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初中化学(新人教版)九年级全一册同步测试:第七单元测评(同步习题)【含答案及解析】

初中化学(新人教版)九年级全一册同步测试:第七单元测评(同步习题)【含答案及解析】

第七单元测评

(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 1 C 12O 16Cl 35.5

Ca 40

一、快乐点击(每小题4分,共32分)

1.化学反应在生成其他物质的同时,还伴随着能量的变化,下列反应发生时吸收热量的是()

A.C+O2CO2

B.Mg+2HCl MgCl2+H2↑

C.CaO+H2O Ca(OH)2

D.CO2+C2CO

2.“低碳”生活深入人心。倡导“低碳”生活的主要目的是()

A.抑制臭氧层破坏

B.抑制酸雨发生

C.抑制温室效应

D.抑制土地沙漠化

3.(2020江西中考)通常情况下,下列物质属于可燃物的是()

A.大理石

B.小木条

C.玻璃

D.泥沙

4.下列处理事故的方法中不正确的是()

A.炒菜时油锅着火,用锅盖盖灭

B.家用电器着火,用水扑灭

C.图书、档案着火,用二氧化碳灭火器扑灭

D.厨房天然气管道着火,立即关闭阀门并轻轻开窗通风

5.对下列词语的有关化学原理解释不合理的是()

A.火上浇油—隔绝空气

B.风助火威—为燃料提供足够的氧气

C.釜底抽薪—燃烧需要可燃物

D.钻木取火—使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6.(2020重庆中考B卷)如图所示,水中的白磷能否燃烧与鼓入的气体和水温有关,表中能使白磷燃烧的选项是()

7.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它主要来源于化石燃料的燃烧,大气中PM2.5含量高易导致空气污染。下列燃料燃烧时,不会引起大气中PM2.5增多的是()

A.氢气

B.煤炭

C.汽油

D.柴油

8.某同学设计了如下实验证明可燃物燃烧与氧气、温度有关,其中证明可燃物燃烧必须达到一定温度的实验是()

实验①实验②实验③

白磷不燃烧白磷不燃烧白磷不燃烧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二、积累运用(共22分)

9.(8分)某市公交系统适应形势发展,推广使用节能减排的双燃料公交车,这种公交车是以天然气为主要燃料。下图为天然气的主要成分甲烷完全燃烧的化学反应的微观示意图。

请根据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在上述反应中,分子分解成原子,(填“分子”或“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

(2)上述反应的产物C、D中,与H2O2组成元素相同的是(填序号);

(3)写出上述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4)上述反应属于反应(填“分解”“化合”或“氧化”)。

10.(6分)(2020福建中考节选)燃烧与人类生产、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

(1)下列成语的原意与燃烧不相关的是(填字母)。

A.卧薪尝胆

B.釜底抽薪

C.火上浇油

D.煽风点火

(2)古籍《天工开物》就有“煤饼烧石成灰”的记载。“烧石成灰”指高温条件下碳酸钙转化为生石灰。

①“煤饼烧石成灰”的过程中,能量转化的主要方式是。

②“石”转化为“灰”的反应属于(填基本反应类型)。

(3)室内起火时,如果急于打开门窗,火反而会烧得更旺。原因是。11.(8分)依据如图进行实验(夹持仪器略去)。实验过程:①通入N2,点燃酒精灯,一段时间后,a、b中均无明显现象;②熄灭酒精灯,立即改通O2,a中无明显现象,b中红磷燃烧。

(1)实验过程②中,红磷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

(2)实验过程②中,对比a、b中的实验现象,可知可燃物燃烧的条件之一是。

(3)实验过程中,能说明可燃物燃烧需要氧气的实验是。

三、情景分析(14分)

12.(6分)化学与生产和生活密切相关。

(1)目前,人类以化石燃料为主要能源,常见的化石燃料包括、石油和天然气。大量使用化石燃料会带来一些环境问题,人类迫切需要开发新能源,你知道的一种新能源是。

(2)下列防火、防爆的安全知识,说法正确的是(填字母)。

A.在加油站不能接听和拨打手机

B.夜间发现厨房内煤气泄漏,立即开灯检查

C.楼道内发生火灾,逃生时用湿毛巾捂住口鼻,蹲下靠近地面,迅速离开火灾现场

D.面粉加工厂、纺织厂、煤矿矿井内要严禁烟火

13.(8分)(1)可燃冰被科学家誉为“21世纪能源”。可燃冰中,水分子形成一种空间笼状结构,CH4和少量N2、CO2等分子填入笼内的空隙中,无固定的组成,因此可燃冰属于(填“纯净物”或“混合物”)。

(2)沼气、天然气的主要成分也是甲烷。充分燃烧1 000 g天然气和煤所产生的CO2和SO2气体的质量如图1所示,请写出甲烷燃烧的化学方程式:。根据图示和已有知识分析,天然气被誉为“城市清洁能源”的原因有(答两条即可)。

图1

(3)甲烷不仅是重要的燃料,同时也是重要的化工原料,图2是以甲烷为原料,一定条件下制取某液体燃料的微观过程示意图。由此得出:进程Ⅰ中参加反应的各物质分子个数比为,进程Ⅱ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图2

四、实验探究(18分)

14.用如图所示装置,在常温下,分别进行研究燃烧条件和研究氧气性质的实验。已知:白磷的着火点为40 ℃。

(1)H2O2稀溶液与MnO2接触时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实验1中,推入H2O2溶液前,燃烧匙和水中的白磷均不燃烧,原因分别是;

推入H2O2溶液后,观察到烧杯中的现象是。

(3)实验2中,推入H2O2溶液后,观察到木炭燃烧得更旺,由此得出氧气的性质是;木炭熄灭后冷却一段时间,烧杯中的部分溶液流入集气瓶。该实验中,集气瓶内压强的变化过程

是。

五、神机妙算(14分)

15.某同学用100 g含碳酸钙90%的大理石与足量稀盐酸发生反应,若该实验条件下CO2的密度为1.9 g·L-1,计算生成二氧化碳气体的体积(计算结果保留1位小数)。

答案:

1.D C+O2CO2,放出大量的热,属于放热反应,故A选项错误;Mg+2HCl MgCl2+H2↑,放出热量,属于放热反应,故B选项错误;CaO+H2O Ca(OH)2,放出大量的热,属于放热反应,故C选项错误;CO2+C2CO,在高温下反应,需要吸收热量,属于吸热反应,故D选项正确。

2.C

3.B本题考查物质的性质。大理石、玻璃、泥沙都不具有可燃性,A、C、D错误,B正确。

4.B

5.A火上浇油的化学意思是添加可燃物,添加可燃物能够帮助燃烧,不是隔绝空气,A解释不合理;风助火威的化学意思是增加空气的流动性,流动的空气能够为燃烧提供充足的氧气,B解释合理;釜底抽薪的化学意思是把柴火从锅底抽掉,从而达到灭火的目的,也说明了燃烧需要可燃物,C 解释合理;钻木取火的化学意思是摩擦可以生热,当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时,可燃物就燃烧起来,D解释合理。

6.D本题考查燃烧的条件。要使水中的白磷燃烧需使白磷接触氧气且温度达到着火点。分析四个选项可知,D项符合题意。

7.A

8.D白磷的着火点较低,为40 ℃,实验①中的白磷在冷水中,既无氧气,温度也没有达到白磷着火点;实验②中白磷在热水中,但缺少氧气;实验③中的白磷在冷水中,通入了氧气;实验④中的白磷则是在热水中,且通入了氧气,满足了燃烧的条件,比较可知,实验②④的差别在于④中有氧气,实验③④的差别在于④中用的是热水,有适宜的温度,故③④探究的是可燃物燃烧与温度的关系。

9.答案(1)原子(2)D(3)CH4+2O2CO2+2H2O(4)氧化

10.解析本题考查燃烧条件、反应类型的判断。(1)卧薪尝胆原意与燃烧不相关,A正确;釜底抽薪是撤离可燃物,火上浇油是增加可燃物,煽风点火是提供充足氧气和使温度达到着火点,都与燃烧相关,B、C、D错误。(2)①“煤饼烧石成灰”是化学能→热能→化学能。②“石”转化成“灰”是碳酸钙高温分解生成氧化钙和二氧化碳,属于分解反应。(3)室内着火时,如果急于打开门窗,会为可燃物提供更多氧气,使火势更猛。

答案(1)A

(2)①化学能→热能→化学能(或“化学能→热能、热能→化学能”)②分解反应

(3)打开门窗,为可燃物提供更多氧气,使火势更猛(或其他合理答案)

11.解析(1)红磷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五氧化二磷,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4P+5O22P2O5。(2)实验

过程②中,对比a、b中的实验现象,立即改通O2,a中由于红磷温度没有达到着火点无明显现象,b 中由于红磷温度达到着火点红磷燃烧,说明可燃物燃烧的条件之一是温度达到着火点。(3)步骤①中b通N2,不燃烧;步骤②中b通O2,燃烧,说明可燃物燃烧需要氧气。

答案(1)4P+5O22P2O5

(2)燃烧需要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3)步骤①中b通N2,不燃烧;步骤②中b通O2,燃烧

12.解析(1)常见的化石燃料包括煤、石油和天然气;人们正在开发利用的新能源有氢能、太阳能、地热能、风能等。(2)在加油站不能接听和拨打手机,以免电火花引燃可燃性气体,A正确;夜间发现厨房内煤气泄漏,不能开灯检查,以免电火花引燃可燃性气体,B错误;楼道内发生火灾,逃生时用湿毛巾捂住口鼻,蹲下靠近地面,迅速离开火灾现场,C正确;面粉加工厂、纺织厂、煤矿矿井内要严禁烟火,D正确。

答案(1)煤氢能(答案合理即可)

(2)ACD

13.解析(1)可燃冰是甲烷与少量杂质形成的,属于混合物。(2)甲烷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甲烷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硫少,减少了空气的污染,燃烧充分,产生的有害气体和烟尘少。(3)结合微观示意图可知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分子个数比为1∶1,进程Ⅱ是氢气与一氧化碳在一定条件下反应生成CH3OH。

答案(1)混合物

(2)CH4+2O2CO2+2H2O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硫少,减少了空气的污染;燃烧充分,产生的有害气体和烟尘少

(3)1∶12H2+CO CH3OH

14.解析(1)H2O2溶液与MnO2接触时生成水和氧气,反应的方程式是2H2O22H2O+O2↑;(2)根据燃烧的条件可知,燃烧匙中白磷不燃烧是因为未达到白磷的着火点,烧杯中白磷不燃烧是因为没有与O2接触;推入H2O2溶液后,生成氧气,氧气通过导管进入烧杯,所以观察到烧杯中的现象是导管口有气泡冒出,导管口的白磷燃烧;(3)实验2中,推入H2O2溶液后,观察到木炭燃烧得更剧烈,由此得出氧气的性质是助燃;木炭熄灭后冷却一段时间,烧杯中的部分溶液流入集气瓶。该实验中,集气瓶内压强的变化过程是先变大,一段时间后变小。

答案(1)2H2O22H2O+O2↑

(2)燃烧匙中白磷不燃烧是因为未达到白磷的着火点,烧杯中白磷不燃烧是因为没有与O2接触

导管口有气泡冒出,导管口的白磷燃烧

(3)助燃先变大,一段时间后变小

15.解析稀盐酸足量,所以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要根据碳酸钙的质量计算,先计算出二氧化碳的质量,再根据质量、密度和体积的关系(体积=质量

密度

)计算。

答案解:设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为x。

CaCO3+2HCl CaCl2+H2O+CO2↑

100 44

100 g×90% x

100 44=100g×90%

x

x=39.6 g

生成二氧化碳的体积为:39.6 g÷1.9 g·L-1=20.8 L 答:生成二氧化碳的体积为20.8 L。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全一册第7单元燃料及其利用测试题含答案及解析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全一册 第七单元燃料及其利用 1.(2021湖南株洲中考)燃烧是人类最早利用的化学变化之一,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可燃性气体在空气中的含量越高,爆炸的可能性就越大 B.未燃烧的碳氢化合物及炭粒、尘粒等排放到空气中会形成浮尘 C.做饭时,燃气灶火焰呈现出黄色或橙色,锅底出现黑色,此时应减小灶具的进风口 D.甲烷与乙醇的燃烧产物均为水和二氧化碳,说明两者均为碳、氢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 答案:B 2.(2021江苏盐城中考改编)我国建成了全球首套千吨级液态太阳燃料合成示范装置,其原理是:①利用太阳能光伏发电,②电解水获得H2,③H2与CO2反应合成绿色液态燃料CH3OH。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太阳能是不可再生能源 B.H2是理想的清洁、高能燃料 C.电解水反应属于分解反应 D.该装置能捕获并资源化利用CO2 答案:A 3.(2020海南中考)将棉手帕放入60%左右的酒精中浸湿,用坩埚钳夹住点燃,待火焰熄灭后,棉手帕依然完好。下列有关该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A.棉手帕不是可燃物,不能燃烧 B.棉手帕接触不到氧气,不能燃烧 C.被酒精浸湿后,棉手帕的着火点升高了 D.酒精中的水蒸发使温度达不到棉手帕的着火点 答案:D 4.(2019成都中考)下列熄灭蜡烛的方法,其对应原理错误的是()

A.扇灭隔绝氧气 B.剪掉烛芯隔离可燃物 C.湿抹布盖灭隔绝氧气 D.水浇灭降低温度至着火点以下 答案:A 5.(2019北京中考)用如图装置进行实验。升温至60 ℃的过程中,仅①燃烧;继续升温至260 ℃的过程中,仅③燃烧。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A.①燃烧,说明白磷是可燃物 B.对比①③,可说明红磷的着火点比白磷的高 C.对比②③,可验证燃烧需可燃物与氧气接触 D.④未燃烧,说明无烟煤不是可燃物 答案:D 6.(2020四川攀枝花中考)“化学链燃烧”是燃料不直接与空气接触的燃烧,是以载氧体在两个反应器之间的循环来实现燃料在较低温度下燃烧的过程。该过程具有无火焰、低污染、高效率等特点。氧化镍(NiO)作载氧体的“化学链燃烧”过程如图。与直接燃烧甲烷相比,对该技术的评价错误的是() A.反应更充分、能源利用率高 B.较安全,减少爆炸风险 C.消耗等质量甲烷,参加反应的氧气较少 D.有利于分离和回收较纯净的二氧化碳 答案:C 7.(2021成都中考)有关粉尘爆炸实验的说法正确的是()

人教版2019年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七单元燃料及其利用测试题(含答案解析)

人教版2019年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七单元测试题 附相对原子质量:H-1,C-12,O-16 一、选择题(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共45分) 1.下列变化不是化学变化的是() A.沼气池中产生甲烷 B.煤和石油的形成 C.石油分馏得到汽油 D.煤干馏得到焦炭 2.以下判断正确的是() A.只有在点燃或加热时可燃物才能燃烧 B.只要温度达到可燃物着火点,可燃物就能燃烧 C.只有含碳元素的物质才能燃烧 D.只要使可燃物的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就能灭火 3.下列物质与空气混合,接触到明火有发生爆炸危险的是() ①氢气②汽油蒸气③面粉尘④棉尘⑤天然气 A.① B.①②⑤ C.①②③⑤ D.①②③④⑤ 4.森林初发火灾时,可以使用爆炸灭火的方法,将灭火弹抛到火场爆炸将火扑灭。关于爆炸灭火的原因分析不合理的是() A.爆炸使燃烧处暂时缺氧 B.爆炸气浪降低了可燃物的温度 C.爆炸气浪降低了可燃物的着火点 D.炸起的沙土覆盖可燃物,隔绝空气 5.用化学知识解释成语“火上浇油”的说法中合理的是() A.增加可燃物,可以使燃烧更旺 B.增大氧气的浓度,可以使燃烧更旺 C.清除可燃物,达到灭火的目的 D.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达到灭火的目的 6.发现火险或遭遇火灾时,做法错误的是() A.拨打119火警电话 B.室内电器着火,未切断电源时,用水灭火 C.不能逃生时,应沉着应对,等待求援 D.逃生时用湿毛巾捂住口鼻,蹲下靠近地面或沿墙壁跑离着火区域

7.关于易燃和易爆物品的生产.使用.运输.贮存方法不正确的是() A.存放时要露天放置,紧密堆积 B.搬运取用时要轻拿轻放,不能摔.砸和撞击 C.运输时,避开人口稠密区 D.生产厂房.仓库等建筑物与周围建筑物之间要留有足够的防火距离 8.通常情况下,几种物质的着火点如下表: 根据上表所给信息和所学相关知识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白磷.红磷.木炭.无烟煤都是可燃物 B.降温至着火点以下可以达到灭火的目的 C.实验时,用于吸干白磷的滤纸不能丢在废纸娄里 D.红磷燃烧属于分解反应 9.液化石油气作为燃料,已普遍进入城市家庭,它是含有下列物质的混合物,在常压下,这些物质的沸点如下表所示: 在常温下使用无气体放出时,钢瓶中常剩余一些液态物质,这些物质最有可能的是() A.乙烷.丙烷.和丁烷 B.乙烷和丙烷 C.只有乙烷 D.戊烷和已烷 10.根据如图所示的实验现象,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现象①③说明白磷的着火点高于红磷的着火点

初中化学(新人教版)九年级全一册同步测试:第七单元测评(同步习题)【含答案及解析】

第七单元测评 (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 1 C 12O 16Cl 35.5 Ca 40 一、快乐点击(每小题4分,共32分) 1.化学反应在生成其他物质的同时,还伴随着能量的变化,下列反应发生时吸收热量的是() A.C+O2CO2 B.Mg+2HCl MgCl2+H2↑ C.CaO+H2O Ca(OH)2 D.CO2+C2CO 2.“低碳”生活深入人心。倡导“低碳”生活的主要目的是() A.抑制臭氧层破坏 B.抑制酸雨发生 C.抑制温室效应 D.抑制土地沙漠化 3.(2020江西中考)通常情况下,下列物质属于可燃物的是() A.大理石 B.小木条 C.玻璃 D.泥沙 4.下列处理事故的方法中不正确的是() A.炒菜时油锅着火,用锅盖盖灭 B.家用电器着火,用水扑灭 C.图书、档案着火,用二氧化碳灭火器扑灭 D.厨房天然气管道着火,立即关闭阀门并轻轻开窗通风 5.对下列词语的有关化学原理解释不合理的是() A.火上浇油—隔绝空气 B.风助火威—为燃料提供足够的氧气 C.釜底抽薪—燃烧需要可燃物 D.钻木取火—使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6.(2020重庆中考B卷)如图所示,水中的白磷能否燃烧与鼓入的气体和水温有关,表中能使白磷燃烧的选项是()

7.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它主要来源于化石燃料的燃烧,大气中PM2.5含量高易导致空气污染。下列燃料燃烧时,不会引起大气中PM2.5增多的是() A.氢气 B.煤炭 C.汽油 D.柴油 8.某同学设计了如下实验证明可燃物燃烧与氧气、温度有关,其中证明可燃物燃烧必须达到一定温度的实验是() 实验①实验②实验③ 白磷不燃烧白磷不燃烧白磷不燃烧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二、积累运用(共22分) 9.(8分)某市公交系统适应形势发展,推广使用节能减排的双燃料公交车,这种公交车是以天然气为主要燃料。下图为天然气的主要成分甲烷完全燃烧的化学反应的微观示意图。 请根据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在上述反应中,分子分解成原子,(填“分子”或“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 (2)上述反应的产物C、D中,与H2O2组成元素相同的是(填序号); (3)写出上述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4)上述反应属于反应(填“分解”“化合”或“氧化”)。 10.(6分)(2020福建中考节选)燃烧与人类生产、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 (1)下列成语的原意与燃烧不相关的是(填字母)。 A.卧薪尝胆 B.釜底抽薪 C.火上浇油 D.煽风点火 (2)古籍《天工开物》就有“煤饼烧石成灰”的记载。“烧石成灰”指高温条件下碳酸钙转化为生石灰。 ①“煤饼烧石成灰”的过程中,能量转化的主要方式是。 ②“石”转化为“灰”的反应属于(填基本反应类型)。 (3)室内起火时,如果急于打开门窗,火反而会烧得更旺。原因是。11.(8分)依据如图进行实验(夹持仪器略去)。实验过程:①通入N2,点燃酒精灯,一段时间后,a、b中均无明显现象;②熄灭酒精灯,立即改通O2,a中无明显现象,b中红磷燃烧。

人教版初中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七单元《燃料及其利用》测试题(含答案解析)

人教版初中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七单元《燃料及其利用》测试题(含答案解析) 一、选择题 1.利用如图1装置探究氧气的体积分数(即氧气的浓度)对燃烧的影响。点燃蜡烛后立即塞紧橡皮塞,待蜡烛熄灭后,将滴管中的水全部滴入集气瓶中(生石灰与水反应放出大量热),铝盒中的白磷立即燃烧。如图2是瓶中①二氧化碳和②氧气的含量随时间变化的图象。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开始至t1时间段氧气含量的变化是因为白磷燃烧消耗氧气 B.在t1至t2时间段内蜡烛已熄灭,而白磷还没有开始燃烧 C.整个实验过程中集气瓶中物质的种类和总质量均不变 D.t3时反应结束,集气瓶中的气体只有二氧化碳 2.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化学反应过程中都会发生放热现象 B.在化学反应中只有燃烧反应才能放出热量 C.化学反应伴随着能量变化 D.人类利用的能量都是通过化学反应获得的 3.下列各组说法正确的是 A B (1)用肥皂水可以区分蒸馏水和硬水 (2)用澄清石灰水可区分二氧化碳与氧气(1)花香四溢,说明微粒在不停地运动 (2)热胀冷缩,说明微粒大小发生改变 C D (1)乘坐车船时可以随身携带大量易燃品 (2)火灾现场逃生时常用湿毛巾捂住口鼻(1)氧气可做燃料 (2)木炭用作吸附剂 A.A B.B C.C D.D 4.鉴别一氧化碳、氧气、二氧化碳、甲烷四种气体,现有一盒火柴,还必须用到的是A.装有蒸馏水的烧杯B.装有紫色石蕊的水

C.冷而干燥的烧杯D.内壁有石灰水的烧杯 5.类推是化学学习中常用的思维方法。现有下列类推:①元素周期表有7个周期,18个族②离子是带电的粒子,但是带电的粒子不一定是离子③电解水产生的氢气与氧气的质量比是2:1④无论是吸入的空气还是呼出的气体中含量最多的气体都是氮气;⑤点燃可燃性气体前需验纯⑥金刚石是由原子构成的,硫酸铜是由离子构成的。其中你认为合理的有A.3个B.4个C.5个D.6个 6.小杰同学在实验室利用如图装置进行实验制取气体,通过查资料得知氢气是一种密度小于空气,不溶于水的气体,硫化氢是一种密度大于空气,可溶于水的气体,则他的下列制取方案可以用这套装置制取的是() (1)用硫化氢固体和稀硫酸溶液常温下制取硫化氢气体; (2)铁锈固体和过氧化氢溶液制取氧气; (3)二氧化锰固体和氯酸钾制取氧气; (4)锌片和稀硫酸制取氢气。 A.(2)(4)B.(1)(3)(4)C.(1)(2)(4)D.(1)(2) 7.逻辑推理是化学学习中常用的思维方法,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化合物含有不同种元素,则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一定是化合物 B.单质是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物质,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一定是单质 C.稀有气体可做保护气,可做保护气的一定是稀有气体 D.化学反应通常伴有能量变化,所以凡是伴有能量变化的一定是化学变化 8.人类生活需要的能量有些来自化学反应。下列变化中实现了由化学能转化成电能的是() A.利用空调取暖B.发电厂利用水力发电 C.在手电筒中使用干电池D.利用蜡烛照明 9.下列物质鉴别的方法错误的是() A.木炭和二氧化锰﹣﹣在空气中灼烧,观察现象 B.酒精和蒸馏水﹣﹣闻气味 C.过氧化氢溶液和水﹣﹣观察颜色 D.二氧化碳、氧气和空气﹣﹣分别将燃着的木条伸入瓶中,观察现象 10.下列关于燃烧现象的解释或分析正确的是()

第七单元燃料及其利用测试题-2021-2022学年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上册(word版含答案)

第七单元《燃料及其利用》测试题 一、单选题 1.下列不属于 ...消防安全标志是 A.B.C.D. 2.温室效应是由于下列哪种气体排放量不断增加而引起的 A.二氧化硫B.二氧化碳C.一氧化碳D.氟利昂 3.下列常见的现象中,发生了化学变化的是 A.石油分馏B.玻璃杯破裂C.馒头发霉D.冰川融化4.2021年3月,我国两会通过的“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了重点控制化石能源消费的能源战略,下列不属于化石能源的是 A.风能B.天然气 C.石油D.煤 5.厨房中,锅里的油着火,下列采取的应急措施中正确的是 A.立即用嘴用力的吹B.立即往锅里加入冷水 C.立即把锅里的油倒掉D.立即用锅盖盖上 6.下列场所中,不必张贴“严禁烟火”标志的是 A.石灰厂B.加油站C.面粉加工厂D.煤矿矿井7.学校组织学生想、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篝火晚会结束后,同学们立即用附近的沙土覆盖余火。用上述方法灭火依据的原理是 A.使可燃物与氧气隔离B.撤离可燃物 C.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D.降低可燃物的温度 8.宣传科学知识,揭露伪科学,是我们义务。结合生活知识,下列各项中你认为属于伪科学的是 A.干冰可用来人工降雨B.基因工程的发展,羊等一些动物可以被克隆 C.用石油为原料制得汽油D.气功大师发功可将水变成油 9.下列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水滴石穿B.干冰升华C.石油分馏D.钻木取火10.今年我国宣布力争在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碳达峰是指二

碳排放,实现碳的“零排放”。下列措施对实现碳中和无积极意义 .....的是 A.大力植树造林B.倡导公共交通出行 C.利用太阳能发电D.燃煤粉碎后使用 11.氧烛是一种用于缺氧环境中自救的化学氧源,广泛用于航空、航海等领域,其主要成分为NaClO3,还含有适量的催化剂、成型剂等。氧烛通过撞击火帽引发反应后,能 2NaClO=2NaCl+3O↑。一根氧烛大约可以供100持续放出高纯氧气,主要反应原理为 32 个人呼吸1小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氧烛是一种纯净物B.氧烛制取氧气的反应为化合反应C.NaClO3中Cl为-1价D.运输氧烛时,应注意避免其受到撞击12.某气体由甲烷、氢气、一氧化碳中的一种或几种组成。点燃气体,用干燥的冷烧杯罩在火焰上方,烧杯内壁出现水雾;把烧杯迅速倒转过来,注入澄清的石灰水,振荡,石灰水变浑浊。下列对气体组成的推断不正确的是 A.可能三种气体都存在B.可能只有任意一种气体 C.可能是氢气和一氧化碳的混合物D.可能是三种气体中的任意两种13.下列归纳总结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A.A B.B C.C D.D 14.为探究物质的燃烧条件,某同学进行了如图所示的实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同步练习及答案(第7单元课题1_燃烧和灭火)

第七单元燃料及其利用 课题1 燃烧和灭火 5分钟训练 1.燃烧是指________与________发生的一种________、________的剧烈的________反应。思路解析:本题考查燃烧的概念,适合学生预习和预习后的自我测评。 答案:可燃物氧气发光发热氧化 2.灭火的原理:(1) ________、(2) ________、(3) ________,三个条件只需具备一个。 思路解析:本题依据燃烧的条件设计灭火的原理。 答案:清除可燃物或使可燃物与其他物品隔离隔绝氧气(或空气)使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3.(1)泡沫灭火器的反应原理(用化学方程式表示):________。 (2)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易燃物和易爆物时,必须严格遵守有关规定,绝不允许违章操作。 思路解析:要考虑药品的价格、反应速率。 答案:(1)Al2(SO4)3+6NaHCO3====2Al(OH)3↓+6CO2↑+3Na2SO4 (2)生产运输使用贮存 10分钟训练 1.灭火的主要方法有三种,下列灭火措施是利用了哪一种灭火方法?并简要说明与燃烧的哪个条件相对应。 (1)厨房油锅着火后用锅盖盖上。 (2)扑灭森林大火时设置隔离带。 (3)釜底抽薪。 (4)扑灭油井大火时用炸药在大火上方爆炸。 (5)消防队员用冷水浇灭燃着的可燃物。 (6)将沙土铺洒在燃烧的化学药品上扑灭火焰。 思路解析:本题考查灭火的三种基本方法:①隔绝空气②降低温度,使之低于可燃物的着火点③将可燃物撤离燃烧区。 答案:(1)隔绝空气 (2)将可燃物撤离燃烧区 (3)将可燃物撤离燃烧区 (4)隔绝空气 (5)降低温度,使之低于可燃物的着火点 (6)隔绝空气 2.将点燃的火柴竖直向上,火柴不易继续燃烧,其原因是( ) A.火柴梗温度达不到着火点 B.火柴梗的着火点比火柴头的高 C.火柴梗潮湿,不易继续燃烧 D.火柴梗接触氧气少 思路解析:火柴竖直向上,火焰与空气的接触面积减小, 熄灭。 答案:D 3.灭火时往可燃物上喷大量水的主要作用是( )

【精选】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第七单元《燃料及其利用》测试卷(含答案)

【精选】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第七单元 《燃料及其利用》测试卷(含答案)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O-16 S-32 Ca-40 一、单选题(每题2分,共30分) 1.为增强安全意识,我们应学会识别某些场所的图标,下列为“禁止带火种” 的是( ) A. B. C. D. 2.下列气体与空气混合后点燃,可能发生爆炸的是( ) A.二氧化碳 B.氢气 C.氮气 D.氧气 3.一场大火往往由一个小小的烟头引起。烟头在火灾发生中所起的作用是( ) A.提供可燃物 B.使可燃物的温度达到着火点 C.提供氧气 D.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 4.下列灭火措施不正确的是( ) A.森林起火,开辟隔离带 B.电线老化短路起火,用水浇灭 C.炒菜时油锅中的油不慎着火,用锅盖盖灭 D.酒精灯洒出的酒精在桌上燃烧,用湿布盖灭 5.中学生应有一定的安全常识。下列意外事故的处理方法错误的是( ) A.遇到室内起火,迅速打开门窗通风 B.图书馆内图书起火,可用二氧化碳灭火器灭火

C.发现火势较大或有蔓延趋势的火灾,立即拨打119火警电话 D.遭遇火灾险情时,用湿毛巾捂住口鼻跑离着火区域 6.下列物质中属于纯净物的是( ) A.石油 B.氮气 C.煤 D.啤酒 7.在下列变化中,有一个变化与其他变化的本质不同,该变化是( ) A.酸雨的形成 B.煤的干馏 C.石油的分馏 D.氢气遇明火爆炸 8.人类生活需要能量,下列能量转化的例子,不是由化学变化产生的是( ) A.燃起篝火烘烤食物 B.太阳能热水器烧水 C.绿色植物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 D.煤燃烧发电 9.关于燃料和能源的利用,以下说法或做法正确的是( ) A.天然气泄漏,应立即关闭阀门并打开风扇 B.用扇子扇煤炉,炉火越扇越旺,主要原因是提高了煤的温度 C.煤不完全燃烧有利于节约燃料 D.野营篝火时通常将木柴架空,目的是增大木柴与空气的接触面积10.“可燃冰”开采中,如果甲烷气体大量泄漏会引起的环境问题是( ) A.臭氧空洞 B.酸雨 C.温室效应增强 D.白色污染 11.造成酸雨的主要物质是( ) A.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 B.二氧化硫和二氧化氮

九年级化学第七单元测试卷-人教版(含答案)

九年级化学第七单元测试卷-人教版(含答案)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 C—12 O—16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5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45分) 1.在合理开发资源或能源时,不提倡大量开发的是 (A) 2.将石油加热炼制,利用石油中各成分的沸点不同,将它们分离,可得到不同的产品。下列属于石油炼制得到的产品是(A) A.液化石油气 B.焦炭 C.煤气 D.甲烷 3.下列成语能体现用清除可燃物的原理灭火的是(D) A.抱薪救火 B.杯水车薪 C.火上浇油 D.釜底抽薪 4.下列关于燃烧的叙述正确的是(A) A.燃烧一定有发光、发热的现象产生 B.燃烧一定有气体生成 C.有发光、放热的现象一定是燃烧 D.凡是燃烧的物质,一定有火焰产生 5.下列在工业上增大燃料利用率的措施中,与燃料的充分燃烧无关的是 (D) A.把煤磨成粉末进行燃烧 B.把柴油喷成雾状进行燃烧 C.给锅炉鼓风,增加空气供给量 D.给锅炉外壳装隔热层,减少热量散失 6.已知蜡烛的着火点约为190 ℃,蜡烛的火焰由气态蜡燃烧形成。如图所示,在温度计示数为280 ℃以上时,快速推动活塞,观察到蜡烛立即熄灭。蜡烛熄灭的主要原因是 (B)

A.隔绝氧气 B.移走可燃物 C.降低温度至着火点以下 D.无法判断 7.下列处理事故的方法中不正确的是 (B) A.电器着火,迅速切断电源 B.室内起火,迅速打开所有门窗通风 C.厨房煤气管道漏气,迅速关闭阀门并开窗通风 D.洒在实验桌上的少量酒精着火,迅速用湿布盖灭 8.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 A.可燃物达到着火点,即可发生燃烧 B.温度低于可燃物的着火点就不会发生燃烧 C.爆炸可能是物理变化,也可能是化学变化 D.在有易燃易爆物的工作场所,严禁穿化纤类衣服 9.(2021·福州期中)下列措施与理由之间的因果关系错误的是(D) A.白磷保存在水中——防止自燃 B.炒菜时油锅起火,向锅中放入较多菜叶——降低温度至着火点以下 C.加油站严禁烟火——防止爆炸 D.用扇子扇煤炉火——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 10.(2020·长沙中考)2020年6月13日,浙江温岭的槽罐车爆炸事故造成了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下列有关易燃物和易爆物的生产、运输、使用和贮存的说法正确的是 (A) A.生产:面粉加工厂应标有“严禁烟火”字样或图标 B.运输:为方便运输,将烟花厂建在市中心 C.使用:家用天然气泄漏时,用打火机检测泄漏位置

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上册第七单元 课题一 燃烧和灭火 同步测试(含答案)

课题一燃烧和灭火同步测试(含答案) 一、单选题 1.下列图标中属于消防安全标志的是() A. ①③⑤ B. ③④⑤ C. ①② D. ②④ 2.下列不属于缓慢氧化的是( ) A. 酒和醋的酿造 B. 动植物的呼吸 C. 蜡烛燃烧 D. 食物腐烂 3.下列气体与空气混合后遇明火,可能发生爆炸的是() A. 氨气 B. 氢气 C. 氮气 D. 二氧化碳 4.下列探究燃烧条件的实验中,只能得出“燃烧需要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的是() A. B. C. D. 5.将酒精灯的灯芯拨得松散一些,可使燃烧更旺的原因是() A. 减少酒精的挥发 B. 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 C. 增加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D. 增大可燃物与空气的接触面积 6.下列有关易燃、易爆物的说法错误的是() A. 在搬运时,要轻拿轻放,不能摔、砸或撞击 B. 生产酒精的车间里,只要不影响工作,个人可以吸烟 C. 煤矿矿井里必须采取通风、严禁烟火等措施 D. 在有易燃物的工作场所,严禁穿化纤类服装 7.有关如图实验的说法正确的是()

A. 红磷燃烧,产生大量白烟 B. 向水中白磷通氧气,白磷会燃烧 C. 热水的作用只是提供热量 D. 可燃物温度达到着火点即可燃烧 8.用化学原理解释下列词语,其中不合理的是() A. 钻木取火——是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B. 釜底抽薪——清除可燃物 C. 风助火威——为燃料提供足够的氧气 D. 火上浇油——隔绝空气 9.某物质的着火点为t℃,图中该物质燃烧得最旺的点是( ) A. Q点 B. P点 C. N点 D. M点 10.老师为大家演示了一个兴趣实验,将一张浸有酒精的棉手帕点燃,然后甩动手帕,当大火熄灭以后,手帕完好无损,你认为手帕没有燃烧的原因是() A. 酒精燃烧产生了二氧化碳 B. 棉手帕不是可燃物 C. 温度没有达到棉手帕着火点 D. 手帕没有与氧气接触 11.下列关于灭火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 木材着火用水泼灭——降低了可燃物的着火点 B. 扑灭森林火灾开辟隔离带——清除和隔离可燃物 C. 炒菜时油锅着火立即盖上锅盖——使可燃物与空气隔绝 D. 不慎将酒精灯洒到桌面燃烧,用湿布覆盖——隔氧又降温 12.下列做法错误的 ...是() A. 炒菜时油锅着火,立即盖上锅盖 B. 天然气泄漏,立即关闭阀门并开窗通风 C. 燃着的酒精灯不慎碰倒,立即用湿布盖灭 D. 正在使用的家用电器着火,立即用水浇灭 二、填空题 13.燃烧与我们的生活和社会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请回答下列问题: (1)酒精灯内的酒精不小心洒出,在桌面燃烧起来,采用的灭火方法是________。 (2)炒菜时油锅中的油不慎着火,可放入较多的蔬菜。其灭火原理是________。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第七单元同步测试试卷及解析

单元质量评价(七)(第七单元) (40分钟100分) 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 C-12 O-16 Fe-56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5小题,每小题4分,共60分) 1.如图所示的图标表示(B) A.禁止吸烟B.禁止燃放鞭炮 C.禁止带火种D.禁止堆放易燃物 【解析】图中所示的图标表示禁止燃放鞭炮。 2.(2022•常州质检)汽车行驶过程中,所用下列能源对环境产生不利影响较大的是(B) A.氢能源B.汽油C.电能D.水能 【解析】氢能源燃烧产物是水,电能、水能对环境无污染;汽油燃烧产生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可吸入颗粒物等,对环境污染较大。 3.下列气体与空气混合后遇明火,可能发生爆炸的是(A) A.甲烷B.氮气C.氧气D.二氧化碳 【解析】甲烷是可燃性气体,与空气混合可能发生爆炸。 4.(2022•商洛质检)推动能源发展,壮大支柱产业,下列属于化石能源的是(B) A.风能 B.天然气 C.潮汐能 D.太阳能 【解析】天然气属于三大化石能源之一,风能、潮汐能、太阳能都属于新能源,不属于化石能源。 5.为了节能,燃烧前常将汽油(含C 8H 18 等)喷成雾状,目的是(B) A.减少O 2 消耗量 B.增大汽油与空气的接触 C.降低汽油着火点 D.升高汽油着火点 【解析】将汽油喷成雾状,进入内燃机气缸可以增大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从而促进汽油充分燃烧。

6.火灾救援离不开化学知识,扑灭森林火灾的有效方法之一是在大火蔓延路线前清理出一片隔离带,大火会逐渐熄灭。该灭火方法的原理是(B) A.隔绝氧气B.隔离可燃物 C.降低温度至着火点以下D.以上都有 【解析】开辟隔离带的原理是将火势蔓延前方的树木植被清除,火蔓延到这里后由于缺少了可燃物,会自然熄灭,依据的是隔离可燃物的原理。 7.下列关于能源的说法不正确的是(C) A.氢气是21世纪的理想能源 B.科技发展可促进能源的开发利用 C.煤、石油和天然气都属于可再生能源 D.能源结构向多元、清洁和低碳方向转型 【解析】煤、石油和天然气都是化石能源,属于不可再生能源。 8.我国煤炭资源丰富,下列有关煤的说法错误的是(A) A.是可再生能源B.直接燃烧会产生污染物 C.属于化石燃料D.加工后的产品有广泛的用途 【解析】天然气、石油、煤都是重要的化石燃料,是不可再生能源;煤直接燃烧会产生一氧化碳、二氧化硫等污染物;煤属于三大化石燃料之一;煤既是一种能源,又是宝贵的资源,不可再生,要综合利用,提高煤的利用率,煤加工后的产品有广泛的用途。 9.(2021·呼伦贝尔中考)关于燃烧与灭火,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A.油锅着火用锅盖盖灭,隔绝了氧气 B.纸箱着火用水浇灭,降低了可燃物着火点 C.室内起火,迅速打开门窗通风 D.煤不充分燃烧有利于节约燃料 【解析】A、油锅着火用锅盖盖灭是因为隔绝了氧气或空气。B、用水灭火是因为降低了可燃物的温度到着火点以下,而不是着火点降低。C、室内起火时打开门窗通风,补充了空气,会使燃烧更加剧烈。D、煤不充分燃烧会导致产生的热量减少,浪费了资源,不利于节约燃料。10.(2022•菏泽质检)油罐车追尾易造成油罐车柴油泄漏起火,火势凶猛。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B) A.柴油是石油加工的产品,是纯净物 B.火灾现场逃生时可用湿毛巾捂口鼻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燃料及其利用达标测试卷(含答案)

第七单元达标测试卷 限时:45分钟满分:100分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O—16S—32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2小题,1~8题每题2分,9~12题每题3分,共28分) 1. 下列变化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A. 把煤隔绝空气加强热制焦炭 B. 石油加热蒸馏出多种产品 C. 天然气生火做饭 D. 酸雨腐蚀大理石雕像 2. 下列物质与空气充分混合后,遇明火不会发生爆炸的是() A. 氮气 B. 煤粉 C. 汽油 D. 天然气 3.近几年“纸火锅”逐渐流行起来。“纸火锅”是用纸张代替金属材料做容器盛放 汤料,当酒精燃烧时纸张不会燃烧。对此现象,下列解释合理的是() A. 纸张不是可燃物,不能燃烧 B. 水蒸发时吸收热量,温度达不到纸张的着火点 C. 纸张被水浸湿,导致着火点降低 D. 空气不充足,纸张不会燃烧 4. 如图所示四支蜡烛都将熄灭,其中一支熄灭的原因与另外三支不同的是 () 5. 对下列词语的有关化学原理解释不合理的是() A. 火上浇油——隔绝空气 B. 风助火威——为燃料燃烧提供充足的氧气 C. 釜底抽薪——燃烧需要可燃物 D. 钻木取火——使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6. 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 氢气是最理想的清洁能源 B. 使用乙醇汽油可以减少汽车尾气的污染 C. 化石燃料是不可再生的能源

D. 人类利用的能量都是通过化学反应获得的 7. 点燃篝火时,将木柴架空些,目的是() A. 加快散热速度 B. 提高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C. 降低木柴着火点 D. 增大木柴与空气的接触面积 8.火的使用标志着人类文明的伟大进步。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图书馆失火可用二氧化碳灭火器扑灭 B. 面粉与空气充分混合,遇明火可能引起爆炸 C. 燃气灶火焰出现黄色,锅底出现黑色时,可增大灶具进风口 D. 当可燃物的温度达到着火点时即可燃烧 9.科学用火,可以趋利避害。下列有关燃烧与灭火的说法正确的是() A. 家用电器着火可直接用水浇灭 B. 室内失火应立即打开门窗排出浓烟 C. 水能灭火是因为水降低了可燃物的着火点 D. 关闭燃气阀门灭火的原理是隔离可燃物 10. 强化安全意识,提升安全素养。下列做法不正确的是() A. 熄灭酒精灯——用灯帽盖灭 B. 加油站、面粉厂——严禁烟火 C. 油锅着火——用锅盖盖灭 D. 火灾中逃生——乘坐电梯快速逃离 11.已知白磷的着火点是40 ℃,红磷的着火点是240 ℃。如图 所示实验,三支试管里充满氮气,初始温度25 ℃,升温 至60 ℃后,用注射器同时向②③试管中迅速注入足量氧 气。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只有②中有燃烧现象 B. 由①②现象说明可燃物达到着火点未必燃烧 C. 若继续水浴升温,则③中一定会燃烧 D. 由该实验能总结出燃烧的条件 12. 某无色气体可能由H2、CH4、CO、CO2中的几种组成。将该混合气体通过 过量的澄清石灰水,出现白色浑浊;将剩余气体导出,经干燥后点燃,罩在火

2020年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七单元课题1燃烧和灭火同步检测(含答案解析)

课题1 燃烧和灭火同步检测 一、选择题 1.我校正在创建“无烟校园”,下列图标与此主题相符的是() 2.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溶液中溶剂不一定都是水 B.可燃物温度达到着火点一定会燃烧 C.点燃可燃性气体前一定要验纯 D.生成盐和水的反应不一定是中和反应 3.用下图所示装置探究燃烧的条件,有关该实验的说法正确的是( ) A.该实验只能得出燃烧需要氧气这一结论 B.该实验使用了相同的可燃物 C.该实验现象是铜片上的白磷不燃烧,红磷燃烧 D.该实验说明燃烧需要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4.用一块棉布手帕浸泡在盛有质量分数约为70%的酒精溶液中,待均匀湿透后取出。将浸透的手帕舒展开,用镊子夹住两角,用火点燃(如图所示)当手帕上的火焰熄灭后,手帕完好无损。对于这一现象,下面解释正确的是() A.这是魔术,你所看到的是一种假象 B.火焰的温度低于棉布的着火点 C.手帕上的水和酒精的汽化吸热,使手帕的温度低于棉布的着火点 D.酒精燃烧后使棉布的着火点升高 5.下列事故处理方法错误的是() A.发生火灾时可用湿毛巾捂住口鼻,低下身子沿墙壁跑出火灾区 B.档案资料起火,立即用泡沫灭火器灭火 C.发生煤气中毒,立即将中毒人员移到通风的地方救治 D.浓硫酸沾到皮肤上,立即用大量水冲洗,然后涂上3%﹣5%的碳酸氢钠溶液 6.如图将一根铜丝烧成螺旋状网罩罩在一支燃着蜡烛的火焰处,不多久蜡烛火焰熄灭,其熄灭的原因是() A.降低温度至着火点以下 B.清除了可燃物 C.降低了着火点 D.隔绝了氧气

7.如图所示,加热烧瓶中的水使之沸腾。水蒸气从铜管喷出,把火柴靠近管口P处,火柴被加热,迅速移开火柴,火柴开始燃烧。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水沸腾,水分子质量和体积增大 B.P处水蒸气的作用是使火柴温度达到着火点 C.火柴移离水蒸气,与氧气充分接触,从而燃烧 D.火柴燃烧的产物含有二氧化碳和水 8.“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的热播让厨房再次成为人们施展厨艺的舞台,其实厨房也是同学们的家庭实验室,利用厨房中的物品不可以进行的实验是() A.探究铁制品在什么条件下生锈 B.比较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 C.用燃着的火柴检查天然气管道是否漏气 D.探究影响液体蒸发快慢的因素 9.下列处理事故的方法都会用到水,其中做法不合理的是() A.楼房失火,用高压水枪灭火 B.燃着的酒精不慎被碰倒着火,立即用湿布盖灭 C.炒菜时油锅中的油不慎着火,立即用水浇灭 D.少量浓硫酸沾在皮肤上,立即用大量水冲洗,然后涂上稀碳酸氢钠溶液

第七单元常见的酸和碱测试题-2021-2022学年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下册(word版 含答案)

第七单元《常见的酸和碱》测试题一、单选题 1.下列物质的名称(或俗名)与化学式一致的是 A.酒精、CH4B.石灰石、Ca(OH)2 C.火碱、NaOH D.生石灰、CaCO3 2.下列现象或事实,用分子、离子等相关知识加以解释,其中错误的是 A.A B.B C.C D.D 3.规范操作是顺利进行化学实验的保障,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A.测溶液的酸碱度B.装入固体 C.检查气密性D.加热固体 4.中学生应有一定的安全常识。下列意外事故的处理方法正确的是 A.酒精灯中酒精酒出来着火了,应立即用湿抹布盖灭 B.不慎将浓碱溶液沾到皮肤上,应立即用大量水冲洗,再涂上硫酸溶液C.厨房煤气泄漏,应立即开灯检查

D.实验时稀盐酸飞溅到眼睛里,闭上眼睛揉一揉就好了 5.下列所示的四个图像,能正确反映对应变化关系的是 A.实验室中电解一定质量的水 B.在一定温度下,向接近饱和的氯化钾溶液中加入氯化钾固体C.向一定量的氢氧化钠溶液中加水 D.向一定量石灰石中滴加稀盐酸 6.下列对于宏观现象的微观解释中,错误的是 A.水通电发生分解是因为水分子被破坏形成了新的分子 B.气体受压体积缩小是因为气体中每个分子受压变小了 C.氧气和液氧都能支持燃烧是因为构成它们的分子相同 D.酸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是因为酸溶液中都含有氢离子 7.逻辑推理是学习化学的一种重要方法。下列推理得出的相关结论合理的是 A.碱性溶液能使酚酞试液变红,所以能使酚酞试液变红的溶液一定呈碱性 B.燃烧都伴随着发光、放热,所以有发光、放热现象的就是燃烧 C.化合物中含有不同种元素,由不同元素组成的物质一定是化合物 D.复分解反应有沉淀、气体或水生成,有沉淀、气体或水生成的反应就是复分解反应

达标测试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七单元 燃料及其利用同步测评练习题(含答案详解版)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七单元燃料及其利用同步测评 考试时间:90分钟;命题人:化学教研组 考生注意: 1、本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2、答卷前,考生务必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班级填写在试卷规定位置上 3、答案必须写在试卷各个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的位置,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涂改液、胶带纸、修正带,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第I卷(选择题 30分) 一、单选题(10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30分) 1、下列有关碳和碳的氧化物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金刚石、石墨、C60都是由碳原子构成的,性质相同B.C与CO2反应放热 C.C、CO都具有还原性和可燃性D.CO、CO2都有毒 2、如图所示实验,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由甲图可知,O2占空气质量的21% B.由甲图可知,红磷燃烧需要与氧气接触 C.由乙图可知,只有薄铜片上的白磷燃烧,冒出白烟D.由乙图可知,如果向热水中的白磷通入氧气,白磷也能在水下燃烧 3、下列图标是化学实验室部分药品柜贴有的标签。储存酒精的药品柜应贴的图标是

A.B. C.D. 4、下列实验操作能达到相应实验目的的是 A.A B.B C.C D.D 5、加油站是要确保消防安全的重要场所,据此判断加油站最醒目位置不需要出现的图标是A.B. C.D.

6、归纳总结法是学习化学常用的一种方法,下列归类错误的是 A.单质:Ne 、Zn、 C60B.还原性:H2、CO、 C C.可燃性:S 、CH4、O2D.地壳前三位元素:O 、 Si、 Al 7、了解防火防爆常识,才能避免不可挽回的损失。下列物质在有限空间里遇到明火,不可能发生爆炸的是 A.氮气B.氢气C.煤粉D.面粉 8、小铭同学化学笔记中有如下记载,你认为科学的是 ①产生温室效应的气体有:CO2、CH4等;②污染空气的气体有CO、SO2、NO等;③洁净的空气是纯净物;④向大气中排放氮氧化合物,会引起酸雨;⑤煤、石油、天然气、酒精都属于不可再生能源;⑥在煤炉上放一壶水,能防止一氧化碳中毒 A.①②④B.②③⑥C.①⑤⑥D.全部 9、下列有关燃烧与灭火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油在锅里着了火,盖上锅盖——隔绝氧气 B.森林灭火时,设置隔离带——隔绝可燃物 C.家具起火,用水扑来灭——降低温度 D.镁条在酒精灯上点燃——提高着火点 10、下列实验操作正确且能够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A.比较滤纸和乒乓球碎片的着火点

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燃烧及其利用》单元检测题(含答案)

《燃烧及其利用》单元检测题 一、单选题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向NaOH固体中加入稀盐酸温度升高,说明该反应放热 B. 某化肥与熟石灰研磨,无刺激性气味,说明化肥一定不是氮肥 C. 在酒精灯上加热铝箔,铝箔熔化但不滴落,说明氧化铝的熔点比铝高 D. 向黑色粉末中加入一种液体,立即产生大量气泡,说明该液体一定是双氧水 2.实验室制取某些气体的装置如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装置②③组合可用来制取氢气 B. 装置①⑤组合可用来制取氧气 C. 装置②可较好地控制反应速率 D. 装置②④组合可用来制取二氧化碳 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加油站严禁烟火 B. 高层楼房着火乘电梯逃生 C. 燃气泄漏关闭阀门打开排气扇 D. 灭火要同时破坏燃烧的三个条件 4.燃烧是人类最早利用的化学变化之一,运用燃烧和灭火的知识是同学们应该具备的基本科学素养,下列灭火的措施或行为你认为错误的是( ) A. 炒菜时油锅着火,用锅盖盖灭 B. 电烤炉着火时,用水浇灭 C. 堆放杂物的纸箱着火时,用水浇灭 D. 不慎碰倒酒精灯,洒出的酒精在桌上燃烧起来,立即用湿抹布扑盖 5.燃气热水器中燃气不充分燃烧易产生CO气体,下列关于CO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CO气体有毒,可危害人体健康 B. CO可用于冶炼金属 C. CO可以燃烧,可作燃料 D. 在煤炉上放一壶水就能防止CO中毒

6.逻辑推理是学习化学常用的思维方法,下列推理正确的是 A. 有机物都含有碳元素,所以含有碳元素的化合物一定是有机物 B. 一氧化碳从氧化铁中还原出铁,所以冶炼金属一定要用一氧化碳 C. 铁在潮湿的空气中容易生锈,所以隔絶氧气和水一定可以防止铁生锈 D. 化学反应通常有能量变化,所以人类利用的能量都是由化学反应提供7.在汽车加油站见到的油罐车上,所贴的危险化学品图标是() A. A B. B C. C D. D 8.煤炭燃烧排出的尾气中,能形成酸雨的是 A. N 2 B. CO 2 C. SO 2 D. H 2 O 9..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氧气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可用作燃料 B. 物质发生物理变化的过程中,会同时发生化学变化 C. 化学反应常常伴随着能量变化,因此有能量变化的都是化学反应 D. 物质的性质决定了物质的用途,物质的用途反映了物质的性质 10.孔明灯燃气的火焰温度可达300℃,但纸质灯罩却没被点燃的原因是 A. 纸张不是可燃物,不能燃烧 B. 空气不充足,纸张不会燃烧 C. 风将热量吹散使灯罩处温度低于纸的着火点 D. 风将热量吹散后灯罩的着火点降低了 11.从环境保护的角度考虑,下列燃料中最理想的是() A. 天然气 B. 氢气 C. 酒精 D. 乙醇汽油 12.国土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2017年5月18日宣布,我国正在南海北部神狐海域进行的可燃冰试采获得成功。可燃冰是甲烷的水合物,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 可燃冰燃烧实现了热能转化为化学能 B. 可燃冰的主要成分是甲烷

(人教版)成都市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燃料及其利用》检测题(含答案解析)

一、选择题 1.(0分)[ID:133052]推理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下列推理中正确的是 A.分子、原子都是不带电的微粒,不带电的微粒不是分子就是原子 B.氧化物中含有氧元素,则含氧元素的物质一定为氧化物 C.单质是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则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一定是单质 D.化学变化中常伴随发光放热现象,所以发光放热一定发生了化学变化 2.(0分)[ID:133040]逻辑推理是学习化学常用的思维方法,下列推理正确的()A.催化剂在化学反应前后质量不变,则反应前后质量不变的都是催化剂 B.化学反应通常伴随着能量变化,则人类利用的能量都是由化学反应提供的 C.单质是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一定是单质 D.碱溶液成碱性,呈碱性的溶液一定是碱溶液 3.(0分)[ID:133036]如图所示,水中的白磷能否燃烧与鼓入的气体和水温有关,表中能使白磷燃烧的是 选项气体X水温/℃ A氮气45 B氧气10 C空气80 D二氧化碳100 A.A B.B C.C D.D 4.(0分)[ID:13302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加油站严禁烟火 B.高层楼房着火乘电梯逃生 C.燃气泄漏关闭阀门打开排气扇 D.灭火要同时破坏燃烧的三个条件 5.(0分)[ID:133016]如图所示,把同样大小的滤纸和乒乐球碎片分开放在一块薄铜片的两侧,加热铜片的中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实验中使用铜片,是利用了铜的可燃性 B.铜片受热的一面变黑,是因为产生了碳 C.实验过程中乒乓球碎片先燃烧,滤纸碎片后燃烧 D.该实验说明燃烧的条件是有氧气参与和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6.(0分)[ID:132995]根据维生素C能够使淀粉﹣碘溶液褪色的原理,应用如图实验比较两种果汁中维生素C含量的多少。实验过程中有以下条件①胶头滴管滴出的果汁的滴数②两个胶头滴管的规格③烧杯中淀粉﹣碘溶液的浓度④烧杯中溶液的体积;以上条件中必需控制的是() 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②③④D.②③④ 7.(0分)[ID:132993]下列推理正确的是() A.分子是构成物质的微粒,所以物质都是由分子构成 B.氧气由氧元素组成,所以制取氧气的反应物一定含有氧元素 C.化合物由多种元素组成,所以由多种元素组成的物质就是化合物 D.化学反应通常伴有能量的变化,所以人类利用的能量都是由化学反应提供的 8.(0分)[ID:132985]走绿色发展道路,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下列关于环境方面的知识正确的是() A.空气污染指数的项目主要有二氧化硫、二氧化碳、氮的氧化物、可吸入颗粒等污染物B.减少化石能源的使用,合理开发和利用新能源 C.农业上禁止使用农药和化肥 D.水体污染的来源主要有酸碱污染、重金属污染和毒气污染 9.(0分)[ID:132984]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化学变化不但生成新物质,还伴随能量变化 B.做铁丝在氧气中燃烧实验时,预先在集气瓶中加入少量水 C.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电子上 D.食品包装袋中充入氮气,可延长食品的保质期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