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最新常用逻辑用语教案

最新常用逻辑用语教案

最新常用逻辑用语教案
最新常用逻辑用语教案

常用逻辑用语教案

第一章常用逻辑用语教案

1.1命题及其关系

1.1.1命题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理解命题的概念和命题的构成,能判断给定陈述句是否为命题,能判断命题的真假;能把命题改写成“若p,则q”的形式;

2、过程与方法:多让学生举命题的例子,培养他们的辨析能力;以及培养他们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生的参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命题的概念、命题的构成

难点:分清命题的条件、结论和判断命题的真假

教具准备:与教材内容相关的资料。

教学设想:通过学生的参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教学过程

学生探究过程:

1.复习回顾

初中已学过命题的知识,请同学们回顾:什么叫做命题?

2.思考、分析

下列语句的表述形式有什么特点?你能判断他们的真假吗?

(1)若直线a∥b,则直线a与直线b没有公共点.

(2)2+4=7.

(3)垂直于同一条直线的两个平面平行.

(4)若x2=1,则x=1.

(5)两个全等三角形的面积相等.

(6)3能被2整除.

3.讨论、判断

学生通过讨论,总结:所有句子的表述都是陈述句的形式,每句话都判断什么事情。其中(1)(3)(5)的判断为真,(2)(4)(6)的判断为假。

教师的引导分析:所谓判断,就是肯定一个事物是什么或不是什么,不能含混不清。4.抽象、归纳

定义:一般地,我们把用语言、符号或式子表达的,可以判断真假的陈述句叫做命题.命题的定义的要点:能判断真假的陈述句.

在数学课中,只研究数学命题,请学生举几个数学命题的例子.教师再与学生共同从命题的定义,判断学生所举例子是否是命题,从“判断”的角度来加深对命题这一概念的理解.

5.练习、深化

判断下列语句是否为命题?

(1)空集是任何集合的子集.(2)若整数a是素数,则是a奇数.

(3)指数函数是增函数吗?(4)若平面上两条直线不相交,则这两条直线平行.

(5)

2

)2

(

=-2.(6)x>15.

让学生思考、辨析、讨论解决,且通过练习,引导学生总结:判断一个语句是不是命题,关键看两点:第一是“陈述句”,第二是“可以判断真假”,这两个条件缺一不可.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均不是命题.

解略。

引申:以前,同学们学习了很多定理、推论,这些定理、推论是否是命题?同学们可否举出一些定理、推论的例子来看看?

通过对此问的思考,学生将清晰地认识到定理、推论都是命题.

过渡:同学们都知道,一个定理或推论都是由条件和结论两部分构成(结合学生所举定理和推论的例子,让学生分辨定理和推论条件和结论,明确所有的定理、推论都是由条件和结论两部分构成)。紧接着提出问题:命题是否也是由条件和结论两部分构成呢?

6.命题的构成――条件和结论

定义:从构成来看,所有的命题都具由条件和结论两部分构成.在数学中,命题常写成“若p,则q”或者“如果p,那么q”这种形式,通常,我们把这种形式的命题中的p叫做命题的条件,q叫做命题结论.

7.练习、深化

指出下列命题中的条件p和结论q,并判断各命题的真假.

(1)若整数a能被2整除,则a是偶数.

(2)若四边行是菱形,则它的对角线互相垂直平分.

(3)若a>0,b>0,则a+b>0.

(4)若a>0,b>0,则a+b<0.

(5)垂直于同一条直线的两个平面平行.

此题中的(1)(2)(3)(4),较容易,估计学生较容易找出命题中的条件p和结论q,并能判断命题的真假。其中设置命题(3)与(4)的目的在于:通过这两个例子的比较,学更深刻地理解命题的定义——能判断真假的陈述句,不管判断的结果是对的还是错的。

此例中的命题(5),不是“若P,则q”的形式,估计学生会有困难,此时,教师引导学生一起分析:已知的事项为“条件”,由已知推出的事项为“结论”.

解略。

过渡:从例2中,我们可以看到命题的两种情况,即有些命题的结论是正确的,而有些命题的结论是错误的,那么我们就有了对命题的一种分类:真命题和假命题.

8.命题的分类――真命题、假命题的定义.

真命题:如果由命题的条件P通过推理一定可以得出命题的结论q,那么这样的命题叫做真命题.

假命题:如果由命题的条件P通过推理不一定可以得出命题的结论q,那么这样的命题叫做假命题.

强调:

(1)注意命题与假命题的区别.如:“作直线AB”.这本身不是命题.也更不是假命题.

(2)命题是一个判断,判断的结果就有对错之分.因此就要引入真命题、假命题的的概念,强调真假命题的大前提,首先是命题。

9.怎样判断一个数学命题的真假?

(1)数学中判定一个命题是真命题,要经过证明.

(2)要判断一个命题是假命题,只需举一个反例即可.

10.练习、深化

例3:把下列命题写成“若P,则q”的形式,并判断是真命题还是假命题:

(1)面积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2)负数的立方是负数。

(3)对顶角相等。

分析:要把一个命题写成“若P,则q”的形式,关键是要分清命题的条件和结论,然后写成“若条件,则结论”即“若P,则q”的形式.解略。

11、巩固练习:P42、3

12.教学反思师生共同回忆本节的学习内容.

1.什么叫命题?真命题?假命题? 2.命题是由哪两部分构成的?

3.怎样将命题写成“若P,则q”的形式.4.如何判断真假命题.

教师提示应注意的问题:

1.命题与真、假命题的关系.2.抓住命题的两个构成部分,判断一些语句是否为命题.

3.判断假命题,只需举一个反例,而判断真命题,要经过证明.

13.作业:P9:习题1.1A组第1题

1.1.2四种命题 1.1.3四种命题的相互关系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原命题、逆命题、否命题、逆否命题这四种命题的概念,掌握四种命题的形式和四种命题间的相互关系,会用等价命题判断四种命题的真假.

◆过程与方法:多让学生举命题的例子,并写出四种命题,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有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和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生的举例,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积极性,培养他们的辨析能力以及培养他们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1)会写四种命题并会判断命题的真假;(2)四种命题之间的相互关系.

难点:(1)命题的否定与否命题的区别;(2)写出原命题的逆命题、否命题和逆否命题;

(3)分析四种命题之间相互的关系并判断命题的真假.

教具准备:与教材内容相关的资料。

教学设想:通过学生的举例,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积极性,培养他们的辨析能力以及培养他们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过程

学生探究过程:

1.复习引入

初中已学过命题与逆命题的知识,请同学回顾:什么叫做命题的逆命题?

2.思考、分析

问题1:下列四个命题中,命题(1)与命题(2)、(3)、(4)的条件与结论之间分别有什么关系?

(1)若f(x)是正弦函数,则f(x)是周期函数.(2)若f(x)是周期函数,则f(x)是正弦函数.

(3)若f(x)不是正弦函数,则f(x)不是周期函数.(4)若f(x)不是周期函数,则f(x)不是正弦函数.

3.归纳总结

问题一通过学生分析、讨论可以得到正确结论.紧接结合此例给出四个命题的概念,(1)和(2)这样的两个命题叫做互逆命题,(1)和(3)这样的两个命题叫做互否命题,(1)和(4)这样的两个命题叫做互为逆否命题。

4.抽象概括

定义1:一般地,对于两个命题,如果一个命题的条件和结论分别是另一个命题的结论和条件,那么我们把这样的两个命题叫做互逆命题.其中一个命题叫做原命题,另一个命题叫做原命题的逆命题.

让学生举一些互逆命题的例子。

定义2:一般地,对于两个命题,如果一个命题的条件和结论恰好是另一个命题的条件的否定和结论的否定,那么我们把这样的两个命题叫做互否命题.其中一个命题叫做原命题,另一个命题叫做原命题的否命题.

让学生举一些互否命题的例子。

定义3:一般地,对于两个命题,如果一个命题的条件和结论恰好是另一个命题的结论的否定和条件的否定,那么我们把这样的两个命题叫做互为逆否命题.其中一个命题叫做原命题,另一个命题叫做原命题的逆否命题.

让学生举一些互为逆否命题的例子。

小结:

(1)交换原命题的条件和结论,所得的命题就是它的逆命题:

(2)同时否定原命题的条件和结论,所得的命题就是它的否命题;

(3)交换原命题的条件和结论,并且同时否定,所得的命题就是它的逆否命题.

强调:原命题与逆命题、原命题与否命题、原命题与逆否命题是相对的。

5.四种命题的形式

让学生结合所举例子,思考:

若原命题为“若P,则q”的形式,则它的逆命题、否命题、逆否命题应分别写成什么形式?

学生通过思考、分析、比较,总结如下:

原命题:若P,则q.则:

逆命题:若q,则P.

否命题:若¬P,则¬q.(说明符号“¬”的含义:符号“¬”叫做否定符号.“¬p”表示p的否

定;即不是p;非p)

逆否命题:若¬q,则¬P.

6.巩固练习

写出下列命题的逆命题、否命题、逆否命题并判断它们的真假:

(1)若一个三角形的两条边相等,则这个三角形的两个角相等;

(2)若一个整数的末位数字是0,则这个整数能被5整除;

(3)若x2=1,则x=1;

(4)若整数a是素数,则是a奇数。

7.思考、分析

结合以上练习思考:原命题的真假与其它三种命题的真假有什么关系?

通过此问,学生将发现:

①原命题为真,它的逆命题不一定为真。

②原命题为真,它的否命题不一定为真。

③原命题为真,它的逆否命题一定为真。

原命题为假时类似。

是具有相同的真假性.

由此会引起我们的思考:

一个命题的逆命题、否命题与逆否命题之间是否还存在着一定的关系呢?

让学生结合所做练习分析原命题与它的逆命题、否命题与逆否命题四种命题间的关系.学生通过分析,将发现四种命题间的关系如下图所示:

8.总结归纳

若P,则q.若q,则P.

(1)两个命题互为逆否命题,它们有相同的真假性;

(2)两个命题为互逆命题或互否命题,它们的真假性没有关系.

由于原命题和它的逆否命题有相同的真假性,所以在直接证明某一个命题为真命题有困难时,可以通过证明它的逆否命题为真命题,来间接地证明原命题为真命题.

9.例题分析

例4: 证明:若p 2 + q 2 =2,则p + q ≤ 2.

分析:如果直接证明这个命题比较困难,可考虑转化为对它的逆否命题的证明。

将“若p 2 + q 2 =2,则p + q ≤ 2”视为原命题,要证明原命题为真命题,可以考虑证明它的逆否命题“若p + q >2,则p 2 + q 2 ≠2”为真命题,从而达到证明原命题为真命题的目的.

证明:若p + q >2,则

p 2 + q 2 =21[(p -q )2+(p +q )2]≥21(p +q )2>2

1×22=2 所以p 2 + q 2≠2.

这表明,原命题的逆否命题为真命题,从而原命题为真命题。

练习巩固:证明:若a 2-b 2+2a -4b -3≠0,则a -b ≠1.

10:教学反思

(1)逆命题、否命题与逆否命题的概念;

(2)两个命题互为逆否命题,他们有相同的真假性;

(3)两个命题为互逆命题或互否命题,他们的真假性没有关系;

(4)原命题与它的逆否命题等价;否命题与逆命题等价.

11:作业 P9:习题1.1A组第2、3、4题

1.2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正确理解充分不必要条件、必要不充分条件的概念;会判断命题的充分条件、必要条件.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充分条件、必要条件的概念的理解和运用,培养学生分析、判断和归

纳的逻辑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生的举例,培养他们的辨析能力以及培养他们的良好的思

维品质,在练习过程中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教育.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充分条件、必要条件的概念.

(解决办法:对这三个概念分别先从实际问题引起概念,再详细讲述概念,最后再应用概念进行论证.)

难点:判断命题的充分条件、必要条件。

关键:分清命题的条件和结论,看是条件能推出结论还是结论能推出条件。

教具准备:与教材内容相关的资料。

教学设想:通过学生的举例,培养他们的辨析能力以及培养他们的良好的思维品质,在练习过程中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教育.

(三)教学过程

学生探究过程:

1.练习与思考

写出下列两个命题的条件和结论,并判断是真命题还是假命题?

(1)若x > a2 + b2,则x > 2ab, (2)若ab = 0,则a = 0.

学生容易得出结论;命题(1)为真命题,命题(2)为假命题.

置疑:对于命题“若p,则q”,有时是真命题,有时是假命题.如何判断其真假的?

答:看p能不能推出q,如果p能推出q,则原命题是真命题,否则就是假命题.

2.给出定义

命题“若p,则q”为真命题,是指由p经过推理能推出q,也就是说,如果p成立,那么q一定成立.换句话说,只要有条件p就能充分地保证结论q的成立,这时我们称条件p是q成立的充分条件.一般地,“若p,则q”为真命题,是指由p通过推理可以得出q.这时,我们就说,由p 可推出q,记作:p?q.

定义:如果命题“若p,则q”为真命题,即p ? q,那么我们就说p是q的充分条件;q是p必要条件.

上面的命题(1)为真命题,即

x > a2 + b2?x > 2ab,

所以“x > a2 + b2”是“x > 2ab”的充分条件,“x > 2ab”是“x > a2 + b2”"的必要条件.

3.例题分析:

例1:下列“若p,则q”形式的命题中,那些命题中的p是q的充分条件?

(1)若x =1,则x2- 4x + 3 = 0;(2)若f(x)= x,则f(x)为增函数;

(3)若x为无理数,则x2为无理数.

分析:要判断p是否是q的充分条件,就要看p能否推出q.

解略.

例2:下列“若p,则q”形式的命题中,那些命题中的q是p的必要条件?

(1)若x = y,则x2= y2;

(2)若两个三角形全等,则这两个三角形的面积相等;(3)若a >b,则ac>bc.

分析:要判断q是否是p的必要条件,就要看p能否推出q.

解略.

4、巩固巩固:P12 练习第1、2、3、4题

5.教学反思:

充分、必要的定义.

在“若p,则q”中,若p?q,则p为q的充分条件,q为p的必要条件.

6.作业 P14:习题1.2A组第1(1)(2),2(1)(2)题

注:(1)条件是相互的;

(2)p是q的什么条件,有四种回答方式:

① p是q的充分而不必要条件;

② p是q的必要而不充分条件;

③ p是q的充要条件;

④ p是q的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

1.2.2充要条件

(一)教学目标

常用逻辑用语题型归纳

《常用逻辑用语》 一、判断命题真假 1、下列命题中,真命题是 ( ) A .221,sin cos 222 x x x R ?∈+= B .(0,),sin cos x x x π?∈> C .2,1x R x x ?∈+=- D .(0,),1x x e x ?∈+∞>+ 2、如果命题“)q p ∨?(”为假命题,则( ) A. p,q 均为假命题 B. p,q 均为真命题 C. p,q 中至少有一个为真命题 D. p,q 中至多有一个为真命题 3、有四个关于三角函数的命题: 1p :?x ∈R, 2sin 2x +2cos 2x =12 2p : ?x 、y ∈R, sin(x-y)=sinx-siny 3p : ?x ∈[]0,π,1cos 22 x -=sinx 4p : sinx=cosy ? x+y=2π 其中假命题的是( ) (A )1p ,4p (B )2p ,4p (C )1p ,3p (D )2p ,4p 4、给出下列命题: ①在△ABC 中,若∠A >∠B ,则sin A >sin B ; ②函数y =x 3 在R 上既是奇函数又是增函数; ③函数y =f(x)的图象与直线x =a 至多有一个交点; ④若将函数y =sin 2x 的图象向左平移π4个单位,则得到函数y =sin ? ????2x +π4的图象. 其中正确命题的序号是( )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②③ D .①②④

5、若命题p :圆(x -1)2+(y -2)2 =1被直线x =1平分;q :在△ABC 中,若sin 2A =sin 2B ,则A =B ,则下列结论中正确的是( ) A .“p∨q”为假 B .“p∨q”为真 C .“p∧q”为真 D .以上都不对 6、已知命题p 1:函数y =2x -2-x 在R 上为增函数;p 2:函数y =2x +2-x 在R 上为减函数, 则在命题q 1:p 1∨p 2,q 2:p 1∧p 2,q 3:(?p 1)∨p 2和q 4:p 1∧(?p 2)中,真命题是( ) 7、下列命题中的假命题... 是 ( ) A. ,lg 0x R x ?∈= B. ,tan 1x R x ?∈= C. 3,0x R x ?∈> D. ,20x x R ?∈> 8、下列命题中的假命题是 ( ) A .?x R ∈,120x -> B. ?*x N ∈,2(1)0x -> C .? x R ∈,lg 1x < D. ?x R ∈,tan 2x = 9、有以下四个命题: ①ABC ?中,“A B >”是“sin sin A B >”的充要条件; ②若命题:,sin 1,P x R x ?∈≤则:,sin 1p x R x ??∈>; ③不等式210x x >在()0,+∞上恒成立; ④设有四个函数111332,,,,y x y x y x y x -====其中在()0,+∞上是增函数的函数有3个。 其中真命题的序号 二、判断充分、必要条件

常用逻辑用语复习教案

2-1 第一章常用逻辑用语 小结与复习(教案) 【知识归类】 1.命题:能够判断真假的陈述句. 2. 四种命题的构成:原命题:若p则q;逆命题:若q则p;否命题:若p ?则?则p ?. ?;逆否命题: 若q q 一个命题的真假与其他三个命题的真假有如下关系: 原命题为真,它的逆命题真假不一定. 原命题为真,它的否命题真假不一定. 原命题为真,它的逆否命题真命题. 逆命题为真,它的否命题真命题. 原命题与逆否命题互为逆否命题,它们的真假性是同真同假. 逆命题与否命题互为逆否命题,它们同真同假. 3. 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 ?:p是q充分条件; q是p必要条件; p q ?是的充分必要条件,简称充要条件. : p q p q 4. 逻辑联接词: “且”、“或”、“非”分别用符号“∧”“∨”“?”表示,意义为: 或:两个简单命题至少一个成立;且:两个简单命题都成立;非:对一个命题的否定. 按要求写出下面命题构成的各复合命题,并注明复合命题的“真”与“假”. p:矩形有外接圆; :q矩形有内切圆. 或矩形有外接圆或内切圆(真) p q : 且矩形有外接圆且有内切圆(假) p q : 非p:矩形没有外接圆(假) 5. 全称量词与全称命题:常用的全称量词有:“所有的”、“任意的”、“每一个”、“一切”、“任给”等,并用符号“?”表示.含有全称量词的命题叫全称命题.

6. 存在量词与特称命题:常用的存在量词有:“存在一个”、“至少有一个”、 “有些”、“有的”、“某个”等,并用符号“?”表示.含有存在量词的命题叫特 称命题. (1) p 与p ?的真假相异,因此,欲证p 为真,可证p ?为假,即将p ?作为条 件进行推理,如果导致矛盾,那么p ?必为假,从而p 为真. (2) “,p q 若则”与“q p ??若则”等价.欲证“,p q 若则”为真,可由假设 “q ?”来证明“p ?”,即将“q ?”作为条件进行推理,导致与已知条件p 矛盾. (3)由“,p q 若则”的真假表可知,“,p q 若则”为假,当且仅当p 真q 假, 所以我们假设“p 真q 假”,即从条件p 和q ?出发进行推理,如果导致与公理、 定理、定义矛盾,就说明这个假设是错误的,从而就证明了“,p q 若则”是真命 题. 后两条的逻辑基础,可以概括成一句话:“否定结论,推出矛盾”. 【题型归类】 题型一:四种命题之间的关系 例1 命题“20(b a b +=∈2若a 、R ),则a=b=0”的逆否命题是( D ). (A) ≠≠若 a b 0∈(a,b R),则20b +≠2a (B) ≠若 a=b 0∈(a,b R),则20b +≠2a (C) 0≠≠若 a 且b 0∈(a,b R),则20b +≠2a (D) 0≠≠若 a 或b 0∈(a,b R),则20b +≠2a 【审题要津】命题结论中的a=b=0如何否定是关键. 解: a=b=0是a=0且b=0,否定时“且”应变为“或”,所以逆否命题为:

高中数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

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在我校整体建构和谐教学模式下,使学生在九年义务教育数学课程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作为未来公民所必要的数学素养,以满足个人发展与社会进步的需要。具体目标如下。 1.获得必要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理解基本的数学概念、数学结论的本质,了解概念、结论等产生的背景、应用,体会其中所蕴涵的数学思想和方法,以及它们在后续学习中的作用。通过不同形式的自主学习、探究活动,体验数学发现和创造的历程。 2.提高空间想像、抽象概括、推理论证、运算求解、数据处理等基本能力。 3.提高数学地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包括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数学表达和交流的能力,发展独立获取数学知识的能力。 4.发展数学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力求对现实世界中蕴涵的一些数学模式进行思考和作出判断。 5.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形成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和科学态度。 6.具有一定的数学视野,逐步认识数学的科学价值、应用价值和文化价值,形成批判性的思维习惯,崇尚数学的理性精神,体会数学的美学意义,从而进一步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

二、教材特点: 我们所使用的教材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A版)》,它在坚持我国数学教育优良传统的前提下,认真处理继承,借签,发展,创新之间的关系,体现基础性,时代性,典型性和可接受性等到,具有如下特点: 1.“亲和力”:以生动活泼的呈现方式,激发兴趣和美感,引发学习激情。 2.“问题性”:以恰时恰点的问题引导数学活动,培养问题意识,孕育创新精神。 3.“科学性”与“思想性”:通过不同数学内容的联系与启发,强调类比,推广,特殊化,化归等思想方法的运用,学习数学地思考问题的方式,提高数学思维能力,培育理性精神。 4.“时代性”与“应用性”:以具有时代性和现实感的素材创设情境,加强数学活动,发展应用意识。 三、教法分析: 1.选取与内容密切相关的,典型的,丰富的和学生熟悉的素材,用生动活泼的语言,创设能够体现数学的概念和结论,数学的思想和方法,以及数学应用的学习情境,使学生产生对数学的亲切感,引发学生“看个究竟”的冲动,以达到培养其兴趣的目的。 2.通过“观察”,“思考”,“探究”等栏目,引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索活动,切实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 3.在教学中强调类比,推广,特殊化,化归等数学思想方法,

常用逻辑用语高考题集锦

《常用逻辑用语》单元测试 班级:_______ 姓名:_______ 座号:______ 成绩: 一、选择题: (每题5分) 1.(湖南卷2)“12x -<成立”是“(3)0x x -<成立”的( ) A .充分不必要条件 B.必要不充分条件 C .充分必要条件 D.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 2.(重庆卷2) 设m,n 是整数,则“m,n 均为偶数”是“m+n 是偶数”的( ) (A)充分而不必要条件 (B)必要而不充分条件 (C)充要条件 (D)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 3.(福建卷2) 设集合A={x |1 x x -<0},B={x |0<x <3},那么“x ∈A ”是“x ∈B ”的( ) A.充分而不必要条件 B.必要而不充分条件 C.充要条件 D.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 4.(广东卷6)已知命题:p 所有有理数都是实数,命题:q 正数的对数都是负数,则下列命题中为真命题的是( ) A .()p q ?∨ B .p q ∧ C .()()p q ?∧? D .()()p q ?∨? 5.(2009浙江文)“0x >”是“0x ≠”的( )A .充分而不必要条件 B .必要而不充分条件 C .充分必要条件 D .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 6. (浙江文) “2 1sin =A ”是“A=30o”的( ) (A) 充分而不必要条件 (B) 必要而不充分条件 (C) 充分必要条件 (D )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 7. (2009江西卷文)下列命题是真命题的为 ( ) A .若11x y =,则x y = B .若21x =,则1x = C .若x y =,=.若x y <,则 22x y < 8. (2009天津卷文)设””是“则“x x x R x ==∈31,的( ) A .充分不必要条件 B. 必要不充分条件 C. 充要条件 D. 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 9.对于下列命题: ①,1sin 1x R x ?∈-≤≤,②22,sin cos 1x R x x ?∈+>,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选修2-1 常用逻辑用语【教案】

第一章常用逻辑用语教案 1.1命题及其关系 1.1.1 命题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理解命题的概念和命题的构成,能判断给定陈述句是否为命题,能判断命题的真假;能把命题改写成“若p,则q”的形式; 2、过程与方法:多让学生举命题的例子,培养他们的辨析能力;以及培养他们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生的参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命题的概念、命题的构成 难点:分清命题的条件、结论和判断命题的真假 教具准备:与教材内容相关的资料。 教学设想:通过学生的参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教学过程 学生探究过程: 1.复习回顾 初中已学过命题的知识,请同学们回顾:什么叫做命题? 2.思考、分析 下列语句的表述形式有什么特点?你能判断他们的真假吗? (1)若直线a∥b,则直线a与直线b没有公共点. (2)2+4=7. (3)垂直于同一条直线的两个平面平行. (4)若x2=1,则x=1. (5)两个全等三角形的面积相等. (6)3能被2整除. 3.讨论、判断 学生通过讨论,总结:所有句子的表述都是陈述句的形式,每句话都判断什么事情。其中(1)(3)(5)的判断为真,(2)(4)(6)的判断为假。 教师的引导分析:所谓判断,就是肯定一个事物是什么或不是什么,不能含混不清。 4.抽象、归纳 定义:一般地,我们把用语言、符号或式子表达的,可以判断真假的陈述句叫做命题.命题的定义的要点:能判断真假的陈述句. 在数学课中,只研究数学命题,请学生举几个数学命题的例子.教师再与学生共同从命题的定义,判断学生所举例子是否是命题,从“判断”的角度来加深对命题这一概念的理解. 5.练习、深化 判断下列语句是否为命题? (1)空集是任何集合的子集.(2)若整数a是素数,则是a奇数. (3)指数函数是增函数吗?(4)若平面上两条直线不相交,则这两条直线平行. (5) 2 )2 ( =-2.(6)x>15. 让学生思考、辨析、讨论解决,且通过练习,引导学生总结:判断一个语句是不是命题,关键看两

常用逻辑用语_知识点+习题+答案

常用逻辑用语知识点 1、命题:用语言、符号或式子表达的,可以判断真假的陈述句. 真命题:判断为真的语句. 假命题:判断为假的语句. 2、“若p ,则q ”形式的命题中的p 称为命题的条件,q 称为命题的结论. 3、对于两个命题,如果一个命题的条件和结论分别是另一个命题的结论和条件,则这两个命题称为互逆命题.其中一个命题称为原命题,另一个称为原命题的逆命题. 若原命题为“若p ,则q ”,它的逆命题为“若q ,则p ”. 4、对于两个命题,如果一个命题的条件和结论恰好是另一个命题的条件的否定和结论的否定,则这两个命题称为互否命题.中一个命题称为原命题,另一个称为原命题的否命题. 若原命题为“若p ,则q ”,则它的否命题为“若p ?,则q ?”. 5、对于两个命题,如果一个命题的条件和结论恰好是另一个命题的结论的否定和条件的否定,则这两个命题称为互为逆否命题.其中一个命题称为原命题,另一个称为原命题的逆否命题. 若原命题为“若p ,则q ”,则它的否命题为“若q ?,则p ?”. 6、四种命题的真假性: 四种命题的真假性之间的关系: ()1两个命题互为逆否命题,它们有相同的真假性; ()2两个命题为互逆命题或互否命题,它们的真假性没有关系. 7、若p q ?,则p 是q 的充分条件,q 是p 的必要条件. 若p q ?,则p 是q 的充要条件(充分必要条件). 8、用联结词“且”把命题p 和命题q 联结起来,得到一个新命题,记作p q ∧. 当p 、q 都是真命题时,p q ∧是真命题;当p 、q 两个命题中有一个命题是假命题时,p q ∧原命题 逆命题 否命题 逆否命题 真 真 真 真 真 假 假 真 假 真 真 真 假 假 假 假

常用逻辑用语测试题(含答案)

常用逻辑用语测试题(答案) 1、一个命题与他们的逆命题、否命题、逆否命题这4个命题中( ) A 、真命题与假命题的个数相同 B 、真命题的个数一定是奇数 C 、真命题的个数一定是偶数 D 、真命题的个数可能是奇数,也可能是偶数 2、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一个命题的逆命题为真,则它的逆否命题一定为真 B 、“a b >”与“ a c b c +>+”不等价 C 、“220a b +=,则,a b 全为0”的逆否命题是“若,a b 全不为0, 则220a b +≠” D 、一个命题的否命题为真,则它的逆命题一定为真 3、给出命题:若函数()y f x =是幂函数,则函数()y f x =的图象不过第四象限.在它的逆命题、否命题、逆否命题三个命题中,真命题的个数是( ) A 、3 B 、2 C 、1 D 、0 4、命题“设a 、b 、c R ∈,若22ac bc >则a b >”以及它的逆命题、否命题、逆否命题中,真命题的 个数为( ) A 、0 B 、1 C 、2 D 、3 5、“若x ≠a 且x ≠b,则2()x a b x ab -++≠0”的否命题( ) A 、若x =a 且x =b ,则2()x a b x ab -++=0 B 、若x =a 或x =b ,则2()x a b x ab -++≠0 C 、若x =a 且x =b ,则2()x a b x ab -++≠0 D、若x =a 或x =b ,则2()x a b x ab -++=0 6、“0x >0>”成立的( ) A 、充分不必要条件. B 、必要不充分条件. C 、充要条件. D 、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 7、“()24x k k Z π π=+∈”是“tan 1x =”成立的 ( ) A 、充分不必要条件. B 、必要不充分条件. C 、充分条件. D 、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 8、不等式2 230x x --<成立的一个必要不充分条件是( ) A 、-1"和"a b e f

(完整版)常用逻辑用语知识点,推荐文档

目标认知: 考试大纲要求: 重点: 难点: : 知识点一:命题: 定义: “” “” 能帮助判断。如:一定推出. “” “不一定等于 逻辑联结词: )复合命题的真假判断(利用真值表): 非

“或 ”. “ p 且 q”“ p 或 q”. 123(4知识点二:四种命题 四种命题的形式: 分别表示原命题的条件和结论,用p 和 q 否命题:若 p 则q 逆否命题:若q 则p. 建议收藏下载本文,以便随时学习! 我去人也就有人!为UR扼腕入站内信不存在向你偶同意调剖沙

2. 四种命题的关系: ①原命题逆否命题.它们具有相同的真假性,是命题转化的依据和途径之一. ②逆命题 否命题,它们之间互为逆否关系,具有相同的真假性,是命题转化的另一依据和途径. 除①、②之外,四种命题中其它两个命题的真伪无必然联系. 四种命题及其关系: 关于逆命题、否命题、逆否命题,也可以有如下表述:第一:交换原命题的条件和结论,所得的命题为逆命题;第二:同时否定原命题的条件和结论,所得的命题为否命题; 第三:交换原命题的条件和结论,并且同时否定,所得的命题为逆否命题; 5.写出“若或,则”的逆命题、否命题、逆否命题及2=x 3=x 0652 =+-x x 命题的否定,并判其真假。解: 逆命题:若,则或,是真命题; 0652 =+-x x 2=x 3=x 否命题:若且,则,是真命题;2≠x 3≠x 0652 ≠+-x x 逆否命题:若,则且,是真命题。0652 ≠+-x x 2≠x 3≠x 命题的否定:若或,则,是假命题。 2=x 3=x 0652 ≠+-x x 知识点三: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 1. 定义: 对于“若p 则q”形式的命题: ①若p q ,则p 是q 的充分条件,q 是p 的必要条件; ②若p q ,但q p ,则p 是q 的充分不必要条件,q 是p 的必要不充分条件; ③若既有p q ,又有q p ,记作p q ,则p 是q 的充分必要条件(充要条件). 2. 理解认知: (1)在判断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时,首先要分清哪是条件,哪是结论;然后用条件推结论, 再用结论 推条件,最后进行判断. (2)充要条件即等价条件,也是完成命题转化的理论依据.“当且仅当”.“有且仅有”. 建议收藏下载本文,以便随时学习! 我去人也就有人!为UR扼腕入站内信不存在向你偶同意调剖沙

集合与常用逻辑用语测试题-+答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5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已知全集U和集合A,B如图所示,则(?)∩B( ) A.{5,6} B.{3,5,6} C.{3} D.{0,4,5,6,7,8} 解析:选 A.由题意知:A={1,2,3},B={3,5,6},?={0,4,7,8,5,6},∴(?)∩B={5,6},故选A. 2.设集合A={(x,y)+=1},B={(x,y)=3x},则A∩B的子集的个数是( ) A.4 B.3 C.2 D.1 解析:选A.集合A中的元素是椭圆+=1上的点,集合B中的元素是函数y=3x的图象上的点.由数形结合,可知A∩B中有2个元素,因此A∩B的子集的个数为4. 3.已知M={-a=0},N={-1=0},若M∩N=N,则实数a的值为( ) A.1 B.-1 C.1或-1 D.0或1或-1 解析:选D.由M∩N=N得N?M.当a=0时,N=?,满足N ?M;当a≠0时,M={a},N={},由N?M得=a,解得a=±1,故选D. 4.设集合A={-<1,x∈R},B={1

={0,1},B={2,3},则集合A⊙B的所有元素之和为( ) A.0 B.6 C.12 D.18 解析:选D.当x=0时,z=0;当x=1,y=2时,z=6;当x=1,y=3时,z=12. 故集合A⊙B中的元素有如下3个:0,6,12. 所有元素之和为18. 6.下列命题中为真命题的是( ) A.命题“若x>y,则x>”的逆命题 B.命题“若x>1,则x2>1”的否命题 C.命题“若x=1,则x2+x-2=0”的否命题 D.命题“若x2>0,则x>1”的逆否命题 解析:选A.命题“若x>y,则x>”的逆命题是“若x>,则x>y”,无论y是正数、负数、0都成立,所以选A. 7.设全集U={x∈N*≤a},集合P={1,2,3},Q={4,5,6},则“a∈[6,7)”是“?=Q”的( ) A.充分不必要条件 B.必要不充分条件 C.充要条件 D.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 解析:选C.若a∈[6,7),则U={1,2,3,4,5,6},则?=Q;若?=Q,则U={1,2,3,4,5,6},结合数轴可得6≤a<7,故选C 8.下列命题中,真命题是( ) A.?m∈R,使函数f(x)=x2+(x∈R)是偶函数 B.?m∈R,使函数f(x)=x2+(x∈R)是奇函数 C.?m∈R,函数f(x)=x2+(x∈R)都是偶函数 D.?m∈R,函数f(x)=x2+(x∈R)都是奇函数 解析:选A.对于选项A,?m∈R,即当m=0时,f(x)=x2+=x2是偶函数.故A正确. 9.已知命题p:?x∈R,x>,则p的否定形式为( ) A.?x0∈R,x0<0B.?x∈R,x≤ C.?x0∈R,x0≤0D.?x∈R,x< 解析:选C.命题中“?”与“?”相对,则?p:?x0∈R,x0≤0,故选C.

常用逻辑用语测试题(含答案)

《常用逻辑用语》单元测试题 一、选择题(共10 小题,每题 5 分,共50 分): 1.命题“梯形的两对角线互相不平分”的形式为() A.p 或q B.p 且q C.非p D.简单命题 2.若命题p:2n-1 是奇数,q:2n+1 是偶数,n Z 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p 或q 为真B.p 且q 为真C.非p 为真D.非q 为假 3.对命题p:A∩=,命题q:A∪=A,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p 且q 为假B.p 或q C.非p 为真D.非p 为假 4.“至多四个”的否定为() A.至少有四个B.至少有五个C.有四个D.有五个 5.下列存在性命题中,假命题是() 2 A.x∈Z,x -2x- 3= 0B.至少有一个x∈Z,x能被 2 和3 整除 2 是有理数 C.存在两个相交平面垂直于同一条直线D.x∈{x 是无理数},x 6.A、B、C 三个命题,如果A是B 的充要条件, C 是B 的充分不必要条件,则 C 是A 的 () A.充分条件B.必要条件C.充要条件D.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7.下列命题: 2+2 x+1=0 成立;②对任意的x 都有x2+2 x+1=0 成立; ①至少有一个x 使x 2 2 ③对任意的x 都有x +2 x+1=0 不成立;④存在x 使x +2x+1=0 成立; 其中是全称命题的有() A.1 个B.2 个C.3 个D.0 8.全称命题“所有被 5 整除的整数都是奇数”的否定() A .所有被 5 整除的整数都不是奇数 B.所有奇数都不能被 5 整除 C.存在一个被 5 整除的整数不是奇数 D.存在一个奇数,不能被 5 整除 9.使四边形为菱形的充分条件是() A.对角线相等B.对角线互相垂直 C.对角线互相平分D.对角线垂直平分 10.给出命题: 3<1;②x∈Q,使x2=2;③x∈N,有x3>x2;④x∈R,有x2+1>0. ①x∈R,使x 其中的真命题是() A.①④B.②③C.①③D.②④ 二、填空题(共 5 小题,每题 5 分,共25 分): 11.由命题p:“矩形有外接圆”,q:“矩形有内切圆”组成的复合命题“p或q”“p 且q”“非p” 形式的命题中真命题是__________.

专题34 常用逻辑用语-高中数学经典错题深度剖析及针对训练 含解析 精品

【标题01】没能准确全面理解命题的概念 【习题01】判断下列语句是否是命题?(1)2008年5月12日在四川汶川县难道没有发生了里氏8.0特大级地震吗?(2)对2(1)0x -≤,有210x -<. 【经典错解】(1)(2)都不是命题. 【习题01针对训练】判断下列语句是否是命题?(1)请举起手来!(2)今天天气真好!(3)0x > ;(4)0a b >>,则ac bc >. 【标题02】混淆了逻辑联结中的“或”与日常生活中的“或” 【习题02】若命题p :方程(2)(1)0x x +-=的根是2-,命题q :方程(2)(1)0x x +-=的根是1,则命题“方程(2)(1)0x x +-=的根是2-或1”是__________________(填“真”或“假”)命题. 【经典错解】由条件易知命题p 与命题q 都是假命题,而命题“方程(2)(1)0x x +-=的根是2-或1”为“p ∨q ”,故就填假命题. 【详细正解】所判断命题应为真命题.根据一真“或”为真判断出命题为真命题. 【深度剖析】(1)经典错解混淆了逻辑联结中的“或”与日常生活中的“或”.(2)命题“方程(2)(1)0x x +-=的根是2-或1”中的“或”不是逻辑联结词,有“和”的意思.正确区分数学中的“或”与日常用语中的“或”的不同点.日常用语中的“或”,带有两者选择其一的意思.如:我暑假准备到海南或昆明旅游,意思是或去海南,或去昆明,绝没有两地都去的意思,如果两地都去,应说成:我准备暑假到海南和昆明旅游.逻辑联结词“或”,用在数学命题的分解与合成上,包含了三层:如0ab =包含了“0a =,0b ≠;或0a ≠,0b =;或0a =且0b =”.

常用逻辑用语测试题

常用逻辑用语测试题 一 、 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3分,共36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下列语句不是命题的有( ) ①2 30x -=;②与一条直线相交的两直线平行吗③315+=;④536x -> 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2.(改编题)命题“a 、b 都是奇数,则a +b 是偶数”的逆命题是 ( ) A .a 、b 都不是奇数,则a +b 是偶数 B .a +b 是偶数,则a 、b 都是奇数 C .a +b 不是偶数,则a 、b 都不是奇数 D .a +b 不是偶数,则a 、b 不都是奇数 3.命题“若a >b ,则2 2 ac bc >”(这里a 、b 、c 都是实数)与它的逆命题、否命题、逆否命题中,真命题的个数为 ( ) A .4个 B .3个 C .2个 D .0个 4.命题“若A ∪B =A ,则A ∩B=B ”的否命题是( ) A .若A ∪ B ≠A ,则A ∩B ≠B B .若A ∩B =B ,则A ∪B=A C .若A ∩B ≠A ,则A ∪B ≠B D .若A ∪B =B ,则A ∩B =A 5.(改编题)下列有关命题的说法中错误的个数是( ) ①若p q ∧为假命题,则p q 、均为假命题 ②“1x =”是“2320x x -+=”的充分不必要条件 ③命题“若2 320x x -+=,则1x =“的逆否命题为:“若1,x ≠则2 320x x -+≠” ④对于命题:,p x R ?∈使得2 10x x ++<,则:,p x R ??∈均有2 10x x ++≥ A 4 B 3 C 2 D 1 6.已知命题:p R x ∈?,022 ≤++a ax x .若命题p 是假命题,则实数a 的取值范围是 ( ) A.(,0][1,)-∞+∞ B.[0,1] C.(,0)(1,)-∞+∞ D.(0,1) 7.(原创题)“ 2a b =-”是“直线20ax y +=垂直于直线1x by +=”的( ) A.充分而不必要条件 B.充分必要条件 C.必要而不充分条件 D.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 8.用反证法证明命题:“a ,b ∈N ,ab 能被5整除,那么a ,b 中至少有一个能被5整除”时,假设的内容是( ) A .a 、b 都能被5整除

集合与常用逻辑用语(高三复习、教案设计)

第一章:集合与常用逻辑用语 §·集合的概念及运算 一、知识清单 1.集合的含义与表示 (1)集合:集合是指具有某种特定性质的具体的或抽象的对象汇总成的集体,这些对象称为该集合的元素。 (2)常用的集合表示法:①列举法;②描述法;③数轴或图像表示法;④venn 图法 2.集合的特性 3.常用的集合 特 性 理 解 应 用 确定性 要么属于该集合,要么不属于,二者必居其一; 判断涉及的总体是否构成集 合 互异性 集合中的任意两个元素都是不同的; 1.判断集合表示是否正确; 2.求集合中的元素 无序性 集合的不同与元素的排列无关; 通常用该性质判断两个集合 的关系 集合 (){}0|=x f x (){}0|>x f x (){}x f y x =| (){}x f y y =| ()(){}x f y y x =|, (){}x f y =

常见数集的记法: 4.集合间的基本关系 (2)有限集合中子集的个数

【提醒】空集是任意集合的子集,是任意非空集合的真子集。符号表示为:5.集合的运算 集),写作C S A。

二、高考常见题型及解题方法 1.解决集合问题的常用方法 2.集合问题常见题型 (1)元素与集合间关系问题 (2)集合与集合间关系问题 (3)集合的基本运算: ①有限集(数集)间集合的运算; ②无限集间集合的运算:数轴(坐标系)画图、定域、求解; ③用德·摩根公式法求解集合间的运算。 【针对训练】 例1.已知集合A={0,1,2},则集合B={x-y|x ∈A ,y ∈A}中元素的个数是( ) A.1 B.3 C.5 D.9 例2.设集合{} {}R x x x P R x x x y y M ∈≤≤-=∈--==,42|,,12|2 ,则集合M 与P 之间的关系式为( )

常用逻辑用语典型例题

常用逻辑用语 1.命题及其真假判断 (1)可以判断真假的陈述句为命题、反问句也是命题,但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都不是命题. [例1] 下列语句哪些是命题,是命题的判断其真假. ①方程x2-2x=0的根是自然数; ②sin(α+β)=sinα+sinβ(α,β是任意角); ③垂直于同一个平面的两个平面平行; ④函数y=12x+1是单调增函数; ⑤非典型肺炎是怎样传染的? ⑥奇数的平方仍是奇数; ⑦好人一生平安! ⑧解方程3x+1=0; ⑨方程3x+1=0只有一个解; ⑩3x+1=0. [解析] ①②③④⑥⑨都是命题,其中①④⑥⑨为真命题. [点评] ⑤是疑问句,⑦是感叹句,⑧是祈使句都不是命题,⑩中由于x的值未给,故无法判断此句的真假,因而不是命题. [误区警示] 含有未知数的等式、不等式,当式子成立与否与未知数的值有关时,它不是命题. (2)复合命题的真假判断是个难点,当直接判断不易着手时,可转为判断它的等价命题——逆否命题,这是一种重要的处理技巧. [例2] 判断命题:“若a+b≠7,则a≠3,且b≠4”的真假. [解析] 其逆否命题为:“若a=3或a=4,则a+b=7”.显然这是一个假命题, ∴原命题为假. 2.四种命题的关系 (1)注意:若p,则q,不能写作“p?q”,因为前者真假未知,而“p?q”是说“若p,则q”是一个真命题. (2)原命题与其逆否命题等价,原命题的逆命题与原命题的否命题也等价.从而四种命题中有两对同真同假. (3)互逆或互否的两个命题不等价,其真假没有联系. [例3] 写出下列各命题的逆命题、否命题和逆否命题,并判定其真假: (1)?n∈N,若n是完全平方数,则∈N; (2)?a,b∈R,如果a=b,则a2=ab; (3)如果x=3或x=7,则(x-3)(x-7)=0; (4)如果a,b都是奇数,则ab必是奇数. (5)对于平面向量a,b,c,若a·b=a·c,则b=c. [解析](1)逆命题:?n∈N,若n∈N,则n是完全平方数.(真) 否命题:?n∈N,若n不是完全平方数,则n?N.(真) 逆否命题:?n∈N,若n?N,则n不是完全平方数.(真) (2)逆命题:?a,b∈R,若a2=ab,则a=b.(假) 否命题:?a,b∈R,若a≠b,则a2≠ab.(假) 逆否命题:?a,b∈R,若a2≠ab,则a≠b.(真)

第一章常用逻辑用语教案3

1.2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正确理解充分不必要条件、必要不充分条件的概念;会判断命题的充分条件、必要条件.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充分条件、必要条件的概念的理解和运用,培养学生分析、判断和归 纳的逻辑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生的举例,培养他们的辨析能力以及培养他们的良好的思 维品质,在练习过程中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教育.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充分条件、必要条件的概念. (解决办法:对这三个概念分别先从实际问题引起概念,再详细讲述概念,最后再应用概念进行论证.) 难点:判断命题的充分条件、必要条件。 关键:分清命题的条件和结论,看是条件能推出结论还是结论能推出条件。 教具准备:与教材内容相关的资料。 教学设想:通过学生的举例,培养他们的辨析能力以及培养他们的良好的思维品质,在练习过程中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教育. (三)教学过程 学生探究过程: 1.练习与思考 写出下列两个命题的条件和结论,并判断是真命题还是假命题? (1)若x >a2+ b2,则x >2ab, (2)若ab =0,则a =0. 学生容易得出结论;命题(1)为真命题,命题(2)为假命题. 置疑:对于命题“若p,则q”,有时是真命题,有时是假命题.如何判断其真假的? 答:看p能不能推出q,如果p能推出q,则原命题是真命题,否则就是假命题. 2.给出定义 命题“若p,则q”为真命题,是指由p经过推理能推出q,也就是说,如果p成立,那么q一定成立.换句话说,只要有条件p就能充分地保证结论q的成立,这时我们称条件p是q成立的充分条件. 一般地,“若p,则q”为真命题,是指由p通过推理可以得出q.这时,我们就说,由p可推出q,记作:p?q. 定义:如果命题“若p,则q”为真命题,即p ? q,那么我们就说p是q的充分条件;q是p必要条件. 上面的命题(1)为真命题,即 x >a2+ b2?x >2ab, 所以“x >a2+ b2”是“x >2ab”的充分条件,“x >2ab”是“x >a2+ b2”"的必要条件. 3.例题分析: 例1:下列“若p,则q”形式的命题中,那些命题中的p是q的充分条件? (1)若x =1,则x2-4x +3 =0;(2)若f(x)=x,则f(x)为增函数; (3)若x为无理数,则x2为无理数. 分析:要判断p是否是q的充分条件,就要看p能否推出q. 解略. 例2:下列“若p,则q”形式的命题中,那些命题中的q是p的必要条件?

高中数学典型例题解析(第一章集合与常用逻辑用语)

第一章 集合与常用逻辑用语 §1.1 集合的概念与运算 一、知识导学 1.集合:一般地,一定范围内某些确定的、不同的对象的全体构成一个集合. 2.元素:集合中的每一个对象称为该集合的元素,简称元. 3.子集:如果集合A 的任意一个元素都是集合B 的元素(若A a ?则B a ∈),则称 集合A 为集合B 的子集,记为A ?B 或B ?A ;如果A ?B ,并且A ≠B ,这时集合A 称为集合B 的真子集,记为A B 或B A. 4.集合的相等:如果集合A 、B 同时满足A ?B 、B ?A ,则A=B. 5.补集:设A ?S ,由S 中不属于A 的所有元素组成的集合称为S 的子集A 的补集,记 为 A C s . 6.全集:如果集合S 包含所要研究的各个集合,这时S 可以看做一个全集,全集通常 记作U. 7.交集:一般地,由所有属于集合A 且属于B 的元素构成的集合,称为A 与B 的交集, 记作A ?B. 8.并集:一般地,由所有属于集合A 或者属于B 的元素构成的集合,称为A 与B 的并 集,记作A ?B. 9.空集:不含任何元素的集合称为空集,记作Φ. 10.有限集:含有有限个元素的集合称为有限集. 11.无限集:含有无限个元素的集合称为无限集. 12.集合的常用表示方法:列举法、描述法、图示法(Venn 图). 13.常用数集的记法:自然数集记作N ,正整数集记作N +或N *,整数集记作Z ,有理数集记作Q ,实数集记作R . 二、疑难知识导析 1.符号?,,?,,=,表示集合与集合之间的关系,其中“?”包括“”和“=”两种情况,同样“?”包括“”和“=”两种情况.符号∈,?表示元素与集合之间的关系.要注意两类不同符号的区别. 2.在判断给定对象能否构成集合时,特别要注意它的“确定性”,在表示一个集合时,要特别注意它的“互异性”、“无序性”. 3.在集合运算中必须注意组成集合的元素应具备的性质. 4.对由条件给出的集合要明白它所表示的意义,即元素指什么,是什么范围.用集合表示不等式(组)的解集时,要注意分辨是交集还是并集,结合数轴或文氏图的直观性帮助思维判断.空集是任何集合的子集,但因为不好用文氏图形表示,容易被忽视,如在关系式 中,B =Φ易漏掉的情况. 5.若集合中的元素是用坐标形式表示的,要注意满足条件的点构成的图形是什么,用数形结合法解之. 6.若集合中含有参数,须对参数进行分类讨论,讨论时既不重复又不遗漏.

人教版高中数学选修2-1第一章 常用逻辑用语练习题及答案

选修2-1第一章《常用逻辑用语》单元练习 班级 姓名 学号 得分 1.给出以下四个命题:①若y x N y x +∈+ ,,是奇数,则y x ,中一个是奇数一个是偶数;②若32<≤-x ,则0)3)(2(≤-+x x ;③若0==y x ,则022=+y x ;④若0232=+-x x ,则1=x 或2=x .那么 ( ) A.①的逆命题为假 B.②的否命题为真 C.③的逆否命题为假 D.④的逆命题为真 2.若p 是q 的必要条件,则必有 ( ) A. p q ? B. q p ?? C. q p ??? D. p q ??? 3.有金盒、银盒、铅盒各一个,只有一个盒子里有藏宝图.金盒上写有命题p :藏宝图在这个盒子里;银盒上写有命题q :藏宝图不在这个盒子里;铅盒上写有命题r :藏宝图不在金盒子里.命题p 、q 、r 中有且只有一个是假命题,则藏宝图不在 ( ) A.金盒里 B.银盒里 C.铅盒里 D.不能确定 4.已知p 是r 的充分条件而不是必要条件,q 是r 的充分条件,s 是r 的必要条件,q 是s 的必要条件.现有下列命题:①s 是q 的充要条件;②p 是q 的充分条件而不是必要条件;③r 是q 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④s p ??是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⑤r 是s 的充分条件而不是必要条件,则正确命题序号是 ( ) A.①④⑤ B.①②④ C.②③⑤ D. ②④⑤ 5.命题“所有的互斥事件都是对立事件”的否命题和命题的否定 ( ) A.均为真命题 B.均为假命题 C.只有否命题为真命题 D. 只有命题的否定为真命题 6.如果命题“)(q p 或?”为假命题,则 ( ) A.q p ,均为真命题 B.q p ,均为假命题 C.q p ,中至少有一个真命题 D.q p ,中至多一个真命题 7.不等式2x 2-5x -3<0的一个必要不充分条件可以是 ( ) A.132x - << B. 102x -<< C.132 x -<< D.16x -<< 8. 命题“对任意的01,23≤+-∈x x R x ”的否定是 ( ) A.不存在01,23≤+-∈x x R x B.存在01,23≥+-∈x x R x C.存在01,23>+-∈x x R x D. 对任意的01,23>+-∈x x R x 9.对任意实数x , 若不等式k x x >+++|1||2|恒成立, 则实数k 的取值范围是 ( ) A. k ≥1 B. k <1 C. k ≤1 D. k >1 10.若关于x 的不等式22x x a <--至少有一个实数解,求实数a 的取值范围为 ( ) A. ( B. (2,2)- C. 99(,)44- D. 77(,)44- 11.“a b Z +∈”是“20x ax b ++=有且只有整数解的” 条件. 12.在一次模拟打飞机的游戏中,小李连续射击两次,设命题1p 为“第一次射击击中飞机”,命题 2p 为“第二次射击击中飞机”,则命题“12()p p ?∨”可以表示 . 13.方程22 (21)0x k x k +-+=有两个大于1的实数根的充要条件为 . 14.命题“已知,,,a b c d R ∈,若,a b c d ==,则a c b d +=+”的否命题为 ;并且否命题为 命题.(填“真”与“假”)

常用逻辑用语复习教案

2-1第一章常用逻辑用语 小结与复习(教案) 【知识归类】 1.命题:能够判断真假的陈述句. 2.四种命题的构成:原命题:若p则q;逆命题:若q则p;否命题:若p ? 则q ?. ?;逆否命题: 若q ?则p 一个命题的真假与其他三个命题的真假有如下关系: 原命题为真,它的逆命题真假不一定. 原命题为真,它的否命题真假不一定. 原命题为真,它的逆否命题真命题. 逆命题为真,它的否命题真命题. 原命题与逆否命题互为逆否命题,它们的真假性是同真同假. 逆命题与否命题互为逆否命题,它们同真同假. 3. 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 ?:p是q充分条件;q是p必要条件; p q ?是的充分必要条件,简称充要条件. : p q p q 4. 逻辑联接词:“且”、“或”、“非”分别用符号“∧”“∨”“?”表示,意义为: 或:两个简单命题至少一个成立;且:两个简单命题都成立;非:对一个命题的否定. 按要求写出下面命题构成的各复合命题,并注明复合命题的“真”与“假”. p:矩形有外接圆; :q矩形有内切圆. 或矩形有外接圆或内切圆(真) p q : 且矩形有外接圆且有内切圆(假) p q : 非p:矩形没有外接圆(假) 5.全称量词与全称命题:常用的全称量词有:“所有的”、“任意的”、“每一个”、“一切”、“任给”等,并用符号“?”表示.含有全称量词的命题叫全称命题.

6. 存在量词与特称命题:常用的存在量词有:“存在一个”、“至少有一个”、 “有些”、“有的”、“某个”等,并用符号“?”表示.含有存在量词的命题叫特称 命题. (1) p 与p ?的真假相异,因此,欲证p 为真,可证p ?为假,即将p ?作为条 件进行推理,如果导致矛盾,那么p ?必为假,从而p 为真. (2) “,p q 若则”与“q p ??若则”等价.欲证“,p q 若则”为真,可由假设 “q ?”来证明“p ?”,即将“q ?”作为条件进行推理,导致与已知条件p 矛盾. (3)由“,p q 若则”的真假表可知,“,p q 若则”为假,当且仅当p 真q 假, 所以我们假设“p 真q 假”,即从条件p 和q ?出发进行推理,如果导致与公理、 定理、定义矛盾,就说明这个假设是错误的,从而就证明了“,p q 若则”是真命 题. 后两条的逻辑基础,可以概括成一句话:“否定结论,推出矛盾”. 【题型归类】 题型一:四种命题之间的关系 例1 命题“20(b a b +=∈2若a 、R),则a=b=0”的逆否命题是( D ). (A ) ≠≠若 a b 0∈(a,b R),则20b +≠2a (B) ≠若 a=b 0∈(a,b R),则20b +≠2a (C ) 0≠≠若 a 且b 0∈(a,b R),则20b +≠2a (D) 0≠≠若 a 或b 0∈(a,b R),则20b +≠2a 【审题要津】命题结论中的a=b=0如何否定是关键.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