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对虾疾病和防治

对虾疾病和防治

对虾疾病和防治
对虾疾病和防治

对虾疾病与防治

1、对虾患病时有哪些表现?

①摄食减少在正常投喂、饵料充足的条件下,对虾的消化道呈全空或半空状态,或者在不增加投饵量的情况下,水中残饵增多。

②活动量减弱,反应迟缓将幼体放在烧杯中,可见趋光性差,常随杯中水旋转并沉入水底。幼虾和成虾则表现为游动缓慢,对人为刺激的反应能力降低,如受到刺激后不出现逃避反应,严重者伏在池边不动。

③行为异常对虾在水面上长时间游动、转圈或上下翻动,有的无目的地游动,有的用头和剑突反复撞击池壁或失去正常的生活习性(如日本对虾的“潜沙”习性消失)。

④体色的改变病虾多表现为体色较正常的深而灰暗,甲壳表面色素斑点增多,身体的局部可以变红(如红肢)、变黑(如黑鳃、甲壳黑斑和褐斑等)或变白(如甲壳白斑、肌肉坏死部位在外观上呈白色混浊)等。幼体患病时,多身体透明度降低,肝胰急性坏死时由于大量的胡萝卜样物质释放,可出现全身变红的现象。

⑤养殖群体死亡率增高正常情况下,一个养殖群体的对虾在生长过程中可出现个体减少的现象,这可以作为自然死亡,但如果在短期内出现高于平时的死亡率,则往往是患病的表现,有时在管理不很细致的养殖单位,这种死亡现象是所观察到的最早疾病症状。

2、如何用血凝法野外快速诊断虾病?

步骤

①从养殖池内选取待检对虾,擦干体表的水分;准备好一块载玻片(可用普通的玻璃片)和一张白纸(在观察血样时,用以衬托玻璃片);

②用刀片(或粗针头,或直接用手指)割破(刺破、撕破)对虾的头胸甲和第一腹节处的背关节膜,使血液流出。

③以最快的速度将流出的血液,滴到已经准备好的玻璃上。

④观察并记录血液的颜色,清澈程度以及有无凝血反应。

诊断健康对虾的血液,在以肉眼观察时为清澈透明,呈淡青色。与空气接触后,能迅速凝结成冻胶状(越是健康的对虾凝血的时间越短,一般仅需5~10秒)。如果血液呈浅黄红色,浑浊、与空气接触后凝结的时间变长(超过20秒),或者完全不能凝结,则是不健康的对虾,血凝法既可以直接检查出对虾是否已经患病,又可以直接反映出环境出现的问题,从而可以进一步采取措施,使可能的损失减少到最小。

3、养成期的药物给药方法有哪些?

①全池泼洒法尽量准确的测量出虾池的实际水体积,然后再计算出用药量。用药时应选择在晴天的上午,先投喂完饲料让对虾吃饱以后,再全池泼洒药物。有增氧机的应开机,使药物分布均匀。泼洒药物后,尽量保持对虾安静,不应再人为干扰。虾池溶氧过低或对虾“浮头”时不可用药。

②口服法将药物按一定比例拌在饵料中,制成药饵后投喂,主要用于发病季节的预防和治疗。具体方法见下:

将一餐的饵料量(应比正常的投饵量减少30%~40%)乘以用药剂量,得出用药总量;

将药物加适量的水溶解搅拌均匀,然后均匀喷洒于饵料上,晒干;

用海藻粉做保护膜,均匀喷洒于药饵上,以防止药饵入水后药物扩散与流失;

一般选择对虾摄食量较大的傍晚投喂药饵,以使之尽快被对虾吃掉。此法的缺点是如果对虾失去摄食能力或摄食量明显减少,则无疗效或疗效不会很高。

4、虾池泼洒药物的最适宜时间是什么时候?

清晨一般气压低、溶氧低,这时用药,会使本来就处于应激状态的对虾承受不了药物刺激,窒息而死。而在傍晚,也不适宜用药,这时尽管溶氧也很充足,但是对虾摄食最旺的时间,这时用药后往往会影响其正

常摄食,而且不易观察对虾的反应,如果对虾出现不良反应,也不方便采取应对措施。而上午10时左右,溶氧较高,一旦出现不良反应时也方便采取措施,是虾池用药的理想时间。

5、如何预防虾病的发生?

总的原则预防为主(无病先防)、积极治疗(有病早治)、防治结合,无治早出虾,最大限度减少损失。

①定期使用药物对池水消毒高温季节,定期选择使用生石灰、漂白粉、二溴海因、二氧化氯、四烷基季胺盐络合碘和聚维酮碘等全池泼洒,对池水进行消毒,预防疾病发生。

②口服允许使用的抗菌药物1~2‰土霉素、1%盐酸蒽诺沙星或0.5~1‰氟哌酸制成饵料,连用5~7天,用量要足,时间要够,第一次投喂可加倍。可用海藻粉包被,晾干后投喂,据摄食情况,适当调整投饵量。售虾前严格执行休药期,以免药残超标。

③使用优质饵料使用优质、能够提高对虾免疫力的饵料,必要时可在饵料中另添加1~1.5‰Vc脂和万分之二至五的VE,用海藻粉包被后投喂。

④保持良好的水质。

6、对虾养殖生产中的药物选择原则是什么?

①鉴于水产品药物残留不仅对人体健康的不利影响,也影响水产品的出口,国家新近颁布了最新的渔药使用准则。部分原来常用的种类这次被列入了禁用的范围,如五氯酚纳、呋喃唑酮(痢特灵)、呋喃西林、氯毒素、红霉素、环丙沙星、喹乙醇等。

②对虾养殖生产中的药物选择必须遵循“有效性”和“安全性”两大原则。要使用“三效”(高效、速效和长效)、“三小”(毒性小、副作用小和用量小)、无公害、低残留的渔药,严禁使用违禁药物和伪劣药物用品。

③有效性生产中选用的药物必须是有效的,使用后能使患病对虾很快好转和恢复健康。因此,要有针对性地选择药物,并且正确使用。

④安全性要考虑三个方面:药物对对虾有无毒性作用,毒性的大小如何;对人体健康有无影响;对水环境有无影响(如是否会富集并通过食物链影响人类的健康等)。

⑤使用渔药要严格执行国家强制性的停药期(休药期)制度,保证水产品的安全。按各种药的休药期,在对虾收成前10~30天不可再用药物。

7、在我国危害最大的对虾病毒病有哪些?

①白斑综合症、杆状病毒病世界上迄今所知的最严重的传染性虾病之一,对虾一经感染,死亡率可达80%~100%。它不但感染各种养殖对虾,如中国对虾、长毛对虾、斑节对虾、日本对虾和南美白对虾等,对其它甲壳动物也会感染。水温在18℃以下呈隐性感染。水温在20~27℃为发病高峰。其致病性主要从三个方面:一是病毒直接感染爆发,二是病毒和细菌交叉感染,三是由于水环境不良和气候突变等原因,诱发带病毒的对虾发病。该病自93年在国内流行以来,到目前为止尚无特效药物可以治疗,主要以预防为主。

患病对虾甲壳,尤其头胸甲出现大小不一、肉眼可见的同心圆状或菜花状白斑;肝胰腺肿大或坏死,易破溃。外观浅黄色或灰白色,外层呈红色。血淋巴混浊,遇到空气后不凝固。

诊断上述二点基本可以诊断白斑病,有条件的地方可以进一步做电镜、PCR和核酸探针等进行确诊。

②桃拉病毒病南美白对虾的重大病害之一。大量死亡通常持续10~15d,尔后症状有所缓解,转入慢性阶段,但仍有少数病虾陆续死亡。一般情况幼虾较易感染,呈急性死亡,死亡率极高。成虾感染此病多属慢性。感染后所幸存的病虾甲壳角质层会出现黑斑化现象。该病一般出现在虾苗放养后的10~40d期间,它可由水生昆虫和海鸥的肠容物和粪便、水流等传播。一旦发病可造成40%~90%的幼虾死亡。在急性传播时,死亡率可高达60~90%,死亡大多数发生在蜕皮间或蜕皮后,带毒不死亡的对虾为病毒的直传播和水平传播提供了条件。

症状急性感染后发病的白对虾体色微红或呈暗红色,尾扇后部变红,触须也呈淡红色,或深红色。肝胰腺肿大,呈淡黄色或灰白色,外层红色,有的病虾头胸甲也具有白斑。有的游泳足变红,步足局部变红,有的病虾胃肠道变红,肿胀。慢性感染的症状为患病的对虾甲壳上出现黑色斑点,病虾尚能摄食,但生长

缓慢。

诊断观察体色和病灶出现情况。有几种不同情况。病虾如有尾扇变红,体色淡红色,触须红色,或者甲壳上出现黑色斑点,即可诊断为桃拉病毒病;如果病虾头胸甲出现白斑,可能桃拉病毒病与白斑综合症的并发症,如果病虾游泳足变红,则可能为桃拉痛与红脚病的并发,病虾胃、肠发红,可能与肠炎病并发进一步的诊断应通过电镜观察或PCR实验,才能最终确诊。

8、如何预防对虾病毒病?

病毒病的爆发有可能会由多种因素共同促成,而且在一个环节上出问题均有可能导致病毒病的发生,所以预防和控制病毒病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从多方面同时着手。

①健康亲虾的选择和健康苗种的培育;

②养殖环境的综合调控:彻底清淤、消毒、除害;进水、肥水和保水;良好水质的控制和维持;消毒剂、底质改良剂、微生物制剂的合理使用;增氧机的配备与使用;

③高效饵料的应用:禁止使用鲜活饵料或有可能携带病毒饲料,全程使用全价配合饲料,最好使用可以增加对虾免疫抗病能力的功能性饲料;

④新的养殖模式的建立

?建立贮水池、沉淀池、消毒池、大型藻类净化池或生化处理池

?封闭内循环系统养殖

?利用滩涂地下水养殖

?采用卤水加淡水模式养殖

?淡水养虾

?综合生态养殖等

9、如何防治病毒性虾病?

目前尚无特效药物治疗病毒性虾病。如果发病相对较为缓慢且对虾规格太小,则不妨采取以下措施:

①适量使用消毒剂,杀灭池底或池水中的部分病毒;

②池中放部分肉食性鱼类将病虾吃掉,减少相互残食而传播疾病的机会,病虾应及时捞出;

③使用部分抗菌性药物,以免健康虾因感染细菌性疾病,而增加发病的机会;

④使用优质饲料或在饲料中添加营养物质,以增加健康虾的免疫抗病能力;

⑤发病后要捞出所有在水面上漫游的病虾,以防病情迅速扩散。此外要尽量减少换水量,以防因大量换水导致环境变化过大而引起对虾大量蜕壳,加速疾病的蔓延。已经无法控制的发病虾池,应封闭全部进排水闸门,而后用20~30ppm的漂白粉处理;禁止排出虾,以免造成整个海区的污染。

10、对虾常见的弧菌病有哪些?

①红腿病(红肢病)由弧菌或气单胞菌中的一些种类入侵对虾血淋巴并大量繁殖引起。病虾附肢变红,尤其是游泳足中的红色色素体扩大、色素扩散,使附肢呈橘红色到深红色,并有尾扇变红现象。流行季节为7~10月,大批发病和死亡多发生在9月中旬至10月上旬,池塘底质恶化是红腿病流行的另一主要原因。

②烂眼病(瞎眼病,眼球坏死症)河口半咸水地区养殖中国对虾常见病害。由非01群霍乱弧菌引起,该菌适于在高温、低盐、微碱水中生长。患病对虾多浮于水草或池边水底,有时游于水面旋转翻滚。患病对虾的眼球由表面不光洁、浑浊变白到逐渐溃烂、脱落,有的仅剩眼柄。一般一星期内死亡。发病季节7月中旬至9月上旬。

③烂鳃病病虾鳃丝灰色或黑色,质地脆、肿胀,从尖端向基部坏死、溃烂,有的发生皱缩和脱落。发病季节通常在8月份的高温季节。

④白黑斑病病因不详,有的认为由弧菌引起,有的认为由于环境异常或饲料质量低劣所致。患病初期,腹部甲壳腹面两侧的中部各有一个白斑,不透明,大小约3~5毫米,位置固定,腹部两侧下方形成一行白斑,随病程发展,白斑逐渐变为黑斑。发病多在7~8月,病虾多在8cm以上,死亡率高。

11、如何治疗对虾弧菌病?

①漂白粉(1~2ppm)、生石灰(15~20kg/亩)、漂白精(0.5~0.8ppm)、三氯异氰尿酸钠(0.3~0.5ppm)、二氧化氯(0.3~0.5ppm),任何一种全池泼洒消毒;

②用大蒜1~2%或氟哌酸0.05%制成药物饵料,连用5~7天。用量要足,时间要够,第一次投喂可以加倍,可用海藻粉包被,晾干后投喂;据摄食状况,适当调整投饵量。

③使用优质配合饲料,必要时可在饲料中另添加1~1.5‰的Vc和万分之二至五的VE,用海藻粉包被后投饲。

12、对虾丝状细菌病的病原是什么?有什么症状?如何防治?

病原毛霉亮发菌、发硫菌,也有屈挠杆菌、噬纤维菌和黄杆菌等,往往是多种细菌综合作用的结果。

病证细菌主要生长在鳃丝、附肢刚毛和游泳足上,最严重的是鳃。细菌丛生于鳃表面,粘附有许多单胞藻、原生动物、食物残渣和污泥等,使鳃丝呈黑色,附肢和游泳足色汗暗淡,似有旧棉絮状附着物。在营养盐多,池水污浊的虾池易发此病。

防治

①养殖中、后期勿过量投饵,适当换水,保持水质清新,促使对虾正常蜕壳;

②12~15ppm茶籽饼全池泼洒,脱壳后换水。

③2.5~5ppm高锰酸钾全池泼洒,4小时后换水。

④1ppm氯化铜或0.7ppm铜铁合剂全池泼洒。注意:PH值越高毒性越大,用量酌减。

13、对虾固着类纤毛虫病原因是什么?有什么危害?如何治疗?

病因由固着类纤毛虫引起,主要有:聚缩虫、单缩虫。

危害主要附着在对虾的体表、附肢和鳃上。数量少时没有危害。数量多时,鳃区变黑,附肢、体表各处呈灰褐色、淡绿色、铁锈色等(因种类不同而异)绒毛状,病虾在水面缓游,呼吸困难,摄食下降甚至不进食,不能蜕皮。

防治①彻底清淤消毒,适当换水,合理投饵,保持水质清新。

②10~15ppm茶籽饼或1~2ppm茶皂素全池泼洒,8小时后换水。

③5ppm高锰酸钾全池泼洒,4~5小时后换水。

④全池泼洒20~25ml/m3水体浓度的福尔马林,24小时后换水。

14、对虾黑鳃综合症的原因是什么?应该如何进行相应的治疗?

病因

①水质受化学物质的污染:镉、铜、高锰酸钾、原油、氨、亚硝酸盐等物质的污染,均可使对虾产生慢性中毒而引起黑鳃病。

②饲料中长期缺乏维生素C,易引发黑鳃病。

③防治虾病时使用的药物不当,如长期过量使用硫酸铜、高锰酸钾均可引起黑鳃病。

④弧菌、丝状细菌的感染亦可导致鳃部变黑。

⑤真菌如镰刀菌的寄生有的鳃丝也变黑。

⑥原生动物的大量寄生,粘附了大量有机碎屑和污物,肉眼看上去鳃部变黑。

⑦池底没有彻底清淤消毒,存在着大量淤泥、残饵和有机污染,对虾长期生活在此种环境下鳃丝也会变黑。治疗

①彻底清池消毒除害,适量换水,保持水质清新;

②合理投喂高品质的全价配合饲料,尽量少用或不用鲜活饵料及粗加工饲料,以免严重污染水体。

③不要长期过量使用铜制剂或高锰酸钾等药物。

④合理使用抗菌素类、抗真菌或杀原生动物的药物。

⑤必要时在饵料中添加Vc、VE等营养物质。

15、对虾软壳症的病因是什么?有什么防治方法?

病因

①多与钙、磷的代谢失调有关,如饵料中含量的不足或比例不当等。

②也有的认为与中毒有关。

③对虾的甲壳软而薄,在养殖环境差、投喂劣质饲料养殖单位,发病率高。一般在1%~5%左右。患软壳症的对虾的抗逆能力低,易并发其它疾病死亡。

防治方法

①保持良好的水质条件,减少各种污染。

②提高饵料质量,保证饵料中含有的各种营养成分能充分满足对虾的正常生理要求并且比例适当。

16、对虾为什么蜕不下壳?怎么防治?

病因

①对虾得病,但不太严重或慢性病。因而个体进食少,体质衰弱。因为蜕壳需要消耗很大能量,往往导致对虾体力衰竭,中途蜕不下壳而死亡;

②水质不良,池水长期处于低溶氧条件下或者夜间溶氧过低。对虾蜕壳多在夜间,且要求溶氧较高,如果再加上氨氮、亚硝酸盐等的毒性影响,使对虾无力完成蜕皮;

③缺钙或钙代谢出现障碍。

防治方法

①发现对虾有病及时治疗。并定期投喂少量优质鲜活饵料补充营养,促进其蜕壳及时完成;

②改善底质和水质,使池底和水体内的溶氧经常保持较高的浓度。增加增氧机的开机时间并增加换水量;

③每月向池内泼洒生石灰一次,用量为10~20kg/亩,或者用过磷酸钙1~2g/m3全池泼洒,以增加水体的钙含量。尤其是淡水养殖的南美白对虾,因淡水中含钙少,增加钙更有利于对虾蜕皮。

17、如何辨别饲料的好坏?

好饲料的选择标准:营养全面均衡(绝不可只注重饲料价格,也不宜只看蛋白质含量的高低,而要注重各种氨基酸、脂肪酸及各种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的平衡);诱食性强;生长快,饵料系数低;浸泡时间适宜,污染少;具有免疫抗病等功能。

18、饲料腥、泡得久,价格便宜又赊账,这样好不好?

①饲料并不是越腥越好,若是鱼粉的自然腥味那还可以,而有的不法厂家加入“鱼腥香”或“腥味素”之类的物质,表面嗅起来很香,但一放到水中这些“腥味”就很快溶于水而跑掉,且对对虾生长也没任何好处。虾饲料是给虾吃的,而不是给人嗅的,人用鼻嗅只能作为一种参考,应当以虾爱不爱吃,吃后生长得快不快为客观标注。

②虾料都应当有一个合理的浸泡时间(2~3个小时比较适宜),若时间太短,虾还没来得及吃就溃散了;若浸泡时间太长,很多溶于水的物质(如水溶性维生素和某些矿物质等)都溶于水而损失掉,到最后只剩下一些粗纤维之类的物质,虾摄食后很难消化,还会给人造成一种假象,看到虾胃饱满而减少投料。

③俗话说:一分钱一分货,便宜没好货。有个别不法厂家利用一些低质、廉价、难以消化的原料(如羽毛粉)加工一些价格便宜的饲料,虾摄食后因营养需求不够或者某些成分缺乏,导致对虾生长慢,抗病力差,饵料系数高,污染塘严重,得不偿失。

④目前饲料行业赊账成风,导致没有条件和经济实力的人也跟随养虾,造成养殖面积越来越大,排出的废水越来越多,有的已严重超出海区的自净能力,海区水质越来越差,虾越来越难养,且养出的虾多,虾价难免太便宜。因此赊账并没有保护到投资者的利益,相反地把养殖风险转嫁给饲料厂家,养殖户的风险意识降低,管理责任心不够,也容易导致养殖成功率下降。

另外,还有人希望将虾料的蛋白质再提高,殊不知对虾利用蛋白质的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当饲料中蛋白质含量超过某消化吸收利用能力时,对虾会消耗更多的能量来分解这些多余的蛋白质;且排泄物中含氮物质更多,会加重虾池的水质污染程度。

南美白对虾的白便与拖便的形成及防治办法

南美白对虾的白便与拖便的形成及防治办法 一、当前“白便、拖便”发生状况 对虾白便两年前开始流行,如今在南美白对虾养殖的过程中,“白便”,“空肠空胃”以及“偷死”已经成为困扰养殖户的三大难题。尤其是拉白便问题近日来越发严重。通常来说,一旦对虾出现拉白便的情况,若不及时处理,很快就会演变为空肠空胃,甚至恶化为大面积偷死,给养殖户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为了有效预防对虾偷死,提高养殖成功率,我们必须重视对虾白便的问题。 虾农总结养虾有三关:“白便”“空肠空胃”和“偷死”(死虾肝脏萎缩、壳肉分离)。目前“偷死”已成危害养虾业的头号杀手,可以说白便是偷死的初始阶段,为“偷死”亮起了红灯,所以我们预防白便治疗白便最能有效遏制后期的“空肠空胃”,以及“偷死”造成的巨大损失。可能引发“白便”的因素: 1.虾苗幼体肝胰脏的健康程度,肝胰脏的结构和功能是否健全; 2.苗场标苗期间是否用过伤害肝胰脏的产品,比如过量的抗生素; 3.养殖期间水质底质、天气是否恶化,尤其是弧菌是否超标; 4.养殖期间对虾是否吃到乃至长期吃到伤肝的食物。如:副溶血性弧菌、腐败霉变的饲料、死藻或其它含化工成分的伤肝食物。 二、“白便”的症状: 虾粪细长呈白色(如棉线)、有粘性、浮在水面、大量聚集有恶臭散发。初始阶段对虾摄食正常,但随着病情加重,出现吃料慢甚至不吃料或虾身瘦弱(壳肉分离),且伴随游塘及偷死(虾肠道发红或肠道有白色脓状物)。典型的肠道病理变化为粘膜下层细胞增生,上皮细胞脱落;增生并纤维化的细胞层整体脱落,且可多次脱落,形成多次白便。 三、“白便”的原因分析: 1.细菌感染 实验室发现,“白便”的主要成分为肝胰脏排出的病变组织、粘液和毒液,肠道脱落的粘膜以及一些正常的粪便成分,而非人们常规认为的虾粪便。从“白便”中检测出大量的副溶血弧菌、哈维氏弧菌、创伤弧菌等致病菌。这些致病菌聚集在池塘底部,附着在饲料、残饵、有机碎屑、死藻上不断繁殖生长。对虾吃食这些物质后,通常引起胃肠道感染、心肌损害、肝胰脏明显萎缩。很多发病池塘停料后,对虾发病程度明显减轻。 2.藻毒素 藻毒素可分为两类:一类为具有生物活性的七肽单环肝毒素,主要为微囊藻毒素;另一类为神经毒素,主要为鱼腥藻毒素-a。肝毒素直接导致肝胰脏肿大、萎缩、出血、坏死以及胃肠道炎症、坏死等病变;神经毒素是一种潜在的神经肌肉传导阻止剂,它可以在短时间内导致骨骼肌肉等瘫痪,重症者可因呼吸系统屏障而致死。 3.水质恶化 南美白对虾是底栖动物,在他们生活的中下层水体,由于残饵、粪便、死藻的大量累积以及滥用絮凝性底改等因素导致该层水质、底质发热、发臭、泛酸,生物和化学耗氧量大,氨氮、亚硝酸盐等有毒物质严重超标,成为原生动物、细菌、病毒的滋生地,成为名副其实的“聚毒层”。“聚毒层”如不及时消除,就会加重肝胰脏负担,腐蚀肠粘膜,最终导致“白便”。往往并发黑鳃、黄鳃、烂鳃、烂眼、红须、红尾、烂尾、断须、白浊等症状。

对虾生物学特性及常见病害

南美白对虾生物学特性及养殖实用技术 南美白对虾是当今世界养殖产量最高的三大虾类之一。南美白对虾原产于南美洲太平洋沿岸海域,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张伟权教授率先由美国引进此虾,并在一九九二年突破了育苗关,从小试到中试直至在全国各地推广养殖。目前我广东、广西、福建、海南、浙江、山东、河北等省或自治区已逐步推广养殖,天津市汉沽区杨家泊镇养殖的南美白对虾世界闻名,有“中国鱼虾之乡”的美称,其中隶属南美白对虾的技术最为成熟。 南美白对虾肉质鲜美,加工出肉率可高达67%,适温范围广,可在18-32℃生长,适盐范围也广,可在盐度1-40‰条件下生长,是一种优良的淡化养殖品种。南美白对虾生长快,抗病能力强,现已逐渐成为我国南方的主要养殖虾种。我国厦门、北海、南宁和广州等地均有虾苗、虾无节幼体或亲虾供货 南美白对虾原产于美洲太平洋沿岸水域,主要分布秘鲁北部至墨西哥湾沿岸,以厄瓜多尔沿岸分布最为集中。南美白对虾具有个体大、生长快、营养需求低、抗病力强等优点,对水环境因子变化的适应能力较强,对饲料蛋白含量要求低、出肉率高达65%以上、离水存活时间长等优点,是集约化高产养殖的优良品种,

也是目前世界上三大养殖对虾中单产量最高的虾种。南美白对虾壳薄体肥,肉质鲜美,含肉率高,营养丰富。 南美白对虾人工养殖生长速度快,60天即可达上市规格;适盐范围广(0-40‰),可以采取纯淡水、半咸水、海水多种养殖模式,从自然海区到淡水池塘均可生长,从而打破了地域限制,且具耐高温,抗病力强;食性杂,对饲料蛋白要求低,35%即可达生长所需。是“海虾淡养”的优质品种,使其养殖地域范围扩大。养殖南美白对虾,放养虾苗规格要在2厘米以上,经淡化到零度的种苗,池塘以3-5亩为宜,水深1.5米左右,放苗时间在5月底、6月初,水温在20℃以上,一般养殖条件下,亩放虾苗2万尾,并搭养500-100尾花、白鲢,以投喂颗粒饲料为主,定期使用光合细菌和水质调节剂,调控水质,预防虾病。 亘据养殖条件的不同,在养殖模式上可采用主养、混养、套养等不同的养殖模式,目的是在不同养殖环境条件下即不浪费水体资源又能取得更高产量和效益。 混养: 混养模式为三种①南美白对虾与河蟹混养,不但充分利用水体饵料资源(水草、残饵等),还具有防虾病的作用,河蟹可将体弱多病的虾或死虾吃掉,减少病原的传播。②南美白对虾与刀额新对虾、罗氏沼虾混养,以增加虾的养殖品种和产量效益。③南美白对虾与花白鲢混养,在养殖期间,淡水池塘藻类易繁殖过盛,造成“转水”,利用花白鲢以浮游生物为食的习性,控制水中藻类数量,以调节改善水质。 套养:

虾蟹类生物学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 1.虾蟹的生殖蜕皮:在交配期,某些雌性个体在交尾前要先行蜕皮,此次蜕皮又称生殖蜕皮。 2.自切现象:虾蟹类动物在遭遇天敌或相互争斗中受困时常常会自行使被困的附肢脱落,以使个体摆脱天敌,迅速逃逸。在附肢有机械损伤时亦会自行钳去残肢或使其脱落,这种现象称为自切。 3.虾蟹类的生殖、生长洄游:生长洄游是指虾蟹类在生长过程中的不同阶段变更栖息地的洄游;生殖洄游是指成熟个体向产卵场移动的洄游。 4. 虾蟹类的再生:虾蟹类自切后的附肢经过一段时间,大多可以重新生出,称为再生。 5.虾蟹的发育蜕皮:也称变态蜕皮,幼体阶段随着蜕皮动物形态结构不断变化,由简单到复杂,逐渐完善。 6.额角:头胸甲中央向前突出,形成发达的额角,以保护两眼和头胸部其它附肢,额角形状在种间变化很大,为分类的重要依据。 7.齿式:额角上缘和下缘具有小齿,齿的数目和有无是分类依据之一。齿数一般用齿式表示。如中国对虾齿式为7~9/3~5. 8.纳精囊:雌性对虾头胸部腹面4~5步足之间的腹甲上有一交接器——纳精囊,用以储存交配后的精荚。分封闭式和开放式两种。 9.颚舟片:虾类第二小颚的外肢发达,叶片状,称为颚舟片。虾类生活时,借此片鼓动,使鳃腔中的水川流不息,以辅助呼吸。 10. 侧鳃:根据鳃的着生位置,把着生在胸部附肢的基部上方身体侧壁上的鳃称为侧鳃。 11. 关节鳃:根据鳃的着生位置,把着生于胸部附肢底节与体壁间的关节膜上的鳃称为侧鳃。 12.足鳃:根据鳃的着生位置,把着生在胸部附肢底节上具鳃轴的鳃称为足鳃。13.侧板线:蟹类眼眶下线下方,斜向头胸甲前侧缘的颗粒隆起线。 14.内骨骼:甲壳的某些部分突入体内形成,主要作用为肌肉的附着点。 15.绿腺:位于第二触角基部,为虾蟹类的排泄器官,主要作用是调节渗透压及离子平衡。

南美白对虾病害总结

虾苗生病应该是病原、机体和环境三者互相作用的结果。例如如果环境较好,机体的抵抗力也较强,那么即使有病原危害,很有可能也不会造成太大影响。如果机体处于不是很健康的状态,例如有机械损伤,那么病原就会趁虚而入,导致疾病的发生。 疾病有生物性疾病和非生物性疾病之分 生物性疾病主要包括细菌病、原生动物性疾病、真菌病、病毒病、其它疾病。 非生物性疾病则包括营养不良、水体环境异常等引起的疾病。 第一类、病毒类 一、对虾杆状病毒病 1、病原:对虾杆状病毒,是一种A型杆状病毒,据囊膜,核酸是双链DNA,病毒粒子棒状,大小约为74nm*270nm,病毒在肝胰腺以及前中上皮细胞内增殖,包涵体是四面体或三锥的金字塔形。 2、症状和病理变化:病虾的摄食和生长率降低,体表和鳃上有外部共栖生物和污物附着,病理组织切片,在肝胰脏和中肠上皮细胞中可观察到角锥形的包涵体。包涵体从锥底至锥顶的高度为0.5~20um,一般垂直高度为8~10um,该病引起显著的病理变化,主要是受感染的对虾肝胰脏的小管和前中肠上皮细胞的细胞核肥大,核内有一至几个角锥形包涵体。核仁被挤到一边,并退化或消失,染色质分布于核的边缘,成环状排列。被感染的上皮细胞受损伤或坏死,引起这些器官的功能性障碍,并往往引起继发性的细菌感染。 3、流行情况:对虾杆状病毒主要发生在美国的桃红对虾、褐对虾、白对虾、万氏对虾和墨吉对虾等的成虾、幼体和仔虾。在中美洲和南美洲的太平洋沿岸也偶尔发生。在对虾孵化场中,该病是万氏对虾幼体的严重疾病。 4、诊断方法:取患病对虾的肝胰脏和中肠切片,在相差显微镜或者明视野显微镜下看到角锥形包涵体,基本就可诊断。 5、防治方法:没有治疗方法,预防措施是对新近亲虾和幼体要严格检疫,已感染对虾要销毁并对池严格消毒。 二、桃拉综合病毒病 1、病原:对虾桃拉病是由Taura综合症病毒引起的,TSV为一个无囊膜的二十面体的粒子,直径31~32nm,为单股DNA,属小DNA病毒科。病毒主要感染南美虾的上皮细胞,引起对虾的大量死亡。 2、症状及病理变化:TSV病主要是发生在虾的蜕皮期,病虾不吃食或减少吃食,在水面缓慢游动,捞离水后死亡。在特急期到急性期,幼虾身体虚弱,外壳柔软,空胃,在附足上会有红色的色素沉着,尤其是尾足、尾节、腹肢,有时整个虾体体表都变成红色。在虾蜕皮前后表现的比较典型。患了严重的急性TSV病的虾,死于蜕皮期,个别幸存者进入慢性期,并出现恢复迹象。在这个时期的虾将会出现多样的、分布不定的无规则的斑点、坏死灶,体表的损伤部位开始变黑,虾体要经历发炎、再生和康复的过程。据试验证明,恢复期对TSV 有一定的抵抗力。 3、流行情况 南美虾幼体对TSV高度易感,累计死亡率超过95%,感染后,仍存活的个体终生带毒。传播途径主要是水平传播。大部分虾池在进水换水后出现感染。 4、诊断方法:桃拉病毒病有三个明显不同的阶段,急性期、慢性期和过渡期,各个阶段的症状不同,处于急性期濒死对虾有大量的红色色素出现,使感染虾全身呈暗淡的红色,而尾扇和游泳足呈明显的红色。用10倍放大镜观察细小腹肢,可以看到病灶处的上皮坏死。

斑节对虾的生物学特性

斑节对虾的生物学特性 斑节对虾(Penaeus monodon),俗称鬼虾、草虾、花虾、竹节虾、斑节虾、牛形对虾,联合国粮农组织(FAO)称为虎虾。分类学上隶属于节肢动物门(Arthropoda)、甲壳纲(Crustacea)、十足目(Decapoda)、游泳亚目(Natantia)、对虾科(Penaeidae)、对虾属(Penaeus)、Litopenaeus亚属,广泛分布于从太平洋西南海岸至印度洋及非洲东部沿岸的大部分海域。 斑节对虾是对虾属中个体最大的虾种,其肉质鲜美,营养丰富,是深受消费者欢迎的名贵虾类。斑节对虾在我国的台湾、海南、广东、广西、福建、浙江南部及港澳地区海域均有分布,但历史上我国用于繁殖生产的自然成熟亲虾主要来源于南海海域,尤以海南岛北部湾海域种群最优。但由于过度捕捞以及生态环境恶化,这些种群的种质资源被过度或无序利用,已出现明显衰退,主要表现为生物多样性呈明显下降,生物群落结构发生显著变化,野生亲体个体小型化和苗种抗逆能力减弱,资源衰退有逐年加快的迹象。造成我国海洋生物多样性下降及资源衰退的原因,主要是由环境污染造成生物生活环境质量下降导致物种消失,和由滥采滥捕造成经济种类种群下降和消失。 一、斑节对虾的形态构造 斑节对虾体表光滑,壳稍厚,体色由暗绿色、深绿色和浅黄色状色带相间排列,鲜艳美观,故有花虾之称,其游泳足浅蓝色。 额角较平直,末端较粗,稍向上湾,上缘具7--8齿。额角侧沟较深,伸至胃上刺后方。但额角侧脊较低且钝。额角后脊中央沟吸显。有明显的肝脊,无额、胃脊。 雄性交接器半圆形,侧叶较宽,顶端较圆。雌性交接器在第4对步足间有一粗大的钙化降起,边缘密生长的刚毛,形状似花冠,纳精囊盘状。 二、生态习性 1、对盐度的要求 广盐性能生活在5--45‰的水域。最适盐度为10-25‰,长期处在高盐或低盐环境中伺养则生长缓慢,行动迟缓,食欲下降,不易蜕壳。 2、对水温的要求 对水温变化比较敏感,适温范围17--35℃,最适生长水温23--33℃,水温低于18℃时,停止摄食,停止游动,在水温14℃时即进入假死状态。 3、对DO要求

对虾养殖通用药物

对虾养殖常用药物 核心提示:对虾养殖中常用的药物较多,大部分是商品渔药,多是复合配方,用户可根据厂方所提供的成分和使用效果选择。下面主要介绍目前常用的一些原料药,用户可参照病害防治方法选择使用。1、甲醛溶液(福尔马林) (1)性状:本品为无色或几乎无色的澄明液体,有刺激性臭味;能与水或乙醇任意守昆合,水溶液呈弱酣,易挥发,有... 对虾养殖中常用的药物较多,大部分是商品渔药,多是复合配方,用户可根据厂方所提供的成分和使用效果选择。下面主要介绍目前常用的一些原料药,用户可参照病害防治方法选择使用。 1、甲醛溶液(福尔马林 ) (1)性状:本品为无色或几乎无色的澄明液体,有刺激性臭味;能与水或乙醇任意守昆合,水溶液呈弱酣,易挥发,有腐蚀性。常用的40%(v/v)或37%(w/w)甲醛溶液又称福尔马林。是一种强还原剂,在碱性溶液中还原力更强。因含有杂质,长期储存特别在温度过高或过低(9℃以下)及强光的影响下,会形成白色聚合物沉淀,有效成分相应降低。通常加入10%~12%甲醇或乙醇可防止甲醛的聚合变性。 (2)作用与用途:本品杀菌杀虫力强,对寄生虫、藻类、真菌、细菌、芽胞和病毒均有杀灭效果。2%浓度本品(水温8~10℃)在试管内处理5~10分钟可杀死vhs(病毒性出血败血症)和ipn(传染性胰脏坏死症)两种病毒。对嗜水气单孢菌等的mic为50~976.6克/米水体。常用于杀灭鱼虾等水生生物的细菌、真菌、寄生原虫、指环虫和锚头鳋等,也可用于对虾育苗或越冬设施、工具等消毒,或与其他药物配伍进行空间熏蒸消毒。 (3)用法与用量:对于对虾真菌性烂眼病、丝状细菌病,用甲醛20~30克/米水体全池遍洒,12~24小时后大量换水,隔1~2天再重复一次。对虾幼体发光病用2克/立方米水体及呋喃唑酮l克/立方米水体合剂全池遍洒。对于真菌病、丝状藻病和黑鳃病,用5~10克/立方米水体全池遍洒,隔天一次,连用3~5天,并在饲料中添加土霉素和脱壳素。治疗对虾褐斑病、头胸甲烂死病和红腿病,用20~30克/立方米水体全池遍洒2次(隔日施药);体质差的对虾可浸浴1~5小时或结合用抗菌素遍洒或投喂。设施、器具消毒,对虾等育苗或越冬设施消毒,使用浓度18毫升/立方米水体,加热水10毫升及高锰酸钾10克(或漂白粉12~16克)熏蒸。仓库用3%~4%熏蒸,渔具用1%喷雾。 (4)使用注意事项:本品应保存于密闭的有色玻璃瓶中,不要用金属容器盛装,并存放在阴凉、温度变化不大的地方,以防产生三聚甲醛白色絮状沉淀。使用时如有白色沉淀,可将盛甲醛的瓶子放在热品水中烫几十分钟,直至白色沉淀消失为止。用本口品治疗鱼病时,水温不应低于18℃本晶有很强的腐蚀性和毒性,避免沾在眼睛或皮肤上;用本品治疗疾病,会引起对虾鳃组织发炎;本品为强还原剂,可明显降低水的溶解氧含量,使用中要防止水中缺氧。本品对微囊藻等浮游生物杀伤作用大,常引起水质变化,对动物的摄食也有不良影响。 2、氧化钙(生石灰,cao)

南美白对虾养殖技术大全

南美白对虾养殖常见问题及解决方案 1、池水pH值的调节。南美白对虾养殖适宜的池水pH值范围是7.9-8.5,整个养殖过程都要求池水pH值保持稳定,pH值过高或过低均会影响虾的生长。 解决方案:池水pH值过高,可施用降碱菌(醋酸菌及乳酸菌制剂)或工业醋酸调节;pH值过低,可施用熟石灰调节;若pH值不稳定,上午和下午变化差值太大,可施用大理石粉、白云石粉(碳酸钙)和小苏打,以提高水体的缓冲能力(即增加水体中二氧化碳的浓度)。 2、水色发红、发白、发黑的处理。虾池水色发红是甲藻繁殖过盛,而水体发白一般意味着细菌大量滋生,发黑则是水质严重老化, 有机物含量过多。 解决方案:先排掉50%的池水,在晴天上午施用强克202,3小时后加水,下午施用超级底净,晚上增加增氧机开动时间,72小时后再施用绿水利生素或益水宝(芽孢杆菌),水质即可转为正常。 3、防止“转水”和“倒藻”。在“转水”发生前,虾池水体表面暗淡,此时排水30-40厘米,施用活性黑土(腐植酸钠),再加水至原水位。养殖前期出现“倒藻”,主要原因是水体缺乏营养盐类,应施用单细胞藻类生长素,保持水体透明度在25-30厘米;养殖后期出现“倒藻”,是因为水质老化,应先排水30-40厘米,施用益水宝,然后加水至原水位。 4、怎样抑制丝状藻。南美白对虾虾苗下池后,池底产生丝状藻,主要原因是肥水后时间过长,池水太浅,水质偏瘦。此时不能施肥,否则丝状藻会迅速长满整个池底,也不能使用药物。 解决方案:添加新水至水位达1米左右,每亩水面1米水深施用光合细菌5公斤,或从其他健康池抽水引进藻种,在晴天上午施用活性黑土处理水质,并遮挡阳光,再施用单细胞藻类生长素快速肥水,保持水体透明度20厘米,两天后丝状藻会因得不到阳光而死亡。 5、暴雨之后的虾池管理。台风、暴雨容易造成养殖池水体温度、盐度、溶解氧出现严重分层现象,pH值急剧下降,并可能产生底部缺氧,出现“倒藻”现象,对南美白对虾生长极为不利。 解决方案:暴雨过后要开启增氧机,用熟石灰调节池水pH值至正常,投饲量适当减少,也可以暂时停喂。在饲料中添加免疫多糖、维生素C、对虾病毒净及生物酶活性添加剂等,增强对虾抗应激能力。 6、养殖前期不宜大排大灌。关于养虾能否“大排大灌”的问题一直存在争论,但这主要看对虾体质、虾池水质和水源供应情况而定。南美白对虾养殖前期和中期(养殖60天以内),不宜大排大灌。养殖后期(养殖90天左右)水色浓,透明度低,可以进行大排大灌,排水量可达到或超过50%。但在疾病发生期,则不能大排大灌。 7、怎样提高淡水养殖成活率。南美白对虾是一种适应性很强的虾类,在淡水内养殖,生长速度和病害防治比海水养殖更具优势。养殖成功的关键因素是虾苗淡化技术和提高虾苗下池

虾蟹生物学分类

虾蟹生物分类大纲 十足目 枝鳃亚目对虾总科对虾科明对虾属(中国明对虾墨吉明对虾长毛明对虾)枝鳃亚目对虾总科对虾科对虾属(斑节对虾短沟对虾) 枝鳃亚目对虾总科对虾科新对虾属(近缘新对虾) 枝鳃亚目对虾总科对虾科新对虾属(刀额新对虾) 枝鳃亚目对虾总科对虾科新对虾属(中型新对虾) 枝鳃亚目对虾总科对虾科囊对虾属(日本囊对虾) 枝鳃亚目对虾总科对虾科沟对虾属(宽沟对虾) 枝鳃亚目对虾总科对虾科滨对虾属(凡纳滨对虾细角滨对虾) 枝鳃亚目对虾总科对虾科仿对虾属(仿对虾) 枝鳃亚目对虾总科对虾科鹰爪虾属(鹰爪虾) 枝鳃亚目对虾总科对虾科赤虾属(赤虾) 腹胚亚目真虾次目长臂虾总科长臂虾科长臂虾亚科沼虾属(罗氏沼虾海南沼虾日本沼虾) 腹胚亚目真虾次目长臂虾总科长臂虾科长臂虾亚科白虾属(脊尾白虾)腹胚亚目真虾次目鼓虾总科鼓虾科鼓虾属(鼓虾) 腹胚亚目螯虾次目螯虾总科螯虾科原螯虾属(克氏原螯虾) 腹胚亚目龙虾次目龙虾总科龙虾科龙虾属(中国龙虾锦绣龙虾波纹龙虾)腹胚亚目龙虾次目龙虾总科蝉蟹科扁虾属 腹胚亚目龙虾次目龙虾总科蝉蟹科蝉虾属 腹胚亚目异尾次目寄居蟹总科寄居蟹科(寄居蟹) 腹胚亚目短尾次目真短尾派异孔亚派梭子蟹总科梭子蟹科青蟹属(锯缘青蟹) 腹胚亚目短尾次目真短尾派异孔亚派梭子蟹总科梭子蟹科梭子蟹属(三疣梭子蟹红星梭子蟹远海梭子蟹) 腹胚亚目短尾次目真短尾派异孔亚派梭子蟹总科梭子蟹科蟳属(绣斑蟳十字蟳) 腹胚亚目短尾次目真短尾派异孔亚派梭子蟹总科梭子蟹科短浆蟹属(无刺短浆蟹) 腹胚亚目短尾次目真短尾派异孔亚派馒头蟹总科馒头蟹科(逍遥馒头蟹)腹胚亚目短尾次目真短尾派异孔亚派馒头蟹总科黎明蟹科黎明蟹属(红线黎明蟹) 腹胚亚目短尾次目真短尾派胸孔亚派沙蟹总科沙蟹科招潮属(招潮蟹)腹胚亚目短尾次目真短尾派胸孔亚派沙蟹总科沙蟹科沙蟹属(沙蟹) 腹胚亚目短尾次目真短尾派胸孔亚派沙蟹总科方蟹科绒螯蟹属(中华绒螯蟹日本绒螯蟹) 腹胚亚目短尾次目真短尾派胸孔亚派和尚蟹总科和尚蟹科(和尚蟹)

南美白对虾养成期常见疾病及防治方法

南美白对虾养成期常见疾病及防治方法南美白对虾生长快,抗病力强,适应范围广,因此其养殖在我国各地得以迅速推广,笔者通过几年的养成实践,就南美白对虾在养成过程中的疾病及防治方法介绍如下,以供参考。 1 滞壳病(蜕壳困难症) 1.1 病症 在蜕壳时,病虾头胸甲无法脱落,粘滞在步足基部,死亡率可达100%。在淡水养殖或工厂化养殖过程中,体长6.0cm以上的南美白对虾易发生此病。在室外池塘养殖过程中不易被发现,故危害性很大。 1.2病因 换水条件差,池水浑浊,水质富营养化,蓝藻旺盛,特别是天气持续高温,养殖密度大,体长6.0cm以上时最易发生。 1.3 防治条件 ①用生石灰7~10×10-6半水泼洒,每天2次,连续2天。②投喂优质饵料,最好投喂鲜红饵料。③养殖水体用二溴海因消毒,用量为0.2×10-6 2 红体病 2.1病症 主要是附肢、大触角、尾扇呈红色,尾尖充血肿胀,严重时整个虾体呈暗红色,在水中游动十分缓慢,反应迟钝。部分病虾有摄食行为,能拖便。 2.2防治方法

①彻底清淤,保持水质清洁。②合理放养,定期撒生石灰,清洁池底。③每100kg饵料中加入红体消150g制成药饵,连续投喂3天。投喂药饵的同时,用二溴海因复合消毒剂0.2×10-6全池泼洒,进行水体消毒。④罗红霉素按1‰比例制成药饵,连续投喂3天。 3白斑病 3.1病症 对虾头胸甲的触角区出现白斑,头胸甲易剥离。 3.2病因 主要是白斑杆状病毒(WSBV)所致。导致发病的主要因素有:①虾池老化,底质差;②放养密度过高;③滥投饵料,由于不少杂鱼、篮蛤、卤虫等带有该病原体,使病原体直接摄食进入虾体;④持续高温。 3.3防治方法 ①改善虾池环境条件,采取积极的预防措施。②发现虾病后及时清除死虾,防止交叉感染。③投喂优质配合饵料,适量投喂鲜活活贝类,增加体质。④施用二溴海因复合消毒剂,消灭水体中病原体,用量为0.2×10-6。⑤用盐酸恩诺沙星按1‰的比例配制药饵,连续投喂3天,以后可以间隔3~4天,在连续喂2天。 4 黑鳃病 4.1病症 早期鳃丝呈橘黄色或鲜褐色,后渐变黑,鳃丝腐烂坏死,直至窒息死亡。

对虾常见病害及防治

对虾常见疾病与防治 随着对虾养殖业的蓬勃发展,疾病暴发流行正成为限制对虾养殖业发展的主要因素。各地对虾发病现象相当普遍,虾病种类越来越多,有些虾病使虾池出现绝产的严重局面。对虾暴发性流行病使1993~1994年对虾绝产面积达50%以上,造成我国养虾业的巨大损失。虽然1996年以来南方广东、广西和海南三省区对虾养殖业有所恢复,但国内对虾养殖业仍遭受病害的困扰。 目前,已知对虾病原已达100多种,主要病原是病毒和细菌,而在对虾养殖生产中,往往是病毒和细菌合并感染或继发感染。就病毒而言,已达18种以上,其中危害对虾最严重的是斑节对虾杆状病毒(Penaeus monodon-type baculovirus,简称MBV)、白斑综合症病毒(White spot syndrome virus,简称WSSV)、黄头病毒(Yellow head virus,简称YHV)和塔拉综合症病毒(Taura syndrome virus,简称TSV)等。 第一节对虾疾病发生的原因 对虾疾病发生的原因比较复杂,当外界的因素的有害因素超过了对虾的适应能力时就会导致对虾发病,各种不同的致病因素导致的疾病表现不同的病症,了解疾病发生的原因有利于作出合理的预防、正确诊断和有效治疗虾病。 一、引起对虾疾病的外界因素 引起疾病的外界因素基本可以概括为生物、理化和人为三大因素。 1 生物因素 生物因素是引起对虾疾病最重要因素之一,造成对虾病害的病原生物包括传染性生物:病毒、细菌和真菌等微生物;侵袭性生物:寄生虫等;敌害生物:凶猛性鱼类等。 2 理化因素因素 养殖水域的温度、盐度、溶解氧、酸碱度、氨氮、H2S等理化因子的变动造成环境胁迫或人为造成的污染物质等因素,超越了养殖对虾所能忍受的临界限度导致对虾发病。 3 人为因素 放养密度不当,混养比例不恰当,饲养管理不善,技术操作不细致等人为因素都容易导致对虾发病。此外,在捕捞、运输和饲养管理过程中,往往由于工具不适宜和操作不小心,使饲养对虾本身受到摩擦或碰撞而受伤,受伤处组织机能丧失和体液流失,渗透压紊乱,引起各种生理障碍以致死亡。除了这些直接危害以外,伤口也是各种病原微生物侵入的途径。 投喂饲料的数量或饲料中所含的营养成分不能满足养殖对虾维持生活的最低需要时,养殖对虾往往会生长缓慢甚至停止生长,身体瘦弱,抗病力降低,严重时就会出现明显的症状甚至死亡。营养成分中容易发生问题的是缺乏维生素、矿物质、氨基酸。其中最容易缺乏的是维生素和必需氨基酸。腐败变质的饲料也是致病的重要因素。 二、内在因素 疾病的发生都有一定的原因和条件,外因必须通过内因产生变化,因此内因是变化的关键,对虾对病原的敏感性的强弱与其自身的遗传性质和免疫力有关系,而生理状态、营养条件、生活环境等也能影响对虾对病原的敏感性。 以上这些病因对养殖的对虾的致病作用,有时是单一种病因的作用,也可以是几种病因混合的作用,并且这些病因往往会有相互促进的作用。

南美白对虾的生物学特性

南美白对虾的生物学特性 南美白对虾(Penaeus vannamei),又称白肢虾(white-leg shrimp)、白对虾(white shrimp),以前翻译为万氏对虾,原产于南美洲太平洋沿岸的暖水水域,主要分布秘鲁北部至墨西哥湾沿岸,是目前世界上三大养殖对虾中单产量最高的虾种。它具有生活力强、适应性广,抗病力强、生长迅速、对饲料蛋白含量要求低、出肉率高、离水存活时间长等优点,是集约化高产养殖的优良品种。 1、分类地位 南美白对虾(Penaeus vannamei Boone,1931),分类学上隶属于节肢动物门(Arthropoda)、甲壳纲(Crustacea)、十足目(Decapoda)、游泳亚目(Natantia)、对虾科(Penaeidae)、对虾属(Penaeus)、Litopenaeus亚属。 2、主要形态特征 外形与中国对虾、墨吉对虾酷似。成体最长可达23cm,甲壳较薄,正常体色为浅青灰色,全身不具斑纹。步足常呈白垩状,故有白肢虾之称。 额角尖端的长度不超出第1触角柄的第2节,其齿式为5-9/2-4;头胸甲较短,与腹部的比例约为1∶3;额角侧沟短,到胃上剌下方即消失;头胸甲具肝刺及鳃角剌;肝剌明显;第1触角具双鞭,内鞭较外鞭纤细,长度大致相等,但皆短小(约为第1触角柄长度的1/3);第l~3对步足的上肢十分发达,第4~5对步足无上肢,第5对步足具雏形外肢;腹部第4~6节具背脊;尾节具中央沟,但不具缘侧剌。 3、生活习性 自然栖息区为泥质海底,水深0~72m,水温25~32℃,盐度28‰~34‰,pH值8.0土0.3。成虾多生活在离岸较近的沿岸水域,幼虾则喜欢在饵料丰富的河口区觅食生长。该虾白天一般都静伏池底,晚上则活动频繁。蜕皮都在晚上(上半夜),两次蜕皮的时间间隔为20天左右。南美白对虾性情温和,实验条件下很少见到个体间有相互残食现象发生。 4、食性与生长 南美白对虾属杂食性种类,对动物性饵料的需求并不十分严格。饵料中蛋白质的比率占20%以上,即可正常生长。其生长速度较快,在盐度20‰~40‰、水温30~32℃的自然条件下,从虾苗至成虾的180天内,平均每尾对虾的体重可增至41g,体长由1cm增加到14cm。 5、南美白对虾的养殖生物学特点

对虾病害防治篇

对虾病害防治篇 一、对虾病因大约有以下几点: 1、由环境变化(如气候突变或水质恶化或水温、盐度、PH值突变等)诱发形成的。 2、由病原体(如细菌、病毒、真菌、寄生或共生原生动物等)感染引起。 3、由苗种携带病原体引起。 4、由饲养管理不当引起,如下: a、放养前,没有经过清淤、晒塘、毒塘、培水。 b、引进受污染或不良水源或换水不当。 c、投喂质量较差的饲料或饵料,投喂量不足或过多,投喂饲料颗粒过大或过小。 d、放养密度过大。 e、工具没经过消毒处理。 f、没有适当适时的施用药物。 g、未及时发现疾病,耽误了治疗时机。 二、诊断方法 1、现场调查: a、问对虾病害史; b、了解饲养管理情况; c、观察对虾发病前后的活动情况; d、观察水色及变化情况,分析水质情况。 2、现场取样 a、取活着的病虾和刚死的虾,中成病虾不少于3尾,而幼体、虾苗病虾不少于5尾,以便做综合诊断。 b、取样镜鉴部位:体表(如尾部、鳃部、附肢等)、鳃、血淋巴、心脏、肝胰脏、淋巴样器官、胃肠道、肌肉、造血组织、排泄器官。 3、做好记录: 检查地点、时间、池号、病虾编号、体长、外观症状、各器官组织症状、镜检结果、水质检测情况。 三、给药方法 1、全池泼洒 2、短期全池泼洒:即先降低一定水位,再全池泼洒,然后恢复或提高至对虾能维持生活水位。 3、口服法 四、对虾病害种类 1、病毒性疾病 a、桃拉病综合症: 病原:感染一种直径为31-32纳米的球状RNA病毒(TSV)引起的 症状:①体色发红、红须、红尾以及附肢发红。 ②肝胰脏发红或发白且肿 ③头胸甲与肌肉分离,有时在头胸甲壳有白斑点。 ④发病虾一般是少摄食或不摄食,在水面上缓慢游动,离水不久即死 ⑤死亡率高,一般成活率小于20%,属急性传染病。从发现对虾得此病到拒食的时间仅4-6天,而后转入大量死亡。 防治:目前为止,无有效治疗方案,只能预防,发现有几尾得此症状的对虾,且有大量对虾刚发生拒食现象,要及时捕完,以免带来更大损失。

南美白对虾体重

海水南美白对虾体重、体长、日摄食量、每斤尾数 最适水温:22?30C 渐变范围16?34 C亦可生长 盐度:0.5?40 %。(渐变幅度)均可良好生长 pH值:最适7.6?8.3在7.3?8.6范围内可生长 溶解氧:3mg/L以上 化学耗氧量:5-30 mg/L 营养盐;磷酸盐 0.1-0.3 mg/L,硅酸盐2.0 mg/L,氨氮(NH3+-N计)0.2mg/L以下, 池底硫化氢:不超过 0.1mg/L 池底表土有机质含量:不大于 5mg/L 异养菌:103-4CFU/ml 重金属离子浓度:符合国家渔业水质标准 透明度和水色:透明度 25?35cm,水色要结合生物优势种群的观测来确定。 病害防治 南美白对虾在养殖时应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原则,做到无病先防、有病早治。从池塘、水质、苗 种、饵料及日常管理等方面把好关,杜绝疾病的发生。放苗前做好清塘消毒工作,放苗后定期进行水体消 毒。放苗30天后消毒一次,以后每隔15-20天消毒一次。并定期在饲料中添加大蒜素、维生素 C、恩诺 沙星等,以增强对虾的抗病能力。一旦发现虾病应立即查明原因对症下药。目前养殖过程中出现的南美白对虾的疾病主

要有:营养性疾病、寄生虫病、细菌性疾病和病毒性疾病。 5.1营养性疾病 5.1.1黑鳃病 通常是由水质恶化及饲料中缺少维生素C引起。其症状为虾鳃组织变黑、鳃丝萎缩糜烂。防治可用0.8mg/l 臭氧复合剂全池泼洒,同时饲料内添加0.2的稳定型维生素 C,连续投喂7-10天。 5.1.2软壳病 病因是由于投饵和换水量不足,池水pH升高及有机质下降,水体内形成不溶性磷酸钙沉淀,对虾不能利 用磷而引起。症状为虾壳变软,体色发白,虾因脱壳困难而死亡。防治时可适当加大换水量,改善养殖水体的水质,泼洒降氨灵0.5-0.8mg/l及硝化细菌 0.5-1.0mg/l或在饲料内添加磷酸二氢钙,其添加量为 0.5%-1.0%,连续投喂5-7天。 5.2寄生虫性疾病 5.2.1纤毛虫病 病因由于钟形虫、聚缩虫、单缩虫或累枝虫等寄生所致。症状为虾的鳃、体表、附肢上出现一层黑色绒状 物,鳃部变黑,病虾呼吸困难。防治:(1)可全池泼洒纤毛净 1.2mg/l,10天后再泼洒一次。(2)全池泼 洒硫酸锌3-4mg/l,5天后再泼洒一次。(3)以上两种药用过后再全池泼洒 0.2 mg/l的二溴海因一次。(4)若纤毛虫很多,可用 1.2mg/l的鳌合铜泼洒一次。 5.3细菌性疾病 5.3.1肠炎病 病原是多种杆状细菌。体长3-6cm的对虾易患此病,病虾肌肉发白,肠道变粗,外观肠道颜色较深,解剖 后发现肠道无食物。肠壁上有大量黑色素细胞沉积,使肠道呈黑色,有的肠壁内出现糜烂现象,多数病虾中后肠肿胀。防治措施:(1)每100kg饵料添加100g复方呋喃唑酮,连续投喂 5-7天,病情严重时可加倍使用。(2)全池泼洒0.5mg/l的溴氯海因或0.2mg/l的二溴海因,同时投喂二酰甲喹,添加量为每公斤饲料 lg,连续投喂4-5天。 5.3.2红腿病 病原为副溶血弧菌,鳗弧菌和溶藻弧菌。病虾附肢变红,尤以游泳肢最明显。头胸甲鳃区呈淡黄色,血淋巴稀薄,凝固慢或不凝固,病虾在水面缓慢游动或旋转或上下垂直游动。防治措施:全池泼洒二氯海因 0.6-0.8mg/l。同时内服环丙沙星,添加量为每公斤饲料0.3g,连续投喂3-5天。 5.4病毒性疾病 5.4.1红体病(又称桃拉综合症) 病原为TSV病毒。病虾不摄食,肝胰脏肿大、变白。体表色素扩散,尾、足发红。通常表皮、鳃、附肢及 肠有坏死性损伤。幼虾一般急性死亡,成虾一般死亡较慢。防治措施:(l )用0.2-0.3mg/l的二溴海因全池泼洒两天,然后全池泼洒枯草杆菌0.2mg/l,光合细菌2mg/l,沸石粉20mg/l。 表1 不同体长幼虾的日投喂量参考表

对虾白斑病的诊断和防治

一、对虾白斑病的诊断 1.不显症对虾白斑病病毒检测对不显症对虾是否携带白斑病病毒,目前已有几种方法可以用于检测,酶联免疫法和核酸探针法已经在生产实践中应用,通过检测,能在发病前20-40天作出预报,指导生产者提前做好预防。 2。显症对虾白斑病的诊断头胸甲是否容易剥离,头胸甲上是否有白斑是判断白斑病的可靠体征。早期白斑病在头胸甲上可见到针尖样大小白色斑点,数量不多,不易观察到,此时对虾胃内还充满食物,头胸甲不易剥离。中晚期的白斑病白斑大且连成片,严重的全身甲壳都有白斑,胃内空空无食物,头胸甲很容易剥离这时用药已太迟。 因为白斑病病程急,短则2-3天,长则1周可使全池虾死亡,所以中国对虾、日本对虾、南美白对虾早期白斑病的确切诊断至关重要。养殖对虾发生白斑病以前,虾塘内往往有少量脊尾白虾(水白虾)巡边,然后死亡,我国从南到北都有这种现象发生。浙江地区中国对虾流行白斑病在每年5月中旬至6月上旬,日本对虾、南美白对虾稍晚些。如果发现塘内脊尾白虾死亡,时间又恰好在5-6月,即应警惕对虾是否传染上白斑病。 二、对虾白斑病的治疗和预防 1.对虾白斑病的治疗如果确定对虾白斑病尚属初发期,大多数对虾胃内充满食物,即可对症治疗。治疗白斑病

应以内服药为主,结合水体泼洒中草药制剂及水体消毒。消毒前先泼洒中草药制剂,目的是为了减少死亡。内服药由抗病毒药(大多为中草药制剂)、强抗菌药、保肝护胆药和维生素类药物组成处方。西药对付病毒病在很多情况下往往无能为力,而中药可显神威。抗病毒中草药制剂种类不少,有病毒刹星、对虾抗毒净、对虾解毒散、对虾病毒净;非中草药抗病毒制剂有百毒净(成分利巴韦林);强抗菌药有虾病消、虾病宝、伟达康等;保肝护胆药有肝胃宝、虾肝宝。特别需要指出的是,维生素C应选用包囊型,非包囊型维C损耗大,疗效不确定。外用水体泼洒中草药制剂可选虾用泼洒剂。水体消毒可用碘制剂、海因类消毒剂。 2.对虾白斑病的预防白斑病的预防可选用上述一种中草药制剂和一种维生素制剂组成配伍内服,一般一周使用一次,中草药制剂可轮换使用。外用水体消毒按常规。 3.内服药使用方法药物添加到饲料中,最好在饲料厂生产过程中完成,养殖者也可以自己添加。药物添加到饲料中应混合均匀,不易散失。养殖者可将易溶组份按比例溶解于水,然后投入足量配合饲料吸干药水,拌和后倒入鱼油,再拌和后投喂。不溶于水的组份可用粘合剂粘结投喂。比较麻烦的是将药物添加到鲜饵中,可将药物粉剂与海藻粉混匀,然后粘附到鲜饵上投喂。 三、白斑瘸治疗效果分析

南美白对虾中常见问题及解决方案

1、池水pH值的调节。南美白对虾养殖适宜的池水pH值范围是7.9-8.5,整个养殖过程都要求池水pH值保持稳定,pH值过高或过低均会影响虾的生长。 解决方案:池水pH值过高,可施用降碱菌(醋酸菌及乳酸菌制剂)或工业醋酸调节;pH值过低,可施用熟石灰调节;若pH值不稳定,上午和下午变化差值太大,可施用大理石粉、白云石粉(碳酸钙)和小苏打,以提高水体的缓冲能力(即增加水体中二氧化碳的浓度)。 2、水色发红、发白、发黑的处理。虾池水色发红是甲藻繁殖过盛,而水体发白一般意味着细菌大量滋生,发黑则是水质严重老化、有机物含量过多。 解决方案:先排掉50%的池水,在晴天上午施用强克202,3小时后加水,下午施用超级底净,晚上增加增氧机开动时间,72小时后再施用绿水利生素或益水宝(芽孢杆菌),水质即可转为正常。 3、防止“转水”和“倒藻”。在“转水”发生前,虾池水体表面暗淡,此时排水30-40厘米,施用活性黑土(腐植酸钠),再加水至原水位。养殖前期出现“倒藻”,主要原因是水体缺乏营养盐类,应施用单细胞藻类生长素,保持水体透明度在25-30厘米;养殖后期出现“倒藻”,是因为水质老化,应先排水30-40厘米,施用益水宝,然后加水至原水位。 4、怎样抑制丝状藻。南美白对虾虾苗下池后,池底产生丝状藻,主要原因是肥水后时间过长,池水太浅,水质偏瘦。此时不能施肥,否则丝状藻会迅速长满整个池底,也不能使用药物。 解决方案:添加新水至水位达1米左右,每亩水面1米水深施用光合细菌5公斤,或从其他健康池抽水引进藻种,在晴天上午施用活性黑土处理水质,并遮挡阳光,再施用单细胞藻类生长素快速肥水,保持水体透明度20厘米,两天后丝状藻会因得不到阳光而死亡。 5、暴雨之后的虾池管理。台风、暴雨容易造成养殖池水体温度、盐度、溶解氧出现严重分层现象,pH值急剧下降,并可能产生底部缺氧,出现“倒藻”现象,对南美白对虾生长极为不利。 解决方案:暴雨过后要开启增氧机,用熟石灰调节池水pH值至正常,投饲

虾蟹生物学试题

一、填空: 1、对虾附肢基本上由基肢、内肢、外肢三部分组成。 2、对虾的第一触角基部有平衡囊、眼窝、内侧附肢。 3、对虾的大颚的基肢由门齿部、臼齿部组成;尾肢和尾节组成尾扇。 4、对虾心脏表面有心孔4对,蟹有3对。 5、对虾幼体用颚腺进行排泄,成体又用触角腺进行排泄。 6、蟹的mp1的内肢有3节;mp2的内肢有4节;mp3的内肢有5节。 7、新对虾属的特征无眼胃脊、有眼后沟、额角上缘具齿,下缘无齿、肝沟在肝刺前段,深且明显。 8、沼虾属的特征无鳃甲刺、具肝刺。 9、褐虾科的特征P1亚螯、P2腕节不分节、大颚无触须。 10、匙指虾科的特征:第一,二步足钳状,钳内缘凹陷成匙状。 11、螯虾派的特征:额角发达、前3对步足螯状、头胸甲与口前板分离。 12、蟳属的前侧缘有6/7个齿。 13、黎明蟹科的特征:mp3完全封闭口框、P5为游泳足、前侧缘有1对壮齿。 14、色素细胞的位置真皮层、结缔组织。 15、罗氏沼虾发育从卵到溞状幼体;然后脱壳11次,变为仔虾;再脱壳1次,变为幼虾。 16、虾、蟹自切的自切点在基节和座节之间。 17、食物充满胃,胃壁没有膨胀称Ⅱ级胃或多胃。 18、对虾精子的中央帽状体由质体颗粒、H型环状体、膜囊组成。 19、N I的尾棘1对,N II的尾棘1对,N III的尾棘3对,N IV4对,N V6对,N VI7对。 20、虾蟹也称十足目,按生活方式可分为游泳亚目和爬行亚目;按解剖学可分为枝鳃亚目和腹胚亚目。 二、名词解释 1、头胸甲:虾头胸部的背面及两侧包被的一片甲壳称谓头胸甲。 2、额角(额剑):头胸甲的前端中央突出形成,它是防御、攻击的武器。 4、口器:由大颚、小颚和颚足共同组成的咀嚼器官为口器,与摄食有关,蟹为口框。 5、尾扇:由尾肢和尾节组成,既可以在在游泳时司身体之升降,也有强大的拨水弹跳能力,在遇敌时能急剧后退,避免受到袭击和伤害。 6、肢鳃:根据鳃的着生位置,把着生在胸部附肢底节上,无鳃轴鳃丝之分的鳃称为肢鳃。 7、侧鳃:根据鳃的着生位置,把着生在胸部附肢的基部上方身体侧壁上的鳃称为侧鳃。 9、足鳃:根据鳃的着生位置,把着生在胸部附肢底节上具鳃轴的鳃称为足鳃。 10、精荚:包被精子的豆荚状鞘,分为豆状估和瓣状体两部分。 11、体长:将虾体拉直后,眼柄基部到尾尖的长度即为体长。 12、全长:将虾体拉直后,第一触角基部到尾肢的长度即为全长。 13、触角板:第一触角的腹甲称为触角板,也叫触角腹甲。 14、胃磨:虾的贲门胃内壁,有许多角质的小齿形成的,可进一步磨碎食物功能的组织称为胃磨。 15、纳精囊:雌性交接器又称纳精囊,位于第四及第五步足基部的腹甲上。 16、雄性附肢:雄性对虾在第二对游泳足内肢内侧各有一个细小的突起,称为雄性附肢。 17、雄性交接器:由第一对游泳足的内肢连合组成的雄性生殖器官称为雄性交接器。 18、棒状体:在卵子产出后即向卵外排出包被卵子表面的身在短棒状胶质物体称为棒状体,也称周边体。P39 19、螯足:蟹的第一对胸足呈螯状称为螯足。 21、自切:蟹的附肢在受到强烈刺激或机械损伤时会在附肢基节和座节关节处断落,称为自切。 22、X一器官窦腺:由脑发出的视神经在眼柄内呈分节膨大,分别称为终髓、内髓和外髓,在外髓和终髓上有几处神经分泌细胞群,每个细胞群都发出一条神经纤维束最后聚于一处形成窦腺,这几处神经细胞群和窦腺合称为X一器官窦腺。激素是X一器官分泌的,经纤维束减至窦腺,窦腺是释放中心。P37 23、尖脐:雄蟹腹部呈三角形,第三、四、五节相愈合。 24、圆脐:雌蟹腹部宽大,呈圆形,分七节。 25、假螯(亚螯):掌节宽扁,基部有一大刺,指节形镰刀,组成一个类似钳状结构,但无螯功能,这个称为假螯也叫亚螯。 26、肢芽期:胚胎依次出现第二触角原基、大颚原基及第一触角原基,此时胚胎可见三对原基隆起。 27、膜内无节幼体期:胚胎发育过程中,第二触角、大颚分出内、外肢,肢端着生刚毛;胚体前端腹面中央出现红色

南美白对虾常见疾病的防治技术

南美白对虾常见疾病的防治技术 南美白对虾抗病能力强,一般不易发生疾病。在南美白对虾的养殖过程中,必须坚持以防为主,防重于治,防治结合”的原则,做到对症下药。要从虾苗、水质、饲料、日常管理等方面严格把关,杜绝疾病的发生。 养殖期间南美白对虾常见的疾病有以下几种: 一、白斑病 属病毒性疾病。病虾胸腹部常有白色或暗蓝色斑点,发病后期虾体皮下、甲壳及附肢都出现白色斑点或甲壳软化、头胸甲易剥离、壳与真皮分离。 防治方法:①种苗须经过病毒检测确定无毒后,才能进入养殖环境;②投喂优质的全价饲料,并在饲料内添加0.2%多糖” 0.1%人参皂甙”及稳定型0.2%Vc;③每5~7天向养殖水体全池泼洒溴氯海因” 0.5~0.6ppr或二溴海因” 0.3ppm次;④养殖季节内,每15天全池泼洒季胺盐络合碘” 1.5ppn⑤在养殖水体内使用生物制剂,以保持水环境的稳定。 红腿病 由弧菌感染造成,主要症状是附肢变红(游泳足更加明显,头胸甲的鳃区呈黄色病虾多在池边慢游,厌食。游泳足变红是红色素细胞扩张造成的,鳃区变黄是甲壳内面皮肤中的黄色色素细胞扩张形成的。 防治的方法为:①对虾放养前,须采用生物、物理及化学的综合法进行清塘处 理;②在高温季节,定期向养殖水体泼洒光合细菌”及活化沸石粉,其用量分别为 2?5ppm及 l0ppm;③全池泼洒0.8~1.0ppm的C1O2;④全池泼洒二氯海因” 0.6ppr或溴氯海因” 0.5ppn?在外泼药物的同时,内服虾毒灵”或迪芬克利”其添加量分别为1% 及 0.2%。 三、丝状细菌病 由毛霉亮发菌(发状白丝菌和硫丝菌引起,主要与养殖环境的水质及底质恶化有关,通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