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笔记】徐涛——马原重点知识

【笔记】徐涛——马原重点知识

【笔记】徐涛——马原重点知识
【笔记】徐涛——马原重点知识

马原——总论和哲学基本问题

马克思独有的特征:实践性,科学性

最崇高的社会理想:共产主义社会——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

【注意】普世价值?

自由、平等、博爱的理性王国?

(是资本主义的说法)

(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另一种替代说法——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什么是物质(分为三种唯物主义):

1.其中机械一定是形而上,形而上不一定是机械

2.辩证唯物主义包含前两派

3.人类历史/社会→(客观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是物质→(马克思第

一个将历史定义为物质)创立唯物史观

同一性:头脑是否可以认知外部世界的物质

唯物主义者→可知论

唯心主义者→可知论

区别:认识顺序不同,认识结果相同

二元论:不可知论

认为眼见不可为实

倒向唯物主义被拒绝,倒向唯心主义被接受进而被称为不彻底的唯心

(重要问题)世界是怎样存在的?

马克思主义出现之前

唯物主义形而上学

唯心主义辩证法

马克思主义出现之后

唯物主义辩证法

两大历史贡献:

1.(创立)历史唯物主义

2.(形成)辩证唯物主义

马原——唯物论

物质观:

(列宁)定义:无指示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

知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

反应。

定义方式:通过物质和意识的关系

(物质是宇宙间最大的定义,无法以从属定义,只能借助同等大的

定义的关系来进行定义)

物质的唯一特性:客观实在

物质与运动:

运动的定义: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运动是物质的存在

方式和根本属性。

物质和运动的关系:不可分割(你是我的你,我是你的我)

一、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

(否则为形而上)

二、运动是物质在运动

(否则为唯心主义)

运动和静止:

静止的定义: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的稳定状态,包括空间位置和根本性质暂

时未变这样两种运动的特殊状态。

运动和静止的关系:对立统一

【注意】词性一致则为对立统一

词性不同则为不可分割

运动的极端为诡辩论

静止的极端为形而上

老师: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

学生:人一次都不能踏进同一条河?(过分夸大运动的作用)

D: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

运动的存在方式是时空

答案:A

物质运动与时空:

定义:时间——一维性

空间——广延性、延伸性、三维性

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时空的特点:客观性、绝对性、相对性、有限性、无限性

随着物质运动的速度达到一定速度,物质会发生变化

只有C符合文中故事。

答案:C

马原——意识观

意识的起源、本质和作用

意识的本质:1.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2.是人脑的技能和属性

3.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单选选项)

意识的起源:由一切物质所具有的反应特性到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再到高等动物的感觉和心里,最终发展到人类的意识(意识是人所独有的!)。

劳动其决定性作用,语言是重要影响因素。

语言是意识的物质外壳:①语言是物质

②语言的含义不是物质

意识的作用:能动作用

第一:意识反映世界具有自觉性,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第二:意识具有创造性(联想、想象)

第三: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

第四:意识还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文和生理活动的作用意识和物质互相区别:1.物质是本原,意识是派生

2.物质不是意识,意识不是物质

3.物质不能代替意识,意识可以代替物质

物质和意识相互联系:1.物质可以转换为(变成)意识,意识可以转换为(变成)物质

2.意识对物质既有依赖性,又有相对独立性

3.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物质

替代还原法:词语含义——意识意识取决于意识的改变?社会生活——物质意识随着物质的变化而变化?答案:ACD

主管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统一

首先,必须尊重客观规律(前提)

从实际出发,努力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

主观能动作用的发挥,还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及其意义

1.世界是统一的,世界的本原是一个

2. 世界的统一性在于他的物质性,即世界统一的基础是物质

3. 物质的同一性是多样性的同义,而不是单一的无差别的统一

【注】1句可以批判二元论,不可以批判唯心主义

1+2句可以批判唯心主义,但不可以批判旧唯物主义

w

A.唯心认为人是世界的本原

B.唯心主义部分坚持

C.与旧唯物不能区分

D.坚持从客观的物质实践活动去理解现实世界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及其意义

马克思主义关于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其理论意义在于,他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系列原理和原则都是以此为根据和前提的,从而成为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的世界观。其实践意义在于,它是我们从事一切工作的立足点,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思想路线的哲学基础。

马原——辩证法

联系的含义:

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辩证法要求在区别中看到联系,在联系中看到区别。

“知行合一”?

“知行统一”?

联系的特点:

客观性客观存在,不因主观转移

普遍性时时处处有联系,每个事物都通过中介与其他事物联系着;同时也是他物中介

多样性联系是多样的

条件性 1.条件对事物发展和人的活动具有支持或制约作用

2.条件使可以改变的,人们经过努力可以创造出事物发展所需的条件

3.改变和创造条件不是任意的,必须尊重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

系统的观点:

具有稳定结构和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系统具有整体性、结构性、层次性和开放性

系统的整体性:1.整体具有部分所不具有的新功能

2.脱离了整体的部分将丧失原有的功能

发展的含义:

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新旧事物的关系:

新事物是指合乎历史前进方向、具有远大前途的东西;

旧事物是指丧失历史必然性、日趋向灭亡的东西。新事物是不可战胜的。

过程的观点:

世界不是即成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

一切在历史上产生的都要在历史上灭亡

任何事物都有它的过去、现在和将来

辩证法的五对范畴:

原因和结果:

原因和结果是揭示事物的前后相继、彼此制约的关系范畴

关系:

对立统一

第一,原因和结果的区分即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

第二,原因和结果相互作用,原因产生结果,结果又反过来影响结果,互为因

第三,互相渗透

第四,原因和结果的关系是复杂多样的(尤其因必有其果?)

方法论: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必然性和偶然性:

揭示客观事物发生、发展和灭亡不同趋势的范畴

必然性是指事物联系和发展过程中一定要发生、确定不移的趋势

偶然性是指事物联系和发展过程中并非确定发生的,可以出现,可以不出现,

可以这样出现也可以那样出现

关系:

对立统一

互相区别:产生和形成的原因不同,表现形式不同,在事物发展中的地位和作

用不同

必然性——决定性作用

互相联系:必然性寓于偶然性之中,通过大量的偶然性表现出来,并为自己开

辟道路;偶然性背后隐藏着必然性,受必然性的支配,偶然性是必然性的表现

形式和补充;必然性和偶然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

方法论:

我们要重视事物发展的必然性,把握事物发展的总趋势,又要善于从偶然中发

现必然,把握有利于事物发展的机遇。

可能性和现实性:

揭示事物的过去、现在和将来的相互关系的范畴

关系:

对立统一

相互区别:略

相互联系: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命题角度:

区分可能性和不可能性

现实的可能性和抽象(非现实)的可能性

好的可能性和坏的可能性

有可能性充分现实在现实中是否有依据在现实中是否有依据是否充分

没有不可能性不充分抽象方法论:

发挥主观能动性,争取实现好的可能

现象和本质:

现象和本质是揭示客观事物的外部表现和内部联系相互关系的范畴

现象是事物的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人们可以通过感官感知

本质则是事物的内在联系和根本性质,只有靠人的理性思维才能把握

关系:

对立统一

互相区别:现象时个别的。具体的,而本质是一般的。共同的,现象是多变

的,本质则是相对稳定的;现象生动丰富,本质比较深刻单纯。

互相联系:任何现象都从一定的方面表现着本质,现象是本质的外部表现,

即使是假象也是本质的表现

(假象客观存在)(错觉主观存在)内容和形式:

内容和形式揭示事物内在要素同这些要素的结构和表现方式的关系范畴

内容是构成事物一切要素的总和,是事物存在的基础

形式是内容诸要素相结合的结构和表现方式,内容和形式是相互依赖不可分

割的。

关系:

对立统一

互相联系:任何事物的内容都有一定的形式,任何形式都有一定的内容,没

有无内容的空洞的形式,也没有无形式纯粹的内容。

内容决定形式,形式反作用于内容

三大规律

一、对立统一规律:

1.对立统一规律解释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本

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

2.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其他规律和范畴的中心线索

3.对立统一规律提供矛盾分析法,他是对事物辩证认识的实质

4.是否承认对立统一学说是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对立的实质

分析题考点!

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关系原理

概念: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互相依存、互相贯通的性质和趋势。

矛盾的斗争性是矛盾这的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

由于矛盾的性质不同,矛盾的性质也不同,对于多种多样的斗争形式,

可以区分为对抗性和非对抗性两种基本形式。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不是时而的关系,是既...又...的关系)关系:对立统一

互相联系。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是相互联结、相辅相成的,没

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没有同一性也没有斗

争性。

相互区别。在事物的矛盾中,矛盾的斗争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

同一性是相对的有条件的。

方法论:看问题要一分为二;求同存异,批判的继承;事物间互相转化

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原理

第一,由于矛盾双方互相依存,互为存在的条件,矛盾双方可以利用对方发展

使自己得到发展

第二,同一性使矛盾双方互相西区有利于自身的因素,在相互作用中各自得到

发展

第三,由于矛盾双方彼此相通,矛盾双方可以向着彼此的对立面转化而得到发

展,并规定着事物的发展方向

方法论:事物的发展不仅表现为“相反相成”,而且表现为“相辅相成”

学会从事物的对立面把握事物的同义,逆向思考

和谐不是无差别的一致

内因和外因的辩证关系原理

概念: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内因;事物的外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外因

关系:对立统一

相互区别。内因即内部矛盾是事物存在的基础,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

外因是事物变化的条件,它能够加速或延缓甚至暂时改变事物发展的进

程,是事物发展的第二位原因

相互联系。外因必须通过内因而起作用,两者共同推动事物的发展。

方法论:事物发展是由内因决定的,并受外因影响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

概念: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

过程的始终,旧的矛盾解决了,新的矛盾又产生。事物始终在矛

盾中运动

矛盾的特殊性是指具体事物在其运动中的矛盾及每一矛盾的各个

方面都有其特点,矛盾的特殊性在于:

一、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点

二、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过程和发展阶段各有其特点

三、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不同的

性质、地位和作用。

关系:相互区别。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个性是有条

件的、相对的、相互联系。

相互联系。任何现实存在的事物都是共性和个性的有机统一,共

性寓于个性之中,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也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

方法论:“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对症下药”“量体裁衣”

矛盾的不平衡发展原理

概念:主要矛盾是矛盾体系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次要矛盾是处于服从地位的矛盾。在每一对矛盾中又有矛盾的主要方面与矛盾的次要方面

原理: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

方法论:“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结合,抓关键,看主流

对立统一总结

质是一事物成为其自身并区别于其他事物的内在规定性

认识质是认识和时间的起点和基础。只有认识质才能区别事物

量是事物的规模、程度、速度以及他的构成成分在空间上排列组合等可以用数量关

系表示的规定性

量的意义:1.认识事物的量是认识的神话和精确化

2.只有正确了解事物的量,才能正确估

计事物在实践中的地位和作用

度是保持事物质的稳定性的数量界限,即事物的限度、幅度和范围,度的两端叫节点或临界点

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次序的变动,是保持事物的质的相对稳定性的不显著变化,体现了事物渐进过程的连续性

质变是事物性质的根本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想另一种质态的飞跃,体现了事物渐进过程和连续性的中断

互相联系:

第一、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极端:激变论

第二、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极端:庸俗进化论

第三、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

【注】在总的量变过程中有阶段性和局部性的部分质变

在质变过程中也有旧质在梁上的收缩和新质在量上的扩张

三、否定之否定规律

肯定因素:

维持现存事物存在的因素

否定因素:

促使现成事物灭亡的因素

辩证否定观:

第一、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 对立 形而上学:外在力量对事物进行

消灭

第二、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

,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

对立

形而上学:肯定一切,否定一切

事物的辩证发展就是经过两次否定、三个阶段,形成一个周期。其中否定之否定阶段放佛是向原来出发点的“回复”,但这是在更高阶段的“回复”,是“扬弃”的结果。

方向:螺旋上升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新发展理念对唯物辩证法的创造性运用

第一、体现了事物联系和发展的思想

第二、辩证法要求我们用整体的、全面的观点看问题

第三、在唯物辩证法的方法论体系中,矛盾分析法局中心地位,是根本的认识方法“四个全面”思想也是矛盾分析法的具体体现

马原——认识论

实践的含义、特征和基本形式

实践的本质含义: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实践是链接物质

与意识的唯一桥梁)

不同历史阶段的实践内涵不同

实践的基本形式:

1.物质生产劳动实践(劳动)

2.社会政治实践(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3.科学文化实践(探索未知领域)

本能活动

人的活动

实践活动

结构问题:

主体客体中介

主体是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不是所有的人都是主

体)。

是实践活动中自主性和能动性的因素,担负着设计实践目的、操作实践中介、

改造实践客体的任务。实践主体能力包括自然能力和精神能力,精神能力又

包括知识性因素和非知识性因素。实践主体又个体主体、群体主体、和人类

主体三种基本形态。

客体是指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实践客体与客观存在的食物不完全相同。

中介是各种形式的工具等。

主体客体之间的关系:

相互关系包括:实践关系、认识关系、价值关系

其中实践关系是最基本的关系,时间的主体和客体与认识的主体

和客体在本质上是一致的。

相互作用包括:1.确立实践目的和实践方案(定目标)

2.实践主体按照实践目的和实践方案借助一定手段实际地作用于

客体,把实践方案变为实际的实践活动(付实施)

3.通过反馈和调节,使实践目的,手段和结果按照一定方向运行

(调结果)

分析题考点!

实践决定认识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首先,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其次,实践还为

认识的形成提供了可能。

2.实践是认识的动力

3.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正确的标准

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实践

决定

认识

重要影响

间接经验生理因素

认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1.实践必须受意识支配原

2.认识的成果具有相对独立性,它一旦形成便能够指导实践因

3.认识指导实践表现在很多方面(怎么指导):找规律、定目标、选方

式、创理论、改自身

4.认识反作用于实践有两种情况(知道成怎样):促进实践、阻碍实践

理论:认识的高级形式

1.理论是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它可以而且应该走在实践的的前头,

指导实践的进程

2.科学理论能预见未来,端正实践的方向

3.科学理论作文一种精神力量,能推动人们在实践中创新

解析:还原法革命理论→认识

革命运动→实践

答案:D

【注意】

实践决定于认识;认识反作用于实践实践先于认识;认识是实

践的先导(指导)

实践高于认识,实践与认识具有同一性

认识的本质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认识的本质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它不但

具有再现课体内容的反映性特征,而且具有时间所要求的主体能动的创造性特征,认识是主体以实践为基础对客体能动的,创造性的思维再现

一、反映特性是人类认识的基本规定性

二、能动反映具有创造性

三、在人的认识活动中,摹写、反映

.....的

分析题考点!

实认识过程的两次飞跃

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第一次飞跃)

感性认识是认识的低级阶段,是人在实践中通过感官对事物外部形态的直接的、具体的反映,它包括感觉、知觉、表象三种形式、刚新认识的特点是直接性和具体性;

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是人通过思维对事物内部联系的间接的、概括的反映。它包括概念、推理、判断以及假说和理论等形式。理性认识的特点是他的间接性和抽象性。

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一、相互依存

二、在实际的认识过程中,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又是相互渗透的。一方面、感性中渗透着理性的因素;另一方面,理性渗透着感性的因素。

【例题】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更深刻地感觉它。

解析:侧重理性

解析:侧重点“书本上无知”→感性

A、‘纸上浅’强调感性

B、‘不如无书’强调感性

C、强调理性

D、强调感性饱经风霜:阅历→感性

答案:ABD

认识向实践的飞跃:

认识过程中更重要的一次飞跃,起必要性和重要性在于:

一、从实践的角度看,只有回到实践才能指导实践

三、从认识的角度看,只有回到实践才能检验认识

分析题考点!

认识过程中的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

1. 理性因素是指人的理性直观、理性思维等能力,它的作用主要有:指导作用;

解释作用;预见作用

2. 非理性因素是指人的情感,意志,包括动机、欲望、信念、信仰、习惯、本能

等,以非逻辑形式出现的幻想、想象、直觉、灵感等也属于非理性因素。它的作用有:激活作用;驱动作用;控制作用

认识的规律—反复性

认识过程的反复性是指,人们对于一个复杂事物的认识旺旺要经过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由理性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原因:从客观看,事物暴露有个过程

从主观看,主体认识能力提高有个过程

认识的规律—无限性

认识发展的无限性是指,对于事物发展过程的推移来说,人类的认识是永无止境、

无限发展的,它表现为“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无限循环,由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不断推移的永无止境的前进运动,。这种认识的无限发展过程,在形式上是循环往复,在实质上是前进上升。

认识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实践超前于认识:冒进主义(左)

方法论

实践落后于认识:保守主义(右)

真理与价值

真理及其特点

真理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

真理具有客观性、一元性:

批判:有用即真理但是真理一定有用√

批判:多数人承认的是真理

绝对性(角度)

一、就真理的客观性而言,任何真理都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都包含部依赖于人的意识的客观内容,这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二、就人类认识的本性来说,完全可以正确认识无限发展的物质世界,每个真理的获得都是对无线发展的物质世界的接近,这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三、从真理的发展来说,无数相对真理的总和构成绝对真理

真理具有相对性(角度)

一、从广度上看,它只是对客观世界的一定范围的相对正确认识,有待于拓展

二、从深度上看,它只是对特定事物的一定程度、层次的近似的正确认识,有待于

深化

三、从进程上看,它只是对事物的一定发展阶段的正确认识,有待发展

绝对真理与相对真理的对立统一的关系

一、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统一客观真理的两重属性

二、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相互连接、相互包含

三、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又是辩证转化总是可以被认识的

理解:相对、绝对真理与人的认识能力的至上性和非至上性是统一的

目前阶段有限

总的来说: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不是抽象的

只看到绝对真理:教条主义

方法论

只看到相对真理:诡辩论(怀疑主义)

谬误是对客观事物的错误认识

一、真理和谬误是对立的,有明确的界限

二、真理和谬误是统一的,他们互相依存

三、在一定条件下,真理和谬误可以互相转化。真理和谬误在一定范围内的对立是绝对的,但超出一定范围,他们就会互相转化,真理变成谬误,谬误变成真理。

解析:A 有绝对界限

B 超出范围才可以转换

答案:CD

真理与价值的辩证统一

纬度不同,价值不同

价值评价的特点表明,评价并不是一种主观随意性的认识活动而是具有客观性的活动只有与全人类整体的要求或利益相一致,与历史发展的基本要求或趋势相一致,才是正确的评价

价值评价是推动实践不断实现价值的精神驱动力量,是实践发展的规范因素,是实践

活动发展的导向因素。

真理与价值的辩证关系

相互区别:真理重客体,价值重主体(

) 真理表明客观制约性(该怎么做),价值表明主体目的性(想怎么做) 真理体现统一性,价值体现多样性

相互联系:1.成功的实践必须是一真理和价值的统一为前提的

2.价值的形成和实现以坚持真理为前提,而真理有必然是具有价值的 (有价值的一定是真理 )

3.真理和价值互相制约、互相引导、互相促进

自由和必然

自由是有条件的:

一是认识条件:认知越多越自由

二是实践条件:1.自由以必然为限度

2.自由以不牺牲别人的自由为限度

马原——唯物史观

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对立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

关系: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1.社会存在式社会意识内容的客观来源,社会意识是社会物质生活过程及其条件

的主观反映

2.社会意识是人们进行社会物质交往的产物

3.随着社会存在的发展,社会意识也相应地相应地或迟或早地发生变化和发展

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相对独立性)

1.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平衡性

2.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相互影响以及各自具有的历史继承性

3.

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作用(双向)促进

阻碍

解析:A 凡是意识一定是物质的反映

B 正确

C 正确与本题无关

D 正确与本题无关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规律

表示人与自然的关系

1.劳动资料即劳动手段:生产工具,是发展水平的客观尺度

2.劳动对象: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合成为生产资料

3.劳动者:劳动者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的因素

科技是第一成产力:因为可以与三要素相结合发挥重大作用。但是不生产力要素

生产关系

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和产品分配关系

生产资料所有制是最基本的、决定性的、它构成全部生产关系的基础,是区分不同生产方式、判定社会经济结构性质的客观依据

生产关系是人和人的关系,是物质,是客观存在的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是社会生产不可分科的两个方面

生产力是生产的物质内容,生产关系是生产的社会形式,结合在一起构成生产方式

第一、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第二、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双向)

社会发展第一规律: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状况的规律。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规律

经济基础是指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上层建筑是指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意识形态又称观念上层建筑,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宗教、哲学等思想观点

政治法律制度及设施和政治组织又称政治上层建筑,包括:国家政治制度、立法司法制度和行政制度;国家政权机构、政党、军队、警察、法庭、监狱等政治组织形态和设施

上层建筑中,政治上层建筑居主导地位,国家政权是核心

社会意识上层建筑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规律

关系:

首先,受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再次,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表现在为自己的经济基础服务。上层建筑的反作用是巨大的,但不是无限的。它可以影响社会性质和历史进程,但

马原知识点整理

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P2-P3) (1)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为他们的后继者所发展的,以批判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和实现共产主义为目标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它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有机统一基本组成部分。 (2)①从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讲,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由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它既包括有马克思、恩格斯创立和列宁等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也包括中国共产党人将其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 ②从阶级属性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③从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及其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规律的学说。 2、思考并归纳意识能动作用及其表现、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辩证关系。(P29-P33) (1)意识的能动作用及其表现:①辩证唯物主义在坚持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的同时,又承认意识对物质有能动作用。②意识的能动作用是人的意识所特有的积极反映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表现为如下四个方面:第一,意识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人反映世界时会表现出主体选择性。第二,意识活动具有非凡创造性。人能在思维中建构一个现实中没有的理想世界。第三,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可变客观为现实。第四,意识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2)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辩证关系:首先,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必须以承认规律的客观性为前提。必须尊重客观规律,认识和改造自然界,要尊重自然界的规律;认识和改造社会,要尊重社会规律。其次,只有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正确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否认人的主观能动性,必然导致对人的价值性的否定,导致对历史发展动力的否定。 3、当前中国一再强调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试结合有关矛盾原理谈谈看法。(P42-P43) (1)矛盾的普遍性与矛盾的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的基本原理。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任何现实存在的事物的矛盾都是共性和个性的有机统一,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也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道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是正确理解矛盾学说的关键。 (2)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各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哲学基础。21世纪,掌握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把马克思主义同我国的实际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努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和制度创新,是我们面临的重大课题。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又根据时代条

马原期末考试试题

1.矛盾的基本属性,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 同一性与斗争性。 矛盾的同一性就是指矛盾双方互相联系的性质。它包括两方面的含义: 第一,矛盾双方相互依存,就就是矛盾双方互为存在的前提,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为条件,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 第二,矛盾双方相互贯通,就是指矛盾双方存在着由此达彼的桥梁。它主要表现为以下两种情形:一就是矛盾双方相互渗透,就就是矛盾双方中都包含着对方的因素。二就是矛盾双方向自己的对立面转化的趋势。 矛盾的斗争性就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性质。 矛盾的斗争性既包括矛盾双方的激烈冲突,也包括矛盾双方的区别与差异。正确理解矛盾的斗争性,第一,不要把哲学上讲的“斗争”仅仅归结为社会领域的斗争,甚至只瞧成敌我之间的对抗与冲突。第二,有矛盾就有斗争。第三,任何事物的矛盾都有一个从差异、对立到矛盾解决的过程。差异就就是矛盾,就包含着斗争。同一性就是有条件的、相对的。斗争性就是无条件的、绝对的。对立双方既同一又斗争,使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引起事物的变化与发展。只讲斗争性不讲同一性,只讲同一性不讲斗争性,都不符合事物矛盾的本性。我们必须善于在对立中把握同一,在同一中把握对立,做好矛盾转化工作。 2、、1谈谈您对马克思主义科学内涵的理解。 答:从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讲,就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由其后人不断丰富与发展的理论体系; 从阶级属性讲,就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与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 从研究对象与主要内容讲,就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与方法论,就是关于自然、社会与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就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与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与科学社会主义。(也称基本原理) 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空想社会主义。 2、2谈谈您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科学内涵的理解。 答: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就是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具体地说,就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更进一步地同中国实践、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结合起来,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实现具体化。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解决中国问题的需要;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也就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内在要求。 马克思主基本原理同中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一方面就是在实践中学习与运用理论,用理论指导实践

马原主要知识点归纳

绪论知识点1.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征马克思主义的精髓 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的革命性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征。 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 2、马克思主义的三大组成部分及其直接理论来源 组成部分:1.马克思主义哲学;2.马克思政治经济学;3.科学社会主义。来源:1德国古典哲学;2.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3.法国,英国空想社会主义哲学。 3、马克思一生的两大发现 唯物史观;剩余价值论 第一章知识点 1.什么是哲学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内容 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又是方法论。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内容:其一,意识和物质、思维和存在,究竟谁是世界的本源;根据对该基本问题的不同回答,哲学可划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个对立的派系;其二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根据对该基本问题的不同回答,哲学又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2.唯物主义的三种历史形态和唯心主义的两种形式 唯物主义的三种历史形态:古代、、现代唯物主义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态:和。 3、马克思主义物质观、运动观、时空观实事求是、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的

哲学理论依据唯物主义运动观和唯心主义运动的区别 (1)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它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所以我们必须从存在客观事实出发,也可以为人的意识所反映。世界是物质的。 (3)唯物主义运动观和唯心主义运动共同点是多层运用发展都是运动观;区别:A运动变化主题不同,唯物主义运动观主体是物质,唯心主义运动主体是精神与意识;B运动变化根源不同:唯物主义运动观在于物质,唯心主义运动根源在于观念,意识。 4.运动和静止的关系为什么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 A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运动和静止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B物质运动时间和空间的客观实在性是绝对的,物质运动时间和空间的具体特性是相对的。 5.实践及其特点、形式A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B实践具有物质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等基本特征C实践的基本形式包括物质生产实践、社会政治实践和科学文化实践等。 6.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和根本方法 联系和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矛盾分析法是根本方法 7.为什么说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因为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发展的问题;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也是理解这些规律和范畴的‘‘钥匙’’;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

马原知识点整理复习过程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P2 1、从创造者、继承者的角度讲,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而由其后各个时代、 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2、从阶级属性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 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3、从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 社会和思维发展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共产 主义发展普遍规律的科学。 概括地说,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为他们的后继者所发展的,以反对资本 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和实现共产主义为目标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 科学。 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P3 这是马克思主义中最基本,最核心的部分,是对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的集中概括。 ①基本立场是马克思主义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根本立足点和出发点。这就是始终站在人 民大众的立场上,一切为了人民,一切相信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 ②基本观点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规律的科学认识,是对人类思想成果和社会实践经 验的科学总结。 ③基本方法,是建立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方法论基础上的思想方法和工 作方法。 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P11 ①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无产阶级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体系的哲学基础。 ②鲜明的政治立场: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始终站在 最广大人民的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先进性的重要体现。 ③重要的理论品质: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 发展真理,是最重要的理论品质。这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质的反映;人们认识和发展规律的 具体体现;理论创新的内在要求。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与时俱进。 ④崇高的社会理想:实现物质的极大丰富,人类精神境界的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 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理想。

《马原》大学期末考试必背知识点汇总

最新《马原》大学期末考试必背知识点汇总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1、《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公开问世 2、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社会根源(或经济、社会历史条件)是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3、马克思、恩格斯完成了从唯心主义同唯物义、从革命民主主义向共产主义的转变,为创立马克思主义奠定思想前提 4、在马克思主义创立过程中,第一次比较系统地阐述了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的着作是《德意志意识形态》 5、在马克思主义的经典着作中,被誉为“工人阶级的圣经”的着作是《资本论》 6、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基石是剩余价值理论 7、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党是共产主义者同盟 8、马克思主义理论区别于其他理论的显着特征是实践性 第二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 9、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对立和斗争中交织着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和斗争 10、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这两个专门的哲学术语有着特定的含义和确定的标准,不能随意乱用,也不能另立标准,否则会造成混乱。这里所说的特定含义和确定标准是指对世界本原究竟是物质还是精神的回答;存在和思维是否具有同一性,是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方面的内容,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11、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对立的根本点在于世界本原问题 12、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客观实在”是指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13、相信“意念移物”,甚至相信可以用意念来直接改变物质结构,就是信奉主张精神主宰客观物质世界的主观唯心论 14、“心诚则灵,心不诚则不灵”的说法是夸大了意识能动作用的唯心主义观点 15、哲学物质概念与自然科学关于具体的物质形态和物质结构的概念之间共性与个性的关系(不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系统与要素的关系) 16、列宁对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范畴的定义是通过物质与意识的关系界定的 17、物质和意识的对立只有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才有绝对的意义,超过这个范围便是相对的了,这个范围是指物质和意识何者为第一性 18、对同一张事物的不同看法都是客观事物的主观映象 19、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这说明意识是客观精神的主观映象 20、“思想实验”体现了意识活动的创造性 21、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 22、“寒路神麦正当时”说明一切事物都处在永恒的运动、变化和发展之中 23、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这种反作用也就是意识的能动作用,即人特有的积极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 24、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是物质的存在方式 25、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脱离运动的物质是不存在的 26、柏格森所说的运动变化不是指任何具体的事物的运动变化,而只是纯粹的“动作”,是没有物质承担者的运动

《马原》各章核心知识点归纳

绪论、主干知识点 1.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征?马克思主义的精髓? 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的革命性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征。 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 2、马克思主义的三大组成部分及其直接理论来源? 组成部分:1.马克思主义哲学;2.马克思政治经济学;3.科学社会主义。来源:1德国古典哲学;2.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3.法国,英国空想社会主义哲学。 3、马克思一生的两大发现? 唯物史观;剩余价值论 第一章、主干知识点 1.什么是哲学?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内容? 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又是方法论。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内容:其一,意识和物质、思维和存在,究竟谁是世界的本源;根据对该基本问题的不同回答,哲学可划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个对立的派系;其二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根据对该基本问题的不同回答,哲学又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2.唯物主义的三种历史形态和唯心主义的两种形式? 唯物主义的三种历史形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现代唯物主义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唯心主义两种基本形态:客观唯心主义和主观唯心主义。 3、马克思主义物质观、运动观、时空观?实事求是、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的哲学理论依据?唯物主义运动观和唯心主义运动的区别? (1)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它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所以我们必须从存在客观事实出发,也可以为人的意识所反映。世界是物质的。 (3)唯物主义运动观和唯心主义运动共同点是多层运用发展都是运动观;区别:A运动变化主题不同,唯物主义运动观主体是物质,唯心主义运动主体是精神与意识;B运动变化根源不同:唯物主义运动观在于物质,唯心主义运动根源在于观念,意识。 4.运动和静止的关系?为什么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A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运动和静止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B物质运动时间和空间的客观实在性是绝对的,物质运动时间和空间的具体特性是相对的。 5.实践及其特点、形式?A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B实践具有物质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等

马原期末测验考试重点内容

马原期末考试重点内容 黄宇晗 一、考试题型 1.单选20分 2.多选20分 3.简答题4题×6分 4.辨析题4题×6分(判断正误2分,理由4分) 5.材料分析题12分 二、考试范围 1.绪论四自觉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不考 2.§1.3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不考,其中第三点(P53)考一道多选题,详见重点问题(一) 3.§2.3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不考 4.§4.3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不考 5.第七章考§7.1的两个问题(下方重点) 三、重点问题 (一)学习和掌握唯物辩证法,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中不断增强哪些能力?(P53五点,多选题) 1 / 10

战略思维能力、历史唯物能力、辩证思维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底线思维能力。 (二)哲学的基本问题(P22) 即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包括两方面:其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其二,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三)马克思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原理的概念(P2、P3) 1.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为他们的后继者所发展的,以批判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和实现共产主义为目标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部分。 2.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核心内容,是对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的集中概括。它体现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性质和整体特征,体现马克思主义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四)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特征(1总+4分,P10-15) 1.总: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2.分:①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②鲜明的政治立场;③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④崇高的社会理想。 (五)物质和意识的关系(P28-31) 1.物质决定意识 2.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 2 / 10

(完整版)马原主要知识点归纳

绪论知识点 1.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征?马克思主义的精髓? 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的革命性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 2、马克思主义的三大组成部分及其直接理论来源? 组成部分:1.马克思主义哲学;2.马克思政治经济学;3.科学社会主义。来源:1德国古典哲学;2.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3.法国,英国空想社会主义哲学。 3、马克思一生的两大发现? 唯物史观;剩余价值论 第一章知识点 1.什么是哲学?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内容? 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又是方法论。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内容:其一,意识和物质、思维和存在,究竟谁是世界的本源;根据对该基本问题的不同回答,哲学可划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个对立的派系;其二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根据对该基本问题的不同回答,哲学又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2.唯物主义的三种历史形态和唯心主义的两种形式? 唯物主义的三种历史形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现代唯物主义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唯心主义的两种

基本形态:客观唯心主义和主观唯心主义。 3、马克思主义物质观、运动观、时空观?实事求是、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的哲学理论依据?唯物主义运动观和唯心主义运动的区别?(1)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它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所以我们必须从存在客观事实出发,也可以为人的意识所反映。世界是物质的。 (3)唯物主义运动观和唯心主义运动共同点是多层运用发展都是运动观;区别:A运动变化主题不同,唯物主义运动观主体是物质,唯心主义运动主体是精神与意识;B运动变化根源不同:唯物主义运动观在于物质,唯心主义运动根源在于观念,意识。 4.运动和静止的关系?为什么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 A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运动和静止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B物质运动时间和空间的客观实在性是绝对的,物质运动时间和空间的具体特性是相对的。 5.实践及其特点、形式?A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B实践具有物质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等基本特征C实践的基本形式包括物质生产实践、社会政治实践和科学文化实践等。 6.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和根本方法? 联系和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矛盾分析法是根本方法 7.为什么说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因为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

第五六七章马原知识总结

思维导图 第五章——资本主义的发展及其趋势 第一节—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与发展 一·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到垄断 (一)生产集中与垄断的形成 1.生产集中:指生产资料,劳动力和商品的生产 日以集中与少数大企业的过程,其结 果是大企业所占的比重不断增加。 2.垄断产生原因:(1)当生产集中发展到 相当高的程度极少数企 业就会联合起来,操纵和 控制本部门的生产和销 售,实行垄断,以获得高 额利润 (2)企业规模大,形成 对竞争的限制 (3)激烈的竞争会给各 方带来严重损失,为避免 两败俱伤,企业间联合实 行垄断

本家或垄断资本家集团。金融寡头是垄断资本 主义的真正统治者 (四)垄断利润与垄断价格 操作形式-垄断高价和垄断低价两种形式。 二·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一)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及作用

作用 1)积极作用:第一,国有垄断资本的形成和发展,为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提 供了物质基础。第二,国家对科学研究的参与和协调,对资本主义经济发 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第三,国家作为消费者,为私人垄断企业的产品 销售提供了有保障的市场,改善了商品的实现条件。第四,国家推行的财 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及其措施,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经济危机的进程,从而 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的持续发展。第五,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通过社会福利 制度,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阶级矛盾,为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创造了较好的 社会环境。 2)消极作用:第一,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不可能解决资本主义社会的 固有矛盾,难以阻止经济危机的周期性爆发。第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对 经济干预使70年代以来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增长缓慢,陷入“滞胀”困 境。第三,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不可能改变当代资本主义社会贫富悬殊的状 况,反而会使资本主义社会中的阶级矛盾进一步加深。 (二)金融垄断资本的发展 1、西方国家普遍走上了金融自由化和金融创新的道路. 背景: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这个体系曾经对战后恢复经济起到重要作用,但是,它是维护美国霸权的一个体系,造成了内部矛盾激化。)70年代,这个体系瓦解后,西方国家普遍走上了金融自由化和金融创新的道路。 2、金融自由化和金融创新是金融资本得以形成和壮大的重要制度条件,他推动资本主义经济金融化不断提高。 分析:这一点与布雷顿森林体系有较大的优越性,也就是说西方国家要求离开美国的控制,希望金融自由化。 3、金融资本快速发展的表现:这里简单概括。 第一:金融化程度不断提高。 第二:金融资本在国民生产总值和利润总额中比例越来越大。 第三:实体经济利润率下降,实体经济把一部分利润投向金融领域,金融资本膨胀。 第四:制造业人数逐步减少,金融业为核心的服务业就业人数增加。 第五:虚拟经济逐渐脱离实体经济。

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原)必考知识点总结

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原)必考知识点总结 考点1:运动和静止,时间和空间(选择题) 运动观: 1、物质的根本属性是运动。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物质是一切运动变化和发展过程的实在基础和承担者; 2、任何事物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3、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是“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4、静止是运动的衡量尺度/标准。 5、静止是过去运动的结果和未来运动的开始。 时空观: 1、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2、具体物质形态的时空是有限的,而整个物质世界的时空是无限的;物质运动时间和空间的客观实在性是绝对的,物质运动时间和空间的具体特性是相对的。 考点2: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 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表现在意识的起源、本质和作用上。 从意识的起源来看,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意识也是社会历史的产物。社会实践特别是劳动在意识的产生和发展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劳动为意识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客观需要和可能,在人们的劳动和交往中形成的语言促进了意识的发展。

意识从其本质来看,意识是特殊的物质——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意识在内容上是客观的,在形式上是主观的,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意识的能动作用,即人特有的积极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主要表现在:第一,意识反映世界具有自觉性、目的性和计划性。第二,意识具有创造性。第三,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第四,意识还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考点3:联系的内涵和特点 联系具有一系列特点: ①联系具有客观性。②联系具有普遍性。事物联系的普遍性有三层含义:其一,任何事物内部的不同部分和要素是相互联系的,即任何事物都具有内在的结构性。其二,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存在,都同其他事物处于一定的相互联系之中。其三,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每一事物都是世界普遍联系中的一个成分或环节,并通过它表现出联系的普遍性。③联系具有多样性。④联系具有条件性。条件是对事物存在和发展发生作用的诸要素的总和。其一,条件对事物发展和人的活动具有支持或制约作用;其二,条件是可以改变的,人们经过努力可以创造出事物发展所需要的条件;其三,改变和创造条件不是任意的,必须尊重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 考点4:发展与过程 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新事物是指合乎历史前进方向(趋势、规律、进程、必然性都可以代替方向)、具有远大前途的东西,旧事物是指丧失历史必然性(趋势、规律、进程、方向都可以代替方向)、日趋灭亡的东西。新生事物是不可战胜的,因为:第一,就新生事物与环境的关系而言,新事物有新的结构和功能;第二,就新事物与旧事物的关系而言,新事物是在旧事物的“母体”中孕育成熟的,它既否定了旧事物中消极腐朽的东西,又保留了旧事物中合理的、仍然适合新的条件的因素,并添加了旧事物所不能容纳的新内容;第三,在社会历史领域内,新事物符合人民群众的利益和要求,能够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因而必然战胜旧事物。

《马原》期末复习资料考点完整

《马原》复习资料 1.马克思主义的含义、理论来源、经典著作、鲜明特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含义(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基本方法); 答:含义: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为他们的后继承者所发展的,以反对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和实现共产主义为目标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 经典著作:两人《神圣家族》《德意志意识形态》《共产党宣言》《新莱茵报》 马《资本论》《法兰西内战》《哥达纲领批判》 恩《反杜林论》《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整理出版《资本论》二三卷 鲜明特征: (1)科学性,它是对客观世界特别是人类社会本质和规律的正确反应。(表现在坚持世界的物质性和真理的客观性) (2)革命性,它是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推翻旧世界,建设新世界的理论,按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和革命的,它具有鲜明的无产阶级政治立场(表现在坚持唯物辩证法)。 (3)实践性,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革命性是统一的,以社会主义运动的实践为基础,致力于实现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含义 (1)基本立场:是马克思主义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根本立足点和出发点 (2)基本观点: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认识,是对人类思想成果和社会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 (3)基本方法:是建立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基础上的指导我们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 2、哲学的基本问题、哲学派别的划分及各派别的基本思想和代表人物(唯物主义VS唯心主义;可知论VS不可知论;唯物史观VS唯心史观;辩证法VS形而上学) 答:哲学的基本问题:存在和思维、物质和精神的关系问题

马原期末考试复习重点整理

马原重点知识点 题型:1、选择(1x10*)2、判断(1x10*)3、材料分析(20x4*) (1、反应什么理论简述即可。2、感想结合理论展开) 绪论 1.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时代的产物 首先,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历 史条件。其次,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趋激化,对科学理论的指导提出了强烈需求。 2.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 ①近代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②无产阶级作为一只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③自然科学前提:三大发明为代表的近代科学新成就④ 思想理论来源、⑤资本主义矛盾尖锐化 3.马克思主义、恩格斯在创立自己的哲学过程中。对黑格尔辩证法和费尔巴哈唯物主义。采取的态度是批判地继承(吸收唯物主义) 4.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自然科学前提和理论来源: ①科学前提:自然科学的巨大进步。三大发现: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定律、转化定律与生物进化论。对马克思主义产生巨大影响。 ②理论来源:a、德国古典哲学b、黑格尔辩证法和费尔巴哈唯物主义c、英国古典经济学d、19世纪英、法两国的空想主义。 5.马克思主义是理论品质:开拓创新、与时俱进 6.马克思主义最高的社会理想:推翻资本主义。实现共产主义 7.树立科学人生观的意义:①科学的人生理想对现实活动具有指导意义②理想是人生前进的灯塔③理想是人生前进的动力④理想是人生是精神支柱 8.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目的:①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②掌握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工具。③全面提高人的素质。④提高工人马克思主义修养 9.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方法:理论联系实际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政治经济学是马主的理论基础,

最新《马原》大学期末考试必背知识点汇总

马原必背知识点 最新《马原》大学期末考试必背知识点汇总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1、《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公开问世 2、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社会根源(或经济、社会历史条件)是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3、马克思、恩格斯完成了从唯心主义同唯物义、从革命民主主义向共产主义的转变,为创 立马克思主义奠定思想前提 4、在马克思主义创立过程中,第一次比较系统地阐述了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的著作是《德意志意识形态》 5、在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中,被誉为“工人阶级的圣经”的著作是《资本论》 6、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基石是剩余价值理论 7、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党是共产主义者同盟 8、马克思主义理论区别于其他理论的显著特征是实践性 第二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 9、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对立和斗争中交织着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和斗争 10、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这两个专门的哲学术语有着特定的含义和确定的标准,不能随意乱用,也不能另立标准,否则会造成混乱。这里所说的特定含义和确定标准是指对世界本原究竟是物质还是精 神的回答;存在和思维是否具有同一性,是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方面的内容,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11、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对立的根本点在于世界本原问题 12、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客观实在”是指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不以人的意志为 转移 13、相信“意念移物” ,甚至相信可以用意念来直接改变物质结构,就是信奉主张精神主宰 客观物质世界的主观唯心论 14、“心诚则灵,心不诚则不灵”的说法是夸大了意识能动作用的唯心主义观点 15、哲学物质概念与自然科学关于具体的物质形态和物质结构的概念之间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不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系统与要素的关系) 16、列宁对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范畴的定义是通过物质与意识的关系界定的

马原考试期末重点

马原考试期末重点【详尽版三稿修改稿】 重点内容:绪论,一到五章。 一.绪论 马克思主义的含义 ①狭义: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②广义: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也包括了继承者对它的发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重点,参见书P】 2.马克思主义起源:①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代表人物是黑格尔和费尔巴哈;英国古典经济学,代 表人物是大卫李嘉图和亚当斯密;英法两国空想社会主义,代表人物是圣西门和欧文【重点】)②产生 的社会历史背景(社会经济条件:西方资本主义的兴起;无产阶级斗争——三大工人运动,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了解】 3.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特征:在实践的基础上革命性和科学性的高度统一。 4.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5.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二.辩证法与唯物论 1.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经常遇到的问题,也是人们在实际活动中的基本 问题。它包括两个方面: 第一,意识和物质,精神和自然界,究竟谁是世界的本原,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 第二,我们关于我们周围世界的思想对这个世界的关系又是怎么样的?我们的思维能不能认识现实的世界?我们能不能在我们关于现实世界的表象和概念中正确的反映现实?及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实践的含义:是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实践活动是以改造客观世界为目的、主体和客体之间通过一定的中介发生相互作用的过程。 3实践的特征:物质性、自觉能动性、社会历史性 4.为什么说“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人类的生产生存和活动是以实践为基本方式和标志的。 首先,实践是人所独有的活动。其次实践集中表现了人的本质的社会性。最后,实践对物质世界的改造是对象性的活动。5.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这是意识的本质) 物质与意识之间的联系:物质决定意识,同时意识依赖于物质又反作用于物质。 6.意识的能动作用是人的意识所特有的积极反映世界与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 能动性的表现:①意识是能动的,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②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③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④意识还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如何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首先从实际出发,努力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其次,实践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的基本途径;最后,主观能动作用的发挥,还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

马原期末重点简答论述(简背版)

第二章 (2) 4[简1]简述列宁的物质定义及其理论意义 (2) 4[简3]简述社会生活的实践性的主要体现 (2) 5[简4]简述意识的能动作用及其表现 (2) 5[论1]怎样理解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2) 5[论2]如何理解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性的辩证关系及其重要意义? (3) 第三章 (3) 5[简2]怎样认识发展及其实质 (3) 4[简3]怎样理解事物发展的过程性? (3) 第四章 (3) 5[简2]试述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的作用。 (3) 4[论1]运用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论述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要性与合理性 (4) 4 [论2]运用辩证的否定观阐明在精神文明建设中,对中国传统文化外国文化的正确方针 (4) 第五章 (4) 5[简1]如何理解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 (4) 5[简2]如何理解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4) 第六章 (5) 5[简2]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5) 5[简5]简述真理与价值在实践中的辩证统一关系。 (5) 5[论1]请结合马克思主义论的相关知识,谈谈对丁肇中的科学体会的认识。 (5) 5[论3]论述真理与谬误的辩证关系及其实践意义。 (5) 第七章 (6) 4[简1]为什么说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6) 4[简2]简述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及其辩证关系 (6) 3[简4]党的群众路线和群众观点的理论基础及其内容是什么? (6) 第八章(测试1) (6) 3[简2]什么是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区分的依据和意义是什么? (6) 3[论1]如何理解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是私有制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7) 4[论3]为什么说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7) 第八章(测试2) (7) 4[简3]金融寡头及金融寡头是怎样进行统治的? (8) 4[简4]为什么垄断价格的产生并没有否定价值规律的作用? (8) 3[简5]简述列宁对垄断资本主义基本经济特征及其实质的认识。 (8) 4[简6]简述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原因。 (8) 3[论1]论述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原因、积极作用和实质。 (8) 第九章 (9) 4[简1]为什么说社会主义民主是新型的民主? (9) 3[简2]简述社会主义民主与资本主义民主的区别与联系 (9) 4[简3]简述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和基本特征 (9) 第十章 (10) 4[简1]简述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 (10) 4[简3]怎样理解马克思主义追求的根本价值目标? (10) 2[简5]怎样理解“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及其关系? (10)

马原笔记整理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一、《提纲》的核心思想是什么?正确地理解实践概念有何重要的理论意义?答:核心思想:以社会实践为主线,批判旧唯物主义。 理论意义:1,批判费尔巴哈哲学在理论上的错误,阐明革命实践的重要作用,进一步论证无产阶级世界观的基本内容及其面临的历史任务。 2,马克思这个《提纲》是为了研究和解决这个问题而写的,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上占据极其重要的地位。 二、试述如何理解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学说? 答: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表明: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基本观点:1、人生活在社会关系之中,是受宗教关系制约的人,所以不能离开社会关系抽象的考察人的本质。2、社会关系是多种多样的,有主次之分的有经济,政治思想关系等等,这些关系都会对人的本质发生影响,同时在各种关系中最基本的是经济关系,因此,既要全面的考察人的社会关系又要有所侧重,这样才能科学的理解这个问题。3、随着人类生产活动的发展变化,人的社会关系也在不断变化,从而导致人的本质也在不断变化,在阶级社会中有阶级性,因此,不同时代的人类具有不同的本质,同一时代不同阶级的人具有不同的本质,同一时代不同阶层或不同集团的人具有不同的本质,所以人的本质是具体的,历史的,不断发展变化的,是社会关系的总合。 1.人的本质不是先天的、天赋的,而是在后天社会生活和社会实践,特别是生产实践中形成的。 2.既然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而人的社会关系是会发生变化的,因此,就不存在什么永恒不变的一般人的本质。恰恰相反,人的本质是随着社会关系的改变而变化的。 3. 由于人的本质是由社会关系决定的,人们的社会关系不同,本质也就不同。因此,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前的思想家所宣扬的一般的共同的人性或人的本质事实上是不存在的。总之,马克思主义哲学破除了以往思想家关于先天的、永恒不变的、普遍共同的人的本质的观点,从劳动、从人的社会关系科学地揭示了人的本质。 《德意志意识形态》

【马原】重要知识点整理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第一章 1、哲学的基本问题 其一,意识和物质、思维和存在,究竟谁是世界的本原,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问题;其二。“我们关于我们周围世界的思想对这个世界本身的关系是怎样的?我们的思维能不能认识现实世界?我们能不能在我们关于现实世界的表象和概念中正确地反映现实?”即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2、社会的物质性表现 第一,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是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 第二,人们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活动虽然有意识作指导,但仍然是以物质力量改造物质力量的活动,仍然是物质性的活动。 第三,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集中体现着人类社会的物质性。综上所述,包括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在内的整个世界,其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物质是世界的本原,社会运动也是物质运动的一种特殊形式。 3、社会生活的实践性表现 第一,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 第二,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 第三。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4、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 第一、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是自然、社会以及人类思维中客观的普遍的现象;是指矛盾的共性、绝对性。 第二、矛盾的特殊性是指具体事物的矛盾以及矛盾的每一个侧面都有自己的特点;是指矛盾的个性、相对性。 第三、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是共性与个性的对立统一关系。 第四、矛盾的普遍性即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特殊性即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共性包括的是个性中本质的东西,它比个性深刻,个性比共性丰富。 第五、二者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共性寓于(存在于)个性之中,共性只能通过个性而存在;共性统摄着个性,个性总是与共性相联系而存在。割裂了这种联系,就会导致类似“白马非马”的诡辩命题。 第六、二者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随事物的发展和条件的改变,共性与个性可以相互过渡,相互转化。 5、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 第一,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第二,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第三,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 质量互变规律体现了事物发展的渐进性和飞跃性的统一 6、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 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 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必须尊重客观规律。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必须以承认规律的客观性为前提。

马原期末考试重点内容

马原期末考试重点内容

马原期末考试重点内容 黄宇晗 一、考试题型 1.单选20分 2.多选20分 3.简答题4题×6分 4.辨析题4题×6分(判断正误2分,理由4分) 5.材料分析题12分 二、考试范围 1.绪论四自觉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不考 2.§1.3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不考,其中第三点(P53)考一道多选题,详见重点问题(一) 3.§2.3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不考 4.§4.3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不考 5.第七章考§7.1的两个问题(下方重点) 三、重点问题 (一)学习和掌握唯物辩证法,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中不断增强哪些能力?(P53五点,多选题) 战略思维能力、历史唯物能力、辩证思维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底线

思维能力。 (二)哲学的基本问题(P22) 即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包括两方面:其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其二,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三)马克思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原理的概念(P2、P3) 1.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为他们的后继者所发展的,以批判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和实现共产主义为目标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部分。 2.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核心内容,是对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的集中概括。它体现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性质和整体特征,体现马克思主义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四)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特征(1总+4分,P10-15) 1.总: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2.分:①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②鲜明的政治立场;③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④崇高的社会理想。 (五)物质和意识的关系(P28-31) 1.物质决定意识 2.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 3.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统一

马原知识点整理

1、什么就是马克思主义?(P2-P3) (1)马克思主义就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得,为她们得后继者所发展得,以批判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与实现共产主义为目标得科学理论体系,就是关于无产阶级与人类解放得科学。它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与科学社会主义三个有机统一基本组成部分。 (2)①从创造者、继承者得认识成果讲,马克思主义就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由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得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与发展得观点与学说得体系;它既包括有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与列宁等发展了得马克思主义,也包括中国共产党人将其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得理论成果。 ②从阶级属性讲,马克思主义就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与整个人类解放得科学理论,就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得性质、目得与解放条件得学说; ③从研究对象与主要内容讲,马克思主义就是无产阶级得科学世界观与方法论,就是关于自然、社会与人类思维发展一般规律得学说,就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及其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发展规律得学说。 2、思考并归纳意识能动作用及其表现、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得辩证关系。(P29-P33) (1)意识得能动作用及其表现:①辩证唯物主义在坚持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得同时,又承认意识对物质有能动作用。②意识得能动作用就是人得意识所特有得积极反映世界与改造世界得能力与活动。表现为如下四个方面:第一,意识具有目得性与计划性。人反映世界时会表现出主体选择性。第二,意识活动具有非凡创造性。人能在思维中建构一个现实中没有得理想世界。第三,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得作用,可变客观为现实。第四,意识具有指导、控制人得行为与生理活动得作用。 (2)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得辩证关系:首先,发挥人得主观能动性必须以承认规律得客观性为前提。必须尊重客观规律,认识与改造自然界,要尊重自然界得规律;认识与改造社会,要尊重社会规律。其次,只有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正确认识与利用客观规律。在尊重客观规律得基础上,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否认人得主观能动性,必然导致对人得价值性得否定,导致对历史发展动力得否定。 3、当前中国一再强调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试结合有关矛盾原理谈谈瞧法。(P42-P43) (1)矛盾得普遍性与矛盾得特殊性就是辩证统一得关系得基本原理。矛盾得普遍性即矛盾得共性,矛盾得特殊性即矛盾得个性。矛盾得共性就是无条件得、绝对得,矛盾得个性就是有条件得、相对得。任何现实存在得事物得矛盾都就是共性与个性得有机统一,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没有离开个性得共性,也没有离开共性得个性。矛盾得共性与个性、绝对与相对得道理,就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得精髓,就是正确理解矛盾学说得关键。 (2)矛盾得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得原理就是马克思主义得普遍真理同各国得具体实际相结合得哲学基础,也就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得哲学基础。21世纪,掌握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得原理,把马克思主义同我国得实际与时代特征结合起来,努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得实践创新、理论创新与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