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一位日本女人眼里的中国

一位日本女人眼里的中国

一位日本女人眼里的中国
一位日本女人眼里的中国

很早就知道阿部澄子,知道她是日本人,年轻时嫁给了中国丈夫。她爱她的丈夫,热爱他丈夫的祖国,把她当成她的第二故乡,晚年选择了风景优美的黄山定居。

6月的一天,我们应约来到屯溪区老虎山她的居所,一座中式风格的小楼。

一进门,我们就把鞋脱在门厅,只听阿部用日语和陪同的查丽平女士说着什么,接着,我就看见我们的鞋被查女士掉了个头,鞋头朝了门外,意思是方便出门穿鞋。门厅的左侧是定居在上海的黄山籍画家方仲华为阿部澄子写的匾额《椿山庄》,椿字取用了阿部澄子的已故丈夫陈荣椿的一个字;右侧是当时的屯溪区政府在1995年初夏小楼落成时送的贺匾,原屯溪漆器工艺厂做的镶玉石的八骏图。83岁的阿部微笑着带我们进了客厅,客厅的空调在我们来之前就已经打开等待,茶水和茶点也在茶几上等候,这是位细腻而严谨的老人。

1926年,阿部澄子出生在日本福冈。阿部上有哥哥姐姐,下有两个妹妹,阿部的父母非常爱他们。从阿部的父辈开始,他们就和中国结下了不解之缘。

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阿部的父母到了中国天津开日本料理店,就把阿部托咐给学校的女老师,一年后老师结婚,阿部在朋友家生活了一段时间。她想去东京大学读书,因为战争,父亲没有同意,中断了她的学费。暑假里,15岁的阿部只身一人到了中国天津寻找父亲。她跑完了天津的大小码头,她喜欢上了天津,喜欢地域辽阔的中国,喜欢中国人的热情好客,喜欢中国文化。阿部也开始在天津铁路局做事,随后还在太原铁路局人事科工作过,她工作的地方,里面很多大学毕业的中国人和日本人.

年少阿部欣赏日本作家井上靖的作品,读过他的《敦煌》,还读过描写成吉思汗的《青与蓝》,也特别喜爱场面宏大的京剧和它变化无常的脸谱及武打动作。

阿部的丈夫陈荣椿是浙江绍兴人,1923年出生名门。“功名富贵,非所快意,今日得此,死且不悔矣”的革命党人徐锡麟是他母亲的爷爷。直到今天,阿部每次去或路过杭州,一定要给徐锡麟墓献花,她非常仰仗丈夫的这位先人。他豪迈的革命气概也留在许多日本人的著作里。随后阿部进里屋拿出一份族谱,上面赫然写着秋瑾和俞平伯。阿部还随口说出秋瑾名句:秋风秋雨愁煞人!今天徐氏后裔遍布北京、天津、云南、四川、湖南等地。

陈荣椿9岁时,父母先后病逝。家人将他转入上海读书,苏州河里有他少年健美的身影。

抗战爆发,他学业中断,怀着满腔的爱国热情,他和一些剧团的朋友一起在上海四处演抗日的戏。他不明白日本一个小小的岛国,为什么有这么大的野心?想吞噬中国!带着疑问和惊奇,1944年,陈荣椿赴日本留学,寻找答案。此时的日本国内也是一团糟,四处被战争失败的阴影笼罩,学校关门,男人失业,日本经济萧条。他突然明白一个国家要强大,不被人欺负,一定要有雄厚的经济基础。1946年,当他回到满目疮痍的祖国,准备用自己的经营理念报效国家。但国内战争爆发,他感觉发展经济是不可能的了,他悲伤地离开了中国,遗撼地又回到了日本。他和他的哥哥被一家在中国招工造船设计的公司所骗,到了日本才知是去当劳工.两年的劳工生活,过着非人的待遇.当时日本从中国抓去许多劳工,他们在矿山干做最苦的活,没有衣服和鞋子穿,也吃不饱.秋田县的劳工无法生存,发动了爆动,受到日本政府的镇压,死了很多人.陈荣椿曾经满腔悲愤地护送在日本死亡的第一批中国劳工遗体回国.当老工的事,陈一直对妻子隐瞒着,害怕她伤心.一次,在日本横滨中华学校读书的二女儿正读着一本日本人描写中国在日本的劳工的苦难生活,女儿不敢相信,就问父亲:是真的吗?陈这时才对妻子和家人说他也当过劳工.一家人沉浸在悲愤之中.直到今天,阿部淳子向我们提起此事,年迈的她忍不注老泪纵横.

结束劳工生活,陈荣椿没有找到工作,四处给日本料理店打临工.这时陈荣椿通过阿部的哥哥认识了阿部,一来二往,他们恋爱了。陈对阿部说:等我3年吧!我现在还没有工作,不能结婚。后来陈荣椿和朋友在福冈开中华料理。一年半后,1948年,10月1日,这特别的日子是他们无意选的,没有想到,这一天将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生日.他们在日本的福冈市结婚,那一年,阿部22岁,陈25岁,出嫁的那一天,阿部的妈妈哭了,她不同意阿部和一个中国穷小子结婚。对她的前途感到茫然......

结婚后,他们在福冈经营服装店和咖啡馆。先后有了3个女儿一个儿子.怀着对祖国的思念,他给孩子们都取了中国名,宏政,秀英,桂芳,玲珠。阿部很聪明,学了两年的裁剪,孩子幼年的衣服都是阿部自己做。28岁时她和丈夫一起搬到东京,开了一家酒吧.39岁时,他们在东京的银座有了自己的店,银座以外还有3个百货大楼,在日本大的火车站里都有他们的专柜,生意很好。渐渐地他们积累了财富,成为东京的富人.

阿部和丈夫是最早和中国进行民间贸易合作的3位华侨商人之一。阿部说他的丈夫热爱自己的国家,从不把钱投资到别的国家,是位非常爱国的华侨。记得有位国家领导人曾说过:中日邦交是从民间爱国华侨开始的。的确,1964年,他们开始参加广交会,进行中日贸易,经营红木家具、中华料理的材料、食品和乌龙茶、景德镇陶瓷、工艺品等等,几十年间从没有中断。他们的足迹遍布西藏,敦煌,内蒙,黑龙江,伊梨,大兴安岭,黄土高原等中华大地。他们是改革开发后最早把福建乌龙茶引进日本的生意人,先后参加过38届春秋(每年两次)的广交会。

1964年,建国15周年,他们夫妇和东京华侨联谊会会长一起受周恩来总理的邀请,登上了天安门层楼。并参加了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的5000人的晚宴,观看了芭蕾舞剧《白毛女》和2000人的合唱《东方红》。文化大革命期间,他们到中国的次数少了。直到1978年邓小平

访问日本,缔结《中日友好和平条约》,中国改革开道拉开序幕,这以后,香港----深圳------广州----上海,他们每年频繁来回。她回忆道,改革开放前,她和丈夫走在广州的街上,特别想吃广州的茶点,他们问饭店服务员:“这个,我可以吃吗?”“不行,要粮票!”说完我们都笑了,这位日本老人和我们一起见证了改革开放30年天翻地覆的历史。

1988年,陈荣椿不幸染上肝炎,3年后,病情恶化,转为肝癌.在日本的医院里他对妻子说:“我要回家!”于是她和四个孩子把所有的事业放下,陪他回到中国,转入上海的华山医院治疗,1991年1月他安详地,没有痛苦的走了.....临终,陈荣椿嘱咐阿部投资中国。至死,这位爱国华侨都没有加入日本国籍,而是年复一年不怕麻烦的跑领事馆办理签证。阿部说他的丈夫始终不忘他是中国人,他死都要死在自己的祖国。

听后,我感动地问阿部:

你们非常相爱,一定很和谐,没有争吵?

不;不是所有的日子都好!她笑了笑回答。

是呀!两个来自不同国家的人,不可能什么都和谐。然有爱就好,爱是沟通和宽容最好的润滑剂。

丈夫去逝后,怀着对丈夫的怀念,1991年10月,阿部参加了日中友好协会组织的老年人一个月的短期学习,在上海大学学习中国画和书法,师从定居上海的黄山籍著名画家方仲华先生。他们边学边聊, 在聊天中,阿部知道了黄山,阿部50多岁时曾来过黄山,对黄山的印象很好.当时,方仲华是屯溪胡开文墨厂的顾问,方老对阿部说:“我的家乡山也好,水也好,你有意可以到黄山投资。”于是,1992年,阿部澄子来到黄山投资,和胡开文墨厂合资办了天运酒楼。定居黄山后,她仍不放弃学习中国书画,分别跟我市书画家汪西邦、俞宏理学书法,学画梅花、画山水......

她还喜欢中国的茶,陆羽茶经里的产地,她一个个查,一个一个地方的跑,黄山,杭州,云南,重庆......有很长一段时间,她和大坂大学的20名茶叶专家和教授每年夏天来中国做两个星期的访问,至今祁门的茶厂还有她的朋友日本松下智和布目潮风先生的访问照。

她说:每年的3月,是黄山最好的季节,树木的新芽出来了,坐在客厅的那把椅上,望着山间绿色,呼吸着新鲜的空气,享受着宁静的日子,十分惬意......黄山有许多她的朋友,她说,这儿的人有人情味。30年前,她就在人民日报上看到介绍黄山老街的文章,她喜

欢老街,对徽州人重视教育和文化的氛围很赞赏。她到过黄山的三区四县,对这里的农民把土地的收成全部或大部份拿出给孩子读书的精神,十分感动。十多年来,每年中她多则8个月,少则6个月居住在黄山,曾两次捐款给当地教委。从1999年到2003年,她赠送了1000株樱花给黄山市,每年的四月,中日友好之花开在滨江路上、世纪广场和华山公园......她的一位叫早川熏的日本朋友受她的感染,申请到屯溪执教,现在黄山学院当日语老师.她风趣地说,她先后做了几次红娘,把中国姑娘嫁到日本......

阿部回日本的日子,从没有忘记宣传黄山。尽管她七老八十了,却年年带许多的日本朋友来黄山,她的朋友又带朋友,充当了民间大使的职责。她说,日本的旅行社都宣传北京、上海、九寨沟等地,她很着急没有看见宣传黄山的。做为日本人,她希望黄山人走出去自己大力宣传黄山,让更多的日本人了解黄山。

阿部在中国的日夜,她也非常思念自己的故乡和儿女,耳边常响起儿女的话:“为什么要跑到那么远?”

“孩子大了,但他们不能支配我的生活!

“人生是自己的!自己的人生自己做主!”

“没有办法,我想去哪里就去哪里,没有障碍。”

阿部的孩子对母亲的执着一直无法理解,他们不能像他们的母亲那样丢下所有,跑到异国他乡一呆就是大半年。阿部的儿子说她是“西太后”。说到此,阿部又笑了。十几年间,她一直在日本东京------上海的飞机上一个人来回飞,手提两个大包,肩背手提电脑和照相机。近来年,老人的血压高,她改坐了海轮,轮船行程48小时,比飞机慢,但对她身体没有影响。

83岁的老人了,还在学习日文的《宋词概况》和钱钟书选注的《宋词》。说起中日文化交流,老人滔滔不绝;徐福带3000童男童女去日本的传说,奈良的建筑,鉴真和尚,荫元禅师。还说,豆腐,扁豆都是从中国传入日本的。从元代起,中国和日本开始战争,以后断断续续和平,战争;战争,和平。但中日文化交流自古到今从未中断。她说:现在日本的经济不太好,许多日本人来中国工作,今天走在日本东京的街上,你可以经常听到中国人的声音。

阿部很前卫,有什么新鲜事和吃的一定要去试和品尝。她是该花的花,不该浪费的,一小碗剩饭都要放进冰箱。她早上起床搞卫生,买菜。空闲就看书,绘画,写字,走访黄山的朋友。去年冬天还学打太极拳,我不由地感慨;真是活到老学到老。她约我们以后到她家去,她教我们日本料理。

阿部说人生要化句号了。2005年,她参加了日本旅行社组织的周游世界的豪华游轮100天的旅行。从亚洲到欧洲,从印度到新加坡到坦桑尼亚到埃及,意大利,西班牙,摩洛哥。。。。。。

这是一个多么浪漫,完美的句号。她高兴地告诉我们她因此认识了65位新朋友。

今年的5月,阿部再来黄山,又带来了一大堆的日本朋友,她老了,她的孩子们也不放心她一个人独来黄山,她将卖掉她曾经生活居住了十几年的两层小楼。让我们在送别她之前,对她说一声:再见!黄山人民的好朋友!我们永远记着你对中国人民的友好。

日媒:一位日本人眼中的中国评价令人震惊

日媒:一位日本人眼中的中国,评价真是太令人震惊了 2014-7-5 10:29:04 编辑: 参考消息 来源: 互联网 日本“中国情报局”网站7月2日文章,原题:小学生提醒父母注意礼仪——在不断变化的中国,中国人的魅力是什么? 最近几天,中国人对日本球迷在比赛结束后收拾垃圾的行为大加赞赏,一位中国朋友对我说“认为日本做什么都不对的时代已结束了”。 中国媒体也有对日本人予以肯定的正面报道。虽然目前日本人对中国人的印象普遍不好,但在中国生活的15万多日本人当中,许多人还是对中国人抱有好印象。在他们眼里,中国人的魅力到底在哪儿? 中国人非常有人情味,认为孝顺和帮助朋友是理所应当的事。受人滴水之恩,尽管不会频繁言谢,却始终不忘这份情,以后无论对方遇到任何难事,总会竭尽全力帮助。这种重情义的性格是日本人无法相比的。 中国人很好学,对学习知识“如饥似渴”的精神令人敬佩。在大学图书馆,由于要去看书自习的人太多,甚至要排队。而且,许多没有留过学的中国人能说一口流利的外语。空闲时间,他们不是去打零工,而是待在屋里自学。中国人这样做不是为了成绩,而是为了“将来”,因为他们经常有危机感。、管路敷设技术通过管线敷设技术不仅可以解决吊顶层配置不规范高中资料试卷问题,而且可保障各类管路习题到位。在管路敷设过程中,要加强看护关于管路高中资料试卷连接管口处理高中资料试卷弯扁度固定盒位置保护层防腐跨接地线弯曲半径标高等,要求技术交底。管线敷设技术中包含线槽、管架等多项方式,为解决高中语文电气课件中管壁薄、接口不严等问题,合理利用管线敷设技术。线缆敷设原则:在分线盒处,当不同电压回路交叉时,应采用金属隔板进行隔开处理;同一线槽内,强电回路须同时切断习题电源,线缆敷设完毕,要进行检查和检测处理。、电气课件中调试对全部高中资料试卷电气设备,在安装过程中以及安装结束后进行高中资料试卷调整试验;通电检查所有设备高中资料试卷相互作用与相互关系,根据生产工艺高中资料试卷要求,对电气设备进行空载与带负荷下高中资料试卷调控试验;对设备进行调整使其在正常工况下与过度工作下都可以正常工作;对于继电保护进行整核对定值,审核与校对图纸,编写复杂设备与装置高中资料试卷调试方案,编写重要设备高中资料试卷试验方案以及系统启动方案;对整套启动过程中高中资料试卷电气设备进行调试工作并且进行过关运行高中资料试卷技术指导。对于调试过程中高中资料试卷技术问题,作为调试人员,需要在事前掌握图纸资料、设备制造厂家出具高中资料试卷试验报告与相关技术资料,并且了解现场设备高中资料试卷布置情况与有关高中资料试卷电气系统接线等情况,然后根据规范与规程规定,制定设备调试高中资料试卷方案。 、电气设备调试高中资料试卷技术电力保护装置调试技术,电力保护高中资料试卷配置技术是指机组在进行继电保护高中资料试卷总体配置时,需要在最大限度内来确保机组高中资料试卷安全,并且尽可能地缩小故障高中资料试卷破坏范围,或者对某些异常高中资料试卷工况进行自动处理,尤其要避免错误高中资料试卷保护装置动作,并且拒绝动作,来避免不必要高中资料试卷突然停机。因此,电力高中资料试卷保护装置调试技术,要求电力保护装置做到准确灵活。对于差动保护装置高中资料试卷调试技术是指发电机一变压器组在发生内部故障时,需要进行外部电源高中资料试卷切除从而采用高中资料试卷主要保护装置。

法国人常说的话

法国人常说的话 Si tu veux/Si vous voulez.字面意思:如果你(您)愿意。有的时候其实只是一种礼貌用语,并没有实在意义。法国人对他人的意见很尊重,即使提出自己的建议,也要加这么一句,表示并不强迫别人。有的时候表示委婉的拒绝,也会用到它,不过意思不强烈,说话人也在犹豫。这是一种把主动让给别人的方法,日常生活经常用到和听到。 Bonne journée;Bon courage;Bon week-end;Bonne chance etc.在道别的时候,法国人总会加上一句祝福的话,根据对话人的不同,提出相应祝福,表示关心和友好。 Pourquoi pas?为什么不?对于别人的建议和看法,法国人经常这样回答。他们常常把事情往好的方向想,也是对别人看法的尊重。 Il n'y a pas de feu au lac!湖里面不着火。绝大多数法国人都是慢性子,不喜欢匆匆忙忙,所以他们经常这样说。没有火燎屁股的急事,慢慢来。还有一种说法:Prend ton temps. 表示不用着急。 Ca va?熟人见面必说之语,Ca va?Oui, et toi?Ca va merci! 有的时候觉得真无聊,废话这么多,就算Ca ne va pas也不好说Mal,也就是打个招呼。就好像北京人问,吃了没?吃了,您呢?也吃了。 Mon ange,ma puce,mon coeur,mon chat,ma pauvre,mon cheri……对心爱人的称呼,总是变幻无穷,亲昵的叫法,表示感情的深厚。 Merde!虽不雅观,但不管男女老少,哪个阶层的人都说,可以算法国国骂。 Demain c'est un autre jour.法语版《飘》 C'est comme ca!孩子经常问:“Pouquoi?”(为什么?)家长回答:“C'est comme ca!”(就是这样,不为什么。)对于不好解释的问题,法国人常常这样说,有时也是一种无奈。 d'accord表示同意,也经常说啊 bon ben……口语,看语气推测意思,呵呵 oh la la la ……哎呀呀…… On (ne)sait jamais!意思是什么事情都有可能发生,一切都会改变,人们不能预见未来。 La vache与vachement Vache这个词法国人用的非常多。比如看到令人惊叹的人或物,人们会感叹一声:HOh lavache!如果你冷不丁来一句C'est vachement bien!法国人一定会睁大眼睛说,C'est très francais!这太“法国”了! Poule d'enfer直接翻译真的搞笑:地域之鸡,但馐欠ü 腥硕宰约旱呐 嘶蚣依锲渌 说年浅啤?他们经常来一句:“Ca va, ma poule d'enfer?” Ca (ne)m'étonne pas!字面意思是,我并不感到惊奇。实际表示对对方看法持怀疑态度。 Laissez tomper!意思是别管它,不要紧。生活中很多东西是要忽略而过的,法国人经常这样说,用于安慰别人或者告诉自己:Ce n'est pas grave!(不要紧)C'est vrai?真的么?跟中文作用相同,表示惊奇或怀疑。 tant pis pour toi!算你倒霉。没有太大的恶意,有的时候半开玩笑地说。场合不定,比如“Moi j'aime bien le vin.Si tu n'aime pas, bien, tant pis pour toi!”此外,Tant pis(糟糕!)和tant mieux(太好了!)也是法国人的口头禅,表达个人感想。 Je me sauve!不是说自己拯救自己,意思是我得赶快走了。 还有Ca dépend!Voila! Quoi de neuf?意思是,有什么新鲜事么?朋友之间(尤其是年轻人)见面经常

日本人眼中的中国饮食文化

日本人眼中的中国饮食文化:中国人会做饭不会吃饭 来源:瞭望东方周刊作者:斋藤淳子 作为日本人,我完全同意“食在中国”的说法,我这么多年留在中国的最大理由之一就是为了吃。 比如,夏天的露天烤羊肉串配上啤酒,永远是那个季节最美味的选择。到了寒冷的冬天,涮涮肉味香浓的手切羊肉,再蘸上中国风味的芝麻酱,真是香啊,连最后的羊肉汤也不能错过。 中国各地的香肠也是天下绝品。地道的四川农村麻辣香肠如果跟啤酒或红葡萄酒搭配,也是美味极了。还有烧饼,从外面咬下去层层脆,真的可以跟著名的法国牛角面包一比高下。 对了,中国街头随处可见的手擀面对我来说也是一个奢侈品。在日本,手擀面必须去高档专卖店才能吃到,价格也很不便宜。 但让我纳闷的是,很多中国人并不是真的“会吃”——在日常生活里,中国人不太重视吃的情境安排,不给日常吃饭以应有的社会地位。 而在日本(包括我所了解的西方),大家都很重视吃饭时间。吃饭既是享受的过程,也是家庭和朋友交流的场合。 在日本,晚饭是家庭的中心活动,而且吃饭必须是有始有终的。无论多忙,大家都会先坐下来一起说一句“itadaki-masu(谢谢!我要吃了)”才能开动筷子。然后再好好欣赏热乎乎的菜,夸一夸妈妈的好手艺,再聊一聊今天过得如何。在所有人都吃完之前,谁都不可以离开饭桌,最后要一起说一句“gochiso-sama(真是个佳肴!谢谢)”,大家才站起来,收拾桌子并准备饭后的茶、甜点和水果。 而在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虽然餐桌上的菜都做得很丰富很美味,却缺乏一种“欣赏”吃饭的气氛。好像对忙碌的中国人来说,吃饭唯一、或许最大的目的就是赶快把胃填满,完成这个任务。每个人吃完了立刻站起来离开饭桌,似乎只是一件无头无尾的生活小事。对我来说这样的吃法好像只有在军队里或监狱里才会发生,与高质量的中国菜太不匹配了。 中国人对日常吃饭不重视的习惯,一直延伸到了学校里。最近我心疼地发现,我上小学的孩子每天中午就花10分钟的时间看着同学的后背吃饭,而且被严格禁止聊天。难怪他们不爱学校的饭。 而在日本,吃饭是小学生们迫不及待的黄金时间。学校午饭时间是45分钟,接下来还有二三十分钟的休息时间。每个学校都有厨房,能供应热乎乎的饭菜。饭点一到,当天的值日生会穿戴上纯白的围裙、口罩、帽子,把大桶拿到教室里,并把食物盛在每个同学的碗里。 吃法也有学问,不能偏食和剩饭。吃饭时为了方便同学之间说话,会把课桌重新拼成五六人一起面对面的样子。大家坐好后,会一起高兴地喊一声“itadaki-masu”后一起开动,有时还会先介绍一下当天的菜谱或应时蔬菜。吃完饭也跟家里的规矩一样,必须等到“gochiso-sama”后才开始收盘。 在我的记忆中,学校午饭时间是一天中最轻松、最快乐的美好时光。从教育的角度讲,这样的午饭安排可以从小培养孩子用正确的态度吃饭,学会感激四季的自然恩惠,了解饮食文化,并培养自理劳动的习惯,对于孩子的一生是大有益处的。 现在,很多中国人开始说,生活应该慢下来。我想,也许中国人可以先从慢下来吃饭开始。有这么多足以傲视全球的美食,为什么不好好享受呢?

十八世纪法国看中国人

书摘->2006年第1期 十八世纪法国画家笔下的中国“猴形人物” 刘海翔 在十八世纪的法国,曾掀起过一股强劲的“中国风”:中国的文化、哲学、艺术、中国在欧洲人想象中的“开明君主制”等等,都是法国宫廷和主流社会里时髦的谈论话题和积极的摹仿对象。本文作者十多年前赴美留学,十分关注西方如何看待中国艺术和中国艺术对西方艺术的影响这个课题,他曾在世界著名的纽约大都会博物馆作短期研究工作,深入该馆库房探访亚洲 部藏品,也曾四访欧洲,探寻欧洲艺术“中国风”的遗迹,在法国巴黎的卢浮宫, 品味艺术品上记载的世纪风云。 《欧洲大地的“中国风”》一书,就是作者在上述基础上写作而成的。该书以清晰缜密的理论脉络为线索,用生动优美的文笔,将大量“中国风”的图例 贯穿起来,再现十八世纪法国艺术里的一个特殊风貌。下面摘选的是该书中的一章。 一、“猴形人物”(法语:Singerie)现象 在十七世纪快要落下帷幕的时候,让·贝然(Jean Bérain)在把中国艺术的素材引入他的装饰设计中去的同时,也开创了一个新的艺术支流——“Singerie”,即猴形人物。在猴形人物作品中,猴子穿着人的服装,做着人的事情。他用猴子代替了传统艺术绘画和雕塑中的人的形象,创作了一些这一类的作品。后来比较正式地画“猴形人物”的,是华铎的老师克劳德·奥德安,他在1709年装饰玛利城堡时,作了一幅猴子坐在桌边的画。后来,华铎也画过一幅“猴子画家”(法语:Les Singes-Peintres)的图画。 其实贝然、奥德安和华铎笔下的猴子,就像一群衣着光鲜的巴黎人,只不过他们猴性十足,在造型中显示出一种轻松的幽默和略微的讽刺。也有学者考证说,早在十六世纪末在欧洲,特别是在北欧,人们就已习惯地把雕塑家和艺术家戏比作猴子。 到了1735年,当克里斯托夫·休耶在香地里城堡画了一“大幅猴形人物”(法语:Grande Singerie)画作的时候,其装饰图案已经非常华丽复杂,要仔细察看才能分辨出图案中部两侧的猴形人物。也就是从这幅图画开始,“猴形人物画”的特性趋于鲜明。(附图59) 也是在那一年,休耶为波旁公爵作了十幅涉及中国和东方人物的画。在休耶的“大幅猴形人物”画中,那些猴形人物开始穿上中国衣袍。比如其中有一幅表现身穿中式衣服的东方人物悬空似地坐在棕榈树叶上,看着一群猴子在拉紧的绳索上表演走绳索。那组画的一个明显特征,便是画家只是随意地借用东方题材,来达到一种表现异国情调的装饰目的。 二、当时西方人对中国状况的了解 在进一步探讨“猴形人物”之前,我们有必要探究一下当时欧洲人对中国人和中国服饰等习俗的了解。早在1667年的一幅由荷兰阿姆斯特丹印制的德国传教士汤若望的铜版画像中,我们可以看到他穿戴的中国宫廷服饰被很写实地描绘了出来。 汤若望于1591年出生于德国科隆一个信奉天主教的贵族家庭,他本人是一个著名的天文学家,同时也是最早期从西方来到中国的传教士之一。在德国完成学业后,他跟随金尼阁神父于1622

Bhmosji法国人最常用的法语口语

七夕,古今诗人惯咏星月与悲情。吾生虽晚,世态炎凉却已看透矣。情也成空,且作“挥手袖底风”罢。是夜,窗外风雨如晦,吾独坐陋室,听一曲《尘缘》,合成诗韵一首,觉放诸古今,亦独有风韵也。乃书于纸上。毕而卧。凄然入梦。乙酉年七月初七。 -----啸之记。 法国人最常用的法语口语 Si tu veux/Si vous voulez. 字面意思:如果你(您)愿意。有的时候其实只是一种礼貌用语,并没有实在意义。法国人对他人的意见很尊重,即使提出自己的建议,也要加这么一句,表示并不强迫别人。有的时候表示委婉的拒绝,也会用到它,不过意思不强烈,说话人也在犹豫。这是一种把主动让给别人的方法,日常生活经常用到和听到。 Bonne journée;Bon courage;Bon week-end;Bonne chance etc. 在道别的时候,法国人总会加上一句祝福的话,根据对话人的不同,提出相应祝福,表示关心和友好。 Pourquoi pas? 为什么不?对于别人的建议和看法,法国人经常这样回答。他们常常把事情往好的方向想,也是对别人看法的尊重。 Il n’y a pas de feu au la c! 湖里面不着火。绝大多数法国人都是慢性子,不喜欢匆匆忙忙,所以他们经常这样说。没有火燎屁股的急事,慢慢来。还有一种说法:Prend ton temps. 表示不用着急。 Ca va? 熟人见面必说之语,Ca va?Oui, et toi?Ca va merci! 有的时候觉得真无聊,废话这么多,就算Ca ne va pas也不好说Mal,也就是打个招呼。就好像北京人问,吃了没?吃了,您呢?也吃了。 Mon ange,ma puce,mon coeur,mon chat,ma pauvre,mon cheri... 对心爱人的称呼,总是变幻无穷,亲昵的叫法,表示感情的深厚。 Merde! 虽不雅观,但不管男女老少,哪个阶层的人都说,可以算法国国骂。 Demain c’est un autre jour.法语版《飘》

日本人眼中的中日制造业差距

日本人眼中的中日制造业差距 作者:〔日〕唐津一 徐朝龙/译 在日本“理所当然”的,在中国还难以办到 在日本很幸运的是,不管是零部件和原材料,还是生产设备,都可以获得一级品。可是这并不是自然而然产生的,是人们从战后废墟上开始制造业,并持续不断努力积累到今天才有可能的。在海外从事过制造业的人就知道,采购的零部件不能按期交货;即便交了货,也是次品很多,不经挑选就不能用,这样的情况一年到头都在发生。其原因有很多,出现遗漏;信息传达有误;因为误会;习惯上的差异等等。然而,有一点很明显的是,在国外无法确保日本这样严整的从事制造业的环境。 在日本,不管你需要任何零部件,打一个电话,厂家的人就会立刻跑上门来。这是一个很不得了的事情。能够这样对应的,在世界上也只有日本。最典型的例子是东京都大田区的中小企业群,我把它们称为“随叫随到工厂”。因为不管是什么样的订货,它们都可以立刻制造出需要的产品来。客户的订货很快就会发生变化。如果因为自己的原因而让客户总是等待,那么就不能实现准确预测市场需求,并及时付诸行动的经营。正因为有大田区的随叫随到工厂那样的姿态,日本的制造业才能紧跟时代变化并迅速取得进步。 日本人因为处在同质的文化中,在作为文化背景的习惯和常识方面,也没有很大的差别。这在制造业上也是同样的,即便是汽车、家电以及半导体等行业,虽然制造的产品不同,但是,在日本从事制造业的人们之间,彼此都可以在同一水平上进行对话。由于在质量检验活动中,对自己没有接触过的部门的情况也有所掌握,对自己的工作能够放在制造业这个大环境中去考虑,所以,对于制造产品所必需的要素,大家都是作为一般性常识来理解的。然而,这样的情况从世界范围来看,却不能不说是一种特异现象。国外的工人们只知道自己每天从事的工作,或许甚至他们有可能连隔壁的车间是干什么的都不清楚。这是因为他们不认为自己有必要去了解与自己职务无关的事情。对于这样的工人,如果你按照对日本员工一样的感觉去下指示,那就会引起大问题。要么会遭到各种各样不停的提问,要么则是不懂装懂结果什么都没有理解。所以,如果不牢记“以心传心”是只有日本才能行得通的概念,那么在海外从事工作,就要吃苦头了。 本来不过是记号的语言,之所以能够向对方传达一些很形象的内容,是因为彼此都拥有一些共同的基础知识。如果没有这些东西,即便是语言上理解了,意

林语堂眼中的中国人性格

中国人,过了四十岁就变成了一个无赖 如果是一个完全不了解外面世界的中国人,或者是一个完全不懂中国的外国人,要了解中国都不会那么容易。但是,林语堂不同,他学贯中西,横跨东西方文化,更重要的是,他的生活中有着深厚而丰富的中西方生活背景,作为一个有着中国西方文化背景的中国人,来观察中国与中国人,自然会有比较客观公正的结论。那么中国人的性格在林语堂眼中究竟是怎样的呢? 第一老成温厚。他说“英语中‘性格’一词,意谓力量、勇气、‘有种’。偶或生气、失望,也只是看上去有些闷闷不乐;而汉语中的‘性格’一词则使我们联想到一个老成温厚的中国人,在任何情况下都安之若素,不仅完全知已,而且完全知彼。”(林语堂著,《中国人》,学林出版社,1994年12月版,第56页。以下引文均出自此书。)中国人做人处事,圆滑、稳重、内敛,富有耐力,善于察颜观色,迂回曲折,为人老成世故,讲究城府。也就是说非常超脱老猾。中国人为人处事,总体上是比较讲究稳妥稳健的。这既是中国人的优点,也是它的缺点,因为“思想上过分的稳健会剪去人们幻想的翅膀,使这个民族失去可能会带来幸福的一时的狂热;心平气和可以变成怯懦;忍耐性又可以带来对罪恶的病态的容忍;因循守旧有时也不过是懈怠与懒惰的代名词;多生多育对民族来讲可能是美德,对个人来讲却又可能是恶习。”(第57页)。

老成温厚,常常意味着用消极、镇静、等待的力量,而不是像年轻人那样用青春活力与激情浪漫来处事。中国人每每遇到难题的时候,不是积极地追求进取,从根本上去克服困难,而是用一句“退一步海阔天空”来自我麻醉,有时这样的做法也叫“丢一卒而胜全局”。中国人的这种特质是与中国的社会文化与政治土壤分不开的。中国人的成熟常常表现在家庭上,而不是表现在对外在事物的兴趣上。一个成熟的中国年轻人,“由于他通常有一个大家庭要扶养,要帮助堂表兄妹在社会上立足,他可不能总做一个教员(如果从事教育的话),他要设法高升,当个校长什么的,于是他就是家庭中受尊敬的成员。在设法飞黄腾达的过程中,他获得了终生难忘的人生与人性的学问。如果一个人不去作这些尝试,人到三十仍是一个眼睛圆圆、单纯无邪、火急火燎的青年,仍醉心于进步与改革,那么他不是一个富有灵感的白痴,就是一个稀里糊涂的天才。”从林语堂的这个观察与判断来看,中国人在学术上与社会改革上出不了大师,成不了气候,应该是可以理解的。因为一个真正做科研与艺术工作的人,常常就是这样一个眼睛圆圆、单纯无邪的人,不仅仅是三十岁以后如此,甚至终身都是如此。在西方那些特别著名的科学家、文学家,无不是这样的,在世俗的眼光看来都是怪怪的人物。第二遇事忍耐。中国人特别善于忍耐,乃至成为中国人的一大恶习。因为,“中国人已经容忍了许多西方人从来不能容忍的暴政、动荡不安和腐败的统治。”(第59页)。在四川的一些地方,人民能够容忍被征30年以后的赋税,但是,面对这些毫无道理的事情,中国人顶多用不是很清晰的低音,在自己的家里咒骂几句而已,除此之外,再无任何反抗。因为,我们这个民族习惯于屈服于暴政和

一个日本人在中国工厂的所见所感

一个日本人在中国工厂的所见所感 核心提示: 中国离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工厂还有相当大的距离,在以后很长一段时间内,中国只能是一个初级产品加工基地,难以达到世界工厂的标准. 我是一个典型的被称为“经济动物”的日本商人,到中国已经6年多了,先后在中国5个城市工作和生活,能听懂中文但口语还不流利,能看懂中国字的大体意识但不会写,对中国被称为“世界工厂”有自己的认识,就我个人感觉而言,觉得中国的生产能力是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作为世界工厂来说,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一、世界工厂不等于血汗工厂。 有人把日本人比做蚂蚁,但与吃苦耐劳的中国人相比,日本人差得远。在中国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江浙一带,有数不清的技术落后、产品雷同、管理松懈的家族式工厂,这些工厂技术低、效益差,唯一的优势就是有蚂蚁般吃苦耐劳、牛马般顺从的中国人在支撑,工人每天的工作时间长达10小时以上,住着简陋的房子,过着最低级的生活,得不到基本的社会保障,如果以小时计算报酬,他们是全球工资最低的。一些计件取酬的工厂,工人们的劳动时间平均长达12小时以上,不被工头逼着不肯休息。本人工作的企业有一些从事环境卫生的中国女工,她们一声不吭、默默地、不停地每天劳作10小时以上,没有人督促她们、也没能人直接管理她们,只因为她们比其它工厂的卫生女工收入高一点点,她们就十分珍惜。当听说她们能把收入的80%寄回家时没有人不惊呀,以日本人的观点看,她们余下的那点钱连维持生命最基本的消费都不足,何况她们还必须付房租水费。我曾在东南亚的很多国家工作过,即使在落后的缅甸,要工人加班都是十分困难的,他们会提出很多要求。在菲律宾,这样的苦活他们是不会干的,而且菲律宾人干一个月后会休息一个月,等把上个月的薪水花得干干净净后再去干活。在印尼,这样的工作根本没有人去干。所以我认为,这些所谓的世界工作落户中国,是由吃耐劳的中国人的血汗支撑着,这些工厂在世界其它地方是不可能生存的,除非有中国人。 二、没有熟练的产业工人不难以达到世界工厂的标准。 在中国的南方、北方各大城市,大批劳动大军等待着就业机会,但真正懂技术的熟练工人十分稀少,这是由于大部分中国工厂没有长期计划、缺乏技术支撑造成了,大量来自农村的工人们今年在这家工厂、明年到那家工厂,今年做鞋、明年做服装,产业人员的流动性极大,没有有效的组织管理,没有基本的岗位培训。同时由于工厂也缺乏长远计划,往往是什么好卖就一窝蜂似地造什么,工人的技术也必须随着产品的更换而变更,大部分情况下,工厂会开除现有工人,然后到市场上重新招,这就造成绝大部分工人难以在一个技术工种上从事较长时间的,产业技能就无从提高。日本在技术开发上不占优势,但有一支世界无可比拟的技术精湛的产业大军,他们从事相关工作几十年,他们灵巧的手造出了世界上最精密的产品,这双灵巧的手在高等院校是教育不出来的,也不是短期培训能达到的,而是多年磨练出来的,中国人有比日本人更灵巧的手,他们曾造出精美绝伦的工艺品,但现在中国工厂的就业模式没有给他们磨炼双手的舞台,中国工人象流沙一样今年在这明年在那流动,他们难以达到技术熟练所需的条件。 三、没有规模化的工厂难以达到世界工厂的标准。 中国工厂大都规模小,制造相同产品的工厂比比皆是,如果以日本标准来衡量,这些工厂只能算作坊,达不到产业化的生产标准,在中国工厂最密集的珠江三角洲地区,全部工厂加起来的年产值只有日本一个大型企业的总产值。一样的产品无数工厂分开来做,其结果是工厂开工不足、产品成本高,企业无多余资金进行技术开发,也无多余资金供养一支技术开发队伍。同时由于劳动力成本低,企业也无意引进更先进的技术设备。在珠江三角洲地区,从事电视机、微波炉、空调、冰箱、电话等低技术家用电器生产的正规企业和作坊式企业数不胜数,但没有一个享誉世界的品牌,从事服装、鞋帽、玩具的工厂更是满目皆是,同样也没有一家达到起码的规模化生产标准。 四、以低技术为主体的工厂难以达到世界工厂的标准。 享誉世界的企业基本都有产品自主开发能力,能形成科研、生产、销售、服务一条龙,而大部分中国工厂基本上是仿制或为别人代理生产,技术上受制于人,利润最高的部分掌握在别人手中,中国的科研体系与生产体系品基本处于脱节状态,产品开发能力低下,基本以仿制为主,自主开发的产品极少。

法国人常用的口头禅

A Ah bon? 真的吗? A l'?il 免费。D?ner à l'?il . Avoir la pêche 有了活力!有了干劲!J'ai la pêche ! 我有了干劲! Avoir une bonne fourchette, être une bonne (une belle ) bourchette 都是来形容食量很大,胃口大 Avoir la tête dans le cul 形容打不起精神来由于睡眠不足。 Avoir la tête dans le paté. 形容感觉还没睡醒。 Avoir la gueule de bois = quand on a bu trop d'alcool la veille Avoir un rencard : avoir un rendez-vous Avoir 30 balais 30 岁了。balais 年岁 Arrete ton baratin! 别再花言巧语了! A qui le dites-vous 你以为我不知道 A la tienne !/ A la n?tre / Tchin tchin 酒桌上常用语:干杯! Aussitot dit, aussitot fait 说干就干 Allumer la bécane = allumer l'ordinateur B Bonne journée; Bon courage; Bon week-end;Bonne chance , Bonne continuation; Bon travail etc 在道别的时候,法国人总会加上一句祝福的话,根据对话人的不同,提出相应祝福,表示关心和友好。Bon ben…… 口语,看语气推测意思,呵呵 Bof ! 一般,不感兴趣。 Bien s?r 当然 Bravo ! 好!妙!特别用在观看演出时,观众对节目的热烈赞成! Bla-Bla 通常指高谈阔论,长篇大论的废话 Bordel 乱七八糟Attends une seconde, je range un peu mon bordel.

日本人眼中的冰心

日本关西大学汉学家萩野脩二: 日本人眼中的冰心 正在进行的“全国冰心文学系列讲座”中,有一位主讲人是来自日本关西大学的汉学家――萩野脩二。正是萩野先生的学生在研究中发现了冰心写于日本的《纯白的婚礼》这一批佚文。今年,这批佚文的“回国”曾轰动一时。 萩野先生曾经研究过赵树理,翻译过巴金的作品。他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接触冰心,研究冰心,已经成为冰心文学在日本的权威研究者。11日,他在福建省图书馆内,向冰心的家乡人展示了冰心在日本的生活轨迹,以及日本人眼中的冰心,冰心对日本社会的影响。 向战后日本介绍中国 冰心是先行者 萩野脩二谈到,冰心曾9次逗留和旅居日本。第4次是1945年。其时冰心丈夫吴文藻担任中国驻日军事代表团的政治组长和盟国委员会中国代表顾问。冰心携9岁的吴青作为眷属,在日本渡过长达5年的岁月。 在此期间,冰心作了数次演讲,因为日本的年轻人想了解新中国的文学到底是怎样的。为了回答日本年轻人关注的这一问题,冰心尽最大的努力向他们传达了新中国文学的“崭新”之处。她曾在东京大学受仓石武四郎教授的邀请作了5次演讲。这些演讲经翻译,于1949年9月在日本出版发行。同时由于仓石先生的力荐,冰心成为日本东京大学文学系最初的女性讲师。 日版《寄小读者》至今仍出名 在萩野脩二先生的研究中,他认为最初把冰心介绍到日本的是周作人。但是真正译介冰心的作品并产生影响,是从饭冢朗翻译的《繁星》开始。这本书1939年由伊藤书店出版。 萩野脩二先生考证冰心多次赴日,并与许多日本作家有过交流,比如井上靖、有吉佐和子、水上勉、濑户内寂听(晴美)等日本一流作家。 在饭冢先生之后,花费大量心血向日本人介绍冰心的是仓石武四朗。他强调并称赞冰心语言为“优雅”。仓石先生为《寄小读者》的内容所感动,于是将它翻译成了日文。这本书成为了日本非常有名的译著,至今仍出名。战后不久,冰心在日本成为一位很受欢迎的作家,许多日本学生都以冰心为研究对象,完成自己的毕业论文。 冰心不仅仅是儿童文学作家 在面对日本青年而创作的《怎样欣赏中国文学》中,冰心提出:“男女之爱,最重要的是恋爱结婚,没有恋爱的结婚是不道德的。男女之地位是平等的,贞操的问题也是平等的,所以表彰贞妇烈女的文章也是片面的。中国妇女运动有过标语…打倒贤妻良母?。我们并不是不要贤妻良母,可是同时也要贤夫良父。贤和良不应该只是一方面的义务。” 萩野脩二先生认为,这样的观点不仅在当时非常激进,而且对于日本人“也是一种崭新的见解”。 不过《陶奇的暑期日记》出版后,冰心也被局限为儿童文学作家,导致了日本人把冰心看作是一位不从有关生活立场和人生立场等当时的社会问题出发而提问的作家,持一种“虽然她的文采很好,但其作品内容仅读一遍便足已”的态度。 萩野脩二先生最后说到,就是他自己,对冰心的看法也经历过一个重新认识和改变陈见的过程。上世纪80年代后,他开始了解她对社会的积极反应,“她的思想近似于梁启超。文学作品中所体现的宽广的人性和深刻性才是它的生命力。”他打了一个诗意的比喻:“她那富有深意的作品以及对人类的一种侧面进行的仔细洞察,就像…小桔灯?一样赋予我们以温暖心房的光芒。”

管理学原理案例分析_法国总部来了个中国人

:马顺治学号:2016212045 学院:经济管理学院班级:工商管理161班 管理学原理案例二分析: 法国总部来了个中国人 案例原文: 法国香水公司德龙国际是一个家族企业,对其法国身份有着十足的骄傲。(德龙国际法国背景介绍)然而,在经过数十年的两位数增长后,德龙的市场占有率开始下滑。公司的标志产品“无忧”牌香水的忠实顾客群年纪越来越大。更糟的是,从全局来看,德龙的品牌反映的是北美和欧洲市场的喜好,而这些市场现在已经停止增长。公司未来的发展前景是在新兴市场,然而,中国和其他亚洲市场的消费者却不大喜欢欧洲香水那股浓浓的香味。(德龙国际公司品牌反应力和未来发展前景)公司在拉美市场的销量也同样不理想。新上任的全球产品开发副总裁建国感受到了巨大压力。 建国最初在德龙国际担任中国研发实验室负责人。(建国简历简介)在他的领导下,实验室配制出了两种在亚洲市场大为热销的香水。后来,他升任公司的中国区经理。接下来的一年半时间里,他领导的中国区是德龙公司在新兴市场中业务发展最快的地区。于是,公司CEO阿兰?德龙决定将他提升为全球产品开发高级副总裁(建国当选

全球开发高级副总裁),当时竞争这一职位的还有三位候选人,他们都是法国总部的资深高管,其中负责发达国家市场的副总裁伊夫原本最有希望得到这一职位,另外两位候选人则是护肤品营销副总裁埃莉斯和水疗产品部门总经理安托万。阿兰之所以放弃了三个他更为熟悉和信任的法国人而选择了一个中国人,主要原因就是看中建国对亚洲市场的熟悉。(职位竞争者:中国研发实验室负责人:建国,发达国家市场副总裁:伊夫,护肤品营销副总裁:埃莉斯,水疗产品部门总经理:安托万。并表明个人选择建国当全球开发副总裁的原因:德龙国际在华未来发展前景广泛) 自上任以来,他收到了来自方方面面的建议,其多数提议都反映的是法国文化和法国形象。(文化冲突:法国文化,中国文化)就连公司CEO阿兰也表示希望和法国著名女影星卡特琳?德纳芙签约,让她做公司产品代言人,借此恢复无忧牌香水的销量,甚至可能以她的名字命名一款香水。阿兰还考虑和一位受人尊重的巴黎皮肤科医生合作推出一个新品牌。 对此,不以为然,因为他觉得在法国之外,没人知道这位皮肤科医生是谁。的关注点不在欧美等西方市场,而是在新兴市场,尤其是自己熟悉的中国市场。(建国的关注点)他建议公司培养中国年轻人对空气清新剂的兴趣,开发出香味清新淡雅、适合中国人品味的新产品。他还计划开发针对年轻男士的护肤产品,并提议由中国的跨栏明星翔担任代言人。(德龙国际两位领导选择:1.CEO选择高度法国文

英语常用口头禅(精选)

1.Absolutely!——毫无疑问! 2.Adorable!——可爱极了! 3.Amazing!——太神奇了! 4.Anytime!——随时吩咐! 5.Almost!——差不多了! 6.Awful!——好可怕啊! 7.Allow me!——让我来! 8.Baloney!——胡扯!荒谬! 9.Bingo!——中了! 10.Boring!——真无聊! 11.Bravo!——太棒了! 12.Bullshit!——胡说! 13.Correct!——对的! 14.Crazy!——疯了! 15.Damn!——该死的! 16.Deal!——一言为定! 17.Definitely!——当然! 18.Disgusting!——好恶心啊! 19.Drat!——讨厌! 20.Exactly!——完全正确! 21.Faint!——我倒! 22.Fantastic!——妙极了! 23.Fifty-fifty!——一半对一半! 24.Fresh!——好有型!帅极了! 25.Gorgeous!——美极了! 26.Great!——太好了! 27.Hopefully!——希望如此! 28.Horrible!——好可怕! 29.Hot!——好辣! 30.Hurray!/Hurrah!——万岁! 31.Imagine!——想想看! 32.Impossible!——不可能吧! 33.Impressive!——很感人,永生难忘! 34.Incredible!——不可思议! 35.Indeed?——真的? 36.Listen!——听着! 37.Lousy!——差劲! 38.Now!——现在就做! 39.Objection!——我抗议! 40.Outrageous!——不得了! 41.Perfect!——很完美! 42.Please!——拜托了!

马克思眼里的中国人

张允熠:马克思眼里的中国人 本文的题目可能令人诧异,因为至今为止未曾见过同一题目的文章。但这绝非标奇立异,对中国和中国人的看法——或者说马克思的中国观和中国人观——是马克思和恩格斯人类学研究和东方社会研究领域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尽管马克思和恩格斯不曾踏上中国的土地半步,但他们终其一生对中国都关注,这不仅从保留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的十余篇重要的有关中国的专论、专评和专述中可以看出,而且从这两位革命导师有关中国的零散议论和“只言片语”中也可“管中窥豹,略见一斑”。马克思和恩格斯究竟如何认识中国、如何看待中国人呢?这是一个较为矛盾的问题,一方面,在这两位伟人的眼中,当时的中国社会和中国人的素质大致就是那个样子,任何一位西方人都不敢恭维;另一方面,对中国人民的深切同情和真诚期待充盈于两位伟人的胸襟之中。 虽然马克思和恩格斯对于中国人的用词有时过于刺目,作为一种价值判断令今天的中国读者难以接受。但是如果我们借用这两位无产阶级革命导师的深邃目光来反观自身,对于正致力于现代化建设的中国社会和已遍及世界各地的中国人来说却不无裨益。 一 马克思和恩格斯屡屡称中国为“天朝帝国”,说它是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的一块“活的化石”,是“僵死不动的东西”,不仅“几千年来都没有进步”,而且“习惯于靠无知来保证不受物的侵犯、世界的侵犯”。中国的社会制度称为“腐朽的半文明制度”,中国人被称为“半野蛮人”、“野蛮人”、“陈腐世界的代表”和“宗法的骗子”,等等。马克思与恩格斯对中国社会和中国人的这种看法用语偏激而尖刻,实际上却入木三分,颇能揭示19世纪处于衰败深渊里的中国社会的沉疴垢弊,不无正确之处。 马恩一生都没有去过中国,也没有跟中国人直接打过交道,他们对中国人的看法究竟缘何而来? 马克思和恩格斯出生于19世纪上半叶,这个时期欧洲思想界恰好经历了长达二百年的“中国热”,“中国”一词已为欧洲主流思想界耳熟能详。尤其在德国,从莱布尼茨和沃尔弗到康德和黑格尔,走过了一个对中国从崇敬颂扬到批判反思的历程。如果说当年莱布尼茨学派对中国持褒奖态度的话,那么,马克思青年时代所崇拜的思想导师黑格尔则对中国进行了辛酸的嘲讽和严厉的批判,马恩正是在这种氛围下认识中国的。黑格尔说中国很早就已经达到了现在这个发展水平,但几千年来却停滞不前,“……无从发生任何变化,一种终古如此的固定的东西代替了一种真正的历史的东西。”马克思和恩格斯也说中国是“活化石”、“木乃伊”、“僵死不动的东西”,显然跟黑格尔的观点如出一辙。我们的研究还发现,马克思和恩格斯除从同时代人的著述中获得有关中国的知识之外,欧洲18世纪的思想家乃至古代的先贤们有关东方社会的见解对他们也发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 在欧洲,一般认为最早论及东方人的是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他在《政治学》中说:“亚细亚的人民多擅长机巧,深于理解,但精神卑弱,热忱不足;因此,他们常常屈从于人而为臣民,甚至沦为奴隶。”实际上,亚里士多德对亚洲人的笼统评价是从早他一个多世纪的希腊医圣希伯克拉底那里来的。《希伯克拉底全集》中这样写道:“亚洲人较欧洲人精神卑弱,性情温和,怯于战斗。”这种观点在欧洲流传了二千多年,如17世纪被派到中国来的俄国使节、罗马尼亚人米列斯库在其《中国漫记》一书中就以见证者的口吻说中国男人打起仗来“勇如妇孺,怯如走兔”,“比起我们欧洲人,中国人之勇敢犹如妇女在男子面前所显示的。”后来德国大哲学家康德对中国人也有类似的评价。可见,欧洲人对中国人的看法在双方直接交往匮乏之时,乃是世代传承、相互影响的。

年轻人常用口头禅

年轻人常用口头禅 下面是整理的年轻人常用口头禅,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1. It's cool. cool 是青少年(teen-agers) 常用的字,(有时也用debonaire) 其真正意思是指可以接受的好事;或是情况可以控制;或是保持冷静、文雅、礼貌、外表不错,能够合乎年轻人的标准。(可指人或事物)也就是something good or acceptable;situation is under control;being calm, gentle, courteous or good-looking;meet teen's standard. 所以可以说: That's cool;he is cool;this is cool. Skydiving (或surfing) is cool.(跳伞或冲浪运动很不错) 主词可用任何人称的单复数(I, we, they 等),动词可用verb to be 的任何时态(is, was, were, will be, have been等)。因此,也可以说: She (He) was cool in the past. That's a cool T-shirt.(好看的运动衫) He (she) is a cool person.(文雅礼貌的人) 但是如果说:Are you cool?又是指「你冷吗?」(cool = cold),可见cool 当口头禅或俚语时,多半不用在问句。假如说:She looks as cool as a cucumber. 又是恭维语,是说她很

calm and charming; not emotional. 但为何用黄瓜(cucumber) 代表,则不得而知。 (注:许多华人把cool 译成「很酷」) 2. Are you trippin'? trippin' 这个字,是由动词trip 演变而来。(动词时态是:tripped, tripping)年轻人用省略符号(apostrophe ) 代替g,表示是slang,或口头禅。这个字是现在分词当形容词用,是指行为异乎寻常,也许受到吸毒或喝酒的影响,而显得神魂颠倒、奇形怪状(to get high on drug such as LSD),也就是说:要不是受到药、酒的影响,你为什显得这样古怪呢?(Are you under any influence of drug or alcoholic? Why are you so crazy and bizarre?) 所以可以说:They are trippin'. (= tripping) She (he) is trippin'. Mr. A must be trippin'. 通常只用在年轻人身上,而且不是恭维语。 3. He is a nerd nerd 是指一些年轻人,每天只懂读书、考试,但对生活上的其他事情,都很生疏。(A person always buries his nose in books, but not good at social situations.) 由於美国十分重视多方面发展的教育(well-rounded),所以许多老外认为nerd 虽然学识不错,但很乏味;有IQ,但缺乏EQ,只是社会上无足轻重的「书虫」或「蠢货」而已。(IQ = Intelligence Quotient ; EQ = Emotional Quotient)

全国卷1高考2020年作文题目及范文:法国的女郎,中国的大妈

全国卷1高考2020年作文题目及范文:法国的女 郎,中国的大妈 外国青年朋友们: 欢迎你们来到中国留学! 你们选择了中国作为留学之地,把人生最宝贵的几年青春甚至有可能是以后整个的人生都交给了中国,我想这种选择一定是慎重的,它代表了你们对中国的认可。你们肯定也更渴望了解中国,理解中国。 向你们介绍中国,我可以介绍长城、京剧,那是古老的中国;我可以介绍一带一路、高铁输出,那是国际的中国;我可以介绍大熊猫、中华美食,那是文化的中国;我还可以介绍雾霾天气、食品危机,那是发展中阵痛着的中国。这些都是中国,你以后会慢慢了解,并拼合成你心中的中国。 但今天我想从你日日所见的中国广场舞讲起,讲中国大妈。因为大妈们是中国人,你观察中国人能够看到食品、器物、天气中所看 不到的中国。我想你肯定会觉得很奇怪,因为我们以往在宣传中国 的时候都极少提到中国人,我们的申奥短片,推开门便是紫禁城, 水墨氤氲便是书法、昆剧。但你想到法国一定会想到法国女郎,她 们的性感热烈、浪漫多情;想到俄罗斯一定会想到俄罗斯大力士, 他们的孔武有力、威武不屈。可你想到现代中国,你很难想到中国 的人物形象。中国人不发声,已经很久了。 而这几年,一群中国大妈不自觉的舞动了起来,一群于是变成了一群群,从自家的院子里不自觉地走向了广场这种公共空间。中国 人向来是含蓄内敛的,何况中国女人,何况中国女人中的大妈们。 但在今天,她们好像有止不住的热情和喜悦,她们夸张地扭动起来,音乐调得震天响,她们寻找广场作为舞台,她们把健身变成了表演。“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 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大妈们一定是有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