮下的方法,治疗1例发生了酮症酸中毒的15岁1型糖尿病(TI D M)少年。但由于今天熟知的原因———异种排异反应,移植物很快失效。随后于1966年,Kelly首先报道采用胰腺移植治疗糖尿病,至今全世界已实施超过6000例。同年,L illehei报道采用胰2肾联合移植治疗糖尿病肾病,至今全世界已实施近2万例,国内也有约125例的经验。1967年,Lacy等[4]报道异种胰岛人类移植和1980年Agren 等采用胚胎胰岛人类移植等。上述外科治疗措施,均从不同角度对糖尿病的治疗,尤其是对糖尿病合并并发症的治疗发挥了重要作用。

但现有的外科治疗仍存在并发症多、风险大或疗效不稳定等问题。如人胚胎胰移植,每次移植至少需要几十个胚胎胰,存在伦理问题,近10年国内外已停止了本项技术的临床应用。

单纯胰腺移植治疗糖尿病,手术风险大、并发症多,临床效果并不理想,目前已逐步被胰2肾联合移植所替代。

胰2肾联合移植一度成为治疗糖尿病肾病的有效方法。适应于各种糖尿病所致的肾功能衰竭,只需要单个供体,临床效果确切。但胰2肾联合移植手术创伤大,并发症多、风险较大,有些严重并发症甚至威胁生命。如欧洲多中心的随访研究显示,胰2肾联合移植的再手术率高达3416%,全美最好的明尼苏达大学移植中心报道1549例胰2肾联合移植的再次手术率为36%,功能丧失率为4715%。胰、肾两个大器官移植易发生排斥反应,需要强力免疫抑制治疗,对胰岛的毒性损害较大,使胰岛难以长期存活以及胰腺移植的外分泌问题等,使近年的胰2肾联合移植有逐年减少的趋势。

3 胰岛细胞移植治疗糖尿病的现状

311 胰岛细胞移植技术发展史 1894年,英国医生W il2 lia m s采用部分羊胰腺成分移植治疗临床糖尿病。虽然移植物发生排异而很快失效,但开创了胰岛移植的历史。1967年,Lacy等[4]报道采用消化酶从大鼠胰腺中分离出完整胰岛的方法并开展了异种胰岛人类首例移植,获得了短期功能。1972年,Ballinger等[5]报道了大鼠异体胰岛移植实验获得成功。最初人们以为从啮齿类动物胰腺分离胰岛的技术经过稍微变动就可以应用于人体胰腺分离,但之后10余年人体胰腺分离胰岛的实验证明这种想法是错误的。1980年,Agren等采用胚胎胰岛或胚胎胰组织人类移植,获得了短期功能,部分患者甚至撤除了胰岛素。此项技术曾风靡全世界。由于1年以上的长期效果不理想,加上胚胎胰的来源及伦理问题,于20世纪90年代逐渐停止。1984年,Gray等报道了新的胰岛分离方法。1989年,R icordi 等[6]报道了胰腺消化自动化操作方法。称之R icordi方法,并广泛应用于实验研究与临床研究。

1995年第1例成人胰岛移植后获得了撤离胰岛素。但经过22d后,患者又回到胰岛素依赖。从那时起,不论移植后用什么免疫抑制方案,大多数使用1个胰腺分离的胰岛进行移植的患者都只有短期甚至没有获得脱离胰岛素。以后的几年中,多个研究小组采取不同方法对胰岛移植进行了研究,包括加拿大的E DMONT ON。他们改进分离方法的同时也调整了免疫抑制方案。2000年,加拿大E D2 MONT ON报告了使用2~4个胰腺进行分离,多次移植,使1型糖尿病患者完全脱离胰岛素的方法[7]。总例数为7例。此后,世界范围内再次掀起了成人胰岛细胞移植的研究热潮。2000年至今,全世界有15个国家47个机构开展本项研究[8]。继加拿大之后,美国、德国和英国等也整体掌握了成人胰岛细胞分离与移植新技术。

在亚洲,我国和日本几乎同时开展本项技术的研究。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和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从2000年开始联合攻关,进行成人胰岛细胞分离与临床移植的研究。在既往20多年动物胰岛细胞分离与移植、人胚胎胰分离与移植的基础上,得到了国际胰岛移植顶级专家、美国排名第一的迈阿密大学糖尿病研究所R icordi教授全方位的技术支持,于2002年底全面掌握成人胰岛细胞分离与纯化新技术。2003年1月,成功进行了亚洲首例成人胰岛细胞移植,早于日本1年应用于临床。2005年6月又成功实施了亚洲首例成人胰岛细胞与肾脏联合移植手术。迄今为止,中国开展成人胰岛细胞移植报道的有: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和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开展成人胰岛细胞移植共7例(其中3例与肾脏联合移植),哈尔滨开展了1例成人胰岛与胚胎胰组织混合移植,无锡开展了1例肝脏移植与未纯化成人胰岛组织联合移植,长沙开展了猪胰岛异种移植等。312 成人胰岛细胞移植临床分类 成人胰岛细胞移植可分为3大类:即单独成人胰岛细胞移植(islet trans p lant a2 l one,I T A),肾脏移植后胰岛细胞移植(islet after kidney trans p lantati on,I A K),肾脏与胰岛细胞同时联合移植(si m ul2 taneous islet2kidney trans p lantati on,SI K)。

313 成人胰岛细胞移植技术指标 (1)成人胰岛细胞数

量:一般为8000~10000I E Q/kg(患者体重),至少≥5000 I E Q/kg(患者体重)。I E Q(islet equivalents),即胰岛当量,是胰岛细胞计数国际通用单位。(2)成人胰岛细胞纯度:≥90%。(3)成人胰岛细胞活力:≥70%。(4)成人胰岛细胞功能:胰岛素释放试验的刺激指数(sti m ulati on in2 dex,SI)≥210。SI为高糖(20mmol)刺激下胰岛素释放量与低糖(218mmol)刺激下胰岛素释放量之比。

314 成人胰岛细胞移植前质量评估指标 内毒素试验: <5E U(endot oxin units,内毒素单位)/kg。微生物学检查:无革兰阳性菌、革兰阴性菌、革兰阴性厌氧菌、革兰阴性需氧菌、真菌、支原体等。

315 免疫抑制方案要求 无激素、无钙调神经蛋白抑制剂(C N I)或低剂量他克莫司(血药浓度控制在3~5μg/L)。

4 成人胰岛细胞移植的临床价值

411 T1DM的治疗目标 良好的代谢调控和没有低血糖发作。只有通过胰岛细胞移植或胰腺器官移植,使糖尿病患者替换为正常胰岛后才能达到治愈糖尿病的目的。

412 胰岛移植的目标 (1)不依赖胰岛素注射(完全成功)。(2)胰岛移植物保留功能但仍然需要胰岛素注射(部分成功)。(3)抑制或阻止糖尿病并发症的进展。

不依赖胰岛素的定义:不用外源性胰岛素达到4周,毛细血管法检测血糖,其峰值不超过10mmol/L,糖化血红蛋白(Hb A

1

c)<615%。美国糖尿病研究会(ADA)专题研讨会报告认为,测量C肽是鉴定T1DM患者临床试验中保留B细胞功能的合适指标。

413 成人胰岛细胞移植成功的标志 在使用小剂量胰岛素甚至完全停用外源胰岛素的前提下,仍可长期维持血糖稳定(没有高血糖或低血糖出现)。完全停用外源性胰岛素超过4周以上,即可视为成人胰岛细胞移植撤除了胰岛素。

414 成人胰岛细胞移植临床意义 与胰岛素治疗相比,成人胰岛细胞移植具有自身分泌胰岛素、建立萄葡糖感应器、适时释放胰岛素、保持血糖正常水平、终身发挥功效等优点。因此,可以减轻甚至逆转糖尿病慢性并发症和发病过程。与胰腺移植或胰2肾联合移植相比,成人胰岛细胞移植近期疗效相类似,并具有手术安全、患者耐受性好、可重复进行等优点[9]。国际胰岛细胞移植登记处2005年多中心458例成人胰岛细胞移植1年随访结果显示,胰岛移植后不依赖胰岛素的成功率已等同于胰腺移植,这样就不需要全麻和实施腹部大手术了[8]。成功的单纯胰岛移植可以使1型糖尿病患者的肾病症候群消失。胰岛移植后采用雷帕霉素为基础联合小剂量他克莫司(FK/Rapa)的免疫抑制方案,可改善肾功能指标,如微量白蛋白尿、蛋白尿、血肌酐等。现有的临床随访结果显示,即使胰岛移植后治疗效果相对较弱,胰岛素不能完全撤除,仅对C肽分泌有改善,也会产生有益的临床效果[10-12]。如糖尿病控制与并发症监测协会(DCCT)的随访研究证实,即使移植胰岛只分泌低剂量的C肽,仍可减少视网膜眼底病变和糖尿病肾病的发生,降低低血糖发作的危险。对于胰岛素治疗效果较差或不稳定性(脆性)糖尿病患者,胰岛移植后C肽的改善,有利于胰岛素治疗效果的改善,使病情稳定,防止并发症的发生与发展。

415 成人胰岛细胞移植临床适应证 (1)I T A主要适应于T1DM,尤其是出现低血糖昏迷和代谢不稳定者。目前的评价指标多采用低血糖评分(HYP O cs ore)和脆性指数(labili2 ty index,L I)[13]。当HYP O评分≥1047、L I≥433时,T1DM 最适宜于胰岛细胞移植,L I介于329~433时,也可考虑实施胰岛细胞移植。(2)SI K、I A K适应于T1DM并发终末期肾病者,T2DM并发肾衰竭伴胰岛功能严重受损、每日胰岛素用量超过30U者也可实施肾脏与胰岛细胞联合移植。采用同一个供体的肾脏和胰岛细胞移植的SI K,移植免疫学上优于I A K。(3)PT DM需要使用胰岛素者,通过胰岛细胞移植,调整免疫抑制剂方案,有助于移植物功能稳定,同时并不增加过多的经济负担。慢性胰腺炎和其他需要切除胰腺疾病者,施行自体胰岛细胞移植效果最好,最长存活时间已经超过16年[14]。

416 成人胰岛细胞移植临床随访结果 国际胰岛细胞移植登记处统计至2006年6月,共有15个国家64家移植中心开展胰岛细胞移植,总计652例,其中11家移植中心超过20例、3个中心超过100例[8]。随访资料完整的631例成人胰岛细胞移植的结果显示,完全不依赖胰岛素注射≥7d者为75%,不依赖胰岛素≥1年者为48%。如果超过300000I E Q的胰岛移植以后1年不依赖胰岛素的比例达75%,全胰切除术后的患者,胰岛移植后不依赖胰岛素注射者,最长随访时间为16年。2005年前的T1DM行成人胰岛移植总体治疗效果为:不依赖胰岛素注射≥7d者为40%,不依赖胰岛素注射≥1年者为33%,不依赖胰岛素注射的最长时间为109个月[15]。至2005年12月,累积458例T1DM患者,I T A的临床随访结果为:移植前C肽阴性行胰岛移植术后1年患者存活率100%,移植物存活率72%。2006年,Shap ir o等[16]报道北美6个中心和欧洲3个中心采用Ed mont on方案共为36例T1DM患者实施成人胰岛细胞移植,1年随访结果显示:不依赖胰岛素(完全撤除胰岛素)者占44%(16/36)、胰岛部分发挥功能(胰岛素减量)者占28%(10/36)、1年后移植物完全丧失功能者为28% (10/36)。Truong等[12]报道,截至2005年12月,Ed mont on 单中心最大一组I T A治疗T1DM,共实施成人胰岛细胞移植168次,8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显示,接受二次胰岛细胞移植,1年胰岛素不依赖70%~80%;单次胰岛细胞移植,胰岛素不依赖仅为10%。因此,80%的患者行二次移植, 17%的患者行三次移植。平均胰岛细胞移植总数为11910 I E Q/kg(患者体重),但有3例移植胰岛细胞总数达16000 I E Q/kg(患者体重),仍未撤除胰岛素。

总体临床效果:1年胰岛功能达99%、C肽阳性率96%,1年胰岛素撤除率82%,2年胰岛素撤除率70%,3年

胰岛素撤除率50%,5年胰岛素撤除率仅为11%。但恢复使用胰岛素的患者中,82%在5年后C肽仍阳性。这些C肽阳性的患者中,继续改善血糖的控制,预防严重低血糖症的发生,纠正血糖的不稳定性,使之获得胰岛素的稳定效果。与术前比较,HYP O评分和脆性指数继续得到明显的改善。

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和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成人胰岛细胞移植协作组从2003年1月至2006年6月共实施I T A: 8次、4例,每次移植胰岛细胞总数8485~16774I E Q/kg (患者体重)。其中移植1次1例、2次2例、3次1例。3例完全撤除胰岛素,最长撤除时间42个月,最短13个月,1例减量至原来用量的2/3。C肽均阳性,检测值为018~216μg/L。2005年6月至2006年7月共实施肾脏与成人胰岛细胞联合移植3例,其中2例SI K(2次移植),1例I A K (单次移植),每次移植胰岛细胞总数为10000~15556I E Q/kg(患者体重)。3例均完全撤除胰岛素,最长撤除时间6个月,最短4个月。C肽均阳性,检测值为112~311μg/L。肾功能稳定,血肌酐值为64~87μmol/L。所有胰岛细胞移植患者,除1例术后第14天低热,持续16d,经抗真菌(卡泊芬净)和抗细菌(泰能)联合治疗3周治愈外,无其他并发症。本例持续低热原因分析,可能为实验室胰岛细胞分离纯化过程中的污染所致。提示实验室的无菌技术操作十分重要。

胰岛移植物功能最长时间(随访至2006年6月)记录[8]见表1。

表1 胰岛移植物的功能存活时间

移植类型 移植物功能存活时间不依赖胰岛素时间

I A K>13年6个月>9年11个月

SI K>11年3个月>9年7个月

I T A>4年6个月>5年6个月

P I D M2Aut o1)16年16年

注:1)全胰切除后诱发糖尿病,行自体胰岛移植

5 成人胰岛细胞移植: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成人胰岛细胞移植作为治疗糖尿病的一种新型技术与方法,在欧美发达国家也只有6年,亚洲地区刚刚进入临床。

511 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胰岛细胞移植实验室的建设需要巨大投资,一般需要投入1000万元人民币。绝大多数仪器设备与试剂需要进口,而且存在一定的限制和技术保护。因此,前期的投入与产出比较低。成人胰岛细胞的分离与纯化技术十分复杂,获得足够数量、纯度和活力的成人胰岛细胞需要极高的技术条件与经验积累。虽然每个胰腺含有的胰岛细胞高达75万~200万I E Q,但据欧美主要实验室的报道,一个胰腺提取符合标准的胰岛细胞30万I E Q的概率只有40%左右。这意味着每个患者至少需要2个胰腺才能获得符合移植标准的胰岛细胞[12]。目前采用的经门静脉肝内移植途径并非胰岛细胞的最佳移植部位。移植的胰岛细胞暴露于血循环中,早期容易发生急性体液介导的炎性反应(I B M I R)和细胞凋亡,破坏胰岛细胞。因此,目前多数患者需要2次以上的移植才能完全撤除胰岛素。而原来采用的大网膜、肾包膜下和脾内等部位,血供条件差,胰岛细胞难以长期存活,并且所分泌的胰岛素难以进入血循环并根据生理需要调节。同种异体细胞移植,需要应用免疫抑制剂并长期维持。部分患者可能出现免疫抑制剂的毒副反应。成人胰岛细胞移植的长期效果尚难确定。现有的临床随访资料显示,虽然移植5年后80%以上的患者C肽值仍在正常范围,但停用胰岛素的比例显著降低。512 成人胰岛细胞移植的发展趋势 目前各个实验室均在致力于改进胰岛细胞的分离与纯化技术,力争一个胰腺分离出的胰岛细胞能够用于一名患者Ed m2 ont on大学等报道一个胰腺分离的胰岛细胞移植一名患者,取得了初步结果[17-18]。我们实验室通过改进技术,近期连续5个胰腺分离出超过50万I E Q的胰岛细胞,有望达到一个胰腺分离的胰岛细胞移植一名患者的目标。鉴于胰腺来源及胰岛细胞获取困难,目前国际上正在采用替代胰岛B 细胞来源的异体胰腺组织、胚胎干细胞、成人干细胞等进行研究。如果获得成功,将极大地丰富胰岛细胞来源,成为今后的发展方向[19-20]。针对经门静脉肝内移植途径的缺陷,目前正在研究采用生物工程技术和促血管生长因子(VEGF),在网膜囊或皮下建立新的血管分布装置,然后再将胰岛细胞植入,试图建立更好的移植部位[19-20]。诱导供者特异耐受性可以避免受体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目前正在进行的研究包括围手术期的药物诱导方案,供者骨髓输注后胰岛细胞移植以诱导供体对受体嵌合体形成和受体对供体的耐受性,胰岛细胞和骨髓干细胞(CD+

34

)共同移植的方案等[19-20]。

总之,成人胰岛细胞移植作为治疗糖尿病的一种新方法,已经展现出极其广阔的临床应用前景及巨大的社会与经济效益[19-20]。虽然该项技术仍有许多问题有待解决,但世界权威移植专家预测:随着胰岛分离纯化技术的进一步改善、新的诱导与免疫抑制方案的完善、临床经验的积累,今后治疗糖尿病的外科方法中,90%将是成人胰岛细胞移植。对于糖尿病肾病,肾2成人胰岛细胞联合移植以其安全、有效并可多次重复进行等显著优点,将是今后的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1]MaiM,Ahsan N,Gonwa T.The l ong2ter m manage ment of pancreas

trans p lantati on[J].Trans p lantati on,2006,82(8):991-1003. [2]陈宝兴,唐玲,陈慧云,等.2型糖尿病并发症对患者治疗费用

的影响评估[J].中国糖尿病杂志,2003,11(4):238-241. [3]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糖尿病慢性并发症调查组.全国住

院糖尿病患者慢性并发症及其相关危险因素回顾性调查分析

[J].中国糖尿病杂志,2003,11(4):232-237.

[4]Lacy PE,Kostianovsky M.Method for the is olati on of intact islets

of Langerhans fr om the rat pancreas[J].D iabetes,1967,16(1): 35-37.

[5]Ballinger W,Lacy P.Trans p lantati on of intact pancreatic islets in

rats[J].Surgery,1972,72:175-186.

[6]R icordi C,Lacy PE,Schar p DW.Aut omated islet is olati on fr om hu2

man pancreas[J].D iabetes,1989,38(Supp l1):140-142. [7]Shap ir o AM,Lakey JR,Ryan EA,et al.Islet trans p lantati on in7

patients with type1diabetes mellitus using a glucocorticoid2free

i m munosupp ressive regi m en[J].N Engl J Med,2000,343(4):

230-238.

[8]B retzel RG,Schultz AO,Hering BJ,et al.Update of the interna2

ti onal islet trans p lant registry.I n:Abstract of1st I nternati onal Summ it Sy mposium on Adult Islet Trans p lantati on in China[C], 2006:4.

[9]Fi orina P,Folli F,Maffi P,et al.Islet trans p lantati on i m p r oves vas2

cular diabetic comp licati ons in patients with diabetes who under2 went kidney trans p lantati on:a comparis on bet w een kidney2pancre2 as and kidney2al one trans p lantati on[J].Trans p lantati on,2003,75

(8):1296-1301.

[10]Shap ir o AM.Islet trans p lantati on and i m pact on secondary diabet2

ic comp licati ons:does C2pep tide p r otect the kidney?[J].J Am Soc Nephr ol,2003,14(8):2214-2216.

[11]Pal m er JP,Fle m ing G A,Greenbaum CJ,et al.C2pep tide is the ap2

p r op riate outcome measure for type1diabetes clinical trial t o p re2 serve cell functi on[J].D iabetes,2004,53:250-264.

[12]TruongW,Lakey RT,Ryan EA,et al.Clinical islet trans p lantati on

at the University of A lberta:the edmont on experience.I n:Cecka and Terasaki(Eds)[A].Clinical trans p lants2005[M].Los An2

geles:UCLA I m munogenetics Center,2005:153-172.

[13]Ryan EA,Shandr o T,Green K,et al.A ssess ment of the severity of

hypoglyce m ia and glyce m ic lability in type1diabetic subjects un2 dergoing islet trans p lantati on[J].D iabetes,2004,53(4):955-

962.

[14]Camer on JL,Mehigan DG,B r oe PJ,et al.D istal pancreatect omy

and islet aut otrans p lantati on f or chr onic pancreatitis[J].Ann Surg,1981,193(3):312-317.

[15]Ryan EA,Paty BW,Seni or P A,et al.Five2year foll ow2up after

clinical islet trans p lantati on[J].D iabetes,2005,54(7):2060-

2069.

[16]Shap ir o AM,R icordi C,Hering BJ,et al.I nternati onal trial of the

edmont on p r ot ocol for islet trans p lantati on[J].N Engl J Med, 2006,355(13):1318-1330.

[17]Hering BJ,Kandas wa my R,Ansite JD,et al.Single2donor margin2

al2dose islet trans p lantati on in patients with type1diabetes[J].

JAMA,2005,293(7):830-835.

[18]Shap ir o AM,R icordi C.Unraveling the secrets of single2donor suc2

cess in islet trans p lantati on[J].Am J Trans p lantati on,2004,4

(3):295-298.

[19]Couzin J.D iabetes.Islet trans p lants face test of ti m e[J].Science,

2004,306(5693):34-37.

[20]Korsgren O,N ilss on B,Ber me C,et al.Current status of clinical

islet trans p lantati on[J].Trans p lantati on,2005,79(10):1289-

1293.

2006-12-31收稿 本文编辑:宇广华

读者?作者?编者

“第五届全国神经内科主任诊疗技能及管理论坛

暨脑血管病专题学习班”将举办

“第五届全国神经内科主任诊疗技能及管理论坛暨脑血管病专题学习班”由中国医院协会主办,拟定于2007年5月中下旬在北京举办,共7天,培训费980元。学习期满授予学员Ⅰ类继续教育学分。

内容:微创颅内血肿穿刺技术治疗常规,高血压脑出血的简易血肿穿刺定位方法,重症脑血管疾病的监护,颈动脉超声与TC D结合对颈动脉病变的检查,卒中单元,脑血管病的比较影像学诊断,颈动脉斑块剥脱术与脑梗塞的防治,症状性脑动脉狭窄的血管内支架成形术,糖尿病与脑血管疾病,高血压药物治疗,房颤与脑卒中,缺血性脑血管病急诊治疗药物的评估,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溶栓治疗,脑损伤的运动疗法,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治疗,脑卒中的二级预防等。

教师:王拥军、贾建平、华扬、向红丁、刘国仗、李舜伟、顾征、贺茂林、宿英英、魏岗之、张通等。

报名办法:将姓名、单位、职务、职称、地址、邮编、电话写清后寄至北京市东城区东四西大街46号5406室中国医院协会科技发展部张君收。邮编:100711。信封请注明:“脑血管班”。电话:(010)85416788/65238282。传真:(010) 65238282。E2mail:chapx@https://www.doczj.com/doc/d6206758.html,。

施今墨糖尿病中医治疗验方精选

施今墨糖尿病中医治疗验方精选 施今墨先生是近代“北京四大名医”之一,在治疗糖尿病方面,强调把健脾助运和滋肾养阴放到同等重要的地位,提出了著名的“降糖对药”(即黄芪、山药、苍术、玄参),在当今医学界影响深远。 验方一:元参90g,苍术30g,麦冬60g,杜仲60g,茯苓60g,生黄芪120g,枸杞子90g,五味子30g,葛根30g,二仙胶 60g,熟地60g,怀山药120g,山萸肉60g,丹皮30g,人参60g,玉竹90g,冬青子30g。研为细末,另用黑大豆1000g,煎成浓汁去渣,共和为小丸。每次6g,每日3次。适用于成年人糖尿病,血糖尿糖控制不理想者。 验方二:葛根30g,花粉90g,石斛60g,元参90g,生地90g,天冬30g,麦冬30g,莲须30g,人参30g,银杏60g,五味子 30g,桑螵蛸60g,菟丝子60g,破故纸60g,山萸肉60g,西洋参30g,何首乌60g,生黄芪120g,怀山药90g,女贞子60g。研为细末,金樱子膏1000g合为小丸。每服6g,每日3次。适用于糖尿病中医辨证为上消、下消者。 验方三:莲子肉60g,芡实米60g,党参60g,熟地、红参、天竺子、桑葚子、淡苁蓉、阿胶、黄精各60g,西洋参30g,杭白芍60g,黄柏30g,生黄芪90g。共研细末,雄猪肚一个,煮烂如泥,和为小丸。每服6g,每日3次。主要适用于糖尿病中医辨证为中消者。 赵锡武糖尿病中医治疗验方选 赵锡武先生长期供职中国中医科学院(原中国中医研究院),治疗糖尿病具有丰富经验。认为上中下三消“其始虽异,其终则同”,主张分期治疗,早期以养阴清热泻火为主,肺胃兼治;中期当养阴益气;晚期应针对阴阳俱虚证相应施治。 验方:生熟地各30g,天麦冬各12g,党参30g,当归9g,山萸肉12g,菟丝子30g,元参12g,黄芪30g,泽泻15g。水煎服,每日一剂。主要适用于治疗糖尿病中晚期患者。阳明热甚口渴者加白虎汤、川连以清胃。泻火;阳虚加用金匮肾气丸,桂附可用至10g;腹胀加大腹皮;腹泻重用茯苓、泽泻,去生地,熟地减量;兼有高血压者加杜仲、牛膝;兼有冠心病者加栝楼、薤白、半夏。 祝谌予糖尿病中医治疗验方选 祝谌予教授是中医药治疗糖尿病的奠基人之一,师承施今墨先生,主张对糖尿病进行分型辨证,强调糖尿病及其并发症活血化瘀治法,认为糖尿病在临床虽可分为阴虚、血瘀、阴阳两虚、气阴两虚等型,但临床以气阴两虚多见。创立的降糖基本方在中医界具有很大影响。 方剂组成:黄芪、山药、苍术、元参、生地、熟地、丹参、葛根。 临床应用:阴虚型以一贯煎为主方;阴阳两虚型以桂附八味丸为主方;血瘀型以降糖活血方为主,药物组成:木香、当归、益母草、赤芍、白芍、川芎。若燥热或烘热,加黄芩、黄连;口渴欲饮,加知母、石膏;渴饮无度,加浮萍;多食明显,重用生地、熟地,加玉竹;全身瘙痒,加白蒺藜、地肤子;腰腿疼,加鸡

2017《妊娠期糖尿病临床实践指南》(翻译完整版)

2017ACOG《妊娠期糖尿病临床实践指南》(翻译完整版) 妊娠期糖尿病(gestational diabetes mellitus,GDM)是妊娠期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然而,尽管最近进行了几次大规模的研究,但是对于GDM的诊断和治疗仍然存在争议。本文的目的如下: ?提供对GDM理解的简要概述; ?回顾性分析经过适量临床研究验证的管理指南; ?找出目前知识理论的不足之处以确定未来的研究方向。 定义 妊娠期糖尿病是妊娠期发生的碳水化合物不耐受。无需药物即可控制好的GDM常常称为饮食控制的GDM或GDM A1型,需要药物以使血糖达到正常水平的GDM称为GDM A2型。由于许多女性在怀孕前没有接受过糖尿病检查,所以区分妊娠期糖尿病和孕前糖尿病是很有挑战性的。 流行病学 据估计,糖尿病孕妇中有6%~9%是糖尿病合并妊娠,其中约90%是妊娠期糖尿病。另外,在特定人群、种族或民族中,GDM的发病率与2型糖尿病的发病率成正比。白人女性GDM 的发病率最低,西班牙裔、非裔美国人、印第安人、亚洲和太平洋岛国女性GDM发病率有增加趋势。 GDM随着2型糖尿病高危因素(如肥胖和高龄)的增加而增加。随着肥胖和久坐生活方式的盛行,全球育龄女性GDM发病率也越来越高。 孕产妇和胎儿并发症 GDM女性发生先兆子痫(空腹血糖低于115 mg/dL占9.8%,空腹血糖大于或等于115 mg/dL 占18%)和剖宫产的机率会更高(25%接受药物治疗的GDM女性和17%饮食控制的GDM 女性需要剖宫产分娩,非GDM女性为9.5%)。 此外,GDM女性在以后的生活中患糖尿病的风险也会增加(主要是2型糖尿病)。据估计,有70%的GDM妇女将在怀孕后22~28年内发展为糖尿病。糖尿病的进展也受到种族、民族和肥胖的影响。例如,60%拉丁美洲GDM妇女可能在她们怀孕5年内会发展为2型糖尿病。 GDM产妇的后代发生巨大儿、新生儿低血糖症、高胆红素血症、肩难产和产伤的风险在增加。还有死产的风险也增加了,但这跟血糖的控制有多大关系目前还存在争议。 由多个国家参与的高血糖与妊娠不良结局(Hyperglycemia and Adverse Pregnancy Outcome,HAPO)研究结果表明,母儿不良结局的发生风险也随血糖水平升高而增加,多数合并症(剖宫产、巨大儿、新生儿低血糖症、新生儿高胰岛素血症)的发生与血糖水平呈线性关系。其他研究表明,妊娠期母体患糖尿病会增加胎儿在儿童和成年后患肥胖和糖尿病的风险,这与肥胖和遗传倾向性相关的风险无关。 筛查方法、诊断阈值和治疗效果 从病史上看,GDM的筛查包括获取患者的病史,主要关注过去的孕产期检查结果和2型糖尿病的家族病史。1973年的一项研究提议使用50g,1小时OGTT作为GDM的筛查工具,自此,这一试验被广泛接受,95%的美国产科医生将其作为孕妇全面筛查的工具。 使用病史(家族或个人糖尿病史、以前不良妊娠结果、糖尿和肥胖症)来筛查会使一半的GDM妇女漏诊。 虽然某些因素使女性患GDM的风险较低,但对这类女性进行葡萄糖耐量筛查可能并不划算。但是,这些低风险的女性仅占孕妇的10%,如果确认哪些女性不用接受筛查可能会增加筛查过程不必要的复杂性。 因此,在2014年,美国预防服务工作组提出,建议对所有妊娠24周及以上的孕妇进行GDM

干细胞注射对II型糖尿病的治疗与改善作用

干细胞具有很强自我复制能力的分化细胞。它们在特定的微环境条件下,能够分化成多功能细胞而不产生排斥反应。 伴随着人类对干细胞认识的不断深入和干细胞治疗技术的日益成熟,干细胞在2型糖尿病治疗中显示了广阔的应用前景。 供体不足和免疫排斥阻碍了糖尿病治疗效果 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终身疾病。终生药物甚至每日注射胰岛素的残酷事实给患者及其家人带来了巨大的精神压力和经济负担。长期以来,科学家一直在为治疗2型糖尿病做出不懈的努力。 从胰腺器官移植到胰岛组织移植再到分泌胰岛素的β细胞移植,反复的努力导致了两个主要问题——供体不足和免疫排斥阻碍了该移植技术有效干预2型糖尿病并有利于患者的普及。 干细胞四大优点加快了干细胞治疗2型糖尿病的发展 近年来,随着干细胞技术飞速发展,使用干细胞治疗2型糖尿病的效果令人鼓舞。干细胞具有许多优点: 1、干细胞来源丰富,细胞活性强; 2、干细胞免疫成分的来源相对较低; 3、干细胞不会发生疾病传播; 4、脐带血含有各种各样的干细胞;

相比之下,脐带血富含造血干细胞和间充质干细胞,更是原始的干细胞。此外,脐带血中也富含抑制性T细胞,自然杀伤细胞活性较弱,回输后受体排斥反应的发生率和严重性低于骨髓。 干细胞治疗2型糖尿病三大机制 2型糖尿病是由于胰岛素抵抗或β细胞分泌缺陷导致胰岛素相对缺乏所致。干细胞治疗2型糖尿病的目的是: 1、诱导胰腺干细胞,,使其分化为胰岛的β细胞,防止β细胞功能下降,增加β细胞的数量,并最大化营救和恢复胰岛功能; 2、改善胰岛微环境,促进胰岛细胞再生; 3、改善糖尿病引起的副反应。 采用干细胞静脉滴注,治疗结果显示,所有患者的血糖水平和胰岛功能明显改善。有4例在回输后3个月内停止口服药物干预,有5例患者的血糖控制从高水平提高到理想水平而不增加药物剂量,有3例患者血糖水平控制在不增加药物剂量的水平。 通过治疗可以看到干细胞对2型糖尿病患者的β细胞功能恢复和血糖控制有一定作用。由于干细胞的具有自我复制、增殖能力、刺激后进入细胞周期的速度,以及自分泌生长因子的诸多优势,相信随着干细胞治疗的深入,干细胞在2型糖尿病中的应用前景将会愈加广阔。

糖尿病足的中医解释及治疗

糖尿病足的中医解释及治疗 中医认为:糖尿病足的核心病因是气虚阳衰寒凝,气虚不能帅血,阳衰不能温煦,寒凝则血液瘀滞不行,久之则肢端坏死而成脱疽。临床上,除了采用西医治疗糖尿病,在控制血糖的基础上,还可以根据糖尿病足的病情所处分级进行中医辩证治疗,配合中药内服、外敷等治疗。 一、糖尿病足中医解释 中医学古代医家对糖尿病并发痈疽有比较多的论述和记载。虽然历代文献中论述颇多的“脱疽”在临床表现上与糖尿病足有诸多相似之处。中医认为:糖尿病足的核心病因是气虚阳衰寒凝,气虚不能帅血,阳衰不能温煦,寒凝则血液瘀滞不行,久之则肢端坏死而成脱疽。糖尿病肢端坏疽属中医“消渴病”、“痹”、“脱疽”等范畴。中医学认为本病的病机主要是消渴日久,气阴两虚,经脉瘀阻,血行不畅,肢端失养,加之湿热下注,热毒血瘀,而成脉痹、脱疽,具体如下: 1、瘀血阻滞,脉络痹阻 消渴日久,因于阴虚燥热,阴液亏虚,燥热偏盛,热灼津血,而致血液浓缩,血液粘滞,血行涩滞瘀缓,或由于燥热伤阴耗气,使气阴两虚,无以运血,血行无力,或由于阴液亏虚,阴损及阳,阳虚寒凝,血脉失于温煦,均可使血行不畅,形成血瘀。血瘀一旦形成,因血脉痹阻,血行不畅导致肢体局部尤其是肢端失养而形成脉痹、脱疽。 临床与实验已表明,糖尿病坏疽患者普遍存在瘀血阻滞,脉络痹阻的病理改变。表现为足背及胫后动脉搏动减弱甚至消失,血液流变学异常,全血黏度增高,血小板凝集能力增高,凝血机制异常,纤维蛋白增高,纤维蛋白活力降低,微循环障碍,袢顶出现结节,管袢模糊不清,血流异常,断线呈现团块状,血细胞聚集,静脉袢和乳头下静脉丛扩张,袢周出现出血斑等,微循环导致异常改变体现了中医消渴病脱疽的本质。 2、湿热下注,热毒蕴结 消渴病人由于过食肥甘厚味,损伤脾胃,痰浊内生,病程迁延,脾气虚损,健运失司,津液不化,湿浊内生,或因气机阻滞,瘀血阻络影响津液正常代谢,出现湿邪阻滞。湿性重浊粘滞,出现足肿。若湿热下注则患处皮色暗红,肿胀,疼痛,甚则溃破溢脓。若淤血湿浊阻滞脉络,营卫壅滞,郁久化热,或患肢破损,复感邪毒,阴液更亏,导致脱疽,甚至肉腐、筋烂、骨脱。若热毒白炽盛可有全身发热,烦热口渴,大便干结等全身症状,若殃及骨髓,则证属凶险。 3、精血亏损,气阴两伤

中医治疗糖尿病的辨证论治

糖尿病新世界2015年1月 ·临床应用· DIABETES NEW WORLD 糖尿病新世界 中医认为,糖尿病属于“消渴”的范畴,以多饮、多食、多尿、 乏力、消瘦或尿有甜味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疾病[1]。糖尿病是继心血管疾病及肿瘤后又一种严重威胁人类生命健康的非传染性疾病[2]。中医治疗可以明显改善糖尿病患者的症状与病情,对于预防和治疗糖尿病并发症有着重要的作用。1历史沿革与发展 糖尿病属于中医“消渴”范畴。而“消渴”又是临床上比较多见的疾病,备受历代医家重视。《黄帝内经》比较早的记载了此病,并有“五脏皆柔弱者,善病消瘅”之论,其中《素问·奇病论》中提到:“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汉代张仲景的《金匮要略》对此有专篇讨论,记载有肾气丸、白虎加人参汤等。隋代巢元方《诸病源候论》论述其并发症。唐代《备急千金要方》对本病认识较前又有进步,《外台秘要》对消渴的临床特点做了明确的论述。从宋代开始用上中下三焦分型来指导该病的辨证论治。金元四大家之一的刘完素在《三消论》中提出三消燥热学说。元代张子和《儒门事亲》说:“夫消渴着,多变聋盲、疮癣、痤痱之类”[3]。清代发展的特点则侧重治肺,对肾的病机地位也越来越重视,进一步阐述了命门火微不克蒸腾的病机。同时近代名医施今墨对本病有特别见解,不仅注重滋阴清热,而且主张健脾补气。 现代西医学也不断研究治疗糖尿病的方案,结合消渴的临床表现,主要指西医学的糖尿病。它如尿崩症等,如具有多尿、烦渴的临床特点,与消渴病有某些相似之处的也可以根据消渴病辨证论治。2病因病机 消渴病的病因比较复杂,先天禀赋不足是引起消渴病的重要内因。长期饮食不节,损伤脾胃,导致脾胃运化失职,长期积热,燥热伤津,津亏液少,引起消渴。情志失调,脏器郁而化火,灼伤津液而发消渴。房事过度,劳欲过度,肾精亏损,虚而化火,终致肾虚肺燥胃热而发消渴。消渴病变的脏腑主要在肺、肾、胃,以肾为关键,三脏虽有偏重,但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消渴的病机主要在于阴津亏损,燥热偏盛,而以阴虚为本,燥热为标。两者相互影响,互为因果。肺主气,能够敷布津液,肺受燥邪,则敷布津液的功能受到限制,故直趋下行而小便频数量多;胃主腐熟水谷,脾主运化,为胃行其津液。脾胃受燥热所伤,胃火盛,脾阴亏,故口渴多饮;脾为后天之本,脾气虚不能运化水谷精微,故水谷精微顺小便而下行,故小便味甘;脾主肌肉,脾虚而肌肉不能充分感受濡养,故形体消瘦;肾为先天之本,主藏精,肾阴虚则火旺,故烦渴。3辨证分型3.1肾阴亏虚型 治法:补益肝肾,滋肾固本。方药:六味地黄丸加减。茯苓健脾 利湿;怀山药补脾,固摄精微;五味子、枸杞子、熟地黄等益精补肾;泽泻、丹皮清热泄火。阴虚火旺,五心烦热,失眠者可加知母、黄柏滋阴泻火;气阴两虚而伴困倦,气短乏力,舌质淡红者,可加黄芪、党参;尿量多而浑浊者,加益智仁等益肾缩尿。若烦渴,呼吸深快,唇红舌干,用生脉散加鳖甲、天门冬等育阴潜阳。3.2阴阳两虚型 治法:滋阴温阳。方药:金匮肾气丸加减。怀山药补脾,固摄精微;茯苓健脾利湿;山萸肉、五味子、枸杞子、熟地黄等益精补肾;附子、肉桂温肾助阳。身体困倦,气短乏力者,可加党参、黄芪补益正气;尿量多而浑浊者,加覆盆子、益智仁等益肾缩尿。3.3胃热炽盛型 治法:清胃泻火,增液滋阴。方药:玉女煎加减。麦冬、玄参、生地滋肺胃之阴;栀子、黄连、生石膏、知母清胃泻火;川牛膝引热下行,活血化瘀。大便秘结者,可用增液承气汤来润肠通便,待大便正常后再用玉女煎加减治疗。3.4气阴亏虚型 治法:生津止渴,益气健脾。方药:七味白术散加减。木香、藿香醒脾行气散津;葛根升清生津;白术、茯苓、党参、黄芪、甘草等健脾益气;麦冬、天冬养阴生津。气短汗多者,加山萸肉、五味子等敛气生津;腹胀食少加砂仁、鸡内金健脾助运;肺有燥热加黄芩、地骨皮等清肺。 3.5肺热津伤型 治法:清热润肺,生津止渴。方药:消渴方加减。黄连、知母、黄 芩清热降火;天花粉、生地、麦冬、葛根、藕汁生津清热,养阴增液。烦渴不解、小便频数,又见脉数乏力者,为气阴两伤,肺热津亏,可以选用玉泉丸或二冬汤。 4讨论 中医治疗消渴体现了整体观念,从辨证论治的角度出发,较西药可以更好地改善症状,降低药物对机体的二次伤害。有现代研究认为,中药提取物可通过抑制醛糖还原酶,通过抑制蛋白质非酶糖基化作用的方法[4],达到改善血液流变性等目标来降低血糖。但是中医治疗糖尿病的研究及治疗也存在部分问题,但是我们坚信,我们在“中西医并重,大力发展中医药”方针政策的指导下,积极探索,勇于创新,理论结合实践,可以借助西医先进的技术,相互补充,同时还要加大对中医中药降糖作用的药理研究。 [参考文献] [1]刘立文.中医治疗糖尿病用药规律及效果的分析研究[J].求医问药下 半月刊,2011,9(10):342. [2]李永华,韩裕璧.消渴中医治疗概述[J].中医药信息,2013,30(4):151-153. [3]周仲瑛.中医内科学[M].2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407-413.[4]马力行.中医药治疗糖尿病(消渴病)研究进展[J].中医临床研究, 2011,3(4):21-23. (收稿日期:2014-11-02) 中医治疗糖尿病的辨证论治 陆永攀闫旭张希劲林建鹏杨冰山东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2011级,山东济南250014 [摘要]中医治疗可以明显改善糖尿病患者的症状与病情,对于预防和治疗糖尿病并发症有着重要的作用。该研究首先回顾 了消渴这种疾病的历史沿革及发展,其次从病因和病基两个方面对该病进行了分析,最后将其辩证分为肾阴亏虚型、阴阳两虚型、胃热炽盛型、气阴亏虚型、肺热津伤型等5种类型。该研究还认为中医在治疗糖尿病上虽有优于西医的地方,但也有不足,应该中西结合,相互补充。[关键词]中医治疗;糖尿病;消渴 [中图分类号]R2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4062(2015)01(a )-0119-01[作者简介]陆永攀,(1993-),男,山东青岛人,大学本科在读,中医学专业,山东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 119

干细胞与糖尿病

许多糖友对于日复一日的血糖监测、吃药打针感到厌烦和痛苦。尤其是家里有糖宝宝的家长们,那一针一针,简直都像扎在自己的心头一般痛。人们忍不住就想大喊:什么时候科技能进步?什么时候糖尿病能治愈? 糖尿病引起哪些并发症? 1.心血管疾病 研究显示,近半数糖尿病患者并发冠心病。糖尿病人患心肌梗塞的可能性是正常人的5~7倍。 2.脑血栓 糖尿病人脑血栓的发病率为非糖尿病人的12倍。 3.糖尿病性肠病 糖尿病性肠病是其中晚期主要并发症之一。 4.白内障 在白内障患者中,糖尿病患者约占30%。 5.难以控制的肺结核

据有关资料统计,糖尿病病人并发肺结核者占肺结核患者的10%~15%,比正常人高出3-5倍。 6.肾病 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引起肾脏内的微血管病变,是糖尿病常见的合并症,一般发生于患糖尿病5~15年之后。近年研究表明,糖尿病肾病的早期常无任何肾病症状,一旦出现尿蛋白定性试验阳性,说明患者已有持续性蛋白尿,其肾脏内的肾小球硬化,基底膜增厚,此时的糖尿病性肾病已进入中、晚期,如不及时有效地治疗,三五年后将发展成肾衰。 7.性功能障碍 糖尿病患者通常容易发生动脉粥样硬化,阴茎动脉管腔变窄,供血量减少而造成勃起不坚或勃起难以持久,形成阳痿。据统计,男性糖尿病患者中伴发阳痿者高达50%以上,女性患者约50%有性欲减退现象。 8.糖尿病骨病 糖尿病患者成骨细胞的合成及分泌功能严重受损,临床出现严重的骨质疏松。 9.膀胱病 糖尿病人持续的高血糖可损害盆神经的感觉传入纤维以及支配膀胱逼尿肌和内括约肌的交感和副交感神经,使膀胱感觉缺损和逼尿肌张力下降,表现为尿意降低、膀胱容量增大、排尿次数减少,间隔时间延长。 10.感染 糖尿病患者代谢紊乱,抵抗力削弱,白细胞的防御和吞噬功能降低,高血糖又有利于致病菌繁殖,故处于体表的皮肤粘膜及与外界相通的组织器官,易发生感染。 干细胞治疗糖尿病原理 研究发现,当身体某处出现问题,80%的干细胞都会向该处聚集,完成修复功能。基本

糖尿病的治疗发展现状概述

糖尿病的治疗发展现状概述 随着我国的经济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提高,糖尿病成为常见的慢性疾病。本文从糖尿病的治疗发展研究入手,分析当前糖尿病的治疗和发展的现状,寻找糖尿病治疗的有效方法和途径。 标签:糖尿病;治疗方法 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有遗传倾向的内分泌代谢病。长期存在的高血糖,会导致多种并发症的发生。对身体的各种组织产生损害,特别是眼、肾、心脏、血管、神经的慢性损害、功能障碍。临床上,糖尿病根据发病的机理不同被分成四种类型,其中发病最多的是1型和2型糖尿病。1型糖尿病,以往通常被称为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约占糖尿病患者总数的10%,但多见于儿童和青少年。2型糖尿病,以往通常被称为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或成年发病型糖尿病,约占糖尿病患者总数的90%。多发于40岁以上的成年人或老年人,有明显的家族遗传性。此外还有少数患者患的是妊娠糖尿病或特殊型糖尿病。不同的糖尿病由于病因不同,采用的治疗方法也不相同。随着医疗科技的发展,近年来出现了多种治疗糖尿病的方法,大体来说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非手术治疗的方法,一类是手术治疗的方法[1]。 1 非手术治疗的方法 非手术治疗主要有以下几种:自我控制疗法、药物治疗、运动疗法、饮食疗法。 1.1自我控制疗法这种疗法也属于一般的心理疗法。主要是通过对糖尿患者的糖尿病基础知识教育,让糖尿病患者了解糖尿病的基本知识和注意的相关饮食等问题。让患者了解糖尿病,学习防治糖尿病知识,通过尿糖和血糖的监测,摸索出影响病情的有利和不利因素,掌握自己病情的特点,有坚强的信心和毅力,认真治疗而不紧张,坚持不懈的进行合理的饮食、体力活动,劳逸结合。正确使用药物使体重、血糖、尿糖、血糖、血脂维持在合理水平。总之,通过自我控制治疗,达到有效的控制和防治糖尿病的目的。 1.2药物治疗药物治疗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口服药物治疗,一种是胰岛素注射的治疗方法。 1.2.1口服药物治疗口服药物治疗是目前应用最广泛,也是为广大患者所接受的治疗方法。口服药物一般分为以下几类:磺脲类药物,2型DM患者经饮食控制,运动,降低体重等治疗后,疗效尚不满意者均可用磺脲类药物;双胍类降糖药降血糖的主要机制是增加外周组织对葡萄糖的利用,增加葡萄糖的无氧酵解,减少胃肠道对葡萄糖的吸收,降低体重。各种类型的糖尿病患者都可服用;格列奈类胰岛素促分泌剂;胰岛素增敏剂有增强胰岛素作用,改善糖代谢;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1型和2型糖尿病均可使用,可以与磺脲类,双胍类或胰岛

糖尿病足治疗论文

糖尿病足治疗体会 【摘要】回顾性分析我院2006年1月至2012年6月住院治疗并确诊为糖尿病足共29例的临床特点,采取综合治疗措施,控制血糖,抗感染,改善循环,病灶局部处理,支持疗法等,以及强化糖尿病健康教育,提高糖尿病足部的自我意识等措施。结果20例痊愈,7例感染控制,创面清洁,部分愈合出院,2例截肢。结 论对糖尿病足患者应采取教育,护理,治疗等综合性措施。 【关键词】糖尿病;足溃疡;综合治疗 由于糖尿病患者血管病变导致肢端缺血和周围神经病变而失去感觉,且并发感染的足,成为糖尿病足1]df(糖尿病足)溃疡发病率为09%2]2006年1月至2012年6月共收治29例df患者,现将其临床表现及综合治疗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29例患者,其中男18例,女9例,年龄45~78岁,糖尿病程 2~23年,治疗天数18~265 d,发病诱因外伤15例(玻璃和铁钉扎伤4例,指甲修剪不当6例,穿鞋摩擦致伤3例,抓伤2例),冻伤2例,烧烫伤5例,糖尿病性大泡2例,脚癣1例,甲沟炎1例,

无明显诱因3例。②根据糖尿病足wagner分级法,ⅰ级16例,表面溃疡无感染,ⅱ级5例较深溃疡合并软组织感染,ⅲ级6例,深 部溃疡伴骨组织病变或脓肿,ⅳ级2例,全足坏疽伴恶臭。 2 治疗方法 ①控制血糖,全部取三短一长治疗,空腹血糖44~69 mmol/l,餐后2 h血糖在44~100 mmol/l,ghba1c<75%。 ②控制感染,根据经验选择高效广谱抗生素及加用抗厌氧菌抗生素,同时创面分泌物送细菌培养,待培养结果出来选用敏感抗生素③改善足部血液循环,这一环节贯穿糖尿病足治疗始终,选用血管扩张剂和微循环改善剂如6542,前列地尔,丹红注射液,羟苯磺酸钙等。④局部处理,局部拍x光线片,明确有无骨骼受累及骨髓炎的发生,如病灶下有骨髓炎的存在,应清除碎骨,开窗引流。广泛清创,注意彻底清创,清除坏死组织,脓性分泌物,用探针仔细探查周围隐藏病灶。应用胰岛素,10%氯化钠,甲硝唑,庆大霉素,康复新液等局部交替换药,配合中药三黄汤(黄连,黄苓,黄柏各100 g水煎)泡脚。紫外线局部照射。在创面感染控制后,局部可使用生肌膏,新型敷料等促使创面愈合。⑤支持疗法,应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输注血浆或白蛋白,输血,免疫球蛋白等,改善机体全身情况,以利创面生长愈合。⑥其他,营养神经药,降血脂,降血粘,积极治疗心脑血管等并发症。⑦加强糖尿病健康教育a 善不良生活方式,如戒烟,减重,增加体育锻炼,控制高血压,高血脂等危险因素。b

血脂异常与妊娠期糖尿病的相关性研究

血脂异常与妊娠期糖尿病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研究血脂异常与妊娠期糖尿病(GDM)的危害关联性。方法选择4组同期同段人群及同孕期血脂检查结果,以2组合1对,共2对进行比对分析,即:①正常妊娠与GDM者;②GDM中血脂异常与正常者,后者还进一步比对产妇与新生儿并发症等发生率。结果GDM比正常妊娠者血脂异常水平高,GDM 中血脂异常较正常者产妇与新生儿并发症发生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妊娠期孕妇有血脂异常者,发生GDM风险及孕产妇与新生儿并发症发生率高,从而推测妊娠期血脂异常与GDM具有很强相关性,故可通过观察孕妇血脂异常的方法,推测、了解,从而预防(如饮食调控,药物等干预血脂升高)GMD,体现出临床借鉴和推广的科学性。 标签:妊娠;血脂升高;GDM;关联;预防 GDM被临床定义为糖代谢紊乱,机体的血脂水平会受到严重的影响,如得不到及时的、合理的治疗,很有可能提升其他并发症的发生,加重病情,甚至对其生命产生威胁。如果该病在早期能及时的发现和诊断,经过合理的控制血糖的水平,可以防止病情不断加重,减低其他并发症的发生几率,对改善和缓解病情的意义深远。基于以上的原则,以追根溯源,“倒”看血脂,从而追溯“糖”源之角度为探索切入点,可能有助于GDM预见、预防,为此该文进行以下统计、分析及论证。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调查2014年4月—2017年12月期间该院该科按正规程序进行产前体检的孕妇人群,根据鉴别诊断的原则,排除具有GDM的高危因素人群:①孕妇因素:年龄≥35岁、妊娠前超重或肥胖、糖耐量异常史、多囊卵巢综合征;②家族史:糖尿病家族史;③妊娠分娩史:不明原因的死胎、死产、流产史、巨大儿分娩史、胎儿畸形和羊水过多史、GDM史;④该次妊娠因素:妊娠期发现胎儿大于孕周、羊水过多;反复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者。在该研究选取的3 670名孕妇中,健康妊娠的为3 522名,妊娠期糖尿病孕妇148例中,血脂异常111例,血脂正常37例。 1.2 血脂标本及其检验 1.2.1 血脂标本简介检验仪器为日本日立公司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型号:贝克曼AU480;试剂由北京利德曼有限公司提供,配套应用的实验试剂对分离后的血清进行检验,所有的试剂均在有效期内。 1.2.2 检验方法①应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器和配套应用的实验试剂对分离后的血清进行检验;②酶法检验。应用酶法检验TC和TG;直接法-表面活性剂清

干细胞治疗糖尿病的临床试验结果

据最新调查显示,我国18岁及以上成人糖尿病患病率为11.6%,预计2030年,世界糖尿病发病人数将达到40亿。 胰岛B细胞自身免疫破坏所致的胰岛素绝对缺乏是1型糖尿病(TIDM)的主要发病机制。而2型糖尿病(T2DM)则与胰岛素抵抗或进行性的胰岛B细胞功能减退有关。目前治疗糖尿病的方法无法针对糖尿病发病的关键环节,不能从根本上治愈糖尿病。 基于这一现状,各国学者们开始致力于一种新的治疗策略——向机体补充新的具有正常分泌功能的胰岛细胞,重建患者体内的胰岛功能。1980年Largiader等人首次报道同种异体胰岛移植成功,但是供体来源的缺乏以及免疫抑制剂的终身服用,均限制了胰岛移植在临床上的应用,促使研究者们将研究重点转向了干细胞移植技术近年来,干细胞治疗糖尿病的相关基础和临床研究的开展为彻底治愈糖尿病带来了希望。 干细胞是一群具有高度自我更新、多向分化潜能以及能够分泌多种细胞因子的细胞,具有独特的生物学特性,是重建胰岛功能的最佳种子。目前,已确定的可分化为胰岛细胞的干细胞类型主要有:胚胎干细胞(ESCs)、间充质干细胞(MSCs)和诱导多能干细胞(iPSCs)等。

干细胞治疗T1DM的临床试验: 2007年Voharelli等1报道了首个使用AHSCT方案治疗T1DM的临床试验获得初步成功,该研究组2009年进一步报道了该临床试验扩大随访后的结果”。研究结果显示,对于新诊断的T1DM患者通过AHSCT方案可以重建内源性胰岛素泌,诱导大部分患者脱离胰岛素治疗。 2008年8月,Voharelli等在美国芝加哥起草了一项国际多中心、随机对照AHSCT临床研究方案,以进一步证实AHSCT的“免疫重建”效应,这项研究已于2009年正式启动。2012年Li等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研究。 2014年DAddio等研究中65例新发T1DM患者经AHSCT方案治疗后6个月,59%的患者停用胰岛素,随访48个月后仍有32%的患者维持不用胰岛素,对治疗有反应的患者血糖代谢状态和胰岛B细胞功能显著改善。

糖尿病基因治疗的现状及展望

糖尿病基因治疗的现状及展望 彭博综述 (哈尔滨医科大学) [摘要] 糖尿病是伴有不同程度胰岛素缺乏或胰岛功能障碍的一类代谢性疾病。由于当今治疗1型糖尿病的方法在预防长期并发症方面收效甚微,研究者试图找出一种有效的疗法来再生胰岛β细胞,分化多能干细胞,和/或重新编码自体非β体细胞如肝细胞成为胰岛素分泌细胞达到重建葡萄糖稳态的目的。本篇文章将从糖尿病基因治疗的策略、关键基因以及基因治疗的载体这三个方面来进行论述。[关键词]糖尿病;基因治疗;胰岛素分泌细胞;胰腺转录因子 The current status and prospect of gene therapy for diabetes mellitus Peng Bo (Harbin Medical University) [Abstract]Diabetes is a metabolic disease associated with varying degrees of insulin deficiency or islet dysfunction. Because current methods for treating type 1 diabetes (T1D) are ineffective in proventing long-term complications, researchers have sought to indentify alternative therapies that regenerate pancreatic beta cells, differentiate pluripotent/progrnitor stem cells, and/or reprogram autologous non-pancreatic somatic cells, such as liver cells, into insulin-producing cells (IPCs) for restoring glucose homeostasis. In this paper, we will elaborate on the key genes, vectors and strategies of gene therapy in the treatment of diabetes mellitus. [Key words] diabetes, gene therapy, insulin-producing cells (IPCs), pancreatic transcription factors (PTFs). 1、糖尿病概况及治疗现状 2013年全世界范围内糖尿病患者已经达到了3.82亿人,统计数据显示,预

中国糖尿病足防治指南(2019版)解读完整版

中国糖尿病足防治指南(2019版)解读完整版 糖尿病足是糖尿病患者致残、致死的主要原因之一,也是造成社会沉重负担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自2005年世界糖尿病日聚焦糖尿病和足部管理开始,各国都先后制定了糖尿病足诊治指南。2011年英国国家卫生与临床优化研究所(NICE)发布糖尿病足部问题住院管理指南,同年国际糖尿病足工作组(IWGDF)发布糖尿病足管理和预防实践指南。2012年澳大利亚发布糖尿病足溃疡的管理实践指南,2012年美国感染病学会(IDSA)发布了更细化的关于糖尿病足部感染的诊断和治疗指南。2014年美国足部协会(APMA)发布通过优化减压管理糖尿病足溃疡指南。2016年IWGDF对2011年的指南进行修订更新。我国尚未拥有符合我国糖尿病足特点的防治指南,为进一步规范糖尿病足的诊断和治疗,由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糖尿病足与周围血管病变学组组长,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内分泌科冉兴无教授牵头制定了中国糖尿病足防治指南(2019版),从糖尿病足病的流行病学和防治策略等方面给出建议。 一、糖尿病足流行病学现状 全球糖尿病足溃疡的患病率是6.3%,男性高于女性,2型糖尿病高于1型糖尿病。各国和不同地区之间糖尿病足溃疡患病率差距极大,波动于1.5%~16.6%[1]。在我国,糖尿病足溃疡的年发病率为8.1%,年复发率为31.6%,年死亡率为14.4%。45%的患者为Wagner 3级以上(中重度病变),总截肢率19.03%,其中大截肢2.14%,小截肢16.88%[2]。

确切的有关糖尿病足病发病率和患病率的数据仍很有限,根据现有文献报告的数据,往往低估糖尿病足病的发病率、患病率和截肢率。 糖尿病足病预后很差,甚至比除肺癌、胰腺癌等以外的大多数癌症的病死率和致残率还高。全球每年约有400万糖尿病患者发生足溃疡。足溃疡是糖尿病足病最常见的表现形式,也是造成糖尿病患者截肢的主要原因。糖尿病足溃疡患者年死亡率高达11%,而截肢患者更是高达22%[3]。据估计,全球每20秒钟就有一例糖尿病患者截肢。相对于非卧床的糖尿病门诊患者,糖尿病足病患者接受住院/急诊诊治、转诊给其他医生以及1年就诊次数分别增加3.4倍、2.1倍和1.9倍,医生花费在诊治上的时间更多;糖尿病足感染患者直接转诊到急诊或住院诊治的概率增加6.7倍[4]。2017年全球糖尿病的医疗费用高达7 270亿美元,其中中国为1 100亿美元。在发达国家,糖尿病足病占用了12%~15%的糖尿病医疗卫生资源,而在发展中国家,则高达40%[5]。 二、糖尿病足的筛查与预防 早期筛查并矫正糖尿病足病危险因素对避免及延缓糖尿病足的发生具有关键作用。筛查需涵盖整体与局部两个主要组成部分,整体危险因素是指:男性、糖尿病长病程、吸烟、视力障碍、并发症与合并症多,此类患者需要重点关注足部情况。而局部危险因素更多是导致糖尿病足溃疡的诱因方面,如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周围动脉病变、足部力学变化、足溃疡病史、截肢史等。本次指南的亮点之一就是参考中国临床研究数据,针对糖尿病足主要诱因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与糖尿病下肢动脉病变提出了具体的筛查流程与频次,使指南更具有实际应用价值。此外指南结合我国

糖尿病中医辩证施治)

糖尿病中医辩证施治 糖尿病属于中医消渴的范畴。消渴是以多饮、多食、多尿、身体消瘦为特征的一种疾病。消渴之名,首见于《黄帝内经》。东汉著名医家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将消渴分为三种类型:渴而多饮者为上消;消谷善饥者为中消;口渴、小便如膏者为下消。 中医认为,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劳欲过度、素体虚弱等因素均可导致消渴。该病的病机特征是阴虚燥热,以阴虚为本,以燥热为标,且两者互为因果:燥热甚者则阴虚越甚,阴虚甚者则燥热越甚。消渴的病变部位在肺、胃和肾,而以肾脏的病变为重。如果患者肺燥阴虚,津液失于滋润,则会出现口干舌燥、烦渴多饮的上消症状;若患者胃热炽盛,腐熟水谷的能力过盛,则会出现多食易饥的中消症状;若患者肾虚精亏,不能约束小便,则会出现尿频量多、尿浊如脂膏的下消症状;若患者兼有肺燥、胃热与肾虚的因素,则会同时出现多饮、多食、多尿等症状。 糖尿病的病程较长,该病患者的病情常常日久不愈,最终会因气阴两伤而合并出现其他病变。例如,患者若肺燥阴伤,可合并肺痨等病症,若肾阴亏耗,肝失滋润,可合并雀目、内障、耳聋等病症,若燥热内炽,蕴毒成脓,可合并疮疖、痈疽等病症,若阴虚燥热,炼液为痰,痰阻经络,可合并中风偏瘫或胸痹心痛等病症,等等。 在临床上,根据中医理论可将糖尿病分为肺热津伤型、胃热炽盛型、肾阴亏损型和阴阳两虚型。那么,对各型糖尿病应如何进行治疗的呢? 一、肺热津伤型糖尿病 该型糖尿病患者的主要临床表现是:以口渴多饮为主,并伴有口干舌燥,随饮随渴,尿频量多,舌红少津,苔薄黄而干,脉数等。治疗此型糖尿病应以清热润肺、生津止渴为主,可选用《丹溪心法》中的消渴方(可加减)。其方药组成是:生地、花粉各18克,黄连、荷梗(藕秆)各10克,沙参、麦冬各15克,藕汁、姜汁、蜂蜜各适量。每日一剂,用水煎服。患者若因肺热津伤而致气阴两亏则可选用具有益气养阴、生津止渴功效的玉泉丸。其方药组成是:人参10克,黄芪25克,花粉、葛根、麦冬、茯苓各15克,炙甘草6克;患者若肺热炽盛则可选用具有清热泻火、益气生津功效的白虎汤加人参汤(可加减)。其方药组成是:石膏30克,知母9克,粳米15克,炙甘草3克,人参、黄连各6克。患者若烦渴的症状减轻可继续服用消渴方进行治疗。 二、胃热炽盛型糖尿病 该型糖尿病患者的主要临床表现是:以多食易饥为主,且伴有口渴、尿多、形体消瘦、大便燥结、舌红苔黄、脉滑数有力等。治疗此型糖尿病应以清胃泻火、养阴增液为主,可选用《景岳全书》中的玉女煎(可加减)。其方药组成是:石膏30克,熟地黄24克,麦冬、牛膝各9克,知母、黄连、山栀子各6克。每日一

妊娠期糖尿病的护理_研究进展

妊娠期糖尿病的护理研究进展【摘要】妊娠期糖尿病严重危害母儿的身体健康,对妊娠期尿糖病的早诊断,并进行早期管理和干预,使孕妇整个妊娠期的血糖控制在正常或接近正常水平。本文就妊娠期糖尿病的早诊断,临床管理和护理进展进行综述,不包括分娩期和产后的护理。 【关键词】妊娠期糖尿病;心理护理;饮食;运动;胰 岛素治疗 妊娠期糖尿病(GDM)是指妊娠期首次发生或发现的糖尿病,包含了一部分妊娠前已患有糖尿病但孕期首次被诊断的病人。1979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将GDM列为糖尿病的一个独立类型[1]。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妊娠合并糖代异常的发生率逐渐增加,易发生妊娠高血压综合征、感染、羊水过多、巨大儿和死胎, 新生儿易发生呼吸窘迫综合征和低血糖,对母婴危害极大[2]。GDM的发病在种族间存在明显差异,各国报道的发病率相差悬殊,为1%~14%中国GDM的发病率为3%~5%[3] , 且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其发病率逐年上升。因此, 积极有效的护理干预, 使妊娠糖尿病病人平安度过妊娠期, 保障母婴健康是护理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现将近年来国学者对妊娠期糖尿病的 临床研究及取得的护理经验综述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2010年7 月至2011 年8月住院的19 例作者单位:莱芜 市中医医院(莱芜271100) GDM病人,初产妇17例,经产妇2例;年龄22~42岁,平均年龄35岁; 体重50~75kg; 阴道分娩15 例, 剖宫产 4 例。 1. 2 方法① 胰岛素笔注射: 可遵医嘱选用短效或短长效混合注射, 尽量选择胰岛素笔注射, 胰岛素用量要准确, 每天2~3次注射。②注射部位:因胰岛素注射部位与吸收速度按快慢为:腹部> 上臂> 大腿>臀部,但GDM 患者不宜注射腹部,以免血糖降得太快, 发生低血糖而影响胎儿, 故采取手臂外1/4, 大腿前外侧, 臀部皮下注射。③注射时间充分:部位轮流交替进行, 注射后针头应留在皮下6s 以上并继续按住推键直至针头完全拔出。以确保剂量准确, 又可避免体液流入针头或笔芯。 GDM 病人心理压力大, 常出现抑郁、焦虑等负性情绪。美洁等[4]应用状态焦虑量表对50例GDM孕妇进行调查,结果显示, GDM 孕妇焦虑评分显著高于正常人。梁海英等[ 5]调查表明,GDM孕妇焦虑【摘要】妊娠期糖尿病严重危害母儿的身体健康,对妊娠期糖尿病的早诊断,并进行早期管理和干预,使孕妇整个妊娠期的血糖控制在正常或接近正常水平。本文就妊娠期糖尿病的早诊断,临床管理和护理进展进行综述,不包括分娩期和产后的护理。及抑郁症状的发生率均较高,提示妊娠期糖尿病的孕妇心理健康水平较正常孕妇差, 应引起重视。抑郁、焦虑等不良情绪可引起体生长激素、胰高血糖素、去甲肾上腺素等激素分泌增加,进一步引起血糖增高, 从而加重病情,造成

干细胞移植治疗糖尿病肾病

干细胞移植治疗糖尿病肾病 目前,干细胞在治疗糖尿病肾病中有了新的研究进展。用胰岛干细胞治疗糖尿病,比以往很多传统治疗方法无法比拟的优点: ①能够获得大量胰岛B细胞的最佳种子细胞,高度增殖和多向分化的潜能干细胞,能极大的解决胰岛细胞来源不足的问题; ②干细胞分化的胰岛细胞能够对血糖的生理性起到调节作用; ③用自身干细胞分化的胰岛干细胞,可降低免疫排斥,而且不受应用胚胎干细胞的社会伦理方面的制约; ④随着细胞学、分子生物学等基础医学的飞速发展和应用,多种类型的干细胞作为种子细胞诱导分化为B细胞成为现实。 2.在治疗肾病中,目前认为,骨髓来源细胞参与各种肾细胞的修复,包括肾系膜细胞、内皮细胞、足细胞和小管细胞。 在治疗糖尿病肾病中间充质干细胞有哪些优势? (1)作为成体干细胞,MSCs与胚胎干细胞相比,它规避了人类的伦理问题。 (2)MSCs只少量表达MHC-I型分子,极少表达或不表达MHC-II型或T细胞共刺激分子。间充质干细胞的低免疫原性,能够逃避宿主的免疫监视系统在宿主体内长期存活,能够抑制树突状细胞成熟,抑制T 细胞增殖,是一类免疫特许细胞。

(3)间充质干细胞的特性具有多向分化潜能,并且来源广泛,取材方便,展现了在细胞替代治疗中的良好应用前景,也期待成为构建肾脏修复的种子细胞。 (4)应用原位杂交法测MSCs端粒酶活性,细胞呈阳性反应,但强度弱于作为对照的大肠癌细胞株的端粒酶活性,说明MSCs较幼稚,生命周期长,不具有恶性肿瘤的无限增殖能力,作为移植细胞有安全保障。 干细胞移植治疗糖尿病为人类治疗糖尿病提供一种全新的解决方法,糖尿病人又多了一线希望,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干细胞能够治疗更多的疾病。

我国糖尿病现状

中述我国糖尿病的现状 姓名:范荣学号:2010512412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病。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口老龄化以及肥胖发生率的增加,糖尿病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 糖尿病的发病原因有很多,如糖尿病家族史、不良的饮食习惯、体力活动减少、肥胖、大量饮酒、精神紧张等.主要分为遗传和环境因素,同卵双胞胎糖尿病一致率达57%,如果包括亚临床胰岛素分泌障碍,轻微高血糖,则几乎达100%,异卵双胎糖尿病一致率为17%。父母为2型糖尿病者,子女中50%有糖尿病,12%有耐糖量降低。遗传是2型糖尿病发病的重要因素。1型糖尿病发生常与某些感染有关或感染后随之发生。常见的感染原有腮腺炎病毒、风疹病毒、巨细胞病毒、麻疹病毒、流感病毒、脑炎病毒、脊髓灰质炎病毒、柯萨奇病毒及Epstein-Barr病毒等,一些不健康的生活习惯也会导致糖尿病,平时应注意适当限制能量摄入、避免肥胖、促进体重正常和鼓励进行较多的体力活动等。 糖尿病还伴随着一系列的并发症,这些并发症严重的可使患者丧失劳动力,甚至引起死亡。这些并发症中有的可以避免、有的可以治好、有的可以改善、有的发展相当缓慢。并发症的发生、发展和带来的后果的严重性与否,直接或间接地与糖尿病控制好坏有关。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是糖尿病全身性微血管病变表现之一,临床特征为蛋白尿渐进性肾功能损害,高血压、水肿等,晚期出现严重肾功能衰竭,是糖尿病患者的主要死亡原因之一。很多糖尿病患者并无任何症状,不少患者一发现有糖尿病就已经有了糖尿病并发症。而且糖尿病目前还是一种终生性疾病,尚无根治办法。所以预防治疗糖尿病是一个很关键的事情。 要预防糖尿病,首先要明白它的发病机理。从而做到有的放矢。 型糖尿病的自然发病过程分为如下几期: 第一期遗传易感性:与HLA某些位点有关环境因素如病毒感染; 第二期启动自身免疫反应,胰岛B细胞损伤; 第三期免疫学异常:循环中可出现多种针对B细胞的自身抗体,胰岛素分泌功能尚维持正常;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