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间充质干细胞的免疫调节作用及其在免疫治疗中的应用

间充质干细胞的免疫调节作用及其在免疫治疗中的应用

间充质干细胞的免疫调节作用及其在免疫治疗中的应用
间充质干细胞的免疫调节作用及其在免疫治疗中的应用

间充质干细胞在医学中的应用文献综述

间充质干细胞在医学中的应用文献综述 学院:生命科学学院 年级:2011 姓名:张胜男

前言:干细胞是具有增殖分化潜能的一种细胞,人体200多种细胞均起源于一个全能干细 胞---受精卵,出生后的机体生存也依赖于不同组织中的干细胞,进行自我更新和损伤修复.追溯到1895年人类第一次临床应用骨髓移植治疗肿瘤疾病,干细胞在临床上的应用已有100多年的历史,间充质干细胞是干细胞家族的重要成员.随着人类技术的发展,人类具备了从成体组织中提取间充质干细胞的能力,并可以在体外进行大量的细胞扩增培养,但是间充质干细胞临床试验研究所面临的基础理论、实验技术、行业法规,法律伦理等问题,使其在真正走向临床应用的道路还很艰难,这条路上还有多少障碍?还有多远?需要的不仅仅是生命科学领域研究人员的努力,也需要相关管理部门同行! 正文: 1间充质干细胞 间充质干细胞英文缩写MSC,存在于多种组织中。 1.1间充质干细胞的发现过程 间充质干细胞最早在骨髓中发现,随后还发现存在于人体发生、发育过程的许多种组织中。目前, 我们能够从骨髓、脂肪、滑膜、骨骼、肌肉、肺、肝、胰腺等组织以及羊水、脐带血中分离和制备间充质干细胞,使用得最多的是骨髓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 2006年,我国在胎盘和脐带组织中分离出间充质干细胞,这种胎盘和脐带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有可能成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理想替代物,并具有更大的应用潜能。 鉴于间充质干细胞具有多向分化潜能、能支持造血和促进造血干细胞植入、调节免疫以及分离培养操作简便等特点,正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随着间充质干细胞及其相关技术的日益成熟,临床研究已经在许多国家开展。作为种子细胞, 临床上主要用于治疗机体无法自然修复的组织细胞和器官损伤的多种难治性疾病;作为免疫调节细胞,治疗免疫排斥和自身免疫性疾病。 最初的临床研究是1995年由Lazarus等人进行的,他们收集缓解期血液肿瘤患者的自体MSC,在体外扩增培养4~7周,然后再静脉注射入患者体内,患者被分为3组,分别给予不同剂量的MSC,注射后没有观察到毒副作用,提示MSC 用于移植治疗安全可靠。随后自体MSC的临床报道逐渐增多,病种涉及放疗及化疗后造血重建、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心脏系统疾病等,在这些报道中均证明临床经静脉输注安全可靠。 然而自体间充质干细胞的应用过程中逐渐暴露了不便之处:例如扩增能力个体差异很大;潜在的肿瘤细胞污染风险;培养需要一定的时间,不能及时适应病情的需要等。这些制约了自体间充质干细胞的使用。间充质干细胞给未来的再生医学带来了新希望, 对间充质干细胞更深入的研究和临床应用必将在不远的将来造福人类。其中,胎盘和脐带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具有分化潜力大、增殖能力强、免疫原性低、取材方便、无道德伦理问题的限制、易于工业化制备等特征,有可能成为最具临床应用前景的多能干细胞。 1.2 间充质干细胞的生物学特性 间充质干细胞具有其独特的生物学特性

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治疗技术的临床研究策略

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治疗技术的临床研究策略 脐带间充质干细胞(UCMSC )具备药品的“工厂化、规模化、标准化”生产特点,是目前“成药”性最高的成体干细胞(ASC )之一。UCMSC 还有广泛的生物效应,对各种损伤、退变和炎症性疾病的疗效明确,且具有免疫原性低、异体治疗无免疫排斥反应、临床应用的安全性高、无伦理限制等临床应用优势。UCMSC 的研究与应用受到了国内外研究者的广泛关注,已对其高效制备技术、体内生物学行为、临床疗效与机制及安全性进行了深入研究,解决了临床前关键技术和理论问题,进入了迈向临床验证的最后一公里,即将成为临床疾病治疗的新型“药物”和技术。但如何科学、合理、规范、循序渐进地推进UCMSC 向临床转化,是管理部门和研究者共同面临的问题。笔者在对UCMSC 进行系统性临床前研究的基础上,对UCMSC 治疗系统性损伤和自身免疫性疾病的临床技术及规范进行了探讨。 1 . UCMSC 治疗的临床适应证 UCMSC 制剂可在临床上用于涉及组织细胞损害(变性、坏死、缺失)、自身免疫和炎症反应引起的疾病的治疗,但在同种疾病的不同阶段、不同个体之间,疗效可能不尽相同,其原因在于UCMSC 来源、质量及临床实施方法的差异。根据UCMSC 的生物学特性及疾病治疗机制研究进展,UCMSC 的临床适应证主要有: (1)机械性创伤:包括武器、交通与意外伤害、自然灾害等导致的各种类型的组织器官损伤; (2)退变性疾病:如衰老、器官纤维化、骨质疏松、器官萎缩、动脉硬化等; (3)缺血性疾病:心脑血管意外、血管栓塞等; (4)中毒性疾病:如酒精、食物、药物、毒剂、环境等导致的肝、肾、神经中毒等; (5)自身免疫性疾病:系统性红斑狼疮,再生障碍性贫血、类风湿性关节炎、多发性硬化、自身免疫性肝病等; (6)炎症性疾病:慢性炎症、急性系统性炎症综合征等; (7)代谢性疾病:糖尿病、甲状腺功能异常、高血酯症、高血压等; (8)组织残缺性疾病:主要用于组织缺损的局部再生及人工组织构建与移植治疗。 总之,UCMSC 的适应范围很广,可通过多种机制发挥治疗作用,对并发多种疾病的患者有“一药治多病”的效应。

间充质干细胞治疗小脑萎缩

间充质干细胞治疗小脑萎缩(山东干细胞网) 遗传性小脑共济失调,即遗传性小脑萎缩,是一组以共济运动障碍为突出表现的慢性进行性小脑变性疾病,发病年龄多在33—34岁,病情进行性加重。发病机理目前并不清楚,病变主要累及小脑,但脊髓、颅神经、基底节、脑干、大脑皮质等也可受累。遗传方式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因此,如果有本病家族史的人尽量不要生育。 患者:宋某,男性,40岁,患有遗传性小脑共济失调,即遗传性小脑萎缩。其具有明显的家族遗传性,其外公、姨、母亲、两个哥哥均患有该病。 入院时,患者口齿不清,行走经常跌倒 ,双手动作笨拙,症状逐渐加重,并出现双下肢无力,下蹲后不能自行站起。后经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成功治疗,基本恢复正常的生活。 目前采用的治疗方法是给予体外培养扩增的间充质干细注射,每周1次,共4次为一个疗程,同时给予系统功能锻炼。 干细胞治疗后在这位患者出院的时候,已经能行走稳健,未再出现跌倒情况,口齿清楚。后来,这位患者的两位哥哥也来做间充质干细胞治疗,恢复的效果也不错。 干细胞治疗重度颅脑外伤后遗症期 患者,男性,35岁。诊断:重度颅脑外伤后遗症期 重度颅脑外伤术后言语及肢体活动障碍8个月,拟行神经外科行颅骨修补和干细胞移植治疗。 干细胞移植治疗前: 四肢肌张力均高,以左侧为著,右上肢、右下肢活动较灵活,左侧肢体处于肌紧张状态,疼痛刺激后有屈曲。 影像学检查:双侧大脑见多发片状低密度区,CT值10-15Hu,边尚清。左侧侧脑室后部与左脑内低密度区贯通,脑内见引流管影。脑室系统略扩张,右侧脑室后角增大明显。右侧颅骨见巨大缺损区,左侧颅骨呈术后状态。[印象]双侧大脑多发软化灶、脑积水分流术后。 干细胞移植治疗后效果: 颅骨修补并干细胞脑内移植治疗后4天,患者左侧上肢肌张力明显降低,第二次干细胞移植后,次日患者左上肢肌张力进一步降低,左下肢肌力增强,达三级,屈伸自如(之前在强刺激下能才在水平面屈曲)。该患者再经过一阶段锻炼,有望下地行走。

间充质干细胞在体内的作用机制

间充质干细胞在体内的作用机制 摘要:随着细胞组织工程的研究不断深入,对干细胞在体内机制的不断了解研究,21世纪在全球多个国家药品管理局批准了干细胞制剂进入临床运用,为传统医药无法治疗和控制的疾病,提供了新的治疗途径,本文主要介绍现已广泛应用于临床的间充质干细胞制剂的作用机制。 关键词:间充质干细胞;作用机制 干细胞技术研究为人类疾病的治疗提供的新的途径、方法和手段,干细胞在生命科学、新药试验和疾病研究这三大生物医药领域发挥重要作用。目前,临床应用最为广泛之一的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是干细胞家族的重要成员。它可以在体内或体外特定的诱导条件下,可分化为脂肪、骨、软骨、肌肉、肌腱、韧带、神经、肝、心肌、内皮等多种组织细胞,连续传代培养和冷冻保存后仍具有多向分化潜能,可作为理想的种子细胞用于衰老和病变引起的组织器官损伤修复。 一、间充质干细胞的治疗作用机制 1.归巢作用 MSC的归巢作用可能与以下几个方面有关: 1.1.表达大量趋化因子和趋化因子受体(CXCR4)并且能够通过向炎症趋化因子和细胞因子迁移归巢到炎症部位[1,2]。 1.2.MSC表面的CD44使间充质干细胞与内皮细胞上的E-选择蛋白结合从而归巢到含内皮细胞的炎症部位[3]。 1.3.整联蛋白和黏附因子(ICAM-1、ICAM-2、VCAM-1、ALCAM)参与间充质干细胞与内皮细胞的结合[4,5]。 2.免疫调节作用(主要为免疫抑制)[6] MSC可能先通过免疫激活的T细胞释放IFNγ、TNFα和IL-1等细胞因子,进而刺激MSC产生大量不同趋化因子和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趋化因子招募T细胞向MSC聚集,MSC生成的NO抑制T细胞增殖,产生免疫抑制效果。 3.抗炎作用 3.1.MSC可能通过CD4+CD25+FOX P3+Treg细胞和IL1-RA表达来抑制IL-1?因子的作用。

间充质干细胞的免疫调节作用

国匠金瘥堂盘盍;塑!生!旦筮!!鲞筮!翅!!坦婴型i!!型』坐塑堂堂地婴!!堂2眨:丛垃2鲤!:!吐≥!:盟垒垒间充质干细胞的免疫调节作用 董巧凤 摘要间充质干细胞(Msc)已成功从动物体尤其骨髓中分离获得。干细胞,具有向多种组织和细胞 如骨、脂肪、成软骨细胞等分化的潜能,这种潜能越来越引起人们关注,它可向受损的组织定向迁移以 修复受损组织。体外资料研究表明,不管协同刺激信号存在与否,都具有低免疫原性。在体外MSC 还具有免疫抑制活性,可抑制同种异体抗原或丝裂霉素刺激的T细胞扩增,阻止细胞毒性T细胞增 殖,同时还具有调节炎性细胞的免疫活性使其向抗炎细胞分化的作用。因此,系统了解MSC的生物 学、免疫学特性将为人们深入阐明其免疫调节机制,并将其用于治疗自身免疫性病、组织修复及移植 提供依据。 关键词间充质于细胞;免疫调节;T淋巴细胞;因子 Immunomodulafionbymesenchymalstemcells DONGQiao-feng (DepartmentofHematology,theHospitalofHezecie,Heze274000,china) AbstractMesenchymalstemcell(MSC)havebeenidentifiedinanimals.Asstemcells,theyhavethea. bilitytodifferentiateintomultiplecelltypes,such鹪bone,fatandcartilagecells.Thispotentialmightpro- videexcitingtherapeuticpossibilities.MSCprerentiallyhometodamageddssueandmayhavetherapeutic potential.InvitrodatasuggestedthatMSChadlowinherentimmunogenicityastheyinducehttle,ifany, proliferationofallogeneiclymphocytes.Instead,MSCappeartObeimmunosuppressiveinvitro.Theycanin? hibitT—cellproliferationstimulatedwithalloantigensormitogens,andpreventthedevelopmentofcytotoxicT- eel.aswellaspossessthepossibleimmunoregulationtodifferentinflammatorycells.Abetterunderstanding oftheMSCimmunoregulationmechanismwillprovidepossibleclinical.applicationsiningautoimmunedisor- ders,tissuerepair,therapy—resistantseveracutegraft-versus—hostdiseaseandinthetreatmentoforganal? lograftsrejection. KeyWords Mesenchymalstemcell;lmmunoregulation;Tlymphocyte;Factor间充质干细胞(mesenehymalstemcell,MSC)是 骨髓中除造血干细胞以外的另一类干细胞,也存在于脐血、外周血、肺、肝脏、脂肪组织和头皮组织及各种胎儿组织中。这类细胞具有高度自我更新和多向分化潜能,在不同的诱导条件下,可分化为造血细胞以外的多种组织细胞,如骨髓基质细胞、成骨细胞、成软骨细胞、脂肪细胞、成肌细胞和星形胶质细胞等。近年研究表明,MSC除支持体外造血、促进体内造血重建外,还具有抑制同种异体免疫反应,降低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的作用。因此,MSC在组织工程(如心脏修复和骨科疾病)、细胞治疗、基因治疗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其中最令我们关注的是其能逃避免疫识别并抑制免疫反应。 作者单位:274000,菏泽市立医院血液科 审校者:山东大学第二医院血液科郭成山1MSC的生物学特性及细胞表面标记 MSC可从骨髓悬液或分离的组织中获得,在培养板或培养瓶以不同浓度完全培养基37℃5%CO:培养几个小时,一些细胞就黏附到塑料瓶基底面(非黏附细胞2—3天后除去),黏附细胞扩增形成成纤维细胞样集簇即成纤维细胞菌落形成单位,10天后可以定量。正常黏附细胞生长迅速,因此,细胞融合前必须分离,在大的培养瓶中扩增,否则,他们将停止生长,并趋向分化为前脂肪细胞。培养3~5周,收获纯系细胞群,细胞可以扩增达40代而无自发分化‘1引。 随着技术的发展,对MSC细胞表面标记的认识也逐渐深入,但目前尚未发现其特异性的标记物,但仍可基于混合的免疫表型而被识别,其不表达造血干细胞标志(如CIM5和CD34),也不表达内皮标志(如CD31和PECAM一1),但表达CDl05、CD73、 万方数据

间充质干细胞在免疫治疗中的应用

文章编号(Article ID):1009-2137(2005)01-0158-06?综述?间充质干细胞在免疫治疗中的应用 廖联明,韩钦,赵春华 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北京,100730 摘要 近年来对间充质干细胞的研究越来越多,对于间充质干细胞的自我更新和体外扩增的能力及其多向分化的潜能已经被广泛认识。同时,间充质干细胞还具备低免疫原性以及免疫调节活性,使其非常适合用于细胞治疗。目前对间充质干细胞发挥免疫调节的作用机制还不完全了解。本文综述了间充质干细胞免疫调节机制的研究现状及其在免疫治疗中的应用前景。 关键词 间充质干细胞;免疫调节;免疫耐受 中图分类号 R39214;R730.51文献标识码 A Application of Mesenchymal Stem Cell in Immunotherapy———Review L IA O L ian2M i ng,HA N Qi n,ZHA O Chun2Hua Instit nte of Basic Medical Sciences,Chi nese Academy of Medical Sciences,Beiji ng100730,Chi na Abstract There has been an increasing interest in recent years on mesenchymal stem cell(MSC).It is well known that MSCs are capable of self2renewal and differentiating into many cell lineages.MSC can be expended to a large quantity that is required for clinical trans plantation.Recent studies show that MSC have potential application in immune diseases due to their unique immunologic characteristics,such as low immunogenicity and immunoregulatory function.But their immunoregulatory mechanism is not yet clear.This review discusses the advances in researches on the mechanism of MSCs′immunoregulatory function and potential clinical application in immune disease and organ transplantation. K ey w ords Mesenchymal stem cell;immune regulation;immune tolerance J Ex p Hem atol2005;13(1):158-163 免疫抑制剂在器官移植和自身免疫性疾病的临床治疗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免疫抑制剂的副作用,包括免疫抑制引起的感染、肿瘤发生率增加等,也一直困扰着临床医生。在器官移植中,诱导受者对异基因移植物的特异性免疫耐受,减少、甚至完全不用免疫抑制剂,一直是免疫学家和临床医生的一个梦想。这是理论上解决异基因移植排斥,骨髓移植中移植物抗宿主病等临床问题的最佳方案。 在器官或组织移植中,稳定嵌合与特异性耐受诱导密切相关1。已有报道,骨髓干细胞移植后在受者体内可检测到稳定的造血系嵌合,并能诱导对供者的特异性耐受2-4。但骨髓移植前预处理的毒性、移植失败的风险和移植后出现的急、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等问题,使骨髓移植仍然局限于恶性肿瘤或严重免疫系统疾病的患者,不适合用于特异性免疫耐受的诱导。最近报道,在未作任何预处理的大鼠中,胚胎样干细胞移植后在其体内可建立造血嵌合,并能诱导对随后相同供者来源的心脏移植物的特异耐受5。这一发现对寻找理想的免疫耐受诱导方法的研究者是一个很大的鼓舞。但是,胚胎干细胞存在众所周知的伦理问题和导致胚胎瘤的潜在危险。因此,在器官移植特异性耐受诱导方面,除了骨髓干细胞和胚胎干细胞以外,寻找一个新的细胞群体是非常必需的。最近,我们以及其他实验室都观察到骨髓源的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MSC)具有免疫调节活性。在小鼠6和灵长类动物7中,输注MSC可以延长异基因皮肤移植物的存活。在造血系统恶性肿瘤患者接受骨髓干细胞移植的同时输注供者来源的MSC,观察到MSC移植组的移植物抗宿主病(GV HD)发生率明显低于未移植MSC组8。另一研究小组也报道了相近的实验结果9。虽然结果还只是初步的,但为MSC的免疫调节特性提供了直接的证据。目前,MSC对免疫系统影响还并不十分清楚,它们潜在的临床应用价值,包括诱导异基因移植物耐受和免疫调节作用,还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 通讯作者:赵春华,教授,博士,组织工程中心主任.电话:(086)22-27210060.传真:(086)22-27210060.E2mail:chunhuaz@public. https://www.doczj.com/doc/d613504477.html, 2003-11-26收稿;2004-09-01接受 ? 8 5 1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Journal of Ex perimental Hem atology2005;13(1):158-163

科学家提出干细胞“免疫调节可塑性”新理念

科学家提出干细胞“免疫调节可塑性”新理念

10月21日,中国科学院生命科学研究团队充分阐释了间充质干细胞免疫调节的规律和临床应用价值。 干细胞是身体组织的源泉,它在机体发育和器官组织更新中发挥重要作用,同时,它的自我更新和分化潜能又赋予它在再生医学领域中的重要地位。众多临床前和临床研究聚焦于干细胞通过分化为特定组织前体细胞发挥的“细胞替代”功能。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研究人员发现干细胞对于很多疾病的治疗如多发性硬化、心肌损伤等,可以不依赖于干细胞的直接作用,仅用干细胞产生的因子就有治疗作用。有趣的是在干细胞有效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病人的组织活检中也未发现干细胞的长期存在,为此时玉舫研究团队根据他们多年的研究提出了干细胞介导疾病治疗的另一种模式“细胞赋能”,即在干细胞介导疾病治疗时,定位于受损组织的干细胞,在炎症作用下,通过产生大量免疫抑制因子下调炎症反应,同时分泌大量生长因子促进组织内在的前体细胞进行分化修复,以及调控血管内皮细胞、基质细胞等参与损伤组织修复。 众所周知,组织损伤往往伴随不同程度的炎症或免疫紊乱,定位于损伤组织的干细胞必然与免疫之间存在密切的相互作用,一方面是干细胞对免疫系统的影响,另一方面是免疫因素对干细胞的调控。在这种交互调控过程中,炎症对干细胞发挥免疫调节作用显得尤为重要。以间充质干细胞为例,只有在炎症因子(如干扰素和肿瘤坏死因子)的作用下,干细胞才可以发挥免疫抑制作用。然而,受损组织的炎症状态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其动态调控不仅体现在炎症因子水平的或高或低,而且还体现在病灶部位炎症因子种类的多样性,以及免疫调节剂对病灶部位的炎症调控。以免疫状态的动态调控为视角,时玉舫领导的团队多年来通过一系列原创性研究发现炎症状态(炎症因子水平、类别及免疫抑制剂)对间充质干细胞的免疫调节作用的可塑性调控。同时,结合最新的研究进展,总结了干细胞与免疫交互调控的规律,提出间充质干细胞介导免疫紊乱性疾病治疗时的科学学说,即炎症状态决定间充质干细胞的免疫调节作用,乃至它对于疾病治疗的积极作用。炎症状态相对越强,间充质干细胞介导疾病治疗效果越好。针对间充质干细胞免疫调节的可塑性以及这一特性在疾病致病及治疗中的作用和意义,研究团队充分阐释了间充质干细胞免疫调节的规律。这一理论体系不仅对理解间充质干细胞在疾病致病中的作用机制,更重要的是,为临床探索间充质干细胞的合理、有效应用提供了方向。 研究工作获得中国科学院、国家科技部“973”重大科学研究计划资助。

间充质干细胞培养方法

间充质干细胞培养方法 1. 间充质干细胞MSC基本形态 2. 干细胞应用与干细胞调控。 3. 间充质干细胞MSC生长过程 4. 间充质干细胞MSC培养的合适气体环境 5. 细胞培养板的选择 6. 如何选用细胞培养基 7. 如何维持培养液 p H 8. 血清与干细胞的培养 9. 胎牛血清(F B S )是否需要灭活 10. 细胞的细菌、真菌污染及排除 11. 细胞培养污染的预防 12. 使用胰蛋白酶时加入 E DTA的目的是什么 13. 胶原酶的种类和选型 14. 胶原酶 V S胰酶 15. 干细胞的种类和表面标记 16. 间质干细胞培养原理概述 17. 间质干细胞成脂和成骨诱导分化 18. 干细胞老化的表现和处理 19. 细胞传代消化过程指导 20. 冷冻保护剂作用和选择 21. 细胞冻存指导 22. 干细胞冷冻和复苏

23. 移植细胞的基因修饰 1.间充质干细胞MSC基本形态 体外培养细胞根据它们在培养器皿是否能贴附于支持物上生长特征,可分为贴附型生长细胞,常表现为成纤维型细胞和上皮细胞。悬浮型细胞在培养中悬浮生长。 间充质干细胞MSC基本形态:形态与成纤维细胞类似,细胞在支持物表面呈梭形或不规则三角形生长,细胞中央有卵圆形核,胞质向外伸出2-3 厘米个长短不同的突起。可看到细胞成螺旋状生长。 2.干细胞应用与干细胞调控 干细胞的调控是指给出适当的因子条件,对干细胞的增殖和分化进行调控,使之向指定的方向发展。 内源性调控 干细胞自身有许多调控因子可对外界信号起反应从而调节其增殖和分化,包括调节细胞不对称分裂的蛋白,控制基因表达的核因子等。另外,干细胞在终末分化之前所进行的分裂次数也受到细胞内调控因子的制约。 (1)胞内蛋白对干细胞分裂的调控 干细胞分裂可能产生新的干细胞或分化的功能细胞。这种分化的不对称是由于细胞本身成分的不均等分配和周围环境的作用造成的。细胞的结构蛋白,特别是细胞骨架成分对细胞的发育非常重要。如在果蝇卵巢中,调控干细胞不对称分裂的是一种称为收缩体的细胞器,包含有许多调节蛋白,如膜收缩蛋白和细胞周期素A。收缩体与纺锤体的结合决定了干细胞分裂的部位,从而把维持干细胞性状所必需的成分保留在子代干细胞中。 (2)转录因子的调控 在脊椎动物中,转录因子对干细胞分化的调节非常重要。比如在胚胎干细胞的发生中,转录因子Oct4 是必需的。Oct4 是一种哺乳动物早期胚胎细胞表达的转录因子,它诱导表达的靶基因产物是FGF-4 等生长因子,能够通过生长因子的旁分泌作用调节干细胞以及周围滋养层的进一步分化。Oct4 缺失突变的胚胎只能发育到囊胚期,其内部细胞不能发育成内层细胞团。另外白血病抑制因子(LIF)对培养的小鼠ES 细胞的自我更新有促进作用,而对人的成体干细胞无作用,说明不同种属间的转录调控是不完全一致的。又如 Tcf/Lef 转录因子家族对上皮干细胞的分化非常重要。Tcf/Lef 是Wnt 信号通路的中间介质,当与β-Catenin 形成转录复合物后,促使角质细胞转化为多能状态并分化为毛囊。

间充质干细胞可治疗的九类疾病

疾病解析 “疾”,一个病字框,里面是一个“有的放矢”的“矢”。这个“矢”就是“射箭”的“箭”。它告诉你,那些从外而来侵害你身体的东西,就像一个人朝你放的冷箭,比如,感冒、风寒、传染病这些外来因素引起的不适就叫“疾”。 再看这个“病”字怎么写?“病”字里面是一个“丙”。在中国文化当中,“丙”是火的意思。在五脏器官里,丙又代表心。所以,“丙火”又可以叫“心火”。心里感到不适有火,人就得病了,就这么简单。 免疫细胞 免疫细胞是白细胞的俗称,包括淋巴细胞和各种吞噬细胞等,也特指能识别抗原,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的淋巴细胞,淋巴细胞是免疫系统的基本成分。 CIK(cytokine-induced killer,中文名:[自体细胞免疫疗法]多种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是将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在体外用多种细胞因子(如抗CD3 单克隆抗体,IL-2 和IFN-γ 等),共同培养一段时间后获得的一群异质细胞,由于该种细胞同时表达CD3+和CD56+两种膜蛋白分子,故又被称为NK细胞样T淋巴细胞,兼具有T淋巴细胞被认为是新一代抗肿瘤过继细胞免疫治疗的首选方案,CIK细胞中的效应细胞CD3+和CD56+细胞在正常人外周血中叫少,仅1%-5%。 干细胞 干细胞在2018年得到了“两会”的关注,表示:“干细胞是人类最重要的生命资源,谁拥有资源谁就拥有未来”,干细胞就像是生命的种子,是一种可以自我更新和再生的多功能细胞而且干细胞对多种疾病的干预治疗效果显著,也被医学称为“万能细胞”,干细胞治疗与以下的9种疾病到底有什么关系? 改善和预防糖尿病 干细胞治疗糖尿病的原理主要是将提取的干细胞进行体外分离、纯化、扩增后输注到患者体内。干细胞在胰腺组织微环境的诱导下分化增殖为胰岛细胞,替代受损的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从而达到改善糖尿病的作用。 改善和预防“三高” 干细胞治疗中能提高机体应对各种脂蛋白的代谢功能;能有效降低血糖中低胆固醇,甘油三酯和低密度脂蛋白浓度;能显著提高机体糖代谢功能,有效降低血糖水平;能提高机体能量的供给和消耗平衡功能,具有减少血脂、降低血糖等功效,对原发性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有明显的治疗效果。 改善脑功能衰退 人体的大脑是支配整个人体的司令部,脑功能衰退会出现记忆力减退,思维敏捷度下降,严重者会患上老年痴呆,因为随着年龄的增长凋亡和衰老的脑细胞越来越多,导致大脑衰退,而干细胞可通过诱导分化成脑细胞的干细胞,可取代衰老凋亡的脑细胞,改善记忆力,提高思维能力,有效地防止老年痴呆症的发生。 改善心脏功能衰退 心脏是我们人体最重要的器官,随着年龄的增长加上外界环境的影响,容易出现心肌梗塞,研究表明,通过定向诱导分化的干细胞,能再生梗死的心脏细胞,会让心脏重新充满活力。 改善肝功能衰退 肝脏是人体解毒的重要器官,现如今随着科技的发展,经常熬夜或者加班,不良的生活习惯容易造成肝功能早衰。干细胞治疗肝硬化,一方面能根据周围微环境分化成新的肝脏功能细胞;一方面能“催醒”自身肝脏细胞“再生”;另一方面通过干细胞分泌的各种细胞因子,修复和营养受损的细胞。 改善免疫系统衰退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